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证医学的历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循证医学;心血管内科;实习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核心思想是临床诊疗方法应遵循科学依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正确应用上述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分析。目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理念日新月异,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心血管专业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数量众多,不断更新了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原则,充实了心血管实践中的EBM概念。心血管内科因为其疾病专业性强,病情多危重,发生医患矛盾的潜在可能性较大,因此学习正确的EBM理论,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习惯是改进心血管专业实习效果的重要方法。
1加强临床诊治能力的训练
临床诊断能力是应用辨证和逻辑思维的方法,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思维活动。科学的诊断过程就是通过对病史、体征、症状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分析,经过抽象思维作出符合疾病本质的判断过程。心血管系统抽象理论多,学生在大课学习中理解本来就较困难,加之部分带教老师因害怕医疗风险,带教中结合临床较少,所以在医学生中存在理论和实践都不足的现状,这造成多数实习生在心血管专业方面的临床思维能力欠佳,尤其在横向思维方面显得更为不足。因此,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心血管内科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医师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结合各种客观临床研究结果和临床经验,才能做出科学的治疗决策[1]。在实习中加强EBM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在实习医师中更早地建立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理念。
2自我学习与继续教育模式的更新
临床医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毕业后自我学习和继续教育必不可少,而循证医学思维和方法作为临床医生终身自我继续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实习医师在临床实习中首先接受的是带教老师的经验和技术,但是临床医生的医学信息不能仅仅来源于教科书、上级医生和专家的经验或零散的临床研究报告,这些信息可能并不确切或已经过时。循证医学指导临床医生对有关研究进行系统、全面的文献检索,获得无偏倚的相关结果,对研究的科学性进行正确判断,对研究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所以与传统的文献综述和文献检索显著不同。例如,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首先对某种疾病的病因、诊断、防治或预后等提出问题,根据该问题查寻当前最佳的研究证据,对相关证据的真实性和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严格评价,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知识应用有关证据,并进行严格的筛选和采纳。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循证实践过程达到了更新知识、自我学习、不断提高的终身教育目的[2]。研究表明,在查房、病例讨论和会诊等医疗工作中引入循证的临床实践模式,对改进临床医生的医疗行为、降低医疗费用和提高医护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3沟通能力的增强能减少医患纠纷
循证医学强调从获取的客观信息着手诊治病人,可以说开拓了一个全新的临床领域,有助于医疗诊治决策的科学化。科学化的诊治决策首先使患者获益,其次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同时还有利于对医务人员自身的保护,尽量减少医患纠纷。医患关系在法律上处于平等地位,但是因为医疗信息不对称,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价格等信息不能得到充分了解,容易产生不信任感,对诊断和治疗效果不满意是医患纠纷中患方反映的主要问题[3],所以运用循证医学理论和相关结果,对患方进行解释、沟通,才能做到以理服人,使患者和家属理解医生的诊疗措施不是个人的意向,而是建立在循证医学的证据基础之上。例如,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已经得到证实,可以明显减少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其远期效果更加突出,但是部分病人早期服用时可能产生症状加重的表现,这时医生如果从临床药物作用机制和远期循证医学证据出发,多给予解释和沟通,容易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增强治疗效果。
在心内科实习中,坚持给实习医生灌输“循证是诊疗措施出发点”的观念,不但有利于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更有利于实习医生在以后工作中增强化解医患纠纷的能力,对培养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范亚平. 临床教学中应重视循证医学思维和方法的培养[J].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5,19(5):549-550.
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要密切联系中小学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的道理,注意克服成人化和概念化的倾向”,“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这都充分强调了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我在多年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任何一个概念、一个观点、一个理论阐明的过程,都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过程。不结合,教师就无法讲清概念;不结合,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知识点较多,并且理论性较强。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要使学生知识得到增加、能力得到发展、觉悟得到提高,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在教学中多选用一些典型的史料、数字、图片、案例等事例进行教学,让学生从这些生动、形象、典型的教材中来学习理论,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揭示概念本质。采用这种理论联系实际、以事理论的教学方法,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以事论理的教学方法,往往要选用大量的事例。那么应怎样选择事例来组织教学呢?我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所选事例不能瞎编乱造,必须实事求是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必须做到思想观点正确,说理明白,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在教学中,引用的代表性人物、典型事例和史实都应该经过慎密核证。”因此,为了增加学生的信赖程度,举例要真实,不能瞎编乱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联系实际举例的根本原则,否则学生就会对教师和教师所讲的理论失去信任。
其次,选用事例要有典型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所举的事例必须“沙里淘金”,对事例精心鉴别,对材料仔细“筛选”,从中精选能论证理论、揭示联系、反映本质的“矶珠”。如随手拈来,不加选择,就有可能导致例证的庸俗化,有损理论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如我在讲解初三思想政治“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知识点时,举了“深圳改革前后的变化”典型事例,并用投影机分别显示了深圳的旧貌和今日深圳的图片。学生清楚地看到深圳由原来一个鲜为人知的小镇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它不仅以其自身发展速度最快、改革步子最大、开放程度最高、人民得益最多等数不尽的“中国之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史册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发挥了“窗口”和“试验场”的作用,为中国今日全方位改革开放局面的形成发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示范效应。为了进一步提高认识,我又和学生一起到学生的家乡或有代表性的家庭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激发了他们投入改革的热情。广大同学看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真正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这些典型事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社会、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增强了教学实效。
第三,举事例要生动有趣
举事例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生动有趣,如讲初二思想政治《忠实履行义务》内容,有“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的知识点,我展示了《赌博一夜光》的图片。这幅漫画讲的是一个赌鬼一夜之间将全家的一年收入全部输光,最后只穿了一件短裤回家。学生看了个个捧腹大笑,指指点点,谈论热烈,气氛活跃。于是,我就抓住时机,依次提出四个问题:1、这幅漫画讲的是一件什么事?2、这个人的做法是一种什么行为?3、这个人的行为有哪些危害性?4、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应该怎么做。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都踊跃举手发言,并且回答得都比较准确。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赌博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它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该依法给予处罚;同时纷纷表示要远离赌博,并要同赌博犯罪行为做斗争。这样轻松愉快、不知不觉地传授了知识,达到了应有的教学目的。
第四,所举事例要向学生的实际靠拢,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在讲课中所举事例,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实际,结合其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教给学生行为准则,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师,平时要多深入实际生活,多做调查研究,以及多看电视,多读报纸杂志,多听广播,特别是电视中的新闻联播、经济信息、焦点访谈等专题节目,从中收集大量的政治、经济、哲学、人生、品德等方面非常好的事例,及时运用这些事例去辅助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103-01
循证医学(也有称为求证医学或实证医学)是指个人的临床专业知识与现有的最好研究证据,病人的选择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为每个病人作出最佳医疗决策。简言之,这是一种把临床实践建立在已知事实或证据基础上的方法,亦即“明确、明智而且审慎地应用最佳证据作出临床决策的方法”。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的进步,社会因素及剖宫产安全性的提高,使剖宫产指数放宽,再次剖宫产的增加,剖宫产后再次分娩也随之增加,其分娩方式的选择成为困扰妇产科医生的难题之一,而循证医学为解除这一困扰提供了很大方便,我中心自2004年10月~2008年10月收51例疤痕子宫再次妊娠者,进行多因素分析,选择性的阴道试产,现回顾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住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51例,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44岁,平均年龄28.6岁,孕周34~42周,平均38.7周,两次剖宫产间隔年限5年的23例。前次手术为子宫横切口者48例,子宫体部纵切口者3例。
1.2 前次剖宫产指征:胎儿宫内窘迫23例,社会因素9例,头盆不称8例,臀位6例,前置胎盘2例,妊娠期高血压1例,合并内外科疾病者2例。
1.3 再次剖宫产选定的条件:①前次剖宫产为古典式切口或术式不详;②有两次剖宫产史;③目前仍有明显的产科指征;④有不适合于阴道分娩的内外科合并症存在;⑤距上次剖宫产时间不足2年;⑥耻骨联合处有自发痛和压痛;B超提示:子宫下段菲薄,自浆膜面膨隆,楔状突出;⑦社会因素。
1.4 阴道试产条件:①前次剖宫为子宫下段剖宫产,无术后感染,B超提示子宫下段延续性好,无缺陷,疤痕厚度达2-4mm;②此次分娩距上次剖宫产已2年以上;③胎先露已入盆,试产中产程进展顺利;④前次剖宫产指征不复存在,也未出现新手术指征;⑤具有好的医疗监护设备,专人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即行剖宫产。
2 结果
51例中择期剖宫产34例,产程中改急诊剖宫产5例,阴道分娩成功12例。择期剖宫产指征分别是:拒绝试产,要求剖宫产13例,此次剖宫产同时要求结扎7例,前次剖宫产指征依然存在8例(骨盆狭窄畸形3例、臀位2例、巨大儿2例,前置胎盘1例);前次剖宫产距此次妊娠不足2年或疑有子宫切口愈合不良者6例,子宫体部纵切口2例,妊娠高血压2例,双胎1例。
本组无一例子宫破裂,术中出血超过500ml者3例,平均出血量为240ml。试产过程中急诊剖宫产5例,其中胎儿宫内窘迫2例,产程停滞2例,先兆子宫破裂1例。
3 讨论
3.1 应抛弃以往“前次剖宫产、次次剖宫产”的观念,树立“前次剖宫产,阴道可分娩的新观念”。阴道分娩可以减少再次剖宫产加重盆腹腔脏器粘连,术后发热、腹壁切口愈合不良及恶露时间长等并发症。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试产结局虽安全,但毕竟在病理状态下,其危险性较正常子宫分娩大。由于缺乏较为准确的方法来判断疤痕子宫的愈合情况,分娩前应向患者反复说明可能发生的风险,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要采用谨慎的态度,分娩前应常规行B超检查了解胎儿,胎盘位置及子宫处的情况,严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2 剖宫产后再次妊娠时选择剖宫产还是阴道分娩,主要是疤痕子宫是否会发生破裂与前次手术疤痕愈合情况有密切关系。但目前无有效精确的方法来估计子宫的牢固性,在预测子宫破裂方面,用B超观察孕妇子宫下段厚度,发现子宫下段厚度>3.5mm,子宫破裂的风险性明显降低。
3.3 再次剖宫产时术中应仔细探查子宫疤痕愈合情感,有无破裂或不全破裂,行子宫下段横切口时以避开原疤痕为宜,因为疤痕组织增生弹性差,在疤痕处钝性分离子宫肌层不易把握切口方向易破裂,增加切口出血,不利于愈合,对前次剖宫产切口粘连不严重,下段可暴露的,分离粘连后可行子宫下段横切口,但如果子宫下段粘连严重或子宫下段血管曲张或形成不良,可采用子宫体部剖宫产。
3.4 试产过程及要求:试产中可合理、谨慎使用小剂量缩宫素。催产素是一种简便、安全、成功率高的引产方法,尤其对因宫缩乏力而致产程停滞者,可降低剖宫产率,只要病例选择适当,并不增加疤痕子宫再妊娠产妇的母婴危险。本组有7例运用催产素,无一例母婴发生并发症,产程开始做好剖宫产准备,临产后由专人守护观察,一旦出现胎儿窘迫,先兆子宫破裂及时剖宫产。第二产程禁止加腹压以防子宫破裂,尽量缩短第二产程,适当放宽会阴侧切和阴道助产指征,胎盘娩出后常规行宫腔检查,了解子宫切口疤痕处有无裂伤。
1循证医学对针灸学的影响
1.1循证医学的宗旨与目标循证医学是在90年代初期逐渐萌芽并发展的一门新兴基础学科,目前在西方医学教育体系当中广为应用[1]。循证医学强调临床实践过程,即对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必须建立在最佳的科学证据之上。医师在决定临床干预措施时,必须考虑三方面因素,即第一手的患者临床资料、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意愿,三者结合,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2]。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区别在于,传统医学通常以个人经验为主,对于临床证据的收集与分析不够系统全面。而循证医学则更加强调临床研究证据,相对而言,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方案更加审慎严密,更能体现医生经验、临床研究进展和患者意愿的综合价值。
1.2循证医学与针灸学的关系针灸作为一种以针刺穴位为主要手段的外治疗法,其基本技术是来源于人类从古至今长时间的实践与总结。随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不断认识以及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的阐发与完善,针灸学逐渐依托经络、腧穴等独特学术内容而衍生为独立学科。正因为以上原因,针灸学更加强调治疗的个体化,特别是针刺手法等,更是难以用现代量化指标进行衡量。而且,针灸学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文献,这些资料一方面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证据来源,同时又因其极其繁杂,而难以快速、有效地寻找到高质量的证据。循证医学对于证据的获得与评价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学体系,这个体系是中医学数千年所不曾尝试的。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医的窗口和排头兵,针灸学自然要最先接受循证医学标准和理念的考问。将循证医学与传统针灸学有机结合,将是促进针灸学国际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3循证医学对于促进针灸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1999年3月31日,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中国Co-chrane中心)注册成为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第十四个中心。值得欣喜的是,中国针灸界没有落后于循证医学发展的步伐。针灸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针灸学界逐渐认识到科学的研究设计方法对于验证针灸疗效、提高针灸学术水平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手段进行针灸临床研究,科研设计水平逐渐提高,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s)的数量急剧增加,为针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证据。循证针灸学,作为一个新概念被有关学者正式提出[3]。同时,在世界范围内“针灸热”的背景下,也使国外的医疗界同行对针灸的疗效和安全性有了更多的了解,有助于针灸被更多的国外患者认识和接受。所以,循证医学的兴起对于针灸这门古老医学重新被世人认识是很好的机遇,同时,其严格的评价体系不可避免地对以多年临床实践为基础的针灸医学形成挑战。
2循证医学时代针灸学面临的问题
2.1针灸临床研究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当运用循证医学的标尺衡量针灸临床研究的设计水平时,发现尽管经过了10余年的学习与应用,针灸临床研究依然与国际公认的标准有很大距离。现行针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标准,如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以这些标准评价针灸临床试验质量,会发现很多研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随机方法不正确或没有真正意义上采用随机(只是名义上声称采取了随机分配,但具体随机方法并无描述);分配隐藏方法缺乏描述;对照组设立随意性强,缺乏科学依据;没有组间基线资料的比较分析;样本含量估算不准确;疗效判定标准和疗程不统一;没有进行随访或没有足够的随访时间;统计方法不正确;失访、退出病例没有做恰当处理等等。这些容易使读者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产生疑问,不利于临床推广应用[4]。
2.2针灸标准缺乏标准的制订与实施,是现代社会体现行业技术水平的关键要素,是在某一领域掌握话语权的制胜法宝。众所周知,个体化治疗是针灸的一大特色,针对疾病,每个针灸医生的理解和治疗可能不尽相同。所以,针灸标准化,日益成为针灸学界面临的另一课题。实际上,在针灸发展史中,一直有关于针灸标准的尝试,如宋代著名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针灸铜人的铸造,就是历史上第1次官修针灸标准。建国后,针灸标准化得到一定发展,已经颁布了《腧穴名称与部位》等12项国家标准,还有14项国家标准正在研制中。中国针灸学会建立了一系列标准化组织机构,编制了《针灸标准化发展纲要》和针灸标准体系。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标准化工作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对针灸标准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针灸标准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我国针灸标准制定起步晚,专业人才队伍匮乏,所以目前,针灸标准体系的建设尚不完善,标准数量相对较少,标准质量有待提升。与此同时,目前,韩国、日本及部分欧美国家也在积极制定针灸标准,针对针灸国际标准化的主导权存在激烈的竞争。标准是循证医学的产物之一,也是循证医学指导临床的一种方式。由于标准的缺乏,导致临床医疗行为缺乏规范性,疗效可重复性差,这也是针灸研究难于出成果,即使有成果也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
2.3针灸疗效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科学、客观的临床评价是任何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发展的基础。针灸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其评价方法必然具有一定特殊性。针灸疗法的效应不光与选择哪些穴位相关,而且与针刺深度、刺激方法以及人体状态等等密切相关。单一评价某些指标并不能反应针灸疗效的全貌,可能导致针灸真实临床疗效不能被客观、真实反映。例如,通过对现有已发表的Cochrane系统评价来看,以往普遍认为对某种疾病有效的针灸疗法,却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而无法得出确切结论。这已经对针灸发展形成了阻碍,因为循证医学的产出如系统评价的结果等,将很大程度影响患者、医生甚至国家医疗政策制定者对针灸的态度。针灸临床评价要借鉴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要素,既运用大家公认的方法,又不失针灸自身特点,这是针灸研究者的一项艰巨任务。
3与时俱进,提高针灸学术地位
针灸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被世界人民接受和欢迎的一种有效、便捷、无污染的治疗方法,在美国,调查显示每年超过200万人接受针灸治疗,其应用前景不言而喻[5]。在循证医学已经成为全球主流医学普遍接受的公认标准的背景下,古老的针灸学惟有与时俱进,在不失特色的前提下,采用现代手段,证明自己的确实疗效、良好的安全性以及优异的卫生经济学特性,才能实现发展和提高。
3.1加快人才培养,提高针灸临床人员和研究者素质循证医学毕竟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很多针灸从业者对其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通过对某些病种的文献质量评价可以看出,很多作者的临床研究设计能力还停留在采用自拟标准观察有效率的水平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针灸学界开始应用现代临床研究设计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本世纪初,部分针灸从业者开始掌握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进行针灸系统评价工作。但是,与庞大的针灸从业者队伍比较,这个群体可谓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与专业知识传播不利、教育培训渠道不通畅、重视程度不够有关。有必要增加院校相关课程比重,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同时,针灸学术期刊应该提高针灸学术论文准入要求,从研究设计方面加大编辑力度,使真正的高水平文献得以采纳。
3.2构建符合针灸特点的科研模式针灸因其复杂性干预的特征,注定不能照搬西方医学的评价模式。在针灸特色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一方面要按照国际公认的临床科研设计方法,进行疗效验证;另一方面不能抛弃针灸特色内容,如经络辨证、补泻手法、穴位配伍等,这些针灸关键技术必须在临床研究当中加以详细描述、记录,采用中医特色的、非量化的方法加以评价。近年来,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渐渐成为针灸科研的主流,同时也成为了联通古老针灸与循证医学的桥梁。临床科研一体化的科研范式,可以避免为科研而科研,科研成果与临实脱节的窘境[6]。依据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可以使针灸研究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优势特色才能得以发挥。
3.3建立中国针灸标准体系20世纪80年代,在以我国针灸专家为主的团队努力下,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推出了《经穴名称标准》《针灸基本技术术语标准》和《头皮针穴名标准》。同时,我国也相继推出了《经穴部位》(GB12346-90)和《耳穴名称和部位》(GB/T13734-1992)等国家标准。进一步,如何针对我国现阶段针灸学科发展状况建立健全针灸标准体系,是针灸标准化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7]。除了穴名、经穴定位、针灸器具等标准外,作为针灸从业者,更加关心针灸操作标准的制订。临床针灸标准的制订水平与循证针灸学的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只有当针灸临床研究水平普遍提高,才能为标准的制订提供依据,使我们的标准经得起国内、国外针灸从业者的实践检验。通过前期的努力,目前已有包括针灸治疗面瘫、带状疱疹等5项WHO西太区标准以及针灸治疗肥胖、便秘等15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相继。在欣喜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因为针灸临床研究水平的限制,在国际最新证据评价体系的衡量之下,得到的是大量低水平证据,以致于难以拿出成系统、多层次的推荐方案。因此,有必要从自己做起,踏实做好每一项临床研究,同时加强标准的跟踪与更新。
3.4提高针灸在医疗系统的地位,鼓励针灸从业者积极性尽管针灸在国内外广受欢迎,但针灸专业在中国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尚待提高。针灸科在多数医院,特别是综合医院属于辅助科室,与重点专科无缘。针灸诊疗价格长期受行政干预,不受市场机制调节,其成本和价格不相匹配,长期处于极不合理的低价位,针灸诊疗的效益差,从业人员收入低,不受重视和尊敬,降低了其积极性,制约了学术研究和发展[8]。只有在经济投入和产出方面给予针灸应有的待遇,才能使更多从业者有充分时间和精力从事临床研究,提高学科整体水平。针灸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在中医学界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循证医学的兴起,给针灸学与西方主流医学平等对话提供了契机。虽然循证针灸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循证医学理念与方法在针灸学的应用必将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钰琳,陆爱平.国外循证医学教学研究进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16-17
[2]张鸣明,刘鸣,编译.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J].华西医学,1998,13(3):265
[3]梁繁荣.循证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94
[4]蒋云峰,林丽霞,李素荷.基于CONSORT和STRICTA评价针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质量[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4):380-384
[5]LarissaVados.美国针灸发展现状[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4,3(1):37-39
[6]刘保延.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J].中医杂志,2013,54(6):451-455
[7]中国针灸学会.中国针灸标准基本体系[J].中国针灸,2011,31(6):549-550
关键词:方证对应;数据挖掘;循证医学;方法学
中图分类号:R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701-02
中医学以其疗效卓著,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改变以及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传统中医药日益彰显其优越性。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益的变化,中医学如何走向现代化也成为现代中医需要思考的问题。“方证对应”理论发端于张仲景《伤寒论》,在历代医家的不断深入研究下,其理论日渐丰富和完善。“方证对应”理论是“辨证论治”的具体应用,可以认为是中医药与世界主流医学接轨的桥梁。为此“方证对应”理论的方法学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1“方证对应”研究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的一条捷径
1.1“方证对应”理论的历史渊源及进展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次运用以方名证的方法,方中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等即是以方名证的典范,在论中还指出了治疗疾病的法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纵观《伤寒论》113方可以看出都是“证以方名”而“方由证立”,方证一体。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运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对方证进行了新的总结。至此以后研究“方证对应”者甚少,直到清代以降,伤寒学家柯韵伯以具体方证为纲,进行方证研究,将《伤寒论》中的汤证分别隶属于六经脉证之下,并且分经阐述了本证主治、变治,随证治逆等方法。书中用桂枝、麻黄、柴胡等汤证,统辖仲景113方治。同一时代的徐大椿则运用从流溯源之法,将《伤寒论》之113方归类于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12类,各类主证中,先出主方,随以论中用此方之证列于方后,成为以方类证,证从方治的“方证对应”学说。日本医家在孙氏“方证对应”学说的影响下,也倡导方证相对,但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总之,对于“方证对应”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伤寒论》方与证的对应,没有大规模地将所有与某一方相对应的证进行全面的归纳、总结,发现规律进而上升到理论。
1.2“方证对应”理论的研究现状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对中医药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为了与国际早日接轨,得到国际的承认,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发展中医药,使现代科技方法能够拿来我用,充实和发展中医药成为每一个中医人的历史使命。
对于中医的发展,过去一段时间出现了背离和废弃“方证对应”的基本原理,将中药脱离中医理论来进行研究,将方剂与证剥离开来进行研究的错误倾向,破坏和否定了方与证的对应关系,把方剂“非中医药化”,造成了方剂研究思路的许多混乱,也降低或破坏了方剂的功效。近年来随着证候实质和方剂实质研究的深入,“方证对应”研究日益显示出其对认识中医、发展中医的重要性。
目前所讨论的“方证对应”绝大多数仍囿于《伤寒论》范围内,具有相当的局限性。新版《方剂大辞典》共收录方剂10万余首,5版《中医内科学》和《中医诊断学》共出现证候名称800余种,如何将如此众多的方剂和证候的相关规律探索清楚,建立一证一方、一证多方、一方多证等形式多样的“方证对应”综合体系,是“方证对应”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证候本质研究、方剂作用机制研究、方剂适用范围研究等领域找到突破口的希冀所在,也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的一条捷径。
2运用循证医学思维建立中医“方证对应”系统评价数据库
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它以“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判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1]为宗旨,以追踪证据、严格评价证据、综合证据、将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为基本环节,形成了一套相对系统、实用、科学的方法学体系,正在全世界医学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兴起和发展,为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应用循证医学的理念加强对中医临床研究文献的判定和评价,去伪存真,取其精华,把有理有据的文献拿出来重点研究,然后再借助计算机对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使分散的、零星的文献成为系统的资料,将有助于证候实质研究、方剂机理和疗效研究、“方证对应”研究等的深入进行和发展。
由于中医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古代医案,如何将古代确有疗效的医案数据进行系统研究,使现代中医师通过网络或者图书获得某方具体治疗应用的最佳证据,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将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循证医学通过系统评价方法提取最佳证据的理念告诉我们,用系统评价方法提取最佳证据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所以有必要借鉴循证医学理念建立具有中医特色以方统证的系统评价方法体系进而建立“方证对应”数据库。
3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建立“方证对应”相关体系的探讨
中医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产生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方剂,如果能够将中医学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丰富历史文献和大量临床病例以“方证对应”的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其规律进而指导临床实践,则会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数据挖掘技术以庞大复杂的数据为对象,通过对数量巨大,内容复杂的数据进行组织处理、分析、结合和解释,自动地将数据转换为信息,发掘数据内在联系,揭示数据所反映的客观规律,系统揭示大量数据中隐含的复杂关系,预测发展趋势。现代分子生物学成功地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成功揭示了基因与蛋白质间的复杂联系。如果能够将其引入“方证对应”研究领域,建立“方证对应”研究的计算方法学,则有助于揭示方与证之间丰富的复杂相关关系,推动“方证对应”理论和实践的现展。
4展望
1循证采购的意义
1.1提高临床医疗质量
在保证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循证医学资源为临床医疗工作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参与循证医学的实践工作。
1.2控制成本,降低成本
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选择各种备选方案,始终以最优选择的标准有效地控制医院在医疗仪器、设备或耗材等方面的投入,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1.3提高工作效率
医疗仪器、设备或耗材涉及的方面很多,既要考虑到临床使用效果,又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医学伦理、政府导向、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因素。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进行采购,可以提高对信息的筛选能力,有效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进而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2循证采购的方法
2.1循证医学的实践方法
循证医学的实践方法可分5步:①提出临床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②检索有关医学文献。③严格评价文献。将收集的有关文献,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质量评价的标准,从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临床价值及适用性作出具体的评价,并得出确切结论。④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⑤对进行的临床实践作出后效评价,提高学术水平和医疗质量[2-4]。
2.2将循证医学概念引入循证采购
应用循证医学概念可将循证采购的实践方法归纳为“5步曲”,见图1。
2.2.1针对实际情况确定临床的真实需要和采购的大概目标在循证采购的实践中,按照临床的采购需求深入临床找准一线科室的困惑、采购前的制约、采购能带来的预期收益等问题。同时对所需采购的医疗仪器、设备或耗材的用途、功能、特性、市场、政策面等信息进行了解。确定需求,确认目标,是实践循证采购的首要关键环节,如果找不准或者找到的根本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就会造成误导,就是无的放矢。为找准问题,摸清情况,核实目标,应该强调的是“临床”,一切以临床的需求为核心,准确地收集所需采购的医疗仪器、设备或耗材的用途、功能、特性、市场、政策面等信息,充分应用和调集科室内的理论、操作技能和经验、思维性以及判断力,经过仔细、详尽的分析论证后,方可准确有效地,最大可能满足临床需求,助力临床治疗。
2.2.2检索有关医学技术信息根据第1步提出的临床需求,确定有关“关键词”,应用电子检索系统和期刊检索系统,检索相关文献资料,从这些信息中找出与临床有关问题关系密切的资料,作为分析评价之用。另外,也可以结合过往的采购历史记录与兄弟医院的采购经验作为分析资料,更有效全面地为分析评价提供证据。
2.2.3严格的信息评估对收集的有关文献,结合实际操作经验,应用EBM质量评价的标准,从证据的真实性、重要性以及实用性做出具体的评价,并得出准确的结论。评估的过程中将会有3种结果:①质量不高的文献资料,当弃之不用;②研究的证据尚难定论,当作参考或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③属最佳证据,可以结合具体需求,联系实际,用以采购决策。
2.2.4最佳成果用于采购决策将经过严格评价的文献资料,从中获得真实可靠并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之最佳证据,用于指导采购决策,服务于临床。反之,对于经过严格评价为无效或者无益的采购则予以否定;对于尚难定论的,或者政策上有约束的采购,则可进一步地研究,提供信息。将最佳证据用于采购决策时,务必遵循全面可靠,忌以偏概全。决策时应遵循的原则[5]:①信息原则;②经济原则;③客观原则;④系统原则;⑤时效原则;⑥可行原则;⑦择优原则;⑧外脑原则;⑨动态原则。
2.2.5总结经验与评价能力通过临床实用的实践反馈,必然会有成功或者不成功的经验教训,收益或多或少,效果或好或差的差异。在采购的过程中,应进行分析总结,并做详细的归档。对采购过程中的一系列证据做好归档,包括:①资质证据,如注册证、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证明产品和生产、经销企业的合法性;②质量证据,相关能证明产品质量差异的证明,如过往的不良记录、维修记录等;③外部沟通证据,如合同、标书、发票、送货单、出库单、谈判记录、商变更记录、法定代表人授权书等;④内部沟通证据,如贵重设备采购申请单,申购记录单、审批记录单等[6]。
3循证采购中的经济学评价方法
3.1成本最小化分析(Cost-MinimizationAnalysis,CMA)
在比较同类型医疗仪器、设备或耗材用于相同的医疗措施时,假如备选方案的效果相同或者差异不重要,仅仅是成本投入不同,对效率评价的意义则在于选择最小成本方案,这种经济学评价方法称为成本最小化分析。成本最小化分析不做效果的测量和评价,故相对简单,也很有使用价值,但其范围有限,必须在效果相同的基础上进行。
3.2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CEA)
成本效果分析是比较备选方案之间成本消耗后获得的效果大小,或获得效果所消耗的成本多少。换言之是单位成本内的效果之间的比较,或单位效果的成本之间的比较。成本效果分析时要注意:①比较的备选措施均有一个明确的无争议的目的时,容易确定效果;②比较的措施有多个目的时,应按照目的要求确定待比较的效果。成本效益分析简单、易行,但是没有评价结果的社会影响和临床操作者的满意程度。
3.3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CBA)
在比较同类型医疗仪器、设备或耗材用于相同的医疗措施时的成本效果时,有时获得的临床效果完全不同或者程度有明显差异,采用一般成本效果分析进行比较难以做出定论。将不同的结果换算成流通的货币的形式,用货币量作为共同的获利单位进行比较,称之为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时,效益的计算需要将临床结果赋予货币值的形式,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困难,但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清晰、直观、常用作决策制定者(Policy-DecisionMaker)合理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的经济学依据。
3.4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Analysis,CUA)
在很多医疗服务中,对采用各种措施的效果的评价仅局限于临床效果是不够的。成本效用分析本质上是成本效果分析,不同的是其效果的测量和评价得出了临床结果的自然单位,尚需从社会的角度(医疗卫生服务措施对社会带来的利益)和个体的感受(直接使用者的感受和病人或家庭由于所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或耗材影响与生存质量相关的临床质量的满意度),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分析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7]。
4讨论
关键词:循证医学;方证相应;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R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683-02
“方证对应”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具体应用,强调方随证立,有是证用是方。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在现代医学领域的运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且运用越来越广。如果能够将循证医学思维运用到“方证对应”的研究中,将会对发挥起极大的推动作用。
1方证对应关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方证对应”又可称为“方证相应”,指在治疗疾病时所选用的方必须与证候相对应,有是证用是方,方随证立,证变则方变。
“方证对应”源于张仲景《伤寒论》,书中113方都是“证以方名,方由证立”,方证一体的形式表述。唐代孙思邈正式提出“方证对应”理论,并采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进行研究,以使方随证立,证随方呈。宋代朱肱将方证简称为“药证”,提出“所谓药证者,药方前有证也,如某方治某病是也……”。明清以来,“方证对应”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赞同,喻嘉言将“方证对应”解释为“有是病即用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运用“以方类证,以方名证,方不拘经”,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方证对应理论。
还有的医家以具体方证为纲,进行方证研究,如柯琴全书列桂枝、麻黄、柴胡等汤证30余种,统辖仲景百余方证。徐大椿将113方进一步归类于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12类,各类方证中,先出主方,随以论中用此方之证列于方后,成为以方类证,证从方治的“方证对应”学说。日本医家吉普益洞认为《伤寒论》“唯方与证耳”,提出按方类证,定方定证,多方合用的治疗原则,使方证对应的传统诊疗原则更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近现代,随着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辨证方法――方剂辨证。
2“方证对应”研究的现实意义
2.1指导中医临床选方与用药“方证对应”是中医临证选方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方剂发挥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也是准确、有效地运用成方的一条捷径。证候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因此,在临证时要根据证候变化及配伍规律而加减变化,针对不同证候,不同病机,选应对应方剂或配伍新方,求得方证的最佳对应。“方证对应”的研究有助于增强临床工作者对方证的识别能力,规范其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操作过程,使“方证对应”这一指导原则更容易被掌握和运用。
2.2避免中药新药开发领域的盲目重复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逐步改进提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药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治疗模式,以及中药所特有的低毒性、疗效确切、非耐药特性、整体调节及双向调节效应等在医疗康复保健方面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重视和欢迎。但是现在中药新药的开发上存在着诸如无创新的低水平重复,对所谓新指标的盲目套用等缺陷,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中药新药的开发与研究。中药的开发,不能离开中医理论。从方与证之间的联系性和规律性出发,通过多种“方证对应”模式的研究,筛选出针对性强,应用指征明确,疗效显著的方剂或药物进行新药开发,可以避免新药开发领域出现的盲目、重复现象,不仅可以有效地利用中药资源,而且可以为保障人民健康做贡献。
3循证医学在中医学具体运用的可行性与难度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MB)是遵循证据的医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临床医学基础学科,是临床流行病学在医学文献二次评价中的具体应用。其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政府的卫生决策和医学教育,指导医师的临床实践和临床科研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誉为21世纪的临床医学。加拿大著名流行病学教授 David Sackett将其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权利价值和期望,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1]。
3.1运用循证医学思维进行“方证对应”研究的可行性
循证医学是在临床流行病学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门新型的临床医学基础课,其主要研究内容可以认为是对已有文献的二次评价,是融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在内的一种科研方法。目前在现代医学中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中医学历来重视对古代文献的搜集与整理,重视对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内经》与《伤寒论》这样的经典名著也都是对前人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写出来的。这与循证医学以整理所有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的目的同出一辙。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史,是一个继承―总结―创新―继承的过程。这其实就是文献知识再评价再发展的过程。
“方证对应”是中医学特有的精华,是辨证论治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产生了众多流派,对内、外、妇、儿、五官等科都有独到的疗效。可以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多方搜集罗列所有与某方有关系的疾病或证候,通过以方统证的方法,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来研究方与证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方证对应”相关体系。
3.2循证医学具体方法运用于“方证对应”研究的难度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是一个对文献进行多次评价的进程。对于所选文献的搜集、整理及评价,循证医学有着严格的标准,不是对所有相关文献都进行分析。文献搜集完成后,要制定一系列标准进行选评,从文献科研设计的合理性,内容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再评价,合格者纳入评价。这种严格的评价体系又对中医文献特点提出了挑战,中医文献以老中医经验为主,古代医案及老中医在对有效医案进行记载时,并无循证医学所要求的随机对照(RCT)这一说法。张仲景《伤寒论》中所论113方,被奉为“经方”,经过长时间的临床验证,经久不衰,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医疗实践。可这种有效经验在循证医学中属于5级证据,即论证强度最差的证据。这种文献是不符合循证医学系统评价入选标准的,如果强行录入,所得出结论也与循证医学的初衷相悖。这一现状对循证医学方法在“方证对应”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提出了挑战,如何对古代医案及老中医文献进行评价,如何评价其真实性?由此可见循证医学的具体方法不适宜于“方证对应”研究,无法解决中医最根本的问题,盲目搬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来进行方证研究是有一定难度的。
4运用循证医学思维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方证对应”相关体系
关键词:全科医师;教学;循证医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26-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专科医疗已难以满足基层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要。全科医学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和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等于一体,涉及各种年龄、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是一个综合性的临床二级学科[1]。作为基层的医疗保健体系,全科医疗已得到医学界和公众的普遍认可。我国目前合格的全科医师匮乏,提高专业技能的诉求迫在眉睫。近十年来,虽然在全科医学教育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于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全科医师尚缺乏统一、有效的教学模式。本文试图就全科医师培训中循证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和基本途径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全科医师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0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自2010年起又将全科医学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27个学科之一。但到目前为止,培训的具体方法和内容尚缺乏统一的标准。我国全科医师的培养现处于过渡期,主要的途径包括基层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强化全科医师的技能培训、提升基层在岗医师的学历层次、鼓励大医院医师到基层服务。
目前注册的全科医师仅占执业总数的4.3%,而在发达国家,可占到总数的1/3甚至1/2以上。现有的全科医师来自不同的社区和基层医院,年龄跨度大,虽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总体学历偏低、业务素质薄弱,知识更新较慢,最突出的特点是临床思维缺乏系统性,显著阻碍了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
二、循证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21世纪的医学进展日新月异,仅仅依靠医学院校教育远不能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因此,院校教育结束之后,延续的职业培训和持续终身的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循证思维模式的培养在临床决策的制定以及继续教育中都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长期以来,传统的经验式教学偏重灌输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以教科书或专家意见为指导制定医疗决策,却忽视了临床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与传统医学相比,循证医学以科学严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基础,不断获取最新、证据级别最高的临床研究,使临床决策的依据更加可靠[3],同时以问题为先导,“循证—评价—决策”的思维模式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4],是一种高效的终身学习的临床教育模式。运用循证思维解决临床问题是快速提高全科医师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5]:首先,促进了诊疗决策的合理化,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其次,可以督促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也有助于自我继续教育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训练循证思维
在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中,临床思维的培养可以针对循证医学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分步进行系统化训练。
1.发现并提出临床问题。以“病人为中心”是循证医学的精髓,本阶段需要引导学生详细了解患者的教育程度、、心理状态、对疾病诊疗的期望值等,结合病史、体征和辅检,针对不同的病人,帮助学生准确地寻找疾病流行病学、诊疗和预后中的特殊情况,提出针对性的临床问题。不断产生的问题激励创新,创新思维的成果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能成为新的证据。
2.搜集临床证据。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在课下需提前做大量的自学和预习工作,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演变过程及后果,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检索,包括书籍、期刊、电子光盘以及一些未发表的学术报告、会议论文等,选择性、批判性地寻找出最可靠的证据,证据的来源可以是研究原著、系统评价报告、实践指南以及针对指南的综合研究证据或者专家共识。查阅文献的过程,既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也培养了追求知识更新的自觉性,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证据的可靠性及实用性评价。证据搜集完毕,需要对检索结果进行系统性评价,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的科学性,是否盲法比较,样本有无代表性等。不同类型的研究有不同的评判标准[6],治疗性研究需强调前瞻性及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预后性研究则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随访的完整性、结果评定标准的科学性。Meta分析法对用统一评价体系筛选出来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可定量并能及时更新,体现了最佳的证据等级;临床诊治指南是专家讨论制定的关于疾病诊治及预防的原则,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评估临床证据的过程,既增强了评判性循证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培养科研意识。
4.研究结果的应用和评价。循证研究的成果用以指导疾病的诊疗和预后,是医疗实践和循证思维的重要阶段。循证证据与临床的结合,既积累了自身的临床经验,也加深了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理解。同时,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在不违反医学原则的前提下允许患者参与诊疗方案的制定;还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提高诊疗的依从性。
循证决策的利弊,可从疾病确诊率、疗效评定、预后判断和患者的依从性4个方面评价,但要兼顾时效性、地域性和科学的局限性。
四、展望
全科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全科医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建立以高素质全科医师为核心的基层卫生服务团队,将直接关系到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控、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
循证医学不仅推动了临床实践和决策的科学化进程,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循证的思维模式,是临床教育的必然趋势。作为一种全新的医学教育模式,它有助于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学能力、提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全科医师培训中融入循证思维的教育理念,必将为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秉辉.全科医学概论[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詹思延.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循证医学革新传统医学实践模式[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9,17(5):391.
[3]SackettDL,St raus SE,Richardson WS,et al. Evidence based medicine:how to p ractice and teach EBM[M].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2000:1-2.
[4]黄丽虹,樊毫军,李晓雪,等.循证医学、创新意识与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5(6):547-549,553.
[5]边琪,宋彬,郭志勇,等.在诊断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循证思维[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60-61.
传统医学以个人经验为主,辅以高年资医师的指导、教科书和医学期刊上零散报告为依据来处理病人。EBM并不是否定经验医学,EBM是在重视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强调临床研究证据。对医疗实践中遇到的病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EBM网站及其他文献检索途径,查寻最新、最佳证据;对研究证据真实性和实用性进行严格评价;结合具体病例的个体情况,制定诊断、治疗决策,指导临床实践;密切观察和随访,总结临床经验,对已进行的临床实践作后效评价。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灌输,EBM教育则重在能力培养,即教会学习,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求索者,充分发挥其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临床医学本科生开展循证医学的意义
2.1顺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EBM其核心思想就是运用现有最新、最可靠的科学证据为病人服务。EBM最早就是指循证临床实践,仅凭经验和直觉进行临床医疗实践已成为历史,由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向现代EBM模式转变是必然趋势。全球医学教育最低标准(1999年)中规定,医学生毕业后应能够运用EBM的原理进行医学实践,完善诊治方法。2008年我国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将EBM列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并将“运用循证医学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作为医学本科生必须要达到的技能目标之一[3]。
2.2满足循证医疗实践的需要
循证医疗实践需要临床医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能全面检索已有文献,并严格分析文献的研究结果,结合个人经验和病人愿望,最终作出正确临床决策。EBM教育可缩短课堂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的距离,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科学关于开设临床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课程的探讨王琰吉林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吉林132013摘要比较循证医学和传统医学教育的不同,分析循证医学的意义,就开设临床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时间安排、教材选取、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关键词循证医学;医学教育;本科生的医学观,为规范其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下良好基础,也可为循证医疗实践的开展培养后备人才。
3开设临床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时间安排、教材选取、教学方法
3.1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临床医学本科生建立EBM开创性的思维理念,掌握医学实践中科学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初步具备应用EBM知识和方法解决医学实践中面临问题的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认同怀疑态度和客观精神,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3.2课程时间安排
加拿大McMaster大学[4]在1998年系统评价了1966~1995年所有关于批判性评估技巧学习方面的文章后指出:本科生阶段的学生进行EBM教育效果不错,在住院医生实习期间学习效果较差,应在医学教育不同阶段对临床医学生进行EBM教育。
3.2.1对新入校的临床医学生,应尽早开设此课程,介绍EBM的理念和原则,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经验医学的缺陷和EBM的优势,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发展的双重性,既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盲目否定前人的实践经验,为避免可能形成的不良观念和行为模式,规范医学生的职业行为打下基础。3.2.2临床前期的医学生,应教会他们必备的开展循证医疗实践的基本技能,包括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跟踪医学科学进展,及时有效地查询相关文献资料;如何利用医学研究方法如临床流行病学、Meta分析等,正确阅读和评价医学文献;注重医学生医学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培养。
3.2.3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讲课、查房、专科病例讨论及大查房是医学实习生接受临床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多数仍是采用灌输式的方法。采用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方式,可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其基本方法为:由主管病人的医师报告在医疗实践中遇到的疑难病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文献查阅,综合分析形成结论的自主学习,然后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资料准备及讨论,以及对问题认识探讨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引导、交流互动、评估和概括总结。学生的学习是出于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而自主学习,是有计划、有目标、进行独立的研究和自我激励的开放式学习,是根据对问题的分析讨论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结论的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自我钻研的基础上,学生间相互交流沟通协作,师生共同探讨的交互式学习,对问题理解深刻透彻,对知识掌握清晰牢固。
3.3课程教材选取
教材的选取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我国,2001年由王家良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3年由李幼平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循证医学》教材,是我国最早出版的EBM教材,它们对我国高校EBM教育教学的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不同阶段,选用博采众长,自成体系、充分吸纳学科前沿动态及相关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选用教材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教材。
3.4课程教学方法
3.4.1案例分析和讨论教学方式的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相关原理、原则。案例教学以针对性、模真性、典型性、完整性、问题性和开放性具有其独特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案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通常是在课前把书面形式的案例报告交给学生阅读,然后再在课堂上讨论。因此组织好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此做出自己对医疗实践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