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与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像文峰这样在当地消费者心目中有较好口碑的卖场,卖场的使命就是要更好地服务于顾客的需求。所以,引进的新商品第一要考虑的就是消费者的需求。
产品引进后就称为卖场的商品,而商品在不同的阶段其毛利和销量也是不同的,因而在对商品的选择和调整上,新引进的产品类要能最大化地实现销售与利润目标。通常,新品是高毛利低销量的商品。
对于卖场本身而言,半成品的配件类产品我们要做的就是适宜补缺,我们要解决顾客需求的问题,同时也体现家电卖场的专业化。因为消费者会问,为什么你们卖场连电源插座都没有?为什么没有密封圈?因而我们总结多年的顾客需求,会引进一些消费者日常生活中有需求的常见易耗配件产品,例如空调的插座。毕竟这些产品是老百姓所需要的,老百姓如果在我们卖场买到其所需要的配件,会提高卖场的满意度,树立消费者对卖场的忠诚度。对于卖场而言,增加了卖场的亮点,满足了顾客需求,提升了卖场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度,提升了品牌力。当然,也同时充分体现了卖场的社会效益,但半成品配件类产品的定位仍然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不作为商场的发展方向。
目前文峰卖场引进的新品主要分为三类,在销售量上,依次顺序为数码类配件:厨房电器类关联产品,包括锅具以及与厨房配套的配件产品:第三类是健身类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健身按摩器以及保健类产品如足浴盆销售越来越好。这些在卖场既是有活力的商品,是当前最具时效和消费价值的,也是消费者最乐意购买的产品。
在位置的选择上,新品类会摆放在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因为放在偏僻的地方有可能就会根本找不到。考虑到消费者购买的关联性,数码类配件主要安排在3c区厨房关联品类主要集中在厨卫区,如锅具,从双立人到菲仕乐销量规模都比较大。双立人一个门店的月销售就曾超过300万元。而保健类产品属于即兴购买的产品,因而通常摆放在客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其中经济效益最好,发展最快的品类是3C以及一些耗材及连接配件,销量较大,利润较高。此外,随着消费能力的提高,挂烫机等提升生活品质的产品,也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在经营模式上,由于厨电配件类商品,如电饭煲、电磁炉、锅具的配件,电视机连接线,甚至于灯管等,这类产品又杂又细,如果由卖场经营,管理难度高,且投入的物力和人力都比较大。但要求一个商供应所有的配件比较困难,只能经营消费者急需的常见配件,培养一两个商去做。因此,文峰从现有商户中选择一个或者两个联销商户来统一供货。在销售规模没有形成气候的时候,卖场更要考虑商的接受和承受能力,要让其生存发展下去。不能将门槛设得太高,要保证经销商的目标利润,进而留住促销人员。
[关键词] 和谐社会 西部区域 经济发展
一、构建和谐社会为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
1.构建和谐社会为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外部条件。构建和谐社会为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就是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一定意义上,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启动了一种动力机制,它将使所有可控资源在东西部区域之间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以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东部地区存在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势,构建和谐社会大背景就意味着,为西部地区吸收、引进东部资源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2.构建和谐社会为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思路。和谐社会作为发展目标,不仅包括一国范围内各区域之间,而且还包括一个区域内部各因素之间协调、和谐状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面对现实经济社会问题提出的奋斗目标。鉴于此,它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策略。这意味着,和谐也是生产力。因此,西部地区就可以直接以和谐作为发展的原则和目标,避免产生经济发展造成的代价,或将代价降低到最小程度,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有利条件
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唯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陕西省、、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和广西省等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7%,人口相对稀少,仅为全国人口的23%。西部地区地域辽阔,经纬跨度大。其所处位置形成的地域特色,对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1.自然资源较为丰富。首先,西北各省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无论总量还是人均量在全国排名都是较靠前的,其他矿产资源,如铅矿、锌矿等也极为丰富;其次,西南地区的能源矿产资源拥有量同样丰富。其中,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相当于全国水能蕴藏量的51%,十大有色金属占全国总储量的60%~70%,磷矿、铁矿更是名列全国首位;再次,西部自然资源的丰富还表现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其生物物种之丰富为国内和世界所罕见。
2.西部地区的潜在优势还表现在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方面。在西北,遍布名山、大川以及名池,更有无数的人文历史遗迹。在西南,旅游资源同样多姿多彩,宜人的气候、诗画般的自然风光、多彩绚丽的民族风情,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这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
1.思想观念落后。相对而言,西部地区受近代、当代人类文明的冲击较少,思想观念的解放赶不上时代的要求。观念保守,不愿甚至不敢为天下先,温饱即安,小富即安,甚至甘愿清贫。这在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2.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素质较低。建国以来,西北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2年~1999年,虽然降为15.4‰,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个千分点。从总体上看,西部地区人口素质较低,文盲半文盲较高。宁夏回族自治区为25.6%,青海农村牧区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占71.6%。
3.教育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西部地区虽然高校不少,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于各省会城市,如西安、成都等。同时,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导致各种实用型人才资源不足。此外,由于近年来一些中高级专业人才特别是高新产业技术人员大量流失,以及科技人员待遇差、人均科研经费不足等原因,造成西部地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4.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层次低。在西部,尽管近年来已修建了数条铁路、公路,但其网密度水平还是处在相对较低水平。而且其公路网等级低,通达能力差。即使西北交通最发达的陕西省也还有1000余行政村未通公路。2005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全国平均值高5.76个百分点,比东部高8.9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比全国平均值低3.52个百分点和1.74个百分点。该年西部第一产业容纳、滞留全部劳动力的63.61%,大大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02个百分点。单就工业结构分析,其采掘业和原料业比重高,高附加值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产业结构层次低,使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仍处于初期阶段,而我国总体工业化水平已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中期阶段。
四、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应对策略
1.构建和谐社会是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与指导原则。首先,西部地区应抓住历史提供的良好机遇,在政策、体制等社会软环境层面进行调整,为有利于吸纳东部地区的各种资源创造条件;其次,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科学发展的观念。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体现。促进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树立长期、科学发展的观念,决不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
2.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提高人口和劳动力素质。西部地区多为少数民族,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需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家庭少生优育。同时,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人口和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研院所与地方经济合作,积极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改善科研条件,采取优惠措施,促进科技创新能力。
3.立足本地,走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西部地区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立足当地特色,开发独特发展之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以人文历史景观为例,发展旅游产业是带动西部第三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要把旅游业真正建设成为西部支柱产业,应进行科学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同时,重视网络技术,推广旅游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7--01
一、社会经济词汇的范围及特点
社会经济词汇是指社会环境下中,用于表达社会中个体与团体之间经济关系的词汇。刘军平(2012:395)将社会与经济类词汇概括为一大类别,认为社会经济词汇并非一个具体学科的术语,而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通常包括大众广为关注的科教、房地产、医疗和食品等领域的词汇和语言表达。
如何解决中国文化和汉语语言特点给翻译带来的困难?张岱年和方克立(2013:363)认为我们在主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就的同时,要保持民族独立性,发扬固有的优秀传统,创造自己的新文化。汪榕培(1991:1)认为存在“中国英语”这种语体,李文中(1993:18)将其定义为: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或语篇。
二、社会经济词汇的翻译策略
1.本体还原法
英汉语中都存在相当数量的隐喻表达,即用喻体表达本体的含义。本体的基本含义是事物的主体或自身,事物的来源或根源;喻体的基本含义是对本体的特征进行有效并极为形象的修饰。由于中英文化存在差异,同一本体往往使用不同喻体进行修饰。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汉语社会经济词汇中的隐喻表达时,就无法直接翻译喻体,而应该直接翻译其本体,我们称之为本体还原法。这种方法旨在将汉语隐喻所要表达的本体意思完全展现出来,也就是在英语译文中表达本体意思,尽管汉语词汇是用喻体表达的。
汉语中社会经济词汇如果是隐喻表达,而喻体又是不为目标语读者所熟悉的,在翻译过程中,就应当先充分理解源语言词汇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后,再进行翻译。再者,我们知道英语更注重用简短的方式表达意思,因此还要考虑用词简短。汉语中大量的社会经济词汇可以采用本体还原法进行翻译。例如:①“豆腐渣工程”是指质量低劣的工程,低劣到如豆腐渣般脆弱。在理解了其本意的基础上,略去“豆腐渣”表述,将其译为jerry-built project,会更合适。②“形象工程”一词是指某些官员为提高政绩,劳民伤财建立的没用实际意义的工程。深究“形象”其义,应该是想表达“空虚、无意义”的含义,因此vanity project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这个意思。③“黑心棉”中的“黑心”在该词中意为劣质的,而中国文化中形容一个人恶劣行径时所用的词便是“心是黑的”,直接翻译本意为shoddy cotton即可。
2.语义拓展法
语义拓展法是指将汉语词汇或短语中省略的部分先补充完整后再进行翻译。汉语社会经济词汇中缩略语较多,其表达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因此,译者在将一些汉语缩略语翻译为英语时,需要将这些词语进行拓展后再进行翻译,以确保可以完整地表达源语言的意思。
汉语缩略主要是指从较长的语言结构中抽取关键性的字,组成缩略语,以达到用简短方式表达整个词条意思的目的。例如①“物业税”中的“物业”是房产和地产的总称,“物业税”拓展后的完整意思为房产和地产税,因此译文为property tax比较合适。②“棚改房”实际为“棚户改造区内的住房”,即涉及棚户区,又涉及对棚户房的改造,我们将其翻译为housing in run-down areas that will undergo renovation。③“被就业”是“被宣布已经就业”的缩略语,指某些机构的就业率中存在虚假,而事实上许多人并未就业,也被计算在已就业率中,译为be said/be declared/be alleged to have found jobs。
3.扩句缩减法
扩句缩减法是指将缩略语或简短表达语语义扩充完整后进行翻译,然后再对英文译文进行缩减,以达到同汉语源语形式一致的效果。这其中涉及的过程大致为:理解简短表达语补足信息翻译对等处理缩减。例如:①山东大学的校训为“气有浩然,学无止境”,(Noble in spirit, boundless in knowledge)。首先理解其内在含义:“气有浩然”指学生们应具有一种高尚的精神,即“气”, 应译为spirit;“学无止境”意在“为学”,强调学生应以永不满足的精神追求学术上的完美。“浩然”意味高尚的意思。分析含义后,应将其补充为一个语义完整的句子:学生应有高尚的精神,学术是永无止境的。这句话可译为Students should be noble in spirit; it is boundless in knowledge。再进行对等和简化处理,将主语和系动词省略,最后形成译文Noble in spirit, boundless in knowledge。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发展
和谐社会作为多方面、多层次与广范围的系统工程,无疑需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与深入发展。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点,妥善协调好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和谐的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由“和”与“谐”两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所谓“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具有协调、融洽、合作等意义,不是普遍性的统一,而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不同时代的中国人对理想中的和谐社会做过很美好的描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国人民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丰富。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进行了科学的阐述:“根据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容十分丰富,既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又给我们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共同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
二、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
1 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和谐因素及其危害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片面追求速度的现象,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现象,而蔓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加剧了社会不和谐。这一方面是因为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社会投资明显增加,投资主题越来越趋向社会化;另一方面,随着行政体制的改革,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过分的投资热情往往形成一种冲动,扩大了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社会性影响。
时至今日,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工业排放与生活污染叠加,复合性环境污染加剧,环境污染已从陆地蔓延到近海,从地表水蔓延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发展到有害、有毒物污染,从一次污染蔓延到二次、三次甚至多次污染,于是空中、水中、土地都在被污染中。污染环境所造成的结果是间接或直接伤害人类自己。现在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据调查,近年来,在我国11个大城市中每年有5万人死于该病,有40万人感染上该病。2000年,我国北方某城市40%的儿童血铅含量超标,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导致癌症、畸型的发病率提高和生殖能力下降。
2 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更好的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和谐的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推动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1)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必须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经济基础。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其经济总体规模的扩大和国民财富普遍增加,使得我们有条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构建和谐社会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同样也要落到经济发展上。没有经济发展来支撑,和谐社会就等于空中楼阁,无本之木。
从经济发展来看,随着经济总量增加,由短缺经济转向相对过剩经济,经济发展从最大限度地增加供给,转向更大程度地满足需求,着力于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发展。从社会基础来看,由于个人财富的增加和私人财产的形成,并且受到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以财产为基础的社会诉求更倾向于经济稳定与社会和谐。要真正实现和谐,必须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发展是硬道理,这是的最基本原理。只有进一步发展,增大生产力总量,才能给解决矛盾留下更大的回旋余地,也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构建和谐社会决定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会从较低层次发展到较高层次,从较低水平发展到较高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既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同时也明确了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现了追求“和谐的发展与发展的和谐”的境界,即在发展中寻求和谐,在和谐中实现发展。
如果社会不和谐,人们就会感到不公平,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社会就不会安定。就会像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的通过暴力对抗的形式来实现对存量的重新划分,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显然,和谐社会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社会的秩序才可能稳定。也只有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才可能得到发展。
要想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着手解决经济社会不和谐问题,想方设法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平衡利益关系,使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地享受发展的成果,愉快地创造和生活,共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可以说和谐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社会的和谐,也谈不上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首先国家、政府、职能部门要齐抓共管。国家在制定发展计划时,要坚持发展更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执行发展计划过程中,要不断建立,建全并且落实、贯彻《环境保护法》以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国家还应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提高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提高对污染处理的能力,从而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其次,就是要以身作责,从我做起。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必须采取必要措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
1 建立衡量市场经济走向的理论与原则
市场经济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保障,但市场经济不会自动导致社会和谐,在坚持市场化改革走向中,必须逐步建立衡量真正市场经济走向的理论与原则,避免改革中的非市场走向的异化与成本代价,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基本制度中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2 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前提下,保持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
经济增长质量既包括经济效益、供求关系的改善,也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来看,如果不能至少保持7%的经济增长速度,只依靠经济结构的调整,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是难以想象的,也不可能满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需要。
关键词:和谐社会 环境会计 关系 构建措施
环境会计已经成为多数国家和相关会计组织采用的一种经济管理模式,以求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应该了解环境会计的基础理论以及和谐社会和环境会计的关系并且针对环境会计的构建提出必要的措施。通过以上方法达到协调企业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同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均会有所提高。
一、环境会计基础理论
环境资产、费用、效益等会计因素为核算的内容组成环境会计,环境会计的核算一般都是用货币来计量的。随着人口和需求的不断增加,自然资源能源有了进一步的消耗,能源紧张已经是颇为紧要的问题。环境也随着自然能源的消耗日趋恶化。自然物质基础动摇和制约有关国家的经济发展,迫使人们开始反思生态经济以及人与自然是关系。如果长期以往下去,社会经济变回停滞不前。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使经济、社会、环境平衡发展,环境会计就因此产生了。把环境问题和会计理论相结合成为了西方会计理论界的一项发展方向。用会计来计量、反应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是环境会计的核心。通过此方式可以将社会环境与资源问题得到有效改善。环境会计还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因为环境的控制需要通过经济控制来制衡,一定程度上,环境指标控制可以决定经济的走向。环境会计的产生也是为了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着经济管理和决策。
二、和谐社会与环境会计的关系
首先,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企业的加入,而企业也通过环境会计的形式进来。因为“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导向会促进企业客观的反应对环境资源的消耗以及补偿情况。有效的环境信息也会提供给某些利益相关者。其次,保护自然环境资源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前提,后代的发展与消费要与当代人持平均水平。所以企业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引应该遵循和谐社会的建设。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保证环境与经济活动是否处于一种良性的发展关系。要使保护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三者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经济社会的发展造就了环境会计的产生,它的出现使人类理性反思了自然环境与自身行为的关系。因此企业需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不仅保护环境还使企业与环境的友好关系有所加强,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推动着实现和谐社会的发展作用。
三、和谐社会背景下环境会计的构建
(一)构建的必要性
环境会计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首先是我国环境现状使得毕竟构建环境会计。自然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恶化,社会需求膨胀,科技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都会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所以为了保护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构建环境会计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和引导作用。其次,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过度开发消耗资源都来自传统企业的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补偿严重滞后,要想保持竞争的优势,必须重视环境会计和增大环保投入。再有是企业向外扩张的必然结果,企业发展经济时必须注重生态环境和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环境会计可以反映和控制企业对资源环境等问题,企业的环境成本和效益也会计算和记录下来并对外公布。
(二)构建措施
1、观念的转变
环境会计有效实施的保证来自科学的政绩观与发展观,因此要转变观念,绿色教育社会氛围的营造,社会责任企业要积极履行。通过绿色教育使提高企业管理者对环境会计的重视程度,为了保证环境会计的有效实施,加强会计人员运用环境会计的专业素质是必然的。环境会计只是反映了企业的另一面,应该在企业管理中主动的把环境管理加入进来并且采取实施措施。对于环境会计信息要真实可靠的向大众披露。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企业,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了促使企业能更好的履行责任应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去监督企业。
2、相关机构的组建以及制度的建立
环境会计最有力的保障措施是法律。对于环境会计我国目前尚未定法,从而给环境会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想改变情境的话首先要先修改会计法,现行的会计法中要将环境会计给包含其中,肯定它的地位和作用,为以后的实践工作提供了有力手段和保障。其次,会计专责的完善。会计要素中要将涉及环境的内容给涵盖进去,为了防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短期行为必须有所披露;对于环境原则的设计需要依据会计准则有规定来建立会计制度,使会计人员更加容易掌握和具有操作性。最后,为了促使环境理论早日与会计实物相结合,使我国环境会计的理论水平有所提高,政府应该恰当的引导会计理论在环境会计方面进行探究。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结束语
环境会计的构建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益处,企业作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对环境的保护自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应该运用环境会计能更好的使自身服务于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钟颖.和谐社会背景下环境会计构建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12,(17):98-99
[2]钟洪燕.和谐社会背景下环境会计构建探析[J].会计之友,2013,(13):44-46
[3]高俊伟,王宗树.环境会计与和谐社会建设[J].商业经济,2007,(7):87-88.
【关键词】体育舞蹈 社会价值 社会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67-02
体育舞蹈与其说是一种体育运动,不如说是一种休闲方式,通过体育舞蹈的训练和展示,能够给参与者带来健康的美丽,既能达到锻炼身体的良好目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塑造参与者良好的体型,养成一种快乐积极的生活方式。体育舞蹈在我国流行的时间不长,但其存在的价值却已然被日益放大,并逐步成为一种健康流行的休闲养生运动。
一、体育舞蹈的社会价值
(一)体育舞蹈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体育舞蹈是一种健康的舞蹈,是一种快乐的体育运动,它将体育锻炼和舞蹈充分结合在一起,寓训练于乐趣,能够有效地减少参与者对体育运动的繁重性、重复性的心理负担,使得训练者以一种快乐的心态参与到体育舞蹈的学习和训练中。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体育舞蹈的价值所在。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转型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水平高了,挣的钱多了,人们的亚健康状态却日益严重。这种以乐趣为基准,以锻炼为目的的体育舞蹈,成为当下人们的喜好,也逐步成为了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此外,体育舞蹈本身还是一种团队型的体育项目,在体育舞蹈的训练过程中,参与者还可以结交到朋友和知己,一起分享信息,交流知识,探讨文化,扩大交友圈,让生活快乐充实起来,让生活充满健康和趣味。
(二)体育舞蹈能够充分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体育舞蹈本身属于一种休闲性的运动,它不像跑步、球类那样激烈,但它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强身健体的目的。参与者在训练体育舞蹈的过程中,基本无需考虑身体因素,也无需考量体育舞蹈的运动量对自身的影响。因为体育舞蹈的节奏是变化的,是可以选择的,任何参与者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舞蹈项目,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参与群体,也降低了参与门槛。在体育舞蹈的训练过程中,参与者可以很好地锻炼身体,锻炼肢体,还能够有效缓解某些疾病的发作,养成一种快乐的心态,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同时在体育舞蹈的训练过程中,由于该项目本质上属于运动项目,所以还可以有效地矫正人体的某种不良习惯,使人们养成健康的正确的走路姿态、身体姿势。此外,体育舞蹈还属于舞蹈的范畴,在体育舞蹈的训练中,还能够训练人们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有效达到舒筋活络的目的。
(三)体育舞蹈扩展了人们体育运动的空间
现代人忙碌的节奏、激烈的竞争态势等都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专业的健身房,甚至去大型的操场参与体育运动。但体育舞蹈本身属于一种随时可以训练的项目,人们可以在办公室的休息场所,可以在家里的客厅参与体育舞蹈。与广场舞相比,体育舞蹈有着科学的依据,在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依据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相关规律,使得人们在参与体育舞蹈的过程中,以科学正确的方式来参与体育训练。此外,体育舞蹈动作以人体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负荷,刺激内脏器官,改善人体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状态,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可见,体育舞蹈本身属于一种健康科学的体育项目,能够有效地优化人体的生理机能,这也是体育舞蹈日益得到推广的重要基础。
(四)体育舞蹈还兼具艺术性和美感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体育锻炼、体育训练往往与大汗淋漓的场面,与身体机能扭伤等联系在一起,一些年轻的女士往往抗拒参与体育训练。但体育舞蹈则不同,体育舞蹈将体育训练、趣味性、美感度、艺术性有机融合在一起,体育舞蹈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项舞蹈。体育舞蹈在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舒缓的节奏,统一的着装,不仅仅需要个体动作的优美和熟练,还需要整体动作的整齐划一,这些都让体育舞蹈充满了动态的美感。个人进行体育舞蹈的训练,本身就属于一项艺术品,更何况团队运动,若干名动作熟练的体育舞蹈人员在广场上,跟随音乐,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动作和形态,能够使得观众获得完美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同时也能够愉悦参与者的心态,使他们更加愿意参与到体育舞蹈的训练和学习中来。可见,体育舞蹈既是一种充满美感的运动项目,同时也能够让参与者在训练中达到良好的自我满足和自我愉悦,使他们永葆激情,永葆活力。
二、体育舞蹈社会化推广的主要措施
(一)提升体育舞蹈的社会地位,将其纳入教学规划
体育舞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有效地扩大参与体育舞蹈的人群,为了提升人们对体育舞蹈的认识,关键在于提升体育舞蹈的社会地位。体育舞蹈的社会地位直接决定了体育舞蹈的分量和认可程度,因此有必要将体育舞蹈纳入教学体系,并将其列入教学项目确定下来。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虽然体育项目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但占较多分量的仍为传统体育项目,如球类运动、田径类项目等。一些时尚性的体育运动往往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学校不重视,教师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将体育舞蹈列入教学计划,将体育舞蹈以课程形式予以确定下来,能够引导人们关注体育舞蹈。体育舞蹈是一项轻松愉悦的体育项目,将体育舞蹈确立为一门课程,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思想,促使学生在校期间,在工作间隙,随时进行体育训练。高校体育部门应该将体育舞蹈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确立下来,在高校中形成良好的体育舞蹈学习氛围,同时高校还应该着重提升和培养体育教师对体育舞蹈的重视程度,努力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只有体育教师热爱体育舞蹈,才能在实践中逐步深化体育舞蹈的教学工作,才能综合性地提升体育舞蹈的教学地位,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体育舞蹈的热爱。
(二)加强舆论引导,逐步提升社会对体育舞蹈的认可程度
体育舞蹈虽然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但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发展薄弱,仍然有不少人将其与广场舞杂糅在一起,认为体育舞蹈应该属于老年人的舞蹈,不适合年轻人的品位。甚至不少人认为参与体育舞蹈的学习或者训练,会降低自身的身价。显然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但这些错误的观点仍大行其道。鉴于此,为有效地推广体育舞蹈,为有效地提升人们对体育舞蹈的认可程度,应该加强宣传力度,有效减少人们对体育舞蹈的误解。首先,社会媒体应该充当强有力的舆论引导者,通过专题报道、大篇幅报道来呼吁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体育舞蹈的训练和学习中来。其次,体育舞蹈的获益者应该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以自己为宣传排头兵,通过口口相传,通过口碑效应来提升社会对体育舞蹈的认可程度。此外,社会体育部门还应该运用行政职权,通过组织体育舞蹈比赛,通过为体育舞蹈提供场所、资金、技术的扶持来提升体育舞蹈的社会地位。最后,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门的企业,应该积极投身到体育舞蹈的推广和扶持工作中来,通过投入资金来赞助体育舞蹈比赛,通过奖励体育舞蹈明星来引发社会对体育舞蹈的重视和认可。因此,在体育舞蹈的推广宣传中,需要社会大众的参与,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体育舞蹈的社会价值,才能让社会大众都参与到这项健康、快乐的体育训练中来。
(三)加强体育舞蹈组织教学的创新
体育舞蹈的社会价值是重大的,在体育舞蹈的开展过程中,首先应该强化体育舞蹈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和改革。在很多高校中,体育舞蹈的组织方式往往是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由于广大学生对体育舞蹈存在误解和误读,这使得他们在选择课程时,往往不会轻易选择体育舞蹈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参与性。鉴于此,在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工作中,应该着力提升体育舞蹈的教学地位,将体育舞蹈作为必修课,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少学校在其他体育项目中的投入力度,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将舞蹈课程等融合起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同时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运动,如果想要快速地提升体育舞蹈的教学地位,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舞蹈的学习和训练,还应该以俱乐部的形式来组织教学,通过俱乐部的形式可以将体育舞蹈独立出来。学校体育部门应该积极学习校外健身机构的俱乐部组织模式,探索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俱乐部教学模式。通过会员制,一对一的辅导来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舞蹈的学习和训练。此外,体育舞蹈更应该形成一种社会化的风气,政府体育部门应该在政策上鼓励社会化俱乐部的存在和发展,以俱乐部的形式来对社会群体进行体育舞蹈的教学工作,此举既可以提升体育舞蹈的社会地位,也能够让人们充分感知到体育舞蹈的时尚与健身作用。
(四)着力培养和塑造专业技能高的社会指导员
在体育舞蹈的社会推广过程中,社会指导员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通过社会指导员可以实现以点带面的作用。通过社会指导员,可以实现“一对一”,甚至是“一对多”的辅导,进而确保人们充分掌握体育舞蹈的技能,实现体育舞蹈的大力推广。高等体育院校作为体育舞蹈指导员的训练基地,应该加强指导员的技能培养和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可以说体育舞蹈社会指导员既是体育舞蹈的专业学习者,也是一个社交高手。因此,高等体育院校在培养体育舞蹈社会指导员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其综合素养,既要加强体育舞蹈技能的考核与筛选把关,同时还应该加强其思想道德水平和素质、社交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核。
体育舞蹈是一项兼具艺术、训练的健康的休闲运动方式,既能够帮助人们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能够有效训练人们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在体育舞蹈的社会推广中,应该鼓励和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多措并举推动体育舞蹈的广泛传播和扩散。
【参考文献】
[1]刘君等.浅析体育舞蹈运动的社会化演变[J].体育世界,2010(2)
一、明确精神残疾概念的意义
精神残疾的概念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具体工作中只有慢性和“衰退”等概念在使用。我国许多文献和政策法规中,没有精神疾病与精神残疾的区分,由此责权不分地把一些社会部门的工作任务与政府部门等同起来。
对精神残疾概念的认识,是我国精神卫生工作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表现。不确定精神残疾的概念,就不能在防止精神病致残和对精神残疾人康复服务上形成全社会的服务。
精神疾病有很高的发病率。精神疾病与精神残疾的根本区别,在于患者社会功能和心智功能的丧失,这个区别不仅具有医学意义,更具有社会学意义。明确划分这个区别,将启动精神病医学之外的社会责任与分工,调动更多部门关爱精神残疾人,把他们纳入国家对残疾人法律和政策的照管范围。
精神病人由病致残,由精神病人到残疾人,与医院的治疗方式、医院的管理体制和医护人员的管理制度有关。明确精神残疾的概念,对转变医院体制,改革治疗方式,把住“就医期间的致残关”很有必要。
二、“残疾”与“疾病”的区别
第一,精神疾病与精神残疾的区别。精神疾病种类繁多,而大部分可以治愈或经过恰当治疗避免致残。而精神残疾是指患者因患某种易于致残的精神疾病,如器质性疾病和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等,或因治疗不当,社会服务不够,使其在认知能力、心理和社会功能上受到不可逆转的永久性损伤。
第二,精神障碍与精神残疾的区别。对精神病人来说,一定程度的精神障碍是普遍的临床表现,而精神残疾和精神病人在精神障碍方面的根本区别是阶段性。精神病人在疾病治愈后,精神障碍症状就会消失,而精神残疾人的障碍性症状是无法根本消除的。况且,一些精神障碍如失眠等,因不能致残而与精神残疾毫无关系。所以精神障碍的概念不能代替精神残疾。
人患了精神疾病,治好了的就不是残疾人。只有没能治好,出现不可逆转的衰退症状并造成功能缺失的才是残疾人。这如同一个人患了眼疾一样,只有没有治好,眼睛失明而且不可逆转的,才能被称为残疾人。精神病有最复杂的医学分类,而中国的传统医学仅把精神病分为癫、狂、痫、痴4类。目前,权威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划分了9个大类和近350种病症,这些分类还在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而进一步细化。尽管如此,这些分类仅具有医学意义,无助于社会服务的分工。在没有充分的社会服务的情况下,很多病人因而致残。明确精神残疾的概念,对开展精神残疾人的社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三、精神残疾人的社会服务需求
第一,精神残疾人所丧失的都是作为健全人的基本心智功能,他们将更多地依赖社会福利政策和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环境因素。
第二,其他残疾人在恢复和补偿功能上的投入一般是一次性的,经济压力往往是可以量力而行并能够承担的,而精神残疾人的治疗与康复是长期的,他们与其亲属要永久背负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第三,精神残疾人心智的缺失和行为能力的缺失,使他们成为肇事肇祸高危分子。据有关材料报告,我国有160万精神残疾人参与肇事肇祸,即有十分之一的精神病人出事。
第四,精神残疾人被边缘化。失业、失学和离婚非常普遍,因此精神残疾人面临贫困、就业、恋爱、婚姻和生育等问题。
第五,人身权利易遭受侵害。家庭暴力与关锁,抛弃与被杀屡见不鲜。黑龙江农垦当年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知青还有数百名因精神病致残而滞留在北大荒,其中不少人在许多年以前就被家中宣布死亡。他们经常被不当治疗或因医院追逐效益而被长年封闭在医院,加重残疾程度。
四、 精神残疾人社会服务存在问题
关于精神残疾人社会服务的讨论定位在患病致残及致残后的问题,也就是如何防止精神病致残和精神残疾人的康复回归问题。残疾人工作者应该把如何防止致残或致残后的社会服务作为关注的目标。
1.缺乏社会支持导致精神病致残率偏高。我国目前精神疾病医疗水平不会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但是致残率偏高。我国精神病致残主要是社会问题,是社会的责任与分工不明确,观念的滞后和服务设施及人力物力投入不足所致。
目前,医院对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多半个世纪前发达国家精神病院与社会隔绝的状态基本相同。发达国家如德国、意大利、美国等都以强制减少精神病床的方式(去机构化),推进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力量的增强。我国病人入院治疗并不难,但患者经治疗后不能很快融入社会,这就是“旋转门”现象。患者在旋转中逐渐丧失了心智,丧失了做人的尊严,丧失了与社会的联系,从而衰退致残。这样的环境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市场机制追逐利润逐步成为医院目标,二是金钱侵蚀了医生道德之心,有钱治病的会被长期滞留而致残;没钱的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致残。
2.精神疾病经济总负担过高,患者家庭普遍交不起钱,精神病院也成为医院中的“贫困村”,精神病医生也是医生中的“贫困户”。目前,这样的现状仍在继续,精神病院仍在艰难中跋涉,精神科医生还在流失。
3.社会保障不足产生贫困。得了精神病绝大多数家庭难以承担并很快处于贫困状态。有资料说,广东省8000万人口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有93.3%的人未得到有效和系统治疗。黑龙江垦区调查得出:一是企业负担相当沉重。垦区共登记精神残疾人4582人,未登记的估计还有6000多人。目前垦区医院治疗的只有300人,在外地住院的有600多人。为此,仅单位负担就有1000多万元。二是家庭负担重。精神病人几乎都沦为最贫困阶层,精神病人的医疗保障水平有的受到限制,很多精神病人因此得不到积极治疗。
4.精神残疾人康复服务空白。目前,我国建立的国家级残疾人康复机构和国外境外支持的大规模实施的残疾人康复项目中,都鲜有与精神残疾相关的内容。地方在残疾人的康复服务中也极少涉及这个方面。
5.法律空白。我国《精神卫生法》千呼万唤出不来。 第一,对社会责任与分工没有明确的认同。第二,我国精神卫生的总体发展状况令人尴尬,地区间严重不平衡。第三,缺乏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第四,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支持不足。
五、防止精神病致残和加强社会服务的建议
1.明确规定精神病人住院时间,改消极治疗为积极治疗。在药物控制病情相当有效的今天,病人住院时间应限制在最短的时间内,以保证病人不会因为长期与社会隔绝造成心理和社会功能的丧失。
2.转变精神病院的服务观念,加大对精神病院的投入,提高医院为精神病人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家应重视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培养,增加人力。不能把精神病院推向市场。
3.加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要明确政府职能部门的分工和投入责任,社区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精神卫生医生,明确由谁派出,钱由谁出,人由谁管,事由谁办。社区服务现在已十分紧迫,中国残联福彩免费送药任务和精神残疾人的社区康复都在进行之中,而社区精神卫生医务人员的空缺问题相当突出。
4.医疗保障政策应特别照顾精神残疾人。
六、黑龙江垦区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经济消耗;社会构建;亲属关系
【作 者】郑宇,博士,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研究院讲师;谭本玲,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硕士。昆明,650091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1-0040-007
Economic Expenditure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Economic Anthropology Analysis of Qingkou Hani People’ Funeral
Zheng Yu,Tan BenLing
Abstract:The funeral is the grandest and most expending ritual in private life area of Hani people. The analysis of Qingkou’s funeral economic expenditure shows that it has those reasonable characteristics:actual flexible expenditures by the general same proportion,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 of the lease and hierarchical differences of social consumption. It is one special kind of food storage,redistribution and extraction phases system. The furthermore analysis of gifts’ presenting and distributing tells us that the essentials of the funeral is through the consumption of economy to reproduce the traditional social structure which is built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elatives and non-relatives.
Key words:economic expenditure;social construction;kinship;gift
哈尼族的丧礼早已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总体来看,以往的研究已经认识到它具有如下一些显著特征:第一,这种哈尼族最为隆重的人生过渡仪式是由摩匹主持,①并通过丧礼中的歌舞等表现出欢愉的一面。第二,丧礼按不同社会地位、年龄与婚否来区分等级,通常是按直(头人)、批(摩匹)、级(工匠)、悍(成年已婚者)、侬(未婚者)五种身份来区分的。第三,丧礼耗费巨大,特别是为“善终”的老人举行的丧礼,动辄花费数万元,并会先后动员近千人参与其中。第四,丧礼仪式是哈尼族传统文化体现最为集中、最为充分的仪式之一,它展现了哈尼族经济、社会、宗教、历史、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文化特征,特别是与该民族独特的灵魂观念紧密相关。②
但是,视野的局限,使得既有研究的深入受到了限制。特别是对丧礼中引人注目的庞大的物质消耗,既有研究或者批评这种“非理性”活动带给当地人经济生活的负面影响,或者简单强调这些活动体现的合作、互助的道德伦理,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整合功能。然而,对其中最为核心和层次分明的大量礼物交换,以及它们的原因、方式、特征、社会基础等的探讨,总体来看却是极为不足的。对箐口村一次较有代表性的丧礼中的经济消耗的细致调查和分析,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哈尼族丧礼中大量消耗的实质,更可能对我们认识其他民族此类仪式的本质意义有所启发。
一、丧礼中的大量消耗
箐口村位于哈尼族主要聚居区的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新街镇南部,是隶属于土锅寨村委会的自然村。现有178户,865人,98%以上的村民属哈尼族昂倮支系。它与黄草岭、大鱼塘、全福庄等哈尼族村寨相连,是一个既保留了大量哈尼族传统文化,又因为是旅游村而处于快速变迁中的村寨。而箐口村的丧礼,便仍是依照传统的方式来进行的,并且在该区域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2007年7月16日至20日共五天时间,我全程追踪观察和调查了箐口村张氏家族中一户家庭的完整丧礼。亡者张田前,男,62岁,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7月16日去世。③亡者有两个兄弟、妻子、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其中,妻子来自堕脚村。大儿子已经结婚,儿媳妇来自陈安村。小儿子只有十七八岁,未婚。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大女儿嫁到全福庄村,二女儿就嫁在箐口村。本次丧礼参与人数共约700人左右,时间大约为5天,这将是一次中等规模的丧礼。
整个丧礼的基本过程,可以概况为第一天的接气、净身、制作棺木、杀猪、入棺、请舅舅、献祭和守灵等;第二天的报丧、接待奔丧队伍、歌手演唱等;第三天之后的“斯哈多”(seheiqdov)仪式,包括制作和布置祭祀用具、献祭、“摩匹突”(摩匹祭祀)、歌手演唱等;出殡前一天的“保扎”(baoqzaq)仪式,包括交柴火、杀牛、分肉、献祭、迎接和感谢奔丧队伍、“摩匹突”(念诵“父子连名”与“指路经”等)、歌手演唱等;送殡当天的“聪斯把”(colsiilbavq)仪式,包括挖墓穴、送摩匹祖师、“阿威谢”(aqwyusil,即感谢舅舅)仪式、送殡、妇女绕坟、入葬等;送殡后一天的事务,包括亲戚和村民凑钱、当事人家请所有人吃饭,以及十多天后摩匹还要举行的一个专门仪式等。
在这次丧礼中,尤其让人惊讶的,便是其中动员的大量人力和物力。它们可以分为当事人家庭的消耗,依据与当事人家庭的亲疏关系所划分的姻亲、家族亲戚以及其他家庭的消耗。
(一)当事人家庭的消耗
当事人家庭的消耗,主要包括围绕亡者所进行的接气仪式、准备寿服、制作棺木、献祭牺牲、招待奔丧队伍等方面。④
2007年7月16日凌晨3点,在老人去世前,他的大儿子要进行接气仪式。他们在老人的嘴里放入一块银子。大儿子象征性地完成接气后,老人离去了。伤心的家人们为老人穿上了土布制作的全套寿服。
从中午开始,当事人家便请来了本村的木匠师傅制作棺材。其中,木材是自家的,但要送给木匠师傅一些礼物表示感谢。制作棺木的时候,先后约有十个本家族的人来帮忙。为了招待来帮忙的人们,当事人家宰杀了自己家养的一头300多斤的猪。
因为还需要献祭亡者和招待将要到来的亲戚朋友,17日一早,当事人家又购买了8头小猪,用去约2000元。这些猪肉中的一部分,便用来招待这一天来奔丧的13支队伍(每支队伍平均约20人),当天一共摆了45桌。
18日要举行“斯哈多”仪式,祭祀牺牲至少要有一头猪、两只公鸡、两只母鸡。一早,家人便买来了一头约200斤,价值2000多元的猪,中午时进行了献祭。
19日的“保扎”仪式,核心内容是杀牛献祭。其中的第一头中等大小的牛,是亡者生前自己饲养的。献祭完成后,牛头被放置在屋外,其他部分的则按以下方式进行了分配:舅舅得到四条肋骨;大女儿得到一条牛腿;当事人的妻子家、大媳妇家,以及小女儿家分别得到3条肋骨。剩下的牛肉则用来招待参加丧礼的人们。
20日举行的是出殡的“聪斯把”仪式。其间,当事人家庭要举行专门的感谢舅舅的“阿威谢”仪式,在仪式中,他们要象征性地给舅舅几十块钱。21日,当事人家要请所有来帮忙的亲戚朋友吃饭,感谢他们的帮助。这一天共来了200多户600多人,他们家摆了50多桌。依据当时的物价,当事人家庭的全部支出换算为现金的话,大约为9000元左右。
(二)姻亲的消耗
除了当事人家庭外,姻亲的消耗是最大的,他们的消耗主要表现在礼物赠与方面。在姻亲中最为特殊的,就是亡者的舅舅。在哈尼族传统丧礼中,这个社会角色的地位是最高的。舅舅送来了一头小猪,并在“阿威谢”仪式中得到感谢。
此外,在17日奔丧时,亡者妻子娘家、大儿媳妇娘家、大女儿夫家、二女儿的夫家,他们分别率领各村的奔丧队伍,每支队伍至少带来了一只鸡,以及米、面等食物。尽管这是“他们自己吃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依然被当事人家庭马上记录下来了。用记录人的话来说,“这些都是债,将来是要还的”。
姻亲们赠送的最为贵重的礼物,便是19日赠送的牛了。这次丧礼中送牛的,包括了亡者妻子娘家、大儿媳妇娘家、二女儿的夫家。他们分别牵来了三头中等偏小的,每头约200公斤价值约3000多元的牛。当然,这些赠送的礼物也是要还的。大女儿正是“为了避免给自己兄弟增加负担”,便只送来了一头小猪。
17日至19日的晚上,分别由大女儿、大儿媳妇请来了歌手,在当事人家的二楼演唱哈尼族的“哈巴”古歌。歌手每晚的演唱需要支付三五十元的辛苦费。此外,18日晚上的时候,大女儿还用买来的几大箱薄饼向当时所有在场的约300多人分发。从以上主要方面来看,姻亲们的消耗换算为现金约为1万元。
(三)家族亲戚的消耗
家族亲戚又分为本村与外村家族亲戚。本村家族亲戚的礼物,主要是一块土布,19日送给当事人家的两升米、一斤黄豆。而外村家族亲戚,则主要是19日送给当事人家的约30斤米和一些糕点等。其中部分关系较为亲密的,还另外赠送了小猪。这些消耗换算为现金,约为1000元左右。
当然,家族亲戚特别是本村家族亲戚的主要负担,更多的是以帮忙即人力的方式体现的。丧礼开始后,家族本村家族亲戚能赶回来的都赶回来了。本村25户张氏亲戚,几乎都派出了人来帮忙。从第二天开始,他们便要到各村寨报丧。之后的每一天,男性按年龄进行分工,分别负责制作棺木、制作墓碑、砍柴、烧火、宰杀和清理献祭牺牲、煮肉、在自己家中接待奔丧队伍,以及挖掘墓穴、送葬和埋葬等繁重工作。妇女们则主要负担起了做饭、做菜、招呼客人等工作。
(四)其他家庭的消耗
这部分主要是本村张氏家族以外的其他家庭,以及村外当事人家庭成员的朋友等的消耗。本村的其他家庭,需要在19日早上每户交来了一捆约5公斤左右的柴火,以及部分关系亲密的家庭送来的小猪。此外,所有参加丧礼的家庭,还要在21日的时候,送给当事人家庭5~10元钱。如果不出钱的话,送1斗谷子或1斗大米也可以。这些消耗换算为现金,共2000元左右。此外,其他家庭的成员们,需要在丧礼期间来看望当事人家庭。他们可以不帮忙,但必须要来看看,不然的话“以后遇到事情就没人会帮忙了”。
这次丧礼包含了哈尼族丧礼的重要环节,并且,无论从经济消耗、参与人数、持续时间,还是从仪式程序等方面来说,在哈尼族丧礼中都是极具代表性的。⑤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哈尼族丧礼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动员的大量人力和物力,特别是极大的经济消耗。
二、“理性”的经济消耗
哈尼族丧礼中的巨大耗费是否导致了类似“波特拉赤”的“在物质方式中的颤抖的手”呢?⑥以张氏本次中等规模的丧礼来看,包括现金和实物两项支出在内,计算当事人家庭的经济消耗以及亲戚朋友赠礼等,那么,整个丧礼的全部花费换算成现金为22000元左右。这样的花费对当地年均现金收入只有800多元的普通家庭而言,显然是难以承受的。然而,事实上,当事人自己家的主要消耗,只是一头牛、两头中等大小的猪和八头小猪,以及用于购买其他东西的现金支出。这部分支出换算为现金,大约为9000元左右。当然,除了当事人家自己所饲养的牛和猪外,真正的现金消耗约为4500元。而此外的13000元,则都可以归入因“礼物”赠予产生的消耗。
而这些消耗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其中大量的用于献祭的牺牲。对此的解释,村民们认为那是对亡者在另一世界继续“正常”生活的必要保证。它表达了这样的观念,即亡者作为自然生物体的生命结束了,但他的灵魂却仍将在另一世界继续“活着”,他仍需要后人通过献祭的牲畜、食物等才能继续“生活”。但这只是观念层面的解释,而经济的认识需要从经济本身的分析开始。所以,我们将首先考察这部分消耗的产生及其转化。
以亡者大儿子的“负债”情况为例。因为两个儿子打工有一些积蓄,他们家没有另外借钱筹办丧礼。因此,大儿子将来需要偿还的便只是丧礼礼物,包括父亲的这次丧礼,以及将来母亲丧礼中必然的几乎相同的以献祭牺牲为主的所受之礼。也就是说,他需要还礼的数量,包括父亲丧礼中的3头牛,以及将来母亲丧礼中的约3头牛,其他亲戚、朋友赠送的小猪共约60多头,以及共约400多户的2000多元钱。即便将来他的兄弟可以帮助他分担其中的一半,即他需要负担的为约3头牛、30头小猪和1000多元钱,这样支出乍看起来也还是较大的。
然而,礼物赠予总是与回收相对的。大儿子将来回赠的礼物,同样会在更远的将来逐渐收回。如果从这样的过程的、“主位”的视角出发,那么,以上仅从一次丧礼便得出的经济大量“浪费”的通常的粗略结论,就值得我们反思了。以下关于丧礼次数的测算及礼物回收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发现丧礼消耗的合理性的一面。
箐口村2007年户数为178户,人口865人(近10年仅增加了约50人)。从死亡人口来看(除去18岁以下夭折人数),近十年平均每年死亡人数约为5.7人。⑦再考虑到其中50岁以下死者的丧礼从简,也就是说,仅箐口村平均每年就要举行约5次左右的中等规模的丧礼。如果再拓展到周围联系极为紧密的黄草岭、大鱼塘、全福庄等亲属关系紧密的约七八个哈尼族村寨,那么,箐口村每个村民每年参加的丧礼便达到了约15次之多。对该村近30名村民的访谈,证实了这一测算结果是基本准确的。
再从个体参与丧礼次数来看,根据1992年至2004年的统计数字计算,箐口村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52.5岁。以一个人参与当地丧礼的时间为40年,每年15次测算,那么,一个人一生参与的丧礼理论上就达到平均600次之多,平均每月为1.25次。按一个人一生赠送的约3头牛、30头小猪的实物支出,并按照牛每头约200公斤、小猪每头约10公斤来计算,那么,每个家庭在每次丧礼中消耗的肉量约为:(200×3+30×10)/600=900/600=1.5公斤。这个结果与本次丧礼的实际观察也是基本符合的。由此来看,丧礼中的大量消耗便不再是简单的“浪费”。所有一次性赠予的牛和猪,其实是在多达约600次的丧礼中,全部由自己和家庭成员逐步“收回”了。因而,从长期对比来看,每个家庭赠予和分配的食物是基本均衡的。
可见,丧礼中的礼物赠予及其分配方式,事实上构成了一种“一次给予,长期回收”的食物储存、再分配和分期提取制度。它显然发挥着定期营养补给的重要功能。进一步来看,这样的储存和回收,如果仅仅从物质层面来说,就是基本等值而没有增值的,其中的赠予与归还当然也就没有“利息”可言了。这种仪式性的礼物赠予,因而实质上是一种无息的长期借贷活动,它通过将财富在亲属之间进行不断转移,从而实现了剩余产品的储存、再分配和分期提取。
当然,这样的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对当事人家庭长期而深刻的经济影响。以本次丧礼为例,对于亡者的大儿子而言,换算为现金,他平均每年在丧礼中大约需要支出225元左右,其中的现金支出每年约为100元。与当地每户每年只有800多元的现金收入相比,这仍是一笔不消的支出。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丧礼对于当地一个一般家庭的经济影响呢?
首先,对于当地一个中等经济水平的家庭而言,丧礼基本是“收支平衡”的。以本次丧礼来看,其耗费主要包括当事人家的牛和猪,买来的八头小猪,以及购买蔬菜、米、烟、酒等必要支出。其中,牛和一头猪“是老人自己养的”,其他全部支出换算为现金约为4500元左右。而最后一天的参与丧礼的家庭共凑钱1000多元,也就是说,他们家的实际现金支出为3000多元。这对于当地大多数家庭还是能承受的。这就避免了当事人家庭被这样的事件抛入突然贫困,保证了丧礼不至于从经济上击溃大部分家庭。
其次,丧礼事实上是反对过度消耗的。丧礼过程中杀的牛的大小,可以按自己家的实际经济情况来调整,“有钱的杀大牛,没有钱的杀小牛”,需要的猪和鸡的大小和数量也同样如此。并且,当事人家庭还可以主动拒绝难以承受的过度礼物赠予。例如,本次丧礼中就有外村的远房亲戚表达了“牵牛”的意愿,但遭到了当事人家的婉言谢绝。
最后,如果进一步考虑到实物收入的话,其实丧礼的支出在一个一般家庭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非常大。从对该村经济状况的长期调查来看,如果计算实物收入(种植业、家庭饲养业、渔业等)以及打工经济的收入,结合2007年经济统计年表中人均862元的数据来看,当地家庭目前的平均年收入达到了约3000元左右。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除了当年造成的直接较大影响外,平均每年换算为现金200多元的,占全年总收入7%左右的支出,除了对最为贫困的七八户家庭影响较为明显外,对大部分一般家庭还是能够承受的。
哈尼族丧礼中的经济消耗,因而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特殊经济运行方式。它是一种通过食物的储存、再分配和分期提取的方式,实现共同体内部处理剩余产品、相互分担经济压力的,具有一定合理性的有效制度。它也许是对以往共同体应对生存危机、共同分担风险的惯性表达。在此意义上,它不仅是一种长期的无息信贷制度,还是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了经济的复杂运行,更可以体会到社会关系所具有的经济功能,特别是在此过程中社会关系的不断“增值”。
三、礼物的流动与社会的构建
每一种经济的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的现象。⑧特别是对于礼物而言,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经济表象背后所产生的某种社会权利与人的流通。⑨哈尼族丧礼中的消耗同样并不限于食物借贷的经济功能,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背后的社会关系的联结。正如当地人对该现象的认识一样,对于丧礼中的财富和礼物流动,大家都毫无例外地明确反对这是一种“经济关系”,而认为这是亲戚朋友相互帮助的必要方式。得到他们公认的表述是“有借有还,互相帮助”。对丧礼礼物的分类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对应充分表明了,其中的礼物流动绝不限于经济目的,其根本目标是指向社会构建的。
从赠予者与亡者的关系、礼物赠予的时间、种类和数量出发,我们可以对此次丧礼礼物赠予情况进行如下总结:
一、舅舅(第一代姻亲):16日鸡一只、银制挖耳勺一只;19日小猪一头;
二、妻子娘家(第二代姻亲):17日鸡一只;19日牛一头;
三、大儿媳妇(第三代姻亲):17日鸡一只;19日牛一头;
四、大女儿夫家(第三代姻亲):17日鸡一只;18日小猪一头,大量薄饼等;
五、小女儿夫家(第三代姻亲):17日鸡一只;19日牛一头;
六、本村张氏家族家庭(家族亲戚):19日送给当事人家两升米、一斤黄豆;
七、外村张氏家族亲戚(家族亲戚):19日每支队伍送给当事人家约30斤米;21日每户凑给当事人家5~10元钱;
八、非本家族家庭(本村或外村非本家族家庭):19日本村非本家族家庭每户送给当事人家5斤柴火;21日每户送5~10元。另外,村寨内外亲戚朋友共约30多户赠送约10公斤的小猪30多头。
如上所示,礼物的分类实质上是与社会关系的分类相互对应的。礼物的不同类型,勾勒了一幅以当事人家庭为中心展开的层次清晰的社会关系图示,而其中最首要的便是亲属与非亲属的不同。
对于非亲属来说,他们只需要在丧礼最后赠送柴火和一些钱即可。而且,他们并不参与丧礼具体事务。如大李家族的一位老人就告诉我们,“这是他们张家的事情,我们不好插手”。当然,丧礼并非就此把非亲属完全排除在外。特别是如果当事人家杀自己饲养的第二头牛的话,这头牛的肉是要专门分给参与丧礼的其他家族的人员的。而即便不杀第二头牛,也还要在出殡时专门为其他家族的成员煮一锅叫做“雅刹伊”的肉来感谢他们的帮助。
在亲属内部,礼物的不同性质和数量,进一步展现了哈尼族基于血亲、姻亲、其他家族亲属区分的不同层次的亲疏关系。如牛对应的是姻亲(姻亲中的舅亲是特殊的⑩),小猪则主要是家族亲戚和其他朋友。礼物数量进一步表明了其间的差异,即姻亲的礼物最多也最为贵重,其他家族亲属、朋友则逐渐次之。
其中,直系血亲包括了亡者的儿子们,以及亡者的兄弟及其儿子们。他们因为是“一家人”而不必相互赠礼。但需要说明的是,他们内部其实也是有区分的。如丧礼中涉及用钱、收礼等重要事务,便只是由当事人的儿子来处理。
与之相对,赠牛的各代姻亲的礼物却是最为丰厚的,约占整个丧礼消耗的45%。如上所示,依据不同辈分,姻亲从上至下还可以细分为由亡者的母亲、妻子和女儿所依次形成的亡者的舅亲、亡者妻子的娘家和亡者女儿的夫家三代姻亲。姻亲团体通常限定在三代以内。三代以后,两个家庭间的第一代姻亲关系才结束。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之间诸如丧礼、婚礼等产生的礼物交换也是要连续维持三代的,我们可以把这样的交换关系视为一种契约式的代际转移。
而本家族其他亲戚,他们的经济消耗并不大,但他们投入的人力却是最大的。另外,其他非亲属的消耗约占整个丧礼的十分之一。它们在整个丧礼中的投入无疑是最小的。
可见,丧礼中展现了哈尼族社会的以血缘为根基,同时充分重视婚姻关系的基本社会规则。它表现为以家庭为中心的,依循血缘和地缘关系逐渐向外扩展的基本社会结构,即按“直系血亲―姻亲―家族亲属―非亲属”来决定亲疏关系的逐层向外扩展的同心圆结构。[11]这也就使丧礼礼物交换具备了有等级差异的社会性消耗的基本特征。
丧礼中的礼物表明,获取使用价值只是礼物交换的表面目标,其根本却是指向礼物背后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再生产。借助礼物的流动,丧礼实现了社会团体之间边界的区分,特别是他们内部社会关系的强化。它因而是一种借助于物的经济价值的消耗,来构建、巩固社会关系的特殊方式。它说明了“物品的流动与人际关系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不仅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能决定物品的既定运动,同样,某种特殊的交换也能产生特定的社会关系”。[12]
但必须说明的是,通过礼物所描绘和再生产的社会结构,应当被视为哈尼族文化的一种“理想类型”,它同现实是有差异的。例如,表亲、邻居或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就比姻亲还要亲密和重要得多。舅舅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丧礼对舅舅这个角色的重要性给予了毫不掩饰甚至略显夸张的强调。他在从始至终的丧礼中得到了不同寻常的最尊贵待遇,特别是“阿威谢”中,舅舅要接受当事人家的“付款”这一极具戏剧表演性质的仪式,集中地表明了舅舅社会角色的特殊性。[13]这同哈尼族普遍流行着“舅舅最大”、舅舅要“叫三代”(维持三代关系)等说法是相吻合的。[14]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少量村民同他们的舅舅关系却并不是最亲密的。甚至还有极端的相互不来往的案例。
综上所述,哈尼族丧礼中的经济运行方式特别是礼物交换,并不是一种非理性的现象。它精巧的运作过程、复杂的交换流程、层次分明的结构特征、多样化的功能和意义等都表明了,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适应当地现实状况的一种合理安排。它是一种食物的储存、再分配和分期提取制度,具备按大致同等比例灵活决定实际支出、契约式的代际转移有、等级差异的社会性消耗等主要特征。它因而是一种“嵌入”于当地社会结构的经济方式。[15]它服从于共同体稳定和延续的首要诉求,是当地人保障自身社会延续、实现社会再生产的一种基本机制。[16]我们可以推想,在当地社会没有发生结构性的重大改变之前,它还将延续下去。
注释:
①摩匹是哈尼族基于家族区分的神职人员。
②遵循当地哈尼族避讳亡者姓名,以及相关亲属姓名的规则,该个案中出现的相关人名均使用化名。其中的部分重要仪式名称用哈尼语进行了标注。
③“当事人家庭”是指,除了亡者的妻子、儿子、儿媳外,还包括了直系血亲,即亡者的兄弟及其儿子们。他们作为一个“家庭”负责整个丧礼。
④相关基本数据由村委会提供,并结合实地调查进行了修正。
⑤有一些区域的哈尼族,亡者的舅舅在丧礼中需要赠送羊。但据箐口村老人回忆,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本地就很少养羊,也许因此,这里的舅舅也就没有丧礼中“牵羊”的规定。
⑥亡者的儿子和侄儿们身着华丽的衣服在舅舅面前跪好,舅舅帮他们缠上包头后,由大儿子拿出了一叠零钱,总共大约四十元交给舅舅。舅舅慢慢地一张一张地数,最后还要把钱放在秤上象征性地称称重量。就在舅舅表示钱“太轻了”的时候,周围本村的村民们一起高呼“太多啦,太多啦”。就在大家的欢笑声中,舅舅“被迫”抽出其中的七八元零钱,把它们还给了当事人的儿子和侄子们。
⑦史军超.哈尼族文化大观[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9. 226-249;李克忠. 寨神――哈尼族文化实证研究[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387-436;陶贵学. 新平哈尼族的丧葬习俗及其灵魂观念[A].李子贤、李期博. 首届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361―372. 何作庆. 哈尼族丧葬习俗中的人际关系[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7.4;甘俊琳. 西双版纳哈尼族丧礼刍议[ A]. 李期博. 第四届哈尼/阿卡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5. 320-327等.
⑧李克忠. 寨神――哈尼族文化实证研究[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387-436
⑨Snyder,S. Quest for the Northern Puget Sound:An Interpretation of Potlatch[J]. In Ethnology 14:(2) (April,1975) . 154-156.
⑩Parsons. T,Smelser,N. J. Economy and Society-A Study in Integr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heory[M]. London,Boston,Melbourne and Henley: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Press. 1984. 306-307.
[11][法]马赛尔・莫斯. 礼物[M]. 汲?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1.
[12]郑宇.哈尼族宗教组织与双重性社会结构――以箐口村“摩匹―咪谷”为例[J]. 民族研究. 2007.4.
[13]Marshall Sahlins. Stone Age Economics[M]. Aldine de Gruyter press. 1972. 186.
[14]李云霞. 哈尼族丧葬礼仪中的舅权――以元阳县水沟脚村哈尼族多尼人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1.
柑橘园所在的龙门县位于东江嘉泉流域上游。东江是珠江三大主要支流之一,流经广东省内广州、深圳、惠州等六大城市,流域面积35340平方公里,孕育着4亿多人口。同时,东江也是香港的主要供水源,80%的香港用水取自东江。但如同中国很多地区的情况一样,多年来对环境的忽视,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药残余导致了东江流域的严重污染。
而龙门的嘉泉流域有天然矿泉水资源。在这大山里,被专门做饮料的达能集团挑选为其中一款产品的水资源供应点。于是,无论从公司产品质量保障角度、或是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达能集团都自觉有保护龙门水资源的必要。
达能做环保采取的方式是:联合国际NGO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先做两年调研,再制定一个五年的保护项目。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也将“龙门模式”,纳入到其“中国大都市饮用水源地保护战略计划”项目中。
王宾村两位村民的柑橘园,就是龙门项目中“替代生计”项目的前期试点之一。项目通过购买由华南农业大学农业专家研制的环保化肥和生物农药,免费发放给农户,减少了对地下水的污染,又提高了产量,吸引了其他村民争相效仿。
1月20日,“生态龙门,活力东江”水源地可持续保护方案五年计划正式启动。商业公司怎样联合国际NGO做环保,龙门项目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可借鉴的案例,为此,本刊记者与中国达能饮料总裁韦洛思进行了一番交流。
目前,你们在企业社会责任部分主要做什么?
我们注重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包括水源保护、气候变化、可持续包装、可持续农业以及生物多样性几大方面。
2012年,我们对于环境方面的投资总额高达4820万欧元,相当于集团资本投资总额的5%左右。主要在两个方面投资,一个是环境合规性投资,包括生态恢复、废水、废弃物、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废弃物处理、污水处理、噪音测量、空气质量)治理。另外一个投资方面是二氧化碳减排投资,包括节能、再生能源利用、物流、包装的生态型设计等。在中国,我们在二氧化碳的减排上面做了很大的努力,通过工厂的节能减排、包装减重以及新包装材料的使用,来促进碳排放的减少。另外我们也非常关注工厂的污水、废气排放,在确保符合排放标准的同时,还要兼顾周边社区的利益。
最重要的部分当然是跟水源保护相关的,生态龙门项目是最好的例子。
你们是否有自己的CSR战略?是怎样的?
我们的经营模式经历了40年风雨的理念:经济和社会的双重责任。该理念最早于1972年由达能的创始人安托万·里布提出,他认为经济与社会利益并非两个对立面,企业有责任兼顾这两种不同的利益,并作出必要的改变。达能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四个战略重点,分别是营养健康、自然保护、服务社会及以人为本。
在此基础上,达能集团全球水事业部根据自身的商业特性,提出了符合其自身的、更细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水生态、水供给及水利用三大模块组成。
你们如何看待水资源保护?
一个地方只要一旦确认为我们的水源地之后,我们就会跟当地社区、政府有比较多的自有水源地保护合作,比如森林恢复、推动当地农户做可持续种植等。任何一个水资源保护项目都要花费很多年,因此,我们不会急于求成。作为企业来讲,我们希望作出的贡献是长效有力的。
目前,我们主要的水源保护项目是生态龙门项目。
你们水源地保护的经验是?
达能水资源总部有一套很严格的水源地筛选和保护体系,清晰定义了要求,制定了评分体系。我们在印度尼西亚、法国、南美的很多项目,都按这套方法运作,体系涉及多个层面,包括水文地质条件、水质、水量、保护区内的活动等。我们还邀请了湿地公约(Ramsar)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内的专家组对该体系进行讨论和评审。
法国依云水源地是不是采取这套方案?
依云水源地保护的确是最有代表性的案例,20多年来,我们跟当地社区有很多互动,比如帮助当地农户可持续性地处理动物的排泄物,科学建设奶牛的牛棚,维修当地的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站等。通过这些手段很大程度上减少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源的污染。我们还跟当地公路局协商,道路除冰的时候少用盐。这些跟社区和当地政府的合作都通过我们于1992年共建的水源保护协会(APIEME)来实现的。2008年,依云水源地集水区成为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的《国际湿地公约》(Ramsar)的企业成员之一,成为首个集水区被公认为国际重要湿地之一的天然矿泉水品牌。
有没有考虑让消费者参与进来?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会把消费者和利益相关方都融入进来,邀请消费者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项目里,去项目现场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比如短期实地调研、参与自然恢复等任务,让他们能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项目并且更有参与感。此外,我们也让员工、供应商也参与到可持续发展项目中。
生态龙门和中国特色
达能生态系统基金主要用来做什么?用于龙门项目的基金有多少?
达能生态系统基金在2009年设立,初始金额为1亿欧元,此后从2010到2014年,每年都追加投入当年净收益的1%作为基金专款。设立基金的目的不是为了应急或是投资,而是为达能集团世界各地的子公司所提出来的,涉及到当地生态系统或是社会创新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而中国达能饮料在2013年为生态龙门项目成功申请到集团生态系统基金的支持,金额占到整个项目头两年投资的50%,另外50%资金则来源于中国达能饮料和IUCN。
在生态龙门项目中,达能和IUCN等NGO是怎样的合作关系?
生态龙门项目中,我们最主要的合作方是IUCN,它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专注于自然保护的国际环保组织。达能集团与IUCN是全球合作伙伴的关系,曾在非洲的自然保护项目上有过十分成功的合作。这次生态龙门项目的携手,也是我们双方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的一种体现与延续。
同时由于项目的复杂特性,涉及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维护、可持续生计的引导、当地社区能力建设与经济发展支持等,我们也会与专注于不同领域的NGO和研究机构有所合作,比如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香格里拉可持续社区学会、城乡汇等。
你们还有过哪些和国际NGO合作的经验?
我们与IUCN和《拉姆萨尔公约》(湿地保护公约)开展碳补偿项目方面的框架合作,2011年创立了生计基金,并希望吸引更多公司参与进来,投资大型自然生态系统恢复项目。该基金现已拥有除达能集团之外的其它七大公司成员。其项目主要通过碳汇的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是通过至少3000万欧元的投资,在20年间固碳700万吨。目前,生计基金已在非洲和亚洲投资了6个项目,种植了上亿棵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