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分析
面对当前各政府部门在应用系统建设中,都需要从其他部门获取自己所需的数据的问题,为了使存储于各个部门自行建立的政务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能共享给其他相关业务部门使用,提高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就需要对分散在不同部门、地区的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整合,目前数据库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 全局模式的信息共享方式
全局模式是将各个政府部门建立的政务信息系统数据库,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数据库,用户访问界面是统一的,用户不需要考虑各个单一系统数据库的分布及异构特性,只通过访问本地数据库的方式调用系统的数据库。全局信息整合共享方式解决了不同数据库之间的语义、结构和操作行为的冲突,但在系统建成后,应用这种方式建立的共享系统扩展能力较差,不利于异构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整合和共享,无法很好的实现异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整合的灵活性需求,也无法适应政府机构信息整合的现实要求。
2 基于数据仓库的信息共享方式
数据仓库的信息共享方式是从政府部门自行建立的独立运行的业务系统数据库中抽取数据,提前对各业务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的视图要求预处理、转换,并将符合统一视图要求的数据存储到数据仓库中,通过建立对这个数据仓库的用户访问机制,实现数据操作,并同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如对数据进行一致性处理,规范同义数据元素的名称、类型、尺寸等,将经过处理的数据打上时间标记等。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用于数据整合,又可用于决策支持查询,不足之处在于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要根据源数据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修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利用是一个层次不断提升,涉及机构不断增加、互操作业务日益复杂的动态系统,通过数据仓库方式的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利用,建立相对固定的数据中心构建高耦合、高内聚的信息整合共享系统,升级迁移难度高,难以适应异构电子政务系统的动态性发展要求。
3 联邦数据库耦合方式
联邦数据库系统(Federated Data Base System,FDBS)是一种虚拟的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将数据全部复制到统一的数据源中。集成系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集成视图,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查询处理机制。根据用户需求的不同,联邦数据库系统可分为紧耦合FDBS和松耦合FDBS两种。
紧耦合方式提供一种或多种固定的全局模式,按照设定的全局模式,用户可以透明地访问各个异构的、自治的、分布的数据库,数据集成度较高。但对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而言,实现紧耦合整合方法花费巨大,系统建成后对全局模式维护工作量也十分巨大,从经济性上讲,不适合电子政务信息整合。
松耦合方式没有统一模式,各数据库之间通过映射方式实现交互,需要建立n(n-1)个模式映射规则,信息资源整合系统提供一套工具,将整合的任务交给了用户,使用户能用工具完成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利用工作,不需要维护全局模式,更新组建数据库时相对灵活易操作,各个异构的政务信息系统也不需要加以任何改造。通过松耦合的方式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利用的数据集成度较低,难以满足政府部门用户业务互操作的需要。
4 基于中间件的信息整合共享方式
基于中间件的信息整合共享利用方法通过中介将各个部门的业务系统数据集成起来,通过忽略底层的数据细节,建立统一的逻辑视图提供给用户,而数据仍存储在各自的数据库系统中。中间件屏蔽了底层操作系统的复杂性,使程序开发人员面对一个简单而统一的开发环境,减少程序设计的复杂性,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业务上,不必再为程序在不同系统软件上的移植而重复工作,从而大大减少了技术上的负担。中间件带给应用系统的,不只是开发的简便、开发周期的缩短,也减少了系统的维护、运行和管理的工作量,还减少了计算机总体费用的投入。
5 基于Web服务的共享整合方式
Web Service技术,能使得运行在不同机器上的不同应用无须借助附加的、专门的第三方软件或硬件,就可相互交换数据或集成。依据Web Service规范实施的应用之间,无论它们所使用的语言、平台或内部协议是什么,都可以相互交换数据。Web Service是自描述、自包含的可用网络模块,可以执行具体的业务功能。Web Service也很容易部署,因为它们基于一些常规的产业标准以及已有的一些技术,诸如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子集XML、HTTP。Web Service减少了应用接口的花费。Web Service为整个企业甚至多个组织之间的业务流程的集成提供了一个通用机制。
因此,综合以上国内外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利用的几种方式,基于各种方式的结构特点,技术、经济性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基于Web服务的信息资源整改共享利用方式支持解决方案间的互操作,可以方便地集成现有不同厂商的0A、MIS、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等系统产品,实现电子政务系统信息资源共享,从技术上、经济上来看,将被广泛用于分布式异构的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寅斌.电子政务遗留系统信息整合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
[2]张蒲生,苏运霖.基于政务数据仓库的数据集成及关键技术[J].计算机工程,2003(9).
[3]李卫东.我国城市政府的数据调查和信息资源共享现状分析[J].电子政务,2008(10).
[4]王锐,白庆华,刘华玲.政务信息“共享云”及其建设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3(2).
[5]高洁,张相文.基于SOA的电子政务系统架构[J].情报学报,2009(5).
【关键词】 科技 信息资源 开发利用
党的十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的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信息化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要求,科技信息的开发利用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点,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在信息社会时代,各类信息经过采集、开发和加工等,形成具有特色的竞争优势。本文对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对应之策。
1 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1 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发生改变
新时代下,网络信息环境的变化引起了人们信息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网络、移动智能设备和终端的出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网络。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学术交流和创新的发展结果是开放性获取资源。作为科技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性资源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利用率较高,其中科研人员是利用开放性资源的主要人群。
1.2 资源支撑数据不够
随着信息的海量增长,用户的需求将从获取文献变成发现知识之后,想利用好资源必须要在各种信息中挖掘有价值的知识,注重各种隐性信息和显性知识的结合,帮助用户找到满意的答案。传统知识的组织工具可以分为相关关系、用代关系和分层关系,用户需要的服务只是获取文献,所以提高文献检索准确性、简化文献检索方式和提高检索质量是关键。现在用户的需求发生改变,是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所以目前的知识组织工具发挥的作用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目前,元数据来源及格式与实体科研存在较大的差别,没有办法保证作者机构等与实体的描述完全一致,以此为基础的数据可能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此外,提高用户的使用满意度,就需要了解用户情况,分析综合资源。目前主要是根据用户的使用记录,包括网页浏览记录,检索记录和下载记录等信息进行分析,基于用户使用记录的分析具有不完整性,缺乏对信息的深度和广度的发掘,无法对用户进行针对性资源推送。
1.3 信息挖掘技术不能适应现实需要
大数据时代,信息挖掘是一个系统工程。知识挖掘犹如发现一个未知知识领域有同样难度。传统的信息发掘是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对信息进行计算,在数据中找出隐藏着的关系和模型。整个知识挖掘过程要耗费计算机硬件资源和内部储存资源。目前,数据规模在不断扩大,已经到了ZB级,无疑进一步加大了知识挖掘的难度。以往适用的数据挖掘方式在大数据时代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2 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策分析
2.1 确定需求范围
目前,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人们对信息的选择难度加大。资源数据庞大,信息类型各异,个人只能对信息资源进行部分挖掘利用,无法实现全部开发和利用。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找到满足需求的资源就需要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例如,通过信息服务商购买资源,需要对对象进行有效地跟踪分析,才能发掘出信息资源是否适用。同时在获取网络资源时,分析当下新媒体与科技信息相关的资源内容,再利用信息挖掘手段,综合分析获取资源的学术影响程度,针对有较高价值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将有效的科研数据纳入到信息资源中,采集的目标主要包括科研数据的来源、格式和形式等,伴随科研科研工作的全过程。
2.2 掌握三个关键点
当前,信息资源多样化和冗杂的信息环境下,保障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就需要对核心资源、信息规范扫描和便捷检索等三个关键方面进行掌握。按照统一规范建立标准的元数据系统,参照国际标准对信息资源的标识、描述及格式建立标准数据系统,从整体上掌握信息资源状况。不同的站点采用不同的资源服务系统,不同资源需要不同的检索入口,极大地增加了资源检索和利用难度。因此需要采取统一检索技术如API访问、元搜索等,简化搜索程序,提高检索效率。
2.3 瞄准知识组织核心
知识组织是信息社会中获得及利用知识的所有方式、能力和技术的结合。为了提高资源利用,就必须瞄准知识组织的靶心,实现转变的目的。在现有词表的基础上,扩展传统二维平面图层,引入知识图谱思想,可以增加机构和出版机构等维度图层。建立图层之间的关联,形成多维度知识表达。从以往的单一概念到相关知识的检索方式转变,围绕出版、作者等的变化趋势,争取实现智能化搜索,能够检索出相互关联的知识,提高服务质量。
2.4 利用合理方式融合用户
用户是信息资源开发的资源之一。将用户信息纳入到信息资源当中,从原来的资源用户单向活动转变为资源用户的双向互动,两者的有效融合,可以提供多方面的潜在信息,通过对用户的需求和行为评价等的记录,将这些信息融入到信息资源当中,经过精确计算,可以为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源。
3 结语
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科研难度也不断增大。在信息爆炸时代,简单信息指向和提供单一完全不能适应需求。科技信息开发利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在海量信息中挖掘有效信息。信息挖掘技术和资源利用支撑数据都有待完善和提高。为提高用户的满意度,需要弥补科技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不足,提高用户的资源检索效率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秦利,王晓云,赵晋巍.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01:18-22.
[2]宋皖舒.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06:7-8.
一、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机制建立的意义
档案普遍依托于纸质、光盘、磁带、缩微胶卷等具体有形的载体,以及部分数字化档案,因此在利用服务上具有直接性的特点。然而利用者对于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却因纸质、磁带、光盘、缩微胶卷档案的载体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缩微档案须借助专有缩微设备进行阅读,声像档案须借助媒体播放设备才能阅读。由此也形成了将不同载体的档案分别保存在不同保管库房和查阅室内的局面。在计算机和网络已经非常普及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考虑将相同主题内容、不同载体的档案经过数字化后集成到一个数据库之中,在统一界面的服务平台上进行利用。
具体方法上可运用磁盘阵列镜像的方式,将馆藏实有档案信息数据集成在一个统一的数据资源库中,通过信息检索引擎、智能模糊搜索技术在各异构数据之间实现统一检索,并将检索结果快速反馈给用户,充分体现集成的资源优势。馆藏实有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的好处包括:
1.有利于分类归属管理和形成规模效应。馆藏档案按照全宗归属进行集有利于建立多个信息子系统,成也有利于数据扩充和形成规模效应。
2.有利于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馆藏实有档案实行集成服务之后,原来负责对其管理的档案专业人员能够进一步掌握服务动态,为前台服务人员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信息导航、资料检索和参考咨询等服务。
3.有利于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馆藏实有档案的集成有赖于档案信息化作为基础,这势必会带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机制建立的方法
如今的档案馆早已不再是往日单纯的档案集中保管地,而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满足现代用户大范围、深层次、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服务中心。档案信息服务必须建立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支持的基础之上,而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开发完善通常取决于用户的实际需求。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在开放类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的过程中综合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当前,与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密切相关的信息化技术主要有:数字化技术、Web数据库技术、缩微扫描技术、信息检索技术、信息推送技术、网站开发与维护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许多方面。而其中最主要运用到的包括:
1.信息检索技术,为利用者提供检索界面和查阅系统,利用者可根据需要自行检索所需文献。通过人工智能软件或后台软件,可以完成自动或半自动的信息服务。
2.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把用户所需的信息主动推送到用户眼前。将被动等待用户搜索转变有目的地主动推送,这不仅增强了用户体验,还通过减少无序访问降低系统负载。
3.Web 数据库交互技术,通过信息网络在前台服务界面和后台数据库之间实现实时访问、动态交互。
在实际运用中可考虑综合利用上述技术,尽可能地对各种所需的档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实施集成,着重具有相同技术属性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如采用Web 数据库技术的开放类档案信息,用检索技术实施档案跨库检索查阅,在超文本技术下完成信息浏览导航,使用网络互动交流技术进行实时咨询和服务。同时再将上述不同技术基础的应用服务模块化,并通过网络加以整合,使其既可继续完成原有的服务功能,又能融合在一个新系统内发挥更强大的作用。而用户可在一个服务界面上随时切换到信息检索、信息阅览、信息导航、实时咨询等不同的服务平台,从而形成以服务功能模块为要素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从整体上达到综合、集成和便捷的服务效果。
三、档案信息服务机制建设的保障
档案信息服务同其他服务工作一样,离不开组织和人员的支撑和保障。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工作人员共同扮演了档案信息服务中的核心角色。为了对应档案信息服务的集成性要求,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工作人员也应通过协调合作等方式进行。
1.组织机构的保障
长期以来,档案的接受征集、档案保管、整理编目、开发编研、信息服务等环节各自隔离,客观上造成了管理力量的分散。而档案信息服务机构多以开发利用自有馆藏资源为主,和外部信息服务机构如图书馆、企业档案馆之间的交流较少。这种情况容易造成档案信息服务机构和其他信息服务机构之间虽各有优势,但不能整合起来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档案信息便捷化服务机制必然要面对用户的多样化主体需求、便捷性操作需求与海量信息数据、繁复的后台处理程序之间互相矛盾的情况,因此必须高效迅速的处理各个信息流程环节,可以通过集成相似的服务功能和相关的工作步骤来提高信息处理与反馈的速度。因此档案信息服务系统内各部门、各档案信息机构之间都应打破独立各自封闭管理体系,加强沟通、合作}与融合,共同完成从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开发到最终服务的一系列步骤。
2.人员的保障
[关键词]政府行为 信息资源共享 政治人理性 政治利益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分类号]G203 D035.1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政府职能间整体关联和社会对信息资源均衡配置的需要,也是体现政府执政理念的重要方式。信息管理、公共管理、法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对该领域表现出很大的研究兴趣,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如有学者从产权经济视角。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视角、共享要素分析视角等开展研究,取得了一批颇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政府的特殊社会政治定位使得政府信息资源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从政治学的研究视角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各个环节加以考察,从逻辑上而言是可行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涉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与均衡问题,基于政治学领域当下流行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视角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涉及的政治利益开展分析,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不言自明。1政府信息资源及其政治属性
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资源,政府信息资源是由政府掌控并决定其分配的信息资源。如果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可以简单理解为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那么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可以理解为追求政治的终极目标,即促进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的最大化。作为政府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政府信息资共享过程必然涉及多种政治利益的竞争与协调。
1.1政府信息资源概念界定
政府信息资源的概念界定实际上涉及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对“政府”如何认识,这直接决定着政府信息资源的范围;另一方面是“信息资源”的外延,即哪些内容可以算作政府信息资源的范畴。本文把政府界定为广义上的“大政府”,即国家机构的总体,或者说等同于人们通俗意义上的“当局”,把行政机关和与行政机关密切联系的政党机关、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等看作整体来对待。反映在方法论上,就是强调政府与其他政治现象乃至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重视研究社会其他部门(如公民意见表达团体、新闻舆论等压力团体与公共事业单位等)与政府的关系。这种界定对我国当前政府过程研究、行政管理研究都有显著的现实意义。相应地,本文对政府信息资源的界定是指与政府的运行和管理活动有关的、有序的信息集。
1.2政府信息资源与政治利益的关联
作为政府掌控的重要资源,政府信息资源与权力等政治利益密切相关,从而使得政府信息资源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政治利益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所产生的政治需要及其满足,包括政治权力、政治权威、政治声誉、政治支持等。
政府信息资源从采集、处理、开发到分配利用全生命周期都离不开政府部门政治利益的运行。以政府对社会公众和诸如企业等其他社会主体无偿征集信息资源过程为例,政府往往需要借助于政治权力,以法制化手段将行为合法化并强制执行,要求社会公众和企业等信息提供主体无条件配合并为各自提供的信息负责。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信息资源生命周期的起点就带有鲜明的政治属性。
目前有个别政府部门在政府信息资源采集、开发、经营等权利的归属、配置及相关管理等方面所坚持的原则尚不明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不少政府部门将政府信息的产权归属部门化,从而导致了政府信息资源“部门所有”的格局。不少政府部门将所掌握的政府信息资源当作寻求政治利益的筹码,从而有意或无意地设置信息共享的壁垒,阻碍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顺利开展。
尽管政治利益往往表现出政府部门之间的关联,但是政治利益分析中的利益主体最终指向具体个人,也即只有具体个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最终的政治利益主体。国内政治学学者研究指出,任何由具体个人所构成的集体,不管这些集体是按照什么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抽象出来的,也不管这些集体是按照利益要素的哪些方面抽象出来的,这些集体都需要最终归于具体个人。就分析的意义而言,这些集体最终须在现实性上返回具体个人之间的特定的、具体的和特殊的关系。20世纪美国著名政治学家Lasswell H D和Ka―plan A提出“政治人理性”的基本假设,并将其表述为“追求权力最大化的人”,认为理性政治人“要求关乎他们所有价值的权力的最大化,希望以权力决定权力,还把其他人也当作提高权力地位和影响力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利益实质上是“理性政治人”之间的关联。
因此,从政府中的理性的个体一整体利益角度出发来研究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过程具有理论层面的可行性,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秉承理性选择理论的“理性人”基本假设并将其置于既有制度约束,可以作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视角之一。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及其方法论意义
作为新制度主义三大主要流派之一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最初用于美国国会政治现象研究。正是因为传统理性选择理论在解释政治现象时的现实局限性日益暴露,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才得以产生和发展。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主要思想是既正视政治过程中个人利益的存在,又不迷信于个人的“完全理性”,而是强调现实制度对个人行为的重要影响。这一思想对分析政府行为具有较强的方法论意义。
2.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基本理论
作为一种制度分析范式,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西方特别是美国政治学界居于主导地位。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作为政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流派,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但直接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西方政治学界对行为主义政治学批判和反思、对传统制度主义扬弃和对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成果吸收的产物。理性选择理论主要坚持经济学中的“经济理性人”假设,认为个体在政治活动中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政治科学研究的核心,政治过程与经济过程相比同样是一个理性人为实现自身的最大利益而展开的交易过程。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理性选择理论把个体视为完全不受制约的理性人,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政府中个体的现实政治活动必然要受到制度的约束。因此,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坚持“理性人”假设的同时,认为政治分析的核心应该是既定制度约束下的个人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制度在个人选择过程中起着重大约束和激励作用。“政治理性人”尽管带有“经济理性人”的理性色彩,但会更加看重自身的政治利益和政治发展。
盖伊・彼得斯认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虽然可以分为若干分支,但作为一个整体却有共同的基础。政治过程的核心行动者是政治人个体,效用最大化是个体开展理性行动的目标;②制度是一种规则,这种规
则界定并约束政治人在追求效用最大化时采取的策略;③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根本是如何通过制度来引导、约束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政治人的策略选择;④当面临同样的制度激励与约束时,政治人应该会以相同的方式做出策略选择。
在个人与制度关系问题上,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人理性选择的结果,制度不决定人的行为但对其有一定约束,个人在制度约束基础上的理性选择决定行为,制度为人与人的战略互动提供了重要的限制环境。
2.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方法论适用性
从方法论渊源来看,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实际是理性选择范式向制度方向调整的结果,它继承了理性选择理论关于“经济人”行为动机的基本假设,同时又较为充分地兼顾到制度对个人行为的约束,从而使这种研究视角带有一定的整体主义色彩。
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政府行为是指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总称。它可以从过程上分为决策行为、计划行为、指挥行为、监督行为等。政府行为是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去分析政府行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当代政府过程中任何政府行为都同时伴随着利益追求和制度约束。
作为社会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之一,政府会对社会的利益格局产生作用,同时也会受到现行利益格局的影响,这些作用和影响都是通过利益关系调整来体现的。权力及相关的政治利益是政府行为涉及的利益主要方面。“这些利益是伴随着政府自身的产生而产生的。它超越了历史阶段和意识形态,是各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为政府利益影响其行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其次,政府作为权力执行机关,拥有在全社会推行自己意愿的强制力量,这为其利益对其行为的影响提供了前提条件”。
与此同时,当代政府过程强调法制建设对政府行为和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巨大作用。有很大一批政治学者在从事政府制度建设的研究;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地方政府为了赢得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的社会认可,也在不断强化相关制度建设,以期通过制度约束规范政府行为,进一步逼近政治的终极目标。因此,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作为方法论对政府行为研究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3政治利益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影响
所谓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就是在一定的政策体制、激励措施和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在政府内部、政府与政府外部之间共同使用政府信息资源的一种机制,目的是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这个定义较好地表述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内涵。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或者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行为,既包括信息资源在政府内部不同层级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共享,也包括政府面向外部其他社会主体提供的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实质上是政治利益博弈与协调的过程。
3.1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涉及的政治利益要素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对提升政府公共管理能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与政治终极目标是相符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有来自政府内部的动力,也有来自于政府内部的阻力和障碍。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涉及权力、权威、声誉等一系列政治利益要素。
3.1.1 政治权力 作为理解政治内涵的核心要素之一,政治权力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政治权力的基础是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政治技能、知识等。作为权威性资源的核心基础,权力与利益密切相连,利益往往通过权力得以实现。政府信息资源若由某个政府部门垄断,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其作为权力的基础或者索要权力的要件;如果将自己部门掌控的信息资源无偿提供给其他部门或社会主体共享,就意味着这种政治权力的流失,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遭遇政府部门的阻力也是可以预见的了。但是,反过来,如果通过共享其他部门的信息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以前所未获得的权力优势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他部门对自身的权力威胁,则能对政府部门及其具体政治人参与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一定的激励。
3.1.2政治权威所谓政治权威,就是政府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令其他社会主体自愿地服从和支持的影响力。人们对权威的安排的服从是出于认同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权威实际上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正当的权力的影响力。掌控一定的信息资源,往往是政府部门或具体政治人在该领域政治绩效的证明,政府部门或者具体政治人在该领域就拥有一定的行为权并且有理由使得其他部门或社会主体对其行为产生信服,有利于获得进一步的政治支持。
3.1.3政治声誉政治声誉即政治人所拥有的政治名望和受到的评价情况。虽然政治声誉相当于权力而言显得要虚很多,但在政府过程中任何一个个体都希望拥有一个好的政治声誉,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其自身政治利益的不断跟进。政府信息资源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果涉及对某些个体政治声誉不利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很可能会被屏蔽掉;也可能会有人利用这部分信息,将其故意放大或散播以达到对政府中具体官员政治声誉造成影响的效果。
3.1.4政治支持所谓政治支持,指的就是政府过程中具体个体获得社会公众正面肯定的环节。在民主制政府中,政治支持决定着政府官员的政治生涯发展。为了保证自身政治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官员总是希望向社会传递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资源,以期获得更多的政治支持,同时利用社会效应去影响其他社会公众,增加其对自己的支持力度。
不难发现,以上提到的几种政治因素,其实都是跟政府过程中具体个体密切相关的,即使某个政府或具体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带有上述政治利益属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该政府或部门中具体个体所拥有的政治利益的反映。
3.2政治利益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过程的影响
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角度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表面是对政府信息资源的重新配置,其背后隐藏的却是政治利益的调整。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必然会对现有的政治权力结构和既定的政治利益格局产生触动。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过程关系到政府部门的社会形象和具体政治人的政绩,信息共享的范围、深度等都是政治人要反复权衡的问题。所以,尽管政府信息资源垄断可能会对具体部门的个人带来潜在的经济利益,但对于理性政治人而言,政治利益追求才是首位的。有学者通过与“经济人理性”比较,指出“政治人理性”是“以满足精神需要为主要特征的自利行为”,是一种“社会公共”,同时具备“政治行为主体的工具理性”特征。
有学者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涉及的类型根据主体不同分为政府内部纵向、政府内部横向和政府面向社会三种类型。这种分法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即从这三个方面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中涉及的政治利益展开分析。
3.2.1 纵向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纵向政
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过程分为由上至下和由下至上两种方式。由于纵向政府部门设置具有结构一功能的统一性,往往其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政治利益也体现出较强的同一性关系,即不同层级的具体政府部门间由于职能的相似和隶属等关系而联系在一起,对外往往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利益诉求。
上级政府部门往往更看重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来更好地实现向下级政府部门的政令畅通,从而保证上级政府部门的政治权威。下级政府部门往往更加看重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向上级政府部门展示自身的政策执行效果,以期获得上级政府部门的认可和信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争取获得更多政治权力授权的机会。
需要说明的是,由下至上的共享过程中,可能会存在隐瞒甚至篡改信息的情况。政治利益特别是权力和权威的追求是十分明显的,但通过保守信息资源以期获得信息经济利益的诉求绝不是理性政治人的选择。
3.2.2横向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相较于纵向政府部门,横向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过程难度要更大一些。由于不存在部门隶属关系,信息资源共享的最主要目标是实现政府工作的协作,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会由于主体之间的信息需求和提供能力异同形成政治利益的互补或对抗关系。互补利益关系是指不同具体政府部门之间由于职能定位、管辖范围、目标互惠等的因素而彼此结合起来的利益关系,对抗性利益关系是指不同的具体政府部门由于职能交叉、定位模糊或其他的差异性而同时获取同一利益的关系从而导致的利益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共同的上级政府部门出面协调。尽管出于信息资源共享成本的考虑,往往对提供信息资源共享的部门予以一定的经济补偿,但赢得良好的政治声誉对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来说也是一个积极的推动因素。
3.2.3 政府面向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政府面向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主要表现为政府信息资源公开,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以期获得良好的政治声誉和政治支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信息资源主体并不仅仅限于政府某个部门,部分社会信息资源可以由多主体提供,不同政府部门或政府与社会其他主体之间形成替代关系。即在具体的政府部门与其他部门或其他社会主体不存在明显利益冲突的情况下,由于目标的一致性等因素,特定具体主体可以取代既有利益关系中的其他具体主体而形成利益关系。
尽管目前仍然存在部分由政府掌控的信息资源通过市场化方式向公众提供服务并从中牟利的行为,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面对公众对其合理性的质疑,理性的政治人绝不应该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自己政治发展更为有利的政治声誉和政治支持。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政治利益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实际上扮演着二元角色:一方面,出于政治利益的争取和维护,政治人希望通过信息共享不断巩固自身政治地位和政治利益;另一方面,考虑到既得政治利益流失的风险,政治人又不希望自身掌握的信息资源被其他部门特别是存在竞争关系的部门所共享,因此可能会采取短视的“个体理性”做法,而忽视了政府“整体理性”。因此,必须从制度层面对这一行为进行引导和规约。新理性制度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关注制度的运用,将制度定义为规则,用规则指导行为;制度约束行动者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和利益平衡。目前,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薄弱环节正在于制度的不足,仅从产权激励等经济角度设计制度并不能有效解决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对于不同层面和类型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关键是在尊重其具体政治人(特别是政府行为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关键性政治人,比如政府部门领导)的政治利益的前提下,在制度层面设计一套合理的规则来实现不同政治人之间权力、权威、声誉和政治支持等政治利益的平衡。4结语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关系着政府的良性运行及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政府的最基本组成要素――理性政治人研究人手,结合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视角的基本原则,本文提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动力根本在于政府信息资源的所有主体与共享主体的政治利益协调与均衡,特别是如何处理好政治权力这一典型的政治利益。政府从制度层面设计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政治利益协调机制,把握政府部门关键政治人的行为特征并采取有效激励,将是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如何从制度层面设计一套合理性规则,从而激励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主体在追求政治利益最大化过程中推进政府良性运行及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将是笔者进一步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28
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中的重要部分,在科技不断创新、资源共享以及信息网络化的影响,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已经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需要不断改进管理模式,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提高管理水平。
1 影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因素
科技的进步以及信息化发展,给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影响较大的具体包括:管理者意识比较落后、档案设施不完善、管理模式比较落后等。首先是管理者意识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处理档案信息资源工作时,还是以传统的管理方式为主,对于一些先进的办公技术,没有充分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水平,档案工作队伍没有重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意义,存在意识淡薄的现象,负责档案工作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其次,在档案设施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造成档案设施不够完善,尤其是边远地区或者落后地区,其档案设施的建设比较落后,尤其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其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及时共享,在使用档案信息资源时,存在着时间与空间上的问题,造成了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软件设施不能有效的与硬件设施相互配合,使其具有的作用未充分的发挥出来,一些地区还未完成档案信息资源局域网的建设,造成在管理档案时,只能进行检索与制作目录,资金的缺乏给信息中资源开发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传统管理模式依然存在,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受到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等的影响,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拓宽了人们取得信息资源的渠道,加之管理者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比较严重,对于新型技术或者管理观念,很难做到第一时间便接收与利用,造成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难以快速发展,其中有些单位还是以纸质文献为主,将电子档案放在次要位置,档案信息资源不可以灵活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给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况且影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因素是相互作用的,由此增加了开发工作的困难程度。
2 合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对策
2.1 转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思想观念
就我国档案资源开发工作的现状来看,要想不断地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实现更好的开发与利用档案信息资源,需要在思想上进行转变,首先就要转变管理者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观念,使其树立起与时俱进的观念,提高其重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意识,将落后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加以改进。
除了管理者需要转变思想外,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也需要改变其管理思维模式,及时适应新的档案信息观念,相关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档案管理知识,扩大档案知识层面,以提高自身适应现代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而档案管理部门要重视对相关人员的管理,重视培养人员的工作素养,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主要针对先进的开发与管理技术做好培训,使基层工作人员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技术,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水平,提高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除了具备基本的档案文献编研的能力,包括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整理、立卷以及鉴定等内容,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图形设计以及电脑操作技能等,在日常工作中还需要及时了解相关知识,为档案开发工作做好基础保障工作。
2.2 完善基础设施
要想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对档案信息管理设施的建设力度,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可以提高档案资源的建设水平,由于档案资源建设工作主要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与整理,同时还需要做好档案记录工作,由此需要构建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推动现代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建立数据库利用搜索引擎等技术,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快速查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档案信息资源平台的构建,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可以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效率与水平,为进行档案调阅使用或者档案归档时,提供方便快捷的使用途径,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时空操作,使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最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提高档案室的条件,由于档案信息资源的主要载体是纸质材料或者光盘等,这些载体对于环境的要求比较高,而且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也需要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传递,所以极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威胁,尤其是储藏室与信息控制机房的环境,需要做好防尘、防电磁与静电的干扰,同时还需要做好防雷电等措施,保持档案信息资源储藏室的环境卫生,这也是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要严格控制存放档案信息资源室内温度,尤其是一些光盘等材质的载体,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由此需要温度严格的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3 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工作
档案信息资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对于国家和社会以及企业而言,档案信息资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在社会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由此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保障国家、社会、企业利益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发挥档案资源的价值,利用先进的技术,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系统,做好保护档案信息资源的工作。
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建设工作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未能给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完整的法律依据以及保护,尤其是当出现档案信息资源泄漏或者资源被窃取情况后,没有具体的、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由此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出具体的、科学的、针对性的保护档案信息资源安全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不法分子窃取档案信息资源的行为,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保护档案信息资源,为其营造一个安全的使用环境。
2.4 加大资金与技术的投入力度
政府部门需要不断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工作提供物质保障,现代的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需要利用大量的计算机设备以及其他先进设备,这也是制约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加快现代档案室的建设,同时做好电子档案的推广使用,政府可以与专业的软件公司进行合作,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同时还需要加大技术的投入,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安全技术的研究力度,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安全技术的自主研发工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保障且安全性比较高的档案信息管理技术,保证用来储存档案信息资源与利用的关键设备,是由我国进行自主研制并生产的。
由于现代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主要是以网络技术为主,极易出现黑客盗取信息资源的情况,而且极易受到网络病毒的攻击,需要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系统防火墙的建设,提高网络档案资源使用环境的安全性,严格规范使用者按照正确操作方法使用档案信息资源,针对极易出现的安全性问题,做加大处理力度,做好防范措施,针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现状,进行不断地分析与总结,针对经常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同时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监督与检查,将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安全性作为主要内容。
3 结束语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是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性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文中对影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水平的重要因素做了简单的论述,主要从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工作人员工作素养、技术与资金的投入、档案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意在为提高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水平,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钱程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现状与策略分析[J].兰台世界,2010,(14):30-31.
作为城建信息资源交流的主要机构,城建档案馆是收集各种城建信息的重要场所。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城建档案信息记录并反映着人们从事城市建设活动的全过程,档案信息资源是维护公民及社会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合理开发档案资源
(一)城建档案馆信息资源开发历程
一般说来,城建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开发是指相关工作人员为挖掘馆内档案信息的潜在价值,采用现代技术将静态的档案信息变为动态信息,满足用户各种需求的过程。就我国城建档案馆信息资源开发历程而言,主要经历了一下两个阶段。早期的城建档案馆以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及保管为主,档案信息的利用具有明显的被动性,档案馆的功能设置主要是以满足用户的大众化、基本需求为主。随着信息时代的带来及社会的发展,城建档案信息开发以提供城市建设咨询职能为主要的发展趋势,档案馆服务更具主动性、目的性及计划性,城建档案信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特征明显。城建档案馆业务实体转变为城建知识技术业务实体的发展趋势,将有力的推动城市建设的科学化发展。
(二)城建档案信息开发的主要手段
(1)检索手段。在城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过程中,档案信息的加工及检索,要求有完善的检索工具为支撑,目前,我国城建档案馆建立了科学的档案检索工具,系统中目录分类、专题卡、总目录、参考检索工具及专题目录等是用户获得相关信息,实现城建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主要工具。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城建档案网络化管理体制以中心档案馆、各机关单位档案室为依托,采用微机联网的管理手段,将大量分散复杂的档案信息以联合目录的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为广大用户提供信息咨询、利用及其他服务。
(2)档案信息加工手段。目前,档案信息的加主要以检索性编研、专题性编研、文摘性编研、史志性编研辑编绘性编研为主。因此,档案馆的编制工作反映了档案信息的加工手段,体现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高级形式,随着编制成果的传播,城建档案资源进入技术市场,有效的发挥了其技术价值。
(3)档案信息的提供利用手段。档案馆以开架阅览或闭架阅览的方式开发利用馆内档案信息,为用户提供信息借阅的有效途径。通过复制档案的方式,为有关建设单位土地使用权证及房屋产权证的办理提供重要信息。档案馆以举办展览、公开印制出版、内部打印及声像技术传播的方式方便用户信息交流,信息交流中档案馆提供的信息一般是经过加工的有效信息,与原生信息相比,经过开发的档案信息更具专题性及系统性,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也得以提高。档案馆信息交流的功能促使档案部门的工作方式由传统的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及开放化发展,其中的声像手段,以直观化、系统化‘条理化的方式将信息资源呈现给用户,很好的反映了城市原貌、建筑风格及旧城改造方面的信息。
(4)咨询服务。档案馆向用户提供有关检索咨询、专题咨询及综合咨询方面的服务,为提高档案馆的服务水平,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及技能。
二、城建档案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策略
(一)重视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的科学开展
在城建档案馆档案信息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部门应提高认识,明确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地位,在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效性的基础上,培育城建档案工作人员勇于创新的观念,将档案工作的重点放在馆内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及利用上,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的水平及深度。
(二)优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管理体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具有重要的共享性及流动性价值。现代社会信息公开的发展需求,要求人们合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城建档案馆中的城建工程档案作为重要的科技档案资源之一,其价值的有效发挥要以信息的共享及流动为基础。档案馆应实现城建档案信息的及交流,在不断拓宽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渠道的基础上,依托现代城建档案馆,进行城建档案业务指导、收集、利用及保管工作。通过多元化的管理手段增强城建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横幅广告牌及宣传专栏等进行城建信息的公布与交流。以学术研讨会、现场会及信息交流会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c宣传,通过开放式活动的开展,让全社会树立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意识。
(三)进行馆藏结构及内容的优化
馆藏内容的优化为城建档案馆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效的物质基础,随着档案利用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档案馆应注重园林绿化、民用建筑、地下管线及城市管理等方面档案信息的收集与整合,丰富馆藏内容,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将城市规划、质量监管、物业管理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内容的收集纳入档案信息管理体系,不断的优化馆藏结构,满足社会各界对城建档案馆的有效需求。
(四)注重档案信息的编研工作
城建档案馆应实现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依据档案馆的实际收藏及城市建设的各项业务需要,科学开展档案信息的编研工作,为现代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等提供专业的信息资源。
关键词 网络 信息资源 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75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Quality Assuranc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ZHENG Yan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 Xinxiang, He'nan 453003)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alysis of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 quality problems, it pointed out the main strategies in the network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as quality assurance technology, legal, and human resources.
Key words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quality assurance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越来越丰富的信息呈现在用户面前,互联网分享和开放的本质让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与网络越来越密不可分。但是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却存在无序分散、信息污染严重、“信息孤岛”等特点,人们在获取资源的同时,很难确保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因此构建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从多个角度对网络信息资源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控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对如何保障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1 网络信息资源的定义及分类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以电子资源数据的形式将文本、图像、声音、视频以及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通过网络在全球实现共享和传递,人们可以将原本互相独立、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联系在一起,进行加工、处理和利用。
根据信息的公开程度不同,网络信息资源分为“黑色”信息资源、“灰色”信息资源和“白色”信息资源。
(1)“黑色”信息资源:指信息质量难以保证和控制的动态性信息,随意性强,由互联网用户自由控制信息的公开程度,一般都是一些非正式出版的网络信息。如微博微信、网络博客、email、网络论坛、电子公告板等。
(2)“灰色”信息资源:指非公开发行的内部信息或限制浏览的信息,此类信息一般受到一定知识产权保护,但没有纳入正式出版信息系统,是一种半正式出版的网络信息。包括组织内部的电子期刊、网络版会议文集和各类报告、网络上的机构及产品信息等。
(3)“白色”信息资源:指正式出版并且公开的信息,受到一定的知识产权保护,公开程度最高,一般都是一些信息质量可靠,学术价值较高的知识性、分析性信息。如各种电子期刊、网络数据库、电子图书、专利信息等。
2 网络信息资源存在的质量问题
在信息资源的采集、传递到组织过程中,互联网中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网络信息资源最终表现为高质量的信息少,无法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度不高。网络信息组织中的许多信息都处在杂乱无序的状态,没有较高的统一标准,所以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控制也是非常有限的。并且由于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多以人工方式进行,参照标准也是传统的检索工具,而网络信息是以自动标引方式进行的,再加上可能存在的信息采集人员的判断失误、输入人员的误输入、传输设备的出错等原因都会导致网络信息资源缺乏准确性,影响了用户在检索过程中的要求。
(2)信息分散无序。网络信息资源呈现一种分散无序的状态,网页之间“跳跃的”超链接促成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但同时也造成网络信息没有一个中心,也没有全面性的权限,通过一种网站可以连接到更多的相关或相似网站,同样这个网站也可能是从另一个网站连接而来的,这就使得网络信息处于一种自由无序的状态。同时,海量的信息和快速的传播加剧了这种无序状态,许多信息由于缺乏加工和组织而丧失系统性和组织性。
(3)缺乏稳定性。网络信息资源的不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定位不稳定,网络资源的文件名称、内容、存储地址、日期等信息会频繁变动,给用户造成了不便,如果我们对网络上高层次的资源无法准确定位,也没有完整的加工,而且不清楚这些资源的内部联系,即使能为用户提供搜索的方式路径却没有确切的结果。另外一方面则是体现在数据的前后不一致性,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之间及其系统内部缺乏数据结构及数据值的一致性描述,在对系统的更新前后更应注意这一点,以便于网络信息数据的维护与管理。
(4)存在安全隐患。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隐患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其一是网络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互联网的全方位开放以及信息存储的格式使得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复制网上信息,并且复制可以进行得极为分散、隐秘,给侵权者可趁之机;其二是网络信息资源本身的安全问题,这种隐患主要来自于网络病毒和网络犯罪。网络病毒可能会导致信息泄露、信息紊乱甚至网络瘫痪。
(5)信息组织技术存在弊端。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研究存在着一些弊端。首先,在信息的编目中,工作人员大部分用的是自然语言并且不是特别规范,这就会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容易混淆概念,不利于用户的查找。其次,搜索引擎的组织方法的研究也是相当重要,如果只用某一种组织方法明显会增大计算机的工作量,弊端也会显而易见,不利于发展。最后网上资源整理的工具也要不断更新,因为总是出现大量新事物可是网上资源却查找不到的情况。
3 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保障对策
网络信息资源存在着诸多质量问题,只有从技术、法律、人才三方面多管齐下,才能有效保障网络信息资源质量。
3.1 从技术角度保障网络信息质量
从技术角度保障网络信息质量,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通讯技术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措施。通过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从而保障网络信息质量。目前网络犯罪非常常见,一般都是针对网络的弱点、操作系统或软件本身的缺陷,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网上信息进行有意的篡改和破坏,致使互联网在各行业的运行和发展受到影响。针对形形的网络犯罪,采取相应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是有效保障网络信息质量的措施之一。当前用于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主要有:密钥技术;安全控制技术(包括访问控制技术、数字签名、鉴别技术);安全防范技术(包括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治技术、信息泄露防护技术);黑客技术。除了这些用于网络安全防护的技术以外,网络信息质量还需要具备足够带宽资源的流畅网络,先进的流量管理机制,多种服务能力,能够进行网络故障的早期诊断和快速处理等作保证。
3.2 从法律角度保障网络信息质量
网络信息活动的主体主要是指各级各类网络信息的生产者、经营者、中介及其他服务者。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和约束网络信息活动主体的行为是保障网络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来说,就是运用法律武器的强制性调整网络社会关系,明确各网络信息活动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打击威胁和破坏网络信息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信息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安宁环境。网络信息法律好比是网络经济运行的“安全阀”,适度的法律调节,将有助于避免网络经济运行的无度和无序,化解市场风险,弥补现行的因特网因“无主管”而可能导致的经济运行失控的缺陷,促进网络经济的良性循环。
3.3 从人才角度保障网络信息质量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已经表明,要想获得成功必定是要重视网络信息人才的。在网络信息活动中,不管是高层次的管理者还是中层或基层的软件开发、市场营销人员,他们在整个信息行为中的地位都是能动性、第一位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高技术环境下的管理科学系统,要想完好地实现管理目标,保障网络信息质量就必须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及其内在的相互联系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人是管理组织中最为宝贵的资源,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主体又是其最基本的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主体系统是指在信息组织中从事各级管理活动的人。人,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出发者、执行者和整个管理系统的主导者。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实施传统管理中的管理职能,即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而且在网络信息管理中,人还担任着信息资源收集者、信息资源传播者、信息资源开发者等重要的角色,是整个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巨大创造力源泉所在。因此,培养专业的信息人才,对网络信息人才的管理是保障网络信息资源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4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里,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保障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尽管影响网络信息资源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并且可能相当长的时间里依旧存在,但我们尝试着提高计算机通讯技术,促进网络安全相关法律的出台并且重视高级网络信息管理人才的储备……这些都是保障网络信息资源质量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贾君枝.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的质量管理[J].图书情报工作,2004(4).
关键词: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管理手段;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TL372+.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档案信息利用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积极开展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根据不同的利用需求,有针对性的提供档案,要认真研究档案利用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在观念更新的同时,解决好信息利用工作中的新问题,随着现代化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制度已成为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一、开发利用电力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可以极大地提高现有各种资源的社会利用效益,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助于提高社会管理活动的针对性、时效性,避免或减少因管理失误而造成的资
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二)有利于缩小与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差距。我国信息资源利用效益落后于发达国家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有关,档案信息资源作为国家信息资源总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开发利用必须提上日程。
(三)符合国家宏观信息政策的要求。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是档案工作向信息化产业迈进的关键环节,是国家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将促进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有利于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档案信息需求。大力开发和利用好档案信息资源必将对完善整个信息市场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推动全社会的管理和建设、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在今天来说,已经显得越来越紧迫,它是一种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和决策资源。
(四)符合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的要求。政务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政府部门所形成的档案信息,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可以说是从档案工作角度落实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实际行动。
(五)符合档案馆功能拓展的要求。当代档案馆的功能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而功能的拓展是以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为前提的。
二、电力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手段及方法
随着电网建设的迅猛发展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电力企业的档案信息在生产建设、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电力企业经济发展的快慢以及经济效益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摄取能力。现阶段,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档案信息服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和应用,使档案快速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和积累,国家电网公司协同办公系统的推广应用,使各种基础管理文件首先实现了数字化,并保证了文件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为档案信息管理提供了最原始的依据,提高了档案信息的时效性和检索的便捷性。利用国家电网公司档案管理信息平台,优质快速地为利用者提供档案数字化信息服务,是当前电力企业档案开发利用最便捷的方法。
(二)档案咨询服务
档案咨询服务是档案人员根据利用者的需求,以档案和与档案有关的知识,帮助利用者解决难题的一种智能。多年来,电力企业一直把档案咨询服务作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使档案信息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利用。二是有利于提高档案部门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果。
档案咨询服务既可以促使档案工作者熟悉室藏,又可以在咨询服务中随时进行调查研究,及时了解企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以便对档案信息的利用进行预测,研究和改进档案信息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果。三是有利于增强社会档案意识。通过档案咨询服务,可以扩大档案信息和传播面,引起广大员工对档案工作的重视。
(三)跟踪服务,及时反馈信息
这就是随着企业发展的进程,主动地、连贯地、及时地挖掘和提供档案信息,为企业生产和经营服务。首先,档案人员走向生产第一线,了解电力生产过程,指导施工人员收集第一手资料。第二,档案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企业经营发展的动向,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以便做到超前服务。
(四)编研资料
这就是以室藏档案为主要对象,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对档案中储存的大量信息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筛选,经过分析、研究、综合、归纳,提炼出典型性、规律性的结论,及时提供利用。编研资料是从深层次上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主动提供利用的高级形式。档案所载信息大部分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要使之成为有利用价值的档案信息,必须进行整理或进行二次甚至三次加工,编辑加工成能说明某一主题和汇编、简介等,为利用者提供服务。如组织沿革、单位领导名录、电价文件汇编,工程简介等。
开发档案信息资源,采取哪种形式,档案管理部门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利用者的实际需求灵活运用,但宗旨只有一个,就是使“死档案”变成“活信息”,使档案潜在生产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电力企业生产、管理和建设服务。
三、当前开发电力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当前开发电力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上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不长,使我们对档案信息这一潜在的资源认识不足,观念陈旧,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就我所了解的电力企业档案工作来说,目前的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仍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城、农网电网建设速度,表现了明显的滞后和欠缺,主要是:
1.档案信息化意识较弱
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电力企业档案不仅是一个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轨迹、浓缩了一个城市沧桑变幻,更是筹划城市未来发展的可靠依据,其中包含着信息资源,档案信息也同样如此。但在现实生活和工程建设中认识上的落后导致信息化工作的进展缓慢。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电子文件,施工单位在纸质文件归档的同时,电子文件也应同时收集归档,但很多施工人员因信息化意识淡薄,重纸质文件轻电子文件的保存,是使多原始数据没有电子文件,给以后的档案利用带来不便。
2.档案信息储备量不足,传递不畅
建立种类齐全,结构合理,质量优化的管理体系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条件,有些人对档案意识淡薄,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档案信息中蕴含着巨大的潜在价值,工程竣工后,整个工程管理的资料收集不齐,特别是35千伏以下的工程,如果档案资料收集不全,无法使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也无法为以后的设备维护、检修提供完整的档案利用资源。信息的传递是保证档案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现在的档案管理系统,各单位之间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就给档案利用者带来许多麻烦,造成延长工程建设工期等不利因素。
四.结语
电力企业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目的主要体现在围绕现代企业科学管理要求,对电力企业档案技术、经济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和优化配置,建设成为企业的信息资源中心,实现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式、组织形式、管理制度的创新,实行规范与创新相结合.这些充分认识到电力企业档案工作趋于完善、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促使企业领导把企业档案工作纳入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内容来抓,并加强电力企业档案工作人员、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教育,使之形成共识,摆正位置,领导重视,广泛参与,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充分利用和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实用价值作用,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服务。
参考文献:
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意义
科学的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能够通过信息化技术加工、整理档案信息。可以从档案信息中提取出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更好的服务于信息的利用者,数字化时代下的档案信息资源能够把静态信息转变为动态信息,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发挥出档案资源的作用,提高相关管理人员和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减轻档案管理的工作强度,在传统档案管理中,管理人员往往都是通过人工进行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内容繁杂,工作压力大,在工作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作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引入信息技术管理之后,能够自动化、信息化、实时化、网络化的管理档案信息,信息数据在录入之后,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直接使用,达到了档案数据的共享,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1]。
(二)查询信息便捷
在以往的档案管理中,对信息的查询和提取只能通过传统的查询方式,管理人员要在目录里面找到所需要的档案信息的编号,然后根据记录的内容到档案库里面去提取档案,在当中寻找需要的信息。实行信息化的管理之后,管理人员能够从网络设备上查询信息,在查询过程中输入需求信息的关键字,就会显示出所有符合需要的信息,促进了档案信息的利用率,让档案信息资源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信息的利用者。
(三)完善了档案信息的查阅、借阅流程
在之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对档案的管理都是通过人力管理,导致经常有借阅逾期不还、查阅费时费力的情况出现。在实现信息化管理之后,档案信息的查阅可以通过计算机直接查阅关键信息,操作速度快,对于借阅即将逾期的资料能够自动化生成需催还的记录,提醒借阅者按时归还,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完善了档案信息的查阅、借阅流程。
二、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现状
我国的档案信息资源非常丰富,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档案信息资源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档案信息的利率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档案现代化管理落后是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在实际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中,仍有许多工作人员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许多档案馆仍旧需要人们主动到档案室才能查阅信息,且没有做到足够的宣传工作,工作人员虽然做好了对档案的整理、管理、看护等相关工作,却没有正确的认识档案信息?Y源的利用,因此没有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导致很多档案都在档案室里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出这些档案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同时档案管理编研工作形式化、表面化,其工作效率和质量无法满足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求,致使广大人民无法及时了解馆藏的情况,不确定馆藏中是否有自身可用的档案资源,降低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没有落实信息化的现代管理模式,导致在档案的工作过程中不能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降低了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
三、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养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档案信息的管理面临着新的考验,想要有效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首先就要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在当今的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的知识和顺应时展的管理能力。档案工作人员要在掌握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档案信息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技术。因此档案馆及相关部门要定期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会上讲解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传授相关思想观念和工作理念,帮助工作人员更新工作观念,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学习符合国家对档案管理相关方面的政策和方针,做到与时俱进,确保每一位档案工作人员都具备专业的知识和信息技术,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转变管理理念,正确认识档案信息化管理
档案工作人员要转变管理理念,明确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只有正确认识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才能在工作中重视对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工作人员要认识到他们的工作职责不仅仅是对档案的采集、管理和保存,同时也要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用最快最高的工作效率服务档案利用者。在工作过程中,要把档案的利用率当作是衡量自身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积极学习科学合理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与各个部门紧密合作,落实并推进档案信息化的利用与开发【3】。
(三)完善档案工作人员的结构
对于档案工作中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陌生的现象,档案部门需要及时引进高科技人员,高科技人员的引入能够带来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和专业知识,加速推进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同时,新职员的先进思想和开放性思想能够带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落后观念和思想,通过高科技人员对档案工作者的培训,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完善档案工作人员的结构,促进信息化管理的应用。
(四)丰富和充实馆藏内容,推进馆藏档案的网络化发展
充沛的馆藏内容能够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一直以来,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的采集、整理、保管等工作,都是在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物质基础。工作人员在充实馆藏的工作过程中,要结合档案信息资源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拓展征集范围,不再只局限于对党政府机关资源的征集,将征集范围拓展到社会各界。例如,在征集某个地区的档案资源的时候,要将能够反映出该地科学研究成果、经济建设状况、历史文化特色等方面的档案同时征集,这样才能客观全面的丰富馆藏。在馆藏的工作上,要规范档案管理编研工作,推进馆藏档案的网络化发展,及时将已经完结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通过信息技术上传到网络中,让利用者能够通过网络,利用所需要的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