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范文

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

第1篇: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44-01

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出发点为促进学生和谐、持续以及全面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当切实的遵循和掌握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心态和心理规律,还应当充分地考虑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重点强调从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经历有机地结合与联系起来,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且对其进行正确的应用和解释,从而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此外,在价值观、情感态度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学生也能够得以发展与进步。其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当今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所以,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策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小学生刚接触数学,开始会对数学颇有些喜好,对数学充满好奇。他们的好奇往往是表现在对一些新鲜事物,自己不懂的东西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他们总爱问个为什么,或者异想天开,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这是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兴趣的先导。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教师把一些教学内容转化为有趣的问题,吸引住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我在教元、角、分时,我问:同学们,你们上超市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很多孩子很快从口袋里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看着那么多的钱,有些学生眼睛发亮了,他们的兴趣点被挑了起来。这时,我亲切地对学生们说:“你们都认识这些钱,因为我们经常看到、用到。但是你知道如何用它去买东西吗?你们知道该如何换算吗?”孩子们一下子懵了,我适时的说:“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如何换算这些钱,好吗?”通过这样的设置,孩子们特感兴趣,他们也就很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使他们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逻辑思维的积极性。

二、设置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目的,进行问题的设置,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新的数学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瓣方法。教师在设置问题之时,坚决不可将所有的重点都暴露出来,要引导学生自己一步一步也进行开发。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当中应当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分析,使学生自主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会具有更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全身心地投入到思维逻辑锻炼当中。比如说在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呢?怎么计算呢?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最简单的呢?”学生会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点进行自主思考。教师要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情进行观察,当学生出现困惑的表情之时,教师可以给出一点指引。“正方体是一个立体图形,如果同学们难以想象,可以动手做一个正方体进行观察,方便计算。”这样的引导会使学生动起手来,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当学生完成正方体模型的制作并且一些思考成果的时候,教师可以说:“同学们,你们试着将制作好的正方体拆开观察一下,它是一个怎样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在教师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会在自主动手与独立思考的促进之下完成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其逻辑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得到了真切的锻炼。

三、加强数学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2篇: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范文

实际上,孩子掌握知识和未来进入社会,学科之间的边界在某些学段是模糊的,而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所以,具备各学科各版块知识融通能力的同学更符合时代潮流。

中考中绝大多数试题的解答方法、思维方式不是的,而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方法选择、解题时间长短,区分出考生能力的差异。因此,能够广泛涉猎,博学多识,学贯古今,触类旁通,未来善于穿越学科边界、进行方法的融通并且能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学生,是最有前途的。

如何应对?

鼓励学生在初中阶段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对于迎战新中考的学习是有好处的。适应中考,孩子一生的成长,以及素质教育,这三张“皮”应该是合在一起的。

2。广泛阅读、完整读原著的同学

纵观近年来的中考试题,阅读能力成为试卷考查的重点。结合阅读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语文卷中,而且在理综、文综等多个学科都有不同程度地加大。语文卷作文中,涉及到了古今中外名著,考生完整地读过和没有读过,最后的成绩绝对是不一样的。

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学生具有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阅读量的加大很好地贯彻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精神,向整个基础教育学段的校长、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靠死记硬背和课本中节选的名著片段是考不出好成绩的。

如何应对?

要想让学生多读书,家长就要从自身做起,同时,要教给孩子速读、泛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技巧,学会深度阅读,不断丰富并积累知识和能力。

3。动手能力强的同学

新的中考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多地中考改革方案规定,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每科都包含10分开放性社会实践活动分数,这也意味着学生必须将学习搬到社会大课堂中,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如何应对?

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重视学习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提高所学知识的应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老师和家长也应该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家庭中的各类资源,拓宽孩子主动学习的空间环境,创造出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为丰富学习方式提供支持。让孩子在体验和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研讨解决方案,真正做到“做中学”。

4。亲近传统文化的同学

中考语文科目在语文基础运用、传统文化、现代文阅读、写作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会有较大变化,将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强化阅读,提升阅读写作能力。书法、匾额、对联、兵法、连环画、京剧、古代文言名篇、古代文学名著……这些内容在考试中都会增加。如语文、思想品德(政治)等科目可能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历史可以考查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等。地理可以考查对乡土意识、环境保护等理念的掌握。

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接受德育和思想层面教育,孩子的身心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了孩子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传统文化教育能引导孩子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孩子形成向上和向善的力量。

如何应对?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关注传统文化,学校也要创设机会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不是简简单单地死记硬背知识,而是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基础知识尤其是古诗文的积累,融汇历史知识,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要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孩子可以学习书法、国画、京剧、武术、剪纸、曲艺、木雕、篆刻等课程,培育审美情趣,体悟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5。擅长逻辑思维的同学

开放性试题将是未来中考的一大特色。专家表示,考试中安排开放性试题,供学生选择不同的解决策略,为学生提供弹性的发展空间,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在这种考查中,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更有优势。

如何应对?

考题呈现了一定的开放性,最终答案需要学生自己表达观点和想法。家长和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陈述表达能力,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做逻辑思维训练来提高。传统的机械记忆、单调计算、模仿应用既会加重学生负担,又于提高能力无益,所以必须摒弃。

6。善于传递正能量的同学

近年来各地中考各科考查都加入了“德”的元素,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命题素材,体现革命烈士宁死不屈、甘愿为崇高理想献身的高尚品质的片段等,既旗帜鲜明,又与“智育”的考查相得益彰。

今后的中考语文试题,势必会从新闻、科普文、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等材料中,选取更多生动鲜活的事例,意在引导考生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中高考文科综合卷政治学科非选择题将更加突出价值立意,坚持立德树人,通过试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

第3篇: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范文

(一)幼儿同伴冲突的教育建议

        1、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完善教养方式。

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父母应首先做到,只有这样,幼儿的才能在潜移默化的家长影响下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完备的社会认知能力。父母应该随时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和了解内心世界,并尽可能理解幼儿的所感所想,以孩子的心态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父母应努力感受幼儿的情绪,耐心地让幼儿发表看法意见,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使幼儿充满自信地与父母沟通,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充分信任与接受幼儿。同时,父母需要给孩子营造爱的氛围,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有利于孩子体验如何与别人和谐相处,而孩子在愉快的情绪背景下,也更乐于以积极的方式解决同伴冲突。

        2、教师应形成科学的冲突观,引导幼儿正确地解决同伴冲突。

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如何正确地面对同伴冲突,如何在同伴冲突中以友好的方式解决同伴交往问题。 

其次,教师在幼儿同伴冲突要尽量发掘幼儿同伴冲突的原因,了解幼儿在同伴冲突时的真正需要。同时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基础上,放手让幼儿自己学会解决冲突。教师还要密切注意观察幼儿同伴冲突的动向,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干预措施。

(二)幼儿同伴冲突的启示

1、幼儿同伴冲突可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仔细的观察,笔者发现在幼儿同伴冲突中,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幼儿会使用协商、沟通等多种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策略。而相反沟通能力较差的幼儿则解决方式单一,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同伴冲突。因此,通过幼儿在与同伴发生冲突中的互动,可以使幼儿分析和解决同伴冲突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幼儿同伴冲突可以提高幼儿人际交往的能。

虽然幼儿之间会频繁地发生大大小小的摩擦,但通过一系列的冲突,幼儿会进行自我学习和改变,幼儿会逐渐了解与同伴交往的规则,逐渐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能够被接受、什么样的行为会遭到拒绝;明白应该怎样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观点,怎样说服别人等。

第4篇: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目标;逻辑思维

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生活不能离开数学,重视数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进步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公民的数学素质,以及更好地支撑科学技术领域,就要着重培养数学后备力量,加强数学教育。这样,作为基础教学的小学数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一般程序为:以提问或大纲式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然后讲解新课,练习巩固,最后是小结。在数学教学时,采用这种模式教学总体来说教学效果是好的,但很容易忽视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多年,深刻体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十分精彩而下面的学生听得稀里糊涂的情况在课堂中经常发生,然而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如何吸引他们,从而使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被学生所接受、吸收并很好地应用,这就成为现在数学教师们最关注的问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培养他对数学的兴趣,让他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学会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去了解孩子的心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数学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一个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却离不开判断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识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小学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识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的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小学生所处的心理阶段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小学的儿童大致处于其中的第四个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任务,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获得的成就感及由其成就所带来的师长的认可和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他们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就容易形成自卑感。

数学是理解性的学科,并且和现实联系特别紧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创设问题,并在孩子回答后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孩子,适合小学生数学教学。

一、创设趣味性强的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针对教学要点难点提出趣味合理的问题,可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身边的数学,这样教学就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可以给学生极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把数学与现实联系起来,对数学的理解更深刻。

三、合理地提问与讨论

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了课堂的群体作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四、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回答正确与否,通过老师恰当的语言,都能让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都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带给他们人格发展第四个阶段中不可或缺的成就感

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如何确立适应学生发展的“数学教学目标”。具体说来,应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识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考虑所教内容的特点,依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不断做出改变。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媒体和环境情况加以调节。

第5篇: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范文

论文关键词:物理教学;物理素质;创造力培养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智能素质、品德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专业美感素质等,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又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能是性格很脆弱、依赖性很强的人。但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有独到的见解,在各种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超强的记忆力等。素质教育是一种品质教育,这就要求在人的遗传素质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从而达到提高专业品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之目的。本文主要论述在物理学科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实施物理素质教育。

一、在物理学科中应注意情感品质的培养

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冲动与好奇,是科学发现和探究的开端,正是这种好奇心引导着人类打开了一扇扇科学的大门,而学生则天生具有这种情感和品质。所有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快乐和喜悦都是建立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思维过程的基础上的,这种自身情感体验是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情感之一。人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还可以造就自己的客观、公正、科学、无私的情感,因为任何学习和科学研究都要求人具有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因此,学习和研究物理这门学科的过程,本身蕴含着各种积极的情感,这也正是进一步培养情感品质的过程。

物理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的积累等,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产生畏难心理。对于这种情况,如果老师不加以及时的正确引导,就会使学生长期处在一种恐惧、胆怯和过度焦虑之中,这无疑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完全失去信心。

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也就是说,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其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而是利用物理学科特点和属性,以物理课堂教学为载体,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逐步形成人格健康、价值观正确的有用之才。

二、物理教学应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为主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能力是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是在人们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即:认知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则是抽象逻辑思维(包括辩证逻辑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就思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抽象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后期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和理论型逻辑思维(包括辩证思维)。显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

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型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首先,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高中生都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开拓思维领域,非常需要抽象逻辑思维。同时,高中物理更加严密,具有公理化逻辑体系,对于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其次,高中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已从初中时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并逐步完成。这就意味着他们思维逐步趋向成熟,可塑性逐步变小。因此,在高中初期阶段,教师应对这个问题有个清醒地认识,不失时机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其顺利地完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

三、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学科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规律和定律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注意观察发现的。比如,伽利略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和引导学习方法。比如,油罐车后面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尾巴呢?在干燥的季节里,在黑暗中我们把化纤衣服脱下来,通常会看到火星闪烁,这究竟是什么现象?通过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往往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

四、创造成功机会,增强学生自信心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普遍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需要和渴望。成功时,会兴趣倍增,情绪高昂,干劲十足;失败时(特别是多次努力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兴趣全无,死气沉沉。实际上,有些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并不都是因为他们的智力问题,相比而言,非智力因素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尽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促学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把教学内容设置成梯度和不同层次,开展内分层次教学,以适应学生不同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使他们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时,可根据问题的内容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回答。在布置作业时,可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物理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对学生进行物理素质教育中,其目标并不是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是侧重于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培养、开发、形成的教育和指导,进一步发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教育目标来看,学校教育不能只限于给学生一种专业的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品格和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毕业生实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这对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是一个全面的考验。从当前学校教育来看,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且遗留问题众多,就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来说,物理教育教学中应注意和妥善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基础知识”和“创造力”的关系。基础知识是人们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最基本的知识,是进行科学创造的基础。因此,要想开发、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只有掌握“熟”才能运用“活”。俗话说“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同时,由于物理这门学科本身是一门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物质运动性质和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所以要学好物理,还必须懂得一些唯物辩证法,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认识物理现象,去分析物理过程,进而归纳和掌握物理变化规律。只有这样,我们对物理知识和现象的理解就会变得更透彻、更深刻,应用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当然,基础知识并不等于创造力,并不是知识越多、越丰富,其创造力就越高。实际上,只有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可能具有较高的创造力。

第6篇: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范文

表达能力教学活动提问方式数学信息一、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学校数学语言的教学”。学习数学知识可以说是学习数学语言的过程,是数学语言不断形成和运用的过程。语言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水平的高低。

数学语言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数学思想的掌握和应用,乃至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都很重要。因此,培养和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刻不容缓。

二、教学现状

教师们能意识到数学语言的重要性,因教学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锻炼孩子数学语言能力。小学低段学生因识字量少,理解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弱,无法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数学语言能力的锻炼是一个长期积累和渐进的过程。我们要从小学低段开始,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并给他们创造各种机会。

三、建议

1.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

数学课堂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主要场所,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阵营。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及活动。

可以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安排合作交流,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倾听同伴的想法和思路,在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的同时,使得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思维拓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会人际交往以及优势互补。更能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与表现自我的机会。

2.开展多种提问方式

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提问是任何教学中或不可缺的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手段,更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提问也是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主要形式。课堂中的提问可以分为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两类。

(1)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及年龄特点设计问题

面对低龄段学生,所提的问题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语言应是简洁、生动且通俗易懂。

(2)提问形式要多样化

可以有引导、质疑、反驳以及补充性的提问。如“李云、王刚、赵江站在一排。李云站在王刚的右边,王刚站在李云和赵江的中间,请在图中标出各自的姓名。”这一类题的学生讲解过程,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先判断出谁?为什么?再判断谁?为什么?通过一问一答,帮助孩子理清思路,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3)抓住时机,及时发问

抓住学生思路出错的机会,有针对性地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许就能让学生豁然开朗。

学生的提问能力培养也相当重要。在低段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发现问题。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常规、独立思考、不断反思的能力。学生在提问中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胆魄,更能锻炼自己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锻炼学生处理各类数学信息的能力

数学信息的处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逻辑思维、解题以及数学语言表达等能力。

文字通俗易懂,符号简洁明了,图表直观形象,各有优势。但低龄段学生更喜欢直观生动的信息。因此,学会信息的转化能力很重要。

低龄段学生理解能力弱,读题时容易被无关文字干扰,如“黄气球有11个,比红气球多5个,一共有几个气球”,有很多学生分不清谁多谁少,倘若养成提取信息的习惯,圈出“黄”“比”“红”“多5个”以及“一共”这些字词,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4.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资源

校外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校内教育因场地、资源以及时间的局限性,每个学生得到的锻炼机会不够多。而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刚好能弥补这点。校外教育不仅开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专项课程,也有多种实践活动。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各项学生喜欢的活动,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处理好活动与培训、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在专项培训中,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给予每个学生充分表达、阐述、修正和完善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能够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在校外教育轻松的氛围、活泼的活动中去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效果定能事半功倍。

5.亲子教育

家庭是孩子学习语言的主要环境,家长是孩子主要的语言模仿和诉说对象。

家长可以在生活中为孩子多创造说数学的机会。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难题”,甚至可以多跟孩子“请教”题目。给孩子表达的机会。有意识地激发和帮助孩子形成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引导孩子将解题思路讲完整。多问几个“为什么”,帮助孩子理清思路,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并要适时给予鼓励。

四、总结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要从小学低段开始重视和培养,我们要不断改进和丰富数学语言表达的训练内容以及形式,充分利用各界资源,使得学生能够能用数学语言去分析社会生活,体会数学语言的正确、严谨、简洁和富有逻辑性。感受数学的价值和独特魅力,增强学习兴趣以及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语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黎明.如何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J\].科学咨询,2011,(2).

\[2\]徐清湘.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J\].新课程学习,2011,(3).

第7篇: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培养

新课改的目标不再是仅仅针对于应付考试,而是要在教学中借助多变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逻辑综合思维能力。但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中遗留下的旧教学观念的束缚,使得当前的初中数学教育中,仍然忽视对于学生探究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的培养。但随着新教学体系改革的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再是个能够忽视的课题。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变且科学有效的教学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并强化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学会自主学习,使其各项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提升。不但提高了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其今后的学习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探究能力的重要意义

由于长久以来,应试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死读书”的情况屡见不鲜,导致大量“高分低能”型人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进行了新课改。可由于应试教育遗留下的教育模式短时间之内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致使如今大多数课堂仍然是老师为绝对主导,再根据考试纲要,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完全没有顾及到学生自身的学习主体性,这种大量的机械式做题,更是完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逻辑思维没有办法得到开发。在被大量的习题、作业和补课所束缚的情况下,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去思考以及探究。当学生毕业之后,回忆初中时光时,问其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普遍回答是“没有什么印象,就是不停做题”。当然每一个中学教师都不希望看到学生在评价初中收获时会是这样的回答。因此国家对于原本的教育体制提出改革,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题海式战术是不可取的,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以及思考能力,要让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自身的各项思维逻辑得到充分地发挥,成为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数学科目要求学生理解并会做很多的逻辑思维题,做这些题目并不是为了考试会做会写,而是要通过这些练习来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才是数学科目的初衷所在,过于追求分数只是在舍本逐末,对于学生的未来生活发展也没有起到什么很好的帮助作用。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实施手段

2.1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强化探究能力,不单单是在智力方面上着手,还要进行在情感上。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老师是唯一的主导,学生们都以“听从”为主要学习方式,往往是老师讲什么,自己就听什么,做什么,这样无法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因此必须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与教师之间要弱化阶级感,建立种不失教师威严而又平等对待的微妙关系,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同时也对其探究能力的开发起到很好地强化作用。

2.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思考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只有对学习充满了兴趣,才有可能将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潜能最大地发挥出来。例如在进行人教版有理数授课时,先问学生们会不会做加减法,学生们都会说那是小学的内容,当然会做。于是教师写出一个正负数相加减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发问,“既然大家都会做,那么就来做一下这道题吧”,此时同学们没有了刚才的自信,反而是一片茫然。学生们会发现同样是加减法,但正负数的加减法跟小学所学的不一样,那么是怎么不一样呢,就会有想要了解的兴趣,教师要抓住这个切入点来更好地引导孩子进行数学有理数的研究。在进行勾股定理的讲解时,先不将勾股定理的定律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画一些直角三角形,然后量出三条边的长度,让同学们自己找找看两个直角边和斜边之间有什么联系,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不再是以往以老师为完全主导的形式授课。

三.结束语:

初中是人生中必经历的学习阶段,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但对于包含着其青春岁月的学生们来说,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学生们在这期间的所学,将是其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如果让学生在未来的日子里回首初中三年的收获,只记得做题和分数的话,那将是一个教育者最大的失败。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初中数学教育模式,除了教会学生应对考试,还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潜力进行充分发掘,让学生充满学习的热情,全面提高学生们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综合逻辑思维能力,让其在学习数学中得到对其未来人生道路充满帮助的收获,这也是新课改的初衷所在。

参考文献:

[1] 单建明.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探究[J]. 考试周刊,2009,12(40):34-36

[2] 孙留霞.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2,7(7):94-96

第8篇: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范文

关键词:数学 有效 操作

有人对中国的教育是这样评价的,我们有两个优势和两个不足,两个不足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现实也表明,中国孩子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其原因是我国中小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授、轻亲身体验的获得。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如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跨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形象思维之间的鸿沟呢?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正是跨越这条鸿沟的一座桥梁。

一、有效操作 让孩子想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创设贴近孩子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中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先出示一些数字让学生写成语,如1、2( )、( )、5、6、7、8、9、10学生猜出“丢三落四”后,老师提出“在1――10几个数中你最喜欢哪两个数?引导学生用这两个数写出一个除法算式,再写几个与这个算式相等的除法算式,引出商不变的性质,然后让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猜想分数有什么性质?有同学就大胆猜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个猜测成立吗?我们需要怎么做?”这一情境既引出了课题,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这时,学生早已迫不及待,立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折、去思考。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独立思考、假设、推理、验证、交流、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经历了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自主探索出分数的基本性质,验证了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猜想及要注意的问题(0除外)。操作过程中,大家很主动,接受得非常快,而且牢固。这种形式与内容的转变,调动了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耳、动口,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他们积极动手、动脑想办法验证猜想,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想学,在有效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有效操作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变“要我学”为“我想学”。

二、有效操作 让孩子要学

新课标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学习兴趣。”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比较、交流、推理、概括、总结,不但能使学生轻松获得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圆片、胶带、瓶盖、水杯、直尺、线、线绳等材料,测量圆周长。当学生探讨出不同的测量方法后,我手执溜溜球不停地甩动形成圆的轨迹,设疑 “谁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疑则进。“是啊,这个圆的周长怎么量呢?”孩子们发出同样的感慨。“圆的周长可能与哪个量有关?”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实践探索,孩子们不难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3倍多一些。圆的周长公式自然是水到渠成,这样,变玩具为学具,借助学生喜欢玩的溜溜球自主操作亲自去经历、去实践,获得的圆的周长公式,比教师直接灌输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牢固,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精心设计出合理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动手操作都来得及时,收的恰当,让数学的课堂更加具有生活化、趣味性和开放性。这样,有效的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有效操作 让孩子会学

第9篇: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范文

青少年成长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都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初等教育主要是指幼儿和小学的基础教育,是培养智力发展的最重要阶段。观察力是智力的基本因素之一,它与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共同构成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敏锐的观察力,是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对于孩子今后的智力发展十分重要。[1]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学校的课堂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智力为主,创造力是一个孩子智力和能力的体现,是能否成才的重要因素。它取决于后天的培养。[2]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创造力往往体现为独立思考,它也是促成思维成熟的关键所在。[3]音乐、绘画等技能只能给孩子们基础的竞争力,但若拥有创造力,则拥有属于自己的未来人生。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善于创造的人,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脑筋。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孩子‘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如果没有爱迪生的发明,我们或许还活在黑暗之中,如果没有莱特兄弟的创造,人类就无法飞向梦想的高空。创造力不仅在科学领域有重要的作用,它对我们生活各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世界上美好的事物都离不开创造力,创造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培养青少年创造力是国家发展的希望。

2 馆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在诸多领域的技术已经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我国公民素质建设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4]青少年肩负着国家未来的建设与发展,使他们从小树立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尤其重要。除了学校的课堂教育,科技馆这个社会大课堂为青少年校外教育做了关键的补充。

茅以升曾说过:“科技馆与传统学校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教育思想上一改学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被动的状态,而是把观众置于主动学习探索的地位上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创造性;在思维方式上,不同于传统学校教育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以现象本身做启示,让观众从特殊的现象中自觉探索总结出一般规律来。”[5]我认为,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科技馆科普教育寓教于乐,能最大程度发挥广大学生的主动性。科技馆还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通过各种实物、标本、体验设施、多媒体设施等来传播科技知识,还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强调个体参与和互动体验,在科学普及与传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3 如何策划馆校活动,培养青少年创造力

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馆校结合能加强校外科普场馆科学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科技馆作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科普教育阵地的作用,丰富学生的校外文化生活,加快学校创新教育。同时让科普知识走进校园,为广大青少年科普活动提供社会大课堂,对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尤其重要。而通过“科技馆进校园”及“学生进科技馆”这两大主题来策划活动,则是馆校教育相结合最重要的体现。那么,如何策划馆校活动实现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目的呢?

3.1 “科技馆进校园”活动。是指与学校的活动周、课外实践活动及科技艺术节等相结合,把科普展板、机器人及益智玩具等送进校园,同时还提供科普图册阅读、科普知识咨询与培训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主要是通过以下渠道来实现:一是设计有吸引力的科普图片及小礼物。当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他吸引而来,这是由吸引定律决定的。朗达?拜恩在《秘密》一书中讲到: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都会产生某种特定的频率(脑电波),而这种频率就好比杜鹃用于求爱的信号、蝙蝠用来探路的超声波。它会吸引同样的频率,引发共振,从而将我们思维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任何事物吸引到我们的面前。展板设计主题可以结合世界气象日、知识产权日等国际主题日,外观设计上可以加入卡通人物、历史故事人物等,通过把各种类的科普知识用青少年感兴趣的“灵魂人物”聚集起来,吸引他们的目光。观看过程当中可以发放一些科普小礼品,例如记事本、笔筒、小扇子、鼠标垫等细小物品,通过这些带有科普知识的小礼物,一方面可以学习科普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从科普图片的设计、科普小礼物的制作当中发现吸引规律的作用。因为吸引力在某种程度而言就相当于创造力,当你相信吸引力,你认为有吸引力的东西就会转化为创造力。二是学校艺术节增加科普剧表演。科普剧又称科普互动剧,是一种集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社会性于一体的、新颖独特的科普活动或科普表现形式。它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将科学融于剧本创作之中,通过舞台演员的表演,以舞台短剧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使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获取对科学知识的体验。科普剧突破传统的科学教育模式,体现出了主动性学习和趣味性两大特点,是一种创新的科普形式。创新是指应用前所未有的事务获取效益的动力,也就是说,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产生有效益的成果的活动就是创新,创新最大的特点就是“新”,科普剧从台下到台上,经历了剧本创作、编排、表演等环节,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寓教于乐不但可以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创新思维,还有利于创造力的提升。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只有创新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创新可以给人带来无穷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