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审计绩效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审计管理;审计委派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日益增加,内部审计在加强经济监督,保证学校经济活动合法、有效,提高学校的科学管理水平的作用日益凸显。但由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内向性、审计业务的复杂性、审计人员业务能力的局限性、审计方法及审计手段的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着太多的挑战。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是高校管理一个重要课题。
一、内部审计及高校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1 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主要类型为两种,即独立设置或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由于审计机构是高校内部设置的机构,审计部门作为高校的职能部门和其他部门一样都在学校领导层领导下工作,审计工作仍依附于高校的行政权力,不可避免地受到行政权力的干预,被领导意志所左右,部分高校领导对审计工作的作用、任务和职能了解不深,认为可有可无,限制了审计工作深入开展。其次,内审部门的直接领导大多不是学校的正职行政领导,一般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审计过程中容易受到高校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内审工作的客观性无疑会受到影响,从而降低了审计的公正性。此外,内部审计部门是高校的职能部门之一,不能完全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其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因此,现有的机构设置模式下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难以得到保证的。
2 内部审计力量薄弱,审计人员缺乏主动性
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增加,审计项目逐年扩大,审计内容逐年增大,从简单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经营审计、内控制度评价、基建修缮工程审计、物资采购审计、合同管理审计等逐步拓展,高校内部审计业务日趋复杂。相对而言,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已不能满足高校审计快速发展的需求,繁杂的审计任务与薄弱的审计力量不相适应。高校改革的进程中,需要内部审计人员站在决策的高度,为高校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但实际工作中部分内审人员缺乏主动性,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只是例行公事,被动接受上级部门安排的审计工作,市计范围没有全面开展,提出的建议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看都还很有限。
3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不健全,没有制订严格内部审计程序制度、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从实际执行方面来看,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审计工作时随意性大,审计深度和力度不够,没有按照规范的审计程序进行审计,部分高校的分级复核制度等常规性制度也没有得到执行,审计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内审工作人员绩效的考核机制,内审部门难以定期进行自我测试和自我评估,工作得不到有效考核,难以激励内部审计人员,不利于内部审计的工作管理。
4 审计结果得不到充分利用,审计权威性需要进一步树立
内审人员通过审计发现了问题,要求被审计单位或部门及时整改,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向相关领导或部门反映情况。但部分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认识不充分,不重视审计结果,对审计出来的问题只是看看而已,没有认真落实报告中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相关部门与领导对内审结果利用程度不高,使内部审计不能发挥其特有的监督和评价作用,也打击了内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完善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建议及措施
1 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施行审计委派制
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离不开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高校领导应增强内部审计管理意识,充分保证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法独立开展工作,支持内部审计机构实现其独立性,建立健全以高校最高行政领导下审计工作领导体制,内部审计只有在其领导下相对独立性较强,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性。其次,国家教育部门可考虑在一定情况下,对高校推行审计委派制,由教育部统一派出审计机构负责对各高校的审计。在人员的管理和审计经费的管理方面,采取垂直管理,也就是直属教育部门统一管理。避免内审部门受到牵制和干扰,确保从制度上彻底解决审计独立性的问题,并有效提高其权威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此外,内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也应保持独立性,与审计方有利益关系的,实行回避制度。
2 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提高审计质量
高校必须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修订和补充现行审计准则,从制度上保证内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一套适应高校经济活动特点的可操作性强的高校内部审计准则,明确内部审计职能的目标和范围及审计人员权限、职责,促使审计人员依法审计,科学确定审计目标,妥善制定审计方案,合理配置审计资源,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建立完善审计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质量控制的要求和内容予以具体化,规范审计程序及审计行为,研究高校内部审计的规律、改进业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3 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学习,推进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高校应针对内审工作涉及专业知识较多的特点,强化审计人员业务培训知识,将审计人员培养成为拥有多专业的知识结构、技能和能力的审计人才。还要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开展电子信息化审计工作,培养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意识,将信息技术作为审计工作实施的工具,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使审计实施实现信息化,逐步实现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
4 加强内部审计管理,落实审计结果的利用
高校管理层应将审计工作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和检查;提高内部审计在高校的作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参加学校财经工作的会议和其他重大决策会议;认真审定并批复审计报告,重视审计结果的落实的和审计建议的利用;增加内部审计结果的透明度,建立内部审计结果校内公告制度,在充分保证审计秘密情况下,定期或不定期地在校内进行审计结果公告,让校内各方面的人士更多地了解内部审计信息,从而对学校管理和内部审计进行有效的督促,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内审质量的提高,从而增强内部审计监督的权威性。
“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随着高校不断发展和壮大,内部审计在高校的经济运行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增强高校内部审计管理意识,完善内部审计制度,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强有力的监督、评价、服务职能,更有效控制、防范和治理风险。
参考文献:
[1]仇海红:《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分析》,《财会通讯》2009年第1期综合版(下).
关键词:内部审计 财务管理 作用
1. 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1资金使用缺乏计划性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内部建立和规范预算管理制度是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核心。加强资金的预算管理,以及启动对预算结果监督职能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前提。一些高校重视基建投资,对于教育事业经费预算不够充足,基本源用于上年基数加上本年增长的预算分配方法。在经费使用上往往事先无计划,缺乏统筹安排,各项支出存在较在的盲目性,因而导致资金使用超支,使预算管理成为一种虚设,有名无实。
1.2财务风险控制不力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经济自主权不断扩大,高校的各种筹资、校内基础设施、科技产业、校内企业及其他方面投资活动日渐增多,这些投资活动是否具备合法性、可行性、效益性等已成为高校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特别是有些高校新校区建设,所需建设资金由学校自筹解决,因资金缺口而通过银行贷款,造成了学校资产负债率过高,使财务风险不断增大。
1.3财务分析工作薄弱
财务分析是运用事业计划、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对高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以求得对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的规律性认识。目前大部分高校只重视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而财务分析工作基本处于未开展的状态,使得学校资金管理松散,资金使用不科学,使用效率不高。现行高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中只列举的财务分析指标内容不全面,没有筹资分析 、投资分析和反映资产构成的指标;不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反映经营成果分析的指标不准确,还缺乏反映社会效益的量化指标。
1.4国有资产缺乏管理、流失现象严重
在部分高校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不规范的利用国有资产出租、投资的行为,固定资产管理也拘于形式,缺乏严密的管理制度,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收益流失,甚至是国有资产的损失。
2. 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对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已由过去的单纯事业单位转变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办学经费来源日趋多元化,院校各部门经济活动也日益增多,教学、科研、后勤、基建等部门又因工作性质不同而实行不同的财会制度,高校所承担的责任、压力、风险也相应增大,这些新变化使得高校内部控制工作更为复杂,因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任务更加紧迫,在客观上就要求学校建立一套完整有序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内部管理的一种监督机制,在学校教育经济活动中就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担当着参与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与修订的重要任务。
3. 内部审计在高校中的作用
3.1增强高校的管理水平并提高防范风险能力
高校在教育经济活动过程中,各项规章制度是否齐全、是否落实到位、各项目标任务是否完成;财务核算是否符合标准、有无违反财务制度及国家经济政策的行为等,这些都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对其进行经常性的监督与检查。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可及时发现教育经济活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审计部门可以及时反映到学院领导或直接负责部门,为学校领导提供客观、真实的财务收支信息,为其管理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因此,必须从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高度上来看待内部审计工作,促进科学的管理与决策,加强风险意识、提高规避风险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高校的整体发展。
3.2加强高校的内部控制,提高高校管理者水平。
内部控制是高校在内部管理中的监督、控制体系,也是高校正确处理相关利益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日常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对高校中的人力、财力、生产、经营、财务、人事及后勤等各个环节及各方面的监督和审计,对损失进行稽查,查明错误原因,从业务流程的内部管理及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出发,对内部控制的强与弱进行评价,以客观、独立的眼光验证内部系统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将发现的盲点、漏洞及执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向高校管理者及时反馈,最终通过审计活动掌握的信息来协助高校管理者加强内部控制、改进控制系统的薄弱环节,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3.3规范高校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是内部控制的又一基本目标。内部审计在保证内部控制达到这一目标上更是大有可为。高校内部财务审计是内审的基本内容之一。内审是对高校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再监督,可及时发现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内部财务审计可以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高校管理者提出建议,促使会计工作达到内控的要求和目标。
3.4有利于保护高校财产的安全完整。
通过内审部门对高校经济活动的检查分析,制止铺张浪费,及时堵塞漏洞,有效防范资产的流失。高校的固定资产,它保证着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它是衡量高校办学实力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果管理得好、用得好,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内控制度,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的管理办法,就能为学校节约教育经费,增强学校办学能力。反之如果制度不健全失去了内部监督,就会造成家底不清,使其固定资产处于不安全状态。
3.5有利于财务分析和决策评价工作
1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设计分析
1.1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条件
首先,具备信息化的审计条件。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就是审计对象实现信息化,而且审计条件的信息化质量对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具备信息化的技术。拥有强大的系统软件和完备的硬件设施是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条件,如果缺乏完备的软件条件,则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就无法有效实现。最后,具备信息化的技术人才。当前任何一种先进技术都必须要有人进行掌控,才可以有效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和效果。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不仅需要完备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同时还需要精通信息技术和审计技术的综合型人才进行管理和使用,才能有效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1.2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及框架
从审计工作的职能方面来看,高校内部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就是从审计信息化和信息管理等两个部分进行。所以,体系的构建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审计管理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对高校审计项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实现对内部审计资源的充分利用,加强对相关审计组织的控制,提高审计资源及档案的电子化水平。另一方面,审计业务方面,对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的基本流程、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进行信息化的技术升级和改造。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框架主要就是依据国家的审计信息体系的建设规范和标准,结合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构建。其基本框架主要概括为:能够保证系统运行和软硬件安全的基础平台;兼容且开放的数据审计中心;符合审计业务发展需求的系统应用;满足领导决策、信息公开、质量考核的审计信息化管理。
2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保障措施
2.1合理规划、分步实施、统一领导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是一个相对缓慢、循序渐进的建设过程。一方面,要在进行全面充分的调研情况下,确立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目标,对根据实现功能的具体特点将目标进行分解,形成科学、合理的构建计划;另一方面,很多系统实施工作都需要借助财务处、信息中心等各职能部门的帮助和配合,从学校层面上成立构建领导小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效发挥系统的最大功能。
2.2建立完善的数据交互体系
高校内部的各种信息是否能够快速有效地传给审计系统,并被系统进行精确的识别,是有效发挥审计信息系统作用的重要前提。所以,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需要结合数据特点和业务流程及时有效建立高校信息交互平台,保证交互平台的开放性、规范性和扩展性。
2.3建立具有强大功能的审计模型
建立审计模型是对审计方法和经验的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提高和总结,可以有效减少高校的审计工作量,提高高校审计工作的水平和效率。此外,通用、完备的审计模型对高校审计信息化的普及和推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设计模型开发、研究、应用也是审计信息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2.4制定可靠完善的制度规范
信息技术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并不是混乱无序、毫无章法的。它与审计工作的有机融合需要依据严格的制度规范和信息标准。此外,制度规范和信息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主要是通过审计工作人员结合信息用户的实际需求综合制定,而且随着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完善。
3结语
审计工作作为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依然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在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存在着许多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因此,我国高校要注重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提升审计信息化水平,提高高校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有效提升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王仪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祝青,吴伟章,唐振达.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15(9).
一、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制度
高校内部审计管理人员在做审计项目时,往往出具了审计报告,提出了审计意见,审计项目就算完成,有关文件资料没有及时按相关法规要求归档、管理,待今后工作中需要查找相关资料时,因没有及时归档而无法查阅,大部分单位的档案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够。一方面是档案安全规范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制度存在挂在墙上、留在纸上的现象,各项档案安全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 普遍不落实。另一方面是档案安全管理日常工作没有按照规范要求开展。大部分的单位档案安全日常管理还相对薄弱, 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没有对档案进行定期的检查。个别单位档案资料没有按照《档案法》的要求向高校档案馆移交到期的档案。对此,笔者认为,一要加强对档案法律法规和审计法规的学习,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确保审计档案管理的质量。制度是行为规范,高校应按照上级部门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实施办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等有关档案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定。二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促进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审计档案管理制度、审计档案保密制度、审计档案借阅利用制度、审计档案销毁制度等规章制度,明确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立卷、归档、保管、利用、销毁等各个方面的管理方法,使审计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三要建立奖惩机制,完善档案管理责任制,加大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考核监督力度,把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目标化、任务化。
二、提高高校内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从目前高校审计档案专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状况看,普遍存在学历层次、理论水平、专业素质较低等问题,与新时期审计工作的发展要求存在较大悬殊。一些高校审计档案管理人员专项管理经验不足,管理观念不强;在审计人才培养中,重视审计专业人员素质及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继续教育,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和继续教育没有作要求,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停留在传统经验上,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时展,缺乏创新和活力。
制度要靠人来执行,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取决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要通过多渠道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增强敬业爱岗、保守秘密等职业道德修养。随着现代档案管理知识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需要从事档案工作的人严肃认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审计部门要不断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培养,把政治素质高、事业心强、业务技能强的干部充实到档案管理岗位上,并不断加强培养和锻炼,使他们能够适应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同时,还要注重强化档案工作人员政治、业务学习培训,努力为他们创造学习业务、钻研业务的条件,使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三、积极推进高校内部审计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在审计档案的利用过程中,其效果欠缺。审计档案的凭证价值非常突出,特别是反腐倡廉工作,使得审计作用日益凸显。在审计档案的数量方面,往往会逐渐增多。与此同时,审计档案的案卷提供了大量重要信息。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信息进行开发利用,为高校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审计机构要高度重视审计档案利用工作,从单纯的保管档案,转向开发利用审计档案,不断总结档案利用工作的成功经验,使审计档案充分发挥价值,提高审计工作效应,扩大审计影响。目前审计项目实施时审前调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查阅审计档案是审前调查一种方法,通过查阅审计档案,可以使审计项目实施事半功倍;另外在年终审计项目质量检查评比时,也应把审计档案作为依据之一,把审计档案管理规定和项目质量管理规定等有机结合,确定原则,细化标准,为各项评比检查提供依据,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到审计人员手中,对其中的不足要求他们认真整改,从而促进审计人员进一步增强审计质量意识,使审计工作质量更上新台阶。所以高校审计部门应进一步重视审计档案利用工作,要从单纯的保管档案,转向开发利用审计档案,不断总结档案利用工作的成功经验,努力将“死资料”变成“活资源”,使审计档案发挥更大的利用价值。审计档案管理要服从高校管理这个中心,以开发利用为目标,从单纯保管档案转向保管和开发利用档案相结合,利用电子化审计档案资料,挖掘档案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促进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一是将风险点进行科学整理归类与分析,编制审计提示,推动审计成果的运用和转化。二是对各级审计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建立审计问题库,为进一步规范业务操作提供很好的参考。三是整合梳理各项审计检查中发现的违规问题,建立审计违规问题整改台账,强化问题整改跟踪管理和责任追究。
四、做好高校内审档案管理的监管工作
内审档案立卷、归档一般按照“谁审计,谁立卷”的原则,即项目审计组组长为内部审计档案立卷责任人,负责项目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鉴别,并作合理的取舍,经内部审计处负责人审核通过后按立卷方法进行组卷,再移交给审计处档案员。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将这些案卷进行收集、分类,然后登记编号归档。为确保内部审计档案安全、完整,应当将档案入专柜保管至次年规定日,再向学校档案管理部门移交。内审部门负责人要经常督促、检查内审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使他们及时做好立卷、归档。
五、立卷归档规范化是高校审计档案规范化的核心
【关键词】审计;信息系统;功效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总结审计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基于B/S网络架构基础上一种操作便利的审计信息化运行平台――常州机电学院审计管理系统。该系统规范了学院审计工作流程,确保了审计工作便利、及时、高效的开展,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在学院的审计管理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一、系统总体设计介绍
1.系统总体目标:将审计业务流程在网上重新规划构建,各项审计业务实现智能化管理,协同化运行、简易化操作,使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满足内部审计机构管理工作、实现审计成果、审计资源、审计经验内部共享。
2.系统框架:内部审计管理系统共分为五项模块、六个功能,五项模块为采购审计、合同审签、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效益审计、工程审计、招标审计五项模块。通过立项、受理、分配、审核、动态、查询六项功能来实践内部审计管理五项模块,系统将自动生成审计档案,及时全面便捷地掌握内部审计工作动态。
3.系统功能模块:系统页面按左侧菜单设置,与windows最常用的资源管理器是一致,使用方便、直观、快捷。系统功能针对不同的审计业务,都有配套的模板,通过立项人员填报、审核人员审核后。审计项目、申请资料、审计动态、工作量统计和审计报告结果等数据信息即可显现于平台,对内部审计工作全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实时、全面、准确掌控审计项目进度。(1)采购审计管理模块:采购审计管理模块除招标项目外,针对各部门零散采购的物资由使用部门申请,资产管理部门采购,内部审计部门审核。通过填报采购审计立项信息,传送或扫描相关采购资料,如拟采购货物名称、参考品牌、规格、数量、单价及金额,学院领导的审核批准意见等要素。内部审计部门根据提交的采购信息,通过市场询价、网络询价和平时收集价格信息等途径,审核拟采购货物服务价格的合理性并提出修正建议,出具审计意见书。采购审计管理模块实现了设备采购的过程管理、设备采购的状态查询及各类数据的灵活统计等功能,可以有效的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及资源利用率。(2)合同审签管理模块:合同审签管理模块功能根据填报的合同审核立项信息,选择合同种类及采购方式,传送合同签订前期的相关资料,计算机自动生成“经济合同审核登记表”。审核后运用合同审核管理的三个阶段,主要是准备阶段、签署阶段、履行阶段,对供应合同条款是否合法,有无不平等条约进行审核并提出修正建议,完成合同审签工作。利用计算机程序对立项合同适时流程化、系统化、透明化、动态性的管理。(3)财务审计管理模块:财务审计模块创建了一个高效、顺畅的财务审计应用平台,财务审计模块功能是依据财务审计的基本程序,对立项、前期、实施、终结、后续五个阶段全过程实现计算机管理。通过填报立项信息获取资料,主要是项目名称、项目类别、编号、审计期间、审计对象、外审信息、备注等。通过windows文件传送,Email等多种通讯手段,实现审计业务全过程的网络化,从而有效实现无纸化办公目标。其审计步骤是:广泛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审计项目;制订审计项目计划;实施项目审计;编制审计报告;实行后续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效益审计步骤与财务审计步骤类似。(4)工程审计管理模块:工程审计模块功能是按工程审计程序包括立项申请、过程管理、竣工决算三个阶段,五个类别包括基建、修缮、装饰、安装、其他全过程实现计算机管理,完成对审计项目的管理、审计成果的管理。按每一项工程审计立项,同时,对审计项目立项申请、过程管理、竣工决算全过程进行跟踪和监控。在工程审计每个阶段,系统设置工作流程控制,使审计工作流程更加规范化和程序化,提高审计效率,审计人员通过传送、扫描在审计过程中收集立项报告、招标文书、施工合同、补充协议、隐蔽工程记录、设计变更及签证、材料核价单、工程量及定额审核审核调整表、工程取费表等相关审计证据资料,对工程审计过程形成相关文件进行管理归案。同时该模块具有审计查询和汇总功能,实现审计工作成果的自动统计。(5)招标审核管理模块:招标审核管理模块功能是依据招标办传送的招标文件,审核招标文件条款的合法性、合理性并提出修正建议;参加评标、对评标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招标审核管理模块实现了招标过程管理数据的收集功能,可以有效的实现信息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实际应用及效果介绍
(1)促进了审计管理规范化,提高审计质量。传统的内部审计管理工作主要以手工和书面文档为主,工作量较大,审计质量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和监督。审计管理系统的应用突破了传统作业方式,使审计信息得以及时反馈,通过立项、受理、分配、审核、查询上述流程,审计工作的效果变得可以控制、监督和度量,从而达到对处理事务的时间控制;通过系统提供的查询功能,对整个审计事务的流程进行跟踪,可以观察到参与办理的人员及其意见和所做的工作,及时掌握全局的审计动态,便于更好、更快地作出决策,从而达到提升审计质量的目的。(2)完善了资源管理全面化,提高工作效率。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了审计工作所需的各种资源,搭建了内部网络办公自动化和资源共享平台,更有效的对内部审计资源进行共享和交流,审计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得以传达和共享,在当前审计任务越来越重的情况下,审计管理系统将审计项目管理用计算机进行管理,计算机可以将各种管理项目进行重新组合、重新分类、进行各种数据处理,供审计人员需要时随时调用和打印输出,减少重复劳动,极大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3)实现了审计办公自动化,提升档案管理。审计管理信息系统针对不同的审计业务,都有配套的模板,审计项目、申请资料、审计动态、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结果、审计档案管理等数据信息即可显现于平台,实现审计办公的自动化。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优点,这些优点极大地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及利用工作的水平,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资料库随时检索、查询、调阅有关审计管理的历史资料,历年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等。
本文对高校实验室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内部审计视角对高校实验室风险管理情况进行了阐述,探究了现阶段高校提升风险管理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内部审计;高校实验室;风险管理;策略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经济业务的复杂化,高等教育受到政府和社会资源的支持力度也逐渐加大,尤其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上尤为明显。但随之而来的绩效投资风险、采购风险和管理风险成为高校治理需要考虑的新问题和新状况。
一、高校实验室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实验室存在立项风险
高校实验室立项风险是一项起源较早、影响较为深远的风险,它是在项目立项和论证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如果立项和论证过程中丧失科学性和严谨性,就很容易遭受这种风险。其项目申报主要是指基层教学单位提出项目可行性的方案,然后上交上级实验室建设委员会进行论证,决定是否通过。基层教学单位提出可行性方案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本位主义倾向,它们难以站在高校整体的立场和利益上去思考问题,难以用全局的眼光去谋划和思考,很多是站在个别课程和个别科系的发展立场上出发的。这样实验建设项目对整个学科的支撑作用就难以体现,项目对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也比较有限。笔者调查研究竟然发现部分终评专家对项目了解不够、专业性不强,只片面地思考个别课程和专业的需求的迹象,如此立项必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专家对于项目的审核往往缺乏充分的论证和复核,也很少涉及到学科交叉的问题,这就导致了项目具有很高的重复性现象。
(二)高校实验室建设存在时间风险
高校实验室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项目的申请、批准、采购、招标、实验室配套设施的建设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实验室建设的周期都很长,这期间要经历很大的时间跨度,而资金是有时间成本的、设备是存在技术损耗的,很多时候设备采购回来之后就不再是最先进的设备了,甚至是滞后性的,即许多设备在立项时会因建设者调查不充分,设备到位即出现产品更新换代滞后,这就存在时间风险。
(三)高校实验室建设存在效率风险
目前高校实验室可以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部门获得很大力度的资金支持,高校实验室有条件、有能力购买最先进的设备、配备最新的技术。由于很多管理人员对设备和器材不熟悉、不了解、不会使用,设备买回来之后也被束之高阁,成为摆设,设备在建成之后使用效率非常低下,最终也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存在很严重的效能风险。
(四)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践和工作中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实验室内部没有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构筑风险防控措施,没有确定相关人员的职责,整个实验室内部的工作氛围、工作文化缺乏风险管理的底蕴。
二、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互为作用
高校实验室管理应该找到风险管理构建的关键点,在内部审计控制中嵌入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和风险报告程序,将风险控制在萌芽时期,规避和防范风险是我们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内部审计应在组织机构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的职能,担当倡导者和助手的角色。内部审计师通过采用适当的程序收集足够的证据,从总体上对组织风险管理运行的适当性、有效性及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找出风险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提出解决或防范问题再次发生的建议,促进机构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从而有效预防或减少机构的风险管理损失,为组织增值、保值。
三、高校实验室风险管理策略
首先,应该获得高校管理层的大力支持实验室风险管理端口要前移,在建设初期,管理层就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根据教育事业和学科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实验室建设项目,按照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不同要求,科学论证、整体谋划,尽最大可能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浪费。并充分利用政府采购网这个平台,缩减采购时间成本。其次,应设立控制程序和反应机制对于所有的风险,都应该以如何预防和防止其发生为重点,在日常的实验室工作中应该严格遵守风险管理体系,按照工作流程操作,严格遵循设备添置计划编制与专家论证制度、设备责任追究制度、大型设备开放测试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这样可以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第三,设立明确的风险管理组织有明确的组织负责人,并有相应的组织构架,人员职责分工明确。重大决策要形成会议记录,并完整保存,将风险管理组织构成传达到实验室所有员工,一旦风险发生能保障讯息由下至上及时通畅,及时妥善处理风险事故。第四,应该给予足够的资源配置实验室内部应该配备足够的资源来获得面对风险的管理和发生的可能性。在技术、人员、经验和能力、资金上给予充足的保障,这样风险管理才能发挥应用的效用。第五,应加强绩效量化考核目前各地都建成了规模不等的高教园区,很多院校的学科和专业各有特色又相互融合交叉,建成的实验室在满足本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可以面向园区内的各高校进行开放,这既有利于资源共享,也有利于节约管理成本,拓展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四、总结
总之,利用内部审计视角来强化高校实验室风险管理,合理规避实验室中存的各式风险,尤其是安全风险,一旦发生这样的风险将会给高校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只有成功避开这些风险才能在绩效上获得管理层的认可,只有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战略意义,高校才能真正建立完善的实验室风险管理体系,才能获得相应的管理资源支持。
作者:陈小平 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一、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符合内部审计独立性和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要求,是内部审计固定成本效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
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属于内部审计的固定成本范畴,即无论是否开展审计工作,无论审计工作质量高低,这种的固定成本是客观存在的,是内部审计的不可控成本,包括办公场所、设备资产、办公费用和人工成本。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符合内部审计独立性和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要求,则为固定成本的使用效益最大化创造了必要条件。
1.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独立性被注册会计师审计定位为“执行鉴证业务的灵魂”,IIA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中将独立性定义为“在组织内应向能使内部审计活动履行其职责的层级报告”。独立性能够使审计结果保持客观,使审计质量可靠,为他方接受而不被质疑。这种相对独立性可以表现为设置了独立的审计部门,也可以表现为独立的报告关系,如审计结果向公司管理层或上级公司报告等。
2.专业胜任能力的获取和保持。IIA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中将专业能力表述为“应具备履行其各自职责所需的知识、技能与其他能力”。如果要将内部审计独立性和和审计人员专业能力重要性进行排序的话,无疑专业能力比独立性更为重要。只有符合专业能力要求的审计人员才能完成分配的审计工作,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质量。
二、审计计划管理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年度审计计划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以确保将有限的审计资源用于为公司改善风险管理、增加价值的项目上,使审计成本效益最大化。审慎选定拟开展的审计项目。笔者所在的内审机构通过以下活动确立年度审计计划:
1.围绕公司中心任务和重大经营活动确定年度审计计划。识别和评价存在的风险。通常重大经营活动的变化是风险管理的重点,围绕重大经营活动开展审计符合内部审计的成本效益原则,更有助于公司实现目标。
2.根据审计资源情况确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包括可获取的审计部外部资源,以应有的职业审慎态度确定与审计资源相匹配的审计项目。如果对数据的取得受到技术或能力的限制,应当对审计项目存在的风险做评估说明。
3.协调与外部审计和其他部门的检查工作。在确定计划时,应考虑上级公司拟对本公司的实施审计或专题评审项目,还应考虑公司内部风险管理部门拟实施的项目。
4.征询公司管理层和专业管理部门的意见。确定是否列入年度工作计划。该类项目通常为内部审计的咨询项目,难点是无法获取适当的审计评价标准,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通常能使审计建议富于建设性,为公司管理层和专业主管部门决策服务。
三、审计项目管理与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密切相关
审计项目是内部审计实现自身价值的载体。内部审计开展审计项目时发生的成本属于变动成本,包括差旅费、招待费和被审计单位配合审计产生的机会成本(即如果不配合审计而用于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管理中产生的收益),这部分成本为内部审计的可控成本。内部审计通过周密的项目审前准备,及时完结现场审计工作,减少这部分变动成本支出。以下控制活动对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有帮助:
1.流程制度化。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提高审计时效,内部审计应对审计项目流程进行明确规定加以固化。笔者所在的内审机构将审计项目流程纳入了OA系统(即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管理,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函(密级)、审计意见书(密级)均通过OA系统行文。为提高审计时效,在OA系统中还设置了审计建议书和审计要情(均为密级)文书。同时,对审计工作底稿分别由审计组主审、组长和派出审计机构负责人进行3级复核。
2.充分的审前准备。包括调配审计资源成立审计组,召开审计联席会议、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资料收集,审前分析明确审计重点等。
召开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审前联席会议。有助于建设良好的内部审计沟通反馈渠道;
征询公司管理层的意见。这种沟通通常不会损害内审计独立性,反而明确了公司管理层关注的重点,有利于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现场审计和报告阶段。包括进场会,落实审计事项,退场会,发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函和出具审计意见等。通过周密的审前准备和现场审计的有效沟通,可以缩短现场时间,在现场审计退场时即可完成审计报告初稿,提高审计报告时效性。
四、审计成果应用与内部审计价值目标的实现相关
审计成果的应用与否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审计项目的成败,进而影响内部审计价值目标的实现。如果审计成果未得到应用,内部审计不仅没有实现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改善运营的目标,还浪费了组织的资源。
1.可以有效保证审计成果得到应用的控制活动。采取后续跟进措施,监督和保证审计意见得到有效落实,或公司管理层已接受了不采取行动所带来的风险。这一阶段的工作通常为审计项目的后续审计阶段,即审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反馈的整改情况进行审阅和验证。笔者所在的内审机构通常对重大审计发现进行现场后续审计,并向部门领导提交后续审计情况报告。
对全面性或高风险问题,向公司专业主管部门通报审计发现,向公司管理层提交审计建议书,进一步提升审计成果的应用。建议书经公司管理层批示后,通常由专业主管部门采取进一步的跟进措施,达到举一反三、成本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2.审计成果未得到应用而给公司带来损失的案例。在某审计项目结束后不久,被审计单位的员工被当地检察机关立案调查,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声誉和社会形象,给公司造成无法计量的损失。
佣金是一个与折扣、市场竞争和商业贿赂密切相关的名词。审计组在审计某分公司佣金业务时,发现其佣金业务呈现2个主要特征:一是无固定期限的长期支付,二是审计提比例高。虽然形式上是分公司与一个中间商签订协议并进行佣金结算,公司与客户不直接发生佣金结算关系,但审计组经分析评估后认为,该业务存在的风险较大,向该分公司出具了防范商业贿赂和收入流失风险的审计建议。审计结束后的次年,当地检察机关在核实该分公司一个重要客户负责人的经济问题时发现,该分公司账面支付的资金额度大于该重要客户负责人的涉案资金额度,导致该分公司的员工也被检察机关立案调查。该分公司如果采纳了审计建议,及时组织对存在风险的业务进行全过程的排查并积极进行整改,将极大降低公司员工被检察机关立案调查和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总之,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所有活动,都应围绕内部审计价值目标的实现开展,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有限的审计资源谋求内部审计价值的最大化,进而实现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改善运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2005年《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2010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审计》经济科学出版社
对于严重气道阻塞的问题,气管切开手术可有效解决,逐渐运用至临床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可导致切口处病原体侵入,导致肺部感染[1]。有学者指出,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预后,最大限度的辅助临床治疗[2]。为探讨临床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将我院80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均由2013年1月~2015年4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共80例,随机分为实验与对照各40例的两组。其中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4.6±7.1)岁;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3.1±8.1)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5)。
1.2方法[3]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症状与体征观察、按时换药、等基本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施临床护理干预,内容为:①环境建立:营造干净的病房环境,保持适宜温度与适度,至少通风3次/d,早晚消毒,杜绝噪音与刺激性气体②气管切口临床护理:要尽可能保证切口及其周围的卫生,观察切口症状,对出血与化脓状态给予对症治疗,及时更换敷药,如出现痰液,应立即给予碘伏消毒;③湿化护理:采用MR850湿化仪对患者进行湿化护理,减少痰液粘稠度,减轻导管阻塞,清理痰痂等异物,如有必要,可滴加湿化液,如患者病情较轻,可采取常规雾化治疗;④吸痰与口腔护理:给予患者临床吸痰治疗,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对患者口腔进行擦拭处理,调整其PH值等。
1.3检测方法 ①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情况由实验人员和主治医师共同完成,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无生命危险即为抢救成功;在患者复查与随访过程中,出现相关并发症如高烧、震颤等症状视为发生并发症;患者满意率依靠医院护理满意调查表进行调查,采取10分制,评分8分以上视为满意;②两组患者护理后气管切开时间、ICU入住时间、住院费用由实验人员全程跟踪记录,建立数据库。
1.4统计学分析 Excel录入数据,并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相关临床指标采用t检验,治疗效果与满意情况采用χ2分析。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满意评价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救治成功率与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气管切开时间、ICU入住时间、住院费用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医院;项目支出;绩效预算管理
医院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包含很多支出项目,针对这些项目预算,通过进一步加强绩效管理(以下简称预算绩效管理),能够显著提升医院财政资源配置的科学合理性,提高医院的资金利用效率,从根本上促使医院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因此有必要加强医院在预算方面的绩效管理力度,这对于推动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医院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分析
(一)项目绩效理念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医院作为获取国家财政补偿的重点单位之一,立足于医院项目开展,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能够更好的凸显项目绩效理念,促进《预算法》(最新修订版本)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有效解决传统财政拨款资金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不断提升资金分配的科学合理性,促使医院资金利用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价值,同时在预算绩效管理的帮助下,还能够更好适应当下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推动医院实现更好的发展。
(二)项目预算管理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当前针对于医院项目的具体支出,在预算管理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引入绩效管理模式,能够不断提升医院资金考核的科学合理性,促使医院预算项目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不进如此,立足于医院项目支出各个环节开展预先绩效管理,还能够倒逼医院财政项目不断的进行相应改革,促使项目支出更加科学合理,不断压缩徇私舞弊的空间,避免造成医院运营资金浪费,有效提升医院经营效益水平。
(三)提高医院资金利用效益当前医院在项目支出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设备重复购置、难以实现专款专用等问题。而通过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能够通过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针对资金使用效益、真实性及合理性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能够有效实现上述问题的解决,不仅如此,还能够有效提升项目支出预算的透明性,医院支出更加细化合理,有效提升医院资金的利用效益。
二、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管理理念较为薄弱当下少部分医院在相关经济活动项目中,针对预算执行,缺乏绩效管理的理念,没有深刻认识到其中的作用价值,而是仅仅将其是为一项获得申请经费方法,在绩效目标编制方面,难以反映医院经营实际,内容不够清晰完善,最终对医院项目支出预算绩效监控作用发挥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尽管当前国家卫健委,针对医院项目预算管理,已经进行了针对性的绩效目标指标设置,但部分医院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对相应指标内容和指标值编制方法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相关专业能力不足,缺乏良好的积极性,最终对预算绩效管理质量水平提升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二)内部审计重视程度不足针对于医院预算管理,加强内部审计,能够更好的了解预算执行情况,不断的压缩徇私舞弊的空间,保证预算经济活动得到稳定顺利的实施,有效消除其中存在的风险隐患,提高资金使用安全性。然而当下很多医院缺乏对预算绩效管理内部审计作用深刻认知,难以立足于绩效评价过程,及时发现隐藏的问题。但当前在实际进行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相关预算活动执行力度薄弱的问题,最终对于医院项目支出科学合理性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严重限制了医院资金利用率提升,导致医院资源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
(三)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我国医院数量众多,并且在规模、专业领域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项目支出预算绩效指标方面也各不相同,尽管国家卫健委基于不同情况,出台了很多针对性的行业参考指标库,但部分项目组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为了进一步简化工作,并没有充分考虑不同项目所具备的个性化特征,通常只进行了一些基础或必须的财务指标设置,针对于不便量化的定性标准缺乏深度的研究分析。在项目完成后,在进行绩效自评过程中,针对绩效评价,依然缺乏完善的体系,难以对项目自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监督与评价,从而严重限制了相应管理作用价值发挥,不利于医院资金利用率的提升。
三、医院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策略
(一)增强预算绩效管理理念首先,应从人员培训入手,加大培训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培训范围,尤其是在培训对象方面。应将医院项目支出涉及的相关部门、关键岗位人员均纳入其中,从而使得在预算绩效管理面,能够实现全员配合,共同推进医院支出预算管理发展。爱具体培训过程中,可采用理论结合实践方式,不断提升相关人员绩效管理专业化的水平,从而成功在医院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的氛围。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增强相关工作人员预算绩效管理理念,还应注重从日常工作入手,注重强调部门工作人员预算管理权力和责任,一方面,应结合实际,完善预算绩效考评机制,深入系统的分析预算执行结果,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强监管,保证相关措施落实到实处。另一方面,结核考核结构,设置对应的奖惩措施,将考核结果与工作人员切身利益紧紧绑定在一起,充分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积极性,不断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二)提高对预算绩效管理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医院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还应以从内部控制入手,结合医院实际经营情况,提高内部审计的重视,做好内部审计的落实,从而更好的监控绩效考核目标,实时把握预算执行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立足医院项目不同经济活动,结合具体的审计评价结果,寻找其中的隐藏的问题隐患,并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实现问题的顺利解决,促使医院支出预算执行力得到有效的增强。具体而言,首先,应基于医院项目经营实际,建立绩效运行跟踪监控制度,通过立足于医院支出活动开展全过程,做好全面的跟踪监督,从而能够在事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拖延至事后,在造成重大损失后才后知后觉,此时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另一方面,还应结合预算执行情况,建立针对性的通报制度,从而及时把握最新的预算执行信息,从而能够立足于单位内部,做好纵向横向沟通,通过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及时作出反应,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价值。
(三)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医院在实际开展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过程中,还应注重立足于预算绩效管理关键节点,针对预算绩效评价,需要进一步完善其指标体系,才能够对医院支出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评价。具体而言,首先在医院相关部门决策方面,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明确自身预算绩效管理目标,从内部着手,及时发现内部隐藏的风险。在此基础上,还应结合实际,设置相应的经济活动目标,实现对医院预算的量化评价,期间可引入专家评审机制,保证预算评价指标设置的科学合理性,促使集体决策作用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有效提升医院绩效预算管理水平。其次是在医院具体项目业务方面,还应立足于业务开展全过程,比如支出业务、建设项目业务等,做好科学系统的评估分析,在项目管理中基于不同的业务引入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最后,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应引入预算执行考核制度,全面监督预算执行情况,有效提升医院项目支出于预算管理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