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

皮影雕刻艺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皮影雕刻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皮影雕刻艺术

第1篇:皮影雕刻艺术范文

作为第八代传人皮影世家,汤先成的“汤式风格”的皮影,自清乾隆六十年起,至今传承九代,历时两百多年而不衰。早在清嘉庆初,就已蜚声于湖北省内外。民国时期,汤格皮影就漂洋过海走出国门。汤先成自幼酷爱皮影雕刻艺术,在父亲悉心传授下,不到二十岁就全面掌握了汤格皮影雕刻艺术精髓。几十年来,汤先成雕刻皮影影身两千多件,影头影帽难以数计,并在2006年撰写了《汤格皮影》一书。此书三万余字,附图近三百幅,以说明文体裁,由浅入深讲述了皮影的制作工序、制作工艺和雕刻手法。

根据汤先成先生介绍,这门非物质遗产文化从唐代开始均传承下来,皇宫保留的剧目多,而民间相对少。因剧目表演的需要,长剧通常在实际演出的时候都会持续到一个小时以上。直到后期,在江汉平原范围内,皮影传播得更加广泛,开始从旧时皇宫走向平民百姓人家――在辛苦的农田劳作后,观摩皮影成为了受众面最广泛的消遣之一。从表现性上讲,皮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融美术、雕刻、音乐、投影和道白为一体。从表现特征上来讲,皮影既是雕刻艺术,又是表演艺术。它不仅是一门平面美术设计和雕刻技术,更融合了音乐、唱说、操作等多种表现手法。对表演者本身来说,能歌善舞也是表演皮影戏的先决条件之一。?

皮影的制作

“皮影戏,本源是皮,雕刻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汤先成说,从材料的选取到制作,这其中花费的心血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从工艺上来说,皮影的制作极其复杂。首先是原材料的选择,牛皮要用现宰杀的牛而不能是自然病死的,从皮质上选择最好的材料。之后通过浸泡的方式褪毛去脂,晾晒过后下料,根据皮影的大小,下不同的面积。从大体形状上整理成精胚后再精绘虚实线,即可开始雕刻。汤先成说,对老熟手可以完全跳过绘画的过程,直接雕刻图案。待完成后,修饰毛口,砂纸打磨平滑。雕工后是画工,对皮影相关部分进行上色制作。最后,除去牛皮里的水分,安装部件。经历了一系列复杂工艺后,皮影才可投入使用。江汉平原的皮影体积大,而北方的体积小。对于江汉平原来说,60公分的皮影算很小的,而北京唐山的皮影均只有2、30公分。

汤格皮影以皮质柔韧平滑透明、体型高大(70cm以上)、雕工精细、线条流畅、色彩鲜艳、颜色搭配得当、人物造型逼真、各种图案栩栩如生、操作得心应手和经久耐用而自成一格,在江汉平原乃至全国皮影雕刻艺术中占有一定地位,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

汤先成以实际样本介绍自家皮影特点:在操纵皮影关节处,普通皮影通常从脖子分割,但汤氏皮影是从胳膊上分关节。从角色上来说,汤格皮影只分文武,不分男女。“武皮影是2只胳膊,文皮影是1只胳膊。而制作中我们也简化了部件,汤格皮影为两指(称为上指和下指),而普通皮影为五指。其他细节,例如前后腿的绘制画工也不一样。”各地皮影因气候不同,大小也会趋于不同,北方天气寒冷,观众在室内,人数少皮影也小;而中原都是露天观影,因此皮影才会制造成形象较大的样子。“皮影雕刻方式都为阳雕阴刻。北方皮影体积小而皮薄,一把刀拉和推即可完。”汤先成展示他各样的雕刻工具道,“但是中原皮影人物较大,皮也厚,需要木椽加力捶打成型。”?

线条流畅,图案清晰,美观又灵便是汤格皮影的特点。汤先成从多方汲取素材资源,以完成最好的皮影造型。“京剧、汉剧、花鼓戏、黄梅戏,这些戏剧设计人物我都有很多观摩,包括阅读古典小说,对人物的描写依据也可以用在皮影的雕刻中。帝王将相,我就雕得鼻梁高耸、天庭饱满,渔樵之类,就会雕得低一些。”在艺术风格上,汤格皮影特别注重两点:一是阳雕阴刻中注重主次分明、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做到细腻与粗犷完美结合;二是注重人物的肤色、人物五官形状来刻化人物的性格特点。

皮影艺术的现状

汤先成先生致力于皮影艺术,不仅是源于江汉平原皮影戏申遗成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出于自幼对皮影艺术的喜爱。“所谓文化遗产也分为各种不同的情况,而文化遗产大致有两类,第一种是不用保护的,申遗后通过自身特色即可实现经济价值的回报和良性发展;而第二种是属于较为脆弱的,虽然前期或持续投入了不少资金,还是会无法避免慢慢消亡的局面。这是跟这门艺术形式是否有在现代生活中生存下来的鲜活生命力相关的。”

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是一方面,但传统艺术的市场萧条是无法忽视的客观事实。而作为历史文化传承者,汤先成在这方面做的保护努力也会面临艰难境遇。皮影在现代生活中所遭受的冲击力是空前的,因为人民群众业余生活的方式日益趋于多样化,可选择供消费和消遣的娱乐方式更多,人们不会选择去观赏这样一种古老的表达故事情节剧目的艺术形式。“如果拿现代电视剧一集的容量来和皮影比较,皮影戏来表达至少要用2、3小时,且不再具有可观性。市场接受度越来越低,已经不适合我们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现状。”汤先成回顾到,在市场经济尚未兴起的过去,甚至回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皮影戏受到喜爱是其他艺术形式无可替代的,仅在潜江就有40多个皮影剧班,盛况空前。“时期,皮影被列为四旧,我自己偷偷将皮影转移部分,但还是无法避免很多精品都被烧掉的劫难。而因为现代文娱生活的冲击,皮影戏濒临消亡的局面,不亚于第二次伤害。”

非遗在推广

为了更好地展现湖北民艺文化,汤先成在由楚新传媒《TA生活家》杂志联合光谷联合・武汉创意天地共同开展的传统手工艺术体验季活动中,专程推广了国家非物质文化

遗产――汤格皮影,并现场演示制作和表演的全套工艺。活动现场中,有很多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来看皮影戏,并亲眼看到皮影的雕刻、制作过程,汤先成在现场以工具向观众展示皮影复杂的制作工艺,让观众近距离真正感受到这门古老艺术所焕发出的文化魅力。

而在活动体验环节中,皮影戏现场教学发生了搞笑一幕。“娘子,我做了一件错事,望得娘子原谅。”“先跪下!”画面里的小人“蹬”地一声就跪下,双手作揖,不住的求饶,原本传统的唱腔改良成现代的语言,配上皮影戏的肢体动作,在观众的演绎下,显得新鲜又不失趣味,惹得台下的观众捧腹大笑。另一边,制作皮影小分队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一群“学生”把汤先成先生围成了个圈,认真的看着汤先成的动作,手上也有样学样的比划了起来。

第2篇:皮影雕刻艺术范文

关键词:皮影的起源;兴起与发展;工艺及表演

皮影戏也称作“影戏”、“灯影戏”、“土影戏”是我国民间戏曲的一种,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表演艺术。它用纸板或薄片透明的驴皮、牛皮、或羊皮等雕刻成人物、景观等,夜间在堂上设置一方白色的幕布,幕后借灯光照映,由艺人在幕后操纵影人来表演各种历史、神话、传说故事,观众从台下看,意态生动,惟妙惟肖,故称之为影戏。影戏的剧目、唱腔多与地方戏曲相互影响,影戏的表演由操纵者俗称“拿线的”和演唱者也叫“唱影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皮影戏是融绘画、雕刻、音乐、影像、表演及唱白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其唱腔丰富,音乐优美,操纵表演生动多变,千百年来深受百姓的喜爱。

一、 唐山皮影戏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的皮影戏历史悠久,关于它的起源说法不一,但是至少早在宋代就有明确的记载了,唐山皮影又称乐亭影、滦州影,因为是用驴皮雕刻的,所以又称驴皮影,与评剧、乐亭大鼓并称为“冀东三枝花”。唐山皮影是中国影戏的一个重要分支。著名戏剧史学家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剧史长编》中曾经这样评价唐山皮影:“因为熟在人口的关系,几乎成为一般影戏的代称”,足见其在中国皮影戏中的影响和地位。[1](P.7-8)唐山影在金祥,明晚清初得到了发展[2] (P.14-15)。唐山皮影的迅速发展要归功于一个叫黄素质的生员。明万历年间,在滦州有一位不得志的生员,姓黄,名素志,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但文才很好,而且绘画、雕刻件件精通。但时运不佳,屡试不第,无颜回归故里,乃出关游学沈阳,在悠闲的岁月里,慢慢成就了他的艺术贡献,创作影戏,以后白山黑水间颇盛行焉。1958年在乐亭县发现了明万历年间的手抄本影卷《炎天雪》和《薄命图》,其中《薄命图》还被收入了《河北省地方剧资料汇编》中。这两本影卷行当齐全,内容充实,充分证明唐山皮影在那一时期已经发展的十分成熟。[4](P.8)

唐山皮影兴起后,极受当地群众的喜欢,有记载: “上元夕通衢张灯演剧,或影戏、驱戏之类,观者达曙……冬孟月,……是月毕场功、劳农遣工人归,赛祭燕享,竟尚影戏,妇女群观,竟夕焉。”[3]也有记载:“用薄片透明之驴皮,雕成人物等形每演三夜或四夜为一台,每台价昂者须四五十元至百元,少者十数元至五六元不等。……于人家还愿或喜庆时用之,亦有岁时丰宁乡村醒资开演,以资娱乐者。”有道是:

滦河水越千秋,驴皮影伴它岁岁流。

五尺影窗唱千古,唱的名声贯九州。

这正是对唐山皮影繁荣发展的真切描述。

二、唐山皮影的制作工艺

唐山皮影制作工艺非常严谨,主要有刮皮、浆皮、选皮、下料、雕刻、上色、罩油、组装等步骤,其中以浆皮和雕刻最为关键。高超的浆皮工艺可以使雕刻的影人经过百余年仍能平整如初。唐山皮影雕镂精细,结构严谨,雕刻技法很多,以直刀为主,并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阴刻和阳刻,阳刻的线要直、均匀不能有圭角毛刺;阴刻的花纹清晰,大小均匀、不能断条。雕刻的基本刀法有:推刀、提插或顺刀、逆刀雕镂,不论哪种刀法,刀口要垂直,用力要匀、落刀要准、刀口回旋自如,刀线中,以尖利的直线和多变的圆线为主,特别是面部的雕刻,要求极为精细,结构轮廓线要宽,图案线要细,头脸手足都含有透视的原理,这样在影窗上看起来人物形象就透明鲜艳,生动逼真。行刀不能有一点错乱,刀口疏密组织要恰到好处,力求效果的完美、和谐统一。

唐山皮影的色彩,吸收了民间年画、刺绣、庙堂彩画的某些特点,根据影戏的要求,创造了自己独有的程式与风格。总的看,它以黑、红、绿为主色,虽然只有三原色,但在皮影戏中,镂空部位在影窗上显示是白,一些没有镂空的皮子上显示是黄,这样皮影在荧幕上就形成了红、绿、黑、白、黄五色。皮影老艺人又巧妙的运用补色原理把红和绿,黑和白有规律的结合在一起,使得唐山皮影黑白相间,红绿相映,单纯中求丰富,对比中求和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装饰风格,再加上老艺人变化多端的敷色技巧,或浓淡、或含露、或重抹、或轻描,把唐山皮影独特的造型和鲜艳明快的色彩配合在一起,使其更具物象的生动。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唐山皮影已经让众多的观众瞠目,他那精湛的表演艺术更是令人叫绝。

三、唐山皮影的表演艺术

唐山皮影戏的演出讲究以声感人,以动传情。声指说唱,动指皮影戏的操纵,影人的造型本身并没有表情的变化,要表现人物喜、怒、哀、乐的感情,操纵技艺起着关键的作用。唐山皮影人物的操纵以平移为主,传统的表演包括:影人的武打、换装等,因难度很大,手杆安装更适合于武戏的操纵,十分灵活,动作方便,不受限制,刀、枪、棍、棒等兵器在手上可以正反360度转动,可以完成比较复杂的武打动作,是唐山皮影的一大优点。唐山的老艺人们经过自己多年的实践总结了不同角色、人物出场时的特点和操纵技巧。譬如:武生的操纵在动作中显出威武矫健的气势和豪放不羁的性格,像杨宗保、薛丁山这类角色,要做到:举止如山重,开打似叶飘,挺立如玉树,走路像风扫。文生则要走起路来稳稳当当,步子迈的慢而沉稳,于落落大方中见其倜傥潇洒。像梅壁、张生这样的角色。[1]一些民间老艺人总结出了这样一句顺口溜:武旦上场身一扭,彩旦上场手掐腰,花旦上场身摇晃,青衣上场双手交等等。

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齐永衡是当代操纵皮影的高手,在唐山一代被人们称为“杆王”,他不但善于表演马上步下的长枪短打,也善于文戏中各类人物的不同情感的表演,而且对于童话、神话中各类动物的表演都有独到之处,他的表演细腻生动,手疾眼快,来去无痕。令人叫绝的是:他在表演猴子吃桃时,可以让桃子越咬越少;他表演人物骑马,马可以四蹄迈步;表演白骨精洗脸时,可以将黑脸洗成白脸,丑脸洗成俊脸,还可以梳头戴花照镜子,令人目不暇接,观众称赞他是“活影人齐”。齐永衡还应邀到法国等国家讲述皮影操纵技艺,国际友人称赞他的表演可以和魔术相媲美。

四 、唐山皮影——中国民间文化的使者

唐山皮影戏一直在保持着他们自己的辉煌,这种持续性的状态与他不断的改造与完善自己有着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唐山皮影一直在改革中求得发展。就影人的大小来说,最早的影人是七、八寸高,后改到1尺2寸,2尺和2尺5寸;并且改进了造型,特别是有的影人在脸部用了透明胶片,并彩绘出新式的脸谱;影窗由原来的高3尺、宽7尺扩展到现在的宽18尺;照明灯光由原来的油灯、汽灯、电灯演变到现在的40只荧光灯组成的灯箱;管弦乐在原来的四胡、唢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笙、琵琶等;打击乐也由原来的一人包干,改为几人分打;并增加了表现云、水、烟雾、火等特技手段;同时影戏的唱腔也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并培育出很多新人,这些改进使唐山皮影呈现出新的光彩。

唐山皮影以极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灿烂的艺术成就红遍了海内外。在国内,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曾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摄成电影,搬上了荧幕。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拍摄了新闻艺术片——“唐山皮影戏”。2003年拍摄了皮影电影《小康之路》。在2006年的春节晚会上,以皮影戏为基础改变的皮影舞蹈《俏夕阳》,成了这台晚会上献给全国观众的一道独具民族特色的盛餐,从此唐山皮影在全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国外,德国和法国的一些博物馆还收藏有许多唐山皮影的造型和演出器具;在美国纽约还有滦州风格的皮影演出剧团。改革开放以来,唐山皮影先后到美国、法国、荷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几乎场场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唐山皮影老艺人们精美绝伦的表演艺术和令人叫绝的操纵技巧令众多的外国皮影爱好者为之倾倒,唐山皮影艺术被誉为是“世界皮影之最”,是闪电般、魔术般的艺术。唐山皮影不仅是独具风采的演具和具有高度艺术造诣与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更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使者。

参考文献

[1]鲁杰.唐山皮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魏革新.乐亭皮影[M].河北:乐亭印刷厂,1990.

第3篇:皮影雕刻艺术范文

关键词:皮影艺术 三维动画 角色

1.皮影艺术与三维动画技术的简略分析

皮影戏俗称“影戏”,是我国古老的集演、唱、灯光及美术雕刻为一体的一种戏曲表演样式。皮影艺术的形式具有概括、夸张、简洁,色彩单纯、强烈,皮件雕刻细腻、制作精美,动作表演流畅、独特,舞台灵活等特点,这些特点都非常适合运用到动画的设计中。

电脑三维动画软件目前有3D Studio Max、MAYA、Sumatra、Lightwave、Rhino等,都有着各自的独到之处。三维动画软件包括一般三维和视觉效果制作的功能,而且还能根据要求设定角色模型的运动轨迹,建立虚拟摄影机的运动、数字化布料模拟、毛发渲染和运动匹配捕捉技术,有利于制作复杂的影视镜头与画面。总括来讲,三维动画软件其特点是可进行立体的、真实的形象造型展示。

2.皮影艺术与三维动画的结合方法

当代的动画创作需要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艺术与技术的全面把握是创造完美动画的必备条件。

2.1皮影中美术类功能与三维角色模型的结合

角色塑造是三维皮影动画制作的关键环节。皮影电脑动画不仅能真实地再现皮影艺术的基本原理和风格特征,制作时还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进行随意的修改。同时我们可以打破皮影艺术作为传统艺术的沉重性,根据剧本内容借鉴现代艺术多样化的表现手法,融合时代流行文化元素,创造个性鲜明的角色形象。

2.1.1皮影图形与角色模型的结合

对于动画的造型而言,夸张与变形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段,在这一点上,皮影艺术与动画造型在设计手法上是一致的。在皮影艺术中,人物的表现一般为侧面,在外形轮廓上,不太注意五官的体现。但是对于影人的眼睛却做了极度的夸张,双眼便成了传“神”的主要对象。整个人物在造型上大气质朴,而对于服装等部位细节的处理却又精细缜密,没有半点疏忽。在三维皮影动画中,人物不仅能表现侧面,还可以以不同的视角多方位表现,所以三维角色模型的设计要注意吸纳皮影的艺术特征,在体现皮影整体造型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的同时,使模型设计卡通化、夸张化、符号化,把握形体比例特征上半身长,下半身短,四肢比较细,关节灵活的特点。

2.1.2皮影雕刻与角色模型的结合

皮影雕刻融合了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以及年画的诸多特征,用刀十分讲究,雕刻工艺精巧细腻,同类角色身首互换性好。这就要求在建模过程中,在把握住人物整体的前提下,尽可能细腻精致。这些要求和特征在三维软件中可以使用贝赛尔样条曲线分段逼近的方法来构造影人的外形,这样做不仅可以真实再现其复杂的轮廓,也可以反复调整控制点位置和曲率,从而使曲线尽可能光滑并制作出细致精美的雕刻效果。角色在三维动画中表现运动和变化时,具有特殊的质感和立体感。这样就可以轻松解决传统皮影雕刻的难题,开拓皮影艺术表现方法的新空间。

2.1.3皮影色彩与角色材质、贴图的结合

传统皮影艺术的色彩由于使用规律主要受中国民间五行五色的主宰,较多地运用青、赤、黄、白、黑五种原色,其次从皮影艺术的染色来看,一般采用中国民间年画浓墨重彩的着色方法,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装饰性风格。在三维皮影电脑动画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定义模型的材料质感的特征,即色彩分析、纹理贴图式样分析、物体属性分析,依照这些原理从而为角色各部分创造千差万别的材料质感。定义皮影角色模型的材质属性中的色彩配置可以直接用加色法、减色法原理进行配置,或者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原色。运用纹理贴图可以为角色的染色制作出浑厚沉着,对比强烈,丽而不艳的色彩效果。贴图的绘制可以运用photoshop,软件中众多的特效功能和不同质感、款式的笔触来制作图片。

2.2皮影表演功能与角色表情、动作的结合

传统的表演方式,一个皮影人物通常只用三根耍杆来控制,因此人物的动作可以说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比如说影人的腿部),但三维技术就可以不受这样的限制,它使“皮影”人物形体动作更流畅,面部表情更丰富,细节性更强。如复旦大学艺术数字化研究基地设计制作的《梁祝》,从皮影建模出发,建立了一个数字化的“皮影世界”。在真实再现皮影的复杂轮廓的基础上,可根据个人审美观念的不同,用曲线拼接出新颖别致的图案,实现了使用者用电脑自编自导自演皮影戏的功能。为了表现皮影戏中的动感,他们将整个影人按传统皮影戏的十一个部分(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来构建,再通过设置在关节处的隐藏点来对齐整个模型,使皮影人物做出转身、行走及其它各种动作。在深圳环球数码公司制作的《桃花源记》中,骨骼设置上参考了大量民间皮影工艺品的真实关节设置及其结构特征。在电脑虚拟角色的骨骼设置上,尽量使其接近于传统皮影作品的设置样式,保证所完成的皮影动画作品在韵味上能够和传统的皮影戏相吻合。另外一种思路是利用面部运动和动作捕捉系统,将捕捉到的数据传送到三维软件中与模型匹配,实现仿真的角色表情与动作。

2.3舞台光影效果与三维场景、灯光的结合

皮影是利用光和影来表现的造型艺术,“光影结合”的传统表现手法在其他剧目中也经常使用,如《埃及王子》里面的“戏中戏”独立段落表现埃及王子在梦境中的处理手法。计算机通过光学原理的运用,能够自由确定灯光的类型、颜色、强度、位置以及它们随时间的运动变化,表现角色各部分的关系、阴影、渲染质量,建立一种能表现皮影戏背投影效果的光照模型,模拟出皮影人物晶莹剔透的影像效果。通过顶点追踪算法作为基础模型,再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修改和优化,这些特点都在算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而能将瑰丽古朴的色彩,光洁透明的皮影质感和戏台上光影的空间感在阴影中表现出来。此外,还可以开发皮影动画制作系统,该系统的设想就是在三维模型上绘制皮影图案与纹理,然后将三维模型绑定骨骼运用动力学驱动模型形成动画,最后渲染成二维或三维剪纸效果。完善该系统后动画的制作功能将更加完善,届时将内含各种题材的皮影造型的参数模型,以及一些皮影风格特效,这将是我国皮影动画制作上的一次尝试,使皮影表演的空间和时间得到了无限的延伸。

3.三维皮影动画艺术的美学分析

从三维皮影动画的研究和探索中我们发现,电脑技术在真实地再现皮影艺术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打破皮影艺术作为传统艺术的束缚,在内容和形式上赋予皮影艺术新的元素。制作出有机而多变的角色身体,甚至角色的皱纹与关节,角色的造型和动作更加优美和流畅,面部表情更丰富,细节性更强。比如角色面部特写、手指关节的运动特写运用到影视拍摄所特有的摄像机拍摄方式中,还可以加入一些电影特效,如:淡入淡出、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等表现手法,更加符合影视动画作品表现的需要。在质感的处理方面,甚至还为部分特定的角色进行了局部毛发及衣物的动态解算,从晃动的衣襟,到如丝的毛发,其质地也在一步步地趋向于真实;能营造出皮影的透光视觉效果。

第4篇:皮影雕刻艺术范文

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平面设计的元素多样化丰富着我们的视觉体验,不同设计元素的运用可以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皮影,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纵观我们国内的平面设计,却很少运用这一视觉元素,显得较为冷门。但我却对皮影情有独钟,它的色彩、图案以及深刻的寓意都与平面设计有着极大的契合点。

皮影的起源和发展

皮影,是中国的一门民间艺术,它借助光影原理将兽皮雕刻成各式各样的影偶形象投射在白色的幕布上,艺人们在幕布后方用竹竿支起影偶来进行演绎。皮影在中国固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对于它的起源却无从考证,有人认为早在三千多年的先秦就出现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皮影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皮影的兴盛时期来说,毋庸置疑是出现在唐宋年间,到了明清时期,达到了历史的巅峰。中国地域宽广,皮影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各具特色。

皮影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日益纷呈,皮影也凭借着其系统的视觉表现体系,为设计师们所爱。海报设计中,设计师们看中皮影艳丽的色彩搭配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图案,可以让海报脱颖而出,在很好的点明主题的基础上又可以成功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会带来意料之外的宣传效果。在包装设计中,皮影对于土特产包装的设计来说是最合适的元素之一,它们都致力于体现传统和地域性,设计师们不仅仅是对皮影形象的复制粘贴,他们在很好的把握皮影元素精髓的同时,将自己的创新融入其中,让人们耳目一新。

皮影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平面设计随着社会发展的脉络日益壮大,皮影却在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中逐渐被人们淡忘,怎样将一个失去土壤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我想是当今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设计师们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将皮影的魅力元素与平面设计相融合,在不断革新中传承和发展皮影文化。

1.独特的色彩韵味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色彩是视觉元素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运用,对人们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据英国心理学家格列高研究发现,色彩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它不仅对人们的视觉产生影响,而且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都会产生情感的冲击。例如红色、黄色等暖色系会给人带来一种温暖,蓝色、紫色等冷色系会给人一种冷静的感受。

皮影中的色彩大致表现为红、黄、绿、黑、白这五种,且明度都很高,这种大红大绿的色彩表现,不仅对比强烈、鲜艳夺目,更重要的是可以很好的表达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情感。在平面设计中,选择这种冷暖对比强烈的色彩表现手法可以成功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达到设计的目的。同样,皮影中大面积的色彩平铺和对比也是平面设计可以借鉴的表现技法。以前在人们的眼中,大红大绿搭配在一起是俗的,但在阿迪达斯的衣服和运动鞋设计中,设计师就大胆的采用皮影中纯度极高的大红大绿搭配在一起,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时尚的气息。皮影的色彩搭配让我们读懂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平面设计在运用皮影独特的色彩韵味的同时,不断创新,化庸俗为高雅。

2.精致的雕刻镂空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说到雕刻镂空,或许很多人会想到中式建筑中的门窗设计,在皮影造型中雕刻镂空是其非常有特色的表现元素之一,它在空与不空中表现一种图与底的关系,镂空的表现技法使得画面形成丰富的层次感,带给人们独特的视觉感受。这种镂空被运用在平面设计中,不仅体现着中国传统元素的魅力,而且通过含蓄的情感表达,同样也深受欢迎。例如在很多的楼盘折页广告的设计中,常常运用雕刻镂空,这样的设计是一种诗意情感的传达,丰富视觉感受的同时赋予受众无限的遐想,从而使人们迫不及待的打开镂空页面去阅读内页,进而达到宣传的效果。在中国白酒的包装设计中,这种雕刻镂空同样运用广泛,其很好的体现了白酒品质,也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3.生动的造型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图形的外貌体现着其韵味,皮影造型本着中国传统美的原则,突出表现一种虚实结合的造型特征,通过“虚”与“实”的相互衬托,表现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理念。装饰图案是皮影造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在影偶的服装造型上,大面积装饰图案的运用更显其意蕴。平面设计对于皮影造型的运用可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提炼的基础上赋予新的观念和情感。例如在某民族品牌的服装店的海报设计中,就利用皮影的造型来表现民族服装的吸引力,其丰富多样的装饰图案与海报主题不谋而合,在很好的宣传民族品牌服装店的同时又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多方位的表现出来,让人们印象深刻。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元素更是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探究,皮影艺术虽然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并不广泛,但我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今后的平面设计中一定会有属于皮影的一片天空。

第5篇:皮影雕刻艺术范文

关键词:戏曲脸谱 剪纸 孝义皮影 装饰造型

第一章 皮影戏的起源与流转

皮影艺术起源于何时,民间传说不一。其中以殷商说为最早。其论据是老年山西皮影艺人都供奉黄龙真人。黄龙为殷纣故事人物,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史料记载,皮影戏在经历了唐宋两代的漫长发展演进后直到成熟。

皮影戏艺术发祥于我国陕西、山西、河南交汇的黄河流域,因其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广大民从,所以流传甚广。山西皮影兴于清,分为南路北路。北路即晋中皮影,尤以山西孝义皮影而闻名,建国后几度兴衰起伏,直到现今得到认可。

第二章 皮影、戏曲脸谱、剪纸三种民间艺术形态的交融之处

皮影属于戏剧艺术,但它不是由人来表演,而是借助于雕刻出来的艺术形象,摆合设帐,投光为影,以影为形,随形演唱。它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戏曲、剪纸、窗花、魔术、表演与一体的中国传统艺术样式,它成为一种地方民间文化的集合体,为人们喜闻乐见。

皮影艺术是通过程式化、脸谱化给各类人物定型的。皮影的脸谱化充分发挥了戏剧的特殊效果。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的其他剧种脸谱的形成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皮影还与剪纸有着极深的血缘关系,皮影注重描样、雕镂、着色工序和剪纸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它吸取了剪纸的雕刻镂空技巧。皮影还与木偶、宗教壁画、雕塑、木刻浮雕、画像砖、门神年画、铜镜等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各自的道路上走向成熟。

第三章 孝义皮影装饰造型特征

(1)皮影形象塑造的写实化和夸张化

孝义皮影为了突破平面影人只能在二度空间里上下移动的局限,艺人们在影人形象的塑造上采用了合理的夸张、变形手法,从而增强了影戏表演的可观性和生动性。其人物的夸张造型,主要是运用线条的变化来实现的。

孝义皮影的人物一般高只有40厘米至50厘米左右,为了弥补影人体小的不足,因此便突出了最能显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部位――头部。其头与身的比例通常为1∶4,头部的放大,就给盔帽、凤冠等的精工细雕提供了充足空间,从而增强了头部的观赏性和表现力。

(2)立体表现的多元化和自由化

由于皮影是用平面造型形象在平面的帷帐上表演的艺术,它所有的人、景、物均不讲究三度空间,这就使得孝义影人在很早就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

(3)图案运用的秩序化和灵活化

孝义皮影的人物造型还具有“外简内繁”的特点,即外轮廓概括和简练,而内部的镂刻繁复。尤其体现在图案的构思上,大胆吸收了当地民间刺绣、剪纸中如水、云、龙、风、花、鸟等纹样。其图案无论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放射与回旋都体现了赏心悦目的装饰性和秩序性。

(4)人物造型的戏剧化和地域化

孝义皮影,特别是纱窗影人(指的是碗碗腔皮影传入山西后)根据剧中人物角色的不同,对脸谱中的眼睛、鼻子、嘴唇等部位都进行了有效的加大或移位,以深化人物的典型形象和性格。

孝义皮影戏大多为神魔戏,人物的服饰均根据其在神话传说中的特殊身份而雕有独具特色的图案。皮影人物不能相互代替,即使同一个人也会根据特定的剧情、心理来设计相应的服饰和外形。

孝义民风淳朴,人性“重厚知义、善信好文”,在饮食、服饰上追求简约朴实。再加之古时交通不便、相对闭塞,所以其皮影人物造型就和当地人们的长相气质、风土习俗、审美趣味等联系在了一起,从而逐渐形成了“大额头、蒜头鼻、头饰后倾”的形象符号以及形体概括、夸张,线条简约粗放,图案设计疏密适宜、内柔外刚,人物性格鲜明等地方特色。

第四章 皮影装饰造型的意义及应用范围

(1)皮影装饰造型对动画漫画的影响

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之一。皮影戏是利用幕影原理,将表演的影子与音乐伴凑和说唱配音联合运用的雏形视影艺术形式。国际电影史理论界公认,皮影戏艺术是后来发明电影的先导。

在当代的电影艺术中,皮影技术还为动画制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工艺手段和创作思路。从1958年第一部皮影美术片《猪八戒吃西瓜》起,已有许多部吸取皮影人物造型和表现技巧的美术片问世。

(2)皮影装饰造型对木偶戏的影响

木偶戏常与皮影戏合作。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俗称“木圪塔”,它和皮影戏都由演员操纵木偶或影人,并配合演员唱腔和伴奏而进行表演。

(3) 皮影装饰造型对木版画、年画的影响

皮影装饰造型还渗透在民间木版画和年画中。特别是以戏曲题材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戏曲版画和木版画,其作品之多,造型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在表现方法上,结合了当地风俗民情。在空间处理、形象特征表现、色彩配置等等上又和皮影造型都有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形式上一般以灯画、条屏、拂尘纸、横披等形式出现。

(4) 中国皮影艺术之中,还蕴涵着许多历史信息

学者们可从中研究中国历史中的民俗民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戏曲史以及衣食住行等多方面问题。

“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扎根于民间的孝义皮影艺术,是三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我们应继承和发扬皮影这一中国原生态文化遗产特殊样式,并使之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孝义皮影》,侯丕烈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01.01

第6篇:皮影雕刻艺术范文

历史文化旅游对我来说总有一种欲罢不能的诱惑,例如流传千年的华县皮影戏,好像总带着些神秘气息。就那么坐在台下时,仿佛已被召唤进她编织的梦中,静静看着台上一幕幕的悲欢离合。时而是温婉朦胧的女子倩影在广舒长袖诉尽脉脉柔情,时而是励兵秣马的古时军队在兵戈操练吼出阵阵虎啸。时光好像透过薄薄的幕布,让那些正在举手投足的皮影角们带人穿越了千年。

来到此地,领略这在秦川腹地回荡了上千年的绵绵绝响,并道尽了嬉笑怒骂、忠奸贤恶的皮影艺术自然就成了华县旅游的重头戏。

一方帷幕掩绝活

“腾腾杀气威,武艺战高魁。韬略世无比,行兵把将摧。本帅狄青,韩天化与我教场比武,若还不胜回马力成功……”这是华县皮影《刀劈韩天化》中狄青的一段唱白。在台前听得津津有味的我,忍不住想跑到后台去看看这传说中的“签手”绝活。

这一看,感叹果然名不虚传,原来所有的皮影角色都由这位“签手”一人操控。这出《刀劈韩天化》讲的是北宋仁宗年间,北方番将韩天化借进贡之名,实为刺探宋朝实力,狂言挑衅,后与宋朝将领狄青在校场比武时被狄青用拖刀计将之斩首。由剧情可知全剧最精彩的就是打斗戏。只见那台上皮影下马上马时娴熟自如,翻腾倒跃间令人眼花缭乱,震天呼喝中好像活了一般,最后手起刀落、刀起头落更是干净利索。要不是看到台后的情景,谁又能想到这些皮影灵活配合的高难度动作都是出自一人之手表演而来呢?用叹为观止来形容真是毫不为过啊!

而负责“前声”这位要是论“绝”更是不遑多让。很多皮影戏文中听闻花脸戏声稳字重、中气十足、豪迈如雷,开阖间似能震裂金石;生旦戏却启口轻圆、柔情似水、转腔疾徐绵细,仄字收音,尖亮切响,如情丝随微风上下浮舞,典雅飘逸。全品而感之抑扬顿挫,一曲三折,余音绕梁,荡气回肠。每个角色的唱腔可谓各有千秋,但是来到台后观看才知道,原来生旦净丑所有的角色都是由这位“前声”一人演唱的,不但要唱,还得一边唱一边弹奏月琴打大鼓!这可真是够有意思的,我也终于体会到了华县皮影戏称“绝”的奥妙之所在。

绝唱终得不绝响

看着众多的与皮影有关的宣传,真正能感受到当地政府对于这项古老民间艺术的扶持力度,也难怪每年有那么多对皮影痴迷不已的外国游客纷纷慕名而来。然而在如今的红火下,谁又能想得到皮影艺术当初面临的窘境呢?

历经了千年战火和数次文化运动都倔强生存下来的华县皮影戏,却在前几年遭遇到了后继无人的状态。在前卫的外来文化冲击下,加上之前的皮影艺术缺乏创新,使很多当地的年轻人对这一古老文化提不起太大兴趣,更有甚者不知皮影为何物。另外,华县皮影艺人也呈现出较严重的老龄化趋势。2001年清明节前夕,华县最好的“签手”郝炳黎驾鹤远游,精通皮影戏的老艺人更是寥若晨星。诸多原因使华县的皮影艺术在国内的发展遇到了面临真正变成“千古绝唱”的尴尬境地。

为了能将这古老的艺术继续传承下去并捧回“中国皮影之乡”的荣誉牌,华县政府授予潘京乐、汪天喜等16位民间艺人“华县皮影传承人”称号,同时华县还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皮影传人。在当地政府帮助下,现在全县皮影雕刻从业人员已达1000多人,各类班社加工点23个,年可实现产值1000万元,皮影产品远销10多个国家。

说不尽的千古闻,唱不完的离合调,三尺生绢的戏台,悲怆古朴的唱腔。皮影艺术就好像一瓮醇香朴实的老酒,恐怕也只有懂她的人,才能品味出她古老难言的故事。历经沧桑的她,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欲迎接众人的欣赏。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中,这千古绝唱定不会成为绝响,反而会经过岁月的沉淀焕发出更加明丽的华光,因为她的风韵是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独有气质。

皮影戏的欣赏

在华县当地,皮影戏又叫“五人忙”,顾名思义每场戏由五个人组成。其中分工如下:

“前声”――这是五人演奏中最重要的工作,生旦净丑都由这一人演唱。唱的同时还要打大鼓弹月琴,相当于一个乐队的指挥。

“签手”――负责操纵所有的皮影表演;

“坐槽”――也叫打后台,负责敲锣、打碗碗、击铙、打梆子等5件乐器;

“上档”――主要负责拉二弦琴和吹唢呐;

“下档”――主要负责拉板胡、长号和配合签手。

所以虽然是五个人的班子,但是隔着幕布听上去就像是整个乐队的效果。

老腔是皮影戏最早的唱腔,因为她在华阴、华县一带形成时间较早,与随后形成的碗碗腔(时腔)相比,显得古朴粗犷,故称老腔。至于现在华县皮影戏的唱腔――碗碗腔,是陕西人民最喜爱最流行的皮影戏主要剧种之一,为陕西东路皮影的正宗。

既然来到这,不妨听上一曲,感受下皮影戏绵延千年的艺术魅力。

皮影的制作

华县皮影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精细,最优等的华县皮影为全手工打造,以上等牛皮为原料,经泡、刮、磨、刻、染、熨、缀等二十余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制作工艺之精湛令人拍案叫绝。但是总的来说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大步骤:

镂刻雕镂时扎皮子上的刀子不动,手指推动皮子来刻镂,即“推皮刀法”。雕刻完的大部分角色以侧面单目为主。“公忠者雕以正貌,奸佞者刻以丑形”, 影人的造型精巧玲珑,体型夸张大胆,镂刻工艺精美无匹。

染色采用传统绘画工笔重彩方法,以镂线分色,用固有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用大红大绿作强烈对比,镂线计白,自然调和,绚丽谐调,简洁明快,精致高雅。每件影人都具有至高无上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堪称艺术珍品。

连缀成型用来连缀的绳,过去是牛皮制的,现在一般是棉绦线。华县皮影影人一般由12~13个部件组成:1个头茬、1个身子(实指上腹)、1个下腹、2条大腿、2条小腿,2支上臂,2支下臂,2只手。

皮影选购

价位

华县皮影工艺品价位从十几元到几千元不等。若是只想留作纪念,可以购买价位稍低一些的皮影;如果有意收藏皮影工艺品的朋友,大概花费几百到1000元左右就能买到做工非常精美的皮影;若决定投资皮影工艺品的朋友,建议您购买成套或是成系列、有故事情节的皮影,会很有投资收藏价值。

如何鉴定皮影的优劣:

颜色:手工制作的皮影质地柔软、透亮,皮子较薄、较白,机器刻出的皮影则颜色发黄发硬。

年代久的皮影颜色较为发乌,并且有使用过的痕迹,这种老皮影相对来说更有投资收藏价值。

材质:最好选择牛皮材质的皮影。牛皮的韧性比其他材料大,在雕刻制作上有优势,在艺术表现上可以做到更精致、更细腻,而且牛皮较厚,不容易打卷或翘起。

花纹:机器制皮影不易雕刻出难度较高的“万字”“雪花”等造型。

气味:运用激光制作的皮影,会留下一股气味。

看价位:一般来说机器制作的皮影价位较低。

>>华州国际皮影生态园

是国内最大最全的皮影博物馆,馆藏大量珍贵的华县明清时期的古旧皮影和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皮影,是文化旅游的好去处。

景区地址: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华州国际皮影文化生态园

景区游览线路:卧龙石华州国际皮影艺术博物馆民俗园参观皮影雕刻、染色工艺黑陶苑观看黑陶拉坯、压光、影雕等工艺黑陶和皮影展厅黑陶皮影互动

门票价格:成人票60元(团购可优惠)

【行程规划】

在华县观赏皮影戏及相关艺术作品大概用2天即可。与老艺人进行下交流可以使您对于这门古老的艺术有更加直观的感怀。除了参观皮影艺术博物馆、观看皮影戏表演外,最好也去考察下皮影傀儡艺术的制作,这项堪称华县一绝的技艺已令很多中外游客为之倾倒,相信定会使您觉得不虚此行。

时间充足的朋友也可以去西安游玩一番,这座十三朝古都距离华县仅仅两个小时的车程。临潼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清池、秦陵地宫,还有市内的钟鼓楼、回民街、大雁塔等也都是驰名中外的著名景点。

华县皮影戏背景资料

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相传起源于汉代。据说西汉文帝刘恒的幼儿由一位宫女照看。一天太子哭闹不止,聪明的宫女便用梧桐树叶剪成人形,借着纱窗的阳光,一面用手舞动梧桐叶子,一面口哼小曲,太子马上转哭为笑。

相传汉武帝非常思念早逝的李夫人,一方士面见汉武帝说能使李夫人还魂来见,武帝允之。到了夜晚,方士设立帷帐,摆上酒肉。当他在帷帐内点燃蜡烛后,帷幕上忽然映出了仿若李夫人的身影,令坐在帷帐外的汉武帝为之神往。这段轶事在《搜神记》、《论衡・自然篇》、《汉书・郊祀志》等典籍中多有记载。后皮影戏兴盛于唐宋,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

皮影于十三世纪左右传入西方,至今仍在中国保留着它的原始风貌,堪称“国宝”、“中华一绝”。皮影俗称“灯影子”,在灯光的照射下,以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甚至因为它古老的渊源,华县皮影也有“中华戏曲之祖”、“世界电影之父”的美称。

第7篇:皮影雕刻艺术范文

关键词:皮影;桐柏皮影;造型;镂空刻花;刻工

中图分类号:123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213―02

1 皮影的起源及分布、

1、1 皮影的起源

皮影始于春秋战国,江陵望山一号楚墓曾出土镂空刻花皮影。至西汉,皮影进入宫中,为太子,宫妃的游戏之物,到了唐代,皮影雕刻日益精致,敷色填彩。真正让皮影成为百戏中的正剧,不但流行于酒肆茶坊,而且登堂入室,甚至作为皇家庆典的点缀。南宋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京师”指汴京开封。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说:“原汴京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也描写过北宋时皮影演出的情况。元宵灯节,开封城内“华灯宝炬月色花光”,许多街口设置了“小影戏棚子”。皮影艺术是我国最早闯入世界的戏剧艺术,在埃及,土耳其,法国德国等国和南亚一些地区相继出现的皮影,就是在南宋传播过去的。

皮影艺术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戏剧于一体的综合性古老民间艺术形式。也称“卡通艺术的鼻祖”,千百年来在我国的广大地域普及和流传,成为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传统造型艺术中最成熟,最完美。最生动,最有影响力的种类之一。它所形成的独立的造型体系在中国造型艺术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皮影的分布

皮影戏艺术发祥于我国陕西、山西、河南交汇的黄河流域,因其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广大民从,所以流传甚广。传至明清时代,河北滦州皮影异军突起,进而形成了皮影艺术的东、西两大主体派系。滦州皮影的崛起,将我国皮影文化带到了历史的高峰。清末民初,皮影戏在全国遍地盛行。只是在近代社会动乱和新潮文娱的冲击之下才陷于现状,但是在现代多元化的时代环境让我们又开始回味这些民族的瑰宝,各地的皮影艺术开始得到抢救性的挖掘。这其中就包括河南的桐柏皮影。

桐柏皮影以桐柏县为中心,艺人集中居住在县城以东的月河,吴城,毛集,固县,果园等乡镇。当地演出皮影时,历来用明火油灯(老鳖灯)照明。“皮人”很容易被熏黑,所以每隔八年就要刮一次,重新上油。清末至民国初年是桐柏皮影的鼎盛时期。

2 皮影的艺术风格

2、1 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

皮影造型风格独特,因此在美坛中独占一席。它为了适于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对于人物的造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人物造型平面化。

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2)人物造型艺术化。

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3)人物造型卡通化。

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

(4)人物造型戏曲化。

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

2、2 桐柏皮影的造型艺术风格

(1)桐柏皮影艺人巧妙地对待影人平面造型。

艺人们把不同的视向,不同的空间,不同的物象,以自己的理想为中心进行削繁增减变形移位,“乾坤倒置”等手法,巧妙地运用到皮影艺术的各种美术造型之中。大多数采用正侧面的美术造型(即半侧面)。这一技法,俗称“五分相”。我国古代的岩画常用侧面形来画奔跑的猎人与兽。战国时代的《水陆攻战鉴》中的人物形象全是侧面的。尤其是南阳汉画像石刻,更有很多侧身的形象。皮影艺人成年累月与影人的“影”打交道,靠“影”和观众交流思想感情,最懂得怎样突出形的基调一剪影,以获得强烈的形象效果。桐柏皮影艺人是能动地对待人造型这个平面的,在影人的侧面形象中,为了点明服饰,往往加入正面形的图案,而不加“透视”。

制作皮影造型的材料,因地而异。河北的“滦州影”以驴皮为材料,故有“驴皮影”之称。桐柏皮影是用当地的黄牛皮制作的,每件造型要通过备料、画样、雕刻、彩绘、压平、上油、连接等工序。同一张牛皮的各部位有厚薄和透明度的差异,艺人们有“亮的做头、薄的做帽”的口诀,其余部分做影人的身子和道具。桐柏皮影的影人是装配式的,由“头”、“盔帽”、“身子”三个独立的部分组成。平时这三部分在箱中有各自的摆放位置,演出前根据剧情按角色身份临时组装。

(2)桐柏皮影的造型艺术。

桐柏皮影造型整体性强。基调明快,与南阳汉画石刻粗犷概括的艺术手法相通。艺术家们敢于大胆夸张,也敢于舍弃细节。影人的剪影略呈上窄下宽,上肢的这种倾向更明显,上端细,越到袖口越宽,成喇叭状。这样做,能使关节部位摩擦面缩小,动作的影响效果清晰。上窄下宽的形状还与中国传统的服式基调相结合,南阳汉画中的人物形象也是这样处理的。桐柏皮影影人造型的外轮廓很简洁,而影人身上的刻工与画工都很精致,尤其是镂空比较多。在同一台戏上出现几个影人时,如果外轮廓线繁复琐碎,就难免出现零乱混杂的局面。桐柏的皮影艺人把影人的外轮廓归纳概括成平直或略圆的大线条,即使铠甲边缘的曲齿线,也是在平直线条上作规则的重复,不破坏大线条的总趋势,只有盔帽部分的轮廓有较复杂的变化,这样的处理是一种外简内繁,以简统繁的手法。

(3)桐柏皮影造型的夸张处理。

桐柏皮影造型的夸张处理表现在上肢结构的设计上。生活中的人上肢分为三节:上臂,前臂,手,而桐柏皮影影人的上肢是四节,它把上臂又分为两节。生活中的人不可能有这么长的上肢,影人的比例与结构却有利于增加动作的幅度,能作出一些活人无法做到的动作。这一夸张的造型和结构并不让人觉得别扭,反而增加了整个造型的幽默感,因为桐柏皮影的造型基调本来就不是自然主义的。艺人们在处理演出功能与生活真实之间的矛盾时,敢于大胆打破人体规律的局限,表现了民间艺术家的巧思与气魄。为桐

柏皮影全场戏只有一个人掌“扦”,掌扦师傅可以每只手各操纵一个影人,表演对话动作及武打,他边演边唱边念道白,由一个演员完成整台戏的唱念做打,这很接近过去北方街头布袋木偶戏“扁担戏”的演出方式。不同的是桐柏皮影增加了由四个人组成的乐队。由于桐柏皮影演出方式和影人结构的局限;它不能作出面部表情,只能依靠形体动作,主要是上肢来表演。决定了它的动作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影人的动作程式是与观众约定成俗的,如“对打”“败阵”等。生活中的人在行走时同时晃动两条胳膊,而桐柏皮影在表演行走时,掌扦的只晃动一根扦,让影人的一条胳膊晃动。同时向前移动影人,另一手把定另外两根扦,这样表演,影人的动作和有舞蹈的感觉。“对打”要“三回九转”掌扦的两手各持一个影人,使影人面对面交手三次,即三个回合,每个回合影人要相互用兵器或拳头正面对打一下,反背过身来,然后再转个身来面对面打一次,这样就是正,反,正三转,三个回合共九转。“败阵”的表演程式时败了的那个影人把武器高举过头,背在身后转身退走,这种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落荒而逃”。桐柏皮影的动作是富有浪漫色彩的,了解这些表演程式,我们就能理解桐柏皮影造型为什么要把上肢分成四节,而且做得这么长了。

(4)桐柏皮影造型的刻工特点。

桐柏皮影造型讲究刻工,镂刻的孔形是图案的骨干,衣襟的镶边和衣带上的孔形是一些细线条孔,有时这些孔平行并列,组织成带状图案。在这些带状图案划分出来的面积中作团花装饰,或作服式规定的龙。水波,锁子甲等图案。有些镂孔很密集,这些孔与孔间的彩画紧密结合,构成美妙的图案效果。镂孔都是短的或小的,这是为了保持皮块连接性,剪纸作品也要保持连接性,但皮影造型不象剪纸那样有窗纸等底纸作依托,因此它刻掉的面积不能太大,镂刻的线条也不能太长,否则影人就会翘曲变形。与豫西和陕西关中的皮影相比,桐柏皮影造型的刻孔面积占影人总面积的比例是小的。桐柏皮影的头部不以镂刻留线来勾画轮廓,一般刻孔较少,但它的大花脸一类影人头也镂刻了较多的孔形,相当于戏曲化妆中勾画的脸谱,影人身子由多块皮子组成,常有跨块的图案。桐柏皮影艺人非常注意图案的组织与河南民间手工印染布的图案组织很接近。艺人们还吸取中原地区民间剪纸以少胜多的省略守法,尽量使用较简约的图案语言。

(5)桐柏皮影的瑰丽色彩。

桐柏皮影的色彩瑰丽,赋彩使用的颜料“水色”与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所使用的一样,是品色燃料,透明度与色纯度高。艺人们在使用时直接用色粉制成的十二个色分别涂绘,不再混合,色彩效果非常强烈。由于上桐油的作用,这些色彩是叠在牛皮统一的本色上的,在一些黑色块与镂孔的调节下,显得既艳丽又不火气。在桐柏皮影的影人造型中,每个身子都有一个主色调,红袍子就是红袍子,绿袍子就是绿袍子,虽然艺人们很喜欢使用对比色,但每个身子上与主色调对比的色块面积受到恰当的控制。绝不让它喧宾夺主。影人脸上的红晕不用渐染过渡,而是醒目地点上一块红点子,这与河南民间泥木玩具的“开脸”手法是完全一致的。

(6)桐柏皮影造型的戏曲化。

戏曲表演中各种手的动作程式,在桐柏皮影中被归纳为“文手”与“武手”两种,分别用于文武角色。“文手”食指及中指前伸,拇指与其余二指成环形,比起戏曲中的“兰花指”多指伸出,并错开角度来,要简单些,但其剪影效果更明确,更直接。可以看出桐柏皮影艺人在吸取戏曲艺术营养时,照顾了皮影艺术本身的特点。“武手”是紧握拳头的样子。手是固定在腕上的,演出时不能更换。文武双全的角色一只手是“文手”,另一只手是“武手”。很有些象征意味。与河南皮影的其它流派相比,桐柏皮影更重视手的造型,手的比例也较大。

第8篇:皮影雕刻艺术范文

进入新世纪后,老皮影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大部分都尘封在博物馆和收藏家手里。如今,随着皮影的收藏价值逐步被挖掘出来后,越来越多的收藏者对老皮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论是在古玩市场、景区景点,还是工艺品商店,总少不了老皮影的身影。

历史悠久,名扬四海

自南宋以来,中国皮影艺术逐步传播到国外。如今,埃及、土耳其、法国、德国等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皮影研究院、皮影博物馆。尤其是德国吕贝克木偶皮影博物馆,里面有大量珍贵的中国皮影收藏,是他们的馆藏重点。在我国许多地方,皮影也正在成为一种热门的民间艺术收藏。老皮影以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息浓厚,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性和收藏价值而备受追捧。

在各类皮影艺术中,以陕西、山西的皮影最为有名。陕西皮影分东、西两路。东路以华阴、华县为代表,配以碗碗腔,刻工精细,色彩鲜明丰富,装饰性强,形体较小,高约36厘米。生旦脸部造型,额头突出,鼻子秀气,嘴形很小。西路以凤翔、礼泉等地为代表,风格粗犷有力,配以弦板腔,形体较大,高约56厘米。花脸多圆鼻深眼,生旦脸型多阳雕空脸,通天鼻。

山西的皮影由陕西传入,主要集中在晋中孝义地区和晋西南地区,尤其晋南地区最为普及。在晋南的皮影造型中,有“八仙庆寿”、“莲生贵子”、“五子夺魁”等民间传说的图案。皮影的服饰上,有“雪花连串”、“花开富贵”等花纹。影人的雕刻材料,以精选的母牛皮为主,最佳的是黑牛皮。在色彩上,民间艺人采用天然的矿物质颜料,使其显得艳丽、精细、大方,形成晋南皮影的装饰性、夸张性和趣味性。

工艺繁杂,精美绝伦

许多人对皮影戏并不陌生,但对皮影本身却了解不多。皮影艺术是在光的作用下,通过透光现象,使观众看到形象、色彩和图案,无论人像、动物或道具等都要活动,而且能进行无数次的演出,所以均选用优质坚固而耐用的皮革材料。

一个皮影人物的制作通常需要经过10余个步骤,选皮、制皮是第一步,是材料的准备过程,一般采用羊皮、牛皮或驴皮制作,并经去毛、刮挺、去脂后,钉在木板上拉紧晒干,设计好的画稿便拷贝在这些皮件上。一般细皮用于女性或儿童,粗皮用于武将或莽汉。其后还要经过画稿、描图样、镂刻、敷彩、熨平、罩漆、缝接等很多道工序才得以完成。一般画稿人物等图案都采用侧面影像为主。画完稿后是雕刻,通常用雕镂、阴阳等手法,使一张看似平淡无奇的牛皮变成了一件艺术品。皮影人物的造型一般都体现了头大身小、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的特点。故在造型设计时,不仅男女有别,而且人物身份性格不同,则相貌各异,要成就一个皮影人物往往要刻上3000多刀,并要变换十几种刀法。为了出效果,雕刻后需要给作品敷彩上色,给皮影上色用的颜料很有讲究,一般可用过去给黑白相片着色的颜料,这种颜料没有粉剂,透明度高。上色要经过平涂、烘染。颜色不可混淆,这样颜色在透明的皮质上才会色彩饱满,平整工艺现在采用电熨斗熨平,之后喷上清漆,防止色彩脱落。

最后,皮影人物的关节部分要预留活动点,然后打孔穿线,打结固定,装上手动的表演杆。这样,一个完整的皮影制作就算完成了。

鉴赏有术,收藏有道

老皮影,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在皮影之乡的陕西,其市场行情又如何呢?笔者在西安市几个古玩市场里,看见了一些古玩店陈列架上放着几个五彩斑斓的仿古皮影人物,虽是仿品,却也韵味十足。于是笔者与店主李先生聊了起来,李先生告诉笔者:“到我这里买皮影的很少有本地人,主要是老外,也有一些是外地来的游客,而真正的皮影收藏爱好者来寻觅的都是传世已久的老皮影。”

与其他各种收藏品相比,老皮影因年代久远和价格适中而渐显投资价值,尤其是那些有故事情节的古旧大幅皮影,有布景、人物、家具、树木等场地和可表演的完整皮影的增值空间最大。以20世纪初期刻制的单幅皮影为例,陕西华阴地区皮影出类拔萃,因存世量太大,价格也并不会过于昂贵;山西孝义皮影、冀东皮影在市场上也很受欢迎;四川大邑皮影价格不稳定,市场变化较大;河南灵宝皮影市价相对较低,数百元即可购得。出自名家之手的皮影较为珍贵,通常可遇而不可求,名家皮影比同期非名家皮影的价格原则上高出一倍左右。

上好的皮影应该从造型、刻工、皮件质量(指材质和品相)等方面进行比较。此外,还要兼顾年头,凡这几个条件都兼备的皮影当然值得收藏。如果把这几个条件分个主次的话,那首先要看皮影的刻工,然后是年头,皮影越老的越好,但有个前提,就是皮影须保存完好,毕竟皮影在使用过程中不易保管,能完整无损留存至今的已经很少了。

皮影作品以驴皮制作的为最好,因为驴皮透明度好,薄且平整,牛皮的次之,羊皮的第三,猪皮的最差,其中猪皮的鬃眼较大且容易分辨。纸质的现在基本没有了,皮影最早是用纸做的。皮影的颜色基本是固定的,主要为黑、红、黄、绿。

第9篇:皮影雕刻艺术范文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利用光影投射原理,将半透明的彩色皮质影偶紧贴于白色半透明的布幕上,艺人们手持木杆操控影偶并在多种民间乐器的配合下进行的唱腔表演。由于皮影常用方言俚语演唱,取材于当地耳熟能详的民间神话传说,深受老百姓喜爱,是一种广泛流传的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罗山皮影历史悠久,据明、清《罗山县志》记载,皮影于明代嘉靖年间一、引言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利用光影投射原理,将半透明的彩色皮质影偶紧贴于白色半透明的布幕上,艺人们手持木杆操控影偶并在多种民间乐器的配合下进行的唱腔表演。由于皮影常用方言俚语演唱,取材于当地耳熟能详的民间神话传说,深受老百姓喜爱,是一种广泛流传的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罗山皮影历史悠久,据明、清《罗山县志》记载,皮影于明代嘉靖年间传入罗山,落地生根,到宋代繁荣,距今已有460年的历史。罗山皮影在当地俗称“皮摔”,其唱腔、道白接近湖广语系,被归为西调皮影。罗山皮影是中国皮影四大流派中河南皮影的代表,由于其地处鄂豫皖交界,在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浸染下形成豫风楚韵的独特魅力,曾经占据各类民间艺术的龙头地位。皮影有动为戏、静为画的特点,这些由皮影艺人亲手制作的影偶,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已经远销美国。1984年罗山皮影艺人杨龙山绘制的影偶在中国美术馆参展,受中外专家学者一致好评(见图1)。1991年后,罗山皮影艺人与台湾同行进行交流,被誉为美妙的工艺品,之后大批量出口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2008年,罗山艺人李世宏创作的影偶参加第十届亚洲艺术节获得特殊荣誉奖。同年,罗山皮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11年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罗山皮影日渐退出历史舞台,面临生存危机,如何才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使罗山皮影这朵艺术奇葩在现代绽放。本文将从现代装饰的视角全面解析罗山皮影造型艺术,并试图找出现代装饰对罗山皮影造型艺术继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现代装饰视角下的罗山皮影造型艺术

罗山皮影造型艺术由头茬和身段组成,通常一个身段可以搭配不同的头茬来实现人物角色的变化,特定人物的服装和头茬是固定的。艺人通常会在影人的两手和脖子处安装操纵杆,根据剧情的发展,使影人做出动静举止、喜怒哀乐来完成动态的画面。静态的罗山皮影五官特征似豫南人,在造型方面,粗狂质朴、自然单纯、色彩浓重,表现力较强,尤其重视面部的精雕细琢。罗山皮影整体造型相对河北皮影“土”味更浓,甚至略有笨拙的美感,装饰图案更有原始感和神秘感。从皮影整体外形上,轮廓清晰简练概括,线条紧凑生动有力、变化丰富、节奏明快、富于韵律;从轮廓内部上,以线描、雕刻、镂空、彩绘为主,图案很紧凑,同时繁简得宜、虚实相生。

(一)多视角的二维平面性

皮影的制作材料和表演方式决定了其二维平面性特点,为了加强表演艺术的视觉冲击力,罗山皮影造型采用了多视角多拼接的空间造型艺术手法,简单划一的人物外轮廓和纷繁复杂的身段造型形成鲜明对比与和谐统一。影偶面部通常采用正侧面刻画,也称“五分脸”,正侧面的五官轮廓线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真实。如生、旦、净人物刻画时只能看到一只眼、眉,并夸张延长至耳际,线条流畅飘逸,一气呵成,而嘴部、头冠多采用四分之三侧,也称为“七分像”。这种多视角的手法根据角色不同灵活运用,如丑角造型多设计成七分脸,露出双眼,扩大刻画面部特征的表现范围,若有独眼瞎丑角时,七分脸便于表现另一只眼瞎特征,以增大人物喜剧性和趣味感。最为独特的是这种多视角同时出现在一种形态要素中,如罗山皮影生、旦角中帽饰后面的羽翅几乎对等安置,发髻却作为正侧处理;服饰造型上领口用正面、衣袖为正侧面、腰部以下为四分之三侧;腿部造型多为一前一后两个正侧面表现(见图2)。在衬景配景处理上同样运用了多视角的方法,如桌子处理,出现了显示三大面透视效果的四条腿,而非正侧面的两条腿,从观众席看正侧面的影人坐在半侧面的桌椅上,倒也自然舒适。智慧的罗山皮影人深知剪影造型的单调与不足,娴熟的运用了平视、俯视、仰视等多角度以期表现立体感,这种造型与我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有异曲同工之妙,符合皮影戏观众的审美情绪和习惯。

(二)写意和写实打造传神形象

罗山皮影造型与朱仙镇年画在构图和表现技法上一脉相承,不仅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更崇尚内在精神神韵的表达,追求形神合一的艺术效果。同时与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特点相似,以形写神,注重写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传神艺术。影偶造型上,紧紧抓住各类角色人物、动物、道具的自然特征,在遵循一定程度的原有规律基础上,抒发艺人主观情感去塑造影偶的性格气质和神韵,将写意和写实完美结合,极大提升了影偶形象的观赏性。生、旦角的纤眉细眼、高耸额头、细挺鼻梁、点紅小口、莲指修长再加上阳刻面部轮廓,尽显白净斯文、温文尔雅的独特韵味(见图3)。阳刻的五官轮廓配上阴刻的发饰,产生起伏对比,愈发显得俊美。旦角和生角的性别区别多在眉目上,男性剑眉目长,眼角上扬,棱角分明,多忠诚,女性挑眉凤目,纤腰莲足,明媚皓齿,多温婉。另有一类生角,相貌异常俊美,耳处饰花,粗眉压眼,多风流奸诈之徒。净角狮鼻豹眼,夸张到变形的阔口之上,以赤眉虬髯陪衬,表现其威武强悍英勇之势,而鹰鼻鹞眼张口刻画多奸诈。丑角吊高眉毛、豹额圆眼、朝天鼻翼、龇牙歪嘴尽显其滑稽诙谐之神情,虽丑陋而无厌恶之感。丑角在雕刻手法上通常采用阴刻实雕、或实空结合、或绘制,勾勒出脸型和神态,以加强图案上的轻佻滑稽之感。怪兽造型多为汇集诸兽于一兽的形象,威猛矫健而无怪异之感。艺术处理上运用提炼、变形手法,经过现实与主观的巧妙融合,使其极具装饰性和观赏性。

(三)形式多变的装饰纹样

罗山皮影在二维平面性的造型空间中运用多视角的手法增强立体感和空间感,而整体造型又无杂乱不适之感,这在西方严谨理性的透视理上是不可能成立的。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皮影展现其独特魅力?其中是否有规律可循呢?笔者经过大量调研、走访、实验,认为其关键在于巧妙的装饰手法。

1.装饰纹样的统一性

罗山皮影造型的设计上大胆吸收了汉画像砖和朱仙镇年画的处理方法,采用彩绘和刻镂相结合的工艺,绘制具象和抽象的纹样做装饰,运用反复、连续、对称,散点平置的艺术手法排列,形成韵律和节奏感(见图4)。影偶在面部特征的处理上多采用对五官的夸大、移位和变形上,尤其表现在对嘴部处理上。通常用具象的花草云凤图案修饰女性,用龙虎水云图案代表男身,一刚一柔的图案对比,不仅丰富了画面美感而且交待了人物的性别。而在人物的裤脚、袖角、帽子、领口处常绘制抽象几何纹样,如文官蟒袍裤脚下的几何海水图案,女性裤脚处的半圆图形等。这种抽象纹样属于热情的抽象,就像图腾深置百姓内心,配以阳雕阴镂,适当计白更显得繁简相宜,虚实相生。“这种抽象的合规律造型就是独一无二的最高级的造型,当人类面对外物巨大的杂乱无章时,在这种造型中就能获得心灵的安息。”[1]这就是装饰纹样赋予皮影的魅力。

2.装饰纹样的图底关系

影偶造型借助灯光,较暗,身高十五寸为图,三尺白幕,明亮,面积大为底,这种图底对比使有着流畅轮廓的黑暗的影人造型在规则形状的明亮的白幕衬托下,每一个空间细节都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这样一亮一暗、一大一小和一静一动,白幕与影人互补互存,相辅相成,构成一个视觉整体。观者在这种明暗、简繁、虚实、曲直的对比中进行视觉的调试和交替,形成一幅幅完整的动态画面。

3.装饰图案的寓意性

民间有图必有形形必吉祥的说法,同样在皮影图案中代表吉祥如意的图案比比皆是。皮影图案大多都以隐喻、谐音、暗示的方法在装饰造型的同时,起到了甄别人物身份,彰显人物品格的作用,同时也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影人服饰处理中,花朵多半正面处理,以追求圆满,而不同的花色也暗示了不同的身份。老旦多饰牡丹、桃花、桃子、寿字纹、佛手、万字不到头等纹样讨个福寿双全的吉祥。文生多有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等图案装饰,雪花象征淡雅文静,多用于旦角和文生。在桌、椅、几、轿的配镜上多出现狮子滚绣球、平安如意、五福捧寿、五龙戏珠等装饰图案。另外,在服装的装饰上大胆吸收了民间剪纸中水云龙凤的纹样,运用四方连续和二方连续的排列技法,配上镂空的雕刻手法,使得画面热闹、饱满而又有秩序感,对于已经多年流传,形成定式的纹样,如龙纹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多用于皇帝的服饰或皇帝专用的器皿装饰上。

(四)绚丽色彩点亮整体氛围

色彩是皮影造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之一,罗山皮影在选色上受五行用色观的影响,多用纯度极高的丙红、稀绿、肤青、藤黄、焦黑,肤白,其中肤白为皮影材料牛皮本身的淡黄色。影偶形象常年使用仍然绚丽多彩、赏心悦目,这跟其独特的上色工艺有重要关系。艺人选用当地矿物质熬制颜料,用平涂和晕染的方法,按祖传技法循赤、青、黄、绿、黑的先后顺序,双面着色一气呵成上色过程。经过多种工艺使颜料吃进皮子,再用当地桐油配以砣砷(釉)等化学物质,特别熬制油。上油后的影偶形象,投射到布幕上,流光溢彩、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对人物的选色上借鉴京剧脸谱的用色处理方法,黑色多正直,红色多忠烈,白色多奸恶,绿色则表示骁勇善战。如“三国”中的关羽画红脸,程咬金、《五峰会》中的暴虎勾绿脸。在颜色搭配上,讲究简中求繁,运用色相、明度、纯度的对比来增强色彩醒目感,这与现代用色原理相悖。如红配绿,现代人认为对比过于强烈很是俗气,而在皮影中却极为常见。如关羽施红脸,一身绿色蟒袍搭配,黑色长胡须,黑色结构线,配以皮革本身的淡黄色和镂空部分的白色,交相辉映,使人感受到其忠勇仁义之气。罗山皮影多用大红与大绿、黄与黑、黑与红、黑与绿的强对比,运用调和法和恰当的用色比例、使颜色协调统一于淡黄色半透明的皮质里。如果分析皮影色彩的情感表现,用味觉、听觉和时间来形容她的话,那一定是一串串热火朝天的辣椒,奏响一首颜色冲撞的奏鸣曲,去享受骄阳似火的灿烂夏日。

三、现代装饰继承与发展罗山皮影艺术的有效途径

现代装饰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在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诸如罗山皮影这些优秀传统民间艺术则因各种因素的制约,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萎缩沉寂。如何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使其二者相互促进,共生共赢?笔者认为现代装饰唯有从传统文化中学习,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提取装饰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做好传承和创新,才能称之为民族设计,才能更好的弘扬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手法借鉴。将罗山皮影造型艺术中的多视角和散点并置、图案的对比与统一、夸张与抽象的艺术手法运用到现代装饰中。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中和旅游纪念品设计中运用这些元素以合理的设计手法去安置,显得尤为重要。如获2004年靳埭强设计奖铜奖的《皮影字体挂历》,提取了传统皮影的装饰图案元素,进行概括、夸张,用现代色彩进行填充,形成了时尚和古朴交融的和谐效果。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室内软装饰设计,利用皮影元素的提取,结合现代的艺术手法,运用在室内的屏风、背景墙、隔断,装饰物件上,可以营造出一个别样的皮影世界。与各种材料相结合,形成不同肌理、质感具有皮影韵味的装饰艺术,甚至打破皮影的平面性,在各种立体造型中提取皮影元素,展现视觉美感。如在中国数字科学馆中展出的艺术家Eggdoodler创作的命名为Africa的鸵鸟蛋雕刻艺术作品,他就是利用了传统的皮影刻镂和造型工艺技法,最大限度的拓展鸵鸟蛋的厚度,让作品的层次成为重点,在当时的艺术界产生不小的轰动。在他的作品中就连动物细微的神情与身上的纹路都能清楚呈现,原本平面的作品产生了立体感,在灯光照射下,还能产生微微的阴影,藉此提升了不少的质感。同样,这个方法也适用于罗山皮影自身的改革与创新,传统皮影影偶制作多采用兽皮,存在取材难,制作工艺繁琐的缺点,现在有很多皮影艺人开始尝试用纸或赛璐洛片、有机玻璃板、综合材料和聚酷薄膜来替代传统兽皮。与新科技的结合。2010年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代表队的“皮影艺术•凌动舞台”作品获得最高奖项“英特尔杯”。他们将传统的皮影的每一个动作都分解成一个指令,能够完整的完成转身行走等各种平面动作。还有一些包括实时指令的输入和演示过程中手指接触,对实时动作的反馈,机器人的响应迅速动作过度自然,当时整个系统设计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认可。如果这项科技走向成熟,只需要有机器人来进行操控影偶的表演或者机器人直接参与表演,那将是对民间皮影艺术的一种颠覆性创新,同时也对皮影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真正的做到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重新定义民众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概念。利用光影的投射原理,如在灯具设计中利用现代材料,在灯罩上刻意使用镂刻的精致花纹,让光线透过图案洒射出去,呈现出一种图像化的光影效果,增加空间文化意蕴。利用皮影的光线投射原理,可以在客厅做个补充光源的台灯,只是台灯的一侧有可以变化的类似影人的模具,在灯光的照射下,将模具投射到墙面上,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如果把灯泡换成蜡烛或者仿蜡烛火苗变化的灯泡,就可以在墙上得到可变化的模具投影,增加室内环境趣味和氛围营造。另传统的皮影是依赖外界光源才能产生影的效果,艺人在操作时难免会有外影闯入的现象,如果可以设计出有自发光功能的影偶,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画面的纯净度和黑白对比度,也可以使影偶的形象更加强烈生动逼真,这会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利用皮影缀结在艺人操控下形成动作的工艺特点,借助现代数码科学技术创造出可灵活变形的艺术产品。如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隔断装饰类家具设计中,希望利用特殊结构或技术,在不添加和减少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装饰图案上的变化,满足现代人对室内空间装饰的新鲜感需求。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