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语文素养;现状;反思
前言: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初中生就像八九点的太阳,充满着朝气,是祖国富强的基础,因此初中生的教育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何谓语文素养,顾名思义,语文素养,即是学生在语文方面所表现出的“最基本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识、能力和价值观”,在课程标准中是一个核心的概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重视。语文,是一国文化的象征,一个学生连自己的语文素质都偏低,谈何希望,面对农村初中生这种现状,无疑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我们必须实行一些措施来改善这种现状,应主要从教育管理、教师培训等几个方面,探讨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教育的策略,全面提高农村初中生语文素质。
一、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质的现状
(一)农村初中生的应变能力差
一个学生要经过从小学到初中至少9 年的语文训练,十年磨一剑却不能磨出一个初中生所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应变能力极差,没有创新精神,这个社会是需要人才的社会,连应变能力都没有,呆若木鸡的表情,只能让人看了绝望,看不到希望。想起农村人,我们不禁有了这样的想法,面朝黄土背朝天,也许是这种环境使得初中学生受着这种传统思想的约束,所以不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二)缺乏最起码的文学素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然而这些都不能吸引农村初中生的兴趣,十年相伴他们最多的就是语文课本,对课外的阅读量几乎等于零。没有最基本的文学知识,对优秀文学作品也没有兴趣,倒是对街头小贩上的拙劣的文字津津乐道。文学,是文化的凝聚,语文都学不好,还怎么谈文化?一个缺少文化底蕴的民族缺少一种厚重感,是很难让人一下子仅能肃然起敬的。
(三)语言表达能力欠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既然十年的读书生涯都是与语文课本相伴,怎么可能会下笔有神呢?腹内空空,一点墨水都吐不出来,自然也让人看不出聪慧的精神。纵观农村初中生的作业本,各种涂鸦,我想说:你当这是艺术创作啊,咱能不能工整规范一点。
(四)说话能力欠缺
农村人说话清一色的土语方言,就连学校,教师授课也是用方言交流,换个地方的人来听课绝对听不懂这是在讲什么,连老师都不讲普通话了,学生还有机会学习讲普通话吗,我想问:老师,你考教师证时,普通话通过了吗?
二、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质偏低的原因
农村初中生语文素质偏低的原因,罪魁祸首应该是应试教育。记得曾经流行一句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都是应试教育害的啊。应试教育仿佛被涂上了功利的色彩,这便使得语文教学大纲意识进一步淡化,学生靠考试获得最大的赞誉,老师靠学生的成绩来体现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教师和学生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即要考出好成绩。其余方面德、智、体、美、劳,不用考核就算是同等水平了。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在这里变成了说说而已。教学目标也迷失了,许多有名的教师,其实背后只是经验丰富的试题研究专家。他们总是信心满满,信誓旦旦的说:某种题型今年必考,某某题型去年考过,今年不会再考! 大家都深知应试教育的危害,于是各种改革也难逃应试教育的阴影。
当然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重讲授,轻训练。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口耳相授,学生就像不会捕食的动物,要靠老师一口一口喂进去,那么多学生,老师累不累,通常只是把某种知识硬塞给学生,告诉他们要被熟练。有统计发现: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时间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教师对学生进行重教“ 书”,轻迁移。
农村初中学生所处的特定农村环境也制约着其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当然,师资质全也足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对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质偏低的反思及对策
(一)彻底改革应试教育,端正教育思想,
应试教育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阻碍点,彻底改革应试教育,端正教育思想,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阴霾,农村初中学生才能迎来晴天,当然也是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素质教育的口号早已吹响,而改革的进程却没见效果,改革步履维艰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也有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二)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育是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我们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思想,不求进步。教育更应该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质之所以偏低,也是源于教师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走向一条创新的路,名师出高徒,对教育改革是不是也应该从教师做起,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只有从教师抓起,才能有效改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质偏低的现状。我们需要的人才是能够适应国内建设并且是市场所需求的,还能够有创新与挑战的精神,能够适应全球化的需要。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能力。
(三)农村中学教学硬件设施基础薄弱
农村是比较落后的地方,长期以来这都是无法改变的现状,城市为何发展如此迅速,农村只能望尘莫及呢,如果把用在城市初中的教学硬件设施全部投资在农村呢?农村的孩子不是天生就语文素质偏低,各方面的能力比不上城市的孩子的。城市的教育要比农村好多少倍啊,物质充裕,生活小康,是农村孩子羡慕的地方。农村初中学生也应该接受同龄学生应该接受的良好的教育环境,我相信他们会有美好的明天的。.
结语:
诚然,怎样改变农村学生语文素质现状是一个严峻的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艰苦的探索,教育改革不能只体现在口号上,行动才能说明一切。从理论和实践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必须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坚持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就一定能有所成就的。
参考文献:
[1]刘琰.农村学生语文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J].语文天地,2007(11)
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初中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初中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已成为初中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近些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全国上下掀起了素质教育改革的热潮,给教育发展带来了动力,但深化教育改革中初中教育教学仍存在重多不足因素。
一、反思初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教育教学中,初中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课程中,各任课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在各地的广大农村中学中,由于师资匮乏,一名初中老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的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致使任课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对很多课程本身而言,应根据学科的特点为学生解读出教授学科所具备的艺术、逻辑、思想等多元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达到授业目标。
2.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对于大多数初中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教师将教学反思内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
3.教师队伍的素质满足不了教育教学的需求,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同样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提出较高的要求。而且当前教师队伍学科比例失调,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滞后,教师的基本功不硬,农村经济类型的专业教师少,能歌善舞的,会写能画的更是凤毛麟角。其原因是人事制度不健全,需要的教师进不来,骨干教师又无法留得住;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初中教师教学的改进举措
初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作,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推动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学科性质决定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一学期中的教学目标。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学期的工作与学习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教师要制定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如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德育内容,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本内容和课外读物为辅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的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学科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4)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学科教师专业化水平。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教师的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对于这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将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与教学任务完成结果进行梳理,将实际完成目标与既定数学目标进行对照评价,找出成绩和不足,并形成教学反思结论,为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目标制定提供依据。
(5)加强初中考试制度改革。目前,一些地方的党政、社会各界、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仍把升学率看得过重,这些压力,导致领导和教师成天围着考试的指挥捧转,压得教师透不过气来,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是多数学生要回家参加农村经济建设,片面的教育,使学生无论是思想准备上,还是在知识与技能的准备上都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考试制度有待于研究和改革。如果把农村升学考试制度放宽一些,考试权利下放一些,给学校一点升学自,减轻学校的升学压力,学校就会有精力对多数学生从音、体、美、劳等方面发展个性,重点是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后的相关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更好地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三、结束语
民间信仰的“现实”基础与逻辑前提
漫谈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
庆阳民居室内装饰品纹样构图研究
数字化技术对云南剑川木雕艺术延续和发展研究
岳麓书院建筑的风水文化解析
湘西州红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论我国男女应否同龄退休问题
原始儒家伦理政治的范导功能及其当代检视
中国传统文化继承方法刍议——以批判继承法与抽象继承法为视角
论刑事法律的社会团结功能
试论中国传统法文化与现代法文化的本质区别
规范重复司法鉴定制度的构想
文学是“心理状态”的表现——钱钟书论文学的本质
“竹帘”背后的中国——1949-1971年《时代》周刊的中国报道评析
论网络影评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伤痕、反思文学中的暴力叙事
论刘勰对曹丕《典论·论文》的接受
管窥艾米莉·勃朗特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缘起
语言接触与傣族亲属称谓的演变
试论毕摩与梯玛的现实基础及合理性
土家族婚礼中“讲礼行”的论辩内容及其意义浅议
土家族占卜习俗述略
论人的多维属性
希腊二元精神之下的模仿说
老子“无名之朴”的和谐管理思想
论检察权的外部配置——以司法权力结构的平衡为视角
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立法存在的问题与完善
律师自治的制度分析
论我国危害列车运行安全犯罪的立法完善
论社会死刑废除意识的塑造
当今我国离婚妇女合法权益保障现状及对策
国际贸易组织对社会规章影响理论模型——以欧美农业多功能性为例
基于VAR模型的我国GDP与M2对CPI的影响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探悉
营销主管授权管理分析
共生理论视角下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战略的基本路径探析
更新农民落后观念,建设湘西州新农村的思考
论凤凰县乡村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阳羡词僧弘伦及其创作探略
土家族“收神疯”傩仪的象征人类学解读
武陵山腹地廪嘎人当代薤露歌艺术性略论
女性人类学视野下的侗传统族社会
彝族祭祖仪式及社会功能
试析侗锦中的鸟文化
论中国欠发达地区城市形象定位
论清代湘西苗疆的“边墙贸易”政策
湖南本土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路径
论非常态领导意识
澄清对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误解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印关系
浅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认识论特质
汶川地震后捐款从众现象分析
国际经验与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
城乡统筹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与创新——从比较法的视角
我国名人广告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从邓婕的三鹿奶粉事件引发的思考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阻滞
【论文摘要】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研究者都提倡教师应成为“反思实践者”,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应始终保持动态、开放、持续的状态。但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学反思尚存在非持续性的特征。基于此,本文通过交叉学科研讨,导入管理学相关原理与模型,实现教师教学反思的持续性,提速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从而实现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整体推进能力。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一 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该项工作与 "PDCA循环”中的‘`P阶段”相契合,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P阶段”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即‘`PDCA循环”中的"C阶段”和“A阶段”。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一、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
其中,“工作评价与控制”阶段,主要工作是初中语文教师运用“教学反思档案”,将目标执行过程与教学任务完成结果进行梳理,将实际完成目标与原定教学目标进行对照评价,找出成绩和不足,并形成教学反思结论。针对上一阶段的教学反思结论,制定出改进举措,为下一阶段(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论文关键词:筛选假设理论,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就业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率持续走低。2009和2010年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8%和74%。据此推算,2010年尚有160多万毕业生未能按时就业。文章旨在从教育经济学筛选假设理论的视角审视农民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及其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一、筛选假设理论
筛选假设理论视教育为一种装置,本质上是一种信号,其主要作用是帮助雇主识别能力不同的求职者,以便把他们安置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筛选假设理论的前提是不完全信息,即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当雇主要从求职者中选拔有适当能力的人去填补空缺岗位时,他对求职者的能力并非完全了解,在短暂的招聘过程中,只是通过简历或交谈了解求职者的显性情况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如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用人单位为了招到合适的员工,主观上往往更注重毕业生的学历、所学专业、毕业学校等,据此来鉴别、筛选和录用大学生,因此,毕业证书的作用尤为凸显,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是一种身份、能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是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和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素质和能力的基本依据。高校的层次和水平显著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985”、“211”院校的毕业生与一般普通院校的毕业生相比,用人单位更青睐于前者。“211”院校的毕业生是企业招聘的主要对象,占80%,而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仅占20%[1]。
二、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机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入学率;二是高等教育层次。近年来高校扩招主要集中于地方普通院校,他们在大众化过程中扮演了“主角”。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正从数量上的显性不均转向质量上的隐性不均,主要表现为城乡学生就读院校的类型与层次上的差距。统计数字显示,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逐年下降,且主要分布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较弱的非重点地方普通高校。杨东平教授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研究表明,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地方普通院校与专科院校,重点大学的农村生源比例呈下降趋势[2]。“中国农大农村户籍学生比例一直维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而2011为28.26%,比2010年减少了5.98个百分点,近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3]
学界通过研究发现,社会阶层不同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就读高校的层次和类型的可能性亦不同。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丰富的社会上层子女进入部属重点大学的机会高于社会底层子女论文开题报告范例。社会底层子女考虑到入学风险和就学成本,往往选择学费较低或相对冷门的专业,而上次社会子女更多地选择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
曾满超研究发现:农民阶层与非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整体可能性之比为5.6,进入全国重点高校可能性之比是9.2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其中与党政干部子女的差距则分别达到17.9倍和31.7倍[4]。低社会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内部分化中更多集中于低层次学校中[5]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子女进部属重点大学的机会是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子女的18倍[6]。
“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所处的家庭阶层对其高等教育准入与结果有着明显的影响。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较多就读高职高专院校,管理阶层子女较多就读“211”院校[7]。文东茅研究指出:父亲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者的子女进入“211”大学的比例为32.8%,父亲中只受过小学或以下教育者的子女比例为15.3%[8]。高学历父母子女与低学历父母子女进入“211”院校的比例悬殊较大,二者相差10个百分点[9]。
(二)原因分析
1.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长期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导致我国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距的主要原因。长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造成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机会、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等严重不均衡,存在显著差距,导致农村学生从一开始就在高校入学机会竞争中处于劣势。
2.城乡教育观念差异
农村家长普遍存在教育短视行为,多从投资—收益角度考虑子女受教育问题。由于大学学费高昂,四年大学费用对于农民而言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支出,有的甚至“因教致贫”;加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失业,就业后工资较低,甚至低于农民工工资。在权衡成本与收益之后,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认为上大学还不如外出打工实惠,进而不重视子女教育,“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导致农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其高考成绩和高等教育机会。
3.高考选拔制度隐性不公
近年来一批重点大学采取多元招生改革,如保送招生、自主招生、艺术招生以及高考加分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招生过程不透明,不同程度存在人为操作的制度空间,优势阶层往往可利用其所拥?械娜Α⒕济和社会等资源对这些制度加以渗透,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获得这些入学机会,而农村阶层则因缺Υ死嘧试炊τ诹邮啤B蘖⒆2捎帽录比即将城?(农村)子女所占比例与城市(农村)子女高考报名比例相除,研究表明城市子女在保送招生制度中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17.2倍。对2010年某“985”大学自主招生数据进行统计显示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8.2倍[10]。另一方面,不同阶层家庭背景、经济、文化及教育资源差异较大。优势阶层家庭收入高,经济殷实,为子女提供的教育投入也较多,其子女可以参加各类培训班、特长班。一是可能其综合素质,可以拿到多种技能证书,从而获得更多加分因素;二是可能提高学业成绩,获得高等教育机会较大;农民阶层则相反。结果导致“家庭背景、收入差异—家庭教育投资差异—教育投资质量差异—就业差异”恶性循环的现象。
三、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自我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均处于劣势的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如何呢?
闵维方等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态存在差距。“211”院校的就业率为84.8%;普通本科院校的就业率为70.9%;而专科学校的就业率为58.9%。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家庭经济状况好、社会资本丰富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公务员子女的就业率与农民子弟的就业率相差14个百分点[11]。李炜,岳昌君研究发现:“211”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比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概率大;家庭经济条件好,家庭社会关系广泛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起薪较高的好工作 [12]。
社会阶层不同,其子女高等教育之后的结果亦有较大差距。家庭背景越好,就业率和起薪越高;行政管理人员和经理人员的子女大学生毕业时平均月工资高于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400元和300元[13]。“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表明:从学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状况来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中分别有35%和25%的毕业生未能就业,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未就业15%的比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在就业质量上也处于弱势,2008、2009两届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在各阶层中分别排在倒数第一、第二位[14]。
杨钋等对麦可思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由于工作转换成本较高,弱势群体学生的就业流动性小于其他学生。“985”、“211”院校毕业生及父亲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子女就业流动性远高于非“985”、“211”院校毕业生及父亲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子女的就业流动性。同时不同流动模式的实际收益也存在较大差异[15]。
郭丛斌,丁小浩研究表明,父母从事主要或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其子女从事相同劳动力市场工作的可能性比较大;代际之间,从次要劳动力市场流向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难度比由主要劳动力市场流向次要劳动力市场的难度大[16]。马莉萍,岳昌君认为,家庭背景显著影响毕业生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家庭条件好,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社会资源丰富有利于毕业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17]。主、次要劳动力市场收入存在差距。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已扩大到15倍,跃居世界之首[18]。
四、对策与建议
1.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缩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重要举措。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和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打破城乡二元教育格局,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2.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及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目前全国共有2000多万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学校管理与教育的落后等原因,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一般不理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一般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或相比较薄弱的学校,由于存在户籍等制度性障碍,农民工随迁子女尚须回原籍参加升学考试,因所学教材课程的差异,影响其升学考试成绩,因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制订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以及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3.规范高校招生程序
高校招生应遵循公平原则,规范招生程序;加强自我约束,实行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在采取多元录取机制时应考虑社会现实和公平保障条件,加大考测能力比重宜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在考测能力与公平客观之间寻求平衡点。“当高考日益侧重于考测能力的时候,应该承认勤奋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绩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受教育条件和环境所起的作用在有所上升。”[19]
4.培养和拓展社会资本,提高综合素质
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应建立良好的同学、校友及师生关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交往领域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和配置社会资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如社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等。
5.消除体制性障碍,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打破就业市场分割局面,推进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放宽政策限制,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规范就业市场,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环境,加强就业立法,禁止并监督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歧视现象,规范招聘程序、公开招聘过程、接受社会监督。
6.建立就业援助制度,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面向就业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作为就业困难群体的一部分,理应被纳入到政府的就业援助体系之中。政府应该从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就业服务以及失业保障等方面对其进行就业援助。
参考文献:
[1]王霆,杨玉梅,张瑾.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问题研究—基于企业用人单位、高校教师和毕业生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93-97.
[2]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学生在重点大学比例下降[EB/OL].people.com.cn/GB/jiaoyu/1055/3178564.html.
[3]寒门果真难出贵子?国内多所大学农村生源减少[EB/OL]. edu.cn/te_bie_tui_jian_1073/20110829/t20110829_676296_1.shtml.
[4]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8.
[5]武毅英,吴连海.高等教育收费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负面影响及反思[J].复旦教育论坛,2006(2):60-65.
[6]谢作栩,王伟宜.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我国社会各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研究[J].教育学报.2006(2):65-74.
[7][14]35%农村生未就业家庭背景对就业影响渐明显[EB/OL].edu.cn/gao_jiao_news_367/20100812/t20100812_507500_1.shtml.
[8]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8-63.
[9]杜桂英.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78-84.
[10]罗立祝.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对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1(1):32-41.
[11]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1-37.
[12]李炜,岳昌君.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88-94.
[13]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8-63.
[15]杨钋,门垚,马莉萍.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现状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75-80.
[16]郭丛斌,丁小浩.职业代际效应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教育的作用[J].经济科学,2004(3):74-82.
[17]马莉萍,岳昌君.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7.
[18]中国行业收入差距世界最高[EB/OL].chinanews.com/cj/2011/02-10/2833461.shtml.
[19]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观[J].教育研究,2002(2):21-25.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对策及策略
前言: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现今,小学语文教学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优化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1 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资源不足。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地方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两支粉笔,一本教参,根本没有其它辅助教学设备和辅助教学手段。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了教材外,很少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教学仪器不够先进,严重影响语文教学效果。
1.2 教学目标存在片面性。小学语文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小学语文教学在应试化道路上留下的印迹太深。目前,社会、学校还是单纯地把学生笔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教学水平优劣的标准,很少注意到对学生人文性素养的考查,评价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部分学生身上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扼杀学生天生的创造潜力的同时,也将那些为了职业生存不求自身发展的教师困在了因循守旧的应试化教育老路上。
1.3 教学方法不当。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生质量评价模式多数仍停留在以分数为主的传统的纸笔测试法,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不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只重视可测量的外在的行为目标,忽视内在情感目标和态度的培养,使评价内容游离于学生的生活,忽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 教师素质不够。现代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精通专业知识、技能,要具有综合素质外,还要求必须热爱教师这一职业,要有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大部分教师只接受过中等师范教育,知识层次较抵;也有部分教师属于民教转正,缺乏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有一部分教师不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懂英语、不懂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些教师不能独立完成备课任务。
另外,教师在内容上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没有把理论置于实践中,学生学习的理论操作性不强;教师只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使课堂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实践训练课。导致学生教学理论修养先天不足,以后的教学实践会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概括地讲理论,举一些典型例子,教学理论缺乏深度,也没有实践效果,达不到本学科的教学目标;除了要考察学生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还要考察教学基本功如教态、语言表达、板书等。
2 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各级政府要根据《义务教育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逐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尤其是对乡镇中心小学及规模大的完小,要尽量按国家规定的标准配齐教学仪器和电教设备。学校领导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多方筹措资金,添置教学仪器,努力改善教学手段。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弄清病因,对症下药,针对师资、生源、教学的现状,扎扎实实做一些基础工作,把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落实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效上。
2.2 教学教材的改革。教材的选订尽量选择与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教材,注重前沿性的科学理论与现实教学内容相结合。切实突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努力减少盲目“求高”、与专业方向不够吻合的教材征订。另外,还要注重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强化基础训练,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传授;精练讲授内容,注重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
2.3 教学方法的改进。时刻关注小学生语文学习状态和教师教学情况,对小学语文教育要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并掌握足够量的教学案例。以实践为基础进行教学与研究,让学生了解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现实情况,并对有代表性的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要打破纯理论单方面接受的学习方式,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广泛采取案例讨论、合作研究、教育调查、教学实践等教学形式,创建一种以学生自我建构为中心,多种教育形式交叉互动的教学情境和教育过程,使学生在不断地感悟、学习、实践、反思中,促成有关理论知识的整合与建构;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相应的教学理念,观看自己的教学过程,自己做出说明和评价,再接受师生的质询与评价。这是对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过程,也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
2.4 改进评价方法。改进评价方法,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客观要求。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评价学生对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的掌握情况,更要加强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同时,要把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态度、兴趣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以及完成各种学习、实践任务的质量作为评价的内容;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需要积极倡导教学活动和评价体系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只有积极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才能不断形成小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互结合的评价机制与氛围。
2.5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积极多读书,读好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只有自己的知识丰富了,才能挖掘出教材的内涵,才能在语文课堂上游刃自如,表达清晰、准确、完整,才能讲得浅显易懂,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热爱语文;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校要定期培训、外出考察、实践探索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尤其要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师艺术教育水平,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
3 结语
基于“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价值观的形成等,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伶俐等.课改给小学语文考试评价带来的新变化[J].江西教育,2009(03)
[关键词]协作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知行渝盟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2-0103-05
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学习不再完全受到课堂和教育机构的限制,终身学习成为可能。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教研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等。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给教师个人及群体提供了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 协作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
1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CL)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协作学习可以取得比传统学习、自主学习更好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培养学习者之间的竞争合作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习者生存能力。
2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由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主动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在拓展专业内涵的基础上,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逐渐达到专业的成熟,这是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包括职前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是教师终身学习的过程。
3 教师教研现状
依托年级组或专业组的组织结构形式,大多数中小学校开展了以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的形式进行课题讨论、资料共享等,以促进教育教学研究。学校和教师借助社会化软件如博客、BBS、虚拟社区等工具,已经展开了跨地区、跨学科的网络教研活动。
二 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设计
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要求从构成要素、实现目标、设计策略、活动组织策略等方面进行设计。
1 平台构成要素
该平台是教师实现自我更新和提高、实现教师群体协作和共享的学习平台,应具有如图1所示的六大要素。
2 平台实现目标
中小学教师和教研员、中小学学科课程研究者、高校相关专业学生、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都将成为平台的核心成员。平台将立足教师学习的特点,借助各种技术工具,创建利于教师学习的活动空间,最终达到共建知识、共享资源、共同发展。
平台会从工具和资源两个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撑。工具主要包括管理个体知识、反思个体行为、分享个体经验、交流个体感受的各种网络应用软件;资源主要包括最新教育资讯、教育实践理论、优秀课件、教学素材、教学经验等音视频资料。
3 设计策略
(1)成员特征
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群体的成员在社会背景、心理特征、学科知识等方面虽各不相同,但教师这一身份属性让他们具有共同点。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个体和群体的发展;专业发展过程实际就是教学工作和实践工作的过程,教学是专业发展的开始,实践是专业发展的验证。学习即是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在反思中学、在交流中学、在合作研究中学。个体学习实践成长形成教师群体成长,群体成长有效地促进个体成长,个体和群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意义建构。知识和其使用背景结合紧密、不可分割。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也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第一,学习情境。知识离不开情境,网络环境下的有意义学习是建立在问题解决和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上,并能保持知识和迁移知识。问题解决情境创设需要设计具有深度和广度、现实并有趣的问题和任务,既能提高教师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其中,又能使教师感受一定的挑战,需要经过协商交流从而解决问题。社会环境创设是基于网络教师群体是由若干教师组成的,本身就形成一个社会环境,由于个人视角、知识水平、理解等差别,对同一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促进个体反思,群体协作。
第二,网络平台设计。计算机技术搭建了平台的框架,社会性软件实现了交流、知识共享、资源共建的功能和应用。社会性软件包括电子公告栏、博客、电子邮件、概念地图、维基等工具。
(3)资源设计
平台具有的丰富学习资源将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资源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已有的图文声像资料,教师可将优秀的教学课件、教学素材、教学案例、教学作品等上传至资源库,也可在资源库下载其他教师上传的资源。二是再次开发的资源,平台鼓励教师二次开发资源并提供开发工具。
(4)组织设计
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由教师自发组织而成,他们在规则允许范围内自行开展活动、自觉维持平台的运行,要实现高度自治,就要设计以下几点。
第一,共同的愿景,即创设群体的共同目标和共同意识,教师自愿加入从而形成稳定的组织。一旦具有“共同目标”,教师就会具有主人翁意识,将自己看作群体的一员,对群体产生依赖性和归属感。第二,共同的规则,任何组织都有共同遵守的约定,在该平台中,成员必须遵守共同协议、约定,才能形成和谐稳定的氛围。第三,共同的活动,成员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将增加成员间的信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4 平台活动组织策略
(1)营造文化氛围
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不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信息中介,而是―种社会学习型组织。建立―种支持学习的组织文化能够持久而深层次地影响组织和组织成员的学习。
第一步,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的作用是引领教师群体发展方向,形成共同发展的文化氛围。共同愿景教师群体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共同愿景不是由专家等权威人士规定的组织目标,而是由具有共同兴趣、专长的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并逐步发展完善的。这一目标是共享的、持久的和普遍认可的。
第二步,制定协议: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应建立在一定任务、思想和目标之上,组织交互的目的、意图和协议需由参与者共同建立,协议通常包括一些规范和约束。规范和约束是平台创建和维持的必要条件,成员承担着遵守协议、维系平台秩序的责任。这使得平台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第三步,共同参与:只有成员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员,才能增强凝聚力,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因此,通过组织活动赋予成员身份,给他以归属感、信任感和安全感,能增强成员的“共同意识”,提高成员的共同参与。
(2)促进交流
在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中,交流发生在教师之间、教师和
专家之间、教师和管理员之间,又以教师之间的交流为主。不同地区的教师利用平台工具探讨问题、交流经验,在此过程中,共同的规则约束了交流的主体及其行为,在自由、平等、互助的环境中实现了共建知识、共享资源、共同提高。交流可以是本地的或异地的,同步的或异步的。既增加了成员间的信任,又增强了平台的凝聚力。
(3)加强群体协作
“团体协作”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之一,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师群体同样适用。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中,教师相互参与到彼此的教学日志、教学反思、资源建设中,教师之间形成了交流对话、知识共建、资源共享。这一过程使得新教师加快成长、老教师具备更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
三 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实现――以“知行渝盟”为例
在平台设计的基础上,笔者开发了“知行渝盟”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该平台采用Client/Server体系结构,客户端接收用户数据并传输到服务器,再将返回信息显示在客户端浏览器上;服务器端进行网络服务和数据分析,负责接受客户端发送的请求并做出反应、维护系统资源和信息、维护平台的正常运行。
1 平台的基本功能
教育教学最新资讯:探讨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记录并反思个体教学实践和经验:与群体开展交流和协作;共享资源。
2 平台模块结构
结合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知行渝盟”的模块结构如图2所示。
后台管理:为保证平台正常运行,后台管理负责处理平台日常维护工作,包括用户申请审核、资源审核、数据库维护等。
应用程序:该模块是平台的关键所在,实现平台的所有功能和应用,包括消息、叙写日志、实现交流协作等。
新消息模块――教育教学新资讯。
日志模块――教师叙写教学日志、教学体会,其他教师可对其发表评论。
交流模块――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教师与管理员均要发生交流,这是平台重要功能之一。
数据服务:该模块在服务器上实现资源共享,包括资源库模块、成员通讯、理论与技术支持。
资源库模块―包含各类教学资源,如教育咨询、教学课件、教学案例、课件素材等。
求助与答疑模块――包含平台的使用帮助手册,专家对教师提问的答疑等。
通讯录模块――注册教师才被允许查看成员的通讯地址、电子邮箱地址等信息。
理论与技术支持模块――为教师提供社会性软件使用手册和帮助。
3 平台功能
结合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图3所示为“知行渝盟”平台功能。
资讯中心――教育行政部门政策、教育教学理论、教师专业发展动态、中小学学科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消息和教育信息化动态消息。
资源中心――提供教育教学文章、教学课件、教学案例、课件素材等,包括文档、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
博客――教师叙写教学日志的工具,具有网络日志的基本功能。教师记录教学过程并进行反思,其他教师可对其进行评价,最终形成教师的自我经验;还可使用资源中心的内容对教学进行设计和管理等操作,实现在线备课的功能。
电子公告栏――教师个体和群体进行交流协作的主要空间,通过发帖和回复实现知识共建、协作互助、共同提高。
聊天室――教师和教师、教师和专家、教师和管理员之间的实时交流。
电子邮件――教师和教师、教师和专家、教师和管理员之间的非实时交流。
友情链接一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网站入口。
所有功能模块构成了“知行渝盟”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的主体,实现了教师个人成长和群体成长所必须的应用模块和功能。图4所示为“知行渝盟”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截图。
4 教师学习流程
教师注册平台后即可登录平台,登录之后看到的是“最新资讯”界面,在这里可以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政策动态。教师可以选择进入“系统功能”,完善个人资料;进入“多人协作”,参加各种活动,或书写教学日志、教学反思,或参与群体的教学讨论和经验交流;进入“分享资源”,或观摩优秀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或上传自己的教学素材。“知行渝盟”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学习流程如图5所示。
四 使用效果
“知行渝盟”于2010年在重庆市高校部分师范专业学生和中小学教师范围内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应用。
回访结果显示:75%的教师认为使用平台提供了共享资源和智慧的平台,促进了其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专业学习的积极性;86%的教师认为平台的资源为其提供了较为有效的帮助,78%的教师认为平台提供了较好的协作互助功能。
总体而言,该平台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的平台,其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互动交流效果,有利于形成教师群体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管理人员应开展活动营造群体文化氛围和集体归属感、应用互联新技术加强平台交流互动功能。
五 结束语
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网络技术知识和技能,并且将其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实现自我深化和发展。“知行渝盟”的协作性和丰富的资源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师参与到虚拟群体中,一起从事协作实践活动,分享彼此的信念、知识和资源,有效地使用工具、利用资源,逐渐形成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关于协作学习的结构化模型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0
[2](美)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238
[3]张冬玉,面向信息时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中国电化教育》和《电化教育研究》的内容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8):33-37
[4]王彦飞,问题与取向:教师共同体的构建策略探析――基于知识管理理论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10,17:33-39
[关键词]引导;点拨;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76-02
语文阅读教学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激情,影响一个人一生学习发展的潜能。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时代,重新严肃的审视和反思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特别是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深深感觉到:我们农村的学生语文学习存在“先天营养不良,后天补给不足”的问题。其原因有多方面: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因素。从客观看:农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和家长对孩子读书关注不够,农村中学可供学生借阅的图书匮乏。从学生来分析: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语文阅读的好习惯。朗读能力差,语感弱。在阅读中很少能自己体味到语言文字所散发出来的美。其次,阅读面狭窄。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认真阅读过中外名著。他们平时看的最多的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快餐式的写作大全,阅读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视为虎狼的作文,造成一种浮躁、急功近利的阅读状态。第三,在对文本的阅读中很少能主动质疑,很少能反复阅读,反复咀嚼。遇到了生字新词总是跳跃式的阅读,很少主动利用工具书来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词层面上浅层次的疑难。
从教师角度看:第一,课堂阅读教学的定位存在偏差。还是把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定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上,还在充当教参的传声筒。这样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极大扼杀和残害,也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求知者不良的学习观和学习的惰性。第二,对课堂阅读教学的主体和中心把持不定。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雄踞于课堂的中心,是绝对主体。支配和主宰着整个阅读教学的活动。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好的一个个圈套中苦思冥想,其间也不乏有学生讨论,但是不管是如何精彩的讨论争执,最后还得屈从于教师法官式的评断。第三,阅读教学中重技巧传授,轻语言的品味。在训练学生阅读能力时,常常把重点放在技巧的传递上。而对文本的语言,特别是那些精妙语言,很少去引导他们品味、揣摩。这样自然在课堂阅读中迸发不出学习的激情、审美情趣以及深厚的人文关爱。
二、“巧导”为突破点,构建农村中学语文课堂阅读的新情景
如何改变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呢?我们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是指我们不再充当教参的“二道贩子”,应该成为学生思维火花的点燃者、引爆者、激发者。我们在具体的课堂阅读教学中不妨紧紧抓住这一点,即用“导”的教学指导思想来切实深化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但“导”什么和如何“导”是关键,也是一个教师的教学思想先进与落后、教学境界高与低的鲜明标志。我们不妨以“巧导”为突破点,来建构农村中学语文课堂阅读的新情景。
(一)以“巧导”来引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一种推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不仅能使学生上课注意听讲,对所提的问题积极思考,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时,对困难表现出足够的意志力,具备克服困难的信心、决心和一定自制力、坚持心。故我们教师一定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运用巧妙的方法来导学,唤起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催生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极大关注和浓厚的兴趣,造成一种先声夺人,充满智能与悬念的教学心理情态。如在学习《核舟记》时,我问学生:“核舟有多大呀?”学生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大家叠出来了,像半根粉笔那么大,高度还赶不上粉笔的直径。接着学生在上面画上五个人,八扇窗……学生试着画,可怎么也画不下,这时我说,古代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而且人物刻得栩栩如生,神情毕肖……这样一说,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更加叹服。
(二)以“巧导”来激疑,力求形成探究性学习
“巧导”的核心是激疑,“巧导”决不能停留在为导而导的肤浅的认识层面上,决不能使自己的“导”成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死胡同,以求标准答案的圈套,教师应在已洋溢着学生学习情趣的课堂上及时通过精妙的提问,挖掘教材里蕴藏的充满魅力的有效信息,以教师轻轻一问激发学生心里的许多问题,达到一种“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课堂阅读的情景。促使学生在思考中阅读,于阅读里主动探索,以期待出现“万紫千红总是疑”的境界。
(三)以“巧导”来使学生形成自学能力
叶圣陶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其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够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不待教授之谓。”从叶老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巧导”应该使学生在你巧妙的引导中逐渐养成自己的读书能力、方法。自己走近文本、感悟文本。因此,“巧导”的立足点只能在学生的心里。教师用“巧导”来拉近教材、学生、教师之间的距离,使三者相辅相成,架构起立体型的课堂阅读模式。
三、以“精点”为核心,优化语文课堂阅读的设计
“精点”即教师在语文阅读中精妙的点拨学生。用四两拨千斤的手法为学生学习语文阅读文章排忧解难,扫除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学习障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点拨教学法正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真理”的一种阅读方法。
(一)“精点”要适时和恰到好处把握学生学习、阅读的心理状态
孔子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朱熹对“愤”和“悱”做了解说:“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口欲言而不能之貌,必待其如此乃启发之。”由此可见老师的点拨并非是随心所欲,而是适是点拨,相机诱导。它必须和课堂教学的情境、课堂教学的进程,学生学习时的心境和情绪休戚相关。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阅读时,应充分考虑学情,全面了解他们在求知过程中的认知特点。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尽量贴近他们阅读的实情,把点拨的致力点转移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阅读基本功的培养上来。这样,就能使学生愉快而又和谐的学习,使学习不断科学化。
(二)“精点”要抓住学习重点,导向学习要害
教师精点应力求避免面面俱到。要重视内容的轻与重、主与次之分,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佳效果。同时,还要选定“突破点”。而农村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把握不好和弄不清这些深藏于文章之中的阅读的“突破点”。而教师只要引导他们抓住什么,如何抓,才能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教师可点拨学生从文章的文眼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进行比较探究:两人的“鄙”和“远谋”分别见于文章中哪些地方?待学生讨论完解决问题后,教师可出人意料地抛出问题,鲁庄公“鄙”吗?激发学生逆向思维,使课堂阅读思维向更深处拓展。
(三)“精点”学习方法,交流钻研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