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融合教育专题讲座范文

融合教育专题讲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融合教育专题讲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融合教育专题讲座

第1篇:融合教育专题讲座范文

一、结合教材,渗透环保

环保教育具有综合性、全民性以及现实性,对于初中生来说,进行环保教育,可以促进全民族环保意识的提高。化学学科与环境污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所有的环境污染物都与化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化学老师教学时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近年以来,环境教育得到充分重视并且融合到初中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部分,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也被编写进教材之中。

初中化学教材从《绪言》到最后一个课题《有机合成材料》自始至终贯穿着环境教育。初中化学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介绍了化学科学的成果,它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与此同时,化学工业也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近年来,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从学习开始就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接着第一单元,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节约化学药品和处理化学药品的环保措施。第二单元让学生懂得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空气的污染及防治污染的方法。第三单元让学生知道水体的污染及防治,养成爱护水资源的习惯。一直持续到第十二单元最后一个课题,使学生知道合成材料的优势和使用合成材料带来的环境问题——白色污染,并激励学生努力探索新型材料,从而激发学生持续的环保意识。因此,可以说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最为重要的途径。

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境知识的内容时,如:氧气、二氧化碳、水资源、酸雨、能源问题、酸碱盐、农药和化肥、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甚至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此外,我们还需讲明污染源的产生和危害性,让学生明白其中原因,使得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危害的原因及自己能制作简易的防治措施。

如学习了"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后,介绍"酸雨"。原因是含硫、氮燃料的燃烧,化工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酸雨"可以使工业机械锈蚀,寿命缩短;可以使河流、湖泊中沉积的某些重金属元素化合物溶出,从而进入鱼、贝体中,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类的健康;可以使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可以使一些价值很高的古文物腐蚀。消除措施:①减少污染源,采用低硫的煤,或者对含硫燃料进行加工脱硫。②开辟新能源,如太阳能、原子能的开发利用。③优化产业结构,对工业废气进行综合处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化害为益。又如学习了"烃、石油、煤"的知识后,重点介绍"温室效应"。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氟氯代烷。形成原因是含碳燃料(如石油煤)的燃烧,动物的呼吸,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工业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更重要的是森林的大面积毁坏,绿色植物的减少,破坏了人与自然界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导致二氧化碳过剩并不断增加。由于"温室气体"阻碍了地球上能量的扩散,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气温变暖,水的蒸发速度加快,大气环流紊乱,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温室环境使害虫、老鼠的繁殖速度加快,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长。由于地表温度的升高,极地及高山的冰川和冰冠开始融化,加之温度的升高引起海水体积的膨胀,可能导致海平面水位上升,使一些沿海平原和三角洲淹没,土地减少,引起世界性的人口流动,增大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又如学习了"氧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后重点介绍"臭氧层空洞"。臭氧分子由三个氧原子构成,因其有特殊的气味而得名。臭氧在大气中非常稀薄,但它对地球表面生物体的保护却是很重要的,因为臭氧可吸收紫外线。如果臭氧层大量损耗,使紫外线明显增强,人们受到较强紫外线辐射可引起白内障。"臭氧层空洞"的罪魁祸首是氟里昂,它在大气中把臭氧催化成氧气,使之失去吸收紫外线的能力。氟里昂广泛存在于空调、冰箱等使用的制冷剂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学生做一名爱护臭氧层的家庭小主人,使用无氟冰箱。

二、拓展课堂,开展环保

环境教育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课外活动可以更好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针对环境教育开展的课外活动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第2篇:融合教育专题讲座范文

本学期,基础教育部将主抓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部门组织结构和发展规划。

1、上学期末,根据拟定的方案,并报学校相关部门及校领导批准,我部将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现有身心素养教研室、文化素养教研室、职业素养教研室三个教研室;本学期,新组建的三个教研室将会进一步完善。

2、举部门之力,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部三年发展规划》,以达成共识、明确目标。

二、与专业结合,贯彻“大人文”理念,打造广艺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

文化育人是一项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围绕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岭南文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教育等,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基础上的文化育人,在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网络阵地、师资队伍、管理服务、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形成“一主导二融入,打造三个案例库”的文化育人体系,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岭南文化,打造艺德案例库、经典传统案例库、岭南文化案例库。

三、探索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加强课程建设,探索试行“课堂学习+专题讲座+校园文化+课外实践活动”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更多的平台上展示自己,开拓丰富学习渠道,以便将知识内化为素养;继续探索教学改革,我部大学语文、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基础都已出版校本教材,在后期的修订中,希望能突破传统文本教材的概念,努力建设一种新型的全方位立体教材。

四、继续坚持学中做,做中学,发挥活动育人的强大功能。

(1)工作室育人。

我部现有人文素质、专业外语应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运动处方三个工作室。人文素质工作室在育人模式方面业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他两个工作室也在逐步的完善中。新的一年,将更好地发挥工作室平台的育人功能,为实现广艺特色的文化育人目标作出贡献。

(2)举部门之力,继续推进第二课堂活动走向规范化。

根据《教育部 国家语委关于印发<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语用〔2018〕3号)、《广东省教育厅省语委关于组织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粤教语〔2018〕31号)等文件精神,拟定《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并将每年上半年的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大学生书法大赛、“广艺诗词达人”大赛、下半年的推广普通话活动宣传周、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经典诵读大赛等赛事打造成“习经典·乐诵读”(暂定名)系列活动。并以此为抓手,力争形成我部经典诵读长效机制,创立品牌,达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校学生文化素养的终极目标。

本学期,拟于3月启动“书写经典”——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首届大学生书法大赛,第六届英语语言技能大赛;6月启动第三届“广艺诗词达人”大赛,鼓励学生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更好地发挥活动育人的强大功能。

(3)以赛促学

由王恩祥老师带队,王晓敏老师任教练的我校健美操队过关斩将,获得了第十届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的参赛资格。通过组织学生参赛,激发学生对于运动技能课的兴趣,增强身体素质,增加集体荣誉感,在更高的平台上提升我校的知名度。

拟组织学生参加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广东省委员宣传部等联合组织的2018—2019学年度南粤校园中华经典诵读文化艺术节大学组赛事,其主题为“博雅·创新·传承——岭南优秀文化经典演绎大赛”

第3篇:融合教育专题讲座范文

在《纲要》、《指南》精神引领下,将建构式课程与“XX、XX、XX”的XX园本课程以及运动课程相互融合,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实施模式。

1.渗透开展主题活动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你变我变大家变”“美丽的秋天”“百变树叶”“香香的蔬菜”等,使幼儿在活动、游戏、观察、参与间丰富对周围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人际环境的认知。

2.紧抓节日教育契机

结合“国庆节”“中秋节”、“教师节”、“重阳节”“春节”等节日活动,挖掘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节日启蒙教育,增强幼儿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兴趣,培养其敬老、友爱、善良、勤劳、勇敢等健康情感与品德。

二、行思同进,彰显运动特色

1.间操运动激发潜能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对间操内容进行调整,小班篮球、中班足球、大班跳绳,在练习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队列队形变换,以运动大循环的形式,将慢跑、快跑和器械操相结合,让幼儿听着固定的音乐做相应的变换,从而使运动潜力得到充分挖掘,规则意识明显提高。

2.足球亮点游戏带动

成立了幼儿男娃女娃足球队、教师足球队。幼儿足球队从大班各班幼儿选出,每天由专职足球教练进行培训,教师足球队开展与足球特色学校间的交流比赛。为扎实教师足球技能,提升授课技巧,利用大教研进行足球趣味游戏教研,为幼儿园足球活动的普及奠定基础。  

三、多措并举,提升业务能力。

1.培训促进教师发展

学期初,邀请XX老师到园对教师进行“结合实例讲观念转变”专题讲座;利用周末有针对性的让教师外出听课,听课归来,进行模仿课教研,让参与者积极内化,获得提高,学习结束后积极分享,以一促众,激发了教师学习和内化的动力。 

2.音乐活动观摩研讨

结合教研室工作安排,为提高教师综合业务水平,扎实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参加音乐优质课选拔活动。经过层层选拔,推荐XX老师参加XX市观摩交流,并获得XX市第一名。交流过后,根据活动开展情况,又组织进行了帮扶园、协作区园观摩交流,集体评课环节,与姐妹园教师共同研讨、自评反思,达到了既定的教研活动目标和良好效果,促使每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了新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改进完善。

第4篇:融合教育专题讲座范文

01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外部环境,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是学校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一个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显得极其重要,它包括校园环境建设、校园各功能场室设置、教室布置、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师德以及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等。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巨大影响。校园建设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中山特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每一处都和学校整体德育文化建设息息相关,相得益彰,都支撑着整个校园主题文化建设。例如大厅柱子上的标语渗透着中山特校的育人理念:学生能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休闲和学会工作。

(1)会生活,是学生热爱生活的表现;

(2)会学习,是学生能在社会活动中习得、内化一些社会技能;

(3)会休闲,反映的是学生不仅有权利平等享受生活,还可以在休闲体验中得到康复;

(4)会工作,是能达到照顾自我、自食其力,完成"谋生"的目的。

校园文化体现在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从校园环境布置到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都体现出浓厚而温馨的特教元素。中山特校的广大师生的纪律性和自觉性高,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整个校园呈现出活泼生动又井然有序的局面,展现出一个团结、和谐、统一的集体。

02融合教育

20日下午,随班就读指导中心的林主任向我们介绍了融合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融合教育开展情况。在讲座中,我们了解到融合教育中心在融合教育推行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融合教育在今后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感悟。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而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要确保每一位适龄儿童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特别是对于因各种原因无法适应普通学校生活的残疾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选择以下这四种安置形式:

(1)就近入学;

(2)进入有条件的普通学校;

(3)特殊教育学校;

(4)送教上门。

另外,对于安置方式的选定也需要做大量的个案支持与教育评估,其中包括提案-电话联系-下校指导-个案研究-个案评估-安置建议-回访等过程。从安置的选定流程中,我们就能看出融合教育中心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融合教育的推进需要各方面的参与和资源的支持,要将融合教育真正发展起来是不容易的,融合教育并不是一个个体的事、群体的事或是社会的事。而我们学校进行的融合教育重点放在了送教上门,送教上门意味着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现在我们要做的是要加强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之间的社会交流,社会爱心人士(义工等)与特殊儿童之间的交流,让特殊儿童得到更多的关爱,增强社会和特殊儿童的认同感,同时弥补送教学生生理上的缺陷,帮助送教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态度,促进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社会的融合。

03学生的IEP评估

"没有个别化教育计划,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有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对在校的特殊儿童实施个别教育计划,简称IEP(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它是指为接受特殊教育的每一位残疾学生而制定的适应其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方案。在这所成立了将近三十年的中山特校跟岗学习期间,我们向该校的老师了解和学习了他们对学生的IEP评估。近几年中山特校领导教师们努力查找和利用各方资源,通过不断研讨和改进,初步研究出一套属于他们学校的个别教育计划方案,现正在学校全面开展评估。根据班级教师和学生家长反映,这套方案既有利于学校日常教学的开展,又便于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

中山特校IEP评估包括如下几个流程:

(1)每学年第一学期初,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一套完整的IEP的评估,而对于在校生,班级教师则会通过有家长参与的IEP会议、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等来制定学生本学年的IEP,各科任教师在学生IEP方案里制定出本科目的学年教学目标,包括长期教育目标和短期教育目标等。这一份为班级学生制定的IEP看似简单,但制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却非常详细,很贴合班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每一个班级学生的教育都是非常用心和负责的。

(2)为确保制定出的学年教学目标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每学年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的时候,教师可根据学生一学期对教育目标中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结合学生家长的意见,对学生的学年教学目标进行微调,让老师可以更好地执行个别化教育计划,帮助学生获得进步。

(3)在每学年第二学期末的时候,学校会开展期末教学成果展,对每个学生的IEP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教师可通过照片、视频材料或现场实操等方式进行教学成果展示,使家长和学校都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本学年的学习情况。这项工作是家校合力,共促学生发展,也是对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得一种激励、认可和鼓励。

科学灵活地制定和实施IEP,不仅能够对特殊儿童在校的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对于特殊教育教师自身的成长发展也有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期待着我们学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能够拥有一套属于我们学校自己特色的个别教育计划方案,助力我们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成长。

第5篇:融合教育专题讲座范文

[关键词]研究型; 教师进修学校; 学校建设

当前,随着教育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已不再适应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为满足新形势下教师进修学校的研修工作和自身发展,湖南省湘乡市教师进修学校立足自身现状,本着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积极探索研修模式和研修方式,努力加强研究型学校建设。

一、坚持研究型教育理念,树立区域教育思想

研究型教师进修学校的建设目的,在于推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应用和发展,培养大量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促进研究型教师进修学校在区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1.坚持“研究型”教育理念

新时期,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会极大推动教育的专业化发展,使得教育系统的分工更为细化,同时也会对学校教育指导有着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进修学校已由原来培养教师专业技能转变为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机构和部门。而研究也代表了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水平,代表了教师进修学校的教育服务能力。因此,坚持研究型教育理念,才能促进区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坚持教师进修学校以教研发展和培养教育人才为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动力和依据。教师进修学校通常是依据上级指示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更多地表现了该组织的执行力,而非创造力。但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以往的教育形式并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各教育学科、教学人员都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师进修学校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管理方式,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育目标立足于为教育科研和培养优秀人才上,实现教学、科研和实践紧密结合,选择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形成开放、灵活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促进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进而推动区域教育的高速发展。

总之,“研究型”是新时期赋予教师进修学校的新内涵和新要求,体现了教育的“有为而治”。在区域教育发展中,教师进修学校要转变以往“培而不训,研而不究”的被动局面,坚持研究型教育理念,以更高的办学水平、更丰富的教研成果,将自身打造成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建立研究型管理机制,推动区域教育发展

研究型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的出发点在于推动区域教育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教师进修学校要紧密围绕区域教育,建立研究型管理机制,全面推动区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1.构建区域教育研究管理体系

在强化教师进修学校职能的基础上,教师进修学校必须统揽全区教育研究,形成强有力的区域教育研究体系。在该体系中,有专门负责研究成果的转化和输出的部门,也有涵盖了中、小、幼各阶段的专项化课题研究的体系。其功能在于为区域教育发展起着牵动性作用,并通过专题讲座、交流研讨、集中研讨等方式为区域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行为指导。

2.创新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方式

以笔者所在的湘乡市教师进修学校为例。在加强研究型教师进修学校建设过程中,重点采取了以下几种改革方式:一是打造教育领军群体。在区域教学发展中,名校长、名师等教育领军群体的作用非常显著。为了发挥这一群体功能,湘乡市教师进修学校建立了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工作室等工作模式,不断优化创新教学培训方法。二是强化专题研究。该校以高效教师培训为工作核心,开展了以提高教师培训效果为核心的研究工作。该校承担的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教师培训模式与实效性的调查研究》通过三年的研究,被评为省二等奖。三是深化教育思想研究。该校成立了现代教育思想研究室,主要是对现代教育思想的研究学习和创新发展。此外,该校大力加强了教师团队合作能力和单兵作战能力的培养,旨在从多方面推动教师进修学校的建设发展。

三、创新工作载体,提升区域教育服务能力

近年来,湘乡市教师进修学校不断创新教师培训形式,丰富工作内容,努力培养高质、高效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1.创新研修方式,增强教师研修实效

结合以往教师研修方法,该校建立了“个性打造”“联合教研”“按需服务”的研修方式,努力实现教师的成长需求。在教师“个性打造”研修中,该校根据培训教师的个性需求,采取名师带徒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为受训教师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2011年的青年教师培训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为有效地加快青年教师的发展,探索一种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培训方式,该校对青年教师采用了名师讲座、理论研修——师徒结对、跟班学习——同伴互助、合作磨课——讲台竞技、展示成果的模式进行培训。培训课堂全程安排在湘乡市的小学教育窗口学校——东方红学校。首先由东方级学校的名教师为青年教师举行讲座,现身说法,对他们进行敬业精神、教育教学、自身成长的引领,接着每人跟一个“师傅”,全程直观学习教师的技能,然后分小组钻研教材,运用新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最后每人上一堂汇报课,由教育教学专家进行评点。

在“联合教研”培训方案中,该校采取跨学科、跨区域的教学方式,让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不同区域的教师聚在一起进行交流研讨,拓宽教师的视野。在“按需服务”研修方案中,该校结合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聘请了一些高校学者在该校举办了专题讲座,进行课题指导和对教师进行专项教育培训。采取上述研修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教师研修实效,促进区域教育的快速发展。

2.创新开发本地化教育课程

教育课程是提升教师能力的重要载体。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往的教育培训方式和培训课程已不能满足现有教师发展的需要。为此,该校安排教师下乡“蹲点”,深入到教学一线,调研学校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结合学校实际开发适合学校教育发展的教育培训课程。在调研过程中,该校发现了中老年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就对于如何加强中老年教师的培训进行了研究分析,于是该校出台了组织名优教师送教下乡的举措,提高了中老年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四、整合学校优势资源,发挥研究型枢纽作用

教师进修学校是区域教育的组织者,也是教育的实践者。因此,在加强研究型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时,必须整合学校优势资源,加强研究型队伍建设,为全区学校干部教师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1.积极搭建研究学习平台

近年来,湘乡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了教师到长沙、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去进行培训或观摩,学习先进地区的办学经验和研修经验;广泛邀请教育学家、全国知名教师到该市开展学术讲座和学术课题指导,希望借助外部视角研究湘乡市的教育问题。同时,在湘乡市内部,也积极开展了异校学习活动,研究在同一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教学差异所在。此外,该校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发展服务,建设了湘乡教师网,开辟了网上交流论坛,学科公共邮箱以及资料库等网络交流平台,让学员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相互学习,共同研讨。

2.加强团队建设,提升区域教育服务能力

教师进修学校的主要职能,一是对区域教育起着指引作用,二是培育优质的教育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师进修学校的职能,单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必须做好团队建设,努力培育研究型干部教师队伍。

(1)培育团队精神,提升服务能力。所谓团队精神,就是整体意识、服务精神和协作精神的集中体现,它能凝聚团队中的每一个人,为了统一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成员的潜能。教师进修学校是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培训、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支持的工作团队,作为这个团队中的成员,每个人都必须明确学校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要保持个人的目标和团队的目标相一致,全心全意为基础教育服务。湘乡市教师进修学校通过培养团队精神,努力打造高质、高效教育服务品牌,提升了为区域教师发展的服务能力。

(2)在实践中提升研训教师研究能力。湘乡市教师进修学校的研训教师分别与基层学校学科骨干成立了学习教研室,并在各基层学校实名挂牌,结合基层学校存在的问题开展合作型教学研究,仅2011年就推广了50多个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研究成果。此外,该校还突破了以往研训教师只指导不上课的惯例,要求每名研训教师挂职上课,真正做到让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 张淑伟.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校本研修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7(1).

第6篇:融合教育专题讲座范文

【关键词】融合教育;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7/08-0057-04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再次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2013年,《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指出:大力提高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接受残疾儿童的普通幼儿园应当实施融合教育,为就读的残疾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与康复训练。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指出:各地要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山东、浙江、陕西、湖北等省市在下发的《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也都提到了积极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积极推进残疾幼儿随班就读工作。这些学前教育的政策文件无不渗透着融合教育的理念。融合教育倡导“零拒绝”,主张所有儿童都有权利接受高质量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平等的教育。〔1〕这就意味着学前融合教育在中国不再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和理念指引层面,而是开始强调实践应用了,具体地说,就是强调融合教育理论与学前教育实践的相互促进了。

学前融合教育,是指为3~6岁特殊幼儿创设正常化、非隔离的教学环境,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及相关服务,从而促使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达到真正的融合。〔2〕以融合教育为代表的新型教育思想和实践, 正以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教育形态惠及广大残疾儿童。〔3〕但是,当前我国各地学前整合教育发展的水平并不均衡。例如,李伟亚曾在对浙江省269名幼儿园教师所作的调查中发现,特殊幼儿参与幼儿园活动和课程的类型有限,尤其是社会、科学和体育活动方面的参与程度较低;在社交活动中容易遭到同伴的拒绝;尽管27.3%的有发展缺陷的幼儿和26.9%的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幼儿能得到与其发展水平和特点相适应的教育,但参与的质量仍存在极大的问题。〔4〕这表明,作为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他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融合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在大力倡导幼儿园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今天,作为承担幼儿园教师职前培训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深入思考在培养学前融合教育师资、促进学前融合教育良性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

一、学前融合教育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挑战

当前,融合教育在我国的具体体现是随班就读。〔5〕学前融合教育也倡导“残疾儿童的随园保教”,即普通幼儿园接纳特殊儿童,幼儿园教师在关注正常儿童的同时,也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宜的个别化教育服务。但是,据叶小红2014年对江苏省9个地区的调查发现,普通幼儿园的融合教育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的“合”,即只是提供了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与普通幼儿一起学习的空间,而没有考虑如何让两者在融合教育中获得最大效益。〔6〕要保证学前融合教育的质量,就必须要配备符合学前融合教育所需要的师资。这就要求普通幼儿园的教师既要掌握促进正常发展幼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要掌握促进特殊儿童发展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职前培养是教师教育的重要阶段,学前融合教育对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机构――高校提出了挑战。

(一)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模式的挑战

高校通常对学前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专业进行分别设置。两者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专业活动等方面基本无交集。学前融合教育要求依托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能科学开展融合教育的普及型人才,让普通教师具备开展特殊教育的技能;依托特殊教育专业,培养能科学开展融合教育的专业化人才,让特殊教育教师具备开展普通教育的能力。〔7〕依据当前融合教育倡导的“幼儿园开展残疾儿童随园保教”的具体要求,学前教育迫切需要培养“融合教育的普及型人才”,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根据时代要求和行业需要,创新教育模式,主动与特殊教育专业在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学生活动等方面进行交叉与融合,培养具有学前融合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的学前教育人才或管理人才。

(二)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资源的挑战

学前融合教育兼具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两个专业的特点,在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等方面都对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为达成这一人才培B目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须在师资配备、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就业体系等方面作出调整。不仅如此,学前融合教育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现有教育资源也提出了新挑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需要配置符合学前融合教育理念的各类教育资源,为顺利组织学生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前融合教育普及型人才提供支持。

二、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

学前融合教育能否真正促进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而这一专业知识和能力需要在职前培养阶段习得。何叶曾对成都市开展融合教育的幼儿园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在职前并没有接受过与融合教育相关的培训,不具备融合教育的专业能力。〔8〕因此,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需要结合学前融合教育的实际需求,依托学前教育专业在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中渗透融合教育理念,以培养出既可以教育正常发展儿童,也可以兼顾特殊儿童发展需要的学前融合教育师资。

(一)确立渗透学前融合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设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建构实践体系、规划就业体系的依据。与特殊教育专业不同,学前教育专业不是培养专门学前特殊教育人才的专业,而是培养具有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幼儿园教师,即要让学生在理解掌握正常发展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和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同时,掌握特殊儿童的教育知识与教育技能。与传统学前教育专业不同,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在保教正常发展儿童,促进正常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兼顾特殊儿童的发展教育,推动所有适龄儿童真正享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二)开展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课程教学活动

融合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掌握实施融合教育的能力。〔9〕特殊儿童能否在普通幼儿园享有与正常幼儿在教育理念、教育态度、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评价等方面平等的权利,取决于幼儿园教师是否具备基本的特殊教育观念与技能。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课程教学需要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师资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

1.设置融合的课程体系

2002年,教育部等部门提出要在高校师范专业开设与融合教育有关的课程及讲座。〔10〕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也建议提供特殊儿童教育的课程模块。201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2014-2016)》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全纳教育理念和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11〕但是,目前国家并没有对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作出强制性要求,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依据教育部下发的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核心知识领域和核心课程的要求自主设置课程,很难形成学前融合教育课程体系。

对此,我们建议可以借鉴某些国家的做法。如英国教育与科学部规定,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学生必须学习一定的特殊教育课程,高校的教育学院必须有能力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特殊教育课程;〔12〕日本的特殊教育学和特殊儿童心理发展都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必修科目;〔13〕2001年以后,瑞典实施的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方案规定各类师范生都必须修满60个学分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中就包括专门的“特殊需要教育”模块。〔14〕就目前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现状而言,学前教育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可以重点注重两点:一是要帮助今后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学生具备融合教育理念,了解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具备初步设计课程的能力。各高校要在充分调研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细化、深化课程设置,以原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优先设置部分实际使用频率高、实际效果好的特殊教育课程,如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特殊和教育诊断与评估、学前融合教育的环境创设、特殊儿童沟通、特殊儿童班级管理等,同时开设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二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可设置学前融合教育方面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必修课程可以保证所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接受学前融合教育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职前培训,专业选修课程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有关学前融合教育的专业素养。

2.选择实用的课程内容

在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下,幼儿园教师是否认同融合教育理念、能否胜任融合教育工作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选择紧密相关。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考虑学前融合教育课程内容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课程内容应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培养。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了解并认同融合教育的理念。二是要确保融合教育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课程既要强调其自身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完整性、前瞻性,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三是注意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如将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的沟通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建立起相对密切的关系,产生交互影响。

3.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可多种多样,关键是要根据课程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实地调研等都可根据课程特点加以运用。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育质量。如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异地互动教学,贯通高校与特殊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开展高校与特殊教育学校、学前融合教育机构之间的互动教学,为教学观摩、案例分析提供技术支持等。

4.建设合作的课程师资团队

一般说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特殊教育师资相对缺乏。要开展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课程教学,需要构建一支合作的专业团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配备有关特殊教育课程师资:一是“请进来”,也即学前教育专业与特殊教育专业、特殊教育机构、融合教育机构通力合作,师资共享。如果本校既有学前教育专业,也有特殊教育专业,则同一学校两个专业可以相互协作,实现师资共享;如果本校没有特殊教育专业,则可以联合特殊教育机构或融合教育机构,特别是学前儿童特殊教育机构,如儿童康复机构,实现师资共享。“请进来”的专业师资需要根据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设计课程内容,以确保课程教学能够符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请进来”的专业师资在讲授课程内容之外,还可利用自身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解特殊儿童、观察特殊儿童、学习与特殊儿童沟通的教育实践活动。〔15〕二是“走出去”,培养本校特殊教育师资。如果本校既没有特殊教育专业,也不易找到对口机构的特殊教育师资,则可考虑选派校内专业接近的教师,如具有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师进修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相关课程,为开展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教学培养和储备师资。

(三)建立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实习体系

幼儿园教师教育态度、教育理念的形成,教育实践技能的掌握,都需要通过教育实践积累。通常情况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选择实习基地时,较少会考虑特殊教育机构。架构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实习体系时,必须增加到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开展实习的内容。

(四)开展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所谓“第二课堂”,是指邀请融合教育研究者、优秀的一线教师或者有专业特长的特殊儿童家长为高校学前教育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儿童康复机构、特殊教育机构等开展志愿者或义工活动,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由组建“融合教育”社团,组织成员阅读融合教育书籍、观看融合教育视频、进行融合教育讨论、开展志愿者活动等等。“第二课堂”对学前融合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实施学前融合教育既有利于保障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也有利于推动普通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学前融合教育对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为了迎接挑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需通过整合资源、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增设融合教育课程、优化实习实训工作、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等,在职前培养中渗透融合教育理念,开展融合教育实践,提升未来幼儿园教师的融合教育能力,以培养真正符合实际需要的学前融合教育师资,提高学前融合教育实效,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景时,刘慧丽.芬兰融合教育的发展、特征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3,(8):54-60.

〔2〕张国栋,曹漱芹,朱宗顺.国外学前融合教育质量:界定、评价和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5,(4):3-8.

〔3〕罗洁.推进融合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在北京市残疾人融合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特殊教育,2013,(6):95-96.

〔4〕李パ.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现状〔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34-40.

〔5〕展雷蕾.融合教育的教育融合,支持教育的教育支持〔J〕.现代特殊教育,2012,(1):5-8.

〔6〕叶小红.江苏省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及应对建议〔J〕.早期教育,2015,(12):2-7

〔7〕邓猛,赵梅菊.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学报,2013,(12):75-81.

〔8〕何叶,彭韵潼.全纳教育背景下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3-16.

〔9〕汪斯斯,邓猛.印度教师融合教育能力的培养及问题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5,(10):85-91.

〔10〕万莉莉.本科师范生对随班就读态度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5,(1):28-3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EB/OL〕.〔2015-03-09〕.http://.

〔12〕姬彦红.全纳教育视野下的幼儿教师培养〔J〕.中国特殊教育,2012,(2):17-20.

〔13〕周念丽.中日幼儿园教师学前融合教育意识比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52(12):35-37.

第7篇:融合教育专题讲座范文

关键词:学校文化;多校区协调发展

集团化办学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推进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重庆市涪陵区委、区政府实施了“合并、合作、托管”三种办学模式改革。2014年9月,涪陵城七校与崇义九年制学校进行合并办学,形成了城七校本部校区、教院校区、兴涪校区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如何让多校区协调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化,我们探索出了以文化为引领的“113”合并办学模式。

一、确立“同步、优质、均衡”的办学目标

办学目标的明确,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前提,也是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关键。在优化一校三区的办学目标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整体办学目标定位准、实、高,充分体现育人要求和可持续发展。为此,通过集全体教职工的智慧,我们明确了一校三区“同步、优质、均衡”发展的办学目标,即坚持三校区同步发展,突出三校区优质发展,注重三校区均衡发展,努力向全国知名特色学校的目标迈进,着力办人民群众身边的好学校。

二、坚守“学而有异,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

一所学校要树立自身的品牌,必定要求具有适合学校实际的科学的办学理念。在合并办学过程中,为了推动三个校区的“同步、优质、均衡”发展,我们坚持七校多年总结提炼的“学而有异,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通过三校区深度融合,使该理念升华为三个校区全体成员的价值追求,着力构建三个校区全体师生认可的信念和价值观。强调尊重、包容、接纳、理解和信任,积极营造蓬勃向上的学校个性教育文化,将学校积极向上的发展意识和发展观内化为全体师生的习惯和共识,从而使学校各校区协调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学校整体发展走上了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三、打造“家园、教师、环境”三种文化

(一)培育家园文化,增强学校凝聚力

家园文化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关注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其具体内涵是“七校是大家的,七校的发展是为大家的,七校的发展是靠大家的”,用此三句话来凝聚共识,使之得到每个七校人的认可和欣赏。

1.七校是大家的。我们响亮地提出“亲爱的老师同学们,走进校园你是主人,想想你该怎么办;亲爱的老师同学们,走出校园你是学校的代表,想想你该怎么办”,并将这两句话悬挂在学校大门,随时提醒教师,让“主人”意识和“代表”意识渗透到每个七校人的心中,积极营造七校尊重、包容、接纳、信任、理解、关心、关爱每位教职工的良好氛围。

2.七校发展是为大家的。学校充分尊重教师的合理意见,如选择校区的意愿、专业发展的意愿等。特别是涉及教师利益的事情,更是充分尊重每位教师的意愿。比如,在绩效工资考核时,既有统一的考评方案,又兼顾校区实际,这样教师们从中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尊重和关爱,也由此对学校文化产生了认同感,对学校有了归属感。

3.七校的发展是靠大家的。家园文化是爱与责任的文化,在这里,学校给予教师浓浓的人文关怀,干部给予教师热情的帮助,教师给予学生真情的付出……人与人之间充满着像家一样的亲情,三个校区均呈现和谐、进取、蓬勃发展之势。

(二)打造教师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具有核心发展力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提高质量的重要保障。面对三个校区教师的不同特点和专业成长差异,我们坚持用“厚德博学,和合共生”的学校教师文化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1.注重培养教师良好的教育心态。一是要求教师做到“纯”,能够淡泊名利,安安心心坚守教育,把教育视为最有价值的终身事业。二是要求教师做到“静”,能够在纷繁复杂的诱惑下静下心来读书,静下心来探究教育发生发展规律,探究提升教育价值的路径。三是要求教师做到“实”,也就是能够摒弃多种华丽的言语和外在的形式,立足于学校,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学生发展,踏踏实实做教育。

2.注重激发教师的教育激情。一是读书学习、交流、演讲,激发教师的教育激情。学校每年为老师发放200元订书报杂志,给老师发放购书卡,每年举行读书交流,我的教育故事演讲,人人撰写教师心语、人生格言、教育座右铭、教师用语、忌语,评选“感动校园最美教师”等活动。二是邀请名人专家来校作讲座。三是采用多元化评价,采用教师自评、互评,家长、学生评价等多种方式评价,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3.注重催生教师的教育智慧。首先是统筹做好国培、市培、区培的计划安排,坚持教师培训多研修多覆盖,既注重三校区各学科教师培训的全面落实,又注重重点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培训,为教师教育智慧的产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通过组建学校青年教师工作室、学校名师工作室、学校班主任工作室、区名师工作室、区名校长工作室等对三个校区的教师和干部进行常态化的研修培训,让教师在相互学习、交流中碰撞出智慧。三是开展校本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教育科研沙龙、师徒结对互学等研修形式,吸引三个校区的教师修炼其中,成长其中,让教师在研修中琢磨出智慧。四是积极推进“136”个性课堂模式改革,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上示范课、上研讨课、上教学风格展示课等,引导教师不断锤炼、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在课堂实践中生成智慧,展示自己的个性风采。

4.注重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建设“对话―合作”型学习组织,注重团队精神的打造,构建教师发展平台,构建合作学习型组织。三个校区坚持大组教研融洽开展和小组教研的互动交流;大力倡导读书,做到追求新知,勤于思考,充实自我,提升生命价值。

(三)打造环境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学校在推进“个性教育”特色学校建设中,环境文化建设做到了适合个性教育特色学校的要求。以10层楼的走廊文化布置为例,按个性的10个关键词来分别设计。教院校区,属于过渡性用房,但我们也特别注重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使教室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地方。兴涪校区是新建校舍,是我们用心打造校园文化的校区,在打造的过程中,我们以传承七校个性教育特色文化为前提,也吸收来自不同学校的思想和文化,注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第8篇:融合教育专题讲座范文

途径。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店;专业;技能

“电子商务”,这是一个被称为站在世界前沿的专业。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据有关专家预计,未来的10年,我国的电子商务人才缺口会达到200多万,这就意味着中国电子商务人才市场每年都有近20万的人才需求,在这样庞大的市场需求面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也纷纷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

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达到2.42亿人,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42.9%。与2011年相比,网购用户增长4807万人,增长率为24.8%。在网民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的背景下,网络购物应用依然呈现迅猛的增长势头,2012年全年用户绝对增长量超出2011年,增长率高出去年同期4个百分点。这么迅速的网络经济发展趋势,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利用网店进行专业教学是否具有积极的意义呢?是否具有可行性?

一、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利用网店进行专业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学校发展及形象提升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很多,可是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产业,同时又具有高速的发展趋势和多样的经济形态,因此作为中职学校来说,在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时往往会出现市场定位不准,人才培养层次不明确,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对口就业率低下等状况,从而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出现招生难,社会评价不高的境况。

中等职业学校在确定学生培养层次时,不能希望在短短两年时间从高端的管理层到基层的一线员工都培养出来,考虑到大专及本科院校也有相当数量的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为避免冲突,同时考虑到办学规模和生源素质,中职学校应将培养重心设置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能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完成交易活动的商贸人员。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开设网店,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主能力,树立服务社会的职业理想与创业意识,使学生尽早做好择业与就业的心理准备,为学生提供创业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鼓励毕业生创业开设小企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形成中职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的局面,适应社会,贡献于社会,为社会的稳定繁荣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2.有利于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及教学改革

电子商务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专业,每一门核心课程都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得到训练和提升。让学生通过实验、实训,将市场营销、办公软件使用、图形处理、网页制作、数据库管理、网络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税务等电子商务专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融会于实际操作中,并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商贸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而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

有很多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为了达到实训的目的,购买了电子商务的教学软件,但在实际使用中,模拟软件费用昂贵,而且操作流程僵硬,无法与真实的商业环境一致,又有缺乏竞争、外部突发状况等很多商业因素,因此并不能收到真正的实训效果。

而如果真正由学校开设一个电子商务企业,那也是普通中职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资金、货源、管理、财务等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即使我们的中职生进入这个学校开设的电子商务企业,最终也只能成为这个企业某个部门的一员,并不能体验到商务活动所有环节的实践和实训,同样的情况也可能会发生在校企合作的情况中。因此学生开设网店,是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一个必要途径,让学生利用网店进行小成本小投入的创业,既训练和提升了专业技能,又为学生未来就业创业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准备。并且在校期间开设网店,如果遇到了困难,也可以通过教师指导、团队研究、项目分析等方法来解决,从而避免学生出现盲目投资、盲目运营的情况,同时也对教师的能力、知识结构、专业素养等有了极大的提升。

3.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及素养的提升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但是这些知识和技能如果不能通过运用和实践,是无法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的,因此在校期间,指导学生开设网店,就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技能训练,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深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

作为中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最理想的状态应是,学生一出校门就能够立即顶岗,并投入到工作中去。要达到这一状态,在校期间开设网店无疑是比较实用的方法之一。在网络平台开设网店,就像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做商店老板,会遇到形形的人和层出不穷的问题,接触到真实的商务环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及突发状况,有了这样的经历和体验,言谈举止自会上一个台阶,思维和能力也自然会提升,这为他们以后的就业和创业奠定了心理准备和能力基础,使学生能够顺利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

二、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利用网店进行专业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教学资源准备的可行性

(1)设施设备投入

开设网店需要至少一台能连接互联网的电脑,一般来说,中职学校都有电脑机房,只需要老师加强管理以及硬件上的维护便足够,甚至现在很多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电脑。

另外还需要摄影器材,虽然现在的PS技术发达,但是也需要学生练习摄影技术,学会用图片来展示商品的细节以及质感。所以学校最好配备一个摄影教室,可供所有学生分组轮流使用。如果实在缺乏资金,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做商,所有的商品图片都会由供货商处理好,只需要就可以了。

(2)运营资金的投入

学生分组开店,进货资金可由专业组投入资金或学生自筹,小批量进货,以1000元为上限,通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再稍微提高进货量,适当加大投入。这种形式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熟悉开店的每一个环节,亲力亲为,学以致用,虽然风险性及难度要稍微大点,不过对学生技能的锻炼和提升效果却是最好的。

如果学校或者学生资金有问题,也可以采用无资金投入的模式。第一,做,好处是无需进货、拍照、发货,无库存,无积压资金,享受较低的价,只需将供货商提供的数据和照片等上传到店铺中,一旦有顾客购买,成交后由供货商货,顾客收到货后再将货款打给供货商,从中赚取差价;第二,做二手商品的交易,销售自己或者亲朋好友的闲置物品,可以在校内或者亲戚朋友中收集穿过的衣服、用过的书本、小家电等在网店进行销售。

2.师资力量的可行性

(1)专业教师的配置

一般来说,电子商务专业需要的是一批既懂教育又懂专业的教师,而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很多都是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的,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可以通过各级培训、脱产学习、挂职锻炼、在职进修、对外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培训,或者安排教师进企业上岗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并使之成为学校创业教育的骨干。

(2)校外教师资源

聘请企业家特别是网商创业的企业家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者是进行专题报告,以亲身经历来鼓励学生,还可以聘请银行、工商、税务、法院等行业的有关专业人士举行讲座,介绍有关企业注册登记、营业执照申请、信贷手续、税务登记、合同签订等必要的商业常识及注意事项。

3.课程设置的可行性

即在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内增加与网店开设相关的课程。笔者认为,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紧密结合起来,考虑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连贯及过渡关系。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划分为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理论课模块课程主要讲授电子商务基本知识、相关营销和商贸活动基础知识等,可

设在高一学年,采取课内讲授与课外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达

到开启、培养学生电子商务活动思维意识和了解电子商务基本常识的目的。实践课模块主要是学生分组开设网店,可结合国家、省市级专业技能大赛,最好安排在能与主干专业课的授课同时进行的时间,主要采取团队演练、专题讲座的形式,达到培养学生不惧困难的心理品质、锻炼学生各种能力(包括分工合作能力、团结协调和组织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专业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书写及作品包装能力、形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及至心理承受能力等)的目的。通过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相结合,规范、完善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4.考核方案的制订和完善

考核方案包括对学生利用网店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和教师相关工作量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应将网店开设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以及经营的业绩制定考评点,作为期末考试或者毕业考试的成绩的一部分。教师工作量的考核,中职学校应对参与指导开设网店的教师给予折算一定的工作量。涉及网店开设的考核评价应同其他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一样要规范、完善,不能敷衍了事。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形式灵活多样、演练和实践环节多、难以统一评价标准、难以量化等,制订考核评价方案要灵活、恰

当,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标准,采取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和教师的工作激情。

综上所述,利用网店进行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也是可行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让他们能顺利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刘来泉.把创业教育切实纳入我国职业教育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6).

[2]季蕾.中等职业学校商贸类专业学生开设网店之意义和可行性初探[J].成才之路,2009(26).

[3]陆建根.中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教育模式的实

践[J].江苏科技信息,2009(8).

[4]仇志海,洪霄.依托专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范式研究[J].理论导报,2010(2).

第9篇:融合教育专题讲座范文

一、加强环境文化设计,浸润艺术教育元素

校园生活是隐性的课程,它是校园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学校着眼于环境文化氛围对师生的艺术熏陶和感染,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株草木都能育人,以优美的校园环境艺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校园文化墙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校园四周绿树成荫、鲜花怒放。室外环境清新整洁,楼内文化艺术优雅。各班级教室文化各具特色;师生定期更换黑板报内容,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各班自主设计班级文化墙,美观实用,尽展风采;各班的班花也各有特色,或玫瑰飘香,或兰花淡雅,或雏菊怒放……食堂的墙上、桌面上贴有精心设计的爱心提示,窗台上摆放着葱葱郁郁的兰花。宿舍里清新舒适,地面整洁光亮,窗台上鲜花争艳。在这样优雅的校园环境里,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已成为一种享受,艺术元素已悄悄浸入每一位师生的心灵,内化为师生的文明儒雅行为。

二、优化艺术教育资源,夯实艺术文化基础

1.教育思想求“新”我校通过召开全校教师大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局和进修学校有关“通化县艺术实验县”活动精神,使教师明确了活动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及各阶段的任务。鼓励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积极投身到艺术教育改革的探索研究中去,引领教师乐于研究、乐于参与,积极主动地去推动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全校营造积极和谐的活动氛围。2.课堂教学求“实”严格按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艺术课程,上好基础的艺术课。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艺术教育特点,深入开展剪纸、声乐、器乐、舞蹈等课外艺术小组活动,努力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坚持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3.教师业务求“专”我校加强艺术教师专业发展,把艺术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的重点工作,特别是加强音乐、美术课教师的学科教学技能的培训,既培训教研教改的理论与技能,又培训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等专业技能。积极参加上级培训,组织教师参加艺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不断提高艺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坚持国培、省培、县培、校培和自我研培相结合,通过专题讲座、教研组研讨活动、网上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方法,提出自己所教学科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4.教育评价求“全”根据学校实际,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探索形成科学合理的艺术教育与学生艺术素质评价机制,全面实现惠及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确保每名学生掌握艺术才能。近年来,我校突破了表彰“学习标兵”“优秀学生”的局限,在全校学生中评选“艺术之星”“巧手之星”“进步之星”“书香之星”等校园明星,在开学典礼上进行表彰奖励,带动全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丰富校园艺术活动,搭建艺术展示舞台

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庆文体活动,每学期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通过团体操、大合唱、舞蹈、器乐、武术操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每周二、周四做完广播操后为学生“才艺大舞台”时间,学生自愿报名,或集体表演,或独立展示,为每一个热爱艺术的孩子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定期举办书法、绘画、手抄报、板报等展览活动,开展了歌咏比赛、校园集体舞比赛等竞赛活动。成立了乐器合奏队,演奏二胡、电子琴、葫芦丝,在广场演出、艺术节活动中一展风采。各班结合实际,开展简笔画、折纸、十字绣、卷笔画、剪纸等课外艺术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兴趣浓厚,初步形成班级特色。

四、开发校本艺术课程,鼓励师生艺术创作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带头作用,积极挖掘校本课程资源。近年来,我校美术教师结合教学、学生和生活实际,不断创新美术教学方式,带领爱好美术的学生开发了纸浆画教学内容。目前,我校的纸浆画已经从平面创作过渡到立体作品创作,不同形式的创作方式,丰富了作品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为校园文化增添了新的气息。如今,我校“纸浆画”教学日趋成熟,创作出了很多精美的作品,编制了纸浆画艺术教育校本教材。在美术方面实现了“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的艺术教学目标。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创新艺术教育课程,充分挖掘学生特长潜力,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的兴趣得以满足,个性得以发展,才能得以展示,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艺术教师和学生多次在艺术竞赛、艺术展示活动中获奖,呈现了我校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和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赵琳.浅谈艺术教育的重要性[J].通俗歌曲,2016(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