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第1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范文

高校、研究性学习、基于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虽然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能够给学生以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顺应了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在其实施的过程中要从整体入手,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以及指导方法、评价方式等,掌握超越课程背后的学习理念,这样才能有效地规划、推展,并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推进素质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是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师范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也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公共课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学习理论和教育信息传播特点了解一些常见的媒体基本知识通过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视听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和应用技能。

二、问题分析

根据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际,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难点在于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认真探索,寻求结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素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鉴于教学条件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网络环境,利用网络将课堂的与课外的研究性学习联系起来。研究性学习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通过网络中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有效检索网络中超越时空的海量知识。此外网络中强大的认知工具既可以创设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情景,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信息处理,如powerpoint、authorware、word、excel等,这些软件的使用也是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学习者之间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跨时空的交流、研讨、展示与管理,可以追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等,可以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进。

三、实施中应解决的问题

经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经历了确定课题-收集信息-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等各个研究环节,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团队意识。但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研究基本功的欠缺是最大的难题。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较少接触研究性学习,习惯于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传递,尚不具备研究性学习所需的能力与意识,收集资料与分析创新的能力较差。这就要求学生积极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改变对教师、课堂、教材的依赖心理,主动的体验学习,有效地参与研究。

目前高校普遍对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不够重视。需要建立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配套措施,改革对“教”与“学”的评价方式。一方面要积极调动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将教学与科研通过研究性学习而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创新能力。可以适当增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时数,鼓励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创新和经验交流,在全校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与条件,创设资源丰富的教与学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亟待提高。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从创设问题情景开始,到提出问题、指导选题、建立小组,再到课题论证、总结评价等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观念,树立新型学生观和教学观,在课堂与课后始终把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非知识的传授放在第一位。

四、关键在于创新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的创新是多方面的,既可能是教材体系的创新,又可以是内容的创新,还可能是结构的创新。20多年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建设实践中的创新几乎是全方位的,但更多的是内容的创新,因为任何新的技术都不是首先为教育而开发,要将之应用于教育,就必须根据教育的需要改进它、完善它或者探讨其在教育中应用的方式方法,毕竟现代教育技术以实现教育优化为追求目标。

师范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多、要求高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干线式”教学方法是在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理出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途径,选出其中的最佳途径向学生介绍、传授,让学生掌握通达目标实现的最佳的直接方法。它分为教材编写方面和教学过程实施方面。在教材建设方面,对技术充分研究,在分析学生已有IT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梳理出清晰的脉络,提炼出技术中的精华,在教材中反映的仅仅是有用的且是学生未知或未掌握的技术精华。在教学过程实施方面,“干线式”方法大体可用“干线通达、实例跟进、迁移提升”12个字概括。“干线通达”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设计教学,所有内容直指任务的完成,而且必须提炼出一般的方法向学生介绍。“实例跟进”是用具体的例子作为一般方法的补充,加深学生对一般方法的理解与把握。

引入“教学探讨活动”是创新,而且更多的创新是让创新的形式充满创新的内容和方法。“教学探讨活动”所设计的议题,既有意义,学生又必须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同学间的互助才能完成,非常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协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新型的学习模式,积累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运用经验,为其未来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奠定基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其主体应该是学科,而非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毕竟是一种现代化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起辅助作用,不能代替全部。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明选.论网络环境中注重理解的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2]李萌.龙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考.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第2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范文

学生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能够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增长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学会分享与合作,能够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还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增强学生的社会性需要。

㈠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感觉到它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等一般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㈡培养学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㈢增强学生的成就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做他们认为对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并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成就需要的体现。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会不断增强成就需要。

二、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求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因此,这一学习活动本身就会成为学生追求的目的,这其实就是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在动机。

三、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精神、激发探究的潜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为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因为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

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生重视感受、重视鉴赏、重视思考、重视领悟,在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意活动,在学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汇报以至争论辩驳的氛围中,学生的就会逐渐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提高学生的知觉水平。

在语文这门学科中,知觉主要表现为感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悟为前提。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根据选题的需要主动阅读大量的文本,其整体感悟的能力会不断增强。

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语文学习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个性化阅读以及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中离不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研究问题、形成成果时离不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流汇报、讨论辩驳时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的心智操作。

七、锻炼学生言语能力。

在心理学上,一般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大类。内部言语又可分成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类。高中语文以及性学习强调小组合作研究,强调研究信息、创意和成果的经常交流和共同分享。这就需要口头言语――口语交际来完成;高中语文研究成果的表达主要应由书面言语来担任,当然,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达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尤其不能离开内部言语。特别是阅读活动中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常常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必须借助内部言语――思考问题时对自己发出言语的活动才能完成。显而易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言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八、陶冶学生的情操。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九、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学生长期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注重感悟、重视积累、善于质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相互切磋、合作探究、乐于交流、共享资源创意成果、关注现实等习惯。

十、增强学生的能力。

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一般能力,而且可以发展语文方面的特殊能力,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极大地发展学生的优势能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般根据自己的特长、潜能、兴趣、爱好等选取深入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式方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是扬长教育的精神。

第3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范文

一、研究功能宜小不宜大

近两年来,中学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热情高涨,已由原先的观望等待的被动开展,转变为现今的积极主动、共同参与.但部分教师现今又把研究性学习当作无所不能的新式武器来看待而贪多求全,教学中适合开展研究的内容搞研究性学习,不太适合的内容也搞,似乎谁不开展研究性学习谁就落后于形势.一时间,是校校搞、班班搞、科科搞.处处研究、全面开花,却不问研究效果到底如何,学生能力是否真正提高.如某校高一学习了《简单的几何体》后就要求学生研究“多面体欧拉定理”,全不问高一学生在刚刚接触几何体的前提下能否真正研究得了.有时过分热衷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掌握.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不是当代人的创造,而是对古代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和对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借鉴.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出现并不应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把研究性学习当成克服数学教学的救世主是错误的.

其实,研究性学习只是适应社会需求,以改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于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排列应用题时,我们的开场白是:现在我手上有6本不同的书,分给某6位同学,每人1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于是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甚至拿着6本书在试着分法,然而怎么也分不清…这样尽管这节课是一些繁杂枯燥的计算,学生在课堂上确实兴趣盎然.这种方式重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励的机制、发散的思维、创新的精神等特征,以探索性、自主性学习为主,以培养学习研究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为目的的一种为未来而服务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与发展.因此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否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非是一种万能的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固然正确,但就中学教学而言不能以之替代或影响常规教学,而应服务于中学教学,不应随意夸大它的功能,应结合中学实际和学生情况进行,其研究功能宜小不宜大.

二、研究主体宜多不宜少

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而引导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解决问题.既然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那么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就不应是少数人,而是全部或大多数学生参加的“群体”.但是在一些学校,部分教师受升学率的牵制,加之常规教学任务重和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同时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本身要求也较高,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往往多在优秀班级及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中进行,中等生和后进生成了陪衬或旁观者,致使研究性学习成了少数同学的专利.这种做法不仅挫伤了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也违背了研究性学习出台的初衷,如不纠正,研究性学习就会变成“精英学习”,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就会落空.

其实,学生能力不齐并不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开展能否成功贵在教师的引导和多数学生的参与的程度,而不在于少数尖子学生写出了几篇论文.研究性学习要健康发展,首先,教师要在班级积极创设一个研究意识浓厚的氛围,形成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环境,激励广大学生参与,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其次,有的放失,科学安排,以分组研究与发挥个人特长相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不排除个人的独立研究,但在中学阶段小组合作研究应是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一般做法是学生由3-6人组成课题组,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专长由学生自行分工.组织能力强的任组长,能力一般的可做资料员等,强弱搭配、发挥专长、集体研究、各尽其能.笔者曾在所任班级进行了《二次函数图象特点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此次学习就采用了上述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事实证明,真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人人参与的集体意识,研究性学习才能较好开展.

三、研究课题宜浅不宜深

受社会贪多求快、急功近利等思想的影响,有的学校和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也有贪多求深之倾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刚刚接触,或课本内容还未掌握,有的老师就带学生仓促上阵,且一开始课题往往就是“证券投资中的数学”、“编程中的优化算法问题”、“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等过大过难的题目.这种课题中学生难以操作,材料的占有、梳理、提炼困难都很大.按此思路操作不仅难出成果,而且还会给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增添不必要的困难,甚至产生恐惧感,从而影响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这里我们反对研究课题过深过大并不是主张研究性学习简单化、平庸化、走过场,而是说研究性学习方向的确定、问题的产生、内容的选择,组织的形式都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质疑、探究、求解、创新的精神和品质,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获得有效发展的能力.如果研究课题过大过难往往将学生引入歧途而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其实,中学研究课题完全可以做到专而小、浅而易.如高一数学必修五中阅读材料《解三角形在测量中的应用》,测量两岸的距离,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刚学习的正、余弦定理解决任意三角形中的边角问题.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很有用处,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用这种难度较低的课题来深化拓展课本上的知识,这样做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与课本教学的结合,也更能调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BP(]四. 研究过程宜“导”不宜“散”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就在于努力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学生自主探索,能否敢于发动学生自主学习也就成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但有的老师怕自己在研究性学习推广实施中思想不够解放,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精神,而采取了“少问不导”的做法,甚至为一味突出学生的“自主”而完全放手.从选题、求证、研讨全由学生自主实施,教师成了一个旁观者.变传统教学的“一言堂”,到研究学习的“大放羊”,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研究性学习表面开展得轰轰烈烈实则成盲目进行、放任自流状态.研究过程学生随意散乱,有时呈失控状态,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发挥,学生的研究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长此以往,研究性学习成了花架子.最终会流于一种形式而消失.

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给学生学习的自并不是不要老师的指导和控制;相反,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对教师的主导要求反而更高了.中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完全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还未形成,知识结构也不够完善,在研究中,一个人甚或一个小组在选题、搜集资料、提炼观点、等方面还存在这一定得困难,特别是在世界观、价值观上往往有一定局限,容易走极端,轻易肯定或否定、夸大或缩小问题的实质.这时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就显得更加重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保证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必需.

五、研究操作宜“实”不宜“虚”

多年以来,数学教学的新教法、新学法、新流派层出不穷,但大多流派是昙花一现、不能久长.究其因,大多流派只是一般做法很难上升到理论高度难以推广外,不少做法脱离学生实际、华而不实也是重要原因.中学研究性学习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健康持久地开展下去,也要力戒急功迫利思想,克服华而不实弊端,摒弃花架子,反对形式主义.

第4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研究性学习 思考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140-02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课题的选择应遵守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新颖性原则,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课题的选择。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此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

高中生物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课题探究进行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正确地选择课题。在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时要遵守需要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新颖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通过研究性学习内容原则可看出,高中生物的研究性学习在进行课题选择时,可以是关于验证理论的发现性课题。这类内容的课题,是在教材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验证或是发现经验的研究性课题。同时也可以是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课题。从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关于实际生活情况的课题研究。(2)关于生物前沿问题的课题研究。(3)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研究。(4)关于教材原有知识的课题研究。

二 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第一,分析法和综合法。综合法是分析法的反向思维过程。综合法主要是将研究的各个因素整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的方法。分析法与综合法相互联系,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分析法是将研究的对象分成几个主要的部分,然后将每个部分的复杂研究过程分化成几个因素,有针对性地研究其本质和规律。比如,在进行生物学研究时,可以将生物体分为器官、组织、细胞、系统几个部分进行研究讨论;将光合作用划分为光反应与暗反应进行研究讨论。分析法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快速找出事物的本质。

第二,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主要是通过对大量事实的概述,进而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法的主要特点是从个别到一般。如:动物的行为规律和植物个体发育规律等均是通过归纳法概括出来的。

演绎法是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它对现代科学的发现有着重要的作用。通常认为科学的发现过程就是演绎的过程。首先提出假设,在演绎的过程中进行检验。对假设进行反复检验后,如果能得到确切的证实,假设就可以成为新的定律。

第三,观察法和实验法。观察法和实验法是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观察方法进行指导,在培养学生观察法的同时,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察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感知的方法。实验法主要是在提出假设的前提下,找出不同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各种现象的变化,进而确定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第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与普通的生物教学的差异性很大。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课题的研究,更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与学科研究中“研究”也存在着差异性。研究性学习不如学科研究规范、严谨,主要是对以前研究成果的重新发现。所以,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重点是对学生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第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构建。要想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也就是所谓的研究型课程。为了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但要构建研究型学科课程,也要对研究型活动课程进行构建。所以,要对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共同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1)加强学科课程的研究。学科课程的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科课程的研究化进程。比如,教学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新陈代谢的内容,就可以展开植物生命活动的课题研究。(2)加强活动课程的研究,能深化研究性学科课程的内容。如在生物活动课中,可以组织学生到水产养殖单位研究河虾生长的环境等,使学生对河虾养殖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

四 结论

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以课题研究为主的一种新的生物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主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为主,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主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取实践经验,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方法,是高中生物教学的突破,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虹、陈梅梅、马兰萍.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以植物器官种子为例[J].衡水师专学报,2003(4)

[2]王洁.高中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探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3)

第5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分层指导;探索措施

为了培养出符合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核心教育目标,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背景的教学实践,研究性学习在新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成为了一个有机部分。由于含有大量的新内容,导致了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教师必须用未曾用过的教学方式去教学。经过近些年的实践以及观察总结,笔者认为只有充分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才有可能设计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及课后反馈与评估。

1研究性学习分层指导的概念

目前,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或问题为载体,设计一些与科学研究情景类似的课题,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分析以及处理信息,来进行体验和认知知识的产生和实际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在实际的高中数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研究性学习主要突显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产生疑惑,进而进行有效的探索,再收集资料进行合适的分析。此外,学习的目的是让不同阶段、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对分层教学理念的引进便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设计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从而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的课题设计。例如,对于同一课题,不同基础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则认为此课题过于简单,没有实际的研究价值;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认为此课题有难度,不能很好的进行深入了解。因此,设置不同的课题时,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题,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2研究性学习分层指导的模式

所谓研究性学习分层指导,就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其经验、能力以及兴趣等,进行适当的分区,然后对课题的设计、研究方向进行确定,从而达到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2.1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设计:研究性学习的课提设计是一个具有研究意义的过程,包括对课题的材料收集、讨论、筛选等。教师必须先要有个总体的课题框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的课题设计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最终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

2.2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一般情况下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包括四到六个人,其中,组员的选择既要保证学生的选择权利,教师也要有适当的宏观调控能力,使分组均匀恰当。通常先将学生分为三大类:A类,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成绩优秀、思维活跃;B类,学习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中等、成绩优秀;C类,成绩不理想、思维不够活跃。然后根据三类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课题的选定,保障设计意图明确和难度适当。2.3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分层: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针对问题的提出从而提出解决办法,但是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办法与学生的能力和指导教师的信息提供有一定的关联。所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层次为:第一层次(C类)、第二层次(B类)、第三层次(A类)。第一层次的研究课题及学习过程只涉及到教材和基础的知识。由于这类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理解能力不够以及掌握的额学习方式不多,经常也有厌学的情绪。因此,在给这类学生设计课题时,尽量带有趣味性,问题设计相对简单一点。此外,教师提供更多的资料。第二层次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和掌握基本技能与方法。在教师的带领下,指导学生进行不断的探索、条件变化以及分析研究。第三层次则是引导学生不断地对课题进行变换与拓展。对于这类学生,知道教师必须进行精心地进行课题设计,难度中上,主要是对课题或课题中的问题或条件或结论进行变换和拓展,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全面思维和能力。

3研究性学习分层指导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是为了分层为分层,不是为了将学生两极分化,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让他们达到一个最终的目的,即让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得到最好的发展。认识到学生的差异的存在,从而进行分层指导学习,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以及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不同层度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分层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首先要遵循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准则,即评价主体的多样化以及评价内容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其次是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针对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收获以及贡献等,作出个人评价,然后对小组的研究性成果进行评价,最后结合两者进行综合评价。第二,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通常以定性评价为主,适当选用指导用语,辅导定量评价。第三,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对于课题的选择、设计、实施、结果以及实际意义进行各环节的诊断,最终得出终结性的评价。结束语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仅仅是一个载体,其作用就是使学生尽量展示他们对数学的理解,从而展示他们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在成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给出适当的指导,包括课题是否有价值、是否方便交流、选题切入是否合理等。此外,比较有意义的课题还可以请这方面的专家进行评估,给出合适的意见,从而让学生更有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其信心,这将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利。另外一方面,当然,完成课题后还可检讨以及反馈,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一些成功的经验与挫折的教训,让研究性学习更具生命力和意义。

作者:侯峰庆 单位:山东省淄博第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鲁鹤鸣.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以“杭州市空气质量和汽车尾气排放现状关系分析”数列模型研究性学习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12-16.

[2]陈国军.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的设计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5:103-104.

[3]鲍建仁,班运利,王培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14,01:222+264.

第6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范文

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五年来,笔者尝试开展了几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1.循序渐进,先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指导;2.人的兴趣各异,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结合教材选定自己的课题;3.汇总学生的课题,进行筛选,选出符合学生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课题;4.把选定的课题在全班公示,让学生重新选择;5.学生选择后,对学生分组适当调整,确定课题研究小组,并进行分工;6.指导学生搜集材料,协调进度,指导方法,形成阶段性成果,最后结题;7.研究性学习反馈与讲评。

在实践中,虽然学生的兴趣很高,但效果一般。为什么教 师和学生费了这么大的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呢?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目前高考中对研究性学习的考察很少,出于考试时间、命题技术等方面的考虑,对学生的研究性考察一般局限于三个方面:1.出个题目,2.说出搜集材料的集中方法,3.说出选题的依据。学生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一开始还觉得挺新鲜,持续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积极性就降低了,尤其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觉得太浪费时间了。

二是教师既要承担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又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分身乏术,力不从心。历史课在高中课时少,教师教的班多,如果要求学生全员参与的话,以十个人为一个课题组,教师要指导15~20个课题组,加上教师本来就有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要想高质量指导学生的研究性课题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推进。有能力的积极性不高,积极性高的能力又不行,有的学生压根就不参与,强拉进去,对付全员参与。

四是可供实际操作的课题太少。课题的选择一定要有可操作性,但是课题研究过程面临几个不可操作的难题。尤其是,学生要是外出考察面临更多的困难,首先需要钱,其次要注意安全,还要和各方面打招呼,争取他们的支持。教师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太少了。

针对上述客观因素的制约,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更好地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1.分阶段、分层次推进研究性学习。首先,学生不能同一时间全员参与,可以规定学生在一年内必须参与一次,适当分流学生;其次,课题的难度要有梯度和广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

2.把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工作纳入教师的基本工作量,减少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为指导研究性学习提供时间保证。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方法来考察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教学安排上也没有单独的课时安排,应当把指导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纳入课时计划,并安排单独的研究性课时。

第7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意义;操作过程;交流;合作

自2000年秋,我国的初中启用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九省一市启用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这两个《新大纲》与《原大纲》相比,其中变化较大的是在初中增加了“探究性课题”。这一改革,不只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增加,而涉及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研究性学习),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更新,更进一步涉及到数学教学目标的提升和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意义

1.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培养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去认真观察、分析、归纳,不断提出新问题、新方法,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转到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上,是被动的接受学式学习转到主动探索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围绕问题(或专题、课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重视结果但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二、研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

1.确定课题阶段。课题的确定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师生共同确定课题,在师生交互过程中,共同确定学习研究的内容;二是要与数学教材的内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相结合,做到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三是要于中学生的生活现实密切结合,要充分考虑到高中生年龄特点及生活空间,课题的提出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2.课题的探索阶段,课题展开的组织是研究性学习能否有成效的关键,课题的研究往往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完成,课题组由学生自愿结合而成,一般以5一6人一组为宜,但必须告诉学生,课题组应该有组长、副组长及报告执笔人,课题展开后必须使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分工协作,考虑的因素是:自愿结合是为了兴趣的相同,性格相投,便于展开活动,确定组长及执笔人是为了加强当选人的责任感,也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完成课题必须给出时间与时间表,一般以三周为宜,最好能选择有长假的阶段,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同时,活动时间表要让学生排出,让他们养成按计划工作的习惯。

数据收集方案很多,可以从图书馆、网站、统计局的资料查找,有时还可以由课题小组成员直接去调查,测算,甚至做实验,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要遵循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即数据必须真实可靠,数据处理,一般应遵循这样的原则:略作微小改动但不影响事物的本来面貌,这样处理基本不会影响结果的恰当性。因为计算误差原理允许这样处理,更重要的是这样处理比较适合高中数学知识的应用。

3.交流评价阶段,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习情况。交流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在成文过程中,教师可给出评价的指导:课题是否有价值,便于交流?课题切入点选择是否合理?报告表达是否有条理?数据、数学算式、方法是否真实与恰当?图表、数学模型是否明确?每位成员是否都积极参与?教师是否给予必要的指导?

4.形成成果阶段,小组成员汇总调查材料、数据以及算式运用直至结论生成,先由执笔人完成初稿,再由全组同学讨论作修改,然后交指导教师审阅。成果的表达形式,除了写论文、调查报告外,还可以采取辩论会、研讨会、出墙报、编刊物等,同时还要求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向全班发表。

三、研究性学习课例

课题,测量教学楼的高度

1.活动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先讨论方案,然后合作完成课题,最后全班发表。研究结果 1、直接测量,一个学生登上顶层,把一条长绳扔下,与下面的同学配合拉直,直接测量绳高,得出楼高。

2.测出一个台阶的高度,数一下楼里一共有多少层台阶,用乘法求出楼高。

3.先测出一层的高度,那么2层乘2,3层乘3……利用函数的思想。

4.将一面镜子放在地上,人调整站的位置,使楼刚好在镜子里,测出人到镜子的距离,镜子到楼的距离,人的眼睛到地面的距离,用三角形相似比可求出楼高。

5.一个学生站在楼前照一张照片,利用比例关系求出楼高。

四、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使教师从知识权威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树立全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

更新技术,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显然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老师应熟练掌握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种媒体技术,并且有科研能力,开发应用数学课件的能力。

具备教育科研素质,教师不能只满足课堂教学的胜利,而应提高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推广科研成果,不断提高科研能力,积极参与校级以上的课题实验,不断提高自身科研素质。

五、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无论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与学科课程的教育之中,目前仍属于初创、实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给广大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选择适当的好的题目十分困难,教师将遇到自己从未思考过甚至从未见过的新问题,面临着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面临着知识的深广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挑战,在研究性学习中,常常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这种“教师接受学生选择”的事实给教师的内心带来了震动,这还需要教师要有一个心态的调整和适应过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对学生来讲,他们学到了以前在学校里从来没有学到的东西,感受到了以前从没得到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将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实施研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且也锻炼了教师,教师的素质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文生.例说“研究性学习”,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12)

[2]李建平.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中国教育报,2001、5、31

第8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历史学本科专业 教学方式

一、研究性学习简介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问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Ⅲ。研究性学习可以视作一种学习方式,也可作为一种学科课程,但笔者认为,它更应该视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早在数千年前就初现端倪。中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教学时讲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当学生的“精神产婆”,二者可视为中外研究性学习最早的萌芽。至18世纪初,法国的哲学家、教育家卢梭、德国的福禄倍尔等人主张教育要顺从儿童的天性和潜能,让其主动地探索;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做中学”等教育理念;20世纪中叶,美国的教育家布鲁纳又提出“发现学习”的教学理念,这些可视作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后续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创新性人才日显重要,与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高度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再次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甚至有人把研究性学习视为2l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

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始于上海。1999年,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在经过数年试点实践和理论探索后,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并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一年后,教育部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首次将“研究性学习”增为必修课,并规定了相应的课时。随后在十个省市的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试点。2001年4月,教育部又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试行)》,对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指导和规范,并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定义: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002年9月,教育部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课程计划,研究性学习遂由十省市的试点转而遍行全国。

此后,全国各地的高中都开设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相关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成果也日益增多,研究性学习也逐渐突破了高中的范围,也摆脱了作为一门课程的限制,发展成为适用广泛的一种教与学的方法。作为教学方法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教学方法。与后者相比,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主动性、探究性、过程性、交互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方面,研究性学习比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具有更大的优势。在高校历史本科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史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历史本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必要性

(1)是传统大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当前,大学历史课堂仍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要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讲授为主要方式,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客体。在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记笔记,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这样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亟待改变。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正好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2)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历史专业人才的需要。传统的历史本科教育非常注重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和基本史学理论的掌握,而对学生在史学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则要求甚低。因此,若一名历史本科生具备了扎实的史学基础、能博闻强识,成为了一个小型的历史知识库,就可被视为专业优秀的学生。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历史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成为一个小的历史知识库还不够,还需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不突出,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则正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见长的。

(3)是提高历史学科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需要。在现行高校教育制度之下,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四年学习过程必须完成的一个任务,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综合水平,毕业论文合格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及获取学位。然而,从近年来地方性院校历史学本科专业的毕业论文情况来看,论文质量普通较低。部分毕业生甚至对何为论文、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基本程序都不甚清楚,对如何搜集、整理、归纳史料,如何论证,如何提炼观点等也感到陌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但学生平时缺乏史学研究及论文写作训练是一个重要因素。而这又涉及到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问题。至今“史学论文写作”课程尚未列入必修课,有些高校开设,有些则未开设。即便开设了该课程,多数教师也主要以讲授为主,对学生而言仍是纸上谈兵,很少进行实战训练。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则要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并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每个学期进行一两次史学研究的实战训练。这对于将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无疑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可能性

(1)历史专业的本科生具备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条件。本科生是经过高考选的相对优秀的一个群体,经过一、两年的专业学习,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足以支持其进行研究性学习。此外,与高中阶段相比,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相对显更为轻松、自由,学生自主的课余时间也较多,学习的自主性也更强。这为大学本科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大学历史专业教师有能力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师相比,高校历史专业教师一般具有更高的学历、更多的研究实践和经验、更强的研究能力和更高的学术水平。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当中,完全有能力组织和指导本科生进行史学的研究性学习。

(3)大学里的丰富资源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大学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图书馆里上百万册的藏书、数以万计的各种期刊杂志、没有边界的互联网资源、名目繁多的各种研究团体等等。这些资源为本科

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本科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

笔者认为,问题教学、课堂讨论、史迹考察、学年论文、课题研究等是高校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几种较为有效的形式。

1.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是指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在进行历史专业课的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即在备课时,将教学内容归结为若干个问题。在课堂教学时,首先将这些问题展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其思考。然后,引导学生或与学生一起共同分析、探讨、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参与程度高,既掌握了相关知识,也培养了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这种形式适用于整个本科阶段,也适用于几乎每一门专业课。

2.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授课教师组织学生就教学内容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的一种教学形式。在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首先要确定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论题。该论题最好是当前的学术前沿或存在争议的问题(如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等),教师需向学生强调该问题尚未解决或尚无定论。这样,论题及讨论将更具有开放性,学生在课堂讨论时也就没有顾虑,可充分发挥其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其次,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讨论形式(如分组讨论、自由讨论等),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要对课堂讨论进行总结和点评。课堂讨论也适用于整个本科阶段的每一门专业课程。不过,由于课堂讨论一般费时较长,实行的次数不宜太多,以免影响教学进度。

3.史迹考察

史迹考察,是指教师带领或组织学生对特定的历史遗迹进行考察的一种课堂之外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要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就历史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史迹考察无疑是研究性学习的好形式。史迹其实就是活着的历史,它比写在教科书上的历史更形象、更鲜活,也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史迹考察由于在野外举行,它显然要比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为重要的是,史迹考察可以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将之前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考察的实践当中,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史迹考察还可学到不少书本之外的知识,增长见识。史迹考察对于培养学生的习史兴趣、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和对史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4.学年论文

学年论文,是指学生在一个学年当中完成一次的学术论文。本科学年论文的对象是一至三年级的本科生。就历史专业而言,学年论文的工作通常由历史系统筹安排,分年级进行。学年论文的题目可由学生自选或由教师提供,一般在学年初期确定。然后系里根据教师的专业方向为每个学生确定指导教师或由学生与教师双向选择。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之下,独立地进行论文资料的收集、整理及论文的写作。到学年末,系里要分年级按专题组织学年论文研讨活动,让学生们彼此分享论文的研究成果及写作经验。系里还可以组织教师对学年论文进行评比,评选出部分优秀的论文加以奖励,从而达到鼓励的作用。学年论文由于历时较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且有指导教师的协助,因此对其质量要有较高要求。在形式上,要严格按照史学学术论文的标准进行写作,如摘要、关键词、引文、注释、参考文献、论文结构和格式等都要符合相应的规范;在内容上,务必要有创新之处(观点、研究方法、材料解读等方面的创新)。学年论文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训练学生史学论文的写作,同时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将来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5.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基本方式之一。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的一般操作程序是:确定课题、制订计划、实施研究、总结交流。就历史本科专业而言,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所上课程基本上是历史专业的基础课,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历史文选》、《史学概论》等,该阶段的学习任务也主要是打好专业基础,而不过于强调知识的运用及史学研究。所以,课题研究更适合大三、大四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课题研究的周期一般较长,所以每年实施的课题以1个为宜。另外,在确定历史课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难易适中,范围较小而具体的问题。通过历史课题研究,学生一方面运用和巩固了已有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又能亲自获得新的历史知识,培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还能够获得进行历史课题研究的亲身体验,懂得历史研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日后进行更深入的历史研究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胡兴宏.关于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构想.上海教育科研,2000(1).

[2]张华,仲建维.研究性学习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教育科学研究,2004(3).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07.

第9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范文

一、专题培训,激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热情,我进行了三次专题辅导,着重讲清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一则小故事的启示:

说的是拿破仑在一次战斗中与卫兵走散,又被敌兵追赶,情急之下,求助于一个毛皮商人。毛皮商人将之藏于一堆毛皮之中,追兵对着毛皮一顿乱戳后走了,这位法国皇帝的卫兵也终于赶来了。毛皮商人问拿破仑:“当敌人对着毛皮乱戳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拿破仑大怒,命令卫兵枪毙这个胆大包天、口不择言的商人。商人面向墙壁,听着身后整齐的拉动枪栓的声响,刹那间百感交集。等了很久,拿破仑微笑着对商人说:“现在,你知道我当时的感受了吧?”

对于教育来说,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故事。我们知道,真正深刻的教育,是能够触及灵魂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恒久有效的。亲身经历过这样一次死的威胁,毛皮商人才可能真正了解当死亡的威胁来临时的感受,不然,任别人怎样述说,也是隔靴搔痒。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而言的,研究性学习要解决的是“如何学”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它具有问题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1、以问题为中心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2、以开放为形式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上,也体现在研究的过程、方式、方法上。在学习过程中,活动时间和空间是开放的。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外进行;可以在课堂进行,也可以在节假日进行。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有广泛的学习手段(读书、上网、社会调查、科学实验、实地考察、讨论辩论等)。

3、以探索为过程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全过程都以学生“探究”贯穿。从研究课题的确定,到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手段的运用以及研究结果的表达等,都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确定研究课题,进行学习和探究,形成研究性学习成果。

4、以实践为依托

研究性学习课程目前划归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从学习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现实、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人类生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等社会现实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访问咨询、实地考察、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

(二)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资料一:

据调查,全球有4000名公认的首席科学家,按中国占世界1/5的人口比例计算,中国应该有800名,可事实是中国仅有13位,这与我们的人口比例极不相称。更让人吃惊的是,这13位首席科学家里,香港居然有11位,而大陆只有2位。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现实。缺乏一种创新的机制与氛围,出不了大师,出不了顶尖的科学家,而这也正是国家发展之关键。

资料二:

2005年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去世前又提到同一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它是沉重的,更是不容回避的。

资料三:

香港大学在内地招收本科生时,每年都有近三分之一的省(直辖市)“状元”在面试环节因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被拒之门外。

跟踪资料显示,中国已毕业的“状元”,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大有作为。

1、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式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形成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凡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既然家长和相当数量的教师只关心那些大家都必须学的东西,那么学生只好割舍自己的兴趣,任个性特长、潜质、潜能消磨殆尽。学校、教室、课桌就是学习的战场。方寸之地,流失十几年的岁月,常常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远离火热的生活和社会,眼界只能日趋狭窄,实践能力难以形成。

知识发生的艰辛过程,科学探索的曲折经历原本已被教材浓缩为简洁的定义原理,再加上老师多年“应试经验”的提炼,全都变成了两点间的直线。既然学生只能吃别人嚼过的馍,那就无法品尝到探索和发现的快乐,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日益衰退。

日新月异的时代告诉我们一个现实: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在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中学生长期以来一直恪守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即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究和注重解决问题的学习状态。改变学生只上从课本学习知识的传统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真正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上。

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占必修116个学分的12.9%。 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河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要求,高中阶段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流程的理论学习,专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不少于3个,保证高中三年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不少于270课时。

(三)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类型和研究方法

1、课题类型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可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一是课题(问题)研究类。课题(问题)研究类以认识和解决某一专题性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文献研究等。

二是项目(活动)设计类。项目(活动)设计类以解决某一个操作性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和科技类项目两种。

2、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问题探究法。这是课题研究比较常用的方法。通常是由某一具体问题出发,探讨其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的方法等。如:课题“测量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的阻力系数”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出问题,并探讨形成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问题讨论法。这种方法有益于扩展学生的思路,如“菜刀上的力学知识”,有的学生考虑到刀刃的利钝、刀身的宽窄;有的学生考虑刀背的薄厚、刀柄的长短和刀的形状;还有的学生会分析、比较锯齿形刀的优缺点,这样的研究课题每个学生都参与,同时又有不同的深度和层次,互相取长补短,从而使研 究的课题更为完善。

(3)实验探索法。通过实验探索解决问题使研究更具有说服力。例如,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与振子质量的关系”等问题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4)、模拟制作法。根据构想而制成模型的方法。例如,“研制水火箭”,这种方法既丰富了课题研究的内容又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现场调查法。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来增加科学知识,掌握素材,为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6)、文献查阅法。可以说是课题研究必用的方法。对某一研究课题必须通过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才能为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进而开展研究课题。

二、加强指导,提高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研究性学习的展开一般分四个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总结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相邻阶段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整个过程可以通过下面图表呈现:

(一)选题指导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阶段即选题阶段,学生确定什么研究课题是研究性学习全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创造的发挥,研究成果的大小、好坏,甚至某项研究性学习的成败。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题选择。既然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在研究性学习中,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提出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1.提出问题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会对各种各样的现象提出很多为什么?问题的提出可以从多角度。可以从自己兴趣出发,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从自己学习的学科出发,提出一些学习中自己较困难的问题;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出发,提出自己观察到的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问题。

2、使问题转变为课题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开展深入研究的课题,在众多的问题中选出一个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虽然在我们的头脑中存在着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当我们要真正确定一个课题进行探究时,我们又会发现自己的头脑中的问题太一般化了,这些问题好像很难成为一个课题,不值得研究,这就是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时感觉到没什么可以研究的原因。正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然, 爱因斯坦说“问题”不是一个一般化的问题了,而是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即是课题。

研究课题就是针对某一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和任务的问题。

要使问题转化为课题,我们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大和小的关系。一般说大课题的研究价值高,成果的社会影响大,但它比较复杂,开展的条件要求高,不易出成果;小课题涉及范围小,任务单纯,目标集中,容易开展,容易出成果。但作为学生不能一味求大,小看小课题,忽视小课题的研究,有的小课题的研究往往也会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的价值并不比有些大课题低。

二是难和易的关系。难的课题往往比较有价值,但难度大的课题对研究者主观和客观条件的要求高,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精力,而且容易因久攻不克,失去信心,导致半途而废。

对于中学生来说,选择较小的课题,选择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课题进行研究应该说是比较合适的。

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能力训练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需要学生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观察能力;需要学生经过发散、提炼、概括,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因此,选题阶段最好能较长的时间,我们安排了四个周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选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多种指导和训练,组织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课题论证,这对训练学生思维的聚敛、领会问题的实质,对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实施非常重要,使选题过程真正成为一种训练学生的过程。

(二)开题指导

本阶段就是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准备研究材料阶段,三部分内容最后以开题报告的形式表述,开题报告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能为研究者提供明确而可操作的程序。

撰写开题报告三大注意:一要注意可行性,二要注意科学性,三要注意过程性。开题报告要详细、明了,研究方法和步骤要具备可操作性。实施计划要写得具体、翔实,各研究阶段时间安排要合理、充裕,课内时间一般用于选题、搜集资料、交流展示,而调查、实验、材料处理、论文撰写尽量安排在课外;若是实验研究要考虑重复实验,以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研究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课题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师的指导能力来确定。资料搜集和实验尽量在校内完成。开题报告要体现出立意新颖、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等特点。提出问题和目的意义要与预期结果相吻合;方案中各部分切忌张冠李戴;获得的信息资料和提出的观点要客观真实,经得起推敲。整个研究过程必须在开题报告中体现出来,如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选题开题资料搜集实施结题交流展示研究后反思)和预期结果等等。

(三)过程指导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许多学生因缺乏科研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思维训练,特别是高一学生,接受了九年的教育,已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存在着许多思维定势,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往往觉得无从着手或打不开思路。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遇到的思维障碍大致有以下几种:(1)、思维角度单一。(2)、过早下判断。(3)、只关心答案。一般学生碰到问题时,就希望赶紧找到答案,而对问题本身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漠不关心。(4)、钻牛角尖。(5)、忽略想象和灵感的重要性,缺乏创意和活力,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因觉的枯燥乏味而兴趣减弱。

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提高思维素质呢?(1)、要创造自由、民主、安全、和谐的环境和气氛。学生只有在无拘束的宽松气氛下,才会充分发挥创造能力。(2)、运用学科中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辅导。;例如一个课题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与振子质量的关系”这一课题的探究时应给测量多少个全振动的时间来确定周期呢?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引导他们去探讨测量中的误差问题,从而搞明白了测量的全振动次数取决于研究要求的相对误差和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在相对误差一定的情况下,振动的周期越长,需要测量的全振动的次数也就越少。(3)、要注意思维指导的启发性。思维指导的艺术在于巧妙指导和提示,点到为止,千万不可和盘托出。例如,一个课题小组的同学在研究“自动称米机”的实验验证过程中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这时,我启发他们:“你们能否先从理论上证明结论的正确性?然后从理论的证明过程中去改进实验装置。”最后他们找到了实验设计中的问题。(4)、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灵感。钱学森指出:“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 灵感需要培养和诱发,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关注,学会交流,在关注中产生灵感,在交流中激发灵感。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应由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转变为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和指导者,指导教师全过程监控学生的研究活动,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全过程的自主学习、研究,并在必要的时候向老师咨询,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和“帮助”,而不是“教导”和“灌输”,学生自由组成研究小组,自主设计调查主题和组织调查,自由分析资料和撰写论文,这样,学生才真正的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翁,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

(四)结题指导

结题阶段包括三个方面:①对研究成果的书面的表达,②对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汇报交流,③对课题研究做出恰当的评价。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表达方式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方案、科技作品以外,还可以采取辩论会、研讨会、展板、墙报、编刊物、音像资料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老师主持的答辩。在学期末分别举行班级和年级交流报告会,年级编辑优秀成果集。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新的世纪给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教师只有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积极投身教育研究、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深化课程改革,才能发展教育事业,为祖国的复兴、社会的进步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张大昌。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中的课题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2(2)

3、阎金铎.物理霍益平.研究性学习.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典型课示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4、黄达成。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调查与思考。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3(10)

5、王耀村。开展课题研究 培养创新人才。物理教学,2001(1)

6、施良方崔允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胡兴宏。关于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构想。上海教育科研,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