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物保护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工作,根据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长法治办字[2012]5号文件通知精神,经研究决定,在文体系统广泛开展“与法同行、服务发展”主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题宣传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本次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目的: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了解文化、体育、新闻出版、文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增强文化市场经营业主守法经营意识,增强文体系统干部职工依法行政意识,全方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本次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内容:《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法律法规,《文物保护法》等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体育事业法律法规,《图书馆条例》等图书事业法律法规,《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市场管理法律法规。
二、主题宣传活动的时间和形式:
文体系统与法同行主题宣传活动由相关职能单位负责,按照不同时间的纪念日做好相关法律宣传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1、5月24日至28日“图书宣传周”:《图书馆条例》及共享工程相关知识。责任单位:县图书馆。
2、6月12日“文化遗产日”:《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规宣传,《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及相关知识宣传。责任单位:县博物馆、县民保中心。
3、8月8日“全民健身活动日”:《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计划纲要》等相关法律法规。责任单位:县业余体校(全民健身中心)。
4、12月4日“法制宣传日”:《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管理法律法规。责任单位:文化市场稽查队。
三、活动要求:
各责任单位要按照上述要求,认真搞好宣传日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要形式多样化,讲求宣传效果,如通过制作宣传展板、在广场设立咨询服务台、通过电视播发公益广告、编排演出小型文艺节目、播放相关宣传科教电影等多种方式进行。
1.1更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文物保护课程注重实践,但并不仅仅依靠实践,其理论知识的掌握亦是课程的重点,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应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如青铜器在长时间的埋藏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病害———“铜锈”,如果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则不知“铜锈”是有害锈还是无害锈,各种锈蚀的种类有哪些,哪些锈该去除,哪些锈该保留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更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以往的教学中,课程内容多以文物的种类进行区分,以《无机质文物保护》课程为例,章节分为陶瓷器文物的保护、石质文物的保护、青铜器的保护、铁质文物的保护等。课程内容的讲授均先是文物产生病害的原因,其次如何去保护修复及保存。如把青铜器保护和铁器保护串联起来,即先讲授青铜器、铁器病害产生的原因,再讲授青铜器和铁器保护修复方法,更能使学生较为容易的理解和掌握。陶瓷器和石质文物保护的讲授亦可以串联起来。文物保护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学科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因此不能只教授书本已有的知识,必须跟踪本专业领域内最新发展动态和最新科技成果,将它们充实到课程内容中去。这样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知识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步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有益处。
1.2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但教师往往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开拓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提倡教师运用互动式、交流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并且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教学任务,应提倡提问式、对比式、启发式、研讨式和多媒体组合教学。文物保护课程教学内容偏重于实践操作,因此,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如不采用多媒体投影等教学手段,学生对于文物的保护修复操作仅仅存在于独自的思考当中,并不能完全理解,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提高讲课效率。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于课程的教学手段来说则是必须的。
2文物保护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此,高校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教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2.1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鉴于实验教学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开发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可以采用“自主设计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只对实验目标和实验所用方法提出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条件和实验路线的摸索设计,最终达到实验目标。相信学生通过实验的实施过程,能够提高他们从基础性实验中所学的技术进行综合应用。通过实验过程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讨论和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团队协作精神,相互促进,使学生更能理解相关知识与技术,掌握实验技术的关键点。
2.2开放实验室
随着实践教学制度改革的深入,对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传统的实验教学只注重学生共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实验室开放是一种新的运行模式,它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实验时间、空间、内容、条件固定等因素的种种制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进入实验室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实验室开放可以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课堂辅导与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相结合,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充分开展的条件,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3实验教材的编写
文物保护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并没有与之相关的实验教材出版,大多均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编写的内部实验讲义。为此,我院根据当前实验室仪器设备及教学的实际情况,正在组织教师编写具有鲜明特色的实验教材,以反映文物保护研究进展情况,并根据文物保护学的发展,在教材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杜绝将重复及过时实验纳入教材当中。
2.4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保证学生顺利进行实习的重要保障。校外实习是强化专业知识、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教学环节,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纽带。建立高质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迅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工作中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其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我校充分利用甘肃省作为文物大省的资源优势,已初步与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地质博物馆、甘肃武威市博物馆、广河县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今后的校外实习提供有效的保障。
3结语
关键词 博物馆 文物保管 文物保管员素质
博物馆的任何一件藏品都能体现国家、民族的文化魅力,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但同时文物也很脆弱,非常容易损坏。如果我们看到文物损坏一定是非常痛心的,每一件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这就意味着和文物直接接触的保管员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文物所具有的特性使得从事保管工作的人员要有很高的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素质方面,熟悉文物管理的基本程序;了解有关文物的政策法规;具有熟练的文物保护、保养的专业技能;深厚的文物修复与复制等专业知识与操作能力。人格品质方面,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工作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的负责精神,以及能够实现本岗位职责的健康的身体素质。而如何保管好馆藏文物,需要专业人员的努力与支撑,从博物馆的人员管理角度而言,文物保管员的岗位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保管员不能轻易流动,除了某些特殊情况。[1]一旦文物保管员稳定下来,对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利的,不仅可以使藏品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还能使文物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保养,尤其是在藏品保护和保养上,由于保管员在稳定工作的基础上,对各类文物的管理工作相对熟悉,同时又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而保管工作可以做得比较好。简而言之,保管员的素质关系着博物馆文物是否能够完好长存。
一、保管工作的现状
第一,从当前我国博物馆的文物保管工作现状看,部分中小型博物馆只是重视少数陈列展出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对大部分存放在文物库房内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此外,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由于资金问题导致部分中小型博物馆无恒温恒湿设备、消毒设备等文物保护设施设备,导致存放在库房内的文物,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文物受损,加之部分博物馆保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与文物的管理工作不相适应,在保管工作当中就造成一些工作上的失误。
第二,博物馆文物保管员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保管工作是一项专业的技术工作,在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保管工作也逐渐从以前的把文物看管不丢,发展为对文物的科学管理工作。但由于部分保管员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也没有适当地进行专业培训,使得保管员在具体的保管工作当中面临一些困难,最后呈现的结果是保管员的工作不能很好地进行,进而制约了博物馆的整体管理工作,这些情况都是博物馆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博物馆保管员的工作素质的几点要求
(一)做好文物的日常管理工作
博物馆并不是每天都有文物藏品要入库,保管员在没有任务的时候,不能忽视对文物的保护管理,否则就不能及时地知道文物的具体情况,文物何时需要养护等。然而,这些都是保管员应当认识到的问题,保管员要坚持做到对文物的日常管理,对不同质地的文物进行科学分类和保养,坚持填写库房日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而减少文物所产生的不良变化,如发霉、干裂、褪色等。[2]
(二)做好文物的保密工作
博物馆是向公众开放的,开放的目的是让参观者对某一文化进行学习和受到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物藏品可以任意向公众开放,某部分文物在某些方面需要保管员进行保密工作。例如,藏品库房的位置、库房中有什么藏品、文物藏品存放的具置等事项,都不能随意告诉他人。保管员进行保密工作的原因在于对文物藏品进行保护,确保文物的安全,使得文物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
(三)做好文物信息的了解工作,掌握文物情况
博物馆保管员应该了解每一件所保管文物的基本信息,掌握文物完残情况,并做好相应的记录,为文物的提供、利用及研究工作做准备。
(四)做好文物藏品出入库各项手续登记工作
在文物保管工作中,各项手续完善有利于文物的保护管理,同时在出现问题时,有据可查。因此,在涉及提取、利用文物时,保管员的工作就要确保文物在被提取、利用时候的安全。一旦涉及提用文物,必须要依据相关法规,经领导批准同意,各项手续完备后,做好文物的提取、退回、查阅、拍摄、修复、复制等工作,并做好文物提用前后的拍照、登记工作。坚持实行出入库人员登记手续,认真填写库房日志,填写藏品入库登记表,对新征集文物及时整理、入库,对出库文物每次都做到手续完备,认真检查、核对。在保护管理好文物的同时,保护好保管员自身。
(五)做好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学习工作
博物馆文物保管员一定要熟知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对违反规定的文物提用和修复,一定要坚持原则,坚决予以制止。
以上是对博物馆保管员的工作素质的几点具体的要求。
三、博物馆文物保管员对保管工作的影响
(一)博物馆文物保管员的素质对保管工作起着技术支持的作用
在博物馆文物保管中,起着技术支持作用的关键,在于保管员具有丰富而又专业的文物保护和管理的专业知识。例如,在我国抗美援朝时期的兵器类文物保管当中,保管员要涉及知识层面非常多。首先,保管员要全面了解抗美援朝战争史,进而明白对抗美援朝时期的兵器陈列展示和保管的意义所在。抗美援朝时期文物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馆藏手枪、步枪、冲锋枪等,可以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某些战役的战况。其次,是保管员对兵器类文物保管的注意事项和保管知识的实际应用,如保管员要对兵器性能进行全面了解。此外,还要考虑到兵器类文物的质地和兵器类文物所适应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等问题,在不影响文物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保管。
在对兵器类文物的实际保护管理工作中,在平时,枪支应统一存放在枪架上,处于保管状态,做到勤擦拭上油、勤检查;做到不碰摔、不锈蚀、不损坏。
总之,在对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中,保管员要做到对各类文物进行科学保养,及时维护,全面了解各类文物的保护管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延长文物的使用寿命,从而更好地发挥文物的作用。
(二)复合型文物保管员是博物馆发展的主推力
当前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分布在全国各地,细心观察可以发现许多博物馆建得非常有特色,但是博物馆的真正内涵是体现在馆藏文物上面的。而馆藏文物的长存与完好,则要依靠文物保管员较高的整体素质,如果没有一批优秀的文物保管员,博物馆的存在就会逊色很多。从文物保管员的工作内容看,涉及到的细节非常多,工作甚至是比较复杂繁琐的。例如,从藏品的接收入库、整理、分类、排架、利用、库房的调整、藏品的装箱、运输、日常的养护和管理等都离不开保管员的亲自动手参加。[3]因此,博物馆的保管工作并非易事,保管员的素质显得十分重要,这直接会影响到博物馆的整个管理工作,要保证博物馆正常和顺利地运行,培养一批专业有素的保管员队伍是势在必行的。
如今,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博物馆的文物保管也已经在逐渐利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先进的科技与文物保管技术相结合,使得保管员的工作更加安全便利,当然前提是保管员能够熟练的应用科学技术,实现对文物的有效保管。复合型文物保管员就是能够将当代的信息技术与文物保管的相关知识技能等相结合,对文物进行有效的保管和保护。目前,国家正在进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对全部馆藏文物信息进行信息化管理,保管员应合理地运用信息库,对馆藏文物的使用及保管状况进行及时录入,对文物进行科学管理,做到查用方便,并确保文物安全。
另外,文物保管员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其中包括工作的责任感与认真的态度等,因为保管员的工作态度也是素质组成部分之一,对文物的保管工作也有影响。在具体的保管工作当中,每个流程都需要小心谨慎。例如,在瓷器等易碎品文物的保管工作中,需要保管人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操作中细致认真,轻拿轻放。
文物保管员还应具备相应的鉴定知识、考古知识、文物保护知识等,这是保管人员在职业素质中,需要具有的一部分。保管人员需要了解各类文物的历史及相关情况,了解文物保护的方式方法,并把所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而当文物保管员具备以上所提到的素质条件和要求时,将会成为博物馆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四、保证文物保管员素质的措施
上述的博物馆保管员的素质对文物的保管工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保管员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也比较繁琐,对保管员的要求可能也比较苛刻,但是作为文物保管员,也知道文物损失一件就无法找回的道理。同时,保管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对文物进行保管和保护,是非常值得赞扬的。由此,为建立一批优秀的保管员团队,博物馆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一)严格把关文物保管人员的聘用
文物保管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文物的安全。因此,博物馆需要制定严格的文物保管员聘用条件,制定文物保管员岗位职责,并严格按照聘用条件及岗位职责要求聘用保管员,确保文物保管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保管员的稳定性。
(二)加强文物保管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
知识技能的培训学习内容要广泛。例如,学习如何对文物进行鉴定、管理、保护、保养等,或者安排保管员到其他的博物馆交流学习。实践证明,任何单位要做好工作都需要一支优秀精锐的团队,博物馆的工作也同样需要一批优秀的工作团队。博物馆可以提供非常好、非常先进的硬件设施设备,但是没有专业的工作团队,一样会使得博物馆文物的保管工作难以进行,可见文物保管员的专业素质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博物馆要做好保管员素质培养工作,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不能流于形式,并且让文物保管员能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升文物保管员工作所需要的素质。
五、结语
博物馆的工作看似简单安静,实际上,博物馆的管理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文物保管员需要专业的技能、渊博的学识、先进的思想等,如果文物保管员都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就意味着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和管理工作会受到限制,影响到博物馆的其他各项工作的质量。同时,由于各种类型的博物馆性质不同,需要的文物保管员就更需要相对的稳定性,需要保管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文物保管员自身也应当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确立自己事业的目标,充分发挥作为文物保管员的作用。
(作者单位为抗美援朝纪念馆保管科)
[作者简介:齐红(1968―),女,辽宁丹东人,大学学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文物保管。]
参考文献
[1] 陈娟.博物馆文物保管员的素质对保管工作的影响[A].博物馆藏品保管学术论文集[C]. 2004:7.
【关键词】新时期;博物馆;功能与职能
时代在进步,社会也在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功能和职能也随之逐渐增加,这不仅对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还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进而提高其文化素质。对于新时期的博物馆而言,强大的功能不仅能够有效的保护国内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还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加深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与此同时,新时期的博物馆在给大家提供休闲场地的同时也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明世界。搜集不同种类不同价值的历史文物是我国博物馆的主要职能之一,同时保护文物和修复受损文物又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职能。因此,作为博物馆的服务者,不仅需要拥有对工作的热情还需要具备强有力的专业文化和知识,只有如此,才可以不断的一代一代的传承我国的历史文化。
一、新时期博物馆具备的功能
1.新时期博物馆具备保存功能。
很多的自然以及历史文化遗产被博物馆所收藏并存放其中,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能够享受妥善的保存和安排,同时也能够让广大群众进行赏析,不仅使文物的价值得到提高,还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很多文物的历史以及相关资料都会被注释在文物旁边,这样能够让不同层次的群众加倍深刻的了解其过往和其存在的历史意义。博物馆的收藏职能充分的在其保存功中得以体现出来。博物馆中的文物经过较好的保存,才可以使其收藏r值得以提高。而且,博物馆中具备专业人员,他们不仅能够保护和修复各种各样的文物和其他相关的遗产,还能够给文化提供一个高水平的栖息之所,能够使其免于老化和破损的危害。很多文物因为历史悠久的缘故,一旦暴露在空气中接触氧气,就会产生挥发和变质的现象,因此,那些历史和文化价值颇高的不论是历史还是自然遗产被博物馆保存着,不仅能够使其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还能够使其自身价值得以提高。
2.博物馆能够让大家拥有健康的娱乐休闲场所。
随着我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群众的物质条件正在显著的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广大群众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文明的享受,更多的人们愿意去熟悉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和知识进而来满足精神层面的享受,显然博物馆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过去的博物馆只为一些高层次高地位的人开放,只为他们提供各项服务,显然无法使广大群众精神生活得以满足。伴随着时代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时期博物馆一改往常形式,普遍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只需出示身份证,就可以得以免费享受博物馆中的知识。不仅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还能够让广大学生群体得以探索更多未知的知识领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进而使其知识面得以拓宽,同时也最大程度的使大家的精神层面得以愉悦。
3.能够协助教育。
众所周知,博物馆内保存着众多的文物,这些文物都具备历史价值,因此,这里也成为了学校的另一课堂,由此可见,博物馆能够协助教育。随着社会进步,教育机制的不断变革,如今的学校不只是单单注重学生成绩水平的高低,逐渐的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和家长们会不时的组织学生去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到课本之外的一些知识,还能够让学生们更加的了解历史,了解我们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相关知识。切身的呼唤和教育大家要保护和爱护这些文物并学习其历史和文化意义,进而使得我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二、新时期博物馆的相关职能
1.征集工作是其基本职能。
博物馆的工作要求我们要仔细、谨慎、认真、负责,可以从赠送、租赁、互换、挖掘等方方面面来实行征集工作。因此,在征集和采集相关文物的同时,不仅要得到相关部门的同意还应该进行实地考察,进而得出结论是否具备发掘价值等。与此同时,在征集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的同时还应该尽最大努力保管文物,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开支,收集具有重要意义及价值的文物。
2.博物馆另一重要职能是保护与修复文物。
想要完整的保存文物,不仅需要技术方面的专业素养,还需要许许多多地方的完善与支持。针对绘画而言,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保护,还需要根据不同氧化的情况以及破损的状况进行补救以及修复,尽最大可能保护文物不被侵害,不仅要防止空气污染带来的影响,还应该预防虫蚁的侵害,所以,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得以成立来进一步保护和存放历史文化遗产以及自然文物遗产等等。只有保护好文物不受侵害以及修复好破损才能够延续其历史价值,进而丰富群众生活和精神世界。
3.可以根据不同新意的方法进行文化传播又是新时期博物馆的一项重要职能。
通过悬挂照片于展示台中来进行展览是传统博物馆的展览方式。对于新时期的博物馆而言,甄选出适合的主题元素,进而布置与其有关的文物进行展览,不仅能够引起广大群众的注目,还能够以小见大宣扬主题,以其主题方式,通过各种与其呼应的展品进而强调其要宣传的文化以及意义,不仅印象深刻,还更容易掌握,进而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展现文化传播的多样性,更具创新思维。
三、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精神层面的追求已然提上了日程。与此同时,创建和开放博物馆,不仅能够给广大群众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精神沟通以及信息分享和交流的一个场合,还能够给众多学府提供一个优质的讲堂和文化传播场所。使普通老百姓能够认识历史,使学生们更愿意更有兴趣去学习,加深和理解学习到的知识的同时,也做到了传承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的目的,同时造福人类,愉悦身心,使得精神层面得到最大的满足。由此可知,新时期的博物馆具有很多的功能和职能,二者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博物馆的功能在职能中得以体现,职能又在功能中得以运用,两者缺一不可,两者紧密相连。所以,只有积极的展示和发挥新时期博物馆的功能与职能的作用,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博物馆,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同时也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具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冯冬艳.浅谈新时期博物馆的功能与职能[J].河南科技,2014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古籍修复 人才培养 教学体系 创新设计
一、引言
“古籍修复”是一门应用性、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长期以来,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主要还是依靠行业内部的师徒相授、口耳相传。这种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在技艺延续中曾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逐渐显现出生源基数少,入学渠道狭隘、教学方法保守、从业人员文化层次低等弊端,不利于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手工艺技术的发展和传承。近年来,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古籍修复专业已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普通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专业定位、学科建设、课程体系的科学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经验和科学结合,突出研究实验能力与实操技能并重的教学思路,努力发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古籍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二、发达国家古籍修复及相关专业的发展现状
古籍修复现代人才的培养既要坚持传统修复技艺的传授,又要重视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与保护技术比较发达的欧洲和亚洲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下的古籍修复专业人才培养仍停留在较低层次。突出表现为,教学内容重文轻理,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课程的设置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创新亟待进一步加强。
国外修复人员的培养,具有研究实验能力与实操技能并重的特点,有利于古籍修复方案的科学制订,使操作技术更加可靠。据初步调查,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波兰等古籍保护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有多所高校开设古籍(文化遗产)修复或保护专业,也设置古籍及纸质文献的保护方向。[1]其课程设置兼顾绘画、微生物学、化学、材料技术、艺术史、修复理论、文献研究方法、计算机应用等实践环节,涵盖针对性较强的修复与保护训练,并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有大量的专业实习,甚至包括到国外相关机构接受实训。最后,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还要求包括一次文物的修复工作。
国内档案、文博保护的相关专业已具有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并针对需要加入一些理科的课程设置及应用。就古籍修复专业而言,近年的办学经验也提醒我们这门学科的发展不仅需要目录学、版本学等文科基础知识,而且需要规范严格的技术技能,更需要拓展与修复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基础知识,加强对修复材料和修复环境的分析及监控,让“古籍修复”真正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实操技能、实验研究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古籍修复与保护专业及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立足传统修复技艺,引进相关学科知识,不断进行修复技术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传承创新。只有这样,才是培养古籍修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科学方向。
三、现代社会背景下古籍修复专业的发展趋势
古籍文献对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史料作用,同时也是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据有关专家估计,保存至今的古籍约23万卷,全国古籍藏量应在5000万册左右,可谓卷帙浩繁[2]。古籍修复专业对课程设置、知识技能的要求科学、严谨。如何将传统的技术传授科学地融入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框架之下是高校办学中探索的重要问题。现代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强调应用型、创新型的特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学体系中必须大力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并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1.关注实操技能学习的过程性。
传统的古籍修复多是手工劳动,其技术传承依靠师傅的口传心授,而熟练技工的养成则依靠不断地积累经验。通过专业办学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必须尊重和延续这种技能习得的过程。在实践教学中继续坚持“师带徒”传授方式的合理内核,一对一全面传授、技术观摩,辅之以修复方案集体讨论以促进修复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修复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科学严谨的工作流程。修复前要预先制订完整的工作计划,修复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安全性、真实性、适宜性、规范性、最少干预的工作原则,修复环节要涵盖清洗、去污、溜口、补破、补蛀、镶补、揭裱、托裱等步骤,让学生在实践实操中提高感性认识。通过亲历亲为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2.注重培养实验研究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研究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修复方法进行思考,促成古籍修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这项传统手工技艺的科技含量。
实践环节中应进行理化和生物上的科学实验,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观察那些肉眼无法看到的纸质媒材内部的变化,监测纸张纤维和保护测算,从而积累科学数据,使修复方法更科学和更有效。建立专门的古籍修复实验室,配备自控式杀虫防霉机、厚度仪、进纸机、纸张抗张强度试验机、白度测定仪、耐折度仪、干燥箱、纸张水分仪、造纸纤维测量仪、酸度仪、高像素数码相机等设备,对纸张材料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属性建立分析。配备书芯压平机、纸浆补洞机、纸浆补书机、切纸机、自动压书机、晒纸架等仪器和设备。这些新产品,都是实践的产物,都是技术创新的产物,能帮助师生提高修复效率,使修复工作事半功倍。另外,在修复材料的加工制作上,应实行科学检测、制定标准和按需定购,使修复材料的质量得到保证,从根本上杜绝不良修复材料对古籍文献的负面影响。
3.合理利用高科技手段,引进先进的教学内容。
古籍的修复越来越多地运用高科技手段,一些现代化的高科技仪器设备应该逐渐被引入古籍修复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如在古籍修复过程中使用数码影像、电脑和工业机械等手段参与修复或辅助修复,用来研究古籍载体材料的特性,认识其损毁规律,寻找更好的保护手段,为提高修复古籍的技术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引进和运用高科技,新技术可以有效推动古籍修复实践教学中的知识创新,促进传统修复技艺的提高,推动人文内涵的丰富和延续,是引领古籍修复理论和技术发展的风向标。
古籍资源数字化是传统学术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古籍数字化是保护和传承古文献最有效的形式,也是古籍整理工作的必然趋势。[3]引入古籍数字化教学内容,完成对古籍再生性保护的知识储备是古籍保护工作的发展趋势。古籍资源数字化是传统学术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在数字化过程中,对于古籍特有的个性,需要我们采取一些特殊的加工手段和技术措施。因此,古籍的数字化需要一批既懂得古籍整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只有实现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构建、提升修复教育的科学规范化程度、推进古籍修复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使其自身达到可持续发展,从而适应古籍保护事业不断发展的动态需求。
四、“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意义和作用
1.构建合理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目标。
在加强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建设的同时,也要通过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谱系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技术能力和知识结构,这是塑造现代古籍保护人才的前提和基础。新时期的古籍修复工作人员除却需要基本的动手能力和身体条件外,还要具备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对现代化设备和仪器的操作能力。现代古籍保护人才应该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诸如版本、目录等古籍文献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掌握造纸技术、书籍装帧、材料化学、基础物理等相关知识,甚至要了解艺术学、美学等有关知识,从而规范并延续科学有效的古籍保护方法与修复技术。因此,在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必须对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进行梳理,更重要的是把现代科学技术及先进文化成果及时地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增强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和综合性,以适应现代修复人才和高校学历教育的需要。
2.注重古籍修复领域的学科建设,提升修复教育的科学规范化程度。
古籍修复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技术的历史由来已久,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文献的产生和文献载体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现代修复人才不仅要继承古代文献修复的经验,还要在技术和方法上大胆创新。因此,古籍修复是一项既古老又年轻的事业,甚至可以说现代古籍修复是重新研究古籍保护和重新解读传统文化的一门新兴学科。纳入高等教育中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应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对文献的修复和保护进行探索研究,走出经验阶段,借鉴国外文化遗产保护中修复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全新的方法和理念揭示古籍文献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更有效合理地保护和抢救作为古代文化载体的文献遗产。
五、“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完善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设计。
相对国外古籍修复和保护的科技水平和研究能力,国内的古籍修复和保护基本还停留在经验阶段。古籍保护与修复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实践技术与理论知识缺一不可。根据应用型、创新型古籍修复人才的能力需求和基本特质,高校的古籍保护与修复专业教学,其课程设置应该兼顾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应根据实验条件和师资条件对研究领域、专业分化做合理安排。其中实践性课程设置应包括:材质和材料分析、技术和制作工序、保护方法和技术、预防性保护和修复、制作物件复制品、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应用、科学研究方法等内容。此外,实践环节中引入古籍数字化教学内容,完成对古籍再生性保护的知识储备是古籍修复未来的发展趋势,且在数字化过程中,对于古籍特有的个性,需要我们采取一些特殊的加工手段和技术措施。因此,古籍的数字化将需要一批既懂得古籍整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
2.打造一流的实验平台,提高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技术保障。
古籍修复是一个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引入实践教学,对高校办学的软硬件投入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完善古籍修复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科学发展道路,大力建设满足教学需要和推动专业发展的实验平台。古籍科技保护实验平台是以古籍修复及古文献保护为基础,融原生性及再生性保护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六、“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为实现应用型、创新型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目标,古籍修复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满足如下要求:
1.实践教学体系融入自然科学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使修复人才具有从经验修复到科学修复的潜力提升。
在高等教育体系下,古籍修复不仅是一种应用技术,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一门以修复技术为基础,综合了化学、物理、艺术学、美学的应用科学。因此,新时期的古籍修复人才,不仅要传承传统的修复技术,还要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增加古籍修复的科技含量,推进理念创新、知识创新,探索古籍文献修复的方法论,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完成从经验修复到科学修复的转化,从而使传统古籍的修复适应现代古籍保护的需要。
2.加大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打造古籍科技保护实验平台。
古籍科技保护实验平台主要包括纸质文物保护和文献保护技术两个重点实验室。
纸质文物保护实验室主要拓展在纸质文物方面的综合保护项目,于实验教学中引入用于化学分析、纸张耐久性与物理强度测试与纤维质量分析等的实验项目,着眼于科学修复中所需的工艺检测环节。为加强古籍修复的科学性,纸质文物保护实验室主要从纸质文献载体的变化、保存空间温度、湿度的影响和微生物滋生等方面,分析纸质文物老化受损的原因和机理,总结出纸质文物保护的具体方法和内容,加大纸质文物保护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使其成为古籍科技保护方面的实验基地。
文献保护技术实验室主要开展传统古籍的修复与民国文献的保护等实验项目,用于培养学生古籍原生性保护的专业技能。文献保护技术实验室以培养学生古籍保护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立足于古籍修复、保护类实验的独特性、科学性,为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在实验教学方面提供物质基础,并利用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使我校成为古籍修复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古籍修复师鉴定基地。
七、结语
高等教育背景下创新“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验室建设的具有独特性与时代性。现正值国家、省市教育系统遴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关高校应加大古籍科技保护实验平台的建设力度,增强综合实力,为申报古籍保护类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供硬件条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古籍修复专业教学体系的科学论证,为古籍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宏彦.国外古籍修复人才的科学培养对我们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4).
[2]覃燕梅.我国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工作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7(4).
本人于XXXX年X月份加入XXXXX公司,入职后在规划工程部工作近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不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我都获益匪浅。
一、新的岗位,新的挑战
来到XX公司,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公司的规范化的管理,不光体现在工作中,同时在企业形象、个人形象中同样能够得到体现。现在的职位对实际工作经验要求很高,而我正是在这方面有所欠缺,我将通过工作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塑造自己。这种学习是一种见机行事,是让自己适应工作中的知识技能,使自我希望通过学习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同时也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二、工作内容
1、报建工作:
a.水表及电表开户事宜
b.XX报建
2、部门周报、月报及推进表;
3、参与规划设计工作:
a.游客服务中心
b.XX景观雕塑设计
c.XX文物保护规划
d.XXX片区环境综合整治
e.XXX项目前期踏勘及建议书
f.XXX田园综合体概念策划方案
g.XXX片区概念策划方案
三、学习内容
1、工作方面需提前存档,再三核查内容确保无误;了解项目策划基本要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沟通交流方面,实时汇报工作进度,减少无用功;与对接人员积极沟通,及时了解项目进度;
3、事分轻重缓急 ,在处理事情上,先将手头事务进行整理,分级进行处理。
四、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接触XXX相关工作一年的时间里,需要沟通协调的事务繁多,各个项目之间存在人员的对接交叉等情况,需要及时信息共享才能避免在处理事务上出现状况,在这个方面我仍需努力,处事方面也不够严谨。
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内容,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接下来要做的是:
1、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更多的策划及规划相关知识,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加强工作软件的学习及掌握,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新技术、新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精神性的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于2011年6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①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②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③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④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⑤传统体育和游艺;⑥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等等。而图书馆的职能在于保存人类记忆、积累人类知识、传承人类文明。这种职能是图书馆生存定义与持续发展的本质。因此,保护以文化为本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所当然是图书馆应该担负的职责与职能。高校图书馆作为存储及传播知识的重要科研服务体系,必然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当中。
一、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定位
高校图书馆是公益性的服务机构,可以向读者提供广泛的信息和各种各样不同的思想形态,是社会文化组成的重要组织之一。高校图书馆不仅需要为教学科研等提供保障,同时还承担着保存地方文化传统以及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的任务。高校学生接受知识和对知识的反馈能力是最强的,所以,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尤为必要的。
二、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大多规模较大,人员较多,信息资源丰富,有相对专业的、先进的管理系统和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实力较强。高校图书馆不但拥有专门的人才对信息资源进行细致和系统的分析,而且具备了较为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源的挖掘及保护经验,对于信息的数字化和信息资源的整理也具有其他单位所不具备的优良条件。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为广大学生提供服务,学生人才济济,是祖国的未来,这就使高校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普及、宣传工作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1)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涉及到多个学科及领域。对于所学专业相关的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与看法不同于其他民众,他们的学习及研究视角相对专业,思维相对活跃,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相对前卫,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这些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科背景的高校学生们,对其进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收集、保护工作的相关教学和引导,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进而介绍如何专业的参与到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当中。
为高校图书馆培养和输送专业的人才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当中,可以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并为图书馆的工作注入新鲜的学业和思想,不但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的自身提高,更加有利于推进我国高校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步伐。加强高校图书馆对专业学生的培养,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快速有效的途径。
三、高校图书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对策
(一)完善保o和传承机制
1、设立专门的保护研究机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持续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动向与趋势,需要保护工作细致化、专业化、系统化。因此,在高校图书馆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专门的保护和研究机构,培养和引入相关人才,至关重要。相关工作人员,既要掌握高校图书馆相关知识与技术,又要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有所了解,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充满兴趣和热情,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非遗”的重要性,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与使命,能够主动的投身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行列当中。高校图书馆不但要面向社会引入符合条件的人才进入保护机构,更要从高校图书馆内部培养有潜力的人员加入到“非遗”保护研究机构当中,为机构及时注入新鲜血液,从而提高此机构的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更好的为高校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2、加强特色馆藏建设
(1)明确高校图书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馆藏的目的并提高工作效率
建设特色馆藏的目的是抢救、保护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遗产,并建立良好的平台,为广大用户提供全面、细致的“非遗”信息,使保护和普及并行。高校图书馆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在“非遗”保护的各个工作环节中做到认真、细致、负责。在“非遗”的搜集、整理、认定、建档的工作环节中,应做到对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文献及影音资料进行及时的分类和数字化处理,为下一步具体进行馆藏信息分类提供便利条件,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丰富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馆藏内容
特色馆藏要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高校图书馆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从改善自身的服务方式和内容上着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展现在公众面前。高校图书馆在加强“非遗”特色馆藏方面可以充分的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殊属性,在对其进行收藏建档时,可以根据民族、地域等进行划分,然后经过整理,以数字化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多的图片,尤其是视频资料,将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传统风俗、表演、手工艺等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公众面前。
【关键词】微课设计 关键点 疑难点 延伸点
微课主要针对教材中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制作,具有切口小、时间短、主题突出、类型多样、交互性强、使用方便等特点。选准知识点是微课开发的首要任务,也是微课教学“效能”的关键所在。下面笔者以小学语文四年级微课程制作为例,简述如何选好微课的“点”。
一、关键点:熟悉教材,把握目标,形成知识应用的序列
小学语文微课的开发制作,应遵循“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课程总目标,把握学段目标与内容,选准知识应用的关键点。
在微课设计中,笔者首先联系教材内容对学段目标加以细化,形成具体目标,并根据具体目标的要求,梳理形成“微小”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便可成为微课开发的“点”。
如围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二学段“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研读教材,可发现教材中蕴含的知识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我的发现》这一栏目,在“发现”的范围上较三年级有所扩展,安排了关于读写方法和阅读习惯方面的发现,而且呈现方式由原先的提示语变为学习伙伴“小林”和“小东”之间的对话。这样的编排特点不但体现了四年级语文教学关注学法提炼的特点,而且以学习伙伴对话的形式呈现,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学习小结的范例,也为第三学段“回顾与拓展・交流平台”的学习实践做了铺垫。因此在研读教材后,联系“能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共同讨论”这一目标,我们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三组《语文园地・我的发现》栏目为切入点,确定了“如何进行学习小结”这一微课主题,重在引导学生从畅谈阅读感受、提炼阅读方法、联系相关内容、品读课文语言、领悟表达方法、比较不同作品等方面来进行学习小结;小结的时候,提示学生先概括地说一说,再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同样的,我们还关注教材的“课后练习”“导读提示”“宽带网”等栏目,围绕这一具体目标,确定微课开发的“知识点”(知识点列举见图1)。
综上所述,我们围绕“语言运用训练”之主线,遵循“总目标学段目标具体目标知识点”的思路,从阅读、习作与综合性学习等三方面分别确定语文知识运用的关键点。这样设计的微课切口小,主题集中而明确,教学目标达成度比较高。
二、疑难点:关注学情,解答疑惑,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
微课的设计开发,也可以选取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来进行。学贵有疑,根据学生学习的疑难之处来设计开发微课,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的自我学习。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一课时,学生对文中“小夜莺”面对军官盘问时说的两句话表示难以理解。
师:“小夜莺”在面对敌人的盘问时,说了这样两句有意思的话。请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你读懂了什么?(教师出示句子)
①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② “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生: “小夜莺”回答敌人时说“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是指在树林里有很多鸟,非常热闹。
生:我读着这两句话,感觉“小夜莺”似乎并不是在讲鸟很多,有野兽,应该是有别的含义,但具体是什么,我读不明白。
……
“小夜莺”在回答敌人盘问时,说的话一语双关。“双关”这一语言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是学习上的疑难点,但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语言增长点。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联系上下文再思考,如提问:句中的“麻雀、乌鸦、猫头鹰与野兽”还有可能指的是谁?“小夜莺”这样说话有何妙处?课后,我们以“读懂双关语”为主题设计了微课。由课文语例教学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双关”的语言现象,初步了解双关的用法及表达效果。
除了课堂上关注学生学习的困惑之处,我们还在课前,根据学生的学情预设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困惑。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安排了侧重学习表达方法的“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组课文:《白鹅》和《白公鹅》,两位作家笔下的白鹅,特点鲜明,形象生动,但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迥然不同;老舍的《猫》和《母鸡》,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但写法完全不一样。教材建议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来学习,但如何具体地进行对比阅读,需要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导。又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要求学生体会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这也是学生阅读的难点,需要引导点拨。针对上述例子中谈及的学生疑难困惑,我们设计了微课《对比阅读作家笔下的鹅》和《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帮助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总之,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情,善于将学生的疑难问题变为教学资源。由学生的疑难问题切入设计的微课体现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效果会更佳。
三、延伸点:补充教材,扩大视野,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
微课的开发设计,还要关注教材的“延伸点”。如何由教材开始“延伸”?有的侧重于补充相关知识,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牧场之国》的课后资料袋提供了有关荷兰的介绍,可由此延伸制作微课,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有的侧重于提供活动建议,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宽带网”栏目指出“让我们通过课外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活动,了解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有的侧重于指导品悟语言,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栏目引导学生发现句式的特点;有的则侧重于指导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指导学生阅读生活中的各种票据,等等。
我们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口语交际・保护文物》为例,谈谈如何拓展延伸知识点来确定微课主题。根据教材“保护文物”口语交际训练要求,我们将“保护长城”这一训练载体作了延伸,把身边的月湖景区创设为口语交际训练平台,通过课前资料收集、课中文物保护情况交流与建议及课后延伸实践等活动,训练学生有层次、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表达与倾听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将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与成果制成微课,为口语交际提供言语材料;可以将学生练习交流的过程制成微课,为口语交际的评价与修正提供具有“现场感”的资料。这样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合理开发与利用,使学生与教材、与学习内容贴合得更加紧密。延伸,补充了教材,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增强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与能力。
关键词: 乡土历史 高中历史课堂 教学方法
中国历史悠久,每个地区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乡土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学生对此有亲切感与认同感,对优秀的地方文化遗产有自豪感。在枯燥的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经常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乡土历史,将开发乡土历史资源的实践活动与课程有机结合,教学效果明显。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乡土资源的使用,让课堂绽放精彩。最终达到传承社会文明,凸显乡土文化特征,真正实现历史科学的教育价值的课程目标。
一、正确认识乡土历史的重要性
乡土文化蕴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它发生在本乡本土,具有教育意义。它的内容包括:历史沿革、文化传统、风土民俗、名胜古迹、革命遗址、重要人物和事件等,让乡土文化走进课堂,既是对现有教材的补充和具体化,又是加强对学生的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有效途径。乡土历史就是我们身边的历史,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对自己周围的风土人情和历史踪迹都有特殊感情。它离我们很“近”,就像历史与现实,古代与现代架起的“超时空隧道”觉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利用乡土历史的这种特殊性和亲和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讲授,能有效激发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巧用乡土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让课堂绽放精彩
教学中,教师把课程知识点与乡土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沟通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对乡土历史的亲切感,用已感知的乡土历史感悟课程中的知识点,激发其学习兴趣;或点明课程知识点与某个家乡历史遗产的具体联系,使学生在今后接触地方文化遗产时,联想课程相关知识点,以家乡史印证中国史,激发其对家乡史的探求欲望和对历史科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历史关于先秦历史、古代中国农业、古代中国手工业等内容时,学生对于远古居民生活的环境,古代中国人进行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情况感觉非常陌生和遥远,为了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给学生讲解家乡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每一件文物代表着一段历史,如在展厅中央,有一面饰有四出钱纹、鸟纹、蝉纹的铜鼓格外引人注目。据介绍,该铜鼓鼓体硕大,纹饰繁缛,雕饰独特,其中鼓足处的“人乘飞兽”雕饰更是世所罕见,突出反映了南方骆越先民精湛的冶炼技术和艺术创造力,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属县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通过讲解乡土历史,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探索的兴趣。
三、巧用乡土历史,提高学史能力,让课堂绽放精彩
新石器时代的残石石锛、战国时期精美瑰丽的铜鼓、宋元时期数不胜数的瓷器及历代名宦文人留下来的踪迹和佳话,等等。这些文物和遗迹,印证了横县文化的久远、真实与厚重,昭示了横县历史地位的独特、鲜明与重要。从汉武帝元鼎六年置安广县起,横县开始建置,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自唐朝贞观年间始,以“横”字冠域名,历经1300多年而不改。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智慧的横县人民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耕耘劳作,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创造出灿烂多彩的历史文化。其中,铜鼓文化可谓是颇为绚烂夺目的一朵奇葩。据考证,在春秋战国时期,横县的骆越和西瓯人就已经懂得铸铜技术,所制作的铜鼓造型精美、花纹瑰丽,为后人所赞叹。横县出土的铜鼓数量较多,在广西可谓名列前茅。据统计,1949年至今,横县境内已出土20多面铜鼓。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国家一级文物――南朝人乘飞兽饰钱纹铜鼓。一些样式精美的陶瓷器,据介绍,这些陶瓷都出土于尹屋窑。位于横州镇尹屋村的尹屋窑群是当时规模较大的南方民窑,所出土的碗、碟、壶、罐等器皿技法高超、纹饰精美。据考证,其产品除了满足本地需求,还远销国内外。可见,在宋元时期,横县的陶瓷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高度发达的陶瓷业折射出横县繁华的社会风貌。通过了解乡土历史,不仅让学生找到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与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