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运动健身文化范文

运动健身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运动健身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运动健身文化

第1篇:运动健身文化范文

中图分类号:G852.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健身气功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国健身气功以及在普通高校的普及性。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论述了目前健身气功在的普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影响,为健身气功推动传统体育文化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健身气功 高校 体育文化

健身气功简便易学,对场地器材没有特殊要求,便于普及。它的健身效果明显,能够缓解不良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学生接触健身气功后就会对健身气功产生浓厚的兴趣,是一项非常适合大学生的体育运动项目,适合作为终身体育运动项目。本研究就目前健身气功的特点和对普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论述,将丰富和发展健身气功在普通高校推广的理论。

一、健身气功的特点

传统的健身项目(如跑步、各种球类运动)中的大部分如今已经被纳入奥林匹克运动项目之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竞技体育。相比之下,传统健身气功虽然不是体育赛事项目,但它有着独特性,且至今仍被广泛流传。

首先,健身气功的根本目标是养生。如“五禽戏”是模仿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的动作,以达到保健强身的导引方法。“易筋经”有变通、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即通过拔骨运动达到伸筋的目的。从现代运动学的视角来看,易筋经就是通过牵拉人体各部位的肌肉和大小关节处的肌腱、韧带等来提高人体肌肉、肌腱等组织的韧性和力量。而“八段锦”也是通过刚柔相济的动作,调息等方式来保健强身的方法[1]。总之,养身健体是健身气功的根本目标,在当今追逐功利的时代,健身气功不争胜负、非功利性的特点比竞技体育更适合使高校大学生浮躁的心理得到沉淀。

其次,健身气功的可参与性比较广泛。健身气功动作舒缓,几乎适合于所有年龄段的人,身体状况一般的人即可参与,这与竞技体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八段锦”和“易筋经”的动作难度、强度适合于大多数人。“六字诀”更是以吐纳、调息为主,它对人的体能、身体机能几乎没有要求[2]。

二、对普通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体育是只有人类才能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活动[3]。体育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属于社会文化和体育活动的亚文化。由于体育具备了文化的各种特征,如学习性特征、创造性特征、适应性特征、限制约束特征等。还具备了文化的沟通功能、预测功能、判断标准功能、激励功能、生存功能等。同时,体育还具有内在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规范等。由此可见,体育被文化所涵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体育实践,谋求身心发展的一种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指高校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学校各个层面创造并共享的一种以继承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内容,促进学校体育运动开展,共享全民健身之目的,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使命的客观精神及其生存环境。可见,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高品位的体育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的内容。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内容丰富的多层次文化形态,包括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精神文化形态、行为文化形态、价值文化形态五种基本形态[4]。

健身气功走向世界不但是对人类健康的一大贡献,这会对传播普通高校体育文化有着一定的影响。首先,健身气功承载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它对人的身心的有益之处已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健身气功的传播使得我国这一悠久的健身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并丰富高校体育文化,且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其次,健身气功传递着一种富有哲理的运动养生理念。健身气功不但以和缓、舒展的动作体系在所有运动中独树一帜,尤为重要的是,健身气功有着深厚的哲理基础。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人的形体是生命的载体,气是生命的源泉,神是生命的主宰,三者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生命。健身气功所倡导的形、气、神相辅相成的理念包含了中国哲学的生命观念和中医理论对人体的合理认识,如在高校中传播,显然会丰富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再次,健身气功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人生态度,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道德的完善是健康的基础,健身气功无疑体现了儒家的观念,它强调通过修养来完善人格,以达到内心的和谐,进而达到健康的目的。总的说来,健身气功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其丰富的内涵也已超越了一般体育运动的概念,这些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人生体悟和养生哲理既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也展现了高校体育文化的现代价值;最后,大学生经过多年的体育教育有较高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体育价值观念己形成,并且有较强的自身锻炼能力,养成了一定的锻炼习惯。因此高校的健身气功活动是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高层次,引领着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培养体育人才与骨干。而且由于高校广大师生教职员工的学习与工作时间较为固定,健身气功活动较容易组织起来,容易形成规模,健身气功在高校校园里的普及和推广,便于各种休闲、时尚、娱乐的非竞技性的体育项目在高校的开展。

三、结语

健身气功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养生文化中的瑰宝。研究已经证明了健身气功对人类身心健康的改善均有着显著的益处。练习健身气功能够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能够让人心无杂念、彻底放松、缓解大脑的疲劳、促进人的身心平衡。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不同的条件设置不同的健身气功课程内容,充分发挥健身气功的优势,充分调动各学校人力资源以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 崔永胜,虞定海.“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对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7(11):1504-1506.

[2] 魏胜敏.导引养生功六字诀对中老年人健身效果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3):25-28.

第2篇:运动健身文化范文

关键词:广场健身舞 全民健身 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5643(2013)09―0112―03

1 前言

随着我国对全民健身工程活动的重视,全民健身工程活动得以快速的发展。2009年10月1日颁布施行了《全民健身条例》,该条例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从:“一,明确了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动工程中的权利,二,强调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责任;三,结合不同人群特点,规范和促进全民健身工程活动的开展;第四,大力推动已有体育设施开放,利用各类公共场所安排全民健身活动场地;第五,规范全民健身服务,保障安全,推动体育市场与产业发展”五个方面对全民健身工程作出了规定。2011年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提出了:“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体育健身设施更加完善,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

本文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五个方面的要求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总体目标,结合广场健身舞的特征,对广场健身舞在全民健身工程中开展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利用广场健身舞实践全面健身工程的途径。

2 广场健身舞的特征

广场健身舞是舞蹈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起源于生产生活,它的创造者和表演者就是人民群众。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广场健身舞蹈也以易学、简单而大众化的舞姿,以老少皆宜且通俗的音乐,以露天宽敞清新的场地,以零门槛的参与方式等崭新的姿态和强烈的感染力,在艺术领域中异军突起,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广场健身舞就表演形式来讲,一般可以分为原生态的广场健身舞、经过加工的广场健身舞、新创作的广场健身舞三个类别。

2.1 广泛适应性,参与的群众性、集体性

广场健身舞是群众参与性很很强的表演艺术形式,尤其是随着近几年广场舞的迅速发展,各种流行元素被吸收到广场舞的编排之中,使广场舞几乎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社会层次人群。它一般都是在非常开阔的广场上来表演,表演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不分性别、年龄,无论是新手还是行家,也不用忌讳舞姿是否优美,均可随心所欲、自由发挥、尽显个性风采,场面十分红火热闹,所以广场健身舞一般都是以集体舞的形式来表现的。广场舞的这一特征能够充分符合《全民健身计划》总体目标中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的要求。

广场舞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也不高,不需要特定的场地、器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广场健身舞。广场健身舞对年龄也没有限制,所以广场健身舞因其要求不高,参与面广等特性,符合很多锻炼者的需求,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2.2 健身、健心功效

广场健身舞以健身、健心、美体为核心。在进行广场健身舞的练习时,参与者的心率每分钟大概保持在120~150次,每次持续的时间在30分钟~60分钟,每周保持运动在三次以上。这从体育的角度来看,广场健身舞就是一种非常标准有氧运动。而长期坚持有氧运动,能增加体内血红蛋白的数量,提高机体抵抗能力,抗衰老,增强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增加脂肪消耗,防止动脉硬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伴随着音乐进行的广场舞还能够帮助人们舒解疲劳,减轻压力,提高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运动宣泄释放压力,化解抑郁、焦虑和愤怒等负面情绪,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参与广场健身舞还能广交朋友,增强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自己的自尊、自信,并对其他心理社会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2.3 艺术表演与欣赏性

广场健身舞把形态、姿态、动态、造型、精神等“五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肢体的动作,辅以节奏明快的旋律,能充分体现身体的美,动作力度与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熔铸人们美学趣味。无论是表演者还是欣赏者,都能很好地提高审美情趣,在表演与欣赏中,体现动作的健美,合理的编排等,给参与者与欣赏者都会留下美好的印象。

3 广场健身舞在全民健身工程中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3.1 有效实践《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要求

《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的施行标志着我国对全民健身工程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群众体育与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视。广场健身舞具有广泛适应性,参与的群众性、集体性;良好的健身、健心功效;丰富的艺术表演与欣赏性;这些特性,能够有效地实践《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要求,使群众逐步形成健身意识,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3.2 广场健身舞对场地器材要求低,可减少资金投入

现阶段我国人均体育锻炼的投入经费还很低,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每个锻炼者在特定的场地与器材条件下开展全民健身工程活动。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保证全民健身工程的正常开展,广场健身舞运动就为这一思路提供了范式,广场健身舞运动不需要特别的运动装备与特殊的场地器材条件,能最大程度地节约国家与个人体育锻炼的支出。

3.3 广场健身舞简单易学,容易推广

广场健身舞项目内容丰富,风格迥异,技术要求不高,运动强度可以灵活自控,可以作为一种体育娱乐消遣方式进行活动,这就符合了广大群众锻炼的兴趣要求。广场舞非常具有感染性,且难度较小,不需要舞蹈功底,其规模通常会向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断吸引群众的参与热情,包含的人群年龄段也会逐渐丰富,逐渐成为一项名副其实的全民健身运动和凝聚群众的文化娱乐团体。

3.4 丰富体育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广场健身舞在培养群众审美情趣,丰富群众业余文化体育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体现了其社会文化价值,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它将精神的愉悦也最为一个重要的目标,群众参与广场健身舞运动对提升社区、城市等文明素质,建立和谐社会等都有重要的作用。群众可以利用公共活动场所,进行一些健身操、器械广场健身舞等活动,即增强了体质,愉悦了身心,还拓展了人际关系,这些都丰富了群众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4.1.1 提高体育、文化局对广场健身舞推广的重视程度

每一项运动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广场健身舞的发展仅靠群众自身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强加体育、文化局等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关政策、为广场健身舞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相关的资金支持,并充分利用媒体、电视、广播、展板、传单等途径进行宣传,才能使群众充分了解广场健身舞,并融入广场健身舞的团体之中。

4.1.2 加强领舞者队伍建设

领舞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广场健身舞能否健康发展。在队伍的建设上去考虑:(1)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专门培养广场舞专业人才,提高领舞者的素质。(2)由体育局定期举办领舞培训班,组织领舞者进行学习、交流,注重领舞者道德品质的提高教育,大力改善领舞者知识能力结构,提高领舞水平。(3)支持和鼓励部分文化素质、技术水平较好的中学教师当领舞者,对他们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达到提高整个领舞队伍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目的。

4.1.3 拓展广场健身舞运动内容

近年来,虽然我国广场健身舞得以蓬勃发展,内容也在不断地拓展,但要保持广场健身舞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地拓展广场健身舞的内容,在编排上应不断融入当前的优秀流行元素,如戏剧、武术、肚皮舞、印度舞等与广场舞结合,尝试创编更多内容丰富、群众适应性强的广场健身舞内容,使得广场健身舞的发展体现出多样性特征。

4.1.4 加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研究

任何有效的体育锻炼手段,都需要群众的亲身体验。这就要了解群众体育活动的现状,所以,要加强对群众体育调查研究,分析群众体育发展的趋势与特征,积极探索群众体育发展的难点与重点,并提出针对性较强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使得群众体育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目同时,要加强广场健身舞运动在群众体育活动中的研究,为广场健身舞的创编提高科学的依据,通过针对性的科研活动,把适合群众锻炼的广场健身舞内容遴选出来,选择不同的人群进行实验,对生化指标等分析,为进一步完善广场健身舞内容通过科学依据。

5 结语

广场健身舞以其时尚、动感的运动形式,较为灵活的锻炼内容,受到广泛的欢迎,它对运动者身体机能的改善,身体形态的影响,以及对运动者精神面貌与气质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广场健身舞能有效实践了《全民健身条例》的基本要求,是全民健身活动实施的重要手段,广场健身舞易开展性,能有效增加体育人口,节约资金,减少全民健身资金投入。广场健身舞运动在全民健身过程中要进一步推广,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广场健身舞运动的宣传和推广,继续拓展广场健身舞运动内容,建立广场健身舞指导员培训机制,使广场健身舞运动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R].1995.

[2]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R].2009-8-29.

[3]全民健身计划[R].中新网,2011-2-24.

[4]刘大维,胡向红.广场健身舞的起源、现状、特征及价值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

第3篇:运动健身文化范文

摘 要 长久以来,秧歌深得我国普通老百姓的喜爱,它不仅是作为一项传统文化而存在,同样也是娱乐健身的有效方式,但是近来越来越多的人们会发现,传统的街头秧歌是人们伴随着嘈杂的锣鼓声,虽然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但是步伐单一,形式单调,有许多弊端,甚至有人抱怨这是扰民,这时候,我们要意识到这些问题,往其注入新元素,开辟新的但是合适的动作,用科学科技引导秧歌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秧歌更好地存在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健身秧歌 现状 作用 优势 发展对策

一、引言

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中心确立了“健身秧歌”项目,这是应时展新要求而悄然兴起的新事物,它是区别于传统的街头秧歌,但同时二者也是有联系的,因为“健身秧歌”是在传统秧歌运动一系列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加入舞蹈动作,配合美妙音乐,是扭身与踏步舞蹈相结合,共有二十几个手法和步法,形成了几大流派,用其简便好学、活泼欢快虏获了一大批人的芳心。

二、健身秧歌运动的现状

全国各个地方在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的几套基本套路上,结合自身特色,开创了有自己地方特色的健身秧歌运动套路,各个地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海派”健身秧歌,主要流行于北京上海等地,他们也曾带领自己的团队在全国各种大大小小的相关比赛中屡次取得佳绩。同样的,健身秧歌运动作为一项创新的传统文化,不仅风靡全国,也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中国也因为健身秧歌运动为自己在国际上获得了新的不一样的高度好评,成为了与其他国家增强联系的纽带,也是深受广大外国朋友喜爱的一项文化活动,国外的喜爱者甚至请教中国达人,或者自学,以此表达他们的热爱,并在自己国家进行了推广。

三、健身秧歌的作用

(一)锻炼身体,塑造体型

众所周知,健身秧歌是一项有氧运动,就和体育锻炼一样,健身秧歌使得人的各个系统得到发展,每跳完一场秧歌下来,人们都能感受到汗水淋漓的畅受,也在这不知不觉中加强了身体素质,改善消化和呼吸功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同时女性也可以通过健身秧歌运动达到减肥目的,塑造体型,拥有满意身材,如果你觉得跑步很单调,打球很辛苦,那么就选择健身秧歌吧,这的确是锻炼身体的不二选择。

(二)娱乐身心,陶冶情操

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谁也不能也不敢停下脚步,于是压抑、失眠的人越来越多,社会也成了一个毫无人情味的社会,这时候,健身秧歌就成为了娱乐休闲的最佳方式,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了舒展,压力也随之释放,人们也变的越来越开朗乐观,与周围的人交流也越来越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心理。

(三)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健身秧歌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对健身秧歌的大力弘扬,向人们再现了古代人们的精神文明样貌,让人们仿佛穿越一般和古代人进行一次交流,一种精神上的交流,展现了各个地方的文化特色,促进了对中国各个地方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人们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

四、健身秧歌有其自身优势

(一)舞蹈动作丰富多样,节奏欢快

健身秧歌的基础是传统秧歌的扭动、摆动、走动等舞蹈动作,同时进行了创新,配合了美妙的音乐,发明了新的手法和步法,并运用了多种工具例如扇子、彩带,在神秘的夜色中,整场舞蹈下来,跳的人就像表演了一出舞蹈剧目,乐在其中,看的人就像欣赏了一出蔚为壮观的舞台不能自拔,令人流连忘返,久久回味。

(二)深得群众喜爱,有众多忠实粉丝

健身秧歌经过长久的发展和演变,用其独有的自身优势,早已虏获了一大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阶层的人们的芳心,用其独有的特色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这就是坚定的群众基础,也是值得欣慰的,我们要注重研究健身秧歌之所以深得群众喜爱的原因,然后继续保持并进行更好地完善,使健身秧歌得到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三)人们参与条件不受限制,场地要求不高

不同于其他的篮球、排球之类的体育运动需要多人参与,需要场地支持,健身秧歌运动的参与可以独自一人也可以约上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进行,同样,参与时间也很宽松,你想进行就进行,或者累了想随时终止也是可以的,还有,健身秧歌只需要有空旷的场地就足够,就可以开展,因而,人们只要有美妙的音乐声就可以开始这一享受,锻炼身体,娱乐身心。

(四)健身秧歌运动安全方便,适合群体广泛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自我调节,就能够开始这一锻炼,不像其他的体育锻炼对身体条件要求高,凡是身体稍差的人就无法进行心爱的体育运动,只能“望洋兴叹”,这的确让人感到惋惜,但是健身秧歌运动则可以让倾心与其的粉丝随时随地开展,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的人只要是有兴趣就可以参与。同样,健身秧歌运动练习场地空旷,十分安全,只要稍加注意,不会造成什么伤害。

参考文献:

[1] 孙刚,李茂.山西省农民体育参与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2(10).

第4篇:运动健身文化范文

【关键词】街头篮球,全民健身,影响

前言

自从我国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至今,篮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成为一项集休闲、健身、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时尚健身运动。在全国普及篮球运动的背景下,“街头篮球”这项起源于美国的体育活动引入中国并逐渐被我国广大的篮球爱好者认识和接受,迅速在我国风靡,引起了中国无数青少年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对篮球运动的热情,对社会上的体育健身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街头篮球还丰富和发展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内容,为篮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市场基础。因此,研究对街头篮球和全民健身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从中找出街头篮球对全民健身的影响,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用街篮运动健身锻炼、增强体质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意见。

1街头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街头篮球起源于美国是已经广为认可的,可以说它是传统篮球运动的一种延伸,是基于传统篮球的打法和形式上更加灵活也更加生动的一种打法,更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美国纽约的黑人贫民区的青少年经常在街边的篮球场打球,街头篮球也因此得名。街头篮球的比赛形式与传统篮球不同,没有特别严格的限制,场地也不一定是正规的篮球场,在城市的街头、广场、社区空地只要能够有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场地加个篮球架就能打比赛了。可以是不同人数的斗牛比赛,也可以在“hip-hop”音乐的伴奏下进行扣篮,运球等展现个人篮球技巧的运动。街头篮球运动以其组织简单,风格独特,别具魅力并且带有浓厚的平民色彩的特点很快就在世界上风靡。街头篮球运动文化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文化更是一种易于被街头大众所接受的平民文化,可以说街头篮球运动时街头平民文化与篮球文化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一种融合。街头篮球没有固定的人数限制,一个人可以玩技巧,人多了则可以进行分组对抗,门槛相对传统的篮球运动比较低。

2街头篮球运动对全民健身的影响

2.1街头篮球对健身休闲的影响。体育运动以身体活动为主,通过各种活动方式有效促进身体健康、减轻压力,可以说体育运动是一种有效的并且有众多人参与的休闲活动方式。街头篮球在进行运动时一般会伴有节奏感极强的背景音乐,运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具有观赏性又富有挑战性,比赛时气氛热烈,不仅参与者竭尽全力,观看者也是热血沸腾。优秀的街头篮球运动参与者都具有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动作潇洒个性张扬,拥有众多的崇拜者,吸引大量青少年参与其中,是健身休闲运动的代表。

街头篮球注重表演性娱乐性多于竞技性,判定输赢的标准与传统篮球不同,弱化了得分的概念,有着极强的参与性。这样,参与者可以更多的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技术的提升中,更加强调动作柔韧性和协调性,在球场上对动作的创造力和实际比赛中应变力都得到了加强。在街头篮球的球场上,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随心所欲的展现自己的技术动作,技术上有所创新,做出独特的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每个街头篮球运动的参与者不是为了获胜,更多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并通过赢得观看者的认可而获得心理满足感。街头篮球不仅具有竞技性而且融合了游戏性、娱乐性、休闲性和艺术性于一身,显示出其作为健身休闲活动的独特魅力。

2.2街头篮球运动促进身心健康的功能。街头篮球运动对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两个方面。当前的研究对健康的定义不仅局限于身体健康而是有了更广泛的认识和更丰富的内涵。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健康不只是身体没有疾病,心里也要健康,更要适应社会和有道德的健康定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就是街头篮球运动的健身功能。街头篮球运动从运动强度上来说属于中等强度的运动,这种运动强度对于健身锻炼是最适宜的。对于增强运动者身体的免疫力,促进机体代谢功能加强,提高体能,改善心肺功能,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有着良好的作用。同时街头篮球运动还可以增加运动者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活性,并具有健康减重,塑造优美体态的作用。

街头篮球运动对心理健康也有着良好的影响。通过体育运动人们不仅能够获得身体的健康而且在心理上可以获得“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参与街头篮球运动可以锻炼参与者坚强的意志品质,同时,在参与街头篮球运动的时候,可以让人忘记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减缓焦虑感和紧张感,让参与者感到愉悦和放松。参与街头篮球运动还可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对于人际交往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与街头篮球运动不仅仅是个人技巧的展示,更多的是多人的配合,在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出良好的默契,而这种默契是可以延伸到工作和生活中的。并且运动时的各种体验,如获得胜利的喜悦和遭遇失败时的辛酸都是只有共同参与的人才能够体会并分享的感受。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也是日常单调生活工作的一种调剂。

2.3街头篮球运动对周围人群健身情况的影响

街头篮球运动是一项群体性较强的运动,同时也对周围人有影响作用。街头篮球运动参与者不仅自己从这项运动中受益,也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参与到运动中来。他们更愿意跟自己身边的人介绍街头篮球这项运动,让周围的人能够了解这项运动,并且支持自己从事这项运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是通过周围朋友的影响而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的。

街头篮球运动具有一定的社会认可度,在人民群众中具有推广的社会基础,街头篮球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价值得到了认同,为街头篮球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3结论

街头篮球运动作为一项集时尚、休闲、娱乐、健身功能于一体的体育项目,其健身价值和休闲娱乐价值在体育运动爱好者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街头篮球运动不仅使参与者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起周围人群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对全民健身运动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进一步开展,要充分肯定街头篮球运动在其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修建更多的街头篮球运动场馆,让街头篮球运动为全民健身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第5篇:运动健身文化范文

关键词:全民健身;运动成都;太极蓉城

1.前言

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到《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明确表明了从未间断的发展群众体育,增强国民体质,使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齐头并进,让中国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我国群众体育的粗放式管理,使得全民健身运动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为顺应成都城市经济发展需求,成都市需要打造体育强市。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公共体育服务力度,以满足整个社会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休闲需求。

2.全民健身现状下的“运动成都”

2.1 “运动成都”开展及措施。2009年成都市委在全市开展了主题为“文明成都、运动成都、活力成都”的全民健身活动。“运动成都”坚持服务基层,整合资源、服务全民,活动下沉、贴近百姓为主,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口号来倡导健康、阳光、快乐运动的价值理念,转变市民的健身观念,让大家加入到健身行列中来。

为更好的发展全民健身,成都市体育局制订了“三步走”长远规划:2010 年至 2018 年着重抓好市民健康素质的有效提升,建立“运动成都”品牌;2019 年至 2030 年,通过“运动成都”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充分提升成都全民健身行动的国际知名度;2031 年至 2040 年,努力使“运动成都”成为国际品牌[2]。政府将发展“运动成都”组织化、制度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促进“运动成都”品牌的文化发展,实施运动成都建设“3218工程”,不断提升全民健身的服务与管理水平。在2013年市级体育部门及协会全年就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 267 次,各区(市)县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 1045 次,社区及乡镇级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 2480 次,各级根据自地方特色开展活动,带动全民参与[3]。活动项目不但有参与程度高、群众基础好的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还有以资源特点、传统文化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特色为主徒步、登高、拔河、龙舟赛、等活动及群众参与度高的广场舞等。

3.成都市全民健身现状下的“太极蓉城”

3.1 太极蓉城”是必然也是城市发展需要。在“运动成都”基础上,成都市政府于2012年开展以“人才传承太极文化,助推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太极蓉城”系列健身活动。并以2012 年成都市青羊区“太极蓉城・魅力青羊”表演上千人的“太极方阵”特色活动为开端,开展全民太极。推广太极拳不单是因其简单易学、不择场地、器材、季节,适宜各类人群练习外,还因为成都有国内第一个申遗成功的“李雅轩太极拳”,和土生土长的青城太极。潭学军说过“太极推广不仅是拳术的推广,也是新的发展时期,成都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体育工作围绕城市中心工作,服务社会发展大局和城市文明发展的需要[4]。

“太极蓉城”是一个有长远目标的五年计划。在“人才传承太极文化,助推城市发展”的主题下实现“想打太极拳有人教,愿打太极拳有场地,喜欢太极拳有活动,参与太极拳有展演”的目标,到2016年实现练习太极人口达到400万人。为此成都市政府下发了《2012/2013/2014年“太极蓉城”系列健身活动实施方案》,在2012年的实施方案中明确以“挖掘太极文化内涵,契合城市精神气质,提高百姓幸福指数”的宣传思路,以太极健身宣传、人员培训学习、场地建设、竞赛展演和太极流学习五方面为主,并通过太极拳五进推广太极拳,扩大了解和参与太极健身的人数,提高市民体质。2013年的实施方案中在上一年的发展推广基础上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太极拳艺,为全民健身服务”的宗旨,开展目标督查、经费保障、工作推进和联席会议制度四项工作机制。2014年的实施方案中,在更加注重基层的健身发展,贴近基层服务市民健身。

4.成都市全民健身未来发展趋势

4.1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与承办更多高端赛事。首要满足不断扩大的健身人群的基本需求,基础设施就是发展全民健身的基础。《成都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4―2015 年)》也明确提出到 2015 年底,力争成都市80%的全民健身工作指标达到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A 类评估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打造“城市 15 分钟健身圈、农村 5 公里健身圈”[7]。重点完善“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池、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开放更多的学校场馆、公共场馆而非只在特殊的“全明健身日”或节假日里对外开放,降低某些类别场馆收费,真正地做到要想运动有场馆,要想学习有教练,要想玩乐有比赛的现状。

继续推广和普及我市全民健身的传统项目如元旦越野跑、趣味体育运动会、“阳光学子”健身系列活动的同时,推进更多新兴活动,努力申办承办高质量、高水平、高规格的大型体育赛事,不断提高办赛服务水平,打造成都品牌赛事,利用赛事促进体育设施建设,带动全民健身的同时发展其经济。

4.2 大力培养社区指导员促进完善全民健身网络体系。从“运动成都”全民健身开绐建立的以市、县、镇为主的三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到建成及乡村、社区绿道为一体的五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但还必须不断完善组织网络体系,灵活的运用体系。此时,培养更多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当务之急,只有通过这些社区指导员对社区公共健身区的管理、对健身人群健身项目的教授,才能第一时间真实准确的知道,当下全民健身的人们对健身的需求,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健身中来,全面推进和完善成都市开展全民健身工作。

4.3 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全民健身。成都市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全民健身活动迈上新台阶,为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政府通过梳理各区(市)县的自然资源禀赋,推进“一区一品牌”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符合地方特色的体育产业类型,与观光农业、旅游业紧密结合,从而发挥体育产业的带动和辐射功能[8]。坚持以体育运动、体育休闲健身、体育赛事表演和体育培训为基础,发展带动体育产业,并且把体育与文化、旅游、会展、传媒等融合发展,让成都市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相互促进和发展。

5.小结

“运动成都”和“太极蓉城”这两个名牌在打造世界田园城市,发展体育强市,让外界认识成都的同时;还提高市民体质,为发展成都经济打的基础。它们不但是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更是成都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既锻炼了身体也改善了生活。成都市的全民健身推广目标还将以全面性发展为主,一如继往带动全市人民健身同时,也与成都市经济发展相同步,全民健身将更加的丰富多彩。(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通.覃荣周.王琪林. 成都城市全民健身文化发展与创新实践探讨[J]. 城市地理. 2014(04)

[2] 陈浩.特色全民健身 锻造响当当“运动成都”品牌[N]. 成都日报, 2012-11-02(014)

[3] 肖竹.胡锐凯 .体育产业:成都现代服务业新生力量[N]. 成都日报, 2014-07-18(017)

[4] 邓红杰.运动成都太极蓉城[N]. 中国体育报, 2013-11-15(04)

[5] 黄一可.陈浩 .成都体育 2014 新起航[N]. 成都日报, 2014-02-28(012)

第6篇:运动健身文化范文

关键词:涪陵健身;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2-85 -03

在我国,体育健身市场的整体规模还比较小,体育资源分布不均,一方面不能满足社会不同人群的体育健康需求,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体育资源闲置浪费和管理不善的现象。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身体素质却没有上升,特别是面对我国各类人群健康状况普遍低于国外同年龄段人群的严峻现实,人们对健身的需求不能得到合理满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根据涪陵区人口分布,对不同年龄阶段、文化水平、职业类型、消费水平的人群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区分不同类型的人群;第二部分是健身现状调查;第三部分是健身需求调查。

问卷共设62个问题,随机共发放600份,采用网上填写和纸质两种形式。共回收570份,网上问卷302份,纸质问卷268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547份。

2.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

根据涪陵城乡结构分布,抽样调查了李渡和涪陵主城地区。对公共健身资源和市场健身房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针对不同人群代表进行了健身访谈。

二、涪陵健身现状

(一)人们健身频率较低

自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涪陵区人民对健身的认识逐步得到加深,健康意识逐渐加强,健身锻炼次数逐渐增加,身体状况逐渐改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随着健身方式呈现多样化,健身活动已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许多人把体育健身活动看成是改善生活的方式,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这是可喜的一件事。但从统计数据看,每周锻炼不超过一次的比率是57%,两次及以上占比率是43%。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是不锻炼或者缺乏锻炼的,达到全民健身还存在差距;而每周锻炼次数超过四次以上的人只有13%的比率,人们对健身的习惯性较差。同时运动结构相对不合理,即运动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少年,成年、中年和老年人相对较少,导致运动的间断性强以及全民缺乏健身。

(二)各年龄段的人群对健身的需求不同

伴随涪陵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日趋成熟。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质量逐渐改善,各年龄段健身需求呈现多样化。调查发现,少年健身主要集中在校内运动和培训课程,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舞蹈等;青年人健身集中于户外运动和强身运动,如篮球、足球、网球、游泳、骑行等;中年人主要喜好休闲运动,如羽毛球、跑步、游泳、健美操等;而老年人的健身喜好主要是保健运动,如广场舞、爬山、气功、太极等。说明不同年龄的人群对健身价值取向与消费兴趣存在明显差异。

(三)健身参与动机呈多样性

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在作为动词时则多称作“激励”,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从调查数据中可知,人们健身的主要动机是增强体质、减肥、健美形体以及休闲娱乐,自身爱好、康复训练、交友等占少部分。说明大部分人是了解健身的作用,也正是这些动机会促使人们去健身。但是也有部分人动机不够明确,对健身认识片面单一化,认为健身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以至于动机不足缺乏健身,使健身的动机太弱不能突显其重要性:例如青年群体大部分人在空闲时间会选择看电视、玩游戏、去娱乐场所玩而不会选择健身,而大部分中年人和老年人更是对健身需求认识不足,参与动机不强。

(四)健身运动参与者人数与文化水平成正相关

从健身参与者来说,健身参与者的文化水平与健身次数成正相关。初中以下文凭的人群每周健身的有55人,从不健身的有78人;高中或中大专文凭的人群每周健身的人数有117人,从不健身的有69人;本科以上文凭的人群每周健身的有168人,从不健身的有60人。说明文化程度越高者,每周健身次数越多;文化程度越低者,每周健身次数越少。因为初中以下文凭的人群健身意识薄弱,对健身认识不明确,以至于缺乏健身意识;高中及以上文凭的人群对健身的认识较好,运动频率较大。受教育程度越高,人们对体育健身的认识越清晰,体育锻炼的价值观愈牢固,体育健身主动性愈高。

(五)健身资源供给较少

健身资源是健身的前提,健身依赖健身资源的拥有。全区拥有体育场8个,体育馆3个,游泳池(馆)29个,健身广场22个,健身登记步道9个,市场盈利健身中心18所。全区人口116.67万人,体育场地面积205.3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2平方米;相比上海的人均体育场地2.6平方米,涪陵人均享用健身资源是不够的。另外,大部分公共健身资源如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等对人民的开放使用率低,导致人们健身场地资源有限。

三、分析制约涪陵健身行业发展的因素

(一)全民健身意识薄弱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良好的健身意识促进健身的发展。目前涪陵人均受教育年限10.1年,相当于初中水平。人们受教育程度低,健身意识薄弱,健身价值观不牢固。全区有高等教育3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6所,而全区人口116.67万人,人口比例远远大于教育资源比例。教育资源的薄弱,势必导致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健身意识的落后,健身行业发展的迟缓。所以中老年人健身意识更是薄弱,尤其是农民对健身认识还停留在体育健身比赛活动中,缺乏主动参与健身活动的意识。

(二)居民收入水平低,阻碍全民健身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全民健身活动的基础”。一个地区的健身行业必须依赖相应的物质基础,就如经济实力决定上层建筑。2014年涪陵政府的年度统计报告中,农业人口68.21万人,非农业人口48.46 万人。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49元,人均工资性收入16019元;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63元,人均工资性收入3012元。全年农村低收入人口8.81万人。然而201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相比较涪陵人均收入低于全国人均收入水平,说明涪陵经济水平落后全国整体水平。而全民健身的发展依赖于全民健身的投入,这些投入主要由政府公共部门和市场对其资金、人力、物力、时间、信息等方面的投入。涪陵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总收入较低,可支配资金有限,对健身资源投入少,阻碍全民健身。

(三)市场商业型健身俱乐部经营模式不合理

调查发现,涪陵的市场健身资源主要为商业型健身俱乐部。从经营项目看,单一项目经营者居多,即单一健身健美俱乐部占多数;综合性项目其次,即除提供健身、健美项目服务外,还提供康复理疗、按摩、健身咨询、美容、健身器材等服务。经营项目的单一化,导致经营场馆的利用率低、缺乏竞争优势。总体而言,场馆利用率不高,尤其是健身器材的利用率较低,不少场地器材经常处于闲置状态。经营模式主要是会员制(准会员制):会员制的收费方式是优惠制,即采用年卡、季卡、月卡,年卡800~2400 元,季卡450~750 元,月卡130~450 元;其他为散客方式:按照每次健身收费,消费不固定。价格的制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合理的价格促进消费。此外,健身俱乐部规模小,缺乏有品牌的连锁店,而且缺乏规划管理。实地考察发现,仅在兴华中路附近圈190m内,竟然开办了启航健身、涪陵博健武术健身俱乐部和涪陵区老年人健身大学三个俱乐部。按照“有效经营半径”的原理,显然布局是不合理的。

(四)公共健身资源管理模式缺失

公共健身资源占较大比例的是社会福利性质的俱乐部,即社区公共健身资源、公共娱乐场地健身资源、集团内部健身资源,这些健身资源属于非盈利、公共性性质。社会公共领域的健身资源供给是多样性的,但资源的管理缺乏合理性。通常社区健身设备设施是体委和开发商赠送的,往往配置单一、规模场地小、后期维护管理无人担责;公共娱乐场地健身设备属于政府提供,健身空间大,健身项目多,但损坏程度大,辐射范围小,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等健身场所的开放度、使用率低,闲置浪费多;集团内部健身资源属于部分集体健身场所,健身项目丰富,健身环境好,健身设备质量高,管理维修较好,但排他性强,闲置浪费大,使用率低。

四、建议

(一)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健身意识

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宣传健身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宣传正确的健身理念,树立正确的健身观;构建网络社交平台,促进人们健身学习和交流;打造天天健身的氛围,提高健身的主动性。

(二)传播大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文化,提高大众参与积极性

根据涪陵的生活习俗和传统,加强健身运动项目的组织力度,充分发挥本地地域的人文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项目。积极引进和举办大型赛事,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推动体育运动走进千家万户;推广各年龄段人群的流行运动,例如广场舞、瑜伽术、跑步等项目的推广,使更多人参与大众健身。此外,规范健身活动,设立专业化健身指导中心,正确引导人们健身。

(三)政府着力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基层体育设施利用,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增强居委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坚持“属地管理、齐抓共管、条块结合、落实基层的原则”开展社区体育工作;设置专门的机构管理公共体育健身资源,杜绝公共健身资源的无管理维护现象;合理规划公共健身资源的分布,满足大众需求。完善经营管理模式,采取高效便捷、节约环保、公益性健身经营模式。

(四)扩大公共健身资源的投入,缓解现有健身资源的空间压力

政府不是唯一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者,在资金短缺情况,可以运用多种招商引资的方式来增加公共健身资源的投入,例如BOT模式、特许经营权转让、TOT模式等方式;响应群众健身需求的多样化,增加健身、娱乐、休闲的体育场地的投入;为群众提供免费、优质的健身场地,提高群众健身质量。

(五)政府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推动全区体育事业新发展

正确引导市场健身资源建设,促进健身行业的发展。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加强对市场健身行业的监督管理,扶持健身产业,采取减税、减租、补助等优惠政策,鼓励其发展,保护健身市场,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公平竞争的环境。

(六)市场健身行业发挥其内在活力,转变经营模式

合理定位,满足消费需求,转变单一性经营模式为综合性;培养专业健身人才,促进健身指导的专业化;加大健身设施、器材的投入,合理满足供求关系;拓展健身项目,满足大众需求的多样化;设定合理消费价格,激发不同层次人群的消费潜能;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品牌效应,提高竞争力;加强创新,开创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施芳芳.健身娱乐市场的特点与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2(4).

[2]重庆市涪陵区统计局.《重庆市涪陵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

第7篇:运动健身文化范文

摘 要 社会体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而产生和兴起的一种文化产业。健身运动作为社会体育的一种形式,是在特定专业环境“健身俱乐部”中进行的,通过徒手或利用各种器械,运用专门科学的动作方式和方法进行锻炼,以发达肌肉、增长体力、塑造形体和陶冶情操为目的的运动项目。本文主要从“体育法规的完善和政策的更新”、“体育人口逐渐增长”、“体育消费个性化特征日趋明显”、“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不断完善”几个方面来叙述社会体育的发展,探究其对健身运动的影响。

关键词 社会体育 健身运动 影响

体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旧中国的体育水平低下,未在任何重大体育赛事中取得过胜利。它包括: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两种方式,与大众、休闲体育项目不同,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社会体育的发展对健身房运动的发展无疑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

20世纪初,为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方国家的发展重心开始转向社会体育,并加大了对社会体育的投入力度。此举措不仅满足了国民的体育需求,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了经济的增长,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了发展社会体育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体育开始有了全面发展,开始成为一种稳定国家经济和政治的重要工具。中国首部《体育法》于1995年获得通过,同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此后又有一系列体育法规和规章相继出台,并在宣传、激励自愿等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我国的体育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但社会在发展,社会体育也在随之前进,这是毋庸置疑的。体育正从专业领域向大众领域转变,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不断加强,热情日益高涨,开始寻求多样化的健身方式来满足自身。

当今,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增长,文化繁荣,教育水平大幅提升,竞技体育已跨入世界强国之列,这些显著变化为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奠定了基础。在其改革中也提出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机制与体制;建立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和骨干队伍体系;将社会体育管理工作全面纳入制度化的发展轨道。社会体育内容很广,它包括除竞技体育以外的群众体育;除单位体育以外的公共体育;除学校体育以外的成人体育。社会体育活动普及程度显著提高,一切与体育有关的比如场馆设施、体育消费、人们的体育意识都得到开展、完善和加强,主要表现在:体育法规逐步完善;体育人口逐渐增长;体育消费个性化特征日趋明显;社会体育指导员制不断完善,社会体育开始得到全面发展。

二、健身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一开始,人们崇尚体育是因为体育的拼搏精神鼓舞人心,体育的锻炼方式多种多样,但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随之变化,对体育的了解深入之后,人们会通过制定合理的体育锻炼计划在特定的环境下完成以达到目的,我们称之为“健身运动”。它属于社会体育的一部分,目的性较强,人们的目的可能如出一辙,如:减肥、塑形、增肌,但所拥有的时间、财富和空间却大相径庭。在当前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阶段,让“健身运动”作为一种新的体育锻炼方式进入了大众眼帘,它是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体育消费需求的增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体育产业,隶属第三产业服务行业,拥有自身的优势,并将随着社会体育的发展而前进。目前在我国,健身运动仍然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迅速,有关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研究已经成为当前体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健身运动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组织形式传播了积极的体育文化理念,各体育健身俱乐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娱活动,使自身成为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有效形式,并使体育健身俱乐部在我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健身运动简单易行、适用性强,能有效地增强人们的体质,增进人们的健康,有效提高工作生活的效率;还能改善人们的体型、体态、陶冶人们的美好情操。所以受到了人民大众的喜爱,特别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人们。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今天,健身运动有很强的吸引力,它可以使瘦弱者变强壮,使肥胖者变苗条,使少儿健康成长,使老年人健康、长寿。这种锻炼方式会根据每个人身体素质和思维接受能力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训练。总的来说,健身房运动在身体方面可强健体魄、塑造体型;在精神方面可顽强意志、放松身心。在健身过程中,也可体验日常生活所没有的刺激,会让思维得到创造性发挥。

三、结语

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体育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的旧中国整体体育水平低下,国民体育意识淡薄;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健儿取得傲人成绩,国民体育意识进一步加强,观念也随之更新,社会体育开始从竞技领域向大众领域转变。全民健身日的推行更是让社会体育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度,形成繁荣发展的局面。健身运动就是在这样一个体育大背景下兴起和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通过在健身俱乐部办理会员制进行健身锻炼。健身俱乐部环境舒适、服务优质、管理规范、指导科学,让健身运动成为了当下人们选择社会体育运动方式的热门,并深受社会体育发展的影响,两者必将相辅相成,呈更加积极繁荣的状态前进。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第8篇:运动健身文化范文

关键词 健美操 参与者 调查 俱乐部

一、前言

健美操是一项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在音乐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体育健身运动。它以有氧运动为基础,具有健身美体、易学易懂、节奏鲜明和广泛适应性的突出特点。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健美操运动深受人们的青睐。有资料显示,上海等城市工薪阶层闲暇时间主要在健身场(馆)及其他休闲场所度过,而作为时尚健身项目的健美操运动在健身场(馆)深受广大健身者的欢迎。本文对咸阳市嘉年华、凯德利、斯博特和康百嘉健身会所4家健身俱乐部的健美操运动参与者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健美操在成阳市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开展和普及提供参考价值。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咸阳市嘉年华、凯德利、斯博特和康百嘉健身会所4家健身俱乐部健美操运动参与者120人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2002年至今的相关期刊,为本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2)问卷调查法

对咸阳市嘉年华、凯德利、斯博特和康百嘉健身会所4家健身俱乐部健美操运动参与者120人发放问卷。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见表1:

(3)访谈法

对咸阳市嘉年华、凯德利、斯博特和康百嘉健身会所4家健身俱乐部120名健美操参与者随机调查,了解参与者的具体情况。

(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1)健身俱乐部健美操运动参与者性别构成占调查总人数的87.3%,男性有1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2.7%,健美操运动参与者男、女人数悬殊很大。从男女对审美的要求上讲,女士们对身材的修长苗条期望值高,而男士们大多则希望是健壮。健美操运动是项有氧运动,其相对于其他运动项目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使人的身材向着修长苗条方向发展,肢体向着更加协调的方向发展,因此女士比男士更喜欢选择健美操运动。另外,健美操教练员女性教练占了多半,健美操运动的动作编排往往使男性参与者难以协调,进而因为跟不上节奏而感到不适。据资料显示,国外健身俱乐部有氧操参与者性别上的差异较小,所以如何鼓励更多的男士参加健美操运动,从而打破参与者性别上的大差异,是健美操运动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广泛普及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成阳市健身俱乐部健美操运动参与者年龄的构成(表3)

表3显示:健美操运动参与者主要集中在20岁到40岁之间共有73人,占到接受调查总人数的71.6%。40岁到50岁之间15人,占接受调查总人数的14.7%。20岁以下10人,占接受调查总人数的9.8%。从表4同时可以看出参加健美操运动参与的年龄跨度也比较大,这说明健美操运动是老少皆宜的,适宜于各种年龄阶段的人群。经分析,青年健美操运动参与者居多的原因有:首先作为社会各领域中坚力量的中青年人在创造生产力的同时,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而健美操运动动作优美协调、音乐动感强烈,在这种运动环境中可以更好地缓解精神压力,从而使人具有更强的活力和最佳的心态。其次,是体育参与意识和观念的原因,健美操运动最大的参与特点是健身、健心、健美,而这三者正是构成“健康美”的主要因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青年人正处于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随着自身价值的不断升华,各种追求层出不穷,尤其是对气质美、形体美以及提高审美修养的追求尤为突出。最后,由于健美操运动方式决定了该项活动的运动负荷适中,容易引起练习者脑部思维情绪适度兴奋,因此中青年人群更易接受些。

(3)成阳市参与俱乐部健美操运动参与者年消费情况

由表4可以看出,咸阳市健身俱乐部健美操运动参与者年消费情况在1000-2000元之间的人数有44人,占总人数的43.1%;其次是500~1000元之间,有26人,占总人数的25.5%;再次是2000元以上,有20人,占总人数的19.6%。他们的消费主要是交健身俱乐部的费用以及购买服装等。从健美操运动参与者的消费情况来看,人们的消费观正在向前发展,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逐渐形成,他们自愿拿出收入的一定比例投入到健身消费中,认为花钱买来身心健康和快乐很值得,是一种社会时尚。

(4)成阳市健身俱乐部健美操运动参与者文化水平

由表5可以看出,咸阳市健身俱乐部健美操运动参与者大专以上学历有85人,占到接受调查总人数的8313%;大专以下学历者17人,占到接受调查总人数的16.7%。这说明成阳市健美操运动参与者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可见随着学历提高,知识型人才增多,人们的健康意识也日益增强,健美操运动作为一种新兴时尚的健身手段,大受这一群体的青睐。

(5)咸阳市健身俱乐部健美操运动参与者心理状况调查

通过问卷的多项选择题调查得知,对健美操参与者心理影响最多的因素是:调节情绪、陶冶情操,消除心理障碍、减轻心理压力,增强自信感。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健美操运动不仅能起到健身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健身的基础上把形体美、仪态美、姿态美、精神美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意了外在美的锻炼,又强调了内在美的培养。它动作简单易行,讲求实效,造型优美、节奏明快,动感较强,有力度,人们通过明快的音乐节奏和旋律,进入了意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现代社会群体文化程度高,社会生活节奏快,社会成员间的竞争激烈,由此,心理压力大。通过健美操运动,可以帮助人们消除心理障碍,减轻现代社会的心理压力。同时,健美操具有不可替代的心理调整、疏导等作用。健美操它节奏明快,强劲有力,体现了时代高速度、快节奏、多效益的特征,因而它是一项与人们内心倾向十分吻合的体育运动。它使人感到是一种尽情宣泄、自由伸展的振奋和愉悦,让人的整个身心不由自主地融入那欢快有力的节奏而忘却一切烦恼和忧郁,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自己的热情和活力,从而使人疲惫的心境得到彻底放松。可见,健美操对人们心理调整疏导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4.结论和建议

(1)结论

①成阳市健身俱乐部:缝美操运动参与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0岁到40岁之间,其次是40岁到50岁的人群。可以看出健美操运动参与者年龄跨度也比较大,这说明健美操运动是中青老群体皆宜的运动项目。

②咸阳市健身俱乐部50%以上的健美操运动参与者年消费都在1000元以上,主要是交健身俱乐部的费用以及购买服装等。

③咸阳市健身俱乐部健美操运动参与者文化水平以大学和大专为主,可见随着学历的普遍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④咸阳市健身俱乐部健美操运动参与者大多都觉得参与健美操运动对个体心理具有疏导作用,认为参与健美操运动可以调节情绪、陶冶情操、消除心理障碍、减轻心理压力,增强自信感。

(2)建议

①建议健身俱乐部采取具体措施,缩小健美操运动参与者男女比例的差距,并从思想观念上鼓励更多的男士健身人员,投入到健美操运动的行列中来,使健美操运动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得到真正普及。

②建议成阳市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健身行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县,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增设健身俱乐部,开展健美操运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健美操运动的进一步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第9篇:运动健身文化范文

关键词: 城市轻运动 运动健身 健身负荷

1.引言

目前,健身娱乐领域“城市轻运动”这一新兴运动方式已在国内外逐渐盛行,作为一种新的健康理念日益被人们接受。由于在现有科学理论数据中对“城市轻运动”还没有统一明确的概念及确切的阐述,因此,本文将阐述“城市轻运动”的边界界定及发展,为今后都市人群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进行体育健身提供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抽取常德市、衡阳市、长沙市运用“城市轻运动”这一类属运动方式的人,各城市最少100人,进行问卷调查。

2.2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从选题、构思到最后的成文,都借助中国前全文数据库vCNKIw、中国知网等电子检索手段查阅相关资料,另外在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进行深入的学习、归纳整理,为研究提供参考与依据。

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目的、规模及调查对象的特点,结合参与常德市、衡阳市、长沙市开展“城市轻运动”的实际情况,对运用“城市轻运动”这一类属运动方式的人各城市以最少100人为基础进行问卷调查。

2.3数据统计法

对通过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与统计,对“城市轻运动”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2.4逻辑分析法

参考文献得到的资料,并结合访谈了解的有关内容对研究问题进行逻辑分析,为本研究提供正确的论证。

3.结果与分析

3.1“城市轻运动”的概念

3.1.1“城市轻运动”的内涵。“城市轻运动”即在现代都市中人们进行的“轻运动”,其是一种新兴的运动类型,更是一种健身理念,并不属于某一特定的运动方式,而是指同一“项群类属”的运动方式集合。“城市轻运动”中的“城市”即“高效率、快节奏”状态下的现代都市,其核心是“轻”,而“轻”的基本字义有“分量轻、程度浅、用力小、负载小”等。顾名思义,“城市轻运动”指在“高效率、快节奏”状态下的都市人进行负荷小、强度小、能量消耗低的简单、方便、易行的运动。

3.1.2“城市轻运动”的外延。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名健身计划纲要》后,“城市轻运动”是一种新的“健康理念”。掀起了全民健身活动热潮,形成了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然而,任何活动都处于社会文化环境中,“城市轻运动”正是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催生的。相对于个人来说,“城市轻运动”方式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文化素质因素。文化素质的不同,选择方式有所不同。但不管选择怎样的“城市轻运动”运动方式,都属于一种“社会文化休闲活动”。综上所述,对“城市轻运动”的外延界定,既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又是一种“健康理念”,更是一种“社会文化休闲活动”。

3.2“城市轻运动”的功能

3.2.1“城市轻运动”对身体机能的影响。“城市轻运动”对心肺功能、心血管功能、肥胖等的影响。有相关的有氧运动对心血管的影响的研究,王安利等人[2]通过有氧运动训练对小白鼠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有氧运动能够改变心机内在的生化过程,进而改变心肌收缩性。小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使呼吸肌力量增强,增加肺组织弹性,改善呼吸系统功能,因而提高肺活量。此外,小强度的运动可以减少体脂重量,有助于增强胸廓的顺应性,减少呼吸阻力,有助于肺活量的提高[3]。有氧运动还可以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增加HDL等防治动脉血管硬化、消除已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5],有氧运动还可以有效降低血压血脂。

3.3“城市轻运动”的实证调查

3.3.1城市居民进行健身锻炼情况。通过对发放调查问卷的回收,共发放问卷247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通过统计发现,在所调查的都市居民中,男性90人,女性92人。分别占总人数的49.45%和50.54%。女性与男性基本持平。城市居民完全有充足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仅占调查人数的4.95%,偶尔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占调查人数的23.08%,经常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占调查人数的20.33%,没有及完全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占调查总人数的51.64%。会利用或者完全会利用闲暇时间进行锻炼的共占调查人数的31.87%,完全不会利用闲暇时间进行锻炼的占调查人数的27.47%。

3.3.2城市居民对“城市轻运动”了解、认识情况。通过调查得知,对“城市轻运动”非常了解的仅占调查人数的10.99%,而只是听说过“城市轻运动”的城市居民占调查人数的17.58%,不知道或完全不知道“城市轻运动”的占调查人数的43.96%。

3.4“城市轻运动”的发展趋势

人类对健康的渴求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而是古已有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健身活动已成为许多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及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后,在人们健身活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出许多新的理念,其中就有“全民健身理念”、“终身体育理念”、“娱乐健身理念”和“生态体育理念”等。

4.结语

从调查对象可知,“城市轻运动”已经走入城市居民的生活,作为一种新的时尚生活方式,已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充分利用短暂闲暇的时间采用“城市轻运动”进行健身锻炼,调节身心状态。让城市居民在现代都市中随时随地找到“运动场”,是一种以体能消耗小、技术要求低、时间要求松、运动方式灵活、经济负担小、锻炼轻松化、场地不受限制等为特点的运动类型。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轻运动”是一种以安全、科学和有效为前提,是在降低专业要求的情况下,进行的负荷小、能耗低、强度小的运动。

参考文献:

[1]张久征,谢刚.浅谈现代健身理念.[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