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B-
0078-02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是极受重视的数学教育教学问题。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思维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波利亚曾经指出:“数学思维不是纯形式的,它所涉及的不仅有公理、定理、定义及严格的证明,而且还有许多其它方面:推广、归纳、类推以及从具体情况中辨认出或者抽取出某个数学概念等等。”有人通过调查总结出我国目前初中学生数学思维存在如下情况:一是自我归纳能力差,很难在数学学习中找到规律;二是演绎思维能力较强,但反思能力较差;三是抽象思维较差,思维灵活性弱;四是演绎思维的强化训练并不能提高其它数学思维。可见,初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培养。
一、使学生学会在抽象与具体之间进行转换
数形结合的方法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形象直观的图形表示出来,或将问题中的图形关系改用数量关系去说明,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问题的含义及其中包含的各种关系。这种方法在初一到初三各年级的教学中都能使用,它能弥补学生在语言文字理解上的不足。数形结合方法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一些抽象的、概括性很强的数学原理、数学概念,仅通过文字表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和牢固记忆。但如果教师将数学概念、原理中具有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形象化的图形关系,学生就能直观地理解;二是在解题过程中充分运用数形结合方法,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效率得到提高。如在解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的问题时,根据已知的数量关系作出相应的图形辅助解题,数形结合的巧妙就显而易见了。
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的思维往往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启发,课堂教学是否灵活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在审题、解题时,是否能够对所学知识运用自如,会举一反三,不受到固有的教学内容或模式限制,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要讲究。首先,教材内容教师不要全部讲解,讲解时不要面面俱到,要根据教学目标灵活把握,不死搬硬套。其次,在辅导练习时,要以启发为主,事无巨细、一无遗留的讲解收效也许并不理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教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会从正向和逆向去思考;(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3)启发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时,不受制于某种固定的思路和方向,能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敢于打破常规,就是其思维灵活性提高的表现。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主要是指在思考问题时思路开阔,能全面地分析问题,能从多方向、多角度去研究问题。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往往首先确定已知条件,再从这些已知条件沿着可能的方向去寻求所要的结果。我们可以大胆地去设想,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证明某个方向是通向结果的正确方向。证明中常用到的纵横对比法、概括归纳法与分类辨别法等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得到提高。
五、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生产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而创新离不开思维的创造性。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对事物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打破某些既定认识或事实的限制,深入探索事物可能的新关系或新表现形式的思考。进行创造性思维要求我们在思考解决问题时,通过既有的条件或方法寻求出不同的、潜在的、新颖的条件或事实,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因此,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不能只是以固定的思维模式从教学内容中寻求答案,要怀着“一切皆有可能”的思想去寻找“不符合逻辑”的隐秘关系,大胆地去猜测和想象可能存在的关系或结果。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可以以一题多问去引导学生发散性地思考问题,也可以设置一些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大有好处。
一、改革等级化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师道尊严,学生由于处在教师高度控制之下,心理上往往处于消极、紧张甚至恐惧的状态,思维活动受到极大的抑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应和蔼可亲,应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问,甚至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管理,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以课堂主人的姿态参与教学,积极开动“思维机器”,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促进思维互动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不只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还包括生生之间的互动。采取小组讨论、小组辩论、竞赛及游戏等方法有助于生生之间的活动。通过讨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相启发,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使教学的重点更突出,难点更容易突破,同时也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扎实。通过讨论,亦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和教师在传授知识上的不足得以充分暴露,获得可靠的反馈信息,使得“教”与“学”中的不足均得到有针对性的补救。多边活动既让学生各抒己见,扩大信息交流,又能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创造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多采用谈话、讨论、辩论等方法,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观察生物标本、模型、课本插图、实物、实验等多种直观手段直接把问题呈现给学生。而且,在课堂上适时运用一系列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考中,这样课堂的气氛就异常活跃。
四、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表象
直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原则。直观教具的使用,可增加学生的视觉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应加强直观教学以丰富学生各种生物的形态结构(包括宏观和微观结构)、生理现象、生物体之间的关系、生物实验操作等表象。这些丰富的表象有助于学生对生命现象的思维,促进学生生物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重视实验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中学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动手,而且要求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索,所以实验课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实验现象,而这些现象可能是教材中没有的,教师应加以解释,以便指导学生正确的思路。
教师应重视实验的方法,可对实验进行创造性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一般都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有训练的实验技能,再加上充分准备,实验结果都较理想,这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无形中会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不一致,实验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符的结果,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实验结论产生怀疑,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六、注重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一、逻辑思维能力及其基本要求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它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包括思想品德在内的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需的能力。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要求灵活使用逻辑思维能力、积极参与课堂辩论、坚守基本常识、敢于质疑等。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依据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知识统一性的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一)知识统一性趋势
在当代社会,许多问题的出现,涉及到诸多领域。它绝对不可能依靠一门学科来解决,必须通过综合学科加以解决。因此,应该把所有的学科都视为一个整体,采用综合的方式教授不同的学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逻辑思维与固有知识相结合的学习,一方面使逻辑思维可知可感,有血有肉,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另一方面逻辑思维指导下的政治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观念和思想方法的指导下,科学、完整、辩证地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新课程改革要求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开。这一改革,着眼于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改变长期以来一直遵循着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内容的思路,根据学生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确定课程内容及其结构。其中突出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这一改革的鲜明特征,是课程改革和课程结构方面的重要突破。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途径
(一)归纳和演绎相统一的思维方法的培养
科学认识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归纳)、又由一般到个别(演绎)的反复过程。
政治课教材的编写采用了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是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这些思维方法的有效资源。这些思维方法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科能力的重要方面。
1、归纳法的培养。
归纳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其目的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通过特殊揭示一般。其基本步骤是: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抽象概括。
2、演绎法的培养。
演绎法是根据一类事物具有的共同属性、关系、本.质来推断该类事物中个别事物也有此属性、关系和本质的思维方法和推理方式。演绎作为逻辑证明的有效工具,由于它周密的逻辑规则,使得推理明确而严密,反驳确凿而有力,具有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引导学生以此作为逻辑证明工具,必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思想品德课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教学,常常是培养学生演绎思维的有利教学时机。
(二)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的培养
分析与综合是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一而真正的认识事物。只有对事物各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
1、分析思维方法的培养。
分析方法大体上有四个层次: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和系统分析,是思想品德课最基本的思维方法之一,也是思想品德课学科能力的重要内容。
(1)明确分析内容。
分析的目的在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为此需要分析事物的各种矛盾,分析不同过程、不同阶段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殊性。主要包括:引导学生对事物的各个因素、方面、属性等进行分析;导学生对事物或现象在时间发展上进行分析。
(2)掌握分析程序。
大体分为“解剖整体、研究部分、寻找联系”等三个环节。解剖整体,即将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包括空间部分,时间部分,各个方面等)。 研究部分,即深入分析各个部分的特殊本质。如深入分析市场机制的内涵、外延、地位、作用、优点、弱点等。寻找联系,即进一步分析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找出计划与市场的内在联系。
(3)把握分析要点
所谓分析要点,就是部分不同于整体的特点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相互区别或相互联系的特点。它常常是时空的分界点一、状态的突破点、因素的区分点或联系点。寻找合理的分析要点是对整体进行分析的依据,是运用分析方法的关键。
2、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所强调的角度不同,但都是重要的思维方法,“认识了部分才能更好地认识整体”和“认识了整体才能更好地认识部分”是同一个原则的两个方面,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辩证结合,它们的主次关系也是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而相互转化的。要完整地认识客观事物,是一个反复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的过程,是在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中不断完善的。政治科学科内综合以及政治科、历史科、地理科三科知识的综合,也是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总之,政治课教师应当依据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规律,适应学生成长的需求,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潜在的思维能力,在平常的概念、原理教学和练习中有意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思维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逐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集合思想、代数思想及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既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常用的方法,又能为学生增强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一、理解数形结合思想
恩格斯说过。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可见“数”和“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数是数量关系的体现,形则是空间形或的体现,两者对立统一,研究数量关系时,有时要借助于图形直观地去研究。而在研究图形时,又常借助于数量关系去探求。因此,利用数形结合,常使研究的问题化难为易。正如华罗庚教授所说:。数无形,不具体,形无致,难入微。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尤为重要,现行的九年义务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思想。例如: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这是用图形来代替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我们又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这些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又如推导同分母加法法则时,也应用了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图形的合并,抽象为数的加法,并概括为数学语言,再通过计算,抽象概括成法则。再如在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时,又借助于边与角的数量关系探求,加深对形的认识,向学生渗透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拓宽思路有路可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
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3=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三、弄懂集合思想
集合思想使学生的思维更具逻辑性、严密性。小学数学中常用集体框图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概念。如求6和9的公倍数,用―个框图表示6倍数,另―个框图表示9倍数,此后把相同的倍数用交集的形式表示出来,这样,就使学生很好地理晖了公倍数的概念。又如:为了使学生弄清“1”“分数单盘”等既念,可先把―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再把一些物体用框图圈起来平均分成几份,这凡个物体就是一份,这样,利用集体框图体现了“l”不仅可以是―个物体还可以是一些物体,通过集合思想的渗透,实现了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又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学生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利用图形间的关系则可向学生渗透集合之间的关系,如长方形集合包含正方形集合,平行四边形集合包含长方形集合,四边形集合又包含平行四边行集合等。
四、更新数学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1)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在教师。而成功与否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否更新、是否转变。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学生。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健全的学生观;教学过程中在关注学习结果的同时还要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再是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要认识到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新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最后教师还要具有多元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知结构;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品质,能胜任创新性的引导和启发;要具有创新教育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如: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组织指导能力及自身善于求异和创新的能力等。
(2)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问、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计算思维是指最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思维。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在其个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并且能够对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该文把学习产出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机的结合,探讨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相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方法。
关键词:
预期学习产出(Outcome-BasedEducation);学习产出;计算思维能力;学科思维能力
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在其个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文献分析与实例总结的基础上,将学习产出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机的结合,探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相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方法。
1计算思维能力
21世纪初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首次提出了ComputationalThinking,即计算思维,清华大学孙家广院士也强调计算思维是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思想。近几年,计算思维的重要性随着计算技术及其功能的迅猛发展而日益凸显,因此,很多学者就计算思维的议题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计算思维能力是指人们运用计算思维方法进行思考的能力,不同于数学思维,计算思维蕴含着一整套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与技术。不同的人才未来将面对不同的问题空间,决定了他们对计算思维能力不同的要求。具有计算思维能力是指人们根据自己具体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在不同的层面上具有利用这种思维能力去解决具体问题(蒋宗礼,2013)。
2学习产出概述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科学教育快速发展的影响,工程教育强调基础理论对培养工程人才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论教学的学时在高校授课计划中显著增加;2000年至今,随着大工程观理念的不断深化,国内外针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与调整,如,21世纪初,PBL、CDIO等先进教育模式的引入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相关专业的学科思维能力;2010年后,随着工程教育政策的价值观念转向工具本位与人本位结合,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化项目引导和宏观调控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为目标。“学习产出/成果导向”为导向的OBE教育模式,遵循回溯式设计原则、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课程设计、实践内容与学生能力培养(顾佩华,2014)。OBE教育理念把教学目标、课程、学生实践与能力培养有机联系在一起。其教育模式主要有4个步骤定义:学习产出、实现学习产出、评估学习产出、和使用学习产出。OBE教育模式本质思想以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发展为本,侧重发展学生解释新问题的高阶推理能力。
3研究实例述评与电子信息类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OBE教育模式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教育改革。目前,国内的汕头大学,针对工程教育认证的发展趋势,将OBE理论和工程教育进行很好的融合,在课程计划、师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各个层面引入OBE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香港部分高校都积极展开了OBE理论的教学模式并展现了OBE教学模式的优越之处。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工科院校的传统专业,其专业知识体系涵盖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和信息处理技术等专业知识,其中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仅次于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的培养要求,因此,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使至关重要的。该课题探讨了基于OBE教学模式下,在面向学科思维的教学过程中继承学科知识、技术工具等课程基础,关注电子信息类本科学生其学科内在的思维发展,即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设计适宜的课程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教学预期目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预期学习成果与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的关联性研究。明确本专业的特色和定位,建立电子信息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环节各要素与OBE模式之间的匹配映射关系,预设实施OBE教学模式所要实现的预期学习产出。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的运用基础概念去解决问题,其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尤为重要。因此,在OBE教育理念下,探讨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2)确定基于OBE模式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基于OBE模式的教学理念,依据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阶段划分,并确定出每个划分阶段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学习内容随着学习目标设定由初级到高级,每个子项目都设置相应的成果展示或学结,并让学生完成子项目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案和实践环节;构建与计算思维能力发展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与具体教学实施措施。依据课程体系与计算思维能力发展的阶段性映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课程体系每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预期的学习成果,并具有一定的能力结构。
(3)多目标考核与评估。根据OBE理论模式所提供可观测目标体系标准,考察学生知识掌握、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情况,包括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进行学习历程档案,以平时成绩与卷面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构成的最终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以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及以成果导向进行评估。不同实践过程完成后,对大学生作品进行测评及答辩等方式的记录。在开展考核与评估过程中,对于学习输出的具体的量化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反馈回教学过程,实现教和学的闭环互动过程。
4结论
基于OBE理论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将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应用相结合,在实践环节中逐步掌握知识体系的思想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提高电子信息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邓磊,姜学锋,刘君瑞.实施专业融合,提升理工科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6):15,37-41.
[2]刘道文.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313):39-43.
[3]王移芝,金一,周围.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3):49-53.
[4]林旺,孙洪涛.基于软件应用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22-127.
[5]党向盈“.卓越计划”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走向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135):266,334.
[6]蒋宗礼.计算思维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39):5-10.
[7]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论文摘要: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数学知识具有严谨性、抽象性和系统性。数学的直觉思维是人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数学分析思维的基础。本文就中学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数学知识具有严谨性,抽象性和系统性。数学的直觉思维是人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数学分析思维的基础。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入手谈谈中学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1.直觉思维的内容及在数学教学中的特点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人们在从事数学活动时所必需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而其中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过程。人的思维过程包括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直觉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由于数学知识的严谨性、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数学思维就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一般的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现代教育重视能力的培养,主要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可见直觉思维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直觉思维在数学教学中作用
数学思维实质上就是数学活动中的思维,而中学数学的思维是直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途径。我们现阶段的整个数学体系以知识的逻辑展开为线索,在理论课中力求逻辑思维的科学性、严谨性,知识结构的系统性,这有利于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及其联系,也最大程度地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果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数学中的逻辑思维显得太枯燥乏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得学生学习数学失去动力,这使得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在重视学生的逻辑能力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直觉思维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比较迅速、直接的综合性的认识和敏锐的选择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常常表现为一种突发性、飞跃式的直接理解。直觉思维不是那么严密、条理清晰、因果分明,它在某种启示以及由此直觉得出的结论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甚至说不出任何缘由,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的培养主要立足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直觉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提出问题、独辟蹊径”。数学中的直觉思维是直观与灵感的统一、猜想与推理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它是实用数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能力
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的,问题解决也离不开直觉。数学直觉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及其关系)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它需要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联想、恰当的类比、合理的延拓及标新立异的勇气和胆识。所以说在中学数学中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教学中的主要任务。
首先,要打好基础,形成合理认知结构是产生直觉的源泉。只有掌握好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结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有助于学生的思维由单向型向多向型转变,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会聚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形成立体的网络思维,从而获得直觉的判断和联想。
其次,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要善于通过分析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分析多种假设之间的差异和对立,把有待探索的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理论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再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的内容,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整体出发,用猜想、跳跃的方法直接而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鼓励学生寻求“一题多解”,归纳“多题一解”,鼓励学生敢于向书本、教师质疑,挑战各种问题。
第三,在解题训练中要加强学生的直觉思维,在解题训练中更应该让学生发挥他们的直觉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所以教师应采取积极鼓励的策略让学生运用直觉思维方法来解题,明确地提出把直觉思维直接运用在解题训练中,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从整体上分析问题的特征。掌握换元、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反证法等,渗透直觉观念与思维能力。
最后,在复习中要把握直觉思维的整体性,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复习中做一些开放性问题的练习,对培养直觉思维很有效。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1. 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思维,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中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这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诸多能力培养中,我认为思维能力培养是核心。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2.1 优化课堂设计,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1) 培养兴趣,让学生迸发思维。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策划人和导演,精心设计每节课,据教学内容创造形象生动教学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
(2) 鼓励创新,让学生乐于思维。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多一份肯定,少一分惩罚、少一分指责,,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并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于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
2.2 重视课本知识的挖掘与思辩,保证思维发展的原动力
知识和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离开知识,培养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础知识是解决问题强有力的武器,但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决不是死记硬背而获得的内容。而是指想通悟透其实质,彻底理顺其来龙去脉的逻辑关系,并且能组成有机网络的概念、公式、图案、规律等.如果没有对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以保证思维得以正常发展。
2.3 在解题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思维品质
数学的思维训练通常是以解题教学为中心展开的.没有一定量的题练,固然达不到练就过硬解题本领的要求,数学解题中,应就题目的目标、内容、结构、特征等采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联,进行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分析、探索,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1) 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要求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219—01
一、注重培养兴趣,培养学生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读一读”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受欢迎的题材。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二、学会数学方法,促进思维发展
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
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对一个数学题,首先要能判断它是属于哪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定理、或计算公式。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
初中数学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另一类是研究空间形式的,即“代数”、“几何”。要使同学们熟练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换之法、待定系数法、综合法、分析法及反证法等。
三、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注意思维品质培养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要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要能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每个公式,法则、定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有使它成立的前提条件,都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要做到言必有据。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先做,再针对学生思维中的漏洞进行教学分析。
四、思维培养多途径,激发思维积极性
(一)找准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突破口。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主要反映了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考虑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另一方面要尽量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提高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因为所掌握的知识越本质、抽象程度越高,其适应的范围就越广泛,检索的速度也就越快。另外,运算速度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差异,而且还有运算习惯以及思维概括能力的差异。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使学生掌握速算的要领。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学实践表明,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如在概念教学中,使学生用等值语言叙述概念;数学公式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各种变形等,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二)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
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会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并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进行表达。
此外,还应加强分析、综合、类比等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逆向应用公式和逆向思考的训练,提高逆向思维能力;通过解题错、漏的剖析,提高辨识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解(证)的训练,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等。
(三)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积极性
一要培养兴趣,让学生迸发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使每节课形象、生动,并有意创造动人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思维能力和方法 地理教学思维
一、新课程环境下高中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症结
新课程环境下高中地理思维能力培养是目前地理课程目标中核心技能和能力目标培养的关键性环节,高中学生已经从初中少年期主要以具体的形象性思维顺利过渡到高中即青年初期以抽象路基思维能力为主的关键性阶段,我们的新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主要以协调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对接关系,我们在初中阶段性学习的基础之上,使学生进一步获得有关地理环境本身以及人地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基础性认知,同时,能够顺利的运用此种原理去分析和阐述我国以及世界各地区的人地关系现状,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等一系列发展性观念理解,比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人口观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部分,我们要毫无疑问的明晰,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始终是第一位的,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其重中之重。在以往的高中课程体系中,由于高中的文理科实行分班制度,所以,几乎所有选择理科的学生则不再学习地理课程,这样是极为不科学的,这会导致我们的学生分科现象极为严重,一些学生连其基本的地理知识都不知道,几乎成为了常识性文盲,所以,就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地理课程本身不感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无法主动的参与,所以,导致大部分学生地理学科性思维能力非常的薄弱,而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以教师讲课为主,单纯的知识灌输代替了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丧失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更不用说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了,而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中的许多命题都涉及到学科的思维能力本身,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素质教育下的素质型考查,并不单纯是应试本身,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基本要素,我们应该在问题中深入分析此问题再进一步到最后的解决问题,这都是层层深入的过程。
一个人的思维是建立在感觉、知觉基础之上形成的对事物内容以及本质特征的深入性、创新型的探索性思考,一门学科的思维训练,是指在一门具体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达到最佳默契的师生互动和交流,而并不只是单方面的传授和吸收,我们应该在结合该学科的学科特点和性质的基础之上,遵循科学的思维发展规律对我们的学生进行一个创新型的思维训练,这样的思维训练是系统性的,而并非支离破碎的,掌握一门学科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对各种创新型的思维形式是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求得进一步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我们当下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自身独特且有效的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能有所创新,从而达到最后解决问题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