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渔业资源评估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金枪鱼;印度洋;澳大利亚;非法捕鱼
引言:金枪鱼类主要指鲭亚目中的鲭科、旗鱼科、箭鱼科等种类,是世界中上层鱼类的主要捕捞对象ii。金枪鱼类为高度洄游鱼类,分布范围极广,遍及温带到热带的沿岸至大洋,几乎整个世界海洋均有分布,其中以太平洋的产量最高,约占70%左右。iii近年来印度洋的金枪鱼产量增长很快,经济价值极高,是世界渔业市场的畅销鱼种,目前金枪鱼渔业产值已占世界水产品贸易额的10%左右iv。印度洋金枪鱼渔业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产量持续增长,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金枪鱼产区。在2000年,其年产量已稳定在百万吨以上,再加上金枪鱼渔业中剑鱼、旗鱼等其它兼捕种类,印度洋金枪鱼渔业的年总产量已突破140万吨,渔业规模巨大;而到2003年,这个数字已经突破到了154万吨,其中鲣鱼产量最高,达54万吨,黄鳍金枪鱼产量次之,约为45.8万吨。
澳大利亚四面环海,东面和东北濒临太平洋,北、西、南频临印度洋。陆地和海洋领土横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岸线总长36 000多公里。岸形曲折、港湾众多,具有天然优越的海产品养殖和捕捞条件。澳大利亚拥有世界上第三大海洋专属经济区和多种渔业资源。但澳大利亚的捕捞数量只位于世界第五十位左右,不过其海产品的经济价值较高,如龙虾、虾、鲍鱼和蓝鳍金枪鱼等品种,其商业捕鱼是仅次于牛肉、小麦、牛奶的食品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
一、澳大利亚印度洋地区金枪鱼渔业现状
就其在印度洋的位置来说,澳大利亚位于东印度洋。其在整个环印洋地区拥有最大的海洋专属经济区(EEZ)。
澳大利亚在印度洋地区的渔业利益包括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的澳大利亚捕鱼区(AFZ)和参与地区渔业资源管理。目前为止,澳大利亚在其所属的捕鱼区之外仅有2艘捕捞船,然而,从澳大利亚开始在印度洋公海区捕鱼那天起,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就承诺其可以在印度洋捕获其总体的金枪鱼资源的5%。在2007-08年度,龙虾是澳洲的价值最高的生产种类,价值为4.07亿美元,约三分之二的产量来自西澳大利亚。在2007-08年度,西澳大利亚渔业生产总值约为4.48亿元,占整个澳大利亚的渔业生产总值的20%。
在赫德岛和麦克唐纳岛捕鱼区对巴塔哥尼亚齿鱼及银鱼的非法捕捞长久以来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过去三年以来,由于‘大洋洲维京人号’武装巡逻艇的打击,这个地区基本上已经没有了非法捕鱼的案例报告。然而,在赫德岛及麦克唐纳岛南部的公海海域,非法捕鱼的问题却一直存在,并且他们使用的刺网长度达到6海里。viii 科科斯群岛和圣诞岛附近的捕鱼区也因澳大利亚没有发行捕捞许可证而关闭了多年。由于在这些孤立的岛屿上的运营成本问题,以及运输和销售市场问题,目前,在这些地方开展捕鱼业也是不划算的。
澳大利亚在南部蓝鳍金枪鱼业中拥有重大利益。这一重要种属属于高度洄游的鱼类,它们主要在澳大利亚南部海域被捕捞,但它们在洄游到南澳大利亚西海岸海域及新西兰海域之前却集中在印度洋东北部爪哇岛南部产卵。也有一部分穿过印度洋游到南大西洋。
二、澳大利亚印度洋地区金枪鱼渔业现状分析
与作为本地区最大的海洋国家之一相比,澳大利亚在印度洋的金枪鱼捕获量确实少得可怜。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二:
(一)对印度洋的长期忽视是造成这种情况的首要原因。
澳大利亚经常忽略自己是一个三面环海洋的国家。作为印度洋地区最大的海洋国家之一,长久以来,与太平洋地区相比,澳大利亚一直忽略了印度洋。它对印度洋的关注几乎是以15年为周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苏联出兵侵占阿富汗到20世纪90年代初试图在建立整个环印度洋地区全面的合作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现在,随着印度和非洲地区的加入,澳大利亚又重新重视该地区。当然,澳政府支持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而积极致力于对南亚和非洲地区的人道主义援助也是原因之一。
澳大利亚对整个太平洋有一个统一的政策,包括东南亚地区及南极洲和南大洋地区,而相对地对印度洋在整体上缺乏一个统一的政策。澳政府一直以来只专注于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与印度洋地区国家的双边关系却很少有进展。不管是在整个印度洋地区还是亚地区,澳大利亚都很少参加多边的磋商会议,当然这样的多边的会议安排在本地区确实也是很少且无力的。整个印度洋地区也缺乏如亚太经合组织,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太平洋岛国论坛及其相关机构(如太平洋岛国论坛渔业局)这样的论坛组织。
对印度洋长期的忽视最终导致在澳大利亚国内,与南方蓝鳍金枪鱼渔业,太平洋金枪鱼渔业及南大洋渔业相比,印度洋金枪鱼渔业一直不被重视。澳大利亚国内的捕鱼公司对在印度洋的捕捞兴趣也不高。
(二)缺乏有效的管理组织,印度洋公海地区非法捕鱼现象严重。
相对而言,印度洋的渔业管理没有其他地区严格有效。澳政府通过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支持在印度洋的渔业管理的力度也不大。
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作为该地区唯一的渔业管理组织,但其一直以来都不能有效管理本地区的渔业资源。
2.1 地区国家之间的多样性导致很难找到一个平台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及利益纠纷。
印度洋地区沿岸各国有很大的多样性,内部也存在复杂的矛盾和纠纷,所以各个国家很难找到一个平台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及利益纠纷。最终导致一些国家对渔业管理的热情不够。
2.2 缺乏先进的管理措施,非法捕鱼现象严重。
相对于国际养护大西洋金枪鱼委员会(ICCAT),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由于成立时间短等原因,通过的管理措施不多。尤其在应对印度洋公海地区的非法捕鱼(IUU fishing)问题还存在很多不足。
非法捕鱼(IUU fishing)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性问题,当然也包括印度洋地区。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渔业资源的不断减少导致出现在印度洋的欧洲和亚洲捕捞船只越来越多,而这些船只很多都涉及非法捕捞,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本地区缺少一个有效的渔业管理措施。在IOTC一个最近的业绩评估中也指出了委员会内部存在严重的分歧与不足。x它也指出,该委员会的渔业管理原则是过时的,缺乏预防的原则和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方法,并且在向委员会提交的数据和鱼资源评估的质量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这些数据对打击非法捕鱼活动至关重要。总之,缺乏对捕捞活动有效地监控是该地区面临的主要挑战,许多地区国家没有完全意识到其专属经济区内的生物资源对促进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巨大潜力。
三、澳大利亚印度洋渔业发展对策分析
印度洋作为世界上最后一个渔业资源未被充分开发的大洋,一直以来是各利益国博弈的对象。澳大利亚作为本地区最大的海洋国家之一,在这个地区拥有很大渔业利益,但长久以来,其捕捞量一直处于中下水平。
(一)、制定统一的印度洋政策,加强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协调。
尽管澳大利亚拥有先进的渔业管理体系,但其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太平洋。政府要像对待太平洋一样对待印度洋,必须制定统一的印度洋政策,应根据相应的国际公约、协定和决议的规定,制定一套与印度洋远洋渔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和法规。协调联邦政府与西澳州政府之间的关系,加强西澳州的渔业基础建设,制定有效的渔业管理政策。增加开往印度洋公海地区捕捞船只的数量。此外给前往印度洋捕捞的企业以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去印度洋捕鱼。
(二)、与有关利益国积极配合,严厉打击非法捕鱼。
严厉打击非法捕捞(IUU)。要加强专属经济区(EEZ)的巡逻力度,严厉打击专属捕鱼区内的非法捕捞活动。加强与地区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特别是与印尼的关系。澳大利亚与印尼的关系一直被视为其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它与印尼拥有在世界上最长的海上共同边界,并且所有这些边界都处在印度洋。在海洋领域,这两个国家有许多共同的利益,包括共同维护海上秩序,打击海盗、人口走私及非法捕鱼等。此外,还要加强与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的合作,特别是要推动提高IOTC的管理效率,和其他国家一起积极合作,共同打击非法捕鱼。
(三)、合理规划布局,积极发展金枪鱼围网作业。
[关键词]鱼类行为,研究动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S9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125-01
鱼类行为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在动物行为进化上和渔业生产发展中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现代渔业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鱼类行为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其中主要包括鱼类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鱼类对重金属或有机毒物的应激反应以及鱼类群体内部个体间的协调机制等。这直接促进了鱼类行为学研究的发展,使得更多的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鱼类行为就是指鱼类进行的各种运动,是鱼类对环境变化的外在反应,主要包括游泳、摄食、生殖、呼吸等行为;此外,避敌、攻击、求偶时改变体色等非运动形式也列入行为范畴。本文主要介绍鱼类行为学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国内学者开展鱼类行为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鱼类行为学研究的历史过程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直到20世纪动物行为学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延伸。当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鸟类和哺乳类,而对于鱼类的研究和报道都较少。自从1904年Lyon报道了鱼类的趋流行为以来,陆续有学者开展关于鱼类行为的研究,但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真正鱼类行为研究直到上世纪中叶才逐步发展起来,主要是为了适应海洋捕捞的发展需要。在1963年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中,Blaxter介绍了鱼类在不同光照下对网具不同部分的反应,1970年在冰岛雷克亚米克召开的世界性渔具会议有专门讨论鱼类行为的论文,1977年国际水生生物管理中心在意大利召开会议,专题讨论了鱼类行为与捕捞业和养殖业的关系。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鱼类行为的研究引起国际海洋理事会的重视,1992年在挪威召开会议上强调了鱼类行为学在渔业资源评估和渔业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2004年在波兰召开的渔具工作组会议上又讨论了渔具渔法、鱼类行为和鱼群的声波反射强度等。可见,有关鱼类行为学的研究领域已经从最初的海洋捕捞业,逐渐扩展到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资源管理等。
2.鱼类行为学的研究领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对鱼类行为的观察和探索也不断取得进展。最初只是研究鱼类行为在捕捞产业中的应用,其后发展到研究鱼类个体对声响、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反应,最后发展到研究鱼类群体行为及内部机理。鱼类行为学的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个体行为学和群体行为学:
2.1 鱼类个体行为学
个体行为学主要是指鱼类个体在外界物理或化学刺激下所产生的自发或条件反射行为。主要研究对象为鱼类个体或者鱼群中的独立个体,主要研究方向为鱼类的趋、鱼类的游泳行为和摄食行为等。
2.1.1 鱼类的趋
鱼类趋通常与环境因子的改变有关,如鱼类的趋光性、趋流性和趋礁性等,这些行为通常理解为鱼类的本能行为,不同鱼类面对光照、温度、流速甚至颜色的改变均有不同的反应和适应过程。王武等研究了水温与光照对瓦氏黄颡鱼幼鱼行为的影响,发现水温与光照的变化会对瓦氏黄颡鱼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过低的水温会减少瓦氏黄颡鱼对外界影响因素的反应,而高强度光照会使瓦氏黄颡鱼的游动增加,寻求藏匿处。该研究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适合在低光照强度下养殖,增加了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成活几率,成功将鱼类行为学应用于养殖技术领域。罗清平等[3]对孔雀鱼幼苗在光场中的行为反应进行分析,得出孔雀鱼幼苗对短波长的蓝、绿光趋向性最强,相应的照度范围为1500~2000lx,而对长波长的红、黄光表现出避光性。该研究结果在孔雀鱼工厂化养殖中得到应用,主要利用其趋光性特点进行定时定量投饵,也可以利用其避光性的特点对其进行驱赶,以提高清洁、分箱或捕捞等操作的效率。张硕等分析了黑幼鱼的趋流性,测定了黑幼鱼的感应流速、喜好流速和极限流速,并定量分析了黑幼鱼体长与流速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学者开展遗传育种或增殖放流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1.2 游泳行为与摄食行为
鱼类在长期的进化演变中,体形和游泳能力反映出鱼类对环境的某种适应性,观察和研究鱼类的游泳行为是鱼类行为学的重要内容。Marie-Laure等[9]早在1999年便利用声学遥感装置对养殖虹鳟鱼的游泳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虹鳟鱼的行为差异显著,在高密度下具有较高的行动水平。Hanson等对黑鲈在自然环境中的游泳行为进行研究,并对于个体间的游泳相似性进行分析,得出了黑鲈在自然状态下的游泳行为习性。由于这次实验实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所以非常具有实用价值。
2.2 鱼类群体行为学
自然界中,许多动物以群居的形式存在。群体生活的好处在于有利于发现食物、抵御敌害和繁衍等。有统计表明,80%的鱼类均以聚集成群的形式进行栖息、索饵和洄游,这是鱼类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的一种适应性,对鱼类生存起着十分有利的作用。鱼类群体行为学以整个鱼群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方向为鱼群的形成机制和鱼群的行为模拟等。ANNE等[17]研究了鱼类早期的经验对鱼类集群的影响,认为鱼群能否成功聚集及逃避捕食危害,多数取决于早期的经验,这在鱼类行为学的研究中,具有突破性价值,该项研究也可以应用于人工培育鱼类的早期驯养。日本学者M. Zheng等从鱼群对逃避捕食造成影响的角度出发,利用模型研究了鱼群对捕食者的行为反应,得出了不同情况下鱼类的被捕食概率,鱼群通常是某些个体行为对整个鱼群发出讯息,并成功逃避捕食者的追捕。
3.鱼类行为学的发展趋势
鱼类行为学发展至今,研究领域已经从水产捕捞学逐渐拓展到生理学、生态学甚至计算机学。其未来发展趋仍会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鱼类行为的原理、方式和结果进行更加精确的分析研究。随着基因遗传学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学者将该项技术应用于种群多样性、个体性状性和行为差异性的研究,鱼类行为学也可以借鉴该项技术,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内在因素进行探索与表达,如研究鱼类游泳姿态的差异性,雌、雄鱼求偶行为的基因表达等。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或仿真影像技术的发展,鱼类行为研究者们也开拓了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人工智能在鱼类行为方面应用的典型是涂晓媛鱼,这是一种以计算机动画为条件,具备人工生命的鱼类。涂晓媛鱼具有自主性,可以根据外界环境变化作出不同反应。该种技术的应用具备广阔前景,许多不具备的实验条件在计算机上便可完成。仿真影像技术可以将鱼类的相对位置在计算机上精确显示出来,不仅可以应用于鱼群个体间的相对距离研究,而且可以应用于鱼群与渔船、礁体之间的相对位置研究。鱼类行为学会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更加繁荣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大仁,俞文钊译.(普罗塔索夫 B. P.著).鱼类的行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