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基本反应原理范文

化学基本反应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基本反应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基本反应原理

第1篇:化学基本反应原理范文

一、选择题部分

化学选择题部分是考生必须熟练把握的得分题.尽管化学选择题设计的背景千变万化,但考查的核心考点仍为:化学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离子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中涉及到的微粒共存问题、物质的量的基本计算(重点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基本计算)、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相关推断及图像分析、电化学、盐类水解与弱电解质所涉及到的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等.以下新情境的化学核心考点题型,情境新,但考查内容仍为化学的基础知识点.

1.注重新材料、关注社会、科技、生活等相关内容.

命题规律 该试题注重基本概念的考查,具体考点基本为物质结构中化学键的种类或数目的推断、物质分类(如酸、碱、盐、氧化物等,特别是酸性或碱性氧化物等相关概念考查)或反应类型的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考查、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等.

特别提醒 ①化学反应常见的分类依据及结果,如依据化合价升降情况,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能量变化特点,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等;②针对分子结构,常常涉及到分子中极性与非极性共价键的判断、σ键与π键判断及数目的计算等;③针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该选项中一般围绕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被氧化、被还原及电子转移等知识点考查.

2.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考查

3.微粒的共存问题

第2篇:化学基本反应原理范文

2014年辽宁省高考理综合试题依旧选择了新课标Ⅱ卷,试卷结构保持不变,考查目标也与2013年基本一致。试题遵循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要求,注重对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方法的考查,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测试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地检测了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整体难度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比较科学地调整了试卷难度,保持总体稳定。

二、试卷特点分析

(一)试题保持稳定,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试题十分注重考查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选择题上尤其突出,包括卤代烃同分异构体、元素化合物、基本实验操作、电解质溶液、电化学和反应热,比较基础,相对简单。试题也基本覆盖了中学化学所有主干知识,26题考查反应速率与平衡的相关内容,27、28考查化学用语、常用计量、电解质溶液、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无机元素化学以及基本实验操作等内容。选考模块涉及的内容涵盖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规定的主要内容。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也不回避“成题”,如26题内容的考查形式与内容比较常规。

(二)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融合,突出对化学学科素养的考查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突出以能力测试为主,试题更关注学生根据已有的学科知识在真实的化学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1)注重学科内综合,保证内容效度

理综试卷中的化学试题数量少,只有13个题目。因此,在考试内容设置上,每道题内容上尽可能地覆盖较多内容。例如,27题以元素铅为载体考查了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与电化学。28题将实验操作、溶液计算、物质组成计算结合在一起。

(2)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设置探究式试题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其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 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8题实验题以探究物质组成为目的,将已有的酸碱中和滴定知识迁移到题目中,需要仔细分析提供的实验装置,考查实验原理及对装置的理解和对数据的处理,总体要求较高。

(3)注重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

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考查一直比较重视。201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中涉及的计算比2013年减少许多,但是依然比较多,如选择13题、26题(1)(2)、27题(4)、28题(3)(5)(6),分值比例占总分数的20%。命题中计算的数据都源于具体实验数据,计算时需要耐心和细致,既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答题技巧提出了较高要求,又是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考查。

(4)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

近几年高考非常关注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即通过对实验现象、图形、模型的观察以及试题提供的各种信息的阅读,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形成答案的能力。如选择题12 题需要通过试题提供的信息,准确提取出实质性内容,得到准确结论。27题(2)(3)两问,28题(6)为陌生情境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试题有一定难度,区分度较好。这类题直接给出反应信息,要求学生获取信息本质,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理论解决问题。26题、27题(4)、36题(2)(3)、37题(4)(5)都涉及数据图像信息,需要分析图表中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38题给出转化流程信息,反应条件陌生,需要从中提炼出官能团反应的具体细节,并与已有的有机化学知识相结合,组成一个可解决问题的答题思路。

(三)2010―2014年辽宁卷考点分析

[题型\&题号\&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选

题\&7\&电子式判断、气体摩尔体积的应用、原子结构\&阿伏伽德罗常数、浓度配制、电解的简单计算(气体摩尔体积)综合\&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依据动物油脂制备生物柴油,判断观点的正识破\&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8\&简单卤代烃的同分异构体种数的判断\&简单卤代烃同分异构体的判断\&有机、无机常识综合\&有机反应条件及对应产物的判断\&有机物的结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9\&有机反应类型判断\&有机反应类型判断\&阿伏伽德罗常数综合\&阿伏伽德罗常数综合\&元素化合物知识、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0\&离子反应、离子浓度的计算\&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HF酸稀释后,电离平衡常数、离子浓度的变化)\&简单醇的同分异构体的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方案的评价\&11\&盖斯定律的应用(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可充电电池的电极反应式、电极的判断、电解质溶液pH值的变化\&溶液(酸碱中和后溶液呈中性的依据)\&新型的原电池分析(电极反应的判断)\&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12\&根据原电池原理,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通过有机物分子式的特点。寻找规律判断有机物的分子式(表格分析)\&盖斯定律的应用(反应热的表示)\&原电池原理、化学电源\&13\&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评价)\&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构位性综合判断)\&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构位性综合判断:半径比较、化学键类型判断、沸点高低比较等)\&依据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表达式,计算其溶液的pH值\&ΔH大小比较、盖斯定律\&非

题\&26\&无机框图推断、化学平衡综合\&无水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曲线分析(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计算)\&铁及其化合物(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计算、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正丁醛的制备实验(基本操作、产率的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计算及影响因素\&27\&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方程式、仪器名称、现象、尾气吸收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化学平衡、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的计算)\&物质(光气)的制备(方程式的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平衡)\&氧化锌的提纯实验(依据情境书写离子方程式,依据离子性质判断离子成分、沉淀洗涤干净的标准等)\&Pb、Pb02的性质(元素周期表、根据信息书写方程式,电解原理的应用,与化学反应相关的图象及计算)\&28\&锌与稀硫酸反应速率因素探究(实验表格)、原电池原理的应用\&氢化钙制备实验(装置连接顺序、实验步骤、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简单实验的设计、简单方案的评价等)\&溴苯的制备实验(有机实验)\&化学平衡(表格分析、阿伏加德罗次定律的简单应用)\&物质组成的实验测定(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方案分析及相关计算)\&]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2014年与前四年相比,试题的难度下降。

(1)选择题部分变化较大

从题型功能来看,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推理能力,起到覆盖考点的作用。2014年高考在选择题方面做了较大调整。仅保留了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电解质溶液的考查;其他知识点均有所变动。具体表现为减少了对必考有机化学的考查力度,也不再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内容。对元素化合物的考查也改变了以往通过周期表位构性的思路,而变为对元素基本性质的直接考查,同时增加了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考查,使得选择题难度整体降低。

(2)非选择题各题目之间的综合性降低

非选择题各题目考查的重点明晰――分别为化学反应原理、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与以往相比,减弱了各知识点的融合,试题设问指向更明确。同时阅读量也在减少,降低了试题的难度。但在考查过程中更注重对学科思想方法的考查,关注学科思维过程。例如26题突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考查;27题考查铅及二氧化铅的性质与应用;28题考查物质组成的实验测定。这些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材料,但是考查中更注重考查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如27题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等。因而考生能否全面挖掘试题中现形和隐形的信息,灵活掌握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分析和深层次地思考,是做好试题的关键所在。

三、2015年高考化学学科备考策略

(一)认真研读当年的《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

在对待考纲上,我们既要遵循考纲,又不能拘泥于考纲。目前辽宁省使用的是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新课标理综合试卷。由于加入新课标理综卷的省份越来越多,各地的教材也存在多个版本,因此命题人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是很准确,对教材和考纲的理解不完全一致。鉴于此,我们复习时既要研究考纲、遵循考纲,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建议复习时先熟悉历届高考试题,再结合试题去感悟《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的理念。因为高考试题是《考试大纲》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形式,只有熟悉历年考题的内容与变化,备考才能胸有成竹。

(二)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一轮复习――全面复习,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消灭知识盲点

坚实的知识基础、清晰的化学知识结构是解决新问题的重要基础。因此一轮复习的目标是夯实基础,完整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复习时应强调“细、低、全”。“细”是指复习要全面细致,精心复习全面的基础知识点,不遗漏教材和考试说明规定的基础知识,不存侥幸心理。“低”是指复习时把握中下难度,不偏离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范围,严格控制例题和练习题难度,做到不脱离学生自身学习状况,不超越教学基本内容。“全”是指复习要针对全体学生,定位于中等难度的第一轮复习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考试说明所要求的化学知识。

(2)二轮复习――抓住重点,注重学科内专题综合

这一轮复习的基本目标是在学科知识网络基础上重点加强选修课复习及重点,进行专题整合,查漏补缺,专项训练。

近三年高考主要都是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这需要学生将知识点统一整理,有序存储,经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对学生思维能力考查层次是比较高的。所以在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弥补知识缺陷,并强化答题的规范性和文字表达的准确性。

复习过程中关注学科内的综合,重点训练模块综合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归纳题型,提炼解题方法。例如元素化合物专题要关注呈现方式的转变,关注生活中常见的过渡元素;化学实验的复习不仅要关注化学实验的原理、操作方法、仪器应用等方面,还要关注实验的设计与评价等问题。

(3)三轮复习――重视实战训练与回归教材

三轮复习的重点是:查缺补漏,关注解题策略,强化化学学科方法训练。

第3篇:化学基本反应原理范文

关键词:化学;工艺;流程

一、专题特点

特点与作用:一是试题源于生产实际,以解决化学实际问题为思路进行设问,使问题情境真实,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观;二是试题内容丰富,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方方面面,能考查学生对化学双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双基知识解决化工生产中有关问题的迁移推理能力;三是试题新颖,一般较长,阅读量大,能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资料的收集处理能力。

二、直击高考

近几年化学工艺与流程题热衷于以碱金属及其矿物、镁铝及其矿物、铁铜及其矿物为载体考查物质制备、反应原理、化学实验等有关知识点,具体包括:流程中的物质转化和循环,资源的回收和利用;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评价;反应速率与平衡理论的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利用控制pH分离除杂;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实验基本操作除杂、分离、检验、洗涤、干燥等。估计今年的高考还会沿袭这一形式来对这些内容进行考查。

三、考查功能

化学工艺与流程题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基础知识涉及元素和化合物、反应原理、化学实验等知识的方方面面,能力考查的范围包括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化工生产中有关问题的迁移推理能力,信息的提取和处理能力,能充分体现考查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

四、方法突破

要准确、顺利解答化学工艺流程题,除了必须要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知识以及除杂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技能外,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具备分析工艺生产流程的方法和能力。分析时,首先从题干中获取有用信息,了解生产的产品,然后整体浏览一下生产流程,基本辨别出预处理、反应、提纯、分离等阶段,最后分析流程中的每一步骤,可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该步骤反应物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反应,该反应造成了什么后果,对制造产品有什么作用。抓住一个关键点:一切反应或操作都是为获得产品而服务。

化工流程图题问题设置相对独立,无连带效应,一个问题解决不了不会影响下一个问题的解决,超纲知识题目中要么有信息提示,要么与解答题目无关,做题时提倡“各个击破”,争取多得分。

五、典例精析

题型一:化学工艺流程与物质的制备

要点提示:物质的制备的主线为:

规律:主线主产品、分支副产品、箭头为循环。

题型二:化学工艺流程与反应原理

要点提示:化学工艺流程常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有:(1)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应用:沉淀的最小浓度控制;沉淀转化的条件。(2)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理论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反应速率控制;化学平衡移动;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反应条件的控制。(3)氧化还原反应的具体应用:强弱规律、守恒规律、选择规律。(4)盐类水解的具体应用:水解规律、水解反应的控制(抑制或促进)。

题型三:化学工艺流程与实验技术

要点提示:结合化学工艺流程考查化学实验比单纯考查实验难度又上升一个档次,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实验知识仍是最基本的,如基本仪器使用、基本实验操作等,而基本实验操作中最常见的考点是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加入某种试剂除杂、调节pH值除杂、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如除去KNO3中的少量NaCl)、蒸发结晶、趁热过滤(如除去NaCl中的少量KNO3)。

常见文字叙述模式:(1)洗涤沉淀:往漏斗中加入蒸馏水至浸没沉淀,等水自然流下后,重复以上操作2~3次;(2)从溶液中得到晶体: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等。(3)在写某一步骤是为了除杂时,应该注明“是为了除去××杂质”。

第4篇:化学基本反应原理范文

关键词:初中;人教版;化学;概念

一、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常见问题

化学基本概念是通过大量实验,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抽象概括出的化学原理、定义和反应规律等内容。常见的有:化学变化、催化剂、质量守恒定律等。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记忆和对实验内容、过程和结果的学习理解。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常会遇到以下问题:(1)语言过于概括简练,学生的理解掌握难度大。例如,置换反应的概念: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虽然用了准确简洁的语言对反应过程进行了概括,但对反应的具体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验学习。(2)内容较多,学生的记忆工作繁重,容易产生厌学现象。基本每一节课,都要接触学习新的基本概念内容,学生很容易因为背诵任务量过大而产生厌学心理。

二、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课堂教学中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较为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直观教学法。利用课上的示范性实验、模具等向学生具体地展示整个化学反应的过程,通过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相关的基本概念。

2.对比教学法。不同化学概念之间既有区别,也存在着联系。将相似的概念进行对比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区分概念内容,关联记忆相似知识。例如,对分子、原子、元素的概念教学,可以把分子、元素、原子进行对比教学。

三、如何帮助学生优化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记忆

为了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优化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记忆,在教学当中我们还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进行教学:

1.多媒体结合式教学。随着基础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普及,老师应该提升自己对多媒体设备的操控能力。运用多媒体,弥补课堂示范性实验的不足之处。

第5篇:化学基本反应原理范文

一、考题回顾

近三年来,高考对有机物制备实验综合题的考查情况统计如下表。

年份试题试题素材试题呈现

方式考查内容2011年天津・T91丁醇的合成给出合成路线和原料气(CO、H2)制备装置相关化学原理(化学方程式),仪器名称和装置作用,气体检验和物质提纯中的基本操作,画图江苏・T21草酸的制备给出制备装置和实验过程减压过滤中的基本仪器和实验操作,有机物的检验和产率下降的原因分析,实验方案评价浙江・T28二苯基乙二酮的制备给出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仪器名称、选修6中的多项实验基本操作(重结晶、抽滤、层析等)上海・T26溴乙烷的制取给出实验装置反应原理、实验仪器、试剂作用、试剂提纯和实验改进等2012年课标Ⅰ・T28溴苯的制取给出实验装置和相关物理性质反应原理、仪器选用、装置作用,分离和提纯的基本操作浙江・T28苯乙酮的制备给出反应原理,合成、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主要实验仪器仪器名称,产品的分离与提纯(分液、蒸馏等基本操作,萃取剂的选择,蒸馏装置的分析等)海南・T171,2二溴乙烷的制取给出反应原理和制取装置及主要副反应,提供有关物理参数反应控制温度的原因,副产物的吸收,产品的提纯,实验安全;反应结束的判断、冷却装置的作用和不能过度冷却的原因广东・T33甲苯氧化反应制苯甲酸给出反应原理和分离苯甲酸、回收甲苯的流程分液、分馏等基本操作,有机物(甲苯)的检验,苯甲酸(混有氯化钾)的提纯和检验,产品纯度的计算2013年课标Ⅰ・T26环己烯的合成给出反应原理、相关物理性质、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仪器名称和仪器选用,实验安全,产品的分离与提纯和产率计算。装置有创新,仪器的选用是易错点课标Ⅱ・T26合成正丁醛给出反应原理、相关物理性质、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仪器名称,实验安全,产品的分离与提纯和产率计算。装置新颖,温度控制的原因是难点江苏・T213,5二甲氧基苯酚的制备给出反应原理和物理性质实验基本操作(蒸馏、萃取、分液、洗涤、抽滤等)二、题型特点

有机物制备实验题题量大、分值高、考点多,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彰显学科特征的优秀题型。

1.内容科学,背景真实,体现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渗透学以致用的理念

科学性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高考中的有机制备实验题所涉及的反应原理、图表、数据、实验事实等都是科学的,实验流程、实验方案都具有真实性,所制取的有机物也都是具有应用价值的(不少试题还呈现了有机物的应用或体现了物质制备的新成果和新技术),这些都体现了高考命题不凭空捏造,不以虚拟的、理想化的实验为素材,渗透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命题理念。

2.取材思路开阔,试题陌生度高,体现创新、公平的原则

Ⅱ卷中的实验题是考查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体现选拔功能的载体,因此难觅“熟题”和“陈题”,都是新编题。试题素材主要来源于大学实验和中学实验的改编,由于大学实验本身的陌生度和对来源于中学的实验在情境、信息、设问等方面的改编和创新,使高考题明显区别于平时练习、教辅资料和模拟考试中的试题,呈现出较高的陌生度,这是保持高考公平性的基本要求。

3.设问发散,学科内综合特征明显

有机物制备实验题以有机物制备为主线,以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为目的,因此不会毫无关联地单独考查其他模块的知识,但相关的、有联系的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和化学计算等模块的知识也会在实验题中出现,体现发散、整合、学科内综合的特点。如2011年江苏卷21题考查NaOH溶液吸收NO与NO2混合气体的化学方程式,2012年广东卷33题和2013年课标Ⅰ、Ⅱ卷都涉及化学计算等。

4.落点基础,考查化学实验基础的比例大

尽管题目都很新颖,但其落脚点大多是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多数实验题中基于化学实验基础和细节的赋分是很大的,并且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考查内容。例如,多数试题考查了分液漏斗,(球形、直形)冷凝管,三颈烧瓶等仪器的名称;与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相关的过滤(包括趁热过滤、抽滤),结晶,洗涤,萃取,分液,蒸馏等基本操作;与实验有关的数据处理、误差分析、产率计算等;与实验安全有关的试剂混合顺序、加热方式、操作顺序、沸石的作用、事故的处理等。

三、例题分析

【例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正丁醛是一种化工原料。某实验小组利用如下装置合成正丁醛。

发生的反应如下:

CH3CH2CH2CH2OHNa2Cr2O7H2SO4CH3CH2CH2CHO

反应物和产物的相关数据列表如下:

沸点/℃密度/(g・cm-3)水中溶解性正丁醇117.20.8109微溶正丁醛75.70.8017微溶实验步骤如下:

将6.0g Na2Cr2O7放入100mL烧杯中,加30mL水溶解,再缓慢加入5mL浓硫酸,将所得溶液小心转移至B中。在A中加入4.0g正丁醇和几粒沸石,加热。当有蒸汽出现时,开始滴加B中溶液。滴加过程中保持反应温度为90 ~ 95℃,在E中收集90℃以下的馏分。

将馏出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去水层,有机层干燥后蒸馏,收集75 ~ 77℃馏分,产量2.0g。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能否将Na2Cr2O7溶液加到浓硫酸中,说明理由。

(2)加入沸石的作用是。若加热后发现未加沸石,应采取的正确方法是。

(3)上述装置图中,B仪器的名称是,D仪器的名称是。

(4)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填标号)。

a.润湿b.干燥c.检漏d.标定

(5)将正丁醛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分水时,水在 层(填“上”或“下”)。

(6)反应温度应保持在90~ 95℃,其原因是。

(7)本实验中,正丁醛的产率为%。

【审题】本题以合成正丁醛为素材,考查化学实验知识,素材新、装置新、题目长、设问多,涉及浓硫酸与其他溶液混合、沸石的作用、仪器名称、分液操作、分层分析、原因分析和产率计算。

反应原理并不复杂(正丁醇氧化生成正丁醛),但反应装置是陌生的,发生装置与普通的反应、蒸馏装置大不相同,装置中使用了2个温度计(C1控制反应液的温度,C2控制馏出的蒸汽的温度)。学生不要被这种没遇见过的实验装置所吓倒,认真审题可发现,实验流程就是混合液在A中反应,由D冷凝后在E中收集粗产品,再进行提纯。试题涉及的安全知识、仪器名称和仪器使用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基础知识。

【答案】(1)不能,易迸溅

(2)防止暴沸冷却后补加

(3)滴液漏斗直形冷凝管

(4)c

(5)下

(6)既可保证正丁醛及时蒸出,又可尽量避免其被进一步氧化

(7)51

【例2】(2012・广东高考)苯甲酸广泛应用于制药和化工行业。某同学尝试用甲苯的氧化反应制备苯甲酸。

反应原理:

CH3+2KMnO4COOK+KOH+2MnO2+H2O

COOK+HClCOOH+KCl

实验方法:一定量的甲苯和KMnO4溶液在100℃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反应,按如下流程分离出苯甲酸和回收未反应的甲苯。

已知:苯甲酸分子量122,熔点122.4℃,在25℃和95℃时溶解度分别为0.3g和6.9g;纯净固体有机物一般都有固定熔点。

(1)操作Ⅰ为,操作Ⅱ为。

(2)无色液体A是,定性检验A的试剂是,现象是。

(3)测定白色固体B的熔点,发现其在115℃开始熔化,达到130℃时仍有少量不熔。该同学推测白色固体B是苯甲酸与KCl的混合物,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提纯和检验,实验结果表明推测正确。请完成表中内容。

序号实验方案实验现象结论①将白色固体B加入水中,加热,溶解,得到白色晶体和无色溶液②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生成白色沉淀滤液含Cl-③干燥白色晶体,白色晶体是苯甲酸(4)纯度测定:称取1.220品,配成100mL甲醇溶液,移取25.00mL溶液,滴定,消耗KOH的物质的量为2.40×10-3mol。产品中苯甲酸质量分数的计算表达式为,计算结果为(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审题】本题发散面广,综合性强,考查了有机物的分离和检验、无机离子的检验、酸碱中和滴定等实验技能,测试了实验观察能力、定性和定量分析能力、实验方案设计能力等。

要弄懂反应原理和实验流程:甲苯经氧化、酸化得到苯甲酸,过滤除去MnO2后再分液,甲苯进入有机相,经无机盐吸水干燥、过滤后蒸馏可回收甲苯;苯甲酸钾、KOH等进入水相,用浓盐酸酸化得苯甲酸、KCl,蒸发浓缩后冷却、过滤,苯甲酸由于在常温下的溶解度小而析出。

【答案】(1)分液蒸馏

(2)甲苯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

(3)①冷却、过滤②加入稀HNO3酸化的AgNO3溶液③ 加热使其熔化,测其熔点熔点为122.4℃

(4)4×240×10-3mol×122g/mol1.220g×100%96%

【例3】(2011・浙江高考)二苯基乙二酮常用作医药中间体及紫外线固化剂,可由二苯基羟乙酮氧化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装置图(部分装置省略)如下:

COCHOH(二苯基乙酮)+2FeCl3COCO(二苯基乙二酮)+2FeCl2+2HCl

在反应装置中,加入原料及溶剂,搅拌下加热回流。反应结束后加水煮沸,冷却后即有二苯基乙二酮粗产品析出,用70%乙醇水溶液重结晶提纯。重结晶过程:加热溶解活性炭脱色趁热过滤冷却结晶抽滤洗涤干燥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玻璃仪器的名称:a,b。

(2)趁热过滤后,滤液冷却结晶。一般情况下,下列哪些因素有利于得到较大的晶体:。

A.缓慢冷却溶液B.溶液浓度较高

C.溶质溶解度较小D.缓慢蒸发溶剂

如果溶液发生过饱和现象,可采用、等方法促进晶体析出。

(3)抽滤所用的滤纸应略(填“大于”或“小于”)布氏漏斗内径,将全部小孔盖住。烧杯中的二苯基乙二酮晶体转入布氏漏斗时,杯壁上往往还粘有少量晶体,需选用液体将杯壁上的晶体冲洗下来后转入布氏漏斗,下列液体最合适的是。

A.无水乙醇

B.饱和氯化钠溶液

C.70%乙醇水溶液

D.滤液

(4)上述重结晶过程中的哪一步操作除去了不溶性杂质:。

(5)某同学采用薄层色谱(原理和操作与纸层析类同)跟踪反应进程,分别在反应开始、回流15min、30min、45min和60min时,用毛细管取样、点样,薄层色谱展开后的斑点如下图所示。该实验条件下比较合适的回流时间是。

A.15minB.30min

C.45minD.60min

【审题】本题以二苯基羟乙酮氧化制取二苯基乙二酮为素材,给出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装置图(部分装置省略)以及重结晶过程,要求写出装置图中玻璃仪器的名称,探讨趁热过滤后滤液冷却结晶有利于得到较大的晶体的因素,出现过饱和现象时可采用的促进晶体析出的方法以及抽滤操作,晶体转移和洗涤的注意事项及试剂的选择等。最后采用薄层色谱跟踪反应进程,探求该实验条件下比较合适的回流时间。

试题设问与反应原理关系不大,重点考查实验细节。如果没有做过结晶、抽滤、纸层析等实验,回答问题时,在一些实验操作细节上会出错,特别是在回答第(4)(5)问时,更是无从下手。本题有效地区分了动手做实验与不做实验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必须去做实验才能真正领悟实验的细节。

【答案】(1)三颈烧瓶 球形冷凝管(或冷凝管)

(2)AD用玻璃棒摩擦容器内壁加入晶种

(3)小于 D

(4)趁热过滤

(5)C

四、复习指导

1.研究命题特点,有的放矢,注重针对性

对高考命题特点的研究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高考大纲和高考真题是有效复习的主要依据。了解和熟悉有机物制备实验题的命制原则和命题特点(命题立意、考查方式、考查内容等),能使我们的复习更有针对性,少做无用功。例如,高考题多次出现的有机物合成装置(如例3中的装置图,三个口可变换着插入分液漏斗、温度计、搅拌器、冷凝管等)源于《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或《实验化学》(选修6),即使不选考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模块,也要让学生清楚其作用及应用。

2.认真做实验,加强实验技能训练,注重基础知识落实

怎样真正有利于那些认真做过实验的考生,应当是高考命题者思考的问题,也已经并将继续在高考题中得到体现。

复习中要根据化学实验所体现的设计、比较、选择、控制、探究等基本思想“躬行”教材实验。对于有机物制备来讲,要把握教材中的工业乙醇的蒸馏、苯甲酸的重结晶、乙烯和乙炔的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制取、溴乙烷的制取、酚醛树脂的制取等制备实验,对于江苏、浙江等考查《实验化学》的考区,还要做好选修6模块中的抽滤、层析等实验。通过实验来熟悉常用的仪器和装置,掌握实验基本操作。

化学实验细节细小而琐碎,复习中建议运用分类、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整合记忆。如可归纳“4种烧瓶”――圆底烧瓶、平底烧瓶、蒸馏烧瓶、三颈烧瓶(还可变形)的用途;“5种漏斗”――过滤漏斗、长颈漏斗、球形分液漏斗(用于滴加反应液)、犁形分液漏斗(用于分液)、恒压漏斗(烧瓶与漏斗连通,以平衡压强,使液体能顺利滴下)的应用。又如,可以归纳比较常用的冷凝回流方法:将长玻璃管或球形冷凝管竖直放置是为了让易挥发的液体反应物冷凝回去,称为回流(生成物和反应物都在烧瓶里,再进行提纯),若将直形冷凝管或球形冷凝管斜放则能使生成物或蒸馏产生的蒸汽冷凝成液体而收集(球形冷凝管比直形冷凝管效果更好)。再如,在复习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法时,可用“滤网模型”来理解过滤、抽滤、渗析、分子筛等提纯方法,它们的依据都是滤网的孔径大小和粒子的直径大小;可以从分离依据、实验装置、操作要点、常见示例等方面整合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分离依据通常是粒子大小、密度、溶解性、沸点等物理性质,分离方法有过滤、蒸馏、萃取、分液、层析等)。在复习实验基本操作时,既要掌握和理解正确操作,还要能辨认和纠正错误操作。

3.精讲、精析、精练,提高分析和表达能力

虽然做了较多的实验题但高考实验题得分仍不理想的情况比较普遍,其原因主要是对很多题目并没有真正弄懂,不善于反思和总结,不善于灵活地迁移和应用,或不注重规范表达。

在复习中应通过精选习题,精讲、精析、精练,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构建审题的基本模型

对于物质制备型实验题,大致可以构建这样的基本模型:反应原理的选择、发生装置的装配、实验操作的步骤、杂质的分析、产物的分离与提纯、产率的计算等,每一阶段的问题总是围绕着原料经济、操作简单、产量更高、纯度更好的目的展开。有了这个模型,就能将具体的问题套入相应的模型中,就能看清问题的本质,具体明确地回答各种问题。

(2)构建解题的思维程序

虽然不同的实验题考查的侧重点不同,但一个完整的实验通常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数据的记录及处理、问题讨论等。有机物制备题的解题思维程序一般是:明白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分析和理解实验原理与步骤,认识实验仪器和装置,由制备装置和流程图分析制备物质的方法――生成产物、分离产物、检验产物、收集产物。例如,反应条件的控制要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综合分析,选择混合物分离的提纯方法要依据各组分的物理常数,选择结晶的方法要根据溶剂的性质和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等,选择洗涤的方法有冷水洗、热水洗、醇洗等(思维的依据是如何除去残留在晶体表面的可溶性离子并且要减少晶体的溶解损失),过滤的方法有常温过滤、趁热过滤、抽滤等,实验操作的先与后主要考虑实验安全、实验效果和干扰因素的排除和控制,实验方案的评价与设计要从科学性、简约性、安全性、环保性等角度综合考虑。

(3)规范文字表达

实验题的失分,除了真正不懂、不会以外,答案不规范也是主要原因。在平时的训练中要重视文字表达的规范,规范的标准是:简洁、完整、 有序、书写工整。

第6篇:化学基本反应原理范文

关键词:回归课本;复习教学;高三化学

高三,进入高中学习的另外一个阶段。它不再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巩固、强化、提升的新篇章。怎样将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有机整合而不是机械的重现,成为一门很深的学问。很多学生、教师过分地倚重参考书,很少使用、甚至直接抛弃课本,在学生的书桌上高高的复习资料中,鲜见课本,很多学生干脆不带课本上学,迷信参考资料,舍本逐末。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浙江省高考命题却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回归课本的目的就是要寻“源”。教材和考试大纲可以说是出应对高考的“宪法”。课本才是母题库,每一道高考题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源头。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呈现出回归教材的趋势。在各省的高考试题中不少让学生感到生疏的题目,都是在课本上基础知识上变形、再加工而来的。

在高三化学复习的过程中,笔者通过研究课本发现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值得学生认真关注并深入研究的素材。本文就以“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为例,来谈谈在高考复习中如何利用“追本溯源,回归课本”这一教学方式进行高考复习。

能量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距离我们生活最近的化学。教师如何在“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这一章节的复习过程中,将零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整理,将各种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进行比较,归纳其相同点,深化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认识,利用原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化学2》课本的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中,第四单元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章节中,图2-24氢能产生与利用的途径如下:

本图包含了专题2中的所有内容: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电化学(原电池、电解池)、能源的转化和利用。如果能够挖掘其内涵并深加工这张图表,就可以将这些内容融为一个整体,贯穿图表的始终,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将具体、细致、繁多的知识内化,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高考解题中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一、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利用途径①,可以解决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所有知识,包括基本概念(放热、吸热反应、键能、反应热、热值)、基本原理(反应方向的判断基本理论(盖斯定律))、简单计算(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H计算)、图像问题。可以同时进行加工。如设计两个问题。问题1:已知1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热量为142.9kJ ,请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问题2:又已知H2O(g)= H2O(l) H=-43.9kJ・mol-1 ,请写出1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讲解,再加上图像的分析,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的理解就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

二、电化学

1.原电池

利用途径②,可以复习电化学中的原电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溶液中离子浓度、PH等的变化以、利用得失电子守恒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等知识,从而避免周而复始的知识重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每节课都能“眼前一亮”。深加工两个问题。

问题1: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为什么能设计成原电池?

问题2:水转化为氢气和氧气能否设计成原电池?请画出该原电池的装置图,并写出电极方程式。

根据学生的书写结果进行点评,然后展示下图,并提出如下变式问题,使学生逐层递进的深化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并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思考:

(1)请判断该电池的正负极。

(2)若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请写出正负极反应式。

(3)请分析该图中带点粒子的移动方向。

(4)若将H2换成CH4,写出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5)若将KOH(aq)换成可以传导O2-的固体氧化物作为电解质,O2-向哪极移动,电极反应式如何变化?

2.电解池

利用途径③的转化,实现电解池的知识的综合复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精炼铜、电镀等知识综合运用。配以下列问题将具体的知识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思考:

(1)请判断该电池的阴阳极。

(2)请写出阴阳极电极反应式(惰性电极)(铜做阳极)(铜做阴极)。

(3)请分析该图中带点粒子的移动方向。

(4)若将K2SO4换成KOH,请写出电极反应式。

(5)若将K2SO4溶液恢复原浓度,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再将②③途径整合,就可以灵活运用原电池、电解池知识学习常见的电源、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等实际应用问题,真正做到熟记于心、融会贯通。

三、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利用途径④,将能量的转化形式、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综合复习,对能源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不再是零散的知识模块。

通过对这四条转化途径的逐一复习、整合利用,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能量转化、开发、利用知识体系。可以通过寻找新的复习切入点,很好地解决高三复习课教师难上、学生不愿听的尴尬局面。

“追本溯源,回归课本”通过新的复习视角,激发高三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给旧知识注入新的活力。“追本溯源,回归课本”这种复习方式,改变了以往基础知识梳理和典型习题分析的教学思路,在复习已学知识、培养解题技巧的基础上,通过有机整合,将知识进一步提升和内化,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

总之,教材始终是最重要的知识载体。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对能力的考查离不开课本知识,这就提醒教师要重教材、重基础,这才是高中化学学习的根本之道。高考考察的知识点都在教材之内,只要能够“吃透教材”,遇到高考题,只需对掌握的课本知识点进行思维深加工,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从而应对自如了。只要能做到“以本为本”,高考无论考查什么内容,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学生都能处理得得心应手,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第7篇:化学基本反应原理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选修课;物质结构

一、新课改的宗旨

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及发展的需要。为充分体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设置两个必修模块,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二、选课的依据

1.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要求而定

学生在高中阶段修满6学分,即在学完化学1、化学2之后,再从选修模块中选学一个模块,并获得2个学分,可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6个选修模块中选学一个模块,也可以选学2个或3个模块,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素养。

2.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而选

(1)对文科类学生,学完必修1、必修2后,再选修一门选修模块,就可以达到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毕业要求。在学习了必修课程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后,可以从6个选修模块中选择比较简单,理论性不强,接近现实生活的模块进行学习。针对这6个模块而言,《化学与生活》模块相对比较简单,适宜学文科的学生选修。学生在学完必修课程后,已经对化学基础知识有所掌握,在此基础上选修《化学与生活》,能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2)对理科学生而言应依据高考的趋向而定。

①根据高考思路有选择性地选课。

宁夏高考内容是两个必修模块和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为必考内容,选考内容为《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三个选修模块中任选一个。

②依据选修课的知识结构来选。

高中化学选修模块中,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而又有知识结构的联系。《化学与生活》是以生活中常见物质为基础,了解其性质和用途。《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是综合性的知识,用到的一些原理、概念、方法、规律都分散在各模块中,相对比较难学,拓展起来要用到各方面的知识。《物质结构与性质》是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反应原理》是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机化学基础》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机化学对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贡献。《实验化学》是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我校在高二开设选修课时,依据学生的选课情况,有两个班级选《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一个班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我在给没有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班级上有关甲烷、乙烯、乙炔、苯分子中碳原子的成键情况,及分子的空间构型时,涉及碳原子的轨道杂化理论对分子结构的影响,给学生列举了许多例子,花费了好长时间,其结果学生仍然是懂非懂,教学过程中感到很费力,学生难以接受,教学效果不佳。但是当我在学完一个模块后,两班交换模块后,给学过《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班级上这节课的内容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且能用杂化轨道理论来解释这几种分子的结构,学生学习兴趣比较高,讨论也比较活跃。

因此,我认为,在选修这三个模块时,应先学《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再学《有机化学基础》比较好点。另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选学《化学与技术》,这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来选课。

总之,在高中化学新课改的教学中,各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选课,使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特点,展示自己的优点,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化学基本反应原理范文

很多化学理论在新授课上对于学生而言都是第一次见到,而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的知识背景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电解原理一课的教学中,应当从电解原理的基本知识框架开始入手促进学生对电解原理一块知识的充分感知,要能够从实验入手,逐步的进行理论的分析然后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对比,探讨,逐步了解电解的初步意义,学会认识电极并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和电极之间的微妙关系.还要能够逐步的认识到能量的转化在电解过程中是如何进行的.所以在基本知识认识的深化的时候笔者设置了电解水实验来促进学生的认知.从电解水实验让学生出现一个以往认知跟新知识之间的巨大矛盾促进学生自觉的进入另一个层面即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初中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接触过电解水的装置,所以在结合电解原理的知识进行实验的实际操作的时候,高中阶段的实验应当更加的开放化.应当没有严格的格式进行限制,以学生理解知识入手:具备电解的条件即可进行反应.即有回路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以及外部的导电这三个条件满足了,即可进行实验.接着引领学生分析阴阳两极的产物以及产物的体积的比例进一步加深对电解原理的基础理论的理解.

二、有规律的进行归纳提升,防止以偏概全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进一步掌握和巩固,应当在感知基本理论之后有规律的进行归纳提升,防止以偏概全的问题发生.如电解原理一块内容在高中化学必修4当中显得十分的突出,这个突出主要是体现在电解原理一块知识的复杂性和难理解性上.电解原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如原电池、氧化还原反应、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相关内容都是容易混淆.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者应当给学生创造机会在课堂上将这些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归纳对比.进一步促进相关知识逐步的内化.

三、对基本概念形成过程总结反思,逐步渗透科学抽象方法

第9篇:化学基本反应原理范文

本文作者:罗恩平工作单位:贵阳护理职业学院

注重直观教学,培养形象思维,改善认知结构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平时的教学中应尽可能采用直观教具,增强语言教学的直观性、“可视性”。重视学生的观察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将“语言表达”与“实验操作”融为一体、理实交融。通过这样的“情景式”教学,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思维与联想思维能力的形成,为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采用图示法分析题意,增强学生对实验描述性语言的解读能力,使其从实验描述性语言的阅读、理解、表达与记忆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取与计算有关的关键信息点上,从而轻松、正确的理解题意。

强化基本概念的教学,灵活基本概念的运用基本概念是构建任何学科体系的基石,也是理51解事物并进行分析、归纳及推理等思维活动的基础。以基本概念为基础,可以建立实验原理和方法。依据实验原理和方法才可以理解实验的技术、仪器设备的操作、要求及相关计算。对我院中、高职分析化学课程中滴定分析的一般计算而言,尤其要掌握密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滴定度等基本概念。计算公式只是基本概念在特定实验原理中的具体运用及推理的结果。因此,我们强化了基本概念的教学,加强了灵活运用基本概念的训练,在例题的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析、转化及推理各种基本概念,得出计算关系,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自己不是“公式”的奴隶,而是“公式”的缔造者。

有了物质的量的概念以及配平了的定量化学反应的计量关系,滴定分析计算没有必要去衍生更多的概念来增加学生的负担。根据配平了的定量化学反应的计量关系,列比例式计算只需要小学的知识。因此,习题中定量作用物的“物质的量”的正确表达就成为中、高职分析化学教材中滴定分析计算问题的核心,突破这一点,计算迎刃而解。一般解题过程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1.谁和谁发生定量反应,化学计量关系为何?弄清题目中是什么物质与什么物质发生定量化学反应,并根据已配平的化学方程式确定化学计量关系。如果不涉及化学反应,则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如溶液的配制、稀释)。2.各定量反应物质的“物质的量”的表达式为何?解题时,将题目中各定量反应物质的已知量和需求解的量用符号表示出来,并用这些量将各定量反应物质的“物质的量”正确地表示出来,如:(1)以质量表示的纯物质的“物质的量”可表示为:mB/MB(mol)或(mB/MB)×103(mmol)(2)一定浓度及体积的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可表示为:CBVB(L)(mol)或CBVB(ml)(mmol)(3)一定密度ρ、体积V、溶质B的质量分数为ωB的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可表示为:ρVωB/MB(mol)3.以化学计量关系为依据,列出定量反应物之间的“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式有了各定量反应物质的“物质的量”的表达式和化学计量关系,就可以列出定量反应物之间的“物质的量”的比例计算式,即公式,通常表现为以下形式:(1)mA/MA(mol):CBVB(L)(mol)=nA:nB这里,nA、nB分别为物质A和物质B的物质的量。当mA已知,CB未知时,为“标定”;当mA未知,CBVB已知,则为“测定”。(2)(mA/MA)×103(mmol)=CAVA(ml)(mmol)此属于溶液配制问题。如mA已知,则求配制浓度CA或体积VA;反之,当CAVA已知,则求配制溶质A的溶液所需要的mA值。(3)CAVA(L)(mol):CBVB(L)(mol)=nA:nB此为溶质A的溶液与溶质B的溶液之间的比较标定或测定。或CAVA(L)(mol)=C'AV'A'(L)(mol)(此为溶质A的溶液的稀释)显然,解题的中心环节与关键步骤是第二个步骤,即:定量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正确表达,必须掌握。学生既没有必要死记上述公式,也没有必要去琢磨“如何确定基本单元”以及“等物质的量规则”这些额外的概念,就能解决溶液的配制、稀释、标定、测定等计算问题。通过mA的测定,可进一步延伸,计算样品的百分含量,即:(4)A%=(mA/S)×100%或A%=(mA/V)×100%最后,运用概念的分析和推理,可使学生容易地理解滴定度TT/B与物质的量浓度CT的关系,即:(5)TT/B=(b/t)CT×MB/1000

近年来,我院中、高职相关专业的“滴定分析计算”内容的教学采用了上述方法与策略,与过去的传统教学法相比,学生的做题情况已有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