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心理健康范文

孩子心理健康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心理健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孩子心理健康

第1篇:孩子心理健康范文

一、树立正确的科学教养观念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十分重视智力投资,让孩子参加特长班、速成班,渴望使孩子们成人后能以成功的姿态立足社会。然而,却忽略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无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出格”,或者以不恰当的方法对待孩子“异样”的表现,以至于最后无法教育孩子时,就出现了抱怨、打骂、惩罚,产生困惑“这孩子怎么啦”。原因很简单,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许多问题的积累都在不经意之间。正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的疏忽和误导,才使得孩子的问题积少成多,最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状况。如浩浩,5岁半,长得结实强壮,讨人喜爱。可是,他有个爱“打人”的坏毛病。小朋友和他玩不了一会儿,都会被打得“哇哇”大哭;13岁的少年徐力弑母事件等等。

因此,我们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我们不仅要以慈母的胸怀去关心每一个孩子,还要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以民主、宽容的态度走近孩子,认识孩子,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语言肯定孩子的成功;让“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和”我好佩服你!”成为孩子积极进取的动力。

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

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心理安全需要的环境,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早上入园时,老师和蔼亲切的微笑。一声友好的问候,一个自然的,就会让孩子逐渐融入一个心理安全、情绪稳定的环境,确立起新的依恋对象,开始新的社会交往。

相反,如果幼儿入园后得不到相应的关爱,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此时大多数孩子会哭泣,会拒绝,不久后哭泣虽然会停止,但仍会表现出不快乐,不主动与人交往,表情淡漠。有些外向型的孩子会以破坏玩具、打骂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怒火,这说明:一个感情温暖、心理安全的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活动室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创造条件,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的活动:如室外设置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大、中型玩具,形象逼真的动画或卡通画;室内便于幼儿随时阅读的书架、图书,幼儿自由取放的小型玩具,美工区、娃娃家等活动区域,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引导孩子在这些区域中,自己建立规则,自己设置游戏内容,逐渐学会分享、懂得谦让、合作,还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让他们放开自己的双手、双脚自由地去观察、探索:为什么肥皂水会吹出泡泡?冬天小河里的水都到那里去了?树叶为什么会从树上落下来?……让孩子放松自己的思绪,自由想象与思考。

三、组织开展多种健康教育活动

由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去。通过语言、艺术、健康、社会等活动的组织,各种游戏的开展及一日生活常规管理,有意识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如语言活动«阿文的小毯子»中阿文不管到什么地方去、做什么都要带小毯子,现实中许多孩子也有这样“恋物”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故事,设计系列活动,让故事中的阿文通过表演和感受,并附之以针对性的谈话,帮助孩子改掉“恋物”行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在游戏活动中,可以利用游戏自身的特点为孩子提供自由活动的场所:“娃娃家”的孩子今天去郊游,而且做火车去;“小餐馆”的大厨索性搬到郊外,为郊游的孩子做出可口的午餐,“游乐场”附近还有一个开心“书吧”,供郊游的孩子当然乐意光顾,不仅可以坐下来休息,还有好听的故事、好看的图书……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愉悦,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促进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帮助幼儿克服任性、霸道、孤僻等不良的个性心理倾向,在生活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及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进行健康教育活动。

四、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第2篇:孩子心理健康范文

第一,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转变观念。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 ,严而有度。

第二,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了解孩子。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一般儿童好活动、好模仿、好奇、好问,还具有喜欢成功、喜欢称赞、渴望得到同情和理解的心理等。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第三,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信任孩子。父母同子女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子女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惜;父母对子女更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第3篇:孩子心理健康范文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个老师不单是教孩子儿歌、数数、画画等的知识性教育的老师,而且还要对孩子进行做人,做事的启蒙教育。我是心理健康课的老师,我觉得,这个启蒙教育不应是言传,而应是身教。

家庭是孩子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孩子受教育的必要方面。在家庭里,父母和谐相处,互相恩爱,彼此宽容,理解,体贴,支持,主动承担家务,把握相处的本质与技巧,营造和谐快乐的气氛,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比物质富有更有价值的满足与快乐,不管在家庭还是社会上,孩子就会富有责任心,责任感。

父母勤劳,肯干,爱岗敬业。不管是务农还是参与社会工作,不耍奸溜滑,而是勤劳,肯出力,尽职于自己所做的事。在劳务中不怨天尤人,不愤世嫉俗,而是积极向上,探索求新,积极向上,以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朴实待事。孩子会从父母的行为中感受一种力量,就会不娇气,乐于吃苦,富有公民意识,自觉地确立自己的人生宏伟理想的。

父母孝敬老人。电视上有个公益广告:孩子的妈妈为年老的婆婆洗脚,孩子看到后撒腿跑出去端来一盆水说:“妈妈洗脚”。多美的镜头,多好的生活启示,多深刻的生活哲理啊!我们要好好地回味的。若父母嫌弃老人,斤斤计较,就会在孩子纯洁的心灵上落下灰尘,使孩子缺少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父母乐于助人,爱邻舍。在所生活的环境中,不论谁家有困难,凡是能帮上的,就慷慨解囊,爱人如己,把他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富于同情心。不可幸灾乐祸,更不可墙倒众人推。与邻里,同事友好相处,厚道。有事互相商量,谦让,从理解对方的角度处理问题,忧人前,乐人后。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一定会领悟出与人为善的真谛的,孩子就会形成宽广的胸怀待以后人生路上的大师的。

父母生活节俭,穿着朴素,自然美观,干净朴实本分。不着奇装异服,不奢华。这样,会给孩子以淳朴美的感染,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不再盲目的比吃索衣了。

此外,热情好客,竭诚相待,大方,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都很重要。

第4篇:孩子心理健康范文

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心得体会600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共同阅读吧!

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心得体会600字(一)通过对心理学的深入学习,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心理学的发展正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能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业余心理学家。四岁的宝宝已经能揣度别人的心思了,他知道怎样把玩具藏起来让其他小朋友找不到,还会提供错误的线索去误导小朋友;孩子会从妈妈的神情和语气上判断她在生气。所以乖乖地不敢胡闹,等妈妈高兴时,就会乘机提出要求;父母知道怎样正确地运用奖励和处罚来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都是建立在对他人心理进行观察和推论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对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感、所思和所为进行预测。这也正是心理学家想要努力说明的问题中的一部分。

心理学的开设,不是为了让人类去研究别人到底是怎么回事。而是为了让人类更了解自己,了解别人,理解别人,通过不断的心理调整,让人生达到更好的生活境界。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以及文化的缔造,关键在于人本身。社会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人心的向往和需求的发展。社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把人的愿望与渴求引导到社会总目标的规范之下,这就需要认识人、了解人、认识人的心理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既可以直接服务于个人的成长发展,同时也是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使人不断的自我完善,从而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也是一种生活本能的方式。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犹如人们如影随形的朋友一样,心理学已不仅仅是生活的调味品,而是生活的必需品,它渗入了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对我们每一位开放教育学生来说,在职学习都是一段难以忘怀的人生体验,在学校里或工作中,当开放教育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去追寻自己的理想之梦时,会发现生活之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此时,以积极的心态、精心的准备去迎接新生活的挑战,将会成就新的美好人生。现代社会,职业已不再是简单的个人维持生计、养家糊口的手段,而是个人寻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分工的日益精细、用工体制的变革,人们不再向往那种稳定而无创造性的职业,不再固执于那种从一而终的工作方式。岗位、职业的变动,不仅是人们实现工作理想的整个过程,更是人们不断调整、不断适应、不断提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位置的过程。身在职场,要想获得更多的成功,尽管会受到态度、细节的左右,但心理健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没有对未来的规划,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角色认同,怨天尤人,成就不了职业发展。

因此,开放教育学生应当保持健康的心理,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适应社会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阔步前进,做一个健康的、自知的、快乐的人!

有人说:生活就是一团麻,不理自乱,理还乱。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精神压力、心理疾病和亚健康正成为现代人最大的困扰。如何快乐健康的生活、如何提升生活的品质也前所未有地成为更多现代人的迫切心理需求。

积极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丁 .塞利格曼认为,除了减少人们的消极情绪,心理学还应该增加人们的积极情绪;除了帮助病患过上正常生活,还应该帮助正常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一理论生动诠释了心理学和生活的关系,探寻了个人心理的正能量对其积极人生的重要作用。

对于开放教育学生来说,紧张的学习、忙碌的工作、生活的重担,身心俱疲在所难免,关键是要获取开启生活的金钥匙,全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不在乎出发地,也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

要在生活中保持心理健康,处理好人际关系,让沟通更加和谐;要管好自己的情绪,让内心更清明;要处理好恋爱、婚姻、家庭,让爱变得充实、温馨;要做到健康的休闲,让生活更加精彩;要灵活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将压力变成动力,让人生更加精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自身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的许多缺点与不足,今后,我将努力改掉自己身上的这些坏毛病,提高自己!我相信,我的人生之路将更加精彩!

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心得体会600字(二)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对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四、抓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有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妒忌、自卑、不合群等行为。然而,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并在学校上对家长开展如何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引导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从而培养孩子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总之,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心得体会600字(三)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就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这次我有机会参加心理健康学习,真实感受颇深!

一、教师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一)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

(三)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

(五)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

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以良好的心态感染学生

我们要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较强的感染力,要以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对所任学科的深厚感情,去感染影响学生。努力做到教态亲切、热情、和蔼可亲,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教学方式、方法要直观、形象、丰富多样,富有趣味性。要创设一个团结互助、好学上进的集体风气,使每一个同学在良好的集体环境里成长。

当然,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我们的教育教学与应试教育思想的碰撞,产生了不少问题,问题的出现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决,如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选择怎样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学习评价难以操作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果能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最终一定会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学生总有一些不良的现象,如逃学、早退、迟到、作业不按时完成、上课搞小动作、做鬼脸等现象,无时不展现在你面前。此时,你的心情又如何呢?是气愤、激怒、伤心,非想揍他一顿,还是用乐观的心态来教育他,我想,教育学生需要耐心和宽容,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学生,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去对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静心去寻找自己错误的原因,真正体验到自己的错误给别人带来的伤害有多深,我想这样的耐心和宽容教育学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何偿不用呢?

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心得体会600字(四)假期不知不觉得来到了,这周,我来到了北京,参加青爱工程的种子教师培训会,青爱工程基金会把培训地点选在了北京市昌平区的香堂文化新村,没有到这里之前,觉得是很近,不会太远,结果没有想到,3:40分到的北京,到达香堂目的地已经是晚上七点了,也许北京就是这么大,倒了四条线路的地铁,最后还坐了半个小时的公交和的士。觉得这也是一种经历吧,每一次出发,都要去不同的地方,路途中的跋涉,也是一种体验。香堂这个地方有个圣恩禅寺,在离寺庙不远的地方,有我们住宿、吃饭和培训的教室。吃的都是素食,上课坐的课桌也是返古式的地垫和矮小长桌,大家席地而坐,好有一番赏古论今的感觉!

这些天的培训安排的很紧凑,学到的更多的是如何给学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及性教育课程,在这之前,我对艾滋病的了解没有那么深刻,也没有想到近几年我国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尽然是青年学生,在他们对性没有了解的情况下,就这样因为自己的盲目从而步入了深渊,然后引发了一系列的生理、心理问题。

现在,我把培训中的一些知识和大家一起分享:

对于孩子向老师、父母提出的一些性知识方面的问题,大人应该不要避讳,该怎么回答就怎么回答,对于孩子来说,越早知道越好,因为知道知识了,才有能力去预防。

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把对学生的教育从教育慢慢转为心育的时候,学生就会多一些被关爱,多一些人格上的完善

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真心的回答,而且内容尽量是积极引导,但也要给孩子们呈现现实中的一些情况。不要完全呈现美好,让孩子们对不好的后果要有预期

很多时候,来访者来咨询,在来访者问出问题之前,其实来访者内心已经有答案了,只不过他是想来诉说,并且希望能得到支持。

当孩子们来咨询室问及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急于告诉孩子答案,而是试探性的问问孩子你为什么会对这个问题这么好奇呢?类似此类的问法是想去探索孩子问题背后的动机和背景到底是什么?

培训中,越来越深刻的感觉到全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在国家日益繁荣发展的今天,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高分的人才,而更多地是对一个人全方面素质的要求,所以我觉得动力沟通在这个时候发展,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就是要让人们心理健康,内心和谐安定。

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心得体会600字(五)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_。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_,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此外,政治老师也要当好学生心理教育的主导教师,作为学校也应将这一教育职责抓在手上,让教师协同参与,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龙凤中学实行开放周,把学生家长请到学校,与学校老师一道共管学生,效果明显,其经验十分可取。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4)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6)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3、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第5篇:孩子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单亲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编号:[c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其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现在的社会状况和从前的社会状况有很大的变化,很多成年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面前,都会有茫然无措的感觉,更何况刚刚成长的缺乏完整的家庭温暖的青少年。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的很明显,有的是隐性的。

(一)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据调查表明,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学校中的双差生,由于不良的物质生活环境,他们的智力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父母离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碎了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因而也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尤其对青少年来说,随着青春期发育,他们在心理上和情绪上都难以经受得起父母离婚所带来的痛苦、挫折和失望。据我们所了解,近年来青少年离家出走和自杀现象日益增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分离,家庭破裂。

(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家庭是子女最早的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如果把子女置于之中的保护机能叫做母爱作用的话,那么,理智上的管教机能就可以是父爱的作用了。所以说,家庭中的教育功能是由父母双方来承担的,如果父母缺少一方,就会表现出家庭教育功能的欠缺。有些单亲家长因其子女失了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便对子女过份地宠爱娇惯,而不能正常地给予管教;有些单亲家长视其子女为累赘包袱,漠不关心,甚至歧视和粗暴虐待。而更多的单亲家庭却是处于一种无暇顾及的无奈之中,他(她)们往往一人承担抚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常常是力不从心,自然对其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不够。这成为单亲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一个普遍现象。

二、如何应对这些现象 近年来,我学区各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在家长学校的指导和关怀下,就单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途径进行有效的研究与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地方法。以关爱为核心,家长从榜样教育、环境教育二个角度展示给学生,促使孩子克服障碍,进而达到孩子了解自我、信任自我、满足自我健康素质的目标,走出心灵困惑,去迎接学习、生活的新挑战。

(一)、建榜样树形象 我们知道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首先,与父母的心理素质有直接的关系。家庭残缺,孩子失去赖以发展的安全和谐的环境,单亲家长更有必要以良好的素质,给孩子树立光辉的榜样。同时家长要努力学习,提高现代家教水平,掌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以自我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如我校家教委员会,组织家长学校100多名学员人手一册由徽县城关学区家长学校编写的《家长关心的12个话题》。帮助家长更新观念,了解学生动态,以自身优良的素质,高尚的人格,对孩子心灵的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优化亲子的关系 。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亲子关系的优化是家教的保障,要求家长倾心关爱而切忌溺爱,适度的要求而切忌拔高。可见溺爱是家教的隐形杀手。有的家长离异后,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他出类拔萃,弥补自己心灵创伤。单亲学生刘某,父亲是机关干部,要求孩子每次必考全班第一名,但这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全班中等,她整天活得胆颤心惊,结果产生考试焦虑,甚至萌发轻生的念头,那敢跟家长交心谈心。可见过分“严”爱也是破坏家教的祸根。因此关爱,要努力营造民主、向上、和睦的氛围,才能优化亲子关系,开启孩子心灵之窗。从而为家庭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优化教育情境 孩子良好心理的培养,有一个过程,对于单亲孩子,本来父母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易产生一层情感的“隔膜”,要到达理性理解,就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因此家长更应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溶化“隔膜”。在亲子情趣共鸣基础上,实施心理引导。①找好契入点:如看电视《宝莲灯》后,轻松引入母爱的话题②创造情景,如孩子爬山、参观动物园,从中教育孩子要努力,遵守社会公德,陶冶美的情操;③制造氛围,生日、节日、纪念日,祝贺喜庆节日,教育孩子尊老爱幼,礼仪诚信;④创造条件,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与人相处,培养团队精神;⑤引发兴趣,多讲世界成功人士的故事,教育孩子成功来于艰辛。平等温馨中对孩子心灵的雕塑水到渠成。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同时,应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等方法沟通师生情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以倾听的方法让他(她)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矛盾情绪。然后再对过激的情绪进行正确指导。以他(她)的聪明来鼓励他一定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以树立自信心。此外,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帮助解决他学习上的困难,尝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辅导后记:

第6篇:孩子心理健康范文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培养良好的情绪情感

1.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家庭教育环境在孩子的成长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个在良好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和一个从小生活在恶劣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养成的习惯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离异家庭子女在经历父母离婚的过程后,不仅饱受失去父母之爱的痛苦,而且耳闻目睹许多欺骗、被欺骗的现象,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消极色彩,造成情绪焦虑、精神紧张、反应失常等异常情绪。

面对这些孩子,我们尽可能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在学校,我们应不露声色地让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同学给予他们帮助、关心、支持、信任,和他们在彼此之间建立起亲密关系,逐渐淡化父母离异后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痛苦。同时,密切联系他们的家长,让新的家庭成员也能在情绪情感上与孩子协调一致,心理相容,形成相互满意、喜爱的融洽关系,让孩子们在融洽的人际关系里学习,为培养他们的良好情绪情感创设条件。

2.维护应有的社会地位,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离异家庭子女易自卑,他们对人对事都比较敏感,有戒心,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事物,他们会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态度,只要稍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就会变得自暴自弃或嫉妒愤恨。因此,我们要运用情感的力量,积极创造教与学的最佳情绪和环境,正面诱导,逐渐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在师生间先架起感情的桥梁。同时,给他们一个表现自己长处的机会,使他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和体验到家庭般的集体温暖,使他们增强自信和自尊,恢复自爱和自强,激励起学习、生活的勇气,引发起积极的心理效应,让情绪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

曾有一个叫杨涵的孩子,其父母都是医院的医生,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心情开朗、充满朝气。可惜的是在孩子读四年级时,父亲有了外遇,然后与母亲离婚了。跟随母亲的孩子从此进入了另一个极端:情绪极其低落,心情郁闷,不想与任何人交往,陷入了自己孤独的世界里。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与他谈话,他要么不开口,要么就直接拒绝我。无奈之下,我分头找了他们的父母亲,同样焦急的家长很配合,表示一定努力让孩子摆脱困境。我在班里不着痕迹地让同学们多走近他,安排班长与他更深入地交朋友,在有意无意中让他知道:父母离异既已成事实,就要正视它,并设法让自己和离异后的母亲都生活得更好些。多管齐下的教育,使孩子慢慢走出了父母离异的阴影,重新做起了阳光少年。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性格

有调查报告显示: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危机问题最突出的是不良情绪和性格。儿童的个性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成人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

对孩子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被模仿者的精神价值、思想倾向、态度、品格,容易被孩子领会和接受,形成相应的世界观。孩子常把在心理上、时间上、空间上与他们最接近的人,以及他们崇拜的人作为仿效榜样。父母是他们第一个榜样,同样,教师的榜样力量也是不可低估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特别亲近,信任老师胜过自己的父母,认为老师所说的绝对正确,他们把老师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处处效仿。当父母离异使孩子的第一榜样轰然倒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具有榜样的力量,其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启示作用。

记得有一位一年级的男孩陈扬,父母在他读幼儿园大班时就因某种原因分开了,小孩跟随奶奶生活。或许是心里没有了安全感,上了小学的他受不了与奶奶分开一天,导致每天上学来到校门口就哭着、闹着扯住奶奶的衣角不肯放手;好不容易带进学校,走进教室,却不敢接受老师的提问,更不敢接受班级的任何工作。这怯懦的性格让大家很头疼,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就像母亲般地安抚他,有耐心、有毅力、坚持原则来教育他。经过一学期潜移默化的以身作则的影响,孩子明显地改变了,之后,老师有意无意地推荐英雄书籍给孩子阅读,跟他互谈感受……一年的不懈努力,陈扬的性格缺陷终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变得通情达理多了。

三、种植宽容和爱心,扶植健康的心理

1.心理疏导,调整心态

父母离异的孩子一般不愿向别人说心里话,长期压抑在心里,就成了一种心理负担,会产生心理疾病,对他们进行有效及时的心理疏导是很有必要的。对父母的离异,孩子的想法总是单一的,他们有时会钻进死胡同,想法偏激,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在心理疏导中,我们更多的是要让孩子正确对待父母的离异,尽力让他们明白:如果父母双方长期无力解决他们的冲突,或者结合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双方及时分手或许是修正错误的最佳选择。如果父母不离婚,凑合着生活,他们经受无休止的感情痛苦不说,伤害最深的还是做儿女的。再则,离婚也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所以,做儿女应该尊重父母自己的选择,调整好自己的生活和心态去面对这种改变。

2.关心帮助,树立信心

离异家庭子女因父母离异,缺少父母的关心、爱护,在学习上,甚至在生活上都有困难。所以在学习上,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利用课余时间多辅导,给他们“开小灶”;上课时多关注提问,多给他们练习的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在点滴的关心中感受到温暖,增强他们对生活、学习的信心和勇气。针对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孩子,我们更要及时地给予物质帮助,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对他们出现的偏差行为及时地予以修正,引导他们在文明健康的轨道上稳步发展。

总之,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问题。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我们要创造良好的环境,采用有效的方法,抚平其心灵的创伤,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文汇报》.2008年10月7日.

第7篇:孩子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智障孩子;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2

智障孩子由于自身存在的缺陷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带来心理方面的障碍和不适当行为,如自私自利、心胸狭窄、性情暴躁、胆小怕羞等不良的性格,有时还会出现自我封闭、攻击行为、倾向、性早熟等不良的行为。[1]本人从事培智教育工作11年,深感作为特校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走进这些智障孩子中间,给予他们及时相应的干预,促进他们朝着积极、健康、完善的人格方向发展,帮助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一、影响智障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社会因素

当前,在以正常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保障系统中,社会对智障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广泛和复杂的。我县自1999年创建特殊教育学校,2001年开办培智班,至今已陆续招收了七、八十名智障孩子。通过十几年的宣传教育,人们对智障孩子的眼光虽然有所改变,但偏见与歧视依然存在,智障孩子走出校门仍不时遭受旁人异样的眼神、嘲笑和作弄,而智障孩子毕业后无法就业和未来得不到保障也成为摆在特校面前的大难题,如从我校毕业的智障学生韦恩、梁理由于找不到工作,再次流落街头;覃贵、韦仕、秦秦则由于害怕在社会上被人欺负,不得不再次回到学校接受老师的“管护”……还有这两年有关“黑砖窑”雇用智障人士做苦工以及残疾孩子被人“操纵”在大街上行乞的新闻报道更是令人触目惊心!智障孩子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前显得手足无措,无从应对,使他们人格的健康受到了非常大的伤害。

2、家庭因素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个先天素质发生障碍的孩子,如果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其心理也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发展:如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和谐、融洽,父母对孩子的残疾能够理性对待、教育方式积极,这些条件有利于孩子情绪的稳定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安全感和温暖感,相对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反之,生活在不良的环境中,受到不良或消极的教育,其心理问题则相对突出:如单亲家庭或家庭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父母性情暴躁、对孩子不是过分溺爱就是干脆放任自流、教育方式消极,在这样条件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爱冲动易发脾气,有的甚至具有攻击,会无缘无故地打别的同学等。

3、智障孩子自身特殊的心理因素

智障孩子由于自身生理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与正常孩子相差甚远。而这些严重的障碍,往往得不到正常孩子的接纳,不能融入到正常孩子的生活圈,也使得他们没有朋友,尤其是没有智力正常的朋友,他们或性格孤僻,不合群;或过分依赖、固执任性;或容易情绪紧张、压抑;或消极、沮丧、喜笑失度……可以说,几乎每个智障孩子都无一例外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二、智障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校,最令老师头痛的是,智障孩子经常会无端激发一些突发事件:有的孩子自卑孤僻、敏感多疑、不想上学、动不动就攀爬围墙外出;还有的孩子有严重的暴力倾向,稍有不顺就会暴躁不安、乱摔乱打或捶胸、打头、咬自己的身体、撞墙等自残;更有个别孩子还出现了说谎、逃学、偷窃、欺骗、故意捣乱等行为,究其原因,是因为智障孩子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没有意识,不会辨别,也不会诉说,他们内心的焦虑、迷茫及无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排解,积聚于心,表露于行。这些心理疾病不仅使他们本不健全的心智更增加了负荷,也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困扰,对他们以后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三、措施及对策

1、全面了解和掌握智障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

全面了解智障孩子身心特点与水平差异,是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2]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智障孩子心理发展遵循的规律与正常孩子无异,他们也需要爱和尊重,需要赞赏和鼓励,渴望得到承认和关注。作为教师,只有懂得这一点,才能教育好这群特殊的孩子。当然,智障学生也有个别差异,每个年龄段的心理、行为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老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地了解和关爱,并采取针对性的方法,有的放矢,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利用好主题班会活动课

班队课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就智障孩子的特殊心理问题设计一些主题班会:如在一次“我能行!”的主题班会中,针对性情孤僻不合群、自卑、缺乏自信的孩子程程,我先让同学们帮程程找出他的优点来。当提到程程有什么优点时,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程程很遵守纪律,程程团结同学,不打架不骂人,程程还会做好事,帮老师送作业到办公室,捡到东西会交给老师等……虽然听到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赞扬,程程还是不说话,但看得出来他心里很高兴。临下课时,我提出让程程和大家一起来玩游戏。在大家热情地邀请下,程程半推半就地很快融入了快乐之中。通过这次班会课,拉近了程程和大家的距离,以后每次开展活动,程程不再那样抗拒大家的邀请了,性格也越发开朗自信了。

3、在日常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智障学生心理问题的纠正,要求我们老师要做个有心人、细心人。日常生活中蕴藏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老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抓住转瞬即逝的教育时机。如我们班上的王京平时有说脏话的习惯,老师怎么纠正也改不掉他那个坏毛病。有一天课间路过教室,听孩子们正在谈论他们最崇拜的明星,当听到王京说他最崇拜李小龙和周杰伦时,我走了进去“我也喜欢他们两个!可你们知道大家为什么喜欢他俩吗?”孩子们摇遥头,我接着说“他们俩不仅长得帅,功夫也了得,歌唱得又好,还有就是他们俩从来不骂人不说脏话,所以大家都很喜欢他们。”然后我把话锋一转:“你们觉得我们班里谁长得最帅?”孩子们回答:“韦忠”“小志”……我先是赞扬了其他几个孩子,到王京时,我故意略为迟疑了一会,然后稍作夸张地说“哇!大家发现没有,我们班的王京可真是太帅了!可以说是我们学校的大帅哥了!你们瞧,他的脸是不是有点像李小龙!还有这头发,多像周杰伦!真是帅酷了!可是……我怎么老感觉他还有一点跟他们俩不一样的地方,到底是哪里呢?”看得出来,王京有点着急了,这时有学生说“他喜欢说脏话!”“嗯,对了,就这点不像!要是把这个改掉了,就和李小龙、周杰伦一样帅了!”我观察到,王京此时脸都红了,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错了!”从那以后,他说脏话的慢慢少了。

4、开通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智障孩子情绪和情感的发展至关重要。我校在培智班开班前,曾对一些孩子做过家访,发现不少家长除了满足孩子正常生活需求外,对其他事情几乎不愿意多管,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更是知之甚少。要想让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首先必须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3]我校的做法是,在孩子入学之初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让家长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希望家长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其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成长,同时给予积极的、向上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矫治智障孩子不良的心理和行为,除了要依靠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帮助,社会力量的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我们社会还没有形成一个尊重残疾人的良好氛围,他们就好像是生活在我们现代社会的边缘,抛弃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强烈,对未来缺失信心,意志消沉等心理问题随之产生。因此,特校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宣传工作力度,还要通过多种途径,争取在康复、助学、就业等方面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共同营造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在这些方面,我们环江特校就做得比较好: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开展一系列活动――与普校的“红领巾手拉手”活动、与多家单位的联谊活动等,逐渐让社会了解特殊学校、了解这群特殊的孩子,并给予他们关爱和理解,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找回自信,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事实证明,智障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培智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师,只要给予适当的教育,就能使他们的智力缺陷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补偿,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关注智障孩子的心理健康,才能让智障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1]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医学》,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年

第8篇:孩子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初中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生活场所,孩子的社会性发展首先从家庭开始。通过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抚养与教育,孩子逐渐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掌握了各种行为规则和社会规范。但在诸多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是最重要的一个。因此,本人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测查了我校初一、初二、初三616名学生,目的在于探讨初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的特点及其对子女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1研究对象

被试对象为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学生共684名,收回有效试卷616份,有效率为90%,其中男生282名,女生325名,初一230名,初二318名,初三68名,平均年龄14±1。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由瑞典Perris编制,我国岳冬梅等人翻译修订。包括父亲养育方式六个因子:(FF1)情感温暖、理解,|(FF2)惩罚、严厉,(FF3)过分干涉,(FF4)偏爱被试, (FF5)拒绝、否认,(FF6)过度保护; 母亲养育方式5个因子:(MF1)情感温暖、理解, (MF2)过于干涉、保护,(MF3)拒绝、否认,(MF4)惩罚、严厉,(MF5)偏爱被试。

1.3施测程序 对被试进行量表施测,采用SPSS10.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1.4统计分析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父母养育方式的性别差异比较

我校初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在性别上只有M1(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1.

2.2父母养育方式与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从表1-2的结果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中:父亲采取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F2)与学生在心理健康诊断上的总的焦虑倾向、孤独、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的焦虑呈显著的正相关;父亲的拒绝、否认(F5)的教养方式与全量表的总焦虑、分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和冲动倾向焦虑呈显著的正相关;总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方面的焦虑与母亲采取情感温暖、理解(M1)的教养方式呈显著的负相关;母亲的过于干涉、过于保护(M2)的教养方式与学生的总的焦虑倾向、过敏倾向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母亲的拒绝、否认(MF3)的教养方式与总焦虑倾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呈显著的正相关;母亲的惩罚、严厉(M4)的教养方式与总焦虑倾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3讨论

初中学生的一般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自责、恐怖、冲动和对人焦虑较强,这说明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爱的需求和受到承认的欲望未能得到满足,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性,缺乏适当的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技巧,这在当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引起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同时本测评结果还显示出初中生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在身体症状焦虑过高,这与国内的一些学者的研究一致。在男女性别因素的比较过程中,女生学习方面表现出了更强的焦虑,她们比男生更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然而在学习方面过强的焦虑,又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家长对于学习焦虑较强的女生,应适当降低对她们的一些要求,设法改善其学习环境,促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上,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对男孩的消极教养方式更多,主要表现在父亲倾向于惩罚严厉,母亲倾向于过于干涉保护,父母亲的拒绝和否认等,这可能与对男孩寄予了更高的要求有关,这与国外的报告父母往往给予男孩更多的关注相似。

父母H对孩子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将会导致子女的焦虑增加,如父亲采取惩罚、严厉,父母亲的拒绝、否认,母亲的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会导致子女产生孤独、冲动、对人焦虑、圣体症状的焦虑等增强,这是由于一方面子女受到父亲的惩罚后,有的孩子不敢表达对父亲的愤怒,便把这种焦虑压抑下去,但一想到这种焦虑时又会感到痛苦,于是便以身体的疼痛来进行掩饰;有的则从父亲的惩罚中学会了攻击,从而表现出冲动倾向,影响其人际关系,使自己显得孤独。另一方面父母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还会使子女因得不到承认而缺乏信心,进而使自己退缩和封闭而表现出孤独,对人交往经验欠缺,对人对事表现出敏感、放心不下等;母亲表现出积极的教养方式,温、理解则会使上述的焦虑减轻。因此,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明显的。

4..建议

4.1注意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家长进行宣传、培训,一方面转变他们的教养态度,积极采取良好的养育方式,另一方面提高教养的技能,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和策略,多采用民主性、保护性的教养措施,减少过度的惩罚、斥责和拒绝,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4.2在学校和社区建立儿童心理保健系统,有计划地对需要帮助的儿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或团体心理训练,以帮助儿童孤独感的困扰,增加合群性与社会亲和度。

参考文献

第9篇:孩子心理健康范文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父母的心理素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情绪平稳,心态豁达,行为具有理性的父母,会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并为他们的健康人格奠基。父母是孩子整个人生重要的依恋对象。“依恋理论”认为,孩子如果在需要时,可以有一些值得信赖和依靠的成人让其依托,就会感到安全,自我感觉良好。所以,父母的心理健康对孩子具有重要意义。

相反,如果家长自身出现心理问题,或基于亲子间的信任关系破裂,将对孩子心灵造成重大的伤害。因为成年人如果心理不健康,会在不经意中向孩子传递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那么要求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就成为空谈。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巨大的精神压力,特殊的成长经历,都有可能使得家长出现心理上的亚健康状态。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从实际案例出发,探讨家长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影响。

一、家长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原生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家人互动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子女成家并成为家长后,无形中会将自己原生家庭中的一些负面元素带到新家庭中去,并给自己的子女带来新的困惑。

【案例1】小雯是一名16岁女生,自诉有两个很奇怪的症状。一是每到考试就会不停地流鼻涕,到医院却又查不出机体病变,考完试就自然不流了;二是在家里怕所有带角的家具,但出了家门就没事了。为此,家里不得不把所有带角的家具都换成圆的。 妈妈非常爱小雯,生活上对她百依百顺。平时妈妈容不得爸爸对女儿有一点不好,认为有传宗接代思想的婆家人不爱小雯,所以经常和爸爸吵架。据了解,小雯的爸爸也很爱她,只是脾气比较急躁。

【案例分析】小雯的症状来源于两次特殊事件:在小学升初中前夕,她感冒了,不停地流鼻涕,那段时间父母破天荒十多天没吵架,拇耍每到大考她就不停地流鼻涕;小学阶段,一次爸爸妈妈又因为她的事吵架,爸爸吵不过就动了手,拿起一个小板凳砸得妈妈头破血流。从此,小雯从怕小板凳开始,逐渐发展到怕家里所有带角的家具……

其实,小雯不过是以自己的“症状”表达了对父母、家庭的不满和无奈,而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小雯的妈妈。小雯的妈妈从小没有了母亲,父亲脾气不好,经常打骂孩子,但对惟一的儿子却很温和。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就埋下了女孩不被重视的种子,而且非常渴望母爱。这种从小缺失母爱的孩子在自己做了母亲之后,通常可能有两种表现:一是冷漠,即由于自己没有感受过母爱,也就不会给自己的孩子最通常的母爱;二是过度补偿,即唯恐孩子重复自己的不幸而把所有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给孩子“全方位”的爱。小雯的母亲属于后者,也就是从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阴影,使她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与丈夫无谓地争吵,对孩子过度、扭曲的爱。

二、家长的“内在小孩”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一个“内在小孩”,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理想童年的内化。父母将自己的“内在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全方位”的爱,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拼了命地对孩子好,好得失去理性,其实是在内心对自己好的一种表现,不是因为多么爱孩子,而是在补偿对自己的爱。

【案例2】A女士,医院大夫,为念高二的儿子求助。自诉孩子最近情绪抑郁,行为退缩,不愿意继续到学校念书。经过了解得知,该女士自出生就被多年未育的四十多岁的养父母领养,深感成长的路上亲情缺失,就把自己满腔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儿子,要把她没有享受到的都给儿子,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丈夫的地位也排在孩子后面。

【案例分析】这是中国众多辛苦劳碌的母亲之一,用溺爱让孩子失去自我探索机会的同时,也渐渐让他失去建设自己生活的能力,依赖、自卑、退缩、任性是其行为特征。从表面上看,A女士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实际上,是将孩子当成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这位溺爱孩子的妈妈是在补偿幼年的自己。貌似爸爸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是缺位的,其实他是被家庭忽视的,被妻子忽视的。所以,A女士首先要学会关爱自己“内在小孩”的不断成长,这样才能分清那份爱到底是谁的需要。

三、家长的文化情结

按照一般规律,当代90后中学生的家长应该大都是60年代出生,70年代接受教育,80年代开始创业。可以说,在困难年代出生让他们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部分家长在年代脱离了系统的正规教育,在改革开放年代初尝改革成果。于是,他们中有的人缺少教育但功成名就,并逐步在创业过程中形成鄙视知识又崇尚教育的文化情结,而这样的情结必然影响到下一代的教育。

【案例3】B女士,某公司老板,因念高一的儿子反复逃学上网,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而求助。该女士称自己和丈夫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各自在工作岗位上都算有些成就,不知家里怎么出了这么一个不争气的孩子,破罐子破摔,现在有时连家都不回了,还扬言读书没什么用,要求退学,想去打工挣钱,夫妻二人彻底被他打败了。

【案例分析】B女士夫妻的成功无疑是低学历高成就的典型。父母的成功无形中向孩子传达了读书无用论、金钱至上论。家长自身教育的缺乏让他们产生补偿心理,从而对孩子学习提出过高要求,直至压垮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孩子破罐子破摔,在心理与行为上都选择逃离家庭。

四、失范的家长行为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幼儿社会行为的形成与他们平时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学习密不可分。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自身如果不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那么孩子就会加以认可并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行为方式。

【案例4】小刚,男,初二学生,平时喜欢讲粗言秽语,生活习惯很不好,随地丢垃圾,随口吐痰,是寝室扣分的主要肇事者,同学们都不大喜欢与其做朋友。班主任已私下跟他交流过多次,告诫其要多注意,可小刚就是改不了这些习惯。后来一次家长会,班主任见到了小刚的爸爸,才明白什么叫“有其父必有其子”。

【案例分析】小刚的行为习惯无疑是从其父亲身上学习模仿而来。在小刚的思维里他是这样认为的:我爸爸都可以这样,我为什么就不可以? 其实,我们看看那些教育成功的家庭,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父母是多么重视从小在细节中培养孩子的个性。有的家长可能会在孩子学习时自觉关掉电视电脑陪伴孩子一起读书;有的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有的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良好的习惯,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它将成就孩子的终生,作为家长一定不可忽视。

五、家长的无形焦虑

随着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大,如今“焦虑父母”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作为中学生的家长,大致处于40~50的年龄段,工作上正处于事业巅峰,精力下降的纠结阶段,工作压力普遍较大;生活上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负重生活阶段;生理上,更年期初期即将到来,精力体力精神各方面指标逐步下降。于是,焦虑父母难免形成焦虑家庭并造就焦虑孩子。

【案例5】彤彤,高一女生,唯唯诺诺,谨小慎微,胆小怕事,情绪抑郁,周末不敢回家。怕听到父母的争吵,妈妈的叹息,爸爸的骂声,怕看到妈妈伤心,爸爸生气。自诉父母工作都很辛苦,自己也很体谅他们,但每次回家看到父母疲惫的身影与焦虑的眼神,就觉得很压抑。

【案例分析】彤彤的压抑其实是在为父母的焦虑买单。父母看似在自我承担压力,但无辜的彤彤在无形中成为父母发泄不满的间接“出口”,惊恐的眼神,失落的心灵,无助的表情是那么令人痛惜。可见,直到上高中,仍有不少类似彤彤父母的家长在家庭中有意无意地上演着形形的“情绪恐吓”,给孩子的心灵蒙上灰尘,甚至造成人格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