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作物和农作物的区别范文

经济作物和农作物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作物和农作物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作物和农作物的区别

第1篇:经济作物和农作物的区别范文

当前,农业生产正处于春耕春管的关键时节,而旱情还在延续,抗旱保苗,救灾救急的任务十分艰巨,为确保全区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抗旱救灾工作犹为重要。因此,区农业局全力落实抗旱工作。面对旱灾,区农业局抗长旱思想不动摇,抗大旱行动不迟缓。

一、加强领导,切实抓好抗旱救灾工作

根据区抗旱救灾工作会议精神,及时成立区农业局抗旱保苗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亲自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局属各站所,各乡、办事处农科站负责人,负责指导落实各乡农科站抗旱救灾工作,结合各乡、办事处实际情况,实行分片包干、驻点指导、责任到人、任务到人的责任制、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做好灾情调查、及时指导农民,因地制宜、对不同土壤、不同品种、不同受灾作物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补救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旱灾带来的损失、确保我区的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目前,抗旱工作领导小组还加强了对各站所的抗旱督促检查,使全体职工的抗旱思想不松懈,抗旱工作不停步。

二、深入基层,有效采取抗旱工作措施和技术措施

针对区旱情持续恶化的形势,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抗旱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要求,将抗旱救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了研究部署,及时召开了农业抗旱救灾工作会议,制定《区农业局抗旱保苗工作实施方案》,全力做好农作物的抗旱保苗工作,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一是区农业局各职能部门组成工作组,对区的金安、大东、金江等重灾区旱情实地调查和农业抗旱指导。全局分成4个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及抗旱服务工作组,指导各乡(办事处)抗旱工作。要求工作组配合各乡镇全面掌握旱情、水资源底数及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情况,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科学合理地配置水资源和水利工程。动员全区群众,堵截沟渠水,利用好现有小水窖,蓄水池,先保人畜饮水,再确保播种用水。

二是组织全区农业系统100多名干部职工坚持在第一线,深入田间地头查看苗情、墒情、病虫害情。根据调查的情况,要求各站(所)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区别不同苗情、不同墒情、不同时段,认真抓好田间管理促进抗旱保苗全面指导。建议群众扩大地膜覆盖种植面积,并配套节水保苗、使用良种、科学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措施。

三是组织农科人员,分赴生产第一线,指导群众打好抗旱救灾攻坚战。以召开现场培训会、黑板报和发放技术资料等形式对农户因时、因地、因苗开展了水浇小麦抗旱灌水技术,受旱作物的追肥、病虫害防控、化学除草,旱地麦田镇压保墒技术等一系列科技抗旱措施的培训和指导。根据当前农作物受害程度,我局农技人员及时提供技术资料《区农作物抗旱减灾技术措施》、《科技抗旱促春管十大关键技术措施》等,并把资料宣传到人、发放到每家每户,加大培训力度,截至目前,已开展科技抗旱指导达7.5万亩次、培训农民达90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达0多份。

三、及时组织就位种子、农药、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资,保障大春生产顺利进行

截止目前已就位化肥1万吨(尿素0.5万吨、磷肥0.4万吨、钾肥及复合肥0.1万吨),农膜150吨,功夫、农地乐、粉锈宁、敌敌畏等农药30吨;推广水稻良种3万公斤,杂交玉米种供应11万公斤,重点推广保玉7号、海禾号、会单4号等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8%,包衣种子占玉米良种的比例达99%,为粮食增产提供了基础保障。

四、用好抗旱资金,确保每一分资金都用到旱情最严重、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局向省、市、区各级各部门多方争取必要的抗旱补助,用于开展抗旱技术宣传、培训推广经费、病虫害防治、抽水机、柴油、化肥、地膜等应急物资调运使用。根据丽江市农业局《关于下达省级农业抗旱救灾资金和计划的通知》丽农(计)﹝﹞3号和丽江市财政局丽江市农业局《关于下达农业抗旱救灾及地膜玉米补贴资金和计划的通知》丽财﹝﹞21号的文件精神,区农业局就首批40万元救灾资金制定了详细的使用方案,1—4月份用25万元,5—6月用15万元。抗旱救灾资金具体用于种子储备(玉米、豆类、水稻、马铃薯种等),经济作物(种植、补种、地膜等费用),地膜、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补助,保苗、集中育秧、水改旱、购置输水工具、柴油和用电补助等。

五、加强信息报送及宣传报道,营造全民抗旱救灾氛围

一方面由业务股、田间“120”等股室做好灾时旱情信息收集和报送工作。另一方面,利用农信通、农业信息网络平台、报纸、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形成全民抗旱救灾的良好氛围,进行了6次电视宣传报道。

六、积极组织抗旱救灾捐款献爱心活动

抗旱期间,区农业局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全体职工踊跃捐款救助灾区,共筹款1.6万元,做到人人都为灾区献一份爱心。

七、加大推广科技措施力度和投入,促进春耕生产

按照省市春耕生产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当前旱情,区农业局确定了“小春损失大春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的目标,指导农户做好春耕备耕工作,翻犁绝收农田,适时播种玉米等大春作物。大春农作物播种面积预计12.0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0.1万亩,油料作 物0.58万亩,蔬菜0.6万亩,其他作物0.8万亩。到5月6日,春播农作物面积达到5.46万亩,其中,玉米4.08万亩,豆类0.04万亩,薯类0.95万亩,蔬菜0.37万亩,其他作物0.02万亩。在目前的春耕生产中将重点推广水改旱、地膜玉米栽培、高产创建、测土配方、中低产田改造、无公害蔬菜和水果产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抗旱措施,确保资金使用落到实处,以促进全年粮食不减产,农民保增收,农村保稳定。

八、存在问题和建议

由于农业收入增长的难度大,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差,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等农业生产的重点困难和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农业投入,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希望政府给予更多扶持。

第2篇:经济作物和农作物的区别范文

阿牛:那她说得没错啊!我敢肯定,你一定分不清“五谷”。

大康:你这是抠字眼。不过,“五谷”是什么,我还真不知道……

“五谷”这一说法,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种植的谷物并不是只有五种,所以,关于“五谷”究竟是哪五种谷物,古书上有不止一种记载。其中,最常见的说法有两种,一是“稻、黍(shǔ)、稷(jì)、麦、菽(shū)”,一是“麻、黍、稷、麦、菽”。区别就在于,一个有稻无麻,一个有麻无稻。

稻和麦

咱们中国人的一日三餐,总少不了各式可口的主食与点心,如米饭、面条、馒头、水饺、年糕、糍粑……如果把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美食打回原形,你会发现,占据我们大半张餐桌的,只是水稻和小麦这两个其貌不扬的家伙!

认一认

虽然每天享用着水稻和小麦的“成果”,但恐怕很多人都没见过它们的庐山真面目。看看这两张图,请你辨认一下:哪个是稻穗,哪个是麦穗?

大康:虽然我没有亲眼见过水稻和小麦,但是这题难不倒我。

阿牛:哦?说说你是怎么辨认的吧!

大康:不是有句话叫“针尖对麦芒”吗?可想而知,长着尖尖的芒刺的,就是小麦了。

阿牛:恭喜你,在“五谷”之中,你已经能分出“两谷”啦!

水稻和小麦在我国种植的历史都非常悠久。在3000多年前,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对“稻”和“麦”的记载。

“来”的甲骨文字形,看起来就像一株禾苗。这个如今常用作动词的字,怎么会和小麦有关呢?

对此,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解释:人们相信小麦是“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也就是说,人们相信小麦是上天送来的礼物,因此小麦“来”便产生了“往来”的“来”这个含义。而据后人考证,小麦的“故乡”在亚洲西部,向东传入中国后,被广泛栽种。也许,我们的祖先就是想到了小麦长途跋涉来到这里,才会赋予“来”字“由彼至此”的含义吧!

不同于小麦“舶来品”的身份,水稻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作物。在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遗址中,曾出土过成堆的稻谷、稻秆,说明在7000多年前,生活在那里的居民就开始种植水稻了。这一发现,也证明了中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之一。

小麦适宜在干燥的土壤中生长,而水稻喜欢温暖潮湿的地方。我国的气候特点恰好是南方多雨,北方比较干燥,“南稻北麦”的种植格局就这样自然地形成了。

填一填

在我国,水稻和小麦的种植、收获时间也不同。下列两首诗各描写了一种谷物的收获情形,你能根据时间,填出正确的谷物吗?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 覆陇黄。――[唐]白居易

香 三秋末,平田百顷间。――[唐]杜甫

黍和稷

大康:这两种是什么?我不仅没吃过,连听都没听说过。

阿牛:先别说得这么绝对。小米粥你总吃过吧?

大康:这倒是吃过,可是小米和它们有什么关系呢?

黍,在今天又叫黍子、黄米,是一种略带黏性的谷物,可以用来酿酒和做糕点。

稷,一般认为是粟(还有一种说法是高粱),俗称小米,比黄米略小。

黍和稷,都是我国原产的作物。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它们远没有稻和麦的名气大。然而在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黍和稷的地位可非同一般,不仅是人们最赖以生存的食粮,还是用来祭祀的祭品。其中,稷还有“五谷之长”的美誉。知道“五谷之神”叫什么吗?稷神!不是稻神,也不是麦神。人们把土地神“社”和五谷神“稷”合称“社稷”,用来作为国家、江山的象征,由此可见稷的地位有多重要。

在《诗经》中,黍和稷像一对好兄弟,总是形影不离地出现。其中最著名的篇目,当属《黍离》:

彼黍离离,

彼稷之苗。

行迈靡(mí)靡,

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那黍已经一排排十分茂盛,

那稷也生出了禾苗。

我步履缓慢地前行,

心里满是苦闷烦恼。

了解我的人会说我心怀忧愁,

不了解我的人会问我在把什么寻求。

高高在上的苍天啊,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呢?

相传这首诗是周朝一位士大夫写的。西周灭亡后,昔日的宫殿变成了田地,种满了庄稼。这位士大夫经过这里,怀想起故国,心里感到无限悲伤。后来,“黍离之悲”就用来表示亡国的哀痛。

读一读

这首《硕鼠》也是《诗经》中朗朗上口的名篇,多读几遍,想一想:诗中的“硕鼠”“黍”有什么喻义呢?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通“汝”),莫我肯顾。

逝(通“誓”)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yuán)得我所。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黍。

多年来养活你,你却不肯把我眷顾。

我发誓摆脱你,前往那无忧的乐土。

乐土啊乐土,那里才是我的好去处。

菽和麻

如果说黍和稷是粮食界的落魄贵族,地位大不如前;稻和麦是后来者居上,成为两大“新贵”;那接下来要认识的两种谷物,就是成功的“转型者”了。

阿牛:你知道“五谷不分”的近义词是什么吗?

大康:那还用说,当然是“四体不勤”啦!

阿牛:就知道你会这么回答。与“五谷不分”意思最接近的,是“不辨菽麦”才对。

“菽”是什么,说起来你可能会觉得陌生,但要说“豆”,你一定熟悉多了。菽,其实就是豆类的总称,也可专指大豆。而“豆”字,最初的字义其实是一种盛放食物的器皿。

大豆在我国历史上也曾是一种主食,尤其是在土地贫瘠的地方,大豆比小麦等作物更能存活,给无数人解决了充饥的难题。但“豆饭”毕竟粗糙,而且不容易消化,所以不是主食的首选。随着稻、麦等谷物产量的提高,大豆就渐渐从粮食家族的舞台上退出了。不过,大豆并没有因此远离人们的餐桌,相反,在善于烹饪的中国人手中,大豆“摇身一变”,以各种新的面貌出现,更受人们喜爱了。

大豆还富含油脂,可以榨取食用油,这下,大豆干脆从粮食作物“转型”,跳到另一类农作物――经济作物的行列中了。

猜一猜

经济作物,就是具有某种经济用途的作物。农作物包含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两大类。下列作物中,你能认出哪些是经济作物吗?

同样“转型”成经济作物的,还有“麻”。五谷之一的“麻”,在诗词中常与“桑”并肩出现,合称“桑麻”,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与人的衣着有关:种桑可以养蚕,蚕丝可以织布;麻秆的表皮富含纤维,也可以用来织布。这么看来,麻与谷物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吧?其实,麻的籽去壳后是可以食用的,这就是它能位列“五谷”的原因。和豆一样,麻也是在古代粮食不充足的时候,供人们充饥,后来渐渐地退出了粮食的行列。

大康:终于弄清楚“五谷”是怎么回事了。以后妈妈再嫌我“五谷不分”,我就一一说给她听。

阿牛:你怎么也学会了抠字眼?其实除了“五谷”,还有“九谷”“百谷”的说法,粮食里的学问大着呢!

第3篇:经济作物和农作物的区别范文

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及时地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和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审定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市辖区内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主要农作物,是指《种子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农作物以及农业部和本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

第二章品种审定委员会

第四条**市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市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

第五条品种审定委员会由农业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委员原则上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每届任期5年。

品种审定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

第六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办公室,负责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设主任1名。

第七条品种审定委员会按作物种类设立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个专业组,专业组各由9人组成,设组长1名。

第八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主任委员会,由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各专业组组长,办公室主任组成。

第三章申请和受理

第九条申请品种审定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申请者),可以直接向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提出申请。

在本市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品种审定的,应当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国种子科研、生产、经营机构。

第十条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以及农业部确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国家或省(市)级审定,申请者可以申请省(市)级审定,也可以同时申请国家审定和省(市)级审定,也可以同时向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请审定。

**市农林局(以下简称“市农林局”)确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由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从境外引进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和转基因农作物品种的审定权限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申请审定的品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

(二)与现有品种(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已受理或审定通过的品种)有明显区别;

(三)遗传性状相对稳定

(四)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

(五)具有适当的名称。

第十二条申请品种审定的,应当向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提交申请书。申请书包括以下内容:

(一)申请者名称、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电话号码、传真、国籍;

(二)品种选育的单位或个人;

(三)作物种类和品种暂定名称。品种暂定名称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

(四)建议的试验区域和栽培要点;

(五)品种选育报告,包括亲本组合以及杂交种的亲本血缘、选育方法、世代和特性描述;

(六)品种(含杂交种亲本)特征描述以及标准图片。

转基因品种还应当提供农业转移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第十三条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在收到申请书2个月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者。

对于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者在1个月内交纳试验费和提供试验种子。对于交纳试验费和提供试验种子的,由办公室安排品种试验。逾期不交纳试验费或者不提供试验种子的,视同撤回申请。

对于不符合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不予受理申请可以在接到通知2个月内陈述意见或者予以修正,逾期未答复的视同撤回申请;修正后仍然不符合规定的,驳回申请。

第四章品种试验

第十四条品种试验包括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转基因品种的试验应当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确定的安全种植区域内安排。具体试验办法由品种审定委员会制定并。

第十五条每一个品种的区域试验在同一生态类型区不少于5个试验点,试验重复不少于3次,试验时间不少于两个生产周期。

区域试验应当对品种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等农艺性状进行鉴定。

第十六条每一个品种的生产试验在同一生态类型区不少于5个试验点,每个试验点的种植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不大于3000平方米,试验时间为一个生产周期。

生产试验是在接近大田生产的条件下,对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进一步验证,同时总结配套栽培技术。

第十七条抗逆性鉴定、品质检测结果以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的测试机构的结果为准。

第十八条每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3个月内,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将品种试验结果汇总并及时通知申请者。

第十九条从属于同一适宜生态地区引进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在引进地已通过品种审定的,根据引种单位提供的引进地试验资料和品种审定证书,可缩短试验鉴定周期。

第五章审定与公告

第二十条对于完成品种试验程序的品种,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在3个月内汇总结果,并提交品种审定委员会专业组初审。专业组应当在2个月内完成初审工作。

第二十一条专业组初审品种时应当召开会议,到会委员达到该专业组委员总数2/3以上的,会议有效。对品种的初审,根据审定标准,采用无计名技票表决,赞成票数超过该专业组委员总数1/2以上的品种,通过初审。

第二十二条初审实行回避制度。专业组组长认为可能影响初审结果公正性的,可以要求有关人员回避。

专业组组长的回避,由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决定。专业组根据需要,可以邀请申请者到会介绍品种。

第二十三条初审通过的品种,由专业组在1个月内将初审意见及推荐种植区域意见提交主任委员会审核,审核同意的,通过审定。主任委员会应当在1个月内完成审定工作。

第二十四条审定通过的品种,由品种审定委员会编号、颁发证书,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编号为沪品审、作物种类简称、年号、序号,其中序号为三位数。

审定公告在相应的媒体上。审定公告公布的品种名称为该品种的通用名称。

第二十五条审定未通过的品种,由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在15日内通知申请者。申请者对审定结果有异议的,在接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可以向品种审定委员会提出复审。品种审定委员会对复审理由、原审定文件和原审定程序进行复审,在6个月内作出复审决定,并通知申请者。

第二十六条审定通过的品种,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有不可克服的缺点,由原专业组提出停止推广建议,经主任委员会审核同意后,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

第二十七条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以及农业部确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审定标准,可依据农业部制定的审定标准,也可根据本市地方特点由市农林局制定。市农林局确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审定标准,由市农林局制定。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承担品种试验、审定的单位及有关人员未经申请者同意,不得以非品种试验目的扩散申请者申报品种的种子。

第二十九条承担品种试验的单位弄虚作假的,取消承担品种试验资格,并依法追究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条从事品种试验、审定工作的人员弄虚作假、衔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一条在品种试验和品种审定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市或者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第七章附则

第4篇:经济作物和农作物的区别范文

1.五带与温度带

五带: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不同,按纬度划分为5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温度带:以全球各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通常根据≥10℃积温的多少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2.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类型:农业结构和经营方式在地域上的表现方式,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因自然、技术、经济条件影响而形成的农业地域生产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农业类型主要有以下16种: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集约农业、灌溉农业、石油农业、设施农业、白色农业、城市农业、蓝色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型农业、基塘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在一定地域内较稳定、区域性的多种农业类型。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6种: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种植园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乳畜业。

农业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基本相同,前者强调农业的部门结构特点,后者侧重农业的区域特点,即各农业部门在地域上的组合形式。

3.集约农业与农业机械化

集约农业:农业的一种经营方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投入于较少的土地上,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集约农业具体表现为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灌溉、增施肥料、改造中低产田、采用农业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实行机械化作业等。集约农业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劳动力数量和素质的影响。

农业机械化: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改善农业资料,集中投入于较少的土地上,通过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措施来增加产量,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体现。

4.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河谷农业

灌溉农业:干旱时以大水灌溉方式保证农业生产模式。泛指以水浇田的农业,其特点是通过灌溉措施,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要,调节土地温度和土壤养分,以提高土地生产率,是一种稳产高产的农业。灌溉农业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大江大河两岸,如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亚洲的长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都发展了灌溉农业。 特指在降雨量极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完全依靠灌溉才能存在的农业,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

绿洲农业:干旱荒漠地区有水源灌溉处的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以及山麓地带与冲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世界绿洲农业主要分布于西亚、美国的中西部地区、俄罗斯的中亚地区、非洲的撒哈拉及北非地区、我国新疆和甘肃等地。

河谷农业:在河谷地区发展的农业。高山地区的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山地低,气温较高,无霜期比山地长,降水条件较好,河水又可作为灌溉水源,河谷之间的山岭一般都有森林,使谷地土壤的腐殖质较丰富,土壤比较肥沃,是山区适宜耕作的地区,河谷地带的农业发达。如我国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都是河谷农业。

5.农作物与农产品

农作物: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花、草、树木)、工业原料作物、饲料作物、药用作物等。

农产品: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国家规定初级农产品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如烟叶、毛茶、食用菌、瓜、果、蔬菜、花卉、药材、粮油作物等。

6.气候生长期与作物生长期

气候生长期:一年中植物显著可见的生长期间。生长期与温度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定温度以上可继续生长的期间即生长期。通常以日平均气温5℃作为界限。

作物生长期:植物从播种到成熟所经历的时期。梅树为180天,苹果为170天,桃树为100天左右。

7.热量与光照

热量:由于温差的存在而导致的能量传递过程中所转移的能量。从热量角度来讲,衡量大气热状况的是气温,而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太阳辐射。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太阳辐射多。下垫面状况,包括海陆、地形地势、植被、水文、洋流等。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导致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则相反;大气本身条件,如大气组成会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和保温作用的大小。

光照:光线的照射,是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必要条件之一。太阳光照的多少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昼夜长短。以北半球夏半年为例,北半球纬度越高的地方白昼越长,日照时数就越多。二是天气。晴天,大气中水汽少、云量少,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光照多,故各种沙漠性气候及大陆内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都有很好的光照条件。三是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尘埃少,大气的透明度好,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也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方。

热量与光照虽有区别,但也有联系。光照强的地方,气温会短时升高,因此大陆性气候在夏季时最高温度比海洋性气候的高,晴天最高温度比阴天的高。

8.间作、套作、混作

间作: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可称为套种。如于小麦生长后期每隔3~4行小麦播种一行玉米。能延长后季作物对生长季节的利用,提高复种指数及年总产量。

第5篇:经济作物和农作物的区别范文

近年来科技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农机机械信息化技术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本文讨论了农业机械在当前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旨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家,目前可以说正是处在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使其,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农业机械;现代农业;作用

1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积极作用

1.1保障作用

农业机械可以说是当前农业生产工具,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里有着十分主要的适宜价值,并且开始对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改变,从而为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给予主要的保障。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有很大差异。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生产力低下,生产过程受到天气的影响。为了对于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有必要适宜农机自身的生产行使其代替一些人工生产的形式。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在进行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汇总,适宜农机的时候,也能够非常好的对于环境给予保持,有效适宜农业的生产资源,其中涉及到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1.2促进作用

农业机械不仅可以在农业发展进程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可以有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主要用于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和新科研成果的发展。最新农业科学研究的应用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为了尽快普及应用农业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通常需要以农机为载体,运用经济,智能,功能多样化的农业机械实践农业科学研究。例如,农业合成化学技术和植物的营养学技术,以及育种技术还有灌溉技术,以及良种技术还有农药的使用技术以及化肥的施用技术等。在农业机械种植和种植作物方面,根据农业生产要求,合理控制播种距离,种植深度,确保播种次数准确,距离准确,还可以利用农机完成种植沟渠工作,播种工作,施肥工作,套管工作和镇压工作。实践证明,与人造土地准备相比,使用农机可以有效提高种植效率,并确保出苗率达到要求,最重要的是减少施肥量,确保满足市场生产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机的应用也可以加速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商业化。传统农业属于生产活动,农产品的生产结构和形式比较简单,而在现代农业中,需要确保农业产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生产活动实现紧密结合。农业机械在促进产前活动,生产活动和产后活动相结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主要表明,高品质,高速,大型农机的应用可以统一选拔,种植,种植,灌溉,施肥,收获等一系列工作,可以促进农产品销售过程实现专业和社会管理。其主要作用是:

1.2.1农业机械极大的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之间的区别一目了然,每个人都看到了表面存在的差异。然而,生产率和商品利率之间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机械的广泛应用,使我国的土地开发更加广泛,种植面积更大。与以前的人畜生产不同,机械生产是其生产力的一百倍甚至一千倍。想象一下,我国农作物的广大土地,如果只是依赖于人和动物的力量,这是多么重的一份工作啊。可以说大机械只能在收获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其自身的使用也非常的快速并且高效,方便快捷的运输是人类和动物力量不能匹敌。显着提高生产力,农业机械也大大提高了商品率。经济作物的人民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运送到消费者手中,提高商品转化率。我们可以想想,一年的果实如果在家里积累水果,没有机械帮助他们转运,农民一年辛辛苦苦可一年那么其自身的劳动不就浪费了吗?尤其是奶农挤出来的主要是鲜牛奶,保质期可以说十分短的,假如不在最短的时间去转运出现,那么久会很快的超出了自身的保质期的。

1.2.2.农业机械对于土地出产率和资源使用率的获得提升

古代传统农业往往依赖于自然的环境。一年下来,人民的艰苦工作有太多的不稳定因素。多种自然的灾害,人为的因素严重限制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并且对农民的收获产生影响。如古代旱灾,就会使得很多难民死亡,严重甚至颠覆权力。现代农业由于引进高新技术,大型机械,可大大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所以土地的生产可以做到农民的一切收入。一方面提高了土地的生产率;另外,机械选种和机械施肥等简便快捷的操作能够极大的提升农作物本身的品质,令土地本身能够有更多的出产率,可以说是省市有非常的高效。

1.2.3农机推动了农业等行业的共同发展

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不需要太多的人力物力。农村许多年轻人选择在这个城市工作。在工厂,商场等领域工作,促进了许多非农业的发展。非农业发展尤其是农业发展,为农业提供了技术和机制,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简而言之,农业机械在农业中的使用,大大降低了现代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为其他非农业提供了劳动力。其他非农产业将其工业的成果事业在农业,使得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进程加快

2农业机械推进生物产业技术的快速普及

上世纪下半叶,生物科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种育种技术,混合技术,克隆技术等。科技突破性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农业的了解,慢慢开始接受跨作物,克隆作物。优秀的基因种子要将原作品替代为普通百姓的家园,当然需要机械作为推动者,播种在每一寸土地上的种子。其实只有大型机械才有这样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生物技术革新之后,优质种子或栽培苗将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这也需要收获和运输机械才能最大限度地获益。农业机械在实践中对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技术在实践中成熟的同时,必将培育新技术,改革原有的农业结构。

2.1农业机械推进了产业的社会化与商品化发展

以上详细描述了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收割,运输等巨大的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人民群众将有能力通过大型机械实现生产,供销,农业实现社会化生产,并能进入商业生产。农业机械的综合应用使农民作物多样化,符合社会各界的各种需要。应用机械多样化,可以保护农产品的新鲜度,种类,销售质量,促进农业专业发展。农业机械推动农业实现大规模生产的社会化和商业化,提高农业竞争力和产业特色,使得农业不再是国民经济的疲弱经济。希望能够吸收比较多的资金和相关人才,真正的达成农业一体化的发展。

2.2农业机械化是推进农民增收的科学方式

农业机械化可以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和主要因素。农业机械化能够极大的是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获得提升,可以使得够很多的农村劳动力在重体力劳动里被真正的解放出来,使得农村劳动力能够获得快速的转移。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全面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机械化可以说是当前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核心手段,是进行先进的农艺技术以及水产养殖技术,还有想加工技术密集的桥梁以及纽带,同时还是当前农业生产朝着专业化以及商业化还有现代化的物质保证。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例如:每年为农户开展农业跨越业务,产生的利润达到了亿元。

2.3农业机械化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主要支撑

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机械化发展进步不仅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也可以促进农业工人提高文化素质,创造新农民,为更好地把握农机经营,使用,维护等农技,农民必须有一定的科技素质和种植能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步,也可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持续效益,加快农村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农民差距。

3新形势下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有关措施

3.1设置相关的示范基地

引导广大农民和农业工人选择比较先进适合的农业机械,使其能够是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获得提升,减少生产的成本,提升农产品自身的竞争力,促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3.2调整农业结构配套的农业机械

及时调整优化农业发展结构和布局在农业发展中的应当是当地条件,注重效能,突出地方特色,突出产业优势,促进产业发展的产业化,逐步形成区域优势。推进农业机械化从主要粮食作物大经济作物的发展,从种植转为森林和畜牧,还有养殖以及渔业的发展,是的农村经济能够获得飞速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脚步。

3.3大力加强农机行业社会化

通过有效利用市场上的农业资源,克服了农机配置不合理的现象,拓宽了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实现了农机规模和农机市场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3.4优化政策环境,增加农机投入

大型农机成本高昂,农业机械作为服务农业经营的风险很大。中央文件1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与农业机械化发展密切相关,制定了优化政策环境和增加农机支持的法律政策。积极利用WTO“绿箱”和“黄盒”政策,加大农业部门先进农机机械和新机械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力度,新技术投入,增加先进设备购置农民补贴,加快推进推广新型农业技术。

3.5提高农机作业服务水平

增加对农业社会服务机构的投资。动员全社会力量发展农机化;开展农机中心和农机管理服务重点站建设竞赛活动,推动农机示范园成功经验;加强农业技术和质量监督,维护用户权益。

3.6发挥农业机械作用的策略

为了可以科学的发挥出农业机械自身的作用,我们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分析。首先要注意做农机购置补贴。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推进农机的基本先决条件是农民可以主动采购机械,提高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农民有购买能力的能力农机生产工作时,要注意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在实施采购补贴工作时,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让农民选择是否购买农机,及时保证资金以及机构能够合理到位,保证补贴有效发挥自身的推进作用的农机效应。

4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发展可以影响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要重视利用有效的策略摆脱小农经济地位的发展,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推动使用现代农业机械。为了使农机能有效发挥维护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注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推动和运用农机,必要的材料支持。另外,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要明确限制农机进一步普及的具体原因,避免盲目追求生产和效率的发展过程,使现代农业能够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佳丽,佟童,王丽娟,等.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性与前景[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4(07):3.

[2]王金武,李智.农业机械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J].农机化研究,2012(1):9-11.

第6篇:经济作物和农作物的区别范文

研究区水土资源特征

山东省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据1956-2000年降水资料分析,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79.5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3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98.3亿m3,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5亿m3,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9%,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56m3,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倒数第三位,属于人均占有量小于500m3的严重缺水地区;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07m3,也仅为全国平均亩均占有量的16.7%。不但整体上缺水严重,而且全省各地降水量、径流量和水资源量差别较大,年际和年内分布极不均匀。多年平均降水量从鲁东南沿海的850mm递减到鲁西北的550mm;年径流的地区变化更为突出,多年平均径流深东南沿海高值区为260~300mm,鲁西北平原和湖西平原低值区只有30~60mm,地下水资源山丘区与平原区差别较大。各地降水量、水资源量的年际变化幅度也很大,存在着明显的丰、枯水年交替出现现象;年内分配季节性非常明显,全年降水量约3/4和天然径流量约4/5集中在汛期,特别是7、8月份,降水量和径流量甚至是集中在一、两次特大暴雨洪水之中,开发利用调控难度较大。另外作为重要客水水源的黄河水,境内黄河来水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每年70亿m3引黄指标的保证程度也在不断降低。这种水资源特征及时空分布特点使山东省发展节水农业的要求更为迫切。

农业灌溉发展态势分析

山东是传统的农业种植大省,并以灌溉农业为主,截至2009年末,其总灌溉面积达到548.408万hm2,有效灌溉面积为489.692万hm2,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14.372万hm2,旱涝保收面积达到353.725万hm2,机电排灌面积、机电井灌面积、机电提灌面积分别达到451.511万hm2、236.415万hm2、195.348万hm2,50处设计灌溉面积在2万hm2以上的大型灌区列入了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全省水闸达到1742座,大型水库36座,中型水库213座。2.1有效灌溉面积动态变化有效灌溉面积是指灌溉工程设施基本配套,有一定水源,土地较平整,一般年景下可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在一般情况下,有效灌溉面积应等于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备,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水浇地面积之和,它是反映我国耕地抗旱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7]。根据2000-2009年山东省水利统计年鉴可知,2000-2009年山东省有效灌溉面积从476.079万hm2增至489.692万hm2,10a共计增长7.206万hm2。2000-2001年山东省有效灌溉面积增长,2001-2003年下降,2004-2009年持续增长。其中2002、2003年退耕还果和建设占地是有效灌溉面积减少主要原因。

山东省有效灌溉面积变化趋势基本符合二次曲线y=4.3112x2-17276x+2×107,决定系数R2=0.8888。2.2节水灌溉面积动态变化节水灌溉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当地供水条件,为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目前山东省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灌、微灌和灌溉管理制度等[7]。根据2000-2009年山东省水利统计年鉴可知,2000-2009年山东省节水灌溉面积呈连续增长趋势,基本符合二次曲线y=1.9006x2-7563.7x+8×106,决定系数R2=0.9964。节水灌溉面积从164.02万hm2增至214.37万hm2,10a共计增长50.36万hm2,年均增长2.71%,增长幅度较大,原因是在中央、省资金扶助下,全省各地发展节水灌溉的积极性很高。山东省整体的节水灌溉效果良好,但发展不够平衡,总的发展趋势是东部快于西部,沿海好于内陆,其中潍坊市节水灌溉面积最高,菏泽最低,主要与各地市经济状况、农业发达程度以及对水利基础建设重视程度有关;各地市节水灌溉面积增长趋势与全省相同,只存在个别差异。2.3灌溉面积结构比例动态变化农业灌溉面积结构(即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能比较有效地显示出灌溉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政府对农业节水灌溉的重视程度。据表2显示,2000-2009年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持续增长且增长速率趋于平稳。在2000年末仅为33.99%,截至2009年末已增至43.79%,平均每年增长0.98%,显示该比例变化趋势基本符合二次曲线y=3×10-5x2-0.117x+106.72,决定系数R2=0.9984。

区域农业节水发展适宜模式

由于山东省各地市在发展灌溉农业的地形、地貌、水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种植结构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措施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同时,所有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时并存于一定的地区,从而形成各地区发展灌溉农业的不同特点。为了揭示山东省各地灌溉农业发展的区间差异性和区内一致性,促进山东省节水农业的发展,必须对山东省农业进行科学的灌溉区划分,阐明分区特点和节水适宜发展模式,以此作为发展宏观决策和制定节水灌溉发展规划的科学依据。灌溉区划必须建立在符合客观规律与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山东省的具体情况,按照“归纳相似性,区别差异性,照顾行政区界”的原则[8],分区宜遵循①自然要素的一致性: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基本一致或相似,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也应基本相似;②节水灌溉发展方向和目标的一致性:在同一区域内,主要灌溉作物对象即节水灌溉措施要基本一致;③行政区划的完整性:适当照顾现有行政区划,兼顾县级行政区界和已有水利设施的完整性。根据以上农业灌溉分区原则,山东省17个地市可分为鲁中平原、丘陵区,胶东丘陵区,鲁西平原区,鲁南山区,鲁北平原区5个不同的区域[9-11]。各分区特点如下:鲁中平原、丘陵区: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莱芜4个地市,该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属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在621~803mm之间,降水充沛,干燥度在1.0~1.5之间。降雨年内、年际分配不均,全区水资源利用程度达61%,属季节性缺水地区。胶东丘陵区:包括潍坊、青岛、烟台、威海4个地市,该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属半湿润海洋性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在620~721mm之间,干燥度在1.17~1.47之间。虽然降水充沛,但年内、年际分配不均,河流径短流急,拦蓄难度大,季节性缺水严重。全区水资源利用率达70%,属缺水地区。鲁西南平原区:包括济宁、菏泽、聊城、德州4个地市,该区主要是以黄泛平原和山前倾斜平原为主。属陆地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性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在500~750mm之间,干燥度在1.30~1.85之间。该区降水较为充沛,其气候特点是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季易涝,冬季干燥。鲁南山区:包括日照、临沂、枣庄3个地市,该区主要是以山地丘陵为主。属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00~950mm,干燥度在0.6~1.0之间。鲁西北平原区:包括东营、滨州2个地市,该区主要是以滨海平原为主。属干旱季风性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50~650mm,干燥度在1.5~1.8之间。#p#分页标题#e#

根据山东省各种节水模式的特点、适用条件、节水效果、投资情况等,并结合不同农业灌溉分区的具体情况,按照技术可行、方便实用、经济合理、易于管理的原则,对不同区域的节水模式进行规划。鲁中平原、丘陵区。该区山丘区种植果树,平原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区内粮田和经济作物的比例约为3∶1,小麦和玉米两种作物种植比例约为1∶1~3∶2,有效灌溉面积为64.533hm2。该区中部、北部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较高,但水资源不足,存在着严重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南部经济落后,水利工程老化损坏情况严重。该区主要以井灌为主,渠灌面积很少,灌溉水利用系数较高(约为0.55~0.70),净灌溉定额2310~3150m3/hm2,可供灌溉水量33.153亿m3。本区发展节水灌溉的重点是:在平原区大力推广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配套窄短畦田,进行地面精准灌溉。在管道布设、管材标准方面,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采用输配水两级PVC固定管道为宜,平均每亩管道长度应为6~10m,管道工作压力0.25~0.40MPa;在低山丘陵区一是沟河梯级拦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通过建设梯级拦水坝,提高了地表径流的拦蓄能力,直接为两岸农田灌溉提供了水源,梯级拦蓄工程与沿河移动式喷灌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灌溉系统;二是高位水池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对山丘区复杂地形适应性强,山丘区茶、果园多分布于沟、坡、岭地,高位水囤可全面控制其灌溉;三是风光互补发电提水灌溉技术模式,将平时的风能和太阳能转换为高位蓄水池蓄水势能储存起来,以备农田灌溉之需。这种能源开发方式将传统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开发相结合,利用三种能源在时空分布上的差异实现互补开发。胶东丘陵区。该区经济发达,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两种作物种植比例约为3∶2~2∶1,有效灌溉面积为1227.2km2。从沿海区域农业用水的水源状况分析,分散小水源不可靠,一般分散运行不能满足灌溉需要。小型截流坝拦蓄的地表水只能补充地下水和就近解决部分耕地的季节灌溉,无法保证干旱年份的丰产灌溉;大口井虽然水位较浅,提水成本低,但出水量变化较大,灌溉保证率较低;由于地处沿海,为了防止海水入侵,地下水开采也受到限制。该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较高(约为0.53~0.64),净灌溉定额2160~2490m3/hm2,可供灌溉水量33.644亿m3。

第7篇:经济作物和农作物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巨灾风险基金

长期以来,在对农业保险的讨论中有一种倾向,即认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停滞的原因在于没有找到适宜的模式。故而,在实践中将不少精力投向对农业保险模式的研究和试点,试图在没有政府有力支持下,寻找到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模式,以推动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然而,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条途径行不通。而从2004年以来开始试点的黑龙江阳光模式、吉林安华模式、上海安信模式以及浙江共保体模式,之所以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成效,不在于各模式本身的优越性,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都有明确的财政补贴安排。多年实践和国际经验反复证实:政府财政支持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保障。

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农业灾害风险十分复杂,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超过千亿元,因此,人们对于公共财政到底应该如何支持农业保险,所需财政资金的总规模有多大,国家财政是否具备相应能力等问题一直存在很多疑问和担心。以下,通过对财政支持农业保险原则和四个重要途径的分析测算,表明当前落实我国财政支持农业保险政策的条件已经成熟,能力基本具备。

一、财政支持农业保险的原则

农业保险的特点和国内外农业保险发展的历程表明,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将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历史过程。因此财政资金支持农业保险发展,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气候差异大,农业生产条件复杂,开展农业保险时间短、险种少、规模小、经验不足,不宜短期内全面铺开。应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先试点,后推广。同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财力有限,难以对所有农产品实行高额财政补贴,必须量力而行。

(二)基本保障的原则

若提供高保障的农业保险,对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说,难以承担高额保费;对保险人来说经营风险大,不利于持续发展;对国家来说,加大财政补贴额度,财力有限。可能产生“农民保不起,保险人赔不起,国家补不起”的问题。我国现阶段开展农业保险,要确定一个使农民能得到基本保障,国家又有能力补贴的保障水平。

(三)可保风险的原则

农业风险按产生的原因可分为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自然风险是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产生的风险,包括旱、涝、风、雹等气象灾害风险和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人为风险包括社会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技术风险等。人为风险和大面积毁灭性的自然灾害风险是不可保风险,农业保险只能承保自然风险中的一部分气象灾害风险。财政补贴的应主要是可保风险。

(四)保障粮食安全的原则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农业保险可解除农民惧怕种粮高风险的后顾之忧,使其敢于扩大种植规模、提高技术含量、增加资金投入,从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应全国统筹,重点投入到粮食主产区,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向农户提供保费补贴

由农业经营和农业保险特征决定,对于多数农业保险险种来说,并不存在一个有效的商业化农业保险市场。农户的有效需求不足以支持一个商业化的农业保险市场;农业保险的低收益、甚至负收益也无法维持商业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供给。因此,财政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首要着力点是提供保费补贴。保费补贴属直接补贴,农民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单时,只交纳保险单上列明由农民自身承担的保费部分,财政补贴部分由国家财政替农民直接交纳。当前,我国保费补贴的优先顺序应遵循“先粮食作物、后经济作物;先种植业、后养殖业;先粮食主产区、后全国推广”的基本路径。

(一)补贴的农业保险标的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保险标的是所承保的所有标的集合,包括与种植业和养殖业财产本身及与其有关的利益和责任,如农作物、林木、各种饲养动物等。根据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家财力,确定财政补贴的农业保险标的应坚持基本保障、量力而行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原则,根据以上补贴顺序,当前可重点考虑对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类作物提供保费补贴。然后再逐步扩展到棉花、奶牛、生猪和肉牛等标的。

(二)确定保险金额

考虑到我国当前的农民投保能力和财政补贴能力,在短期内,农业保险的保障金额以立足维持农民基本再生产能力为基础,保险金额以直接物化成本为依据较为适宜,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对农业保险补贴比例和金额。表1是我国部分农作物全国平均投入直接物化成本。

(三)确定保险费率

农作物保险费率是以保险责任计算的损失率为依据,不同的保险责任有不同的损失率。黑龙江垦区在经营10年的基础上,测算出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种作物的损失率。见表2。

在没有更好的数据来源前提下,可以在黑龙江农垦10年积累的风险损失数据的基础上,考虑我国地区风险的差异性,设定10%的误差范围,大体推测出全国平均风险损失率。见表3。

保费费率的确定是以损失率为基础,但农业保险损失可控性差,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也会时有发生,为规避这些风险,在制定保险条款时,都采取绝对免赔率来进行控制。因此,四种主要农作物的费率确定,一般可采取按损失率扣除30%的绝对免赔率为保费费率。见表4。

在测算出保费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保险金额与保费率的关系,计算出各主要农作物的亩均保费。再以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为保险标的,根据这些作物在我国5年(2000年—2004年)中平均播种面积,计算出全国主要作物的保费总规模。见表5。

考虑到重点保障粮食安全原则,可以先考虑在粮食主产区试点。如果我们将粮食主产区界定为:2000年—2004年平均粮食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省份,则测算得到的粮食主产区稻谷、小麦、玉米和豆类保费规模如表6所示。

(四)财政保费补贴标准和规模

确定农业保险补贴难点是没有测算财政补贴的数据,而要取得较准确全面的依据,必须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农业保险实践积累。本文在以上数据测算的基础上,假设全国所有稻谷、小麦、玉米和豆类都参保,即参保率为100%的情况下(见表7),若以保费率上限为准收取保费,并且财政补贴综合比例达到50%,则财政总补贴规模为88.27亿元,如果按30%的低补贴比例,财政补贴规模达到52.96亿元。如果以保费率下限为准收取保费,则财政综合比例为50%和30%时,总补贴规模分别为72.22亿元和43.33亿元。

如果我们只考虑粮食主产区,参保率100%情况下(见表8),若以保费率上限为准收取保费,假设财政补贴综合比例达到50%,则财政总补贴规模为77.99亿元,假设按30%的低补贴比例,财政补贴规模为46.80亿元。假设以保费率下限为准收取保费,则财政综合比例为50%和30%时,总补贴规模分别为63.81亿元和38.29亿元。

然而,全部参保是不可能的。乐观假设有70%的作物面积参保,如果以50%补贴比例进行财政综合补贴,则全国年财政补贴规模为50.55-61.79亿元;如果以30%的低补贴比例进行,则全国年财政补贴规模为30.33-37.07亿元。而如果只考虑粮食主产区,相应补贴规模分别为44.67-54.59亿元和26.8-32.76亿元。

为了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积极性,同时适当减轻中央财政的支出压力,中央和地方之间还可以进一步对这一补贴规模按比例分担(区别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则需要中央政府直接拿出的年度补贴规模将进一步缩减。

三、向保险公司提供管理费补贴

由于农业保险的高风险,以及农业经营的分散性,风险勘查的复杂性,使得保险公司经营成本偏高,难以获取正常经营利润。财政对经营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提供经营管理费补贴,是国际上许多国家的做法。补贴数量一般根据其农险业务保费规模确定,具体补贴比例各国差别较大,高的达到25%-35%(如美国),低的为5%—7%(如部分相互制保险公司),甚至不提供(如西班牙)。考虑到我国的财力状况和实践经验,既要调动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又要充分发挥其自身能动性,建议采取就低的补贴方案,以农业保险保费规模的5%提供经营管理费补贴。

四、扩大税收优惠力度

在实施保费补贴的同时,对农业保险提供税收优惠也是国际通用的做法,而且许多国家对农业保险免征一切税收。我国现行税制规定,农业保险免征营业税和印花税,这对促进农业保险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仅界定在种养两业,范围偏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的外延在不断扩大,种养两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持续下降,所以应该根据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大农业保险的服务范围。因为从农业保险受益的并不只是农民,而是整个社会。由农业保险的特性决定,其税收待遇不能等同于一般商业保险,也不能简单等同于其他涉农企业。

参照国际经验和我国现行对涉农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考虑在现行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免征种养两业的保险所得税。对除种养两业外的其他农险业务,包括农村家财险、人身险和健康险等,营业税可参照对农信社优惠税率[财税(2004)35号],按3%征收;一年期以上返还性人身险业务则免征[财税(2001)118号]。当前,将涉农保险合同等同一般财产保险合同,印花税适用0.1%的税率,与我国总体支农补农政策不相适应。可考虑暂不征收印花税,或者先征后返还,返还的税金用于充实风险基金;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合并以后,可以按15%的优惠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五、支持建立巨灾风险基金

从各国的经验看,大范围、高强度的地震、洪水、海啸等巨灾保险不同于一般农业政策性保险,是任何一种一般政策性农业保险无法解决的。一旦发生农业巨灾损失,往往吞噬农业保险公司的所有准备金和资本金,严重地冲击农业保险公司的财务稳定,危及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化解农业巨灾风险,并非农业保险公司自身力所能及的,也不是单纯通过再保险安排就能解决的。因此,建立政府主导下的中央级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由中央、地方提供财政支持,积累巨灾风险金,对遭遇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增强其抵抗巨灾风险的能力,将是维系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一)筹集巨灾准备金的渠道

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来源是多渠道的,主要包括:

1.政府财政预算拨款。国家根据农业保险公司年度经营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予以补贴,提高巨灾风险的偿付能力。

根据实践经验数据,一般以保费收入的10%计提巨灾风险基金比较合适。就全国而言,如果巨灾风险基金全部由财政拨款形成,100%参保情况下,则每年需财政预算安排14.44-17.65亿元;如果70%参保情况下,需要预算安排10.11-12.36亿元(见表9)。为了便于调动保险公司的主动性,如果财政选择对巨灾风险基金只提供60%的财政支持,则在100%参保和70%参保情况下,需要财政预算安排的巨灾风险基金分别为:8.67-10.59亿元,6.07-7.41亿元。

如果只考虑粮食主产区,按10%提供巨灾基金预算,在100%参保情况下,每年需要财政预算安排12.76-15.6亿元;在70%参保情况下,则需预算安排8.93-10.92亿元(见表10)。如果只提供60%的巨灾基金支持,则在100%和70%参保情况下,需要预算安排分别仅为:7.66-9.36亿元,5.36-6.55亿元。

2.国家粮食风险基金。国家为防止国内粮食短缺,用来平抑粮食市场价格而储备的风险基金,可以在每年按照一定的比例补贴巨灾风险基金。这种存量调整如果实行,则对增量的财政预算要求会更低。

3.从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可以发行一定数量的巨灾风险基金债券,采取融资的方式引进资金,或者从世界银行获取支农“软贷款”。

(二)巨灾风险基金的使用范围

巨灾风险基金主要用于农业保险公司抗击重特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保险损失,补偿农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部分,提高被保险人生产自救能力。

农业巨灾风险基金,除了对遭遇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公司提供补偿外,还可用于其他方面:一是巨灾风险的预防。比如通过兴修水利设施来预防洪涝和干旱的发生,通过疫苗注射来预防禽畜传染病的发生和扩散。二是支持设立农业灾情研究机构,分析和研究我国农业灾害发生规律,以便建立农业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农业风险管理,同时为国家制定农业保险政策,构建有效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六、结论

第8篇:经济作物和农作物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古典市民社会;城市市民社会

一、两种市民社会的基本属性

要对古典市民社会和中世纪市民社会进行比较研究,就不得不先对这两个时期的市民社会的基本属性作一个简要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一定的比较。

西方古典市民社会指的是古希腊诸城邦国家和古罗马城邦国家的统治部族生存于其间的社会组织样式。简言之,古典市民社会是由市民组成的城邦共同体社会。市民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市民,而不是人口和城垣。亚里斯多德曾经指出,“城邦本来是一种社会组织,若干公民集合在一个政治团体以内,就成为一个城邦”。这里的市民指的是那些与城邦政治共同体相关的特定身份和资格。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切不可把市民简单理解成居住在城邦内的所有人或者是达到一定年龄的自由人。之所以这里的市民不是指居住在城邦内在所有人,那是因为居住在城邦内在所有人包含奴隶,而奴隶是不具有人身自由的。可想而知,一个没有人身自由的人是谈不上其他方面的自由的,尤其是政治和经济上的自由。那么为什么市民不是指达到一定年龄的自由人呢?因为自由人中的妇女和那些不属于或未被纳入统治部族内部的成年男性是不具有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的。至此,我们可以知道,古典市民社会中的个体要想成为市民,那么他就必须具备这样一个重要条件,即拥有一般自由人所不具有的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权利。

中世纪西欧市民社会指的是西方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形态。这一时期的市民社会复兴了西方古典市民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制度和思想精华,并对近代市民社会的诸多要素的形成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源。可以说,这是市民社会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但目前我国哲学界对此阶段却鲜有研究。而对此阶段对近代市民社会的影响更没有作出应有的重视。那么,这个时期市民社会的主体——市民指的又是哪些人呢?可想而知,到了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商业经济和手工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随之而起的商业和手工业领域的自由人将会要求获得与自身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政治地位。于是,这些人获得了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权利,并最终参与到国家的决策中来,成为新的市民。因此,中世纪西欧市民社会的市民阶层除了封建庄园的奴隶主以外,还包括新兴的商人和手工业者。

经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些重要信息:一是在这两个时期要想成为市民就必须是自由人,而且这些自由人还应该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地位;二是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到了中世纪,市民的群体加大了,融入了新兴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为市民社会的发展增添了新鲜的血液,为将来近代市民社会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在对这两个时期的市民社会的基本含义作了简单的比较分析后,下面将对这两个时期的市民社会的形成原因和各自所具有的特征这两个方面做出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两种市民社会的经济条件

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命题,这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的胚芽。这里的“市民社会”主要指现实的经济生活。随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和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批判,在1844年他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市民社会概念进一步具体化了,已接近于“生产关系”概念。在1845~1846年他们合写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明确指出:市民社会“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由此可见,市民社会主要属于经济方面的概念。有鉴于此,下面将重点分析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西欧城市这两个时期的经济对各自时代市民社会产生的影响。

古希腊文明是在爱琴文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而古罗马文明又是在古希腊文明在地中海的殖民地文明等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就使得两地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已经开始广泛地使用铁器制成的生产工具。在此情况下,社会产生了比较多的剩余产品。而与此同时,家庭成为了社会中最基本的生产单位,这就导致个体对原始共同体的依赖性大大地降低。另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古希腊古罗马可以生产出多种不同的农业生产作物,大部分的地区都种植葡萄和橄榄等经济作物,还有小部分地区还可以种植豆类和大麦粮食作物。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古希腊古罗马社会中不同地区具备了交换的条件。因为经济作物之间、农作物之间,以及经济作物与农作物之间可以进行交换。而事实上,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增加,家庭与家庭、氏族与氏族,以及他们与周边部族之间都要进行大量的产品交换。加上古希腊古罗马都处于地中海商业贸易的优良位置,由此就促成了发达的分工和商品交换现象。还有就是,在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古希腊古罗马发生了部族之间的战争。这就导致胜利者和被征服部族的混同,以及原有部族与新来部族的混同的现象较为普遍,致使原来纯粹自然形成的部落组织受到很大的破坏,血缘因素占据的地位遭到削弱,随之而起的是地域因素地位的不断增强。由此,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血缘关系的被削弱,使原来属于公社的土地逐渐被家庭所拥有,并且家庭享有完整的所有权,而剩余的集体土地演变为城邦的公地。这种独立的家庭私有制,对确立私有家庭之间独立、平等的地位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大多数平民取得了相应土地的完整所有权,也就摆脱了通过氏族共同体对贵族和早期王权的经济和人身依附,在经济上获得了与贵族阶层相平等的地位。最终,这些平民就成为了前面所说的市民。

在中世纪西欧城市,随着外族入侵的减少,西欧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复苏,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复兴。商业贸易的发展与城市的存在,一方面促进了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得货币代役租部分取代了实物和徭役代役租,使得封建庄园的手工业者获得了外出做工的机会,这就使手工业者在经济上获得自由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封建庄园主允许手工业者外出做工,这就为手工业者逃离封建庄园提供了事实上的可能性。这些外出和逃离封建庄园的手工业者不甘做农奴,于是也定居于城市,加入了新兴的经济关系和社区,使得城市成为自由人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中心和独立的社区。这样,一种新兴的经济关系就形成了,即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活动的自由人之间的自主平等的经济关系。新的经济关系必然要求城市建立自身的政治制度。于是,城市中的市民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又具有了政治权利,最终成为前面所说的市民。

通过前面的比较分析可知,形成这两个时期市民社会的经济条件有很大的不同,古希腊古罗马市民社会的发展凭借的是家庭私有制的产生,而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的形成凭借的是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三、两种市民社会的经济特征

由前文可以清楚地知道,西方古典市民社会的基本属性以及形成的经济条件与中世纪的市民社会是不相同的。在此基础上将重点分析下这两个时期的市民社会的不同经济特征,并在分析经济特征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一下当时的政治特征。

古希腊古罗马市民社会在经济上形成了私有制经济。这种私有制经济以彼此独立的市民的家庭为基本单位,虽然家庭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但是这些家庭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城邦这一共同体。在这种私有制经济中,社会成员对自身利益的主体资格和意识得到了确立,同时他们对他们作为国家的一份子私人利益的前提和保障的公共利益的主体资格和意识也得到了确立。有必要指出,这里的城邦共同体与之前的那些被私人人格化的封建个人王朝式国家的共同体是不相同的。这里的城邦共同体在事实和观念中都被看作是经济人格彼此独立和平等的私有者联合体,是共同的保障和事业。封建王朝式国家的共同体被私人人格化了,私有者成为了共同体实体的附属物。因此,一般私有者也不过是这个国家君主的附属物,是他们的子民,没有作为共同体的共同主人的资格和观念,有的只是服从的义务。这个时期的人们只能生活在家庭、村落乃至部落这样的社会共同体中,过着没有自由、没有幸福的生活。而处于古希腊古罗马城邦时期的人们则是生活在城市这样的政治共同体中,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的,且都在努力地去创造一种幸福的生活。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封建王朝式国家的共同体中的人们,由于只有家庭、村落甚至部落这样的社会共同体而没有政治共同体,因此无法过上幸福而有道德的生活,只有当人们在拥有私有财产的基础上并自愿组成政治共同体时才能过上最幸福的生活。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市民社会在经济方面产生了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时期的新型的经济关系。这一新型的经济关系与当时封建庄园那种依附性的经济关系有很大的区别,它指的是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经济活动的自由人之间的自由平等的经济关系。在这里,本文将把这种新型的经济关系与前文提到的封建庄园式的经济关系作一个简要的比较。在这两种经济关系中,居于其中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封建庄园式的经济关系中,农民和手工业者是依附于封建庄园领主的,是一种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而在新兴的市民社会的经济关系中,居于其中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依附与被依附的情况。另外,封建庄园式的经济关系中处于依附地位的群体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同样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新的经济关系及理念的作用下,城市居民从一开始就追求按平等参与的原则组建属于自己的新的政治和社会共同体。这些政治共同体是以某种全体市民共同争得的由帝王或教俗贵族授予的特许状以及缔结的共同誓约为法律根据,依法进行政治和公共利益结合的政治实体。另外,这些政治共同体是以自治共和的原则建立的,这就为近代西方社会的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从前面两段的对比分析可知,古典市民社会的经济特征是建立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私有制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明的城邦共同体。而中世纪市民社会的经济特征是形成了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经济活动的自由人之间的自由平等的经济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共和为原则的政治共同体。

至此,对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西欧城市这两个时期的市民社会作了一个简要的分析和比较,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为今后对市民社会的理论特别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等人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

[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下第7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菅从进: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论要[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

第9篇:经济作物和农作物的区别范文

德昂族系云南特有民族,现有人口20556人(2010年),属人口较少民族,主要分布于德宏、临沧等地。德昂族由于历史、地理、人口等原因,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相关研究也较少,尤其是“民族心理与教育、家庭教育、艺术教育以及近年来关于国内课程改革等教育热点也尚未予以关注”[1]。在此研究德昂族家庭教育,以期对德昂族家庭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生活技能教育

家庭教育的首要内容是生活技能教育。因为它是民族成员适应特定的自然环境,保持种族繁衍的必要前提,是一个民族求得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必要保证。[2] 德昂族的小孩,在父母的带领下,很早就参加生产劳动,做些辅的活计,亲历劳动的各个环节[3] 。

1.教育内容上男女有别

德昂族父母通常会有意识地教育孩子生活常识,但对男孩和女孩教育内容是有所区别的。对男孩着重教授如何放牛、套牛、牵牛、以及犁耕有关的技术,稍大一点还要学会犁田、耙田等种植技能。对女孩则主要传授如何做饭、洗衣服、采集野菜等各种家务,还要学会一些如撒种、收割、打谷、种菜等,一些姑娘还未成年就学会了纺线、织布了。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也开始传授一些种植水果、甘蔗等经济作物甚至如何做一点生意等知识,这种与时代相结合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相关的生产、生活及自然知识等也就成为德昂族家庭教育的主要特征。

2.教育方法上口传心记

德昂族的孩子从小就跟父母兄长在家里或田地里进行学习。在家里,父母兄长做饭时,他们学会了如何淘米、米与水的配置比例等,有的还帮上一把,往灶里添上一把柴等,这些都是学问。稍大后,田地里都是他们学习的场所,父兄放牛、套牛或在犁田、播种、田间的管理、收割等时,他们也逐渐学会了一系列的知识。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在政府的支持下,德昂族部分家庭种植甘蔗、八角、杉木、石斛等具有特色的高产经济作物、木材和药物,这些变化也影响到了孩子,他们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使用化肥、用喷雾器杀农作物害虫等技术。

二、伦理道德教育

德昂族是一个非常善良而又热情好客且重礼仪的民族。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首先,注重言传身教,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德昂族山寨,很少能听到大声喧哗,更不用说打架骂人了[4]。其次,注重德育,从小抓起。德昂族的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赡养老人、讲礼貌、热情好客、不偷拿别人的东西[5]、不能直呼人的姓名等。再次,借助神话传说、民歌等教授道德。这不仅能够很好地教育孩子,更能传承民族文化,成为本民族团结凝聚的源泉。

三、民族习俗教育

德昂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丰富的风俗习惯,德昂族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本民族习俗方面的教育。

1.民族婚丧习俗教育

德昂族青年在婚姻缔结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做父母的也比较尊重儿女心愿。丧葬方面的习俗,除佛爷(和尚)实行火葬外,一般群众都是土葬。德昂族的婚丧习俗有自己的本民族特征,家长通过让孩子参与婚丧习俗、耳闻目睹、适时间讲解传授等形式将婚丧习俗知识用多种多样的传与下一代。

2.民族禁忌习俗教育

德昂族的禁忌有原始宗教的道德观念,亦有原本民族的道德礼性。在德昂族的民族禁忌中有宗教禁忌和日常生活禁忌。存在婚后讳名的风俗,即结婚有子女的人,任何不得直呼他的匿名,一般称某某之母等;佛龛和祖宗牌位禁止外人触摸,也禁止在此挂放东西。客人不能坐客厅内家长的卧具。禁止砍伐寨神树,也禁止在其周围大小便。此外,德昂族不允许人进入并触动墓地之物。

同时在传统的民族习俗中存在妇女通过男人面前,需弯腰提裙而过;妇女不能跨越生产工具;不能用脚火塘或柴火;男、女之间不能相互丑言辱骂,视为犯家规等民族禁忌。 [6]这些禁忌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被下一代模仿、习得,同时被维护。

3.宗教习俗教育

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村村寨寨到处都是佛寺和佛塔,佛塔造型与傣族佛塔略有不同。过去,许多德昂族的男孩到六七岁,就要到本寨佛寺出家当小和尚,虽现已淡化,但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现在德昂族还保留着对原始宗教的信仰,德昂族还有驱鬼辟邪、祭寨神、祭谷娘、祭房神等仪式和活动[7]。德昂族的小孩在耳闻目睹中也或多或少接受了宗教习俗方面的教育。

四、民族历史教育

德昂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常自豪的说:德昂族的历史就像江河一样久远,在家庭教育中,德昂族家长对孩子关于民族历史的教育方式多种多样,它融于祭词、神话、传说、故事、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当中。以前德昂族的老人、父母会在农闲或晚饭后随时向年幼一代讲述本民族的历史,孩子们围做在长辈身边,重温祖先的由来、生产、生活场面,以及曾经有过的兴盛时代和经历过的苦难历程,对下一代起到教育的作用,现在这种情景已很难看到,人们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如电视、网络等,这对传统民族历史文化的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威胁。

五、民族审美教育

德昂族最能体现本民族的审美特征的标志就是服饰,德昂族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尽管各支系间的服饰都有差别,但仍不失其共同特点,在德昂族的饰品中,五彩斑斓的绒球颇具特点。男子包头巾的两端、胸前,妇女衣服的下摆、项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坠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装饰有彩色的绒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