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范文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

第1篇: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范文

摘要:创建精品课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建设精品课程的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提高建设精品课程的质量。

关键词:精品课程;信息化;教育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制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各高等学校都纷纷把建设精品课程列为重要计划,不惜资金制作精品课程,都想在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质量何在?效益何存?如果不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谈何精品?如果只为了贪图形式上的虚荣,岂不是劳民伤财?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呢?怎样才能真正开发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呢?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是值得我们为之探讨的话题。

认清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趋势,

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学内容都面临着激烈的挑战,Internet的普及,远程教育网的开通,以及校园网的建立,为学习者充分、便捷地获取、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人们可以遍访名师,自主选择专业,自己制定学习方案,教育的权威被打破了,尤其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要主动构建自身内部心理,处于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环境虚拟化。这必将引起教育的全面变革以及教育机构的重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成为教育急需探讨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由传统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的问题。而教育信息化,首先要教育资源信息化,精品课程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正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

吃透教育部精品课程评估体系指标,

把握好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正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接着又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先后有2004、2005年度、2006年度的评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有年度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同时反映出对精品课程探讨的不断完善,但总的说来,都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可见,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是我们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开发精品课程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为依据,评估方案分为综合评估与特色及政策支持两部分,采用百分制记分,其中综合评估占7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30%,综合评估指标共分为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是:教学队伍占20分,教学内容占23分,教学方法与手段占24分,教学条件占15分,教学效果占18分。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分二级指标,这些评估指标对我们开发精品课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一个指标也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在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应该先要吃透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尤其要吃透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明确奋斗目标,同时,建设的网络课程要符合《国家精品课程上网技术标准》,如果达不到技术标准,那么就很难实现网络共享。

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

师资开发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没有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师资开发队伍,就不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和应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现代教师不仅仅要精通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意识,具备现代化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既要有使用硬件的能力,又要有独立制作出良好教学课件的能力。因为,他们要利用计算机教学平台,搜集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源,然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并熟练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因此,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面对WTO对教育的挑战,必须有一批既有强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又有能够熟练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巧妙整合起来,能理解和适应网络课程,并能参与网络课程制作的优秀教师队伍,依靠这支队伍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化学习需要的优秀网络课程。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学校硬件配置

硬件设施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和前提条件,硬件配置太低,就无法制作出符合技术要求的精品课程。在制作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摄像机、采集卡、计算机硬件、软件等等一系列的相关设备设施。如果这些设备配置太低,制作的效果与质量就难以保证。比如,如果摄相机的像素太低,视频画面就会不够清晰,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计算机硬件配置太低,一些对系统要求较高一点的软件运行速度就缓慢或无法正常运行。迄今为止,资金一直是困扰我们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大问题。很多学校由于资金短缺,硬件配置得不到改善,建设精品课程就成了一个难题。《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就占了24分之多,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善,就必须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需要配置较好的投影仪、计算机、视频展示台、音响设施等等,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想办法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配置状况,这样才能为建设精品课程提供硬件保障。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育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与更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技术主要有: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压缩与解压缩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技术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建设精品课程的能力,使建设的精品课程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助于提升精品课程的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现了“知识爆炸”的局面,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成为时代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充电”,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使教师在掌握好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好现代教育技能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不仅“能教”,而且会“会教”。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培训新教师的时候,开展教育技术的培训,但普遍只重视了对多媒体设备设施的开关与保养问题,忽视了对全新教育理念的传播,忽视了教学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培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就应该加强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教育,加强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作为教师,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不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掌握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其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建设精品课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精品课程其质量是值得怀疑的。不少学校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网络课程游离于教育教学规律之外,一个学校或一个主持人不顾硬环境和软环境的限制,盲目上马,结果网络课程变成是课本、黑板和教师讲课的网络表现形式而已,花了不少钱,建起的网络课程大多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什么精品。所以,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先要制定好对策。本文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了建设精品课程的对策,希望能为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2篇: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职;英语;精品课程

“英语”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中的通用性和支撑作用,使其在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高职英语的课堂教学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无疑是对高职英语课程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英语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高职英语精品课程建设应以现代英语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建设大专层次的,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教材为基础,以现代多媒体手段为平台,以英语教学改革为重点的整体课程建设。其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最终目的,建设校、省、国家三级英语精品课程。在高职院校进行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是践行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英语教师转变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课程实行宏观管理,推动课程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它对本校的英语教学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对其他院校的英语教学也具有示范、借鉴和共享功能。

二、高职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以课程带头人为核心的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好、教学研究能力强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实现精品课程教学有效衔接的基础。为此,应组建以课程负责人为核心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师不仅要教学理念先进,方法多样,掌握与其所教专业相关的知识,更要具备较高的英语理解和转化能力。例如,教计算机英语的教师自然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还要不断更新电脑英语词汇;在物流专业任教的英语教师不仅要对物流领域的新动向有所把握,还要掌握大量物流专业的英语词汇,熟悉相关物流业务常识,否则就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并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基于高职类专业为主的现状,树立高职英语教学要为培养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性人才服务的思想,并使之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教学内容不能单纯囿于课本,应是书本内容的提炼,应针对大专生的英语水平确定难易程度,并注重基本点、重难点和方法以及内容的更新和拓展,同时添加与该专业有关的最新的、实用性的专业内容。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建设。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催化剂。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而启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别是要注重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4.教材建设。经过试用、对比,选用适合本校学生英语水平,能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国家规划英语教材。教材的选材要新颖、题材要多样、内容要丰富、趣味性强,且练习形式活泼,能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同时还应计划编写专业类的英语教材,增加英语的实用性。

5.实践教学建设。据统计,学生的英文信息60%以上来源于第二课堂。因此,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超越课堂,跳出课本,大量地浏览和涉猎更宽泛的知识领域。同时,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英语单词竞赛、经典影片欣赏、调频英文广播、英文短剧表演等,这些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从而能使学生们开阔视野,加深对所学语言、文化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三、关于英语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点认识

1.教学模式难突破,公共课的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教学模式难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公共类课程没有职业倾向性,很难找到该课程“工学结合”的切入点。高职教育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而让教师头疼的就是如何找到这类课程职业教育的特色。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很难具备职业教育的特色,而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体系却又在逐年重视高职的特色与创新,注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

2.要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精品课程建设是任课教师额定工作量以外的工作,教师要在课余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学校要在经费、条件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同时在诸如职称晋升、精品课程的地位、教师的待遇等方面制定出积极政策,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要注意对教师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多数教师特别是部分老教师计算机水平不高,对于网页制作、资料上传等更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因此要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

第3篇: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网络工程; 精品课

一、 课程建设的原则、目标与思路

1.1建设原则:

适应网络类及其相关专业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遵循本课程的教学规律,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及质量目标和评审指标体系。

(1)以《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精品课程为引擎,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以及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着力打造、精心培植《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精品课程的建设,用2-3年的时间,使《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教学成为我校精品课程,乃至全省、全国具有一定特色的示范性课程。

(2)在《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以坚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遵循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为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使《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精品课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鲜明的特色,在严格的措施管理下,确保搞好《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3)全国高职技能大赛是一项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大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其获奖情况已经成为衡量高职教学水平的量化指标之一,各校都十分重视。而这项赛事网络组就是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为基础的。因此搞好《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课程建设,对争取全国高职技能大赛的较好的名次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1.2建设目标:

(1) 人才目标

1)、坚持执行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制度。

2)、坚持组织结构合理;教学团队注重现有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更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将本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成学术水平一流、教学水平较高,教师风范好的队伍。

3)、注重促进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及时总结教学改革的创新成果,发表高质量教研教改论文,坚持申报和主持各级科研课题。

(2) 质量目标

1)力争做到本课程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内容中及时体现教研教改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要处理恰当。

2)严密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将《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际应用相联系,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网络技能型技术人才。

3)积极教学实践。尝试运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锻炼和培养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和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加强职业技能竞赛培训活动,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本门课的学习动力。

4)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安排教学内容时,将授课、讨论、作业、实验、实践、考核、教材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5)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最终实现完全开放实验室的目标。

6)争取在全省、全国高职技能竞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7)加强校企合作,同步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立起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的实施运作机制。

1.3建设思路:

努力建立一流师资队伍;创建一流的教学内容;加强和完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一流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引进和吸引更多高水平的企业专业人员参加《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课程的建设,弥补在校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的欠缺,争取出版立体化的教材。即建成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方法和一流的网络课件。

二、 课程建设的内容与特色

2.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性质:

《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是计算机网络专业及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重点讲解网络实用技术,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课程,也是理论与实操紧密联系的课程。主要包括网络基础知识、局域网、广域网、网络管理、网络工程实践等技术。面向的岗位群包括:网络施工人员、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等。课程的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运行、管理与维护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课程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与项目实践,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能够设计并构建中小型企业网络,能够配置网络设备并维护网络设备及服务器,能够判断并排查常见的网络故障。通过项目实践,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强化技能。

本课程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主要支撑和促进作用,是Cisco网络大学、锐捷网络大学,互联、网络安全、局域网管理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等专业课程必修的课程。

2.2课程特色:

改革注入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我们将充分运用投影仪、电子教案、网络课件、网络答疑等多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实验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从强调学术性转变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应用性。

大力开展学生课外技能比赛活动,参加全省、全国高职技能大赛。引导优秀学生参与网络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建立优秀设计实例展室,展示利学生的一些优秀网络设计作品,使学生拥有一定的成就感,提高他们对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

主讲教师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和讨论,每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主讲教师每年至少要向学生作两次学术讲座,向学生介绍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同时主讲教师还特别要求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聘请企业尖端人才及时将前沿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引入教学。

最终培养以区域服务为主,辐射全国的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第4篇: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范文

一、我国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现状

自从2007年教育部开始启动远程教育类国家精品课程评选活动起,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的远程教育精品课程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力度不断加强

2007年教育部决定加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并选择了一批高校作为精品课程建设试点院校,选择了3000多门课程实施重点改革和建设。在教育部评审产生的国家精品课程体系中,远程教育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为了全面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在教育部的主导下,我国众多院校积极推进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通过建设一大批数字化资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现状及障碍梳理文/林爱芳源中心和数字化学习中心,创新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思路,实现精品课程资源的全面开放,为大批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免费享用的优质精品课程资源,为学生接受终身教育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二)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标准不断完善

在教育部的主导下,我国一些高校制定网络课程的建设发展战略,对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和流程进行了明确,强调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质量的评价标准,提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路与运行机制,一些高校在借鉴国内外先进资源建设理念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资源建设标准,并根据标准为不同学科的资源建设提供参考范例和模板。一些高校资源建设过程中,注重行业联合,整合利用本校在人力资源、管理和教育经验上的优势,认真研究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和性质,制定了多种媒体资源的一体化资源设计理念,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引入课程建设项目管理制,确保了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质量。

(三)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渠道不断拓宽

建设优质远程教学资源、汇聚优秀教学成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是当今远程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一些高校多举措促进课程资源建设渠道的拓宽,通过组织名师开发优势教学资源的同时,借助网络资讯库、专业网站等途径多方收集网上教学资源;同时加大与行业内高校的战略联盟,实现数据库对接,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二、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障碍分析

(一)发展目标不明确,激励考评机制滞后

当前,由于一些高校过份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教学理念陈旧,很多高校质量意识淡薄,对学生在远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缺乏充分认识。对远程教育精品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对于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重要性理解不到位,未能深入调查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迫切需求,针对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缺乏一套健全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一些高校在远程教学资源的配套基础设施方面较为缺乏,也未能引入市场化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筹资机制,导致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受资金限制,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表现形式单一,技术水平较低

当前,我国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较多远程教育精品课程少,但在课件的开发上,缺乏协同意识,往往只依靠本校教师队伍,且只用于本校教学过程,在精品课程课件制作的模式上,一般多限于录像、文字和PPT等单调的模式,表现形式过于单一,长此以往,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目前很多高校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总量较大,但在课件中较少体现教学实践过程,同时对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收集也较少,很多课件反映的内容严重脱离了时代,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不紧密,或者充满说教,表现形式过于死板,学生通过课件学习,无法实现与教师的互动,教师也未能通过课件给予学生以必要的释疑和教学指导。一些精品课程课件未能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网络导航功能,也未与其他教学网站实现链接,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采集范围,不利于学生成长。

(三)教师资源建设思路保守,缺乏精品教育资源建设的主动性

近年来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导致许多高校教师少学生多,师生比例处于严重失调状态,师资力量主要用于传统教学,无瑕顾及远程教学及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一些高校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学历,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按既定的精品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安排,对学习规律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缺乏深入的把握,部分教师对远程教育与课程资源建的融合缺乏必要的经验,对如何拓宽资源建设缺乏了解,未能结合精品课程资源的特点学习和掌握一些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从而无法借助现代媒体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三、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规范的策略建议

(一)制定资源建设发展目标,健全完善资源考评监督机制

全力推进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机制建设,要以《2007年度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为依据,结合各高校自身的教育经验和学科优势,进一步规范已有的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对于正在建设中的课程资源要制订发展目标及实施细则,努力探索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激励机制,健全精品课程资源评价机制建设,对于资源建设来说,高校的政策支持能够鼓励和支持教师发挥自身潜能,积极参与远程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高校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成立专门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机构,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狠抓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到教师职业评价体系中,多方筹集资金,确保远程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引入市场化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机制,成立由相关的远程教育教学设计专家和精品课程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各专业的课程结构及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规划与监督,并定期对所开发、升级的精品教育课件进行评估和指导。建立良好的精品课程资源运作机制和课程开发管理模式,积极引入国内国际先进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理论,鼓励教师就精品教育资源建设申报研究立项,对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采用项目竞标方式招标,全力吸引优秀教师参与其中,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推广和使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成果。

(二)整合各种设计方法,优化精品课程资源内容

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要不断优化精品课程资源内容,在教学总体设计上要充分融入成人业余学习的特点与个性化的需求,强调以学生为本,选择最能展现课程特色的媒体形式,创新学习课件的制作理念,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要充分把握远程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此为依据,结合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学科知识的特点,结合可实现网络的技术、多媒体技术特点,采取了多种课程设计策略,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采取差异化的设计策略,要通过层层落实的组织管措施将其体现于具体设计过程中。远程教育过程中,教学资源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对象,而网络课件是目前网络教学的最主要的载体,远程教育过程中,教师一般不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网络课件保持动态性和互动性显得尤为必要,课件要承担传统教学的授课、释疑等复杂功能,要在系统化体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同时,体现出较强的互动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要在对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认真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在设计过程中要争取建设一体化设计和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课件,落实资源导航清晰度规范,强化链接深度的合理性,严格遵循媒体与技术运用的相关标准。针对课件的页面布局、文字表述、图画、色彩和信息量都要进行统筹规划,确保美观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三)顺应远程教育需求,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第5篇: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基础教育;精品课程;录播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86-02

随着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共建成为制约区域范围内基础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特别是信息技术使得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革,基于网络的学习和培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而网络中优质教学资源的稀缺却常常使得人们面对网络学习表现出无所适从。因此,为了解决对于优质教学资源迫切需求和匮乏之间的矛盾,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加快区域范围内的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从2009年开始在西安市内探索建设基础教育教学精品课程录播系统。

一、精品课程录播系统的建设目标

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在第十一届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1]。随着网络教育的日益普及,学校教育需要新型的教育传播模式,不仅要满足西安市中小学对于优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还有能够方便、快捷的开放优质教学资源课程。基于此目标,精品课程录播系统能够实现教师的课程教学录制,同步、清晰、不失真记录教师与学生课程学习活动的音视频信号,主控中心可以实现对校园网内所有录播教室的管理,实现远程网络课程的录制、编辑和点播功能,并能实现网络同步直播,并实时将课程教学存储为数字化资源。建设精品课程录播系统,能够为西安市中小学校开展听课、评课、教学反思和课堂教学问题分析提供了专业化的教学环境,促进各中小学校建设基于校本研修的本土化精品网络课程,逐步实现西安市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共建”和“互通共用”。

二、精品课程录播系统的组成结构

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主要由录播教室和主控中心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录播教室主要包括多媒体协同教学子系统、课堂音视频采集子系统和全自动录播子系统三个部分,主控中心包括显示中心子系统、网络实时直播点播子系统、课程存储编辑子系统和远程管理控制子系统四个部分,具体拓扑结构如下图1。

图1?摇精品课程录播系统拓扑结构图

录播教室主要有多媒体电脑、中央控制主机、按键控制面板、多媒体投影机、幕布、扩音设备、视频输入、输出设备组成,通过网络中央控制系统,将投影机、电动幕布、音箱等信号源有机控制管理起来,通过中央控制中心实现IP网络对录播教师的集中化控制功能。录播教室为教学提供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和数字展台等多种VGA借口,可以实现课程录制中的多画面切换功能,教师的黑板设置超声波定位系统,通过教室内的教师和学生全景摄像机,来实现对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互动的精确录制,并课程资源实时存储为数字流媒体格式的WMV格式资源,教师和学生通过校园网可以实现对课程资源的实时收看和点播功能。主控中心将多件录播教室的直播图像实时通过网络传输到主控中心,可视化的管理和控制所有的录播教室。网络实时直播、点播子系统可以实现对任意一间录播教室的授课场景视音频信号的编码、网络实时直播,并且学生和教师可以帐号登录的方式,进入直播中心或点播中心,收看录播教室的直播信号或录制完成的录播课件进行自主学习。此外,控制中心中的远程管理和存储编辑子系统可以再通过网络远程控制课程的存储服务。

三、西安市基础教育精品课程录播系统的实践效果

经过笔者所在课题组为期一年的研究工作,目前该套系统已经在西安市第一中学投入试点运行,从目前的实践应用效果来看,该套系统已经表现出了如下几点优势:(1)多码率录制。录播系统能同时完成单画面和画中画两种模式的课件录制,能够满足不同模式、各种网络环境下课件直播、点播需求。(2)即点即用的Media Server流媒体服务功能。集VOD点播、流媒体点播、录播资源点播、录播教室现场直播功能于一体的流媒体服务平台,可同时为多间教室提供现场直播服务,能够实现精品课件的实时直播和后期点播,把录播教室的活动和课程通过网络进行现场直播教学。(3)VGA硬件采集压缩,精品课标准格式输出。该系统采集画面达到高清标准,清晰、连续、稳定,能够将教学过程中的音视频和计算机动态画面进行实时编码保存。(4)强大易用的资源管理平台。基于国家《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设计基于网络应用和后台服务的管理系统,具有用户管理、权限设置、资源分类、直播接收、课件点播等功能,并可实现对资源的分类检索管理。所有录播教室由主控中心统一管理,主控中心可以远程对录播主机进行开机、关机、重启等各类参数的操作,也可控制录播教室录播主机开始录制、停止录制,实现教室端无人值守式操作。(5)全面、真实的实录,全方位展示课堂教学。该系统能够对教师讲课场景、学生听课场景、教学课件实时分信号采集,能够自动的根据老师授课过程中使用各种多媒体设备、教学计算机情况,老师板书及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情况,录播主画面自动智能的在教师、学生、课件之间进行切换,保证了录制课件的多角度,也保证了实时听课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杜占元.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为契机,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DB/OL].

第6篇: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范文

教育资源共享是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1998年,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三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CALIS);1999年9月,教育部《关于成立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和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的通知》;2005年6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科技基础资源数据平台建设管理办法》以加强基础教育平台建设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保障平台建设规范、有序进行;2008年1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关于印发《师范教育司200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指出启动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计划。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教师专业教育精品课程教材资源库。

二、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建设

(一)因特网教育资源

资源是整个社会正常有序运转的必需,是构成各种系统的必要条件。教育资源作为构成教育系统的基本因素,是指教育系统中支持整个教育过程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和教学功能的各种资源。从广义上来讲,教育资源通常包括物质资源(即教育系统中运用的各种设备、媒体、器材、工具等),人力资源(即教育系统中的教学科研人员、教学管理人员、教学支持人员及学生等),信息资源(是指在教育系统中传递的各种信息,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及伴随教学内容产生的其他信息)。用技术主义的观点来看,任何教育活动都是信息传递活动,教育的过程就是信息交互的过程。因此信息资源是教育系统的最根本的资源。

随着网络的兴起,尤其是Internet(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和应用普及,基于网络的教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话题,因特网教育资源(Internet教育资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而言,我们将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为网络教育资源。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不同于以往以书籍、报刊、磁带、磁盘、胶片、广播、电视等为物质载体的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一种以网络为承载、传输媒介的新型的信息资源,这种信息资源主要是在Internet上获取的,所以也将基于网络的教育信息资源称为Internet教育资源。Internet教育资源是网络的必然产物。

(二)获取因特网教育资源的方式

Internet是将全球数百万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的一组网络。用户若要访问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必须通过浏览器来实现。目前用于浏览网上信息资源的浏览器有很多,而所使用的浏览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网络浏览的效果。好的浏览器应具有如下特点:(1)能阅读超媒体文件;(2)具有字符格式化功能;(3)支持多种形式的Internet信息服务形式,如:WWW,Gopher,FTP,Telnet,WAIS等;(4)能访问历史记录;(5)具有书签功能;(6)能发送E-mal];(7)能阅读新闻,发表文章;(8)具有安全保密功能。

在众多浏览器中,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和NetscapeNavigator这两种浏览器使用较广泛。这两种浏览器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浏览效果,支持多种HTMI.格式和丰富的网络文件类型,并且具有高度的集成性,可支持FTP,Gopher,E-mail,Usenet等多種服务形式。

(三)因特网教育资源的分布

Internet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条件。教育信息是对教育系统中各种活动的运动属性、状况、特征与功能的客观描述。教育信息是对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真实反映。Internet教育信息是指Internet上可用于教育过程的、在教育系统中传递的信息。其中既包括为学习者提供的能够形成新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习惯、行为的学习内容,也包括在传递学习内容中生成的其他信息,如相关教育的理论信息、经验信息以及控制信息、反馈信息、管理信息等,也包括世界各国及不同地区开展教育活动的各种消息以及指导、保障教育系统顺利进行的各种政策、法规,还包括与教育、教学等有关的娱乐、商业信息内容。因此教育科研工作者、各层次的学习者和教育者、各级政府部门决策人员均可以通过Internet便捷地获取各类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经验、教育理论、教育动态、教育指导、教育统计资料等教育信息。

由于教育系统涉及多领域内容,因此与教育相关的学术、科研、政府及各种组织机构的信息都可以归纳为Internet教育资源。Internet教育资源分布非常广泛,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国的教育科研网上,涵盖了以.edu为域名类的所有资源,并在.com,.gov中也有分布。Internet作为遍及世界186个国家,连接13多万个计算机网络、1600多万台计算机主机、600多个大型图书馆、400个学术文献库、100多万个信息源的信息网络,其信息资源的地理分布异常广泛,Internet教育资源也涉及到世界各地的与Internet相联的主机,但就其分布而言主要是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国家作为发达国家,网络环境优越,而且在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办学条件、教学资源等方面发展得比较充分,另一方面也与这些国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特点有关,这就避免了像其他非英语国家网上信息时的双语种或多语种版本的多重建设。有数据表明,截止到2000年1月,全球已注册的.com,.org,.net和.edu的域名已达10008475个,还有3344305个以国家或地区为最高域名(如.cn,.hk,.uk,.au,.ca等)。在这约13350000个域名中,按地域划分美国占50%德国占8.6%,英国占8.5%,加拿大、韩国、法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目前为国际域名分布的前10位。

我国的网络建设与开发正在兴起阶段,目前我国上网的计算机为350万台,其中专线上网的计算机为4l万台,拨号上网的计算机为309万台。我国WWW站点约15153个。我国已建立了包括负责所有大学联网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域名.edu.cn),中国科学院负责的各科研机构联网(域名.ac,cn)在内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完成了教育科研网络信息的初建阶段。我国国际线路的总容量为351H,连接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其分布情况为:中国科技网(CSTNET)IOM、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291M、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8H、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22M、中国联通互联网(UNIVET)20M。

三、高校应用的共享机制建设

(一)网络环境建设

教育城域网的网络环境按其应用功能可分为四类:一是用于办公,如教师备课、文件上传下达等;二是用于通讯,以网站为代表,融合了BLDG等技术;三是用于資源管理,现实情况是地方高校建设时,往往买了资源库,却没有本地资源进入,只能靠所购买资源库一年一两次更新,无法与教学形成互动;四是用于视频教学,真实记录课堂教学全过程,并对此进行录播、直播和刻录输出,实现资源共享,教学评估,教师培训。其中的视频教学网络环境又细分为三大类:一是公开课视频会议;二飞精品课程录播;三是远程教学评估。

(二)教学平台建设

什么是教学平台?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已无法适应当前大信息量的教学内容需求,虽然各地方高校纷纷建立多媒体教室,但是独立的多媒体教室,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仍然不能摆脱以教师讲课为主的学习模式。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必须创造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学习的环境。

地方高校可利用传媒与通信技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活动。主要有开路电视远程教育系统,Internet教育系统,以卫星传输为主、互联网传输为辅的教育系统,双向HFC有线电视网络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多种形式。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是指支持教学的相关资源,大致分为教材、支持系统和环境,甚至涵盖一切有助于教学活动的任何事物。教学资源库通常具有下图所示的结构。其中,教学资源数据库是教学资源库的核心。它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是媒体素材库及索引库,在此基础上,还有积件库、课件库、题库、案例库及相应的索引库,最上层是网络课程库和索引库。

(四)网络课件开发

网络课件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制作课件的技术水平,还取决于教学内容的质量、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学习方法的合理运用、学习策略的具体实施等因素。同时,开发网络课件需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美学和各专业学科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最好进行合作开发,以提高开发速度和开发质量。

(五)多媒体课件开发

目前,教育正在走向信息化、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用,成为教育教学的支撑技术。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正在改变着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势必带来教学内容、教学观念的更新,教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对于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多媒体课件中,教学内容是用多媒体信息来表达的。各种媒体信息都必须是为了表现某一个知识点的内容,为达到某一层次的教学目标而设计、选择的。各个知识点之间应建立一定的联系,以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知识结构体系。

(六)精品课程建设

第7篇: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精品课程;非线性编辑技术;建设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94-02

精品课程建设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在建设成果不断涌现的同时,建设模式也在实践过程中被探讨和归纳。总结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非线性编辑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可以归纳出“点、线、平台”结构的精品课程建设模式。“点”就是首先找准有专业特色、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先进建设目标,从而确立课程建设的核心点;“线”就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做主线,按顺序贯穿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师资队伍等环节,从可操作性的由易到难进行建设;“平台”就是教学环境平台化,把学校的传媒教育大环境作为特色教育背景,组合校内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信息资源、物化资源,形成课程的教学平台。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点是确立先进的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的第一步是制定本课程的建设目标,而目标的先进性与可行性对课程建设成败有决定意义。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先进性体现在:贯彻“教育要率先实现现代化,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有新成果”的战略思想[1],课程建设要能够体现专业特色,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为正处于改革发展攻坚阶段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科技贡献。

专业建设带动精品课程建设。“非线性编辑技术”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为了保证课程建设目标的先进性和可行性,这一项目的申报以“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为基础。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曾经邀请电视台制作部、技术部的高工、视频技术公司和软件公司经理、学生代表和家长进行座谈,听取他们对原来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意见和建议,请他们对实习生、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做出评价和反馈,并且通过研讨形成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新的培养方案,然后在新的培养方案的框架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目标服从专业培养目标。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面向传媒业界和数字创意产业培养人才,而业界对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需求具有多向性:电视台既需要懂得电视技术和艺术,又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了解软件开发的人才;视频技术公司的管理层则强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应该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要能够看懂工程图,了解项目管理知识,能依照客户的项目需求设计非线性编辑系统和虚拟演播室系统;软件技术公司希望学生用C或JAVA程序设计语言或VRML进行创作(动画、游戏、虚拟场景制作的编程),成为掌握编程技术又懂得视频合成、在线包装的复合人才。所以课程建设目标还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此,把先进的建设目标融入课程大纲,实现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整体优化是课题组首先把握的核心点。同时,精品课程建设还对教师进修和教改科研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作为主线贯穿各个建设环节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做主线,从可操作性的由易到难进行建设,贯穿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师资队伍等各个环节。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于每一门课程都是艰巨任务。2012年教育部下达的全国教育工作要点第24条要求“提升高校科学研究水平。加强基础和前沿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探索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推进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还提出了“科研创新、协同创新、产学研用创新、项目创新”的要求[2]。这是对我国多年来创新教育经验的总结。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贯穿各个建设环节和过程,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自编并出版非线性编辑技术教材,教材中讲述国产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的创业过程和创新设计,学生通过实践对知识综合运用,培养创新能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学生和教师“走出校门寻找课题和项目”,贴近现实更好地参与创新。

学习资料的数字化与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是培养学生开发能力的重要手段。教材、教学参考书、实验设计、实习实践指导,加上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与网络课程、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逐年积累。本课程的数字化建设以非线性编辑技术网络课程为中心展开,自行设计的网络课程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多媒体课件大赛并获奖。

三、组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搭建起特色的立体化的教学平台

教学环境平台化,把学校的传媒教育大环境作为特色背景,组合校内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信息资源、物化资源,形成课程的教学平台。

作为传媒院校,各专业构成的传媒教育环境是精品课程的背景和平台。传媒院校设置的编导、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影视摄影、媒介管理、播音主持、电视新闻、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都开设非线性编辑课程。各专业的非线性编辑课程有共性,也有个性。教务部组织了非线性编辑平台课,平台课教师研讨和共享教育资源。校园内有大量的相关课程可供学生自主选学。

非线性编辑技术实验教学环境的构建坚持综合性、开放性、兼用性。课程实验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三类,其中创新实验包括电视台内制播业务网站与网页设计制作、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设计、DV原创短片创作、动画与游戏编程、电视形象包装、课程资源开发等。与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相关的实验、实践条件组合成实践平台。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条件还包括电视演播馆、虚拟技术实验室、数字媒体技术综合实验室、网络原理实验室。可以开设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相关的综合类课程设计、数字影视项目设计以及毕业设计。项目设计类型主要有电视台业务运行网站设计类、媒资系统类、虚拟现实技术类、游戏开发与设计类、电视形象包装类等。

结合社会资源搭建教学平台,联系电视台、影视传媒公司、动画游戏软件企业、计算机软件培训机构,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在校外校内教师共同指导下,学生作品“《One-piece》海贼王”获得过亚太动漫协会最佳造型奖(AYACC),在新华网报道、在优酷网展演的实习作品“农民工”等电视片;在工信部、教育部信息技术应用和就业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院系组织学生科研立项、建立创新学分制度,使课程由单纯教学变为应用、开发。对、原创作品、获得专利、培训证书、参赛获奖给予创新学分;以学生为主体开办校园电台、电视台;成立学科竞赛指导组、组织学生工作室。这些活动都是非线性编辑技术实践机会,是课堂之外的课堂和考场。

总之,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十年来,高等院校各门类、各专业的三级精品课程体系逐步形成。2012年教育部仍然把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举措之一。因此,继续探讨更好的建设模式,建设更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才能更快地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坚持改革创新,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EB/OL].(2011-01-25).

http:///ldhd/2011-01/25/content_1792264.htm.

[2]教育部.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EB/OL].(2012-01-20).

http:///2012.1.20.

第8篇: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范文

1 将网络因素渗透到精品课程制度的建设中

为了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学校注重加强对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强化对国家和省课程建设相关文件的学习领会并建立健全了精品课程管理制度,详细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申请程序、评估验收、奖励复评等。结合计算机学科课程需要学生较高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精力的特点,学校强调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要求,明确规定课程的课堂讲授与网络共享资源平台建设同等重要。并结合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体例、内容、结构等制定了指导性意见,为精品课程的网络共享和学生对信息资源的自主获取提供制度依据。

2 积极利用网络技术,严格精品课程质量

在对精品课程的管理中,学校积极鼓励名师、教授申报精品课程,对课程负责人的职称进行严格规定,并且要求以团队的形式申报精品课程群,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才能与团体智慧相结合的原则。精品课程评选力求程序严格,将立项程序和验收程序相结合,严把质量关,保证课程资源的层次和质量。精品课程确定后,学校集中对各课程的网络资源进行管理,将地址链接到学校统一的精品课程栏目中,并通过网络技术部门保证课程网络资源的平稳运行,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学校将定期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督促精品课程资源的充实与更新。学校积极鼓励教师申报精品课程,对已获评的各级精品课程,以教改立项、教学成果奖评选等方式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以支撑专业教学水平和学科综合实力。

3 注重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强化资源的共享性、精品性和互动性

学校注重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强调精品课程的共享性,将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程度作为课程验收和检查的重要参考,同时作为高一级精品课程推荐申报的依据,诸如此类的制度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建设课程网络资源的积极性。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注重内容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教师将本学科课程研究最前沿的知识呈现给学生,并结合课程和不同专业特色,及时补充相关的人文社会文化知识,丰富课程的跨文化资源,强化了课程资源的精品性。网络课程资源注重发挥网络的互动性,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回答学生的问题,打破了因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而造成的教学互动障碍。通过在线测试了解并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实现了课程教学的跨时空性和资源共享性,真正发挥了优质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益。

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是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条件。教学管理是沟通教与学的中介。教学管理建设包括观念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精品课程建设是动态的,有一个建设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而完备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流的教学管理”,指的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

总之,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对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四种资源尤其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其中,人才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材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网络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环境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参考文献

1 柳礼泉.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07,(3):78

第9篇: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5-0040-02[作者简介]梁仓(1981―),男,广西兴业人,本科,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讲师。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一、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现状

虽然现在的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但是很多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明显滞后,基本存在以下问题:

(一)骨干网络装备落后

部分中职学校现阶段的骨干网络带宽还比较窄,还处于较原始的窄带阶段,甚至部分学校的局域网带宽只有10M/S,相对于现在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来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和办公需要。

(二)教师教学组织意识不够

现在还有部分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观念比较落后,还停留在一支粉笔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体化、现代化等教学方法不够了解或者是不知道如何运用。

(三)精品课程建设意识不够

在高校中,精品课程的建设已经深入人心。教师可以通过已经建设好的精品课程进行详细授课,学生课余时间可以通过精品课程自学,提高学习能力和积极性。但是,在中职学校当中,学生想学习只能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课余时间想自己再针对某一门课程进行学习时却发现不懂该如何复习或者预习。要是有了精品课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里面节选自己还不掌握的知识再进行学习。

(四)教育资源有待整合和充实

中职学校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共享还不是很重视。往往几个老师上同一门课程,可能对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理解就会有几个不同的板本,没有能做到很好的整合。

(五)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虽然计算机越来越普及,但对于年纪较大的教师和部分非师范毕业教师来讲,由于接触计算机机会相对较少,他们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对策

为了加快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数字校园”建设工程

中职学校网络建设要重新规划或者完善,实现光纤到楼层――“层层通”,实施“数字校园建设工程”、视频会议系统进入校园工程等网络建设。力争实现网络“班班通”,搭建起校园数字广播网、校园管理网等综合网络平台,最终实现数字化校园。

(二)进一步抓好教学资源库建设,努力为教育教学服务

建设教学资源库,采取各专业分块建设,全校资源共享,以自建教学资源作为特色,建立起服务于教研、教学卓有实效的教学资源库。

首先,组织优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着手开展学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实现学科教学内容与资源配套。

其次,将学校中原有价值的一些视频资源、教学素材等,经过筛选和有效处理全部转换成数字格式的文件,不仅使文件大小缩小,而且还能在线播放、浏览。

更主要的是要求教师学会利用各种搜索引擎从网上下载浏览资源,实现巨大的远程教育和因特网资源库共享,这也是我们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的主要渠道。

(三)加强教师培训和自主学习,促使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

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只有在不断的应用中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教学经验,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往往技术的价值由人决定,提高教师的应用水平不能依赖教师的自然成长,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科研和培训活动,有针对性地逐步提高和完善教师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

1.多媒体使用

强调合理地使用媒体教学,坚持“安排细密、培训翔实、注重实效、加强整合”的原则,有使用就必须有记载、有总结、有改进。出台系列激励措施,如开展带头人评选、优质课评选、优秀论文、教案评选等,并在年度考核实行奖罚机制。

2.培训机制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坚持培训。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之一,作为教师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按年龄段或出生年份划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根据教师的需求,继续开展有针对性的使用培训,如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的使用培训,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培训等。

(四)建设较高标准的信息化平台,实现数字化校园

在学校内部教学资源网建设上制定统一建设标准,具体提出校级网络中心机房及资源、管理平台基本设备配备最低标准,并定期培训教师参加数字化平台的建设。

(五)建设教育信息网络,完善保障机制

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和运行,离不开完善的保障机制。

1.经费投入机制

确保网络建设、维护及正常运行需要必要的经费,学校必须在每年年初预算经费中按一定比例划拨专用的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建设,以保障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网络正常运行。

2.管理机制

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并给予专业技术人员合理的岗位待遇,强化服务功能,建立管理及监测体系,确保资源发挥作用。

3.师资培训机制

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上岗的首要条件列入培训内容,明确目标,开展以校本为主,骨干示范的多层次、多形式、全员化培训,提高应用效率。

4.督导评估机制

把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考核之中,制定专项督导、考核、评估体系,实行激励机制,定期检查考核。

(六)充分调动各位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各学科也要进一步加强对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的培训。现在很多中职学校的课件制作都是依靠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开发,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校其他专业的信息技术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其他专业教师本身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沈培华,蒋东兴,等.数字校园理论与实践[J].办公自动化,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