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与现代科技的关系范文

创新与现代科技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与现代科技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与现代科技的关系

第1篇:创新与现代科技的关系范文

现代科技是如何影响传统伦理的呢?笔者认为,现代科技对传统伦理道德影响的途径既有直接途径,也有间接途径。

所谓直接途径,是指科技本身对传统伦理道德发生影响这种直接影响具体分析起来,又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科技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本身需要包括传统伦理观念在内的道德规范,因而科技创新本身就会孕育出一定的道德观念,即科技道德科技道德本身就是伦理道德的一个分支,它会直接影响传统伦理,这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决定人类道德进步的基本趋势,直接改变了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道德习惯和社会的道德舆论,促进新的道德规范形成和人们价值观的不断更新等方面。例如,现在人类面临着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它需要全人类携手合作共同努力这种团结协作构成了现代科技的一个重要道德规范,直接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仅凭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科研的观念。二是现代科技创新的一些新成就及其运用直接引起人们之间新的伦理关系,迫使人们对传统伦理观念不得不作一些新的道德思考。例如,现代医学的发展,已可能使濒临死亡的病人在极为痛苦的条件下延续一段时间的生命,因而发生了病人亲属和医生需要处理的新的伦理关系。

所谓间接途径,是指科技通过改变人类生活条件而间接影响传统伦理道德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伦理道德实质上是对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反映现代科技的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人本身,包括人的创造能力和需要等等,从而使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人类新的生活条伟而这种新的生活条件又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改变,从而对传统伦理观念发生影响。我们知道,爱国主义历来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规范的最高要求,但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发达的通讯科技和交通工具已经缩小了人类生活的空间,各国在贸易上越来越互相依赖,在科技上也互通有无,使国家经济呈现国际化趋势:“地球村”的存在使整个人类的利益日趋统一,如果追究爱国主义的终极精神,就应该是对人类的爱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代科技的创新,不仅通过直接途径影响着传统伦理,而且还通过间接途径冲击着传统伦理笔者认为,传统伦理观念受现 代科技发展影响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第一,人与自然界的矛盾问题

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人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崇,科技的发达,给人类征服自然提供了更先进的工具,从而形成了以人为宇宙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毋庸置疑,人类中心主义在物质上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在人类历史上也构筑了人类文明的大厦,然而,人类在陶醉于自己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逐渐发现自己正陷入某种困境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困扰着人们。这些问题因程度不同地触及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民族的利益而具有全球性质,因而被称为“全球问题”,伴随“全球问题”而来的是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日益突出。

“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它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由于科技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如果人类不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维护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尽义务,那么“全球问题”的恶化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但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过分去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义务,又会对人类的发展带来制约。所以,只有站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在把人类利益发展的最终目标同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类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统一起来,正确平衡人类对自然界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才能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这就要求人们从更宽的视觉和更深的层面去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第二,科技发展与传统的爱情、婚姻、家庭伦理的矛盾问题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都在追求纯洁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一直都在沿袭着由爱情而结婚而生育的家庭模式而科技创新和新型生育方式则打破了人类几千年来自然繁殖的常规新型生育方式包括人工授精和无性繁殖。人工授精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丈夫不育之症,在感情上却让人难以接受但因为人工授精是夫妻双方都同意的,而且提供的他人的姓名和地址对夫妻双方秘而不宣,不让子女知道是以这种方式出生的,也不让提供的他人知道接受的人以及孩子的姓名和地址,所以,这种人工授精无疑有利于促进家庭幸福,对社会和家人也有益无害。

核产生该机体在遗传上同一的副本,也称克隆科技然而,这将引出一系列的伦理和社会问题例如“克隆人”将彻底打破人类的生育观念和传统的生育模式这种同一个基因复制品会不会导致人类基因库的单一性,降低了人的适应能力?它会不会引起家庭亲子伦理关系的混乱?它与其他人的关系又如何处理?还有人提出,克隆科技的出现,是否表明人类数千年所信奉的伦理原则及其根据已失去了其有效性?果真如此,这是否同时意味着应该建立一套新的原则及其根据的体系?克隆科技的出现还产生了一个亲子之间的伦理评价的难题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科技的发展,这类伦理难题与沉淀于人们内心深处的传统伦理文化观念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高消费与幸福之间的矛盾问题

幸福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有着深邃的关于“幸福”的思考。最为人类所赞同的幸福观就是整体幸福和个人幸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劳动创造和生活享受的辩证统一。但是消费主义的兴起使传统的幸福观越来越倾向于对个人幸福?物质生活的追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大部分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向高消费社会迈进,人们把追求高消费和物质享受当做幸福,那么,高消费是否就意味幸福?其实对物质生活的拼命追求,势必造成人类内心生活的空虛另外,消费社会对资源的拼命开采使不可再生性资源枯竭和环境的恶化消费型社会与全球能否保持可持续性发展,也是一对需要人类解决的矛盾。因此,遏制人类对物质的无穷欲望,保持传统的简朴美德,由对外在的物质追求转向对内心精神的思考,是一项重要任务。

综合上述关于现代科技创新对伦理道德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一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伦理学研究应从传统伦理学走向现代伦理学

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关于道德的哲学思考但是最初的伦理学调节的只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只把人类看做惟一值得尊重的物种,他以人类自身的利益作为惟一的尺度,去对待其他事物。即使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对道德现象的反思日益加深,道德调节的范围日益扩大,但道德作用的范围始终囿于人伦之理我们把这种只关怀人伦之理的伦理学称为无性繁殖是指用机体的体细胞代替受精卵的传统伦理学。

但是,科技的创新对伦理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人类的道德关心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所以,我们把现代科技文明下,以保持地球和人类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由传统伦理学调整人与人的关系而扩展到调整人与人,以及人与人以外的其他物种和自然界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的伦理学称为现代伦理学。现代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包括三个方面:科技中的道德问题;人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人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由传统伦理学走向现代伦理学,是科技创新和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双重需要。

启示之二:伦理学研究还应从民族化研究走向国际化研究

爱国主义与人类之爱的矛盾、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都需要人类走出民族化(区域化)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而用适用全人类的新的伦理道德和道德观念来处理和评价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在当前世界上存在着信仰差异、政治差异的前提下,许多伦理学家和政治家经过协商、斡旋,已经在伦理学的某些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从而使伦理学的研究呈现国际化的趋向。

启示之三:科技工作者应加强社会责任感,积极慎重地从事科学研究,加快科技创新

随着现代科技对伦理道德影响的加强,科技越来越具有道德的性质和伦理意义,作为科技活动的主体的科技工作者,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时,不能再简单地单纯“为科技而科技”,应充分考虑活动后果,树立起真善、美的普遍信念,从纯粹的求真转向求真与求善、求美的统一,把科技创新与人类整体长远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启示之四:应大力加强对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

现代科技创新不可避免会引发许多新的伦理关系,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十分复杂的甚至是纠缠不清的新的伦理道德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正确的态度不是简单的回避,或简单地限制科技的创新,而应积极展开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弄清其对人类有利和不利的方面,从而预先制定和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措施,防范不利后果的发生,从而既不妨碍科技的创新,又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第2篇:创新与现代科技的关系范文

在现代科技信息处理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信息动向进行处理,使得现代科技信息的服务具有前瞻性与能动性。“信息化”是一个含义丰富、复杂的动态概念,即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它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光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缩微复印技术、声像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仿真技术等。科研管理中的现代科技信息,实则更多地指向了如何运用信息科技量度、识别、转换、存储、处理、传递、再生、压缩、利用、共享信息的动态过程。

2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科研管理是对知识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活动的管理,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管理系统发展过程一般包括两种运动:一种是“物质流”,涉及人、财、物的流动与分配;另一种是“信息流”,体现了信息的质和萤,即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技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文献、技术档案、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技术标准等有关科技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处理和推广。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在“信息流”不断反映“物质流”的状态。“信息流”通过科技信息系统将“物质流”的状态反馈到科研管理系统,由科研管理系统进行组织、调节和摔制着“物质流”,使之有效地、合理地流动与分配;“物质流”流动与分配的结果又源源不断地充实、完善现代科技信息系统,进一步保障科研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以使科研系统整体获得最佳状态。

2.1“静态”的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角色与作用

管理是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再决策、再计划、再组织、再协调和再控制的螺旋上升循环过程,任何组织系统要实现有效的管理,都必须及时获得足够的信息,传输足够的信息,产生足够的信息和反馈足够的信息,才能保证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由此“,静态”的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首先表现为一种资源,即科研管理的加工素材,是科研管理的基本内容;其次是经济财富,现代科技信息是形成新一级研究与成果的最经济“成本”,是科研管理的支柱;再次是时机,现代科技信息俨然成为一种战略武器,谁在关键时期掌握了它,就掌控了制胜点,也使得科研管理成为知识创新、财富创新的坚实基层。

2.2“动态”的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角色与作用

2.2.1科研管理人员信息化。科研管理人员开始利用各种数据统计软件,利用信息化技术,包括网络技术,对于科研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查找相关资料时,也利用网络,比翻阅相关书籍查找的更迅速、快捷。改变了过去靠翻阅书籍,靠人力统计数据、分析、计算等的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获取的更及时、准确。

2.2.2科研管理流程信息化。过去的科研管理过程较随意,没有固定的流程、模式所约束。现在科技信息的使用,改变了以往随意的状态,建立了科研管理流程,使流程达到信息化管理的高度。科研管理申报流程如下:申报、受理,到评审、评估、初审、复审、审定、立项、科技计划编制,到合同管理、资金管理、执行情况管理、验收管理、后评估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按照此流程的规定,利用网络技术,还建立了“网络信息评审”平台,并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科技立项的公平、公正发展,使各企业可以随时申报科技项目,随时进行审批,提高了工作效率。

2.2.3对科研专家管理的信息化。科研管理活动中,科研专家是活动的主体,因为任何的科研活动都需要专家来完成,或借助相关的科技信息,或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或实验,以获得最先进的科研数据。网络时代的发展,信息库的建立,使得科研专家的管理也走向了信息化的进程。政府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全世界范围内选择专家,建立专家信息库,以便于进行科研项目的网上评审。注意专家选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专家的专业性与对学术的态度,二者缺一不可。在专家执行工作过程中,要做好相关记录,公平公正的对专家进行评价,为专家信息库的更新与管理提供可靠数据支持。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科研专家的管理应逐步走向信息正规化管理,详细记录专家的科研成果,建立专家信用档案,对专家资质的评审管理等都要走向信息化。

2.2.4科研成果评价的信息化。在科研信息管理过程中,科研成果都是靠人进行评价的。在过去,科研成果评价都是由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相关部门组织评价,其评价专家组成员也是在当地寻找的,政府或相关企业单位和专家间可能都认识,专家碍于人情关系,或是政府部门授意,使得一些科研成果的评价结果参与了专家过多的主观评价,使得评价结果失真。而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信息评审”平台的建立,流动专家库的组成,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科研成果由专家库随机评审,随着信息评审系统的完善,逐渐实现了“盲审”,大大降低了评审过程给“人情分”的局面。

第3篇:创新与现代科技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现代科技数学教育重要性

1引言

现代科技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眼下应用于教育领域中的现代科技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例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都属于科学技术范畴。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随着社会进步发展不断改革创新,逐渐从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标志着教育创新、改革的实现。本文针对数学教育,研究现代科技分别立足于教育内容、方法、实践三方面的具体应用。通过阐述现代科技与数学教育的关系及重要性,更好地为我国教育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现代科学技术及数学教学概述

现代科学技术是加速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资源,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产生于发展的导火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现代科学技术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科学研究,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主要包括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1]。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为了与社会进步发展相得益彰,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科学技术与数学教学本是两个没有关系的领域,随着信息的传播和融合逐渐产生了关联性。科学技术作为重要资源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帮助,久而久之科学技术便渗透到数学教学各个环节。数学教学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由于数学知识过于枯燥乏味,且教学内容之间存在连贯性,一旦教学内容出现断层,则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且数学教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对各阶段的难度进行教学内容划分,确保学生能够消化吸收。可见,数学教育教学难度较大。借助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数学教学难度,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的精髓和奥秘。数学教学属于理科教学内容,脱离纯粹的理论教学,所以在教学中融入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化记忆。总而言之,科学技术与数学教学并存,才能最大限度实现两者的价值。

3现代科技与数学教育的关系及重要性分析

科学技术离不开创新,数学教育也离不开创新,因此科学技术与数学教育可谓“藕断丝连”。随着素质教育体制的改革深入及社会对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要求教育必须以“服务社会”为原则。数学教育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教学内容不能过于传统,教学方式不能过于单一,教学目标不能脱离实践,从而加大了数学教育的难度和任务。为此,加强对数学教育的创新教学将成为未来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现代科技具备较强的共享和操控价值,所以广泛应用于数学教育可以为提高数学教育整体教学水平奠定基础。

3.1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数学教育是研究数学教学实践和教学方法的学科,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较强的基础功底和学术理解能力。此外,研究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知识型、实践型人才。通过科学技术的落实和应用,利用信息技术为信息传播和共享平台,包括数学原始理论资料、数学教育章程更新等内容进行整合,便于为数学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数据理论[2]。例如:网络图书馆、中国知网等大型综合学术交流平台,可以为数学教育提供相应理论参考。此外,数学教育涉及教学、管理、实践等方方面面,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与实践的对接,必须要广泛汲取知识储备。因此,科学技术的便捷、高效特点,对教育学者深入研究数学教育至关重要。

3.2加强数学实践应用价值

科学技术既是工具又是平台,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数学教育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实践是理论知识的延伸,是从纸上谈兵到脚踏实地的过渡,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行动的标志。例如:可以实现数学教学的远程控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扩大数学教学知识量和教学空间,摆脱传统单一的书本传教。此外,科学技术是服务型技术,包括各类数学道具、模型、实验器材都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应用在数学教育中能够简化繁杂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科学认识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3]。例如:多媒体可以实现图文并茂教学,可以通过视频互动教学,便于充分理解数学知识。总的来说,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数学实践的应用价值。

3.3完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停留在纸质书本和课堂区间。数学是典型的理性思维教学,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和空间思维。所以,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不适合数学教学,且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定式,违背了数学发散思维、开发智力的初衷。新形势下,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不断突破传统和障碍,不断将创新的教学方法搬上讲堂甚至是家中,实现一对一或一对多等多种教学形式。例如:实验教学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教师可以通过实验道具或课件演示,生动形象的将书本知识立体化,使学生拥有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

4现代科技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数学教育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时又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谓术业有专攻,数学教学与其他教学的区别在于,数学知识来源于书本又高于书本。所以,数学教学实践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起到决定性作用。教育可以“兴国”“育人”,文化教育作为软实力,随着社会环境和人们意识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教育培养。数学教育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开发智力的典范,无论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还是各类智力竞赛都离不开数学的身影[4]。此外,各类科研项目,“大到航空航天、小到柴米油盐”无不存在数学的应用价值。所以,科学技术本身与数学教育就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应用就更加广泛了。

4.1数学教学内容的应用

数学教学内容分初级、中级、高级多种形式,高等数学教学还包括微积分等教学知识。数学教学内容呈现分段、分层、分级式分布,不同难度级别对数学教学所需要的内容也各不相同[5]。例如:几何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展示各类图形的三视图,呈现立体感,便于学生提高空间辨别能力;验证垂直于平衡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实验道具支持或平衡仪;学习函数知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绘制动态函数变化图;类似于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无不体现了科学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可见,数学教育不是“闭门造车”,需要借助外力和先进的技术为依托,才能更加完美的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价值。

4.2数学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数学教育注重智力开发和实践应用,所以教学方法需要围绕教学实践为基础。传统数学教学方式是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书本知识为单位,以教师口述为途径,导致学习内容枯燥乏味。科学技术的应用则增加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分组教学,教师通过计算机按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组别划分,设置不同等级的教学内容,从题库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取相应难度系数的作业,完成一整套数学教学流程;多媒体教学,通过网络和多媒体终端,利用数字化课件及影像资料传授数学知识;远程教学,利用电脑为终端平台,形成“教”与“授”一体化创新教学模式。目前,以上众多教学方法已在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且取得明显成效。

4.3数学教学实践的应用

教学实践是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加深记忆的重要渠道。数学知识是灵活应变的知识,需要在实践应用中体现价值。目前,科学技术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科研合作、岗位对接、知识竞赛等形式。科学技术本身就包含数学元素,所以在应用中包括先进的设备、创新的方法、前卫的教学经验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6]。例如: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都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分别承担着相应的任务。其中还包括各类教学辅助设备,例如:计算器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计算的效率还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这就意味着科学技术与教学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所谓教学一体化,就是利用先进的教学条件完成全面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数学教学现代化目标。

5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就目前来看,科学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得到广泛推广,且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在实践应用中依然存在一系列不完善的地方。所以,立足于实践,数学教育需要借助科学技术为资源和支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才能有效将数学教育的实践价值落实到实际应用中,并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祁伟,池璇,鞠小平.试论高校教育创新与科技创新[J].学会,2010(12).

[2]杨东升,刘小冬,官亦兵.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数学研究,2001(3).

[3]左传桂.浅论微课在高等数学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6).

[4]陈雪娇.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使用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4(22).

[5]傅焕霞,张鑫.浅议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必要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1(35).

第4篇:创新与现代科技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伦理;制度;科技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263-02

1 现代科技的发展呼唤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与制度创新

1.1 现代科技与生态文明的互动发展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成果,也是人类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手段之一。现代科技革命浪潮的威力和功能日益提高,对生产力的巨大促进和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震撼着每一个人。科学技术向人类提供了可以全面深刻地认识自然的潜力和手段,借助于科学技术尤其是理论科学技术不断地把对自然界认识向纵深延伸。发生在20世纪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涉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能源、信息等几乎所有重大领域,推动了人类向未知领域的全面开拓以及科技创新的全方位展开,为人类科学认识自然和人类自身以及实现生态和谐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手段。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是科技发展的精神内核。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为科学技术注入了生态灵魂。因此,我们在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要正确地引导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以此提高人类生态意识,这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关键。

1.2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同生态文明的冲突 伴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代技术得到了勃兴与发展。“科学方法与机械技术相结合,将创造出一种‘新工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它使知识和物质力量结合在一起。”[1]在这样的进程中,以自然作为其生存根基的人类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我构建的技术困境之中。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控制与利用,已从某些动植物种群,某些区域生态系统,扩展到一切自然过程,甚至逾越地球进入太空。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技术活动中,人类大规模地消耗着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也严重地污染了自然环境。人类有史以来从未像今天这样,被迫面对如此严重的强大的自然灾害。这些灾害所造成的后果常常是无法挽回的。

1.3 现代科技的发展呼唤生态文明建设在伦理和制度上的创新 的生态观把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科学发展观从以人为本出发,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集中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原则,代表着人类对天人关系认识的新境界、新高度。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有序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根本宗旨;而决不以环境换发展,以子孙后代的延续换短暂的辉煌。其中,科学技术是基础,法律是硬约束,生态伦理是软约束,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互相制约,并最终落实到科学实践当中,这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长久之道。

2 生态文明建设在伦理和制度上的创新思路

2.1 科技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的设计

2.1.1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科技理念 科技的创新和应用要和自然、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结合起来。人类所需要的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人类应意识到,科技只是人类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的一种“美妙”的工具,它并不是万能的。虽然科学技术是一种具有生产力功能的非同寻常的社会力量,科技的发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提了供强大的动力,但科技的滥用却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给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产生巨大推动的同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人类应当充分发挥科技正能量,最大限度减少其负作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1.2 构建以生态意识为导向的生态伦理观念 加强绿色科技知识与生态伦理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意识有重要意义。随着生态保护运动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为了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就需要加强生态道德能力培养,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发展,不是长久的是灾难性的。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重归和谐具有启发意义。“仁民爱物”、“与天地相参”的思想是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渊源,以生态意识为导向的生态伦理观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

2.1.3 提倡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节约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首要条件是保护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停止发展;而是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注重节约,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提高企业科技生产观,启发绿色生产。发展绿色生产技术,支持循环经济。大力加强科技研究开发,为环保和资源问题寻找对策,要解决人类社会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巨大系统工程的许许多多难题,需要自然、社会、以及各门新兴学科开发研究。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正确的消费观。提倡和推行无害环境的生态技术,倡导绿色消费、节约消费。现在国际间越来越提倡高科技术的“绿化”,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时代方向,它包括“清洁”能源,如太阳能、氢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能等等的研究开发,使用“清洁”能源的机械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的研究开发,节省天然稀有资源的人工合成材料的研究开发。最后,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保障社会资源的节约。生态文明需要文化、教育、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各方面社会力量的协同配合,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其有力保证。

2.2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规范

2.2.1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工作 首先,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框架已基本上建立起来,已制定了9部环境保护法律、10多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30多项法规、466项环境标准。[2]我国实行了“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但现行的法律法规并没有把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升华为法律精神。随着形势的发展,很多新情况找不到相应的法律来规范,因此,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要建立一个具有操作性的适应新形势下环保需要的法律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3]其次,调整国民经济的评价指标,倡导“绿色GDP”,将“绿色”写入法律。国家应真正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使保护生态环境植根于产业活动当中的持久性制度,实行资源环境核算制度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鼓励科研机构参与科技研发,培养新时代的科研人员,对传统技术进行革新,开发绿色产品、综合利用自然资源;通过排污收费等强制行政手段迫使企业加强“绿色营销”;投资环保企业,实行产业倾斜政策等等,这些措施的实行是“绿色GDP”的重要保障。

2.2.2 加强政府的环境执法 要切实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4]为了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秩序,必须提高人们的法律监督水平。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级环境检查机构的作用,加大执法力度,特别是加强对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执法检查。另一方面,大力打击破坏生态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对因污染企业而导致的人身财产损害的赔偿制度也要加以规范完善,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要震慑污染严重的企业,不能给企业一种只要赔偿就可以继续污染的错觉。

2.2.3 净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环境 环境司法是在环境行政执法监督之外的一个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的手段。环境法律法规要以有限的数量去完成无限的规范性事业,因此,就需要依法对不落实生态文明政策、对建设生态文明不履行职责甚至弄虚作假者和因决策失误、监督不力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人员追究其法律责任。[5]

此外,还要重视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到地方行政中。要求各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发挥本地优势,制订科学的环境治理和科学发展规划。同时抓紧建立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制和问责制;将社会发展和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情况、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等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系统,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开展绩效考评并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并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6]

3 结语

现代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与冲突,呼唤生态文明建设在伦理和制度上的创新。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建设和完善环保制度建设将有助于解决好生态建设中的各种科学技术问题及体制问题,有助于协调好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关系,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美卡罗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M].吴国盛,等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89.

[2]曾煜,袁慧玲,许才明.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J].甘肃社会科学,2004(6):218.

[3]胡伯项,胡文,孔祥宁.科学发展观研究的生态文明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07(3):55.

[4]杨士恒.简论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J].经济师,2009(11):35.

第5篇:创新与现代科技的关系范文

1现代科技期刊的新闻属性及新闻价值

作为一种专业性、小众化的新闻出版物,与其他新闻传播媒介一样,科技期刊在保持自身学术性、实用性的前提下,具有着新闻传媒共有的新闻属性。

1.1真实性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生命。而科技期刊也同样需要践行遵循这种真实性原则。科技领域的事实,是科技期刊所要反映的而对象,而科技新闻,也正是对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真实应用情况所表现出的各种鲜活事实的报道。科学强调的是客观性和确定性,那么科技期刊则在真实性上更是从严从实。因此,现代科技期刊所要反映的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可以是发生在自然界的真实情况,也可以是科学研究领域的真实研究成果,或者是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思维活动对自然客体进行的真实的、正确的反映。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是严谨的,是不能有半点虚假的,因此科技期刊在内容设计上也必须遵循科学、客观、真实的原则。

1.2时效性

新闻之“新”就在于反映的事实必须是新近发生的,具有鲜明的时效性。过了时效,新闻则成“旧闻”,其价值就会降低。而同样,科技期刊所收录登载的科技论文,也必须是最新的科学发现、科研成果,或者是新的思路、逻辑和科研方法,总之,必须是新近发生的科研事实,有新意,有创新点和创新价值。而对于已成定论的公认事实,或者是他人既定的成果、观点、方法,则不是科技期刊应该收录的内容对象,这种文章也不具有新闻价值。

1.3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传播、教育性

作为一种专业的学术成果的展示,科技期刊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担负着学术性、专业性的新闻传播媒介角色,将国内外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传播刊载,从而作为一个平台供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学生和专业人员进行学习和学术交流,而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科技期刊起到桥梁中介作用,即确保最新、最全、最有价值的科技信息第一时间让从事生产的人获取、认知、理解、内化和应用,促进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期刊是通过其自身的专业学术内容来是实现其纽带的价值。科技期刊的教育功能不言而喻,也非常重要,它通过对科技知识的普及来促进个体读者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传递实用科技常识来实现真正受益者的劳动技能的优化和改善,还能够通过启发性的知识和信息对他们进行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激励。

2现代科技期刊新闻政策及其必要性分析

2.1基于科技期刊发展的新闻政策内涵

由于现代科技期刊从属于国家新闻出版机构,因此就要遵从宏观新闻政策的指导和规划。广义上的新闻政策,就是国家新闻管理机关对于新闻报道政策的一系列规定。现代科技期刊由于具有广义上的新闻属性以及新闻传播功能,因此对其体制、机制上的建立健全、改制完善等同样要遵循我国的新闻政策,大体上包括新闻机构管理、新闻报道和新闻队伍建设等,而核心所在是对新闻报道的管理。对于科技期刊来说,其新闻报道方面的政策遵从则体现的是在对科技论文自身的新闻传播功能的一种导向性、价值性的把握,同样可以包括对科技期刊出版机构、管理机构、合作承办单位的制度、机制的设计、制定和执行,科技期刊内容导向、栏目设计和录用标准的定位和把握,以及科技期刊管理者、编辑、审稿等人员的基本素质的认定、考评、培训等方面的机制规定。

2.2完善现代科技期刊的新闻政策规范的必要性

2.2.1发挥真实、客观、科学的科普功能的需要

前文提到,现代科技期刊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传播、教育功能,也就是要提升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这是科技期刊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科普功能。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科技进步的一种结果性检验和体现,甚至国民科技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未来社会科技发展的瓶颈。从这个大背景出发,这个使命就落在了科技期刊的肩上。而科技期刊自身的任务定位就是反映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提供科技信息。因此构筑并完善一个相对严密、全面而可行的科技期刊新闻政策系统,是对科技期刊自身的这种科普功能的一种最基本的保障,是使其在大众媒体获得全社会影响力的背景下能够确保科技期刊客观的、真实的、科学的科普功能得以发挥的保证。

2.2.2提升科技期刊在全社会范围影响力的需要

科技期刊是一种相对小众的专业性期刊,从这个角度来讲,越是专业性、有针对性,就越不容易全面普及,而又不能全面与大众媒体对接,以降低专业底限来提升影响力。因此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对平衡的、全面的新闻管理政策,从科技期刊出版内容的导向性的把握上来维持这个基本的平衡。如,可尝试在相关机构制定“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见面制度”,这样在制度设计和执行的平衡保障下,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对接,一方面能够让科技期刊和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树立在全社会的形象,另一方面能够让他们获得更多结识不同科技期刊的机会。同时,科技期刊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其自身的影响力也会为其带来更多的作者和稿源,从而在学术界进一步提升知名度。

2.2.3科技成果产权保护和适度公开的权衡需要

科技期刊所传播的信息并非一般性信息,大部分关系到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因此具有一定的保护的需要,而大众媒体是一种整体上公开无底线无节制的传媒方式,因此国家有必要制定关于新闻封锁与解除的相关制度规定。尤其是科技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被大众传媒以一种近乎娱乐化的方式进行营销炒作时,更是触及了科技伦理的底限,更加值得在现时代文化产业及其产业逻辑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进行深度反思。这也是国家需要在这个领域坚持立法与宣传教育并重的原因所在。因此,无论是事实维度还是伦理尺度,都需要对于科技信息成果这种独特的稀缺的资源进行适度的保护和妥当的处置。

3 现代科技期刊增强新闻属性的社会价值

3.1基于期刊质量与管理创新性的实现

创新性是科研的生命,而新闻也是在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第一时间的报道。因此现代科技期刊的首要社会价值目标就是创新性。可以说,现代科技期刊在其新闻政策角度上的创新,最终就是为了实现其自身学术、管理发展创新。因而,国家在这方面制定的一些诸如鼓励科技期刊扩大自主性的政策上,就能够看出是对这种创新性的自明和能动促进,对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业作为一种产业进行关注和保护,根据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的来支持科技期刊业的发展和壮大。从宏观上,坚持从中国科技进步和学术水平的现实情况出发,坚持尊重现实与理想实现相结合,结合本土经验与国际接轨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政策激励制度的建设。同时,有意识地在期刊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对现有的科技期刊管理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逐步建立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期刊企业化管理机制,从而通过迅速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来确保其创新性的完善。

3.2基于其新闻价值及时性平衡

所谓及时性平衡,以本文视角,就是期刊按照旬、半月、月、双月、季等不同发行周期,如何保持其数量、质量、栏目等的平衡。而对于科技期刊来说,由于要展现其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因此就要保证其宣传的及时性。但是如果周期过短,又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通过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促进期刊发展的公平态势,国家通过宏观经济这一杠杆,在市场领域、文化领域和大众文化消费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从而将一些发行周期激增、粗制滥造的科技期刊进行合理的过滤和淘汰,从而能够激励更多高质量的科技论文集中,这样就能够在整体上提高科技期刊的专业品质。而这一改革措施是将科技期刊适度的引入市场领域,因而让市场和读者作为调整科技期刊相关资源的基础性因素,这种机制所带来的必然是对科技期刊自身发行周期性生态的一种自觉性治理,并会取得一定的实效。这种对及时性平衡效应的诉求,体现的是作为文化产品的科技期刊自觉的对市场的负面效应的一种遏制,而采取了一些类似计划、协调的导向作用。毕竟科技信息并没有一个无限增长的市场和瞬间大量涌出的产品形态。

3.3基于其实用性价值的实现

很多科技期刊的定位很明确,并非登载国家前沿科技信息和创新,并非国内首创,也没有填补空白,但是它所收录的科技成果具有非常明显的实用价值,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与管理和服务,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因而具有非常直接的经济效益实现功能。创新性弱但实用性强的科技期刊作品,也可以被视为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合格产品,是科技期刊和大众媒体传播的对象。因此国家科技期刊管理部门通过制定扶持科技期刊产业化的政策来促进这种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成果的转化。如对一些科技期刊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的建设,尝试组建产业集团,或与其他相关产业联盟,同时对规模较小的科技期刊杂志社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性规划,配合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从而为期刊杂志社或出版集团的产业化、集团化和科学化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条件优化,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科技期刊所应对的市场竞争的基本秩序。这一点同样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在科技事业上的体现。

3.4基于其教育增益功能的实现

前文提到的,科技期刊具有专业的教育增益功能,对于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对于全民的日常生活质量的提升,都能够予以一种科学化、自明性的方式。如医学科技期刊对于扩宽国民的医疗保健知识和信息可谓越来越明显。这种期刊的所有研究成果被登载出来,就能够发挥其直接应用的作用,让所有读者直接受益。而为了确保科技期刊教育增益功能的发挥,国家就有必要制定有倾向性有根据的优秀科技期刊出刊政策,主要包括:呼吁全社会科技工作者共同支持科技期刊工作,以保护我国期刊资源;加快优秀科技期刊评估体系的建设,实现科技期刊评优的制度化、分级化和规范化;国内高级别期刊与国外期刊一视同仁,以吸引、稳定国内优秀稿源;制定国际出版政策,支持期刊的国际化,尤其对英文刊物的出版给予政策倾斜。期刊管理部门对于那些质量高、潜力大的期刊始终加大支持力度,并予以更多的优惠条件,并配着一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优惠税收减免让利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从而确保针对办刊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对锐意改革的办刊人员进行奖励,旨在对那些致力于办好刊、办大刊的期刊杂志社进行鼓励。

3.5基于其自身人才队伍精益求精的实现

第6篇:创新与现代科技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价值观 和谐社会 领导干部 目标生成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以及知识创新能力的增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态势。同时,国内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等也发生了对应的变化,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在高度开放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下执政成为了当前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同时,在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党政领导干部价值观的重塑。

一、新时期领导干部重塑价值观的必要性

1.1 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是我国当前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需求和主体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目标指向,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不和谐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做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党政领导干部价值观的重塑是构建和谐社会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求。

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领导干部的价值观所发挥的作用是一个循序渐进和逐步演进的过程,需要通过整体布局来整体性的思考与操作才能得到均衡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立体性质的价值观体系。根据加尔布雷思的相关理论,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所有的公民都享有完全的个人自由、生活有保障、民族平等以及生活有价值。因此,在确定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时,应该通过促进社会的自由、平等、和谐、有序来对领导的行为选择提出对应的价值要求,即促进领导干部的行为方向以及价值定位朝着这些目标而努力,最终实现政治文明、行政文明以及领导艺术的向前发展。和谐社会还要求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公仆,达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以及民主法治的价值理念,通过对应的服务来促进绩效的改进与提升,促进社会和谐价值的构建。

1.2 我党执政地位的稳固的客观要求

党政领导党性修养以及政治道德建设是我党执政能力得以保证的基础。在新时期,经济环境的变化给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以及政治道德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尤其是在社会利益结构分层以及价值观多元化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对既有的价值体系造成了对应的冲击,影响到了局部利益、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以及集体利益的分配。这时,领导干部必须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之下,通过重视党性修养来杜绝价值观扭曲以及价值观不坚定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在提高领导干部内在执政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工作。从与国家长治久安、全局发展以及根本建设工作相关的重大问题出发,对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市场经济的完全驾驭、复杂局面的从容应对、执政的法制性等方面加以管理和控制,构建起满足建设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尤其是当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都承担着对应的改革、法制以及局面稳定的任务,通过正确对待与合理运用来杜绝利用公共权力谋私的腐败现象,从容的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正确的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国家以及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

1.3 现代科技发展和创新的客观需求

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思想的解放以及智力的提升过程中,现代科技发挥出了重要作用,给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可行。技术发展和创新在促进人们相互交流增多的同时,也使得价值观念得到了转变,社会整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推动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这给国家的治理以及政治领导等工作提供了对应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需要不断的吸收新的科技知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工作中去,通过提升自身的知识修养更好的给科技决策提供政策依据和管理理论方面的基础。再者,科技的发展还给社会管理依据国家治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给管理理论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条件。针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传统领导在决策、领导以及管理过程中就应该重视科技传播带来的新变化。这时,管理者必然需要主动的改变自身的价值理念,促使自己更加满足新时期的执政需求。

二、新时期领导干部价值观重塑的若干对策

2.1 加强理念教育,增强领导干部党性

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在于执政党,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而领导干部在价值观的重塑过程中,应该从思想、政治的层面来对价值观的塑造进行重新的定位。通过加强党性教育,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及先进性是一个有效的手段。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来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满足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价值观的诉求成为了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方向。

领导干部价值观的重塑应该从思想、政治的层面来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定位,对价值理念来进行重新塑造。通过强化党性教育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要求。在重塑的过程中,应该巩固的思想指导地位,以坚持不懈的精神来武装全党,教育全党的所有党政干部。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来增加党政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先进性,自主的将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价值修养以及一种政治觉悟,事中坚持的立项信念。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应该担当其学习工作的先行者,通过认知水平的提高、价值水准的提升以及政治觉悟的增强来实现价值观的更新与重塑。最终形成反映公众诉求、倾听群众呼声以及保证群众利益,体现执政为民的宗旨,发挥新时期领导干部新价值观的作用。

第7篇:创新与现代科技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西游记 古典科幻 神话研究 现代科技思想

神话故事是伴随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重要精神财富,对当代的少年儿童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标的课程改革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体现在学生的想象力上,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想象就成为了教学中一个令人深思的课题,《西游记》中含有的大量幻想情节是人类想象力的顶峰,引导学生将科学的可能性和《西游记》结合起来,可能会为学生以后的创新埋下种子。

一、《西游记》中的现代科技萌芽例析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古典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在四大名著中对于公众的影响应该是最为广泛的,试问哪个小孩子不知道齐天大圣孙悟空,不知道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所以从这一点出发印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下面本文从几个例子来分析《西游记》中所含有的朴素的科技思想与其中表达的美好愿望。

(一)天宫时间和人间时间的对比

《西游记》的世界大抵可分为人间地府和天上,关于天宫有一句很精妙的描写,“天上一天,地上一年”旨在描写天宫生活的美妙和奢华,以及神仙对人间的淡漠原因所在。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一对双胞胎兄弟其中有一位去做长途的太空光速航行,几十年过后回到地球发现兄弟已经白发苍苍而自己觉得在飞船上并没有过多长时间,这其中蕴含了相对论的基本思想,即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于具体的参照系而提出的,随着参照系的变化时间和空间的定义和长度都会发生变化,这不正是“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么,在太空中的告诉运转延缓了衰老,我们就可以这样启发学生发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

(二)筋斗云和飞行技术革新

筋斗云是孙悟空学到的诸多本领之一,据说可以在一瞬间飞到十万八千里之外,这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先进便捷的交通的需求。事实上现代的工业技术已经基本能够达到单人的飞行,单人飞行背包目前已经有了雏形,但是危险很大,还不适应民用,单人飞行平台也正在研究当中,相信在不就之后,凭借光学涂装的伪装和装饰,人们可以看到像神话中的仙人一样凌空虚步的使用飞行器的人群,当然这需要学生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的幻想铺路,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利用自身的想象力不断创新。

(三)分身术和争议的克隆科技

孙悟空在面对群战的时候,往往会拔下毫毛来,吹出去就是几百只孙悟空,这在神话中也是神乎其技的能力,其实如果只看结果,我们的克隆技术和它有些相似。克隆技术在20世纪末期的时候处于十分火爆的状态,但是由于其中涉及到的伦理问题难以解决最近几乎消失在了公众的视野中,事实上实行克隆的科技条件已经基本满足,可是如果克隆整体,伦理问题难以绕过,谁是谁的问题已经被无数科幻小说家在作品中逼问了无数次,如果克隆器官,那么用于医疗的成本过高且无法做到和原生体的完美契合,克隆技术处于一种有待于发展的暂停阶段。

(四)法宝与空间技术畅想

《西游记》引人入胜的地方还有它的无数法宝,狮驼岭的阴阳二气瓶、太上老君青牛的鼻环、菩萨的定风珠等都是十分奇妙的法宝,这些法宝看似神奇,但是也能和现代的科技以及一些科学现象联系起来。比如阴阳二气瓶里面可能是某种高密度的气体,而且这种气体对人有害,可以达到“化为脓水”的效果,太上老君的青牛鼻环什么都可以收,简直就是一个小型黑洞,关于黑洞有个很有意思的理论,黑洞的对面有个白洞,黑洞在吸收一切的同时白洞也在吐出一切,这也可以用来解释孙悟空的武器得到了归还,至于定风珠则可以是一颗质量很大的珠子,或者产生某种隔绝风力的力场等,各种各样的法宝,可以发动学生来进行自由畅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也是研究《西游记》中现代科技思想的意义所在。

二、《西游记》中的科技思想对新课程教育的启示

事实上,无论是科技还是想象最终都是殊途同归,他们都源于对生活的各种需求,古代的人们科技水平不发达,只能依靠美好的神话来畅想未来的生活和科技,而当我们有了一定的科技水平与能力之后,就会向着这方面发起冲锋的号角,我们要飞翔要潜入海底要跃入太空要征服星辰大海,当然现在的我们也有很多美好的想象,只有这些想象存在,社会的科技才能得到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朝着想象无限地靠拢,试想一下,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就已经是几百年前人们脑中的天国了,而几百年前人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刀耕火种的年代人们脑中的圣地呢?

《西游记》中体现出的现代科技思想更多地需要靠引导学生的想象来实现,从真正的科学角度而言这些无疑都是十分荒谬的,可是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预言的潜艇变成了现实,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已经成为了现实生活中可能会用到的准则,这足以证明想象力能对创新起到的正面促进作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帮助学生培养想象的能力十分重要,是关系到未来中国创新性社会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三、结语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天性,要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防止题海战术等对学生天性的抹杀,举例《西游记》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实践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的想象,为了培养更加具有创新性的学生而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之中。

参考文献:

第8篇:创新与现代科技的关系范文

关 键 词: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现代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3-0072-02

文化产业被国际社会公认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文化产业视为一种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并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对繁荣我国的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界定

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 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 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这一定义是从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1]

文化产业新兴业态这一概念,是在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运用高新科技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这个概念的解释主要有:文化产业新业态是以文化内容为主,资本和科技结合的产物;文化产业新兴业态是先进技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相融合, 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高新技术为载体; 文化产业新兴业态要有新的管理模式和体制、新的商业模式。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新业态就是文化创意产业,黄岑、邓向阳(2011)则认为文化产业新业态,是在数字化、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支持下, 当代时尚生活潮流推动发展的新文化业态。 文化产业新业态同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创意产业有很多交叉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创意和文化部分,但是不能简单地把两者等同。 [2] 文化产业可以被看作是内容和渠道的集合体, 既包括文化内容生产, 又包括文化传播渠道。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认为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内容、科技和资本的产物,关键是内容。内容的价值在于其原创性、差异性以及不可替代性。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惠林也认为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财富的重要内容, 文化财富本质是文化内容的创新和衍生力。

对于文化产业的新兴业态研究, 目前学术界众说不一,但是就其特点而言, 是利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发展起来的具有跨领域、综合性发展、创新型等特征的文化业态。比如影视、动漫等产品就是典型的依托科技和创意创作出来的新兴业态的产品。总而言之,文化产业的新兴业态主要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下出现的新的文化行业。世界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为加快我国文化发展,形成新的文化创造力提供了极好机遇,也为各个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新兴业态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环境。

二、保定市文化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保定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保定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2011年,白洋淀的高跷在上海世博会大放异彩;国内知名汽车企业加盟狼牙山“登山节”;文化标志性建筑“关汉卿大剧院”开工;“两大园区”、“十大基地”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推进。作为“文化名城”的保定,近十年来立足全市丰厚的文化资源,立足人民群众现实文化需求,以文化名城建设为抓手,全市确立的20项“富含文化渊深历史、催生新型文化产业”的文化建设重点工作,更有长足进展。

目前, 保定市文化产业企业主要分布在市区、 涿州、雄县、易县、曲阳、安国、安新、顺平等地,初步形成了以动漫游戏、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出版印刷发行等产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成为保定新的经济增长点。保定市已经初步建立了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经营单位525家,从业人员65余万人。

保定市的文化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文化产业的新兴业态表现不足,很多文化产业的发展仍停留在固有模式、传统形式之上。主要体现在:(1)没有将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创新、网络媒体有效衔接。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和正确引导,产业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不够,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创新、网络媒体有效衔接不足,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2)同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改革力度不够,管理体制不适应,运行机制不活,面向市场、文化的经济政策落实不够,文化设施建设严重落后,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产业规模偏小、效益低下等。(3)高端人才缺失。文化产业与现代高科技有机结合的高端人才外流严重,急需的优秀人才难以引进,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推动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的对策

1. 与现代科技创新、网络媒体有效衔接,打造特色的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就保定市而言,不能单独依靠个别地区或县市的单一文化产业, 要想创立整个保定市的文化产业新兴业态, 需要从城市整体出发,利用现代科技优势,以城市科技力量带动周边各县市的文化产业发展。 利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整合效率高等特点,将保定市周边文化产业进行有机整合, 形成具有保定特色的文化产业新兴业态规模。例如,“借助曲阳石雕、定瓷、易水砚、胶胎瓷、雄县黑陶、涞水工艺玻璃、定兴景泰兰、安新苇画、保定书画等工艺美术品生产优势,通过白沟市场资源,在白沟镇建设集创意、设计、制作、推介、展销于一体的工艺美术城。” [3]

2.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日韩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政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英国的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推动,但政府的作用不是去大力建设所谓的创意产业园区,而是从国家层面塑造和提升创意产业形象,挖掘创意产业潜力,从地方层面与艺术机构合作成立各种非营利性的专业组织,对创意企业在创业、融资、经营、人员培训等环节进行指导。因此,要借鉴国际经验,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促进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全面升级与发展。

3. 改革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适应整体文化新兴业态的发展。要有效利用资源,加快文化产业供应链、价值链的健全进度,形成自身上下游之间互为生产关系的新业态。 应正视文化企业多为具有核心业务的中小企业, 大量相关业务依赖外包外挂等社会服务的现状,政府要积极构建“良田沃土与风调雨顺”的行政管理和政策环境;集群或中介组织要构建中小文化企业彼此合作所需要的信息流、资本流、人才流、消费流平台,从而强化文化产业的整体性,使各有所长、各有所需的不同文化生产力在合作共赢中发展。另外,在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的结合中,要充分发挥其科技含量高、耗能少、污染低的优势,冲破传统生产的制约,将传统文化产业与现代高科技整合,形成有力的整体系统,为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4.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文化产业是一个宏大而系统的工程,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将文化产业新兴业态融入高科技、多媒体领域,需要凝聚各界智慧,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1)完善激励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针对不同人才的不同需求而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激励措施。充分发掘人的潜力,努力做到适才适用。(2)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树立所有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3)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一是吸引与活用相结合。为充分、合理使用人才,企业应坚持内育外聘相结合。二是人才队伍分级分类。任何组织都具有一定的组织层次。因此,正确对人才进行分级、分类可为管理指引方向,也可为人才奋斗指明目标。三是完善考核制度。应把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在考核过程中,要运用量化指标对员工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地分析测量,并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对考核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增强考核制度的激励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文欣. 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福州市的启示[J]. 海峡科学,2010(11).

第9篇:创新与现代科技的关系范文

党的十七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出了人才强国的战略。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形势,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经验形成的战略指导方针,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这种特殊的国情,一方面决定了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着比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更大的挑战,决定了中国的工业化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切实转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大国,完全有可能使数量巨大的人口包袱转变成潜力巨大的人口财富。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降低资源消耗,改善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全社会科技文化素质,使科技进步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第一,科技发展为了人。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负担问题,不仅表现在庞大的人口规模上,更表现在人口质量上。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人文发展报告2001》,1987-1997年,我国每十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仅为454人,而日本为4909人,美国为3676人,俄罗斯为3587人,韩国为2193人,我国与这些国家相差5-10倍。大规模投资于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财富,使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大国,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必须把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培养现代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目标,努力满足公众的基本科技需求,提高社会的科技公平程度,强化国家在科学教育、科学普及等方面的责任,不断扩大科技公共产品供给,促进科学技术的交流与扩散,鼓励公众参与科技决策,让社会成员最大限度地分享现代科技文明,真正使科学技术植根于人民,造福于人民。

第二,科技发展服务人。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5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也往往是经济社会结构剧烈调整变化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就处在这样的发展阶段,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发展需求问题日渐突出和紧迫。比如,我国公众的卫生与健康保障条件仍然落后,特别是全国农村居民中有90%左右尚未建立起基本的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就业问题正在成为我国较为严峻的挑战之一,并且表现出长期性、复杂性的特征;不断增强的活动强度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构成了尖锐矛盾。凡此等等,都要求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以满足广大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作为基本的出发点,高度正视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瓶颈性约束和挑战,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要实行积极的公共科技政策,把社会领域的科技创新置于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地位,大幅度提高我国公共科技产品的供给能力和覆盖范围,努力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分享到科技进步的福祉,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第三,科技发展依靠人。当今世界,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到3200万人,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尖端人才和战略型科学家。近年来,我国本土科学家获得国际性权威科技奖的人数寥寥无几,在国际权威科学院中出任外籍院士的数量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印度。在科技创新中,尖子人才往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两个、两三个尖子人才往往就决定了一个研究团队甚至一个国家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华罗庚、李四光、周培源、竺可桢、茅以升、袁隆平、王选等一大批优秀领军人物,我国才能够在科技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就。优秀尖子人才的匮乏,使我国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科学前沿和把握重大的发展方向,因而也难以做出真正具有开创性的科技贡献。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构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风气,培植鼓励创新探索、敢冒风险、宽容失败、尊重不同学术观点的文化氛围。要形成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评价与奖励制度,以此引导科技人员尊重科学真理,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开放理念,打破学术封闭。要彻底转变“见物不见人”的观念,把积极培养、使用、稳定和吸引人才作为科学和技术发展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建立起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广大科学和技术人员以及全社会劳动者的聪明智慧和创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