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多元文化背景透析
多元文化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的意识形态在教育领域的映射。虽然它是为了解决移民的多源性带来的文化异质性、多元性与形成统一民族心理之间的矛盾而在教育中采取一系列改革的措施和手段,但是,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其内涵和价值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教育已不再仅仅是移民国家要考虑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全球化实质上意味着多种文化的碰撞和冲突。[1]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多元化的浪潮正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多元文化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背景,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办学理念及实践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幼儿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奠基期,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我认为分析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及选择与编制问题十分必要。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实施重形式,轻实效。
当下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大部分强调自己的特色,这既有利于应付各类机构的检查,又是幼儿园招生过程中的重要“王牌”。幼儿园多元课程中有蒙台梭利课程班、双语课程班、感统训练班、艺术特长班、诵经班等,听起来的确丰富多彩,但深入许多幼儿园调查后,我发现,在实际教学当中,许多教师囿于自身能力的不足,不能很好地理解新课程的实质,仅仅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机械教学。不能真正地理解所谓的“特色”课程的实质。特别是对孩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采取正确科学的方法给予必要的干预,不能把握干预的良好时机,特别是一些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往往教学效果不佳。
(二)课程的内在逻辑与幼儿发展的规律不相适应。
幼儿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幼儿课程的编制与开发应与幼儿内在发展的规律性相一致,只有建立在理顺两者关系的基础之上的课程才能使其成效性得到最佳的发挥,才能使课程真正的主旨得以张扬。然而纵观当下的幼儿园课程,许多课程的内在逻辑顺序与幼儿发展的规律不相适应,只是盲目地增加课程的内容,加大课程的容量,而忘记了一切课程编制重要的准则之一就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性。
(三)家长与教师对多元化背景下课程的理解有失偏颇。
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落人后,能多学一些本领,特别是一些家长把自己儿时未能实现的梦想交予了下一代,倾尽一切为孩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却不顾孩子自己的兴趣需求与心理发展的特点,正是一些家长的盲目追捧使得许多名不副实的特色班有了自己生长的土地。
现在幼儿教育还尚未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幼儿教育的市场化倾向还非常明显,幼儿园一切工作以提高效率为依托,想方设法地开设一些新鲜的课程,冠以促进幼儿发展的名号,实际上不但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反而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障碍,使得多元课程失去了原先的初衷,在教学实践中严重地扭曲和变形。
三、促进科学的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
纵观当今幼儿园多元化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的问题,又有幼儿园的问题,也不乏教师与家长的责任,那么怎样才能促进多元化的幼儿园课程健康发展呢?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着力构建形式与内容并重的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体系。
课程形式的日渐丰富是文化多元化的写照,也为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但是只重形式而忽视内涵的课程体系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反而会造成孩子身心存在各种问题。因而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既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与幼儿的喜闻乐见,又要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准确地贴合多元化课程的主旨,避免教学过程中主旨迷失,只剩下空空的皮囊,使得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的目标难以达成,时效性减低。
(二)着力构建适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多元文化课程体系。
学前课程内容要适合幼儿的一般发展规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与幼儿身心发展顺序相吻合,遵循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等原则。[2]此外要关照孩子们之间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讲究方法。要按课程内容为特定教育阶段的学生选择,在选择时必须注意到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尽可能与之相适应,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幼儿园课程为例,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对儿童来讲,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儿童从生活中选取符合他们要求、感兴趣和爱好的内容,通过活动参与,积极构建、内化为自身的经验。一味灌输科学知识,一味学算术、英语,显然不是儿童兴趣所在,只能使儿童对学习感到厌烦。[3]
(三)幼儿园应加强多元文化课程师资的培训。
教师作为课程的传授者,必须准确地理解课程的真谛,才能有效地传递课程的主旨。我国幼儿师资的培养正在采用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教师入职后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培训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实现自身的职业成长与专业发展,尽快地脱离“新手”阶段,成长为一名“专家型”的幼儿教师。因此,要大力加强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课程实施的培训。
(四)家长应当学会科学地为孩子选择多元文化课程。
越来越多的家长接受了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的相关内容,认识到了不同的课程对孩子发展的益处,但是很多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不能着眼于孩子真正的需求,着眼于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孩子选择适当的课程,而是盲目地跟风,相互地攀比,扼杀了孩子的兴趣,过早地强迫孩子接受各种特色的教育,使孩子失去了对更多活动的兴趣,为以后的全面发展带来了阻碍。我建议有关机构应当开设家长学校,让家长更加科学和系统地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学会科学地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多元化课程,真正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小红.论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和价值[J].宁波大学学报,2002,12:36.
关键词:幼儿音乐师资;音乐技能;考试标准;课程体系建设
一、幼儿音乐师资培养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是思维强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其音响、节奏与旋律最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想象和培养他们的情感,是幼儿早期进行智力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能力在儿童各种能力的早期表现上最为突出,有心理学家曾统计:3岁前出现音乐才能的男孩为22.4%,女孩子为31.5%;3岁至5岁时,男孩为27.3%,女孩为21.8%……有近一半的儿童在五岁以前就出现了音乐才能。由此得出,进行音乐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幼儿阶段。
幼儿园作为开展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幼儿音乐才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幼儿教师的自身素质则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幼儿音乐早期教育,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幼儿音乐师资队伍就显得愈发的重要。
二、我国幼儿音乐师资现状
(一)幼儿音乐师资缺乏
我国幼儿园师资总体比较缺乏。从表1(见下页)看出,近10年我国幼师比一直维持在1∶24以下较低水平。按照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等相关政策文件规定,我国幼儿园教师与在园儿童的比例不应低于1∶16。若按此比例计算,所缺教师高达51.67万人。而拥有较高水平的音乐专业素养,了解幼儿教育的整体规律,并熟悉掌握幼儿音乐教学规律的幼儿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一些幼儿园,幼儿音乐专业教师根本就不存在,音乐教师只是由会一点简单音乐和儿歌的教师充当。对于遍及全国各个地方的乡村幼儿园,幼儿音乐师资则更属梦想。
(二)幼儿音乐师资职前培训不明确
目前,现任幼儿音乐师资依据所受职前培训的专业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大类:各教育层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各教育层次培养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其他。
第一类,各教育层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实施的是“全才”式的幼儿教师培养。广泛学习了针对幼儿的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基础课程和音乐艺术教育。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校之前没有音乐专业基础,大学期间又采取的是“全才”式培养,自身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教育能力都提高有限。工作后,在幼儿教学实践中,他们又对幼儿的文化、生活、音乐、美术、自然等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全面负责,也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教育能力。这些幼儿教师对幼儿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及西方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几乎不太涉猎,多数仅凭自己的爱好来挑选幼儿音乐教学材料,潦草应付对幼儿的音乐教育,更谈不上针对幼儿音乐教育的课程与教学进行研究、探索和对幼儿音乐潜能进行开发。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音乐教育是需要发展儿童技能的,有了技能才有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才能够亲自参与音乐艺术活动,才能陶冶儿童的性情和品格,达到增加儿童幸福感的目的。如果作为儿童音乐才能的培养者自身的技能、鉴赏能力都很差,很难想象如何将音乐的美感传递、教授于幼儿。最终,幼儿的音乐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科学化、规律化和人格化将流于形式。
第二类,各教育层次培养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每年全国各地院校招收了大量的音乐教育和表演专业人才,他们毕业后一部分进入了中、小学校,一部分进入了社会表演团体,还有部分进入了幼儿园。由于择业选择的竞争,他们选择了幼儿音乐教育,这本来是一件对幼儿教育发展非常具有意义的事情。但是,由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音乐教育多是针对中小学教育层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音乐艺术多是普及性、大众性的音乐艺术,更多是一种为了表演性质而学的一些音乐知识,都没有针对幼儿音乐学、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等幼儿专业的知识学习,使得毕业生虽然在幼儿园进行幼儿音乐教育,但其理论、技巧和实际应用产生了脱节现象,往往造成了以成人的心态去传授通俗歌曲、儿童歌曲,偏离了幼儿音乐教育方向,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
第三类,一般为其他专业转行,或从各种途径转行的人员。其音乐素质和能力更是无法符合幼儿园的实际需求。
二、高校幼儿音乐师资培养对策
(一)调整转换培养思路,在重视“全才”式培养的基础上,加强“专才”的培养
可在学前教育的专业名称后用“音乐教育”或在音乐教育专业名称后用“学前教育”标注培养人才的内涵。各级领导需要加深对幼儿教育本身的认识,重视幼儿音乐艺术教育对幼儿未来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不需要统一而无特色的“全才”,而需要进行“音乐专业分流”,将幼儿音乐教育作为其基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创新、活泼、懂得幼儿音乐教育规律的幼儿音乐师资。
(二)制定合理的招生制度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将人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全才”式的学前师资,其招生考试标准是全国统一高考,根据填报志愿情况择优录取,没有设置额外的专业考试。由于音乐技能掌握需要的周期较长,仅仅依靠入校后的两三年时间很难达到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对幼儿音乐教育越来越早,很多孩子很小年龄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因此,以培养幼儿音乐师资为培养目标的学前专业招生,除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外,还应设置相关音乐技能、创造力的考核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幼儿音乐师资的素质。
(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
一是幼儿音乐师资职责,可以定义为用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启发和教授儿童音乐才能。因此,幼儿音乐师资的培养既要有现代的学前教育理念和基本的学前教育技能,又要有较高的音乐相关技能。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除了开设学前教育的基础课程外,如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等,应着重加强音乐技能、鉴赏能力的培养,但应避免模仿音乐专业院校的培养模式,应以幼儿教学实践需求为出发点,注意培养学前教育理论与音乐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除开设钢琴、声乐、舞蹈等技能基础课程外,还应开设如幼儿钢琴教法、幼儿音乐鉴赏、幼儿音乐教法、幼儿舞蹈教法等课程。二是应开设国内外先进音乐教法理论和实践课程,如奥尔夫、柯达伊、铃木教育法等。三是幼儿音乐师资需适应时代潮流,能够拥有现代化教育观念、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开设现代化设备、教学软件应用课程;学习先进的多媒体教材,如艺术教育多媒体教材《音乐的翅膀》等。四是增强实践课程,加强教育教学的见习和实习。目前学前专业学生学习理论的时间占了绝大部分,一般实习和实训仅有4-6周,导致了大批理论素养较高、但实践素养较低的毕业生进入了幼儿园,完全不适应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幼儿音乐师资的培养是进行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培养,而非学术人才的培养。因此,实践环节应给予重视和加强。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双师型”教师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与校内教学改革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未来幼儿园工作的需求。从而改善目前学前专业毕业生偏理论、轻实践,缺乏工作实践经验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庞丽娟.中国教育改革30年学前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宋红娟.英国“入职与发展档案”制度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的启示[J].早期教育,2009,(3).
[3] 李晋瑗.学习陈鹤琴先生音乐教育思想[J].早期教育,
2009,(2).
一、确定质量方针与目标
质量方针表明了人才培养部门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承诺,[2]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以就业为导向,以学前教育岗位和岗位群需求为依据,持续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确立了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通过“院园合作、学‘教’结合、顶岗支教、置换培训”培养出“综合发展、特长明显、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技能型学前教育人才,力争三年内把本专业打造成为省级特色专业,使学院成为本地区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基地。
二、制定质量保障措施
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要想保证人才培养的实际过程不偏离目标,必须针对关键问题制定质量保障措施。为了实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控,从根源上避免出现问题,制定了以下措施保障质量。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搭建优质成才平台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为确保高职学前教育人才能够更好为用人单位服务,必须从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做起。我们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听取学前教育专家意见,召开在校学生座谈会,毕业生反馈回访等各种形式的实地调研,引入学前教育工作一线的优秀教师与园长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力求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
(二)积极开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传统的学科型学前教育课程结构培养出的人才,走到工作岗位往往会感到学的内容和实践工作场景有较大差异,需要较长时间适应。为确保学生上岗就能用,上岗就好用,专业与各实训单位合作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在专业教师和业界专家共同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专业工作岗位,选取任务内容,创设学习单元,再由课程专家和教学督导小组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指导和综合,突出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确保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通过教学活动实践得到保障。
(三)建设高技能、高素养的专业师资团队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技能修养、创新实践能力强不强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能否得到保障。首先,通过引进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打造学前教育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使其在专业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其次,选拔培养专业骨干教师,通过挂职锻炼、出外进修、国内外专业考察调研等活动提高其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使其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学、教研、培训工作中带好头;最后,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院园合作”新机制;加强对兼职教师的选拔、培养、提高工作。
(四)遵循PDCA循环程序,逐步建立专业自我评估机制遵循PDCA循环程序,建立专业自我评估机制:P是编订专业建设的周年计划(设计软硬件建设指标及项目责任人);D是实施专业建设计划,检查进度并克服建设困难;C是拟定评估计划及自评指标、程序和工具,就各项目重要环节进行评估检视;A是明确专业建设成效和需要改善之处,为制定下一周年的专业建设计划奠定基础。四个阶段进行循环转动,每转动一次,质量就提高一步。
三、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管理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的主导思想就是“顾客的满意和认同是长期赢得市场,创造价值的关键”。为此,必须把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到工作业务流程中,即在各个环节都应该牢固树立“顾客第一”的思想,坚持不断地改进质量,进一步拓展用人市场。
(一)凝练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是提升专业品质的重要促进手段,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可以提升专业教师执教能力;促进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及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从而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增强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扩大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
(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贯通人才培养通道以学前教育专业“3+2”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通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明确各自教学重点。通过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改革招生考试制度与评价办法,探索中高职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增强专业办学活力。
(三)强化院园合作、开放育人逐步与各实习基地幼儿园结成网络联盟,引入行业新技术、新理念,院园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幼儿园的工作过程紧密结合,通过专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持续满足专业市场对人才素质要求。
1、成立高校、教学单位及教育部门三级领导小组
高校领导小组的职责为:对高等院校的指导教师和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的选聘,职责,培训,监督,考核与激励等方面做出规定,制定具体可行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教学单位领导小组的职责为:结合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工作及师范技能训练与达标工作等,扎扎实实,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双导师制”工作顺利开展。教育部门领导小组的职责为:推荐中小学名师作为双导师的遴选对象,加强对高校教师到中小学工作的管理。
2、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参照《高等院校指导教师聘任办法(试行)》和《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聘任办法(试行)》(教师[2012]828号)文件精神,高校制订《高校指导教师聘任办法》,联合当地教
育局制定《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聘任办法》,结合《高校教育实习管理办法》,科学编制《“双导师制”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从而保障“双导师制”工作的扎实推进。
二、科学规定“双导师制”教师的任务是“双导师制”工作取得成功必要条件
1、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
高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在中小学、幼儿园跟踪指导实习生的过程中要结合自己专业的特点,为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上课不少于60课时。被高校聘为“双导师”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到高校开展观摩课、案例教学、班主任工作等课程教学,指导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授课不低于20课时。
2、共同开发教师教育课程
高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开发教师教育类课程,主要是教师教育实践类及中小学教学改革类课程。
3、共同指导师范生教学实践(实习)
担任教育类课程的高校教师,按计划到中小学、幼儿园指导师范生的教学实践(实习)不少于5周。作为实习基地的中小学、幼儿园积极接纳并妥善安置实习生,选派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实习生指导教师。
4、共同开展课程评价
高校教师在中小学、幼儿园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专业与所在实习基地的教师共同听课、评课、上公开课、观摩课。被高校聘为“双导师”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高校与学科教学类教师一起共同开展课程评价。
5、共同开展教学研究
高校选派的教师教育导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改革,结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实施,对有特色的教研项目由高校进行立项共同开展研究。
三、对“双导师”进行考核与表彰是“双导师制”工作取得成功的激励条件
1、制定考核方案,明确考核目标
根据高校制定的“双导师”考核方案,每学年考核1次,考核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双导师”考核由高校和合作单位共同进行,对中小学导师的考核,高校评分占70%,派出单位评分占30%;对高校导师的考核,高校评分占30%,挂职锻炼单位评分占70%。
2、制定奖惩制度,激励导师工作
【关键词】师范类高职院校;戏曲美育;“通识型人才”培养
一、戏曲鉴赏课程在师范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定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宏观层面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依笔者所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胜任社会职业化的实际需求,而且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尤其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相对于从事理工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而言,以培养小学与学前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更需要加强美育课程体系建设,让我们这些“未来的小学与幼儿园教师”通过相关的美育课程学习,使自身“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继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们,为国家造就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新时代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实际上,当前小学与幼儿园教师在基层学校从事的教学工作,并不像初、高中教师那样严格限定任教科目,鉴于教学内容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小学与幼儿园教师更多充当的是一种“全科型”以及“教师+父母”的多重角色。因此,笔者认为,以小学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为办学特色的师范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应当是“通识教育”和以此造就的“通识型”人才。亦即它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而且要兼具多种才能,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文化素质与健全的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循此思路,作为这类特殊“通识型”人才美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戏曲鉴赏课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戏曲“唱念做打”等常识,通过“听”(聆听声腔音响)、“观”(现场观看音像)、“咏”(哼唱吟咏腔调唱词)、“做”(体验模仿戏曲行动)、“品”(品位评判作品的美学意蕴与文化内涵)、“悟”(省悟作品的艺术灵魂与文化精神)”等审美环节达到鉴赏与审美的最佳功效;另一方面,戏曲鉴赏课必须避免盲目以专业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实施教学,但对于少数天赋较好且愿意下功夫深造的学生,可以适当向专业化方向培养。
二、师范类高职院校开设戏曲鉴赏课程的根本目的与实施途径
作为师范类高职院校教师与美育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必须明确美育“公共课”中戏曲鉴赏课程的根本目的:(1)以“审美”为主体而非以“训练技能”为主要任务,把“以美育人”融入戏曲鉴赏课程的各层面、各组成部分与各个环节。通过戏曲美育课程使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得到提升,而不仅仅是提升戏曲的某些专业水平;(2)教学过程中有全局意识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跳出单一的“专业戏曲”人才培养模式,从本专业的学科本位转为“育人”本位。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提炼本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并以此为基础建构戏曲鉴赏的课程与教学体系。针对高职院校目前的教学现状,戏曲美育课程的有效实施途径应当包括:(1)一方面需加强与其他姊妹艺术学科的联系,与音乐、美术等科目融合渗透;另一方面有意识地与其他人文学科融合渗透,通过课堂教学探索戏曲美育的多元化教学方式;(2)校内可开展跨学科的美育主题教学实践活动,让不同专业、不同科目的师生共同参与、献言献策,从不同角度丰富学生对于戏曲鉴赏与美育这一主题的认知与理解;(3)校内的戏曲鉴赏课堂教学要与校外的戏曲剧场演出以及家庭、社会的戏曲表演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既有理性的审美认知与教学经验,又有感性体验与表现美的能力;(4)将上述几个方面进行整合——在戏曲与其他学科、校内与校外,课堂理论教学与表演实践之间形成美育的“合力”,提升戏曲鉴赏课程的“以美育人”之目的。另外,高职院校的美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也要改变以往只注重“专业技能”而忽视“育人”质量的不良导向,制定出科学、客观的美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研究凸显戏曲美育课程“专业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学校美育课程质量监测部门要不断改进并创新评价考核机制,并以此为正确导向,探索戏曲鉴赏等美育课程如何更好地发挥“育人”这一根本作用。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组织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深入推进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惠民政策,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的道德教育网络。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明党的纪律,加强对中央和省关于教育改革重大决策部署和各项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行政监察,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强化对权力集中的重点领域的监督。加强机关党建,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力度。
3.加强机关作风和行风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实施办法”,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开展调研,进一步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厉行勤俭节约。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继续开展教育行风民主评议,深化教育收费专项治理工作。加强教育宣传工作,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扎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4.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为龙头,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完善。扎实做好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两个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支持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和等市开展的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
5.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强招生计划管理,推进研究生培养高校退出专科层次教育进程,进一步扩大对口招生和五年制高职招生规模。扩大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规模,分批将技能型特色名校纳入高职单独招生范围,积极开展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建立完善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优秀选手注册升学制度。推动市级教育部门建立统一招生平台,统筹管理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保持职普比1:1。深化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加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适时开展普通高中同等学力认定,规范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程序。积极创新人才选拔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录取批次,推行平行志愿等。加强考试环境综合治理,维护公平公正。
6.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加强对高中课程实施的管理和监督,落实课程公示制度,强化薄弱课程的开设。深入实施普通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坚持能力本位,全面推行职业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出台管理办法,加强省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推动落实校企合作财税激励政策,吸引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人才培养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双专业、双学位教学改革,深化学分制改革,加强高校开放合作。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等卓越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强化实践育人,积极开展创新性实验教学。
三、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7.完善规范办学行为长效机制。宣传、贯彻《省对违规从事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完善规范办学行为长效机制,严格教育行政问责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制度。编制并实施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切实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规定。抓好学校卫生、艺术教育及国防教育工作,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较好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国防意识。强化教材、教辅材料建设和管理,完善义务教育教材政府采购工作,组织开展高中教辅材料的评议推荐工作。
8.着力推进普通高中多样、优质发展。出台特色高中建设方案,启动普通高色创建活动,努力转变同质化倾向。出台“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联合育人计划”,促进人才培养创新。探索推动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融合发展。落实“选课制”,推行“走班制”,扩大学生通过选择课程来选择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自主性。
四、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9.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探索建立防止辍学监控机制,完善学生辍学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明确义务教育学校设置标准和办法,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避免因调整过度造成学生入学困难。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升学考试的办法。推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少年关爱和服务体系。继续做好控制义务教育学校规模和班额工作。结合各市推进教育现代化经验,研究和论证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加强省级规范化学校建设和管理,逐步实现由重条件向重内涵、重配备向重使用转变。重视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
10.推进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11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工程,积极落实项目资金,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加大初中探究实验室试点力度。启动农村中小学就餐条件改善和体育器材更新工程,改善农村中小学食堂和学生体育健身条件。
11.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607处。加大对城市新建居民区配套幼儿园管理力度,扩增城市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继续推进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及认定工作,落实乡镇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加大贫困村幼儿园建设力度。出台《省幼儿园管理办法》,规范办园行为。
五、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基础能力建设
12.深入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组织全省分市编制职业教育规划与布局方案,推进以市为主统筹规划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优化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布点,确保区域内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大体相当。启动中职学校规范化建设工程,签订责任书,采取奖补结合方式,在全省建设一批规范化中职学校。全面推进中职学校和专业点分级认定,继续规范学校名称,清理不合格学校和专业点,确保所有中职学校年内达到合格标准。完成第一批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计划,推进第二、三批建设,确保顺利通过检查验收。继续建设一批中职学校多专业示范性实训中心、国家级实训基地。探索建立中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水平监测机制。
13.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完成56个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启动部分中职教育新专业和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建立以典型工作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新型课程体系。建立健全教材编写、选用与审定机制,启动中职教育专业教材、课程资源开发并探索建立共享机制。开展中职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加强与行业部门协作,分专业类别完成省级中职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建设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专业联盟。启动建立学生实习责任和校方责任相统一的保险制度。坚持以赛促改,完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成立高水平技能训练协作组织,提高组赛、竞赛水平。
14.全面推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组织完成五年制高职教育举办主体和专业点论证、审核和备案,进一步扩大培养规模、扩大教学联盟试点范围。研究出台应用型人才对口贯通培养实施办法,推动中职、高职、本科学校积极实施基于专业接续、课程衔接、学分认可的联合培养模式,推动高校建立完善招收中职毕业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探索按专业长线贯通培养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抓好试验区“3+4”应用型本科试点,组织实施高职和本科学校联合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试点。扩大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双证互通”试点,支持职业院校学生取得多项职业资格证书、技工院校学生取得学历证书。促进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沟通衔接,探索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学分互认、学历互通机制。
15.扎实推进继续教育和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启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及学分互认试点,探索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新途径。成立全省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完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平台。推进成人高等教育15个品牌专业和80门特色课程建设。落实乡镇社区教育中心设置与评估标准,统筹城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建设一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和示范乡镇。推进社区教育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创建一批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立全省继续教育信息化资源联盟。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依法推进民办学校规范管理,出台《省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规定》,完善民办学校年检制度,探索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机制。
六、全面推进高校分类建设
16.切实优化高校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完善教育服务蓝、黄两大发展战略、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教育的服务支撑能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调整优化高校办学层次和学科结构,出台《加强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的意见》。继续做好普通高校更名和升格、民办专科学校升本工作。以调整和优化高职教育结构为重点,严格控制设置数量。积极探索高职与技术(技师、高级技工)学院优质教育资源融合发展的路子。加强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保证平稳过渡。按照高校分类管理和内涵发展的要求,核定高校在校生发展规模。
17.继续实施名校建设工程。引导高校根据自身实际,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研究探索对高等学校实施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考核,遴选第二批名校工程立项建设单位。起草出台《特色名校建设管理办法》。
18.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实施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办学特色,实施精品课程工程。加强教学评估工作,制定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规范,开展专业合格评估试点,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院校合格评估工作。全面提升学生工作水平,创新管理、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做好学籍学历管理,规范办学秩序和行为。加强就业工作队伍、指导课程和就业市场建设,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继续做好免费师范生就业工作,完成大学生入伍预征和选拔大学生应征入伍任务。
19.提高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评审认定20个左右“2011协同创新中心”,并遴选申报2013年度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实施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加强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对“十二五”重点项目进行中期评估,争取更多科研平台进入省级和国家级行列。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对“十二五”重点学科进行中期评估。加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能力,促进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
七、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中心任务
20.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推进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继续实施省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工程,资助建设4所省级、20所县级教师教育基地。推进省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建设。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团队管理办法。制定中小学教师转学科培训实施办法,并抓好实施。继续组织实施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万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等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系列工程,组织开展骨干教师海外研修、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建设高层次骨干教师队伍。创新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加强骨干校长队伍建设。把师德教育渗透到职前培养、教师准入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健全师德考评和奖惩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村和薄弱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探索符合农村中小学特点的管理办法。协调有关部门出台特教学校教师编制标准。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落实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方案,突出以师德、业绩、能力为导向,建立健全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评价规律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评价标准体系。启动教师资格制度改革试点,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完善特级教师考核管理制度,组织好第八批特级教师评选。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教师城乡轮岗支教力度,督促市、县(市、区)建立完善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21.构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以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为重点,推动出台中职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业学校专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支持学校将20%的编制员额用于聘任专业兼职教师。研究出台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实施办法,将专业工作经历、职业资格等作为准入条件。改革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评聘办法,将专业经验、技能水平、教学实绩、技术开发能力等作为专业教师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全面实施齐鲁名师、名校长(中职教育系列)培养计划,造就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的职业教育领军人物。进一步推进“能工巧匠进职校计划”,建立知名专家、技师、技术能手等定期到学校授课制度。以提高教师动手操作、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进一步改进专业教师省级培训工作,扩大、调整、认定省级中职学校教师培训基地,组织骨干教师、校长等各类培训3000人次,建立中职师资信息数据库。
22.努力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深入实施“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增长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扎实推进高校领域泰山学者和省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通过“泰山学者工作室”“泰山学者主题沙龙”“泰山学术论坛”等,推动学科横向交融,激发创造活力。推进实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制度。大力推进“青年教师成长计划”二期工程,重点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评选表彰100名省级教学名师,100个省级教学团队。扎实推进高职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开展省属高校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促进人才工作政策措施有效落实。做好高等学校职称评审工作,进一步发挥导向作用,形成更加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引领健康学术风气。协调省编办制定高校编制标准并核定编制。做好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工作。
八、加强教育保障能力建设
23.落实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提高教育经费保障能力。严格落实教育法定增长和规划纲要要求,继续巩固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20%的成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严格落实经费分担责任,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发放《新华字典》。将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1200元。建立普通高中教育公共财政保障体系,研究制定普通高中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合理确定新增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将中职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确保教育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扩大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支持规范化、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工程。进一步提高高校经费保障水平,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力度,推进高校内涵发展。省属高职生均经费定额提高1000元,全省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达到1.2万元以上。建立高校化债长效机制,防范高校财务风险。完善中职学校助学金制度,把中职教育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以及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城市学生。
24.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落实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方案,完成全省926个义务教育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启动建设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启动全省数字化校园试点工作。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
25.切实推进依法治教。加强教育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推动修订《省教育督导条例》和制定《省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推进条例》工作。完成《省幼儿园管理办法》《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省高等学校安全管理办法》的制定、修订工作。落实教育普法规划,开展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推进高校章程建设,为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奠定基础。
26.扎实推进教育督导。学习贯彻国家《教育督导条例》,创新教育督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逐级督政机制。筹备成立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召开第六届省督学换届大会。启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督促指导市、县搞好学校督导评估工作。出台《省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方案》和《省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实施方案》。继续完善督导责任区制度,建立教育督导数据信息平台,积极发挥督导保障作用。
2013年,全区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围绕公平和质量两大主题,通过加强和创新教育管理,进一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优质发展和均衡发展,全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和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评估,创建成为全国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优秀区和市健康促进行动达标区。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区教育“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之年,也是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区的深入推进之年。为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经研究,决定今年全区教育工作主题为“夯实教育基础,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具体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夯实教育基础,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夯实教育基础,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是贯彻十精神的要求。党的十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党和政府将更加关注包括教育在内的民生改善,进一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通过夯实教育基础,补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薄弱领域,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构建均衡、公平、优质、协调的教育品质,正是回应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工作举措。
2.夯实教育基础,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是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区的要求。国家、省、市教育规划纲要均明确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时间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最强音。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开展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正是作为推进全省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新抓手。我区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对照省教育现代化区评估指标的要求,有一些凸显矛盾和薄弱环节还需通过夯实教育基础来加以解决和加强。
3.夯实教育基础,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是适应我区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推进“六大战略”、全面建设“六个示范区”的战略目标,作为民生之基的教育将得到更加优先发展。区“两会”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教育更加关切。区行政中心的搬迁、全域城市化的推进,将对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和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提供了有利的契机。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呼唤教育以更加务实的思想和实践,在发展中解决我区教育累积的若干制约性因素,在发展中奠定真正现代化的基础,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实惠。
4.夯实教育基础,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是推进教育自身科学和谐发展的要求。目前教育自身改革发展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后续发展受土地资源制约严重,需要加快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办好每一所学校,鼓励特色发展和多样化发展,需要加快完善教育的评价体系和督导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均衡资源配置,推进教师有序流动,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公平受教等方面需要加快完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只有夯实教育基础,才能深化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
二、夯实教育基础,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任务和措施
(一)围绕教育优先战略,加快“两个建成”步伐
1.积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计划,夯实学前教育普惠规范基础。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计划任务,加大财政投入,区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达到8%,年度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安排2000万元(不含国家补助资金)。制定《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办法》,修订《区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使用办法》,进一步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支持力度。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市级试点项目,编制学前教育布局专项规划,推进骆驼街道中心幼儿园、九龙湖镇中心幼儿园等建设,力争每个镇(街道)新建1——2所较高水平的村(社区)中心幼儿园。加快提升等级幼儿园儿童覆盖率比例,力争达到85%。开展准办园达标验收,准办园达标率达到80%以上。推进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鼓励镇(街道)创建市学前教育示范镇(街道)。制订学前教育招生意见,完善学前教育登记卡制度。通过严把入口关、加强培训考证和提高持证教师补助等举措,提高学前教师持证上岗率。
2.努力巩固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成果,夯实义务教育优教乐学基础。总结全区创建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基本经验,进一步推进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城乡、校际和人群之间的教育差异,建立比较健全的均衡保障机制,实现较高水平的均衡发展。加强薄弱领域的整改与提升,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就读问题,落实特殊学生随班就读助学体系,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进一步规范班额管理,小学、初中新招生年级班额分别控制在40人和45人以下。严格学籍管理,努力实现“零择校”。
3.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夯实普通高色示范发展基础。抓住全省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契机,推进“12341”创新项目。大力推进选修课程开发和建设,鼓励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合作开发选修课程,探索引进国内、国际精品课程,加快形成涵盖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具有本校特色的选修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改革条件保障,加强选修课程师资配备与培训,优化选课走班所需设施、设备。推进中学创建省首批特色示范学校,加快龙赛中学、蛟川书院高中部创建省特色示范高中进程,进一步探索龙赛中学分类教育特色,加强对龙赛中学教学的指导与监测。促进中学和龙赛中学教育教学合作交流。
4.不断完善服务型教育体系,夯实职业教育区域特色基础。结合区域经济特色,构建全市港口工业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汽车商务、数控操作、文化创意等专业建设。巩固提升区职教中心创建成为省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成果,继续实施适度扩招政策,加快技能型教师引进。抓住职教提升工程列入区政府2014年实事工程契机,推进职教综合楼开工建设,田径场投入使用。加强校企合作深度,新增一个实习基地和一个实训场所。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校舍租赁、整合等多种方式,加快成人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通过省标准化乡镇成校验收,力争2所成校成为市高标准示范成校。深化学习圈建设,积极推进镇(街道)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镇(街道),开展30学时培训4000人以上,通过“双证制”人口达到常住人口0.1%。迎接市、区人大对我区终身教育工作情况调研。
(二)围绕育人为本根本,推进“轻负高质”教育
1.深化“三有”、“三声”课堂建设,抓实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加强德育统领作用。加强德育文化建设,开展“中国梦”教育、“践行校训”、“弘扬孝德”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推进学生社团建设。加强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的时代课题研究。加快城市(乡村)少年宫、四点钟学校等校外德育基地建设,鼓励将学生军训引入社会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继续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工作。深化“体艺2+1项目”和学校“业训”工作,开展区体艺特色示范学校认定。继续深化“三有”、“三声”课堂探索,打造有序、有趣、有效和充满笑声、掌声、辩论声的特色课堂。举办“三有”、“三声”课堂展示活动,举行全区教学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入实施“局领导推门听课”、“教育质量飞行抽测”等制度,严格执行“减负”要求,落实“减负”责任。加强教育科研,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注重教学实际问题的破解。鼓励校长进课堂,担任本专业学科教学。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抓实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推广中学“教育自觉”文化,努力培养事业精神富有的教育人才。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开展查处有偿家教专项行动。出台《加强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名优教师激励机制。加快建立教师区域培养为主、有序引入为辅的人才培养体制。结合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和岗位设置改革,加强教师区域内有序流动制度建设,推出若干教师流动岗位试点。深化教师培训制度改革,保障按教师工资总额3%和日常公用经费总额10%列支教师培训经费,通过省定课程培训、校本培训、邀请优秀教师示范指导、跨校培训、弹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完成培训任务,提高培训效果。进一步加强以青年教师成长为主体的教师梯队建设,启动区青年教师起航工程,评选起航奖,实施市青年教师“曙光工程”和“卓越工程”。启动区教育管理名家培养工程和拔尖人才培养领航工程。充分发挥岗位设置、绩效改革的正能量作用,调动教师积极性。强化编制管理,加强音体美教师配备。
3.深化校园体育艺术活动,抓实“文化强校”工程。适应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时代要求,积极倡导文化强校。通过典型培养和区域整体推进,努力构建先进的物质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加快形成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大力倡导“合格+特长”、“规范+特色”的学校发展方式,发挥教体合一优势,加快培养体育艺术特色项目,加快培养一批知名度高、条件成熟的学校特色创建为特色学校。分类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加快义务段体育、艺术特色项目建设;结合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和省特色示范学校评比,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大力推进学校特色课程化;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三创”特色文化。结合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景观,实行学校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举办第二届区校园文化艺术节。
(三)围绕促进公平取向,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1.抓住区行政中心搬迁契机,做实教育资源配置。积极破解土地资源制约,会同区规划分局编制全区教育布局专项规划。抓住区行政中心搬迁契机,以满足城市发展、人口集聚和品位提升为要求,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和项目建设。推进逸夫小学一期、启绪小学二期、骆驼实验学校迁建、九龙湖中心学校扩建、中兴中学和古塘中学教学楼、骆驼中心学校综合楼等建设,实施职教综合楼、澥浦中心学校教学楼、澥浦中学综合楼等项目,启动新城中学(暂名)、庄市小学(暂名)、蛟川外国语小学和骆驼中心学校体育馆建设前期工作。建立局领导联系项目进展责任制度,通过人大、政协对学校布局和建设专项督查。进一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争取镇(街道)的支持,推进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改造。继续做好校安工程后续工作,定期检测抗震未达标校舍,有序推进改造工作。
2.发挥“区教学测定云服务平台”作用,做实智慧教育。巩固图书、数字、科技等投入“三个一百万”工程成效,进一步推进“书香校园”、“数字校园”、“科技校园”建设。加大图书配置力度,发挥与大学园区图书馆资源共享优势,大力推动师生读书活动。依托大学科技园区智力支持,引进“区教学测定云服务平台”,建立在省市处于领先的学业档案系统、学生学习分析系统、区域教育资源库和评价体系。加快推广电子书包、电子班牌等应用,大力推进网络远程教学系统应用。加快标准化实验室建设,鼓励学校积极创建省标准化实验室,在小学开展科技特色项目试点。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积极参加市与教育部的教育国际化合作项目,推进区中心学校、骆驼中心学校、蛟川中心学校等参加“千校结好”项目。
3.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做实教育均衡。全面贯彻落实区政府新修订的《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暂行规定》,进一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条件,规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操作办法,科学、公平、公正、稳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招生工作,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接纳率达到85%。进一步发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专管员作用,规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办学行为,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稳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就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进一步做好帮困助学工作,加快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盖帮困助学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学业成绩后20%学生和行为有偏差学生的帮扶工作。进一步做好特殊教育工作,办好景和学校,建立区支持性资源中心,实施特教三年行动计划。
(四)围绕提高质量核心,落实“宜学”目标
1.全面推进科学质量观,落实提高质量核心目标。科学总结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抽测试点区经验,分类确定教育质量监测目标。加强义务段学生全面发展水平监测,切实提高初中升普高水平和质量,提高学生健康体质和体艺素养;加强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和创新素养水平监测,切实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和升入普通高校水平,重视高校新生体质测试;加强职业中学学生技能水平监测,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双证率”与就业率。进一步推进学校、学生、教师发展性评价,加快学校自主发展,加快建立完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师德、专业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机制。强化教育督导、营造素质教育的舆论导向和宽松的教育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2.努力建设和谐校园,落实平安校园建设目标。全区“平安校园”100%通过复查评估,90%等级幼儿园通过“平安校园”评估认定。推进第二批“食品安全示范学校”评估工作,完成全区义务段学校食堂管理改革工作,所有食堂收回承包权,大宗物资实行集中采购。加强安全管理,推广学校安全痕迹“三专管理(专人负责、专柜管理、专本记录)”新方式,建立班级安全委员制度,推广班级“安全日记”制度。强化“生命教育”理念,探索学校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根据环境变化分阶段实施消防、防溺水等主题教育。认真贯彻国务院《校车安全条例》,积极加强沟通,创造条件,进一步增加投入、优化线路、改善车况、严格制度,构建完善“专车接送、公交运行”模式,提高学生接送运力和安全运行水平。加强与有关部门协作,强化综合治理,聘请教育系统法律顾问,确保教育安全稳定发展。
(五)围绕改革创新动力,深化“三思三创”活动
1.贯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精神,做实各项改革工作。全面贯彻十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求,将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动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校制度、考试评价制度、管理体制机制等建设和改革,积极总结各类改革试点经验。深化课程改革,发挥好中学的省课程改革实验学校作用,使我区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占得先机。关注中考改革,保持义务段教育质量。总结我区承担的幼儿园标准化建设试点经验,加快推进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改革完善考试招生制度,进一步优化龙赛中学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方案。总结和提升立人中学小班化教学试点经验和水平,为全区加快小班化进程奠定基础。深入实施国家、省、市提出的教师资格认定、岗位设置、职称评定等人事制度改革。
2.深入贯彻十精神,做实党建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大力宣传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教师静心教学、潜心育人、尽心尽力做好学生成长进步的引路人。继续深化“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六大战略”,全力建设“六个示范区”目标,积极开展“连心解忧”活动,着力解决一批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维护教育系统良好形象。大力促进作风建设,为增进民利、改善民生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必须把夯实教育基础,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各校(园)领导班子要带头学习十精神,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动员组织教职工深刻领会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创先争优,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开拓创新,进一进夯实各项教育基础,重塑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关键词:国家;学生; 体质健康标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12-02
一、前言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自2002年试行以来,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进行组织推广,并从2007年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改名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阶段《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自2002年《标准》试行以来,我国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尽管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从不间断,但连续几次的全国学生体质调查却发现,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能素质、肺活量持续下降,肥胖或超重学生比率增长较快,大约有65%的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有潜在的健康危险。在学生体质健康不断下降的现状下,深思问题的存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标准》实施的宣传力度不够
在《标准》实施中应把宣传教育放到首位。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宣传,使学生和家长了解健康的意义和锻炼的价值,使他们知道实施《标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让学生及家长意识到健康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只有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才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然而在实施《标准》过程中只有体育教师在做此项工作,没有学校领导对此项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
2、对《标准》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标准》的测试是一个全面检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过程,既是对学生体育课的检验,也是对学生课内外、校内外进行体育锻炼效果的检验;既是对学生的检验,也是对一个学校体育工作的效果检验[4]。但是大部分体育教师和学校领导对《标准》测试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导致测试以成绩为主,变素质教育为应试教育。体育教师一般在《标准》测试前会对《标准》测试项目进行强化训练来提高测试成绩。《标准》实施办法中规定:评价指标中400米(50米×8往返跑)、1000米跑(男)、800米(女)、台阶试验的得分达不到及格者其《标准》成绩记为不及格,该学年《标准》成绩最高记为59分[1]。由于这一规定为了学生能达到合格以上的成绩,体育教师给学生施压,在长跑测试前给学生以大强度的训练。虽然说短时间强化长跑的成绩会上来很快,但是这样的做法:一是会让学生认为短时间的突击也可以很快提高长跑成绩;二是短时间的突击会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样的应试教育不但不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非常不利,测试的数据没能达到科学准确。这也是和《标准》实施的初衷相违背的。
3、体育教师的工作量
现在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一般一周体育课时:小学16―18节、中学14―16节满工作量;而每天组织课间操(早操)、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体育竞赛等并不算工作量。如果学校体育老师计算工作量一周最起码在20节以上。尽管学校体育教师每天工作量非常大,但在学校教师地位、待遇较低,使得学校的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对《标准》实施也是应付了事。如不切实提高一线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怎么来确保《标准》实施的真正效果。
4、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
有个科学系统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给学校体育技能教学创造先决条件,也是实施《标准》的基础。大多数学校没有很好体育课程体系,国家将体育课程的安排下放给体育教师,让体育教师自己把握学校体育课程的安排。虽然这样的想法很好可以调动体育教师的能动性,但是学校体育课程是一个完善的教学体育,对课程的安排是科学的合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没能做到中小学课程系统有效的衔接。
5、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国家提出:“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号召。确保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已有很多的全国大型的课间展示活动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能提高学生活动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落实到学校虽然每天都坚持并很好的贯彻,活动丰富多彩,但是效果并不好。如果学校内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时间和锻炼的强度不能保证的话,怎么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
三、对策
1、加大学校社会的宣传力度,而宣传教育要视不同阶段、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要始终贯穿于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宣传教育形式要多样化,如理论课学习、家长会、学校对《标准》实施和测试以报告的形式向学生、家长、社会公布,以形成学生、家长、社会对实施《标准》的积极关注并参与其中的浓厚氛围,共同努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2、加强组织学校及体育教师对《标准》实施方案及意义的学习,真正理解《标准》实施含义。《标准》实施是对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效果的检验,保证测试数据的科学准确,为进一步体育改革作重要依据。
3、体育教师是《标准》实施的一线工作者,也是体育改革实施的一线力量。正确认识体育教师对《标准》实施重要作用,确实解决好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待遇问题刻不容缓。
4、加强学校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实施力度,学校要做到活动安排有计划,可行性高。要求做到在活动中保证学生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活动有一定的强调、通过引导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能使学生真正的在活动中提高自我的身心健康。
5、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个中小学一体化的科学完善系统的工程。现在体育教学注重的是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体育技能的培养是从小学开始打基础并每个阶段逐步提高的过程。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技能的重要基础阶段,并注重学生发展的生理特征,如发展柔韧技巧、速度、力量、协调、反应等素质应全面的考虑,并制定出计划、目标,通过《标准》的测试来考证教学和锻炼的有效性,从而来进一步的改进教学计划及目标的制定。
参考文献:
[1]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62;63
当前我国学者对幼儿教师口语教学模式的研究者较少,并且鲜有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一是研究内容相对单一,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缺少对教学模式相配套的课程开发程序、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机制等内容的系统研究。二对国外教学模式理论的论述,缺乏对相关理论的实践应用,使得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案例、教学实例研究过少。三是虽然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缺乏对我国学前教育现实需要的考虑,实践起来缺乏可操作性,实践意义并不大。理论研究者少,实践层面更缺乏科学、规范的操作性强的实用教材。目前我国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师口语教材大部分与人才培养方案脱离、对职业发展需求缺乏关注。
二、幼儿教师口语模块式教学研究的方向
针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教学模式的现状和研究中存在的弊端,笔者所在的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幼儿教师口语教学多年来一直在不断探讨研究、运用模块式教学方式,并取得显著效果和初步成果。主要做法是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现行幼儿教师口语教学模式梳理的基础上,以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师口语教学模式改革为个案,采用国际先进的模块化课程开发方法,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以可供选择的模块课程教学的形式具体化,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在课程目标(知识、技能、态度领域)、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培养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期通过一个专业的模块式教学模式构建,抽象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可资借鉴的、以模块化课程体系为特色的幼儿教师口语“模块式”教学模式。
三、幼儿教师口语模块式教学研究的主要环节
一个科学的具有实践意义和价值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设计开发的一套较为完整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能力本位的幼儿教师口语教学模式。首先必需有科学的理论基础,这就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掌握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课程设计理论等现代科学理论,结合中国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国情,从“幼教师资调查与分析、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实施、教学管理与评价”等五个环节,做较为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模式分为五个环节,具有周期循环提高的特点,称之为“五环节周期循环教学模式”。第一环节:幼教市场调查分析环节。一是市场调查,主要研究国家特别是本地区的有关政策,调查幼教市场需求,正确作出模块设置的决定;二是模块设置的可行性研究,就是根据幼教市场人才需求,决定人才培养方式、学制等。第二环节: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分析环节。经过幼教市场调查分析,确定了开设的模块,就需要研究模块培养目标。根据职业教育能力本位原则,应用职业能力和素质分析方法,进行培养目标专项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分析。第三环节:教学环境开发利用环节。教学环境开发利用包括开发教学软环境和开发教学硬环境两方面内容。软环境主要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改完善,课程标准的规范制定及执行,教材的选用以及校本教程的开发。开发教学硬环境主要是指教学实训室的开发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开辟与建立。第四环节:教学实施与管理环节。教学实施过程分为四部分:一是入学水平测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面试环节必须通过普通话口语表达测试;二是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制定幼儿教师口语的教学计划;三是实施教学计划,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利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并完成教学计划;四是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定,这是模式化教学成果的考量与展示。第五环节:教学评价与考核环节。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环节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学评价必须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以保证模式的顺利运行和周期提高。教学评价包括:学生学习目标评价、教学环境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师评价和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
四、幼儿教师口语模块式教学研究的构建模块
深入研究幼儿教师课程模块,建立科学、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块。教学模块包括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训练、职业口语训练三个模块,为了模块的可操作性,整合这三个模块的知识点、能力和情感,确定教学目标及内容,从而进行口语模块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计研究,将模块细化为语音训练、朗读、说话、讲故事、幼儿教师教育口语、幼儿教师教育口语等六个项目内容。同时,着手对口语模块教学课堂过程的研究,体现在模块教学课堂过程生动化、专项化、应用化和系统化这四个方面。口语模块化教学的开展需要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结合新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口语模块化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最后,从设定多元性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及同行评价,学生及考试评价这几个方面幼儿教师口语模块教学进行评估与反馈的研究。
五、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