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逻辑性思维范文

如何培养逻辑性思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养逻辑性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培养逻辑性思维

第1篇:如何培养逻辑性思维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知识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原因

很多教师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进行的是“模仿式”学习,他们更应该被动接受一些知识来为将来的学习打基础,而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应该是现阶段考虑的问题。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首先,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往往是杂乱无章的,很多新学的知识与之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学生没有很好的逻辑推理能力的话,他们是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汇总的,因此要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培养;其次,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的要求相符合;再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对学生将来数学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它能够保证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依旧一帆风顺。因此,从这三个方面来讲,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措施

(一)从语言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现阶段,很多小学生在数学考试中能够考出一个很高的分数,但是让他去讲解题的过程时他们却吞吞吐吐得,不知如何表达。我们国家需要的是全面型人才,不仅仅要能做的漂亮,同时也要语言上具备逻辑性,能够让人信服。因此,教师要从语言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进行小数的加法教学时,面对题目“2.35+3.78=?”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因为我们学习过整数的加减法,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小数先看做整数,等得到最终结果之后再去点小数点,也就是先算“235+378=?”,得到结论之后再把这个数十位与百位之间点上小数点。教师要培养学生严格的语言逻辑表达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描述数学探究的过程。这种形式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带领学生认真分析问题,并准确找出问题之间的逻辑

在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教学时,很多学生往往觉得应用题太难了,不知如何下手,这是因为学生没有观察到题目中的逻辑关系。因此,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认真分析题目,准确找出问题之间的逻辑,例如面对题目“小红今年11岁了,她妈妈的年龄是小红的三倍,而爸爸比妈妈大三岁,爷爷比爸爸又大了24岁。那么小红的爷爷今年多少岁呢?”,很多学生一看到涉及这么多人物就“傻”了,不知道如何下手,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一步步去探究其中的逻辑,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可以这样来进行“要想知道小红爷爷的年龄,应该怎么算呢?”,学生都知道应该是爸爸的年龄加上24,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想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学生通过分析题目得知是妈妈的年龄加3,但是题目中也没给出妈妈的年龄,教师可以再去引导学生去计算妈妈的年龄。当妈妈的年龄得出之后,爸爸的年龄也就相应可以得到,爸爸的年龄已知的话,爷爷的年龄自然也就容易得出了。这些题目其实并不难计算,但是由于其中有着一步步的逻辑、推理,学生便会觉得有些复杂。所以身为数学教师,我们有义务带领学生认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中的逻辑关系,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提升教学的效率。

(三)结合新旧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我们已经提到过,很多数学上的新知识都是由旧知识演变而来的,如果学生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话,不仅教师教学的效率能够提升很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新旧知识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进行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时,学生已经学习过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规则,那么分数的运算规则是什么呢?它与整数、小数存在哪些区别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总结,从而得出整数、小数、分数运算上存在的相似之处以及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逻辑意识,同时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学生也可以增加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例如“■+■=?”学生可以先将分数化成小数,也可以先乘以5来化成整数再进行计算。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在小学数学教学时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小学生的独立能力相对较差,他们往往不会积极地去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训练。今天,我们就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做了一下探究,希望能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第2篇:如何培养逻辑性思维范文

关键词:中级财务会计;会计思维;思维导图

1会计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方式和习惯。就会计而言,会计思维可以说是会计专业人员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对其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对会计事项、会计实践和会计规则等进行概括性认知的一种能力,其内容包括逻辑性思维、系统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面。

2会计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不管是对初学会计的在校学生,还是已入职场的会计人员,培养会计思维都是其顺应学业和职业需要、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必须。从教学来看,中级财务会计是本科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讲授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分析和账务处理的能力。由于其涉及的业务多、内容抽象、知识点零散等特点,对于仅有一些会计基础知识而缺乏会计实践经验的本科生而言,要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确实有较大的难度。但是,企业的经济业务总是有其内在联系的,不管外在形式如何,其内容实质都是企业资金的变化。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并学好这门课程,教学中就必须要让其了解课程的特点,运用会计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让这种思维成为学生今后职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3会计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

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基于课程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结构。本文认为,会计思维的培养应侧重于逻辑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培养。

3.1树立会计的系统观和平衡观

(1)系统观。所谓系统观,就是进行会计核算要始终以财务报告为中心,以财务报表的编制为逻辑主线,日常的会计处理都是为期末编制财务报告服务的。所以在学习每一个知识点时,心中必须要有个整体观,知道所学的内容与财务报告之间是何关系,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举例来说,存货是资产负债表中一个重要的资产项目,其报告要求是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而其日常核算方法有两种: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在计划成本法下,存货日常的收发存均按计划成本进行登记,因此,在期末需要进行存货成本差异的分摊,以将本期发出存货和期末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成实际成本,这样才能与其期末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其报告价值。(2)平衡观。所谓平衡观,就是在对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时,要明确认识到会计核算就是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进行的动态反映,资金的来源与占用始终保持一种平衡关系,每个账户的记录都“有来有去”,这也就是会计记录的逻辑性。只有这样才会更容易理解经济业务的核算原理。在取得存货的业务核算中,不管企业以何种方式取得存货,其资金的变化都是一种资金形态转换成另外一种形态,只是过程有所不同而已。例如,外购方式取得库存商品的资金动态图示为:货币—在途物资—库存商品;通过委托加工方式取得库存商品的图示为:货币—原材料—委托加工物资—库存商品;自制方式取得库存商品的图示为:货币—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以上取得方式中,最终都是货币资金转化成了商品资金,其过程的不同决定了商品价值的不同,但资金变化始终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即商品取得过程中的各种消耗最终变成了商品的价值。这体现在会计核算中就是各项资产的价值按照业务流程依次在各账户中进行结转,比如在自制存货过程中,货币(“银行存款”等账户)结转到“原材料”账户中,原材料价值又结转到在产品价值(“生产成本”账户)中,生产完工后再结转到产成品价值(“库存商品”账户)中去。以上几个账户的记录就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关系,与实物的流转一一对应。

3.2应用思维导图培养会计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是让学生对会计知识结构树立起系统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思维导图因其直观性、系统性和明晰性而被广泛应用到各理论课程的学习中。鉴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多且复杂抽象的特点,教师可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各章各节的知识讲授中。在课程导入阶段,用思维导图将准备要讲授的内容框架呈现给学生,让其有个整体感;在课程小结阶段,再用思维导图将所讲授的内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将复杂的问题直观化,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让学生从宏观上整体上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更清晰更完整的认识。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记忆,从而培养其逻辑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中级财务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强、操作性强、业务范围广、难度大的课程,其理论知识中大量的概念、规则、原理、方法需要学生去理解、记忆和应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会计逻辑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培养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充分应用思维导图,则能更大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金芹,张英.我国会计思维研究综述[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2]董利亚,史炜.会计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J].中国培训,2017(8).

第3篇:如何培养逻辑性思维范文

开展创新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与探索能力,促进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为国家发展培养所欠缺的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创新教育的开展是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创新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创新型教育。教师对开展创新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是否蕴含创新性思维,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否持肯定态度都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物理教师要想要想在课堂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做改变,立足于教材,扎根于教材,寻找创新因素与创新结合点。针对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在物理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

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上。首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信心,这样学生才敢于向老师发问,勇于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与其它学科不同,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每一新的物理发明、研究和创造便是物理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一项新的发明创造出了要有科学家坚实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外,还必须有一颗创造性的大脑,才能在知识领域获得新发现并取得成功那个。创造性的头脑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不断的学习、实践中积累培养出来的,这在很多实例中都得到了验证,例如花匠研究出钢筋缓凝土,自行车播种器源自于农民的发明。学生与农民和花匠一样度蕴藏了巨大的创造潜力,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开发、利用才能够得到充足的体现。其次在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上,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践紧密衔接,提出能够引起学生注意与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质疑精神与提问意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的就物理学发展历史进程中,物理学探索过程中问题背景的演化和重大物理学问题产生的历史条件进行“剖析”。教科书编写中也同样要蕴含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材料,将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培养和巩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3物理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创新思维即包含逻辑思维形式同时也包含非逻辑思维形式。连续渐变功能是逻辑思维所具有的独特形式,如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与逻辑思维不同非逻辑思维的独特形式表现为跳跃性与突变性思维,如联想与想象,直觉与灵感等。创造性的思维要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紧密结合到一起,只有二者相互协调互补,才能够使思维更加缜密。但传统的物理教学在两种思维模式的培养上有倾向性,对逻辑思维的重视程度要高于非逻辑性思维,这种思维模式的培养,致使学生习惯与再现思考,缺乏支持创新思考的足够的能量。为此决定了非逻辑性思维的培养将成为开展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新的窗口。

首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所谓想象主要是人脑针对过去未曾经历接触过的事物,或是在将来有可能发生、存在的事物的某种形象所进行的塑造。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往往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最终将想象变成了现实,我们可以说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和动力。在进行物理教学过程中除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外,还要对教材中存在的想象空间进行挖掘,努力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性思维,鼓励学生对物理学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并培养学生验证猜想与假设的实践能力。想象力的培养对于开展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在物理教育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其次,开展发散性思维训练。同一道物理题往往会存在多种解答思路与方法,更有可能存在不同的解答结果。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能要积极培养和估计学生对多种解题思路与方法的探索,不能将解题思路局限于一种。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就是把思维顺序颠倒过来思考问题。它也是人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物理学中很多问题运用逆向思维可以启发学生从相反的方向,从问题的反面思考而得出结果,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最后,进行灵感的捕捉。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由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启发促使创造者茅塞顿开一下突破了思维的障碍,使思维活跃到明朗阶段,认识发生了突变,产生了敏锐的顿悟,就可以说产生了灵感。灵感的闪现,为创造者提供了接通思维,突破障碍和发现创造关键的机遇,因此,具有很大的创造性,但灵感具有突发性和瞬间性,不能完全按照人的意志出现和控制,但我们可以创造条件去诱捕它。一方面要注重平时经验与知识的积累,只有让大量的信息深深地印烙在脑海中,才能造成一种强大的势能,一经触发便转化为思维突变的动力。另一方面应使自己的兴趣情感和思维都集中在与问题有关的方面来,进行执著追求和苦苦求索,从而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与欲望。因此,我们应当教育学生在遇到难题或进行创造性活动思维陷入困境时,可以把问题暂时搁置下来,去从事一些松弛的活动,使思维“热线”下潜,让潜意识出来活动,达到对灵感欲擒故纵的目的。实践表明,在学生受到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的同时,进行一些非理性、非逻辑的思维训练,可以避免学生思维的模式化,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第4篇:如何培养逻辑性思维范文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培养策略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地学习地理,提高地理应用能力,这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一、什么是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地理思维方法的能力,是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推理等材料的阐述,需要运用地理逻辑思维,是学好地理学科所必需的能力。

二、加强高中地理教学逻辑思维的必要性

1.高考考试要求。

从高考来看,地理学科除考查一定的基础知识外,着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高考测试能力要求有四大方面: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个方面。地理高考考试要求学生具备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逻辑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考核要求“认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方面,明确要求学生“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认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因此,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对高三学生的一项必备的能力要求。

2.学生答题实际,缺乏逻辑思维性。

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的命题加大了学科思维量,越来越侧重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地理学科能力。学科思维能力是影响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因素。从高考文综卷第37题的阅卷情况来看,如2012年文综卷,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学生得分率不高,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失分主要是: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缺乏答题角度或者是纯粹罗列知识点,逻辑性差;二是学生的空间方向不清,地理事物的空间方位颠倒,没有清晰的地理区位空间。一些学生字迹潦草、易写错别字,如“丘陵”写成“丘林”,“热岛效应”写成“热导效应”;一些学生不能用简练的专业术语表达,答题语言不简洁。主要反映出的问题是考生思维不活跃、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这是学生不能获得高分的关键因素。

3.教学中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但从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观摩课看,目前的地理课堂教学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方式等不注重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少教师用教材教,而且是完全按教材的顺序指导教学,对逻辑性缺少考虑。

4.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一生受益。

逻辑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它起着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和结论等重要作用。放眼如今的就业市场,高教新闻有一则报道:用人单位称,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来在工作时容易形成一定的思路,并能够具有独到的看法,逐渐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目前不少专家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努力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将直接关系未来民族素质和国家发展,这不仅已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生动现实所证明,而且是国内外许多知名教育家和事业成功人士的共识。为了促进青少年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要求广大逻辑工作者和基础教育工作者加强合作,共同携手将逻辑知识融入中学教育实践中。

三、增强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做法

1.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

要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应从只重视照本宣科的教学转变为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只重视“灌输式”的教学转变为“讨论式”的教学,只重视单纯地强调知识的记忆转变为思维能力的训练,只重视教师告知式的解释为让学生“感悟”,充分理解学以致用,只重视结果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多讲,应少讲多学,把尽可能多的教学时间交给学生,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真正起到点拨思路的作用。

2.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注重逻辑性。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教材的一些内容是以概括的知识点、阅读材料、案例、探究活动等形式呈现,教材逻辑性不强。在备课时注重研究教材体系和内容,在组织教学时不完全按照教材原有的形式教学,充分考虑逻辑关系,竭力揭示个别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规律,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调整教材内容顺序,增强逻辑性,形成能够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备课时吃透教材,理顺思路,才能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部分,教材侧重说明山地由于地形崎岖,修交通线成本高,难度大,它是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结构、密度、分布和线路的走向的主要因素。需要对教材进行逻辑处理:(1)地势对交通线路的密度的影响;(2)用图片展示平原及山区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交通线路选线中应综合考虑的因素、地形对交通线路走向的影响;(3)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不断降低。通过这样处理,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有所增强。

3.教学呈现方式要有利于进行正确的地理逻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给学生呈现地理概念、让学生形成地理概念。因为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地理概念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础。其次,中学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在组织教学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高中地理的逻辑思维推理更多直接体现在各种图像上,教学时充分发挥图像作用,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转化中,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引导学生构建、阅读思维导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对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既培养学生对教材的概括、归纳能力,又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体系有整体把握,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思维导图如下图示:

4.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地理逻辑方法主要有: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比较法是最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石。地理理性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与地理成因等。地理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活动的基本途径一是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异同点进行思维,二是按照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进行思维,三是运用归纳演绎方法进行思维。因此,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我们的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在地理教学中,应多采取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方式,加强启发诱导。问题能够激起疑惑、促进思考,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思考。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就是将教材中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以“问题”方式呈现教材,唤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的内在需要。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策略的关键是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取出有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求事物本源的欲望。例如对于“鲁尔区工业区”的地理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鲁尔区的位置在哪儿?(2)鲁尔区为什么被称为德国的“心脏”?(3)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表现在哪儿?(4)利用鲁尔区的优势可发展哪些传统的工业部门?(5)鲁尔区传统工业得到了持续发展吗?(6)鲁尔区如何进行综合整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总之,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应该在地理教学的各方面加以重视,只要地理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规律,那么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会增强,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褚亚平,等著.地理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第5篇:如何培养逻辑性思维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逻辑思维 培养

开发智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己成为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所谓智力,指的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及思维能力等因素,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在思维时,要求做到概念明确、评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论证有说服力,或通俗地说,思维要合乎逻辑。这是正确思维最起码的要求。可见,逻辑思维能力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多方面的途径。而数学这门科学,由于它是以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这就决定了它是一门抽象性很强、逻辑性很强的科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一、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好传授数学基础知识,有关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关系;处理好培养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关系。努力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能,在发展智能的指导下传授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上达到高质量,在智能发展上达到高水平。在数学概念的教和学两个方面,一定要重视概念的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深刻揭示数学概念的内函和外延,对学生掌握概念的要求要严格,使学生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概念。如学生在学习函数这个概念时,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在函数概念中涉及到的两个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及它们之间元素的对应关系,弄清这个概念,才能更好地掌握函数这个概念。在数学公式、定理的教学方面,不能仅仅背会这些公式,知道怎么用就行了,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推导公式、定理的过程,掌握这些公式定理与教材其他内容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重视教材中逻辑成分的讲解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途径是教会学生在运用逻辑知识进行推理论证过程中,提高他们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证明的能力。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运用了许多与逻辑知有关的数学内容的推理证明方法。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和内容,通俗地讲授一些必要的逻辑知识,使学生能运用它来指导推理、证明,这会有助于他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当学生运用穷举法证明问题是,经常容易出现遗漏或重复等情况。那么为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就需要学生掌握概念的分类方法和要求。数学内容的讲授应加强逻辑严谨性。例题、习题应适当增加些思考题、证明题、讨论题等,借以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三、加强学生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教学

智力的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与知识的增长,跟年龄也有很大关系。一个人的知识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丰富,积累和更新,即使老年人,通过学习,也还可以获得新的知识;但一个人的智力增长最佳年龄是在从出生到十七岁,错过了这个时期,智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加强学生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教学十分重要,它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要严谨、文字要精炼、准确、规范、富有条理性逻辑性。对学生证题的叙述要从严要求,着力纠正学生所犯的逻辑性错误,对于学生不同的正确解题法,教师首先要给以肯定,以鼓励学生不断开阔思路,敢于创新。在平面几何证题的教学中,不主张把过于艰深、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难题给学生去做,在教学上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发现学生可能遇到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克服困难,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章节的教学

在数学各科、各章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归纳、总结、教给学生以规律性的知识,引导学生不断形成知识新的概念结构。初,高中数学课本的每一章,都设有小结一节。教师要重视小结的教学,要突出新知识之间及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圆、椭圆、又曲线、抛物线,分别是不同的知识体系,但均可统一在二次曲线的概括结构之中。在向学生讲授数学归纳法时,可向学生介绍推理形式,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及探索解题方法时就要常常用到它们。这样进行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把分散在中学各个学习阶段的推理方法归纳上升到新的概括结构。这种引导学生的把新旧知识和技能按不同的系列、不同的层次不断形成新的概括结构,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健所在。

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应强调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多媒体教学相结的手段。在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例题的教学中,在复习课、练习课中,在条件可行的情况下,尽可能组识学生的探究活动。讲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时,可以配以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实形,加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从而找出正确、简单的解题方法。另外在课处活动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写数学小论文、出版数学学习园地或举办数学智力竞赛等,都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办法。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智力活动进入积极的状态;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使智力水平迅速地得到提高。总之,中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做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完成这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一批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第6篇:如何培养逻辑性思维范文

一、突出教学的技术性特点

理性教学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在于教学的技术性,即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科学性特点。科学是一门严谨理性的科目,学生从小学习科学也是为了能够有一个理性和科学的大脑,而教师的教学会直接影响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观的发展。因此,理性教学首要突出其教学的技术性。教学的技术性第一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计划安排上,教学计划安排如何突出技术性呢,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去阅读和接触教育领域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其次,教师还要不断去接触学生,需要从学生的身上找到教学的突破口。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大因素,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后便能够改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添加更多符合学生兴趣取向的内容。还比如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着不同的情况,所有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考虑到每个人的接受能力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不能偏难也不能偏易。这些内容就是教学技术性的表现之一。教学的技术性第二表现在教师的课堂参与度上,尽管教学课堂是为学生设计的,但是教师作为引导者也必须和学生们一起来进行学习,这样就打破了由于师生之间存在的等级关系而造成的严肃局面,使得教师与学生们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这为教学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也是教学技术性的表现之一,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当教师做好这两点后,也就意味着教学活动处于一种科学的发展状态,这也是理性教学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理性教学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会逐渐向理性化方向发展,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实事求是,理性判断

科学具有严谨性,不管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要遵循实事求是、理性判断的原则,这是理性的体现。对于教学而言,教师要着重于教学的真实性,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来把教材中抽象的知识还原给学生,通过实验或者实践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知识,这就是实事求是的体现。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中“植物的一生”这个课题,如果教师仅仅是给学生细致地讲解植物生长过程,不论讲解的内容有多么生动和精彩也不会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科学的价值。所以教师不妨和学生一起,用一个花盆盛一定量的土,然后种下植物的种子,最后把花盆放在教室有阳光的地方,和同学们一起观察这个种子的生长过程。这种方式的教学就是一种理性教学,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让学生感受到“植物的一生”,而不是教师凭空地讲解和说明来证明“植物的一生”的知识,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让学生能够从真实的环境中体会到科学的价值,体验到科学这门学科的乐趣,以此来调动自己的学习。

还比如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这个课题,教师也要将声音产生的具体过程展示给学生体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切身体会到声音产生的过程,从而在今后的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做出理性的判断,判断声音的来源是否符合正常的规律,因此能够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去相信某个不靠谱的说法,也为生活的科学发展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础。

三、注重逻辑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所有的科学现象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客观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给学生呈现出这种客观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进行思考才有秩序可依。针对科学这个严谨的学科,学生更需要一个客观逻辑的思维来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昼夜交替”这个课题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性的思考。教师可以问:“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啊?”答:“因为地球在自转。”然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用乒乓球代表地球以及电筒代表太阳的光线来演示地球如何自转,昼夜如何交替。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来进行演示,操作地球是如何自转以及自转的方向,太阳是如何运动,光线是如何照着地球从而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所有的思考和演示都需要一个逻辑性的思路,所以这种提问和演示的方式就是一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方式,并且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定的逻辑顺序,这对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科学教学的理性教学还要突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不断的思考和操作中形成一种井然有序的逻辑思维。

第7篇:如何培养逻辑性思维范文

关键词:中学数学;新时期;问题;解决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数学教育事业面临巨大的改革,教学存在诸多的隐患问题。数学教学过程中,包含许多思考问题的方式及方法,合理的利用这些学习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够完善数学教学体系,因此,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学习数学知识,成为改善数学问题的高效工具。为了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时期的到来,向人们展现诸多的教学问题,如果不加强整改措施,教育任务将很难正常实施,因此,有必要在中学时期加强学生数学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进一步认识。

一、新时期中学数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1.逻辑性思维的欠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较弱这样表现在数学课程中,因为数学课程的学习需要通过严格的逻辑性判定,结合有效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与探究,但是多数学校及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发展缓慢,不利于开展数学知识的视野。

2.抽象思维欠缺。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如果仅仅依赖书本知识,进行实施教学工作,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图像,久而久之,学生数学成绩无法提高,严重情况产生厌学态度,一旦这种心态出现问题,教学任务将很难正常实施,影响教师开展教学的进度。

3.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目前,多数学校依然采用传统式教学方法,但是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并且不利于数学课程的开展。如果学生一味的背诵数学公式,长期以来,必然认为学习数学知识枯燥乏味,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教师长期不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严重情况导致学生逃避数学问题,采取应付了事的心理,忽视数学知识的学习。

4.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利于教学的发展。部分教学依然利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灌输式教学,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侧重于自身的讲授能力,没有结合学生的参与,不利于学生自身潜在能力的开发。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二、 如何解决新时期数学教育问题

1.培养学生抽象性思维。学习数学知识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信息,结合问题的理论知识,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提出具体结构分析,进行客观现实的探究,寻求最终的答案。但是数学的答案并非一尘不变,有些时候答案不仅只有一个,也可能出现多种答案,这需要学生充分利用抽象性思维,分析数学问题,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结合有效的公式,思考问题的多种答案。数学主要是借助抽象建立起来的,通过这种形式再进行延伸发展,形成具体的公式和相关的具体数据,与其它学科比较,更具有独特性,给探究数学知识的学者,提供便利的先决条件。数学的抽象性具体表现为符号化、多层化、形式化,这就是数学与其它学科的最大区别,并且数学具有独特的见解,不能一味按照同样的公式,需要结合多样的思维方式,解答不同性质的题型,因此,培养学生的抽象性思维,成为教学任务中的其中一项。

2.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数学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通过公式套取,虽然物理与数学同属理科,但是学习物理知识可以通过反复的实验,获取检验的有效成果,但是数学则需要通过理论知识结合逻辑性思维,进行推理数学问题,通过有效的推理证明结论。数学逻辑性思维,可以通过长期的培养,最终切实的提高能力。解决数学问题需要具备实际数据的结合,充分利用自身的逻辑性思维能力,将问题进行逻辑联系,成为数学的公理系统,严谨的逻辑推理结合理论知识,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逻辑性思维需要通过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结合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身的逻辑性思维能力,成为新时期教学任务之一。

3.数学知识的应用。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知识应用,无论生活、工作、学习都涉及到数学问题,这样的结果得到人们的共识。数学知识被广泛应用,例如科技、建筑、开发、科研等,数学成为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数学能够切实的解决科学探究中的纯粹量问题,科学的定量始终离不开数学知识。数学具有独特的唯物主义思想理论,并且能够揭示唯物辩证法的诸多规律,因此,数学知识的产生归根结底,需要唯物主义的观点相结合。数学内容需要结合相应的数据,围绕基本的定律进行分析,通过发现问题的改变及联系,寻求数学辩证法基本定律。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促使学生在印象中形成正确的数学观点,并且形成良好的学习规律。

4.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理念有机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但不是完全不可取,只要将两者的优点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现代教学的优势,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重视,提倡平等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愿意主动接受教育,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从实际生活中分析有关数学知识的问题,加深学生的印象。正所谓为人师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的优良品德,都会切实的展现给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

三、加强中学数学教育的实施

1.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的前提,需要提高学生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肯定,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学生对于问题的判断能力需要结合有效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得出的答案,充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促使学生发表具有决定性的判断。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的理论知识和公式具有一定的规律,但是问题的答案没有统一,需要通过学生不断分析与探究,结合相关数据,得出有效的问题答案,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够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提出优秀的解答方案。

3.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图形的分析,需要具备一定的思维空间,结合学生的想象能力,判断图形的结构,由复杂的图形,分解成简单的图形,再进行解答。

四、总结

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掀起一场数学的改革,最终的核心问题就是数学课程的改革。新课程的标准给予中学数学全新的概括。

参考文献:

第8篇:如何培养逻辑性思维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现状 创新意识 培养探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把创新理念放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如实践活动、练习题目等,而不只是跟学生空洞地用语言描述。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一起努力。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充满创造与逻辑的学科,需要学生通过不断思考与探究,充分发掘自己的数学思维,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创新,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接下来,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简要谈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合适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教师应该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改变单一教学模式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并把其应用到课堂中,尝试自己作为辅助者,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另外,教师还可以运动现代高科技手段,多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工具对教学内容进行查找并推荐给学生,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创设合理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增强创新意识,并得到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或者主动思考时,学生已经处在主动地位。

例如,对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进行教学时,可以看此题:小明今天放假了,于是他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望奶奶,他们买了2kg香蕉和1kg柿子共花去20元,分别求香蕉和柿子的单价?教师首先从生活中找出一个实例,再对学生一一列举后,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想要探究的心理,引导学生与现实相结合从而学习。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可以把班上同学按照他们不同的情况分成几个小组,然后组织竞赛,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注重课堂内容逻辑性,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式思考

初中数学知识内容在整体结构体系上是有层次、有逻辑性的,那么我们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进行逻辑性推理,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并且对知识的了解不断深化。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内容逻辑性思考呢?接下来笔者就具体实例进行列举。

在进行初中数学命题与证明教学时,教师首先要针对书本上的定义告诉学生什么是命题,让学生找出其中几大要素促进学生学习,那就是命题条件和结论,把它改成“如果……那么……”的结构,然后教师可以找几道相应的判断题加强学生对命题的理解,接下来由命题概念延伸出来的关于真命题和假命题的定义,通过情境的创设或者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进行真假命题判断,了解其区别,一步步探究。

三、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进行创新式学习

在当前素质教育盛行的时代,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但是在现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大多数教师真正重视的是学生有没有解决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这就形成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学生只能跟在教师后面一步步走,而不是自己形成超前意思,发散创新自己的思维。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相对应的手段充分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并且主动提出问题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针对不同学生情况,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做出问题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从而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例如进行完全平方公式教学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有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共同计算,以下是他们的计算过程,请判断他们的计算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指出错在哪里。然后出示他们的教学过程,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探究。

四、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多为学生寻找丰富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案例事迹等,结合数学学科中的理论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使教材中的知识得到充分拓展,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开始学会主动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并探究,最后获得答案,学生可以在这个有趣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主探究与创新能力。

例如,进行八年级数学《勾股定理》教学时,教师可以引用《九章算术》中的经典问题提问。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这段话后问学生这道题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通过学生的学习,拓展知识面,主动参与课堂。在中国,数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引用经典知识情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数学发展史,感受数学文化魅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初中数学创新教学中,我们需要从学生出发,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主,使学生真正学会创新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并把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创新意识,适应时展要求。

参考文献:

[1]邢妍.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

[2]冯兵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途径的探索[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年会,2007.

[3]宋春花.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2(26).

[4]杨礼云.浅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新课程:教师版,2010(7).

第9篇:如何培养逻辑性思维范文

一、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要善于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无疑则不思,疑为思的动力,教师若能创造性地驾驭教材,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的疑难问题,就会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

2.要善于抓住契机,问到“点”上。教师对问题抓得准,问得当,才能击中问题要害,引发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所提问题质量的高低,发问的时机把握得如何,往往能反映教师的知识水平,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要提出具有高质量的问题,且能问到“点”上,这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所提问题应围绕教学中知识的重点、难点、衔接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研究问题的关键点、消极定势的易疏忽点等。且所提问题的逻辑性难易要适度,不仅应接近学生最近思考区,而且提问题的方法还应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顺序性及逻辑性,问题要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若以地球上的人竖直跳起后,落地点与起跳点位置关系为例来研究惯性,学生则会感到索然无味,但若以人站在高速水平匀速行驶的火车车尾边沿处或大海中匀速航行的船尾上,人竖直起跳后的下落情况来研究,其效果比前者好得多。

3.要善于创设阶梯型和发散型问题。阶梯型问题就是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启发性、逻辑性强。符合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散型问题,则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方位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使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得以培养。如“大气压测定”的教学中,实验测得大气压值后,可继续创设如下深入探索的问题情境。(1)若将托里拆利管倾斜,水银柱的长度、高度是否发生变化?(2)将管向上提一些(管口不露出水银面)或向槽里一些,会产生什么现象?(3)如果换用粗管来做实验,实验结果又将如何?(4)设想如果在管的顶部或侧壁打一孔,将会发生什么现象?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能从多方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训练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灵感和顿悟,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实验情境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于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都还有七、八种其他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如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他方法的机会和条件,有意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则学生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探索出新的途径及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定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增强。

2.抓住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物理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通过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使之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若把握不当,也不能达到目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关键在于实验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进一步的假设推理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获得用实验方法无法直接验证的重要规律。但这一关键环节,往往有些教师不能很好把握,为急于得出结论,用教师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思维,使一个难得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机丧失掉。同样,在胡克定律的教学中,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过程,也是一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时机,如若把握不好,也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之处,以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途径。让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自行设计实验,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聪明才智,尝试科学实验探索的方法,增强科学研究的创造意识。而且,学生学过的知识可以在实验设计中得到综合应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例如,学习密度的测量后,让学生设计测某种粮食作物密度的实验(如高粱、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写出选择的仪器、实验步骤及减小实验误差。学习继电器后,让学生设计恒温控制器、报警器等,教学效果很好。

三、创设议论情境

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彼此交流、启发,会使研究的问题更深入,重点更突出,容易突破难点、疑点,使易混点得到澄清,易疏忽点得到强化,使获得的知识更扎实。通过议论亦可充分暴露学生对知识理解认识上的偏差,教师在传授上的不足,能有效地获得反馈信息,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