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范文

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

第1篇: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范文

我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曾给**经济发展造成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产业单一等突出矛盾。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环境污染治理作为“5523”发展思路需破解的难题之首,强化措施,不断加大污染减排力度,实施了水泥粉尘、市区煤烟污染、城市饮用水源等一系列污染治理工程,关闭了22条污染严重的水泥生产线和100多个“五小企业”,淘汰水泥落后产能近200万吨,城市气化率达到80%,饮用水源有效保护。去年全市上下克难攻坚,强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项举措,COD排放量比20**年削减2.4%,SO2排放量比20**年削减3.88%,工业粉尘排放量比20**年削减9000多吨,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296天,较20**年增加20天。20**年市委、市政府又把污染治理列入民生十大工程,集中力量和财力重点解决。今年的污染物减排目标是:化学需氧量控制在8220吨、比去年减少234吨,削减2.8%;二氧化硫控制在18550吨,比去年减少792吨;削减4.0%;工业粉尘控制在6****吨,比去年减少2600吨,削减2.0%。这是全市环境保护的主线,也是必须完成的刚性指标、考核指标和“一票否决”指标。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以生态文明为指导,以污染减排为主线,以四大工程为重点,强化措施,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坚决完成污染减排目标。

一是实施蓝天工程,不断提高大气环境质量。按照省政府《**市水泥企业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关闭**、**等企业的5条湿法旋窑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100万吨。继续重点加大药王山周围和210国道水泥企业污染治理力度,落实治理方案,加强日常巡查,严厉打击偷排、超排等各种环境违法行为,确保年底全市水泥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加强华能**电厂、铝厂自备电厂等重点排污企业监管,严格落实各项脱硫措施,确保二氧化硫减排目标完成。进一步深化市区煤烟污染治理工作,坚决取缔城市周边违规烟煤销售市场,推广天然气、水煤浆等清洁燃料,新增天然气用户3000户,完成24台燃煤锅炉的冶理改造任务。抓好散户居民燃用烟煤问题,为使用型煤和无烟煤的困难群众实施取暖补贴,减少烟尘排放。加强建筑工地管理,减少施工和道路扬尘污染,20**年全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天数要达到266天以上。

二是实施碧水工程,确保城市饮用水源安全。突出抓好沮河、柳湾和西河水库三个城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坚决关闭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的所有直接排污口。北市区污水处理厂要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加强运行监管,提高污水处理率。新耀污水处理工程要加快建设,力争今年有重大进展。新耀垃圾处理工程要集中力量,精心组织,确保一期工程建成达标运营。沮河上游陈家山、下石节、崔家沟等三个煤矿9月底前要完成污水治理设施改扩建工程,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要全部入网、集中处理、达标排放。耀州区、印台区政府要加强沮、漆河水源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系统,做到日产日清。环保部门要强化监管,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推行饮用水源地水质定期信息公告制度。加强对水源保护区和化工等高危行业的污染隐患排查,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体系、应急反应体系,积极防范各种污染隐患,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三是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努力遏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趋势。完成全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制定我市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加快**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完成自然保护区的详细规划。做好宜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验收准备工作,力争通过国家正式验收。以5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创卫”确定的41个城中村、卫生村为切入点,加快村庄道路、绿化、亮化、垃圾收集等工程建设,集中开展“三堆六乱”整治活动,提高环境卫生质量。加强农村环保监管,禁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全面完成土壤污染调查任务,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第2篇: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范文

1我国畜禽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

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专业户)的畜禽粪便和尿液产生量达到2.43亿t和1.63亿t,COD、TN、TP的排放量分别占农业源排放总量的96%、38%和56%,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2%、22%和38%[1]。畜禽养殖已经对水、气、土壤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安全和人居环境质量造成了潜在威胁。畜禽养殖已经成为部分水体水质恶化重要污染源,有关研究表明太湖、滇池和巢湖水体总污染负荷中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TN、TP贡献不容忽视,其中畜禽养殖污染占有较高份额[2]。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动物传染给人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至少有90多种[3]。

2美国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政策

养殖业与农业污染导致美国3/4的河道和溪流、1/2的湖泊污染,养殖业污染治理已经成为美国环境政策关注的焦点[4]。

2.1美国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政策特征

(1)点源与非点源治理结合。美国通过立法将养殖业划分点源性污染和非点源性污染进行分类管理,专门设有非点源性污染的管理部门,制定了非点源性污染防治规划。点源性污染的防治是经过收集和处理技术使污染物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许可。美国的非点源性污染主要是通过采取国家、州和民间社团制定的污染防治计划、示范项目,良好的生产实践推广、生产者的教育和培训等综合措施科学合理地利用养殖业废弃物[5]。(2)推崇农牧结合发展模式。美国十分注重通过农牧结合来化解养殖业的污染问题。美国的大部分大型农场都是农牧结合型的,从种植制度安排到生产、销售等各个方面都十分重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紧密联系,而且是养殖业规模决定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在饲草、饲料、肥料3个物质经济体系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关系,养殖场的动物粪便或通过输送管道或直接干燥固化成有机肥归还农田,既防止环境污染又提高了土壤的肥力[6]。(3)提供高额财政补贴资金。目前美国资金补偿主要包括农业税收、信用担保的贷款、农业养殖补贴、财政转移支付以及补偿等。一是税费补偿,对集约化畜禽养殖场产生的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征收废物税;二是财政拨款补偿,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养殖污染治理;三是养殖污染环境责任保险补偿,通过环境投保的方式,由保险公司运作的强制环境责任保险、自愿环境责任保险制度[7]。

2.2美国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美国制订了严格细致的法律体系防治养殖业污染,涉及到行政管理、经济刺激和产业优化等各个领域,主要法规和要点内容见表1。

2.3美国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资金投入现状

美国养殖业污染防治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联邦财政和州财政,但农场主也承担了部分费用,其资金投入结构以引导性和激励性资金为主,依靠具体项目完成资金投放。2002—2007年,美国农业法案的支出达到970亿美元(如果计算紧急拨款等支出,总支出为1050亿美元),未来5年里的农业支出将会降低到870亿美元。2002年和2008年《农场法案》都要求项目60%的资金支出用于解决饲养业造成的水土资源污染问题。2005年的项目资金中,关于养殖业水土资源保持的支出占项目总支出的73%,合同数占当年合同总数的70%。政府对于农户和农场主的直接补贴锐减,其中废弃物治理的补偿也在逐年下降。其中,2005年、2008年和2009年分别为243.96亿、122.38亿、116.34亿美元。2007年得到政府直接补贴的农场占到总农场数量的40.3%,规模越大的区间,补贴覆盖率和补贴额占总补贴的比重也大[7]。

3欧洲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政策

3.1欧盟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政策特点

(1)衔接农业补贴与环境保护补贴。欧盟在不断加强行政监管之外,在经济上实行农业环境补贴,将农业补贴与环保标准挂钩,对减少肥料使用、扩大生态农业耕作、使用有利于环境和资源的其他生产技术都可以给予补贴,并大幅度增加用于环保措施的资金[11]。(2)制定实施严格的保障制度(表2)。欧盟制定的农业生态环境补贴政策为纲领性政策,对于资金来源、支持条件、支持额度、违规处罚等都有操作性非常强的明确规定。欧盟2007—2013财政规划,进一步将补贴用于整个农村大环境的综合保护与治理,养殖场为农业生态建设投入越多,其获得的补贴也就越多。(3)引导农户提高环保行为意识。欧洲农业环境保护主要是以自愿方式引导农户积极参与,财政补贴往往以合同方式落实[12],成员国在执行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时,必须尊重公众意愿。(4)落实成员国承担责任。在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框架内,成员国对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采取积极补贴政策。如英国政府规定,农民负责对农场附近的树林、河沟的保护,养殖农场必须有环保计划书,农场遵守了这些措施,政府支付105英镑补贴费[11]。

3.2欧盟养殖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欧盟成立以来,致力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不断增加控制养殖业污染的政策,并将其列于欧盟宏观战略政策范围内,确保政策的生命力[13],具体法律法规体系见表3。

3.3欧盟养殖业环境管理资金投入现状

农业环保计划的专项资金绝大部分来自欧盟,欧盟每年用于农业环保计划的总支出约为16亿美元,占欧盟农业总支出的4%,各欧盟成员国负责具体实施这些计划,同时国家联邦政府、地方政府也有相应的投入。德国联邦政府农业部在欧盟和各州政府的投资之外,每年拿出近40亿欧元,占其年度财政预算总额的66%,用于支持其农业环境政策的落实,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目前德国在总面积为171.3×104hm2的农业用地上(其中农田为118×104hm2,草场、果园等合计52.7×104hm2),有50×104hm2的农业用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30%)获得由欧盟、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的各种类型的农业环境政策补贴[10]。

4日本养殖业环境管理政策

4.1日本养殖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20世纪70年生严重的“畜产公害”,此后便制定了《废弃物处理与消除法》、《防止水污染法》和《恶臭防止法》等7部法律,对畜禽污染管理作了明确的规定[14](表4)。

4.2日本养殖业环境管理资金投入现状

日本政府对于养殖场的环境污染防治的资金管理机制较为完善,不仅对养殖场建设进行宏观指导,污染治理也以政府投入为主体,还对所生产的有机肥实施政府补贴,从而做到低价供给农民,大大提高了农民使用有机肥的积极性[8]。日本政府鼓励养殖企业建设治污设施,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主要用于治污设施建设,同时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畜禽排泄物治理方面的科技攻关。建设费用50%来自国家财政补贴,25%来自都道府县,农户仅支付25%的建设费和运行费用,每个治理点投资都在1.5亿日元以上[2]。此外,日本对私营牧场治理粪便污染可补助50%~80%,对养殖业者建立堆肥化设施特别返还16%的所得税和法人税,还设定了按5年课税标准减半收取固定资产税的特例[10]。

5中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成本分析

5.1中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发展现状与趋势

2009年,中国规模化养殖量为9.2亿头猪当量,生猪、肉牛、奶牛、肉鸡、蛋鸡规模化畜禽养殖单元的养殖量比重分别为61%、41%、42%、85%和79%,规模化畜禽养殖单元(包括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户)近440万个。采用趋势外推法计算,到2015年规模化养殖比重将分别达到70%、50%、50%、88%和85%。

5.2中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参照2009年畜禽养殖污染物治理能力计算,2010年COD排放量、2011—2015年新增排放量、2011—2015年新增减排量见表5。(1)2010年COD排放量: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和近年全国畜禽养殖总量变化趋势,采用系数法初步估算2010年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COD排放量为1770万t;(2)2011—2015年新增排放量:按照养殖量(猪当量)2004—2008年平均增速5.2%计算,2011—2015年预计新增COD排放量约540万t,2015年COD排放量将达到2310万t;(3)2011—2015年新增减排量:按照减排目标和新增排放量合计,2011—2015年新增减排量约700万t。

5.3总量控制目标与污染物削减量

“十二五”期间,已将畜禽养殖纳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范围,按照COD排放量较2015年减少10%的初步目标计算,“十二五”期间工程治理共需投入287亿元。鉴于畜禽养殖业属于弱势行业,污染治理投资以财政资金为主。

第3篇: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范文

一、问卷设计与结果统计

本次调查,根据城乡居民的特点,分别设计了城市问卷和乡村问卷,但都按环境认知评价、环境行为、环境意愿等模块,并结合城市和乡村实际,设计了相关问题,以了解城乡居民在“知”“行”“意”方面的环境素质状况。城市问卷以主城九区样本为主,乡村问卷以渝东北的万州区、开州区、城口县、云阳县和渝东南的黔江区、武隆区、秀山县等区县为主。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65份,回收率96.1%。其中,收回城市问卷443份,乡村问卷422份,样本人群类别分布情况见表1。城市样本分布:性别均衡,中青年、受过高等教育、公职人员和企业职工均占绝大多数,中高收入者近一半。故样本人群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问卷涉及问题的真实状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乡村样本分布:性别、年龄分布接近于城市样本,但学历、行业身份、收入分布均略优于城市样本,这与乡村问卷调查是通过农村电商营销网络渠道开展有关,但样本人群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对乡村环境治理情况体验深切且综合素质较高,所以更有利于客观地反映问卷涉及问题的真实状况,故乡村样本人群具有代表性。

二、调查结论分析

(一)环境认知。1.普遍具有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城乡居民普遍都关注环境问题,认为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方式、气候变暖、人类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紧密相关,治理污染非常必要。分别有68.6%和65.7%的市民对我市实施机动车限号和垃圾分类政策非常看好。对治理环境的主要动力的认识,排在首位的是企业改革与自律(250人次),其次是政府引导及法制健全(224人次)、社会组织及公众力量(223人次),人数分布较为均匀。显然,大多数居民认为治理环境不光是政府的责任。2.环境认知不够全面准确。总体看,城乡居民对环境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准确,对环境治理的权力、义务和参与方式不够明确。城市问卷分析表明:城市居民对城市四大环境污染的认知准确率为52.4%,对PM2.5平均值标准值的认知准确率为54%;12369电话平均知晓率为69.1%。城市和乡村问卷总体分析表明:相较于偷排偷放、机动车尾气、化肥农药污染、噪声污染等,57.6%的城乡居民认为当前重庆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垃圾污染;8.9%的居民表示“了解并参与过环境影响评价”,但不少市民认为影响评价就是个人对周围环境状况好坏的评价。这充分表明,城乡居民整体环境认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3.对环保社会组织认知度不高。443份城市问卷中,对“你所了解的我市民间环保组织”的调查,选择较多的是重庆市渝中区巴渝公益发展中心(83人次)、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43人次)和重庆市九龙坡区绿山墙志愿服务中心(41人次),还有15.2%的城市居民表示没接触过、不清楚。可见,城乡居民甚至城市居民对环保社会组织的认知度还不够高。(二)环境行为。1.了解环境信息大多选择官方渠道。城市问卷分析显示:市民获取环境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且通过大众传媒(电视广播、网络)的获取频率高于从各种环保宣教活动、宣传单等途径获取的频率;选择政府环保信息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电视新闻等官方平台的人次明显高于选择论坛、热搜、个人微信、个人微博等非官方平台的人次,而对于参加过环境教育培训的选择最少,仅为11人次。2.对参与环境治理的信心不强。63.4%的城乡居民认为,治理环境征求公众意见重要且必要。在城市问卷中,对“愿意以哪种角色参与环境治理”,选择频率最高的是环境污染监督员(257人次),其次是环境决策民意代表(241人次)、环境信息宣传员(195人次),表明“前端”参与及“过程”参与的意愿强烈。对“参加环境保护、维护自身环境权益面临的困难”,选择频率最高的是环境信息掌握不够(303人次),其次是居民缺乏与政府、企业对话的力量(255人次)、没有合适的表达途径(195人次)。3.参与环境治理的行动力不足。分析显示:对身边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排序垃圾污染排第一位,大多数城乡居民都认为开展垃圾分类很有必要,但实际参与垃圾分类的行动力却不足。调查结果是实际参与过垃圾分类的市民仅82人次。乡村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村民对秸秆采用焚烧处理的为33.1%,对农业生产中地膜使用的处理作为垃圾单独处理的为39.3%。环境监督方面,面对身边环境问题拨打过12369电话的村民为31.2%,对周边存在环境污染及隐患的企业,18.2%的乡村居民认为“自己没办法管”,11.1%的城市居民选择“忍一忍或绕行避开”。(三)环境意愿与满意度。1.对政府推动环境治理满意度较高。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城乡居民对我市环境改善充满信心,81.0%的城乡居民认为我市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对城乡居民了解并认可的环境治理措施(多选),选择频率最高的是“碧水、蓝天、绿地、田园、宁静”五大行动(298人次),其次是河长制(260人次)、湖长制(219人次)、山长制(176人次)。2.城市居民对周边环境的满意度高于乡村居民。调查结果分析对比发现,大部分城市居民对周边环境表示满意(非常满意为54.9%,比较满意为24.8%),接近一半的乡村居民对周边环境表示不满意(不太满意的为31.5%,很不满意的为12.8%)。3.对环保维权的途径与方式了解不多。城市问卷中,对身边环境问题,187人次选择向环保部门投诉,82人次选择向环保组织求助,43人次选择无视。这与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环保社会组织或公众参与环境维权、环境诉讼多为原则性规定,对具体的参与方式、程序未作规定,对社会组织管理和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缺乏引导有关[1]。4.具有积极的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对“个人支付污染治理费用”,城市问卷中,分别有53.7%和34.1%的城市居民愿意承担因治理污染导致的个人消费支出5%以内和10%以内的增加;乡村问卷中,对于增加乡村环境治理资金,61.9%的乡村居民更倾向于通过增加财政补贴的方式实现环境污染治理。

三、思考与建议

第4篇: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范文

【关键词】生物技术;环保;应用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当前,我国环保的意识不断加强,因此,关于环境保护的技术也层出不穷,其中生物技术就是一个重要的环保技术,生物技术应用得好,将可以大大提升我国环保的效果。

二、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中国人口庞大,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环境的压力愈益加大,再加上中国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大,资源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严重,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破坏更加严重。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据预测在未来的10~20年还将持续;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还需要较长的时期,这就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的转变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大的改观,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要延续,而且遏制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因此,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应用高新技术,用现代环保生物技术来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已成为环保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1、空气污染严重

根据2009年6月中国环保部公布的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依然严重,造成我国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烧煤和汽车尾气,其中烧煤是最根本原因。中国的大气环境污染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酸雨污染范围大体未变,污染程度居高不下。

2、水体污染十分严重

在我国,水体污染十分严重。工业“三废”污染、农用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以及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的污染,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使得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严重短缺。

3、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随着域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10%的速率增长。不少城市由于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而受到"垃圾包围城市"的困扰。工业固体废弃物也与日俱增,工业废弃物累计堆积量已超过66亿吨,占地超过5万公顷。

4、土壤污染严重

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3%。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先天不足,耕地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40%,中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79%。但就是这数量不多且先天营养不足的土地也饱受污染,这些污染主要表现为一、化肥施用量居高不下,施用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二、农药施用总量大,增长趋势明显施用强度高。三、农膜使用量高,且增长迅速,可降解农膜使用率低,农膜的使用加速了农药和土壤的流失,残膜导致农田土壤质量下降。

三、环保生物技术概述及优势

环保生物技术指的是一类高水平的新兴生物技术,主要利用包含细胞工程、酶工程、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的生物DNA分子技术来实现。环保生物技术在治理污染、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今世界各国争先研究生物技术领域。环保生物技术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还符合了我国可持续利用现有资源的原则。与物理、化学及其他技术相比,环保生物技术不仅处理时间短、资金消耗少、反应条件需求简单,而且处理效果好,还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环保生物技术的优势具体包括两点:一方面环保生物技术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产物和副产物,大多都是低分子的有机物或无机物,基本都是常见的且无毒无害的物质,如甲烷、水、二氧化碳等,大部分物质可直接利用,进入了一种有效的循环机制;另一方面,与化学反应相比,生物技术不需要高温高压等特殊的反应条件,只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就可进行,条件需求非常简单,极大地降低了生产费用和生产时间。因此,可以说生物技术必将部分或完全取代化学和物理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四、生物技术在环保过程中的应用

1、废气处理

研究证实,生物过滤法与生物膜法是有机废气处理与生物法除臭工程领域最具使用价值的生物技术。本章节主要介绍生物膜法的具体应用。

所谓生物膜法,它是一种把废气内含有的有害物质转化成细胞质及无机物,再降解成水、二氧化碳及中性盐的生物技术,其工作原理为:把微生物附着到多孔性介质填料表面通过填料床层来实现对废气的生物处理各种挥发性有机物附着到孔隙表面,被孔隙内的微生物耗用通过新陈代谢生命活动把废气内的有害物质转换成细胞质及无机物把细胞质及无机物降解成水、二氧化碳及中性盐。上述生物膜除臭工艺通常包括三大阶段,即气液扩散阶段(化学物质经填料气与液界面被转化成液相)、液固扩散阶段(化学物质扩散至填料的生物膜)、生物氧化阶段(生物膜内的微生物氧化掉废气分子,生物膜促使氧气与营养物质扩散及被吸收)。针对生物膜法,其除臭工艺流程为:

废气经风管进入洗涤塔预处理及增湿气体气体进入生物滤塔气体内有害成分经微生物作用被分解气体被净化气体经风机排出。洗涤塔的供水通常由洗涤泵完成,其中从塔顶流下的水与被洗涤出的污染物一并流入储水箱,由此实现循环利用;生物滤塔的供水通常由喷淋泵完成,其中气液逆流接触可为微生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同时循环液最终流入储水池,由此实现循环利用。

2、废水处理

研究证实,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污水处理技术,而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废水处理生物技术。本章节主要介绍生物膜法与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具体应用。

(一)生物膜法

所谓生物膜法,它是一种借助某些固体物表面的生物膜(或附着的微生物)来实现有机污水处理的生物技术。生物膜是一种集厌氧菌、真菌、藻类、好氧菌、兼性菌、原生动物等为一体的生态系统,其中供生物膜附着的固体介质属载体或滤料。生物膜通常包括运动水层、附着水层、好气层、厌气层。

污水处理生物膜法的工作原理为:生物膜把附着在水层的有机物吸附牢固有机物经好气层的好气菌被分解有机物流入厌气层有机物经厌气被分解流动水层冲掉老化的生物膜新的生物膜生长出来污水净化完成。总体而言,污水处理生物膜法具备如下优越性:对水质变动、水量变动、水温变动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污水处理效果相当理想,同时具备极强的硝化功能;污泥量较活性污泥法小25%,同时极易实现固液分离;动力费用较低。

(二)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所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它是一种以植物与微生物等生命活动为载体,以转移转化降解水中污染物为实现过程,以净化水体、创造满足生物生息的环境、重建和恢复水生生态系统为最终目的的生物技术。半水生植物及水生植物处理污水通常包括根区法、沼泽塘法及天然生长的植物系统处理污水等,其中效果最佳的处理方法当属根区法的芦苇系统。总体而言,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具备诸多优越性,比如工程造价低廉、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耗能低、无需向水体投放药剂、可与景观及绿化环境有效结合等,其目前已被认定为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与水体污染治理的发展方向。

3、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理

有机固体废弃物是一种含水率

所谓厌氧消化法,它是一种以缺氧环境为前提条件,以接种生物或自然微生物为载体,以把有机物转化成甲烷气体及二氧化碳为实现过程的生物技术[5],其具有能源回收率高、污泥剩余量少、能耗低等优点。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厌氧消化技术目前已倍受国内外所关注,其一方面能够消耗掉大量的有机废弃物;另一方面能够获取高质量的沼气与堆肥产品,进而实现生物质能的循环再利用。然而,各种厌氧发酵工艺的具体应用却存有诸多问题,以至于固体废弃物处理的规模化运行一度受到技术装备差、自动化程度低的制约。由此可见,厌氧消化法尚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生态微环境、最佳生物转化条件、过程控制系统等方面。

五、生物技术的发展展望

早期的工农业一味追求发展忽视了其对环境的副作用直到环境被破坏得相当严重才开始被动治理。现在世界各国已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物技术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将由单纯治理发展到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最终实现清洁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是为了避免和减少其生产过程中及使用后所造成的污染而诞生的。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加强来源于微生物体又可生物降解的表面活性剂愈来愈受到广泛关注。可用于洗涤剂制造帕类回收憾光乳剂稳定随物病害控制嘟胞破碎及微生物的快速测定等方面。已有许多科学家策划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所谓PHBV的基因导入玉米铃薯琳因草等植物中从植物体内提取塑料塑料污染问题将可能得到圆满解决。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技术的应用必须要有理有据,符合我国环保工作的需要,结合我国环保工作的特点展开,尽可能的提升生物技术的应用效果,促进我国环保工作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张文东,刘鹏,李二飞,等.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2]黄晓丽.浅析农村环境污染及其治理对策[J].科技信息,2011(3).

第5篇: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范文

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按照全县经济工作总体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宗旨。以圆满完成减排任务为目标,紧紧抓住经济平衡较快发展和转变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机遇,继续加大环保治理投放,深入推进流域区域和农村污染防治,妥善处置环境突发事件,全方位抓好辖区的环境安全工作,确保我县环境质量和环境监管水平得到双提升”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工作目标:

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确保完成年全县主要污染物总量年度减排任务。重要饮用水源地主要指标达标率达到100%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三、工作任务:

一)突出重点。全力打好污染减排攻坚战。

污染减排是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一切措施,也是考核我县环保工作成绩的决定性指标。要在年污染减排的收官之年。全力抓好减排工作。

1抓住减排工作重点。将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和工程。以及时间进度要求。要将全县减排工作及时向县委县政府专题汇报。做到减排目标明确、减排措施可行、减排责任到位。及时编制并下达年度减排计划任务。并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2强化和推进各项减排行政措施。项目审批、目标责任考核、专项资金安排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进一步细化考核内容,都要充分考虑减排要求。整体推进污染减排。完善减排“三大体系”建设评估办法。确保监测体系及时准确,统计体系规范可靠,考核体系责任落实到位。

3要根据项目变化及时调整减排措施。确保减排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类和上报工作能达到省市验收标准。各项减排保障工作要扎实到位。

4继续强化工业污染治理。落实深度处理措施。提高治污水平。重点抓好水泥、化工、矿山开采等行业的污染治理。深挖减排潜力。

5强化工程减排。为cod减排起到决定性作用。协调有关部门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

6加强管理减排。严格加强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企业的日常监管和监督性监测。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对不能满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的实行限产限排,督促建立健全减排设施运行管理规章制度和数据台帐。逾期不能达标的依法责令关停。对严重违法违规和漠视污染减排的企业要公开曝光。严格加强重点企业自动在线监控系统管理工作,实现自动在线监测设施与环保部门的稳定联网,数据传输有效。

二)防治并重。大力推动流域区域环境治理。

7严格按照《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定重点防控区域、行业、企业和高风险人群,分解目标任务。制定全县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全面排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及其周边区域环境隐患。集中解决一批突出问题。积极开展土壤污染修复试点,综合治理重金属超标土地。

8以限期治理为手段。特别是要做好危险固废循环利用和治理工作。三是全面做好矿石粉磨和水泥行业除尘系统升级改造工程。完成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环保治理工程。一是做好燃煤企业的脱硫和大气治理工作。二是加大对矿石加工企业的尾矿处置工作。

9抓好松树沟流域、县河流域、丹江流域、魏家台钒业小区、富水养殖小区和工业园区等重点流域、重点地区污染防治工作。

10开展城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工作。扎实做好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工作。完成16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

11开展城区噪声功能区的划定工作。

三)项目带动。充分发挥环评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12继续坚持“四个不批和一个不验收”制度。对关系绿色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环境、拉动内需、调整结构的项目。以环境保护优化产业升级。坚决管住新上高耗能、高排放及产能过剩行业的项目。加大对固定资产投资和优势产业领域建设项目的跟踪服务力度。继续开辟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加快进度。

13严格贯彻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解决和防范区域性、行业性环境问题。使流域、区域和行业规划与规划环评编制同步。开展重点流域区域、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行业发展、矿产资源总体开发的规划环评工作。立足县域经济实际。

14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督检查新机制的要求。尽快扭转“三同时”监管缺失的现象。深入做好重点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试点工作。继续扩大工业类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试点范围。切实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督检查和日常管理。选择生态敏感区、环境重点区及矿山开发等重点建设项目开展工程环境监理。

15继续扎实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工作。及时查处环境违法问题。依法查处一批典型案例,对全县审批的建设项目进行清查。集中整改突出问题。确保项目开发规范有序。

16进一步提高环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对于满足环境准入要求的建设项目。主动在技术和政策等方面提供服务和指导。对于民生工程、医卫文教、生态环保、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等项目。缩短时间,缩短环评审批时间。评估、审批、验收等环节优先安排。推动项目尽早发挥效益。

四)示范引领。切实推进农村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

17以实施生态创建为抓手。今年要完成2个乡镇和4个生态村创建规划编制工作。积极争取,积极开展“十百千”创建活动。及时上报。确保列入全省年的创建计划之内。

18努力争取农村环保专项治理资金。切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认真实施好去年6个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同时。通过项目实施抓点带线促面,落实“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政策。力争今年项目工作取得突破。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19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创建旅游县城。积极在金丝线景区、丹江沿岸和312国道、沪陕高速路沿线所在乡镇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妥善解决污水、规模化畜禽养殖等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强对村镇工业园区、工业聚集区的生态保护与排污监管,推广县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治理脏乱差现象。防止“污染转移”切实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身心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20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与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培育治理典型。彻底解决农村面源污染。推广永利模式。支持各乡镇建成一批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21对一些人口稠密的村镇。划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要组织力量。落实管理责任。

22加快推广农作物秸杆环保综合利用技术。继续下大力气解决秸杆焚烧污染问题。

2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管。确保辖区生态环境安全。健全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监管措施。推动旅游景区环境保护执法检查,严格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强化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切实做好开发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工作,把我县建成省最美的县和全国旅游强县。

24建立农村环保目标责任制。制定农村环保工作考核评价指标并开展试点。

五)环保为民。切实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

25继续深入扎实开展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健全完善环境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开展环境执法稽查试点工作。集中整治威胁饮用水源地安全、主要污染物超标排放、环保设施运行不正常和建设项目环境违法以及重金属污染等突出问题。强化责任追究和后督察。

26建立群众和企业之间交流平台。努力协调群企关系。解决群企纠纷,定期组织企业和群众代表召开座谈会、连心会。化解群起矛盾。维护群起利益。要认真抓好环境工作,加大对重大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大对存在隐患的环境问题的排查和整治力度,确保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和重大群体性环境纠纷事件。

27严守环境安全红线。着重抓好环境风险源调查及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的排查。及时准确掌握企业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和污染排放情况。建立企业应急值守和治理设施运行日报告制度,强化执法监督和应急管理。切实做到关口前移、预防为主、全过程监管。年要对全县所有重点污染源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和在线监测平台。完善企业应急预案,落实突发环境事件预防预警措施,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积极防范和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28推进重金属、辐射和危险废物监督管理。一是强化现场检查执法工作。继续加强对放射源用户单位的安全检查工作。开展对射线装置用户单位的安全检查。提高辐射安全监管水平和效率。实行放射源专人监管报告制度。尽快将其纳入监管范围。二是规范重点行业的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对医疗卫生、工业探伤、无线通讯、废旧钢铁冶炼等行业的辐射安全监管工作。

六)全民参与。努力营造环境文化建设浓厚氛围。

29组织开展生态乡镇、绿色学校、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家庭和环境友好企业的绿色创建工作。

30抓好环保重要工作、重大决策和重要节日的新闻宣传。开通环保热线。环保新闻。制作环保节目。

31创新形式和手段。组织好日常的环保宣传。

32加强环境文化建设。一是县城主街道和公路沿线开辟环境文化墙。二是企业开展环境文化建设。组织文艺节目和文化活动。三是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环保文化活动。

33加强环保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进行法律培训。

七)监管到位。努力提高环保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

34继续做好主要河流国控、省控、省界断面地表水环境质量和重点城镇环境空气质量等重要监测工作的同时。组织做好“三同时”验收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减排工程项目监测和突发事故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积极试点和开展农村环境监测。

35做好环境统计工作。做好环境统计季报等常规工作的同时。开展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为“十二五”环境统计和污染减排奠定工作基础。以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为基础。摸清我省末期的污染源情况。

36认真吸收环保规划经验的基础上。科学论证。形成规划基本框架。启动并完成各环保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集思广益。确定“十二五”环保规划目标、指标体系。

37抓好排污申报登记工作。准确掌握全县所有工业企业。为开展业务管理提供数字依据。三产及卫生医疗单位排污情况。

38要加大排污收费力度。足额征收排污费。今年要严格按照“应收尽收。确保年度收费任务全面完成。足额征收”要求。

39积极开展企业诚信联盟活动。建立企业环境行为评价体系。强化企业的环境责任。把企业的银行信贷、评先创优等与环境执法结合起来。

八)强基固本。继续建设素质过硬环保新队伍。

40进一步落实年度环保目标和岗位责任制。明确工作流程。做到分工明确、配合紧密、管理有序,细化工作程序。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高质量、高水平完成。

41要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通过整章建制。促进各项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形成一整套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

42继续以“创佳评差”行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效能建设为切入点。提高全局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要结合工作实际。寻找工作差距,不断提升环保部门形象。立足行业特点。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真正使环保队伍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有明显提升。

第6篇: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范文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及第八次全省环保大会精神,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落实“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为主线,以综合治理××河为重点,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特别是今年7月18日至19日才利民副省长召开××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座谈会并对我市进行现场检查指导之后,我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各有关部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在保持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水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水体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我市高度重视××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综合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措施,不断加大结构性污染防治力度,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20*年主要水污染物cod排放量较20*年下降了11.1%;水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地下水水质状况良好,达到地下水ⅲ类水质标准,自2003年9月以来,实现了泉水连续三年持续喷涌,创下了1976年出现季节性断流以来持续喷涌时间最长纪录;大明湖达到ⅴ类水质标准;××河水质明显好转,出境断面辛丰庄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浓度分别比20*年下降了57.9%、17.3%和62.5%。

(一)加强领导,精心谋划××河综合整治。我市将××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市建设工作统筹安排,先后编制了《××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创模工作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把××河治污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一同谋划,一并实施。今年,我市专门成立了××河综合治理工程领导小组,鲍志强同志任组长,先后召开专题会议20多次,研究部署××河综合治理工作。××河综合治理突出“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规划理念,强调功能性、景观性、经济性、时限性、带动性,通过各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构建防洪达标、输水安全、城水和谐、生态良好、交通畅通的××河,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把××河建设成为我市北部城区的清水走廊,带动济南市北部城区的发展。××河纵向综合治理范围为源头睦里闸至济青高速公路桥下,长约31公里;横向治理范围按滨河道路红线、南水北调输水暗渠线、规划河道蓝线、水景线、景观绿线、河道中心线六线控制。其中,按照××河截污治污规划,2007~2008年主要完成××河截污管网及提升泵站的建设,改建水质净化一厂、二厂,新建滩头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确保旱季污水不进入××河;2009~2010年全面整治市区河道,完善污水管网系统和建设中水站,实现××河干、支流所有水体控制断面水质达到ⅴ类标准目标。

(二)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方案、责任、措施、监控四到位。认真贯彻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及第八次全省环保大会精神,根据省政府和市政府签订的《济南市“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的目标和要求,我市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切实加大治理力度,全力以赴抓好“四个落实”,确保完成“十一五”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一是落实分配方案。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和“科学引导,支持发展”的原则,在可行性分析基础上,制定了污染物总量控制分配方案,将总量指标分解到各县(市)区政府、市直部门及高新区管委会和重点污染源企业,在10月19日召开的第七次全市环保大会上,市政府与各责任单位签订了“十一五”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二是落实责任。按照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市直部门及高新区管委会和重点污染源企业对完成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总量控制任务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年度削减计划,把削减目标和责任落到实处。三是落实削减措施。各责任单位按照依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腾出总量、依靠环保工程减排总量、依靠优化发展降低总量、依靠清洁生产削减总量、依靠“以新带老”消化总量的要求,落实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等措施。四是落实总量监控。在各县(市)区跨辖区断面设置监测点位,定期进行监督考核;对重点企业安装废水在线监控设施,有效监管总量控制任务完成情况。

(三)增加投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努力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2003-2005年共投资1.29亿元,在城区新建设了90公里截污管网,全市污水管网长度已达731公里,目前济南水质净化一厂、二厂实际处理负荷均达到10万吨/日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改制工作取得新进展,今年6月已与外商签订协议,年内即可完成改制工作。改制工作完成后的20个月内,项目运营公司将对济南水质净化一厂、二厂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水质净化一厂增加除磷脱氮功能,两水质净化厂不仅能够满负荷运转,而且出水水质由目前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二级排放标准提高到一级b标准。建成了处理能力2.5万吨/日的章丘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使××河流域济南段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达到44.5万吨/日。二是开展城区河道综合整治。2005年完成了护城河、玉绣河一期及工商河一期截污整治工程建设,在玉绣河沿岸建成4座总处理能力为7500吨/日的污水处理站,并全部实现了中水回用,河流水质和滨河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今年实施了工商河、东泺河、西泺河截污整治和玉绣河综合治理引水二期工程,建成截污管道7313米,新建水闸4座,清淤41000立方米,封堵排污口62个,2座10000吨/日和2座2000吨/日的中水处理站正加紧建设,年内即可建成。三是按照“集中处理为主,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统筹考虑污水再生利用。目前,全市已建成小型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项目63个,处理规模达8万吨/日,回用量4.6万吨/日,有效促进了城市污水的资源化循环利用。

(四)调整结构,加大流域污染源治理力度。一是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和重点工业的产品结构,加大结构性污染防治力度。关停了19家1万吨以下的废纸造纸企业;对山东酒精总厂等一批重点污染企业实施了搬迁治理,在采取清洁生产工艺的同时,配套完善了水污染防治设施,污染物产生与排放量大幅下降。二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对全市51家重点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工作,相继建成了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中石化济南分公司、山水集团和济南圣泉化工集团等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有效实现了污染物的源头控制。三是强化了工业污染源的治理。2003年以来我市对××河流域内45家主要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或污染因子不能全面达标排放的工业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以上。四是规范重点污水排放企业的排污口建设,目前已完成流域内重点污染企业排污口的普查工作,坚决制止企业的偷排偷放行为。

(五)攻坚破难,认真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由于多种原因,济南裕兴化工总厂外排废水和铬渣堆场对××河的污染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成为城市环境的巨大污染隐患。在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环保局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市下决心彻底解决裕兴化工总厂的污染问题。一是将铬渣污染防治工作列入全市环保重要议事日程,市政府召开市长办公会专题进行了研究和部署,并加强组织协调,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二是加快整改进度,完成督办任务。今年2月份国家环保总局对裕兴化工总厂铬渣污染问题挂牌督办后,我市建立督办检查制度,做到每天必调度,三天必到现场,每周必有小结,加快了铬渣污染治理步伐。目前该厂已按照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整改方案,投资1200余万元,修建了雨水收集池、铬渣围挡墙和导流明渠,对铬渣堆场进行了围挡、覆盖,完成了全部整改事项。三是延伸循环链条,突破治理难点。经多方论证考察,促成了济钢和裕兴的合作,今年4月14日,济钢正式通过烧结炼铁方式对铬渣进行处置,为困扰我市多年的铬渣污染问题找到了有效的解决途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间废物的循环利用,成功的走出了一条变废为宝、资源节约的循环经济之路。目前已处置铬渣1.51万吨,预计2007年底前可全部处置堆存铬渣。四是着眼彻底根治,实行整体搬迁。市政府成立了以杨佩钦副市长为组长,经委、发改委、土地、规划、环保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济南裕兴化工总厂搬迁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搬迁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组织裕兴化工总厂编制完成了《济南裕兴新厂一期项目建设总体规划》,正在进行搬迁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五是提早谋划裕兴化工总厂搬迁后的土壤修复问题。为确保该厂搬迁后不留隐患,我市正组织专门力量,对裕兴化工总厂土壤污染的种类、范围、强度、数量和土壤修复的技术方案、修复费用等问题进行调研,为下步土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六)坚持源头控制,把好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认真贯彻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是在项目审批中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项目;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建设项目坚决拒批。二是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中,把清洁生产标准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引导企业从原材料选用、产品方案、能源资源消耗、污染防治措施等各个环节选用清洁生产技术,并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三是切实抓好“以新带老”,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增加环保投入,促进企业对原有污染源进行治理,削减污染物排放量。三年来,全市共审批各类建设项目2149个,拒批各类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耗高、污染重的小印染、小电镀、小炼油等建设项目60多个;验收各类建设项目407个,新增废水处理能力13970吨/日,削减cod排放量8960吨/年,实现了增产不增污的目标。

今年我市按照国家清理固定资产投资的要求,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共检查各类建设项目459个,检查发现违法项目41个,其中属于国家和省管的14个项目已上报省环保局;属于市管的27个项目全部依法进行了处理。今年三季度又对上半年新开工的142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了重点清理,对无环评批复文件的16个建设项目,责令停止建设并全部落实到位。

(七)依法强化监管,严查环境违法行为。近年来,我市相继组织开展了“严查水环境违法行为遏止污染反弹专项行动”、“严查××河流域水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整治违法排污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环境安全大检查”等多项执法活动,采取定期检查和巡查相结合、专项检查和普查相结合、明查和暗访相结合,加大了监测和现场检查频次,对违法超标排污企业依法进行了严肃查处,始终保持了对不法排污行为的高压态势。在今年的环保专项行动中,全市共出动检查人员7101人(次),现场检点排污单位3715家(次),市政府对8家环境违法案件进行了挂牌督办,对15家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超标排放的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各县(市)区政府也对37家重点环境违法案件进行了挂牌督办,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接受社会的监督,对违法排污企业产生了极大的震慑作用,有效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

(八)依靠科技手段,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控。为进一步加强对××河流域排污单位的监督管理,2005年我市组织开展了废水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改造建设工作,首先在××河流域废水排放量占市区废水排放总量60%的10家排污单位安装了11套废水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装置,实现了对××河流域重点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情况的实时监控。今年又对14家重点废水污染源企业下达了安装废水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设施的计划,年底可完成安装工作,并实现联网运行,进一步强化对××河流域重点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情况的实时监控。

(九)发展生态农业,努力减轻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近年来,我市共认证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78个,绿色食品30个,有机食品6个。以喷、滴、管灌、渠道防渗为主要形式推广节水新技术,发挥示范项目的带动效应,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3.33万亩。全市有13个乡镇完成《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近期完成了全市14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状况的摸底调查工作,并制定了污染治理计划,实现畜禽粪便和污水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效降低面源污染,改善××河水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市在××河流域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历史欠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河济南段水质与过去相比虽有好转,但除源头区外,其他河段仍为劣ⅴ类水体,××河综合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二是城市水污染控制基础设施不完善,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收集管网不配套,雨污混排,现有污水处理厂不能满负荷运行;市政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和运营市场化程度低。三是结构性污染问题仍然存在,个别企业违法排污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并逐步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济南是××河的发源地。实现“××河变清”的目标,是省委、省政府的明确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今后,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落实“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任务。按照《济南市“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实现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

(二)进一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开工建设××河济南段综合治理工程。结合“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工程的实施,对××河济南段进行全面综合治理,使××河水变清,实现防洪、生态、景观的有效结合,建立起人水和谐的流域生态环境。二是加快市内主要河道截污步伐。在今年工作基础上,2007年完成市区内兴济河、柳行河、全福河部分河段的截污整治工作;2008年完成市区内工商河、东泺河、西泺河、兴济河、柳行河、全福河等六条河道所有河段的截污整治工作;2009年完成腊山河、大辛河的综合整治工作。三是今年完成济南水质净化一厂、二厂改制工作,并使污泥得到无害化处理;加快章丘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年底前竣工投用,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5万吨/日、中水回用量1万吨/日;2008年底前建成滩头污水处理厂,同时完成污泥处置设施和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四是坚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城市污水管网的建设情况,因地制宜,建设区域性污水处理站,以利于中水回用,实现污水资源化。今年年底前,力争完成11个在建的区域性小型污水处理站的建设,新增中水处理能力3.1万吨/日,全市区域中水处理能力达到11.1万吨/日。

(三)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扶持发展污染小、耗水少、效益高的生态环保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制定重点汇水区禁止、限制、发展产业名录并向社会公布。制定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地方性法规和配套政策,体现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完善资源开发管理制度,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引导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清洁生产审核,推动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继续严把环境保护准入关,大力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查责任制、环境影响评价终身负责制,切实加大源头控制力度。对河流没有环境容量、严重缺水和地下水超采的地区,不得新上增加排污总量、影响水环境质量和耗水量高的项目。按照水环境容量和水资源保证能力,对污染源排污量进行分配核定和动态管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大力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依法按总量控制要求发放排污许可证,把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2007年底前,对重点排污企业和投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发放排污许可证。2008年底前,完成所有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自2009年起,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持证排污。

(五)继续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工业企业实施限期治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治理任务的,实施停产治理,对经停产治理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污染严重的企业予以关停。2007年底前,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积极督促裕兴化工总厂全面落实国家环保总局挂牌督办和省政府提出的搬迁要求。

(六)深入开展严查违法排污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把整治违法排污保障群众健康专项检查活动引向深入。着重解决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对不能稳定达标、超标排污或偷开偷排、严重污染环境、损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不法企业,坚决依法予以严肃查处,实施限期治理、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关闭,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开曝光,加强宣传和警示教育,达到处理一个、震慑一批、影响一片的效果。建立健全污染事件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单位主要负责人问责制,对造成环境污染单位的上级分管领导、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责任人,依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几点建议

我市××河综合治理工程是××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整体改善××河水质将产生十分重大的作用。为做好这项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河综合治理工程与南水北调工程密切衔接,同步实施。南水北调输水暗渠自西向东穿越济南市区,目前,渠顶标高偏高,这将对我市北部沿河道路桥梁、市政管线、城市景观等产生不利影响。建议省南水北调工程主管部门采取技术措施,尽量降低渠顶标高;考虑到部分暗渠渠顶与规划道路重合,建议将重合部分按城市道路设计;暗渠的外立面也要尽量考虑城市景观的要求。

二是按照“自求平衡、滚动发展、良性循环”的指导思想,××河综合治理工程将带动两岸城市建设,通过土地开发收益平衡综合治理工程投入,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建议省里在用地指标以及土地开发政策方面予以支持,并将××河两侧拆迁安置纳入经济适用房计划,同时帮助协调解决高压线迁建等问题。

三是××河综合治理工程不仅将改善我市城市环境,同时对于改善整个××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减轻渤海湾污染以及促进××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起到积极作用。恳请省政府适当给予资金支持。

第7篇: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

一、淮安市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矛盾突出

近几年,随着苏北地区的加快崛起,淮安市也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全市经济发展方式仍处于比较粗放的状态,经济增长还是以量的扩张为主,经济发展高投入、高消耗特征比较明显。传统工业在地区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大,资源消耗型企业数量多且分散,绝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结构性污染突出。

(二)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治理滞后

一是由于淮安市经济基础设施薄弱,加之个别县区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全市不少地区相关配套设施缺位、资金技术人员缺乏,一些已建成的乡镇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医疗废水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转,无法达到设计处理能力要求。二是对于已经存在的污染情况,生态恢复缓慢。例如,目前洪泽湖总体水质劣于Ⅴ类,富营养化区域比较严重;清安河生物多样性指数显示为极贫乏,底质中无底栖动物生存,水质污染严重;市区环境空气优良率下降了2.8个百分点,且沙尘暴等不利天气对环境空气影响的天数增多;涟水、洪泽两县优良天数达标率有所下降;全市197家工业固废产生企业产生固体废弃物373.64万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目前无法达到100%。这些都在增加环境压力的同时,使得淮安市整个生态承载力不断降低,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生态投入相对不足

对照国家生态市的创建要求,淮安市还需要建设大量的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特别对于污水处理、垃圾处置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而各级财政收支矛盾都比较突出,市场化运作空间不大,投入机制不够健全,这也是当前生态建设主要瓶颈。

(四)农村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冲突明显

淮安拥有广大的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待开发区域和资源。随着苏北地区的不断崛起,经济建设的速度在进一步加快,农村建设活动自发无序情况加剧,土地开发污染、工业废弃物污染、城市生活垃圾转移污染、土地利用粗放等现象频发,使广大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与综合利用问题日显突出。

(五)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

目前区域内一些企业随意排放工业废水,河道污染较严重。由于人们对水环境保护的观念淡薄,一些陈规陋习导致村镇生活环境的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由于农村住房临河而建较多,尤其在城乡结合部,人口密度较高,河道成了一些人心目中“天然的垃圾箱”,导致河道淤塞、河水污染。二是区建设规划布局不合理,商住混杂,餐饮业、洗浴业、娱乐业扰民成为近年居民环境投诉的热点。三是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药化肥对水环境的污染,还没有有效的控制办法;畜禽养殖污染仍十分突出,治理设施不配套,治理达不到要求。

二、淮安市生态城市建设存在问题的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因素

在苏北经济功能布局中,淮安市目前化工、钢铁、电子加工、印染等产业规模较大,加之近几年经济跨越与赶超发展的需要,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持续猛增,即便企业均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较大。同时,化工对水、空气的污染,电子加工对于空气、土地的污染,以及钢铁、印染等对于水、空气、土地的污染叠加,使得整个生态环境现状十分不容乐观。

(二)社会因素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增多,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污水处理厂尚未投入运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是影响区域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城市建设力度的加大,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过程中造成的地面扬尘,也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私家车辆的剧增,机动车尾气污染成上升趋势,在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同时,也导致区域声环境质量有所下降。

(三)周围发展环境影响

2000年之后,上海、浙东、苏南向苏中、苏北等纺织、化工、钢铁、冶金、制造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加快向外转移。不少项目和企业因为苏北地区生产要素“洼地”不断涌入宿迁、淮安、连云港等地,这些产业在快速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苏北各城市面临着污染同时加重的问题,周围环境集体趋向不良的形势。

(四)体制和政策的束缚

目前,我国现有的行政考核体系中, GDP、工业增加值、工业销售收入、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仍然是考核的重点,而污染防治、绿化率等指标则只是作为考核体系中无关紧要的一点出现。同时,加之今年宏观经济形势趋紧,为了保证经济增长,不少地区甚至要求严格检测用电量,想法设法增加工业用电,与节能减排和转型升级相违背。

(五)原有建设基础薄弱

淮安市生态化建设起步并不算早,传统产业发展已经在全市烙上了深深的印记,过去的许多项目、许多工程、许多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生态城市的建设。但是,就目前的经济、技术实力而言,怎样才能把这种阻碍作用降到最小,甚至使之成为生态城市的有机部分,对于实现最终的生态化意义重大。

三、淮安市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淮安作为苏北重要的中心城市,有很好的生态资源优势,生态环境指数一直位居全省前列,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 5 年位居全省三甲。2010 年,淮安市成为全国第一个以新指标体系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命名的地级市,也是苏北唯一创成的城市,这也为生态城市建设打下良好的创建基础。淮安市“十二五”规划中再次强调未来五年四大目标之一――“建成生态市”,并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生态城市建设得以全面展开。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目标责任进一步明确

一是及时制定、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淮安(2011)41号〕和《生态市建设五年行动方案》,并在全市召开生态建设专题学习会。同时,专门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县区及24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综合组、督查组、宣传组和专家组四个工作组,抽调市县相关人员10多人集中办公。各县(区)、各创建乡镇也都相应成立了生态创建组织领导机构。二是深入督查指导。各级政府签订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状,并逐县区逐乡镇调研督办。

(二)强化重点工程,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市建设是自下而上的系统工程,重点在县区,难点在镇村。一是以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为重点的“碧水工程”取得突破。集中式有动力污水处理厂是创建生态乡镇“一票否决”内容。二是以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建设为重点的 “洁净工程”扎实推进。洪泽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一期工程已竣工运行,涟水县和盱眙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已选定生活垃圾处置方式,涟水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初步设计已通过了专家评审,淮安工业园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已开工建设。三是以火电、钢铁、化工等行业为监控重点的“蓝天工程”稳步推进。出台了《关于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大气环境的实施意见》,成立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机动车尾气、扬尘污染、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建成了淮安市蓝盾机动车检测服务中心和金湖县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

(三)强化污染防治,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一是严把准入关。明确化工、印染、电镀、酿造等“两高一资”项目环境准入条件,严格控制钢铁、水泥、煤化工、铅蓄电池等产能过剩重点行业及涉及重金属行业建设项目,环评率达100%。推进专项规划环评、省级开发区回顾性评价以及乡镇工业集中区规划环评工作,全市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5个化工园区全部完成区域环评工作。二是切实保护饮用水源。制定了《典型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分方案》,在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设置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三是狠抓环境污染治理。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对20家重点企业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突破20%,工业企业基本实现环保规范化管理。

(四)发展循环经济,夯实生态发展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从而减轻或消除了对群众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为配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淮安市就开展了全市范围内争创清洁生产企业的活动,进一步出台了《淮安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根据《规划》所提出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工程,淮安市按照资源高效利用、废物循环利用的要求,大力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着力培育循环经济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积极倡导绿色招商,发展清洁产业,实施“补链”工程,构筑面向共生的循环经济链。,对不符合地毯标准的项目与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制”,坚决不引进、不发展。而对符合投资方向、满足低碳要求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切实做好服务,从根本上减少碳和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五)强化环境整治,改善城乡环境

近年来,全市结合生态县、生态乡镇创建,大力开展农贸市场、河塘、集镇和村庄、道路、绿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市城乡环境面貌有较大提升。全市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对各创建乡镇农贸市场进行规范化整治;完成疏浚县乡河道366条1178公里,对344个村的1587个村庄河塘进行整治;完成造林面积5.2万亩,107个绿色示范村通过省级验收,清浦区、涟水县绿化整体县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6个,省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106个,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20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10万亩,推广商品有机肥15万亩,化学农药使用量比上年同期降低3%以上;开展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全市已获“三品”标志588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6.强化环保宣传,树立生态理念

通过开设各种专版、专栏、专题等,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为生态市建设营造了强大的舆论声势。《淮安日报》开设“碧水蓝天、生态家园”等专栏,坚持舆论宣传,扩大生态建设影响。淮安广电总台组织开设《生态城市?美丽淮安》专栏,市、县生态办编发生态市(县)创建工作简报。组织开展了市级机关党员干部“奉献“十二五”、建设生态市”、企业帮扶镇村生态创建的“千企助千村 共建生态市”、“生态家园 你我共建 淮海晚报志愿者清洁里运河”、淮安区“建设绿色家园,共创生态楚州”绿色系列创建等一系列相关活动。

参考文献:

[1] 淮安市环保局网站.http:///.

[2] 齐芳燕.江苏省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10,(12).

[3] 王会文.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太原科技,20 0 3, (5 ) .

第8篇: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范文

作者简介:王军锋,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与环境政策。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NKZXB10100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1003056);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编号:07&ZD018)。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071)

摘要 作为消除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负外部性的重要手段,研究生态补偿机制对于指导我国流域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和流域环境污染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作为研究对象,从生态补偿思想的来源、内涵、实施模式、补偿标准等角度系统梳理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并论述了市场主导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政府主导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两种模式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基本思路、政策框架、监管体系等维度分析评述了子牙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发现子牙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将生态补偿基金扣缴制度、改良的政绩考核制度、生态补偿基金使用监督管理制度等组成有机整体的运行体系,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模式,并剖析了子牙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取得成效的原因。最后,本文认为,基于现阶段国情,我国应推行由政府主导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并就完善政府主导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子牙河;政府主导;生态补偿基金;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 F062.2;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7-0101-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7.018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态补偿措施,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出现了“少数人负担,多数人受益;上游地区负担,下游地区受益;贫困地区负担,富裕地区受益”的不合理局面。为了追求环境公平,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国各地开展了关于生态补偿的一系列尝试。生态补偿机制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各地广泛开展关于生态补偿的尝试?本文将梳理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就生态补偿和流域生态补偿所做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评述子牙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最后思考我国如何构建政府主导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1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述评

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传统手段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同时,市场成为配置环境资源的重要手段,决策者潜意识认为通过市场的作用能够达到保护环境与消除贫困的双重目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补偿(ecological compensation)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国内学者称其为生态补偿,国际上一般称其为环境/生态服务付费(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ecological services)。鉴于生态补偿和环境/生态服务付费为了实现相同的目的,采用相似的手段,为论述方便,本文统一称其为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机制目前主要用于解决森林资源、种群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其内涵比较宽泛。Wunder[2] 认为生态补偿应当满足:①一种自愿的交易行为;②交易对象是明确界定的环境服务;③存在环境服务消费者;④存在环境服务提供者;⑤当且仅当服务提供者保证了环境服务的供给,消费者才要付费。毛显强等[3]从行为主体的成本角度出发,认为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 ,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 ,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 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 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 ,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王金南等[4]从环境管理和公共政策制定的角度出发,认为生态补偿是一种以保护生态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财政、税费、市场等手段,调节生态保护者、受益者和破坏者经济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由于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生态补偿机制在不同国家的实施模式不尽相同。就生态补偿实施模式而言,主要存在市场和政府两种模式。不同学者对二者内涵界定相似,但表述不同,主要有:市场手段、政府手段,市场补偿、政府补偿,市场主导、政府主导等,本文统一称其为市场主导模式或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是指在政府引导下,生态服务消费者直接与提供者协商价格并购买服务。而政府主导模式指政府作为第三方机构代表生态服务消费者与提供者协商价格并购买服务,第三方机构并不仅限于政府,还包括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等。

在市场主导模式中,生态服务消费者和提供者均可自愿进入或退出交易市场,而在政府主导模式中提供者可以自愿进出交易市场,消费者却不可以。两种模式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是消费者或是政府出钱购买生态服务,而在于是谁决定了生态服务的价格。此外,市场主导的生态补偿机制目的往往十分明确,即保证生态服务的足额提供,而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模式除了要保证生态服务的足额提供外,还有其他一些目标,比如增加就业、消除贫困等。

Pagiola等[5]认为市场主导模式效率更高,因为无论消费者还是提供者都直接参与了协商过程并对生态服务足够了解,若二者在补偿价格上存在分歧,则可以不断协商,直至双方满意为止。但是市场主导的生态补偿模式需要一定的条件:①明确界定的产权;②极低的交易费用;③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保证。当市场主导的条件不能满足时,政府主导便是唯一的选择了,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可以解决由于生态环境服务“公共物品”属性所带来的搭便车现象。

在生态补偿的付费机制研究方面,刘桂环等[6]、Engel等[7]均认为生态补偿应以受益者付费为原则,而徐大伟等[8]则认为应以受益者付费和污染者付费为原则,Pagiola等 [9]还认为生态补偿应当改善生态服务提供者的生活状况。

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具有跨界转移特性,是生态补偿机制的重点研究领域。流域是指一个水系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区域及区域内生物与环境间发生的物质、能量交换和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复杂系统。在确定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时,国内学者认为应以科斯理论为指导,上游保护水源,下游进行补偿的标准由以下三部分组成[4,6,10]:①上游地区为保护水源及生态环境所付出的现实成本,包括植树造林、环境污染整治等;②上游地区为保护生态环境所付出的机会成本,主要指限制特定产业发展的成本;③为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所付出的成本,包括新上污染治理项目等。若上游污染水源阻碍下游发展,则上游要对下游进行补偿,标准是下游失去的发展成本。

至于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定量测算方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学者们尚未形成一致看法,但进行了大量尝试:张志强等[11]利用条件价值评估法测定了黑河流域居民为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的支付意愿(WTP);郑海霞等[12]则分析了影响被调查者支付意愿(WTP)的因素;王金南等[13]认为流域生态补偿额度应以污染造成的损失计量;徐大伟等[8]提出基于河流水质水量的跨行政区域生态补偿计量办法,耿涌等[14]应用水足迹理论提出不同情况下的流域生态补偿金额测算模型;赵光洲等[15]则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认为生态补偿应以社会总成本与社会总收益相等为标准。

国内外学者就流域生态补偿进行的实例研究主要包括:Kosoy等 [16]分析了拉美三国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流域生态补偿的实际案例;Pagiola等[9]以拉美国家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生态补偿与消除上游流域居民贫困的问题;胡鞍钢等[17]分析了金华江上游东阳市与下游义乌市之间的水权交易协议;周映华等[18]讨论了粤赣关于东江流域水资源利用及生态补偿的相关事宜;黄东风等[19]总结了福建省闽江和九龙江生态补偿的模式。

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可以认为生态补偿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主要通过多样的手段推动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外部性内部化的实现,解决生态环境资源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但现有文献对市场主导或政府主导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并未深入论述,子牙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作为典型的政府主导模式,自实施以来取得良好成效,鉴于此,本文将深入探讨子牙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以期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推广建言献策。

2 子牙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案例研究

2.1 子牙河流域概况

子牙河属海河水系西南支流,由滹沱河、滏阳河汇合而成,主要位于河北省南部。流域覆盖了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等5市48县(市),面积27 744 km2,域内人口2 000多万。子牙河域内原本就存在降水稀少、水资源匮乏、河流自净能力差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子牙河水系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20]。2005年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子牙河水系属劣Ⅴ类的河段占到总河段的55%,沿河两岸的土壤、地表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民为降低生产成本,普遍采用污水灌溉农田,农作物品质得不到保障。这些都严重威胁到两岸群众的饮水健康安全和子牙河流域作为河北省商品粮基地的重要战略地位。

基于上述背景,2008年3月起,河北省在流域内5市实施了子牙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行跨界断面目标考核和生态补偿基金扣缴制度,并将COD的排放价格由0.7元/kg提高到1.4元/kg。至2008年9月,5个市的14个监测断面COD浓度均从过去的1 000 mg/L下降到200 mg/L以内,共扣缴补偿金1 430万元[21](截至2009年3月底)。子牙河流域各市的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仅2008年就新建污水处理厂52座,流域内部分县(市)利用生态补偿基金建设深水井等农村饮用水工程,解决了当地农民吃水难的问题[22]。在此基础上,河北省于2009年4月进一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了子牙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并收到良好效果[21,23]。

2.2 子牙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一个整体,其设计思路包含相互联系的五个部分,河北省政府制定子牙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依据的思路大致如下:首先,界定子牙河流域尺度:所需治理的子牙河是一条省内跨市河流,流域尺度限定为省内河段,治理对象限定为水质和水量,治理目标为河流不断流,水质逐步改善;其次,确定补偿主客体:认识到子牙河流域属于 “上游污染,下游污染,共同补偿”模式,所以确定的补偿主体包括一切从流域生态环境获益的组织和个人,一切在生产生活中污染流域环境或破坏流域生态的组织和个人,补偿客体包括流域内一切保护生态环境或减少污染排放的组织和个人,一切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的组织和个人。地方政府作为独立行为主体以及主客体利益代言人也应考虑在内;再次,基于子牙河上下游监测断面水质水量控制目标,测算子牙河流域生态补偿基金扣缴标准和方式;第四,确定生态补偿基金的使用方式。最后,出台子牙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框架。

2.3 子牙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框架

子牙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框架以生态补偿基金扣缴制度为核心,包括改良的政绩考核制度、生态补偿基金使用监督管理制,并规定了生态补偿基金的使用范围,明确了地方政府保护流域水环境的责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制定严格的流域水质标准,建立公平公正的流域跨界断面水质监测体系。河北省政府制定的流域生态补偿框架主要考察跨市出境断面的COD浓度,以《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二级标准为参照,并把子牙河水系在河北5个市境内的不同河段按跨界情况划分为14个监测断面,各市又对照省里在县与县之间划分了监测断面,最终共划分监测断面29个,在各断面进行水质监测。在监测跨市断面水质时,实行上、下游市环境监测中心,省环境监测中心同时取样同时监测的“三堂会

审”制度,若结果有出入,以省环境监测中心为准。省环境监测中心每月监测一次,每季度汇总一次,省环保部门每月将监测结果向有关市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通报[24]。

第二,建立以地方政府为对象的生态补偿基金扣缴制度。在准确监测各断面水质的基础上,河北省环保部门计算每月和每季度扣缴资金额度,并以省环保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向有关市发出扣缴通知,并抄送省财政部门执行,省财政部门直接从市财政扣缴,并将扣缴金额和排名情况予以公布[24],各市参照省里做法制定了以县政府为对象的生态补偿金扣缴制度。同时,对于考核河流跨市出境断面水质达到考核要求或跨市出境断面COD浓度低于跨市入境断面COD浓度的市,将根据所考核河流断面水质改善情况,对有关市政府予以表彰。

生态补偿基金扣缴标准以子牙河流域监测断面水质水量控制目标为依据,具体如下[24]:当河流入境水质达标时,所考核市跨市出境断面的水质COD浓度监测结果超标0.5倍以下,每次扣缴10万元;超标0.5倍以上至1.0倍以下,每次扣缴50万元;超标1.0倍以上至2.0倍以下,每次扣缴100万元;超标2.0倍以上,每次扣缴150万元。在同一市范围内,对所有超标断面累计扣缴。当河流入境水质超标,而考核跨市出境断面水质COD浓度继续增加时,扣缴金额翻倍。

第三,建立以水质改善为主要内容的政绩考核制度。河北省政府将河流跨界考核断面的水质改善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规定市、县领导对辖区内水环境质量负责,要求制定河流综合整治方案,并向社会公布。同时,省里每年对各市污染物总量削减指标完成情况、重点治污工程实施情况、重点河流跨界断面水质改善

表1 子牙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水质指标和扣缴标准

Tab.1 The water quality indexes and withholding standard

of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Ziya River

情况等进行考核,对完不成任务的市、县领导实施“一票否决”[25]。各市、县为达到水质改善标准,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25]:①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督,对企业进行综合评级,评级结果纳入银行信用系统,对企业进行融资限制;②实行严格的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企业无证或过量排污;③建立在线监测平台,实时监督企业污染行为,并保证水污染处理设施正常运行。

第四,建立生态补偿基金使用监督管理制度,引导舆论发挥作用。在明确生态补偿基金来源和扣缴标准之后,河北省政府出台了文件《关于子牙河水系生态补偿金管理使用等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生态补偿基金的使用范围:①打深水井保障流域内群众饮水安全的项目;②对上游污染所造成的下游经济损失进行补偿;③水污染综合整治及污染物减排项目。省环保部门和财政部门会就生态补偿基金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核查。监督管理制度保证了生态补偿基金用于改善子牙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及对受害者进行补偿。省政府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积极报道正面典型,对领导不力、进展缓慢的市、县进行曝光,并监督生态补偿基金的使用情况。

2.4 子牙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主要发现

子牙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以来,经过省、市、县各方共同努力,子牙河流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仔细分析,子牙河流域水质获得改善的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产权模糊带来的环境负外部性问题。跨界河流的产权模糊性使上下游都不会主动提供或保护流域生态环境这一公共物品,而子牙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明确界定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并划定跨市监测断面,由地方政府代表辖区内的组织和个人为所享受的生态服务和破坏的生态环境付费,这些费用被扣缴为生态补偿基金并专项使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产权模糊的问题。

第二,抓住地方财政命脉,实现从管制企业向管制政府的转变。在出现污染问题,追究环境责任时,省级环保部门总是把矛头指向污染企业,忽视地方政府责任,进而忽略了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子牙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不仅摈弃了直接追查污染源的做法,而且摒弃了纵向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视地方政府为污染第一责任人,直接扣缴地方财政并建立生态补偿基金,打断了地方保护主义链条,强化了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监督的力度,在治理污染企业方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改良了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子牙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改良了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增加了生态环境改善的内容,提高了生态环境改善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权重。针对主要领导的“一票否决”制度促使地方政府自上而下地关注流域生态环境及其破坏对域内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并使之成为地方领导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性工作,保证了流域生态补偿工作的顺利推行。

3 思考与建议

根据我国现实国情,明确生态环境资源产权、降低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以及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目前都存在一定困难,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资源消费主体规模庞大,通过市场主导模式解决环境外部性并不现实,这就决定了目前在我国推行市场主导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条件尚未成熟。而且,在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时,我们的目标也不是单一的,一方面要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生态环境资源的足额提供,另一方面要实现各地区的协调发展。所以综合而言,现阶段我国应当推行政府主导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由于政府主导,便存在寻租的可能性,结合子牙河实证研究,本文认为在推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强调政府作用,抓住地方财政,健全政府行为监督机制。政府既是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行为主体,又代表其辖区内的组织和个人行使权利,所以在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时政府应当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只有抓住地方财政命脉,将生态环境改善作为政绩考核硬性指标,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作用。出于同样的原因,应当建立健全政府行为监督考核机制,监督政府行为的关键在于监督主导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行政官员,要充分发挥司法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第二,建立多指标水质水量综合考核体系。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均属复合型污染,污染物种类众多,仅仅考察某单个指标不利于水环境保护,排污单位往往集中治理某单个指标,而忽视对其他指标的控制。虽然我国“十二・五”期间在COD指标的基础上会增加对氨氮的考核,但是这两项指标与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联系并不紧密,应该在此基础上加入一些人民群众容易觉察的指标,例如:色度、悬浮物等。同时,要考核化工、冶金、装备制造等行业所排放废水的重金属含量。

第三,建立跨区域的流域综合协调部门,出台相应行政法规或条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由多个部门共同主导实施,短期内能发挥积极作用,但易受部门本位主义影响。成立流域综合协调部门协调流域上下游市、县和省内行政主管部门的利益关系,有助于消除各方矛盾,解决流域生态补偿基金分配及监督问题。

目前在国家层面,有关生态补偿的立法严重缺位,生态补偿在推广过程中普遍陷入法律依据不足的困境。在国家制定出台生态补偿专项法律以前,为保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长期稳定的实施,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必要出台专门的行政法规或条例,实现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制度化运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靳乐山, 李小云, 左停. 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生态经济, 2007, 12: 156-158. [Jin Leshan, Li Xiaoyun, Zuo Ting. 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Lessons and Implication for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y, 2007,12: 156-158.]

[2]Wnder S.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Some Nuts and Bolts[R]. CIFOR, Occasional Paper, 2005:No. 42.

[3]毛显强, 钟瑜, 张胜, 等. 生态补偿理论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12(4): 38-41. [Mao Xianqiang, Zhong Yu, Zhang Sheng, et al. Conception, Theory and Mechanism of Eco-compensatio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2, 12(4): 38-41.]

[4]王金南,万军,张惠远.关于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的几点认识[J]. 环境保护, 2006, 19(10A):24-28.[Wang Jinnan, Wan Jun, Zhang Huiyuan. Some Cognition on Chines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Policies[J].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6,19(10A): 24-28.]

[5]Pagiola S.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C]. Global Workshop on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Mataram, Indonesia ,2007.

[6]刘桂环, 张惠远, 万军, 等. 京津冀北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初探[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6(4):120-124. [Liu Guihuan, Zhang Huiyuan, Wan Jun, et al. Discussion on Drainage Area’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the North of Beijing-Tianjin-Hebei Provinc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16(4):120-124.]

[7]Engel S, Pagiola S, Wunder S. Designing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5(4):663-674.

[8]徐大伟, 郑海霞, 刘权民. 基于跨区域水质水量指标的流域生态补偿量测算方法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4):189-194. [Xu Dawei, Zheng Haixia, Liu Quanmin. Measuring Method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Based on River Water Quality and Its Water Quantity Across Administration Area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8(4):189-194.]

[9]Pagiola S,Arcenas A,Platais G. Can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Help Reduce Poverty? An Exploration of the Issues and the Evidence to Date from Latin America[J]. World Development, 2005, 33(2): 237-253.

[10]阮本清, 许凤冉, 张春玲. 流域生态补偿研究进展与实践[J]. 水利学报, 2008, 39(10): 1220-1225. [Ruan Benqing, Xu Fengran, Zhang Chunling. Review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8, 39(10): 1220-1225.]

[11]张志强, 徐中民, 程国栋, 等. 黑河流域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恢复的条件价值评估[J]. 生态学报, 2002, 26(2): 863-885. [Zhang Zhiqiang, Xu Zhongmin, Cheng Guodong, et al. Contingent Valuation of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Restoring Ecosystem Services of Zhangye Prefecture of Heihe River Basin[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2, 26 (2): 863-885.]

[12]郑海霞, 张陆彪. 流域生态服务补偿定量标准研究[J]. 环境保护, 2006, (1):42-46.[Zheng Haixia, Zhang Lubiao. Research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ompensation for the Service of Eco-system in River Valley[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6, (1):42-46.]

[13]王金南, 万军, 张惠远, 等. 中国生态补偿政策评估与框架初探[A]. 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Wang Jinnan, Wan Jun, Zhang Huiyuan, et al. Policy Evaluation and Frame Discussion of Chines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A].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Its Policy Decision[C].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6.]

[14]耿涌, 戚瑞, 张攀. 基于水足迹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模型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6):11-16. [Geng Yong, Qi Rui, Zhang Pan. A Water Footprint Based Model on River Basin Eco-Compensatio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 19(6): 11-16.]

[15]赵光洲, 陈妍竹.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 经济问题探索, 2010, (1):6-11. [Zhao Guangzhou, Chen Yanzhu. Discussion on Chinese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10,(1):6-11.]

[16]Kosoy N,Martinez-Tuna M,Muradian R, et al.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Watersheds: Insights fro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Cases in Central America[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1(2-3):446-455.

[17]胡鞍钢, 王亚华. 从东阳―义乌水权交易看我国水分配体制改革[J]. 中国水利, 2001, 6: 35-37.[Hu Angang, Wang Yahua. Study on the Reform of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Water: A Case of Water Right Trade between Dongyang and Yiwu[J].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01, 6: 35-37.]

[18]周映华. 流域生态补偿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东江流域的分析[J]. 公共管理学报, 2008, 5(2): 79-85. [Zhou Yinghua. The Dilemma and Solution of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Case Analysis of Dongjiang River Basin[J], 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 2008, 5(2): 79-85.]

[19]黄东风, 李卫华, 范平, 等. 闽江、九龙江等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实践[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 324-329. [Huang Dongfeng, Li Weihua, Fan Ping, et al. Mechanism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Drainage Basins of Minjiang and Jiulongjiang[J].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2010, 29: 324-329.]

[20]河北省环境保护局. 关于子牙河水系污染抽查情况的通报[EB/OL]. 冀环办, 2006, 323号. [2006-10-11]. 省略/upfiles/xy_col40SUPER_20061011093157000047.htm. [Hebe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The Bulletin on Spot Check of pollution in Ziya River Water System[EB/OL]. Office of Hebe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2006, No.323. [2011-03-27].省略/upfiles/xy_col40SUPER_20061011093157000047.htm.]

[21]王鸿亮. 河北子牙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显现效力[J]. 环境保护, 2009, 420(5B):56-57. [Wang Hongliang. The Effects of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Ziya River in Hebei Province[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9, 420(5B):56-57.]

[22]李忠峰, 黄奎. 河北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显威力[N]. 中国财经报, 2010, 7,20(1). [Li Zhongfeng, Huang Kui. The Effects of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Hebei Province[N], 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News,2010,7,20(1).]

[23]曹陪锋. 讲述――子牙河变清的故事[N]. 中国环境报, 2009, 7,1 (7). [Cao Peifeng. Narration:A Story of Ziya River[N]. China Environment News,2009, 7,1(7).]

[24]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在子牙河水系主要河流实行跨市断面水质目标责任考核并试行扣缴生态补偿金政策的通知[EB/OL]. 办字, 2008, 20号. [2008-06-16]. hebei.省略/article/20080616/998910.htm. [General Office of Hebei Provincial Government. The Notice on Implementation of Responsibility Assessment System and Funds Withholding System in Main Trans-boundary Sections of Ziya River Water System in Hebei Province[EB/OL]. Hebei Provincial Government Office, 2008, No.20. [2011-03-27]. hebei.省略/article/20080616/998910.htm.]

[25]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北省子牙河水系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办字, 2008, 21号. [2008-06-16]. hebei.省略/article/20080616/998911.htm. [General Office of Hebei Provincial Government. The Notice on Comprehensive Pollution Control Schedules in Ziya River Water System of Hebei Province[EB/OL]. Hebei Provincial Government Office, 2008, No.21. [2011-03-27]. hebei.省略/article/20080616/998911.htm.]

Study on Government-oriented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Some Reflections on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Ziya River

WANG Jun-feng HOU Chao-bo YAN Yong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第9篇: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范文

关键词: 江汉平原;水资源;水污染;国外经验

中图分类号:F301.24;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318-03

0引言

江汉平原水资源的来源由大气降水、地下水以及江河流水3部分构成。处于亚热带季风区的江汉平原,降水量充沛,年降水1100-1300毫米,年均1180毫米,折合平均降水量2193亿立方米。气温较高的4-9月降水量约占年降水总量的65%-75%。汉江是长江中游最大的支流,从陕西省河县进入本省郧西县,流经全省13个县市,在武汉汇入长江。全省每年过境客水资源约6300亿立方米,其中长江干流约为4000亿立方米,洞庭湖水系流入近2000亿立方米,汉水流入300亿立方米,然而,每年平均出境水量则超过7000亿立方米,其中基本都由长江干流出境。具体到平原区,每年平均过境客水资源5500亿立方米,地表径流资源总量1500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为江汉平原区工商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在社会经济基础发展的同时,江汉平原水质污染也时有发生。本文试图对国外水污染治理的先进经验进行梳理,来找寻江汉平原水污染治理的措施。

1江汉平原水污染概况

随着江汉平原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活动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水体污染逐渐加剧。通过调查,江汉平原沿江城市江段部分断面水质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岸边污染带严重。长江湖北段沿岸排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形成多条污染带。其中个别断面的个别项目有超标现象,如天门以下至武汉河口段水质在枯水期多有超标现象。汉江大部分支流受到污染,唐白河、蛮河、小清河等主要支流水质曾一度超过五类标准,连农田灌溉水质标准都达不到。另外,平原区域内70%的湖泊、80%的中小河流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日趋富营养化。水污染事故频发,特别是流域性的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污染范围广、危害大,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平原里最常见的水污染是有机污染、富营养污染、重金属污染以及这些污染共存的复合性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据调查,长江流域每年废污水排放总量达300亿吨,其中生活污水约占l/3,工业废水约占2/3。湖北省长江流域历年来污水排放量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2001-2010年湖北省水资源公告.

1.1 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江汉平原企业以乡镇作坊居多。其特点是规模小、布点散、行业杂、发展猛,由于我污水处理厂覆盖率较低,处理力度有限,这些作坊基本没有配套的环保设施,带来了“三废”污染――废水、废气、废渣,乡镇工业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严重。

废水危害主要来自于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和食品加工业。其污水常呈酸性或碱性,直接排入河流和湖泊,使水资源遭到重金属和氰化物等有毒物质的污染。废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土法炼硫、炼焦、窑业以及小化肥等行业,污染物以二氧化硫和氟最为严重。这些含硫废气排入环境,形成酸雨降落到地面,使地面水体受到污染,造成农业减产,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废渣污染主要来自于采掘业,由于有的向湖泊、江河、洼地倾倒,对土壤、水体和大气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严重污染。此外,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也是直接排入河流,严重污染了水质环境。

1.2 农业污水的排放农业污染不像工业排污、生活污水一样,不能量化的统计。然而,它却是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江汉平原以农业为主,而农作物的生产中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和化肥。在使用中,凡未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都在土壤中积累或转入地下水引起水体污染,最终导致对人体的危害,危害的传播途径如图1所示。

江汉平原区农村大量使用化肥及农药,湖泊和城市内湖富营养化加剧,水污染已经使相当多的地区出现水质型缺水,严重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另外一方面,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启动,过境水量将会减少,减弱了水系的自身调节能力。我们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拥有丰富水资源的江汉平原将会面临日益突出的问题。

2国外典型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经验

“先污染后治理”的局面先后在国外两大流域上演。欧美发达国家经过近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其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对于我江汉平原水资源污染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1 英国泰晤士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经验泰晤士河位于英国伦敦南部。三个多世纪以前,泰晤士河水产丰富、风景如画,是世界上著名的鲑鱼产地。但是自19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泰晤士河水资源就遭到了严重污染,水质迅速恶化,同时也成为世界上污染最早、后果最严重的城市河流之一。

英国控制水污染主要采用环境质量目标法,即将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水水质与承纳水体的环境功能相结合,以控制污水不产生水体污染为目的,来制定水质标准。泰晤士河是英国水质管理模式的缩影,1974年英国政府规定了泰晤士河各河段的水质目标和排放标准。目前泰晤士河两岸排放的污废水都经过三级处理,处理后的污泥经管道用泵抽入船中,运至北海倒入海中。

英国政府成立了治理专门委员会和泰晤士河税务局(公司),对泰晤士河流域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提出水污染控制政策法令、标准,有充分的治理保障。在泰晤士河的治理中,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尤其是泰晤士河的第二次治理,是在有关科学研究的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研究帮助水务局制定合理的、符合生态原理的治理目标,根据水环境容量分配排放指标,及时跟踪监测水质变化。

泰晤士河属于潮汐河流,面临着两方面的污染。一是人为污染(主要是工业和生活污染,首先从近海口的下游开始);二是自然污染(咸潮入侵)。要解决自然污染,目前常用的有效办法是,增加上游水量,使下游有足够的清水径流下泄,以限制咸潮入侵。上游来水多了,也可提高下游水体对污染物的推移、稀释、扩散能力,从而对控制人为污染也是有好处的。

为此,泰晤士河在上、中游大量修建水库,在丰水季节拦蓄清水(兼有防洪作用),在枯水季节调节增加下游逸流,实行“以丰补枯”。泰晤士河全流域有主要水库三十六座,蓄水量达2.5亿立方米,相当于伦敦市九十天的用水量。据泰晤士水管理局统计,目前日开发地下水186万吨,相当于全流域日用水量的百分之41%。但在丰水季节,及时回灌,尽量做到抽用与回灌平衡。为了严格限制咸潮向清水区入侵,泰晤士水管理局在清水与潮水交界处坦丁顿建立堰闸。同时为了充分利用清水资源,在全河建立了六十八个船闸,以节制迁流,防止清水过快流失。

由此可见,英国政府针对泰晤士河的特点,采用环境质量目标法,对工业污染全过程进行控制;同时征收水污染税以及兴修水库的措施对该流域水污染的防治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江汉平原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借鉴作用。

2.2 美国特拉瓦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经验特拉瓦河流域,既有著名的纽约、费城工业区的点污染源,又有来自农业、森林落叶腐植质的非点污染。因此,在本世纪四十年代,水质被严重污染。六十年代开始,花了十年时间治理,现在全流域工业污染负荷已去除百分之九十,城市污染负荷也已去除百分之八十九,因而水质良好1979年,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CEQ)对309个历史较长、资料比较完整的河流水质监测站进行了调查,溶解氧指标等于或大于5毫克/升(适宜鱼类生存繁殖)的,占百分之九十五[1]。

美国的环境保护,都从立法开始,治理河流也不例外。美国从四十年代起陆续颁发了保护水质水源的法规,有净水法,安全饮用水法、海洋保护法、农药法、毒物管理法、水资源回收利用法等。联邦政府控制水污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9年的《垃圾管理法》,该法是出于防止企业向航运河道倾倒排放大量废物。明确处理常规水污染的第一个联邦立法是1948年的《水污染控制法》,此法授权联邦政府向州和地方政府提供财政资助以解决水污染问题,贷款给各个地方政府建设污水处理厂,鼓励他们去清洁他们的水源。1956年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制定一项由联邦政府直接向地方政府拨款以分担建设污水处理厂费用的规定,份额是联邦政府承担55%。1965年的《水质法》是联邦政府参与水污染控制行动的一个重要体现。但是自1972年《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开始,联邦政府才真正在制定和指导水污染控制计划中担任关键角色,该法的立法目标是恢复和维护国家水域的化学、物理和生物的完整性,它是美国规制向水域排污的基础性架构。1987年的《水质法》要求在1991年以前逐渐淘汰联邦建设拨款计划,由联邦政府提供州管理的周转型水污染控制基金来取代[2]。这些法规的颁发执行,对推动水环境的保护工作起了重大作用。其在实践中已逐步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法制:涵盖范围全面,目标任务明确具体,且上下形成一个整体法规体系。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各国水污染防治法所普遍采用的一项法律制度,对于水污染的有效控制和水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世界范围看,美国的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是极富特色和卓有成效的,在美国水污染防治法律中地位显著,是美国水污染防治法的核心,对美国水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在法律地位上,从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法律依据看,美国联邦法律《清洁水法》规定了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第402条规定,任何人从一个点源排放任何污染物进入美国的水域(waters),必须获得“国家污染物排放清除系统”(the National Pollutant Discharge Elimination System,以下简称为NPDES)许可证,否则,即属违法。在规范对象上,NPDES许可证的规范对象包括“污染物”、“点源”和“水域”三个要素,且《清洁水法》对于这三个要素作了明确的界定,清晰明了。且随着时代的发展,NPDES的使用也不断出现新趋势,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国NPDES许可证的种类分一般许可证和个别许可证两种形式,颁发的根据在于排污设施的排放性质、类型、排放水体的水质要求等因素。一般的许可证主要颁发给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特定排污点源设施,而对不具有共性性质的排污者特殊对待,颁发个别许可证,对其使用特殊的条款和要求[3]。

法规制定后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执法系统。在美国,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地区分署,流域委员会和州、市等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都在根据法规管理环境。各级环境保护机构还设置了执法处,配备许多律师,监督执行法律,并研究执行法律过程中情况和问题,使法律得以顺利贯彻。

同时,在美国,凡是在人口集中的地方都建有污水处理设施。每一个污水厂都有明确的服务人口和服务面积的指标。美国的污水处理厂处理的都是工业和生活混合污水,但是工业污水都要经过预处理达到一定标准后才允许送入城市污水厂,否则污水厂是不接受的。预处理的要求,主要是去除重金属和生物难以降解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在美国有专门预处理法,对各行各业都规定了具体要求。在美国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投资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联邦政府拨款,二是地方财政,三是罚款收入,四是污水收费。凡是排向污水厂的污水,不仅对工厂要收费,对排出污水的居民也要收费。所有污水都处理了,再加上其他一些措施,河流水体的质量,自然就能得到保证。

综上可以看出,美国在流域水污染防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其关于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领先地位,值得我国借鉴。美国兴修废水处理厂的办法也深得人心,该方法同样适合处于水污染现象严重的中国。

3江汉平原水污染防治的建议与措施

以上几个流域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河流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十分漫长,治理费用也十分高昂,这一点并不符合我国国情。国外治理流域水污染的经验对江汉平原目前进行的水污染治理虽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江汉平原区的实际情况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从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思路出发,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3.1 江汉平原水污染防治的总体思路――保护与利用并举江汉平原水污染防治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江汉平原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制约水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问题,遵循保护与利用并举的原则治理水环境,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基本思路如下:

3.1.1 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要制定和完善水法规和政策,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制度,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加强对水资源统一开发和管理。

3.1.2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做好水资源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好水源头的生态环境,加大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力度,控制地下水超采,防止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枯竭;还要尽快实施水功能区划制度,划定水功能区,按照水功能区划进行纳污总量和污染排放总量的控制,建立入河排污口审批制度,保护好饮用水的质量,减少污染,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3.2 江汉平原水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

3.2.1 采用土地处理污水方法的措施目前美国力求采用土地净化法来净化污水,以改变现行的需要耗费大量经费的污水处理方法。日本、荷兰等国也采用了该法。土地处理污水包括低速灌溉法、高速渗透法和地面漫流法,所需经费很低。美国密执安州一座17万人口的城市,采用低速灌溉法处理生活污水,所需费用还不到净化厂三级处理的20%。在低速灌溉法中,为防止农田受污染,先将污水进行二级处理或经氧化塘氧化后再用于灌溉。由于土地处理和氧化塘投资低、耗能少和技术简单易于维护,因此很适合江汉平原现实情况,应大力推广。具体说,就是把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地上,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复合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特征对污水中的水、肥资源加以回收利用,对污水中可降解污染物进行净化的工艺技术。土地处理污水法是污水生态处理技术的基础,是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以土壤介质的净化作用为核心,在技术上特别强调在污水污染成分处理过程中植物-微生物共存体系与处理环境或介质的相互关系,特别注意对生态因子的优化与调控,是生态学四大基本原理在水资源领域的具体运用。

3.2.2 实行工业污染全过程控制英国泰晤士河采用的质量目标分析法对其流域水质管理与治理起到很好的积极效果,江汉平原也应结合其自身特点对当地工业污染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工业污染4个控制途径如源削减、综合利用、净化处理和贮存的综合运用称为全过程控制。它分为3个层次:①低层控制,即从生产组织到储运等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控制;②中层控制,即从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工业生产以及供销活动的工业再生产过程的全过程控制;③高层控制,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领域中的经济再生产全过程控制。

3.2.3 兴建城市废水处理厂,实施废水资源化美国特拉瓦河流域在人口集中区域兴建污水处理厂的措施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江汉平原区水污染治理的过程中也应积极吸取这一经验,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城市废水处理厂的投资力度,城市的排水管网应与废水处理厂同步建设,全面推行征收城市废水处理费,解决城市废水处理厂的运行维护资金问题;对个别水资源短缺的地方,还应将处理后的出水作为稳定的水资源加以利用。

3.2.4 征收水污染税的措施我国在2003年修订并颁布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确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排污收费制度,规范了排污费的征收、使用、管理,但从多年的征收实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水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来保护水环境,改善水质。在诸多的保护措施中,征收水污染税已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举措。在我国,水环境污染已相当严重,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征水污染税,在不断完善防止水污染的法律法规的同时,充分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是我国治理和保护水环境的有效途径。有关行业税率的制定可以借用庇古税的想法,根据污染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排污者进行征税,以弥补排污者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相等。为使全部的社会成本内在化,适应的环境税率应该能够使得污染削减的边际成本等于社会损害,这里用治理相应污染所需费用来衡量排污造成的货币损失[4]。

3.2.5 水污染防治法规应做相应改进中美两国有关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借鉴美国的经验,建议对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法》做出如下修改:其一,在《水污染防治法》中明确和提高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法律地位,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确立其在水污染防治法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其二,完善排污许可证的规范对象,《水污染防治法》应对“排污者”、“水体”、“污染物”“点源”、“面源”等概念加以明确的法律界定;使用排污许可证规范暴雨排放及颁发以流域控制。其四,完善许可证的形式,突出科学性与灵活性、强调个性与共性的结合;有关许可证的内容,应增加有关被许可人的监测和报告的义务等内容。

4结语

流域水资源污染的防治工作不仅是河水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流域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相对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但国外已经成功的水污染防治的经验无疑将对江汉平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提供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结合江汉平原的现状特点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不断探寻行之有效的水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并号召全民参与水环境保护的工作中,为人类美好家园的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水质污染治理考察团.英美治理河流污染的经验[J].上海环境科学.1982(1):40-45.

[2]刘晓佳.美国水污染治理公共政策及思考[J].唯实.2005(8),119-123.

[3]陈冬.中美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之比较[J].环境保护.2005(1), 20-22.

[4]陈少英,刘翠萍.征收水污染税的设想[J].生态经济.2001(8):41-43.

[5]郭焕庭.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J].环境保护.2001(8):39-40.

[6]郑春宝,马水庆,沈平伟.浅谈国外流域管理的成功经验及发展趋势[J].人民黄河.1999(1):46-47.

[7]刘宝,廖声萍.水资源的现状、利用与保护[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7(6):1-11.

[8]姜瑞强.论千岛湖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3):82-85.

[9]陈梅,钱新.公众参与流域水污染控制的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