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1篇: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为没有创新就谈不上进步和发展。那么怎样更好地陪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开放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

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见解。

1 开放教学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传统的教学缺乏真诚的亲密的人际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为了便于学生的多向交流,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经常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展开小组各做学习,打破约束呆板的学习空间,老师与学生相互之间平等交流,形成较为开放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

2 开放教学内容,提供创新素质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打破教学内容的封闭性,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充满数学,只有开放教学内容,才能紧密联系实际,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行“再创造”。

比如:在学习成正比例后,我让学生到是外测量几个不同的杆高和它们的影长,以及同一标杆在不同时间内影长是否发生的变化,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总结归纳出:同时同地杆高与影长成正比例关系,并让学生利用影长求某个烟囱或楼房的高度。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比切明确了学习数学知识的社会意义。

3 开放教学方法,提供创新机会

在教学过成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机会和条件。

例如: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时,我先让学生比较,然后归纳比较方法,大多数同学都是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在进行比较,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做法,并表扬他大胆创新。

4 开放课堂练习,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层次、多角度、多信息设计练习,给学生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的空间。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习题的解法上别出心裁,不具一格锐意创新。

例如:在学完分数应用题之后,我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甲、乙两人加工同样多的零件,甲每小时加工为零件数是乙零件数的九分之七,乙每小时比甲多加工三十六个,甲每小时加工多少个?我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学生的解法很独特,这种开放性练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第2篇: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实践操作;勇于提出;快乐数学;逆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247-01

小学数学的学习,需要一种创新意识的学习。学生只有通过创新,才会去举一反三,才会去触类旁通和发生类比。创新意识不是一种天生具备的能力,来自于后天的锻炼和培养。科学的培养和锻炼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新课程的推进和改革,许多老师在教学中都很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锻炼。但是,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和恰当,却有一定的难度,本文要研讨的,也就是突破这个难度,做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达到科学合理,水到渠成。

一、注重实践操作

学生参与实际操作,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亲自操作的过程,是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的重要过程。例如在《认识图形》一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内容。画一画是让学生用立体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直尺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通过画一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的联系。拼一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让学生用剪出来的图形自由拼组图形,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探索者。经过短暂时间的思考和操作,一个个有创意的图形就拼出来了,在同学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拼图。在认识图形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围出钉子板上的图形。我要求他们围出图形,可以是课本学过的,也可以是生活中见到过的图形,让每个学生自己操作、发挥想象力。结果许多学生拼出的图形超出我意料之外,连平行四边形、梯形(包括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菱形都圈出了,我将学生的思维成果展示出来,课堂学习气氛高涨。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探索的机会,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会所发展。

二、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

有好奇心,才有创新的动力,牛顿当初如果不是对苹果落地产生好奇心,那么他也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的定律。再有,陈景润因为对1+2等于3的好奇,所以,才有了伟大的歌德巴赫猜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小学教师绝不能轻视小学生的好奇心,绝不能把小学生的好奇认为是学生在捣蛋和故意找老师的碴。呵护小学生的数学好奇心,实际上是在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这时可以巧设陷阱设置悬念。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如此,就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了,他们会积极去寻找答案和进行探究。

三、营造快乐数学课堂

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笑声中学习,一堂成功的小学数学课应该达到如此效果。愉快学习,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由于难易适中,学生会主动参与,他们会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义务。如果教师这时候能够再给他们表扬和激励一下,他们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会笑得很开心,小学生都是很喜欢表扬的,哪怕是一丁点的闪光点,他们也渴望得到认可。很多教育学家都有一个普遍的认同: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快乐的土壤中滋生的。学生的“灵光一闪”,也许就在他们的那一笑中出现。营造笑声,制造笑声,让学生开心快乐地学习,实际上也就是为培养学生出奇出新的创新意识注入了“兴奋剂”。

四、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简言之,也就是反向思维,再通俗些,也就是正话反说,反话正说。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如“红花比黄花多6朵”让学生不改变题意说出黄花比红花少6朵、红花减少6朵和黄花一样多。又如:六一班学生数是六二班生数的5/8、让学生说出六二班是六一班的5/8、六一班生数和六二班的比是5:8、六一班人数比六二班少1/8等问题,使学生在颠倒的问题中探索出区别,从而增加他们的认知能力。逆向思维要注意一个问题,不是漫无边际的思维,必须围绕问题的中心去逆向,扯远了,或者逆向难度大,都只能令学生莫名其妙和望而生畏。莫名其妙和望而生畏的逆向,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意义,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

五、引导学生“再创造”

第3篇: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学意识

创造性作为有别于常规的一种思维观念,人人都有。有些人的创造性在学习和实践中表现出来了,有些人的创造性却处于萌芽状态没有激发和发挥出来,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处在萌芽阶段,创造性地学习是其主要表现,即在学习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用自己独特的新设想、新方法,富有成效地学习。教师是小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引导者、教育者,要改变过去把课堂教学当作简单分析教材、传授书本知识的陈旧观念,改变过于传统单一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师要调整好自身角色,在课堂中努力创设生动而有活力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培育,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或基本知识激活学生的潜能,真正把教学当作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首先,在思想意识上,小学教师要认清和把握学生所处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把学生看作是有人格的、平等的、具有创造潜质的人,从而做到用新的现代教育观念因材施教,不管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如何,要相信每个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发展获得成功;其次在实际操作和运用上,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千方百计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外在的环境和气氛对其影响很大,在宽松、活泼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比平时更加活跃,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比较高,容易在交流和讨论中闪现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改变知识权威者的形象,用探讨、商量式的亲切口吻组织教学,不断启发和激励小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大胆设问,大胆参与探讨与交流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是要鼓励小学生围绕主题表达出与众不同,甚至是让人感到荒诞可笑的想法,进而尊重和引导小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第三,在行为方式上,教师应该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努力融入到小学生群体之中,在师生身份界别不明显的创设环境中,三尺“讲台”也就成了师生共同的舞台,教师与学生一起学,通过挖掘教材知识中潜在乐趣,变枯燥的知识为生动活泼的事例,着力创造没有界限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在参与和体验中让所有的学生都品尝成功的喜悦。通过教师的行为方式,促使学生乐于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培养操作性思维,提高创新意识。

二、注重引导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会学”本领

小学生的知识储备、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还非常浅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总体还处在萌芽状态,但是,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以自己独特童真角度去感受、去了解事物,如“皇帝的新装”故事描述的那样,也许他们的一个简单设问,就是一个石破天惊的“秘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对小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侧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促进他们带着求知的兴趣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在发现新问题、新知识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路径。教师课堂教学的“教”转变为教师的“引”,学生被动的“学”也转变为主动的“学”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引”的步骤设计和情景创设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让学生感到新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引导有方,学生就会对课堂内容充满新奇而感到有趣,提高创造性思维;二是要贴近学生。学生对与自己有关的知识、事例总有亲切感,教师要以学生的视角发现学生身边的案例,使学生感到知识并不深奥,并非遥不可及,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三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和了解知识的能力还非常浅弱,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创设一些比较直观的、浅见的,甚至是脑筋急转弯的事例,吸引学生敢于动脑思考,敢于发挥想象,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四是把握一定的深度,坡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不能苛求一步到位,要在课题教学中注意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循循诱导,逐步引导学生随着教师的步骤从表象到实质,从知识到方法,一点一点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师讲究教法,积极引导学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更好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另外,教师还要十分注意学生的学法,注意学生“学”的设计。比较常见和适用的方法是,教师在课前把问题抛出来,让学生思考去预习、去自学,这样学生会对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获取“首次见面”的印象和思考,并把疑问记录下来,慢慢掌握自我学习的技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步骤和基础。同时让小学生在学习中多带着“为什么”,通过不断设问,去理解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关键环节。另外,教师应该认识到,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年半载,一课两课能实现的,只有日积月累,坚持引导,注意方法,注意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逐步教育和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重视提供探索材料,积极培养学生突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4篇: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1.有利于开拓解题思路

数学的学习最忌死记硬背、“就题论题”,而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中,教师并不善于利用教材资源,通常是以一道例题为例向学生们讲解其中的数学知识,如此一来,学生不加思考,头脑中容易形成惯性思维,在今后的数学学习生涯中遇到相近的题目,可能会因为题目数据的一个小改动而犯错误。例如教师讲述了“4X502是不是10的倍数”这道题的解题方法,而让学生练习“42012(-5)是不是10的倍数”这么一道题,部分学生可能只知道照搬教师的解题方法,而对这道类似的题目却难以下手。两道题目其实原理相似,都是对数学式子进行因式分解从而解答此题,但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却能从教师的解题方法中受到启发,领悟题目中所蕴含的数学原理,并且将之运用于自己的数学研究之中。由此可见,数学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开拓学生们的解题思路。

2.有利于将数学思维联系实际生活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而新课程教学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要让学生们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之中,逐渐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提高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创新式思维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把数学思维与实际生活互相联系起来,运用数学中的知识去分析实际,从而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的《三角形全等》这一章节,教材利用“小明家的一块三角形玻璃碎了,现在需要利用原有的玻璃结构去打造一块玻璃,请问应该取哪一部分才能使玻璃复原”这一实际问题引申出了同?W们对全等三角形的学习,而学生拥有了创新意识,便会思考如何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从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便达到了数学教学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有了对问题的疑惑,才有了对问题的研究,在整个分析问题的过程之中才能有所创新。但是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心理因素的影响,学生们即使是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之中存在疑惑,也不敢当面向老师提出质疑,由此创新意识便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了。因此教师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善于以启发式的方式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一方面给学生们树立起大胆质疑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们在面对问题的同时懂得思考,创新意识便会慢慢形成。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学习之中,教师可以大胆向同学们提问,“为什么边边角定理不能证明三角形全等,有没有特殊的情况?”。学生勤于思考,才会在思考之中摸索出经验,便有了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才能得以体现。

2.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折射出一个人是否拥有创新思维,但如果没有对科学的探索精神便不会对现象进行观察,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便难以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们一个探索与发现的空间,让学生们先对未知的问题产生好奇心理,从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但是学生们面对一些复杂又难懂的数学题目,第一眼望去就开始面露难色,从心底里压根就不愿意研究这个问题,又有何创新可言呢?怕繁琐、对问题存在恐惧心理的人是不可能有着创新意识的。简单的问题不需要深入的思考,而复杂的问题则需要不断的探索,而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之中,学生会充满求知的欲望,正是因为这种求知的欲望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学生才能不畏艰难,解决困难。而解决难题学生所获得的满足感又会给学生进行创新的动力,从而不断去探索新的难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同时,也应当循序渐进,注意方式方法,先可以利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进行抛砖引玉,延伸出新的难题,以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动态研究题是初中数学的一大难点,教师在给学生们讲解此类型的典例题目,例如“已知,如图,直线L的解析式为y=2X-1,并且与X轴,Y轴相交于A,B两点时”这题时,可以先简单的让学生们求出两点的坐标,最后研究与动态圆的相切问题,如此一来,学生面对的难度是层层递进的,便不会感到无从下手,探索精神得以提高。

第5篇: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正襟危坐,一味地听讲,死啃课本。老师则过分迷信教材、教参和教案集,受这些框框的限制,不敢对教材作大胆的处理。上课时常常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这样,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和课堂的圈子中,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和创新。

我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启发学生的思维,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适度的超内容范围的提问设计,有意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例如,在三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过程中,在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按照教材是教学分子相同和分母相同的两种形式的分数大小比较。当学生掌握了这两种形式的分数大小比较后,我提出下面的问题:“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能比较大小吗?”学生一听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起来。见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我紧接着把问题具体化:“你知道5/7和3/8谁大吗?”学生又展开了一番讨论。最后,我让一位举手的同学回答,这位同学的回答完全正确:“5/7大于3/8。”“为什么?”“因为5/7大于3/7,3/7又大于3/8,所以5/7大于3/8。”我立刻面向全体问:“他回答的有道理吗?”这时学生很兴奋,齐答:“有!”我紧接着鼓励:“太棒了!”就这样,全体同学共同得到了一种通过确定“中间量”来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解决了到四年级学习“通分”后才能解答的问题。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发现与探究的乐趣。

二、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问题可以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认知矛盾”,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引发求知欲,激发创新意识。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都是在长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利用割补图形的方法得到它们的计算公式的,其推导根据都源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然而,我在教完“梯形的面积”时,有一名学生提出疑问:梯形的面积S=(a+b)÷2,三角形的面积S=a×b÷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能用“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去解答呢?我认为该同学的想法很独特,便和同学们一起尝试、验证,发现这个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他将由前面知识得出的结论,反过来应用于前面知识的解答,发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侧面发生的提问其实已发现了一种新的几何定理——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两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我及时进行了引导,并对该生的质疑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其他同学的情绪也受到感染,创新激情由此而生。

三、鼓励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探索,寻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的创造人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最明显的标志。”也就是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一题多解,诱导创新。

一题多解是让学生从一个问题出发,根据所给的条件,突破固有的解题思路和思维定势,探寻不同的解题方法。如解答:A、B两地相距300千米,汽车从A地到B地3小时行了全程的五分之三,照这样计算,再行几小时到达B地?我首先让学生审清题意,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示,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大部分同学得到的算式是300÷(300×3/5÷3)-3,300×(1-3/5)÷(300×3/5÷3)两种,要进行四步以上计算,超出大纲要求。可也有少数同学很具有创新能力,他们另辟蹊径:假设A、B两地路程为“1”,得出较新颖的另外两种解法,一是1÷(3/5÷3)-3,二是3÷3/5-3。我让他们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其他同学也长了见识。由此可见,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关键是老师如何让他们发挥。我认为,教学中常设计些类似的有多种解法的题目,有利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求异创新能力。

2.问题开放,训练创新。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部分无固定答案的题目,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设计了如下题目:请你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这道题有无数个解,仅整数解就有20×1,10×2,4×5,且对于任一整数解又有无数个解,因为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都相等,而形状却不固定。又如,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后,我设计了下面的题目:已知一个四边形有一个角为直角,这样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问题提出后,学生立刻展开了活跃的思维,试画了各种各样的图形,我根据他们所画的图形引导分类。根据四边形的概念和所学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很快找出了五种答案。

问题开放,不仅能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活跃,有利于培养增强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感知是数学学习的初始环节。它是指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对提供的数学材料、数学事实进行最初步的区分和认识,它是向学生提供学习抽象知识的认识支柱。数学中的一些抽象知识如果没有让学生感知老师就讲解,因为学生头脑中没有相应的表象,所以往往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首先应让学生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多观察。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的认识一课中,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一些常用物品,如墨水盒、牙膏盒、皮球、乒乓球等。在课上让同学们将带来的物品放在一起,在组内交流,并将其分类。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按形状分上。通过这一收集分类活动,就是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初步感受。

第6篇: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创新意识;培养

新的高中数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正式把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作为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因此,研究怎样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和方法,就成为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宗旨的创新教育的首要问题和任务,下面谈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依靠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若能纵观全局,站在大纲的高度把握教材,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能力,去寻找解题的新方法、探索解题的新途径、发现解题的新规律,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益的。

1.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指导着认知学习。实践也证明了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反之则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情境可有效地调动学生良好的情感。

2.我们可以通过直觉思维培养,让学生在数学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天体的运行、建筑、经济活动无一不是高中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直觉的场所,让学生在这些直觉的场所中,多看,多想,培养创新意识。

3.通过发散思维的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上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按照现代心理学家的见解,数学家创新能力的大小和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可见,加强发散思维的点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在让学生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适时地给学生以巧妙的启发、点拨,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得出一般性的结论,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从而把问题拓宽或延伸,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依靠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中数学课可以结合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象最近的“神九飞船”升天,就是一个结合高中数学,让学生看,想,飞船上如何利用数学知识的。

1.积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联系学生的认知水平,重视发挥学习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和能动作用;重视由此导致的从问题出发,设计以解决问题的活动为基础的数学认知过程。如开展数奥竞赛小组活动、测量绘图小组活动、市场调查小组活动等,当一个学生对准备解决的问题,根据问题所给出的特定情景,积极地在自己已获得的能力结构中“采集”各种所需的能力,合理地解决了所面对的问题,他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也就得到充分的发展。

2.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实习作业,探究性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因新教材中有一些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课题,这些课题与实际生活有较大的联系,因此,结合课本,让学生深入社会,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收集素材,采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储蓄的利息、学生身高情况统计分析、巧用材料的问题、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在实践中受到对数学的完整的训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或数学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高中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查资料,上网等形式拟定数学小论文。美国的小学数学课就开始要求小学生自己查资料,自己上网搜索写数学小论文。我们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完全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撰写数学小论文,以提高创新能力。

第7篇: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一、自主创新型教育需要新型教师

无论是在数学中还是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课程中,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是基础。教师自身必须从传统教育模式转变到创新型教育模式,必须适应创新型教育的新思想。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处在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的成绩的评判者:另一方面学生成绩高低和教师工作好坏的简单等价,使得有些教师急功近利,追求教学的短期效果。因此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缺少对学生的态度、兴趣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获取知识的机会,严重阻碍了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新型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加强修养,适应新型教育的要求。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经常有家长对老师说:“孩子要是不听话,你就替我好好管教他。”虽说“严师出高徒”,但是严也要配合爱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他们是一个统一体,不可分离。学生天性好动,没有规章纪律的约束是不行的,但是也不能过分的严格,否则只会看到学生胆怯或是反叛的眼神,扼杀他们的天真和个性。作为老师,应该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教学氛围,要努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并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都要认真对待,不能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对成绩落后的学生要进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经常参加他们的讨论,倾听他们可爱的意见,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是学生形成勇于独立思考,发表见解,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杨,错误的则不直接否定,草率批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错误时,要自我检讨,并且教导他们要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营造一个宽松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环境,对以后的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发展他们的自主创新潜力。

三、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数学作为培养学生分析、计算和逻辑推理能力的一门课程,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数学比较抽象,有些数学知识难以理解,有些数学技能也不容易掌握,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惧、厌学情绪。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来设置教学方案,有意识的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的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把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实用性、愉悦性的材料,时时处处引发学生的好奇、兴趣、疑问等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留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学,改变过去教学中只注重灌输而忽略学生知识形成过程和能力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的做法。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把学生推上学习主人的地位。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掘新的思路,新的见解,对例题、习题进行变化条件,拓展加深,进行一题多思,一题多解等手段启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单一性向多维发展,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他们真正融入到教学中去,体会数学中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兴趣和发散思维模式都是激起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四、灵活处理、组织和使用教材

第8篇: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新 创新意识 改革教学方式 研究性学习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培育和确立强烈的创新意识才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由此可见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下面就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谈几点看法。

(一)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注入式”,这种教学模式有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忽视了开发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而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可以在课堂上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三角形中位线”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想一想、猜一猜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让他们去发现问题,并想法解决问题。一边让学生做,一边启发学生想法做一条线段,使其等于中位线的2倍或第三边的一半。在做辅助线时进一步提示:在研究梯形时,我们将梯形分割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也可将三角形及中位线组成的图形分割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接着又问学生平行四边形对边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探索三角形全等,得到中位线定理,然后让学生去证明。学生们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一会儿竟出现四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再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容易理解,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正迁移。

在做课堂练习时,采用让学生讨论的方式解决。例子:在ABC中,AB=AC,D、E、F分别是AB、AC、CA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DEF为菱形。

学生讨论得很热烈,经过学生互相提示,想出三种不同的证明方法,且有的方法非常好。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相互合作亲自实践,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开发和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二)注重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与社会的需求,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中的研究,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教材中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它是以学生自主性、参与性与探索性为主的学习方式。从数学角度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参与性与创新性,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强调在活动中探索研究,围绕主题,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强调学生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直接有效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供自由遨游的空间。如在讲解中点四边形时,教师可用计算机数学软件(如几何画板)制作有关内容的课件,为学生搭建一个探索的平台。利用几何画板提供的丰富材料,通过测量线段的长度和角的度数,观察这些数据的变化,从而在变化中探求不变,发现中点四边形的各边与原四边形对角线的位置及数量关系。进而发现原四边形对角线有什么关系时,中点四边形分别是矩形?菱形?正方形?并发现它们面积间的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在猜想与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勇于创新与实践的科学精神。

总之,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热情鼓励学生的创作,分析学生思路,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的闪光点。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被激发,学生的创新才成为一种可能。

第9篇: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 独立思考 质疑 激发创造思维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品质训练呢?

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少的。如,教学二年级“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一上课,我出示下面的问题情境:小明带着2元钱高高兴兴地准备到文具店买3本数学练习簿。假如你是小明,你在买的时候将思考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请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热烈,积极参与。接着,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每本作业本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一共要给售货员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应找回多少钱?学生思维活跃,我马上给予肯定——太棒了!你真会想。顺着学生的思维,我接着问:你是怎样解决的?这时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言。再经过例题的分析和教师的恰当点拨,很快就能找出中间问题,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这样,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思维。

二、趣味性练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趣的练习是培养学生解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的好方法。如在一次练习中,我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小红有一些苹果,送给小明一半,送给小青一半的一半,自己还剩下9个,小红原来有多少个苹果?”学生思维活跃地思考着,交流着,教室里形成了一片探索发现的学习气氛。过了片刻,有的学生这样做:9×4=36(个),我及时表扬了他们,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思考着。有的学生这样做:9+9+9+9=36(个),我也给予肯定。有的学生又是这样做:18+18=36(个)等,方法很多。学生们的思维得以开拓,并且方法是多样化。因此在这样的练习中,要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新颖、独特。设计这样的练习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能力

所谓思维灵活能力是指: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方向,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全面灵活地分析;三是概括迁移能力,运用规律的自觉性提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在教学实践中,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决问题过程作一个跟踪,经过观察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优等生对一道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应用各种方式进行分析遐想,然后就每一种可能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思维受阻,能马上改变思维方式。而差生则不然,不但想法单一、缓慢,而且思维一旦受阻,就会停止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反复大量地实践,尽量一题多解,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最终上升为多解归一,使学生逐步养成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教材中这样的问题很多,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能力。

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