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消费文化差异范文

中西方消费文化差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消费文化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方消费文化差异

第1篇:中西方消费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餐具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前言:现阶段,随着我国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不断的学习汉语想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这也成为我国社会中的一种潮流。饮食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饮食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活质量、精神生活息息相关,饮食的文化也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最为经典的文化。而产生各国之间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中就包含了餐具的不同。因此本文针对餐具设计中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的产生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我国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研究做出贡献,使跨国文化之间的交流避免因为文化差异产生误解,也能够有效的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互补。

一、中西饮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也都具有自身的民族特色和内涵,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而西方文化也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下面就针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内涵的特点进行研究[1]。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中国的饮食文化主要指的就是我国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饮食的生产和消费的一个过程,这也是我国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不断积累。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饮食文化也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从开始的茹毛饮血发展到用火烧食物,再到后期唐朝和宋朝的发展阶段,进入到现在的比较繁荣的时期,这些都是我国饮食文化发展的成果。我国主要有菜系,分别是:鲁、川、粤、闽、苏、浙、湘、徽。这些菜系能够体现出中华饮食文化比较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这些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2]。

(二)西方饮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西方饮食文化是西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创造出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西方的意大利菜是饮食文化的鼻祖,而法国菜则是西餐的国王,美国菜是最新兴起的新贵。西方饮食中,日常都是以肉为主,素食作为辅助,这也是西方饮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西方国家饮食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和德国菜等等。这些菜的特点都能够良好的体现出西方国家在饮食方面比较精湛的厨艺。而西方人为了能够保证饮食的均衡,经常生吃蔬菜,这也是保证其营养不会流失的主要手段和特点[3]。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饮食观念的不同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因此种植业也比较发达,正因为我国食物的种类相对比较多,因此烹饪的技术也多种多样。但是在西方国家则是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因此其饮食也是以肉类为主,烹饪的技术相对中国也变得简单。同时由于饮食习惯和食物的不同,其餐具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西方在用餐过程中会使用多种类的餐具,并且在进餐的时候会使用刀叉,而中国在用餐的时候餐具就比较简单,没有过多的分类,进餐的时候也仅仅使用筷子和勺子。这些都是中西方饮食观念不同所产生的[4]。

(二)饮食方式的不同

西方的餐饮文化和中国的餐饮文化上有着非常多的区别,就在饮食方面来看,中国的饮食文化主要就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吃饭的过程就是团结和和谐的体现,所以中国一般都是用圆形桌子用餐,这种也是中国的共餐制。而在西方,不管是请客吃饭,还是全家团圆,都是用餐的人一人一份,自己吃自己的,这种饮食方式也被称为分餐制。这两种用餐制度的不同就决定了餐具使用的不同,西方国家一般情况下在用餐开始到结束,盘子和刀叉的基础数量就是七份,而中国则是一人一份,因此在餐具的设计和使用上就能够明显看出西方和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别[5]。

(三)饮食内容的不同

在饮食的对象上,中西方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一般饮食的主要内容取决于这一地区的气候和主要产物。由于西方国家主要是海洋性气候,因此西方人主要以肉类为食物,素菜则是辅食,西方人几乎每天的食物都是牛肉面包和牛奶,因此饮食比较单一[6]。中国人则和西方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中国一般以素食为主,肉类为辅助,主食是大米和白面。但是中国由于物产比较丰富,所以菜品样式也非常丰富,这种差异的存在就导致中西方饮食文化出现了差别[7]。

(四)烹饪方式的不同

菜品的色香味一般都是通过烹饪的手段体现出来的,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中,中国和西方的饮食呈现出不同的烹饪特点。中国人把烹饪视为一种艺术,因此烹饪的方式非常多,如:煎、炒、烹、炸、烧炖等,还需要配上各种各样的辅料,这样才能够使食物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也是中国饮食和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之处。西方对于餐饮的原料非常挑剔,但是烹饪过程就比较简单,这就是中西方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

三、中西方餐具设计中的传统饮食文化

(一)餐具的产生

餐具主要就是用在分发和取得食物的一种工具,同时也是盛放食物的器皿和用具。其中详细的可以分为:碗、盘、豆、盒等等,取得食物的可以分为:筷子、烧、匕首、刀和叉等。餐具的生产是人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发明,尽管这种发明过程比较缓慢,但是从开始发明就意味着其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8]。最早的餐具并不是设计,仅仅是为了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这也是人类最早期的简单的发明,同时也开启了人类餐饮文化的大门。现阶段餐具的基本功能和饮食文化相结合,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饮食文化需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餐具的发明和使用也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9]。

(二)中国餐具的变化

餐具的发展有着非常长久的历史,其餐具的演变也记录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的饮食餐具不断的发展,在原始的陶器阶段,一直到瓷器是餐具的发展顶峰。同时中国人在研究美食的时候还需要与餐具相结合,这样的搭配,才能够使吃饭的时候方便、简单,还能够相互呼应。这种完美的结合使食物和器具的美都得到非常完美的展现[10]。

(三)西方餐具的变化

餐具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在野蛮向文明进步的一个象征。人类的进步有着快慢之分,这一点在西餐的餐具上也能够看出,西方餐具的发展历史相对比较短,因此发展也比较迟缓。随着12世纪叉子被引入到欧洲国家,人们非常喜欢这一餐具,因此得到良好的传承。在西餐的餐桌上,刀叉是常见的工具,主要就是用刀叉把食物分成小块,以至于现阶段的西方餐饮中还是刀叉并用。在西方餐具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看出,西方和东方之间的相似之处主要就是材料的发展情况决定了餐具的发展[11]。

(四)饮食文化和餐具之间的互动

餐具的发展是随着饮食文化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这也是人们长期的饮食生活中最终积淀而成的,饮食文化的发展是人们对于实物的热衷,这样的热衷心态也影响了最新的餐具的使用和发明。例如:咖啡的流行和风靡,致使全球都推出了具有不同种类的咖啡杯和咖啡壶。由此可见餐饮文化和餐具的设计是相互支持的,餐具的使用也能够在餐饮文化的发展中得以继承[12]。

四、餐具设计影响现代饮食文化

(一)进餐的习惯

1、筷子和叉子

筷子和叉子是中西方饮食之间最为明显的差异,中国人在饮食过程中使用筷子,需要的就是一双筷子之间的配合,这也是我国比较流程的一种说法,团结就是力量,这也是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的因素。筷子的形状比较圆,而且并不锋利,利用筷子使菜品入口,不会伤害人们的唇舌,这也是出于儒家思想的一种体现。而刀叉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和西方人的性格相似,例如:西方人习惯用刀叉把食物切开,人们也习惯对于未知的事物刨根问底。这些都是人们对于不同事物的不同追求,也导致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饮食文化差异[13]。

2、合餐和分餐

中国的饮食,实行合餐制度,并且餐桌上鸡鸭鱼肉全都齐全,食物的数量多于食用的数量。而西餐则使用的是分餐的支付,这样也能够保证食物更加卫生,不会浪费,即便是西方人的晚餐也仅仅有六个菜,其中还包括甜品。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看出不同饮食习惯中的个体概念。中国人的人格构成主要局限在一个区域之内,而西方人的人格一般地立在环境之外[14]。所以在人们和相对自己另一方谈话的阶段,中国人的对方,一般显示出的是另一方和自己之间的关系,英语中的theother则完全指的是独立的客体,这些情况都能够看出中西方人们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

(二)食品的习惯

1、熟食和生食

中国人在饮食上面比较喜欢熟食,特别是喜欢刚做好的比较热的饭菜,例如:中国人认为鱼变冷了之后会变腥,年糕变冷了会变的硬,很多菜品都都是在热的时候才能够包成其原有的味道。但是与之相反的是西方人比较喜欢生冷的食物,或者是没有经过加工的海鲜。西方人比较喜欢海外的探险,所以人们不在乎吃的东西,经常是生的或者是活的食物就开始食用,而且西方人也认为生吃食物能够节省时间,因此西方人比较喜欢生食,这也就需要使用刀叉和比较大的盘子进行食物的分割,而中国人都喜欢吃烹饪好的食物,所以选择的餐具也是筷子和碗。

2、素食和肉食

早在四千多年之前,中国就进入到了农业的社会,因此这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中国人在餐桌上出现比较多的就是谷物类和蔬菜类,肉食是中国饮食中比较奢侈的食物。而西方国家由于周边环海,面积也很小,因此蔬菜和肉类相比较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收益,因此西方国家一般以肉类和腻之品作为主食,这也是人们饮食习惯不同的主要原因[15]。

(三)烹饪的习惯

1、复杂和简单

中餐在烹饪过程中比较精致,并且文明世界,对于火候和时间的要求都非常严格,所以在中国的饮食中经常出现“盐少许”、“醋较多”的情况,同时中国人也把烹饪方式作为人们表达情感和对生活理解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人的感性思维。而在西方烹饪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油和盐加上食物放在烤箱之中,就能够做出快餐食物,西方人认为时间比较宝贵,这也是形成西方人饮食简单的原因。

2、意境和直白

中餐在饮食中重视的是意境的表达,基本上表现在菜名上,人们认为好听的菜名能够促进食欲,同时也能够激发人们的饮食欲望,这也是中餐中非常重要的意境。而在西方的菜谱中,菜名非常简单,消费者在名称上就能够辨别菜品的原料和做法,因此西方和中国的菜品在意境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由于其菜品的名称不同,因此选择的餐具也不相同,这也是中国和西方饮食上的差异。

第2篇:中西方消费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商标词;中西文化交流;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14-0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由于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种族制度、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所以不同的国家有自己不同的文化特色。人们在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消费观念及价值观等方面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商标词作为语言中的一类别也必然蕴涵着各自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1.商标词在中西文化中隐含的习俗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中,商标词大多数采用的是普通词汇,而正是这些普通词汇反映出了中西文化中的喜恶习俗的差异。下面以数字、动植物名字、服装品牌等例子来说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1 用数字作为商标词。由于阿拉伯数字通行全世界,因此中西方都有一些用数字来命名的商标词。虽然中西方人都喜欢用数字来命名商品或物品,但中西方人民对数字有不同的偏爱。中国人喜欢数字6,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数字6意味着"顺",《易经》中把6赋予了"六合"之意,如"六六大顺",但千万不要把"66"作为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西方国家,因为"six"在《圣经》中象征魔鬼。因此,在带有6的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西方国家时,不仅不会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而且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数字的表达所指向的内涵意义也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所以,在与西方人的交往过程中,中国人应当适当的避开西方文化中所禁忌的数字。

1.2 用植物作为商标词。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西方人对植物有不同的禁忌和喜好。比如我国有""牌电扇。因为在中国,(Chrysanthemum)是备受青睐的,当群芳凋落的时节,唯有傲然挺立,有高洁、坚贞的美誉。但是如果用Chrysanthemum作为商标词销往西方,则很难受欢迎。因为在西方比如说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这些国家将专用于葬礼。

1.3用动物作为商标词。无论中西,倾向美好联想的社会心理都是相同的。鸳鸯在中国的文化中是爱情的象征,鸳鸯因其经常成双入对,在水面上相亲相爱,传说一旦配对,终身相伴。因此鸳鸯自古就被人们当作恩爱夫妻的象征,并且有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美好含义。所以,在中国常用"鸳鸯"作为枕头的商标名,以引起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联想。唐代诗人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一诗中就曾写过"愿做鸳鸯不羡仙"这样的佳句。而西方人在看到"Mandarin Ducks"时只会想到这是一种鸟的名称,而不会有任何其它的联想。

2.影响中西方在表达同一商品使用不同商标的原因

影响商标词联想意义的文化是广泛而抽象的。文化因素通常包括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习俗、社会行为、宗教、民族心理等。对文化因素的掌握有利于加深对商标词联想意义的理解。通过上述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造成中西方在表达同一商品时使用不同商标的原因:

2.1 历史因素。历史文化是由特殊的历史发展和历史传说而形成的。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轨迹。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源远流长。唐诗宋词、楚辞汉赋、明清小说,还有书画篆刻、园林雕塑等等无不闪耀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因此即使在商标上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因素和特色。比如"红豆"牌服装,就是选择脍炙人口的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此物最相思。"

2.2 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英语学习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商标词语作为语言文化殊的一个分支,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很大的差异。而许多英语学习者,在听英语时,往往根据字面意思或本国的思维方式理解,结果造成很多误解。在说英语时更会把汉语商标词直接翻译成英语,忽视对方对商标词汇在其特有的文化背景下所赋予的不同内涵和表达习惯,造成表达生硬、不得体,甚至让对方无法理解的后果。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有必要学习掌握其不同的文化内涵。

2.3 言的互译有指导作用。人类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而翻译正是跨文化的桥梁,这就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让读者理解基本商标词在英汉语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从而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渗透。比如"白象"牌电池,即使这个电池质量本身再好,英语国家的消费者也不会青睐于这个牌子,因为大象在西方代表大而无用的东西。但是"lion"在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的动物,如果用"lion"代替"elephant",该电池的销售情况会发生巨大的转变。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只从字面意思上理解,而应该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含义,这对于两种语言的学习和翻译都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建构,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和文化传统。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也越来越全球化,商标词汇是在经济领域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词汇。研究中西方商标词的内涵意义,可以从一个角度透视英汉两种语言及两种文化的根本差异,有助于理解其文化渊源,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有效的沟通。

参考文献:

[1]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M].北京:生活o读书o新知三联书店,1996

[2] 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3]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5] 魏新强.浅析商标名称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商场现代化,2007

[6] 朱亚军.商标命名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第3篇:中西方消费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跨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郭香延(1993.10-),女,辽宁丹东人,大学本科,辽宁理工学院,英语(商务英语)专业

不同区域、文化背景和民族的文化交流属于跨文化交际,在交流中,因为双方对文化的风俗习惯、认识理解、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在理解上有较大差异,我国加入WTO后,因为频繁的对外贸易,如果商务英语翻译中工作人员不能对双方文化差异充分了解,就不能达成良好的沟通和共识,最终导致合作失败。翻译为语言再现,同样推动文化发展和传播,语言为文化中一部分,对文化有着中药作用。在商务英语翻译中,主要目的是从促进双方合作。在实施中,还有明确目的性。

一、跨文化语境的翻译

商务英语在翻译中,要想顺利进行跨文化的语言交际,需要创建一个特定语境,其中包括语言语境、认知环境和社会环境。

1、语言环境

双方在语言交流中,通过语言表述,将想要表达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就是语言环境,在原有基础上还要紧抓商务的中心话题,由此针对商务活动展开交谈。翻译人员要针对双方和具体合作创造恰当的语言环境,保证翻译中良好的质量。

2、认知环境

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环境,也就是有不同的经历、经验、知识等,这就是认知环境。在认知环境中将语境分成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的知识。因为商务英语在翻译中处于跨语言的语境,为语言外的知识。跨文化语境中有多种因素,很多因素都会使双方陈述话语和沟通效果上受到影响。也就是说,跨文化的语境的认可是否充分,关系到双方交际是否能成功。和普通英语相比,商务英语实在的应用于商业谈判中,目的性明确,而且很多单词和词组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承载着不同的含义或者说附加了更多的含义,翻译人员只有把这些词语放在正确语境中理解,才能达到满意效果。

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为日常生活中,自身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话人通过语言表达使听话人理解语言的环境。而商务英语在翻译中要看双方商务背景,也就是双方的交际身份、地位,交际场所以及双方的关系,社会环境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也存在较大的影响。

二、跨文化因素表现

1、数字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数字代表不同含义,西方国家将“7”看成大吉大利的数字,经常以“7”来投掷,生活中还有“luckyseven”幸运之七的说法,在商品中还有很多含有数字7的商标,包括:sevenwolves(七匹狼),7-up(七喜)等,在中国,7这个数字极为普通。中国人认为“6”为吉利数字,代表万事如意、顺利的意思。可是英美国家,6这个数字并不受欢迎,为魔鬼的象征,sixpenny为不值钱,所以出口英美国家的商品商标中尽量不要使用“666”这样的商标。西方国家认为13为不吉利数字,甚至忌讳该数字,因此在很多场合下都不会使用该数字,包括剧场、飞机和火车上都没有13排,13座等,医院的13楼也会刻意避开,也没有13号病房,而我国对13没有特别理解。

2、色彩词汇的差异

在颜色理解上中医放也有较大差异,同样的颜色在不同国家人严重就有不同的含义,比如,我国认为红色代表喜庆、吉祥、换了等,因此对别人在事业和工作中的祝福语经常会说“开门红”,分到利润为“分红”。可是在西方国家,红色代表禁止、危险、血性等,有一定的贬义。火灾(redruin),血战(redbattle)等词义和流血和战争有关系。我国上世纪有一收音机品牌为“红灯”,在出口中因为直译为“红灯”,有“红灯区和风化区”的意思,所以销路受到严重影响,之后更改了译名,销售量明显好转,这都是因为对色彩理解的文化差异导致,因此尤其商务英语在翻译中一定要考虑到跨文化的因素。

3、广告语差异

中英广告用语在节奏和韵律的文化差异更加明显,汉语在广告语上讲究节拍、韵律,要有节奏美,既能有每秒感觉,还能做到更好的口头宣传。因此汉语广告会因为意群来确定停顿位置等,选择朗朗上口的语句,但是在英语的广告语中,结构不对称,而且音节数并不对等,由于重音的音节数对等,也会使人产生愉悦感,对商品产生兴趣。

4、动物认知上的差异

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对动物的认知也存在较大差异,很多中国人喜爱的动物,西方人可能会厌恶,反之中国人厌恶的动物,很多西方人可能非常喜爱。例如在中国人的贬义词中经常出现狗,包括“人模狗样、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等,但西方人却非常喜爱狗,狗这个词汇经常在褒义词中出现,比如:aluckdog(幸运儿),ajollydog(快乐的人)。在中国人眼中龙为吉祥、有力量的动物,可是西方人却认为龙为邪恶怪物,有泼妇和恶魔的意思。因此对于这种差异,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要格外注意,特别是有些商品商标以某种动物来命名,例如我国之前知名的金鸡鞋油和白象电池,因为没有对译名恰当转换,导致西方消费者厌恶该商标,导致其在海外市场销售量萎靡。5、礼貌用语上的差异中西方人都讲究礼貌,可是在问候对方或者称呼上有明显差别,有些问候话语在中国为关心的意思,但是西方人听了会产生不愉快或者尴尬。在称谓方面,中国人讲究长幼有序、论资排辈,称呼别人时,会在姓氏后面加上辈分或者职务,比如,张大爷、王总监等。但是西方人在人际关系方面讲究平等,仅在姓氏前家Ms或者Miss即可。在问候语方面,中国人喜欢问对方多大年龄、吃饭了吗等表示关心和友好,但在西方人那,年龄为禁忌,他们认为这个涉及到个人的隐私,还会使对方反感。为此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问候语和称谓上的差异也是翻译人员需要注意的问题,必须选择恰当、得体的问候方式,赢得对方的好感,有利于合作的洽谈成功。

三、跨文化性的翻译原则

国际贸易为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为实现某项交易而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商务活动,在文化背景的差异下交流、沟通的过程为跨文化交际。要想达成交际,双方交流过程中就要将文化差异障碍克服掉,达到良好交流的目的。英语和多种语言在不断交融中,也在快速的变化和发展,为此就要求商务英语患翻译人员一定要了解译语文化和原语文化的差异,掌握在不同文化信息和语义信息下商务英语的差异,使信息能够等值传递。在国内外的众多翻译理论中,最为代表性的有美国奈达功能对等,以及我国的信达雅。主要的翻译原则就是译文可以忠实准确、通顺、传神、等值,也就是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信息内容、文风、文体和文化方面做到等值就是理想的翻译。上面提到的两种翻译理论可以正确指导商务英语跨文化差异的翻译,在文化差异存在的情况下,做到挺顺和准确这两点就可以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在译文中准确、完整的传到原文信息,在信息对等基础上采用翻译技巧,做到创造性翻译,达到风格、语义和文体等信息对等。

四、跨文化翻译的策略

1、积累中西方文化常识

商务英语翻译中,翻译人员要对中西方国家文化的差异,采取相对策略,有效化解因为文化差异可能出现的误解和歧义,避免在国际贸易中我国企业和国外企业出现纠纷,造成财产损失。各国文化都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很多文化还有较强的隐蔽性,其他国家的人很难发现、了解,所以一定要了解多个国家的文化差异,并将这些文化差异有效化解,从而促使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的提高。翻译人员要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积累不同国家更多的文化尝试,储备大量中西方国家文化城市,只有这样才可将翻译中文化冲突的问题有效并直接的化解。翻译人员可以通过媒体等多种手段,寻找并理解文化的差异和共同性。

2、深刻理解词汇含义

商务英语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下的语言信息完整准确的转换为另一种文化的语言信息,只有做到这方面就能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或者文化冲突问题良好的解决,因此,为提高译文的准确度和质量,翻译人员就要透过原语言词汇表面的意思进行深层次理解,还要发现这一词汇在文化层次中蕴含的意义,在译文中能够找到准确表达的方式和词语。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翻译人员要找到两种文化切合点,在文化和语义传递都上确保等值,防止翻译中有文化内涵的传递缺失。若不能找到两种文化的切合点,翻译人员则会采取其他方法来判断文化患的意义,包括语境推测的方法,凭借语境和语义上密切的关联,恰当转换两种语言。虽然翻译人员会掌握很多词汇的文化含义,但并不能掌握所有的,这就要求翻译人员有较强的查找和检索能力。

3、掌握多种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商务英语翻译人员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国家大量的文化常识,还要熟练掌握多种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使翻译工作高质量的完成。在实际的翻译中,有大量词汇很难通过直接转换翻译出来,因此翻译人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具体的问题灵活选择意译、直译、音译等相结合的方法来翻译,根据文化信息时代那个调整,保证原语的文化信息可以等值传递到译语中。最常见的翻译方法就是直译,有些可以在直译后面加注释,直译的方法可在保留原语风格的同时,直接翻译做出明确解释,也等值传递课原语文化信息。比如,most-favored-nationtreatment(最惠国待遇)。意译法,一般在转化两种语言出现文化差异时,选择意译方法,不能采用原语字面含义,而要通过对原语内容和功能上的研究,采用相当的词汇,不仅要将信息正确的传递给对方,还要符合译语国家认的文化习惯。如,blacktea,在翻译中为了符合我国生活习惯,则译为红茶;而开门红被翻译成:“getofftoagoodstart,使西方人更为准确的理解我们所表达的意思。ShiningStar是红星的翻译,避免因直译成red红色导致西方人的不愉快。一般产品商标会选择音译法来翻译,既将原语发音保留下来,也突出原语语言功能。同时翻译人员要对这方面给予认真的分析,确保译名的简洁、好听。语音相似同时要符合产品特点和功能,有利于译国对产品的记忆,包括:可口可口(Cocacola),夏普(Sharp)等。还可选择音译和意译相结合来进行翻译,该方法兼顾语音和语义,不仅可以保留原文发音,还能体现原文的意思,比如“金利来”这个品牌,为音译和意译的成功结合,将Goldlion中的Gold翻译为“金”,lion原本为狮子的意思,音译为“利来”,这个译名既有功能效果的等值传递,还满足了中国人大吉大利的心理。

五、结束语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有重要作用,首先看到跨文化语境的翻译,包括语言环境、认知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不同的环境造就了很多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差异还表现在数字、颜色词汇、广告语、动物认知和礼貌用语等方面。因此商务英语在跨文化的翻译中一定要有基本原则,并采取相应的策略,这就要求翻译人员积累大量的中西方文化常识,深刻理解不同的词汇含义,并掌握多种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准确完整的传达双方的信息,做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陈克俊.跨文化语境视野下商务英语翻译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12(10).

[2]李炜.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J].中国商贸,2012(10).

第4篇:中西方消费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广告 文化差异 广告翻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品牌的推广过程中,广告也跨出国门,同时也跨进了不同的文化领域。广告如何在异域得到准确的宣传。并最大化地拥有通达率,得依靠入乡随俗的翻译。本文对广告翻译中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并结合实例给出一些广告翻译的建议。

一、广告翻译中的中西方差异

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广告翻译也只有了解了中西方文化差异,才能用准确而又适宜的词语来迎合当地消费者的心理,达到广告传播的目的。

1.思维模式的差异

思维制约着语言,什么样的思维模式产生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折射出什么样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学者认为,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式的,表达简洁明了,而东方人的思维则属于螺旋式,说话委婉含蓄。英语广告语言受其思维模式影响,往往言简意赅。正如麦斯威尔咖啡的广告词“Good to the last drop”,当这句简练的广告词飘至中国时,其最佳翻译并非逐字照翻的“好到最后一滴”。这样直白的广告语太硬,缺乏意境,无法植根中国人的脑海。含蓄的中式表达方法对其进行修饰,译为:“滴滴香浓,意犹未尽”。如此的广告语同咖啡的余香、无穷的回味融合到了一起,让大家在品味广告词的同时,勾起了品一品这款咖啡的欲望。

2.价值取向的差异

价值取向直接决定着消费者对广告的接受与否。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价值取向的差异源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人注重群体,强调群体观念,求大同,而西方则崇尚个人主义,个性的张扬,重差异。因此,在中国的广告用语中推崇的是“用了都说好”“男女老少皆宜”“哪家人多就进哪家”等从众性语句。英语广告中却是常用“you(你)”以针对个人的口吻对消费者进行说服,使其感到被尊重,进而产生消费的欲望。例如天津出租汽车公司的广告语“接天下客,送万里情”被译为了“Ready to meet you fromall over the world”。如此泽法在西方国家能大大缩短消费者与广告商之间的距离。若将“客”字直译为“guests”则显得生分,有距离感。

如此看来,有了对价值取向差异的了解才能翻译出诱发消费渴望的广告。

3.文化背景的差异

每种语言都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造成中西方对事物描述方法的差异。这在广告翻译中有着较大影响。例如“zephyr”的翻译。这个单词的字面意思是“西风”。基于特定的地理文化背景,英国的“西风”是带来温暖的风,其意是美好的。但在中国,困于类似“穷得喝西北风”的说法,“西风”已毫无温暖之意,而变成了寒风。由此“zephyr”商标来到中国后被改译为“和风”。

4.民俗差异

语言包含了使用同一语言的社会成员之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不同的民俗在语言表达中能得以体现。因此,在广告翻译时民俗也应得到相应的重视。例如,狗在西方被看作人类的朋友,像子女一样的家庭成员。到了中国,狗却没有这样的地位。自然就出现了英语中的“luckydog(幸运儿)”和汉语中的“狐朋狗友”这样的褒贬差异。再例如喜鹊在中国象征着吉祥,谚语有云“喜鹊叫,喜事到”。就凭其名中有个“喜”字便可见一斑。英语中的"magpie(喜鹊)”常用来比喻“喋喋不休”“令人讨厌”的人。如果真有“喜鹊”这一品牌被直译到西方国家,估计其市场前景堪忧。

5.审美观差异

各地域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影响,审美情趣也有所不同。广告翻译要尊重当地大众文化、审美水平和视角。例如,曾经上海的“白翎”钢笔由于被译为“White Feather”,在英国无人问津,因为“白色的羽毛”在英语中象征的是胆小鬼。

三、关于广告翻译的建议

前面分析了一些广告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了解了地域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下面就如何结合当地文化背景,对广告给予准确而合理的翻译,提出笔者的一些建议。

1.了解商品的受众特点

广告翻译中了解商品的自身特点重要,了解其受众特点更为重要。进行广告翻译时,原文一般都能将商品最主要、最重要的特点进行描述,但由于文化差异,原文对商品特征描述的方式方法未必能迎合目标语所在地的受众。因此,结合当地文化背景,考虑当地受众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审美观,作出恰到好处的翻译,是广告翻译的关键。例如众所周知的可口可乐翻译,“coca-cola”中“coca”与“cola”本是两种香料的名称,商品名称很准确的描述了商品的主要原料和特点。可能美国广告受众是知道这两种香料的口感的,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饮用这种饮料之后的感觉。可是,这些香料在中国不为人所知,大家也就无法想象这种饮品的特点。因此将其译为“可口可乐”,一下就表现出了口感和给受众带来的回味。这就是考虑当地受众的广告翻译中非常成功的案例。

2.灵活运用翻译手法,直译意译适时结合

广告翻译常用的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套译法、音译法。何时采用何种翻译方法需要结合商品的自身特点,受众特征以及相应的文化背景,有时还需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灵活地结合起来使用。

(1)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在表达原文意思的时候,使译文的表达形式和句法结构尽量同原文保持一致,做到“神”“形”兼备。这种翻译手法主要用于原文和目标语之间具有文化共性的情况,它能让人产生相应的联想。例如,我们常用羽毛来形容物体轻巧,同样在英语中"feather(羽毛)”也有此意。有一则眼镜广告中就用了这样的比喻:Featherwater:lightas a feather。由于中英文中都有“轻如鸿毛”一说,此处广告完全可以直译。

(2)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通过对原文深层意蕴的理解和消化,将原文的表层结构打破和重组,然后转化为译文自然流畅的表层结构。意译常利用更为符合当地消费者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吸引受众。例如我国的“玉兔”商标,若直译为“Jade Rabbit”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玉做的兔子,且与其“月宫玉免”的典故毫无联系,也使得翻译完全失真。这时,需要对典故进行引用,将“玉兔”译为

“Moon Rabbit”,以意译的方式,更为准确地表达品牌的寓意。

(3)套译法

套译法就是借用目标语中的谚语、诗歌、习语、名言佳句、成语典故等进行翻译的方法,以提升广告的亲和力和表达力。有一则轮胎广告是“He laughsbest who runs longest”,它被译为“谁跑得最久,谁笑得最好”。此广告语的翻译就套用了英语中很常用的一条习语“He laughsbest who laughs last”,用runslongest替换了laughs last,既体现了该品牌轮胎耐用的特点,又亲切温馨,易于接受,宣传效果明显。

(4)音译法

音译法就是根据原文发音和译文发音的相似性进行翻译的方法,以加深受众的印象。例如“Puma”意思是“美洲狮”,但此品牌没有根据其意进行翻译,原因就在于中国大众对美洲狮没有概念,其形象模糊。当将此品牌音译为“彪马”之后,以“马”的形象将品牌展现在中国受众面前,更加突出了它作为运动品牌的特性。

(5)音译、意译相结合

音译、意译相结合其实是一种巧译,是有意识地改变品牌的文化内涵,转换其原有的文化信息,以新的表达方式,以新的寓意来达到文化推销的目的。此种翻译手法运用于广告翻译时最为成功、众所周知的经典案例是香港品牌“金利来”的翻译。“Goldlion”的翻译结合了意译与音译,其中“gold”被意译为“金、利”,“lion”被音译为“来”,象征着财源滚滚而来,更能迎合中国受众的心理,创造了一种巧妙的结合契机。

3.再创造性翻译

第5篇:中西方消费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 广告语翻译 文化差异 影响

1.广告语的概念

广告语是广告语言是指广告中的语言,它包括各种广告中所有的语言文字信息,即广告中的语音、词语、句子(包括歌词)、文字(包括拼音字母)、标点符号和文字图形(由文字构成的图形或文字和实物及其图形的结合)。广义的广告语言是指广告中所使用的一切手段与方法。其中既包括声音语言、音乐语言、平面设计语言、图像语言、色彩语言,也包括文字语言等。狭义的广告语言是专指广告作品中的文字语言,即指广告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它具体包括商标、广告标题(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广告标语(口号)、广告警示语、广告正文和广告附文等。

2.影响广告语翻译的跨文化因素

在全球化进展越来越快的今天,了解文化,尤其是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可以说是成功营销的前提。在跨文化语境下广告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告对象的认知心理、文化背景、认知能力,深入研究异国文化,广告的语言与手法要尽可能地接近当地顾客的文化心理,找到最佳的关联点,采取最完美的表现方式,让消费者取得最好的语境效果而无需在推理与思辨上付出太多的努力。

2.1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不同思维方式的转换。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条件下,不少广告语的翻译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是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两个语系,在语音、语义、修辞等表达上都有不同的特点,所以要把原广告语中的语言特点都翻译出来并非易事。比如说,广告语一般都注重音韵的美。在汉语中常用压韵增强语言效果,在英语中也常用“头韵(alliteration)”、“准韵(assonance)”、“尾韵(rhyme)”等音韵来增加语言魅力。但由于语音的不同,在翻译后往往很难找到原音韵的感觉。如,有一则牙膏的广告语为:“Wonder where the yellow went.”宣传了它消除牙齿黄斑的功效。其中的三个词“wonder,where,went”在英语中是压“头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而翻译成汉语后就失去了这种音韵美。可见尽管文化相通,要留住原广告语中的音韵美也不容易。

2.2价值观念的差异

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它有着鲜明的民族性,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价值观在语言上的反映是极其明显的,某些词语在一种民族文化中是褒义的、受人欢迎的,而在另一种民族文化中却是贬义的、令人厌恶的。例如,中国人认为“白色的羽毛”是纯洁的象征。上海产的“白翎”(White Feather)牌钢笔出口时仍用此品牌。而在英语中有个成语“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正巧是临阵逃脱的意思,并且在西方白色羽毛象征着胆小鬼,用“White Feather”做广告显然是不利于销售的,所以从国际广告语的设计到翻译都要注重价值观念的差异。

2.3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强调道德规范、自觉能力,呈内倾性格,而西方人则呈外倾。美国著名广告语“Just do it”在香港电视上播放时,译成“想做就去做”,这一广告主题在标榜个性自由的美国是不会令人大惊小怪的。但香港作为华人社会具有传统的自律心理,因此不少消费者认为该广告有诱导青少年干坏事之嫌,纷纷投诉,后来将广告词改成“应做就去做”才平息风波。所以,要使广告的商品被接受,打开市场,就要使译文迎合当地价值观念。如,驰名全中国的服饰品牌“金利来”(Goldlion,意译为“金狮”)正是迎合了中国百姓求吉求利的心态。此外,一些公益广告中的用语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美国社会标榜个性自由,便是美国文化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在这种注重个人尊严的文化里,权力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个体,人际交往也是在“不分高下的,在假定平等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忠”和“孝”,注重关系和谐,权力的重心倾向于群体或群体的化身。

3.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用翻译牵涉到两种语言的语用原则,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成不同语言的语用原则。广告翻译中经常会遇到语用原则相悖的情况,从而产生“语用失效”,这种语用失效会导致交际中信息误导、信息错误和信息障碍,以致产生交际误解,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如“白熊”这一商标,是译成“White Bear”合适呢?还是译成“Polar Bear”呢?这就要与时政联系起来,随着近年来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Polar Bear”(北极熊)已另有所指,人们容易将它当作绰号与世界上一种政治势力联系起来,所以还是译为“White Bear”较为妥当。

3.1文化差异影响广告信息的获得

广告中的商品介绍最重要的是传递信息,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面对同一商品的介绍,应当得到完全相同的信息,这就要求译者透过产品的表象,抓住其本质,保证产品形象与信息准确传递。例如:中国的“金丝小枣”译成英文的“Golden Silk Small Dates”就会给外商留下该枣“长着蚕丝,形体小”的印象,这就彻底掩盖了“金丝小枣”的优异品质,并造成消费误导。如果运用省略和补译的方法,将其译作“Honey-Sweet Dates”便可取得良好的翻译效果。文化差异影响广告信息准确获得主要表现为:汉语式的英译无法使英语本族语使用者在心中产生相同的产生。

3.2文化差异误导广告信息的获得

广告翻译需要一个共有的语用前提。由于操英汉两种语言的人在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持相异文化的人在使用对方语言交际时,文化差异因素必然会制约语言的使用。在广告翻译方面则表现为获得不确切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广告信息。例如:一则锅巴的广告词:“本品可即购即食,食用方便。”原译文:Opening and eating immediately.“即购即食,食用方便”等说法是描写某食品食用上的方便。用immediately译上述广告上的“即”不妥。国外消费者读到eating immediately产生的联想是“如不吃掉,食品马上会坏”,这势必有损产品的形象。而用英语的惯用表达,把“即购即食,食用方便”译为(always)ready to serve,才能达到广告双语转换中的产品形象的等值效果。因此,广告翻译不是表象文字上的吻合,而是信息和语言内涵上的紧密契合。只有当广告原文语言在读者心中引起反映与译文语言在译文读者心中产生的反映在效果上相似时,翻译才算达到等效。

4.结语

通过以上几个文化层面上的分析,我们发现不同语言文化差异对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翻译工作者在进行语言文字转换的同时,一定要十分注意克服文化差异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做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工作者必须熟悉外国的文化、通晓本国的文化: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文化背景。因此广告英语的翻译必须在区别源语与目的语不同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文化、社会、消费者群体等各个因素。选择出与原文对等的最贴切、最自然的译文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苏淑蕙.广告英文的文体功能与翻译标准[J].外国语,1996,(2):53.

[3]贺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中西方消费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旅游 文化差异 影响

出境旅游作为特殊的跨文化交流活动自19世纪中叶就已经存在,21世纪更是取得快速发展,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然而,不同国家的人由于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难以相互理解与认同。因此,充分认识出境旅游的跨文化属性是我国旅游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前提。

一、文化差异

1.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种认识过程,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中西方的思维差异在于感性直觉和理性逻辑思维、思维整体和思维个体、伦理思维和科学思维、曲线思维和直线思维的不同。汉语旨在表意,注重含蓄,往往不直接进入正题,而是用叙述性的语言做铺垫,最后讲出与旅游祥光的说明。西方人的表达往往直截了当,逻辑性强,结构紧凑,因此对于汉语的曲折感到扑朔迷离。

2.价值观念

西方崇尚个人主义,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如中国文化中,“我”常常用谦词表示,如“鄙人”、“不才”等,对他人则用尊称,如“尊姓大名”、“贵姓”等。美国人崇拜个人主义,如I(我)任何时候都要大写,二其他人称不在句首则不用大写。由此可以看出“个人”在西方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如,旅游中导游为了表示关心,会向外国游客提出建议“天冷,注意加衣服”,看似很关心的话,对西方人则有干涉自由之嫌。另一些习惯问候语如:去哪里?多大啦?干什么工作?收入多少?结婚没有?等等,在西方文化中几乎是禁忌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家是一个人的承包):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不得入内。个人的事不必让外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预。

3.社会习俗

由于中西方的风俗差异,交际中对行为和话语的理解无疑会产生差异,出现交际障碍。如一位导游带欧美客人到餐厅用餐,该导游这样介绍:“活鱼活吃”,即烧好的与端上来,直到吃完,鱼的嘴巴和鳃还在张合。欧美客人很不理解,反而提出抗议,因为他们无法容忍虐待动物的行为。再如,中国有道名菜“龙虎斗”,菜中的龙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而西方文化中的dragon则是凶狠的恶魔,若直译菜名则只会产生交际障碍,大煞风景。

4.

西方人多信仰耶稣,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而中国人多信仰神、信仰开天辟地的;基督教中的“教堂”、“洗礼”,中国的“玉帝”、“阎王”和“观音”、“龙王”等。基督教是目前世界上广泛信仰的宗教,其次是佛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文化倾向和戒律,从而影响信众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宗教问题较为敏感,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冲突。

我国旅游景点中寺庙众多,有丰富的宗教知识,还有很多神话与之辉映,我国的印迹可见一斑。“塔”有佛教含义,应译为“pagoda”;寺为佛教庙宇,寺院是佛寺的总称,有时也指别的宗教修道处所。英语中monastery指僧侣住的修道院;church指基督教的教堂;cathedral指天主教的教堂,mosque指清真寺,为伊斯兰教徒礼拜的地方;temple指寺庙、神殿。中国的道观译为taoist temple,当然并非所有寺庙都可以译为temple。例如,位于新疆的“圣右庙”则应译为Sheng you Lamasery,而不能用temple,因为其监狱1886年,为蒙古喇嘛宗教活动之所,因此,导游在讲解时要留意宗教建筑的内在文化含义,一定要准确反映出来。

5.非语言差异

交际除了语言以外,还可以通过表情、手势等非语言形式进行。研究表明,信息交流只有30%通过语言进行,70%则通过非语言交际进行。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交际手段有不同的解读,如拥抱广为西方文化所接受,而中国人则不习惯。目光的接触西方认为是礼貌,中国人刚好相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注意这些无声的语言所带来的文化差异。

二、理解跨文化因素,发展中国的国际旅游事业

跨文化旅游涉及广而杂,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到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甚至文化娱乐、衣食住行,以及旅游有关的书信和广告、旅游日程及景点介绍,等等,可谓无所不有,因此,在跨文化旅游中要重视旅游文化的研究。深刻认识跨文化因素的意义和影响,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进行跨文化对比。比如中外问候语的、生活方式、思维和观念的对比等。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之异同,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加深中外文化交流。还需了解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恰当使用称谓语、问候语;了解并区别外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习俗,对别人的赞扬、请求做出恰当的反应,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等。

2.不断提高导游员的业务、文化素质。旅游的跨文化主要体现在接待过程中,完成该过程主要依赖外语导游。因此,高素质的外语导游就显得极为重要。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需要导游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丰厚扎实的民族文化知识,精深娴熟的外语能力,敏捷交融文化的能力,常变常新的导游艺术,以及自尊自爱的爱国意识。这五种素质是导游的素质链,环环相扣,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缺一不可。

3.旅游策划者要关注旅游者的消费和心理需求,正确理解异域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从而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利用各种推销宣传手段。跨文化旅游经营不等于放弃我国的民族文化,许多旅游者正是为我国文化异于其本民族的独特性所吸引。若我们从跨文化角度出发,找到本民族与国际多元文化的最佳默契结合点,既保持本土文化特色,又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国际化发展,则必将进一步拓展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宣.中西文化差异下的旅游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福建地理,2006(2).

第7篇:中西方消费文化差异范文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显著性差异,导致英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茶艺英语过程中为了迎合文化差异中对方语言表达习惯,违背了当地茶艺用于的传统表达方式,造成译文语原文语言表达习惯脱离,降低了受众对原文体会度。基于此,文章主要通过中外茶文化存在差异,对中西文化差异在茶艺英语翻译的影响进行分析,希望能为英语翻译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西文化;存在差异;茶艺英语;翻译影响

虽然茶艺英语翻译已经由来已久,也基本形成一个固有的传统翻译方式与表达习惯,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因为中西文化茶艺存在明显差异,为了迎合文化差异中对方语言表达习惯,违背了当地茶艺用于的传统表达方式,降低了受众对原文体会度。因此,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英语翻译工作者应当秉承茶艺英语翻译的专业忠实准确原则,强化专业术语,从语法与结构上探究茶艺英语翻译的地道性表述。

一、中外茶文化存在差异

茶和茶艺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已经成为我国文化的精髓与血脉,在茶叶还没有通过贸易方式进入英国之前,外国民众对茶叶了解少之又少,伴随着中英贸易进行,红茶与绿茶进入英国,随后饮茶逐渐成为民众一种生活习惯,使茶叶消费量不断上升。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至今为止,英国民众中每天保持饮茶习惯的达到80%,茶叶作为一种饮料,在各种饮料消费量中茶叶消费量所占比例达到50%,因为英国本身不生产茶叶,所以英国茶的进口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其人均消费量已经超过我国茶叶发源地。在具体饮茶习惯上,英国民众喜欢红茶。我国出口到英国的茶叶中红茶比例是最高的,最近绿茶的比例才有所上升,表明了外国民众对绿茶认可度有所提升。两个国家之间的饮茶习惯也存在明显区别,英国的红茶习惯在里面放入牛奶、糖搅拌饮用,而我国红茶在饮用过程中一般不会放入任何的辅料,英国民众认为他们这种饮茶习惯方式提高了茶艺文化的品位,我国民众饮茶一般在饭后时间,而英国人一般在上午10~11点或者是下午3~4点饮茶。

二、推动中西文化差异对茶艺英语翻译的具体措施

1、强化专业术语研究

中西思想文化与表达模式存在的差异导致茶艺英语翻译出现多重困难,必须结合文化本身,明确规范茶艺文化用语,从茶叶名称规范翻译到茶艺过程意译。由于我国茶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虽然大致划分成六大类,但是每一类别的茶叶又有不同的品种,每个品种茶叶根据季节、树种、制法及存放等方法不同又分为不同种的茶叶。从茶叶本身来说,必须按照我国对茶叶细致划分,才能展现出我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只是简单的翻译就会失去传播、继承文化的初衷。例如陈年普洱又分为31年陈年普洱与普通陈年普洱,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可将其翻译成:31-YearPu’erTea和AgedPu’erTea进行区分。又如台湾阿里山乌龙茶和冻顶乌龙茶,因为国外也有乌龙茶,所以乌龙茶这个词语有相对应的英语单词,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可以直接翻译,其翻译成:TaiWanAlishanOolongTea与DongdingOolongTea。

2、搭建直译与意译衔接的桥梁

受中西方两种思想文化模式影响,英语翻译工作者难以利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实现精确无误的信息表达。因为汉语与英语的掌握正存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中,这种不平衡的状态造成两种语言之间相互干扰,导致英语翻译工作者在茶艺英语翻译活动中往往是按照汉语表达方式寻找英语词汇与语法翻译,这些直译结果难以表达出茶艺英语的核心内容,使译文变得枯燥、无法理解。在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下,简单的直译或者是意译极易让受众产生歧义。因此,在茶艺英语翻译活动中,英语翻译工作者应灵活转变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在保证翻译质量同时,维护我国语言文化的特色。例如明前茶的由来是因为这一茶叶采摘在清明之前,当时的气候条件对茶叶生长带来影响,非常珍贵,因此可将明前茶可通过意译方式翻译成:Theprecedingdragonwelltea。又如在我国红茶的翻译中,应将其翻译成blacktea,并不是翻译成redtea。而对于绿茶产品翻译中,碧螺春翻译成Biluochun,安溪铁观音可翻译成AnxiTieguanyinTea或者是OolongTea。

3、丰富翻译工作者的茶文化知识

为了保证茶艺英语翻译的质量,英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茶艺英语活动中,应具有专业的英语水平和中文水平,熟悉掌握茶艺英语语言的内容及茶艺文化有关的知识,了解茶艺语言蕴藏的深邃文化本经与深层意义。从茶艺文化本身来说,英语翻译工作者除了需要认识茶叶的类型、产地、制作工艺、特色与时间以外,还应了解茶艺的技术,熟悉奉茶、赏茶、出汤、温壶、刮抹、注水、淋壶和洗茶的具体操作步骤,否则难以达到意译的效果。另外,还应了解茶艺的利益、规范和水质的基础知识。熟悉泡茶过程中茶叶汤色种类,例如茶叶汤色中红色系就有猪肝色、褐色、黄红、橙红、棕红及暗红,但是红暗一般用在红茶汤色中,棕红用在红茶干茶色泽与红碎茶茶汤,橙红用在乌龙茶汤色。只有英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茶艺语言中熟悉这些基础知识,才能精确翻译出原文表达内涵。从文学基础角度来说,英语翻译工作者必须熟悉茶艺语言中的文言常识、修辞手法及成语典故。在品茶时讲究“三龙护杯”及时用拇指与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不仅拿杯文档,又不失优雅。只有英语翻译工作者掌握“三龙护杯”的动作要领后,才可以将其翻译成受众接受的:Threedragonsprotectingthecup,tastingthefamoustea。

三、结束语

综上,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相应的茶艺文化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如何融合这种文化差异,要求英语翻译工作者必须强化专业术语研究,搭建直译与意译衔接的桥梁,丰富自身茶文化知识,才能有效的完成不同文化的交流。

作者:李玲 石学亮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中西方消费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 广告翻译

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生态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下,创立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和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本文从东西方文化差异角度浅谈英汉广告的翻译。

一、禁忌语的使用

“金鸡鞋油”译成英文的“GoldenCock shot polish”就会犯大忌,忽视译文读者的文化差异,因为cock在英语里不仅指公鸡也是男性生殖器的婉称,应把“cock”译成“rooster”。译者应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喜好和禁忌,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要让翻译的广告适应该国家的文化。每一个国家、民族都存在不同的忌讳和风俗,要高度重视,否则就会影响翻译广告的功效。例如:韩国有一手机品牌叫“Dragon”,这种手机在中国就很受欢迎。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神圣的,但在西方国家被视为恶魔与灾难的化身,所以这一手机在西方国家销售要受阻了。还有,喜鹊在我们国家被认为是报喜鸟,但在英语中,喜鹊被比喻成喋喋不休令人讨厌的人,在苏格兰,人们甚至认为喜鹊上门预示着死亡。所以在翻译时一定要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禁忌。

二、语用意义的差异

有些表达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相同的语言语义,但在两种语言中的语用意义却不同,如有一种补钙产品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此广告把“老年人”翻译成“old people”,虽然old和senior两个词都可以表示人的年纪老,具有相同的语言意义,但senior不仅指年龄大,也可指在社会地位、阅历、知识层等方面处于一个较高的地位。而oldpeople给人的感觉是老态龙钟,没用的、死脑筋、观念旧的人。所以西方的老年人不喜欢被人称作“old people”,他们希望被称为“senior citizen”。因此可想象此产品在西方市场上的销路。广告翻译单靠词典释义是不够的,如一种出口的干电池叫“白象”,译成“a White Elephant”,但在英语中“a whiteelephant”是条固定的短语,意思是“累赘无用之物”。有时,在翻译中,我们也往往会发现这样的情况,表示同一事物或概念的词语,在某种语言体系中有内涵意义,而在另外一种语言体系中没有体现出来。如在美国街头,有时会发现这样的小汽车,它们身上喷着:“I am yellow”,而车本身并非黄色。这就使得许多中国人纳闷,感觉这句话印在车上有点莫名其妙。其实,这里的“yellow”是另有所指,一是“出租车”;二是“胆小的”。很明显,“I am yellow”应译为“我是出租车”。这便成了一则出租车的自荐广告。

三、思维方式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政治、社会发展进程不一致,导致处于这个社会的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面对国外顾客的英语广告一定要迎合目的语国家顾客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能照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强调个性化,以自我为中心。相反汉语文化强调群体观念,注重集体利益。在我们国家的广告中,经常有“老少均可放心饮用”,“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类广告用语,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观,广告的出发点是所有消费者,而在西方,个人主义在广告中也充分体现出来,广告往往是针对消费者个体,许多产品都特别强调其多样性以供不同的消费人群选择,所以“especiallyfor yOU”是西方广告中经常出现的字眼。如Oral-B牙刷所作的广告:请咨询您的牙医,选择适合您的Oral-B牙刷(Ask your den-tist which Oral-B brush iS right foryou)。再如,美国著名广告语“just do it”在香港电视上播放时,译成“想做就去做”,这一广告主题在标榜个性自由的美国,是不会大惊小怪的。但在香港作为华人社会具有传统的自律心理,因此不少消费者认为该广告有诱导青少年干坏事之嫌,纷纷投诉,后来广告词改成“应做就去做”才平息风波。所以要使广告的商品被接受,打开市场,就要使译文迎合当地价值观念。驰名全中国的“金利来”(Goldlion,意译为金狮)正是迎合了中国百姓求吉利的心态。

四、修辞手法的差异

成功的广告往往把自己的商业动机以及商业性质巧妙地掩藏起来,这个时候它就要借助于文化,尤其是借助巧妙的修辞手法。而广告用语修辞也与一国语言习惯和生活体验有关。如我国某些商品广告用“lily”(百合)来象征“百年好合”,用在别国,只会让人百思不解。同样英文广告语“Fit is Best”简洁、对称,有音韵美,但译成汉语“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效果就差远了。还有“健力宝”的双语广告:“你想体力好常饮健力宝”,译成“Ifyou wish physically stout,please oftendrink jianlibao’”,显然这句广告词采用直译,显得平淡。如果借助英语中的一句俗语,效果可能就不一样了:“A‘jianlibao’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第9篇:中西方消费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 中西企业 管理人才

一、中西方企业管理文化的比较

企业管理文化是文化对企业影响、渗透的结果,是文化融汇于管理当中而形成的文化与管理的共生体。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任何一种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根植于一种文化,一种价值体系和社会信念中。

中西企业管理文化有着各自发展的历史渊源,不同的文化底蕴决定了然不同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从性质上分,中国文化属人文文化,西方文化属科学文化。在心理文化方面,人文文化重人性、轻器物,价值取向以道德为本位。崇尚群体意识、强调同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文化重物质、轻人伦,价值取向以功利为本位。强调人权,主张个人至上。强调入与自然的对立,人与自然的索取。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差,反映在企业管理文化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决策方式不同。西方管理者决策风格具体表现为管理即授权、决策上奉行个人主义;中国企业管理者则完全相反,首先管理者不善于对下级进行授权,其次决策上奉行集体主义。管理理念不同。西方企业管理以“法”为重心,中国的企业管理则以“情”为特质。治理结构不同。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英、美国家的“股东加竞争性资本市场”的治理模式;另一种是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银行导向型”治理模式。我国国有企业的股权高度集中,国有股比重仍然很大。治理结构形式上采取的是特殊二元制治理模式。判断管理效果的标准不同。西方企业注重用效果作为衡量的标准,中国则注重动机的好坏。

二、跨文化交际的深层文化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它的深层文化包括: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意识,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可以确定个人、群体或社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生存形态和交往准则。许多学者都认为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美两国因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许多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例如,个人主义是美国人的主要价值观,而集体主义是中国人的主要价值观。思维方式。思维是人脑反映和认识客观现实的意识活动,它因人而异,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式差异更大。例如,中国人习惯于整体性思维,即把人与自然、人间秩序与宇宙秩序、个体与社会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英美人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对立的,对一切事物进行“非此即彼”式的判断。在跨文化交际中许多人都倾向于认为对方也用与自己同样的方式进行思维。正是这种错误认识,常使跨文化交际不能顺利进行。文化定势。定势是指人们对另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看法,文化定势是指人们对另一民族或国家成员简单看法。例如,人们常说美国人随便,英国人保守,法国人浪漫,德国人呆板,这些都属于过于一般化、简单化的文化定势。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有直接影响,因为人们在交际时对对方行为的:预测是以自己对其文化的固定看法为基础,定势准确,交际就比较顺利;定势不准,交际就会失败。非语言行为。人类的交际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一是通过语言行为,二是通过非语言行为。非语言交际包括体态、体触、时间、空间、沉默、服装等。例如,中美对空间采取的价值取向差异很大。霍尔(Hall,1991)认为空间的变化可以影响交际,起到加强交际的效果,甚至还有超越言语的作用。

三、目前中西方企业管理文化差异的现状

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跨国公司往往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才能取得这些成就,文化差异便是其中最常见也最持久的一种。正如曼姆在分析北京吉普的案例时指出的:中美双方发现的文化差异比任何一方在合资企业开办之前预想的都大。许多研究表明,海外经理失败的比例一直很高。曼登霍尔与奥登认为这一比例为25%-40%,许多美国公司每年因海外经理失败损失约200万美元。斯通把海外经理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归结为“适应能力差”与“配偶适应能力差”。事实上,这多半是由于跨国公司没能派遣那些合适的人去海外。克利克对《幸福》杂志上500家最大的公司中50家公司调查,显示90%的公司在“技术能力”的基础上选择海外经理。很明显,文化差异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企业管理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很有待于提高。

四、如何应对企业跨文化交际时的文化冲突

所谓“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指企业在跨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冲突。

文化冲突是一种客观现象,谁都无法回避也无法制止,同时文化冲击也促进着各民族文的发展,实现文化的交融,使人类不断取得进步。可以说,文化冲突和文化交融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对于管理者来说,关键就在于如何跨越文化差异的障碍,在两种文化的结合点上。寻求和创立一种双方都能认同和接纳的,发挥两种文化优势的管理模式。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文化冲突对管理所带来的危害,企业跨文化管理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注重文化分析

由于文化冲突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因而进行跨文化管理首先要分析和识别文化差异。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自我分析法、劣势或优势分析法、心理需求满足法等来分析文化差异。

2、增强跨文化意识,要加强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人们不仅要摆脱文化的约束,从另一个不同的参照系反观原来的文化,而且要对其他文化采取一种超然独立的立场,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企业运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东道国的利益;更好地为东道国的消费者服务。一个跨国经营的企业,必须通过跨文化的理解、参与和融合,在两种文化的结合点上,寻求和创立一种双方都能认同和接纳的,发挥两种文化优势的管理模式,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竞争地位,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3、根据企业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1)本土化策略。挑选和培训当地管理人员,依靠当地管理人员经营国外子公司。“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抵触情绪,有利于东道国经济安全、增加就

业机会、管理变革、加速与国际接轨。“本土化”衔接了当事双方的利益,也就成为跨国公司解决异国环境障碍的核心策略。

(2)文化移植策略。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都由母国人员担任。由于子公司与母国公司不存在文化差异,便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在经营活动中信息的沟通。母国企业通过派到开发国或东道国的高级主管和管理人员,把母国的文化习惯全盘移植到开发国或东道国的子公司中,让子公司里的当地员工逐渐适应并接受这种外来文化,并按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工作模式来运行公司的日常业务。

(3)文化相容策略。以两种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一是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在习惯上我们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二是隐去两者主体的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摩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

(4)文化渗透策略。跨国公司派往东道国工作的管理人员,基于其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的巨大不同,并不试图在短时间内迫使当地员工服从母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是凭借母国的强大的经济实力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子公司的当地员工进行逐步的文化渗透,使母国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东道国员工逐渐适应了这种母国文化并慢慢地成为该文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五、中西企业管理文化差异的解决:培训的作用

解决中西管理文化差异的手段很多,各人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不过,培训是公认的一项基本手段。伦纳德早就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当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心所在。一家著名的猎头公司的高级主管路易斯也认为目前的主管培训应着力培养目光长远、能应对多种不同文化的经理人员。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的宗旨是消除文化冲突,具体来说,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减轻跨国公司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使之迅速适应当地环境并发挥正常作用;促进跨国公司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对公司经营理念及习惯做法的理解;维持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维持公司信息流的畅通及决策过程的效力;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公司凝聚力。不仅如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与其他培训一样,都被越来越多的用于留住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这是因为公司投资提供培训,不仅是对业绩出色的员工的鼓励,而且也显示了公司对员工长期发展的关注,因此,它在削减文化冲突的同时,也使公司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

跨国公司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主要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一是通过公司内部的培训部门及培训人员进行培训;二是利用外部培训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培训公司等进行培训,针对协调文化差异的培训,不少公司倾向后一种培训方式。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不涉及到技术或商业秘密,而且如果企业规模较小,或是一次参加培训的人数不够多,采用这种方式还可以降低培训成本。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语言学习;接受、包容文化差异;文化敏感性训练;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跨文化差异的共同价值观;地区环境模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