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

第1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管理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经把培养掌握现代技能技术人才的任务寄托给了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教育特色。实践教学必须依据社会自然历史的客观需要和时代的教育要求,按实践教学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机制和模式,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特点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突出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实践要素要合理搭配、统筹兼顾,才能实现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首先,在高职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相对于理论教学体系独立存在,但又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理论教学应当围绕实践教学展开,实践教学体系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在总的学时数不变的前提下,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应是l:1。

其次,面向生产实际确定实践教学的实用性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特征,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归宿和目的,说到底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的。这就要求毕业实习做到课题题目有针对性,比如可以与企业搞一些有针对性的设计。

再次,注重培养学生技能心理,实践教学活动要具有先进性和学生潜力的前瞻性。实践教学要采用最新的技术供学生操作演练,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适度超前为未来服务。

最后,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单列课程,也可以结合理论课程作单元实训、综合实训或课程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可以到生产一线去做,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

二、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间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是一项技术性和规范性要求较强的教学活动,也是一项包括培养目标、实施措施、技术方法和考核为一体的完整教学制度,是整个实践教学活动的依据。

(一)、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

学校已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但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1)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系统。在已制定的学校制度中,如考试成绩评定和管理办法、教学计划管理等,未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别对待,不利于实施。(2)现有的实践专门规章制度内容缺乏整体性、较零散。(3)规章制度中原则性的意见多,可操作的标准少,弹性内容多,强制落实的少,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无法与职业能力训练的特点相适应。

(二)、管理方式方面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采取的是由各系(部)对下属实训(验)室进行管理的方法,由于人、财、物分别属于不同部门,导致不同系(部)协调比较困难,学校在宏观管理上难度较大,管理效率低、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实践教学的设备仪器、人员、场地、经费不能很好地进行合理调配,未能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充分发挥其办学的效益,人为地使原本数量不足的实践教学设施更加匮乏;二是由于各系(部)均追求大而全,争资金、抢场地,人为地造成许多矛盾;三是对实践教学的组织难以做到统一、规范的管理,不能科学合理的安排;四是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难以有效实施

(三)、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已初步建立,抓好学生、教师双重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而公正、客观、全面的评价的得出,需要有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对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项 条件和时间无强制性的规定,使学生的实际专业技能水平与专业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距。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学校尚未完整的建立起一套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以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为标准,以科学的专业实践教学规范为大纲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重视和强化课程实验与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课程实验的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观察、验证、设计、创新实验,掌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如:通过设备设计能力的训练,可以使设备维修、设备护理等能力有本质性的提高。

(二)、突出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定位,是介于本科人才和中等劳动型之间的,生产实践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根本途径。突出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各院校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其中,大部分院校采取了“技能证书 + 毕业证书 = 毕业”的技能实训模式。目前,全国各院校按社会对高职毕业生专业能力的要求,纷纷制定了职业技能训练考核规定,积极实施职业技能训练考核工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理论考试的同时,还要通过专业技能考试。这一教学实施推动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围绕职业能力考核项目进行。专业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对人才的划分、行业对人才定位、岗位对人才需要。同时缩短了毕业生到企业后的实习期,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把挖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的培养人才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可以通过实践教学中开放实验、创新设计实验、学生科技活动、学生科技竞赛、学生参加的各种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来挖掘学生创新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活动非常感兴趣。近年来,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各种专业技能竞赛。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差异化分析,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取优势互补的组合工作方式和大协作的工作态度。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合格人才。

(三)、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重视课外实践教学

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用自己学到的专业技能服务社会。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展示,学生的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了学生们自觉学习,勇于实践的热情。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训练项目与产业一一对应,模拟企业环境。良好的素质和能力需要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形成,现代企业所强调的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和职业道德,如岗位技能、敬业精神、合作能力、承受能力、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与意识等,必须在生产和服务的职业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磨练才能获得。

毕业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实践素质,它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要引导学生自主地、有创造性地完成设计和论文撰写的任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学生直接到企业了解生产过程、顶岗实践体验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为就业作好各种准备的重要活动,所以有计划、有目的、有要求地安排好企业实践教学活动是非常必要的。重视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教学体系之外利用假期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的实践环节,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企业调研、专题研究、案例分析和创业活动等。

四、结论与建议

(1)在抓好命题质量的过程中,坚持四个“突出”。即:突出实践性、突出针对性、突出层次性、突出实用性。

(2)全面建立起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鉴定质量管理机制,并建立违纪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对企业鉴定行为的全程监控。

第2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学籍管理

Abstract: management of students' status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managemen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nd education quality to have the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present university five years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

Key words: five years of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school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学籍管理是学校管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五年制高职教育是五年一贯制,学籍管理上分中职和高职管理两个阶段,前两年是中职管理模式,第四年才进行大专学籍转档注册。所以五年制高职的学籍管理是一项复杂细致、政策性强、责任重大的工作。

一、五年制高职学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学籍管理制度不健全。各学校根据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规定制定出本校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规定,但是其内容、形式与三年制高等教育学籍管理规定,基本上大同小异,没有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五年制高职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和保证制度实施的办法和措施,有的学校虽然规章制度完善,但执行不严,漏洞很多,学籍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

2、学校对五年制高职工作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1)有些学校将五年制高职工作当作三年制高职教育的补充,在办学过程中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管理工作。(2)对学籍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出现了重三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轻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对相关学籍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不重视,导致学籍档案材料不完备等。

3、学生档案资料不完整。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生档案资料残缺不齐是高校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原因是:(1)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力度不够,不能按照制度要求及时、准确、全面的建立、收集学生档案材料。所建立的有些档案材料杂、乱、差,缺乏统一、规范;档案材料收集过程中出现了遗漏、遗失的情况。(2)学生的认识不到位,提供给学校的个人信息资料不完整、不准确,随意改动,缺乏严肃性,不能及时向学校提供更改了的信息,根本没有意识到个人信息在学籍档案中的重要性,造成学生档案资料不完整,严重影响了学籍电子注册的顺利实施。

4、学籍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繁琐的工作,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影响因素多,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具体问题能力。目前,大多数成教学籍管理人员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现代化知识和管理知识明显欠缺,而且人员配备不足,工作中存在着得过且过、应付了事的现象。这对加强学籍管理,提高五年制高职工作管理水平和效率影响较大。

5、学籍管理手段落后。当前仍然有许多高校在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中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方式还没有完全取消,除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工作完全采用计算机管理外,学籍管理的常规工作,如学籍记载、成绩填写、数据统计、毕业生登记等工作绝大多数采用手工劳动,劳动量大,效率低,准确性难以保证。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手段落后,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五年制高职的需要,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学籍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二、改进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的建议

1、建立健全适合五年制高职特点的学籍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适合五年制高职特点的学籍管理制度是实现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依据。在执行教育部及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制度的基础上,以明确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质量为前提,制定和完善适合本校实际的五年制高职教育管理制度,做到学籍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既体现管理具有高度的政策性,又体现管理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并且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五年制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地修订完善,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在修订学籍管理规定中,要考虑到五年制高职的特点,学籍管理规定要相对灵活些。

2、建立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学籍档案。以学籍管理条例为依据,建立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学籍档案是实现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保证。如建立新生个人信息档案、学籍卡档案、学籍异动档案、班级档案、毕业生名册档案等,同时以教学班为单位,建立学生的通讯录,详细登记学生的联系方式,从而方便学生,方便管理。要注重学籍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切实保证学籍材料的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和真实性,为电子注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籍管理队伍。由于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责任大、业务繁琐而严肃的工作。大多数管理人员工作三到四年后,都不愿继续从事这项工作,学校要充分认识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工作,在学校五年制高职教育职能部门、各系部配备一支思想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精通业务的专职管理人员,同时要保持管理队伍相对稳定,要注重加强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和提高,特别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籍管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管理人员熟悉业务,胜任本职工作,保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促进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4、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学籍管理质量和效率。学籍管理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许多信息用手工处理不易操作,要将学籍管理纳入到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的轨道上。结合五年制高职学籍学历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学籍进行管理,实现管理信息的规范化和管理工作的程序化,数据管理做到准确、及时、全面,促进学籍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同时利用学校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网站,建立信息平台,及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各类信息,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为学生提供服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第3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一、教学模式

在国外,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它包括模式的指向、模式的内容、模式的应用、模式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效果,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教学模式框架。运用这一理论基础能对我们的教学活动进行很好的理论指导,并且为我们真正的实践教学提供策略。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模式定义为:它既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枢纽,是能够反映自己专业特色的教学理论逻辑框架,也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为保持相关专业教学的稳定性而采用的具体教学活动的框架,是用以设计课程、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规则。

1.教学模式的特征

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五个主要特征:

概括性。教学模式是在充分显示自己个性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规律从理论高度简明地、系统地反映自己。是对相关学科理论的浓缩,也是对实践的提炼,因此具有概括性。

可操作性。它是指教学模式能被教育者学习并操作。一方面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操作化,另一方面也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化,并提供相关教学在时间上展开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按一定顺序进行操作。由于教学活动存在复杂性和特殊性,所以模式的操作程序只能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方能达到基本的目标,并逐步实现较稳定的操作。

针对性。所有的模式都是针对教学实际的具体专业定位而建立的,具有自己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使用范围,所以在教育上不存在普遍有效的模式以及最优的模式。教学模式与目标也不是一对一的关系,通常是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关系。一种模式经常具有多种目标,从自己特定的教育目标出发,是教育者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用模式的重要依据。

整体性。教学模式从整体上处理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它要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学生、课程等要素的组合安排做出决定,并影响教学活动。这就涉及到了教学理论中的基本内容,全面掌握这一特点,可以让我们全面把握和运用教学模式。

优化、有效性。教学模式的建立是在一定思想理论指导下,经过很多教学实践不断来修正、完善而形成的。它运用了最适宜的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优秀成果,是教学活动中最精炼的概括。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使用它,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模式的功能

教学模式提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技术,它是高职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种工具,具有典型性、可学性和可模仿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功能体现在它是教学理论的简化,是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具体体现。我们要构建出可行的教学模式,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以充分发挥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其次,教学模式为教学实践提供操作和策略,这集中体现在它是针对某种教学环境进行学习、模仿的教学技术,以实现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它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相关教学程序的安排,有利于人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教学方法、课程模式、教育模式与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别。这些内容与教学模式有某些共同之处,但侧重点不同。区分这些概念,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教学模式的内涵。

首先,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共同进行一系列活动的方法、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它与教学模式都是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的要素之一,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可以采用某一教学方法甚至多种教学方法贯穿于某一教学模式。换句话说,教学模式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

其次,课程模式是指课程开发的构架和思路,是课程内容和进程在时间、空间方面的特定形式,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采取的方式都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包括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及其成果;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和课程方案、计划、文件中各个过程环节及组成要素等;它是对一定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本身所作的原则性规定和法则等。教学模式针对课程模式已开发出来的课程选择教材、开展教学,而课程模式针对专业来开发课程,重点在于课程的开发,而教学模式重点落实在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上。它们之间既存在着含义的相交,又存在着各自的偏重。

最后,教育模式是指学校的教育模式,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宏观控制系统,由教育目的、制度和课程、教材等组成。具有体系上的稳固性、周密性和系统性,教育模式也是发展和可变的。教学模式,不能脱离国家的学校教育模式框架,国家鼓励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多样化和特色化,以此来促进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二、高职教育的能力场教学模式

当代学科型教学模式有很多,如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也称CBE教学模式,特点是以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进行教育的基础和评价标准,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以及办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和严格的科学管理;“双元制”教学模式核心是“合作培养”的教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完成对人才的教育培养。它强调的是培养技能和实践能力,体现出强烈的实用性、综合性、岗位性、技能性等特点。职业培训以企业培训为主,并由行会负责监督与管理,受训者兼有双重身份,培训者由企业师资和学校专业教师担当,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于企业和学校共同负担,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培训后马上投入工作;BTEC教学模式是英国的,它注重灵活多样的动手体验,在关键技能教育的拓展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和权威性。特点是强调学术和职业、专业两方面的平衡,重视个性的发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并通过实际性的活动和任务进行评估。“五阶段循环”教学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中较为典型、系统的高职教学模式。它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能力本位思想为指导,从实际出发,运用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心理学以及课程设计等系统理论和技术经济学、质量管理学等形成了“五阶段循环”教学模式。具体包括市场调查分析、职业分析、教学环境开发、教学实施与管理和教学评价与改进五个阶段。

随着经营集约化和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针对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为体现主体教育思想,高职教育应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进行设计能力场教学模式。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应适应社会需求,即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全面素质。这就要进行“双能力”的培养,即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就业能力。这是一项整体工作,开展这项工作,要考虑学生的心

理特点、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发展及其学习能力、学习动机。

高等职业学校建构的场在有序控制下产生作用,其教学情境、呈现的教学资源及教师、学生等在其各自的空间中所产生自己的场,它们在师生进行活动的时空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物态,就是以培养学生形成双能力为目标的能力场。

在能力场中,场作用空间范畴包括在学校中课程学习的教室、实验室、实训场地等进行教学活动的时空,以及校外进行的实习、社会活动的时空。课程的学习,专项能力的培养在各自的教学课堂中进行。角色是教师群和学生群。其中教师群由教师、兼职教师、管理人员、企业精英、校友团等元素构成。

教师在能力场中是场作用的调控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合作者,教育创新的研究者,也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者。教师必须不断充实、丰富、完善自我,以平等的方式与更多的教师紧密合作,与学生们形成相互合作的共同体。才能加大教师场在能力场的作用效力;在能力场中,学生的角色一方面是学习者,另一方面又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场交互作用的完成者。他们需要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在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强化,必须进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了学、思、行相结合,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各种能力的形成。另外,在能力场中,必须强调的是只有教师场与学生场紧密融合,才能成为一个融洽的整体。

三、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实施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新型教学模式实施遵循现代化职业教育思想,凭借现代化教育手段和现代化办学机制,在职业教育产业化进程的指导下,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实现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变,这对新型教学模式实施的提供了有力保障。

它要求学校依照以人为本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条件。在办学体制上,开展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在管理体制上,要实现中央统一领导,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为主体的体制,学校要办成社会法人实体,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

现代化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途径的培训,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和学术水平以及教学能力;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学技术的培训,加强实践能力的培训,以保障高职人才培养水平规格。

另外,还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并形成严谨、科学的激励机制,完善现代化办学条件,不断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树立新的职业教育观,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要实现课程多元整合,彻底摒弃应试教育,形成规模的实训基地,才能真正引导高职院校实施新型高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查有梁.教育建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第4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Abstract: Economics textbooks as "the most dazzling pearl on the crown of social sciences" have an immense number of books. Despite of making a lot of achievements, Economics textbook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s also have some problems, and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raining goal and cours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s well. The wa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s textbook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s from subject system to teaching system is discussed through analyzing Economics courses.

关键词: 经济学;学科体系;教学体系

Key words: Economics; subject system; teach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55-02

1高职经济学课程的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保持了持久的快速增长,现在无论是媒体还是百姓的闲谈,市场、需求、GDP、CPI等经济学名词几乎成了全社会最流行的词汇。在人类发展史上,曾有四种“显学”主宰过人类的知识和思想,其一为原始巫术,其二为中世纪的神学,其三为近代哲学,其四就是现代的经济学。作为目前唯一被授予诺贝尔奖的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其大师级人物仍是今天学术天空最闪耀的明星之一。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理论和历史的多种学科的总称。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经济学是人们对各种经济关系及经济规律的一种认识和反映。经济活动是其他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经济关系也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19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在他的教科书《经济学原理》中这样写道:“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20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我国根据前苏联的模式,分别按工业、农业、商业等产业(或行业)类别设立所谓“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或“商业经济学”等对应学科,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部分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陆续开设经济学课程,为了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相区别,都统称为《西方经济学》。现在很多的经济学家大都有共识,在适当的时候会取消西方经济学名字,而把它改称“经济学”或“现代经济学”。

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和教师为本,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做出优异的贡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社会对专科层次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人才的需求要大于对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对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要大于对研究生层次人才的需求。高职财经类专业的经济学课程也由过去的《西方经济学》名称逐步向《经济学》、《经济学基础》转变,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有别于本科注重经济学的学科体系,逐步向满足岗位、职业群、需要的教学体系转变。

2高职经济学教材的现状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学习主体对其信息加工的客体,是教师构建学生知识和能力体系的外部工具和手段。传统的观点认为教材就是“知识仓库”,强调尽可能详细地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教材的编写特别注重资料罗列的详尽性、严谨性。

经济科学的文献汗牛充栋,在过去的时间内,高职经济学的教材多数使用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由于本科经济学教材的内容难度大,强调学科体系,与后续课程和实际经济生活联系不足,高职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学习之后感到用途不大,成了“屠龙之技”的课程。

为贯彻教育方针,全国高等职业学校和从事经济学教育教学的教师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编写出版了大量的经济学教材,对经济学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研究和注意,突出存在的问题的是:①高职经济学教材的体系大多沿用了传统本科《西方经济学》的体系,教材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大量的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高职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②人才培养目标过于趋同,教材内容的选取缺乏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缺少实训环节,案例雷同,与教材内容和实际经济生活联系不足,学生对基本的经济学理论难于理解,没有专业针对性,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等专业使用同一本教材,与后续课程的联系脱节;③经济学课程经常需要用到一些导数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运用感觉很不适应,不能掌握和使用这一基本方法。④教材体例陈旧,高职经济学教材大多数还是沿用传统的章节目编排方式,习题普遍是简单的问答形式的题目,设计技能训练等实操类练习题或者材料完备的案例分析题很少。

3高职经济学教材要符合教学体系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观、人才观的改变,教材的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材是一种学习资源,不再是简单的信息库,面对教材这种学习资源,教师和学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建筑师,师生应该成为新材料的主人,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新的主体。教材必须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必须把学生的个性发展置于教材设计的核心位置。

如何在教育方针规定的总目标下确定适合本校、本专业的人才目标,是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会影响经济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也会影响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所以要妥善处理。

3.1 教材的目标结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和高技能型的实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应用、实践”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要突出职业适应性,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完成的。教材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特点、读者对象对教材的内容起决定作用。按照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经济学教材可分为应用型教材、理论与实践结合型教材。

经济学教材的目标结构设计要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美国哈佛大学曼昆教授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以鲜活的经济实例激发初学者的浓厚兴趣,因而成为世界公认的经济学畅销书。

高职经济学教材的目标设置得是否具有先进性与实用性,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和优秀教材的特点,教材编排上体现综合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难懂的经济学理论已够用为原则,以掌握经济学思维方法为目标。

3.2 教材的内容结构高职经济学教材的内容选择要区别于本科的学科体系,突出知识、技能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教材结构上体现宽基础,把主要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原理介绍清楚,教材内容上要体现实用性,一是要突出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活动的联系;二是要把握经济学与后续课程的关系,为以后的专业课打好基础,使教材成为构建教学目标的载体。针对不同专业教材内容的选取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教材在经济周期、开放经济等内容要适当增加,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材,在供给、需求、市场理论方面有所侧重,对于电算会计专业的教材要在成本理论方面增加篇幅。三是在经济理论的表述上,尽量少用的代数表达方法,多用图形和列表的方法表达。

3.3 教材的过程结构首先,教材的过程结构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职学生入学分数低,学习兴趣不浓,教材案例、内容要围绕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出发,通过设趣、激趣、诱趣和扩趣等过程,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其次,教材的过程结构设计要体现能力形成的过程。在经济学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习得、转化、巩固、迁移和应用几个阶段,教材的编写要遵循“知识-实践模式-独立操作-形成技能”的发展模式。知识以够用、兼顾后续课程为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复习思考题、实训练习等模块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案例的分析,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独立运用所学经济学理论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实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再次,教材的过程结构设计要体现实用性。高职教育以任务驱动为教学主线,以工学结合模式为目标已成为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经济学教材应该编写任务驱动、模块化的新颖教材,以适应这种新变化。

参考文献:

[1]梁玉凤.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教学模式改革[J].北方经贸,2005,(12).

第5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高职教育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提高通道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其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也愈加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如何才能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办出高职教育特色,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运用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因此说,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科技,是后天的经济,教育是潜在的生产力。在各类教育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同经济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没有它,先进的科学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但是,我国目前存在许多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因素,使得高职教育教学的效果难以提高,严重影响我国教育与经济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找到这些制约与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高职教育教学的提高通道。

一、高职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

首先,从外部看,制约和影响高职教育教学效果的因素是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社会各阶层都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崇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由于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因此大多数家长不鼓励子女接受这种教育,不愿意自己的独生子女成为新世纪的技术工人或技术员、技师,万不得已才让子女就读职校、技校、中专和高职技术党校作为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业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职工素质对产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键性作用,视职业教育和培训为消费,而不是投资,不愿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我国,由于“学科型”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而且崇尚“学科型”之风长盛不衰,所以许多人在思想观念上仍视“学科型”教育为培养人才的唯一模式,对其它的教育模式则抱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各级政府的决策和教育投入也往往偏向于普通教育,没有给职业教育以足够的重视,有限的教育经费支撑着主要是庞大的非职业教育体系。

其次,在高职教育内部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是模糊不清,办学定位不准,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的“关门办学”教育思想对高职教育教学影响依然很大,仍在按照学科的发展和学校的现有条件来设置专业,导致所办专业脱离市场需求,缺乏行业依托,高职特色不明显;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程度不高,没有形成灵活有效的教育调节机制;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既要有普通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又要具备技术工人的实践能力,即双师型人才,而这在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是缺乏的;学校与社会,与企业联系不紧密,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缺乏;高职高专院校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氛围,然而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它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善,造成高职高专院校还未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高职的学术氛围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影响高职教育教学效果的因素。

二、高职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通道

上述这些问题困扰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影响高职教育教学的效果,需要予以解决。

首先,要清除鄙视高等职业教育的传统社会观念,积极创造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良好思想基础和社会环境。

高等职业教育要健康发展,必须消除鄙视高等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要在社会上建立起平等的职业观,使人们认识到不同职业只不过是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普通高校与职业高校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培养人才的目标、规格不同。消除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不仅仅是社会的事,学校内部、教育管理部门内部,甚至某些教育领导者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观念。所以,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大环境,最重要的是全社会都要更新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要让大家知道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当前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等。国家应大力宣传高职教育,营造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宣传高职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使高职教育深入人心,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社会环境。

与此相配套,政府要积极改革,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改革旧的管理模式。政策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环境,现在国家正在用调整高等教育宏观结构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处理好政府与高职院校间的关系,扩大学校的办学自,将高职教育逐步推向市场,政府要转变职业,高职院校要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使高校的眼光从政府转向社会,转向市场、转向企业、转向产业,变向上为向下,与各种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直接交往。高职教育一定要走向市场,适应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为依托,但不能把走向市场的高职教育视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企业”。因为中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高职院校的自我调控能力还较差,办学实力也软弱,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还不强,这些都不是处在一地一所的高职院校靠自己的力量能够解决的。因此,在当前的条件下,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还要切实加强对高职教育的宏观管理与指导,市场调节机制,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促使高职教育顺利健康地发展。

其次,要转变高职教育教学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应冲破传统学历教育的束缚,建立起终身教育的理念,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早已突破了学历教育的范畴,着眼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天然的、紧密的联系,把职业教育和培训融合在一起,淡化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之前、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之间的界限。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也应是实施终身教育理念的主要教育机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在实施终身教育理念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有明显的差距。因此,突破传统的学历教育束缚,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把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建成社会成员终生学习的场所,并进而在全社会树立起一种终身学习的观念,显得十分必要。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从唯知识的教育质量观念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转变,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中,评价学生水平的尺度长期以来是以对所学知识的继承度来衡量的,是一种唯知识的质量观。对于培养生产经营第一线和基层部门实际工作者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这种教育质量观的导向是不正确的,必须予以改变,而代之以技术应用能力大小和劳动技能高低为主体的质量。以德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双元制”模式在这方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即由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这一模式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双元制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企业培训来完成。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一般时间比是4︰1,职业学校是不脱产的,非全日制学校。培训的依据是“企业培训安排”,培训的内容是结合本企业、车间、岗位的具体情况,由用人部门或车间与培训教师共同商定的,是针对企业需要进行的。培训生还可以依法从企业那里获得部分报酬。培训生培训的方法是带项目培训,要求每个培训生,深入了解他将要承担的工作,为自己设计培训计划,在与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计划,然后通过检查和考试验证能力,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直接运用到工作中去。

第三,创办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办产业、关联企业等,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以为经济建设和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上非常强调实践教学,形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并行的教学体系。现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知识、技能、科学、文化这些生产要素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做的贡献越来越大,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有学者认为知识经济有四个特征:一是以知识、信息为基础,为资本发展经济;二是软件知识产品迅速增加;三是依靠高技术和科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四是表现为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迅猛增长。知识经济的本质是以科学技术为生产力的经济,而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产力,只有当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时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种转化环节正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使命所在。研究表明,经济系统的知识水平和素质是生产函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税率的内存动力之一。而且经济越是高级化,科技水平越高,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就越高。因此,知识经济更为迫切地要求一个能主动应变的、响应创新潮流的职业教育体系,以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劳动者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理念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实践教学并非仅仅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也并非完全是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和经验技术。实践教学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那就是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逐步锻炼出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创新能力。这才是适应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职业岗位群的关键能力。实践教学应怎样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技能呢?关键是通过实践环节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环境。毋庸讳言,我们以往的实践教学往往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或将课本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重新予以推理、验证而已。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将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办产业、关联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实际困难与具体问题交给学生、教师共同解决,才是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

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一项主要措施是全面推行资格制度,建立职业资格体系,依法治教。21世纪的高等职业教育将进一步完善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标准化考核,证书制度转向双证,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具有评价功能,选拔功能,激励功能和保障功能。评价功能就是通过严格的科学的考试,对一个人的知识、能力进行客观鉴定和评价。有真才实学的必将被社会所选拔,资格的取得作为谋职的必要条件。资格的保障作用,是指某些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医生、律师、建筑师、会计等,职业资格制度的严格实施无疑具有很强的保障功能。至于选拔和激励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推行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发展。高职教育教学应做到:一是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复合性人才培养。二是坚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应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培养学生学会共同生活、生存,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的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三是教为主导向学为主体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教学的高投入与低产出。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树立学生主体观,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给学生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教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学习尤其是技能的掌握只有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才能产生效果,这是教学规律的基本要求。特别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更为“学为主体”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已经证明,未来教育的本质是学习,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是教学观念上的重大转变。

第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积淀。建立一支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学校能否提高质量,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就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要把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水平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办学的第一要务。为此,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1)立足校内,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个人基本素质。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岗前培训、外语培训、电脑培训、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出国留学或考察等多种途径,帮助教师提高个人基本素质和水平。

(2)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学院以优厚待遇,聘请一部分确有专长的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来承担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同时,还可聘请部分行业的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3)加强师德和教风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在高职院校,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建议做如下的校园文化积淀工作:定期开展学术演讲、社会热点话题辩论、各种实训模型展览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与社会、企业合作,在校园开展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点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加强不同系部之间的交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第6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变革

一、中国目前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现况

目前中国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以目前比较落后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毕业生社会适应性,这也会造成社会不能满足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造成这些问题主要有下面几点:

(一)适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缺失

20世纪以内,中国的经济开始迅速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也进入黄金时期,但在发展的同时也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创新度不够。另一方面,中国大部分的高等职业学校脱胎于之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学院,在教学的理念上面还沿用了之前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理念,不能给予学生最好的学习环境。学生还会被当成小孩子,不能释放天性。还有就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传统的学科,在原有传统的教学当中并没有得到创新,还是只会给学生讲理论。日积月累,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缺失,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快速发展。

(二)缺乏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现在中国的高职院校数量已经是非常多了,但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依旧只能分为两种类型:案例分析法和多媒体教学法。但是伴随着目前井喷式的营销专业人数的提升,传统的两种教学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显露,导致现在并不能满足日常授课过程中的使用。传统的授课方法还停留在教师每天通过自己的备课,然后在黑板上书写课本上的东西,学生在下面使劲地背着的阶段,即使有案例的分析也无济于事,案例的更新速度完全跟不上营销市场的变化,所有的授课理论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还有就是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学校都配备有多媒体教室,但是很多老师不能与时俱进,缺乏使用多媒体功能运用的现代教学手段,导致多媒体的使用仅仅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已。目前这些问题已经暴露得越来越严重,导致学生失去了学营销专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学习也仅仅只是为了考试不被挂科,毕业的时候能有一张毕业证而已,到了社会上才发现自己并不会什么实际的东西。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已经是限制营销专业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三)缺乏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来适应现代的营销教学

中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在评价学生成绩方面跟传统的学科没有任何的区别,毫无创新的意识。只通过书面的学习,然后一学期结束之后老师就会给学生讲考试重点,然后学生就使劲地背,疲于应付这些考试,这样的考评体系对于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没有得到重视的。往往有能力有才华的学生也只会去应付这些考试而失去原有的能力,从而影响学生对营销专业的热爱,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市场营销职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创新能力。只有重视过程中的培养才能在结果的时候获得丰收。

(四)实践教学形式过于表面

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就来到了,中国的经济也进入腾飞的阶段,困难伴随着机遇,这样的环境要求也对中国的市场营销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在整个市场经济环境当中,中国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的专业人才。但是,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营销手段还十分的缺乏。不注重实践的过程,平时书本上面学到的东西并不能与实际的市场环境相结合,导致学生与社会脱节严重。所以这也是中国高等职业院校亟须解决的问题。现目前中国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培训设置主要有三种做法:书面授课、学校内部实训和学校外部实训。书面授课为了复习平时在教学课程中掌握的知识、并且在最开始的时候解决一些之前留下的问题而开设的,但是由于教师的局限性,教师的力量和深度有待加强。每次书面授课的内容都是毫无更新的,在前期没有做好准备工作,不能分析最重要的问题。学校内部实训是为了学校外部实训做准备,一般的做法都是提前模拟好外部实训会遇到的问题,但是没有考虑到市场营销的市场已经日新月异,导致在学校里面做了很多的实训,一到社会上实训就发挥不出一点效果。而在培训阶段最好接受知识的阶段就是学校外部实训。一般的学校会跟企业进行合作然后让学生去实习。但是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实践和预算等方面,往往半天或者一天就结束了培训的课程,导致很多学生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已经结束了,这样往往限制了很多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二、总结与建议

第7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专业 基础理论课程 教学改革

2002年8月24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提出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正式,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可喜成效,办学规模、教学层次都有了很大改观。然而客观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

以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为例,虽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育人理念等方面都在不断完善,但课堂教学和实践运用相脱节的现象仍大量存在,严重制约了自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传统艺术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加以改革和拓展,尤其是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做到与时俱进,是新时期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需。

一、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是培养学术应用型的人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能力应用型人才,两者具有本质的区别。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使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能力。这一导向,必然要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及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实践技能的形成与提高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指导。在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中,基础理论课程是至关重要的课程类型,不仅为学生打开了通向音乐艺术殿堂的大门,同时也是他们更深入地感受、理解与实践音乐艺术的重要基石。目前,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两大类:一是作曲理论基础课程,包括乐理、和声、曲式分析等;二是音乐学基础课程,包括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赏析等。

从以上不难看出,现今我国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大多都在套用本科院校模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目的,还是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等,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本科院校痕迹”。以钢琴表演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钢琴艺术史为例,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是和本科院校相同的《钢琴艺术三百年:从巴赫至现代的钢琴艺术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或《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音乐出版社),教学目的与内容也大致与本科院校一样,侧重于钢琴艺术发展轨迹探究与经典作曲家、钢琴作品分析。殊不知这样的教学定位与现状已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职业人才”。

“应用型”“技能型”与“职业性”等特性,使得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是实践技能的培养,都要与学生的就业导向密切联系。例如,高职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从事的是钢琴基础教学及培训工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钢琴艺术史课程,在具体教学中应着重对演奏技巧历史演变与教学理论历史传承等内容的讲解与分析,而非对钢琴艺术发展历史的深入探究。这恰恰就是钢琴艺术史这门课程在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中设置、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

二、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特性

与本科层次的艺术教育相比,由于在教学层次、教学目标及学生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开展必然有着自身的特性与要求。

(一)“高等性、艺术性、职业性”的教学特性,使得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成为兼具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艺术教育特征的综合型高等教育

“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要求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与积累。由此可见,在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熟练的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还要使其建立牢固而有效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换句话说,既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演奏技能的熟练与提高固然需要大量的艰苦训练,但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来认知与解读艺术作品的内涵与精髓,则是高等艺术教育更高的目标。

(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待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深入

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源于中专、职高、技校等,往往在文化知识、理论基础方面比较薄弱。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虽然以传授学生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但仅依赖技巧、技能的教学与训练,远不足以建立起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与良好的综合素质。而艺术修养与综合素质的欠缺,以及专业理论知识的匮乏,都可能使学生在将来的技术运用、作品理解和音乐表现等方面遇到种种困难。高职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深化的必要性亦在于此。

(三)“应用型、技能型”的培养目标,强调理论必须联系实际

与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有所不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应用型、技能型”的特质,要求高职院校基础理论课程必须紧密联系且服务于其他实践技能课程,并最终与学生的就业导向相结合。也就是说,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必须以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实践技能及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以钢琴艺术史课程为例,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不外乎从事钢琴基础教学及培训工作,从事钢琴职业演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由此可见,这一课程的具体教学中应重点加深对钢琴演奏技巧历史演变及钢琴教学理论历史传承等内容的传授,这也是与普通音乐院校相比本课程在高职钢琴专业教学中的一个特殊之处。

三、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改革措施

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兼有高等艺术教育的诸多特点。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对于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实现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十分关键。反映在课程设置方面,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加强课程间的相互联系

以“应用型”为教学目标,将作曲理论课程与音乐史学课程作为两大教学体系,相互渗透且合理安排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学到尽可能多的、有用的理论知识,防止“纸上谈兵”或“曲高和寡”现象。例如,将民族音乐概论与中国音乐史,或者曲式分析与外国音乐史课程合而为一,既能够避免雷同内容的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使学生变单调乏味的死记硬背为综合横向的整体思维,从而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二)大力建设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针对性教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选用的教材大多与本科院校无异,例如钢琴艺术史课程,教材基本以《西方钢琴艺术史》或《钢琴艺术三百年:从巴赫至现代的钢琴艺术史》为主。这类教材偏重学科理论研究,缺乏实践性、应用性教学内容,显然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悖。它们在教学过程中所暴露的弊端,已越来越阻碍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因此,编撰具有高职特色,以高职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审美素质发展为本的教材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三)与社会需求相接轨,拓宽课程知识涵盖面

当今社会对于专业音乐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以此作为高职音乐人才的就业导向,就应突破以往局限于音乐表演与音乐教育范围的惯性思维,进而放眼于艺术管理、文化传播及群众文娱等领域。这就要求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应当打破单一理论课程固有的知识面,加强与实践课程之间的渗透与联系,从而拓宽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更有广度和深度、更具实用性的音乐知识。

结语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高职音乐教育的起点与基础,其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更好地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性”“实践性”之特点以及高等艺术教育“专业性”“艺术性”之特点,建设一个既具有高职音乐教育特色又符合高职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课程体系,是现今我国高职音乐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

(注:本文为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2013年研究课题“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以钢琴艺术史为例”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庞桂南.论高职音乐理论课程教育现状及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

[2]毛肄.高职院校《钢琴艺术史》课程教学刍议[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2(4).

第8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存在问题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8)07-0066-03

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等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扩张过快、速度过急

从规模上说,据统计,到2007年止,我国高职(专科)院校已达1168所。就招生方面来说,仅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66万人,其中本科仅283万人,而高职(专科)也近283万人,约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的一半。[1] 再以2004年在校生规模来说,该年学生总数是1333.50万人,普通本科737.85万人,其中高职(专科)595.65万人。又以2004年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来说,2004年总数为239.12万人,普通本科仅119.63万人,而高职(专科)已达119.49万人。[2] 这样的发展规模,确实是非常快的。

从发展速度上说,据统计,1991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3.4%,2002年上升至15%,到2007年竟达23%。这样的速度,实在令人惊讶。众所周知,毛入学率15%是高等教育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分界线。[3] 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到15%,所用的平均时间为26年(美国30年,法国28年,英国25年,韩国24年,日本23年),而我国仅用了10年的时间。

高职教育发展规模扩张过快、速度过急,在规模和速度上超常规跨越式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会承载能力,是与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相一致的。由于招生数量的快速增加,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使得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严重不足,在师资、仪器设备、实训场所、教室、宿舍等等方面明显滞后,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高等职业院校对自身功能认识不清、定位不准

一是缺乏高职教育的个性特点,过分强调学科性,没有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大胆进行探索改革,只是对本科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删减和压缩,走不出本科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普通本科的“压缩饼干”。二是热衷于专升本,以普通高校为发展目标,追求向更高层次发展。在一些办学历史比较长,办学条件比较好的高职院校,不仅想着早日“升本”,还想着争取硕士点、博士点,甚至想着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本科院校。这无疑会在教学中强调教学的理论性、系统性,淡化、忽视技能训练。[4] 三是在校生的专升本。与高职院校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导向相适应,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不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技能、职业定位作为成长成才的目标。

高职院校对自身功能认识不清,定位不准,贪大、求全、追高,实质是办学理念模糊,忽视自身优势。

(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内涵界定不清、专业建设相对滞后

一是专业设置不切实际,盲目性比较突出。不少高职院校不考虑师资、教学硬件和教学设施,不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市场,专业设置只以近期的社会需求以及人们的职业取向作为根据,考虑更多的是学校的经济收入。[5] 二是专业内涵职业针对性不强,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专业设置中,不少高职院校盲目照抄照搬普通高校的专业名称,在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课教材方面,也完全照抄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甚至在教材的内容采用上一点都不予删减、压缩和修改。三是专业设置功利化,商业化,趋同化。过于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专业设置交叉重复现象相当严重。据媒体报道,有的高职院校近1/3的大学生在学计算机类专业,有1/3的大学生学经济类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第三产业类专业,与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急需的农、林、农副产品加工类专业等专业设置明显偏少。

(四)技能型和“双师型”教师缺乏,师资结构不尽合理

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但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达不到要求,既没有经过严格、系统的教师培训,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无疑难以适应及胜任高职教育对技能培养的需求。从高职师资结构来看,一方面是理论型、教学型的教师多,技能型、操作型教师少。如有的教师操作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但专业知识不足,缺乏授课能力。而有的教师专业知识丰富,但实践知识缺乏,操作能力不强,尤其是动手示范能力差,不能较好地进行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和实训教学。另一方面是理论课和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尤其缺乏专业带头人以及职业教育专家等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还有就是教学课时多,教师数量少。由于高职院校规模的急剧膨胀,使得高职院校师生比严重失调,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强度大,疲于应付,几乎没有时间用于自身的提高,用于科研和教学教改研究。

(五)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供与求严重脱节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形成灵活有效的教育调节机制,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更多的是仿照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使得技能型人才培养受到极大的制约。因为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基本上是封闭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采取封闭的办学模式往往导致产学研的脱节,缺乏人才培养的市场调查和行业分析,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使用、教学实训等方面脱离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从行业、企业角度看,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使得行业、企业缺乏参与和支持高职教育的积极性。[6]

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发展规模扩张过快、速度过急,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有来自高职院校自身挽救“生存危机”的需要,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国家管理不力,调控不当。要克服高职院校在规模上速度上的急剧膨胀,走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必需进行综合治理,在管理体制方面狠下功夫。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巩固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使高职教育在政策上得到扶持,经费上得到保证,社会对管理上统筹协调,建立起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使高职教育在大众化阶段继续保持健康协调发展。三是要把高职教育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成为一个以高等普通教育相辅相成的教育体系,即从初职、中职、高职到研究生层次。这样,使得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职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科学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功能

高职教育要进行科学定位,必须把握几个基本原则。一是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价值取向。无论普通高等院校还是高职院校,都必须以社会需求为中心来办学,满足社会不同方面、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需要。高职院校对社会需求的满足主要体现在技术应用方面和技能贡献方面。二是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以毕业生的良好就业为生命线。因为高职教育是一种就业型教育,必须适应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不断变化的需要,必须适应由此产生的岗位和职业不断变化的需要,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培养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能力。三是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要避免高职院校大量圈地盖楼、盲目扩张的现象和墨守成规、小富即安、不求发展的现象。在学校规模、办学目标、师资队伍、硬件设施、资金筹备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到科学合理、适当适度,高职院校必然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院校正确定位的关键是培养目标的性质定位。高职教育属于职业类教育,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但高职教育也不同于初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它是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性质定位,必须是技术实施型教育,必须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性质定位应突出职业性、行业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将科学、工程、设计等知识、本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此外,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性质定位须因地制宜,突出地方性、区域性。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不能够公式化、教条化,不能搞“一刀切”,应该把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从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才”岗位实际能力出发,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和行业特点,把区域性和地方性作为办学特色。

(三)以“双师型”为核心加强师资对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因素,教师队伍的强弱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质量的高低,建设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标志。而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关键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措施有:一是要规范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制定一些内部规定和标准,应参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业人员评定办法,着手研究、制定高职教学系列职称评定标准,从制度上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7] 二是加强对教师实践教学的培训和激励。通过继续教育,实施终身教育制度,让教师不断充实知识,以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结合短期培训、上送下派、内引外联,取得劳动人事部门及其相关部门的支持,激励教师潜心钻研业务,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三是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教师倾斜。如在确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时,要求具有一年及其以上企业实践经验,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才能考虑,学院还应采取一些相应的激励措施,让人觉得作为职院教师只有从这方面多下功夫才有前途。四是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通过分配制度改革使教师获得实惠,是学院“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为“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条件。

(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技术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术和技能。基础理论、基本文化知识以“适用”为度,重点是动手、操作、实践、应用。鉴于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的诸多弊端与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的作法为:一是加快改革和创新的步伐,与市场对接,开设实用课程,找准高职定位,将产学研紧密结合,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和就业后的跟踪调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有利于激活学校的生机和活力。以服务为宗旨,就是要服务于经济社会,走产教结合的新路,主动、积极、密切地与企业联系,鼓励学生深入生产实际,开展技术推广和技术革新等创新和实践活动。[8] 二是从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上进行规范管理。不仅要明确高职教育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还要对在影响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方面的办学定位、办学经费、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式、管理协调机制等诸多问题进行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赵沁平. 2008年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Z].省略/zhi_jiao_news,2008,(6).

[2]杜晓利.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职业教育研究,2006,(1).

[3]马树超. 2008年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Z].省略/zhi_jiao_news,2008,(6).

[4]孟昭上. 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4,(6).

[5]李益生.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及发展趋势[J]. 教育探索,2007,(7).

[6]陈恩润.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 教育探索,2008,(2).

第9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体系不完善

纵观10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历程,研究的深度、广度和西方现代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若干理论问题都没有进行科学的界定和分门别类的研究,完善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西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人云亦云,在多篇研究文献中,在同一层次上阐述同一个问题,并不罕见。例如,关于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研究,很多文章介绍其内涵和几种典型的教学方法,论述的深浅程度基本一致,没有新意。②对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中普遍运用的典型教学方法研究力度不够,单纯就一种方法进行研究,缺乏系统的归类、比较、分析,虽然强调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但忽视了综合性和互补性。③某些基本概念认识模糊,甚至出现歧义。例如关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概念认识不清,在一些研究文献中可见将教学模式混同为教学方法的现象。

(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结构体系亟待健全

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起步已有20多年,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多方的探索,但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分类依据不够科学。合理的分类是构建、完善教学方法体系的基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注重教学外部形态和知识的呈现形式,忽视了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关系,也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对象是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标准,选择教学方法必须考虑教育对象,包括教育对象的规模、参与程度等等。(2)内部的教学方法没有及时更新,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新的教学方法没能有机地融入我国职业教育方法体系之中,教学方法的内容显得陈旧。教学方法分类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选择的行为,也即教师能否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程度。

(三)教学方法改革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近年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专业建设、课程结构体系建设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有长足进展。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相继颁布了统一的专业目录或指导性的专业目录。近年教育部建构了中等职业学校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将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模式,变成模块化课程结构,增强了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柔性化,同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改变了按原有学科体系构建教材的定势,实现了教材内容体系综合化、模块化。相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展很慢,在全国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的行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于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短期利益,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从而忽视了对教学方法改革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因此,教学方法改革长期以来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而日常的教学方法改革往往是任课教师自发地进行摸索,进行局部、点滴的方法革新,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四)我国职业教育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辅助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内核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职业教育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教学模式不改变,新的教学方法难以实施。

(五)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

我国职业教育大多是由普通教育改制而来,城市与县级职教中心目前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这些学校一般是由城镇或农村的普通中学转制而来,而高等职业学校多是“三改一补”或是普通高等院校的二级学院、职教系。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载体具有明显的普通教育的特性,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采取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而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适宜采用协作教学、现场教学、能力分组制、开放教学等组织形式。

(六)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影响了职业教育学方法的改革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采取高考制,而且近年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困难,学生、家长、学校都把焦点集中到了升学率上。“3+X”或“3+综合”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是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技能考核只是附加项目。高考的方向、模式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学的运用。为了提高升学率,怎么考,就怎么讲;考什么,就讲什么。如果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以知识教育为主转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轨道,将会导致学生整体学习成绩下降,学校升学率降低,这样不仅影响学校的生存,也影响学生的前途。基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高考制的实施,任何一所职业学校也不敢放手大胆地对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革新,只能在实践教学等环节进行局部的试验,以渗透新的教学理念。

(七)现有职业教育师资素质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如下弱点,阻碍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①我国职教师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没有达到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不是经过严格的考核,而只是经过常规的认证。②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常常是一体化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例如行为导向教学法既教理论,又教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同一个过程展开。

(八)学科本位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制约了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

教学方法指向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教育的价值观决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此同时也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此外,教学内容及教材与教学方法是统一的,方法总是特定教材的方法,教材总是方法化的。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没有完全摆脱学科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尽管改革力度较大,但在课程内容构建以及整体结构上仍然带有学科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基本是本科课程的压缩,课程改革没有明显的进展。学科体系的课程与教材往往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在思想观念上就给新教学法的引进带来很大的障碍。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上普遍缺乏对新教学法的适应;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实施新教学法需要应付两种不同的课程体系,这确实是一件相当吃力的工作。

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对策

(一)加强理论研究,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体系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与探讨,从理论到实践,从微观到宏观展开深入研究,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理论体系,依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及时更新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使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的新成果能够在优化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巩固。另外,我国有着悠久的教学理论研究历史,从春秋战国到两汉,以至唐宋,出现了许多知名教育家和享誉中外的教育理论家,研究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财富,并注意将这些理论与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结合起来,构建符合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际需要的教学理论体系。

(二)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分类,完善教学方法体系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重新分类的依据要突出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教育类型的特殊性。职业教育以传授技术为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教学的核心环节,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学科教育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要目标,而实践教学主要目的是验证理论。不同的教育类型需要建构不同性质的教学方法分类体系。职业教育方法分类要充分考虑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方法应该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学科教育教学方法应突出知识传授教学方法的重要地位。(2)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一般动手能力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且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风险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参与某个项目实施的全部过程;普通教育的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较强,专注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以被动接受学科知识为主,因此,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应该比普通教育更为丰富多彩,更为灵活多样,以适合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三)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行监控和统筹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尽早把教学方法改革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一同纳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充分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改革试点提供倾斜政策,鼓励在教学中运用新方法。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机构和组织,开发研制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把教学方法改革纳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巩固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突出两点:①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以及执教的基本技能、技巧。参照国外的做法,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外聘的兼职教师等必须经过一年以上严格的专业训练,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并经过统一的考试考核才能够上岗。②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有两年以上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并且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定期到企业、公司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永远保持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发达国家职业院校一般不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择教师,都是选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到学校任教。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兼职教师除外),一般都直接来自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够在教学中自由地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构建教育立交桥,改变原有的职业教育升学考试制度

改革教学方法也要建立在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基础之上,逐渐取消高考制,实行开放制或证书制,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上述两种入学制度,宽进严出,比如英国的开发大学、美国的社区学院等。实行开放制或证书制,教师不再为应付高考而集中全部精力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也会从枯燥的课本中走出来,拓宽学习的空间,丰富学习内涵,教师将集中更多的精力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技巧。

(六)转变传统的办学形式,创造适宜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环境

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必须建立在整体办学形式转变的基础之上,因为教学方法的运用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等存在于同一统一体内部。职业教育应尽早建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转变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以及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走出课堂,转变师生角色,为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比如,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典型的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书本知识教育,摆脱书本、课堂的制约,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实施某个项目,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是指导者、协调者,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是处于积极参与状态,而不是被动的接收。因此,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原有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都需要发生结构的性的转变,否则难以运行。

教学方法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教学的其他环节构成了相辅相成的整体,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所以教学方法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方法体系的建立不单是教学论自身的问题,而是需要牵动教育教学的整体。

参考文献

[1]邢辉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职教论坛,2001,(9).

[2]吕永贵.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