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开展绩效审计范文

如何开展绩效审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开展绩效审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开展绩效审计

第1篇:如何开展绩效审计范文

【关键词】经济效益 审计 经济发展

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政府结合审计工作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工作安排。该项审计工作由于其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工作人员需要结合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落实相关工作。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能够确保工作的效用,因此,根据工作常见的问题进行工作措施改进是解决这一现象的良好举措。

一、经济效益审计概述

经济效益审计不仅是一项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工作,同时也是属于国家审计工作范围内的审计。该项审计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对经济发展中各项经济活动投入的经济性审计;其二是对经济发展中投入与产出进行的效率性审计;其三是对经济发展成果进行的效果审计。这三项审计内容共同组成了经济效益审计。

二、我国目前经济效益审计常见的问题分析

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开展的时间较短,各项工作还不成熟,因此,该项工作中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施效率低下

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以确保该项审计工作的内容完善、数据科学,但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审计工作效率低下是各级政府审计工作开展的现状。

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与一般性的审计一样,需要对财务进行核算、统计等内容,各环节之间都需要互相配合以确保经济效益审计的实用性。从国内审计工作人员的状态来看,部分工作者并没有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审计工作流程不规范,审计工作的计划安排表较为简单,这些都很大地制约了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

(二)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理念的不到位

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工作人员结合一般审计工作流程来进行,另外工作人员需要对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理念作全面正确的了解。从我国目前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现状来看,工作理念不到位是常态。工作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的各环节中虽然能够做到真实、合法,但其工作的开展并没有结合经济发展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三方面内容,导致经济效益审计开展得失败。

(三)经济效益审计标准缺失

我国国内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缺少一套标准的审计指标体系。这种现状不仅是由于国内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开展的落后导致实际经验缺乏,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工作开展氛围的影响。指标的制定离不开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丰富的审计经验,确定科学合理符合我国发展现状的经济效益指标能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平稳。

(四)经济效益审计的操作不规范

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有一套规范的操作流程的指导。但是由于国内该项工作的经验缺失以及相关理论的不完善,操作流程的制定也比较缓慢,另外,部分工作人员的操作较为散漫,没有遵循一定的工作规范,导致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开展的成效不明显。

三、推动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措施分析

推动经济效益工作的落实需要工作人员和管理者从经济效益工作的常见问题入手,结合该项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工作措施的改进。

(一)计划与实施并重

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工作人员制定较为完善的审计计划,根据该计划来落实审计工作,以确保经济效益审计的落实。

首先,工作人员需要针对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工作内容进行具体的工作安排,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监督职责范围,确定监督人,以责任制来督促设计工作的推进。其次,工作人员需要对审计计划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可能出现的状况以及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工作措施的调整,确保审计工作的效用。最后,审计人员需要以审计计划为标准,落实审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二)基础与综合并重

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工作人员做好基础性的财务审计,确保各项环节工作信息的合理与科学,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中的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三项内容的分析。

首先,工作人员需要对审计工作的各环节进行合理的人员安排,确保工作的落实,同时,结合已有的工作模式进行工作流程的规范,确保工作人员的工作效果。其次,工作人员需要针对审计工作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进行审计工作,一方面,根据各项工作的联系做好数据共享和核对,另一方面,综合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做好过程监督,减少不必要的工作失误。最后,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审计工作开展的情况进行经济效益的审计,做好评价工作。

(三)人员素质为辅

在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中,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关键。政府需要真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情况进行适当的工作培训以及职业道德教育。首先,政府需要积极引进优秀的审计人才,确保审计工作开展的效用性。其次,政府需要对工作环境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进,确保工作范围的轻松,保障员工的工作热情。最后,政府需要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督促审计人员进行工作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对经济发展进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这三项内容审计,政府能够全面地了解经济发展的情况,并结合相关问题进行工作的改进和落实。因此,推动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深入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张丽.如何完善经济效益审计[J].商情,2010(01).

[2]胡素明.试论经济效益审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9) .

第2篇:如何开展绩效审计范文

【关键词】班集体德育活动 中职德育活动 形式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54-02

物质丰富的当下,精神和思想道德却危机四伏。当前媒体和社会人人呼吁道德观念下滑,建设思想道德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关键问题。学校作为育人的组织,必须接过这一旗杆担负起德育的责任。丰富班集体德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加强活动的实效性是活动策划者的目的。本文对于德育活动的策划具有良好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一、开展班集体德育活动的意义

德育活动不仅是道德教育,还包括政治和思想教育。德育的目的是完善人的思想和性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成为一个思想积极向上,道德高尚的人。班集体德育活动以集体为主进行广泛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常以主题班会、探访老人院和孤儿院等等为主。利用班集体成员间显性的班规制度,和成员间隐形的从众、暗示、模仿等心理影响约束和完善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物质诱惑和道德危机,加强三观建设,完善个体的道德思想是当今社会十分关注的事情。根据媒体报道和亲身感受,很多国人明显感受到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沙化越来越严重,学校作为育人的组织,应该负担更多的责任,加紧德育的活动开展使学生思想升华,道德内化。

据哈佛大学的调研,一个成功的人依靠20%的才干和80%的情商。其中这80%的情商包括待人之道、团体意识、坚强上进、积极乐观等等思想道德精神。这些都是德育的内容,德育的思想道德水平影响者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层次,学校将德育放在首要的位置,班集体才会重视这些问题。只有进行改善,才能输出更多德智兼备的人才,至少会减少才高德低的学生的数量,为社会的建设发展提供保障。

二、班集体德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学生漠视

教学质量的考核主要以成绩作为标准,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考核。上级不重视导致老师不重视,进而导致班级和学生漠视。如果学校不重视活动的结果,班级也会将活动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会明确活动的意义。学生和教师将考试成绩作为重点,漠视班集体德育活动,甚至取消德育活动,或者主题开展时在黑板上写好主题等待检查,学生却按老师的旨意完成科目作业。

(二)中职德育活动形式单一

目前我的幼儿园和小学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和老师明白幼儿阶段和少年阶段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完备的重要阶段。因此,班级在学校的号召下,开展着较多的德育活动,组织学生踏青、参观科技馆、开主题班会、写主题作文、去慰问老人院等等。城市和农村的德育活动形式和频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过总体来说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中职的学生没有长远学习的打算,他们进入学校的目的比较明确,毕业后掌握一些工作技巧直接步入社会。

因此德育在中职学生和老师的眼中是被漠视的。然而中职学生在心智观念还很不成熟的年龄,毕业之后就要进入社会。这几年是做好思想道德和性格意志建设的关键几年,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德育活动,以免学生进入社会后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快速的消沉和堕落。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中职的德育活动开展的差强人意,由于入学目的过于明确,活动就显得形式化和单一化,不具备实践性,往往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在活动开展时学生常常是片面取乐,观看和游戏的状态,得不到内化为思想道德的体验。

(三)忽视活动结束的总结过程

在班集体德育活动开展前,活动策划者会宣传活动的目的、内容和意义。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却不能有效的对集体活动进行管理和指导,导致学生在德育活动过程中,将取乐作为活动的目的,忘记了活动的意义,最后将活动流于形式。德育活动应该有始有终,不能单凭一般的口头表扬和批评作为结束的暗示,不进行深刻总结和反思的活动必定在以后的活动中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四)活动内容单一且泛化

学生常将德育活动看成是一项娱乐活动,在德育活动中,学生习惯以娱乐和散心的心态参与活动。心态的不正确导致了活动的无意义性。活动形式的单一和重复,导致学生把活动当成任务,不能够获得深刻的心理体验,将道德内化到思想。比如在保护环境的活动主题下,只确定一个活动内容,去马路上打扫卫生。学生就丧失了兴趣,将活动变成的一个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没有完善思想道德教育反而引起了学生的反感情绪。

三、深化活动育人时效性的措施

(一)在活动主题下将内容丰富化和具体化

德育活动开始和结束要事先进行详细的策划,尤其在策划活动内容的时候,要在一个活动主题下尽量将活动内容多样化和丰富化。比如保护环境的主题下设置打扫卫生、监督他人行为(对污染环境的人进行劝导)、种植树木花果等等。只有将活动丰富化,才能引起班级个体的兴趣和参与感,才能更有效的达到德育的效果。

(二)结合当下开展班级德育活动

就业越紧迫,面临的思想负担和心理考验越多。通过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建设和性格完善进行及时的教育,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提高坚忍的个性和培养乐观的精神。及时疏散就业紧张感带来的不良的情绪,同时通过活动的心得强化心理抗压力,转变思想,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培养爱国精神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结合学生当下实际状态,将活动的口号细化为“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而学习”。而不是盲目将活动目的设为加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在进行压力排解时,应该通过活动介绍各种压力排解的方式。总之,中职进行的活动要保证是德育活动的前提下,解决学生现有的忧虑和问题,为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同时服务。

(三)因类施教

老师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道德水平,才能在集体活动中做到因类施教。对于学生的性格缺陷和道德缺陷,老师不应该进行袒护和规避,应该面对问题及时解决。比如有些同学性格过于内向,就应该在活动中为这类学生安排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角色。比如有些同学家境良好娇生惯养,老师应该给这类学生安排一些劳作类的苦差事。一些同学道德水平不高,就应该监督这类同学在活动中做好助人的角色。一些学生责任心不强,应该安排这类学生在活动中担当策划和管理的工作。老师在德育活动安排工作时,没必要让学生们扬长避短,应该针对问题对症下药,发挥德育活动的最大作用,将学生们锻炼成为一个道德完备、思想成熟、真善美具备的人物。

四、结束语

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学习应该加强班集体德育活动的实效性,锻炼个体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养、完善学生的三观为社会提供德才兼备的继承者。改变原有的活动娱乐性和无用性的观点,深刻认识到德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改善传统的活动策划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将道德内在化,思想深刻化。

参考文献:

第3篇:如何开展绩效审计范文

一、县级人行开展绩效审计的现实需要

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目的是“管理+效益”,所谓的效益就包含着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是指从事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即以较低的投入获得同等质量的效果可称之为经济性;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和产出产品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当一定量的投入取得成果最大化即称之为效率性;效果性是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即从事一项活动时期取得的成果与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

(一)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需要。随着人民银行职能转换和业务不断的发展,县级人民银行工作也正面临着要处理好工作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关系。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目前别县支行多的达40人以上,少的不到20人,但工作职能、履职效果却不一定能按人力资源成正比例增加,存在着人力资源浪费现象。从财力资源角度来看,人民银行已实行部门预算,人员经费、公用经费、行政事业经费等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而资金来源则是上级行有限的预算拨款。如何做到安全有效运转是县级支行财务管理的重大难题。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支行办公经费趋紧,刚性支出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在机关运转中不计成本、不讲效率、人为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县支行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行政经费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存在用多用少一个样、节约和浪费一个样、效率高低一个样的现象。通过对支行行政经费绩效审计,建立相关绩效管理指标,如人均办公费、水电费、交通费等指标体系,可使支行日常费用开支有标准可依,资金使用效果可以得到合理评价。

(二)增强有效利用有限资源的需要。节能降耗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人民银行县级支行为了履行职能,需要掌握和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这些资源的使用效益如何,很少有人关心和分析。人民银行县级支行虽然不能像企业一样进行成本核算,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应该核算行政办公成本,做到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多的成果。比如,水电费支出,有的支行在用电高峰期电费支出占整个月公用经费的三分之一。因此通过对县支行行政经费开展绩效考核评价,有利于提高节能降耗意识,从而促使支行制定节能降耗措施,通过合理的指标设置、评价、考核,能使县支行获得节能降耗效果。

(三)提高支行行政管理水平的需要。与合规性审计侧重于解决被审计对象做得“对不对”的问题相比,绩效审计要回答的是被审计对象做得“好不好”的问题,要对被审计对象绩效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通过绩效审计,首先可以提高人民银行工作人员的绩效意识,促使他们在管理和服务工作中考虑效率、成本和效果,用最少的资源、最短的时间办尽可能多的事情。其次,绩效审计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建立人力资源与业务量配比的相关指标体系,促进人民银行工作人员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第三,绩效审计可以增强人民银行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和领导层的决策能力。通过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人力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内部管理的效率性、业务活动的效果性等三个方面评价县支行的履职能力。

(四)促进履职考核目标实现的需要。为确保有效履行央行职责,人民银行上级行对下级行均制定了绩效考核办法,上级行对下级行、上级行专业部门对下级行的专业部门进行考核。通过绩效审计可以对各支行、各部门乃至每个人的工作业绩、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给以评价,促进考核目标的实现。

二、县级支行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要障碍和难点

绩效审计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繁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围绕人民银行的工作特质评判实现的手段和方式是否经济、有效,当前还面临不少的障碍和困难。

(一)传统理念制约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绩效审计是一项新的审计业务。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员工对绩效审计还比较陌生,大多数员工只是对这个名词有一些初步印象,至于它的实际内容是什么、有何目的、作用和意义,还知之甚少,对它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如何定义及三者关系把握不准,绩效审计理念尚处于初始阶段,绩效意识不强。在人民银行内审部门,由于长期从事合规性审计,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习惯于查错纠弊的,难以跳出就事论事的传统审计思维模式的束缚。

(二)职业现状制约绩效审计作用的发挥。基层人民银行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是对传统审计技术较熟悉,而对现代审计技术较陌生;现场作业经验丰富,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会计财务方面的审计人才较多,而信息技术审计方面人才缺乏。县级人行一般只配一名专(或兼)职内审专管员,有的是副股级,有的就是一般员工,既无权参与决策制定的过程,更无权监督执行结果。审计人员在结构、素质上存在不合理性,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掌握多元化知识结构的人才缺乏,审计大都被限定在财务范畴,审计人员的输入只是在行内调整,没有从审计专业的大学招聘。所以,现行人员条件还不适应绩效审计的要求,内审人员的素质、能力和工作水平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评价标准制约绩效审计效果的界定。开展绩效审计,需要有科学的审计评价标准来评价被审事项绩效的好坏,绩效审计标准是内部审计人员衡量、评价被审计对象绩效的标准和尺度,是做出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的重要依据。但目前人民银行尚未制定出台人民银行统一的绩效审计准则和操作规程,对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未明确规定,基层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难以适从。

(四)基础薄弱制约绩效审计质量的提高。绩效审计的基础是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数据要齐全,以此来对被审计单位的绩效进行评价。任何绩效评价都离不开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支持,否则一切评价都将失去意义。绩效审计必须建立在基础数据和资料是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即在完成对被审计对象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并对其不真实、不合法事项进行调整的前提下,才能实施绩效审计,按有关绩效评价标准和方法对被审计对象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和建议。否则就会使绩效审计的质量大幅下降,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可靠性令人置疑,绩效审计评价也就失去意义。当前,由于我国社会诚信制度未完全建立,政府会计制度还不完善,经济领域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现象还很严重,会计信息资料的失真行为相当普遍,绩效审计赖以评价的基础可靠性不够,这就给开展绩效审计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风险。

三、县级人民银行推进绩效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改革体制,创新模式。要确立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提高内审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改革现行的内审组织体系,实行内审机构的“派驻制”。人民银行系统实行“派驻制”,能够较好理顺内审机构的隶属关系,与人民银行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相适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是独立于各执行系统之外的地位和职权比较超脱的再监督机构,真正体现出监督与被监督的制约关系,从领导体制上保证内部审计监督的高层次、权威性,消除内审工作来自各方面的干预和制约,使内部审计机构能够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充分发挥内审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对县级支行可以实行下派制。即由中心支行派驻县支行,支行不再单独设立内审岗。县级人民银行只是作为市中心支行的一个职能部门对待,市中心支行可在县级人民银行中选拔1~2名业务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人员,作为上级内审人才备用库,人员应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审计项目,可随时被抽调参加上级内审部门组织的各项检查。

(二)解放思想,转变理念。内审人员,要深刻认识绩效审计的意义,积极主动应对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要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绩效审计,比如专业刊物、研讨会和论坛、业务会议等,还要积极广泛地组织绩效审计知识的业务培训,让大多数审计人员逐步掌握绩效审计的基本知识,在实践中能够结合本专业技能运用绩效审计的方法。当前,最佳的方法是配合对某一领域或行业绩效审计,进行审前培训。着重拓宽审计人员的思路,一方面使审计人员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发现与传统审计不同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以联系发展的观念看待或解决审计查出的问题,通过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培训,重点提高审计人员绩效审计的能力和经验。

(三)构建机制,实现长效。通过人民银行现有的传媒载体进行宣传,使人行干部职工树立绩效意识和绩效审计意识,充分认识到人民银行所掌握的人力资源和国有资产,理应进行绩效审计,各项工作要经得起绩效审计的推敲。同时加强绩效审计的制度建设,用制度来规定绩效审计的对象、范围和标准等。还可进行无形宣传,采取“事实说话”的方法。内审部门搞几个绩效审计项目,并将成效向决策部门报告,让实事来说话,使决策部门了解到绩效审计的重要作用,达到逐步推行绩效审计的目的。

(四)提升素质,保证效果。绩效审计工作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随着绩效审计的开展,审计人员素质结构将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呈现适应性、效率性和整体性的发展趋势。因此,重视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当务之急。

第4篇:如何开展绩效审计范文

审计作为经济监督的一种工具,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但在很长的时间里,审计通常在单纯的财务审计基础上,通过查错防弊来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直到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受托责任理论和绩效审计理论的发展,西方一些企业开始注重健全自身的管理体制,大力推行职能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工作效率。企业管理者对审计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要求审计工作的重心从传统的查账转到健全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由此相继产生各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形式,如管理审计、业务经营审计、效益审计、综合审计等,这些审计各有侧重,但是核心都是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这些审计在我国通常称为绩效审计,可定义为: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审计署2007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未来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财务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逐年加大绩效审计份量,争取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并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一)绩效审计的基础比较薄弱。

绩效审计的基础是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数据(包括财务资料数据和非财务资料数据),以此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任何经济效益评价都离不开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支持,否则一切评价都将失去意义。基础数据和资料只有真实、合法,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否则会使绩效审计评价失去意义。当前,由于我国各行各业经济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必然会影响到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指标评价标准。

我国的《审计法》及其它相关的审计制度仅仅指出审计要达到效益性的目的,而对如何具体开展绩效审计并没有定论,即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虽然2007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关于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第25、26、2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在此三项具体准则中对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作出了一般规定,但具体准则同时说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选择适当的效率性审计评价标准,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因此审计机构和人员如何选择适当的指标评价标准存在很大的困难。

(三)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

由于评价的对象不同,审计职业界不能为绩效审计提供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可以灵活地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不统一,给审计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也使审计的风险加大,给审计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绩效审计收集证据比较困难。

当分析同类企业效益差距时,企业本身的资产质量、技术水平和销售量容易取得,但如果需要取得其他同类企业的对比数据,则比较困难。审计证据的不充分或缺乏证明力,会导致结论的有失公正,同时造成严重后果。

第5篇:如何开展绩效审计范文

审计作为经济监督的一种工具,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但在很长的时间里,审计通常在单纯的财务审计基础上,通过查错防弊来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直到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受托责任理论和绩效审计理论的发展,西方一些企业开始注重健全自身的管理体制,大力推行职能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工作效率。企业管理者对审计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要求审计工作的重心从传统的查账转到健全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由此相继产生各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形式,如管理审计、业务经营审计、效益审计、综合审计等,这些审计各有侧重,但是核心都是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这些审计在我国通常称为绩效审计,可定义为: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审计署2007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未来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财务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逐年加大绩效审计份量,争取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并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绩效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现实中的审计工作重点也已逐步由真实性、合法性向效益性转变移,但就目前来讲,企业审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还处在零散的、单个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完全独立的审计类型,大多在财务收支审计以及其他专项审计中反映出一些绩效审计问题,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开展绩效审计时存在难点。

(一)绩效审计的基础比较薄弱。绩效审计的基础是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数据(包括财务资料数据和非财务资料数据),以此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任何经济效益评价都离不开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支持,否则一切评价都将失去意义。基础数据和资料只有真实、合法,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否则会使绩效审计评价失去意义。当前,由于我国各行各业经济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必然会影响到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指标评价标准。我国的《审计法》及其它相关的审计制度仅仅指出审计要达到效益性的目的,而对如何具体开展绩效审计并没有定论,即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虽然2007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关于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第25、26、2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在此三项具体准则中对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作出了一般规定,但具体准则同时说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选择适当的效率性审计评价标准,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因此审计机构和人员如何选择适当的指标评价标准存在很大的困难。

(三)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由于评价的对象不同,审计职业界不能为绩效审计提供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可以灵活地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不统一,给审计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也使审计的风险加大,给审计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绩效审计收集证据比较困难。当分析同类企业效益差距时,企业本身的资产质量、技术水平和销售量容易取得,但如果需要取得其他同类企业的对比数据,则比较困难。审计证据的不充分或缺乏证明力,会导致结论的有失公正,同时造成严重后果。

(五)传统审计人员的知识面较窄。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视野相对狭窄,缺乏评价企业效益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须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这里的胜任能力除了传统财务审计所要求的胜任能力的含义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工作人员的才能和掌握更多门类专业知识,能够深刻理解绩效审计工作,在评议企业业绩时形成中肯而深刻的判断。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部门因此需要储备许多专业的人才,包括经济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

(六)现阶段开展绩效审计应采取的对策1.避免两种倾向,正确树立绩效审计观念。当前在推行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盲目跟风,过分偏向绩效审计,而忽视真实合法性审计。对各类审计部门来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真实合法审计仍是主要任务。

效益升级也必须建立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二是脱离实际,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要通过实践,逐步探索绩效审计工作规范。

2.要选择恰当的审计评价标准,慎重地评价被审计事项。

对一个审计项目进行审计时,先要确定审计目标,然后收集证据,对照审计标准,作出审计结论,最后证实审计目标。

只有建立了明确的审计评价标准,才能据以提出审计意见。

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各种计划、定额标准、业务规范和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等,但尚未形成一种规范,仅散见于各种相关的资料当中,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审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价标准、慎重地评价被审计事项显得尤为重要。

3.要正确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1)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关系。微观经济效益存在于宏观经济效益之中,应服从于宏观经济效益,在绩效审计中,应克服小集体主义,从国家利益出发。(2)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经济效益的关系。企业的持续经营要依靠长远经济效益的实现,不能光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期利益,丧失了发展的后劲,绩效审计要注意审计企业是否存在短期行为。(3)技术和经济的关系。这主要是指企业引进技术时,不但要注重其先进性而且应考虑其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如果不考虑企业实际情况,盲目地引进高新技术,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而会导致企业因成本太高而出现亏损。(4)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是不断地波动,当价格波动未超过一定限度时,商品价值量的增长可以代表使用价值的增长,但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这种关系则会遭到破坏。因此进行绩效审计时,在审查价值增长量的同时,更要注意审计使用价值的增长量。

第6篇:如何开展绩效审计范文

【关键词】 高校; 绩效审计; 影响因素; 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投入和各种创收经费逐年增长,但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尚存在低效浪费现象,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现有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是高校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国的高校绩效审计工作尚未完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研究,以促进高校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开展高校绩效审计的现实意义

(一)绩效审计是适应时展的需要

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实施了对高等教育的绩效评价工作,田纳西州于1979年即建立了高等教育绩效的标准。我国审计署2008至2012年发展规划中也提出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要求将绩效理念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全力推进绩效审计工作。在近几年全国各地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中,除进行真实、合规、合法性审计外,均增加了对其经济效益的相关评价。这些都为我国今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及工作目标。

(二)绩效审计是提高资源管理水平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国家投入的教育资金总量不断增加,如何合理、高效地使用这些教育资金,是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高校在资金管理中存在不少欠缺,如在学校对外合作办学中存在决策不科学,导致合作办学损失甚至诉讼,影响学校声誉;在各地兴起的新校区建设中存在前期规划不足、设计不合理、工程变更增多、一味赶工期等造成工程造价大幅增加;创办校办产业前期可行性论证不充分,造成投资失败,损失无法收回等现象。高校绩效审计是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对学校教育经费、固定资产投资、专项经费等进行绩效审计,评价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并寻求提高绩效、完善管理的途径,实现高校资源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绩效审计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需要

随着高校支出的不断增长及教育资源的有限,各高校应尽可能高效的利用资源,减少浪费。2009《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从高校的资源利用方面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进行了绩效评价。数据统计显示,有近半数高校过去3年投入多产出少,显得“高耗低产”;有29所高校“产出高于投入”。国家每年给985、211各类高校投入上千万至上亿元的经费,但最后的使用效益如何尚不知道。目前各高校资产设备购置计划不统一,造成重复购置;在基建投资中有的尚未建好便由于不符合需求等原因进行拆除,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对专项经费及科研经费的管理缺乏后续跟进,经费支出缺少效益管理。高校绩效审计既需关注各类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又需要关注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并分析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原因。

二、开展高校绩效审计的影响因素

(一)审计实施的环境影响着高校绩效审计的开展

绩效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真实、合法的数据和资料为基础,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绩效。目前高校预算编制不完整、财务会计报告或信息欠真实、弄虚作假现象还较严重,这给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增加了很大难度。另外绩效审计所需的资料,除了常规的账簿报表外,还需要收集大量经营活动的背景、目标、计划、控制等一系列证据资料。但由于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项目立项、预算编制、资金分配等环节介入较为被动和滞后,对许多重要的非量化信息无法收集到比较详实的资料,从而给绩效审计增加了难度,加大了审计风险。高校作为事业单位,一般较注重完成招生计划等任务,其内部管理水平往往不高,内部控制制度较弱、制度执行不力或在关键环节失去控制,使高校绩效审计失去相应的程序保障。

(二)审计法规体系的缺失影响着高校绩效审计的效果

美国早在1972年就制定了《公认的政府审计准则》,英国1997年颁布了《绩效审计指南》和《绩效审计手册》。我国一些地方政府虽对绩效审计进行了探索,如2001年《深圳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2003年《珠海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2008年《浙江省投资绩效审计操作指南》先后引入了效益审计,但无类似的全国性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在2006年新修订的《审计法》及2010年新的《审计法实施条例》中虽规定了审计机关应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及《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也提及对单位的效益进行审计,但均未明确提出绩效审计的目标、范围、责任等,法律授权不完备。审计部门由于缺乏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及统一的技术、方法的指导,实际工作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各自进行探索和尝试,极大的影响了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的效果。

(三)审计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的不完善影响着高校绩效审计的科学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用于评价和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和基础。建立科学可行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控制审计风险、作出客观评价。我国自1999年以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虽陆续制定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企业绩效评价标准》等,为开展企业绩效评价工作、规范企业绩效评价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于高校绩效审计工作目前尚无明确的规范,缺乏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及可操作性指导文件。影响了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影响绩效审计的科学性、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降低了整个绩效审计功效。

(四)审计队伍未能适应高校绩效审计发展的需要

根据各国实践经验及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实际情况,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及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必要保障。美国GAO录用了会计、法律、计算机等多方面专家,目前此类专业人才已占美国GAO人员总数的3/4,多结构的人员配置提高了绩效审计的工作效率。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人员大多属“财会型”,计算机、财政、法律等现代审计所需要的其他专业背景人员较少,对较高层次的绩效审计工作尚不能完全、高效的开展。在绩效审计开展较好的国家其科技发展水平也较高,如美国广泛使用的数量分析方法及决策模型,英国的质量控制法、碰头会法、计算机辅助审计法等大大提高了绩效审计的科技含量。而我国高校审计实践中仍以传统的统计分析法、图表法、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进行审计,缺乏决策分析、决策模型及计算机相关软件的高级使用,难以适应绩效审计需要。

三、开展高校绩效审计的对策分析

(一)加大会计信息失真的惩治力度,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

高校绩效审计是建立在会计信息资料客观真实基础上的,没有了客观真实性,高校绩效审计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打击弄虚作假行为,需要对单位负责人实施有效的控制,明确、加重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笔者认为,在整顿会计工作秩序中,要在相关法律、法规中,进一步明确单位负责人对会计造假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或强迫指使会计人员做假账的单位领导加大惩治力度,使造假的成本远远大于预期收益,以有效扼制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各高校应通过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使权利相互分离相互制衡,解决内部控制和监督不到位问题,保护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以更好地保护学校的整体利益。对学校内部各部门的控制应加大审查力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及时对原有制度进行调整和修改,使内部控制在动态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二)完善高校绩效审计的相关法规

依法审计是审计监督的重要特征,完善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体系是全面开展绩效审计的前提和保障。澳大利亚、英国、美国都先后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完成了各国绩效审计法律体系的建立。我国自1988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1994年颁布2006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2003年制定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及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以上法规均未对绩效审计作出具体明确规定,法律授权不完备,缺乏可操作性。我国应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的法制建设,在《审计法》基础上借鉴西方绩效审计准则,结合我国绩效审计实践经验,制定《绩效审计准则》,并制定绩效审计的一般准则、现场作业准则等具体实施准则;通过一系列的标准、规则来规范绩效审计实施的程序,并对绩效审计的对象、程序、报告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对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职业素养提出明确要求,以指导审计人员科学有效地开展绩效审计工作。

(三)建立一套可操作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指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决定效益审计的成败、决定绩效审计意见和结论的准确性及说服力,是效益审计的关键所在。由于高校存在院、部、处、后勤、校办产业等不同性质的实体,高校的资金管理较复杂,决定了高校绩效审计内容的广泛性。笔者认为,根据高校绩效审计的特点及资金运行状况,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主要应包括反映教育资源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三方面的指标,其中经济性具体可用学校资产负债率、生均教育场地、房舍面积、生均教育图书器材等指标反映;效率性可用设备利用率、图书利用率、专职教师比例、教师人均工作量等指标反映;效果性可用毕业率、就业率、专职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等指标反映。总之要开展高校绩效审计工作,就必须建立一套适合高校特点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及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提高绩效审计的科学性。

(四)加强队伍建设,改进审计技术和方法

绩效审计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既要查合法性、合规性,又要评价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绩效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全面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判断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高校需构建一支多元化的内部审计人才队伍。

第一,建立复合型人才结构。高校审计部门在招收人员时应考虑多学科领域的专业配备,有意识地吸收非财务领域的其他学科的人才进入审计领域,在经费紧张时可借用外部事务所或社会机构人员参与到绩效审计项目组,以实现审计人员结构的多样化。

第二,加强审计人员培训。对于现有审计人员一方面加大后续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拓展其知识领域,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对骨干审计人员的培训,对此类人员进行相关绩效知识的针对性培训,通过对国外绩效理论及实践的学习,拓宽视野并进行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培训,提高现有骨干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实战能力,尽快适应绩效审计工作的需要。

第三,改进技术方法。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计算机审计,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因此高校审计部门目前应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建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运用CAAT(Computer assisted audit technique)开展计算机辅助项目审计;运用整体检测法ITF(Integrated Test Facility)利用测试数据对系统进行实际测试;运用审计署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在审前确定审计范围,获取项目资料,利用AO中的ASL审计脚本语言编写环比、定比等计算方法与实际执行情况和目标任务进行差异判定,这些方法在绩效审计评价中直接、直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可大大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

综上所述,高校绩效审计是提高教育经费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的重要措施,虽然目前尚存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但只要积极寻求相关的对策,就能推动高校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罗红生.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审计与理财,2008(3).

第7篇:如何开展绩效审计范文

关键词:绩效审计;人民银行;内审工作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2-0094-03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绩效审计,又称“3E”审计,是指审计人员采用现代技术方法,对项目或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客观、系统地独立检查、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信息的活动。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其法定职能的履行情况和内部经营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也是各利益相关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适时开展绩效审计符合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绩效审计也必将成为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央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开展绩效审计是促进有效履行央行职责的需要。人民银行承担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及提供金融服务三大职能,对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协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民银行作为非营利性组织,行使的是管理职能,其行使管理职能的有效性取决于其管理行为的效果和效率。譬如,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好坏主要看执行货币政策的社会效益;金融服务不仅要看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更要注重服务效果;传统合规性审计仅停留在是否合法、合规的层面上,无法全面反映其履职情况,这就要求人民银行通过开展绩效审计,不仅要对财务、资金的合规性、真实性进行检查,还要对货币信贷、金融服务等业务的绩效情况进行评价,以督促央行高效履职。

(二)开展绩效审计是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渗透到内部管理的各方面,其根本目的是提供组织自身的“免疫力”,保证其安全健康。因此,内部审计在业务合规性基础上,承担起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已无法满足其要求,只有积极推进内部审计转型,探索开展绩效审计,加强对风险、效益的重点关注,才能使内审工作更加符合业务发展的需要。

(三)开展绩效审计是有效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需要。对人民银行分支行来说,其工作目标是既定的,可以运用的资源一般来说也是既定的,本单位资源配置的效率如何、履行职责的效果如何,是当前人民银行各级行党委重点关注的内容,而绩效审计正是在传统合规性审计解决“对不对”的问题基础上,解决了“好不好”的问题,即达到既定的目标是否做到资源投入更少、既定的资源投入是否做到产出更高、资源投入是否达到了最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内部管理的不断加强,内控制度日趋完善,业务操作日趋规范,违规现象日趋减少,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客观上要求向绩效审计发展,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高层次监督作用。

二、央行绩效审计的现状

近年来,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对绩效审计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取得了积极效果,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总体看,目前对绩效审计的认知和实践仍是初步的。一是观念更新不够,习惯于合规性审计,跳不出合规性审计工作方式、方法的束缚,导致绩效审计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二是对绩效审计的需求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领导层未充分认识到审计监督对工作绩效的强化功能,导致领导层、管理层对绩效审计缺乏必要的需求,推动绩效审计发展的原动力不足。三是缺少理论指导和规范性的标准。当前,关于政府部门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在国外相对成型,在国内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政府部门的绩效审计,国家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审计规范,既没有绩效审计指标评价标准,也没有绩效审计准则等可操作性指导文件。四是审计人员素质和结构尚不能有效适应绩效审计需要。绩效审计既要对工作内容的合规性和合法性进行评价,更要对工作手段和效率情况进行评判,需要更多的借鉴和吸收现代经营管理技术,综合运用查账技术和管理技术,进行科学严谨的对比分析,目前,辖区各行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三、央行开展绩效审计的要素分析

(一)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的既定方向和要达到的预定结果,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可以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按照“坚持探索、重在结合、不断总结、逐步推进”的思路推进绩效审计,达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三个体系”,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促进辖区人民银行全面、规范、高效履职,不断提升履职成效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是:通过建立适合人民银行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督促被审计单位或部门全面履行职责,推动各项业务合法、合规,力促各项工作过程的高效、创新,提高各项工作成效,确保人民银行人力、资金、物资、信息资源等使用的经济性和履行中央银行职责的效率和效果。

(二)基本原则

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应在遵循独立、客观等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的原则下,重点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绩效审计范围应包括被审对象全部工作和工作全过程,根据被审对象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综合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工作情况。二是先进性原则。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在被评价领域中代表了较优秀的水平,要用最先进尺度衡量被审计对象的具体工作。

(三)审计立项

在审计对象的选择上,既可以对一个行、一个部门进行综合性绩效评估,也可以对某个有具体绩效属性的项目和工作进行绩效审计。具体来讲,选择绩效审计项目应把握如下要求:一是重要性。选择项目要重点围绕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党委关注或群众关心的热点内容。二是时效性。选择项目要把握审计介入的时机,既不能在问题还没有显露出来时介入,也不能在问题积重难返时介入。三是适用性。选择项目要充分考虑部门或专业的特点,按照审计目标仔细甄别,深入调查,把握好绩效审计的内容。

(四)审计内容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核心内容是履行职能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经济性、行政管理的效率性和行政活动的效果性,开展中应当立足“履职全面性、合规性”,注重履职过程,强化履职效果。

立足“履职全面性、合规性”,一是看审计对象该做的是否都做了,即是否按照上级行或本行党委的工作部署及本部门、本岗位的职责要求全面履职;二是看履行职责是否合法、合规。履职全面性、合规性是绩效审计的基础,对于缺乏统一标准和具体规定的宏观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可将审计依据拓宽为上级行的工作部署、讲话要求、岗位职责、考核办法等。

注重“履职过程”,即履职过程中是否能够结合实际创新工作、积极有为,其主要特点是体现履职规

范、高效、创新,履职过程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

强化“履职效果”,是指履职效果如何,即所履职取得的管理效果、政策效应、社会效益及其他影响等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这是衡量被审计对象工作绩效最重要的标志。

(五)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的方法多种多样,而每个绩效审计项目又都各具特点,要根据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现阶段适合于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方法主要包括:

1、审核。审核是指审计人员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从被审计资料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检查,并以此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审核可以采用统计抽样方法,也可以采用非统计抽样方法,或两种方法结合使用,要注意多选取能够反映被审计对象业务办理情况、工作完成情况的资料。

2、比较分析。比较分析是将被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与一定的参照物或标准进行分析、比较,以发现其不足或优势的方法,可以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要保证参照物或标准的适当性、先进性和动态性。

3、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方法是为了从比较分散的群体中获取对某一事项的意见和评价,问卷设计应该合理、分层次,同时要考虑被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选择地发放问卷,以保证问卷调查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4、座谈了解。座谈可以运用于审计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座谈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同时与多入座谈,也可与一人单独座谈;座谈之前,审计人员要对座谈内容、提问方式和问题要点等都要进行周密的设计。

5、实地观察。对部分没有特定审计载体供审计人员检查的审计事项,如工作人员是否按时上下班、工作时间有无恪尽职守、工作纪律和效率如何等,均可通过实地突击观察的方法作出绩效评价。

(六)审计报告

绩效审计结束后,应当形成恰当的审计结论和建议,并出具审计报告。绩效审计报告应包括对被审计对象绩效情况的总体评价和意见建议两大部分,总体评价包括最终的评价等级、履职评价(主要包括履职的全面性、业务的合规性)、过程评价(主要包括履职过程高效性、创新性)、效果评价(包括正向和反向),该部分重点描述需要肯定的亮点、需要指出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四、央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一)绩效审计标准设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绩效审计评价的前提,绩效审计指标的确立要根据不同类别的业务分别设立指标体系,遵循以下标准:

1、政策性标准。政策性标准是指标准化工作的原则和一些具体做法的统一规定;可通过收集、分析与被审计部门或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选择合适的规定作为评价标准。

2、专业性标准。即是否完成了上级行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是否实现项目所制定的预期目标等。可通过收集上级行主管部门和本行党委下发的有关工作指引、工作要点、领导讲话等资料,选择其中对被审计事项的相关要求和安排作为评价标准的参考。

3、专家(领导)意见。对有些标准不健全或尚未建立评价标准体系的部门或项目,可邀请该项业务专家(领导)进行评估,其意见、建议作为评价标准。

4、历史标准。对被审计单位过去一段时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形成对比分析标准。

5、群众评议。通过座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与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评议,将其作为评价标准的参考。

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要体现出先进性的要求,要用最高标准衡量被审计对象的各个业务环节。

(二)绩效审计评价方法。充分考虑人民银行履行央行职责的特殊性,以是否有利于充分履行央行职责、是否有利于防范风险和提高管理水平、是否有利于维护人民银行声誉和整体形象作为绩效审计评价的总体思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由履职及合规、工作过程、工作效果三部分构成。审计评价采取百分制方式,其中履职及合规占比70%(70分),工作过程占比20%(20分);工作效果占比10%(10分)。对履职及合规计分采取扣分制,对工作过程和工作效果评估计分采取加分方式,分别不能超过所占比重的分数。

(三)绩效审计结果评价设定。根据得出的绩效审计评价计分,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给予绩效审计评价A、B、C、D四个级次。各个级次的标准是:

A级,综合评价计分值在90分以上。这类单位或部门,能够科学地配置并充分利用公务资源,内部控制严密,管理规范,岗位职责履行充分、高效,业务工作的开展具有开拓性和前瞻性,工作效果明显。

B级,综合评价计分值在76-89分。这类单位或部门,能够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公务资源,内部控制有效,管理规范,业务工作按部就班。虽然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弱点,但对岗位职责的履行产生负面影响较小。

C级,综合评价计分值在60-75分。这类单位或部门,能够较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公务资源,内部控制比较有效,管理比较规范。虽然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和弱点,但对岗位职责的履行未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D级,综合评价计分值在60分以下。这类单位或部门,公务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内部控制弱化,管理松懈,业务工作开展被动,随意性较大,存在着较大的无法实现预定工作目标的风险。

第8篇:如何开展绩效审计范文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与内容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

虽然绩效审计这些年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人们对它的理解尚且不足,所以对其定义的判定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第九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利马宣言审计规则指南总则中称,财务审计的重要性和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类型的审计,即对政府当局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计。英国国家审计法中是这样定义的,绩效审计就是针对政府部门或者其他类似机构,对其履行职责情况的调查以及所使用资源的效果性、效率性、积极性的评估。世界各国对此也都有类似的定义。

基于此,国际上对绩效审计的定义进行了总结,最终归纳为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简称为3E。我国相关学者也都基本赞同3E 定义,同时也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竹德操等人表明了自己这方面的看法。他们认为,关于经济效益方面的审计,主要是由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以及审计人员,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情况,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有系统、有组织的评价、分析,并总结经验结合发展前景,提出一系列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案,使其更加适用绩效审计的活动。李凤鸣则提出另外一种观点。他指出,绩效审计就是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实施的一系列审计活动。虽然各国学者与机构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都有着不同角度的研究与判定,但他们的基本观点还是有相似之处的,即大家普遍认为政府绩效审计就是围绕被审计单位所占有的政府公共资金各方面使用情况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审计: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也就是当今国际上普遍采用的3E 定义。

(二)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

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从单纯字面意思来理解,也就是对政府各个部门的业绩来进行评价与考核,其结果主要还是依赖于政府的基本职能。因此,要了解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就要明确政府的主要职能,对各部门考察的指标以及考核的结果。其内容应该包括:对政府制定政策的评估,对政府所做出决策的审查和对政府公共管理活动,包括经济、社会、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国有资产管理行政效率、廉洁状况等方面的绩效进行审计。在真正实施具体的绩效审计项目时,审计人员要从全局上去看问题,既要关注该项目的经济效益,又要考核与此相关的社会效益。

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现状。

从20 世纪80 年代初,政府绩效审计开始出现在中国,我国就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到目前为止,政府绩效审计工作在我国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开端。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政府绩效审计并未在全国普遍展开,许多问题依然存在。大力推进政府绩效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经济管理体制,建设良好政府的必然要求。如何更快更好地从财务审计转型向绩效审计,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1、法制建设不够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尚未设立。

从绩效审计开展以来,许多国家针对绩效审计这一问题,经过各种研究与讨论,制定出有关的法律与法规。例如美国审计总署早在1972 就颁布了《政府审计准则》,其中就包含了绩效审计的相关内容;英国在1983 年颁布的《国家审计法》中则主要指出了公共资金的使用监控,并明确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我国1994 年颁布了《审计法》,却并没有对政府绩效审计进行相关的授权,之后1996 年1 月又提出了《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规划方案》,1997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2006 年正式颁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上这些法律法规都不够健全,而且与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形势很不适应,不能成为开展绩效审计的标准。除此之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更是纸上谈兵,毫无进展,致使政府绩效审计难以深入开展。

2、体制不合理。审计体制是政府绩效能否成功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行政型的审计体制模式,也就是绩效审计既要受到上级审计机关的监督,同时也要接受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监察这样一种双重领导。这种体制的弊端是:

(1)不能真实客观反映问题。这种体制将审计监督主体与审计监督对象,共处在一个利益主体里,具有同一隶属关系,不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不能有效发挥绩效审计的监督作用,也就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问题。

(2)透明度较差。在审计工作中,被审计单位往往处于控制垄断地位,导致审计人员不能收集到很多重要信息,无法客观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难以开展有效的公共活动,从而影响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透明度。

(3)审计的独立性比较差。一般国外的审计法会明确规定把审计机关组织、审计长和其他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相互分离,保持各自应有的独立性。而我国目前采用的是行政型的审计体制模式,这种体制会严重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妨碍审计职能的发挥。

3、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不足。

当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处于较快的发展阶段,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明显缺乏,学术界对诸多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规定性命题也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统一的结论。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阐述版本各种各样,争议很大,而对象、职能、目标、依据、标准、评价指标等零散杂乱,不能形成统一结构的绩效审计体系。另外,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尚且不成熟,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在技术方法、工作体系、评价标准以及内容等方面还缺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以及制度化的审计模式。

4、政府和公众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我国,公众对绩效审计的认识还局限于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大多数人都只是听说过审计这个名词,至于它的内容、目的、具体的操作范围又是什么,许多人都知之甚少。一些文献上的记载也仅停留在对国外情况的描述,甚至有人认为,绩效审计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因此大家对政府绩效并没有给予很大的重视。另外,资金拨付方面也没有得到上级机关的高度重视,各项体制机制尚需要大力完善;政府对于各项业务的开展也没能更好地发挥监督权,因此整个绩效系统的运行存在很大的漏洞。

三、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保证政府绩效审计有法可依。

完善法律法规是顺利开展绩效审计的关键环节。到2006 年2 月我国新的《审计法》修订完成,但依然没有对绩效审计的法定目标、审计程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仅以这项法律作为绩效审计的依据是不充分的,具有局限性,因此加快修订补充相关法律法规具有紧迫性。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目前所处的状态尚且是不完全授权的,在开展绩效审计过程中必然存在风险。为了更好地规避风险,我们应该结合本国发展国情,吸收国际先进绩效审计经验,在有效落实现有《审计法》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更好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使得绩效审计实施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使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深化政府绩效审计体制改革,积极开展审计试点工作。

我们应对现行体制进行改革,使之向立法型模式转变。在立法型模式下,审计机关受全国人民大会的管辖,其权限由宪法赋予,工作不受行政部门和其他方面的干涉,直接向人大提出报告,向人大负责,这样可以使得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得到有效保障。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争取早日发展成为立法型模式。另外,选择一些重点项目进行绩效审计试点工作,也是推进绩效审计的有效措施,为我国全面开展审计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三)推进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体系的建立。

从我国审计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有机融合了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个特性,只有做到3E审计,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政府绩效审计。因此我们应该从这个本质出发,打破传统观念对人们的束缚,对政府绩效理论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得出具有更高价值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当前一方面要研究开展绩效审计的具体程序与方法,为真正实践提供指导;另一方面要把实践中的经验与方法进行归纳,构建起完整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体系,为今后全面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四)增强对政府绩效审计的重视程度。

为了加强对政府绩效审计的重视程度,首先,加大对绩效审计宣传工作的力度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使公众能更加充分地了解绩效审计;其次,要增强政府绩效审计结果的透明度,定期将审计机关考核结果予以公布;最后,要主动接受舆论与社会公众的监督,提高各界监督政府绩效的积极性,从而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保障对政府绩效审计的重视程度,推动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

第9篇:如何开展绩效审计范文

1、绩效审计的含义及其目的

在谈行政事业绩效审计同时,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绩效审计,绩效审计也称三E审计,是对一个组织或资金使用的效率,完成任务和目标的效益,资源使用和配置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全面审计并对照有关的、法规、相关标准和最佳管理模式进行有效地评估。行政事业绩效审计:就是对政府职能机构及事业单位在履行法定职责过程中资源(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效果以及法定职责实现程度,预期目标完成程度的评估或评价。行政事业绩效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开展绩效审计特别是对政府资金投入较多的领域和项目(以前没有开展的新领域、新项目如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等)公众关注的项目的审计,评估其是否用较少的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国家节约资金,从而体现绩效审计的成果和效益,同时督促被审计单位的领导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下属是否忠实地执行了各项政策和指令以及所属各部门和机构的运作效率,调动其积极性,主动要求对其进行绩效审计,真正为政府提高效益,节省开支。

2、绩效审计的程序

行政事业绩效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程序应相一致,审计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方法为基础。它同样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2.1准备阶段。填写审计项目登记表,填列项目名称,被审计单位的基本信息审计的目的和规模;所需的审计资源,需要被审计单位协助的事项,对该项目进行风险,存在何种风险,防范的措施,审计组长的责任,审计成员的责任等。

2.2计划阶段。在实施审计之前审计人员要对审计项目的可审性充分评估,对审计报告要有初步的设想:会集中哪几方面?重点放在哪里?这些问题进驻被审单位之前就要确定。

2.3实施阶段。检测各项制度和文件的真实性、可行性。从而发现整个部门的效率工作程序和风格。

2.4审计报告阶段。绩效审计报告的口气不应是批评性的,要站在帮助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的角度上,要求其增加工作的经济性提高管理效率,以更好地完成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

3、如何进行绩效审计

以上谈到绩效审计是在进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收集相关经济事项的数据和信息,然后运用管上的分析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评价。假若对某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其应包括:

检查设立此专项资金有无违反国家现行法律、规章的有关规定,是否符合有关规则。如果与这些规定规则不否就会受到处罚,不但会给国家带来经济损失,而且也会到投资环境,社会效益也会受到一定的损失。按常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方法和方式,检查此专项基金财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为下一步开展效益分析和效果分析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

对专项基金的成本与效益进行,权衡其成本与效益。在专项基金所扶持的高项目所带来的效益时,还要考虑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所产生的效益。

4、开展绩效审计必备的外部环境

行政事业审计的对象即政府各职能部门,他们具有较强的可评估性。他们为社会提供的服务、质量、目标、使用公共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等尽量采用量化的指标体系。首先,各级政府给所属部门和单位下达的任务和目标是非常明确和具体的,都有详细的文件规定并列示一系列量化的指标;其次,公务员的工作质量、程序都有一些可考核评估的量化标准;再次,各部门各单位结合本身的业务特点都制定一套详细的员工操作手册,对每一职级和岗位都有一系列考核评价指标,用以指导工作和考核公务员工作成果和效率。因此,各被审计单位运作的可评估性和完整的工作记录给绩效审计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开展绩效审计成为可能。

5、绩效审计的作用

绩效审计使政府审计由经济警察变成了被审计单位的智囊团、顾问团,颇具建设性。使我国的政府行政职能部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逐渐转型并按照审计的轨道不断和创新,主要标志是:审计的着力点从“向后看”转变为“向前看”。向后看即审计着眼于发现被审计单位既往存在的和错弊,最多也只是当前存在的问题。然后依据国家的法规、规章、有关规定以及准则、审计准则来加以纠正,更多的是关注已经发生的事情。向前看即审计的着力点放在如何改进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效率上来。绩效审计行为,尤其是审计意见和建议客观上已经成为政府各部门、单位改进管理,提高效率的源动力和助推器。绩效审计更多的是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未来,通过对状况的评估以及风险分析,提出适合被审计单位特点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从而堵塞漏洞。

6、我国目前开展行政事业绩效审计的困难及对策

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刚刚建立,开展行政事业绩效审计存在以下困难:

(1)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被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绩效审计难以形成统一的、可操作的审计规范和评价标准。

(2)行政事业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审计人员更新知识,积累经验,跟上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