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产业服务范文

农业产业服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产业服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产业服务

第1篇:农业产业服务范文

1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开展外销平台和农产品产业化项目扶持

1.1提高农业产业化认识

结合阿勒泰地区种植结构特点,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充分认识农产品市场开拓和加工转化的紧迫感。在农业生产实际调查和指导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农产品市场化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各种展销会和外地发展产业化好的县、市交流与学习,从传统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有效转变观念,用现代市场经营理念重新定位各项工作,谋划发展。将工作重点的转移,积极培育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同时,提高现有农业市场开拓能力和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推动当前农业由生产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基地建设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产业层次由农产品初级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

1.2搭建外销平台与项目支持

阿勒泰地区在2010年华东和华南地区进行农副产品外销市场调研基础上,确定了上海、广州建立营销平台,重点做好以上海为重点华东地区市场开拓工作。在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展销中心成功举办名、优、特及深加工农产品宣传推介月活动,此次共有5家企业组织50多个产品参加宣传推介月活动。其次积极争取农业产业化发展财政专项资金项目,上报农产品加工、乡镇企业扶持及乡镇企业园区建设项目18个,其中已获审批12个,争取自治区财政扶持资金346万元,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围绕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扶持和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与种植基地建设

2.1发展适宜本地特色产业

围绕阿勒泰地区粮油及特色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推进小麦、玉米、油葵、打瓜、甜菜、花芸豆等农作物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开发我区戈壁土地资源,做好沙棘、大芸、枸杞、戈宝红麻等戈壁沙生植物的开发和人工栽培,做好黑加仑、晚熟哈密瓜标准基地建设。在产品上走无公害、绿色生产和加工,基地培育与产品绿色认证作为阿勒泰地区区域特色主导产业产品认证重点,特别是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和特色产品保护力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截至目前,全地区已获得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9个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农产品的认证。农产品认证的种类、数量有所增加,全区已有产品基地6670/hm2。

2.2培育地区农业品牌

为地区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新疆优势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树立品牌品质形象,培育著名商标,新疆名牌1个,新疆农业名牌2个。今年为了加快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本地农产品品质和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实现并提升当地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积极支持多家企业创建新疆农业名牌产品工作。

3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3.1积极开展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意识

每年举办1~2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制度的制定、到管理、运行,进行系统科学地培训。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已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15期,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500人(次)。扶持本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积极争取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扶持资金500余万元,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0个。

3.2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形成良好的服务机制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县乡农经部门为依托,培养100余名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制定出台了《阿勒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工作职责》。县、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依托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农牧业,加大村干部、致富能手和种养大户等农村带头人的培养,引导他们积极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通过以上具体措施的落实,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30家,发展合作社成员6000余名,带动当地农牧民1.59万户共同致富。

4抓住国家支持新疆发展、支持农业农村建设大好机遇,做好当前农业生产综合服务工作

4.1编制好阿勒泰地区农业产业化整体发展规划要科学规划品牌,立足阿勒泰地区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主导品牌,优势品牌,整合如:青河“青格里”商标,实施一牌多品,推进品牌共享。以突出地域优势资源特色,加快地区农业品牌定位,积极做好名优特及精深加工农产品品牌规划。形成以小浆果、冷水鱼、戈宝红麻深加工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深加工农产品优势品牌、特色品牌和知名品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名牌产品,通过市场树品牌品质形象,通过品牌不断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4.2强化农产品基地建设,为企业创建农业品牌打下良好基础积极推动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鼓励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申请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政府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支持地区企业参与国家、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申报,创造条件,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政策、资金支持。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及种、养基地为依托,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充分利用已有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14个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为企业创建农业品牌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第2篇:农业产业服务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机服务工作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131-01

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1 投入更多资金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增加更多的资金投入,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更加完善,这样能够增强农产品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对交通、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完善,对农业的发展都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做好农业基础设施的强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发展优质高产、生态特色农业

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发挥独有的特色,避开发展短板,形成一种优质、高效、有特色、重生态的农业发展模式。发挥本区域特有的优势,建设特色农业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立足于地区资源优势,将具有地区特色和市场发展前景的产品品种作为开发的重点,并使之快速成为有一定竞争力的优质产品。建设特色农业发展的标准示范基地,培育优良、可大量投入生产的品种,将传统的生产方式与新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使产品在拥有特色的同时,也能保证品质的不断提高;同时要加大对特色农产品保护力度,加强对商标的保护,维护生产者的合法权利;努力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争取产品的出口,扩大农业产品对外开放。

1.3 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建设农产品基地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引起生产者的广泛重视。科技的进步直接决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程度和质量,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因素。所以,必须强化农业科技的发展,以此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重新确立农业科技的开发重点,抓住技术的关键,对科技M行攻关,要有针对性地在不同重要领域进行科技开发;在开发出新技术后,尽快地把适用的、先进的技术运用到生产的实践中。有计划、有步骤、有规律地建设农产品基地,突出地域特色,将基地与龙头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1.4 提高农民增收意识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农民的思想。解放农民的思想,让他们转变观念,确立新的就业观念和增收意识。同时让他们意识到,只有学习最新的科学技术,才能实现农业产品的高质量和高产量,才能摆脱过去贫穷困苦的局面。确立学习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发他们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2 农机服务工作

2.1 推广的技术应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

首先,引进新技术必须十分重视其技术内容的先进性、适用性和技术可靠性;其次应根据当地情况优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技术和机具。如田园管理机具有百姓买得起、农民用得起、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又如秸秆还田项目,虽然当年增产不明显,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也应大力推广。

2.2 领导重视,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广示范的力度

农机推广是一项技术性强、涉及面广、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差的社会公益事业。因此,各级政府要保证农机推广机构新技术的业务经费并随事业的发展而逐年增加,亦可尝试建立农机推广基金,多渠道增加对农机推广的投入。在资金的使用上,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无偿平调、占用、挪用农机推广的资金,确保农机推广资金的合理使用,并做到专款专用。

2.3 加大农机重要性的宣传,提升民众对农机管理的重视

农机管理服务是现代农业社会服务体系重要的一环,重视农机管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对实现农业产业化大有裨益,是实现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鉴于农机管理服务的重要性,建议加大对农机管理服务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借助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全社会无死角的宣传,切实增强民众对农机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4 加大对农机安全生产的监管,确保农机生产的安全性

根据农机生产的实际需求,逐步完善农机安全管理体制。本着安全生产第一的原则,各个乡镇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在县级农机管理部门的安全指导下,重视与交警部门的合作,加强对农机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重点查处重大安全事故问题,确保农机生产的安全性。

2.5 针对性组织各类培训,提升服务人员专业水平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根本力量,也是重要保证,这就要求相关部门采取对策强化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适当的组织相关培训,提高人们的专业水平,树立为农民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职业信誉,打造一支新时期现代化的专业农机管理服务队伍,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

2.6 制定科学化的管理制度,改善农机服务管理水平

提升农机管理服务水平,农机站加强自身建设,同样很重要和关键。

2.6.1 制定科学化的管理制度

实现工作任务分配管理,注意做好任务分工,工作任务精细化、目标化,真正做到职责分明。实现分工与考核挂钩,提升分工工作效率,建议年终考核与分工任务挂钩,根据具体表现打分,量化绩效。实现奖惩制度,

2.6.2 农机管理服务规范化、社会化

改善办事的效率与服务水平,农机服务站是为农民服务的部门,必须要准确定位,建立服务监督台,帮助农民解决农机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群众解决问题,强化农民的综合素质,注重外在形象,提高服务水平,实现农机管理的规范化与社会化目标,推动我国农机事业的发展。

3 结束语

总之,农机推广体系创新是农机推广部门改革的出路,要适应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农机推广部门积极与科研生产单位挂钩,向农户直接传播推广新技术、新机具,使科技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蒋振海,夸尔新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农机推广工作初探[J].新疆农机化,2003,03:8-9.

第3篇:农业产业服务范文

农机服务产业化就是为适应农业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国家各经济技术部门、合作组织或个人为农业再生产提供信息、科技、管理、文化、法律、物资、资金等农机服务的经济活动,是相对独立的“第三产业”。服务的主体是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乡镇合作经济组织及个体劳动者,服务的对象是农业生产者,服务的内容包括知识形态的劳动服务和实物形态的物化劳动服务,服务的领域包括农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服务的实质是把知识形态的科研成果运用到农机应用中去,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有效地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

2 农机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

拖拉机被认为是农业机械化最基本的标志。20世纪70年代末,发达国家一台平均承担耕地不到30hm2,发展中国家则为300hm2。70年代后,拖拉机的大型化、通用化以及农业工作机具的性能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加上联合收割机、载重汽车的广泛应用,整地、播种、中耕、收割、装运、烘干等都实现了高效率的机械作业,谷物收割机由寓收割、打捆机、脱粒机于一体的联合收割机连续作业所取代,且电子监视、自动控制应用于农业。随着农业生产的集中化、专业化、经营一体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迅速发展,农机科研、教育、推广、信息、信贷服务体系应运而生,为农机服务产业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然而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农村经济增长不快。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缓慢,农村的农机购买力小,一次性较多的资金投入困难;二是农机及其他配件的制造加工、经营销售、使用维修,零星散打,力单势薄,缺乏雄厚基础的龙头企业带动;三是先进、适用型农机具较少,加上在政策引导、资金投入、技术推广、经营服务等方面促进乏力,所谓“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因此农机服务产业化尚处雏形,在艰难的探索中发展。

3 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1) 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有着深厚的思想组织基础 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展,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机服务产业大有可为。农业机械化必须有农机服务产业提供支撑。农机市场化、产业化和全球化,农机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农机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农业、农村、农民对农机产品、农机服务的需求,为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组织基础。

(2)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有着强大的政策法律基础 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给农业机械化、农机服务产业化增添新的活力。中央1号文件明确规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大大激发了农民及农机从业人员的热情,拉动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新需求。尤其是《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为推进农机化进程,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和保障。

第4篇:农业产业服务范文

关键词: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担保贷款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不断发展,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越来越多,农村土地抛荒现象越来越严重,传统的按家按户种植粮食已经无法满足粮食的需求,农业生产向集约化、组织化、产业化转型为大势所趋,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人民银行衡阳市中心支行积极引导和推动辖内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对湖南安邦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型农业服务模式及“公司+农户”担保贷款模式进行了实地深入调研。调查结果表明,新型农业生产组织与服务模式对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创新金融服务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而金融政策必须与国家产业政策、财政政策有机联动,实现创新性突破才能将真正的实惠带到农民身边。

一、安邦模式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安邦科技成立于2009年2月,是衡阳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是为各农业生产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核心是为土地流转提供规模经营,重点是为农业科技提供专业技术,充分挖掘农业生产链中每个环节的价值。

(一)推出专业化新型农业服务

安邦科技按照现代农业分工,细分生产环节,组装高产技术,为农民种田提供专业化服务。推出了育秧供种、测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专业化防治、机耕、机插、机收、谷物烘干等全程专业化技术服务。针对农业生产组织的服务需求提供三种合作模式:“管家”模式、“帮扶”模式、“点餐”模式,提前、产中、产后全套服务。

(二)创新“公司+农户”信贷模式

安邦科技符合贷款条件没有贷款需求,而合作农户有资金需求不符合贷款条件,安邦公司先垫支为合作农民提供套餐服务,然后通过“公司+农户”担保贷款模式,为农户提供信用担保,通过第三方信用增级,打破农民贷款融资瓶颈,以农户名义在银行取得小额贷款,每户农民最高贷款额度为5万元,取得的贷款资金直接支付到安邦公司账户上,实行统一管理、专款专用。

(三)推出“商业+政策”保险合作

为保障农民的利益,避免自然灾害给农民收成带来严重损失,安邦公司主动为合作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实行“商业+政策”保险合作,把国家对农业保险的补贴用于购买保险,不足部分,安邦公司先行垫付,计算到套餐服务费中。

二、安邦模式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安邦新农业服务模式在衡阳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70%以上农民选择了与安邦合作,到2012年土地流转面积约5万亩,服务面积达20多万亩。安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种植规模小、收益低、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探索了新方法。

(一)减轻了农民种田的劳动强度。安邦公司能够给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专业的机械化、科技化服务,农民不需要像以前一样从育秧到收割烘干的全过程都自己做,与公司合作的农民只需要做好日常的田间管理,减轻了农民种田的劳动强度,降低了传统农业种植的辛劳程度。

(二)提高了农民种田的劳动收益。安邦模式经营重点是与种植大户进行联营,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以前一个农民大约可以种植20-30亩地,采用专业化服务后,一个人大约可以种植100亩地,通过规模生产增加收益。

(三)降低了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农民种田是靠天吃饭,遇到自然灾害就会损失惨重。近年来,国家为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和粮食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扶农助农的补贴政策。安邦公司考虑到农民对国家有关政策和商业保险把握不到位,与中华联合保险公司签署合同,直接为流转的土地购买自然灾害险,保费为16.4元/亩,国家为农民政策补贴12.6元/亩,农民自己负担3.8元/亩。安邦公司通过与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开展“商业+政策”保险合作,降低了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保障了农民种田的劳动收益。

(四)打破了农民贷款的担保瓶颈。农民规模种植所需资金缺口很大,以每亩稻田年投入800元左右计算,每户种植200亩田每年要投入16万元,由于缺乏有效抵押担保,农民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直接制约了规模生产。安邦公司为合作农户提供信用担保,为农民解决了缺乏抵押担保贷款难的问题。衡阳县农业银行创新了“公司+农户”贷款模式,按每200亩种植面积贷款5万元的标准,为农户提供财政贴息贷款,2012年发放此类贷款62笔,金额310万元。

三、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组织与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融支持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2012年衡阳县涉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43.5亿元,比2011新增5.22亿元,增幅为13.63%。安邦公司创新“公司+农户”贷款模式为农户解决了部分流动资金困难,但在实际生产中仍有近三分之二的资金缺口,调查中发现,有许多农民有资金需求,但因达不到金融机构贷款的条件而无法获得金融支持。

(一)农业生产经营自身条件受限。农业生产本身存在先天弱质性,生产周期长、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组织偏零散、资本少、规模小、缺少抵押物。银行为追求资金安全稳定,通常会选择风险较低、有抵押物等资金保障的贷款主体,同时,多数农民缺乏市场化融资理念,对银行信贷产品和贷款政策不了解,资金缺乏时习惯于向亲戚朋友借贷。

(二)信贷市场环境建设不够健全。衡阳市目前没有专门的农业担保机构,更没有专业的评估机构,直接制约着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发展壮大。农业保险在参保类型、参保时间、参保覆盖率等方面受到政策的限制,无法充分发挥保险业务其应有的保障作用。同时在信用方面,一些农民对诚信意识不够重视,因此减缓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脚步,制约了信贷市场环境建设。

(三)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创新不足。目前,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方式依然以抵押贷款为主,抵押物主要为不动产,如房子、土地,信用贷款方式很少且资金额度低。以动产为抵押或质押物贷款存在很多限制,如: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存在较大违约风险,又无风险分担机制;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其质押物在价值评估上存在一定难度;林权抵押贷款其抵押物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且易流动,其价值存在被严重低估现象。金融机构为追求高收益、低风险,在创新产品和服务上存在吹口号现象,即使有新的农村金融产品,也难以实现。

(四)有关支农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一些支农政策来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如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免农业税、农业保险补贴等,但调研发现,有关政策在落实上并不到位,财政支持风险补偿机制没有建立、财政贴息到位不及时,造成国家支持力度下降,加上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宣传面不够广,农民对政策不够了解,弱化了政策实施的效应。

四、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组织与服务的建议

要支持新型农业服务模式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提供贴身产品,贴心服务。农业产业化企业本身要强练内功,提高科技兴农的核心竞争力。金融业要在构建立体的、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基础上,积极转变经营理念,创新金融产品和模式,实现与产业政策资源和财税政策资源的配套支持。

(一)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一是加大农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主力军作用。二是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农业资源开发项目的资金支持。三是鼓励并规范民间借贷资本进入农村金融体系,发挥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辅助作用。四是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减少农民承担市场、自然双重风险压力。五是建立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降低农业担保门槛,实行费用优惠。六是建立评估机构,促进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使其流转便捷、抵押合法。

(二)加大对农村金融生态建设投入。一是加快建设农村信用体系。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依托,采集、建立信用档案,进行动态管理,增强农民信用意识。为涉农金融机构在信贷服务、信贷投放等方面提供征信保障。二是加强农村金融知识和相关政策的宣传。让农民了解贷款政策、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了解农业保险知识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内容。向农民普及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将各项补贴的申请条件、内容、金额、流程等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让宣传更接地气,得民心。

(三)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一是要创新金融产品。贴近农业生产实际研发信贷产品,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拓宽抵(质)押物范围:如应收账款质押、专利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林权抵押、确权土地抵押等。推出适合农业生产特点的保险业务,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协作配合,支持传统农业向现代规模农业发展。以供应链金融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解决农业生产上下游融资难、担保难问题,同时减少融资风险,降低融资成本。二是要提供优质服务。根据新型农业生产组织的发展需求,对资金结算工具、支付结算方式等加以改进创新,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三是建立考核奖励制度。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发展情况,建立有关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的考核制度及奖励办法,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提高涉农部门服务“三农”积极性。

(四)实现金融、产业、财政政策资源联动。一是加强财政、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促使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农户贷款税收优惠等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二是实行更加优惠的利率政策,对涉农贷款实行差异化下浮利率。三是建立农村信贷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地方政府建立涉农贷款担保基金和奖励基金,通过财政贴补大力发展农村政策性保险,提高风险拨备率,并在税收上予以优惠。四是建立交流合作平台、网上金融资源流转平台、农业项目资金需求信息数据库,实现金融资源运用方便快捷。

参考文献:

[1] 周海.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展遇到的障碍及破解.黑龙江金融,2013(11).

[2] 叶爱军.农业供应链金融助推新型农业发展――辽宁省宽甸农村信用社的供应链金融尝试.中国农村金融,2012(02).

第5篇:农业产业服务范文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问题;对策;气象灾害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9.058

1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基础业务仍需加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产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而天气的变化对这些经济作物的影响很大,一旦发生气象灾害,将会造成严重的损失。这就要求气象服务应不断提高对各种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及评估,预报准确率、预报时效、精细化程度、预警能力及应急能力的提升,农业气象基础业务的水准需进一步提升。

1.2 设备陈旧、监测手段落后,缺乏试验研究

近些年,我国对气象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一些地方的气象部门、观测站等仍存在设备相对陈旧、现代化程度低的情况。监测手段落后,硬件的制约,导致一些先进的手段和方法无法实施,一些试验研究无法开展。虽然在农业气象中长期的气象数据资料较为完善,但在同步的农业生态环境观测方面资料却相对缺乏。部分地区的大量监测指标、观测仪器、模型等不能形成配套,导致观测数据在汇总、处理上都不能快速、及时地进行,影响测报的准确度。

1.3 缺乏气象专业人才

气象服务工作,特别是基层一线的气象数据的观测是一项相对枯燥和辛苦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气象知识,而且要求具有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工作时要全身心投入,不能有半点马虎,因为一个数据的误差就可能影响整体预报的准确度。专业水平高的人才不断流失,不愿从事这些基础的工作,而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又做不了这项工作,人才的缺乏一直是气象服务工作发展的瓶颈。

1.4 多学科交叉研究不足,缺乏创新

农业气象只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单一影响因素,在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中,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人为因素等都能造成气象的变化。而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在与其他方面的结合、拓展方面明显缺乏,低水平重复的内容较多,不能真正意义上进行拓展和创新,与专业的服务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农业气象服务质量的提高,须要进行科学创新,突破现有学科的界限和制约,把农业气象科学与综合项目研究相结合,走出一条多学科交叉相融的发展之路。

2 做好农业气象服务的相应对策

要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因地制宜解决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乡村气象服务体系,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优化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建立气象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以高质量的气象服务来促进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1 完善农业气象监测网及农业气象服务平台

通过气象监测网,可以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专项服务,在温、光、湿及二氧化碳等气象要素的测定方面,只有增加小型气象站的密度,形成监测网,才能真正满足要求,提高服务质量。充分调动各级农业气象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深入基层并与基地园区、农民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及乡镇政府建立“直通式”联系,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气象专项服务,及时准确预警信息,预防突发灾害性天气,有效进行防灾减灾。

2.2加大投入力度,升级硬件和软件

对于农业气象事业,要加大投入力度,完成基层气象部门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工作,淘汰落后的仪器和设备,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升级监测手段,提高数据采集的质量和速度。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气象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的提高,打好人才基础。

2.3 建立部门联动,实现交叉研究

积极组织农业、水利、林业、畜牧及有关涉农部门对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生产气象条件等进行会商,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联合调查活动,对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指导农业生产相关主体采取科学补救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不断拓展和创新,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服务。

2.4 创新农业气象的及灾害预警手段

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要以满足农业生产为中心,找准切入点,不断总结和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个性化的服务。提高测报准确度,拓展渠道,积极主动应对气象灾害,利用电视、报纸、手机、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12121”平台、互联网、微信、微博、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等多种形式进行气象预报的,以最短时间、最快的时效使信息传达到每个角落,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6篇:农业产业服务范文

一、发展现状

(一)龙头企业规模总量不断壮大,骨干企业支撑作用突出

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849家,比上年增加70家;实现销售收入3017.5亿元,同比增长13.5%;实现增加值908.4亿元,同比增长12.4%;实现利润210.7亿元,同比增长7.9%;实际上交税金81.2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亿元以上加工企业达到461家,10亿元以上企业有33家,实现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514.8亿元和1350.5亿元,分别占5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的83.3%和44.8%,支撑带动作用比较突出。

通过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全区农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54.8%,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收购农畜产品资金从2002年的92.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949.6亿元,增长了9倍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区212.6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59%以上。2012年通过农牧业产业化渠道,全区农牧民人均实现纯收入3390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4.5%。为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驰名品牌创建有新突破,骨干龙头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2012年,新增了“汉森”、“奥淳及图”、“绿色心情”(蒙牛)、“蒙都”、“响沙及图”、“谷道粮原”6个中国驰名商标,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达到了45件,其中行政认定34件。

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3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03家,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公司有9家。自治区100家非煤炭类重点企业中,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就有27家。

(三)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初步形成了以粮油、乳制品加工为龙头,羊绒、肉产业为支柱,优势产业、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乳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3.8亿元,比上年增长9.0%;粮食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5.2亿元,比上年增长27.6%;肉类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52.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绒毛(皮革)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49.5亿元,比上年增长9.5%;特色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2.7亿元,比上年增长8.0%;饲草、饲料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油料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蔬菜瓜果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6.4亿元,比上年下降8.0%;马铃薯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1.5亿元,比上年增长36.8%。

(四)产业集群区域化发展格局日渐清晰

形成了牛奶、羊绒、肉牛、肉羊、玉米、马铃薯等10个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带。乳产业形成呼和浩特市、包头、呼伦贝尔市三大优势集群;玉米产业形成以通辽和呼和浩特市为中心的两大生产和加工基地;中东部地区成为肉羊和禽类优势生产加工区,锡盟的肉羊、赤峰的鸭鹅、兴安盟的生猪已成为当地的一大主导产业;羊绒产业形成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巴彦淖尔市沿黄河两岸的产业集群;巴彦淖尔市成为继新疆之后我国又一重要的蕃茄生产加工基地;鄂尔多斯的沙地资源(沙棘、柠条、甘草等),乌海市的葡萄,呼伦贝尔市的林下产品(黑木耳、蓝莓等)等区域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比较严重。牛羊肉、玉米、油料等加工业表现明显,规模小、品牌杂、效益低、无序竞争等现象突出。

二是发展质量不高。多数企业依然延续单纯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道路,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内生动力明显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抗风险能力较弱。

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产加销各个链条之间相互脱节。

四是融资能力不强。龙头企业不同程度存在项目建设资金和生产经营资金缺乏的问题,融资渠道窄、门槛高、额度小,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

五是原料基地不稳。尽管自治区农畜产品资源丰富,但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还相对滞后,部分原料阶段性供求趋紧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加强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

一是加强了对六大主导产业的监测分析。及时监测预警信息,提出调控应对措施,以指导生产,引导市场,促进产加销有序衔接,引导六大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牧业产业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了产业调研。2011年,自治区农牧业厅组织开展了肉羊、马铃薯产业专题调研工作,并形成了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报告引起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在调研报告上做了重要批示。2012年,农牧业厅就贯彻落实自治区领导批示精神,进一步找准肉羊产业发展制约瓶颈,制定出台切实有效的扶持政策,派员赴锡林郭勒等6个盟市12个旗县区进行了肉羊产业专题调研,采取考察企业、专业合作社,走访养殖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调研肉羊屠宰加工、市场流通及生产成本、利润等产业环节发展现状,分析研究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提升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形成了肉羊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并研究提出了促进肉羊产业发展的初步工作方案。

三是开展了羊绒贴息收储工作。全面总结了近两年羊绒贴息收储工作情况,就继续执行羊绒收储开展了调研论证工作,提出的请示报告得到了自治区政府的批准。制定了第二轮羊绒贴息收储工作方案,年底前就羊绒收储工作,对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等羊绒主产区重点羊绒企业进行核查公检。

(二)认真组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按照农业部的部署和要求,开展了项目前期调研摸底工作,组织主产区盟市、旗县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举办的补助项目培训班。研究制定了2012年内蒙古农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并召开了补助项目启动暨培训会议,部署启动了2012年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与项目旗县签订了责任书,并对项目实施盟市主管部门负责同志、旗县分管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培训。利用国家财政奖补资金,全区奖补新建马铃薯储窖2894个,其中10吨储藏窖93个,20吨储藏窖815个,60吨储藏窖1986个;农户新建储藏窖2290个,合作社新建储藏窖604个。通过实施项目直接新增储藏能力10多万吨。项目直接受惠农户1593户,受惠合作社135户。通过奖补建设储窖,实现马铃薯错季销售,大幅度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按照贮藏后错季销售马铃薯价格每斤上涨0.2元计算,增加农民收入5000多万元。

(三)积极支持、推进马铃薯产业协会工作

召开了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协会第一次会员大会,经会员大会选举并经有关部门批准,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和会长、副会长、理事单位。指导马铃薯协会开展马铃薯期货合约上市有关工作。

(四)积极研究制定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的贯彻意见

认真学习研究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积极深入各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广泛征求各部门、基层、龙头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起草了“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目前,此稿已进入政府审议程序,可望尽快出台。

(五)开展前四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监测和培训考察工作

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开展了前四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监测工作,并向农业部产业办上报了监测结果。监测的29家龙头企业中,2家企业监测不合格,为此向农业部递补2家企业和1家预备企业。10月份组织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代表赴、四川进行了培训和考察。

(六)研究制定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实施意见和认定管理办法

研究提出了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实施意见和认定管理办法初稿,争取早日制定出台正式文件,指导、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园区建设稳步发展。

(七)大力推进银企对接工作

大力推进银企对接工作,通过农牧业厅与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的共同努力,与各金融机构达成贷款意向的龙头企业有39户,贷款金额总计17亿元。

(八)积极参加农业部举办的洽谈展销会

9月份,组织各盟市主管部门和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了在河南驻马店举行的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在安徽合肥举行的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

第7篇:农业产业服务范文

1.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1.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1.3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1.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人员数量少且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2.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形成政府主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 一是尽快形成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由于大部分农业信息具有社会公共性质,应由政府主导和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建设农村公共信息网络体系,免费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二是逐步完善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实践表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是顺利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条件。

2.2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完善农业信息化的支持体系 一是完善法规和制度建设。及时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工作,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法规和制度保证。二是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支持政策。农业信息化硬件和软件建设分别属于农业基础设施与信息支持的范围,符合WTO的“绿箱政策”。所以,在世界农业信息化潮流的推动下,合理利用WTO规则并借鉴国外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方面的经验,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势在必行。

2.3逐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应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等多种风险,由于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使市场需求与生产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很大,经常会出现农产品“卖难”、“买难”和“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和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的生产和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应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第8篇:农业产业服务范文

关键词 烟叶生产 农用 天气预报

中图分类号:S572 文献标识码:A

1农用天气预报的内容

烟叶生产的农用天气预报要从生产需要出发,以天气及气候预测为基础,结合烟叶的气象指标体系和烟叶气象定量评价技术等,对为了影响烟叶的天气条件、天气状况等作预测,并分析其对烟叶生产所产生的具体的影响,以此为根据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

2对烟叶生产主要进行的预报内容

2.1大棚防雪预报

烟叶的田间生产分为在大棚中进行的移栽前的苗期以及移栽至大田的七真叶后期两部分。而苗期大致是从每年的12月份左右开始进行,12月份为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会有降雪,例如在2008年的南方雪灾,出现了暴雪的现象,烟叶苗期要在大棚中进行,在这样特大暴雪的条件下,普通大棚的承载雪的能力根本抵挡不住,大棚和烟苗都会被压毁,所以在暴雪来临之前做好天气预报工作很有必要,以提醒烟农在大雪来临之前及时加固大棚及及时清除积雪,保证大棚里烟叶苗的安全。

2.2适宜移栽期预报

由于我国的气候特点,大部分地区在春季时依然冷空气活动频繁,而烟叶的移栽期通常要在稳定的10至12度之间的环境下进行,一旦移栽过早,会使烟苗受到低温冷冻的伤害,但如果移栽晚了,则会影响到后期烟叶的种植,以烟稻轮作的模式对后期烟后稻热量的要求为出发点,当气温稳定在10度以上时,烟苗的生育期已到七真叶时期,这时经过适当的炼苗,在气温稳定在12度以前就可以准备开始移栽了,在回暖较早的年份可以提前进行,而回暖较晚的年份也要在4月的上旬完成。当后期有冷空气影响致使温度下降不能稳定在12度以上时,要采取膜下烟移栽的方式。所以,天气条件是烟叶移栽期的决定性因素。

2.3烟田冷渍预报

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春季低温阴雨的现象,而这时烟草的生长处于伸根期,在这个时期不需要很多的水量,在有可能发生连续低温阴雨之前,要对该天气进行及时的防渍预报,以提醒烟农要清沟沥水,并推迟揭开膜。

2.4病虫害防治预报

当气温稳定在20度以上时,就会明显出现烟草病虫灾害了,这个月份视不同的地区而定。对于病虫害的防治要求在无风或者是微风以及后期没有明显强降雨的情况下来进行,只有严格按照要求,才能获得最佳的防治效果。所以,为了收到最好的效果,气象部门应当在气温稳定在20度以上时,定期向烟叶种植技术员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地对防治病虫害适宜期的天气预报,以此来指导烟农农药的高效使用。

2.5灌溉预报

烟叶的灌溉指的是针对烟叶生长旺盛时所需要的长期较多的水分而制作的农用天气预报产品。一般在烟叶的生长旺盛期时,土壤墒情要维持在80%及其以上,适量以及均匀的降雨量可以保证土壤的高墒情。可以根据近几十年来的降雨量来分析这一时期的降水的年际变化,判断有无可能出现降水明显偏少干旱现象。在部分地区,可能紧接着会出现梅雨季节,这时又发生了干旱和汛期急转的情况。所以,气象部门应从抗旱或者防止顶雨灌溉的角度出发,分析旱涝趋势,以及时针对烟田间水分管理的预报,指导烟农进行合理科学的灌溉。

2.6排涝预报

在烟叶生长进入成熟期后,雨水的需求量减少,而烟田最怕的就是被水淹,有可能在进入成熟期时又恰好进入当地的雨季,这时连续的强降雨的气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烟叶的质量和品质,所以在烟叶生长的后期。要做好烟田的排涝预报,这对于保障烟叶的收益,对于保障烟农辛勤劳作所即将收获的经济利益有重大意义。

2.7有利收获天气预报

烟叶的收获期通常在6至7月,一般分4、5批次成熟采收,成熟的批次和温度的梯次升高有很密切的关系,在7月中旬或者7月下旬应该结束采收,采收的时间大概为50至60天。以烟叶分批收获、用工多以及降雨温度对成熟度的影响为依据,气象部门应及时每批次适宜的收获天气预报,以此来指导烟农安排采收。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也正在进行大幅度的发展,而相当于农业行业的先知的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显得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农业的生产结构在未来也会随着人们的需求不同做出不同的调整,多元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在未来会有其新的内涵和意义。气象部门针对农业做出的正确的预报,可以有效地组织农业生产者开展生产活动,对即将来临的气象灾害及时做好预防准备工作,减小损失。

参考文献

第9篇:农业产业服务范文

[关键词] 农业生产经营 农业技术推广 服务 探讨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26-01

一、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必要性

1.基本情况

商城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全县土地总面积21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34万亩,山场202万亩,水面21.95万亩,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重点县。全县辖17个乡镇、4个管理(办事)处、1个工业聚集区, 370个行政村,总人口75.45万人。

2.专业队伍现状

近年来,商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虽然得到不断加强,但因多年欠帐,仍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2008年调查全县拥有农业(种植业)大中专院校毕业技术人员134人,其中:农业局系统专业技术人员68人(包含退休人员18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业专业技术人员48人,平均每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还达不到3人。2008-2013年,商城县农业局共新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13名。二是工作缺经费。县财政没有专项经费用于农业部门开展技术推广工作,下乡缺交通工具、培训缺设备等问题比较突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依附于乡政府,也没有自己独立发挥空间,县乡两级都没有专项经费用来开展技术推广工作。三是培训无场所。

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可行性

商城县农业生产以优质粮油、畜禽、蔬菜、水产品、茶叶、蜂蜜、中药材等为主,全县已有40万亩土地用于规模经营,拥有各类种养大户、流通经营大户近6000人,已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0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社5家、市级示范社32家、县级示范社34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家庭农场26家。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基本上都是各产业的代表,他们既有规模的办公场所、生产基地、机械设备,还拥有大量的实用技术人才,软硬件水平都达到了较高的程度,可以承担起农民技术推广服务的重任。

商城县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它可以实现上联县、乡农业推广单位,下联组织成员,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在农业新品种推广、技术集成、机械使用等方面起着示范带动作用,弥补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断层”问题,成为农业科技入户的有效载体。

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几种形式

1.通过农业部门技术人员指导农业生产参与技术推广

县、乡两级农业技术人员指导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生产,进而将先进技术扩散至全县,是现阶段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主要形式。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基本上和农业部门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关系,县农业科技人员对其生产经营给予指导、建议并提供技术支持,有的生产经营主体从成立到壮大都伴随有农业科技指导人员的辛勤汗水。另一方面,科技人员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的生产操作平台,可以不断开发、引进农业新技术,推动全县农业技术实现跨越发展。

2.通过直接从事农民科教培训参与农业技术推广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直接参与农民科教培训工作可以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作为学员实训基地。商城县农广校每年都会根据开展的农民科教培训工作,选择一批综合条件优良的生产基地供学员实践,生产基地为学员提供教学设备并指导学员实践活动,农广校按照签订的协议给予生产基地一定的培训经费。二是被选拔为农业科教培训基地,直接承担学员培训任务。

3.通过实施农业项目来参与农业技术推广

实施农业项目是目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另一重要方式,在项目建设的同时可以有力提升生产经营者的技术水平。例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示范县建设、粮油高产创建,这两个农业项目已在商城建设多年,项目涉及乡镇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田大户、家庭农场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有力地提升了全县农业科技综合水平。

在当前农业生产越来越依靠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央逐步加大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扶持之际,农业部门的项目建设正加快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倾斜,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整体水平基本上代表了这个县的农业科技水平。

4.通过开展有偿技术服务促进农业技术推广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专业服务公司等生产经营主体利用人才、机械等资源优势为普通农户开展有偿技术服务,可以让农业科技的提升惠及到商城县山区广大农业生产农户,尤其是在当前农村越来越空心化、老龄化,普通农户通过购买社会化、专业化的农技服务,农村“3860”部队种好田也不会只是梦想。商城县有国家级示范社高科农机农艺公司,该公司建有大型的育秧工厂,组建有专业的农机服务队伍,为全县农户提供育秧、机械作业社会化服务。

5.通过出售生产资料来推动农业科技推广

现阶段,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生产示范下,农民的种子、农药、化肥、机械等生产资料逐渐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渠道来购买,有些产供销一体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了能收购到品质好的农产品,都选择将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生产设备提供给农民,并传授农民适用的生产技术,这也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农业科技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著.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 上海三联书店, 2005

[2]高启杰主编.农业推广学[M].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