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性思维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型思维被认为是21世纪教育的基础之一,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含其中》明确指出:教育应该使每个人,尤其是青年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及能力。我国也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作为未来公民的重要思维品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因此应彻底改变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型思维的培养做一些探究。
二、培养创新型思维的意义
1.创新型思维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
高中阶段学生创新型思维能力比初中、小学阶段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第一,他们不愿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看法和意见都要经过自己的审查,部分学生还会怀疑别人的观点。第二,这个阶段的学生也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思想,能有意识地调节和论证自己的思想。第三,这个阶段的学生也开始思考一些关于世界观的问题,表现出一种不愿盲目生存的态度,能用辩证、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因此,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的黄金时期。教师的正确引导对于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及时和重要。
2.创新型思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21世纪社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然而,创新思维的本质是发现事物的新特点和新本质,没有批判就不会有新问题的产生,只有批判才能创新,只有不断反省才能进步。在认识过程中,批判是创造的前提,而创造又是科学批判精神的内在要求。所以,创新型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品质,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核心,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3.创新型思维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推进公民健全人格的塑造。健全人格是指人格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各要素完美统一、平衡、协调。健全人格是一种既有鲜明个性,又有很强社会适应性的理想社会化人格。健全人格的塑造需要个体学会用批判的、审视的眼光来看待一切问题及做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全人格还要求个体具有思想开放、独立自主的品质,以及尊重他人、诚信交往的良好道德情操。创新型精神表现出的独立自主、充满自信和尊重他人等特性都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本要素。
三、培养创新型思维的途径
1.通过数学史、名人故事鼓励学生质疑权威。
数学史可说是一部批判与反批判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是无数具有批判精神的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推荐《数学文化选讲》供学生阅读,本书共介绍了6个专题:数学三次危机;中、英两国数学发展的对比;中世纪的黑暗;伟大的笛卡尔与解析几何;非欧几何的诞生;布尔巴基学派。通过数学史阅读,学生认识到只有具有批判精神的人,才能对自己的事情精益求精;只有具有批判精神的团队,才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只有具有批判精神的民族,才能位于世界民族前列。
2.质疑概念、定理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波利亚说过:对于书本上的定理我们不应一开始就去记住它、运用它,而是要怀疑它,试图从反面否定它。这样做虽然有时是徒劳的,但并非是无益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能使我们真正深刻理解它,并由此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远比直接运用它有益得多。例如在椭圆定义的教学中,得到椭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两个定点F,F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后,作如下质疑:(1)若这个常数等于,会有怎样的结果?(2)若这个常数小于,结果又怎样?通过这样的设疑,学生对椭圆的概念理解更加深刻。再如,立体几何中公理3的教学,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仅有一个平面。质疑如下:(1)若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结果会怎样?(2)若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点,结果会怎样?(3)若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五点、六点,以致n个点时结果怎样?有何规律?通过这样的质疑,学生不仅准确理解概念,而且积极探索出新的结论,有利于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4.通过数学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创新型思维”与“探究性学习”是现阶段中学教学创新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两个词。“创新型思维”是要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探究性学习”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它们的目标是统一的,即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造力。因此,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可以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探究性学习为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批判”的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变的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知识如同爆炸一样猛增。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而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应具有很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型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基础,又具有高度的独立性,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但它的形成又不能靠自然产生,必须在教师的精心培养下逐步形成。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型思维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型思维。这样学生才能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发展成为适应社会,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兼优的新型高智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瑞.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81-82.
[2]邵宗杰等.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韩永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徐仲安.中学生素质教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金生.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民主[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12.
周春明的创新模式
台北出租车司机周春明是一个成功的探索者。在有3万名司机共抢台北出租车市场的情况下、周春明凭着“客户专属私人司机”的定位,创造了平均每天比别人少工作2到4小时而收入高出2倍的业绩。这个故事不但说明客户对个性化服务的强烈需求与巨大的市场潜力,更在于给我们探索个性化服务提供了一个简明的模型。
一个简单的模型是构建新理论很好的起点,因其简单透明的特征提供了清晰性,能让我们更好的看清内在机制。下面我们尝试分析周春明的“客户专属私人司机”模式,看看能否给我们提供一些深刻见解。
周春明的探索始于一次长途载客,这天,一位企业管理顾问公司的经理用周春明的车跑业务,被周师傅贴心的服务所打动,把公司讲师到外县市的长途用车全包给了他。
从此,他不再徘徊于台北街头寻找客人,而是专门服务于需要长途用车的教授、中小企业老板和咨询顾问等熟客。周师傅为他的熟客建立了自己的CRM系统――个记录着每一熟客职业、专长、个性、喜好的纸质笔记本。
如果某位许师第二天早上5点去桃园机场,周师傅会穿着西装,提前10分钟在楼下等客人,象随从一样手扶车顶协助上车。周师傅的那本“CRM系统”笔记本中,记载着客人喜欢中式早餐还是西式早餐,要饮料要茶还是无糖可乐,如果要咖啡,是几包糖、几包奶精。客人用完早餐,周师傅会问客人是小睡一会、听音乐,还是聊天,从客人的选择中,周师傅能判断出客人今天心情如何。如果客人乐意聊天,周师傅会与客人聊其专长、所关心的话题,而不涉及到敏感话题。
个性化服务模式分析
我们来分析一下周春明的服务模式,可以发现这样几个要点:
首先,周春明找到了一个具有类似需求特征的客户群,那就是“商务旅行人士”。事实上,任何企业要想真正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首先必须找到这样一个具有类似需求特征的客户群――个“同态”人群。就像以生产为中心的企业只能生产某一类产品一样,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也只能服务于某一类,至多是某几类客户。
如果我们选定了一个“同态”客户群,就能很容以找出这个客户群的共同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这也为客户中心化企业塑造自己的品牌找到了依据,企业可以以这个客户群体共同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的品牌内涵,成为号召这类客户群体聚集的旗帜,并围绕这种生活方式不断开发各种服务。如果说产品中心化企业的成功源自于专业化,那么客户中心化企业的成功就依赖于这种“主题化”――以生活方式旗帜相号召,把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群聚集起来,然后专心致志地为这个人群提供服务。
其次,周春明的客户群的个性化需求是非常有限的。这是寻找“同态”客户群最主要的好处,这里包含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任何需求都来源于活动模式,所谓需求就是对某种活动方式所需要能力、条件、物资的提供,满足需求就是提供对某种活动的支持。周春明的商务旅行客户群也只有简单的几项活动,进一步对这些活动进行精细化研究,周春明又发现商务人士有在车上用早餐、在车上小睡、听音乐、聊天等更多的细节活动,这些细节活动又因为客户的职业、年龄、个性、习惯等有所不同。
但无论这些细节活动有多大的差异,都是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把握的。周春明的经验表明,任何“同态”客户群的活动模式是有限的,因此其需求无论多么复杂,也都是有限的,无论每个客户个性化程度如何高,其需求范围都是可以把握的。也只有在这时,CRM系统才开始派上用场。
同态客户群体的共同生活方式决定着他们的活动项目和活动模式,而活动模式决定着需求类型,这个原理可以称之为“需求发生论”。个性化需求无论多么复杂,都不会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是企业长期处于产品中心化时代,没有对客户的需求进行精细化研究而已。
第三,周春明的客户都是预定用车的。这是周春明所以能够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服务的另一重要前提。因为是预定,所以周春明就有时间安排他的出车计划,并保证一旦接受“订单”,就可以在特定的时间段成为这个客户的“专属私人司机”,完全按照他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由于周春明的贴心服务吸引力太大,要用他的车至少要提前1周预定。预定,是归并个性化服务,让随机性需求变得有计划的重要机制。
第四,周春明提供的个性化服务,是通过标准化服务元素的个性化组合来实现的。这是更加重要的一条经验。以看上去最复杂的早餐服务为例,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选择,而聊天话题也是区分客户类型而对多种常规模式的组合。至于车辆的性能保障、清洁卫生等,则更是基本的标准化服务。正因为个性化服务是可以通过标准化服务能力组合来提供的,才为以企业组织的形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带来了可能性。实际上,任何一个企业所能提供的服务能力,都必须是标准化的,不然就不能积累和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也不能把个人的服务能力转化为企业组织的服务能力。
标准化与个性化表面上看是一对不可调和的“冤家”,而通过“分离与调用”的搭积木方式,完全可以利用标准化的能力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周春明正是依靠服务能力的标准化,把自己积累的服务模式复制到其他司机师傅身上,从一个出租车司机变成了一个专业为“商务旅行人士”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车队老板。周春明也正是依靠把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标准化,才成为一群人的“专属私人司机”的。如果没有这一条,就成为实际上的“专属私人司机”了,而客户所以选择周春明,并不是真的想雇佣一个专属私人司机,他们不愿意承担那样的高成本,而是希望低成本的获得如同专属私人司机一样的服务。
一、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按照这一概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要打破“教师万能”及“唯我独尊”的观念,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各种不同意见,放弃权威式的发号施令,让学生能够依其能力与兴趣学习。教师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因为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接纳其意见,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无批判性的学习气氛。另外,实现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教育观念的转变,就必须树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必须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转变,进而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教师用课改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尽快转变课堂教学行为。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只有当观念自觉地体现在教学行动中,变成教师的精神追求时,才能发挥其指导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素质
首先,教师要按照课程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利用创造性思维的策略,配合课程,让学生有应用想象力的机会,培养其敏锐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及周密的思维能力。而且教师应该知道,创新性思维教学并非特殊的或标新立异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其次,教师要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使学生能主动地、愉快地、成功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第三,教师应具备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多媒体的应用技术,掌握一些创造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信息科学及脑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都应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其心理素质的水平。”
三、注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讲究有主有次,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必须在培养学生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是因为“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左心衰竭 首发症状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在临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基础上而继发的一种血栓形成而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心脏病,这种病症主要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除此以外,也包括缺血性心源猝死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同的表现类型也表现有不同的差异性[1]。有研究认为临床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很容易形成富含有血小板的白色血栓,所以这一类患者一般都伴随有多支严重狭窄的病变,容易导致患者发生心力衰竭。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病死率相对较高,而且急性心肌梗死也很难得到及时的诊断,因此临床所产生的危害十分巨大[2]。基于此,本文旨在研究以急性左心衰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另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以其他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确保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基本的一致,以便进行分组对照。本文观察组当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对照组当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46例。观察组患者年龄最大为88岁,年龄最小为68岁,平均年龄为(78.05±8.02)岁;对照组患者中年龄最大为86岁,年龄最小为65岁,平均年龄为(78.01±8.03)岁。本文所有患者均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符合该病症的标准,所有调查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无主动脉夹层和心脑血管病变。(3)所有患者不存在有肝肾肺等相关脏器损害或功能障碍表现。(4)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经伦理委员会检验获得认可。(5)所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或精神类病症[3]。(6)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
1.2.2 排除标准
(1)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合并主动脉夹层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3)合并有心肝肺等相关脏器损害或障碍的患者。(4)对本文的所有干预方法或检查方法过敏或不耐受的患者[4]。(5)未签署知情同意书或拒绝进行此次研究的患者。(6)临床资料不完整或走访丢失的患者。(7)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的患者。(8)因各种原因无法完成调查而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对本文的所有调查对象入院以后均常规的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统计所有患者入院以后的主要症状和表现并进行记录,指导患者平卧在床上,探路胸部和手腕、脚腕等部位,将相关的心电图导连连在患者身上,左侧上肢连接黄色导联,右侧上肢连接红色导联,右侧下肢连接黑色导联,左侧下肢连接绿色导联。胸部导联连接顺序是:第4肋间隙胸骨右缘连接V1胸部导联,第4肋间隙胸骨左缘连接V2胸部导联,V3胸部导联位于V2导联和V4导联之间,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上连接胸部导联V4,第5肋间隙左腋前线上连接胸部导联V5,第5肋间隙左腋中线上连接胸部导联V6。导联连接之后,以放松的心态检验患者的心电图。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检查心肌酶谱,比较两组患者的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T或肌钙蛋白I等。
1.5 统计学分析
启动统计学软件IBM spss25.0,且本文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计数资料通过组间行χ2检验后用[n(%)]表示;计量资料通过组间行t检验后用(±s)表示,组间差异性则通过P<0.05进行表示。
2 结果2.1 症状体征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立刻进行急诊科诊断,明确存在急性左心衰竭,选择坐位,为患者进行高流量吸氧,快速通过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等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中62例因为有窦性心动过速或者快速房颤而应用西地兰静0.2~0.4 mg静脉注射,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得到缓解,但均未彻底改善;23例患者表现出心源性休克,经过抢救无效死亡患者7例,其中3例患者因心源性休克死亡,4例患者因心源性猝死。存活的93例经过抗心力衰竭治疗以后,再经过心电图检验和心肌酶学检查,明确心肌梗死之后入住重症监护系统进行相关的系统化治疗,其中33例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对照组患者中100例患者经过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死亡,至今已全部康复出院。
2.2 心电图情况
本文观察组患者来诊的时候心电图均没有表现出上抬改变,对患者按照急性左心衰竭进行处理,有22例患者在0.5 h后心电图存在ST-T改变,34例患者1 h后存在ST-T段抬高,还有31例患者2 h以后存在ST-T段抬高,其余13例患者的心电图一直未见抬高;对照组患者首诊的时候均存在ST-T抬高,两组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比较[n(%)]
2.3 心肌酶学改变
本文观察组患者进行心肌酶学检查,首次检查存在13例患者CKMB增高,c Tn I无升高;1 h后存在42例患者CKMB增高,36例c Tn I升高;2 h后存在21例CKMB增高,55例c Tn I升高;3 h后,所有患者的CKMB和c Tn I均升高;而对照组患者进行心肌酶学检查,首次检查存在20例CKMB增高,3例c Tn I升高;1 h后存在38例CKMB增高,24例c Tn I升高;2 h后存在38例CKMB增高,30例c Tn I升高;3 h后,所有患者CKMB和c Tn I均升高,两组之间比较,P>0.05,无明显的差异性。
3 讨论急性左心衰竭是因为急性心脏病而导致患者心排血量出现显著降低而表现的一种病症,这种病变会使患者的组织器官出现灌注不足,临床表现为急性的淤血综合征[5]。很多患者的急性左心衰竭通常是在原有心脏病的基础上而发病,但也有一部分患者是因为急性心肌梗死而导致患者出现发病,所以临床工作过程当中我们通常会看出,很多患者在发病很短时间内就出现了心力衰竭症状[6]。
ST-T的改变出现比较晚或没有出现ST-T改变的原因可能是:相关冠状动脉未出现完全闭塞,患者的心肌缺血损伤未波及患者心肌全层,此种情况下导致患者的心电图可表现为ST-T段下移,或者存在T波倒置的情况。但根据患者的血液中心肌标志物或心肌酶学升高情况进行判断,仍可说明患者存在心肌坏死,只是存在范围相对较小,这一类心肌梗死患者如果处置不当,可能会导致患者进展成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除此以外,老年患者心肌梗死主要表现在大量冬眠的心肌基础上,各个对应的室壁心肌之间的电位相差并不明显,所以心电图往往缺乏有ST段上抬的典型变化,在临床上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8]。
对上述患者是否存在典型的心前区疼痛症状的原因进行如下分析:有一部分患者年龄较高,心肌神经末梢受到了破坏,导致痛觉神经并不明显;同时患者体内的β-非肽水平存在升高的趋势,使得患者的疼痛感觉进一步减缓。而且还有一些患者年龄较高,因自主神经功能出现障碍,这也导致疼痛阀值存在升高,这样就会导致疼痛,感受相对较差[9]。临床上很多患者因心功能相对较差,所以容易导致心肌发生缺血性损伤,使患者存在急性左心衰竭而掩盖了其他的症状,导致患者在诊断的过程中,对医师的诊断思维产生误导,因此也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
综上所述,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存在有特异性的特征表现,病症相对更加急骤危险,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最大程度抢救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茹文鑫,胡汉,周婷,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的脂质代谢特征与潜在生物标志物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21,43(10):970-981.
[2]陈健.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J].医学信息,2021,34(10):122-124.
[3]郭超,罗晓亮,张峻,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临床及冠脉造影特征和近期预后分析[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21,21(2):3816-3822.
[4]闫蕊,王家璞,王建玲,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8):1358-1360.
[5]赵曙辉,黄颖.左回旋支闭塞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治进展[J].海南医学,2021,32(7):913-916.
[6]纵静,李芳芳,薛传优,等.不同年龄段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男性患者的临床特征[J].江苏医药,2021,47(3):226-229.
[7]牛文豪,赵馨娜,伍锋,等.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病节律及机制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6):903-908.
[8]张闽,左惠娟,杨红霞,等.青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糖评估及临床特征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21,40(2):125-129.
根据资源基础理论,联盟双方的谈判力源于各自难以模仿和替代的核心资源。企业家的核心 资源是新技术知识和创意,而大公司的核心资源是组织经验、营销渠道、金融资源、人力资 源、企业声望等等。企业家新颖的创意和低成本、高效率的研发能力,在新产品的开发阶段 至关重 要;但是,到了商业化阶段,大公司的声誉和营销渠道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企业家知识资 源的重要程度降低了。
二、保护企业家谈判力的手段
(一)通过契约保护
如果技术和创意能得到专利或契约的保护,企业家就可以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其知识产权 不被侵犯。通过详细规定合作方如何使用技术知识,企业家隔离了自己的核心资源,保证了 谈判力不随时间衰减,如图1a所示。
一项新技术从初始创意到成熟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任何没有预料到的技术缺 陷或者替代技术的出现都将破坏其商业价值。即使研发顺利,技术产品的商业化还面临市场 需求和相关法规的不确定性。由于有限理性,签约双方无法充分预见未来,更不可能设计包 含了所有不确定情况的条款。
根据知识的可呈现程度,Nonaka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资源具有明显 的界限,所有者可以通过产权形式对其实施权利。[1](68-73)这种类型的知识能够 使用证实的语言明 确表达, 如书面陈述、数字图表、列举、手册、报告等,可以通过专利、合同、契约来保证 它不被轻易的模仿和占有。而隐性知识则缺乏明确的范围和边界。这种知识建立在个人经验 基础之上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无法公式化、文字化,缺乏明确的表述方式。[2] 显性和隐 性并非是绝对的,企业家的技术知识往往同时具有显性和隐性的特点,只是存在程度差异。 其中难以用语言描述的隐性技术知识无法形成专利,也无法写入合同,造成了合同的不完全 。
对于高技术项目来说,专利、契约中涉及的技术知识非专业人员往往无法理解或者理解成本 很高。当企业家和大公司出现纠纷时,即便契约能够准确描述企业家的知识和创意,并包含 了所有可能的情况,法院等第三方权威机构也无法证实大公司的行为构成了侵权。这种第三 方无法证实性给法院正确断案造成了困难,也导致了契约不完全。
由于上述三个层面造成的契约不完全,法院无从判断大公司是否进行了机会主义行为,也搞 不清楚其行为对企业家利益的侵害程度。特别在法制环境还不够健全的时候,法院虽然明知 大公司的行为危害很大,却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或滞后,不能支持企业家获得足够的赔 偿。这都导致企业家的谈判力随着合作的深入而逐渐降低,如图1b。图1 企业家的谈判力随时间变化(二)通过连续创新保护
当契约的保护作用有限,为联盟带来单一技术的企业家就会面临巨大的风险。Michael和Jef frey(2007)的经验研究表明,这种情况下战略联盟中的企业家获利要比大公司少。[ 3]事 实上,这种就单一新技术的一次性合作关系,正是公司投资者机会主义行为盛行的重要原因 。博弈理论告诉我们,一次性合作是造成囚徒困境的关键因素,而重复合作则会加强双方的 合作意愿。如果企业家拥有连续创新的能力,大公司就会希望分享企业家不断创新带来的收 益,因此具有维护彼此关系的激励。而且企业家的持续创新能力还会引起其他投资者的兴趣 ,降低联盟合作方的不可替代性,增加自身的谈判优势。可以认为,此时双方并非就一项技 术建立了一个联盟而是就一系列技术建立了一系列联盟。
图2 企业家连续创新时谈判力的变化从图2中看出,连续创新能力可以有效保护企业家的谈判力。但是,如果企业家刻意去追求 创新能力就会导致另外一种风险――创新态度过于激进。对于高技术项目,企业家和大公司 之间经常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占据信息优势的企业家可以凭借有限责任从事冒险项目。[4]一旦联盟建立,企业家出于对公司投资者机会主义行为的担心,不去专心开发和商 业化较为 成熟的创意或技术,而是开始实验一系列相关的新技术,或者致力打造提高未来研发水平的 技术平台,甚至开展更加基础性的研究工作。结果减少了对成熟技术的专用性投资,延缓了 商业化的步伐,错过了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机,降低了整个联盟的期望收益。并且,激进的创 新活动还会增加联盟失败的风险,伤害投资者的利益。
三、基本假设
根据哈特的不完全契约理论,并借鉴Hagedorn的观点引入双方事后存在信息不对称,本文建 立了一个两时期的博弈模型。[5]模型中存在两类风险中性的参与者:拥 有技术和创意 的企业家,记作En;拥有资金等资源的大公司,记作Co。契约规定Co占有的权益比例为α。 模 型存在两个时期,第一期为产品研发阶段,第二期为商业化阶段。博弈的基本时序如图3所 示。
图3 博弈基本时序图在时刻1,企业家研发新产品,大公司投入资金I1;在时刻2,新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 大公司继续投资I2,并且双方就控制权条款进行再谈判;时刻3,新企业获得期望价值。
假设1:企业家的策略空间为Se={S1e,S2e};S1e表示企业家采取稳健的态 度 ,开发成熟的技术创意,设计符合消费者当前需求的产品,致力于将技术尽快推向市场;S 2e表示企业家对创新持激进的态度,比如面向“未来”开发尚未成熟的技术,开展基础 性的研究工作或者基于原始创意打造通用 技术平台,试图通过获得持续创新能力保持谈判力。En相对Co具有信息优势,Co难以观测, 也无法证实En在从事冒险性的创新行为。大公司的策略空间为Sc={S1c,S2c}; S1c表示大公司采取合作态度,商业化阶段不侵犯企业家的利益;S2c表示公司会 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利用再谈判中的优势地位,榨取企业家的收益。
假设2:企业家执行不同的策略Sie,将会影响新企业的价值Vi和公司投资者的榨取 收益γi,其中i=1,2。由于激进的创新活动会增加新企业的风险,还会错失进入市场的最 佳时机,因此V1>V2。开发连续创新能力能够为企业家赢得未来的谈判力,减少大公司 的剥夺能力,所以γ1>γ20。
假设3:大公司进行机会主义行为之后,企业家上诉法院并得到正确判决的概率为θ∈[0, 1]。θ反应了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企业家技术知识的隐性程度越高,契约不完全 的程度就 越高,法律保护力度θ就越小;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专利和法制越不完善,对知识产权的保 护力度就越弱,θ也越小。大公司如果胜诉就获得榨取净收益γi,如果败诉则不但不能 获得榨取收益,还要付给企业家赔偿金Δ>0。只要发生窃取行为,大公司都会在公司投资 市场上丧失信誉成本ω。
四、契约完全时的情况
完全契约要求联盟双方在时刻1对未来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能进行准确的预测和描述,并对这 些状态的出现以及由此带来的行动做出详细的规定。除此之外,还要求第三方外部权威可证 实,从而使合同能够执行。[6](74-80)这种情况下,法院总能正确的判断大公司 是否侵害了企业家 的利益,以及侵害程度。法律为企业家提供了最完美的保护,即θ=1。显然,大公司的任 何 机会主义行为都会受到法律惩处,不但不能获得任何好处,还要损失信誉成本和支付给企业 家的赔偿金。
此时双方的博弈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公司投资者没有进行知识窃取的动力,企业家也预期 到了这一点。博弈均衡出现合作解(S1e,S1c),大公司在时刻2不进行机会主义 行为,企业家在时刻1采取稳健的创新态度。
五、契约不完全时的情况
完全契约所要求的理想状态,实际生活中通常无法达到。当契约不完全时,大公司就有进行 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1-θ)>0。博弈的结果取决于法律和制度环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 度。双方的支付矩阵如表2所示。[HJ0]
(一)强法制保护下的博弈分析
当企业家的技术知识显性程度较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较大时,法院正确断案的可能性θ 较大,企业家预期机会主义行为造成的损失较小。而企业家激进的研究行为将会导致项目价 值 下降,给自己带来损失,并且高强度的知识保护也让谈判力提高所带来的收益有限。此时企 业家提高的议价能力不能补偿项目价值降低对其造成的损失。企业家的最优战略是稳健 开发成熟的技术,依赖法律手段来保护其核心知识资源。对大公司而言,窃取行为的期望收 益很小,甚至不能弥补其信誉成本,所以,其 最优策略是不进行机会主义行为。
尽管契约不完全,而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明晰的知识产权为企业家的核心智力资源提供 了较好的保护。严密的专利网络和经过仔细设计的契约有效约束了公司投资者的机会主义行 为,保证了企业家不会于再谈判中处于下风。博弈唯一的最优策略均衡是(S1e,S1 c),即企业家专心开发成熟的技术,而大公司不进行机会主义行为。和完全契约时的情 况一样,博弈出现 了合作解,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二)弱法制保护下的博弈分析
如果企业家的知识隐性程度较高,而不健全的法制体系又不能为知识产权提供足够的保护, 那么θ值就很小。公司投资者进行机会主义行为的收益(1-θ)γ1-θΔ-ω比较大。大公 司会利用学习竞赛中获得 的优势,钳制做出了关系专用性投资的企业家。这种侵害行为的危害之大,以 至于企业家通过开发连续创新能力所产生的谈判优势将能弥补项目价值降低造成的损失。这 个时候,企业家将会采取态度激进的研发策 略以拒绝未来的“不平等条约”。在企业家 获得了连续创新能力之后,大公司进行机会主义行为的期望收益为负,合作才是明智的选择 。
如果大公司承诺不进行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家的最优策略就是 进行合作;但是,当企业家 采取了稳健开发的策略之后,大公司的最优策略就是榨取企业家的收益,所以,公司投资者 的 承诺不可信。根据序贯理性原则,唯一的精炼子博弈均衡是(S2e,S1c),企业家 将采取激进的创新态度,以迫使大公司放弃机会主义行为。
除了上述两种均衡状态,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即企业家开发成熟创意的期望收益足够大, 以至于他宁愿被大公司敲竹杠也不去追求连续创新能力。限于篇幅,我们不详细讨论这种情 况。图4总结了不同法制保护强度下双方的策略均衡。可见,不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 扭曲企业家签约后的创新行为,延误新技术进入市场的时机,增加联盟的风险和失败率,无 法达到帕累托最优。
六、结 论
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大公司通过与企业家组成战略联盟能够以低廉的成本获得新技术、 进入新市场;而企业家则通过公司风险投资获得初始的资金支持和各种组织资源。在理想 情况下,完全契约可以促使企业家和大公司通力合作、实现最优。但由于技术知识的固有特 性,现实中的契约往往是不完全的,双方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就为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 可能。当技术知识的隐性程度较高,法制体系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较弱时,企业家无法通 过契约有效地保护谈判力不下降,只能主动提高二次创新能力来抵御大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 ,比如研发周边技术、进行基础研究、架设通用技术平台等等。结果原本相对成熟的创意和 技术不能及时推出,降低了新企业的预期价值;而激进的创新活动又将联盟卷入更大的风险 当中,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我国公司风险资本市场的历史较短,企业家和大公司无论在联盟合作经验上,还是诚信意识 上都显不足。特别是当前法律制度的滞后和法院等第三方仲裁机构判案经验的缺乏导致了 技术合同的不完全程度较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较弱。根据本文的分析,这会诱使企业家 以道德风险回应大公司的道德风险,造成公司投资市场上充斥着高风险、低价值的合作项目 ,损害了双方的利益。由博弈模型可知,使得均衡结果不同的两个关键变量是法制保护强度 θ和公司投资者的信誉成本ω。法制环境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度越大,企业家的议价能力 就越小,企业家通过连续创新来维持自己谈判力的必要性就越小。而ω越大,公司投资者 进行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就越 高。为了促进公司创业资本市场的稳定繁荣,我们应建立健全各项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规 范市场主体的行为。通过建立成熟高效的 信用体制,充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抑制双方道德风险,最终促成诚实守信的金融文化, 营造出公司投资者和企业家之间良好的合作氛围。
主要参考文献:
[1]汪 浩,宣国良.创造知识“租”的学习型战略联盟结构分析[J].财经研究 ,2003(12).
[2] 王方华.知识管理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3]Michael J L, Jeffrey T M. Do Small Firms Benefit Less From Alliance s Than Large Firms? Evidence From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EB/OL].em ertech.wharton.upenn.edu/TMiniPapers07/Leiblein_Macher_ SmFirmAlliances_Semic_Ap r18.2007.pdf
[4]殷林森,胡文伟,李湛.创业投资双边道德风险研究前沿与思路探讨[J].外 国经济与管理,2007,29(6).
[5]哈 特著,费方域译.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8.
[6]李金龙,费方域,谈毅.不完全合同、创新与联合投资[J].财经科学,2006(6).
Innovation behavior game between entrepreneurs and alliance enterprises under
incomplete contractLiu Song1
Fang Shijian2Abstract: Based on the incomplete contract theory and resource
based theory, thi 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ynamics of the relative bargaining power between entre preneurs and incumbents in alliances, which influences entrepreneurs' innovative
behavior. To construct a two-period model, we find that large firms’ expropria tion of entrepreneurs' key knowledge will cause entrepreneurs' bargaining power
decline, when contract is incomplete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is weak. In this case, entrepreneurs would carry out radical innovation activit ies to gain continuous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hold their positions in renegot iation. However, these risky behaviors may undermine the value of new enterprise s. In conclusion, we give some beneficial suggestions for Pareto improvement. Key words: Entrepreneurs; Bargaining power; Incomplete contract;
Innovative behavior distortion
关键词 知识收敛 思维发散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数学学科由于受高考、中考的指挥棒的影响,许多学校的教学“应试”气氛还是很浓,教师们提倡的是所谓的高效学习,即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习的“效率”。它“给人以鱼”,并强调“授人以渔”,但实际上并不关心给的是什么“鱼”和打到的是什么“鱼”。这种高效学习所追求的是掌握知识的量而不是质。因此,我认为要在初中数学中重视知识收敛思维发散,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质量和提高思维能力。本文就此进行初步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看知识收敛与思维发散的涵义。知识的收敛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们向学生介绍、补充知识和概念时,不应过多,不要凡是能涉及到的概念与知识统统在课堂内向学生介绍,并要求学生牢记、掌握,而是要有所选择,突出主干内容。一个概念是否介绍给学生,一是看其在数学学科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如何,二是分析该概念、知识是否典型,其作用如何,三是考虑其需要性和必要性。知识的收敛意味着知识内容的精选,减少学生纯记忆的内容,而不是追求知识内容的量。
思维的发散[1]指的是对已知的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与分析,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和多种结果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是开放式的,表现出灵活、巧妙与创新的特征,它思路广阔,寻求变异,对已知信息通过转换或改造进行扩散派生以形成各种新信息。在思维内容上具有变通性和开放性,它对推广原理问题、引申旧知识、发现新方法等具有积极的开拓作用。
其次,我们来谈谈知识收敛与思维发散的必要性。
1. 知识的更新速度要求我们对知识要有所收敛的学习
说起知识,照理应该是知识越多越好,但是在这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的教育如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那么,任何一个人,即使是天才,在他的一生中即使“胎教”加“终身教育”所掌握的信息也是极为有限的,我们的后人只能接受前人所留下的一部分知识,而且仅这部分知识也不可能掌握得很深很透,更谈不上发展与创新了。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教育也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与创新的精神。如果在课堂里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知识,如何形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呢?因此,教学中知识必须收敛,必须在突出主干内容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这正象造房子,以前的房子是靠砖块一块一块地迭上去,这些砖块就好比是知识与概念,这样的房子造不高也造不牢。现在的房子是框架式的,它依靠几个支柱把房子造高了、造牢了,砖块仅仅起到一些隔离的作用。这不是新的创造发明,在此之前我们的先人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如在几何中,首先依靠几个公理为基础,证明一些定理,几何问题的解决便依靠这些公理与定理。这些公理就好比是建筑中的桩,这些定理就是柱与梁,这门学科依靠了一些主干的内容,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它把十三卷《几何原本》的内容写成了一册书,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高效率地掌握了几何知识、几何方法及它所形成的思维。如果把《几何原本》一卷卷地让学生去学习,那将是如何呢?不可想象也不敢去想象。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知识的大量增加,我们除了利用现代化的工具――电脑之外,在教学中还是要考虑如何设计好这门学科中的“桩”、“柱”和“梁”,即如何突出主干内容。因此,教学时知识必须要收敛。
2. 思维发散的直接趋向就是创造性思维,而创新思维是时代的需求
由于发散思维的直接趋向就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与它的结果,即发现、发明或创造,是人类智慧的花朵和文明的结晶。一般来说,创造是指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获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发明新技术等等。因此,创造所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创造性思维就是“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即只要思维的结果具有创新性质,那么它的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
思维结果的创新性是有客观标准的,首先表现为[2]这种结果的自身价值和社会意义,通常应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或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促进作用;其次是思维结果的创新程度和它的相对性,我们可以按照创新的相对意义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把创造性思维划分成两类:创造和再发现。
通常意义下的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和“再发现”的总和。严格意义下的创造并不能一蹴而就,它是“再发现”或创造性思维的积累和发展,只有“再发现”式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后,才有可能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达到真正的发明、创造的高度,在这种理解下,创造性思维对于一切正常人来说都是可能产生的,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3.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在数学教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就当前中学数学教学而言,我们的学生还谈不上严格意义下的“创造”,但却有大量的“再发现”的内容与机会。例如,勾股定理的证明,课本上采用了的利用面积相等的证明方法,虽然到目前为止,勾股定理的证明已有370多种证明方法,但对于学生来说,如发现除这种方法之外的证明方法,都是“创造”,当然这种“创造”不是严格意义下的创造,而是“再发现”,教学需要有这种“再发现”,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尤为重要。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思维要发散,要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让学生不断地“再发现”,这样学生才会为以后的严格意义下的创造打下坚的基础。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充分考虑知识的收敛,才能有效地进行思维的发散,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抓住重点,抓主干内容,合理大胆地进行教材处理。这种教材处理当然不能远离大纲,应该在遵循大纲和课本内容但又不拘泥于大纲和课本内容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师一要敢于把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的题材用于教学,善于挖掘教材的内涵;二要能大胆地把一些作用不大、费时太多的内容处理掉,把许多重复的操练减下来,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高效。
引用文献:
Abstract: Innovative thinking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quality education. Training the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of students in quality education,we should correctly grasp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thinking, ful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ve thinking in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practice, we need to guide students to set clear goals, inspire and develop the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of student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思维;培养能力
Key words: quality education;creative thinking;training capacit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020-01
0引言
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来表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创新不仅是科技界和高等院校的任务,也是职业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创新思维又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因此,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教师和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1正确把握创新思维的念义
创新思维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凡是用新的方法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的范畴。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开拓人类认识和实践新领域,创造认识新成果和物质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增加了人类知识的积累,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分解与组合,实现认识信息量增殖的活动,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成果。
2创新思维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创新思维对教师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创新思维可以为素质教育实践开辟新的领域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已渗透到教育界的各个方面,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素质教育最强调创新思维,而与创新思维相伴随的是勇于探索和开拓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优良环境,激励学生积极探索素质教育中未被认知的领域,不断开拓素质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
2.2 创新思维可以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认识世界的水平和认识能力素质教育本质上就是创新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创新思维能推动学生的认识向未知领域进军,不断拓展学生的认识范围,从而使未知领域转化为已知对象,极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知识总量,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从认识论的角度讲,素质教育中许多全新的问题,需要学生用新的思维方法、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独创性地用创新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去有效地分析认识素质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素质教育中遇到的新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素质教育领域的认识能力。
2.3 创新思维的成功会激励教师和学生去进一步进行新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会帮助人类感知新的事物,认识新的世界,推动新的发明创造。成功的创新思维可以给学生带来无穷乐趣,不断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实践的信心,从而激励他们用更大的热情和勇气去进行新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活动,极大地提高他们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影响和制约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环境的因素,也有内部环境的因素,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但主观方面的因素居重要位置。我们应创设开放多维的校园环境,营造有利于发展创新思维的和谐氛围,开掘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潜在因素,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1 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确立明确的目标,激发学生能动的创新思维任何创新活动都是追求一定目标的行为。目标是激发创新思维的主要因素。一个人终生追求的目标我们称之为长远目标,近期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称之为近期目标。长远目标能够形成持久不衰的动力,激起人持之以恒的创新欲望,激发人不断创新和探索。近期目标能够激起人向目标冲刺的欲望,使人在短时间内充分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潜在能力,极大发挥创新思维的功能,从而获得空前的突破性的成果。素质教育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深刻变革,其最终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对于素质教育这个新课题,我们正处于探索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素质教育的研究,明确自身的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勇于涉足新领域,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3.2 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意志,激发和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 意志是影响创新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素质教育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创新问题,而创新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复杂而艰巨的意志活动。创新活动中,难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障碍,抑或会遭受严重挫折。在这样情况下,坚定的意志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创新思维的意志表现为自觉性与顽强性的有机组合,体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
3.3 培养个人对素质教育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强烈而高尚的兴趣往往使人在创新思维的活动中处于不知疲倦、如醉如痴的状态,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望。在实践中,教师在培养自己兴趣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正确引导发展学生的爱好,不断提高个人在素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兴趣,本着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去研究探索已知和未知的新领域,从而进一步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3.4 强化竞争机制,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素质教育要快速发展,必须引入竞争机制作为“催化剂”。要把竞争机制由压力变为动力,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活力,刺激人的创新思维高效运转。在素质教育中引入和完善竞争机制,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他们产生饱满的激情和进取心,在实践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增强智力效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发展和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 键 词】 创新能力;数学;问题教学;发展;开拓
开展“数学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数学问题教学”无论从教学形式上还是从教学方法上讲,都比常规的教学方式更加开放,更具有活力。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较具有吸引力的课题研究之一,受到了广大中学教师的欢迎。本文就在教学中如何开展数学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谈教学体会。
一、设计预习问题,启动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设计预习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在预习领会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理解问题的程度,找出不容易理解的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想象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启动创新思维的过程。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前预习提出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状况指导学生预习,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设计了以下的自学问题。
问题1:规定向东为正,那么向西走3米怎样表示?走+5米表示什么意义?
问题2: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几米?列出算式?
问题3: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西走几米?列出算式?
问题4:算式3+(-5)表示什么意义?能否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其意义?3+(-5)=?
问题5:算式(-3)+5表示什么意义?能否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其意义?(-3)+5=?
问题6:5+(-5)=?,(-5)+5=?
问题7:5+0=?,(-5)+ 0=?
学生在自学问题指导下预习教材,容易解决5+3,(-5)+(-3),3+(-5),(-3)+5,5+(-5),5+(-5),5+0, (-5)+0等于多少等问题,特别是问题4、5是开放性问题,由于3+(-5),(-3)+5具有多种实际意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启动。
二、设计探索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创新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善于探索。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就是要求教师正确引导他们勇于思考,敢于钻研,善于探索知识的奥秘。数学问题尤其是数学定理都有它的探索、发现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揭示数学定理的发现和探索过程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在数学定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定理的发现过程的教学,切不可直接提出定理,要挖掘再现定理产生和发展的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研究和发现定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如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下列探索性的问题。
问题1(复习提问):(1)角平分线的定义是什么?(2)点到直线的距离是什么?
问题2(提出问题):(1)画任意一个∠AOB,再画这个角平分线OC;(2)在∠AOB平分线OC上任意取一点P,再画点P到∠AOB两边的距离PF、PE;又在OC上再取一点Q,再画点Q到∠AOB两边的距离QM、QN;
问题3(实验问题):(1)分别量出点P,Q到∠AOB两边的距离,你会发现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2)继续在∠AOB的平分线OC上再取一些不同的(下转52页)(上接50页)点,按上面的步骤操作会得出什么情况?
问题4(猜想问题):针对上面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写出你的实验结论?得到什么样的猜想?(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问题5(论证问题):怎样对猜想的结论推理论证?
三、设计讨论问题,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讨论问题是创设数学问题教学的重要方法,是对学生思维活动的一种刺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推进学生思维活动,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教师只有善于利用和挖掘教材内容,科学艺术地创设问题情境,设计讨论问题,才能使教学气氛活跃,师生情感互动,教学过程和谐,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设计探究问题,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问题之所以奥妙无穷,在于其形式多样,变化多端。针对一些典型的课例,挖掘题目内涵,选择不同的背景,提出多种设想,创造一个一个问题情境,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探究,启发学生质疑,由疑激思,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培育了学生多方位、多层次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探索数学问题变化性、规律性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设计开放问题,开拓学生创新精神
数学问题的特点之一在于其具有开放性。在数学教学中,抓住问题的实质,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问题的模式,设计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对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极为有利。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我们只有不断优化课堂改革,深化数学问题教学,才能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教学中启动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潜能,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时代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最基础的素质是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新精神和窒息创新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组织胚胎学作为医学教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思维与实践很强的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肩负重要任务。
1 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就是“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即只要思维的结果具有创新性质,则它的思维(过程)就是创新思维[1]。我们可以按照创新的相对意义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把创新思维划分为两类:“创新”(严格意义、社会意义)与“再发现”(广义、教育意义);“创新”是指相对于人类认识史而言第一次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价值或社会意义的思维活动。“再发现”是指相对于思维主体而言,具有一定的自身价值或认识意义的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著名的荷兰教育家弗洛登塔尔(FREUDENTHAL)就是用这个概念——Reinvention来看待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法”,其用意也在于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这里的发现也是指教育意义上的广义创新性。通常意义下的创新思维是上述两种类型的总括。严格意义下的创新并不能一蹴而就,它是“再发现”式创新思维的积累和发展。只有“再发现”式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之后,才有可能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达到真正的发明、创新的高度。
在组织胚胎学学习或研究中,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是新问题,也可以是已有的问题。如果主体解决了一个新问题,或者己有问题发现了解决它的新方法,推导出某种新成果,则这样的创新思维相对而言就属于高层次。如果对于主体而言,虽然解决的是老问题,但其思路新颖独特,那么这种思维的创新性也有一定的高度。而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大量的所谓创新思维应是“再发现”式的,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
2 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正因为组织胚胎学创新思维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所以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的组织胚胎学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可采用以下的策略,进行组织胚胎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2.1 创设思维场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所谓创设思维场情景,是指教师为学生的思维创新提供一种良好的内外条件。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抽象的组织胚胎学知识(教材内容)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营造学生认知心理上的悬念,激活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把认知活动中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处于最佳准备状态,产生自发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强烈求知欲望[2]。强调创设思维场情景实际上也就是强调了思维的活跃性、延伸性和发散性,通过创设思维场情景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迁移性,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种情景中得到有效开发。创设思维场情景的有效策略是创设问题情景。具体地说,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必须注意这样几点:①创设“小步距”问题情景,注意问题情景的有序性,即创设问题情景要有层次性,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采取“小步距”策略,使之亦步亦趋地逼近整个问题情景的创设;②创设“变式”和“矛盾式”问题情景,注意问题情景的发散性,即创设的问题情景要变式综合,灵活应用,随时揭示矛盾,随机引导学生解决矛盾,主动反馈。在细胞一章的教学中,以细胞膜的电镜三层结构为发散点,引入液态镶嵌模型学说,辐射到细胞膜的功能,单位膜、生物膜的概念,细胞质的膜性细胞器、核膜,最后到细胞膜性结构的相互转换多方面,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③创设“精而有效”的问题情景,注意问题情景的策略性,即创设的问题情景应当讲求效益,切忌“泛”而“杂”,应注重其策略性,这有助于学生对策略性知识和手段的掌握。④创设“自求探索性”问题情景,注意问题情景的延伸性,即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自觉性,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与动机。
2.2 构建知识网络,实现认知结构的整体化
优化构建知识网络,实现认知结构的整体化,是为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丰富和改组学生元认知知识,促进学生元认知发展。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精通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逻辑化和深刻化。如各种有腔脏器的瓣膜,幽门瓣、回盲瓣、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淋巴瓣瓣膜,像这样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归纳、集中到一点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收敛思维能力。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使新旧知识逐步形成紧密的锁链,比较以“求其同”、“求其异”,形成知识网络,进而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去激活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概念图的教学模式。所谓概念图,是指在教学中以图解的形式把两个以上的概念通过连接词将其关系表述出来,所构成的概念关系图。概念图模式旨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在概念和知识获得中的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在学习完每一章节,或有相关内容的不同章节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各内容之间的相关性,画出它们的概念图,使局部与整体、结构与功能有机地结合,例如学习完《结缔组织》和《血液与血细胞的发生》章节,运用概念图模式使局部与整体,结构与功能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组织胚胎学的理解,发展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延展性。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在这种最佳思维过程和最佳知识联系方案的不断探索和回顾反思中产生出新颖性、独特性和巩固性。
2.3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没有学生的思维与实践,就没有真正的组织胚胎学学习。组织胚胎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应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我们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优良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那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多提供一些观察、操作以及独立思考的机会。多采用一些易于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如“启发问答法”、“组织讨论法”、“组织胚胎学实验法”等。
学习的自我管理是指学生在学习中独自管理自己,以促进自身或所在团体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自我管理实质上就是自我监控活动。通过学习的自我管理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自我管理的培养,涉及一套策略系统。该系统包括七个策略:计划、组织、学习、监督、干涉、帮助和分享,自我管理是对这些策略的灵活运用,计划是自我管理策略系统中的关键部分。 转贴于
2.4 转换学习角色,加强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合作学习中有两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另一种是学习的检验者,分别由合作学习小组中的个体轮换扮演。合作学习的特点是:(1)合作学习的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促关系。这既可促进学习者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也可增强学习者的动机;(2)扮演操作者角色的个体通过向对方说明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将自己的思维及调节过程呈现出来。这既便于操作者更明确、有效地组织自己的思维和认知,也使得对方更清楚地观察到他的思维过程,从而对其进行评价和从中学习有效的部分;(3)合作学习重视学生彼此间的“人际”交往,即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一对一的基本形式。有利于检查者给操作者以更多的个别注意、更频繁的个别接触和更直接的个别反馈;(4)合作学习经济、有效,便于采用。学习者合作学习的一般过程是:①学习者相互配合,确定学习任务,建立合作学习情景,引发积极的学习状态;②每对合作学习者选择学习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首次角色分工,其中一个扮演操作者,另一个作为检查者;③操作者进行口头报告,报告内容和方式根据具体学习任务而定;④检查与评价并提出建议;⑤交换角色,继续学习,重复③、④步。
2.5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使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各种教学模式、手段的改革提供了契机[3]。所谓多媒体教学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师的教学思想、课程内容制作成集文字、图像、图片、动画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然后教师应用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的过程。多媒体教学在单位时间内传授的信息量大,同时可以虚拟仿真,拓宽空间视野,静态变动态,抽象变为直观。在组织胚胎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大脑许多功能的整体协调作用的结果。在学习中,只有使各个感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使大脑信息加工多种表征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采用CAI教学课件,不仅能使学生从教师和教材上接受信息,还能让学生感受到CAI课件的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形式的综合信息,这种呈现信息的方式更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模仿学习。当学生用多种形式来加工概念时,这个过程本身就提高了人脑的感受力,锻炼了大脑,从而最终也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物质基础。
以上讨论了培养创新思维的几个策略,虽然对它们进行了分别的阐述,但它们并不是彼此分离的,在实际的培养研究和实践中,这些内容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在许多情况下,还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组织胚胎学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应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组织胚胎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组织胚胎学的积极性和兴趣[4],发展学生的智力。
【参考文献】
[1]洪国经,钟定华. 创造性思维与方法[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1349.
[2]刘小蓉,戴云. 组织胚胎学教学的改革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 解剖学研究, 1999,2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