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人才培养总结范文

护理人才培养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人才培养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人才培养总结

第1篇:护理人才培养总结范文

[关键词]涉外护理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甘庆华(1971-),女,广西兴业人,桂林医学院教育研究与质量控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雷迅(1956-),男,广西桂林人,桂林医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鼻咽癌基础及临床;马明霞(1969-),女,湖北仙桃人,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书记,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学。(广西 桂林 54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重点项目“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医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JGZ025)、2010年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项目“泛北部湾经济区一体化背景下的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GB056)和桂林医学院教育研究项目“面向中国一东盟人才市场的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088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14-02

人才的竞争加剧了全球人才的争夺与流动。怎样培养紧缺型人才是目前各国十分重视的教育问题。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圈的建立,中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与东盟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加强,来华投资、旅游、工作的外宾与日俱增,为满足在华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员的医疗保健需求,合资医院、外资医院和涉外门诊构逐年增加,我国涉外护理人才凸显短缺。培养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涉外护理人才,探索面向中国一东盟人才市场需求的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护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护理教育理念的变化

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首先要树立现代护理教育理念。现代护理教育理念应随着医学发展模式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现代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疾病的产生、发展思考由外界因素(生物、化学、物理因素)-细胞受损-组织结构改变-生理功能障碍-病理过程-疾病的过程路线,转向综合思考内外因素(生物、物理、化学、饮食、气候、社会环境等)与神经、内分泌、免疫、遗传等内部因素交互影响与作用。护理理念也从“以护理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发展为“以人类健康为中心”。护理从以“疾病”为中心的临床护理,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护理人员角色从“伺候人”的直接提供照顾者角色,增加设计、管理健康者角色等,这对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教育理念要树立终生教育理念。护理教育应遵循现代护理理念与教育理念的变化发展,注重技能与人文相兼,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综合教育,注意护理伦理、评判性思维培养、护理人文关怀的教育。护理毕业生不仅要掌握专门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多元文化的相关知识,理解不同文化、种族、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差异及对健康的影响,能够与不同背景的医务人才进行合作与交流。

二、人才培养模式

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指导。根据时展要求,以国际护理服务要求为准则,参照发达国家的标准,针对中国一东盟护理人才市场需求,确立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按教育目标分类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在认知领域的核心知识,了解和掌握促进健康、降低危险性、预防疾病、疼痛和疾病管理、信息和健康照顾技术、伦理、多元人类、全球健康服务、健康服务系统和政策等相关知识;二是情感领域的专业价值以及角色发展,包括利他主义、自主性、人类尊严、正直、社会公正价值观的确立;三是精神运动领域的评判思维、评估、沟通和技术。

2.重构课程体系。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人才培养成功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护理课程使用“建筑式”的课程设置方式,护理教育采取“老三段”式方式,分医学基础课-护理专业课-护理临床实习三阶段。传统课程设置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采用生物器官为主线组织课程,导致课程内容中医疗内容偏多、护理内容偏少,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课程。现代护理课程设置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重构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的课程体系。涉外护理课程采用“渐进式”生命周期模式设置,以人为本,突出“人”整体性,按人的生命周期来组织医学基础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增加哲学、历史、文化、经济等人文课程。

临床医学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按人的生命周期设置重新组建,包括病理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等。

护理专业课程:重设护理专业课程,划分为内、外、妇、儿护理学,按人的生命发展周期如孕期、分娩期、新生儿期、儿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

人文课程:对于涉外护理人员来说,人文教育更显重要,除了具有护理专业应有的人文素质外,还应具备国际意识、多元文化观念及知识。面向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涉外护理人才,人文教育应包括以哲学为中心、以交流为中心、以多元文化为中心的系列课程。哲学系列课程包括医学哲学、护理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等;交流系列课程包括外语(包括东盟国家语言)、护理礼仪、护患沟通技巧、护理美学、心理学等;多元文化系列课程包括国际护理发展历史、东盟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宗教与种族等。

课程的设置要注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结合。开发隐性课程,如针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市场,鼓励学生与东盟学生多交流,安排涉外护理专业学生与东盟学生共处同一宿舍,共同举行东盟各国传统节日,增加感情交流,了解各东盟国家的风俗习惯。另外,利用每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举行的机会,鼓励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多参加义务工作者活动。

3.改革教学方法。要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

循证护理的教育是当今护理教育的新方向。循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受循证医学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护理理念,是护士慎重、准确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应结合护士的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意愿,将三者完美结合,制订适合病人实际情况的护理计划,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培养护理学生学会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在临床护理决策时,将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运用到实践护理中是当今护理教育主要任务。

涉外护理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是推广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设计并提出问题;学生基于问题,自主收集、分

析资料,总结归纳,形成结论;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教师总结与引导。PBL教学法增强了学生的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二是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在进行操作技能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通过设置一些与临床相似的情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分别做出相应的总结。三是开展病例讨论教学方法,选择临床典型病例,安排学生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并归纳总结,提出护理诊断意见及护理计划。教师按照教学意图,引导组织学生就病史的完整性、实验室检查的必要性、护理诊断的依据和护理措施的合理性进行充分讨论,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四是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护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护理教育应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在实践教学中,注意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团体合作能力,侧重培养学生临床运用能力。临床见习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护理程序评估患者,明确护理措施,并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报告,同时安排见习讲评,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护理学基础实验室坚持在课余、夜间、双休日全面开放护理实验教学中心,为学生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能提供保证,使学生掌握临床护理基本技术、各种常见疾病的整体护理方法及技能操作流程。

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临床进展及时调整实验物品,介绍最新护理技术操作方法,补充部分教材内容滞后于临床实践的问题。整合护理实践教学内容,突出护理特色,培养学生护理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专业素质。注意在见习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人的整体性、丰富性、多样性和社会环境对人类健康与护理实践的影响,使学生体会到人性化护理的内涵,在今后工作中在对人的情感关怀、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得到最佳发挥。

涉外护理专业为了保障实践教学有效开展,要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接触专业实践。在教学计划学时设置上,护理专业课实践课时数比理论课学时多一倍,学时比例达0.5:1。实践教学分为见习和实习,见习在相对固定的临床实践教学点进行,国内实习一年在校外的实践教学点进行,还有一年在国外医疗机构或中外合作医疗机构实习。平时要鼓励学生,自主地在医院或中外合作机构医疗机构多找机会见习。

5.培养师资队伍。为了保障涉外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涉外护理专业是新兴专业,师资短缺、学历层次不高、专业素质水平有待提高。外语水平不高是国内涉外护理教育现状,而且大部分医学院校使用临床专业教师,按照临床专业来组织课堂,使得护理课程的护理特点没有凸显,出现了偏向临床治疗、轻护理的现象。

对于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涉外护理专业的师资培养,解决途径应采用“引进来、走出去”方案。首先,聘请国外护理专业教师来校讲学、上课;其次,鼓励国内护理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再次,利用“中国与东盟合作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和每年度召开的“中国一东盟教育交流周”,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护理教育合作,互派教师,联合办学,进行科研学术合作与交流。

三、结论

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应遵循现代医学模式发展变化的现状,以“人”为本,重视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培养,注重人文教育,了解多元文化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注意循证护理教育,促进护理角色的发展,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成翼娟.循证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3(1).

第2篇:护理人才培养总结范文

一、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培养目标与我国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高职护理教育是为医疗卫生保健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专门教育,因此,护理教育必须符合卫生保健服务的发展,符合岗位对护理人才需要的层次、规格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在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上以满足社会急需的数量为主,未重视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在教育上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上没能明确地定位于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上没能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要求【1】。

(二)临床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随着医院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医患矛盾的升级,有些医院从维护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接收实习学生,接收的医院也减少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加上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造成临床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实践机会减少,人才培养目标较难实现。

(三)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专业特色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突出实践教学是当前护理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现在很多护理学校仍旧沿用医学类通用的“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医院实习”的“2+1”人才培养模式;授课方式多为理论讲授,尽管近年来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护理仿真实训基地,但护理实训多数情况下是模拟性的,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环境有差距【2】,教学与临床脱节,造成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更多的培养,毕业后临床适应时间较长,护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护理专业双轨双控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以医院为依托,培养护理岗位所需人才,按照行业对护理人才规格的要求,调整和确立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保证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适用性【3】。“双轨”指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护理工作过程相符,学生在校学习内容和在护理岗位上的见习、实习、工作内容相一致;“双控”指校院双方就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互商互通各教学环节的控制要求,起到校内校外双向控制培养标准;在双轨、双控实施过程中体现“双向融合”。

(一“)双轨”的实施步骤

1.学校和医院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学校和医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医院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开发的每个细节,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到医院进行专业和课程调研,通过定期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等方式,使医院专业人员直接参与到课程开发过程中;在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校完成的全部学习内容与医院护理工作岗位上工作内容相一致,最终实现护理专业课程的完全工学结合。我系护理专业通过三次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对职业岗位工作结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护士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分析形成了基础护理、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护理评估、护理文件的书写与管理、成人系统疾病护理、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护患沟通与心理护理、突发事件的应对、门诊与病房管理13门学习领域的课程。依照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按照临床护士护理工作能力培养渐进的过程(辅助护士责任护士护理组长),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序化,形成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并在2010级的学生中实施教学。

2.学校和医院共同完成教学的实施过程。在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依托医院和校内仿真实训基地,使教师和学生在实训实习环境中,完全实现与实际岗位角色的互换,即“教师”为“带教护师”、“学生”为“护士”;采用行动导向教学,选择真实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完成完整的工作任务,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使学生学会工作和学习。

3.学校和医院共同进行师资培养。学校实施教师的AB制的培养制度,即专任教师一年在医院工作,一年在校任教,派遣大量的教师到护理一线工作学习;同时学校聘请大量富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护理专家担任专业课程教师。学校和医院建立师资共享的培养平台,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使学校师资水平进一步提高。

4.学校和医院共同进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与医院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实现深层次合作,在医院建设示教室和学生的实训室,学校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资源,如多媒体教学设施、各种教学模型,医院参与建设学校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在三年学习过程中,专业课程以及实训实习全部在真实环境中完成,实现学生所学与将来就业后的实际工作内容高度一致。

(二“)双控”的实施方案

学校和医院双方就人才培养过程互商互通各教学环节的控制要求,共同制定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校内、校外双向控制培养标准。

1.成立由学校和医院资深专家共同组成的护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每年两次的联席会议。在联席会上,广泛听取护理行业专家、临床护理人员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护理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和管理,提高护理实习生和毕业生质量。

2.建立以学校专职教师、行业专家、兼职教师等组成的优质带教师资队伍,指导学生在校的课程实践教学及在实习基地的见习和顶岗实习工作。共同制定护理教学与实习管理制度和出科考试制度,使实训实习基地的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3.建立学校护理系与医院护理部主任、带教老师的三级联系网络,严格管理见习、实习环节,及时反馈、认真总结。学校定期组织召开实训实习教学研讨会,聘请实习医院的带教教师参加,研讨新形势下改进顶岗实习工作的办法,进一步修订实纲、实习标准及《顶岗实习任务书》,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与质量的全程监控,提高临床带教教师的理论和管理水平。

4.与行业和医院等资深的护理专家共同制订临床带教的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完善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另外,通过辅导员对实习队长的管理,时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通过临床教学联席会议的长效制度、学校和医院建立的互联管理网络等方式,加强学校和医院双向管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三“)双向融合”目标实现的措施

通过学校与医院间的合作、联动,将专业教学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以行业岗位标准来规范和考核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缩短学生进入岗位的适应期,实施人才共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第一学期:学生在学校教师和医院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认识护理课程”的学习以及去医院感受护理工作,对护理这个职业有认同感;通过“正常人体结构与机能”的学习,能够辨认各个系统的形态结构、知道人体各部分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是如何参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第二学期:学生通过专兼职教师的讲授和带教,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熟知临床患者基础护理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为临床护理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在教师讲授“健康评估”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去医院进行临床患者健康资料收集与评估,使其具备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去评估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沟通技巧和健康教育能力。

第三、四学期: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通过在模拟或真实环境内开展护理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比如成人系统疾病护理、儿童护理、母婴与妇科疾病护理、突发事件应对等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使其具备专科岗位能力。

第五、六学期:经过在校外实习医院轮岗实习,进一步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技能,检验学生岗位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然后进行顶岗实习,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三、双轨双控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一)现代护士必将是双轨双控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物

近年来,护理人才缺口较大,护理专业竞争激烈,我们国家需要护士,但不是传统的护士,而是现代护士。现代护士必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护士因和医院的高度融合,实现了和护理岗位的无缝对接,毕业后很快适应角色,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第3篇:护理人才培养总结范文

关键词:岗位导向 情景教学 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58

1 引言

教育部在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在医学高职教育上主要表现为院校合作。基于贯彻文件精神,同时对传统教育不断反思,我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充实、完善,形成了以实施岗位导向(occupation),情景(situation)导学,服务(service)导训的“OSSG”人才培养模式。

2 岗位导向

“岗位导向模式”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为适应社会经济对职教人才需求变化,提高培养质量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它的突出特点是把职教的培养方案与未来岗位的职业需求对接,根据行业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构架培养体系,用行业标准作为人才考核标准,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明显提高。这一模式被认为是职业教育独立于传统学院式教育的分水岭,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校分析办学的外部环境和面临的困难,深刻认识到:学校的根本出路应在于服务岗位需求,寻求医院支持,走院校合作之路。就此,我校与医院加强合作,让医院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使课程更具有针对性;让医院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医院接纳教师顶岗实习,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让医院参与技能的考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让医院参与学校专业开发和建设,完善和更新实训设施。为了满足实训的需求,学校努力将校内的实训基地建设成省内示范性的实训基地,同时与上海长海医院、医院、北京301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军总医院、鼓楼医院等省内外各大医院合作,建立100余处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医院的优质资源,院校结合共同进行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标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校现状、学生特点、医院水平、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医院的岗位特点和要求,将教学过程的各要素系统、完整地重新“洗牌”,将理论教学贴近临床实际,对同学在实习前进行操作强化,在实习中进行操作抽考,在实习后提供操作练习平台,为专业技能严格把关。院企合作帮助学生尽早地确立就业方向和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实现“无缝”对接,实现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充分发挥学校、医院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优势和积极性,相互补充,走出了有特色、有成效的共同培养之路。

3 情景导学

情境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选择,有教育发展的必然因素,也有技术发展的积极因素。传统护理人才的培养以填鸭式灌输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上没能明确地定位于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基于对传统教学的反思,我校推行情景教学,注重内涵式发展,推行将知识、技能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个整体,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同时并重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以后能尽快融入医院工作并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导学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生动形象的情境,以视频、flas、图片穿插其中,激起学生学习情绪,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利用电教设备播放视频创设临床情境,借助教学工具、EMS高级模拟人等介绍临床上的治疗和护理要点,借助同学们的模拟表演展示临床症状和体征,特别是同学自己设计的情景模拟教学,可以创设虚拟情景,让“病人”与“护士”面对面接触。“病人”通过叙述病史,体会疾病的“痛苦”,“护士”通过详细地询问病史,进行相关的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提出相关护理计划,锻炼和强化了自己的临床思维。看似简单的“一出戏”,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表演技能,更要求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诊疗思路和护理计划有系统的认识,通过这种角色的互换,学生对患者的疾苦有更为深刻的感性认识,加深内心体验,在处理病患时更会换位思考,更好地帮助患者解决疾患。情境教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寓教于乐。

4 服务导训

更新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把服务导训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部分。过去护理人员提供的只是护理技术,而现在注重的是护理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的需要作为护理目标,把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相结合,提高包括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全方位的整体护理水平,注重病人临床实效,强化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注重人性化护理,更好地满足护理对象的要求。我校在培养护生过程中将这样的临床理念渗透到教学中, 通过护理伦理、护理美德、人文修养、职业道德等课程来提高护生的素质,与临床需求接轨,以期在将来的实习和工作中提升她们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卫生安全,建立和谐护患关系。

“OSSG”人才培养模式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着眼于“精细化培养,高位化就业”的目标,让医院参与到学校教学工作中,让职业理念渗透到学校文化,让学校与医院实现无缝衔接。这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贴近岗位,贴近临床,贴近实际的办学理念,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要求,这一模式能很大程度地促进护理专业建设和护理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实现护生、学校和医院的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潘正群,汪洪杰.高职高专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232-233.

[2]张徐宁,季宁东,侯继丹,史亚明.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46-48.

作者简介:赵彩霞(1982-),女,汉族,山东威海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淮安 223300

第4篇:护理人才培养总结范文

传统的药理学教学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论性的知识讲授太多,有关药物作用机理、药物化学结构及对应的药物作用效果占授课比例太大。这样的授课方式显然是跟护理专业学生将从事的工作有脱节,学生对这样的内容不感兴趣,教师教学辛苦,学生学得辛苦且一知半解,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根据多年的教学反馈情况,教研室对护理药理学的教学授课方式进行了调整。要求授课教师改变注重医疗和处方,轻护理;重药理学理论,轻护理技能培养等授课方式,要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认识到药理学知识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首先要讲授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由于用于临床的药物更新率很高,教学时尽量不讲或少讲过时、少用的药物,多讲进展快、应用广泛的药物,如新型抗抑郁药盐酸氟西汀(百忧解)、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等。在每类药物讲授完成后,要总结讲述本类药物的用药评估、用药护理注意事项及疗效观察。比如在抗胆碱药的用药护理注意事项时,我们重点讲代表药阿托品,由于阿托品抑制腺体分泌,用后很容易出现口干、皮肤干燥、发热等不良反应,护理过程中应嘱患者多饮水,护理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体温,对用药前体温高于38℃的患者使用本药时必须及时向医生反馈情况,避免发生意外。在讲述抗生素用药护理,比如青霉素易致过敏反应,对酸、碱、氧化剂、重金属不稳定易致药物分解,降低疗效,产生副作用,所以应现用现配。过敏反应防治措施要做到皮试、询问过敏史、应急抢救措施等。

2选定更贴近护理人才培养的药理学教材

2010年以前,我校跟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一样,护理药理学教学教材一直跟临床专业共用一套教材,在此教材基础上通过简单删减章节作为护理学专业药理学教材。教学反馈显示学生普遍反映药理学跟专业关系不大、药理学非常难、对药理学产生讨厌和畏难情绪等;教师虽然也努力把药理学教学跟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但由于教材选取不切合护理专业特点,在讲授过程中往往脱离护理学专业特点,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随着护理专业教育的飞速发展,护理药理学教材编写也取得了较好的推进。近2年,教研室经过讨论采用了全国高等学校“十二五”医学规划教材的《护理药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药理学教材,该教材突出了护理专业对药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特殊需要,注重实践。该教材以现代药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紧密结合临床用药和社区用药护理,紧扣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增设了“用药护理程序”。该教材与临床专业药理学教材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不详细阐述药物的构效关系及药物作用机理。由于该教材跟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目标相适合,教师使用过程中有教材依据,授课就不会出现注重医疗和处方,轻护理;重药理学理论,轻护理技能培养等授课方式的偏差,有利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护理专业学生对比《护理药理学》、杨宝峰主编的第七版《药理学》教材,护理专业学生普遍认为《护理药理学》更贴近护理专业特点,更易于对药理学知识的掌握及应用。

3应用现代先进教学成果,提高护理药理学教学效果

药理学存在五多(药物多、药名多、作用多、用途多、不良反应多)三难一易(难学、难教、难记、易混淆),根据学科特点,部分学者提出药理学的教学方法应该多元化,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成果丰富,药理学的教学方法研究成果也很多,有目前评价较高的药理学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比较归纳总结教学法、比喻教学法、歌诀教学法等。在护理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必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比如说案例教学法就是全国高等学校“十二五”医学规划教材的《护理药理学》所附光盘课件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在每个章节的内容都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病例,每一章开始给学生展示一个病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完该章内容后再解释该病例的用药原因及用药注意事项,我们的教学反馈情况看,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对所学内容掌握程度更高。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得到巨大提升,有关教育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多媒体技术、网络互动平台、建立精品网络课程、计算机模拟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药理学的教学中。有研究显示在药理学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等。我们在护理药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比如,应用在“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家兔血压的影响”实验,我们采用BL-42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该系统可以将家兔血压变化的详细情况完全的展现给学生,利用BL-42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还可以帮助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简化计算过程。另外教研室非常注重典型视频、图片素材的收集与共享,比如实验操作视频、小白鼠扭体视频心脏泵血视频等,把视频植入多媒体课件,可以使教学更直观,更易于理解。

4结束语

第5篇:护理人才培养总结范文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护理专业 人才需求

一、调研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临床新知识、新技能的涌现,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日益增加,对护理人员的数量、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职毕业的护生难以满足临床发展的新要求,以致人才市场提供的中职毕业生岗位日益减少。无论是中职护生还是家长都希望继续接受教育。虽然当今中职护生继续深造的机会较多,如参加技能高考,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但名额有限,真正能升入高职的人数较少。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3+2”中高职分段培养)即初中毕业生在中职学校学习 3 年,然后经考核部分或全部转入挂靠的高职院校深造两年,毕业以后享受与三年制普通高职毕业生同等待遇的一种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其实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沟通,是推进高职,拉动中职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湖北省教育厅于2014年9月湖北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试点通知[1]。为深入贯彻《湖北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办法》,本着深入行业,紧紧把握用人单位及学生需求的原则进行此次调研,为高职院校开设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3+2”中高职分段培养)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二、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研内容

1.明确襄阳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临床护理领域人才结构现状、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及能力等方面要求。

2.了解襄阳市中职护生及家长对五年制高职护理(“3+2”中高职分段培养)的认知与需求。

(二)调研方式与对象

走访:走访襄阳市各级医院,了解其发展现状。

问卷: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及护理行业专家指导下,设计调研问卷,通过医院各科室护士长,人力资源负责人填写问卷,了解襄阳市各级医院护理人才结构现状;通过对襄阳市中职护生及家长发放问卷、座谈等,了解其对五年制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

座谈:通过与各级医院科室护士长、护理骨干进行深入座谈,了解当今护理行业发展现状及对本行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学历、资格证书等的要求,并征求对五年制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或建议。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1.护理行业人才结构现状与需求分析

根据地理分布和经济发展情况,分别抽取襄阳市三级医院3家,二级医院5家,一级医院4家,围绕医院的规模与人员结构、人才需求及规格等进行调研。

(1)各级医院床位数与床护比

以上数据显示,襄阳市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的床位数与护士比分别在1:0.5以上和1:0.4以上,比“十一五期间”有所提高,而一级医院仍未达到1:0.4的最低配置标准。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到2015年,全国100%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的床位与护士比分别不低于1:0.8、1:0.6。通过与医院领导及人事部门的访谈,预计未来三年,三级医院招聘大专毕业护理人员平均每张床0.08人,二级医院平均每张床0.16人,一级医院平均每张床0.12人。所以襄阳市各级医院对护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仍很大。

(2)医院护士年龄与学历结构

调研显示,三级、二级医院中20~30岁护士所占比例最高,一级医院中,41~50岁护士所占比例最高。在与医院的访谈中了解到,在过去的10年中,三级医院、二级医院新招聘护理人员数目较多,且招聘护士的起点学历为大专,而一级医院近年来新招护士较少甚至难以招到新护士。

(3)人才需求规格

在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医疗背景下,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护理人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通过与行业专家的交流总结如下:

知识规格:具备专业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必要的基础医学知识和理论;掌握常用护理和各专科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护理理论与技术的新进展。

能力规格: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规范完成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能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应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具有对急危重症病人初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具有专科护理方向发展基础。

素质规格: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4)医院护理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各级医院对护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特别是一级医院床护比例不达标和护士岗位缺编的问题严重。但二、三级医院招聘护士的起点学历均为大专,尤其是三级医院会逐渐增加本科、硕士学历护士的招聘比例。这就造成中职护生的就业空间很小。有必要对护理教育布局作出相应调整,大力发展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以满足目前各级医院需要,保证护理工作质量,促进护理学科发展。

2.中职护生及家长对五年制高职护理(“3+2”中高职分段培养)认知及需求

选取湖北省襄阳市的襄阳市护士学校,南漳县职业教育中心,谷城职教中心的2012-2014级护理专业学生及家长为调研对象,各发放问卷200份,回收学生问卷186份,回收率93%,回收家长问卷180份,回收率90% 。

(1)中职护生调研结果及分析

近几年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就业压力较大。通过对中职护生的调查,60.22%的中职护生表示愿意接受五年制高职护理(“3+2”中高职分段培养),并表明希望通过继续学习提高学历,争取较好的就业机会。有调查显示,中职生的内心学习期望并不低,其实他们渴望成才,渴盼有成就,有时只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少部分学生因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认识不全面或厌学心理而处于拒绝或犹豫状态。

(2)中职护生家长调研结果及分析

调查中80%的学生家长表示愿意让孩子接受五年制高职护理(“3+2”中高职分段培养)。因中职护生大多来自于农村或城市贫困家庭,父母学历低,加之当前家庭中子女较少的现状,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强烈。且五年制高职护理不用参加高考就有“直升”大学拿专科文凭的机会,因而父母希望子女通过继续学习,提升学历,为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综合上述调研结果,在当前中职护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环境下,无论是中职护生还是家长对五年制高职护理(“3+2”中高职分段培养)都有较高期望与需求。同时开设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加快建设湖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

三、关于开设五年制高职护理(“3+2”中高职分段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一)做好培养目标的衔接

为有效地做好“3+2”阶段的衔接,分清阶段目标至关重要。中、高职培养目标上,中职教育是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的学生要具有高职业性和高层次性,突出“中高职一体、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因而应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和检验标准。

(二)确保课程衔接

课程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有效对接的核心和落脚点,应达到二者课程相对独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和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在护理专业课程结构衔接的设计上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

课程内容的制定,首先根据岗位需求和学生发展确定课程,制定从政府、行业、学校等多个角度,多层面参与的课程开发制度,其次组织中、高职院校一起编写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五年制高职护理(“3+2”中高职分段培养)教材。

教育教学的执行结合学生的专业经验和认知发展规律。定期开展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研讨会,统筹课程设置,合理统一安排各门课程教学计划与内容。中、高职相同部分之间采取立体式联通方式进行融合,即中职阶段学习掌握的内容在高职阶段以复习为主。高职阶段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临床实践经历的特点,采取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解决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叠、技能训练重复的问题。

(三)建立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成立中高职一体的教学督导,全面监控中职和高职阶段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质量管理。构建“334”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卫生行业院校合作工作委员会、护理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三级指导,学院、医学院、护理研究室三级管理,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监控与评价。

第6篇:护理人才培养总结范文

1.1对象

选择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全日制护理高职2012-1班和2012-2班。两个班级均已开设《护理学基础》、《护士礼仪和美学》、《人际沟通》,《儿科护理学》为研究阶段开设课程。

1.2方法

1.2.1依据Bloom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设计护理专业基础知识测评问卷,内容涉及《护理学基础》、《护士礼仪和美学》、《人际沟通》课程。两个班级均在已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后发放问卷。发放问卷131份,当场回收有效问卷130份,回收率99.24%。

1.2.2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和《儿科护理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儿科护理学)综合实验教学大纲》及《实验教学指导手册(教师版)》和《实验教学指导手册(学生版)》。

1.2.3以临床案例为蓝本,按照“新大纲”要求,设计综合型《儿科护理学》实验教学案例及考核标准,考核内容涉及知识领域、态度领域、技能领域、综合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六个方面。

1.2.4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材、授课学时数及授课教师方面保持一致,具有可比性。①对照班采用传统授课方法,即学生分组进入病房,按护理程序评估病人,收集资料,整体分析,最后制订护理措施;在无典型病例情况下学生集中观看录像或根据案例并进行分组讨论,教师总结。②实验班提前1周下发《实验教学指导手册(学生版)》和案例,护生仔细阅读案例并预先分组,学生10~15名/组,共4组,每组学生按照案例情境分别扮演医生、责任护士、治疗班护士、患儿家长等角色,采用高仿真儿童模拟人,并在实验中心儿科模拟病房实施实验教学。实验内容涉及医护沟通、护患沟通、护护沟通、护士礼仪、护理评估、基础护理操作和专科护理操作等。要求每位护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并能自主分析、寻找和收集资料;教师2名/组,1名教师负责引导学生临床思维,1名教师负责观察和记录每位学生实验教学效果,并现场赋分。

1.2.5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和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专业基础知识测试评分、期末考核评分、实验教学考核评分采用描述,对于两个班级的基础知识测试评分与期末考核评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班3次案例考核评分的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结果

2.1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测试评分与期末考试评分情况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期专业基础课程测试的“认知领域”、“技能领域”、“态度领域”3个领域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班期末考试评分与对照班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验班3次实验教学评价

本调查对《儿科护理学》“肺炎患儿护理”(第1次)、“腹泻患儿护理”(第2次)、“肾小球肾炎患儿护理”(第3次)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每次实验课3学时,共计时。结果显示第2次与第1次比较,第3次与第2次比较,6个领域得分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学生对课程整合后的实验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班3次实验教学结束后下发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表。下发问卷58份,回收有效问卷58份,回收率100%。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占91.38%;考核方法满意占89.66%;教师教学能力满意占93.10%。收获最大前三位依次排序: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占94.83%,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占93.10%,强化学生临床实践能力91.38%,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占89.66%。

2.4教师对课程整合后的实验教学效果评价

对参与实验教学改革的8名实验教师和2名实验准备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00%的老师认为学生思维活跃,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强;90%的老师认为能较好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知识整合运用能力;80%的教师认为能强化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100%的教师认为能加强学生的沟通

3讨论

3.1改革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临床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运用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本次调查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期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掌握程度测评分的3个领域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分值均低,分别为61.98±9.98和62.09±9.04。说明学生普遍存在对既往已经学习的专科基础课程知识掌握程度差,三个领域中,态度领域分值最低,分别为16.73±4.04、16.56±3.79。究其原因,目前国内许多高等护理院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但如何开展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一直以来是护理教育者深入探索的问题。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多附属于理论课程,实验教学学时数有限,虽然《护理学基础》课程加大学时数,但往往脱离临床,多为验证型实验,学生仅就某一个单独操作项目进行反复训练,知识分割,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主动学习兴趣不高,致知识点容易遗忘;加之,目前在应试考试的大环境下,学院、教师、学生更注重考试的结果,忽略了学习的效果,也是导致学生学过知识很快遗忘的重要原因之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更加注重“整体护理观”,强调专业-人文-实践并重。因此,加大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探索符合现代人才培养需求的考核方法的改革,使教学-考核-运用为一体,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2开展不同课程的实验项目整合,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护理人才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以平衡的和整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技艺和谆谆教授职业价值观”。越来越多文献证明,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学生必须具备有效的沟通能力,了解解决健康的社会因素,以及实践引证医学的重要性,这些方面的能力将有助于护理教育模式的转变。专业课程设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其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的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传统实验教学是以课程为中心的实验课程体系,强调课程自身的系统性,而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联系,综合化水平较低,课程重复现象较为严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涉及较为薄弱,难以使学生对生命现象形成综合、整体的概念,使“整体护理观”不能体现在护理实践当中。本研究以《儿科护理学》重点章节的常见小儿疾病(肺炎患儿护理、腹泻患儿护理、肾小球肾炎患儿护理)临床案例为蓝本,将《护理学基础》、《护士礼仪和美学》、《人际沟通》专业基础课程实验项目有机融入到《儿科护理》实验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对各课程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也使得专业基础知识不再显得枯燥晦涩。同时还可改变目前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各自为营,部分教学内容重复的现状。实验班3次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其评价结果显示,第2次与第1次比较,第3次与第2次比较,6个领域得分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实验课程进展,学生在知识、态度、技能领域以及综合思维能力、团队合作、创新能力方面有显著提高,说明学生开展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方法整合有利于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有助于创新型、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本研究在授课前1周下发了《实验教学指导手册(学生版)》和案例,并给学生讲明教学改革的目的、意义及授课方法,学生第1次实验课程情绪高昂,表现积极踊跃,但第2次上课前,个别同学出现退缩,认为课前准备占用时间多,与考试关联性小等,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学生能正确理解,表现优秀。提示广大护理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将是长期不懈、艰苦卓越的工程。

3.3开展实验教学考核方法改革,全面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是高等教育的终极产出,社会对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其最终产品“人才”的使用而进行的。护理实践是一门“软技能”,诸如开放和诚实的沟通和尊重病人的个体属性。整合课程切入点是对一位病人和病人的临床问题的描述,护理教育的设计应不断转移到以成果为基础的模式上。目前对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考核方法仍停留在以闭卷理论考试,无操作能力考核,无法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本次调查显示,对照班采取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教师、学生均易于接受;实验班采用课程整合后的实验教学方法授课,对教师、学生的能力均是巨大挑战,但由于受“大考务”模式的影响,多选题和简答题只能对知识获得做出合理测量,但对技能和行为的培训采用卷面考核方式却难以奏效。两个班期末考试评分比较,实验班72.52±13.36,对照班74.82±14.88,无统计学差异(P>0.05)。建议需尽快建立与实验教学改革相统一的实验考核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将是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今后研究的课题。

3.4开展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优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的调整改革及专业结构的调整与创新,既增强课程间综合与交叉性、应用性、技术性,又有利于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医学科学与社会需求发展的需要,也是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当务之急。教师不再仅局限于掌握所讲授课程的知识,同时需掌握人文、社会、专业基础等多元文化的知识和知识运用能力;多课程整合,可促进不同课程教师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3.5加强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是高等护理教育必然趋势

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知识整合、引导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儿科护理实验教学强调整体护理理念,注重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缺乏动手动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将《护理学基础》、《护士礼仪和美学》、《人际沟通》与《儿科护理学》按照病情进展和护理程序进行内容整合后形成的新实验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专业特点,侧重对护生护理核心胜任力的培养,是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4小结

第7篇:护理人才培养总结范文

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成就的集中体现,是展示其社会形象的品牌标志,是谋求其进一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院护理专业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是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山东省“十百千工程”示范专业。在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中,我们凝练办学特色,深化内涵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把护理专业特色办学的实践经验介绍如下: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院积极探索,更新观念,在原有“融合递进式2+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与多家医院深入合作,探索“院校循环、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体验临床的培养理念,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1.成立护理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定章程,明确职责,发挥其在护理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文化建设等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增强护理专业实力。

2.建立“院中校”。第一年在校内学习期间,利用校内的仿真环境进行教学,每学期到医院见习一周,到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通过2次学训交替,加深学生对医院环境和疾病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逐步提升生活护理能力。第二年部分班级到医院进行专业课的学习,由医院的护理技术骨干进行授课,医院为学生提供见习场所,校企合作共同管理学生;其余班级在校内仿真环境中进行专业课的学习,每学期到合作医院见习1周,授课任务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承担。通过2次的学训交替,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责任心和职业操守,逐步提升整体护理能力和护理操作技术。第三年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顶岗实习,形成校内仿真环境学习、医院实境见习、顶岗实习的实境育人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也充分体现了“院校循环、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逐级提升。

3.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每年开展护理专业岗位调研,校企双方共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临床护理需求细化专业方向(社区护理、老年护理、急救护理、军队护理),逐渐达到专业对应岗位的目的。

4.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制度,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由护理学院领导、督导委员会、教研室、学生、医院兼职教师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和监督体系,领导、督导、教研室主任不定期对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进行听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学生每学期定期对任课教师进行4次网上教学评价,畅通多方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分析总结、评价反馈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情况;通过日常教学检查、学生信息员座谈、督导听课等措施随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形成“预警―纠偏”的教学质量监控循环过程,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5.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体系。制定并完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方案》,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成立校友会,通过校友会的活动了解毕业生的就业信息;采取在线调查、电子邮件问卷、电话调查等方法对用人单位、毕业生、学生家长等进行多方调查,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和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等。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形成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

二、课程体系及教学特色

1.创新课程体系。护理学院依托校企合作理事会,成立了由护理骨干和医疗管理人员参与的调研小组,负责对护理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及职业素质、能力和知识要求进行分析调整,以此指导课程建设,对接岗位需求。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和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框架,突出能力培养,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将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课两个平台,设置专业方向、素质拓展、能力拓展和集中实践教学四大模块。按照人的“生命周期”(即母婴、儿童、成人、老年等时期)建立了符合认知规律的“渐进型”课程体系。实施以行动导向为原则的项目教学,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教学内容精挑细选,紧跟临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理念。在公共平台课和专业平台课的基础上,通过岗位调研,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开设专业方向课,如《社区护理》《康复护理》《急救护理》《老年护理技术》《军事素养》《灾害医学》。

2.创新职业素质教育。我院非常注重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渗透到每门课、每次课中。通过开设《护士人文修养》《护理伦理》《护理礼仪》《护士条例及行为规范》等必修课程来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南丁格尔精神系列活动”“老年护理院义工活动”“5.12护士节活动”等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心、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也适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仪容仪表、护患交流、职业道德无不渗透在每堂课中,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和诚心换取病人的放心和舒心。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外,多次邀请专家学者,道德模范与学生深入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等。

3.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继续深入进行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改革,根据课程特点选择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普通高职和对口高职生源的不同,创新分类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特色

聘请教育名家及知名医院护理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指导护理专业建设及专业群的建设,参与社会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而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社会知名度;优先培养本院护理专业带头人,通过培训学习,吸收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和经验,带领教学团队进行专业剖析,指导护理专业及其专业群的建设,提高其在国内护理业的影响力;重点培养护理专业骨干教师,提高其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在校企合作医院中选拔一线优秀技术骨干组成兼职教师资源库,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每年举办2次职教能力培训,平时安排专任教师对兼职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服务。建立兼职教师评价体系,将授课情况分为A、B、C、D四个等级,依据评价结果发放酬金奖励;对新近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教研室负责安排专人进行指导,考核合格者才能承担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院领导、教学督导和教研室主任将定期听课,对其教学能力进行监督和指导;成立“名师工作室”,培养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推广教学成果。

四、实训基地建设特色

我们把实训基地打造为仿真的医院环境,依据医院工作实际设置实训项目。充分与医院工作实际相衔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营造医院职业氛围,复制医院文化,培育学生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每年举办护理技能大赛,强化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以赛促学。

五、社会服务特色

支持基层卫生院建设,定期举办医疗讲座和护理基础操作培训。

积极承担社会培训,进行急救、乡村医师、老年护理员、护理心理咨询师等培训任务。承担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任务。帮扶中职院校的护理专业发展与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六、专业文化建设特色

高职教育如果不重视人文素质培养,就会陷入培养“机器人”的误区!学校应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我院每年都会邀请教育家及道德模范进行专题报告。以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顺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形势,将医院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营造医院氛围、创设专业格言、建设专业制度、培育职业情感,打造具有护理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郑焱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及其路径选择刍议[J].职教论坛,2012,(04):80.

第8篇:护理人才培养总结范文

1加强对带教教师情商( EQ) 培养

EQ 的定义: 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 对他人情绪的揣摩与驾驶, 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有人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幸福, 百分之二十取决于智商( 1Q) , 百分之八十取决于情商。护理界学者则认为, 对护理人员而言, 人们的智商与情商的构成比以4: 6 为宜。因此, 与智商相比, 情商对护理职业角色的成功扮演更具有决定性意义。想培养出高情商与现代护理模式接轨的护理人才, 首先必须培养出高情商的教师队伍。这需要护理部对护理教学的重视和对有能力的护理教师有选择性的重点的培养。2整体提高带教老师素质, 建立临床带教年末淘汰制高素质的护理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导。所以带教教师的行为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起至关重要作用。为有效调动教师带教的积极性与教学水平, 医院可实行临床教师带教合约制, 如果按质按量完成教学, 或者在带教过程中总结更好的带教模式与方法, 可给一定的奖励( 包括物质与精神) , 例如给一定的奖金, 又如年末推荐好的带教老师做带教分享等等。反之实行年末带教淘汰制, 取消带教资格, 以此激发临床带教热情与敢于创新意识。

3重视带教老师的多元化培养

随着临床护理要求的提高, 单一的护理( 仅仅只会打针发药) 已成为昨天。为培养与时俱进的护理接班人, 必须加强带教队伍的多元化教育。首先在护理课程教学中: 1) 会制作和使用幻灯片; 2) 培养教师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单课结束后的准确性总结。其次为带教老师开设护理专业英语、文学、音乐、美学、素质培养、法律学和卫生法学等课程。以此来拓宽教师的知识面。

4 加强临床带教老师沟通能力培养

尊重病人是沟通的基础。通过护患沟通, 护士不仅学到了许多交流的基本知识, 而且护理的专业知识都有提高, 使护士从被动执行医嘱, 完成护理操作转变为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评价患者需求,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护理。只有带教老师的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才能为护生的护理信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以后的护理发展提供良好的开端。沟通能力的培养为护理带教提供可行渠道, 良好的沟通能为护患关系的发展形成好的循环模式, 减少护患矛盾, 增进护患情感。

5实施换位思考的培养

换位思考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临床护理带教是带教教师、实习同学甚至患者三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当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矛盾时, 护生和带教教师要通过换位思考, 在各自的角色中多一些利人的思考和举措, 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有利于护生培养, 教学相长的优良环境。临床带教实践证明, 换位思考应用于护理带教对提高带教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第9篇:护理人才培养总结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 基础护理学 教学体会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28-02

前言:工学结合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职业教育理念,主要强调以服务和就业为教育宗旨与导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教育模式。《基础护理学》作为学生学习其他护理专业课程前期的必修课,是护理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学习临床各专科护理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因此,为了真正落实护理职业教育理念,满足岗位需求,应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需要,因地制宜,科学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一、工学结合的意义

工学结合是一种教、学、做一体化的护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其强调人才培养的重心应放在在教育上,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以及院校教育和职业岗位锻炼的科学的密切联系。通过科学灵活的应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技能,也能够让学生在进入进入临床实习前,就能够大致了解和掌握该专业的相关技能,以及临床护理,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其能够快速进入医院护理的工作状态,为顺利完成实习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各职业院校应充分重视起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进而逐步实现院校教育和职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也使工学结合成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实用性护理人才的重要途径[1]。

二、工学结合方法分析

首先,院校要由护理系和附属医院的护理部联合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同时,院校教师队伍也要加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开展《基础护理学》课程的教师队伍要由护理系专业教师,以及护理部兼任教师来组成。对于其专业教师来讲,应都为双师型教师,要求其人员要具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而对于护理部兼任教师,应都为护理骨干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具有很强的临床教学能力[2]。

其次,要集体备课,保障教学内容的统一与完整性。《基础护理学》通常都实行集体备课,以此来确保教学内容与操作技能的统一性,有效防止由于因人而异而导致其教学出现差异,统一其护理学的教学目标与标准规规。比如:在开展“药物抽吸技术”的实训时,教材上只给出了安瓿和密封瓶抽吸两种方法,针对教材内容的缺失,结合临床可以补充“中成药针剂的抽取和加药技巧”这样既可以有效防止中成药在进行加药时产生大量的泡沫与气体,也能够有效避免出现药物浪费现象。又如:在男性无菌导尿初次消毒方法和步骤的讲解中,开展实训前, 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达成共识,进而为学生传授统一、简便安全和无菌的操作方法。此外,在开展心肺复苏、雾化等方面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集体备课讨论中,将现阶段先进的护理技术科学恰当的融入到实训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教材涉及的知识,也能够对当前新颖的护理业务技术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其学习视野得到不断拓宽。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护理理念,在早期对临床护理有间接性的认识,以此来使护理教育与职业岗位间的距离得到逐步缩小[3]。

最后,各院校要加大实训比例,注重技能培养。为此,应该将实训课的课时安排在百分之六十以上,并采用示教、分组练习等形式来进行每项技能的实践教学,然后再集中强化,之后再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训活动来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而尽可能的达到每位学生都可以熟练操作,并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技能性充分体现出来。同时,还要采用仿真医院、病房模拟等模式来设置实训室,通过开展角色扮演等情景教学活动来加深学生对临床护理形式、任务的理解,而在培养和锻炼学生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爱精神与职业责任心。

此外,各院校还应将护士职业考试合理融入到教学中,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详细讲解课程重点与难点,还要帮助学生巩固、训练历年忽视职业考试的各个考点,促进学生护士职业考试过关率了,以及护理职业教育双证获取率的不断提升。

三、教学评价分析

首先, 对于教学评价,在课堂实训结束后进行的考核评分,学生虽然能够完整连贯的演示技能操作,但对于一些学生忽略的细节,教师也要给予着重点评、指导,从而引导学生能够真正做到规范、准确,促进学生自信心与成就感,以及职业自豪感的不断增强;其次,期末考试评价中,理论考试成绩占百分之七十,实训成绩要占百分之二十,平时表现则占百分之十,还要将其与院校奖学金挂钩,这样的组合不仅可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结合日常开展的技能比武、临床实习反馈,以及上岗证考试成绩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最全面、客观的评估。

结语:现阶段,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还处于发展阶段,要想使其教育模式能够充分满足学习认知需要和岗位需求,各院校的校企合作委员会,以及教学队伍就要结合护理职业教育的特点,做好教学模式改革,并编写出实用性较强的校企合作教材,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优化,充分发挥附属医院实训基地的积极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从而进一步提升护理职业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吉子环.工学结合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5):2390-2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