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交通与道路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 交通道路; 规划; 设计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1、道路环境规划
传统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比较重视道路的路网布置、线型设计、车道数确定、路面结构形式等交通功能和城市空间功能,而忽略环境功能。在现代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应该把城市道路的环境功能放在重要的地位。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均应从城市环境的整体出发,根据不同区域的要求,就空间组合、景观风貌、特色建筑、道路横断面组成等进行综合规划设计。使各构筑物组成的空间轮廓、尺寸比例、色彩线条等相互协调、和谐美观,以达到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水平、改进市民生活质量的目的,给人以舒适、美的享受。例如加拿大,该国的道路规划设计建设部门是以保护道路周围环境为出发点来搞建设的,自然森林资源绝不能遭到破坏。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很薄弱,只注重路线平纵指标,忽视了道路与周围地貌的融合。
2、城市交通发展弹性规划制定
整体交通发展战略,根据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条件及城市自身特点制定城市交通分期发展战略,包括近期、中期和远期交通发展战略。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正致力于继续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开发规划及建设,但往往较少重视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道路网络规划方案均以分析预测为依据,对未来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估计不足,更重要的是路网规划中对系统的应变能力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一些先前处于城市边缘的地区,会逐步发展为衔接老城区的重要地区。对这些区域发展的环境因素、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人口的发展论证不足,往往会造成城市用地布局不当、设计标准采用不当,路网规划弹性不够,形成新的交通约束。
3、进行道路交通影响分析和交通量控制规划
不同的土地利用布局、性质、强度对应着不同的交通需求,合理地利用土地规划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土地利用的性质和开发强度不断改变对周围乃至整个城市的交通量分布,任何开发项目都会带来新的交通问题,尤其在土地利用非常密集的地区,必须系统地进行交通评估,将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内。时下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拉开城市框架,热衷于修建大马路,以期将大马路沿线两侧的土地进行上市拍卖。土地上市拍卖后开发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考虑道路承载能力进行超强度的土地开发,道路沿线单体建筑容量设计穷尽所能。另外,从交通量控制上看,应对交通工具与道路之间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规划。
4、道路人性化规划
很多的城市道路环境是“重车不重人”或者说是“车重于人”。在道路设计中,往往存在忽视行人交通权利的倾向,比如禁行时间长,通告时间短;斑马线、天桥、隧道等过街设施间距过大,又缺乏合理选择,而这些管理上的问题,又常常成为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诱因。交通繁忙路段没有人行天桥、过街地下通道和斑马线,行人需冒险穿越街道;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或牺牲绿化带来拓宽机动车道,步行者不得已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危险性。行车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道路交通规划只一味注重车辆的机动性规划,一味追求道路的宽度,甚至宽马路同两边的建筑不发生关系,只是快速通过,很容易造成城市原有的商业区衰落,导致城市中心片区、副中心片区郊区化。
5、建立、健全交通法规
现代化城市发展不仅要有现代的快捷的交通方式,同时也要有完善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约束,以保证交通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行,提高交通治理和建设水平。同时,由于没有健全的法规和必要的科学监督、制约机制,交通建设有时甚至会成为个别领导追求“个人政绩”的依托,专家意见、群众呼声和交通建设的科学性、长期性、系统性被搁置在一边。国内不少城市里的个别和局部交通设施,如道路立交、高架路、现代化交通管理设施等,尺度、气势是有了,但是交通系统的整体功能并没有因此得到应有的改善,巨大的交通项目投资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经济效益回报。为此,交通领域亦迫切需要贯彻依法治国的思想,并以正在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通过健全法制,加强民主监督和公众参与,促进政府各部门协调工作,提高各城市交通建设的科学性、有效性,充分发挥交通建设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率。小结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就是要从城市远景的交通需求进行道路系统布局,以城市的近期交通需要来逐步实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的重视与解决,都直接关系到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合理性,以及道路交通能否向良性发展。
二、城市交通道路功能设计
1、城市生活性道路其设计的交通特点是:目的性、相关性的出行和到达的交通量占主体,道路上行人较多,一般以上下班交通为主,也包含一定规模的购物娱乐等生活出行,它更多考虑人的需要。故必须考虑公交优先,有条件的道路应规划公交专用道,而且自行车流量相对较大.生活性道路的总体特征是人车同样优先,需要较宽裕的人行道及相对较好的步行环境,考虑交通安全需要人车分离,干道级的道路可同时考虑机非分离,支路则可以机非混行并视交通状况路边停车行人可采用平面过街(人行横道)。此类道路可采用一幅路或两幅路的布置形式。
2、商业性道路
这种道路两侧商业发达或间隔拥有多处大型的购物和娱乐场所。对道路的通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商业性道路应给行人提供充足的步行空间,考虑人群的安全,购物环境及交通目的,机动车道不应太多,一般为双向四车道,需设置公交及港湾式车站,并与车站结合开辟行人过街横道,同时人车之间应有较宽隔离,自行车也应与人群隔离,减少干扰,此类道路可采用一幅路或两幅路的布置形式。
3、景观性道路
又称园林景观路,它是在城市重点路段,强调沿线绿化景观,体现城市风貌的道路。通常绿化率不小于40%,总宽度应较宽,部分主干道或次干道才具有此特性。景观性道路以行人休闲、休憩和绿化营造为主,人行道要求比较宽,可设计成开放式绿地与人行区域结合布置,两侧应结合自然条件对称或灵活布置;车行道应与行人之间有较宽隔离,可设置公交及港湾式车站,保留自行车道、同时对其行驶区域给予一定限制。此类道路一般采用两幅路布置形式。
三、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城市成为一个越来越复杂的综合体,城市规划也就越来越成为一门高度综合性的科学,道路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要综合考虑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科学技术的要求。合理规划,勇于探索。对于城市道路,如何适应城市发展、城市现代化、交通现代化的要求和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与持续发展等,许多重要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城市;交通规划;道路优化设计
1中小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分析
1.1中小城市客运交通模式分析
在社会的发展当中,科技成果突飞猛进,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汽车行业在近些年来成为每家每户所必备的出行工具,为人们提供良好而舒适的代步方式,并且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趋于成熟,在现代城市的发展当中,成为了经济支柱,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以及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所以在中小城市的客运当中,同样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方式,并且由于汽车的购买能力增加,在城市的干道上面所行驶以及停放当中,势必会对相对狭窄的城市空间造成一定的压力,并且一旦停放存在违章问题,就会导致城市的交通被阻碍。在中小城市当中,政府鼓励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能够有效避免交通压力,并且也是减少尾气排放的基础保障。
1.2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
由于中小城市的交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城市之间的各类交通工具使用情况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中小城市对于交通规划一旦存在问题,就会对非机动车通行的方式造成安全隐患,不利于中小城市的社会稳定。相比于机动车,非机动车的通行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对于人们的伤害也更加明显,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中,无论是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所采用的自行车通行,或是餐饮行业的发展当中大量存在的送餐人员骑行的方式,都是城市之间所日常通行的情况组成,大量的非机动车所需要的空间成为了城市交通规划的难题,本身较为狭窄的道路,不能保障通行的顺畅,在设计当中,如果将道路的两侧作为非机动车道,又会造成机动车通行受到阻碍,另外一些违法运营的车辆,类似三轮车等载客的情况屡有发生,都成为了中小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成因。
1.3符合汽车时代的路网规划
路网规划设计应当符合时代的特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以达到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的目标,所以在新时期下,路网的规划设计应当以汽车的通行状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多元化交通方式所组成的城市系统。在中小城市的路网规划当中,应当充分考虑城市整体布局,并且结合周边建筑以及环境为路网进行妥善安置,由于时代的特性,应当在规划当中以私人汽车为主导,完善汽车通行规划,在一些商业区域或是教育区域,所规划的路网应当更加具有针对性,在学校附近,应当以保障学生的安全为主,汽车应当设置合理停放位置,不仅要在学生上下学期间能够及时礼让,按照批次通行,还要在学生接送期间,为交通道路提供更加通畅的环境,在商业区域内,应当注重于步行街与机动车道的和谐统一建设,机动车不能妨碍人们的正常通行,并且步行街区域严格禁止机动车驶入。
2中小城市道路的优化设计
2.1道路特色设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被满足的同时,逐渐注重于精神世界的建设,道路的规划设计应当更加具有现代气息,为人们在通行过程中,提供审美的享受,达到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优质服务。在道路优化设计当中,应当对当地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进行考察,以当地特色为主要发展方向,在城市的路网规划当中,融合以地域风貌,一些城市作为古代都城,具有强烈的文化气息,应当在道路的建设当中,以传统文化作为底蕴,将现代化技术作为手段,充分发挥城市的优势特色,并且尊重自然形成的一些环境景观,防止由于道路的建设破坏的生态文明,造成负面效果。
2.2道路形状优化设计
道路的设计工作应当充分考虑当地地质,以及周边的自然或是人文环境,所以道路的形状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设计当中,应当在保障通行顺畅的基础上,完善道路的形状优化工作,帮助道路更加具有艺术性,成为具有城市特色的名片。在道路的建设当中,护栏、天桥、路灯等建设构成一个系统,在设计当中,应当充分考虑搭配因素,对整体效果进行勾画,通过设计方案的直观体现,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图纸进行完善,帮助所有元素的组成更加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例如路灯的建设应当将道路无死角的进行照明,防止一些阴暗地区的隐患产生,或是天桥的建设,也应当更加具有稳定性和耐久性。
2.3道路设施优化设计
道路的建设当中,周边的环境应当与其进行和谐统一,才能体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城市的道路建设主要服务目标是人们的通行,所以设施的建设应当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的同时,提高精神领域的丰满,通过绿植的覆盖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道路也可以通过植被进行分割,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具有亲近自然的空间,提供人文关怀。
[关键词] 城市轨道 城市智能交通 信息平台
1 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平台建设现状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地、市公共交通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至2010年底,全省公交经营企业达80多家,公路运营车辆达11334辆,其中,安装卫星定位车5516辆,额定载客量543378位。运营线路1019条,运营线路总长16352公里,年客运量达208825.9万人次,运营里程79729.2万公里。仅2010年,全省新增公交班线100条,优化班线200条。福建省交通各行业管理部门的业务管理系统建设也取得重大进步,形成了以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数据中心为主,以高速公路、运输管理、普通公路、港航等数据分中心为辅的全省交通数据分布体系,实现了厅、厅直单位,设区市、县级交通主管部门之间网络互通,并与省政务网、交通运输部网络互联。
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福建省已开展包括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营运车辆卫星定位安全服务系统、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交通视频监控以及车辆运行分析系统等在内的各项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卫星定位安全服务系统实现全省9类超过7万辆营运车辆位置监控,制定了平台、终端、终端通信协议及数据格式三个福建省地方标准准。
城市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所占份额日益凸显。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于2009年12月28日动工,预计2015年试通车,全长29.2公里;共设24个站点,分两期建设,2号线2016年建成,全长26.5公里。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也于2012年5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至2020年厦门将建成1、2、3号线一期工程3条线,长约75.3公里,形成放射状的轨道交通基本骨架。泉州市城市轨道交通也在规划中。近日福建省又提出福、莆、泉三市轨道交通圈的规划。
2 福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目前福建城市交通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首先快速机动化凸显了城市道路资源的不足,从而显著增加了道路负荷,引发城市交通的堵塞。其次,公共交通系统服务水平下降,导致公共车辆行驶速度降低和公交网络换乘的不便。再次,私家车激增加剧了道路资源不足和管理上的困难。
3 城市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发展形势及需求
3.1 转变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方式有赖于信息化的支撑
利用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来缓解城市道路拥堵,将成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重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方式必须逐步向科学管理、技术管理转变,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对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是城市共公交通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3.2 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的要求
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要求整合城市公共交通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率及运输实载率,促进运输合理化,降低公共交通的能耗,有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3 当前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福建公共交通所处的发展阶段,为综合信息平台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契机,2010年底,各设区市民用汽车拥有量已经超过160万辆,私人汽车拥有量超过120万辆。预计2015年,全省全年完成城市公交客运量约24.6万亿人次,日均675万人次,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日均25万人次。
有限的道路资源造成了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的不平衡,随着客流量的大量增加,中心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尤为严重。仅通过常规公交很难解决城市交通中的拥挤问题,其根本出路是建设大容量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快速、便捷、舒适、环保、可靠性等特点,但其建造和运营费用都很高,其服务范围又不能覆盖整个城市的所有地方。但在中心城区采用轨道交通可以在短时间内输送大量乘客,有效地缓解市区内的交通拥堵。
4 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平台建设
4.1 加强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基础网络设备、车载设备、道路及路边设备、交通枢纽信息化采集检测设备的建设,要对信息平台的软件系统进行优化和升级,丰富平台接口,推进各类系统如公交企业和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网络数据对接工作,实现信息快速、畅通、安全的共享。
平台建设采用“政府主导、合作建设”的模式,做到能在各种公交系统车辆、公交网络、场站、枢纽节点等适合公共交通信息的区域提供公交基础设施运行信息服务。
4.2 加强公交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公交信息化信息采集、系统
城市公交企业是公交系统运营的主体,公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关系着海西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成败。在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将公交智能化运行系统与公交企业智能化管理系统有机组合在一起,充分实现公交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应用。
4.3 重点完善各公共交通枢纽点、公交站场的信息化建设
公共交通枢纽点站是交通工具流量和信息量的汇集点,为实现枢纽内各运输方式的统一和谐,应建立多种运输方式管理和运营信息的交换平台,实现枢纽内轨道、公交、长途客运等不同交通方式的协同运转,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提高旅客换乘效率和应急疏散效率。
4.4 城际、城乡公共交通衔接的信息化建设
福建城市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不仅包括城市内部,还包括城市边缘的广大区域,应建立完成城乡公交互相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公交网络新机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尝试开发统一的城乡公交智能化系统,实现信息网络的无缝对接。同时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方式给予城际公交、城乡公交相应扶持政策。
关键词:市政道路规划;城市道路;规划管理
1.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道路的建设力度也明显加大。但由于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道路交通设施供应远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
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很多城市进行了交通专项规划,以缓解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我国大城市的交通问题表现为:交通拥挤和堵塞的现象普遍出现,交通事故不断增多,职工上下班乘车拥挤和出行时间延长。
严峻的交通形势严重地制约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市政道路规划现状
目前,对于我国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解决,都存在着一个土地利用和环境影响与经济发展相平衡的关系。
例如城市停车场地的匮乏,就是忽视了静态交通规划,对机动车数量增长速度估计不足导致的,从而使得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只能在路边乱停放,严重扰乱了城市交通秩序。
许多城市交通线沿线土地开发强度过大,也成为增大交通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的20世纪60、70年代,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已经比较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的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缺陷。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使得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制定相应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如将一条路的某个路段改为单行道或单双号通行、将交叉口的类型改变(无控制改为信号控制)、将某路段改为公交专用道、打通某条路或拓宽某条路等,都会引起整个城市80%~90%以上的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车速的改变。因此,交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交通管理需要做规划,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管理措施,都做过规划的,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
3.市政道路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3.1道路规划设计的目的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交通政策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3.2 市政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市政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交通安全、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摩托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多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可按道路网络抽象化、交通管理方案抽象化、交通流重分布模拟以及管理效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
3.3市政道路规划的层次
市政道路规划设计可分为三个层次。三个规划层次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层次越高,其规划效果越大。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道路交通网络的组织规划的目的是在城市交通网络已建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各种技术措施,平衡整个交通网络的交通流量,均衡交通分布,提高运输效率,使这个交通网络发挥最大的效用。如通过实施单行线、专用线、诱导系统、绿波、特殊运输线路、转向限制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交通网络的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得到优化利用。重点交叉口、路段的交通管理方案设计是交通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解决近期局部交通问题最简捷的手段。具体措施有:交叉口渠化、信号灯配时优化设计、转向控制、路段机非分隔、车道划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停车管理、设“严管街”等。
3.4市政道路规划操作过程
管理规划过程的核心是管理方案设计及方案评价。方案的设计是在掌握现状交通信息,分析出其存在问题,并预知未来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案评价过程是对未来交通运行情况的模拟过程,它是建立在掌握现状及未来交通信息基础上的。
4.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首先要对出行进行定量预测,并对某一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4.1出行生成预测
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居民出行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分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预测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增长率法、概率模型法和重力模型法。其中,单约束重力模型法在国内外交通规划中使用最为广泛。
4.2交通分配预测
在掌握各分区出行产生、出行吸引,以及出行分布情况后,即知道了各分区之间有多少出行交换量后,就可着手进行交通分配。交通分配就是把各分区之间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所获得的路段、交叉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应用较广泛的交通分配是随机用户平衡模型(Stochastic User Equilibrium)。该模型建立了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考虑了通行能力的限制,通过反复迭代计算,直至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最后分配出各路段上的交通量。
4.3停车需求预测。
机动车公共停车需求总量预测同城市人口、土地利用性质、车辆拥有量、生产力布局、商业、经济发展、交通政策、出行分布等有关。
通常采用以下四种方式进行预测:1、按城市规划期人口计算停车场面积。(此法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中远期停车用地控制)2、按车辆拥有量计算停车场车位3、用弹性出行终点的分布量预测。4、用全日机动车O-D表中的全部终点预测停车车位。先求全日全部终点与弹性终点之间的关系,将全日机动车出行终点量转换为弹性吸引量。
预测出停车需求总量后,应进行分区停车车位需求量预测,将总得停车面积和停车车位及各交通区终点分布量,按比例分配到各交通区。
5、道路网络规划方案总体评价
规划方案的总体评价是评价可行方案的总体指标,包括交通质量总体指标与网络几何指标2个方面,交通质量总体指标如下:全网络的平均交叉通负荷、平均交叉口服务水平、交叉口各级服务水平的百分率,各类交叉口的平均延误,主干道路段平均车速、次干道路段平均车速、全网络平均车速,公交平均运行车速,全网络平均出行时间、平均出行距离等。
网络几何指标如下:路网密度、主干道密度、次干道密度、公交线网密度,各类交叉口的个数与百分比,网络的可达性、通达性、易达性等。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 车辆的迅速发展与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不协调
自21 世纪开始,国际汽车市场全面开放,汽车价格也一降再降,加上国家大力支持私人购车,近几年我国私家车数量增长迅速,造成城市交通严重拥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正因为太过重视经济的进步,而忽略了城市道路交通的规划,而导致车辆的不断发展,交通建设的不断滞后,这样供给和需求之间就必然产生矛盾,从而导致交通拥堵的问题,它也成为了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实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严重矛盾所在。
1.2 交通发展战略不明确,缺少合理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
在我国城市中,大型城市道路主要分四种: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中小城市往往没有设置快速路。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一直强调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道路交通设计也是如此,我们要首先对城市道路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在执行过程中要有合理的交通管理措施,才能保证工作健康持续的进行,不能盲目。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要将规划和管理统筹结合,但是这点也正是我们所缺乏的,而且一部分工作人员对道路划分标准的理解还各有不同。正是由于这种一直以来的对各类道路划分标准的理解不一,交通发展战略不明确,缺少合理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使得道路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存在一些失误。不利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同时也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
1.3 道路规划中的主干道和支路建设主次关系不合理
长久以来,我国的道路交通建设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在规划建设中只重视主干道及立交桥的建设而忽视支路或次干路的建设。这种规划建设,在车流量增大之后,得到的必然是交通拥堵,在我国城市道路支路网的密度大大低于国际通用标准,也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正是由于这种主路网与支路网的不合理性,决定了城市交通不得不集中在几条主干道上,这就容易造成车辆过多而形成交通堵塞。
1.4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建设被城市规划所忽视
从最近几年的交通规划工作来看,三块板道路断面布置是非常常见的,也是规划中较为普遍的,但是往往正因为这样而忽视了对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专有车道的设计和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造成交通不通畅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在道路的交叉路口,原因就在于没有专用车道,各类车辆会相互干扰。还有原因就是环境、经济等带来的影响,所以单单只依靠拓宽现有的道路,又或者加大路网密度都是对于解决交通拥堵方面不太现实的做法。所以,只有加大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利用率,才能有效避免城市道路交叉口因各类车辆干扰而影响城市交通通畅程度的情况发生。
1.5 道路建设对人居环境的破坏
由于道路规划建设的规程中需要拆掉现状道路两边的房屋,而往往这些需要拆迁的房屋是城市的风貌或者文物古迹;另外需要拆迁的有些居民区是体现城市建筑特色或者城市环境风格的重要保护区;同时道路建设往往是通过减小道路绿岛、人行岛或者非机动车道来增加机动车道宽度,便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1 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在我国大中城市,交通拥堵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在上下班、节假日更是堵上加堵,要想从根本上做好城市交通规划就要从交通现状出发,做好深入的调查,这是根本。在调查中,要对到手的资料进行细致的划分和查阅,例如:位于重要交通地带的小区划分、经济区域划分、土地利用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往年的交通道路的车流量、城市居民的出行规律、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等。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下几个特点,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由此可见,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在一些有价值的方面我们在规划中要给予重视。
2.2 积极做好交通需求预测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要积极的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它是决定交通规划工作的“开路先锋”,也是基础性工作,交通需求预测的进行第一要务就是对城市交通出行量做一个事先预测,当然这个预测不是随意编造的,要考察各方面的因素,例如每个路段在一定时间内的行车状况等等。其次就是要对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
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2.3 促进公共交通发展
我国的交通规划及管理的水平其实还相对落后,交通信息服务、公共交通管理的整体水平都还有待提高。一是交通组织不合理,客流分布不均,影响交叉口路段的通行效率,导致路网交通拥堵;二是缺乏交通需求管理,大部分城市仍然缺乏有效的措施,迅猛增长的交通需求与发展滞后的交通管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促进大容量、快速、便捷的公共交通的发展,确立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形成以地面公共交通为主体,以客运轨道交通为骨干,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立体化、高效、安全、经济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2.4 增大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投入,统一规范道路功能
道桥设施是交通的前提,是缓解交通压力的基础保障。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的背景下,我国将增加对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投入,大力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网的密度,特别是支路和次干路的路网密度。在建设过程中要统一对快速路、主干路、支路等道路规范标准的理解,确保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与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相适应。
2.5 实施智能运输系统
智能运输系统(ITS)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有效且高效途径。ITS 是通过对关键基础理论模型的研究,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有效地应用于交通运输系统,从而建立起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2.6 引导居民低碳出行
低碳出行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出行。运用交通政策和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居民在出行中选择低碳交通方式,倡导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鼓励和推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自北京迎办奥运会以来,北京的低碳出行政策就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包括使用无污染公交系统,鼓励小距离步行等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反应。北京在低碳绿色交通建设上的经验可以推广到全国有条件的城市。
三、结束语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使得城市建设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所想象的“畅通工程”也在加快着运行,要保证这些工作都有序进行,就要各地市积极响应,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工作。在众多的实例研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是整个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城市的发展所服务。一个良好的城市道路规划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庄严,罗辑. 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J]. 交通工程通讯,2000(2).
[2]盖春英,裴玉龙. 基于公路网的路段交通量预测方法研究[J]. 交通工程通讯,2001(2).
[关键词]道路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城市交通作为支撑城市活力的最主要的基础设施,在城市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近年来, 我国各城市都加大了城市道路的建设力度, 但机动车数量增加的速度远大于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的增加,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普遍存在着众多的问题。
1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事故频发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稳步上升和机动车利用程度的增加(人均出行距离),城市中的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中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超10 万人,居世界第一。此外,还有大量非致命交通事故。统计数据表明,每5分钟就有一人丧身车轮,每1分钟都会有一人因为交通事故而伤残。每年因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
1.2 交通拥挤
汽车数量超过城市道路网的承载力,就会导致交通拥挤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交通拥挤是汽车社会的产物。在人们上下班的高峰期,交通拥挤现象尤为明显。据研究,深圳市仅交通拥挤导致的时间延误损失与空气污染加重导致的损失,2007年全年深圳市区范围内按交通拥挤测算的社会总成本为51.3~64.9亿元人民币,占当年深圳市区地区生产总值(GDP)的1.5~1.9%;按交通拥挤及较拥挤情形测算的社会总成本为103.9~132.5亿元人民币,占当年深圳市区地区生产总值(GDP)的3.0~3.9%。
1.3 交通公害
交通公害主要表现为噪声污染和大气污染。噪声源主要是汽车的喇叭声,它会引起听觉疲劳或听力损伤,严重干扰道路沿线居民的睡眠,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车辆排放的大量CO,HC,NOx,SO2,铅化合物等废气造成严重的城市大气污染,从世界范围来看,排放的氮氧化物的60%,一氧化碳的78%,炭化氢的50%是由于交通运输而引起的,我国目前由交通运输所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中占50%以上。
2 加强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城市土地利用应当通过TOD 进行组织
TOD即以公共交通引导土地开发,它能避免因过度机动化导致的城市布局分散。运送100名乘客,使用公共汽车运客与使用小型轿车运客相比,道路占用长度减少近90 % ,节省油耗约80 % ,排放的CO、HC、NOx分别降低86 %、95 %和90 %左右。因此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我国城市交通堵塞,保障普通市民出行的基本战略。
首先应当从规划层面贯彻公交优先思想,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布局锚固城市客运交通枢纽位置,依据客运换乘枢纽确定轨道交通或快速公交线网,依据公交线路和沿线土地利用确定公共交通站点,优先考虑公交专用道、港湾公交站、路外公交站设置,而后考虑小汽车车道的设置,将高效率运输方式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放到第一位,使居民养成乘公交习惯,将居民出行引导到公共交通。另外目前各大中城市都在建设快速轨道交通,轨道交通将能进一步引导站点附近的土地高强度开发。我国应在功能分区基础上,沿轨道交通站点或公共交通站点发展TOD,土地开发与轨道交通建设相互整合,积极鼓励居住、办公和零售开发集中在车站附近,使居民能够方便地利用城铁出行,同时,设计友好的步行环境,将公交系统与完善的行人和自行车设施结合起来,努力营造一个适宜的社区环境。
2.2 研究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以保证道路规划弹性
城市交通规划包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城市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和城市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当前, 许多城市正致力于继续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开发规划及建设, 提出要建成城市快速交通系统,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 但往往较少重视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在制定道路网络规划方案时,均以分析预测为依据,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估计不足,特别是在路网规划中对系统的应变能力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一些过去处于城市边缘的地区,由于这些牵动因素的综合作用,会逐步发展成为衔接老城区核心的发展方向的重要地区。如果对这些区域发展环境因素、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人口的发展论证不足,往往会造成城市用地布局不当,设计标准采用不当,路网规划弹性不够,形成新的交通约束。因此,规划时做好路网的发展战略研究,对道路交通需求进行有效的规划管理,才能为城市道路网系统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2.3 城市道路的环境功能应与交通功能、空间功能并重
城市道路的功能主要有3 个方面, 即交通功能、城市空间功能和环境功能。在传统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 比较重视道路的路网布置、线型设计、车道数确定、路面结构形式等交通功能和城市空间功能,而忽略环境功能。在现代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 应该把城市道路的环境功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均应从城市的环境整体出发, 根据不同区域的要求, 就空间组合、景观风貌、特色建筑、道路横断面组成等进行综合规划设计, 使各构筑物组成的空间轮廓、尺寸比例、色彩线条等相互协调、和谐美观, 以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水平、改进市民生活质量, 给人以舒适、安逸和美的享受, 同时也使城市道路的景观风貌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以满足人们对交通和环境的要求。例如加拿大的道路规划设计建设部门,是以保护道路周围环境为出发点来进行建设,自然森林资源绝不能遭到破坏。
2.4 城市道路断面布置和交叉通组织应以人为本
混合交通为我国城市交通的特点, 在长期的道路规划建设中坚持采用三块板道路断面, 注重车行道规划, 忽视机非分流系统设计, 造成交叉口处冲突点增多以及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相互干扰的被动局面,交叉口也成为路网系统中最为脆弱的瓶颈。
道路断面设计必须考虑步行友好,注重街道景观设计,注意道路绿化配置,注重连续、安全步行系统建设,主次干路必须设置分隔带和行人、自行车过街安全岛,以提高城市道路的宜人氛围,减缓机动车交通带来的噪音、尾气等环境污染,提高道路安全性。平面交叉口的设计最为重要的是保证通过能力与路段通过能力的匹配,这就要求进口必须拓宽,增加进口车道数量( 原则上应达到路段车道数的2倍以上),为此,还必须做好路口的渠化设计及路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包括灯控路口的相位与配时设计) ,增大交叉口空间资源的利用,保障城市道路系统高效运转。
2.5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充分考虑静态交通空间
随着机动化的快速发展,道路静态交通设施、配套设施相对滞后。首先,必须增加公共停车场、公交保养场的数量, 目前我国各城市大量停车占道和占道经营是造成交通拥堵和交通管理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大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第二,必须提高道路配套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如增加交通标志、道路照明,以满通需要;提高人行道地面铺装材料的质量, 以满足路人基本的行走要求;为残疾人、老人、童车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无障碍”设计。第三,必须增加辅助设施的数量,如公共厕所、交通图展示牌、公共电话亭及必要的休息座凳等。第四,应多为市民提供自由活动的场所,如街头广场,让人们在城市街道上可以容易地找到可以安全停留的空间。因此,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时应为道路静态交通预留好足够的空间,才能确保城市道路的畅通和人性化,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管理;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进程显著加快,对于城市发展的基础内容道路交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前城市发展来看,道路交通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道路传输力不足、交通结构不发达、交通设施陈旧等方面,导致了道路拥挤等问题的出现。因此,要想保证城市的健康发展,必须尽快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进一步做好做好交通规划管理工作。
一、我国城市交通系统现存主要问题
城市道路规划缺乏严肃性,道路交通拥挤现象层出不穷。
城市的道路规划作为城市的重要一部分,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所有城市的道路规划严肃性应突出地表现出来。一旦城市的整体道路规划确定下来,不能因为人为的因素的改变而改变。道路功能分工不明晰,布局不合理,道路建设与拆迁改造的统筹规划和协同施工管理欠缺,加剧了道路使用的困难。配合道路使用的交通管理制度不够,比如,出租车公司实行"招手停",随处停车,公交车公司设计路线不够严肃,公交点过于密集,加剧了某些地区交通拥挤问题。类似这样缺乏严肃性的道路规划,导致消耗了大量的城市资源,影响了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也使城市建设缺乏档次
(一)车辆的迅速发展与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不协调
一直以来我国过于注重社会经济建设而忽视了本应该与其协调发展的道路交通建设,城市道路交通建设滞后于车辆的发展,进而凸显出道路交通的供需矛盾,以致交通拥堵的问题成为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实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严重矛盾所在。
(二)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建设被城市规划所忽视
这些年来,三块板道路断面布置是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主要手段,而对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专有车道的设计和建设不够重视,这也就造成了城市道路的交叉路口各类车辆相互干扰而影响整个交通的畅通。与此同时由于环境、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城市想要通过拓宽现阶段的道路和加大路网密度,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方法已经不太现实。所以,只有加大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利用率,才能有效避免城市道路交叉口因各类车辆干扰而影响城市交通通畅程度的情况发生。
(三)城市道路规划中没有体现"以民为本"的原则
我们大多数的道路规划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是不够的。道路规划缺乏独立性和公开性,人们的需要得不到反应。城市的道路规划的约束力不强,降低了人们对道路规划的信任和关注。在城市道路规划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来规划城市的建设,要依据本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所起的作用和所处地位,给城市做一个好的定位,制定一个有效的城市发展目标。
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措施
(一)改变以往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观念
我国传统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观念是:只是通过增加城市道路建设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这种观念有一定的片面性,必须要得到很好的改变,因为城市对于道路建设的增加的容量是有限的,而交通需求则会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大。 所以,从长远看,只有对城市道路网的总规模和总容量有一个科学的分析,通过对现有道路交通的合理分配才能缓解道路交通日益增长的矛盾。
(二)采用全方位立体交通网络,满足城市发展的长远需要
经济发展迅速的沿海城市和所有大中城市,在编制或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道路交通规划中,所有城市对外交通的交叉口都必须预留立交桥的位置;城市的环状交通,过境交通必须预留封闭式快速高架路位置;城市中心区到各个重要交通港口、飞机场、汽车站场、火车站场、出海港口、重要工业基地,与四周所辐射和被辐射的各个城市、各县城镇都应多预留出几条快速对外交通和专用公路、轻轨铁路位置。所有这些不光要在图上规划控制,而且还要通过行政、法律手段,现场定桩立线,以求得今后能顺利实施。
(三)城市道路系统完整和通畅,交通均衡分布
城市道路系统应功能明确,系统清晰、完整,交通均衡分布,不同等级的道路应相互配合,尽量发挥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和效能,满足不同需要,形成一个合理的交通运输网,使城市各区之间有安全、方便、迅速、经济的交通联系,即要满足平时的交通运输要求,又要满足在发生各种自然灾害的紧急情况下的运输要求。 道路系统规划应与城市用地规划结合,做到布局合理,尽可能地减少出行距离和不必要的往返运输和迂回运输。要尽可能把交通组织在城市分区或组团的内部,减少跨越分区或组团的远距离交通,并做到交通在道路系统上的均衡分布。城市各部分之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城市各组团、分区间要有必要数量系,在商业中心、体育场、火车站、航空港、码头等大量客、货流集散点附近的道路网要有的干道相联一定的机动性,也可为发生地震时疏散人流提供绕行道路。同时要为道路未来的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
(四)保护与发展并重,真正实现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一定要以人为本,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市民的出行环境,因此在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使得能够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要兼顾城市道路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历史文脉的保护并重,在旧城改造时要科学合理的规划路网结构,选择部分区域为保护重点,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的整体性,进而实现城市发展于生态文明的和谐。
三、结语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关系到城市的当前及未来发展,关系到人们的日常出行,必须加强当前、中期及未来管理,而这取决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还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道路规划、建设和管理这三个基本环节上,探索形成民主和科学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运行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易燕.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探讨[J].城市建设,2011.
关键词: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编制体系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城市化整体水平的飞速发展,城市交通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交通规划也迎来了这么大的市场压力。摆在交通管理者和规划者面前的,有实施、审批、编制交通规划中的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在雅典一书中划分城市功能为工作、居住、交通和游憩这四类,其中城市交通中的整体规划就是城市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 城市交通规划中的相关法规
1990年开始实行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其中就提出了城市的总体规划,其有城市综合的交通规划体系和各项的专业规划。在1980年颁布关于城市规划编制方面审批的暂行办法中,对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规定,布置交通运输系统、城市道路和飞机场、港口、车站等运输交通设备的位置,明确城市主要广场交叉口和位置的形式、主要控制点标高和坐标、主次干道断面。在1991年颁布的城市规划中的编制办法承接了80年暂行办法中的相关规定,总体规划的阶段加大了对停车场容量及位置的确定、对主次干路方向的确定、对外运输交通设备规模的确定等这些要求,详细的控制性规划中添加了以下工作:对各级支路的控制点坐标、红线位置和标高进行确定,对停车泊位、交通出入口进行规定,修建性质的详细规划中对交通道路设计规划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
1995年建设部推出的国家技术标准,即城市交通道路设计规划规范,对交通规划的内容、任务、目标及有关技术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提到城市交通道路规划中有包括城市交通道路战略发展规划及城市交通道路网络综合规划。此规范沿用至现在,十几年来在国内交通规划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2006年颁布的新城市规划的编制办法已经开始实施,从城市规划编制每个阶段,从各层面和深度及从宏观到微观,针对城市交通中的规划,提出了不一样的具体要求,而且提升了交通战略发展的水平;对于总体规划中的纲要阶段,要对交通战略发展进行研究;总体规划中的阶段对城市交通战略发展和市域交通策略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新编制办法也增添了公交优先落实的政策,并对城市交通轨道进行网络布局等工作。尽管城市规划的编制办法有交通规划相关内容,但还缺少交通规划整体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站在城市发展促进的重要性和复杂交通规划工作的角度,亟待需要对编制体系规划进行研究,最终形成交通规划实施细则和编制办法。
2 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实践
纵观国内近年来关于城市交通规划方面的实践,有起步、道路交通规划及多层次规划的三个阶段。
2.1 城市交通规划起步
20世纪的70年代,发达国家中的城市交通规划和工程思想进入了国内,人类逐渐意识到了城市交通整体规划的作用。当时自行车是国内城市的交通主体,还没有突出交通的矛盾,在城市交通规划方面的认识局限在建设和规划道路这两个方面。之后,国内大城市开展了交通方面的调查,例如上海市就组织了关于机动车方面的OD调查,天津市对居民进行了货物流动和出行的调查,徐州市对居民进行了出行的调查。80年代底,国内约有30个城市对居民进行了公共交通方面的出行调查,这为国内城市交通的状况及交通的特征提供了有利的基础。这时交通规划的工作重点落在了分析和调查城市中的交通状况,且提供了相应的建议。后续引入了交通预测的模型,将交通规划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了丰富,例如TRIPS、TransCAD、EMME/2等软件已经被大范围使用,上海市的城市交通综合规划所总结了1986年到1987年之间的交通调查,并出版了其交通预测和分析,包括了所有交通分析、预测和调查,这是上海市交通综合规划的核心技术依据。(见表1)
2.2 道路交通规划
20世纪的90年代,城市交通规划方面的技术和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引入和发现了一些具有创新的工作手段、方法和内容,增加了城市交通规划方面的学术思想,最具代表的成果是1995年的《规范》。从那以后,国内正式地迈入道路交通的规划阶段。天津、北京、广州、上海、鞍山、深圳、马鞍山等大中城市都开始了交通道路的规划研究。同一时期进行的城市交通道路网络综合规划具有明显的两个特点:第一是由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的指导,都要纳入总体的规划中进行实施;第二就目前通常所说的城市交通综合规划不完全一样,网络道路规划做为重点,偏重对客货运枢纽、停车场、道路等交通设施的整体布局进行确定。此阶段,国内城市规划方面的设计院成功完成了国内第一个交通综合规划,走上了一个崭新台阶:纵向方面,交通规划扩展到公共交通、道路网络、停车、轨道交通以及交通管理,横向方面主要包括客货运输,这为迈入多层次规划的阶段提供了基础。
2.3 多层次规划
从2000年开始,在实践中人们意识到,想要解决城市中的交通拥挤,只靠交通设备的建设不能满足现在逐渐增加的交通需求,发展城市的决策进程和选择交通政策与交通规划变得越来越紧密。在人们面前,出现了交通结构优化、交通需求管理、交通可持续发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这些课题。城市交通规划目前较早的交通道路规划,到交通综合规划,再到交通战略发展以及交通政策的白皮书,武汉市的交通战略发展,南京、深圳、上海交通白皮书;往下发展至轨道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规划、停车规划等专项性质的规划,还有交通影响评价、地区性详细交通规划、施工期的交通组织、工程可行性分析、交叉口工程交通设计、交通道路工程设计等。城市交通规划迈入多层次规划系统阶段。
3 结 论
作为城市管理和建设的指导政策,城市交通规划技术质量高而且涉及面广,需要政府增加投入、领导重视、管理部门配合协调、专业部门的参与。城市交通规划当中需要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结合国家政策和技术工作,不断地进行创新,在国内机动化、城市化来临及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为了指导建设城市,引领城市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并发挥重要的作用。提出几点建议:①要加强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互动与融合,提高交通规划的作用和地位;②加快推动城市交通规划中编制体系的程序化和法规化,颁布城市交通规划相应的编制办法以及实施的细则;③对发展和建设交通规划专业机构提高重视,完备培养人才机制,采用新方法和新技术,提升城市交通规划整体水平;④交通规划以及有关工作在交通项目管理、建设、规划的每一个过程,例如可行性研究、规划前期准备、后期评价、项目实施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裕舟.交通视角下控规指标计算与评价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3.
[2]郑明远.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规划方法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关键词】城市 快速路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通拥堵日趋严重。在此背景下,许多大城市开始纷纷修建城市快速路,一方面来保证机动车出行的快捷和可靠,另一方面减轻主次干路的交通压力。然而,大规模高架路、立交桥建设既耗费了巨额城建资金,也带来城市景观破坏、噪声、大气污染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还对快速路沿线商业、居住等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一、快速路定义
即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双向四车道,及以全部控制出入,控制出入口间距及型式,连续流的交通设施, 并配有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的汽车专用的城市快速干道。快速路由主路和辅路两部分组成。辅路一般设在快速路(主路) 的两侧, 起集散交通作用, 同时通行慢速车流和区间交通。
二、快速路的功能与作用
快速路作为城市机动车辆的快速通道和城市道路网的骨架,其核心功能为:
1、从整体上提高交通可达性,降低出行时耗总量;
2、对交通需求进行分解,创造长短距离出行的空间分流条件,有利于城市各级路网的功能发挥;
3、形成城市大容量快速交通走廊,为城市各交通片区提供高效交通服务的同时,也为各交通片区起到屏障和交通疏导作用;
4、屏蔽或分流过境交通,提高城市运输效率,将过境交通引入快速路系统中,使之由城市快速通过,可以大大提高城市的运输效益和运行质量。
三、设计原则
1、设计中应体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同时将系统工程、网络工程等有关思路纳入快速路的总体规划设计之中,使设计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先进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2、规划设计中考虑人车分流,动静分流,快慢分流等交通功能,从建设、运营、养护、管理等方面认真做好总体规划设计。
3、应与区域内道路网有较好的连接,对重要的交通枢纽点,应设置较强的交通设施来满通功能,避免交通阻塞点的产生,同时合理确定互通式立交的规模、型式等。
4、与交通流主流向一致。机动车流走廊承担城市集中的机动车出行,是城市快速路网的基础,城市快速路的线位布局应与其一致,将城市交通的中长距离机动车交通流尽可能地纳入快速路系统, 以充分发挥快速路大容量、机动车快速通道的作用,减小其它城市道路的交通负荷,起到提高整个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运行效率的作用。
三、规划设计存在问题
1、规划与定位不明确,造成快速路与城市相关道路、快速路自身各段交通分配不均衡。
由于在前期规划和后期的运营中,对于快速路与城市其它道路没有合理的规划和明确的功能定位,造成快速路型心与城市城区型心不合,快速路功能地位没有得到保证,快速路与城市其它道路上、快速路本身各段上交通量分配比例不均,造成快速路与城市其它道路无法发挥既有功能。如长沙市二环线东南段交通棚堵严重,而其并行的万家丽路及二环线的西北段交通压力均较小,这主要是由于规划原因造成。
2、长距离交通与短距离交通、快速交通与慢速交通、穿越通与区域内部交通混行,导致拥堵。由于快速路行驶速度高,通行能力强,使得大量短途交通流汇入,既增加了快速路的交通负荷,又因为慢速交通和短距离交通频繁的合分流交织干扰使得快速路整体通行效率严重下降。
3、立交、匝道等节点处交通衔接结构不合理,交通运行不畅快速路与城市相关道路的衔接部,日益成为交通拥堵的瓶颈。主要有立交匝道口处交叉冲突严重、主路与辅路衔接处,出入主路的路口设置不当易造成拥堵等原因。
四、规划设计优化措施
1、合理规划与明确定位、优化路网格局,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应逐步改造城市道路网,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使得城市相关道路的吸引系数增强,引导城市区域内部的短途交通在城市一般道路运行,减轻快速路上短距离交通的干扰,增强快速路的通行能力。
2、合理调整节点布局及结构,优化节点功能没计,实现交通有序衔接合理规划快速路立交、匝道等节点命设,避免节点距离过小造成频繁进出与合分流,规范车行秩序;着重研究立交等节点处两相交道路及节点本身三者之间的通行能力匹配问题,避免节点处成为交通瓶颈;考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置合理的匝道进出组合,进可能避免快速路主线的交通拥堵。
3、完善管理手段,实现科学的交通管理,引导交通有序运行加快城市交通动态诱导系统建设,实时路网交通流量信息,为驾驶员提供最新的道路交通状态信息,作为驾驶员路径选择的主要依据,从总体上把握和控制交通流向,避免交通流向快速路过度集中,使交通压力在整个路网分摊得比较均衡,减轻城市快速路等主要道路的拥堵状况。
4、建设快速路交通控制系统,从源头控制交通运行由于快速路及其相关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交通系统,因此应从总体上实施总体控制。对快速路主路路段、快速路匝道以及与城市道路衔接区域等部分加以控制,特别是设置入口匝道控制,使得进入快速路的交通流尽可能的接近但不超过其通行能力,最大限度的利用快速路但不使其发生拥堵。
五、规划设计
1、快速路的选址和布局。首先要明确快速路的功能是解决片区间长距离机动车交通还是解决城市过境交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其次,在明确功能的前提下,根据快速路所服务车流的分布流向来确定快速路的基本走向。然后,再来研究快速路的具体路径,在确定快速路的具体路径时,必须十分慎重。注意到机动车行驶的机动选择性,快速路路径不必完全按照最短流向来选择。
2、道路布局形式。根据城市快速道路与地表高度的相对关系可将道路结构分为地平式、高架式和路堑式等3 种。(1)地平式。由于地平式城市快速道路切断了原有城市的许多街道和步行系统的连续性,必须调整快速道路两侧的路网结构,并通过相应的跨线设施恢复他们之间的必要联系。因此,地平式城市快速道路的选线必须非常慎重,适宜布置在城市功能特征区之间,和其他自然分隔因素组合在一起,使城市用地保持相对的完整性。(2)高架式。高架式快速道路是以高架结构在地表标高之上建设,占用地面空间较少,而且高架道路以下的地面空间可作为其他用途,如停车、仓库或一般城市道路等(3)路堑式。路堑式快速道路的最大优点是车辆行驶时可以减少噪声、废气、灰尘对沿线环境的干扰和污染。
3、与公共交通的衔接。(1)公交专用道的设置。一般情况下,可以在辅路部分设置公交专用道,利用快速路的高设计标准,减少公共交通与社会车辆的干扰,减少慢行交通与机动车交通的干扰,尽量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输效率。(2)公交站台的设置。在快速路系统中,公交站台形式须采用港湾式停靠形式,避免公交车辆停候对社会车辆的干扰。一般情况下,公交站点间距一般为500m左右,但在快速路系统中,为保证车辆的运行速度,减少停站时间对行车速度的影响,应增加站台距离,实现“大站快车”的运输理念。另外,公交站台的设置须与行人过街系统协调设计。在主辅路形式快速路中,停靠站设置在主辅路之间的分隔带上,站区设置过街通道供行人进出站台,可配合路段慢行过街需求,兼作为行人过街设施。
城市快速路设计是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交通路网的主骨架,在城市交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城市快速路规划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交通组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朱兆芳;赵建伟;王晓华;李传宪;张欣红.天津市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01)
[2]朱家兵.关于城市快速路规划设计有关问题的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08)
[3]黄文健;杨涛.城市快速道路规划建设若干技术问题初探[J].现代交通技术.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