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升创新意识范文

提升创新意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升创新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升创新意识

第1篇:提升创新意识范文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离不开1+2等于3的好奇。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探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我们得思考,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将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最后,锻炼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就是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第2篇:提升创新意识范文

一、设置符合实际的质疑情境,引发学生质疑

在我们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虽然普遍采用“启发式”教学,但仍有很多的数学教师采取的是“自问自答,连问连答”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完全被老师提的问题和答案牵着走,学生根本没有考虑和自己质疑问题的时间,更谈不上让学生发挥个性,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了. 所以,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的质疑,就必须设置符合实际的质疑情境. 要做好这一点,做为教师的我们必须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必须明确提问不仅仅是老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 俗话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教师应该在上课的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符合实际的质疑情境,引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性质”的时候,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在门框的对角横钉一条长方形的木板,门框就会牢固?”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因为和实际生活相关,所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知识实际运用的质疑.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古人曾说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不得章法的乱质疑反而起到反作用. 如何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呢?

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设置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保持好问和好奇的天性. 在给学生提创造性氛围时,公开向学生表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以及探索迹象都是好事. 当学生在对一项活动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如果学生愿意的话,要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特别是猜测具有一定道理的时候.

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问和好奇的天性,创设操作式情境,使学生在“动”中发“问”,学会如何质疑,并体验质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和成就感.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组织学生用两根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等概念,而且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出示了一组计算题:

要求学生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结果. 在计算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每道题的结果都一样,我并没有制止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和结果,将自己的想法进行整理,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认真地对所给的题目进行观察、思考,分别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疑问:“它们的商为什么都相同?”“商与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是否有规律?”……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列出来,并进行分类,以问题为牵线,带领学生走进了探索数学知识的王国. 由于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高涨,收到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引导让学生带着质疑自主解决问题

在学习中鼓励学生对问题质疑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手段,引导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那如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质疑的问题呢?这里要注意的是:

1. 重视学生的质疑

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会打击学生的信心和压抑学生的质疑积极性. 此时对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或别出心裁的念头要尊重和要有一定高度的容忍精神.

2. 注意引导学生解疑的方法

第3篇:提升创新意识范文

一、创新意识的基本含义

创新意识主要指依据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基本需要,产生的一种创造未来新鲜事物的观念或动机,并在创造行为活动中形成意向和设想,它在人类意识领域属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富有实效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生发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是进行一切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和根本出发点。体育教师应通过每一节体育教学充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合理规划教学任务,精心设计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内容设疑和创新,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以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创造意识[1]。

二、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教师应将教学由“要我学”有效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化教学观念,通过积极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兴趣以及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基于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较为普遍,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与学生实施互动,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不断促进学生融入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例如,在进行跳高学习时,教师事先在竹竿中间设置一根橡皮筋,同时不做任何说明,只要求学生越过橡皮筋即可,同时又积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设置橡皮筋的原因,有的说是为了降低难度,有的说是为了矫正姿势,这样就有效营造了一个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培养了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情境式教学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基于初中生好奇心和新鲜感较为突出的基本特点,教师也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切实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构建一些趣味性强的游戏化运动项目,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中,全面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行为主体,努力培养学生勇于畅想的创新意识和无畏精神。例如,在进行《动物模仿操》一课的教授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由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和形态,并自由结组进行创编,最后进行比试和互评,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其积极性和自主性都得以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

四、提出质疑和设疑引思,努力创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条件

在实施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进行观察和示范,因势利导地在体育练习中设疑引思和提出质疑,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进行《双人三足跑》游戏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出质疑:大家说两个人能用三足走路吗?怎样能跑得更快?这样事先为同学预留充分的想象空间,同时安排几组同学进行实际表演,学生通过实践和练习得到了实际验证,为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在进行讲解和示范辅导时,教师应在每个教学环节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使学生在整个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思维想象力,将其所掌握的知识逐渐深化。在实施现代化创新教育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热情,一直处于主动性学习的最佳状态。

五、通过游戏教学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4篇:提升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创新模式;高中地理;高效课堂

1、创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理念

1.1教学目标、过程、评价体系的创新理念

教学模式的创新应该是一个全方位整个教学体系的创新,而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创新,否则这样的创新只是表面的,没有实际的效果。所谓整个全方位的创新,应该是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到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的创新。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在高考中地理能得到高的分数。这种教学模式只是培养地理高分的学生,与新课改的理念不相符。

我们教师在设置地理教学目标应作出如下改变,创新的教学目标应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地理知识教育,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和地理学习方法,并形成创新能力。教学过程的创新,必须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并根据地理学科的特色,做出相应的适合本学科的创新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应具有启发性,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一个以分论优劣的评价效果,做再多的目标和过程的创新也是徒然。地理评价体系应该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建立动态的评价体系,不以作对几道题,得了多少分作为完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是否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其次,要建立动态的评价体系,既要横向比较,更要纵向比较,注重阶段性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最重要的是评价方式一定要客观公正,并且可操作性强,可结合社会实践和实验设计来设定。

1.2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在创新性的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再是讲清知识点就可以,学生会做题就满足了。在新型课堂中教师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本身要有创新意识,学习先进的教学方式,改造自己的课堂,要做一个不断进步的研究型教师。

2、创新课堂模式打造高效高中地理课堂

2.1情景教学

地理是一个与社会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理论知识如果能与热点实例相结合的话,势必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且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理性思维有了很大发展,他们有很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在地理课堂中,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述时

可以加入更多热点实例,或者进行情境创设,也可以进一步拓展教材中的案例,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让学生意识到地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相关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用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述温室效应、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都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小专家,讨论并思考这些问题对环境的影响和解决方案。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进行了地理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尤其高中生对于实时热点问题比较关注,也有很多自己的见解,教师如果适当引导,势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探究式教学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散思维,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质疑不是胡乱的质疑,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以旧知识为桥梁,发现新知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既能降低学习的难度,又便于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探究性的因素,发现哪些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哪些是学生能够探究的问题。教师可以设置阶梯式的问题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让学生以小组分组讨论,或者自由发言,创造民主性、开放性的课堂模式。这样地理课堂就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3室外教学

由于地理学科与社会现象的密切相关性,适当地走出课堂,会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创新模式的教学模式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单一,只要是利于教学的模式,都可以拿来运用。室外教学可以当做课堂教学的延伸,不仅延长了课堂的长度,还拓宽了课堂的深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一些课外调差,社会实践等,这些活动可以使教师带领下的集体行动,也可以是学生分头单独行动。比如对城市环境进行调差,了解生态系统类型;对当地土地使用情况调差,判断农业地域类型。室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论

创新模式的高中地理课堂是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模式的创新,其中教学理念创新是基础,教学模式创新是关键。从教学目标、过程、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实现教学理念的创新,尤其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教学模式的创新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形成均可。

参考文献

[1]杨涛.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尝试[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7,09:74-76.

第5篇:提升创新意识范文

Abstract: Promotion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 innovation ability is advantageous in consummates and promotes the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accelerates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Is advantageous talented person who needs in the self-mold and the raise innovation national construction.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创新能力概念 提升意义

key word: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 innovation ability concept Promotion significance

作者简介:马桂霞(1970年10月出生--)女 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马桂霞(课题编号:吉教科字[2010]11号)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毕业生即高技能后备人才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然需要教师具有创新能力。

一、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概念界定

(一)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中最重要、最宝贵、层次最高的综合能力,它包括多方面的因素。人的创新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需要自觉地加以培训和训练【1】。特别是教师的创新能力,更需要在教学科研的实践过程中加以培养和训练。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开放性、职业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受教育主体的职业道德、技术的传授者和创新能力的塑造者。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运用新知识或新理论,在各种实践领域中能够提供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产品(人才)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振兴的灵魂、国家强大的核心;当今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其实质或核心是个体(人)之间的创新能力竞争。

而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则是指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创造出符合客观规律的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及对受教育对象产生积极影响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能力。全面理解上述内涵,主要包括四点:

第一,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时间特点或职业要求来塑造。

第二,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产生的源泉或立足点是脚踏实地的教学与科研实践。

第三,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直接表现为“四新”,即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

第四,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最终表现为,对受教育对象产生积极影响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能力。如果仅满足上述三点,而不具备这一点,恐怕也不能认定某一位高职院校教师真正拥有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外延

高职院校教师从事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首先需要自身具有创新能力即包括多种能力的集合――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具体包括: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智力化能力、创新人格化能力、创新科研能力、创新教学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七个方面。

二、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并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加速现代化进程

从职业结构与现代化关系角度来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由各行各业所构成,高职院校教师则是其中之一。所谓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事实上,上述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技能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并无严格的界限。因此,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有利于完善并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全面职业能力,加速现代化进程。

(二)有利于自我塑造和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能力,会形成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是创新型教师的自我塑造效应;二是对受教育者的人才培养效应。

1.创新型教师的自我塑造效应

高职院校教师通过不断的创新学习和实践,可以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这样,他(她)就可以积极利用创新思维观察思考问题,所以说,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对促进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2.对受教育者的人才培养效应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人才资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高技能型后备人才尤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把培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要激发学生的潜力,并且要积极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职业教育理论,更新职教观念,工作中大胆探索,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提高教学质量,自身具备比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积极的、主动的适应创新教育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有利于高职院校办出特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路口,他们的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观察和分析问题,不愿意被约束,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较强的创新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

第6篇:提升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嵌入式 ;课程建设

随着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推出的“TOS+”智能硬件开放平台战略,以腾讯为代表的主流IT企业也展示了智能硬件领域解决方案,这些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嵌入式产业的发展方向,也带动了以嵌入式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市场对嵌入式开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紧迫需求。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具有行业所需的嵌入式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毕业生能尽快适应职场,满足企业需求,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关课程教学改革亟需关注的内容。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高等教育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高等学校也在宏观和微观上实施了较多的具体改革方案,取得了相当大的效果,但仍存在着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毕竟,改革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嵌入式技术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活动而言,既存在着一般的共性,也存在着自己的特殊性。为此,我们必须思考并解决如下一些问题。

(一)重“教”向重“学”转变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注重培养“强能力、重实践、高技能”人才。不过,长期以来,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流水线模式在教育上的影响,“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灌输为中心”的思想可谓根深蒂固,而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总是被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水槽”。无疑,“教”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不能对学生获得能力提供有力支撑。这是因为除了一些特殊的固有能力外,人的能力是在“学”的基础上,经过思考、总结和运用知识逐步“练”出来的,正所谓“锻炼能力”而非“教导能力”或“学习能力”,没有思考和实践锻炼的过程则能力培养无从谈起。

因此,无论是教育观念还是具体实施过程,都需要由重“教”向重“导”“学”及“练”转变。

(二)完善嵌入式方向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与产业的发展速度快过任何其他技术,嵌入式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领域。囿于高校本身的特点和内在运行规律,其课程设置很难同步于社会需求的发展。

目前,一般高校仅将嵌入式技术作为一门课开设,而不是一个方向。由于课程设置单一,学生学习嵌入式系统知识时间有限,课堂讲授只能重在一般普及性、基础性知识教育,难以延伸到科研和具体应用。学生学过后往往有一定基础知识,但缺乏对主流开发方法和过程的真正了解,没有相对全面的知识体系和一定的实际应用经验,也就没有了创新的基础。从知识构成和能力培养的一般规律来看,构建一个完整的专业方向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三)加强实践性环节

尽管高校已经注意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的问题,但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仍采取的是以理论课为主,配套一定课时的实验课方式。

在教学设备和实验条件不够充分的初期,这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而随着条件的改善,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教学设备利用不够充分。更核心的问题是,如此一来,实验总被停留在对知识的认知和验证上,无论是实践内容的设计,还是与实际的工程项目结合的紧密性都不够合理和充分,自然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开发和创新能力目标,难以适应就业市场对嵌入式开发及创新能力的需求。

(四)调动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长期以来,教学研究主要围绕课程模块分解、知识体系构成、实验内容设置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中对学生“主体性”强调不足,也很少考虑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及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当学生不能以主体身份参与教学过程时,表现出来的总是被动接受而缺乏积极性,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热情,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研究嵌入式系统方向的课程建设,研究其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有效的课内外结合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嵌入式系统的应用与开发,进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主动精神、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应用型人才,更好促进专业方向建设,形成专业特色,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教育理念发展来看,课程建设正在从“重教”走向“重学”;从课程改革发展内在逻辑来看,课程建设正在从课程开发走向课程理解;从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来看,课程正在从封闭单向走向开放互动。针对嵌入式课程中存在的问题,需从系列课程建设、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自主性调动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构建“基础理论―应用案例―创新实践”多层递进、层层深入的嵌入式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对学生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专业能力构建往往需要通过多层次的教学过程不断强化来实现。基于嵌入式系统技术知识结构内在的关联性,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以讲练并重的基础理论课做先导,在夯实基础之上,以专业应用课通过应用案例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对相关开发技术有深入了解和切实体会,最后通过集中的创新实践课,以实际项目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开发,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调动积极性,培养主动性,提升创新能力。

(二)通过“三个加强”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以工程性为导向,加强课内实践教学,加强综合项目训练,加强课外开发实践。嵌入式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和工程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例化学习更容易领悟知识精髓和真实的工程运作方式。加强学生实验开发的训练,会比灌输所谓全面的知识产生更好的效果,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到变为主动获取的转变。以实践为核心组织实施教学,根据专业方向要求,研究社会需求重点,据此综合配置和整合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手段、方式和方法。同时“课内教学与课外项目互补”,开放实验室,引入竞赛及教师科研项目,作为对课内教学与实践的有益扩充。

(三)培养学生“自我获得能力提升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上,转变教师观念,把强调传授知识转为强调培养能力,在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课程教学只是一个层面,可以针对教学过程中涌现出的一批对嵌入式开发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组建课外兴趣小组,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和竞赛项目中来,在实际项目的锻炼中获得能力提升,与课内教学互补,建立针对性强的专业培养方向特色。这样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使有兴趣的学生有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进行专业学习。同时,在实际应用中,必然会遇到课堂讲授以外的内容,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自我获得能力提升”的过程,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构建

课题组经过几年的探索与改革实践,构建了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类与项目类训练相交织的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在教学中推广有效引导与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专业能力培养方式由课堂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主转为课堂教学与课外兴趣小组并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做到从基础到应用层层深入,有效提升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该教学体系改线性学习为并行培养,课程类从基础课到专业课逐步推进,同时从学生接触嵌入式技术开始,并行推进课外竞赛与科研项目开展,课程类和项目类两个角度并行,交叉互补,从而完成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类安排的核心是“专业基础课专业应用课创新实践课”层层递进,同时,在基础课阶段就有意识地加强实践教学比重。在基础课方面,实践性环节提升至40%以上,把以“教”为主,变为“教”“练”并重,加上以实践应用为主导的软件开发讲授与实践学习,最后以项目训练收口,辅以并行的课外开发训练。

项目类以竞赛及教师科研项目等实际课题为依托,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有学习意愿的学生能得到更深入的实践与创新机会。课外项目开展时可进行科研方向的分解,明确任务方向和学习侧重,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团队精神,加强沟通和交流,培养自学能力。成员选拔机制采用双向选择方式,教师择优选拔与学生自愿报名相结合,保证参与热情和效果。

课外项目采用课余时间灵活机动的形式,并制订日常管理细则,促进学习效果。规定每周总结学习和实践内容进行汇报,并每周指定一名学生做研究报告,向全体成员介绍自己的研究结果和心得,报告过程中由听讲学生自由提问,或教师引导性提问,培养科研习惯,学习科研方法。

四、总结

在分析嵌入式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构建了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理论与实践教学层层深入、课内外教学实践交织互补的教学体系。通过在沈阳工业大学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全国和省内多次获嵌入式开发及创新创业大奖,毕业生从事嵌入式高端开发人数明显增多,课程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超,刘月群,刘晓晶.基于“认证工程师”的模具专业技能型课程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6(3):36-37.

[2]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乔布斯之问”的文化战略解读――在线课程新潮流的深层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3, 19(3):30-41.

[3]高德胜.论道德作为现代教育之代价[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0):1-9.

第7篇:提升创新意识范文

1.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在探索中创新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由学生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观察、思考、探究中诱导学生创新意识。

例如在《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中,我以同分母、同分子(分数的分子都为1)的大小比较作为铺垫之后,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如果分子、分母都不同,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猜一猜,你认为每组的两个分数,哪个比较大?你是怎么知道的?会用哪些方法来比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得出结论。学生讨论的气氛相当活跃,在争辩中思路逐渐清晰。整理汇报时,每组学生各显神通,通过画图,举例,或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计算,或根据分数的意义作出分析,或运用通分方法来比较分数的大小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萌发了创新的意识,从而积极经历探索的过程,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2.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创新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用头脑不及手脑并用的力量大。” “人的手可以做出几十亿种动作,它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双手从事精细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把脑中一些区域的活力激发出来。操作活动是手与脑协调活动对客观事物动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手与脑配合,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教师要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操作成为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操作中产生,创新在操作中显现。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我设计了一堂活动课,课前让学生准备直尺和剪刀,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自制了底面积、半径和高各不相同的一个圆柱体,然后引导他们把各自制作的圆柱体剪开观察。学生展开后发现,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还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有时还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发现后兴奋不已,受到了启发。一会儿,有一个学生又提出了不同的剪法。他说:“我没有直尺,是随便剪的,所以剪出一个不规则的图形,但是我试了试,这个图形只要通过再一次剪拼, (做示范)也就会得到如同上面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此时,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我及时给予表扬: “你的设想真精彩, 这是一种创新。”

3.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第8篇:提升创新意识范文

创新意识创造潜能标新立异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源泉。发展经济要创新,改革政治要创新,理论要创新,文化要创新,教育也要创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了世界各国教育界共同关心的课题。

创新意识的培养,源于平时的教育过程,而课堂教学从来就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从而发展和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呢?下面就我平时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埋下创新种子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多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构建民主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课堂上,要用我们的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尤其是独立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只有在自由民主的气氛中,生的思维才能够灵活易变,才变得开放、活跃。课堂上要允许他们“接下去”“乱插嘴”“瞎打岔”,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在宽松的环境里滋生。创造力不仅仅是优等生才具有,实际上后进生一样也具有这样的能力。只是他的这种能力更需要我们教师去激发与挖掘。作为教师,需要全面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富于创新、和谐宽容的气氛中才能顺利发展。倘若课堂教学中充满着控制命令,主观专断,批评训诫的气氛,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容易在压抑的气氛中枯萎,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调控教学气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滋生与发展创设宽容的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允许学生错了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意见不一可以讨论,不明白可以当场提问。我在上不等式课时,给学生设计一个问题:初一(1)班学生中最高的有1.7米,最矮的有1.3米,我们大家帮老师设计一个方案,用最快最准确的方法找出班里所有的1.5米以上的学生。学生们自由组成组纷纷讨论起来,有的学生提出后4的学生,有的说按上操的个子差不多1.5米的向后数,其中有一个成绩一直不好的学生举手问我:“老师,我可以讲一句话吗?”我鼓励他说:“没关系,说吧”。“请1.5米以上的同学站起来。一句话把全班学生逗笑了。同时,们发现这也是一个好的方法。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起来。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创新的火花互相碰撞,放射出美丽的光芒。

四、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下发现并提出问题,正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最重要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它比让学生解决问题还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发现学生的长处并给予及时肯定

教师的一道目光或一句话,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及学生人格的发展,且亦影响学生认知活动的成功与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关系密切。学生只有发现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长处,才能自尊自信,并且自觉地追求自我实现,创造性地投入学习。所以,教师要自觉地充当学生长处的反馈者,既要发现学生的长处,又要及时给予肯定。

六、学中求新——在主动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教育要培养出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时,应不拘于书本知识,不限制学生思维,学生有了更多机会表现自己,他们的思路往往别出心裁。在数学活动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把一根铁线剪成4要剪几次?”经过画图思考,大多数同学得出:“要剪3”。其中一小组的同学提出:“我们只要剪两次”。就由该生上台现场操作:把铁线剪成两段,再把这两段重叠在一起,再剪一次就剪成4段了。这就激发了同学们的思维,他们发现原来数学还蕴含着许多不定因素。灵活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

“疑乃学之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本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知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他的智慧、才能,而历史上的诸葛亮非“不食人间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说以后,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提出了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

(1)用人多疑,不会招贤;

(2)事无大小,亲自过问;

第9篇:提升创新意识范文

为了解中职文化艺术类师生的创新创意能力强弱,2018年10月笔者选取本校珠宝专业师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70份,回收有效问卷355份,有效回收率95?95%。其中学生330人,教师25人。对师生的问卷内容主要是:(1)创新创意能力的重要性;(2)自我创新创意能力的行为表现;(3)学校对创新创意能力培养的行为表现;(4)教师创新创意能力的行为表现和提升方法。采用单选题和开放式问答题,通过信效度分析,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调研结果表明,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几乎都认为创新创意能力非常重要。然而仅4?8%的学生认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12?1%的学生能多角度看待问题,16?7%的学生能够好奇新事物新知识,创新创意活动参与率只有7?5%,84?8%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创新创意培养的氛围,87?3%的学生表示专业教师缺乏创新创意教育,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课、做笔记和作业为主,学生普遍认为能够提升其创新创意能力的方法可以从改善学校氛围和提升教师创新创意教育能力方面做起。80%的教师认为自身创新创意能力不足,很难将创新创意教育渗透到课堂教育教学中,只有8%的教师觉得学校很重视师生的创新创意能力培养,教师普遍认为提升其创新创意能力的方法要从师资培训、课程开发、教研教改、参赛竞赛等方面做起,再结合信息技术丰富教育教学手段,校企合作开阔专业视野,等等。通过此次调研分析可知本校文化艺术类专业学生创新创意能力偏弱、实践能力不高的原因与文化艺术专业教师的创新创意能力不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找到能有效提升中职文化艺术类教师创新创意能力的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创新创意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

通过课题的引领结合本校实际,笔者与课题组成员从教师角度和学校角度采用了一些方法策略如下。(1)转变课堂角色,改变教学方法,将专业课枯燥的内容融入更多的创客理念和思想,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体现出知识的趣味性,实现“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教”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性教学环节向市场靠近,带入更多企业元素到课堂中。(2)通过开发创意课程提升创新能力。文化艺术类教师多了解当前创客教育运用的方法和工具,并且能够将其与专业课紧密联系起来,比如Scratch创意课程其实就是运用可视化简易编程语言实现头脑中的想法,它就能够较好地与珠宝首饰设计课程互相衔接。但是要注意创意课程层次感,课程内容做到由易到难、由生活化到专业化,最后实现专业课和创新创意理念的融合贯通。(3)提高课件制作水准也能提升教师创新创意能力。中职生学习自律性和耐心较差,努力提升课件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才能吸引学生学习。尽量做到课件色调统一,符合课程主题,页面有创新创意设计思想。(4)构建“工作室”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基于项目的学习任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让“工作室”变成“教学工厂”,以开放、真实的岗位实训场景激发师生提升创新创意能力。(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改变单一课堂固定场景缺乏互动的劣势。熟悉微信、QQ、蓝墨云班等网络平台,能够及时完成信息的采集、反馈,也是提升教师创新创意的有效方法。(6)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可以通过创新创意人才引进或聘请业内知名专家、杰出创意设计师不定期提供创新创意培训等方式来提升文化艺术类教师的创新创意能力,特别是营造良好学术氛围鼓励创新,将老师从繁冗频繁的文山会海解放到自由的科研活动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