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颈椎增生康复训练范文

颈椎增生康复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颈椎增生康复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颈椎增生康复训练

第1篇:颈椎增生康复训练范文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骨关节软骨、韧带、肌肉筋膜等发生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改变,致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受到损害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其发病率报道在1.7%-17.6%,40岁至60岁为高发年龄,男女发病的比例为1.27:1,有研究表明颈椎病患者的康复理疗效果与康复护理明显相关,恰当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此病康复[1],现结合我院实际,将颈椎病康复期的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心理护理 有学者[1]发现颈椎病患者在进入康复期治疗后,最为关心的就是前期治疗效果的相关信息,此时护理人员应详细的向患者介绍前期治疗的效果,消除患者的忧虑。在特殊颈椎病患者的护理中,向患者介绍治疗情况,应与主管医生沟通,有效的避免了由于告知情况的不一致引起的患者焦虑。在实施心理护理时,鼓励患者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在康复期患者对家属的关爱、关心、爱护是迫切需要的,大多数研究者都提示应注意满足患者这方面的需要,但是对于不适宜被探视的患者,不能影响患者的休息和康复,应注意限制看望人数和时间,以及告知探望时的注意事项。

2.日常护理 因为颈椎病容易复发,所以日常生活中应加强预防。住房要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日常生活、工作、休息时纠正不良,保持端坐位,将后背坐直,保持颈部平直。选择正确睡姿,一般取低枕仰卧位,颈椎后缘增生明显者,枕头可相应偏高;黄韧带肥厚及钙化者,枕头应偏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者,可在底下垫一小枕。注意颈部保暖,避免风寒湿邪侵袭,冬季要保暖,夏季勿贪凉。加强营养,补益气血,滋养筋骨,坚持锻炼,巩固疗效,循序渐进。

3. 康复训练期间的护理:颈椎病康复护理对颈椎病有独特疗效,无颈椎病者可起到预防作用。其主要通过颈背部肌肉锻炼,增强颈背肌肉力量,以保持颈椎的稳定,改善颈部血液循环、松节粘连和痉挛的软组织。颈椎保健操姿势[2]:两脚分开,距离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方法:①左顾右盼。头先缓慢地向左,后向右移动,幅度宜大,当转至最大限度时,停3.s~5.s,10 次左右。②前后点头。头先前再后,前屈时尽量前伸,停3ns~5ns,10 次左右。③与项争力。两手置于大腿两侧,两腿不动,头转向左侧时,上身旋向右侧,头转向右侧时,上身旋向左侧,各10 次。④摇头晃脑。颈部放松,呼吸自然,头缓慢地顺时针旋转5 次,再逆时针旋转5 次。⑤擦颈按摩。十指交叉,贴于后颈部,左右来回摩擦20~30 次,并用两手拇指或中指点按有关穴位,如太阳穴、风池穴等。

4.健康教育:①注意纠正日常生活、工作、休息时头颈肩的不良姿势尽可能保持自然的端坐位后背坐直,保持颈部平直。②选择正确的睡眠。睡眠时以保持颈、胸、腰部自然屈度,髋、膝部略屈曲为佳。③选择适当枕头,以中间低,两端高,透气性好,长度超过肩宽10 cm ~ 16cm,高度以头颈部压下后一拳头高为宜,忌高枕卧位。④注意颈部保暖,避风寒湿邪侵袭。加强饮食营养,以补益气血,滋养筋骨。行走或劳动时注意避免颈肩部外伤,一旦发生损伤,尽早诊治。⑤能自觉坚持锻炼,并使其认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同时注意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力量过大而引起损伤,加强上肢活动,以促进血脉畅通,预防关节废用性僵直。

参考文献

第2篇:颈椎增生康复训练范文

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椎(椎间盘变形、骨质增生、外伤、髓核突出等)及有关软组织(肌肉、韧带、血管、神经、关节囊等)病变,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眩??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一过性或持续性眩晕,伴有恶心呕吐、胸闷心悸、颈部僵痛、肢体麻木、精神抑郁、记忆力减退、视力障碍等,甚至猝倒,该病中老年多见[1]。针灸与护理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明显,现综述如下。

1病因与发病机理

11西方医学颈性眩晕的发病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血管、神经、肌肉、体液、骨骼的改变等,其发病机制仍未明确,需进一步探索,有西医学者认为其发生主要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异常、交感神经刺激等有关,其中血液流变改变和体液因子在症状期起着决定性作用[2~3]。

12祖国医学颈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的“眩冒”“眩晕”范畴,多虚实夹杂,该病由外邪、饮食不调、情志内伤、颈部久劳等病因,引起肝肾亏虚、肝胆失调、经络不通、气血不足、血不上行,局部失养、血不能上承、脑海空虚所致[4~5]。

2针灸治疗

21毫针刺法张永焕等[6]在百会、四神聪、风池、颈部夹脊穴、心俞、肝俞、肾俞等穴位进行毫针针刺操作以达到滋肾调神,总有效率为9750%。有报道针灸临床医生分别在选取百会、太阳、风池、风府、颈部夹脊穴、后溪、悬钟[7]和合谷、印堂、神庭、百会等[8]穴位基础上辨证取穴,进行毫针针刺,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有效率为90%以上。

据报道针刺风池等[9]或昆仑[10]或太冲[11]单穴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中张超云等[9]选取风池穴毫针针刺总有效率为100%,用毫针在患者一侧风池穴进针透刺对侧风池,另一侧采取同样方法,每次治疗两侧均强刺激,5 min行针1次,10 d为1疗程。

22电针刘进成[12]选取百会、风池、颈夹脊、悬钟进行针刺操作,必须取颈1或颈2夹脊穴中的1个。毫针针刺得气后,电针刺激,有效率为9688%。金海涛等[13]以四神聪、百会、风池、天柱、大杼穴为主穴,辨证取穴进行针刺,针刺得气后在双侧天柱、大杼加电针刺激,选取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且舒适为度,治疗3疗程后,总有效率为8611%。蒋小旭[14]在针刺风池、供血、百会、内关等穴基础上,电针风池、供血穴,每周治疗5次,2周后统计有效率,有效率为90%以上。

23穴位注射彭青[15]每日在人迎穴注射维生素B12、2%利多卡因和生理盐水三者混合液1次,两侧交替,1日1侧。医者操作时应先用手指将颈总动脉和胸锁乳突肌向外侧勾拉,沿指甲边缘垂直刺入08~1寸,回抽无血,再缓慢注入药物,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曹少华等[16]在风池、全息颈穴、足三里等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风池、全息颈穴每穴注射05 mL,足三里注射1 mL,左右两侧交替轮流注射,连续治疗个2~3疗程后,有效率为100%,60例患者临床治愈55例。

3护理

31情志护理中医认为情志是颈性眩晕发病原因之一。颈性眩晕患者常伴有忧虑、悲观、抑郁等情绪,在治疗中应加强患者情志护理,积极与患者沟通,进行患者心理评估,进行有关疾病知识的教育,解释不良情绪对疾病的消极影响,多关心、体贴患者,给予鼓励与安慰,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对外界不良刺激加以严格控制,列举治疗效果好的病例,帮助其消除悲观情绪,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达到“解郁而病退,病退而解郁”[17~18]。

32饮食护理中医认为气血不足是致眩的原因之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同时认为“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指导患者加强饮食调补,在日常饮食中选择补肝强肾、补益气血、强壮筋骨、富含蛋白、维生素的食物和药物,如蛋类、豆类、奶制品、红枣、木耳、桂圆、芝麻、核桃、洋葱、蜂蜜以及西洋参、山药、杜仲、狗脊等中药材,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饮食以清淡为主,忌食生冷及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19~20]。

33康复护理颈性眩晕多由颈部病变引起,进行颈部康复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护理工作者应在治疗的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患者做好康复锻炼。

张莉蓉等[21]指导患者每天做医院自编的颈椎导引操,每天1~3次,要求患者出院后仍坚持,并配以散步、太极拳、游泳等运动,锻炼以运动后身体轻度发热、微汗、不感疲劳、休息后能很快恢复为宜。王春艳[22]采取多种方法对颈性眩晕进行康复训练。一是在疾病慢性期及恢复期指导患者进行擦颈、前后点头、“米”字功等颈椎操的自我康复训练,每组10次,每天2组;二是双手交叉抱住枕部,颈与双手进行对抗用力锻炼,每次10秒,每组20次,每天2组;三是指导患者自己按摩颈部至肩部10~30次,点按风池、肩中俞、肩井等穴。通过训练既使各肌群和韧带得到锻炼和体息,又使肌张力得以加强,寰枢关节的稳定性得以提高,从而使颈性眩晕的症状得到有效缓解。魏秀花等[23]在颈性眩晕治疗的第2周开始指导患者做颈部环转、玉凤点头、前伸探海、与项争力、回头望月、颈部侧屈、“米”字运动、耸肩缩颈、双手托天、金鸡长鸣、弯肱拔刀、倚枕望天、屈肘转肩等颈部保健操,使患者颈椎恢复正常生物平衡。

34生活护理好的生活习惯是降低颈性眩晕复发率的重要措施。一是保持良好的坐姿,改变不正确的姿势和习惯,避免长时间的伏案工作、看书、上网等头颈部过度后仰或前倾前屈,低头伏案时保持自然,头部略向前倾,防止颈椎疲劳、变形;二是保持正确的睡姿。正确的睡姿可以缓解颈项部肌肉痉挛、维持或恢复颈椎原有的生理弧度、保持颈部血液循环畅通。护理工作人员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或患侧侧卧位休息,保持头颈部伸直,睡眠枕头高度以12~15cm或自己一拳为宜,枕芯要求柔软、富有弹性,放置于颈后,保持略后仰。侧卧位患者,枕头需与肩同高,保持颈椎中立位;三是颈部保暖,避免颈部感受风寒,夏季避免冷风长时间直吹,秋冬季节穿高领衣服[20,22]。

4针灸治疗结合康复护理

张彦等[24]将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护理干预配合针刺治疗的方式。针刺选取百会、四神聪、风池、天柱、大杼穴为主穴,采用常规针刺,并在天柱(双侧)及大杼穴(双侧)进行电针刺激,同时根据辨证选取相应穴位进行针刺,每次留针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5次。护理方面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颈部锻炼,饮食上选取益气补血、补益肝肾的食物和药物,如桂圆、红枣、黄芪、枸杞等。二者结合总有效率为9167%。

5讨论

第3篇:颈椎增生康复训练范文

事实上,平躺时脊柱载荷约为体重的25%,是一种舒服的姿势,能让体力迅速恢复。对于忙碌的现代人而言,能躺下来美美地睡个午觉,节假日在躺椅里读上半天书,都成了奢望。与之相对的是,很多人躺的姿势、时机不对,浪费了宝贵的“躺时间”。

不少上班族一回家就往沙发上一“瘫”,不由自主地躺成一个“大”字型,或者蜷缩在沙发里;睡前半躺在床上玩手机,腰椎缺乏足够支撑,椎间盘所受应力增大。有的人存在“生病就要卧床”的误区。比如,得了腰椎间盘突出,医生让他卧床休息两三周,还叮嘱别老躺着,结果一躺就是两三个月不下床。腰痛虽然好点了,却多了四肢无力、一动就心慌气短的毛病。专家说,这样的病例在临床上很常见,带来颈源性头痛、脊髓型颈椎病等疾病。

健康躺姿的两大原则

要想躺得舒服又不伤身,专家提出“两大原则”:第一,姿势要正。睡觉时尽量躺平,微微侧身,让脊柱保持自然对齐状态,双腿微微蜷缩,可用低枕垫高,与床面呈15度。胖人不宜仰卧,可选择右侧卧位,右腿屈膝,左腿放在右腿上,类似“卧佛”。任何人都切忌俯卧,以免压迫胸腔,还要避免左侧卧。床垫最好有一定硬度,不宜太软,最好睡低枕。第二,勤换姿势。休息时可以躺着,也可以坐着,但每隔10~15分钟就换个姿势。

如果不遵循两大原则,就容易躺出一身病。一项研究发现,正常人卧床7天造成的衰弱状态,需要用额外的7天来恢复。久躺不动或长期卧床首先会导致心肺脏器功能下降,抵抗力削弱,易发生呼吸道、泌尿系统等的感染;还易诱发深静脉血栓、骨质疏松、褥疮等。

下面5个系统是不健康躺姿的最大受害者。

脊柱 休息时如果采用斜靠、半躺等不良姿势,会使得身体不自然弯曲。尤其半躺时,腰椎缺乏足够支撑,椎间盘受力增大,容易诱发或加重肌肉劳损、脊柱侧弯、颈椎病、腰痛、腰椎间盘突出。

呼吸系统 我们提倡平躺睡觉,但不建议胖人长期仰卧。平躺时,舌头受重力作用,向口腔后部自然下垂,使呼吸道变窄。生活中不难发现,很多人仰卧时鼾声如雷,翻身侧卧后呼噜声就小了,胖人尤为明显。严重打鼾会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影响睡眠质量和白天的体力、精力,损害身心健康。

心肺 无论俯卧还是左侧卧,都会对心肺造成压迫。这样睡一夜,会影响周身气血运行,出现心脏不适、呼吸困难等情况。

上肢 不少人喜欢枕着手臂,这会让上臂桡神经受到压迫性伤害,导致前臂、手腕、手指麻痹。

全身肌肉 长期卧病在床会导致肌肉、韧带等松弛无力,出现僵硬、酸痛、萎缩等问题。

不幸罹患疾病,更要学会休养,躺也要讲学问。

1.脊椎病变。骨质增生、肌肉劳损患者无需卧床,可常做颈、腰部保健操;椎间盘突出伴随神经压迫症状,需卧床休息2~3周。

2.骨折。在家人的帮助下做一些“被动”运动。比如,半月板损伤病人,要让膝关节呈不同角度弯曲摆放,避免关节僵化。

3.心脏病。急性期卧床休息,采取半卧或右侧卧位,有助血液循环;慢性康复期无需卧床休息,可慢速行走、打太极拳等。

4.脑卒中。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避免长期卧床。

5.胃和食道疾病。选择左侧卧,可减少胃酸流入食道,并能减轻胃部灼烧感。

6.感冒。轻症不必卧床,重感冒伴随发烧可卧床休息3~5天。

第4篇:颈椎增生康复训练范文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热烈讨论中,政府的重视和投入已经成为当前普遍认同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干佛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以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政府的支持。李科长介绍说,中心自1999年成立以来,历下区委、区政府在政策、资金以及业务用房上给予大力支持。然而要想真正得到发展,还必须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接受。千佛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三床循环”、“五诊并用”,“知未病,治未病”等具有中医特色的综合服务赢得了老百姓的信赖。

“三床循环”、“五诊并用”的中医药综合服务 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得到充分体现。根据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多样化要求,中心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相继开展了“三床循环”(日间观察床、家庭病床、住院病床循环互转病人)、“五诊并用”(门诊、巡诊、会诊、义诊、转诊),社区医生身背药箱走家串户,采用简便易行的预防、治疗、保健手段,到居民家中提供服务。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三优服务”,即优先就诊、优先出诊、优先建立家庭病床;为辖区居民推行“五声”服务,即进门有招呼声、咨询有介绍声、疑问有解释声、离开有嘱咐声、痛苦时有慰问声。为许多行动不便的病人设立了家庭病床,由中心派医护人员定期上门治疗,现已建立家庭病床600余人次。中医药治疗服务率达到80%以上,让老百姓普遍感受到中医药的安全、有效、省钱、方便、实惠。

“知未病,治未病”,中医药在社区疾病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心辖区居民慢病中,高血压占11%,冠心病9%,脑血管病5%,糖尿病3%,慢性支气管炎4%,恶性肿瘤0.4%,残疾0.85%。李科长告诉记者,中心根据居民健康调查结果,围绕疾病谱的改变,重点进行了慢病干预,坚持每月举办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到办事处老年大学举行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预防和治疗的中医药科普知识讲座,印刷发放了有中医药干预八类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处方及各类宣传资料15万余份,不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义诊。使中医药在社区防病、治病中的重大作用得到体现。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逐渐成为社区群众的医疗服务模式 中心根据社区老年人多,腰腿痛、颈椎病、关节炎、骨质增生、中风、偏瘫等疾病发病多的特点,开展了家庭治疗和门诊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模式,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实行登门服务,在病人家中进行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简单方便的治疗,同时向病人家属传授煎药方法、中药外敷、简单推拿手法等知识。在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肿瘤、老慢支等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上,根据病因病机、证候分型、临床表现等制定了――系列的药疗、食疗、康复方案。

第5篇:颈椎增生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后纵韧带骨化; 前路手术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临床表现为颈椎后纵韧带异位骨形成,最早由Tsukimoto于1960年所提出[1]。Hanakita等[2]发现,节段型OPLL有79%伴发颈椎间盘突出。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可造成严重的颈椎管狭窄,从而在微外力下导致脊髓损伤,有较高的致残率。因此,一旦出现症状,应尽早进行手术。然而究竟采用何种手术治疗最佳,一直以来都是临床医师们争论的焦点。2008年8月-2011年3月以来洛阳正骨医院脊柱外科采用一期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后纵韧带骨化症33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42~73岁,平均59岁。纳入标准:经影像学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颈椎间盘突出并后纵韧带骨化症。排除标准:颈椎结核、肿瘤、感染等病理性疾病,或合并有心肺脑肾等严重内脏器官疾患者。

体格检查见束带感17例,步态不稳踩棉花样感觉25例,腹壁反射消失5例,锥体束征阳性30例,排尿障碍14例,肌张力增强13例,肌肉萎缩10例,全部病例术前均拍颈椎正侧位片,过伸过屈侧位片、CT及MRI片。颈椎间盘突出累计节段1节12例,2节16例,3节5例;后纵韧带骨化孤立型8例,连续型9例,混合型16例。患者术前JOA评分为7~12分,平均9.6分。

1.2 手术方法

1.2.1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融合术(ACDF)根据椎间盘突出的方向选择左右手术入路。患者仰卧位,气管插管全麻后,行右或左侧胸锁乳突肌前缘的颈部斜切口或横切口。从颈内脏鞘与颈血管鞘之间进入直达椎前隙,术中避免损伤颈总动静脉及气管、食管,用注射针头C臂透视确定减压节段。切除椎间盘及相邻软骨,用刮匙刮除相邻椎体后缘骨赘及两侧钩椎关节,切开后纵韧带,摘除游离突出的髓核,用刮匙行上下椎体潜行扩大,取髂骨植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本组患者共14例。

1.2.2 前路颈椎次全切除及融合术(ACCF),术前准备及入路同上。从狭窄压迫较轻的椎间隙开始减压,行相应椎体次全切除,并切除病椎相邻的上下椎间盘,保留上下椎体终板。向椎管内探查,切除骨化的后纵韧带,直至显露硬膜。取自体髂骨,修剪成与骨槽相匹配的形状,在颈椎过伸状态下将植骨块紧密嵌入骨槽内。也可用自体椎体碎骨植入钛网中,然后植入骨槽。选择长度适合的钛板,预弯后行前路自锁钛板固定。切口放置引流片,逐层缝合切口。本组患者共19例,用钛网5例,用人工椎体14例。术后均常规应用抗生素,引流管于术后24~48 h拔除,第6~8天拆线。手术2~5 d后在颈围保护下进行康复训练。

1.3 疗效评价标准 术前、术后12个月疗效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的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上肢功能4分,下肢功能4分,上肢感觉2分,下肢感觉2分,躯体感觉2分,括约肌功能3分。正常为17分。恢复率75%~100%为优,50%~74%为良,25%~49%为可,不及25%为差。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全体病例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21个月。手术前评分为7~12分,平均9.6分。术后12个月JOA评分9~16分,平均14.1分,结果:优9例、良18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1.8%。颈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恢复满意,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等并发症。

2.2 不良反应 植骨于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及骨不连发生:颈椎高度,生理曲度和稳定性维持良好,无后凸畸形发生;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气管、食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5例行MRI检查的患者,显示颈椎管截面积显著扩大,脊髓或硬膜前、后均得到充分减压。

3 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并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复杂,目前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董军等[3]报道OPLL与生长和转录因子、基因差异、生活习惯、代谢异常、机械刺激、血液标志物等多种因素相关,且骨化的后纵韧带常常与硬脊膜粘连。研究发现,此类疾病的致压因素多来自前方,包括突出的椎间盘、骨化的后纵韧带、前方椎体骨质增生等。最终导致椎管狭窄,脊髓及神经根退避空间减少,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严重的脊髓神经损伤,林泉等[4]称其为高危颈椎。因此一旦发现神经症状应当及早行手术治疗。手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除压迫因素、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临床上在手术治疗的入路上存在以下几种观点,一期单纯前路手术,一期单纯后路手术,前后路分期手术或者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

3.1 优势与不足

3.1.1 一期单纯后路手术 后路手术有后路椎板形成术、椎扳切除术以及许多改良术式。将狭窄的椎管经椎板切除或后移,达到扩大椎管和间接给脊髓减压的目的。对合并有发育性的椎管狭窄以及黄韧带肥厚、骨化等有来自脊髓后方压迫的患者病变或者同时伴有上颈段椎间不稳者,后路手术的优势明显,再行后路椎管扩大形成术的同时椎弓根或钛板内固定术。常采用颈椎单开门式改良棘突重建术、颈椎半椎板切除减压术、颈椎全椎板切除、颈椎半椎板切除椎管扩大形成术、门式颈椎管形成术 [3]。由于颈椎间盘突出并后纵韧带骨化的压迫主要来自脊髓前部,而这种减压方式并未直接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并且在扩大椎管的同时破坏颈椎的后柱和中柱,不利于颈椎的稳定性,近年来有报道患者因为后路减压造成颈椎椎体后柱结构破坏,反而使其后纵韧带骨化的发展进程加快。且易导致脊髓向后漂移,增加神经根的张力,术后患者容易出现神经根症状或原症状加重[5-7]。

3.1.2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 由于脊髓型颈椎病并后纵韧带骨化症属于颈椎退行性病变,一般年龄较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日本人的发病率为50岁以上人群在总人群的发病率达3.2%。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理论上来说能彻底充分的减压,是一种理想的术式。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考虑到手术时间较长,创伤大,对脊柱破坏多[8],不利于颈椎的稳定性。许多患者,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患者不能耐受此手术,故这类患者一般以解除当前主要压迫,缓解主要症状,尽量保持颈椎结构的完整性,以利于颈椎的稳定性。同时前后路联合手术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这也是很多患者放弃此术式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一期前路手术的特点和适应证 由于颈椎病的椎间盘突出、骨赘以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骨化块位于脊髓的前侧,造成对脊髓腹侧的直接压迫,因此通过前路切除骨化灶和突出的椎间盘减压,可直接解除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前路手术尽可能切除韧带骨化组织是手术治疗OPLL的根本目的,它既可直接解除致压因素,又能防止后期OPLL继续生长。

对OPLL范围不超过2个节段者亦应先行前路开槽、减压植骨,可使局部椎管扩大。对3节段者,亦可选择压迫最重2个节段开槽减压,术后恢复不满意者再从后路减压,如本组病例中仅有1例效果不佳而行二期后路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Tsukimato H. A case report autopsy of syndrome of compression of spinal cord owing to ossification within spinal canal of the cervical spine[J] .Arch Jpn Chir,1960,29(1):1003-1007.

[2] Hanakita J, Suwa H. Namura5etal[J].Spine, 1994,19(4):411-418.

[3] 董军,袁文,王新伟,等.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的研究进展[J].脊柱外科杂志,2008,6(1):67-69.

[4] 林泉,林久灶.高危颈椎17例报告[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13(2):300-303.

[5] 王德利.多阶段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方法与并发症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2(4):313-314.

[6] 刘先银,磨新发.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结合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0(6):367.

[7] 刘平均,丁原.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09 ,6 (26):12-15.

第6篇:颈椎增生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椎间盘退行性疾病;阶梯治疗;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62(2010)06-0689-04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是指椎间盘组织在多种原因综合作用下发生细胞介导的生物化学变化,引起老化加速、椎间盘力学特性改变,使临近骨关节、韧带发生相应变化,造成脊柱不稳,压迫脊髓、神经根、动脉,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阶梯治疗就是从保守治疗依次到微创、常规手术治疗、非融合固定治疗、融合固定治疗的阶梯。越是高级阶梯的治疗,创伤越大,对机体自然解剖状态的干预越大,每一高级阶梯的治疗可作为对相对低级阶梯治疗的补救措施。对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案要根据患者病情所处的阶段,同时也要考虑到患者个体因素,如创伤、风险、费用以及患者的意愿。

1. 早期治疗

主要为椎间盘源性腰痛,表现为腰部疼痛,进行保守治疗。缓解疼痛,改善内环境。临床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1 绝对卧床休息

充分休息可减少应力对病变椎间盘的刺激,同时减少椎间盘内压力,改善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介质吸收,从而缓解腰部疼痛。一般来说需2~3周,邵宣等研究表明单纯的绝对卧床休息治疗有效率小于30%。但大部分患者对绝对卧床往往很难坚持,能达到相对卧床休息(除了日常生活外)是十分重要的。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亦应尽量卧床休息,减轻椎间盘压力,有利于疾病恢复。

1.2 佩带腰围

它能限制腰椎活动,减少对神经根的牵拉及压迫作用,从而缓解疼痛。佩带什么样的腰围临床没有统一的规格,宜周径适度,不要过松或过紧,这样既能达到固定效果,又能减轻压力,患者也感到舒适。治疗时间除卧床外均需要佩带,疼痛缓解或消失后解除腰围,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改善腰部肌力平衡。

1.3 牵引

是保守治疗最有效、最主要的方法之一。比较常用的有持续性牵引、间歇性牵引、三维旋转性牵引、手法牵引、自体牵引。牵引重量一般为自身体重的50%~100%,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牵引治疗作用是使椎间隙增大,关节突关节拉开使椎间孔扩大,解除对神经根的挤压;使椎间盘隙产生负压,后纵韧带紧张,纤维环的张力发生变化,对突出部分髓核组织产生周边压力,髓核有还纳趋势,有利于突出物部分还纳或改变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刘峰等通过对牵引角度改变进行观察研究发现,L5~S1突出者以仰卧位30度牵引;L4~L5突出者以仰卧位15度牵引;L3~L4以水平位牵引,效果较好。但对腰椎不稳或关节过度活动、鞍区麻木和膀胱无力者,绝对不该用力学方法治疗。李若松等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72例,总有效率96.5%,治愈率33.72%。临床大部分研究者把牵引与推拿、药物、穴位注射、理疗等综合应用,总的治愈率提高不是非常明显,这与牵引治疗本身有效率高有关,也可能与观察方法、对照组的设计有关。

1.4 物理治疗运动疗法

早期运动康复治疗可通过增强躯干肌力和改善关节活动度,加强脊柱的保护作用,阻止或延缓慢性腰痛病程的发展,改善腰痛的症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这一时期的锻炼往往很困难,有患者的原因,怕疼痛不愿意锻炼,也有医生的原因,认为不利疾病的恢复。恢复期患者加强腰肌功能锻炼可增加椎管外组织的稳定性,防止突出复发。腰背肌功能锻炼有坐位的旋转牵伸、卧位的桥式、飞燕式锻炼和运动器材的锻炼等,通过腰背腹肌的练习逐步形成强有力的“肌肉背心”,有利于提高腹内压,矫正腰椎过度前凸及骨盆和骶骨过度前倾,增强脊柱的稳定性,维护腰椎的正常生理曲度,防止疾病的复发。术后早期进行直腿抬高锻炼可使神经根牵引、松弛、上下移动,促进神经根本身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神经根的炎症反应消退,避免术后粘连。物理治疗种类较多,主要有低频、中频电疗,提高痛阈,解除肌肉痉挛,达到镇痛作用。高频、磁场疗法等治疗的作用是扩张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环、提高组织通透性、加速炎症吸收。热敷可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方法简单、实用。丁原宏采用中频电、热、磁治疗3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率98%,不同的物理因子作用机理有所差异,综合治疗可取得叠加效果。

1.5 药物治疗

对有神经损伤患者可用维生素B12、神经营养因子治疗,在治疗作用与机理方面还存在一定争议。损伤早期应用可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对中晚期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用神经营养因子治疗几乎没有作用。肌肉松解剂的临床应用,如妙纳、鲁南贝特等,可缓解肌肉痉挛达到镇痛目的,稳定力学平衡。使用非甾体类药,此类药物较多,但副作用也较多,临床治疗中多为选择性、短期的应用。甾体类药如吗啡,因有依赖性、中枢系统副作用,临床很少用。在早期局部应用少量糖皮质激素,达到消炎、镇痛效果,克服了激素全身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对剧烈疼痛患者,其他治疗效果不明显,可少量、短期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消除水肿、缓解疼痛。中药主要为活血化瘀类药,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水肿吸收,具有抗炎、消肿的作用;补肾活血通络类药可调节机体代谢,改善骨关节退变趋势,改善局部血液供应;温经散寒止痛类药能局部消肿、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这类药物起效慢,疗程较长,患者依从性较差。外用中药膏剂及中药局部熏蒸可直接渗入病灶,消炎止痛。唐素云等用活血通络汤与痹痛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率95%。脱水剂如甘露醇可消肿、解除组织压迫。

1.6 中医传统治疗

保守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推拿、脊柱整复手法治疗可缓解肌肉痉挛,纠正脊柱的侧曲和小关节的功能紊乱,能使突出的髓核变位、变形,即改变了突出髓核与受压迫神经根的位置关系,解除或减轻压迫神经根和硬脊膜,起到快速治疗效果。但有的患者不宜手法治疗:(1)病程长的死骨型;(2)突出物蒂小顶大,末端膨隆的菜花型;(3)突出物呈长椭圆形,质地硬,高低不平的脱垂型;(4)纤维环完全破裂,突出物碎片游离于椎管和神经根管内的游离型;(5)突出物钙盐沉着、骨质增生,形成骨样及软骨突起的骨软骨型;(6)中央型伴有神经根损害、腰椎管狭窄及年龄较大者。陈荣鑫等正骨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率95%,治愈

率83.33%。但牵引与推拿联合应用较多,钱玉生用牵引、推拿等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率91.3%,1年内复发23例,治愈21例,2例转手术治疗。陈江非等牵引、推拿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率达98.43%,治愈率达77.08%。针灸治疗有单纯针刺、电针疗法、穴位注射、小针刀疗法、刺血法。穴位刺激可促进中枢释放阿片肽等止痛物质,降低外周单胺类递质,达到镇痛、改善神经根周围微循环、消除炎症介质、抑制伤害性信息的传递、缓解痉挛作用。杨耀洲等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愈率达72.0%,有效率97%。

1.7 神经阻滞注射治疗

方法有硬膜外腔、椎间孔、骶管、痛点局部注射治疗,治疗作用为抑制组织胺和其他炎症介质的释放、改善微循环、减轻细胞损伤、修复神经髓鞘、分离神经根粘连,该类治疗需要严格的无菌技术、熟练操作技术来保证。苏振生骶管注射2%利多卡因5ml+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1000ug+地塞米松2.5mg,每周1次,5次为1个疗程,有效率89.1%。

保守治疗时间大约为3个月,这个阶段非常关键,治疗越早、越彻底就越好。

2. 中期治疗

主要为椎间盘突出症,表现为腰痛、肢体麻木,治疗目的是解除压迫症状、缓解疼痛,保守治疗对大部分患者来说仍然是首选。在保守治疗3个月后症状不能缓解或加重者应选择成形手术射频髓核成形术、激光髓核成形术、椎间盘内电热疗法等治疗,因微创治疗创伤小、安全性好、疗效肯定,易被患者接受。

3. 晚期治疗

主要为退行性脊椎不稳症、退行性椎管狭窄症、退行性滑脱症等,治疗为减压手术、融合手术,此期患者因解剖结构和病理的改变,必需采取手术治疗。

4. 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的选择

各种非手术疗法已成为当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流,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急慢性患者经积极、正规、系统的非手术治疗均可获得80%~90%的满意效果,同时又能更好地保持腰部解剖结构与功能活动的完整性,加之腰背部功能锻炼,降低了复发率。大约10%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初次手术者优良率81%。在下列情况下建议手术治疗:(1)有单根神经麻痹和马尾神经麻痹者;(2)非手术治疗6~8周无效者;(3)有明显椎管狭窄者;(4)症状进行性加重者。椎间盘退行性疾病阶梯治疗中的保守治疗对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能进行规范系统治疗,90%左右患者无需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法较多,从大部分临床报道看,多数研究者都认为2~3种综合治疗比单一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好。目前国内尚未有统一最佳治疗方案,但规范化的诊疗计划可减少因医护人员诊疗程序、方法、个人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导致的结果差异。同时让患者意识到减少疼痛、恢复功能和降低复发率,这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因为患者自我努力的结果,学会自我治疗和姿势保持的方法很重要。

5. 青少年的治疗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青少年椎间盘结构相对正常,尚未发生退行性改变,多数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致软骨终板破裂,且常与局部纤维环一起突人椎管内,突出物内常含有软骨及骨的成分且突出物较大,非手术治疗一般难以奏效,提倡早期手术治疗。但大多数学者认为,非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

6. 老年人的治疗

老年人腰椎组织存在着广泛的退行性改变,使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加重和病情复杂化,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对治疗本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老年人一般取针灸、物理治疗、手法牵引、自体牵引、中药内服外用、局部注射等方法。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选择非手术治疗时应注意:(1)牵引治疗宜逐渐加力,防止医源性损伤。对老年体弱及患有严重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者,选用替代牵引。与机械牵引相比,该方法不仅有效,在治疗过程中不易造成新的创伤。(2)对有肿瘤病史、安装有心脏支架、起搏器及体内有金属异物者不选用物理治疗,一般配合使用针灸、推拿治疗,对有骨质疏松者不用骶管注射。(3)对疼痛比较顽固、病程长者选用小针刀结合物理治疗,疼痛较重者采用骶管注射配合其他治疗。(4)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和合理的日常生活起居。

7. 两种特殊人群的治疗

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和研究。中青年人与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选择上有一定差异。老年人从自我保护方面说,患者最担心的问题有:(1)肿瘤及恶性疾病;(2)瘫痪及生活不能自理。这就要求医生首先仔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耐心细致地解释消除患者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心理疏导及功能锻炼也是非常必要的,青少年活动多,又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将来要承担较多的体力劳动,一味的保守治疗对长期发展不利,手术治疗远期疗效好,有利于正常工作的恢复。颈椎间盘突出症及胸椎间盘突出症(极少)治疗方法大致相同。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增加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将不断增加,要求治疗更加规范合理,阶梯治疗方案是非常好的措施,当然帮助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及功能康复训练,要遵循因人而宜、以人为本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邵宣,许竟斌,实用颈腰背痛[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2:384-385.

[2]邵光,骨盆牵引、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骨伤,1991,4(1):20.

[3]刘峰,潘晓红,不同角度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4例[M],中医正骨,1998,11(1):31-32.

[4]田洋,马朝阳,范小艳,麦肯基力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概况[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7,18(3):172-175.

[5]李若松,曾红,屈曲旋转慢速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7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3):4119-4120.

[6]龚明鑫,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3):12-13.

[7]黄建良,黄齐,尹振洲,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3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3):56-58.

[8]陈施展,姚一民,衡代忠,腰椎间盘术后直腿抬高锻炼的临床意义[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2(2):158.

[9]丁原宏,中频电、热、磁在中药导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J],医学信息,2008,12(6):921-923.

[10]崔英先,王敦庆,聂伟志,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概况[J],中医正骨,2006,18(8):77-785.

[11]唐素云,许勇章,活血通络汤与痹痛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8):2782-2783.

[12]王大伟,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5,35:58.

[13]何世德,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6):900-901.

[14]陈荣鑫,付安锁,正骨整脊平衡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0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32(6):43-44.

[15]钱玉生,非手术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3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8,30(5):515-516.

[16]陈江非,熊屹,五步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573-574.

[17]陈伟峰,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中医药,2006,5:35-37.

[18]杨耀洲,王冲,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8):24-25.

[19]苏振生,骶管阻滞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3):133.

[20]李可心,马达,腰椎间盘突出症国外研究概况[J],中国骨伤,1997,10(3):61-62.

[21]黄仕荣,石印玉,詹红生,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若干问题的质疑与反思[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4):69-71.

[22]屠其雷,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理和非手术治疗方式[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7,28(4):84-86.

[23]郭玉海,卢颂华,林定坤,临床路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1):15-16.

[24]王绍,黄宏前,卢一生,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6(12):905-906.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