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逻辑思维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院校;以人为本;教育
高职院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职业教育与技能教育中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这个理念的提出既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本价值和人自身发展的要求。
一、明确“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教育就是做人的工作,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论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还是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在教育活动中,人无不处在核心位置。一方面,教育肩负着传播“人是根本”的理念使命,使学生懂得和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相信人,以人性的方式对待人;另一方面,教育管理、教育活动、教育内容、教育过程都应当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把维护教育工作者、教师、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学生的最大利益就是成才成人,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应当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人的才能的发挥,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所以,发展人、提高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应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2.明确“以人为本”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目标。教育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实现和完成个人的社会化,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无非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会做人,二是学会做事。前者主要是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后者主要是生存及劳动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这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国传统的教育以“传道”见长,注重“做人”方面的教育,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甚至看不起“做事”方面的教育,于是产生那些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近代以来的教育,有感于传统教育的弊端,积极倡导做事方面的教育,突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但“做人”方面的教育明显被削弱。因此,许多走出校门的受教育者,作为劳动者、技术人员是合格的,但是做人却不合格,会做事不会做人、高智商低情商的情况屡见不鲜。“以人为本”教育的提出,正是为了纠正现行教育的弊端,强调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思想观念“以人为本”。老师是教育的主体,一个学校的灵魂就在于老师。关心老师,关心老师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状况,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和创造精神,为老师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的环境和发展的条件,是以老师为本的具体体现。学生是人格独立、地位平等的人,有自己的爱好习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信任他们,使他们得到身心、个性、才能的全面发展,就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自由和独立,要给他们发展自己的空间,完善他们的人格;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进行引导、启发、点拨,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自主性、思维创造性;要破除在学生评价标准上的保守思想,抛弃一些所谓传统的评价标准。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需要真正地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充分激发出高职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使其个性得到完全的发展。
2.目标内容“以人为本”。很大程度上,目标是行为实践的内容、方式、过程的决定者。我们教育目标的表述,最常见的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出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期盼教育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也无可厚非。然而,随着我们对教育本质中生命性的体察,对外界环境“以人为本”的关注,应认识到,在原有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应将人的价值、尊严、潜能等人性因素及其发展也作为教育应达成的目标,使社会要求与个人富有活力的生长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有了这样“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才可能有“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才有可能使学校成为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在这里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和尊崇。总之,教育目标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真正体现出“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而不是仅以灌输多少知识为本。教育目标在整个教育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既体现教育的目的性,又规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是高职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职业教育正面临一场重大全面的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已全面行动起来了,原有的职教培养模式已远远不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用人需求。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职业教育,实质上就是“就业培训”,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的培养任务就由职业学校来完成,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并且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成为一个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应用及时展需求的中等技术工人。但反观分析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应用专业学生的培养,主要存在问题:专业定位不准、教学计划和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专业方向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学生技能水平不高,无一技之长等等,直接的后果是:学生在工作单位上手慢,适应社会的能力差,就业困难。中职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应用专业的课程改革,应确立以就业为导向,拓展能力本位教育为基本原则,培养技能型的计算机行业蓝领,具备计算机领域一专多能的人才,提高社会竞争力。现就中职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应用专业来表述自己的课改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理论与理论借鉴
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应用专业能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学生,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指导为依据。我们主张建立以“能力本位”的课程观;以“建构主义”理论实施课堂教学;以“多元智能”理论建立学生评价体系;并综合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统筹教育。
1. 1建立以“能力本位”的课程观“能力本位”指的是把能力作为教学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符合职业教育的目标及指导思想。能力本位,大致有三种能力观:①任务本位能力即操作技能;②一般素质,能适应生活及处理事情的能力;③整合的能力观即为综合素质,包括以上两点。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应用专业依据此所建立的课程,为多元化的课程结构模式,即原分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者之间,实际上在突出操作技能能力基础上也要注视培养一般素质,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比如,文化课开设书法、公共礼仪、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多元化的课程模式,虽然表面上分为三大类课程,但实际教学中都是相互融合的,比如文化课中有专业知识,专业课中也讲究理论相辅。
1.2以“建构主义”理论实施课堂教学“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知识学习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者,它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这种关于学习过程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探索形成新型的教学与训练方法,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综合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这些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导向组织作用,并作为一个发现者和中介者参与,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学习。从而也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的能力,对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非常有益。
1.3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建立新的学生评价体系“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教育领域中传统的书面考试,只是考察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与“言语语言智能”,而无视于其它几种独立于这两种智能之外的智能。对于职业教育,以上“能力本位”论述,即使学生在操作技能不是很好,但如果一般素质的培养良好,同样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职教学生时,要加以多方面综合考量与评测。因此,这种理论,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我们的学生,从而形成新的更加符合实际,同时也更加能够激励学生,单元的突出可以进行激励从而获得多元的发展。在计算机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其它优点进行肯定,正确的评价和引导,在学科成绩认定上以多方式来综合,如考核、竞赛、作品、实习、态度等。
2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任务能力定位及其相应的课程结构
2. 1网络管理与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主要面向计算机产业(公司)、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安装、小型局域网络组建、维护与管理并能胜任网络初级应用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2. 2网络管理与应用专业的岗位任务与能力分析在就业导向的思路引导下,为了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课改前,必须对本专业的就业岗位以及相应的岗位任务能力进行明确定位,以更好地组织新课程结构和拟定新的技能训练方案。为此,邀请了行业专家和第一线技术员进行了分析论证,拟出符合本地区实际就业岗位的基本情况。
2. 2. 1电脑维护员
2. 2. 1. 1工作任务①硬件整机配置与安装;②软件系统安装;③系统优化维护;④系统故障处理;⑤外围设备安装维护
2.2.1.2职业能力①能识别各类板卡及配件;②能识别主流硬件产品和厂家品牌;③能检测配件产品的质量好坏;④能独立完成单机组装任务;⑤会安装各种板卡驱动;⑥能安装配置windows等操作系统;⑦能熟练使用常用工具软件;⑧能判断常见故障和处理故障;⑨掌握系统优化方法;⑩能完成基本软件的安装;⑧能安装维护打印机等常用外围设备;⑩会使用常用的检测仪器。
2. 2. 2网络管理员
2. 2. 2. 1工作任务①网络布线;②网络安装;③服务器安装调试;④互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⑤局域网安装;⑥局域网故障判断;⑦数据备份与恢复;⑧网络安全;⑨日志分析。
2.2.2.2职业能力①有综合布线常识;②会整体网络布线与网络设备连接;③会布置现场工人布线;④掌握交换机的安装与调试与配置;⑤掌握路由表的设置;⑥会使用常用的网络测试仪器;⑦能识别网络软硬件品牌;⑧掌握服务器的安装与设置;⑨会安装常用的网络软件;⑩能熟练进行系统数据备份与恢复;⑧有网络安全管理意识;⑩能进行常见的网络故障判断与处理;⑩会使用windows自带的事件查看器了解服务器状况;⑩会使用网络分析命令。
2. 2. 3网页设计员
2. 2. 3. 1工作任务①使用三剑客;②应用JavaScript与CSS;③美工;④使用网页编辑工具。
2.2.3.2职业能力①有良好的美工素养;②会进行版面的合理布局设计;③掌握图形图像处理技术;④掌握网页编辑软件;⑤会使用网页特效功能;⑥具有信息采集和分类能力;⑦熟悉动漫制作方法;⑧熟悉和更新网页的方法;⑨掌握网页设计的其它相关常识。
2.2.4网络施工技术员
2. 2. 4. 1工作任务①综合布线;②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③局域网组建;④弱电施工。
2.2. 4. 2职业能力①能读懂现场施工图纸;②会进行传输介质端接制作;③会安装机柜线架等;④能进行网络介质连通性的测试;⑤具备一定网络互连知识;⑥掌握网络互连中的一些主要设备的使用;⑦会正确使用综合布线中常用的测试仪,能完成弱电系统常见子系统的安装配置。
3教材的选用开发与教学模式
3. 1教材的选用与开发
3.1.1教材的选用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应用专业的技能学习以通过国家劳动高新技术职业鉴定中级为准,因此很多重点技能课的教材选择可采用ATA统一的培训教材。如:办公软件、硬件组装、图形图像处理、局域网管理、网页设计等等。其它可选用各出版社根据当前最新的职业教育改革要求所出版的适用教材。尽管如此,现各教材的编写均以系统性为原则,而这并不一定适用现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应改造现有教材,将现有教材中原来按学科系统组织的内容,重新按岗位工作过程组织到课程模块中,即按技能训练的要求重新取舍或补充。所以,教材的开发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3. 1. 2校本教材的开发基于以上原因,每学科都应具备有自已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并不一定要马上重新编写教材,而是先按课程要求,取舍现有教材,修改课程内容教学顺序、补充新的资料、除了一些文本资料外,还可以用实物、课件、影像等资料,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在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教师与行业专家,按照新的课程体系,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共同编写校本教材。
3. 2教学模式的选择
3. 2. 1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必然要配套以新型的的教学方式与学习过程原有以知识点讲授形式的教学模式也要加以改革,以“建构主义”理论实施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对总体课程的教学方法把握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3.2.1.1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人。”
3.2.1.2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
3. 2. 1. 3随机进人教学在教学中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人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3.2.2某一技能的训练的教学法计算机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体系,因此具体到某一技能的训练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
3. 2. 2. 1任务驱动教学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技能知识点掌握的方法,主要是综合模块技能和掌握知识点创设一个学习任务,从任务的解决中掌握相关技能知识。
3.2.2.2案例教学与任务教学法有相类似的地方,但又有别于任务驱动法,主要是采取真实实践技能中的案例来布置学习内容,在仿照完成案例中掌握相关综合的技能知识,一般适合较大知识面时采用。
3.2.2.3项目教学比之上述两个不同的地方是:更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掌握的技能加以综合应用的方法。具体是给出一个项目,学生进行设计、综合采取所学过的技能加以完成项目要求,一般用在技能的模块综合训练上。如:给出一个网站总体开发的要求,学生能综合利用所学的网页设计知识进行设计制作。
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很大程度与思维能力有关,因此,要培养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要从学习思维习惯入手,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初中生在小学时的数学教育基本可以通过实际生活来模拟学习,但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更多的是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如几何知识与代数公式等,很难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例子来对比模拟,导致很多学生适应不了初中的教学模式而在数学学习中出现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逐渐将学生的具体学习转变为抽象学习,注重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之抽象化,让学生在独立的抽象学习中逐渐培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化抽象理论知识的讲解,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如公式等,多进行例题讲解,以及解题思路方法的讲解,让学生在一种抽象思维的环境下学习,经过长期的训练学习,使学生利用抽象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成为一种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效果.
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环环相扣,强化教学内容的逻辑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明确其中内在联系,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知识内容要环环相扣,不断强化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不仅要巩固学生的已学知识,还要开拓学生的思维以及联系旧知识的能力.第一,要帮助学生把最基础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牢记于心,并通过练习掌握规律、方法,使其构成知识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类似问题时游刃有余.第二,在传授新知识时,注重引导学生与原有的知识基础联系起来,并进行结合、整改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以便更好地理解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以及巩固旧知识.第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一些实例或者场景模拟来讲解一些数学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几何知识的讲解,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逻辑思维能力
几何知识作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还对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的条理性、有序性具有重要影响.几何知识一般都是通过抽象的逻辑思维来解题,尤其是几何证明题,几何知识的条件和结论往往紧密相连,在几何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注重从理论上的逻辑性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条理性,使学生清楚明白几何知识中各种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从而解决相应的几何问题.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对各类数据以及结论要求也相当高,相当精准,因此,加强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让学生在几何问题的解题过程中独立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逐渐深刻理解其中的关联,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适时引导,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逐渐将学生的具体学习转变为抽象学习,注重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之抽象化,让学生在独立的抽象学习中逐渐培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化抽象理论知识的讲解,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如公式等,多进行例题讲解,以及解题思路方法的讲解,让学生在一种抽象思维的环境下学习,经过长期的训练学习,使学生利用抽象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成为一种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效果.
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环环相扣,强化教学内容的逻辑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明确其中内在联系,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知识内容要环环相扣,不断强化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不仅要巩固学生的已学知识,还要开拓学生的思维以及联系旧知识的能力.第一,要帮助学生把最基础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牢记于心,并通过练习掌握规律、方法,使其构成知识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类似问题时游刃有余.第二,在传授新知识时,注重引导学生与原有的知识基础联系起来,并进行结合、整改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以便更好地理解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以及巩固旧知识.第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一些实例或者场景模拟来讲解一些数学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几何知识的讲解,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逻辑思维能力
几何知识作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还对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的条理性、有序性具有重要影响.几何知识一般都是通过抽象的逻辑思维来解题,尤其是几何证明题,几何知识的条件和结论往往紧密相连,在几何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注重从理论上的逻辑性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条理性,使学生清楚明白几何知识中各种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从而解决相应的几何问题.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对各类数据以及结论要求也相当高,相当精准,因此,加强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让学生在几何问题的解题过程中独立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逐渐深刻理解其中的关联,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适时引导,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的出发点始终是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以达到全面发展。小学数学不仅要充当起一个知识传输的责任,更应是一种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它让小学生在遵循和掌握数学知识和规律过程中逐渐形成从书本到实际的过渡过程,从实际生活出发,逐渐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桥梁,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建立起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模型,同时为其提供一个正确的应用和解释,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对数学问题的正确理解。另外,在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强化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制订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进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通俗而言,思维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思维包罗万象,具有多种类型,小学数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小学生思维特点和数学综合能力的训练过程。数学学习少不了创造性思维的协助,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则是逻辑思维的建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倘若缺乏必要的逻辑思维,可能无法进行有效有序的生活和发展,而对于学生而言,缺少了逻辑思维能力,则缺乏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契机。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计划地进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值得教育界人士重视和深入研究的。在小学不同年级实施不同的逻辑思维培养措施,结合教具演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一个形象明了的概念印象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不能一概而论,还需要顾及学生的个性和共性,需要适当地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从根本上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相关策略
1.引出问题
任何一种思维的建立和培养都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来引出,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也不例外,数学知识的学习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一种问题的解答和思考过程,换言之,就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思维活动。数学课堂的学习过程需要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问题的发现和探讨,最终解决问题。如果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的引导效果较好,那么学生就能很快跟上教师的节奏,从而使学生受益匪浅。
通常小学数学教学都是借助相关问题的提出而展开的,换言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离不开问题,只有通过有价值的知识点的问题解决,才能达到知识点活用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做到知识点的活用,训练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目的、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过程无疑对于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是有益的,通过演绎推理、归纳总结的思路进行学习,对于整体思维的提升也有重大意义。
2.重视方法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的数学教学方法,并且精心准备和设计每一堂课程,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有的放矢,形象生动,具有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会主动结合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问题思考,并且做到融会贯通,进而通过自身努力将相关问题解答出来。
3.设计习题
数学练习题不仅是一种知识的强化过程,更是一种知识的深化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习题加深对于知识点的印象,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初衷,结合教学目标和课程知识点内容进行相关习题的设计,把握好难度,尽量使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知识运用将问题解答出来,以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让学生从解题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积极地营造良好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独立空间,从根本上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全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发展,全面地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彩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方法[J].新课程学习(上),2011(11).
[2]杨冬菊.怎样提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关键词:小学数学 逻辑思维能力 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小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由数学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决定的。教材与学科相比逻辑性强,比较严密、精确,因此,更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1、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因素,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需在兴趣盎然的思维过程中去培养。教师教学时可多提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些竞赛性的练习题,使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思索,寓思维训练于游戏之中。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一上课便对学生说:“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只要你任意说出一个数,我就可以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因为想难倒老师,说的数都比较大,结果老师不但说得对而且快,惊叹之余,学生急于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进入新知的探求学习。顿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倍增,积极性很高,实际上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
2、理清思维顺序
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顺序清晰化,层次化。而理清思维顺序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开端和转折。
一是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开端。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人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点,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这就是我们备新课前的重要环节:找准知识的“生发点”。找准知识的生发点,再配以生动有意义的情境,学生的后续学习会变得目标明确而且饶有兴趣。
二是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3、推理能力的培养
推理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在教学新知识时,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推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可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学生推理形式的实质,其次在推理过程中,要随时指出推理中的错误。
一是通过新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学生利用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得出结论是归纳推理的过程。学习用不完全归纳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比较易于接受,同时又有利于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力。
二是通过解题训练培养演绎推理能力。学生解题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对解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最后求出答案。让学生经常思考,说出思考过程有利于巩固知识,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推理能力。
4、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的方法
逻辑思维的培养有很多的途径,在教学中适当的结合一些可行性的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有选择的使用方法这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培养。
二是比较与分类的方法。比较是用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它是人们思维的基础。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比较与分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三是抽象与概括的方法。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培养策略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地学习地理,提高地理应用能力,这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一、什么是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地理思维方法的能力,是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推理等材料的阐述,需要运用地理逻辑思维,是学好地理学科所必需的能力。
二、加强高中地理教学逻辑思维的必要性
1.高考考试要求。
从高考来看,地理学科除考查一定的基础知识外,着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高考测试能力要求有四大方面: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个方面。地理高考考试要求学生具备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逻辑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考核要求“认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方面,明确要求学生“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认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因此,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对高三学生的一项必备的能力要求。
2.学生答题实际,缺乏逻辑思维性。
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的命题加大了学科思维量,越来越侧重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地理学科能力。学科思维能力是影响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因素。从高考文综卷第37题的阅卷情况来看,如2012年文综卷,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学生得分率不高,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失分主要是: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缺乏答题角度或者是纯粹罗列知识点,逻辑性差;二是学生的空间方向不清,地理事物的空间方位颠倒,没有清晰的地理区位空间。一些学生字迹潦草、易写错别字,如“丘陵”写成“丘林”,“热岛效应”写成“热导效应”;一些学生不能用简练的专业术语表达,答题语言不简洁。主要反映出的问题是考生思维不活跃、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这是学生不能获得高分的关键因素。
3.教学中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但从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观摩课看,目前的地理课堂教学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方式等不注重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少教师用教材教,而且是完全按教材的顺序指导教学,对逻辑性缺少考虑。
4.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一生受益。
逻辑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它起着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和结论等重要作用。放眼如今的就业市场,高教新闻有一则报道:用人单位称,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来在工作时容易形成一定的思路,并能够具有独到的看法,逐渐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目前不少专家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努力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将直接关系未来民族素质和国家发展,这不仅已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生动现实所证明,而且是国内外许多知名教育家和事业成功人士的共识。为了促进青少年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要求广大逻辑工作者和基础教育工作者加强合作,共同携手将逻辑知识融入中学教育实践中。
三、增强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做法
1.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
要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应从只重视照本宣科的教学转变为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只重视“灌输式”的教学转变为“讨论式”的教学,只重视单纯地强调知识的记忆转变为思维能力的训练,只重视教师告知式的解释为让学生“感悟”,充分理解学以致用,只重视结果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多讲,应少讲多学,把尽可能多的教学时间交给学生,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真正起到点拨思路的作用。
2.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注重逻辑性。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教材的一些内容是以概括的知识点、阅读材料、案例、探究活动等形式呈现,教材逻辑性不强。在备课时注重研究教材体系和内容,在组织教学时不完全按照教材原有的形式教学,充分考虑逻辑关系,竭力揭示个别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规律,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调整教材内容顺序,增强逻辑性,形成能够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备课时吃透教材,理顺思路,才能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部分,教材侧重说明山地由于地形崎岖,修交通线成本高,难度大,它是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结构、密度、分布和线路的走向的主要因素。需要对教材进行逻辑处理:(1)地势对交通线路的密度的影响;(2)用图片展示平原及山区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交通线路选线中应综合考虑的因素、地形对交通线路走向的影响;(3)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不断降低。通过这样处理,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有所增强。
3.教学呈现方式要有利于进行正确的地理逻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给学生呈现地理概念、让学生形成地理概念。因为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地理概念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础。其次,中学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在组织教学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高中地理的逻辑思维推理更多直接体现在各种图像上,教学时充分发挥图像作用,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转化中,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引导学生构建、阅读思维导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对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既培养学生对教材的概括、归纳能力,又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体系有整体把握,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思维导图如下图示:
4.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地理逻辑方法主要有: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比较法是最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石。地理理性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与地理成因等。地理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活动的基本途径一是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异同点进行思维,二是按照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进行思维,三是运用归纳演绎方法进行思维。因此,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我们的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在地理教学中,应多采取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方式,加强启发诱导。问题能够激起疑惑、促进思考,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思考。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就是将教材中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以“问题”方式呈现教材,唤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的内在需要。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策略的关键是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取出有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求事物本源的欲望。例如对于“鲁尔区工业区”的地理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鲁尔区的位置在哪儿?(2)鲁尔区为什么被称为德国的“心脏”?(3)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表现在哪儿?(4)利用鲁尔区的优势可发展哪些传统的工业部门?(5)鲁尔区传统工业得到了持续发展吗?(6)鲁尔区如何进行综合整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总之,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应该在地理教学的各方面加以重视,只要地理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规律,那么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会增强,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褚亚平,等著.地理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关键词: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学前儿童一般是指3-6岁的儿童,在学前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可以使其逻辑思维更加缜密。社会上对学前儿童是否应该接受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有着不同的看法,实际上学前儿童本身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只是初级的,为了对儿童的这种能力进行开发,教育工作者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要对学前儿童进行逻辑上的引导,使其多思考多动脑。
1 培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逻辑思维是指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建立在理由充足的基础上,学前儿童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有的儿童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在对儿童的大脑进行开发时,可以使其思维能力更加强大。学前儿童在掌握逻辑运算能力后,对抽象概念有了一定认识,在进行逻辑运算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思想上的跳跃。学前儿童正处于感知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是逻辑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学前教师一定提高教学水平,要培养学生逻辑思考的能力,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孩子今后的数字成绩也会有一定影响。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其语言表达会受到思维的影响,通过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其语言表达更加流畅。当前社会,对学前儿童智力的开发比较重视,所以,幼儿园一定经常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掌握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儿童的思维与思考能力。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工作,很多孩子在小学数学中,表现出了突出的能力,可以找到数字之间的规律。在学前阶段对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儿童具有缜密的思维能力,可以促进儿童心智的全面发展。
2 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学前儿童由于年龄的原因,在思维以及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要保证其动作与思维的协调性,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介绍几种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2.1 由浅入深操作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学生对看到或听到的知识可能会忘记,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会加深记忆与理解。所以,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可以通过多练习的方式实现,教师通过实物练习,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教学的过程汇总,要注意知识由浅入深,一开始不能涉及过难的内容,这会打击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在培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时,要助于对知识的概况,可以使儿童接触数字,寻找数字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律。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儿童通过摆弄实物,可以避免出现思想开小差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2.2 游戏激发兴趣法
学前儿童逻辑思维的培养依托于具体的事物。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在生活中、在与身处的人群的相互交流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在早期的逻辑思维培养中,为学前儿童提供和创设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杜威在其教育生活论中提出,最好的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该利用学前儿童现实的生活背景作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应把教育与学前儿童眼前的生活结合起来。学前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探索都是从自己生活的环境为出发点的,对知识的探索与学习需要自然的引入,学前儿童生活环境为背景,将生活情景作为活动情景更能让学前儿童有亲近感,更易吸引学前儿童的兴趣。例如在幼儿园环创方面:利用幼儿园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资源融入数学元素,墙面的环创把数字与图形等融入进去。班级的区域角落就可以布置成超市、服装店、厨房、动物园等等生活情景。充分利用这些生活场景,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就具有更广泛的空间和多样的活动内容,在模拟生活场景中以游戏的活动方式引导学前儿童探索发现逻辑关系,逐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3 家庭参与互动法
幼儿园对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做到系统而有计划的进行,却也不能忽视家庭的作用,毕竟学前儿童在家庭呆的时间也有大半。前面我们提到坚持生活情景中培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但真正的生活情景更多的是在学前儿童的家庭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很有必要迁移到生活中去,所以家园联系更显必要,在家庭生活中开发和训练学前儿童逻辑思维的将更具实效。建议幼儿园定期向家长出示一份阶段性学习培养计划和目标,让家长随时掌握孩子学习的内容,了解学前儿童当前阶段思维发展特点,以便在实际生活中有目标地进行引导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生活情景中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才能让学前儿童的学习更自然更具实际意义。
2.4 重视个体差异性的原则
学前儿童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的差异性比其他领域更为明显。首先,这是由数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其次,家庭教育因素也影响着学前儿童经验积累的差异性。第三,在数学领域,学前儿童个人天赋的差异。诸多原因导致:学前儿童即使在同一年龄段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设计逻辑思维训练教学活动时,老师必须根据学前儿童发展水平,从材料准备到操作要求都能有不同层次和不同难度的选择,真正做到让学前儿童自主选择,自由操作。
结束语
对学前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可以为儿童进入小学打好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找规律的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首先培养儿童的兴趣,使其对逻辑思维知识更感兴趣。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一定差距,在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实现学前儿童教育的综合性。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强,还可以使儿童的动作与思维更加协调,促进儿童心智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丽敏.关于学前儿童民族舞蹈教育的价值探寻及规范路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关键词:认知规律;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是人脑以理性形式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是人的一种认识活动。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它是数学素质的核心。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即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教育的任务是形成那些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活动结构。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一、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1、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
2、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具体的解题技能方法的指导,更应注意数学知识发生过程中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优良数学品质。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在知识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数学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也是逻辑思维的训练过程。这就是说,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就为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牢固掌握的过程,也是直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定理、公理、推论等。
二、温故知新,沟通新旧知识联系,用数学本身的逻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用已知求未知,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教学新知识前,教师首先要弄清学生知道什么,哪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所以,不论是课前的复习题,还是准备题,都要围绕新知识,为学生提供一条由已知到未知的道路。
2、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
3、指导积极发散拓展,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经验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发散,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中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我们要挖掘这种因素,沟通他们的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识同化到旧知识,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在教学新内容时,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有关旧内容,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为探究新知来铺路搭桥,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发展思维。
三、精心设计具体、感性材料,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升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1、提供感观材料,组织从感观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观材料向抽象的理性思考,是中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逐渐加强。教学时,我们应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2、精心设计思维感观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观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在概念教学中要重视感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
3、注重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借助表象,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四、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1、加强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及该知识点在中考和奥赛中出现的题型的练习;重视练习中的比较和拓展联系和实践操作练习;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促进思维的系统化。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