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

护理人才需求状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人才需求状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人才需求状况

第1篇: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

1研究目的

深入了解毕节市护理人才队伍现状、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分布、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素质、知识、技能,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突出中等职业教育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研究内容

国家、省、市护理人才现状及需求规划;岗位工作任务;就业岗位及岗位群;岗位对专业的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及技能要求;岗位拓展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行业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3调查单位及对象

市县卫生局、三级医院、二级医院、民营医院、乡镇医院及村卫生室的领导、护理部主任、护士长、护理一线专业骨干进行调研。

4调查方式

个别面谈式、问卷式、座谈会讨论式,会谈中使用适当语言和不添加评判态度。

5调查结果

截止2010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609所,病床15124张,千人口拥有床位数1.81张,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且全省最末位。截止2010年,全市共有注册护士3218人;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0.4人。同样远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按贵州省“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毕节市“十二?五”期间应累计增加床位18916张,床位总量达34040张;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1.4人以上,注册护士总数11760人以上。

6分析

毕节市及周边地区护理人才需求量较大,仅“十二?五”期间,毕节市护士需求量就比较大。临床护理与专科护理人才需求量均大。问卷调查结果综合分析,90%以上的人认为中职护理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很有必要,专业培养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突出、人文关怀到位,临床一线最注重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临床一线急需理论及技能型人才。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理论联系实际,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规范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增加临床见习,使教学与临床零距离接轨。对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理论与操作并重;实训内容要实用,多开展见习实训;加强专科护理知识、技能的学习;增加案例分析和讨论;加强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学习;注重心理素质培养等。

7结论与建议

岗位需求定位,培养具有专业基础和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岗位需要,能在各级医疗机构从事护理工作,整体素质高、沟通能力强、献身护理事业的理论+技能型人才。培养人文关怀到位、德才兼备、责任心强的系统化、专业化、技能型人才和专科护理人才。熟练掌握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急救护理技术操作、临床专科护理技能操作、临床护理评估,熟练应用临床各项护理措施,沟通能力较强,能为护理对象提供专业、优质、高效、人性化的服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导,使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训实习相衔接,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相衔接,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相衔接。

第2篇: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

计算机人才

需求每年增加100万

据介绍,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现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设施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运用,比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但我国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中,目前的软件营业收入是十年前的25倍,预计到2005年软件产业的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随着我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软件从业人员近60万人,其中专业人才约有34万人(其中高级人才4万人,中级人才20万人,初级人才10万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的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人员。根据国际经验,软件人才高、[!]中、初之比为1∶4∶7。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行业,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百万人左右。

数控人才

蓝领灰领需求都明显增加

蓝领层数控技术人才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具体操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0.2%,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工人。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部分企业已经大规模引进了高职毕业生从事数控机床的操作,可以预见,企业对蓝领层的数控技术工人有很大的需求,而对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灰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这类人员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5%,其中,数控编程技术工艺人员占12.6%,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2.4%,随着企业进口大量的设备,灰领层数控人才需求明显增加。

汽车维修人员

两年将新增80万从业人员

当前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技术素质不高,这已经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业发展的瓶颈。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汽车维修业从事技术管理的有26.2%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一线工人中,有38.5%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接受过管理培训的只有9.3%,接受过新技术培训的为11.7%,接受过维修基础培训的有38.7%。汽车维修人员高等级技能人才比例偏低,高、初、中的比例为26.6%、43.1%、30.4%,而发达国家为35%、50%、15%。工人文化程度偏低,初中、高中、专科比例分别为38.5%、51.5%、10%,而发达国家为20%、40%、40%。目前,我国汽车数量每年以13%的速度递增,据此,预计汽车维修业两年将新增80万从业人员,大部分从业人员需要接受职业教育。

护士

第3篇: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

一、我国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大目前,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老龄社会。据清华大学养老金工作室测算(见下页表):中国将以世界最快的速度与西方国家同期在2035-2040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4]。与许多国家的养老社会化进程相比,我国还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日益加剧的趋势。作为老年人口第一大省的山东问题更严峻:山东于1994年就进入老龄化。截至2012年底,80岁以上老人182.16万,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308万;空巢老人692万,占老年人总数的49%,预计到2015年将突破1000万,空巢率超过70%;到2015年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预计将达到375万①。毋庸置疑,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养老市场。据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最新测算(2014年),我国未来老龄产业发展需要1200万个老年护理岗位,3000万-4000万个养老服务岗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老年服务相关专业的年招生数约2500人。可见,供需矛盾很大。以山东为例,目前老年护理服务人员的数量仅有5万人,只能满足10%的社会需求,缺口达40万-50万。到2020年需求数量将达到645万人。

(二)在岗人员素质低,高级管理人才紧缺根据民政部的调查,养老服务业在岗人员多以企业四五十岁的下岗职工、临时工和农民工为主,学历文化程度低,整体素质处于较低层次,无法满足老年人在生活、医护、精神等方面的综合需要,无法提供高品质的专业化服务。据统计,全国具有老年护理员资格证的从业人员不足100万,养老护理员的持证率不到50%,民办养老机构更低[5]。更加严峻的是,未来老龄产业发展缺乏高素质的团队管理人才,如中高端养老机构的院长、运营经理等。市场上已投入试运营的中高档养老社区、养老机构的投资者普遍最纠结的问题是项目找不到合适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三)人才培养层次偏低,未形成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老年服务是一个朝阳专业,但从市场需求看,我国的人才培养非常滞后。首先是培养数量少、质量偏低。目前我国老年服务教育以职业教育为主,多是中职或高职。这些学校普遍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设备简陋,多数院校面临“招生难、培养难、就业难”的困境。其次是结构不合理,未形成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专业设置单一,集中体现在生活照料的基本需求上,如老年护理、康复、家政服务等。能满足老人精神高层次需求的,如老年心理、老年休闲等方向几乎是空白。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培养刚起步,领先的专业研究机构更是稀缺。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的思考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专业人才短缺是发展的瓶颈。人才需求不仅数量大而且多层次、多领域,急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中高等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分别在“研究型、管理型、服务型”人才培养方面各尽其责,全面改善养老服务业的人才状况[6]。对为一线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来说,要找到学校发展、学生就业与为老服务的契合点。

(一)开设相关专业,扎实推进学历教育当下,高职院校开设老年服务的相关专业在政策上得到了大力支持。国发〔2013〕35号文件规定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贯彻中央精神,许多省、市都相继文件强调要加强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并明确给予各类资金支持。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关键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结合原有的专业群,设置有特色的专业。以旅游类高职院校为例,重点专业多是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营养烹饪、休闲服务等。依托这些专业群,可逐步开设老年营养与保健、老年休闲与服务、老年用品开发与销售等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服务人才和中、高层管理人才,比如大型城市养老机构、中高端养老服务中心、连锁老年服务集团的运作与管理人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和项目负责人;老龄产业相关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岗位人员等。第二,选择最优的人才培养方式。养老服务人才虽然需求大,但现状是招生难、招工难、就业留存率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有社会观念层面的,也有政策体制层面的,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学校要在专业论证、设置、招生时就协调好这种矛盾。当下可以借助国家政策的激励(包括学费、就业、薪酬补贴),走政校合作(民政部门)或校企合作(大型的养老机构)之路,先做“订单班”,在环境变好和影响加大时,再稳步扩大规模。第三,切实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和教材开发等工作。

(二)加强老年问题研究,构建“产、学、研”一体的支撑体系高职院校可以成立“老年服务与研发中心”,构建“产学研”平台,实现政府、学校、行业的合作,进行理论研究、运营养老机构。以旅游类高职院校为例,该类学校在服务行业的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众多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的合作伙伴,这些都可以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开发新的合作领域。比如星级酒店管理标准、服务的咨询和输出,可以对接大型的养老服务集团、中高端养老机构;旅行社、景区景点可以对接旅游养老、休闲养老的需求。

(三)进行普适性老年学教育,倡导志愿服务要让老年人过上有尊严、高品质的生活,需要形成健康的社会养老文化。既要关爱老人,实现从“关爱自家老人”向“关爱社会老人”的思想转变,也要倡导老人自立。首先,开设一到两门老年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普适性的老年学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父母养老和自身养老的现实问题,培养从事养老服务岗位的积极意愿。其次,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制,给予一定的学分,激励学生主动、自愿地了解老人、服务老人。最后,要合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可以定期邀请老人到学校交流或聘请有一定专长的老人到学校开讲座。

第4篇: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专科护士,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一、当前高职护理教育与护士职业生涯发展之间的问题    

(一) 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的环节    

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名学生毕业时就应该是一名合格的护士。但现实表明:一名合格的证、照齐全高职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不足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必须要以一名护士新手(NO级护士)的身份在临床上再接受为期1年的医院内部培训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调查发现:医院对一名护士新手的培训在内容上包括素质、知识和技能等各个方面,而培训的强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只有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才能实现从一名“护生”到一名“护士”的蜕变,这显然是护士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合理”的环节。《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将这一“不合理”进一步放大,所以这一“不合理”环节就是当前高职护理教育与护士职业生涯成长之间最主要的冲突,它直接反映出了当前高职护理教育中存着的诸多问题,所以如何将其从护士职业生涯中抽除掉是一个需要所有从事高职护理教育的人士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的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统领性不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进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一份方案的执行周期通常是三年。然而,学校作为这一方案的制定者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更多是站在一名教师的角度去思考方案能否“用三年”,而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能否“管终生”,导致所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统领性不强。    

2.重能力、轻人文。2013年7月,在南宁召开的全国高职护理教育研讨会上,大会主席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在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指挥棒,把“全国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这个行业中的最低标准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把毕业生通过全国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部分学校在教学安排上仅仅满足把通过国家护士资格考试作为基本要求。在课程设置上的表现就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比例偏低,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交流沟通、人文关怀显得较为欠缺。有些学校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忽视基本理念和基本知识的教学。其结果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人文护理的思想内涵,在沟通能力、方法能力(评判性思绪)等专业(职业)核心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3.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    

一名护士的职业生涯应该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应该是自我学习和终生学习。当前高职护理教育存在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明显缺乏针对性,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课程开发仍然是知识导向,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缺乏,课堂教学以传统模式为主等诸多问题,在这种环境下培养的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明显不足。    

4.课程建设缺乏创新    

当前高职护理教育的现状是以学校为主体,行业指导和医院参与程度明显不足,距离学校—医院(企业)“双主体”的最新要求差距就更大了。在这样的状况下,作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主要载体的课程,其建设当然也就摆脱不了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的教材、传统的课堂教学等高职教育与生俱来的顽疾。    

二、护士职业生涯发展的对策    

认真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外有三:首先是办学观念的落后,尤其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缺乏必要的认识,这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其次是校(医)融合不足,这也是产生上述的直接原因;第三,满足于当期高职护理教育繁荣的现状,缺乏改革的动力,这是产生上述问题的现实基础。    

面对差异巨大的中国职业教育现实,既需要在理论上回到原点重新认识职业教育,更要在实践中有勇气和决心,在总结提炼过往经验的基础上,开创“百家争鸣、各有千秋”的职业教育新局面。所以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建立适应高职护理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    

首先要以《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aols } aola年)》为指导,以校(医)院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建立真正适应高职护理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在政策引导下真正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和医院在高职护理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有效解决当前制约高职护理教育的诸如人才培养模式陈旧、职业观念滞后、优质教学资源缺乏、专业特色不鲜明等系列问题;其次,要通过大数据分析、专业调研等有效手段对高职护理教育人才需求趋势进行正确的评估,正视当前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量大质低”的现状,通过改革创新和特色建设来培养真正符合高职教育人才目标的优质护理人才,如此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发挥引领作用;第三,还要尊重护士职业生涯的成长规律。要以护士职业生涯的成长路径为方向,按照整体护理的新模式来重新规划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全面推进高职护理教育和教学改革,以满足高职护生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等多方面的要求。    

2. 树一立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观    

第5篇: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

纯文纯理专业掌握技能助你就业

文科类专业的学生不能只是简单掌握文案写作技能,还应掌握其他一些技术,如计算机知识、经济学知识、外语等,方能胜任未来相对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在择业过程中,除了关注传统的求职项目,如企业行政助理、文秘等工作岗位之外,也应注意到媒体、出版、广告、市场营销等工作岗位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文科生比较占优势。而对做基础学科研究的纯理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平时善于积累,在热门行业也有后天优势:基本功扎实,入手快。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也可向相关热门转向,比如转向IT、金融、教育等行业。

师范类专业区域供求不尽均衡

调查显示,工作的稳定性和自主性、待遇节节拔高等促使教师成为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

统计显示,在师范类各专业中,需求较大的专业有教育学、特殊教育、教育技术、数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物理、计算机等专业。

从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可以看出,中西部对师范人才的需求很大。因此,未来几年师范类毕业生也应当转变观念,更多地将注意力投放到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在那里展现风采,实现人生价值。

外语类专业就业去向日趋多元

从近几年需求情况看,需求量最大的是英语、日语。此外,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的需求也较大。这些语种的毕业生就业较为容易,高层次的外语人才供不应求。有专家预测,北京奥运会之后,一些小语种也将走向热门。

北京外国语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孙眉认为,近年来,外语类毕业生去向已完全呈现了多元化态势,除了传统的外交外事领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到金融、通信、传媒、咨询、体育、物流等领域就业。就业领域的扩大无疑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

同时,外语类专业毕业生还能在传统就业优势领域获得机会,如外交部、文化部等中央部委以及各部委所属事业单位或新闻出版机构、图书情报机构、各省市的外事机构等。

法学专业持证上岗已是必然

近年来法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有相当的压力:一是社会上对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二是该专业毕业生人数激增。

因此,近年来法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这一状况将持续一段时间。法学专业的研究生也将开始面临一定的就业压力,参加司法考试取得资格证书成为共识。

就业时要“专业对口”,在过去一定时期内成为法学类毕业生就业的首选条件。对于法学专业而言,传统的就业领域多为党政机关或司法系统。但当前形势下,法学专业毕业生一定要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式,可以看到,在中西部一些地区以及建设新农村需要大量的普法教育人才,而这无疑是当代法学毕业生的“对口”去处。

农林类专业创业环境不断改善

近几年来,国家对农业十分重视,不断加大投入。另外,政策方面也不断传来“利好”消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重视给农林类专业发展带来了曙光。因此,虽然农林类毕业生目前总体就业形势不如其他专业,但可以看到,今后几年该专业毕业生将会日益走俏。

未来需求较多的将有农业经济、畜牧、兽医、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木材加工、家具设计与制造、森林道路与桥梁、园林、林产化工等专业。

另外,农林类专业毕业生还有另一条广阔的就业之路,那就是到农村基层创业。还有到国有单位搞科研开发、从事生产经营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到基层自办实业,积极创业,同样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而且更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

机械类专业前沿人才供不应求

国家近几年加大力度强化装备制造业,鉴于机械行业的重要性和庞大规模需要一支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对机械类人才仍会有较大需求。具有开发能力的数控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目标,机械设计制造与加工专业人才近年也供不应求。

从当前机械行业的发展来看,印刷机械、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重头产品前景仍然看好。除了这些传统工业领域,该行业将进一步向机光电一体化发展,向光加工、环保这样的新兴领域拓展。

经济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备受青睐

市场营销类职位是人才市场需求榜上不落的冠军,从有关统计数据推测,销售类人才未来几年需求量仍然热度不减。

另外,据2007年薪金收入调查显示,金融业整体薪金水平在众多行业中排名靠前,金融业高薪引才。这与金融业的人才需求和其不断调整及推出的增值服务有关系,一些新兴的金融服务机构也逐渐成为吸纳金融人才的大户。

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徐芳认为,要与时俱进,熟悉国际会计、商务惯例,具有必要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不断拓宽视野,立足现代市场经济新领域,掌握现代管理学新知识,逐步把自己锻炼成为既懂经营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建筑类专业就业前景依然乐观

虽然近期房地产业面临系列压力,但在人才市场上,与房地产相关的专业,包括建筑、设计、策划、销售等人才需求仍然较旺。

随着国家和各地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建筑类和房地产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依然乐观。

用人单位表示,这主要与制造业升级换代及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有关。制造业升级换代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则急需专业人才。

医学类专业特殊领域潜力无限

医学类专业属于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一个专业,因为现在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仍在深化,而且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弹性也较差。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将会有更多的私立医院,这使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更为抢手。而且,由于人们工作、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大,患病率也在增加,现有的医疗系统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形成了医疗行业的卖方市场。据有关部门分析,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另外,专门为个人服务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增大。

艺术类专业需求层次不断提升

艺术类专业过热了吗?专家指出,通过视觉来传达的艺术作品正随着科技的进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发展态势。

第6篇: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

1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实习生现状分析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下,大学教育已从精英化过渡到大众化。近年来,各高职高专学校大幅增加招生人数,而学校软硬件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学校超负荷运转;其次,学生入学门槛降低,含金量下降,以致于实习学生素质整体下滑。在此背景下,再依据大量的调查和笔者作为医院实习科工作人员的体验,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实习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护理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和严谨性。随着人类健康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对护理工作者执业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护理实习生就更应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但是,通过观察,部分实习生面对病人却是懵懵懂懂,浑然不知,只有在带习老师的示范和指点下,才勉强可以依葫芦画瓢。如皮下注射时,不知道食指固定针栓和针头刺入的角度;帮助患者翻身时,动作不协调、不轻稳,翻身后,有导管的患者,也不检查其是否脱落、移位或扭曲等。

1.2护患沟通能力较差。在医患冲突越来越尖锐的社会大背景下,语言沟通能力已经成为了测量医护人员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众所周知,语言的魅力与力量可以感染他人。作为护理工作者,艺术和魅力的语言同样可以感染她的病人,让其更好地关注健康并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可亲的笑容与真诚友善的交往技巧能够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者的信任度,从而建立和谐关系,降低冲突。现今,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普遍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而忽略了语言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导致实习生面对病人时无所适从,不能正确有效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

2对提高护理专业实习学生职业能力的几点思考

2.1精选带习教师,明确职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师说》中对教师角色的定位与解释。医院带习教师同样应以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为己任,具备开展临床护理教学的素质与能力。笔者认为,在选择带习教师上,应避免随意性,而应注重以下几点:①带习教师自身具备独立自主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能够通过世情、国情、人情培养实习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并教会其懂得感恩、善待他人、完善自我和回报社会。②带习教师应具备崇高的医德修养和高超的护理技能及科研水平。只有这样,实习生才能从其言传身教中、护理技能操作中、科研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和学到扎实的护理技能及科研精神。③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说过:“为人在世,可贵在于发展,在于发挥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训练,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带习教师应充分把握实习生的心理,从其实际出发,尊重个性、挖掘潜能、因人而异,使其成为合格的护理专业人才。

2.2强化实习学生职业意识,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哈佛文理学院院长罗索斯基说:“一个成功的律师或医生,如果没有经过全人教育的洗礼,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脑袋里塞满资料的机器”。同样,一个护理实习生不具备职业意识,不能及时提高适应能力,即使有丰富的护理知识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常言说疾病是“三分治疗,七分养”。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给予疾病病人关心,更要给予其疾病以外的人文关怀。实习医院在培养实习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其人文素养教育,从而达到强化职业意识,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目的。

2.3组织带习教师参与学校《实纲》、《实习教材》等的编写。《实纲》、《实习教材》必须坚持高职特色,符合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还应与护理实践相结合。带习教师长期从事护理一线工作,对操作性强又接近护理实际的内容更能准确把握。这样,学校教师与带习教师共同参与编写的《实纲》和《实习教材》就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实习生不仅能再次复习、巩固理论知识,做到厚理论,还能准确把握护理操作目标,做到强技术。

2.4加强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如今的护理专业实习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几乎都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大专学习期间,由于中学管理模式转变为大学管理模式,更多地强调自主学习。故此,自觉性差的实习学生思想上较松散,行为上较随意,不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旷班、脱岗现象时常发生,医院就此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实习生日常管理规范,如制定并严格执行上下班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奖惩制度等。总之,护理学生不仅需要理论阶段的刻苦学习,更需要实习阶段的强化锻炼才可能成为合格的护理专门人才。对比发现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第7篇: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情况

为深入了解x省社会工作的现状,本调查依次对不同领域的社会工作现在进行调查。此次调查主要是探讨社会工作在福利机构的基本现状.本调查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七个福利机构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得相关数据。

(一)资料收集方法

为保证本调查的可靠性.本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收集资料。通过问卷调查.全面收集资料.分析社会工作在福利机构的现状。

问卷调查设计了ABCD四类题。A类题是对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的分析,涵盖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岗位、工作年限等方面:B类题主要针对调查对象的专业技能的分析.包括工作人员的职务。接受的专业培训等方面,探讨社会工作理念、社会工作教育的基本现状c类题从服务时间、职位要求、服务提供等方面分析实际工作中的服务提供情况。探讨社会工作服务技巧的运用情况;D类题对机构服务对象的需求、机构专业人员的需求、个人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通过对问卷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深入了解社会工作在福利机构的现状。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为保证调查质量.本次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

(三)问卷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设计样本量主要是针对福利机构工作人员。问卷180份,实际完成问卷18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然而有效问卷为156份,问卷有效率为86.7%。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都很高,所以.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1.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

本次调查的有效人数共156人,其中男性29人.占18.6%;女性125人,占总体的80.1%:有2份问卷没有填写性别.占总体的1.3%。所以说,本次调查男女性别出现不平等.表明x省福利机构工作人员多为女性.这是因为.本次调查选取的福利机构多为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女性的温柔、细心、耐心等性别特征使她们更适合从事服务行业。

2.调查对象的学历水平

从表1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高中或中专学历占有较大的比例。如果将高中或中专作为学历高低的相对分界点,那么福利机构工作人员主要集中在学历相对较高的人群。可以看出,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再是以前的低学历、低素质的工作人员.而是逐步转向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3.调查对象的岗位分布

从表2可以看出.在福利机构中。多数工作人员为基本的护理人员,其次是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反而不多。福利机构中专业性强、技术过硬的工作人员尚未普及。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福利机构工作人才专业性

1.调查对象的专业技术职务的获得情况

对表3福利机构人员专业职务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多数没有取得专业的技术职称.究其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相关的职称要求.也没有相关职称的考试制度供工作人员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福利机构的工作对象主要是老人.专业性不高,主要是看工作经验、个人性格特征.因而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2.调查对象接受的专业教育的调查

在专业教育方面.本调查以获得专业文凭(含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依据,探讨了调查对象的专业教育水平。接受卫生或护理专业的专门教育的工作人员仅有21人.占总体的13.5%:接受医学或临床医学的专门教育的工作人员有20人表示接受过此类教育.占总体的12.8%;接受社会工作专业的专门教育的工作人员只有8人.占总体的5.1%:接受心理学专业的专门教育的工作人员.有11人.占总体的7.1%。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工作人员接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人十分的少。行政管理人员中,仅有3人接受过此类教育.占总体的2.0%;专业技术人员中.有4人接受过此类教育。占总体的2.6%:护理人员中仅有1人接受过此类教育.占总体的0.7%。

3.调查对象接受专业培训的调查

在专业培训方面,本次调查以参加过的各种短期培训为参考来探讨福利机构工作人员学习提升的机会.有103人表示接受过卫生或护理的培训.占总体的0.6%;有94人表示接受过医学或临床医学的培训.占总体的39.1%:有68人表示接受过社会工作的培训。占总体的43.6%有58人表示接受过心理学的培训,占总体的68.4%。大部分工作人员尚未接受合适的培训。

需要指出的是,在接受社会工作培训上.行政管理人员中有15人接受过此类培训.占总体的9.8%:专业技术人员中有5人接受过此类培训.占总体的3.3%:护理人员中有41人接受过此类培训,占总体的26.8&;其他人员中.有6人接受过此类培训。占总体的3.9%。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教育程度不高.工作人员专业与职业要求的符合程度较低:由此.专业人员参加专业培训的次数得到部分提高.并没有全部的参加过某一类培训。就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培训来看.有专业教育经历的有8人.参加过专业培训的有67人。相对专业教育而言,专业培训的人员有大量的提高,然而相对总体却很少。所以说,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升.

(二)福利机构工作人员服务提供

1.对工作时间的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对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的每天工作时间和每周工作天数做了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工作人员每天工作时间最多为24小时,最少为6小时,平均工作时间约为8.5个小时:在对每周工作天数的统计中,工作人员最多工作日为7天,最少工作日为2天.平均工作日约为5.5天。由此可见,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比较适中.工作强度不大,在平常的工作日中能够有效的提供相关服务.

2.对服务提供的分析

该项调查,首先调查了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机构工作人员应该提供的服务;其次调查了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提供服务的频次。一方面形成了评判的标准,另一方面也对服务提供的实际情况做了考察。本项调查主要考察的服务项目包括起居饮食照料、疾病处置、心理咨询与辅导、与服务对象的亲属联络与沟通、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与辅导、文化娱乐服务、健身辅导与服务、社会交往能力的辅导与服务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主要分成了三大块.即保障服务对象基本生活需要.保障服务对象心理健康的服务,提高服务对象生活能力的服务。

第一,保障服务对象基本生活需要的服务,包括起居饮食照料、疾病处置、

健身辅导三个方面.调查发现.这=三方面的服务福利机构都经常性的开展,实施力度较好.

在起居饮食照料方面.有117人认为应当提供该项服务.占总体的75.0%.而在实际工作中.有112人经常向服务对象提供该项服务(占总体的62.8%):在疾病处置方面.有106人认为.应当提供该项服务.占总体的67.9%.在实际的工作中,有89人选择经常开展此项服务(占总体的57.1%):在健身辅导与服务.有102人认为应当开展此项服务.占总体的65.4%。在实际的服务提供中.经常提供此项服务的有70人次。

所以说.对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而言.对服务对象开展的起居饮食照料服务.是机构应当做的,也是大部分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贯彻执行的:疾病处置为服务对象的身体健康做了有效的保障,应当成为机构开展服务的内容.实际上大部分的工作人员也积极为服务对象提供该项服务;健身辅导与服务作为福利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之一.实施状况也较好。

第二,保障服务对象心理健康的服务,包括心理咨询与辅导、与服务对象的亲属联络与沟通、文化娱乐服务三个方面。

在心理咨询与辅导方面.有108人认为应当开展此项服务.占总体的69.2%。在实际工作中70人表示经常为服务对象开展此项服务.占总体的44.9%;在与服务对象的亲属联络与沟通方面,根据岗位要求,有129人都认为有必要开展此项服务,占总体的82.7%。在实际工作中.有112人表示会经常开展此项服务(占总体的71_8%):在文化娱乐服务方面,105人认为.机构应当提供该项服务。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提供该项服务的有656人,占总体的41.7%。文化娱乐服务有利于促进服务对象的身心健康,通过数据可以发现.这项服务的实施状况较好。

由此不难发现.心理咨询与辅导.因能够对服务对象的心理进行疏导.改善服务对象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提供服务对象的心理适应能力等功能.在福利机构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因其专业性较强.对工作人员要求较高,在福利机构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而为服务对象进行亲属联络与沟通服务.是福利机构开展的一项基本服务.此项服务也得到了有效的开展。一方面可以通过与亲属的联络缓解服务对象对亲人的思念.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联络沟通。建立机构与亲属之间的良好关系.共同探讨服务对象的具体服务项目:

第三.提高服务对象生活能力的服务.包括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与辅导、社会交往能力的辅导与服务两方面。

在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与辅导方面.有113人认为有必要开展此项服务,占总体的72.4%。在实际的工作中,70人表示经常开展此项服务(占总体的44.9%):在社会交往能力的辅导与服务方面.有92人认为有必要开展此项服务。在实际的服务提供中,经常开展此项服务的有53人.占总体的34.0%。

所以说.为服务对象提供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与辅导是大部分工作人员希望开展的服务:提高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能力是提高服务对象能力的有效手段.然而.该项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开展的情况却有所欠缺。而对服务对象开展的基本服务的实施情况比心理健康、能力提升等服务开展情况要好。基本服务的提供.以其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较低,多数都可以实施并完成:而心理健康服务、服务对象能力提升等方面.专业性较强.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更高.贯彻执行的效果不是很好。

(三)福利机构需求分析

1.福利机构服务对象的需求分析

该项调查对工作人员对服务对象的各种需求进行调查。数据显示,服务对象最需要的服务由高到低依次是起居饮食照料服务(724%)、亲属联络与沟通服务(56.4%)、疾病处置服务(50.0%)、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与辅导服务(39.1%)、文化娱乐服务(38.5%)、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37.2%)、健身辅导与服务(34.0%)、社会较为能力的训练与辅导服务(27.6%)。

2.福利机构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该项调查对福利机构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福利机构最需要的专业人才从高到低依次是卫生或护理人才(73.7%)、医学与临床医学人才(41.0%)、心理学人才(40.4%)、社会工作人才(39.1%)、管理学人才(35.9%)、法律人才(32.7%)、思想政治教育人才(28.8%)、教育学人才(26.9%)。卫生或护理人才、医学与临床医学人才、心理学人才均是为了保障服务对象的人生健康而提供相关服务:社会工作人才则主要是侧重于对服务对象能力的提升.在机构人才需求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

三、小结与思考

1.社会工作理念不够深入.导致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教育及培训不足.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不高。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服务.秉承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向有困难的人提供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然而,调查显示,福利机构中.社会工作教育及培训普遍不足。调查分析显示.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工作人员没有获得相关的技术职称:接受过专业教训和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比例不大。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福利机构以提供生活照料等基本服务为主.没有太多的技巧性.造成更看重相关工作经验:其次.与社会工作相关的各种考试制度、教育培训等没有得到贯彻落实.造成专业教育普及不够:再次,福利机构工作人员工作满意度较高。通过对福利机构工作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及对个人的满意度的调查.可以看出.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对自身所处的工作岗位比较满意.对个人各方面的能力适应或者胜任工作也感到十分满意。这就使得工作人员缺乏提高自身的意识。

第8篇: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

(一)绩效管理系统不完善绩效管理在各大中型企业中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渐形成相对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逐渐发展成为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绩效指标体系。但各大医院由于对绩效管理不够重视且认识上出现错误,因此导致绩效管理体系的发展远落后于医院的实际发展状况,更不能满足医院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绩效制度不完善及绩效指标不健全均导致实现绩效的有效管理这一任务难度大大增加。

(二)绩效评价目的不清绩效评价的指标应该包含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与方面,并能够作为薪资分配与职位变迁的有效依据;同时,考核所得结果更是指导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我水平,持续绩效改进的指导标杆。但目前我国医院的绩效评价大多只在意评定结果,绩效评价目标不明确。另外,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主要是由于绩效评价没有客观科学的评定标准,而管理人员的价值观存在诸多主观随意性,因此对绩效评价结果造成较大影响。同时,大部分医院工作人员在对绩效结果进行统计存档后再无人重视,造成评价工作停于表面,考核失去其原有的激励与开发作用,造成循环评估与进一步改进体系难以形成。

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绩效管理

首先,绩效考核标准应与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医院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决定了医院人才队伍的多样性,这就要求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时应以岗位实际情况为基础,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分类。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医院应充分考虑到医生、护理、医技、行政等不同类别和职称层次的人员,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内容和指标。需充分考虑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专业特点、技术难度、劳动强度、风险系数、管理要素等情况,将这些要素一并纳入考核要求,同时可通过动态考核与立体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对医护人员的业绩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对每年业绩考核的情况需记入档案,并将考核结果与被考核人员的工资奖金、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相挂钩,促进员工不断提升自我水平,通过绩效考核来切实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挖掘他们的潜力。同时,医院还能够根据医护人员考核结果及时调整业务培训方案,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与漏洞,及时完善,推动医院人力资源系统的合理开发。其次,完善绩效管理机构,健全绩效管理机制。医院应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机构,由医院领导及执行部门负责人进行管理并通过运行医院绩效管理体系进行宏观决策与监督。同时医院应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包括建立申诉制度:对在考评中遭遇不公平待遇的员工无处申诉这一问题,医院应在提高绩效衡量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并完善考核申诉制度。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员工的申诉应及时、公正的进行处理并及时上报绩效管理部门。

第9篇: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择业,就业心理指导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和中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成为民生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高职护理专业相比其他专业,属于供不应求、需求旺盛的专业,但护理专业毕业生由于部分学生受社会物质利益驱使影响较大,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思想上存在淡漠社会责任的倾向,这也就增加了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另外,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阴影和“投资教育”这一新型家庭教育观,深刻地影响着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择业取向,很多护理专业毕业生在传统择业观和当前就业形势面前无所适从,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产生了许多就业心理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多种多样,但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就业心理准备不足无疑是一个重要影响。护理毕业生作为特殊的专业,在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之际,如何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如何调整就业心理,是摆在护理专业学生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学校要加强毕业生实习期间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针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影响护理专业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心理表现

1 眼高手低,期望值过高

很多毕业生初中、高中、大学从校门到校门,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对待社会对待人生理想化,好高骛远,择业的期望值过高是普遍的心态。大多数护理专业毕业生最理想的单位是地市级以上的城市,更多的毕业生要求到沿海和发达的大城市工作,他们的理想是大医院、科研单位,只有少数毕业生愿意到乡镇农村医院工作。

2 消极自卑心理

过去几十年,大学属于精英教育,这几年的大学扩招,高职扩招甚至普及,大学生已成为大众族。由于大多数护理毕业生多囿于校园,单纯的校园生活没有经历过磨难,也未曾经历过多少波折,面对就业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由于目前很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把学历层次定为硕士生、本科生,高职护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无形中增大,由此导致的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偏见从而使护理专业学生产生的自卑心理尤为突出。

3 盲从和从众心理

近几年千人甚至万人挤独木桥考公务员,整个社会价值观倾向稳定的职业的影响,使得部分高职护理毕业生不能客观地分析社会的需要,加之对自己的竞争能力缺乏信心,因而在就业时产生了随波逐流的盲从心理、从众心理。他们在求职择业时,缺乏信心,瞻前顾后,勇气不足,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走,自己毫无主见。不能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也不能正确判断社会的需求。还有的毕业生表现出情绪的极端性,心境受到多重择业因素的困扰,面对现实困境缺乏应有的冷静和自控能力,情绪急躁,盲目攀比,满腹牢骚,求职缺乏计划性,今天到这里求职,明天又感觉到那个职业更吸引人,后天又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对各种信息常做出不假思索的反应,以至对求职选择很难定位,丧失了最好的求职机会。

4 求稳求全的心理

很多护理专业毕业生在求职、选择职业时希望一步到位,“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特别突出。没有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思想。“专业对口”和“铁饭碗”的思想束缚了毕业生的择业范围,在择业时不愿意放弃所学专业,即便有其他更好的职位也不愿意重新学习新的专业。面对就业顾虑重重,思前想后,谨慎过头,不敢冒险,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承受力,防碍了护理专业毕业生自我推销的有效展开。

二、进行就业心理指导的思路

1 引导学生正视社会现实,增强学生的就业自信心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看待就业现实。从多角度、大的环境方面认识就业现状。从全国劳动力的知识水平状况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整个社会劳动力中的地位。使学生认清护理技术是能给国家和社会创造财富的,只要给社会发展做贡献,不论大小都是光荣的。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发达国家护士学校毕业学生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率,了解目前我国的医护占全体总人口的比率,据统计,我国每万人拥有护士7.6人,而美国是71.4人、日本是41.7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不是医护人员饱和,而是社会缺乏医护人员,社会很需要他们。当学生面临被选择时,也要让学生知道,单位选择只是单方面的,学生自己也有选择单位的权利,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意识,消除自卑感和怯场心理。针对部分学生的自卑心理,给学生做耐心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树立我能行,我能干好的信心,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已具备做好护士的条件。同时,让学生多参加一些面试,例如,用人单位到学校挑选学生时,有意让大多数同学参加,让学生增加面试技巧,树立信心。

由于学生活动范围和交流范围相对比较小,获取有关的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受到限制,所以,学校从人才市场、上级人事统计部门等获取的信息,要及时反馈给学生,社会的要求是什么类型的护士,目前我国护士待遇和发展前景如何。还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条件。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技能水平、生理状况、心理素质、潜在能力等存在差异。不仅要整体指导,更要个别指导,让学生真实、全面、清楚认识自己。

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把个人愿望、国家需求与自己的特长结合起来,正确选择职业

指导学生做出正确选择职业时,要对学生个人条件、自身能力、个性特长和社会对护理职业的素质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弄清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和学生个人的愿望、特长是否一致,学生是否具有实现个人愿望的现实可能性。通过这种分析,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与对所选择护理职业的认识统一起来,从而达到正确选择职业的目的,实现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需要,自身条件的协调统一。护理专业,大多数学生愿意从事护士工作,但也有一些学生有其他方面的特长,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些特长,把他们推荐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

3 指导学生调整就业观念,变被动型就业为主动型就业

向学生灌输观念就是就业力、态度决定结果、性格决定命运的理念。护理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思想、就业意识、就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时俱进,主动做出适应性调整。有些学生在择业上处于被动状态,一种表现是择业时没有明确的愿望和要求,而是看同学,看朋友,人选亦选,或者根据老师或父母的意见决定。另一种是有些学生把择业看成是可由别人代劳的事,不是主动去选择,而是等待社会来选择自己。这两种表现都不利于主动地搞好职业选择。针对这部分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组织就业培训,调整学生的就业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就业创业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人生要走好第一步,要主动出击,使学生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就业。

4 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正确对待求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