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教育的弊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国文化 经济 市场 中国设计教育
德国艺术教育家马蒂亚斯说:“民族的设计就是国际的设计。”中国人只有做中国的设计才能真正走出去。在这个讲究文化、体现民族个性的时代里,中国采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市场是经济发展的载体,设计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因此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中国的设计教育承担着中国设计未来的希望。中国设计教育该如何找准方向和模式,如何走向美好的未来?
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弊端
1919年德国魏玛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设计教育学院——包豪斯,它标志了世界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①从包豪斯的建立到现在,西方的设计教育已经发展将近100年。改革开放20年来,西方的设计教育理念、模式和教学经验传入中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设计教育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在这短短的20年里,中国的设计教育经历了“图案”——“美术工艺”——“实用艺术”——“工业艺术”——“工艺美术”——“艺术设计”②的过程。由于对西方艺术教育的历史缺乏系统的认知和掌握,缺乏对其教育与实践之间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它们之间的结合与比较的分析,于是“生搬硬套”地运用到中国的设计教育之中。随着市场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中国设计教育的种种弊端。首先是传统教育模式上的弊端。长期以来,我国设计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学生设计、动手能力不高,创新思想不强,再学习的能力缺乏。师生关系基本处于单向传输状态,缺乏学问探讨和情感交流,导致了“教”与“学”的分离,影响了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次,社会、市场方面对设计教育造成的弊端。在初级学习阶段,数、理、化教育的过度重视导致能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以及提高他们审美能力的美育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中国艺术教育系统中存在着幼儿园,小、中、大学教育链脱节。本应相互衔接的艺术教育阶段,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割裂状态。中国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只注重三大构成和速写、素描等西方的绘画方法及绘图软件的应用,看重培养学生的表面设计技术,而忽视了学生本身应积累的文化底蕴,导致中国现代设计缺少民族凝聚力。中国的设计教育脱离了市场和实践,使得设计人才不能快速有效地融入。
我国设计教育前瞻
相对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设计教育比较落后。但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发展,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设计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设计人才,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探索着中国设计的未来发展以及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但是时代是进步的,我们不能沾沾自喜于我们的成就,我国的设计教育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必须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为设计教育预见更宽广、更适合中国设计发展的前景。
1.多元化层次性的中国设计教育。由于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导致对设计人才不同层次的需要。高等院校也存在着不同的级别和层次,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质量标准。设计教育的人才规格应是多层次的,质量也不应只是一个标准。设计人才将来的工作领域应该是广泛的,因此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设计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环境条件,创立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学模式。根据社会需求,积极而富有创造性地设定设计教育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同时还要统一规范高等设计教育的基本质量。这种基本质量要求除了符合设计职业的要求,具备设计师应该具有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外,还应当具备整体综合素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包括品德、责任感、创新精神、设计能力、不断学习的意识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这对任何层次、任何类型设计学校的学生要求都是一致的。
2.用中国文化链接起幼儿园、小、中、大学教育链的中国设计教育。近些年成功的中国设计作品无不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底蕴。当今世界,文化成为一个民族设计未来发展的有利武器。它需要长时间的熏陶、培养,慢慢地积累丰富。它的建立需要对历史、文学、绘画等有着深刻把握。它有利于学生文化底蕴的生成,设计出的作品不是表面的中国文化,而是具有中国文化精神。从小就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化,喜爱探求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与艺术贯穿于幼儿园,小、中、大学教育之中,使这个教育链贯通畅达。
3.扩展知识领域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中国设计教育。世界在变化,市场在变化,中国的设计教育也应走向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既专又通的设计人才。
4.社会、市场与学校结合,走具有伸缩性学制体系化模式的中国设计教育。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要着眼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压缩学时、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鼓励学生及早进入社会,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中来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真枪实战中提高中国设计教育的教学效率。这种伸缩性学制是指学分制和没有毕业年限的模式。学生自主选课,通过前两年的设计基本知识和方法,进入社会,在实践中去体会设计的内涵,弥补欠缺的能力和知识。打破毕业的年限,可以刺激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知识经验传授者转变为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引导者。这有利于实际设计经验的传授,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支撑,必将引领中国在世界的设计舞台上大显身手。只要及时认识到设计教育的弊端并努力改进,中国的设计教育必将为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培养出类拔萃的设计人才。
注释:
①《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
②《试论我国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的关系》吴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社会需求变化对设计教育的影响》谢大康 《装饰》2003年第8期
[2]《信息化社会的DESIGN》 世界设计会议详录 NTT出版
[3]《建构新的设计教育体系,发展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李砚祖
[4]《设计教育,为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做准备》何晓佑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
[关键词] 高校;美术教育;策略;创新
一、高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1、忽略了文化课的重要地位
普通高校教学中通常重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文化课程的重要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压力过大,为了提高就业率,大多数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技能培养上,而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影响了美术教学的整体发展水平。文化课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的基础课,承担了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只有夯实了文化课,才能保证学生在美术的道路上脚踏实地。
2、对教学定位存在偏差
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不看重对学生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有些高校受到综合性大学教学思想的影响,为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而盲目开设了众多课程,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涉猎面广泛,但却不够精通。此外,由于部分高校对美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使得不少美术专业的学生迫于就业压力放弃本专业学习,造成了专业课程的荒废。
3、缺少合理的教学体制
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导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社会上也出现了多元化思想浪潮。与此同时,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功利、浮躁。高校的美术教学也不例外,教师过分看重结果,而忽略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绘画技巧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这种学习氛围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开始用不切实际的画技装扮自己,却忽视了个人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改善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弊端的创新策略
1、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特长生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几年受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美术院校也逐渐扩大了招生比例,这使得更多的人关注特长生的教育领域状况。我国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体制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专业的分类、设置以及招生制度也比较单一,这与艺术发展规律背道而驰,从而限制了学生个人才能的展示和潜力的挖掘。在美术专业的学习中,高校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采用新的教学体制来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不断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不断深化高校美术教育体制的改革。
绘画技巧只是提高绘画技艺的一种工具,而美术课程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核心,美术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和个人的文化涵养才是高校美术专业教学的目标。高校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依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引导学生,使之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如果高校美术教学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反而与外界隔离,这样的教育会事倍功半。美术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要使学生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和文化涵养,以帮助他们去更深的理解文化艺术的内涵,也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去探索世界,开拓思维。
2、注意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
信息大爆炸时代来临,通过网络人们越来越容易获得艺术感受。而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却日益受到忽略。因此,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不容忽视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要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的实践教学活动,竭尽所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的探索意识,使实践成为学生提升艺术技能的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艺术,升华艺术,获得艺术的核心理念。
3、明确根据社会需要确定培养目标
现在诸多高校的很多做法都与国家对美术事业的培养目标相违背,国家初衷本是为了培养可以从事美术事业的高水平人才,但是美术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成为了大多美术院校毕业生成为一个美术方面优秀人才的障碍。高校的美术教育目标并不是要培养学生成为著名画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创新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此外,还应加大对学生的自主创造力的培养力度和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训练强度。
总结: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只有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高校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高校美术教育的管理者应摒弃教育中存在的糟粕,探索美术教育的新形式,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积极改变传统模式,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需求。高校的美术教育要做到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并积极鼓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谢云中.关于普通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9(06)
[2]张健.高校美术教育发展方向[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3]吴冬声.当前高校美术专业教学问题的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03)
关键词:美育;;宗教;兼容并包
先生一生提倡美育,强调美学、艺术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自身深厚的国学功底,并对欧洲近现代科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多年从事教育的丰富经验,在理论和实践中积极推动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今读《美育论集》(后简称《论集》),对其中丰富的内容感触颇深,虽只有几十篇短小论述演说,但涉及领域之广、见地之深、与社会实践联系之紧密,令人叹服。除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与教育学的内容外,还有关于绘画、书法、音乐、戏剧、雕塑、建筑等艺术领域的论述和观点。在先生的美育思想和实践中,我对其“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很感兴趣,想结合多年来在艺术领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体验观察,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以美育代宗教”的基本思想
《论集》中有三篇文章题目为“以美育代宗教”,是专门论述这一观点的,互有重叠、补充。细读这三篇,基本思想已显轮廓,加以其它文章、日记、访谈作参考完善,可以大致把此观点进行归纳:首先,文中所提的“美”是包罗万象的。“我向来主张以美育代宗教,而引者或改美育为美术,误也。”作者认为“美育是广义的,而美术则意义太狭。”不难发现,文中“美育”的美,在涵盖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的同时,当然也包括音乐、文学、电影、园林景观、城市规划等众多广义的艺术门类,甚至“社会的组织,学术团体以及其他种种社会现状。”显然,这个“美”是艺术、美学、社会学等内容的大融合。其次,“美育”是借着将之前依附于宗教的美学和艺术从宗教中脱离出来,进而取代长久以来宗教在教育方面的主导地位和功能。“在最初的时候宗教完全是教育……;譬如基督教青年会讲智德体三育。”“以前都是宗教代教育”,但随着科学发展,宗教逐渐成为教育的“障碍”。故此可以用“美育”取而代之。可见,“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和实践是以教育为领域和目的的,用“科学”的方法改造社会,提升国民素养。再次,文中对“美育”与“宗教”的对比概括为:“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在历史上,宗教一度把美学和艺术用作“诱人信仰之方法。”“及文艺复兴以后,各种美术,渐离宗教而尚人文”。可以看出,先生对中外宗教之弊端和陋习相当了解,并在当时“科学”口号日益响亮的时代背景下,敏锐的把握住了中国社会和教育在审美领域的发展取向。
更为详细的论述,可参读《论集》,在此就不过多介绍。先生的观点可概括为“古代的宗教代替美育,而现代的美育可以代替宗教。”①
2.“以美育代宗教”的积极意义
先生一生践行美育,“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宝贵之处,就是以科学的态度,通过介绍优秀的艺术作品,推广一种与时俱进的审美价值观,对我国旧社会陈腐守旧的教育制度和国民习性进行改良。
2.1将艺术带下“神坛”,还以自由
“以美育代宗教”在我国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与欧洲15世纪的“文艺复兴”有相似之处,即借人文主义思想“解放”艺术,并对宗教长期在人思想、审美领域的统治和禁锢进行批判。这一方面是作者受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强烈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积累下来,借宗教实施奴化教育,以致近代中国国力日衰,国民素质不高之现象的深刻反思。“在宗教专制之下,审美总不很自由。”“甚至为护法起见,不惜于共和时代,附和专制。”艺术、美育的普及与社会的进步常受“宗教之为累”。显然,这些观点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纵观中外艺术的历史,其起源、发展都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受益于宗教的同时也受制于宗教。对艺术与“美”的最求是人的自有天性,是人自由的权利。所以,艺术若长期依附于宗教而不能自由的表现人本身丰富的思想情感,发挥其在教育方面的积极功能,就会受宗教狭隘、保守等弊端所累,失去生命力,沦为奴化人的工具。先生主张的,将艺术从与宗教“神坛”带回归到现实世界,不论在东西方,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但体现着艺术发展的自由,更体现着人自身发展的自由。
2.2将中西文化融汇,借以育人
“在我们看来,本属相悖的中西道德伦理,在他那儿,即经由择善而从的筛选,得到浑然一体的自然融合。”②正是这种“中西融汇、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成就了先生在教育领域的辉煌功绩。《论集》中对中外艺术与美学思想的介绍,既有对比又有联系。“以美育代宗教”论述中更是对中西方在宗教、艺术、美学、科学等领域中的可取之处进行列举分析,并紧密结合当时中国的现状,付诸于教育实践。例如,文中肯定了宗教教育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方面的积极意义,并借鉴这样教育分类方式,提倡建立以科学技术、道德伦理、运动旅行、美学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教育体系。作为教育家,先生始终不忘自己的历史使命,通过“美育”将中西方文明中一切的优秀成果,借着“拿来主义”而消化吸收,落实到国民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这种开放包容的育人理念,与“五四”以来的一样,直接推动了我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
3.“以美育代宗教”的不足之处
“二十世纪的中国学界,谈论文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均非首选,其若干著述,也并非不可代替……。但这丝毫不影响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卓越地位。”③由于研究领域的宽泛,以及深处社会、时代的特殊性,先生的一些思想和主张难免有些局限性。然而,多年来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许多艺术教育者未作深入研究,就盲目附和。及至今日,在艺术教育中仍有将宗教与迷信混为一谈者,以至于许多中外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理念和审美意识得不到弘扬和发展。鉴于此,有必要提一下“以美育代宗教”观点的不足之处。
3.1研究领域的局限性
如上所言,先生的这一主张主要是在教育学领域内的讨论,其学术观点也主要是受欧洲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至于宗教学、心理学和艺术学等领域的研究则相对浅薄,在《论集》中,他强调“这是我个人的见解……,我到现在还在研究中。”可见,“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是一个开放、发展的话题,而不应看做是一个定论。当这一观点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宗教流派、美学思想、艺术门类和不同心理需求、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阅历的人的时候,就会发现其自身理论的局限性。美育和宗教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毕竟还是有诸多差别,《文集》中陈述在教育目的和功能上彼此的代替,确实可以得到合理解释,但超越这个领域,显得不切实际了。
3.2历史、社会的局限性
先生身处中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年代(1868―1940年),一生经历了、维新变法、立宪改革、、、军阀统治等社会运动的跌宕起伏,受中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与当时许多学者一样,在动荡的社会中摸索强国之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以美育代宗教”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亮点,也未尝不是一个值得推崇的实践方式。然而,纵观百年来中外社会之发展,虽科技、艺术、教育都在进步,却未见宗教消亡之势,反而在当今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在调节社会和疏导心理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面对许多社会的不良现象,也开始意识到其与社会公民的“信仰缺失”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这一事实足以说明,“以美育代宗教”的社会实践,有其在历史时代、社会环境方面的局限性。
3.3对科学、艺术与宗教之间关系认识的局限性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科学、艺术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引发了很多的争议,“以美育代宗教”的提出就是建立于此。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结合当前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出,这三者之间不是相互矛盾、此消彼长、取而代之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彼此制约、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在于求真去伪;艺术在于求美去丑;而宗教则在于求善去恶。过多注重宗教,势必无法兼顾科学的求真;过多依赖科学,也必无法兼顾宗教的求善;艺术只有在恰当平衡“宗教的善”和“科学的真”时,才会体现自身的“美”。《论集》中片面夸大科学功能的论断,“盖宗教之内容,现皆经学者以科学的研究解决之矣。”体现了对宗教认识的浅薄。作为人类文明中时间最古老、空间最普及的一种文化现象,宗教所关注的许多内容:人的生与死;人生所经历的苦难和需要的慰藉;人灵魂的终极归属等关于人最切身、实际的问题,是科学、艺术,甚至哲学、美学所无法完全解释的。另一面,客观的分析历史上许多宗教由于自身体制的种种弊端,而招致的攻击,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在进步过程中对自身寻求真、善、美之态度的反思与调整。如西方文艺复兴对天主教批判的“戏剧性结果”乃是:借着宗教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新教――基督教的形成于发展,并成就了基督教在近代欧洲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巴赫与亨德尔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也在艺术领域证实了这样的结果。即便在当今,因片面注重科技发展而带来的道德、伦理、环境、安全、心理等方面的争议与危机,许多科学家也坦言无能为力。在艺术领域又何尝不是:与许多“现代艺术”的空洞与颓废相比,或许大多数人还是更愿意欣赏历史上那些“受过宗教思想与宗教审美观培育、指导、限制过的”经典艺术作品吧。因此,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忽视了这三者的平衡关系,这样的美育主张与其倡导“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4.结语
著名学者林语堂曾这样评价先生:“论著作,北大很多教授比他多,论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功劳,他比任何人大。”④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笔者个人认为:“以美育代宗教”思想主张的启发意义要大于实践意义。许多评论也都能说明,先生是伟大的教育家,在许多学术研究方面是“杂家”而非“专家”。故此,今天我们在继承、弘扬先生通过艺术教育,美学教育来提升国民素养,强化国家文化实力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兼容并包”的学习方法和教育理念,通过客观、深入的研究,为当前我国的“文化的发展、文化大繁荣”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 杨家友《宗教在席勒和的美育思想中的作用比较》,载《美学与艺术研究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第481页
② 张骁唯,《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第2页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育;色彩教学;教学策略
1中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必要性
大多数美术教育在中职院的教学中都属于艺术鉴赏类课程,大多被作为选修课来供学生们选择,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这部分课程也不重视,课上的时间大多由学生自行观看课件,根本达不到美术教学的真正目的,随着色彩教学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使得课上的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在课上讲解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可以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美术的魅力所在,随着与美术相关课程的开设,也促使着中职教育在不断转变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实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中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不足
2.1学生没有色彩基础。由于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很多中职学院的学生在入学前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学习,对于色彩教学而言只是懂其表面的含义,严重缺乏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随着色彩教学的开展,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加强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以后的色彩教学奠定基础。2.2不注重中职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要想将艺术作品更好地表现出来,精妙的构思很重要,但对色彩的把握,更是不可缺少的。法国著名画家曾明确说:“我的造型法是由纯粹的形式和色彩构成的,与自己的结构完全无关。”由此可见,色彩对于美术的重要性,色彩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创新性,色彩知识的运用是学生进行艺术设计的重要前提。可是在中职院校中,美术教师教学过于单一,没有创新点,知识结构过于肤浅,在中职美术课堂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老师只注重与色彩教学的理论阐述,中间加入小部分的数据分析,完全忽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色彩使用实践。这种只注重理论的教学模式最终导致学生的艺术作品缺少灵性、没有创造力,所有作品都像是一个模板下的复制品,没有将自己的思想深度注入其中,最终导致学生的色彩感及艺术素养无法得到发展。2.3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进行美术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但是在美术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认为美术教育是用画笔勾勒的,与多媒体技术无关,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现行的多媒体技术中,有很多是关于美术教学的软件,这些软件不仅可以满足人工勾勒的优点,还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在美术教学的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依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习惯用多媒体教学,这样虽然可以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但是没有真正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目前,我国的中职美术教育的老师队伍所具备的教学理念相对来说较为落后,使得现代化的技术没有充分发挥自己作用,色彩教学的效果也不够理想,且大多数的中职美术教育的老师依然使用着传统的“讲授色彩理论―上交手绘作品―成绩评判”的教学模式,通过“明度九调、色彩、色彩推移”等训练方式来对学生的色彩能力进行训练,从而对学生的色彩理性进行分析,使得中职美术教育的色彩教学课堂较为死板,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了阻碍,跟不上时展的脚步。
3完善中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方法
3.1加强色彩教学建设。就目前我国中职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来看,学生知识按照老师所教授的理论知识,将自己所看到的对象客观准确的反映出来,在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在色彩教学的过程中,不只是要求学生仅仅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就行了,还需要学生在色彩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个人特色与风格。老师要在色彩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放在首位。在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同时,要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在色彩中融入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让色彩作业中蕴含着一种灵动,让其升华成为一种色彩艺术。要让学生知道通过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话,会获得不一样的感受,同时自己的作业也将会富有生命力和活力。要想真正实现色彩教学,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升学生对于色彩的敏感度和辨识度,首先就要求学术教师可以对色彩熟练的掌握,这样在教授学生时才能应用自如,再加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色彩教学的魅力,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有帮助。3.2在色彩教学中加入多媒体教学。在色彩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但可以将课堂教学和先进的技术结合,还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弊端,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课堂的内容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练,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演示的全过程,对色彩教学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与此同时,在课上学生也可以通过自主练习来掌握色彩的理论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听的阶段,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开启了中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新篇章。3.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目前我国的教学弊端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在课上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极差,在色彩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后,学生在课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得到实践的机会,而在课上教师也只需要通过对色彩基础知识的讲述,让学生亲自动手学习,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听课的热情,不仅有助于中职美术教学的开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结语
色彩教学在中职美术教育中处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老师在色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引导人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作为色彩课堂中主体的位置,通过色彩教学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使课上的内容不断丰富,改善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让学生把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同时课堂效率也有很大的提升,因此,在中职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色彩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张娟娟 单位:哈尔滨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校成人美术教育现状
众所周知,艺术的本质在于其具有的审美特性。审美即主体通过感官对美的对象进行体验和感受,从中获得精神的享受与启迪,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方式把握人们的内心体验,人们能够在艺术的独特审美体验中获得心灵的自由,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艺术之外的事物所无法企及的,也正是艺术审美本质的表现。艺术的审美本质决定了艺术教育的本质也必然是审美的,失却了审美,艺术教育也就失去了主心骨和独立性。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对艺术教育本质属性的理解到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对艺术教育本质的判断,作者向我们娓娓道来,在缜密地分析后对艺术教育的本质下了结论: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只有突出了其审美本质属性,才能塑造美的灵魂,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本质的澄清对有效实施学校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水彩课程教学现状
普通高校水彩课程属于热门课程,对颜色的赏析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设计色彩的感受。对水、颜料、工具的掌控有助于学生增强对艺术技巧的掌控性,而水彩本身与国画及油画互通,有一定的艺术联系,因此学习水彩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基于此近年来水彩课程受到了热追,但是其课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过于狭隘,不能全面了解水彩课程。这是因为在成人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学课程“稀释化”严重,如水彩画课程教学应当从《水彩画艺术史》开始,对水彩画的文化、兴起所处在的年代、近现代的发展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水彩画的艺术发展规律,而现代化的快速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只是单纯地从技法上出发,力求教会学生在短时间内如何运用水彩画,从“道”变成了“技”。基于这一点,不难发现,水彩画课程教学在课时安排上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
现代成人美术水彩画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临摹、速成、复制”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能起到引导作用,而是如同文化教学一样进行填充式教学,课程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一开始就是以讲技法为主,同时要求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临摹复制,考核标准被设定为“临摹优秀与否”。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大部分经历投入在技法的学习上,忽略了对于水彩艺术的了解。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艺术课程的教学,尤其是艺术史和文艺史的教学需要学生自我研读与探索,教师能够做到的是在一旁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对艺术产生兴趣,而现在的教学,教师完全充当全职教育者的角色,课堂教学没有情景,分析问题过于古板,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因此,如何帮助教师完善教学制度,帮助学生走出填充式教学,就成为美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思考方向。
3 提升水彩课程教学对策研究
综上所述,水彩课程的弊端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与课程设定两大方面。作者认为,教师也在其中有一定的教学责任,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课程设定最终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所进行的教育形式,因此要解决普通高校水彩课程成人美术教学问题,从而延伸到所有教学问题,就必须从三个方向出发:第一,结合实践需求和艺术理论需求完善课程设定,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所教学生的艺术文化水平,加深其文化内涵素养,使其在工作当中能够将美术艺术与工作实践相互结合。因此,在进行课程设定时,首先应该重视艺术理论的培养,其次应当重视时间的需求,最后还应当重视实践与理论需求的结合,以这三点构筑成主要的课程设定内涵,拉开课程时序,遵照“433”理论,重新划分课时安排。第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激发教师的引导力,提升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艺术文化知识过程中的辅助力,而并非教师的思想意识灌输,构建合情合理的课堂模式。作为艺术教学,应当将艺与术放在第一位,依托优秀的情景实践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所学课程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提升学习的效果。最后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艺术形式与技能实践的相互融合,鼓励教师站在引导的位置,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完善教实结合。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26-01
一、中学美术教育目的
我国的艺术教育,包括美术教育是要求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为目标的,不仅仅要求培养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还要注重培养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求知欲望,得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以美辅德,陶冶高尚情操,传授美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技巧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全面思维能力及其创造力。
二、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其价值
中学时期是学生心理与生理加速成长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有良好的完善的教育的实施才能够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取得更好的成果。所以,在中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中,中学美术教育是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性的一门课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美术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出现在素质教育中,它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和绘画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塑造学生对于生活中美的感受和感知,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及鉴赏能力;二是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美术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的认知,培养学生感受人性和世界的美好,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美术包含了个人的情感和理性、脑力和体力的结合,它对于提高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推进作用。
三、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弊端以及其缺陷
我国的美术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没有很好的体现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培养绘画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方法,不能够从根本上表述事物的本质特征,由于在教学过程中的单一化,概念化的弊端导致了美术教育的条理化,影响了对事物的本质的理解,以及基本理念的相对落后。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绘画方面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样便致使学生没有真正的领悟到美术的含义,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作为当代美术教育人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过硬的绘画技巧,还应该着重的了解艺术的动向,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教育出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人才。
四、中学美术教育的师资状况以及其缺陷
教育的重要因素便是师资的情况,中学美术教育的师资情况有些混乱,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区的差异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发达城市中,雄厚的专业资本是落后城市不能够比拟和达到的。第二,地区的差异造成了信息化的减少。在发达城市中有很多的学术交流活动,而在落后城市中,很少有一些交流活动,差距便会越来越大。
师资是中学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决定性因素和直接性因素。现今,县乡的美术教师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数量少、教师资质偏差、资金的缺乏。这些因素致使美术教育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五、学生的状况
教育的对象和核心是学生,这是能够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果的对象。首先,青少年对学习美术的潜意识很强,起初的兴趣也非常浓厚,但之后由于种种因素,致使对美术的学习意识、进取心和意志力薄弱,很难坚持到最后。其次,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明确,对自己要求过于松懈,文化课成绩不够好,所以选择了学习美术专业,以便能够成功跨越高考这一大关。所以,在学习专业课时有时会投机取巧,基础不扎实,便很难得到提高,难以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最后,现今的学生也有着自己的缺点,社会环境造成了一些学生学习倦怠,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六、完善教学观念、方法和转变教学模式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是推进提升学生素质最基本最有效也是最难的环节,需要漫长的过程,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总结过去的不足,找准方向,努力贯彻国家教育的方针以及政策,逐步改变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高水准的全面型人才。其次,全面改进教学手段。因为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过程中临摹和记忆是最常用的方法,缺乏对自我表现价值的体现,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所以要进行美术教育的改革,根本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和领悟,不是以前老师让做什么学生做什么,而是以学生想要做的为主要前提,老师适度的引导,以达到更好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最后,正确的认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正确意识到美术教育在对学生能力培养和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提高美术教育在教育以及社会中的地位。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意识到美术教育与能够有效的提高中学生的艺术素养,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能够有效地感知世界的丰富多彩,感受人性的善与恶。也能有效的培养中学生的实践和动手的能力,有益于同学间的友谊,同时促进了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情感和默契,这样便会更好的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学美术教育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学习生活充满乐趣,符合学生心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以美术教育知道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得学生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七、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引导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学生从开始接触和学习美术都是充满好奇和欣喜的,老师要正确的引导,由浅及深,逐渐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保持对于美术的旺盛经历和求知欲、探索欲。其次,丰富美术课堂教学手段以确保培养出个性的优秀学生。随着时展,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美术老师不仅要做好平时的常规教学,更要多学习和了解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发现其每个人的自身特点,确保培养出个性的高水准的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最后,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自我认识批评与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学教育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很重要,美术课堂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与学生产生一种心灵的默契。
八、学生自身的培养
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成长时期,也是人生过程中重要的阶段,在此时期,不仅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还需要中学生自己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中学生应该从生活和学习的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进取心和意志力,挖掘自己的兴趣以及优势,明确学习美术的意义,发扬求知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
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探索与完善,教育体制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早前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存在不足,发展起步也比较晚,所以现今我国的美术教育还处在一个比较落后的地步,只有理解美术教育的真正内涵,确立它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确立美术教育之于教育的真正价值,才能更好的完善和发挥美术教育的优势,争取充分的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
为了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就要做到有意识的转变美术教育的理念,在现今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加快美术教育的辅助实施进程,完善教育观念,扩大教学范畴,提高教育水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使美术成为各显其能、发挥重要作用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潘勇.对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的几点思考.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关键词】中国画教学 现状 发展 思考
中国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已由传统的“拜师学艺”转变成今天的“招生教学”。中国画的学习不再是传统文人所特有的专利,已经被逐渐推广、普及开来。随着中国画的发展,一些大师级画家也致力于发展、推广中国画教育工作。以徐悲鸿、方增先为首的画家,利用西方先进的造型观念教学来引领中国画教育,一度成为中国画教育的主流。用水墨和素描的表现手法来塑造事物,不仅开拓了中国画的写实教学,而且丰富了其表现手法和创作技法,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中国画家,其在形式上与传统中国画迥然不同,为中国画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对于中国美术的发展,可看到中国画教学工作并不是开展得很好,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将中国画教学开展好,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人才。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对中国画的认识,从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着手分析,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一)中国画缺乏系统教学
在传统中国画教学中,学生基本都是由教师亲自指导临摹名家名画,广泛学习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技法、构图方式等内容。学习过程中内容前后不会脱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内容较有深度。但在现代中国画教学中,教学方法还未有一套完整体系,远不如传统教学那样有系统感。此外,教师的经常变更、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和自身观念的不同,都会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造成困扰,使学生对先后学习的内容产生质疑,失去判断力。
(二)过于注重单一教学手法
中国画各学科教学之间应该有所区分,推动各学科个性发展。不分学科、专业进行单一写实性教学,不利于中国画发展。例如,中国人物画在训练塑造人物面貌的时候,适当的写实性造型是可以的,但对于中国山水画而言,过于重视素描造型,就容易失去其本身美学本质。中国画写实性造型训练,不仅要求学生画得和物象一样,而且要求在画的同时和物象保持一定距离,达到距离产生美的效果,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使人产生美的联想。单一的写实性教学手法,制约中国画的发展和推广,也阻碍了中国画在深度文化上的开拓,以致于中国画教学大多以写实为主,没有将中国画独特的绘画方式展现出来,掩盖了其美的本质。
(三)重视教学表现手法、技法,忽略中国画的“道”
所谓“道”,就是蕴藏于中国画中的哲学思想,是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这是中国画很有深度的文化内涵。现代教学中,人们只重视对中国画表现手法和技法的学习,忽略了中国画中最重要的“道”,这就是中国画没有深度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知道,中国画是人文艺术性很强的学科,十分重视绘画中艺术的成分,但是在教学中,经常强调学生重视绘画的本质,教学生如何将作品表现得更细腻、更有深度,忽略了画外之功。
二、做好中国画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注重临摹,体现精神和格调
陈绶祥先生曾说过:“学习的本质是临摹,学习的根本方法就是重复。”现代中国画教学中,对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手法、训练技法以及绘画思想的认识都非常浅显,学生没能掌握到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和艺术格调。因此,重视临摹传统的名家名画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临摹学习过程使其真正领悟到中国画的艺术魅力所在。
(二)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
教学工作如何开展,如何取得好的成果,需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主体拿出一系列明确的计划和方案,制定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其能够指引院校更好地开展中国画教学工作,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掌握知识内容。因此,中国画教学中要把制定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作为首要任务。只有在教学体系引导下,教学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提高中国画教学质量,取得优异成果。
(三)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
目前院校中国画的教学和评价基本上是统一模式,大多采用徐悲鸿式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显得过于单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中国画的创作思想发生变化,绘画作品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和专家对绘画作品的评价标准也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能局限于以往的评价标准。有的学生绘画作品“特立独行”“非主流”,或许这些作品现阶段得不到人们认可,但在未来某个时间可能会影响整个画坛。因此,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用理性眼光、发展眼光进行评价。
结语
目前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深刻影响到中国画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错综复杂的任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努力解决,针对问题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制定出相关解决方案和措施。教学工作开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的提高,因此,要认真做好中国画教学中的每一部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创新,推动中国画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新.高师美术教育的反思与策略[J].美术,2005(7).
[2]尹沧海.再提中国画的写意性[J].国画家,2005(2).
[3]冯民生.中国绘画的空间意识[J].国画家,2005(1).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在国家积极提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时代,安徽新建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积极融入徽文化特色实践教育,以适应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从而培养、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使之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对学生和学校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徽文化;特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231-03
基金项目:院级质量工程项目:《特色课程》(13Zlgc02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结构要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促进高校办出特色.要求各高校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面对如此全国性改革趋势,安徽的民办高校何以安身立命.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完美转型,培养技术应用型的人才,适应和满足安徽地方性人才需求.那就要切实分析安徽民办高校与国办高校的差异,根据市场需求,准确定位.找出各专业的亮点,以安徽三联学院艺术设计教育为例,进行说明.
1 当前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弊端
当前全球经济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数字信息化技术的迅速普及,以及不断追求艺术设计地方文化特色化,都给我国传统艺术设计理念和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安徽民办高校同样如此.纵观我国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状况,可以发现普遍存在以下弊端:
1.1 办学定位趋同化导致备受排挤
专业设置时,没有正确评估安徽民办民办高校所处的位置以及所要服务的对象,导致专业设置与国办高校没有区别,没有特色.学术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必然会面临较多的强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国办高校不仅有国家雄厚资金的支持,还有质量较高生源,更有很多人是带着有色眼睛挑剔的审视民办高校,注定只能扮演一个饱受排挤的“小跟班”.
1.2 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的课程结构
国办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主,把学生死死的困在课堂上,完全没有了自助发挥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削弱,就像人一样,总细食物,胃就失去了研磨的能力.单一的程结构,基础课、专业课和理论课等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学生很难整体性融合所学.
1.3 “软硬件”设施增长的比例不协调
民办高校现阶段还停留在规模扩张的阶段,大家都是以国办高校的发展规模为目标,努力打造看起来“像”国办高校的民办高校,在意识形态里只是在外观的形式上寻求竞争,对于内涵的建设、质量的提升方面还没涉及.由于资金的不足,不仅硬件设施不够,软件方面教师的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教科学研究、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调整等多方面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这对创造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课程来说,无法满足当前有效传承安徽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实践课程的需要.基于如此短板,民办本科院校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改革创新.
2 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模式融合当地人文特色的必要性
2.1 社会市场需要
据了解,受教育环境、就业环境、思想理念等影响,我省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高校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差,用人单位缺口大却又招不到能够胜任岗位的人才,这一供需矛盾导致许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缺口较大,技术类人员缺口在25%-40%之间;就业难,大部分学生属于专业不对口就业.安徽的地方产业都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但由于对其本土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很难将其浓厚抽象特色内涵具象化,产品的附加值大打折扣.延误了经济与文化的互动作用发挥.
2.2 学校发展的需要
今年10月26日,“新建本科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山东交通学院院长鹿林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增强开发融合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思考和探索.安徽三联作为安徽省第一所被国家批准的民办高校,1997年投资兴办,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民办三联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安徽三联学院.升本后,秉承“特色办学、错位发展;产教发展、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以及“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工程技术、管理岗位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想将服务与地方经济、文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必然深入了解并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应用性人才是地方应用性高校的核心任务!民办高校更是要抓紧时机,明确定位,每个专业找准特色、亮点,那么学校的特色必然就会脱颖而出.
2.3 安徽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不同地方的人文艺术和地方特色都是随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其人文艺术氛围都充分融合了当地传统艺术文化特征,而在艺术设计市场领域竞争日益激烈,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主义也成为艺术设计领域新的经济品牌和市场竞争点,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化艺术设计市场,艺术设计师们不仅要充分开阔其视野,掌握良好的艺术设计基本技能,更要有传承发扬其本地文化特色的魄力和雄心,使得其艺术设计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和创新力,从而更能迎合当前不断追求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的艺术设计领域,这不仅提高艺术设计领域市场竞争力,为地方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增长效益,还能够不断促进艺术设计行业的进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我国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因此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师就必须要以此为导向和目标,充分走在时代前沿,要在传承理解本地文化特性和艺术审美特点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对安徽当地文化传承、宣传和发扬创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并同时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3 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融入徽文化特色的实践途径
3.1 艺术设计教育融入徽文化的措施
针对当前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上存在的弊端,结合笔者所在高校教学经验,对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创新措施:
3.1.1 建立徽文化特色教学课程体系
介于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笔者成立专业学术委员会的研究和对专家拜访以及在校生和已就业学生的调查,得出一个结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迷茫,即学习目标不明确,基本上都是不知道为什么学.徽文化课程一体化的设计会让学生明白四年毕业后,我要具备那些能力,达到怎样的水平,通过哪些课程最终累计达到既定目标.这些看起来和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差无几,关键是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大纲,要精心设计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经学术委员会讨论,确定学生在四年内要完成的综合性项目,相关课程的每个教学大纲都是为这个项目服务,就相当于每个机械的配件,承担一个任务.徽文化的融入,不是简单的开设一门关于徽文化的课程.如风景写生课都是到徽州地区,针对各专业的学生不需要每天单纯的写生,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各专业的学生可以先收集徽元素,如徽州的建筑、砖雕、木雕、人文风俗等,对此材料的收集、挖掘会为下一阶段的徽派元素的提炼和徽文化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徽文化的学习贯穿每一个学习阶段,这样培养出来的设计师才是真正的了解徽文化并能熟练运用徽文化创造产品附加值的适应地方人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3.1.2 加强认知学习,提高其教学实践创新性
介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还是沿用老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捆”在教室,只能是纸上谈兵.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方面,合理开设艺术讲座,邀请安徽知名艺术设计教授、设计师等来校进行案例课题的实例教学,加强对市场调研课程、产品设计各个流程调研和实践.另一方面,根据不同阶段学习的需要,把课堂设在工厂和相关工作室,合作教学,使得学生熟悉掌握设计流程、工艺、材料、制作方法等等,如徽州的砖雕、木刻厂,阜阳的剪纸文化传播公司,安庆的黄梅戏剧团、徽州刺绣等,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基础专业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挖掘学生的艺术设计潜力,使得徽文化能与新时代艺术作品完美承接和融合.
3.1.3 完善艺术设计教学配备,加强艺术教师团队建设
民办高校资金来源有限,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合理优化其资源配备,融合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例如可以将学校实践教学基地与工作室相结合,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艺术设计创意转化为作品,提高其独立工作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利用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其高校设计产业的发展.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构建校外实践学习培训基地.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市场,还能够有效节约本校资源.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要求教师首先要对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娴熟的提炼、运用能力.以教研室为单位,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明确确立教师发展目标,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和教学能力以及个人的教师艺术实践和创新能力.
3.2 安徽民办艺术教育融入徽文化的实践效果
安徽三联学院为了保证“特色办、学错位发展”的办学思路,艺术设计专业“徽文化特色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将国家非遗文化剪纸艺术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剪纸艺术的学习,以点带面,引导学生不仅增加对徽文化内涵的了解,还提高了抽象内涵归纳、具象化语言的掌握.为以后综合性设计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安徽土特产品包装设计,作者根据与产品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寻找创作元素与文化关系,让徽元素成为设计创新点.装饰画作品,学生徽州建筑特征提炼,利用现代设计打散重构的手法,采用剪纸的表现形式,展示个人意向的多视点徽州梦中景象.服装设计则是利用“凤阳花鼓”和“徽州刺绣”的手法,将安徽地域特征和特色文化不着痕迹的自然流露.这只是部分案例,仅仅是为了说明艺术设计教育融入徽文化的实践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4 结语
作为传承和发展当地艺术文化、培养优秀社会艺术设计人才的安徽民办高校来说,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本地艺术特色与现代文化良好承接、创新和实践的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式已经成为传统艺术设计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精准定位师生教学互动关系,营造良好的艺术交流教学环境,理解和发扬安徽当地艺术设计特色,实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实践型教学,并充分结合教学的自我反馈和评估,逐步刺激培养学生艺术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当前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并完成的重要课题,要想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广大师生必须要共同配合,努力摸索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璞.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民办高校教学体系中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4):43.
(2)马欢,夏平.浅谈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J].东方教育,2013(10):25.
(3)宗彦.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13(11):77-78.
(4)魏军.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分析[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11):224.
(5)吴华娓.浅析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与改革[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4):52-53.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 弊端 对策研究
一、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弊端
(一)单方面注重技能的教学理念
高师音乐院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教学方式,但新时代情况下,强调的是音乐团队的综合素质,单方面注重技能的教学理念显然不适用于今天,而单单拿演唱作为高师声乐教学的方向就更为片面,对歌唱、声乐理论的教学等重视不够,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严重脱节,势必会导致学生视野狭窄,整体素质下降等现象的出现。
(二)对生源素质要求不够
由于音乐在全国的流行,高师音乐专业开始逐年扩招,许多院校也开设了音乐专业,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例如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逐年下降,给高师声乐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关于这些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教育体制的问题。目前国内很多学校的中小学音乐课形同虚设,由于过往在中小学教育中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低,音乐课程设置流于形式,为音乐教育提供的资源少,导致学生声乐素质偏低,且知识面狭窄。二是教育理念的问题。在当前的声乐教学中,教师注重灌输前人的音乐理念和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和技巧,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知力,也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综合培养,学生机械式地接受也自然不能领悟其中的音乐情感和背景,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学生的自身因素。有些学生的文化课不达标,难以考取理想的普通高等院校,因此就以音乐类等艺术院校门槛低为契机,抱着临时抱佛脚的心态短时间内快速学唱几首歌曲以获得大学的通行证,由于这些学生没接受过音乐声乐方面的正规、科学的训练,对声乐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导致了新生入学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出现,使高师声乐教学困难重重,不利于高师声乐的长久发展。
(三)教学目标不能与时俱进
一直以来,专业院校专业化的声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被高师声乐教学沿用,高师声乐的教学院校混淆了二者在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上的本质的不同,专业音乐类院校培养的是拥有着很高的演唱专业技能的歌唱演员。而高师声乐教学要培养的远不止这些,他培养的是不仅拥有着很高的演唱专业技能,还拥有着良好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精教学方法、懂组织小学生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的强大的具有师范性、综合性的音乐师资力量。单单强调专业技能扎实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体现不出师范性的教学特点,长久发展下去便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师毕业生的实际需求,造成高师毕业生的就业率降低,不利于新时代下高师音乐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改革高师声乐教学弊端的对策
(一)严把生源质量关
在许多人的传统认知里,音乐是一个对文化要求不高的专业,只要家里有钱,不论自己孩子的学习水平如何,都可以选择音乐这一专业,这很明显是错误的认知。众所周知,音乐这种艺术的学了踏实勤奋等品质外,天赋也是非常重要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音乐上有所造诣,实现人生价值的。况且大部分选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并不是那么热爱音乐,醉心于音乐教育的。他们最初的愿望也仅仅是为了能借助音乐专业这个低门槛考上一所大学而已,因此,在学习高师声乐的过程中不能够刻苦训练、踏实学习。在这几点情况下的影响下,要想提高高师声乐的教学并非易事。
(二)改变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风格的声乐应运而生,人们对声乐的喜好和评价也会发生变化的,声乐教学的发展也应该与时俱进,一直沿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是远不能满足时代对声乐的美的需求的,所以高师声乐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问题亟待解决。在此,笔者总结了两点具体措施:一是将时代赋予声乐教学的意义融入到声乐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师生沟通,例如可以模拟一些当下流行的娱乐节目、开展一些流行歌唱比赛,既可以增加学生的舞台感觉,又可以积累学生的表演经验。二是在教学中,除了声乐教学外,增加高师的含义、意义的重点教学。因为他们不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学生,更是担负着毕业后从事声乐教学和传承的重任,因此平时可以组织一些让学生以老师的身份开展评课活动或者说课比赛等。
(三)注重理论教学
高师音乐院(系)的老师应对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不能片面地强调“扎实的声乐演唱功底就是高师声乐的一切”这种错误的思想,作为一名高师声乐的学生,要做到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同步提升,解剖学基础知识、生理学课程、音乐理论、基础理论、声乐教学论、作品分析、音乐欣赏、音乐史、合唱指挥和音乐美学等相关课程,哲学、文学等在内的人文课程方面的学习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时刻变化着,面对新形势,高师声乐教育专业也应正视弊端,及时解决问题,为社会输送多元化、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时代需要。为此,笔者抛砖引玉,供大家总结经验教训,望能给今后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