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设计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实践课程群的实践按照其实践程度、实践能力梯度顺序可分为四部分:专业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项目管理与施工实习、毕业设计。
1.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科学设置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从环境设计学科结构出发,抽取若干门主干课程,进行课程实践内容设计。
2.在实践课程群建设中,强调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操能力的培养,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主要体现在方案设计能力与图纸制作能力的训练。在课程教学中针对实验实验、实训内容的设置时特别要注重设计与制件工作中的任务。
3.对于实践课程群的教学,提倡通过项目介入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之前的理论教学环节强调艺术设计的意识;灌输行业先进设计理念;着力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4.在实践课程群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项目实训各一门,编写一份科学创新水平的教学文件。
建立包含教学大纲内容的科学课程体系:
本项目研究以面向对象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群涉及环境设计学科中许多课程的知识,如居住空间设计、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工程材料与预算及项目管理与施工等。实践课程群是进行环境设计综合知识的实践教学的依靠。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从实践课程群的性质、地位和目的作用和要求,实践课程内容及其深度、广度、重点、难点,实践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实践课程的学时分配等方面科学地制定相关内容。
二、主要目标
通过科学建立项目实践课程体系和管理平台等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达到环境设计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学院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教育目标,为社会输送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专才的效果。
三、创新之处
1.本项目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色专业建设要求中,关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这个平台,创新性开展实践性课程教学。围绕建设环境设计特色专业内涵,突破传统的课堂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局限,根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群建设需要,综合系统地思考研究,创新思维,力求创新性地探索独立学院下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群建设的创意模式。
2.本项目围绕鹿山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科学合理、能体现环境设计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原则。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更新实践性课程群教学内容。整合和建立以实践性教学为依托、实际工程项目开发为重点、以环境设计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实践性课程群体系,围绕建立起实践性课程群体系展开的实践教学方法,必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本项目结合广西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2014人才培养方案模式,依托广西特色专业实践平台,传承鹿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进行中的实践性课程和项目实训的教学成果,对系统地建立实践性课程群命题进行研究,探索实践性课程体系建立和实践性教学中的新方法、新模式。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其他
和普通高校不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其特色是以培养学生实操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因此,本课题结合鹿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抽取出实践课程群,并对实践课程群教学文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探索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初期的形势下的独立学院环境艺术专业实践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解决如下问题:
1.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意义,没有科学、系统、有梯度地设置实践课程群。课程体系中,除了毕业设计外,基本没有设置足够的实践课时,所谓的实践课环节时往往为某一门课程实验课所替代。
2.在设计实践课程实验中,普遍的情况只是注重本课程章节或课程的综合理论验证,章节之间知识点连接。但更大的层面上的此课程与彼课程之间不能有机联系,前后的衔接断裂,没能形成体系。
3.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践课程的设置具有先天缺陷。首先在编写教学大纲中,没能把握好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实践性培养要求,忽视实践课程是衔接理论课程和实操能力培养的桥梁和作用,缺乏贯穿纵向知识体系和学科中实践课程群的整体理解和思想。课程设计中,实践课程的设计往往只是停留在某一门课程理论知识的简单验证,而不是综合实践课程群知识在实际开发项目中的综合应用。
4.不能形成实践课程群,将系列的实践训练提升到工程项目训练。一个实际工程项目,要求学生从需求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监督管理管理等整个系统过程进行系统实操学习。
【关键词】民办高校 环境设计 改革 实践教学
北京城市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本科设置于2004年,是本院艺术学部设置时间最长的专业方向之一,也是目前艺术学部毕业人数和在校生人数最多的专业方向,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每年也是学生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最多的专业方向。为深入贯彻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围绕人才培养“思”“实”“优”三字方针,以及艺术学部“创新、质量、特色、合作”的工作思路,同时考虑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要想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专业,进行专业的改革、探索和创新迫在眉睫。
结合目前北京的市场和就业导向,针对学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开展专业综合改革,注重实践教学,配合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改革,形成一系列具备学校办学特色、有代表性的教学成果,具体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专业建设
根据环境设计行业发展情况和学校的实际状况,环境设计专业于2013年上半年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其中包括专业独立、专业名称调整等重要方面。2013年教育部专业目录名称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名称调整为“环境设计”专业,专业也由以前艺术设计专业下属的一个方向,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即环境设计专业,这既是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飞跃,也成为艺术学部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环境设计专业下开设两个专业方向:室内设计方向和景观设计方向。通过改革,进一步明确各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深化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专业建设。
二、构建教学团队
1.合理引进人才
根据目前专业现有师资和专业发展需要,合理引进环境设计专业的专职教师,加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2.培养专、兼职教师
专职教师采取教师座谈、专业培训、学术会议以及参与实践、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和艺术创作水平,提高教师的职称层次,构建具有较强专业理论水平、教育教学理念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骨干教师团队,逐步完善本教研室的师资结构,打造一个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更合理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构建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企业兼职教师侧重教学理论和教学教法的学习,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将一线的行业信息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专业水平;高校兼职教师的培养,注重教学、教法的灵活应用,引入其他高校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能够灵活把控课堂,完成教学任务。
三、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1.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成果
采取国内高校调研、一线企业调研、行业专家交流、专业设计协会交流等多种模式,为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2.修、定课程体系
将课程重新修、定,减弱通用艺术基础课程比例,增加和强化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优化课程设置。
3.强化学生知识拓展
加强艺术采风、专业参观考察、专业讲座、学部选修课等方式,强化学生知识拓展。
4.继续改革毕业设计制度
进一步优化毕业设计环节工作安排,丰富毕业设计形式,重视毕业设计过程把控,完善毕业设计流程和成绩评价体系,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突出整体特色。
5.专业核心网络课程建设
鼓励专职教师开展专业核心网络课程建设。
6.加强硬件建设
加大实验室、工作室的建设投入,逐步创建环境设计专业实验室,其中包括木工及模型实验室、环境设计后期特效实验室、高端PC机房、环境设计综合工作室等。
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1.探索主题教学的新模式
深入开展主题式教学,探索主题教学的新模式,在尊重艺术学科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教学上的创新和特色,推动设计任务、创新项目和课程结合,比赛和课程结合,主题教学融入其中的教学模式。
2.加强专业设计类课程前、中期的控制
在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加强对于前期和中期过程的控制,如前期的课题布置、项目背景、现状分析、资料收集、创意主题、设计特色,中期的方案构思等方面。
3.加强专业设计类课程的综合表达和展示
在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等方面,加强专业设计方案的综合表达和展示,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水平。
4.探索、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探索更加遵循艺术学科专业规律的课程考核方式,创新艺术学科成绩评定标准体系。增加和完善大作业、展览、汇报、调研报告、艺术采风、综合训练、交流学习、社会项目、比赛等考核形式。
五、强化实践教学
深入开展主题式教学和比赛教学,围绕“艺术设计为人和首都服务”的原则开展教学。
将实际项目引入日常教学和毕业设计中,行业一线设计师直接辅导学生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将学生直接带进实际的项目中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与行业实际项目接触,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专业水平。
对本专业各方向核心课程的比例进行调整,加大专业设计实践类课程,使其更加符合学校实用型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
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采取全面、多元、分层的原则,积极寻求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平台,建立并完善专业实习体系。
六、突出专业特色
立足城市文化,明确培养目标,加强专业特色。由于本专业与“北京”城市结合紧密,又立足于学校和学部关于“服务首都”的战略思想,深入调研北京特色、行业需求以及就业导向,结合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索更加符合行业需要的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强调“艺术与数字科技的结合,艺术与城市的结合”,重视专业设计类课程、技能训练类课程以及毕业设计等方面,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缩短学生与社会和行业间的距离,扩大就业范围;另外,围绕城市内容主动寻找相关课题,拓展学生的专业眼光和能力,突出环境设计专业特色。
结语
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定位应当是“一个以生态美学为指引,以环境科学为基础,以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为目标的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立将是必不可少的”。独立学院环境设计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并输送室内外设计施工及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中提道:“创业型大学很像高科技工业中的企业,开发一种涵盖变革的文化。”由于现代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温饱问题,环境设计行业体现的是新的生存观念和审美情趣。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社会需要大量的环境设计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现状分析
(一)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设置雷同
从现行专业培养方式及课程设置来看,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在办学之初的一套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均复制于母校。建校之初的模仿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显现出弊端,在市场的导向和学院及专业本身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对专业的原有培养方式,提出了必须变革的要求。环境设计专业借此契机寻求其他路径,改变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社会对于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不仅需要其具备环境设计理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在环境设计实践中发挥创作的灵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作灵感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这就需要独立学院根据自己的特点与母校在环境设计专业“错开定位,配套发展”方略,建立属于独立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
(二)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现存问题
毕业设计是独立学院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校实现培养专业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范围内相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就是毕业的一种计划、规划、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毕业设计活动的过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不仅是一个完整的设计创作过程,还是一个毕业生对本科四年学习的总结及展示的机会。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的现存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从培养方式和选题特点来看,无法与其他普通高校相区分
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都是沿用母体高校多年的教学经验,没有创新,选题内容偏学术研究型,而不是应用实践型。由于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面的雷同现象,导致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偏理论化而非应用,使独立学院毕业设计环节的应用型特点未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也使学生的专业性质和特点未能与其他普通高校有明显的区分,直接导致就业的困难。
2.题目宽泛,质量不高
由于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题目来源均是由指导教师独立给出,大部分为模拟工程题目,未能完全考虑和照顾到学生的实际兴趣和动手能力,其实践性较弱、造成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类型趋向单一。并且题目都较为宽泛,学生不易深入完成。
3.研究内容多缺乏创新性和前沿性
传统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因为需要,由教师给出多个模拟工程题目,而大部分教师从事的项目实践不足以满足多个题目的制订,从而导致部分题目所涉及的技术创新性不足,同质化情况严重,甚至出现很长时间重复使用同一过时技术的题目。
4.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脱节
传统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一般是在大四下学期学生毕业前四至五个月开题,学生接受题目后自行进行毕业设计创作及撰写论文,期间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沟通不足。此期间,学生可能处于求职或考研阶段,所以存在学生对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重视程度不足,投入精力较少。在毕业设计完成之后,用少量时间完成毕业论文,论文拼凑现象严重,抄袭内容较多。
三、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应用型”选题
环境设计专业涵盖面较广,而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其应用型特点应当在毕业生进行选题之初就和其他类型高校区分开来,这样才能在毕业之后的就业中有一席之地。毕业生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进行毕业设计阶段时的选题,可以从环境设计专业内容的分类着手,从选题方向、选题范围、题目确立等方面出发,使毕业设计选题具有应用型实践特色和创新性。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更应考虑其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以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就业。综上,解决独立学院毕业设计的应用型转型第一要务便是选题。选题是否得当直接决定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选题可以看出作者的毕业设计研究的方向和理论掌握水平,选好了论题,就等于完成毕业设计的一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好的选题是直接向大家展示毕业设计方案的研究方向以及内容的精确阐述。毕业设计选题范围的确立是指导毕业生如何使一个毕业设计的题目具有特色和个性。如何体现其毕业设计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独特性,是先决性条件之一。环境设计专业本身的涵盖面广泛,毕业生在起初进行选题时,就会遇到较大困难。而针对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定位,在毕业设计选题之初,就应当以应用型和技术型为方针进行选题,这也是和其他院校培养类型进行区分的一个关键。从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出发,其专业涉及内容包括建筑的内部环境(建筑内部功能的规划、室内景观、色彩、空间、材料等建筑基本元素的构成设计),外部环境(建筑之外与之直接联系的广场、绿地、水环境、交通组织等项目的组织与规划设计),小建筑设计(辅助主体建筑使用的小环境构筑物,如会所、活动中心、茶室等设计)的相关设计内容。毕业生的选题均以室内、室外或建筑设计为主,而无论哪一种类型,均应以实践、应用、技术为方针,教师进行指导,毕业生进行设计实施。以景观设计选题为例,景观设计的设计应用型内容选题可以分为宏观型和微观型两大类。从宏观角度来讲,景观设计中场所设计的红线范围和尺度大小,决定其所属性质。尺度较小的一般以场地布局为主,而尺度较大的地块一般就以生态理念考虑为先。从微观角度来讲,景观设计可供选择的题材较多。如小品设施、公共设施类,都是属于微观应用性角度来看环境设计的领域。
四、结语
一、环境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环境设计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使学生在室内外环境设计方面有独特的见解,有切实的表现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在一些高校环境设计教学的课程安排上,课程的开设有先后关系,但先后课程间又缺乏联系,使环境设计教学效果不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办学条件不完善。办学条件除了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即学校区位优势。如城市地理位置的优势,沿海城市、北上广及一些省会城市等,经常会举办一些大型的展览、活动,相比其他二三线城市优势较强。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性强,需要学生多看,并在此基础上升华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那么在进行如珠宝展示设计、服装专卖店设计、酒店设计时就可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迅速形成设计思维。环境设计教学如果只停留在看图的阶段,势必造成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这样会制约学生环境设计能力的发展。其二,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缺乏阶段性总结、知识小结。在大学四年中,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会学到很多艺术史论知识,如中国工艺美术史、建筑史、工业设计史论、近现代史、中外美术史等。但在实际环境设计过程中,这些史论知识往往不能和实践相结合。因为学生往往将这些史论知识当成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并没有将其上升到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在学习后面的环境设计专业知识时,又不能联系之前所学习的史论知识。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衔接与过渡存在问题。其三,开课盲目,课程前后衔接不紧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被动学习,环境设计专业四年的课程教学体系已经建立,其中的一些课程是可以合并来上的。如室内设计基础课程和居住空间设计课程,这两门课程虽然在内容上不同,但室内设计基础课程和居住空间设计课程都以学生长时间生活的居住空间设计为考核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重复的,因此课程有必要合并。另外,在设计基础向专业设计的转化过程中,应增加设计方法方面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设计时知道如何进行设计。
二、课程体系建构设想
在应用转型背景下,文章根据过去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上、课程体系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以大学本科四年学制为例,提出全新的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建构设想。大学四年总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是将教学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阶段。“起”即专业基础、设计基础培养阶段;“承”即设计能力培养初级阶段;“转”即设计能力培养的提高阶段;“合”即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的总结阶段。这四个阶段缺一不可,按照大学四年划分,每年完成必要的阶段任务,并进行阶段性考核,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课程体系构建设想如下(限于文章篇幅,下文只讨论“起“”承”两个阶段):其一,“起”即专业基础、设计基础培养阶段。一年级上半学期: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构图和色彩、空间表现能力与想象能力,并让学生掌握思考、叙述表达的能力。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素描、色彩、三大构成、思考的艺术、演讲与口才等,并在学期末进行命题设计与陈述。课程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设计习惯,锻炼学生的口头演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在学习设计刚开始的阶段,思考和表达是为了从思想上为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基础,学生如果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就不会再出现有设计任务对不知道从什么方向入手的茫然。一年级下半学期:设计基础的培养。这学期主要让学生了解环境设计,掌握设计基础的制图表达,以及设计实践过程中的施工工艺、流程和装饰材料,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专业的未来,了解所从事行业的特点等信息。主要开设的课程有手绘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内设计基础、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并在学期末进行关于基础课程的命题设计与陈述。其二“,承”即设计能力培养初级阶段。这阶段的任务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更强,整体观念更完善。这一阶段学生主要是学习商业空间设计,并形成对设计与流行文化发展趋势的认知。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商业空间设计、设计与流行文化趋势、命题设计与陈述等。
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容易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社会与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推广,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依托校企协同的“三段式”实践教学理念。该理念将实践教学进一步细分为实训、实战、实习三个阶段,最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
校企协同;三段式;实践教学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与社会、行业需求紧密相连。环境设计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但长期以来,一些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办学定位不够清晰,不能契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导致部分毕业生动手能力差、设计能力不强。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际设计能力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随着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推进,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定位也逐渐清晰。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环境设计专业逐渐形成了以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依托校企协同的“三段式”实践教学理念与体系。校企协同的“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校企协同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托,“三段式”实践教学则是三个不同层次且有着递进关系的阶段,校企协同推进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最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校、企、生的共赢。与此同时,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师团队的优化、工作室的建设等,都是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广泛开展校企协同合作
校企协同是以校企双方各为独立主体,基于各自或共同的目标、需求所进行的信息、知识、资源合作活动,以期实现功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校企协同是推动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是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问题、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自2011年以来,进行了一系列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校企协同育人活动,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基于企业用人在知识面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由企业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与制订,参与教学计划的调整与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以形成一套完善的、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体系。其二,企业推荐资深设计师作为本专业的外聘教师,本校人事部门审核通过后聘用并颁发聘书。外聘教师作为教师团队的重要力量,参与实践教学,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三,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专业实践,企业安排设计师与本专业教师共同负责设计项目,共同完成专业设计工作。企业为本专业教师申请行业相关职称给予支持。其四,企业将适合实践课程教学的实际项目提供给工作室,用作实训或实战课程的课题。企业选派相关项目设计师、负责人参与实战课程教学辅导,双方共同推进项目设计工作,以保证设计成果的质量,争取满足用户的要求并被采用。其五,企业每年为本专业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供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包括见习、顶岗实习或兼职实习等形式。实习期间,教师要跟踪指导。根据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学校向相关企业推荐实习生和优秀毕业生。
二、实施“三段式”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实践教学笼统地被称为实训或实习等。实践教学可以细分为实训、实战、实习三个阶段,笔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每个阶段的层次、形式、校企参与度等都是不同的,要逐步将实践教学的主体从学校转向企业,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1.实训阶段
实训是实操训练,以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是实践教学的第一个阶段,采用的是“真题虚做”的形式。教师将企业的设计项目带到课程中,然后进行课题指导,让学生按项目的实际要求完成项目的设计,但成果不提交给客户,属于虚拟的成果。这类课题多数情况下是企业已经完成的项目,重新拿出来作为学生训练的课题。企业已经实施的成果是教学最好的范例,有助于学生理解项目要求与设计之间的联系。在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一、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以专业基础课、理论课、技能课为主,学生处于技能学习的阶段,尚未具备完成“真题”的能力。第6到第7学期全面进入专题课程,共设置有专题课6门,每门课4周,每周12学时。专题课程时间比较短,并没有足够的时间与企业对接并完成可供使用的设计成果,因此比较适合采用“真题虚做”的课题式教学。
2.实战阶段
实战,从词义本身来看就是真实的、现实中的打斗、战争、战斗等。实战不同于虚拟场景的行为,它是真实的行动且具有相应的结果。环境设计专业的实战有别于实训的“真题虚做”,而是采用“真题实做”的形式,是实践教学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本专业实施的“真题实做”将企业的设计项目作为课程的课题,由学校教师与企业设计师共同进行指导,以完成可以交付使用的设计成果为目标,是以实做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形式。通常情况下,这类项目是全新的项目,企业与学生共同完成,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完成设计,以便于提交给客户确认并实施。本专业在第7学期设置了一门专题课与毕业设计,专题课6周,每周12学时,毕业设计则有10周课程。这两门课程比较适合采用“真题实做”的形式,因为课程较长的周期是开展“真题实做”的重要保障。学生经过前三年的学习和实践,已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设计、解决具体课题的能力。另外,利用课余时间,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进度要求,开展“工作坊”的实践教学,由自愿报名参加的师生中挑选的学生、教师与企业项目负责人共同参与完成“真题实做”,是实践教学的有力补充。
3.实习阶段
经过实训与实战两个教学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基本胜任“真题实做”,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此时可以进入实践教学的第三个阶段,即实习阶段,这也是实践教学最后一个阶段。环境设计专业的实习课程设置在第8学期,共14周,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学生直接到企业工作,企业负责人与教师共同进行实习指导。在第一、二阶段,学校是实践教学的主体,而在这一阶段,企业才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学校实习指导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跟踪辅导外,更重要的是向企业导师了解学生工作的情况,收集反馈人才培养信息,并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优化的重要依据。
三、优化教师队伍
学校要推行教师聘用制,聘请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设计师或行业专家加入教师团队,形成校企协同的教学团队。同时,将行业职称与高校职称对等,聘请具有行业高级职称的专家。学校还要优化教师与企业设计师之间的分工,形成绩效制度,制订相关的奖励机制。学校要以外聘、互聘、兼职等短期和长期聘用相结合的形式,聘请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加入教学团队,邀请专家、学者讲学,开展教学、科研合作,指导学科专业建设,促进学术交流。鼓励年轻教师到相关企业兼职,借助企业的优势,参与企业一线工作,提升实践能力,并争取在行业中取得相应的职称,努力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四、工作室的建设
工作室建设主要是营造相对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与企业岗位对接的实践教学环境,将教学工作室与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工作室完成实训、实战课程。工作室的基础建设与一般课室不同,应营造企业化的空间氛围。
结语
“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进一步细分为实训、实战、实习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实践教学,逐渐将教学主体从学校向企业转移,使学生逐步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与项目的操作模式,最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优秀的设计成果并完成人才储备,这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校企协同的“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实现校、企、生的共赢。
作者:钟香炜 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2014年重点平台建设跃升计划及重大项目与成果培育计划项目“艺术设计学科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与实践”(编号:2014GXJK158,主持人:钟香炜);广东第二师范学院2015年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环境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编号:2015sfzy01,主持人:钟香炜);广东第二师范学院2015年度校级质量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编号:2015ybzz14,主持人:刘承恺)。
参考文献:
一、环境手绘表现技法的重要性
当环境设计师进行空间设计时,往往会在前期通过大量的构思手绘来激发自身创作的潜能,使自己设计思维得到发散,而在这其中设计人员就会用画笔将自己设计灵感转变为纸上的可视形象。设计方案的形成就是设计师不断构思、手绘、否定、完善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终设计方案的完美。如今设计手绘表现已经成为了一种设计师发散想象力、激励设计构思的独特视觉思维方式,是环境设计师独特的一种沟通工具与专业视觉语言。
设计手绘表现图继承和发展了绘画艺术的技巧和方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设计师捕捉灵感、表达原创性思维的最佳表现手法;是设计构思过程中对视觉形态表达及各部分空间关系最好的推敲方式。因此,在很多设计公司招聘新的环境设计师时,会把设计手绘表现图作为考核是否聘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而很多职业院校同样也会把设计手绘表现作为一门课程来考核,从而选拔出优秀的人才继续深造学习。由此可见环境设计手绘表现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二、环境设计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与时俱进,突破创新
手绘表现技法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与国画、油画这些纯艺术的教学方式是不同的,其要紧跟时展的潮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不同的表达效果,也可以使用不同的表现材料,并且让学生在外出写生收集素材的过程中,将其与传统绘画教学分开。让学生进入繁华大都市进行考察,感受匠心独具的现代化建筑以及城市规划设的设计;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祖国河山的壮阔。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手绘表现技法的教学也可以将电脑设计与手绘技法相融合,从而让学生可以利用绘画软件、数位板等将自己的设计构思在借助电脑轻松的展现出来。总而言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在进行手绘技法的教学时,要与时俱进、用于创新,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多掌握一些新型、前沿的设计动态,是每一位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
(二)提供和建立多途径的立体学习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尽量给学生提供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快速表现水平。环境设计表现技法教学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为了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设计风格,常常鼓励学生浏览专业的设计网站和论坛,通过接触大量优秀的设计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视野,进而转化成一种动力。此外,在课堂上给学生看一些优秀设计师的手绘速写视频,使学生能直观的了解这些设计师的思路和手法,给自身?W习带来一定的帮助。同时,建议学生注意平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包括图书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建立自己的专业资料库。这个资料库即是手绘表现的图片提供者也是今后专业学习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时鼓励学生之间实现资源的共享,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也有利于团结互助的学习氛围。
(三)注重透视关系,培养三维空间造型创新能力
在手绘表现技法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了解点、线、面、块、体的组合穿插规律,还要对其透视原理充分掌握。设计人员的构思是通过展现在画面上的艺术形象体现的,而形象在方向、比例、位置等的表现是科学透视的基础原理之上的。若是违背透视规律,画面就是不具备平衡感,让人产生错觉。因此,处理好物体之间的各种比例关系、准确认识透视关系在空间表达中的作用,对于保证画面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幅优秀手绘作品得以完成的基本保障。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掌握透视的特征以及基本原理,才能之后的手绘表现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手绘表现技法在把握透视关系的同时,还应注意把握画面整体感,注意空间层次、主次对比,培养学生的空间形体构思的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可以用发散性的思维去思考与解决问题,通过对空间构思的积极主动思考,达到手绘表现的目的。在手绘表现技法教学中,创造性思维是关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锻炼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锻炼,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
简要介绍了环境设计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经分析发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出现与迅猛发展的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而虚拟现实技术(VR),以其优越的特点和发展前景能与本专业融和,加以利用于各类教学课程中,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与促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期为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实施有所借鉴。
关键词:
环境设计;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应用
1环境设计教学课程体系
近些年高校开设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培养出大批设计人才,不断地满足了社会的需求。随着建筑及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环境设计专业也成为艺术设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被大多高校所重视。
1.1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目标
环境设计是对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设计和整合的一门实用艺术。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具备较强的学科领域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和设计实践能力,在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空间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广场园林设计的高素质设计应用型人才。
1.2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设置
本专业涉及的范围较广,囊括建筑基础知识、建筑及室内装饰、各类室内空间、园林艺术、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每所高校的专业教学的侧重点都不同。除公共文化基础课程外,根据专业需要和特点设置了层层递进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等;专业理论课程如中外建筑史、建筑设计史、人体工程学、材料学、心理学等;专业设计课程如室内空间设计、室内设计原理、家具陈设设计、室内物理环境设计、景观设计等;专业实践课程如建筑制图、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建筑模型制作、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专业实习、艺术采风考察、毕业设计创作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设置培养从事各类规划、设计院所、环境设计机构的科研、教学、设计、生产及管理工作的多方面应用型人才。
1.3环境设计教学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社会市场需求的角度上看,环境设计教学课程体系是与时俱进的,高校根据社会不同需求进行了调整,侧重点当然也就不尽相同。专业课程体系涵盖的四大类型,基本满足专业人才的培养,但是具体课程的设置与课程内容的教学安排却显得与市场需求有些脱轨,存在问题如:
(1)教育大观念过时,课程的设置过于机械而不能根据专业特点需求灵活调整课程时间。
(2)专业基础课程应与后期的本专业理论、设计等课程起到相辅助的作用,存在脱节现象。
(3)专业理论课程单纯讲述过于抽象与枯燥,没能结合实际或现场进行讲述分析。
(4)专业设计课程内容安排不尽合理,许多学生毕业步入工作岗位,其设计思维表达不全面以至于最终设计效果不尽完美,亦不能从技能上迅速融入设计工作。
(5)专业实践课程训练方式不够多元化,动脑、动口、动手的思考、观察、讲述表达欠缺训练,缺乏与客户沟通洽谈的经验,导致设计不能达到客户需求标准。而导致不能完全开发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
2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并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
2.1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与发展前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VR技术正在不断应用于各个领域,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包括模拟环境、感知、自然技能等方面。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实时动态的三维立体逼真图像,在此基础上使人对其进行感知,甚至感知除计算机图形技术所生成的视觉感知外的听觉、触觉、力觉、运动等多感知。其特点多样化,包括存在感,是用户作为主角存在的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交互性,是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信息;自主性,是虚拟环境中的物体依据现实世界进行自我主观地安排和行为。这些特点使VR技术向多项领域延伸并辅助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图形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VR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很大发展。VR技术研究如分布式并行处理、辅助设备(触觉反馈设备等)设计、应用研究等,从事虚拟世界的感知、虚拟环境的控制和显示、VR在空间领域的应用、宇航员的训练等。在国外VR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军事,艺术设计等领域,具体的案例如谷歌眼镜、飞行员仿真培训系统以及虚拟国会图书馆等。VR技术深深地促进着文化的进步,并引领人们的生活方式。
2.2虚拟现实技术与环境设计
虚拟现实技术不仅仅是一个演示媒体,而且还是一个软件设计工具。主要以视觉感官形式出现,把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完整呈现出来。传统的设计表达方法是,在工程项目装修施工之前把预想的效果绘于图纸之上,甚至要用材料按照比例制作一些立体的建筑及室内家具模型,以期达到预想结果,展示给资助方或客户,这样既浪费时间又花去不少费用,若是不合客户理想便白费周折。虚拟现实可以把这种构思变成看得见的虚拟物体和环境,使以往传统的设计模式提升到即看即所得的场景,大大提高了设计和规划的质量与效率。设计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构思去构建并装饰“虚拟”的空间,并可以任意变换自己在所设计空间中的位置与角度,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省了制作模型的费用,省时又省工,经济又环保。
3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设计教学课程中的改革应用
3.1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的优化利用
以往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的课题训练方式,大多以手绘的单一形式进行训练,手绘操作训练固然重要,但时间耗费过大,可训练的内容与数量过少。专业基础课程注重的是专业设计的认识、思维的开拓与审美的培养,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尽量多的课堂训练与辅导是非常必要的。而专业设计课程注重的是设计思维的拓展与演示,展示完整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尽多地以量变为质变是很关键的环节。在这里,眼力与脑力是训练的重点,要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手段达到这个要求就可行了,一方面降低耗时费力的手绘训练数量,更多地加以VR技术来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训练,则会达到预期目的。
3.2专业实践课程的结合促进
专业实践课程的重点在于与市场的对接、社会的需求,公众的诉求与个人的需要等。通过实验与实践训练,在校期间以尽多的虚拟现实技术,借助计算机硬件进行实践操作,节省了时间与开支,在绘制错误的图形图纸上进行修改与重建,显得十分便捷而高效。在社会期间利用VR技术进行实战训练,接谈客户并有效把设计思维结合VR技术的多种设计方案展示给客户,让其更多地自由、自主选择需要的方案,则是成功的关键。这里主要训练的是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手头表现能力。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以上措施融入教学课程当中,有效地使学生全方位得到发展。
4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高校开设的环境设计课程相融合,利用其强大便捷的表现力作为设计工具,运用于大到建筑室内外空间,小到家具设计配置、材质选用等设计方案中去,仿真效果增强,方案效率加快,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与学习质量。客户认可度愈加提高,施工准确度更加精准,以便工期按期完成,节省不必要的开支与人力财力的浪费等,使公司与社会都得到良性进展。VR技术与环境设计教学的结合,使其健康、稳步地发展,为各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泽旭 单位:哈尔滨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筱斌.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研究——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园林绿化设计课程;教学问题;教学改革
1环境设计专业园林绿化设计课程授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专业及学生特点定位不甚准确
就专业特点来讲,农林类院校常设置多门园林植物相关课程,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对于植物的学习多基于其生态习性,涵盖到对植物细胞、组织结构、器官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及与人关系等方面的教学,致力于为园林、农学、林学等相关系统性学科学习夯实理论基础。而我院作为艺术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园林植物课程课时量受限,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不成体系。此外,老师们的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有农林院校毕业的理论基础深厚的,也有更擅于设计实践,但理论知识基础薄弱的。就学生特点来讲,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以艺术生居多,艺术生注重艺术实践,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但多轻视文化理论学习,学习能力欠佳。我院“园林绿化设计”课程安排涵盖两部分:①对园林植物艺术性的学习探索;②对植物学和绿化养护等植物基础知识的讲授。但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植物自然属性、文化属性、美学效果及配植形式等知识饶有兴趣,但在听纯理论性专业知识时,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并且在最后园林植物方案设计阶段,也显现出理论与设计实践脱节的情况。以上这些反映出课程安排需要对专业及授课对象进行准确定位与剖析。
1.2教学目标落实不甚完善
本院“园林绿化设计”教学目标有两点:①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外园林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能够识别本地常见园林植物,掌握其基本习性及园林用途,领会不同类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植物配置手法;②塑造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能正确阅读园林工程设计图纸和领会设计意图,具备运用多种构图规律和手法对各类园林绿地实例进行分析、评判和鉴赏的能力。能够胜任植物配置设计项目。从教学目标便可看出“园林绿化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课程安排需实施理论与实践并行,但在实际教学中更侧重于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传统讲授,实践环节多是学生课下自主选择场地进行实地调研,制成植物调研报告。实践教学部分形式单一,且缺少统筹计划,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落实不甚完善。
1.3课程作业设置不甚合理
“园林绿化设计”课程作业分为三部分:植物实验及实验报告撰写、设计案例方案还原和方案设计。前文已分析环境设计专业及学生特点和学习特征,农林类院校课程中实施的植物实验及记录环节并不特别适用于艺术性与实践性较强的环境设计专业,这一环节对于植物知识基础薄弱的设计类学生而言,接受起来稍显吃力,作业完成度不高,他们也由此产生消极对待的情绪,这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此外,方案设计部分,同头课老师对场地基址尺度有明确统一,但设计场地类型及图纸则各自行决定。几十位同学从老师提供的两处基地图纸中选择一处进行场地规划与植物设计,场地类型难免单一,学生课堂所学的各类型园林绿地规划及植物配置方法无法在方案设计中得以运用,学生设计构思受限,理论与设计实践脱节。
1.4课程考核项目不甚具体
“园林绿化设计”课程作业成绩组成是:调研汇报30%+设计作业30%+设计说明20%+展示效果10%+平时考勤10%。考核项目分类稍显粗放,课程学习具有较强的过程性,因此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也需要细化到各个阶段的表现,注重过程评价。譬如在调研汇报中,只对后期调研汇报形成了总体评价标准但并没有对学生前期调研计划、中期调研参与度形成合理成绩分配。再有设计作业部分,没有对前期方案草图阶段及中期方案讨论、修改及跟进阶段的学生情况形成考核评价。这种情况一是容易造成最终成绩评定不合理,二是容易让个别学生产生浑水摸鱼的侥幸心理。因此,课程最终的考核项目要进行具体细化,由此制定出详细的评价依据。
2环境设计专业“园林绿化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探讨
2.1正视专业及学生特点,扬长避短
前文提到环境设计专业关于植物相关课程只有一门,其中还要涵盖到一定的植物基础知识讲授,这在农林类院校原本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然而放在艺术类院校则需要进行合理浓缩。同时,鉴于艺术类学生理论性知识掌握起来吃力的现实情况,也需及时调整理论部分的课程编排方式。譬如可以充分利用不同专业背景老师的各自所长,系统安排理论讲授,实施大课与小课并行的方法。具体而言,适当安排课时,调用有农林类院校学习背景的授课老师为学生合班集中讲授植物基础概念及生态习性等理论知识,然后再分班由设计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植物艺术性、植物配置原则及手法等知识讲授,并做完整的调研指导。前文也分析了环境设计专业艺术类学生具有良好的艺术审美力及表现力,因此课程改革中要善于扬长避短,为学生提供充分施展艺术表现力的机会,表现在“园林绿化设计”课程中可以是发扬学生手绘特长,通过实地调研,让学生每人以记录手账的方式制成一本植物图册,除封皮、植物目录外,每本图册总页数不少于10页,册子内部每页绘制植物群组一组,包括平面图、群组效果图和主要植物标注,每组植物种类不少于三种,以现实植物场景为依托,可运用课堂所学植物及其配置原理,适当调整,使植物群组最终平面及竖向配置合理、层次丰富、树形多样。由此增强学生植物调研兴趣,10套甚至更多的植物配置实例转绘及再设计进行下来,学生便形成一定的设计优劣评估能力和方案设计能力。
2.2增设体验式实践教学环节,制成调研场地信息库
在原有课程安排中增设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以老师为引导,学生为体验主体,老师带领学生到较具代表性的场地进行实地讲解。体验式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灌输式”被动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身体验、调研与内化。具体而言,第一步,同头课老师在备课期间,共同商榷确定数处当地较具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园林绿地,并亲自走访调查,最终制成较为完备的调研场地信息库,尤其着重记录各园林绿地所使用到的典型性、多样性的植物图像,为其标注名称,建成植物资料库。第二步,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即时将这些植物资料发放给学生,学生自行组建调研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前往老师指定的园林绿地展开首次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场地概况简介、设计理念、平面图、功能分区、地域性特征、植物名称及类别、典型性植被群落结构形式、配置手法等,制成图文并貌的速写调研笔记及植物图册,并明确记录调研感受及疑惑点。第三步,老师集中带领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场地二次参观调研,老师就布置的调研内容在调研现场展开提问,就学生反馈情况,进行关键问题分析与解答,并要求学生在调研笔记上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二次调研记录。第四步,返校后要求各调研小组先在组内展开讨论与体验汇报,推举一人制成调研报告小结。第五步,老师组织全班性的调研小结分享,各组委派一人进行陈述,可互相质疑,形成开放的汇报氛围。
2.3加强课程作业实践性与多样性,制成课题设计场地信息库
课程理论教学涉及到街道景观、公园景观、居住区景观、校园景观和广场景观等5种不同类型环境的植物配置讲授。为了使学生所学理论更好落实于设计实践,课程作业需要打破传统单一的场地图纸选择模式,同头课老师需要共同调研、讨论并决断出数套图纸,最终归为5大类设计场地信息,以供学生在课题设计时选择。老师把控学生选题,同班级内提倡图纸选择的多样性,各小组间降低图纸重复性。由此一来,学生在设计及课题汇报过程中,能看到其他同学关于不同场地植物配置的不同设计构思,有利于所学理论知识的验证,更有益于拓展学生思路,锻炼学生设计能力。
2.4完善课程考核体系,加重过程性考核
“园林绿化设计”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升植物配置及表达的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运用情况是课程考点,因此考察调研与课题设计将作为两大考核重点,加之平时考勤,初步得出考核比重为:考察调研占30%,课题设计占60%,平时考勤占10%。前文提到“园林绿化设计”课程具有较强的过程性,需要注重学生过程性考核,细化各阶段分数比重,具体而言,考察调研评分比重细分为:一次+二次调研占10%、调研笔记+植物图册占10%、调研小结汇报分享占10%;课题设计评分比重细分为:草图方案推进占10%、场地植物配置设计相关图纸完成占50%。由此,加大了课程形成性考核比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更具完整综合性和严谨性。
关键词:环境设计;三段式教学;实践环节
目前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大都采取专业基础、专业课及实践环节的传统三段式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暴露出以下问题:第一,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各阶段划分过于清楚,缺少联系,以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断层。第二,课程与实践环节脱节,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本文旨在梳理课程设置合理性的基础上,将专业理论基础、专业课及实践环节进行归类整合,形成课程群,并加强专业课与实践环节的联系,让同学了解设计市场的需求,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现今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现行环境设计专业采用传统的三段式和三大块的培养模式,即公共课程,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三大块。这些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割裂了设计学科的有机联系。而市场却需要系统化的设计师,可见,此种培养模式难以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社会需要的设计人才的瓶颈就是三段式传统教学方法在我国环境设计教学体系中沿用至今。许多高校还没有真正地意识到专业理论、专业设计及实践环节之间的关系,将其联系为一体。
二、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要
目前,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环境设计人才日趋成熟,主要呈现以下特色:
1、系统性。环境设计是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包含着若干子系统,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如何培养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具有整体思维能力的环境设计人才是环境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
2、预见性。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专业建设的目标,高校既要进行需求调查,又要进行需求预测,依社会发展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新时代需要的设计人才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目标。
3、特色性。这里所指的特色是指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就专业特色来说,环境设计专业要以建筑学为依托,同时兼顾建筑内、外环境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形成环境设计独特的专业特色。办学特色就是要以专业特色为基础,不同层次的学校要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
4、适应性。未来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则需要有相应的能力来适应并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角色与责任。社会的需求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与方向。
通过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可以发现环境设计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各课程内容衔接不当、与实践脱节等现象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中日益凸显。
三、当今环境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实现国内具有特色的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办学特色,许多设置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根据社会需求与市场导向,不断改革教学模式,以体现专业培养特色。目前的环境设计教育,由于有限的限制学时和日益增多的课程设置之间的矛盾加剧,需要将专业各知识点进行整合,强化专业的实践化教学,建立教学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国内的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知名艺术院校走在了艺术教育的前沿,与国外艺术类院校接轨,设立“工作室”模式,即:采用小班化教学及个别辅导的形式,教师可带领学生参加实际项目设计。通过采用此种模式,可以让学生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创造出更具有实践意义的作品。鉴于学校自身基础条件的因素,国内环境设计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并非所有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都拥有工作室资源,因而如何在教学模式中将实践环节加进去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鉴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定差别的现状,笔者认为需要对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例如,将人才培养途径及教学改革与实践作为切入点,结合专业特点和具体课程教学实际,以真实设计项目为依托,加强专业设计与实践环节的联系,实现“以课程为中心向以课题为中心”的转变。这样的课程设置既增加了学习的务实性,又增加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施工管理经验的积累,达到学习与实践并轨,从而更好地培养具有特色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1、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
将实际课题作为所有课程的核心内容,串联相关课程整合为课程群模块,交叉相关内容同时授课,实现教学由课程中心向课题中心的转变改革。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改革,为普通高校培养出实践性强、具有一定施工管理经验的人才。
2、研究特色
第一,针对现状,对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现“以课程中心向课题中心”的转变。根据实践课题项目涉及的内容,串联相关的专业课程,形成课程群,使课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设计达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第二,根据社会需求、市场预测和实际项目的内容,及时统筹调整课程内容,整合资源,做到结合市场、与时俱进。
第三,与市场接轨,实行校企联合的教学培养模式。校内老师主动与校外课题项目工程师结对子,保持与市场导向同步,“以综合专业能力培养为根本,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发展道路”的教育理念,创新改革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
第四,为社会相关企业输送专业设计人才,扩大学校此专业的知名度。
结语
通过完善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梳理环境设计三段式教学模式,增加课程之间的关联性,采用校内老师与校外工程师共同辅导,实行“双师制”授课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建好设计教学实践基地的同时,可根据专业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点,与企事业用人单位长期友好合作,建立一个双赢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