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师;综合素质;有效方法
面对新时代、新国情、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师应适应时代要求,走在时代前列,担当时代责任,培养时代英才,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地理是一门比较形象的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知识、认识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基础课程,是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依据。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积极的研究和实践地理新课程,从而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提高高中地理教师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1、顺应时展
时代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不断进步的,传统的地理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国家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加强高中地理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时展的需要。当前,新课程改革越来越关注现实情况的发展,如全球问题,我国改改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等,这些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的渗透到地理课程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责任已经不仅仅限于传授学生知识,而是要对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
2、为国家培养合格优秀的人才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的培养是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还没有消除干净,依旧制约着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榜样,因此,提高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必然可以有效的改善教师的教学模式,使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所具备的能力符合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保障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提高高中地理教师综合素质的方法
1、更新知识,与时俱进
地理学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设计的范围比较广泛,如数学、化学、计算机、语文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高中地理教师解决地理学问题需要具备的工具性知识,高中地理教师只有对这些知识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够对地理学的概念、地理现象的成因、分布规律等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好的为学生讲授知识。时代的不断发展,注定了知识的不断更新换代,与时俱进,高中地理教师只有随着知识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知识的更新而相应的更新,才能够为学生讲授实践性强的知识,才能够合理的联系实际,提高地理教学的实用性。不断的更新知识,与时俱进,是高中地理教师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
2、加强基本功,提高专业技能
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的引导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敢于质疑、调查和探究,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能够主动的进行学习,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能力。在这样的要求下,如果地理教师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很难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的,所以,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地理教学设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为学生答疑解惑,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因此,地理教师一定要加强基本功,提高专业技能,以更好与学生进行知识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3、转变教育理念,从实际出发教学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让教师以教学为主,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极大的制约作用,而且课堂教学效率也十分的低下。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从实际出发进行地理知识的传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际为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可以用来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学生的综合能力符合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4、树立新的学生观
在过去的地理教学中,一直是教师以教学为主,学生以接受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利的,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只是讲课,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自主性的概括和总结,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保证学生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学环节上要尽可能的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民主平等、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进步的同时,教师自己也得到知识的升华和创新。
结束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高中地理教师也必须随着新课程的要求而改变,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只有教师与时俱进的改变才能够为学生传授与时俱进的知识,才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输送合格的人才,从而保证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姝兰,凌云,潘华华. 高师地理实验课程与新课改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J]. 教育学术月刊, 2010,(06) .
关键词: 教师心理素质 现状 原因 培养途径
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赖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以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前提。当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人们对教师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发挥的作用更加重视,教师的职能价值在理念上已从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传递转向了人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塑造与完善,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将已有的人格特质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建立。
一、教师心理素质的定义及结构
素质指的是个体在先天赋予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一般认为素质包括三大类: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其中,心理素质在素质层面中处于中心位置,对素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构成教师素质的关键部分,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二、教师心理素质现状
(一)价值观偏移
目前,面对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部分教师从注重精神追求向追求经济利益或其它价值实现转变,对教育事业缺乏热情,甚至整天经商炒股,无心从教;有的教师更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借机向学生及其家长索要钱财。这种价值观的偏移,不仅是一种心理障碍,更是教师道德情感水平不高的表现,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二)职业行为问题突出
当前,在教育教学上,部分教师难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能力低下。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上,由于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至高无上思想的影响,他们难以接受新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增多
在生理上,一些教师表现出抑郁、焦虑、长期精神不振或疲乏,有的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攻击,如:打骂、体罚学生,对家庭成员发脾气,把家长当出气筒,等等。
(四)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日益严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劳动成果要在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使教师的成就感难以满足,教师劳动的付出与回报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得到平衡的。这使教师对本职工作和自己的工作对象――学生产生厌倦感,甚至不想从事教育工作。
三、教师心理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首先,教师的社会生活条件较低。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工资一直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虽然近几年国家几次调整了教师的工资,教师的经济待遇也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的格局并没有扭转。其次,教师受到的社会压力过大。为了满足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他们常常不得不在超负荷的身心压力下工作。即便如此,还是难以得到公正的认可。长此以往,最终会导致教师心理失衡,影响教师心理素质发展。
(二)学校的因素
首先,部分学校工作条件较差,教师的身心疲惫难以缓解。其次,部分学校管理中存在严重问题。教师角色模糊、角色冲突严重、工作量负荷过大或不足、时间被占用、缺乏自、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等,导致教师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烦燥等。
(三)教师个体的因素
首先,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影响到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孤僻、急躁、焦虑等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甚至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其次,教师个人能力无法适应教育改革和时代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和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这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能力水平和多方面的才能,这些要求使部分教师力不从心、压力增多,感到痛苦失落。
四、培养教师心理素质的途径
(一)社会方面
1.全社会要转变观念,正确对待教师角色。
教师被美化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这也过于强调了教师的奉献和责任,将教师角色神圣化,而忽视了教师作为普通人基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这就要求全社会在重视教育的基础上,理解教师的基本生活需求。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作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另外,还要通过宣传、社会舆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师的特定职能和规范,不过分夸大教师的作用,引导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为教师优良心理素质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构建教师心理素质培训和保障体系。
首先,提高师范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目前,我国教师主要是由师范类院校培养的,其开设的教育类课程,如教育心理学等对培养教师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一部分学生认为学好了专业知识就不怕教不好书,对教育类课程敷衍了事;教育类课程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无法适应当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生活环境,使教师走上岗位之后,无法掌握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由此可见,学校要提高学生对教育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改革教育类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其次,加强教师岗前和在职培训的力度。第一,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在选用教师时应加强对应聘者的心理素质的测试,对于心理素质差的坚决不用;在对教师资格的认定时要对教师心理素质进行量表测评,而不能以考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代替。第二,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对在职教师要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心理素质再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专业知识,并注重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传授处理压力和职业倦怠及人际交往的策略和技巧。
(二)学校方面
1.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关注并保障教师的经济生活水平,降低教师的劳动强度,真正实现学生减负,教师减压。其次,管理者应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完善竞争机制,使每位教师都能人尽其才,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
2.学校要建立教师心理素质保健机制。
目前,全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日益重视,而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却很少,这不利于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专门设立教师心理咨询中心,为教师排忧解难。学校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为教师进行现场咨询和心理测评,帮助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情绪、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同时向教师传授科学的心理保健方法,使教师学会自我调适,从而有效预防心理疾病,提高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
(三)教师自身方面
1.教师要面对现实,有正确的自我认知。
教师作为一个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才能越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与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在正确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正确评价自我,明确教师工作的价值,乐观、积极、自尊而不自卑,不悲观厌世,也不随波逐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2.教师要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
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正确对待理解自身的心理问题。要合理及时地宣泄不良情绪,培养多方面的业余爱好,重视身体锻炼与工作休闲,学会一些“放松训练”技术,如“深呼吸”法、“自我按摩”法、自我暗示等心理保健方法。教师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除不良嗜好,使生活有节奏有规律,始终轻松自如。
参考文献:
[1]方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
[2]刘勇.教师团队心理辅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
[3]曾琦.新课程与教师心理调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
[4]罗小兰.教师心理素质的理想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57-59.
[5]史克学.教师心理素质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04,(8):14-15.
[6]唐会荣.中学教师心理素质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9):102-103.
[7]王焕斌.教师教育与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J].当代教育科学,2003,(9):37-38.
[8]张春英.轮教师心理素质的油画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40-43.
[9]徐鑫.新世纪教师心理素质培养初探[J].大学教育科学,2003,(1):69-71.
[10]刘晓明,王丽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1):1-4.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素质;高校
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伴随在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少大学生产生了心理方面的障碍,因此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最直接的管理者和指导者,其心理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探讨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问题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面对一个个有着不同情感、不同需求、不同思想的学生,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大量的事实证明,辅导员如果心理素质不好,不但会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成绩,同时也会影响到自身的健康发展。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1.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影响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和近年来全国高校因为学生心理问题而出现的恶性事件,可以看出辅导员平时谈论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心理健康。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辅导员平时和学生的接触最为密切,所以对学生的影响也就最大,其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大学生校园生活质量、高校德育质量以及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还关系着高校学生培养的质量。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影响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重视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2.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与辅导员接触最多,交流最广,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有明显的示范作用,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言行举止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如果高校辅导员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可能启发、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对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1.提高辅导员的理论认识水平
辅导员在参与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形成,对高校辅导员来说是最重要的。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生活的导师,首先需要建构好自身积极健康的内心世界,树立起适应时代的、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并具备一定的思想工作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有效地辅导学生,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2.加强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
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复杂、责任重大,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力是很难顺利地完成工作的。所以辅导员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还要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常与学生交流,多理解、安慰和鼓励学生,这样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实现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所以,辅导员只有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才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3.辅导员需注重培养与学生的情感
辅导员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就需要更好地了解、理解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关注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水平和规律,学会一些调控的手段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矛盾的根源和问题的性质,真正做到尊重事实,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不然,辅导员就不能积极地开展工作,不能真正达到辅导学生的目的。
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当辅导员的心理素质过硬,学生才能够健康地成长。我们探讨这一问题的目的就是通过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影响和带动整个大学生队伍心理素质的提高,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盛鹏飞.浅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要求[J].教育与现代化,2001,11(2):71-75.
[2]胡维芳.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青海民论研究,2007,19(2):175-177.
摘 要 竞技体育不但要求运动员具有过硬的技术能力,同时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运动员要加强技术能力的训练以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还须接受挫折教育,不断营造充满正能量的训练竞赛氛围。其中,比赛中的心理调适能力尤为关键。
关键词 运动员 心理素质 挫折教育
加强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是当今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用科学的方法、专业的人员来训练。而心理训练既要有日常的循序渐进的训练,也要有临场心理的指导。
一、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论述
在当今体育水平普遍提升的情况下,运动员在训练水平、技战术能力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很多的体育竞赛往往呈现出势均力敌的态势,竞赛也常常是双方教练员和运动员斗智斗勇的过程。在技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心理素质往往成为竞赛成败的关键。可以说,当今世界高水平的运动员都是既有过硬的技术,更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做支撑,是技术和心理素质的强大综合。在对运动员的训练中,技术能力是基础,心理素质是必要条件。心理素质既包括自信自强,也包括竞赛中排除杂念,贯注于比赛,它是运动员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伴随运动员一生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二、运动员心理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
(一)通过运动训练让运动员接受挫折教育
一个人的成长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困难和挫折的。若人的成长过于顺利,往往会在下一个困难面前不知所措。我们已经有太多这样的事例。接受挫折、正视困难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态度,进行受挫教育也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对于运动员的健康成长来说,在平常的训练中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其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并通过挫折的解决而逐渐树立坚强的意志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而在受挫教育中,教练要经常安排一些较高水平的对抗赛,不断让运动员品尝失利和技不如人的滋味,让其在训练中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勇于正视这些困难,同时,教练要严格要求运动员,对其一言一行和每一个动作标准都不能有丝毫放松。
(二)通过提高专业技术增强他们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不成熟、不过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自己的技术不过关,技术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而对别人产生畏惧心理,对自己产生自责的情况。这就需要对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逐渐增强其自信心,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不外乎两点:一是天分,二是努力。当一个运动员的天资已经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唯有勤奋可以让其更进一步。这要求运动员做到两点:一是要刻苦训练,不断付出自己的汗水,把训练和提高自己的技能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完成;二是教练要对运动员的训练做好科学指导,要通过训练方法和技术能力的指导,先进训练理念的灌输,不断提高训练水平。
(三)营造充满正能量的训练比赛环境氛围
科学证明,环境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运动员来说,轻松和谐、充满正能量的训练和比赛氛围对于其心理素质的提升也有重要作用。这样的环境能让运动员明白,只要自己真心付出了,只要自己技术过硬了,就能够取得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也缓解紧张情绪。创设充满正能量的环境,要求我们做到:一是教练在训练中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对基础好的、学习能力强的运动员特殊照顾,而忽略了其他运动员,要在队中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二是在竞赛中,要做到公平、公正,确保对所有参赛选手采用同样的评价标准,不搞歧视,确保舞弊行为的出现;三是运动员之间要良性竞争,无论训练还是比赛,都要有一颗平常心,想有收获必须先要付出。
(四)比赛中正视科学的心理素质提升方法
心理素质对运动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竞赛的过程中。除了技术层面外,心理素质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因素。对于针对比赛的心理训练,主要有赛前的放松训练,主要是通过暗示、音乐等方式调节呼吸,集中精力,增强大脑对身体的控制能力;还有认知调节训练,主要是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处理的能力。对于一些心理素质很差,赛前容易出现焦虑、烦躁、恐惧等严重问题的,就要对其进行系统脱敏训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应该是平常训练和赛前心理相结合,对于特殊人员,则要重点做好赛前心理训练。
(五)心理素质贯穿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
心理素质对运动员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心理素质的训练必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应该贯穿于运动员生涯的始终。这要求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心理素质,把心理素质训练贯穿运动员运动生涯的始终,注重技术训练的同时,也要把心理训练作为一项常规系统工作。无论运动员成绩提高或是降低,都要让其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只有这样全面的心理干预,才能提高其运动成绩,让其更从容地训练和生活。
总之,运动员心理素质对运动成绩具有重要影响。在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中,要把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训练,不断提高其应对挫折的能力,提高竞技水平,以及面对生活的勇气。
参考文献:
[1] 蒋光明.论新时期技巧运动员心理素质建设[J].体育科技.2010(02).
【关键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目标
Study on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of Young Table Tennis Players
ZHU Jian-jun1,ZHANG Kai2
(1. Third High School Weishi County, Henan Weishi 475511;
2.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 Qinghai Xining 810008 )
【Abstract】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ertion of technique and tactics of the young table tennis player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a game. The essay has an overview of the effects of the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the effects of our young Table Tennis athletes psychological quality to the game in the last few years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especially through the video data observed national table tennis players’ mentality change in the critical moment of the major events of the game , it shows that mentality has an enormous impact before the game and the game process even after the end of the game. Therefore, for the youth table tennis athletes, long-term targeted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in a sens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technical and tactical training.
【Keywords】youngsters, Table Tennis athletes,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training objectives
1前言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正处于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期,接受能力强,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是磨练心理素质的有利时机,应高度重视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各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战术和身体素质都基本趋向一致,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为比赛取得胜负的关键。在大型乒乓球运动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的成绩,所以,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内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论文数量不多,研究主体过于集中在竞技乒乓球运动及高水平运动员身上。
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心理变化、心态的分析与心理素质培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类型进行分析,试图弄清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从而找出对应的训练内容。其次是对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过度紧张的原因进行分析,试图探求加强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训练方法,为今后乒乓球运动员日常的心理训练、赛前的心理准备、赛后的心理调整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为进一步研究我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与个性心理特征等若干心理因素的联系,为乒乓球运动在新世纪的重大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作出理论上的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素质决定比赛胜负
第一,通过多年来对赛前青少年心理素质变化的研究表明,乒乓球比赛前对对手战术、技术的了解,是扬长避短、树立必胜信心的首要条件。随着乒乓球技术越来越向近台、凶狠、积极主动进攻方向发展,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更应该锻炼其自身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团体赛更要料敌如神,才能做好排兵布阵,从而做到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第二,赛前平静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是乒乓球运动员积极进攻的基础。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不管是年纪还是阅历上都处于成长期,对赛前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尤为重要,青少年心理的特点表现为不稳定、情绪化、易焦虑,这都会成为影响比赛的不利因素。针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特点,制定长期、稳定的训练方法是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关键。
3.2比赛过程中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的微妙变化
比赛的过程中,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上会有很多的微妙变化,例如对手技术水平的高低,教练员的临场指导,比赛场地的差异,裁判员公正程度等,都会影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变化。所以能及时调节好比赛时心理的微妙变化成了关键。乒乓球冠军邓亚萍,虽然个子低,但在人高马大的外国运动员面前,除了发挥高超的技术水平之外,还有“拼命三郎”的精神,正是这些帮助她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多次夺得世乒赛冠军,并且在奥运会上一人独得两枚金牌。
从乒乓球比赛过程来看,影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的因素还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点:
3.2.1对手技术的高低
如果对手是自己的手下败将或者技术方面不如自己,容易出现轻敌的态度,懈怠比赛,从而忽略技战术的细节和比赛的连续性;如果比赛进程我占上风,则会出现骄傲自满的现象;一旦比赛失去控制,就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从而失去这场比赛的主动权。例如在第12届亚运会乒乓球比赛中,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以1:2败给香港队队员陈丹蕾,而以往比赛中,陈丹蕾一直输给邓亚萍,所以她改变了战术,多发长球打相持,相持中争主动先扣杀,这种搏杀型的打法令邓亚萍心理准备不足,她依仗半个月前刚刚胜过陈丹蕾的优势想先声夺人,不料欲速则不达,反而以10:17落后;当18:18以后,陈丹蕾心态正常,以22:20赢了第一局。虽然第二局邓亚萍以21:7的悬殊比分取胜,但终因心理因素丢失了决胜局,中国女队团体赛失去第一分,香港队形势看好。第4场还是邓亚萍出场,迎战香港队的齐宝华。开局后,邓亚萍小心谨慎攻防,以17:10领先,谁都以为大局已定,不料厮杀惯了的邓亚萍觉得不过瘾,非想打几个漂亮的扣杀显显乒乓女皇的威风,心理的失调导致技术上的失常,反而以19:21失利,多亏教练及时指正,调整后的邓亚萍接连以21:10和21:8连胜两局,为中国女队夺冠奠定胜局。这些告诉我们,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变化多种多样,但是这些微妙的心理变化则决定了整场比赛的胜负。
3.2.2比赛中占据主动权
根据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分析,发现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有着急于求胜,易骄傲自满,占据上风时洋洋得意,注意力分散,满足于暂时的小胜利,一旦局面失去控制,就会意志松懈,失误增多,关键球处理随便,导致整场比赛的失败。但是大部分优秀运动员会保持比赛中心态的平稳,和战术的灵活运用,从而压制对手的发挥。
3.3国际乒联新规则对我国乒乓球训练的影响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是我国乒乓球储备力量,随着国际乒联新规则的出台,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中应认真学习和理解新规则的实质并尽快适应,尽快走出新规则对于运动员们技战术的影响。世界乒乓球运动水平的整体提高,表明乒乓球这项运动也将成为大负荷的运动项目。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调节能力直接关系到能否取得比赛的胜利,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容易在青少年乒乓球训练中被忽视的工作。新规则11分制度的改革缩短了比赛时间,方便了电视和网络的转播,更增加了比赛的偶然性和风险性。
3.4培养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原则和方法
3.4.1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原则
(1)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现及时处理
在乒乓球比赛之前就要做到防患于未然,提前处理要发生的问题。针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和技战术的不同,在赛前就要教会其自我调节的方法,争取赛场上将技术发挥到最好。
(2)做到长期系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
青少年乒乓球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其技、战术的训练一样,都必须经过有计划的长期训练,才能在比赛中得以发挥。如运动员的赛前焦虑,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的心理状况,都得通过长期的、有计划性的训练来完成。
3.4.2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
(1)学会自我放松和减压
比赛中如果发现心理过于紧张,则会导致肌肉僵硬,全身发冷;而心理放松时,骨骼肌也会自然放松。这是因为大脑与骨骼肌具有双向联系的功能。乒乓球比赛具有快速、多变、激烈特点,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学会身心放松和减压特别适用赛前进行,通过一些手段使队员全身心集中于本场比赛,从而消除紧张和疲劳感,但减压和放松也要适可而止,否则会出现赛中懈怠的情绪出现。
(2)队内对抗比赛训练法
队内的对抗练习目的是通过对抗比赛来熟悉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作出及时的处理和调节,从而提高队员在赛中处理临场问题的能力,不至于因为一定强度的刺激和局面一时失控而失去整场比赛。队内对抗练习需要选择不同的对手作出不同的分析,从而了解各种打法和战术,提高自我应变能力。
4结论与建议
青少年乒乓球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有计划性的抽象技术,但它又是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必修课。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又不可懈怠的任务,教练员通过长期的实战经验和临场心理的微妙变化作出详细的训练计划,进行各种针对性强、有计划的长期训练,从而提高我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为我国乒乓球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禹雪璐.乒乓球比赛节奏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9(04).
〔2〕苏淼.乒乓球比赛中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1(11).
【关键词】素质拓展;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一、素质拓展
(一)素质拓展的内涵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素质拓展以培养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帮助激发成员的潜力,增加团队活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达到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二)素质拓展的目的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一些大学生自我为中心,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很薄弱,这些都会形成他们步入社会的绊脚石。对此,大学开展素质拓展不仅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且历练他们心理、身体和品行。通过一系列充满智慧、富具挑战的素质拓展,激发和提升大学生的团队潜能,进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应变能力等多方面素质。
二、心理素质培养的内涵
从心理学教育讲,心理素质包涵:情感、意志力、信心和韧性等等。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各环境中都重视对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这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三、素质拓展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
心理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它的提高将有利于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培养重点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人格特征、坚定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如果缺乏合适的途径,致使其发展速度缓慢,实效性不够,而素质拓展所采用的活动方式更有计划性和针对性,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那么将素质拓展引入高校心理素质培养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因为素质拓展对开阔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加大心理素质培养的受益面,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素质拓展可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积极、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行为中,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二,素质拓展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和品行,提高大学生的承受能力;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行,就能自觉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来克服困难,排除各种障碍,直至实现预定的道德目标为止。素质拓展不仅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行动目的,还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以增加其意志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实践中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从而有利于锤炼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促使他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再有,素质拓展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通过素质拓展,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心理素,既帮助了大学生完善自我,增强合作意识,又满足了大学生及时充电和参加社会实践的渴望与心理需求。
四、素质拓展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措施
素质拓展作为一种心理、潜能和管理技巧的综合训练,通过人格塑造、角色培养、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的建立等方面,将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将成为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的途径。
(一)将素质拓展活动融入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后,在适应学校环境中都需要一定时间,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接触身边的同学会成为他们融入学校氛围的第一步,通过开展新生的素质拓展,不仅能够让他们彼此加深了解,促进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还能起到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相互信任等方面的作用,进而有利于顺利开展学生工作。
(二)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系
将素质拓展融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中,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通过素质拓展丰富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让学生从娱乐中,领悟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增强自信,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节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激发潜能。
(三)成立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营
建立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营有利于构建规模化的素质拓展训练、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有助于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和场地设施开展活动。
(四)注重教师队伍培训
为能够通过教师对学生教育管理这一途径,并长效的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和心理素质培养,教师应该首先掌握拓展训练的基本知识,了解拓展训练的目的和内涵;同时,到校外的拓展训练基地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初步了解拓展训练后,结合大学生特点,将素质拓展的方法与高校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摘 要 乒乓球运动是一种易受心理影响的运动,其心理训练,是现代乒乓球运动员训练的重要组成成分。本文通过分析心理因素在乒乓球比赛中的作用,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结合“乒乓球”“心理学”运动员的心理调控的特点,来诠释心理素质在乒乓球比赛中的重要性,从而使教练员和运动员充分重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比赛中学会熟练把握和运用这一因素以取得更好的成果。
关键词:心理素质 乒乓球比赛 自我调节 心理训练
心理因素是影响运动员训练、比赛的重要因素,做好运动员的专项心理技能训练既是提高运动员技、战术水平,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需要。对于一个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参赛运动员竞赛的胜负往往取决于他们的心理优势,心理水平的发挥是竞赛取胜的重要因素。
一、心里素质在乒乓球比赛中的重要意义
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1]。随着乒乓球技术的飞速发展,比赛对抗性的日趋增强,一场比赛的胜负往往仅取决于一、两分球的得失。在比赛最关键的时刻,决定胜负的因素不是你所掌握的技术,而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整场比赛的失利也许只是一念之差。
二、乒乓球比赛中心理素质的运用
(一)比赛前的心理准备
要想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平时训练的技战术水平,就必须制定好赛前的收集、了解有关比赛的条件、规模、方法、时间、地点及对手的打法、技术、战术和心理特点的情报,可以使运动员做到知己知彼,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或比赛计划,做好充分的技战术准备,提前做到心理有数,从而增强自信心[2]。信心不足和信心过度都会给比赛带来不良影响。
(二)比赛期间的心理调控
比赛期间,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运动员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控。
1.冷漠状态的自我调节
冷漠状态指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情绪低落,不积极,没有兴奋感。遇到这种情况,应以实际的进步和不足来激励自己,调动作为运动员的积极性。同时用积极的语言去鼓励队员,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教练员主动采取恢复措施,帮助疲劳队员的放松,使之得到身体的治疗和心理的调节,重新振作起来。
2.赛前过度兴奋、焦虑不安状态的自我调节
遇到这种情况,采取语言提示法控制适宜的动机和期望水平,使运动员冷静下来,进人适宜的兴奋状态。同时要转移运动员的注意力,让他们暂时忘掉比赛,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可在宿舍或运动员休息室做一些放松练习,使神经、肌肉都得到放松,以缓解过分兴奋的情绪。
3.心理胆怯的自我调节
心理胆怯使大脑皮层的控制系统陷人混乱状态。打乱了神经系统的控制,引起机能失调,使运动员比赛时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心理战术的有效训练使运动员在赛前提高了对战术的认识程度,系统地分析了自己的实力以及存在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地训练,降低失误率,从而增强了制胜的自信。
4.心理焦虑的自我调节
心理焦虑指的是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这时教练员应该引导队员把思想集中于比赛过程,少考虑比赛的结果。进行积极的想象,采用放松训练的一些方法,消除焦虑情绪。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员心理适应性,有利于其形成最佳竞技状态,赛出好成绩。
三、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技能训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训练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心理技能训练是提高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方法。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自我暗示训练
自我暗示训练是用一定的积极暗示语来进行自我导引、暗示,从而达到调节机体植物性神经系统并促进机体肌肉放松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
(二)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大多根据比赛的实际情况和运动员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以实景模拟训练为主,要有对现场气氛的模拟、对裁判错判、误判漏判的模拟等等。
(三)放松训练
这是一种通过积极的语言提示或暗示,使自身肌肉得到放松,从而调节自身神经系统的机能对增强大脑对全身控制能力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这种训练可以降低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帮助学生在比赛中放松。
(四)注意集中训练
注意集中是坚持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目标,不为其它内外刺激的干扰而产生分心的能力。教练员对学生注意集训练应结合乒乓球项目本身的特点,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心理素质好坏在乒乓球比赛中至关重要,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比赛中应该充分重视心理素质这一关键因素,注重心理技能的训练,在以后的比赛中学会熟练把握和运用心理素质这一有力武器来取得更好的赛果。
(二)建议
在训练或教学活动中,教练员应该切实做好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使运动员具备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在各种比赛中获取更加突出的成绩,捍卫我国国球的荣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师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结构;职业心理素质;内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041-03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体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着重要影响。
一、对教师心理素质的界定
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必备条件,是顺利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张大均等人研究提出,教师心理素质是一个由多种成分构成的复杂结构,既包括作为基础的一般心理素质,也包括从事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1] 徐学俊提出,教师心理素质应该是那些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关联的心理品质的总和,而不是一切心理品质的总和。[2]王孟祥通过对大学教师的心理素质进行研究,提出心理素质是在先天和后天合力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素养,用以调控教师自我实现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同时处理教师个体期望与教师体能内部冲突之间的矛盾,内容包括精神状态、情绪调控力观察力、判断力、意志,等等。[3]目前关于教师心理素质的界定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有的属于理论探讨中的心理素质概念,有的则是实践操作层面的心理素质细则。教师心理素质属于专业心理素质的范围,是那些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关联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实践中生成和积淀的社会文化素养、教育专业才能和人格心理品质,等等。这些观点,都透视了教师心理素质的内涵,但也存在不能包括教师心理素质的方方面面。徐学俊认为,要界定教师心理素质,应具备如下要求: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有深刻的理论背景,着眼于教学和科研活动,以系统、动态的观点研究心理素质,具有可操作性,将教师心理素质看做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包含着各种心理成分,但又不是这些成分的简单相加。[4]因此,对于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初始阶段,还有许多需要用实践和理论去完善和发展的地方。
二、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进展
1.教师心理素质的内隐研究
内隐研究的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斯腾伯格研究了公众对智力的内隐观,结果显示人们有内在的、系统的有关智力、创造力和学识的理论,并把这些理论用来评价自己和他人。[5]国内的一些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心理素质内隐观进行了研究。边玉芳、滕春燕对300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内隐观进行的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认为,心理健康的教师应具有道德品质、人际关系、责任感、自我效能和情绪、创造力、工作态度和素质六方面的特征,比较重要的特征有责任心、爱心、良好的道德品质、工作认真踏实、待人处事客观公正、积极进取、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6]张承芬、张景焕运用隐含研究法揭示了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及其结构,提出教师心理素质是由工作动因、工作行为、行为调控3个维度,客观公正性、移情性、角色认同、有恒性、监控性、责任感、非权势等10项基本特征组成。[7]黄四林、林崇德研究了教师的创造力内隐观,主要涵盖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两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10个特征依次是想象力、喜欢思考、富有洞察力、自信、内部动机强、好奇心、关注新事物、透过现象发现规律、逻辑推理能力、发现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8]从内隐的角度或理论对教师心理素质进行研究,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果,但是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于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还缺乏针对性,对于教师这一职业与其它职业相区分的心理素质研究还不够,不同层次、年级的教师素质区分还不足,也没有对处于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心理素质进行有效的研究。
2.心理素质的相关研究
教师的心理素质与学生的发展紧密相关,许多研究开始关注教师心理素质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作用。一些比较零散的研究证实,教师心理素质影响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心理学家哈里斯还发现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和期望,能够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史克学调查认为,教师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而且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体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会产生重要影响。[9]张国强提出,教师心理素质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环境因素。[10]张风、刘云艳也提出,教师不良心理素质会对幼儿造成情绪障碍、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11]同时,也有少数学者开始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研究教师心理素质的影响,卢为明提出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课堂气氛,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对于脑科学与教师心理素质的关系也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12]余胜美从认识能力、情绪控制、人格及创造性等方面探讨了二者的关系。[13]
这些相关研究重在揭示教师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因素,重点探讨了与学生发展的关系,但研究比较零散,方法以调查为主,需要系统化和多样化。除了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和课堂教学等角度开展实证研究,还可以从师生交往、科学研究等与教师职业密切相关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中学体育;心理素质;锻炼途径;有效方法
中学阶段是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各种能力的最好时期,而同时也是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的一个阶段,在这一时期可以更好地塑造学生。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面对当今大多数学生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的现象,在对中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利用好体育课堂,为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就基于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通过体育课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概括性的探讨和分析。
一、在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在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而一个班级是由很多个体构成的,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成长环境、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承受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对授课过程中运动的负荷量进行合理安排,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会遇到学生的一些比较消极的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中强度的体育活动,让学生放松身心,而对于身体素质偏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从运动量相对较小的体育活动开始,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避免体育强度不适当而给学生带来的伤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通过合理运用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处于发展的一个黄金阶段,在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体育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抓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使其在失败中学习知识,这是提高和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进行逆境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很多知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让学生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如,教师在对长跑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可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长跑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就要加大长跑的难度,让学生可以在雨天或者雪天进行长跑练习,提高学生的承受能力以及在挫折中学习和成长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挫折中更加快乐地成长。
三、通过竞赛活动的组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竞赛活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是经常会用到的,这一活动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对中学体育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互动能力,让学生学会理解和沟通,同时让情绪低落的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进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教师在对短跑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接力跑比赛,根据小组成员的总体表现来计算团体得分,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为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加油,使他们更有信心和希望,提高其对自己能力的认识,进而锻炼心理素质。
四、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教学的实践性非常强,同时也决定了体育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一项活动,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中学时期的学生由于身体素质以及生长环境的不同,其体育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基础较差的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做出一些动作,怕被学生取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对教学进行设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教师在对篮球投篮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就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动作示
范,对于不敢参与的学生要进行引导和鼓励,与其进行沟通,让其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之中。
提高当代学生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学生能否更好发展的一个保障。在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掌握好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得到一定的锻炼,进而提高其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吴群英.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2(13).
[2]邓腾.浅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