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范文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第1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 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滚石

中图分类号P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5-0141-02

0 引言

珠海市是地质灾害高发区,主要发生在雨季,2013年5月22日发生了2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11小时降雨量高达318.5mm,由于强降雨,珠海市主城区香洲区共计发生地质灾害92处,造成了较大的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对此次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了统计分析,对珠海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实际意义。

1 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此次暴雨在珠海市香洲区共发生92处地质灾害,根据珠海国土局组织的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主要分为滑坡、崩塌、滚石3类,详见表1。

表1 地质灾害分类

2 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分析

2.1珠海市地质构造

珠海市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中南部,珠江口的西岸,在大地构造上为中国东部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与南岭间构造带的复合部位,也是华夏地向斜的东南延伸部分,地质构造复杂,自侏罗纪以来,经多次构造运动,珠海市区域岩浆活动强烈,中生代(燕山第二、三期)酸性的花岗岩面积侵入启遍布全区,珠海市区岩石基底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

2.2滑坡

珠海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占全部地灾总数的53%。

1)由于珠海市岩石基底为燕山期花岗岩,花岗岩中长石矿物风化产物为高岭土,因此各风化带均含有高岭土等粘土矿物,遇水易软化;

2)珠海市前期建筑边坡一般仅在坡脚部位建有挡土墙,坡顶建有截水沟,坡底建有排水沟,坡面未进行加固治理,由于边坡开挖后坡体应力重分布,坡面2m~3m深度内卸荷裂隙发育,并且在各种地质应力作用及生物风化作用下,表层土质松软,强度降低;

3)由于截水沟长期未进行清理,坡顶排水沟内淤塞,排水能力降低,在强降雨作用下形成坡面径流,使坡体失稳。

实测典型的滑坡剖面见图1。

图1 滑坡剖面

2.3崩塌

崩塌占珠海发生的地质灾害总数的37%,为珠海地质灾害的常见类型。

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珠海发生的崩塌一般为中小规模,发生崩塌的边坡一般为开辟建筑场地而形成的岩质边坡,坡度一般大于70°,多为沿结构面不利组合形成的楔形体破坏。

发生崩塌的主要原因:

1)由于花岗岩属硬质岩石,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大量的构造裂隙,由于节理裂隙不利组合形成了不稳定的楔形岩体;

2)边坡开挖后未进行有效治理,结构面暴露后进一步风化;

3)由于暴雨使地表水流对结构面产生冲刷、软化,降低了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使楔形体失稳而产生崩塌。

实测典型的崩塌地质见图2。

图2 崩塌剖面

2.4滚石

滚石占珠海发生的地质灾害总数的9.7%,为珠海地质灾害的重要类型。

由于珠海属花岗岩地区,自然山坡上均分布有大量的花岗岩风化残留体(孤石),一般呈球形,于地面或嵌入坡面内。

发生滚石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表面流或径流作用,冲刷了出露地表的孤石底部的土质,使孤石失稳,并且在重力作用下,沿山坡滚落,形成“滚石”。

图3 滚石剖面

3 地质灾害的防治及减灾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珠海地质灾害的主要对象为建筑边坡,主要诱因为强降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主要在强降雨期间及强降雨后6小时以内。

地质灾害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结合工程治理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每年雨季来临前,应对建筑边坡截、排水沟进行清理,确保建筑边坡排水设施正常的功能,使边坡排水顺畅,清理坡面上高大的乔木;

2)对发生滚石危害较大的自然边坡上的孤石进行地质调查,对存在失稳可能的“孤石”进行加固或清除;

3)对所有建筑边坡进行地质灾害普查,对危害较大稳定性差的边坡进行工程治理;

4)对新开辟的建筑边坡应严格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的规定进行治理;

5)在暴雨期间及暴雨后8小时以内人员应避免进行山谷地带,并尽量避免靠近未进行治理的边坡,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4结论

珠海是地质灾害高发区,主要在雨季集中暴发于建筑边坡,采取以上防治措施能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频次,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并能节约地质灾害发生后的治理费用。

参考文献

[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第2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预防

1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概述

自古以来人们都是依靠着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而生存的,人是自然的所产物,同时又是高于自然一种存在。人类的沿途工程学很早就出现了,在原始人、古代人的洞穴、木屋、土屋中就知道造屋的重要性,而现代社会所延伸的巨塔、高坝以及摩天大楼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筒子楼、平方等,从房屋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难发现地基处理是建筑物的关键,直接影晌到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质量性,为了保证地基处理的专业性、合理性,我们建立了一门岩土工程的学科。岩土工程技术是根据工程的安全运行和地基的改良建立起来,虽然它保证了建筑的整体性、安全性、舒适性,但是却破坏了环境,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从观念来说,岩土工程缺乏地质灾害的概念、环境保护的概念以及地质的概念,从工程学来说,岩土工程高频率出现了工程边坡和工程地基的巩固问题,使得更严重的地质灾害被诱发出来。地质工程学是一门关于工程问题的学科,它主要对地质问题、工程运行、施工规划、竣工验收以及运行过程进行问题的解决和研究,其主要研究范围是地质环境、地质体,主要研究对象是工程体统的整体以及组成部分。地质工程学也是一门大系统思想的工程学,它主要涉及地质灾害的防止工程和岩土工程,从工程建设项目来说,地质工程学涉及岩土的加固以及岩土的开挖,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来说,地质工程学是可以把人类或者自然破坏所形成的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防治与防范,它涉及管理者的思想、生态环境、地质环境以及合理开发。

2 我国地质灾害的危害

地质灾害的危害是从地理环境的特点、复杂性、独特性、强度大、类型多、频率高、分布广、我国的经济状况、地理环境以及我国的人口数得来的,这些条件众多,又不好分析,从而给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带开了巨大的压力。通过实际地质灾害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地质灾害的危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变形。滑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工切坡的人工原因和河流冲刷的自然原因,滑坡的特点是:①离水源越近,地形高差就越容易产生,且高差就越大;②造山带的地质区,例如断裂带和地震带;③岩石和土块越多就越容易发生滑坡;④暴雨地带和强降雨地带的雨量越大就越容易发生滑坡。崩塌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滑坡的出现导致岩土不结实、中空现象陡坡的裂痕,从而引发稳定性、破碎性以及移动性都大范围降低,它的特点是:①矿产的过度开采;②道路边坡的工程开发;③渠道的渗漏和水库的蓄水;④填土的堆弃和堆渣:⑤震动的强烈发生。泥石流的出现会带来大量的石块、泥砂等固体化洪流,从而造成地质灾害的出现,它的特点是:①开挖的不合理;②弃石、弃渣以及弃土的不合理放置;③乱砍乱伐。地面变形由城镇地面的塌陷、他显得规律以及人工活动所形成。

3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是通过地球这个大系统所发生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引起的,它是由受灾体以及灾害体两方面来决定受灾的严重性,所以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是通过灾害源的限制、灾害体能量的减弱、灾害威胁的缓解、灾害威胁的接触、灾害体能量的消除和受灾体的防御、受灾体的保护两个方面进行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四种,分别是地质灾害勘查的加强、地质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地质灾害信息的完善以及地质灾害的歼灭和管理体系的完善。

3.1 地质灾害的加强

地质灾害的加强是指完善地质灾害的勘查作用,明确知道我国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灾害点特点、灾害的发育状态以及灾害的分布情况,并从全国进行地质灾害的检查,让检查深入到所有环节。勘查主要是进行地质灾害的危险度、性质、稳定状况、成因、规模、边界以及变形机理等,从而全面掌握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分布以及种类,实现了地质灾害预警中数据信息的建立。

3.2 地质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地质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是指通过我国自然环境的治理、保护和防护措施,使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活动率、发育条件得到减少或者制止。地质灾害防护的基本措施是通过对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工程建设活动、水源资源、区域条件、科学技术以及资源开发的分析得出,为了避免资源的过度浪费,就需要大范围进行涵养水土、植树造林、宜林则木、治山治水、宜牧则牧以及宜农则农,保证水土流失的想象减少或者制止。

3.3 地质灾害信息的完善

地质灾害信息的完善是指建立拥有地质灾害信息量较为完全的系统和对地质灾害进行预警的系统,但是这两种系统都是我国比较缺乏的,我国的地质灾害偏重于预防,这就造成许多地方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隐患点因为得不到治理而出现严重的灾害问题,所以需要对地质灾害的信息加大完善力度。目前,我国的地质灾害信息库需要对省级和国家分别进行考察,而信息库则需要把地质灾害防治数据库和地质灾害灾情相结合起来,并利用GIS技术成功为地质灾害信息库的覆盖全国做出了杰出贡献,保证了灾情评估的正确性、动态区域的服务性、预防评估的技术性、国内外交流的畅通性、国内外合作的渠道性以及防治决策的支持性。灾情预警的完善和加强需要结合覆盖地的扩大、我国实际的结合、预防体系的完善、社会力量的组织、灾害群的测控、预防体系的发展才能提高它自身的效率。

3.4 地质灾害的歼灭和管理体系的完善

地质灾害的歼灭和管理体系的完善是目前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建设减灾系统的准则、推进我国社会化发展是地质灾害加强防护手段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我国最需要进行加强的环节。通过对实际地质灾害的分析,发现要想加强法制规定的建设就必须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防治工作的完善、地质灾害的评估、管理工作的促进、地质灾害的调查等方面,并保证灾害发生时防治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坚决避免发生因为人为活动而引起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是一项有发展要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所以它必须要求全体社会都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力量的参与,这样建立起来的防治措施才能符合政府要求、减少地质灾害以及逐步的发展。地质灾害的减灭法则主要包括产业化形式的灾害减灭、分级管理在各级政府的责任制、专业化形式的灾害减灭、灾害减灭在企业的责任制、灾害减灭在民众的责任制、资源保护的个人责任制、环境保护的个人责任制、资源保护的团体责任制、环境保护的团体责任制、资源保护的单位责任制、环境保护的单位责任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的出现主要受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所引起,它能破坏掉人们生存环境的发展和资源,使地质遭受到严重的破坏,甚至还引发危机人类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的事故。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而对人民造成的损害,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就一定能做好。

参考文献:

[1]李海龙,苏明会,马心德.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探讨[J].施工技术,2012(11).

[2]张贻昌,高明阁,王英林.探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问题与措施[J].油田、矿山、电力设备管理与技术,2010(13).

第3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煤矿;地质灾害;特点;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X752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产量也十分巨大,但是我国的煤矿开采,不仅技术设备和开采方式落后,在管理制度与体制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由于我国对于煤矿资源的庞大需求,导致我国煤矿资源的大量开采,再加上这种技术上的落后和一些非法开采现象,导致了大量地质灾害的发生,对我国人民的经济和人身安全构成了很大的损失和威胁。

一、 我国煤矿地质灾害的现状

什么是煤矿的地质灾害? 简单来说,就是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引发的破坏性的地质灾害。 煤矿地质灾害是煤矿灾害最为主要的种类之一,也是发生几率最大的灾害,属自然灾害,不仅会对煤炭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有可能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煤矿地质灾害总的来说,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煤矿开采引起的山体滑坡、地面坍塌以及泥石流灾害;第二,由于煤矿开采引起的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污染等水资源方面的灾害;第三,由于煤矿开采引起的瓦斯爆炸、地震、矿井突水等灾害。 这些都是煤矿地质灾害显而易见的灾害构成部分,所以对于煤矿灾害的治理是当务之急,只有将煤矿灾害发生几率降到最低, 才能使煤矿开采进入到一个正常、 有序、安全、科学的环境中去。

二、煤矿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征

2.1 煤矿地质灾害的成因

煤矿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归纳总结后可以看出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在煤矿的开采作业过程中,不严格按照规范制度进行开采,并且,在开采过程中并没有开展灾害预防工作。 其二,在煤矿的开采作业中,单方面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产量最大化,只重经济效益,忽视科学安全的开采方法。 其三,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在多年前,一些农民也加入到了煤矿开采的队伍中,并留下了一定的灾害隐患。 其四,在煤矿的开采作业中,不科学的管理和不规范的开采,最终引起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2.2 煤矿地质灾害的特点

不可预见性是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之一, 所以在处理矿山的关闭时,很容易就会留下灾害隐患。 其主要灾害有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坍塌等,更有可能引发山体开裂和滑坡等较为严重的灾害。 这一类灾害往往不会很快发生,而会在矿山关闭后过了一段时间才显现出来,如果这类灾害发生,便会对当地居民造成巨大的伤害。 除此之外,露天开采的煤矿在闭坑后同样会引发诸如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 寻其缘由,主要是因为露天开采过的煤矿在进行回填时,容易产生高度差,并且矿坑越深,越容易产生高度差,这便是酿成灾害的罪魁祸首。

三、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3.1山体滑坡。 由于煤矿在开采作业过程中会堆放大量的矸石,这些矸石严重破坏了山坡坡体的原始应力平衡,是造成山体滑坡的主要原因。

3.2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 。 由于煤矿在开采作业过程中,需要排出大量的空区地下水,这种做法会使得地下水分布变得极为不均衡,从而使地下空区出现水力坡和大面积降落漏斗的现象,从而引发地面沉降和地面坍塌。

3.3瓦斯突出。 由于煤矿在开采作业过程中 ,会将地下煤矿储气封闭系统进行破坏,从而使得瓦斯气体不能游离和吸附于密闭的煤层缝隙中,进而产生瓦斯突出的灾害现象。

3.4矿井突水。 在煤矿开采作业过程中 ,较为常见的灾害就是矿井突水,因其具有涌水量大和水势凶猛以及损失巨大等特点,所以应当得到更高的重视和更有效的预防。

3.5泥石流。煤矿矿山发生泥石流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一方面泥石流会危及到煤矿开采人员的安全,另一方面泥石流会危害煤矿矿山周围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安全。由于煤矿矿山的地质环境差,矿山废渣、尾矿的乱堆乱放,缺少了规范的管理,在汛期暴雨来临时,很容易出现泥石流灾害。

3.6 煤矿矿坑突水。煤矿矿坑突水现象常常发生,对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以煤矿山为主,发生的突水事故多数是由于对煤矿进行滥采乱挖造成的,给矿井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四、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4.1各个地方相关部门以及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活动,将当地人民的防灾意识提升起来。 在遇到煤矿地质灾害时,人们能够有效地组织起来进行自我防护。 在灾害频发地区,当地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煤矿地质灾害的监控和及时预警,并提出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尽最大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4.2在煤矿开采作业时,当地有关部门应当联合开采企业对地质环境进行保护,大力加强地质灾害的管制管理。 让煤矿开采避开人口高密度地区, 避开建立有生命线工程设施的地区,避开建筑物密集地区,避开山体稳定性不高的地区,严格监督开采企业,保证合理科学的开采,尽可能的减少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

4.3煤矿的地质灾害,虽然有一定的自然属性和偶然性,但仍旧可以找出其内在的一些规律。 所以,做到科学的管理以及预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要杜绝一切乱挖乱采现象,合理规划开采范围,建立地质灾害预警制度,并给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4.4政府部门应当发挥其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定期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实地检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一系列的防治规划和计划;加强行政管理力度,对当地煤矿企业要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检测制度与机构,建立并完善当地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

4.5查明活动构造,努力做好减灾、防灾工作,查明活动构造是做好减灾、防灾工作的重要基础,同时各个种类的地质灾害都是以活动构造为地质背景的,而人类进行采矿过程中,会加速活动构造的进行,进而使致灾速度加快,最终使致灾程度更加严重。因此,必须要查明煤矿区域之内的构造运动的性质、特征以及活动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合理安排采矿的规划,同时做好灾害的预测工作,制定防治方案,努力做好减灾、防灾工作。

4.6积极构建通风系统,降低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目前,无论是国有、集体煤矿企业,还是私人企业,都必须要执行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实行机械通风、上行通风、分区通风,同时逐步健全瓦斯检查的相关制度,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及时对超限的、积存的瓦斯矿井进行处理,绝对禁止携带香烟、打火工具下井,在瓦斯矿井中必须要选择安全性强、防爆性强以及矿用安全火花型的仪器设备,在放炮之前,必须要对矿井的瓦斯含量进行检测。

五、 结束语

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矿开采率高,所以我国煤炭呈现出分布广、户数多、规模大小不一的特殊情况。 并且由于煤矿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原因, 我国煤炭开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相当之严重,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还给当地矿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我国煤炭开采分布较广,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所以不能仅凭一种原因就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只有采用综合的防治措施,才能大大降低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这样才能实现煤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娟,贡常青,郝文辉等.河 北唐山开滦赵各庄煤矿采空区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 [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22(3)

[2] 穆志宏.浅析煤矿地质灾害及其防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8).

第4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 煤矿安全 防治措施

地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一旦人类栖息地遭到破坏,将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国家建设带来巨大灾难,严重阻碍国家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因而备受国民关注。在煤矿生产实际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地质构造,而这些构造往往对安全生产有着重大的影响。矿井地质工作是煤矿生产技术工作的基础。对于地质、水文、瓦斯及其他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总结,能够保证为生产环节的多个侧面提供基础参数,从而实现安全指导生产。优化矿井地质工作,可以有效地避免多类事故的发生,对促进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我国地质条件复杂,因此煤矿遭受的自然灾害种类也很多,主要有地表沉陷、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水淹井、井筒破裂及采矿废弃物污染灾害、水土流失等,严重地危及着矿山正常生产和人民生活。

1.1 地表沉陷

这是煤矿开采后经常出现的一种地质灾害。由地下采空区顶板的冒落所造成的地面变形。在长期承载过程中,采空区矿柱系统中一些最薄弱部位往往会因风化、地震等作用而首先破坏。局部破坏的累积,最终波及整个系统。一般当矿柱的破坏率超过60%时,采空区顶板就要发生冒落,并或多或少地波及到地表。大范围的采空区顶板冒落通常是突发性的,往往伴随有强烈的气浪冲击,且多引起地表沉陷和张裂,造成地上或井下建筑物的破坏。有时,沉陷中形成的裂缝还可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大量流入井下,直接威胁采矿工作的安全。如湖南锡矿山南矿就曾多次发生大规模的采空区冒落。最大一次冒落面积达34000平方米,使地表产生急剧的下沉和张裂,最大下沉量达1.075米,下沉范围近96000平方米,致使地表的一些井架和烟囱偏斜和弯曲。通常,地表沉陷的范围大于采空区。沉陷洼地的边界与采空区边界连线的倾角称移动角,是预测沉陷范围的重要数据。

1.2 煤与瓦斯突出

地质构造往往是造成同一矿区内瓦斯含量不同的主要因素。通常,张性断层是通达地表的张性断层,有利于瓦斯的排放;压型断裂不利于瓦斯排放,甚至有一定的封闭作用,促进瓦斯在煤层内聚集。褶皱构造对瓦斯分布也有重要影响。当顶板为致密岩层且未暴漏地表时,一般在背斜瓦斯含量由两翼向轴部增大,在向斜槽部瓦斯减少。当顶板为脆性岩层且裂隙较多时,瓦斯易于扩散,因而脆性岩层顶板的煤层背斜顶部瓦斯含量减少,在向斜轴部瓦斯含量增加。大量的瓦斯地质调查资料说明,与地质构造有关的突出点所占的比例很大,地质构造与突出的关系极为密切。有些突出点虽然其附近的地质条件并无明显异常,但却处于某些封闭构造劝闭的范围,或受某些特殊的构造边界所控制。

据统计,我国在1984—1995年的11年间,煤矿中发生煤与瓦斯突出近10万余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亿元。1991年4月21日,山西省洪洞县三交河煤矿瓦斯煤尘爆炸,死亡147人。无论是从经济效益上看,还是从人民的人身安全来看,灾害的防治都是刻不容缓的。

1.3 矿井突水及淹井灾害

受开采破坏与影响,通过各种自然的或人为的通道进入井巷和采掘工作面空间的水,称为矿井水。煤矿中突水事故是比较常见的,并且严重影响了煤矿的生产、效益和安全。比如1975年9月26日,徐州矿务局权台矿南二采区-225水平325工作面刮板输送机道掘进放炮时,透老下山发生突水事故,最大突水量40m3/min,几分钟刮板输送机道全被水、煤块和矸石杂物淹没淤塞,共29人遇险。当时跑出14人,其中1人被水冲出时受轻伤。被堵在独头切眼上山15人,经过12小时清淤抢救,全部脱险。给矿井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

2、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为了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维持社会的安定,必须切实重视对煤矿地质灾害的防御,制定防御自然灾害的对策和措施。

2.1 加强科学管理

地质灾害有着偶然性,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作为煤矿开采来说,要合理规划开采范围,杜绝私挖乱采现象。要在煤矿采掘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矿井地质观测,查明影响煤矿正常生产和建设的各种地质因素,是矿井地质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要再矿井地质工作中队煤系、煤层、地质构造等进行观测。还要建立地质灾害预报制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总之,地质灾害预防和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够做到来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才能彻底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2.2 加强政府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

首先,要摸清地质灾害底数,掌握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制定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在此基础上拟定防治规划、计划。其次,坚持每年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汛前、汛期和灾后的检查研究,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第三,加强行政管理执法力度,健全完善5个体系: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政府部门执行法律法规的机构和体系;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机构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体系,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动态;建立政府预测预报体系,分定期、不定期、长期、中期、近期及临灾警报等,对问题严重的要进行通报、曝光。

2.3 加强地质灾害宣传教育以形成全民防灾意识

广泛宣传各种地质灾害知识,培养全民灾害意识,可以做到灾前有防,灾中不慌,灾后自救,提高生存能力,减少灾害损失。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通过各种途径做好防灾抗灾的宣传教育工作,引起人们对灾害的足够重视,增强人们的防灾意识,达到心中有数、居安思危的效果。

3、结语

总之,矿井地质工作是煤矿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矿井地质工作的预防,对减少和杜绝各类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 分布特征 防治任务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F41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0-222-2

1区域概况

偃师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区的洛阳盆地东隅,隶属于洛阳市管辖,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2°26′15″~113°00′00″和北纬34°27′30″~34°50′00″之间。全市东西长44 km,南北宽34 km,总面积960km2。

偃师市地处暖温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气晴朗,冬季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气温为14.2℃,年平均降水量577.62 mm,降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

偃师市总体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境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貌形态多样,主要有中低山、黄土丘陵、洪积倾斜平原、河流阶地等4种类型。

2地质灾害分布与特征

截止2009年底,偃师市境内已发生地质灾害共计86处,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其中崩塌58处,滑坡17处,地面塌陷10处,泥石流沟1条,直接经济损失5802.56万元。

2.1崩塌

崩塌主要分布在偃师市府店镇、山化乡、邙岭乡、顾县镇、城关镇,伊洛工业园区诸葛镇、李村镇、寇店镇等乡镇。崩塌体积200~7500 m3,均为小型。崩塌体多为Q4粉质粘土、黄土,个别为寒武系碳酸盐岩。其平面形态为矩形或不规则形,剖面形态为直线。崩塌灾害点大多位于村民房前和房后,发生时间多集中在7、8月。崩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46.06万元。

2.2滑坡

滑坡主要分布于南部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分布的乡镇有偃师市大口乡、府店镇、邙岭乡、顾县镇,伊洛工业园区诸葛镇、李村镇、寇店镇等。滑坡体多为粉质粘土、黄土及残坡积物,规模1800~84000 m3,均属小型滑坡。滑坡平面形态不一,有半圆形、不规则形,剖面多呈凸形或凹形,滑体结构零乱,物质组成多为粉质粘土、黄土、松散碎石土。滑面呈线形,埋深1~5 m。主要发生于山谷的边坡一带。滑坡的发生主要与人类工程活动、降雨有关,发生时间多为6~8月份。滑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724.8万元。

2.3地面塌陷

10处地面塌陷中8处为煤矿开采引发,分布在偃师市大口乡、缑氏镇、府店镇,伊洛工业园区诸葛镇等乡镇;1处为土洞塌陷,1处为湿陷性黄土引发陷穴性塌陷。塌陷区地表岩性为粉质粘土、黄土。塌陷面积0.003~6.72km2,依据地面塌陷规模级别划分标准,小型塌陷2处,中型塌陷6处、大型2处,。主要造成耕地和道路损坏、房屋开裂、水渠毁坏、机井报废。地面塌陷平面形态不一,有圆形、长条形。地面塌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4864.4万元。

2.4泥石流

泥石流沟1处,分布于伊洛工业园区李村镇东宋村,属小型泥石流。危害对象主要为居民、农田、道路。泥石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15.3万元。

3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偃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是偃师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农业、交通、水利、矿业等行业的发展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矿业开采、工程建设、山丘区切坡建房、公路及铁路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地质环境进行着改造。地质环境条件的改变极易引发地质灾害。

“十一五“期间,交通部门将加大乡镇公路的加宽改造力度。偃师市北部、南部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公路、铁路修建过程中切坡路段较多,常形成延续数公里的切坡路段,道路两侧发生崩塌、滑坡的隐患较多,严重威胁道路交通安全。

水利工程建设仍是偃师市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一项主要任务,水利工程建设或运营过程中易引发崩塌灾害。

农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缓坡耕种常使表层土体松散,利于雨水入渗,易导致滑坡。

“十一五”期间,偃师市要加大煤炭、铝土矿资源的开发力度。煤矿、铝土矿的大规模开采将造成新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灰岩、白云岩、花岗岩、硅质岩等矿山露天开采,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将进一步加剧。偃师市矿山地质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偃师市城乡建设发展较快,在山丘区由于建设用地短缺,为开辟宅基地,居民常切坡建房,易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4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4.1地质灾害调查与勘查

开展地质灾害调(排)查、勘查是偃师市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性工作,是建立监测预报系统,部署防治工作的依据。针对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部署地质灾害调(排)查与勘查工作。

2015年以前,建立覆盖全市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每年安排1-2次地质灾害更新调查和排查工作,以便及时掌握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为有计划地开展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结合地质灾害勘查,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内容包括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概率、社会经济易损性、承灾体的破坏损失性和防治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可分为点评价和面评价。点评价为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防治工程提供依据;面评价旨在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镇规划布局、重大工程建设、资源开发、政府防灾减灾决策等提供风险区划依据。风险评价是全市未来地质灾害研究和防治工作的重点,是前期地质灾害调查、勘查工作的最终体现。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全市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4.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在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基础上,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地方政府指派当地人员按照相关要求实施监测。完成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山化乡、邙岭乡、城关镇、大口乡、府店镇、伊洛工业园区诸葛镇等乡镇的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监测网络建设的重点是群测群防,群测群防突出以巡视和简易监测为主,并指定专人负责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实施治理之前及时安排监测,地质灾害点所在乡镇和行政村应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对危险性、危害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勘查基础上实施简易监测或专业监测,对治理之后的地质灾害点布置专业监测。监测信息定期上报,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全市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的收集管理,并根据监测信息确定具体的防治措施。

5搬迁避让和治理措施

5.1搬迁避让工程

地质灾害防治应采取治理与避让相结合的方针。从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出发,结合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需要,采取避让措施来减少灾害损失。具体措施有:

(1) 在城镇规划和工程选址上,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尽可能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

(2) 对有成灾前兆又来不及采取有效措施的,将人员、物资等受灾对象及时撤离危险区。

(3) 对于一些威胁严重、治理费用高、治理难度大的灾害点所威胁人员和永久性工程应选址搬迁。

(4) 在灾害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发生过程中采取警报措施。

5.2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在充分勘查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灾害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防治工程措施,使防治工作既科学又经济。

5.2.1工程措施

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从致灾体和受灾体两方面采取措施进行工程治理。

(1) 对滑坡地质灾害采取减荷、排水,支挡等措施消除或削弱致灾体的活动能量。

(2) 对崩塌(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采取清除,部分削坡、排水、加固等措施解除或减缓灾害体的活动,采取拦截、遮挡等措施以保护受灾体免受灾害破坏。

(3) 对泥石流地质灾害采取拦挡、排导、停淤、疏浚等工程疏导泥石流、防止其造成损害。

(4) 对地面塌陷灾害采取排水、填夯和加固等措施来消除灾害的影响。

(5) 对河流侧蚀灾害采取稳挡,加固岸坝或削方减淤使河流取直等措施来消除其灾害影响。

(6) 对地裂缝灾害主要采取设立警示标志,裂缝充填,并辅助生物工程等措施。

第6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范文

今年入汛以来,我省连续出现多次强降雨过程,引发多起地质灾害,给受灾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据气象部门预报,近日全省仍有强降雨过程。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级人民政府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严峻形势,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防治责任。政府主要领导要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具体部署,具体落实,并切实帮助协调解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要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具体措施,严密防范。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履行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职责,建设、交通、铁路、水利、气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认真做好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地勘单位的技术优势,为防治地质灾害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努力防止和避免人员伤亡事故再次发生。

二、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各级政府要组织国土(矿管)、水利、建设、交通等部门,加大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力度。特别要对城镇、乡村、学校等人口密集区和水利工程、交通干线、重要工矿等重点区域的地灾隐患逐一进行排查,不留死角。要抓紧组织开展依山切坡建房的调查登记,建立台帐。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要逐户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落实监测责任人。确有危险的,要统筹规划,及时组织实施搬迁避让。

第7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活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北流市近几年地质灾害比较频繁,各县镇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威胁,灾害的情况比较严重,经济也蒙受巨大的损失。下面讲述几种常见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一、滑坡的防治措施

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移速度、滑移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功能有关。一般来讲,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移动距离越远,则滑坡的活动强度也就越高,危害程度也就越大。

滑坡防治的原则我们一定要贯彻其中,其原则是:及早预防,预防为主;依据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仅仅依据原则是不够的,还要结合边坡的失去稳定的因素和形成滑坡的内在条件。滑坡的治理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处理:

1.消除和减轻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形成和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换言之就是水的作用,往往水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

排除地表水,即是要拦截流入边坡变形破坏区的地表水流,包括泉和雨水。如,可在滑坡体外修建拦水沟排水;在滑坡体内的地表水,可利用地形和自然沟谷,布置树枝状排水系统排水。排除了地表水,可减小滑动力,降低了附近岩土体的含水量或孔隙水压力,达到了增强抗滑力和提高边坡稳定性的作用。

排除地下水的方法,可根据地下水的埋深分为浅层地下水排水工程和深层地下水排水工程两种。浅层地下水排水工程可采用截水沟、盲沟和水平钻孔等方法;深层地下水排水工程可采用截水盲沟、集水井、平孔排水和排水廊道等方法。排除了地下水,将尽可能降低边坡岩体地下水位,减小渗水压力,改善边坡稳定条件,提高边坡稳定性。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相当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流动水压力,防止边坡的分解,消除或者减少水对边坡的冲刷和浪击。具体的操作方法:在滑坡的周边修建一些水沟,防治的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对于岩石质地的边坡,还应该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在坡面上修建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以用防水的材质铺盖,防止地表水渗到下面。排除地下水的措施有很多,但是选择措施的时候应该根据地质的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经常用到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运用一定的工程技术,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减载。增加边坡的稳定性(降低坡高或者放缓坡角)在准备削坡的时候,一定要先做一个整体的设计,尽量消减去那些不稳定的岩土体的高度,切记滑坡部位的岩石体是不应该消减的。减载反压在边坡加固治理中应用广泛。减载的目的在于降低坡体的下滑力,其主要方法是将滑坡体后缘的岩土削去一部分,但单单减载有时并不能起到阻滑的作用。最好是与反压措施结合起来,即将减载削下的土石堆于边坡或滑坡前缘阻滑部位,使之既能起到降低下滑力,又增加抗滑力的良好效果。此措施应用于上陡下缓的滑坡效果更好。在采用削坡方法的时候,一定要做个经济技术的对比,因为这个并不总是经济有效的措施。(2)人工加固边坡。经常用到的方式方法有: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的岩体;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等。

二、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贯彻其中的原则:及早预防,预防为主;依据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再根据滑坡泥石流发展的规律和活动强度,全面规划,采取远近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等方式,进行综合防治。

三、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面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多发生于碳酸盐岩、钙质碎屑岩和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激发塌陷活动的直接诱因除降雨、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因素外,往往与抽水、排水、蓄水和其他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而后者往往规模大、突发性强、危害也就大。岩溶地面塌陷发现于碳酸盐岩分布区,其形成受到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包括控水措施、工程加固措施和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第8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滑坡 地质灾害 成因 防治

中图分类号:P642.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滑坡地质灾害事件回顾

2010年6月1日19时到6月2日6时,玉林市容县和岑溪县接壤地区发生强降雨,降雨历时11个小时,降雨量大于300mm。最大降雨量集中在6月2日1时到3时,降雨量达210mm。在强降雨的诱发下,玉林市容县和岑溪县接壤地区约300km2区域范围内暴发群发型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数百处,造成人员伤亡者十余处,造成43人死亡。其中,容县死亡30人,岑溪县死亡13人。基础设施及农林业和房屋受到重大破坏或损毁。

在十余处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中,超过10人的地质灾害点有一处,即容县六王镇陈村滑坡。该滑坡造成一户共11人死亡,其中一对老夫妇、媳妇3人,孙子(女)6人。该滑坡长70米,宽50米,平均厚度2米,体积约7000立方米。滑坡顺坡而下冲毁房屋后墙,房顶随后砸下造成灾难。

二、滑坡地质灾害成因

地层岩性方面

滑坡产生的物质基础是岩土体。通常说来,所有的岩、土均可能形成滑坡体,在这之中,如红粘土、黄土、松散覆盖层、煤系地层、页岩、泥岩、片岩、凝灰岩、千枚岩、板岩等以及软硬相间的岩层结构松散的岩、土,其抗风化能力与抗剪强度均比较低,由于水的作用,其性质会发生变化,由这些岩、土构成的斜坡容易有滑坡发生。灾害发生地在地层岩性方面区内燕山期花岗岩广泛分布,岩石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和植物根劈作用强烈,风化残坡积层厚度一般2~3m,残坡积物主要为含块石的砂砾粘土,比较松散,遇水容易渗透软化。

2、地形地貌方面

滑坡的发生必须有一定的地貌部位,一定坡度的斜坡作为基础条件。坡度在10度到45度之间,上部成环状、下陡中缓上陡的坡形比较利于滑坡的产生。岩层层面的倾向对滑坡的发育有重要影响,当岩层的倾向和斜坡的坡面倾斜一致时,最容易形成滑坡,岩层的倾向与斜坡的坡面倾向相反时,则决定于其它裂隙面的发育程度,一般不容易产生滑坡。当斜坡是由各种不同性质的土石共同组成时,斜坡部分抗剪强度会因土石性质不同而易,如果抗剪强度低的软弱岩石位于坎脚部位,软岩就可能因受压而被“挤皱”甚至挤出,产生滑动。岩石的层面、断层面和裂隙等,都是斜坡内部的软弱面,当软弱面的倾向和斜坡坡面倾向相同,而且斜坡的坡角大于软弱面的倾角时,就有可能产生滑坡;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从事人工开挖,使软弱面在坡脚或坡上出露,上部的岩体常会产生突然的滑动而造成很大的危害。

该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地处低山丘陵区,山体坡度30°~60°,高差30~200m。该区域斜坡中上部以马尾松等植被为主,中低部位以竹林和田地为主,松树和竹林在大风作用下摇动,促进土层开裂易于雨水下渗,从而促进了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水文地质方面

在滑坡形成中,地下水活动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地下水活动的作用对岩、土有软化作用,使得岩、土体的强度减弱,产生孔隙水压力与动水压力,对岩、土有侵蚀作用,还会使岩、土容重增加,对透水岩层还会起浮托作用等。

在气象条件方面

容县受山地地形影响,形成夏日长、冬日短,气温高、冷热悬殊,光照充足,气流闭塞、雨水丰盈且集中的气候环境。容县降水充沛,降雨量集中在5~8月份,根据调查统计,滑坡大多在丰水期时发生,其中6~8月滑坡发生的频率最高。2010年6月滑坡地质灾害的那一天,降雨强度大而集中,并伴有大风。降雨渗透使砂砾粘土重力增加,土体软化,强度降低,容易产生浅层滑坡和坡面泥石流。

5、建房削坡:部分群众建房选址时讲究“风水”,房子要有“靠山”,而很少考虑周围地质环境因素。要在山坡上建房,必然要削坡。削坡改变了原有地质条件,破坏了原有山体的稳定性;削坡时普遍存在坡度过大,房子与坡脚之间距离过小,以及护坡措施不当等问题,从而使房屋后面的削坡边坡在自重作用下,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灾害。

三、 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防治滑坡时要坚持“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与滑坡产生的内外部条件与边坡失稳的因素相结合。

1、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利用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抗滑力 。

(1)、削坡减载;采用放缓坡角或降低坡高的方法使得边坡的稳定性得以改善。削坡设计应可能对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进行削减,而不应削减阻滑部分岩土体的高度。

(2)、边坡人工加固:

使用的方法常为:修筑护墙、挡土墙等来为不稳定岩体做支挡;钢筋桩或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当做阻滑支撑工程;预应力锚索或者锚杆,适用于加固软弱结构面或有裂隙的岩质边坡;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为了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可以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以避免地表水流到滑坡区;滑坡区中,在坡面可以有排水沟的修筑。在覆盖层上可以用人造植被铺盖或用浆砌片石,以防地表水下渗。岩质边坡可以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或用喷混凝土护面。

四、治理方案

经实地调查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治理经验,结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规范,提出如下排水+削坡+坡改梯+挡土墙治理方案:

1、排水方案:排水措施是滑坡防治工程中使用最多的一种。通过排除地表或地下水,可增大滑坡体与滑床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起到固坡的作用。通常在削坡面上方及两侧修筑环形排水沟,拦截地表水,减少地表水渗入地下。在挡土墙边坡周界5m外及山坡上修建砖砌截、排水沟,水沟内宽0.5m,沟深0.3m,截、排水沟共长300m。主要工程量为:砖砌体厚度0.12m,水沟土方开挖90.24m3,砖砌体方量23.04m3,砂浆抹面404m2。

2、削坡+坡改梯方案:削坡高20m,分4个梯级,级高5m,级宽3.5m,约需削方5.0m×3.5m×(80+60+40+45)m/2=1968.5m3,削坡土方均需清理外运;

3、挡土墙治理方案:削坡+坡改梯后,每级挡土墙高5m,边坡总宽度约420m,底部厚1.2m、顶部厚0.6m,基础埋深1.0m,需浆砌片石挡土墙6.0m×0.9m×(100+90+80+75+70)m=2268m3。呈梅花状布置PVC管泄水孔,间隔为1.5m。工程量为:基础土方开挖504m3,浆砌片石挡土墙方量2268m3,浆砌片石护坡方量200m3,PVC管567m。基础土方需清理外运。

五、几点建议

1、由于本治理方案是在初步的地面调查基础上编制的,还没有进行详细的勘查,未能掌握滑坡点的具体情况。建议尽快进行滑坡地质灾害的地质勘查及治理工程设计工作。

2、在工程实施治理前要加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工作,制定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方案,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程施工过程中和建成后也要继续设置监测点进行长期动态监测。监测措施1)观察。随时察看房前屋后山坡和建筑物有无异常裂缝,有无池塘入水和地面发生“鼓包”等前兆现象。2)监测。可采用简易方法,观测地表裂缝的变化情况。埋桩法:在山坡裂缝的两侧埋上木桩,定期测量上、下桩之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判断裂缝是否在扩大。埋钉法:在房屋裂缝的两侧各钉一颗钉子,定期测量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以此来判断裂缝是否在扩大。贴纸法:在房屋的裂缝上贴上纸条,纸条写上张贴日期,定期检查纸条是否被撕裂,以此判断裂缝是否在扩大。上漆法:在房屋裂缝的两侧用红漆各画上一道标记,定期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以此来判断裂缝是否在扩大。通过以上观察监测,当发现裂缝变化加剧时,应及时撤离人员并报告当地有关部门。

第9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5-0134-02

随着工程项目的逐年增多,各种资源开发的力度逐渐加大,地球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虽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是面对频繁的地质工程建设,各种的自然资源也逐渐地呈现出匮乏的趋势,而且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变化。

1 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

岩土工程是一个土木工程中的一门学科。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其所涉及的领域包括有岩石和土地的研究和利用,以及对其进行科学性地整治或者合理地改造。在二十世纪末期,我国开设地质工程学学科,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地质勘探已经进入了新的研究领域,并展开研究。这一学科主要是针对地质工程的建设而展开的。从矿山工程的规划、实施,以至工程的竣工,包括工程运行的后期影响等等,整个的过程都会对于施工现场的地质现状产生各种影响。地质工程学所研究的,就是其中涉及与地质有关的问题,研究范畴涵盖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两个方面。

地质灾害,简称为“地灾”,即为由于地质环境的变化以及地质活动的异常而形成的不良地质现象。一旦地质灾害来临,其所发生的地质现象,爆发的威力,不仅会给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作用,而且还危及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其中形成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当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因素而引起的,使地质环境发生了变化,即为“第一环境问题”;如果由于是人类的活动而引起的地质环境破坏,则属于是人为灾害,即为“第二环境问题”。

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环境是赖以维持生命的载体。对于自然因素所引发的灾害,人类是无法抗拒的,那么就需要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将灾害再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而由于人类的活动而给环境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而引发的自然灾害,则需要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并付诸实际。中国关于地质灾害的防治条例已经于2003年11月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并且在2004年3月份开始正式实施。在“条例”中,对于地质灾害以明确的界定,即所谓的“地质灾害”,是一些在地质活动的影响下,而引发的诸如泥石流、滑坡以及地面出现裂缝或者是山体崩塌等的各种地质变化,这些地质作用主要是在自然因素或者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其直接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些年来,中国的自然灾害频发。在各种的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的威力之大,其所造成的损失已经达到了20%~30%。着重研究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采取必要的防止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2 我国地质灾害的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在很多地区呈现出地质构造复杂多变的状况。加之全球生态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导致了各种自然灾害发生。作为一个农民大国,中国在近些年来虽然社会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处于自然灾害易发地的经济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各种自然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泥石流的破坏等等,使这样的地区成为了灾情严重的地区,并因此而导致越加贫困。

2.1 自然因素的存在

以四川省绵竹市为例,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了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①地形地貌特点。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绵竹市处于四川盆地的西北部,这里四通八达,交通便利。作为一个水系丰富的地方,也成为了山洪暴发的危险之地。从地形特点上来看,绵竹市的地貌形态高差悬殊,西北部为山地区,山区的河谷的落差很大,非常的陡峭。山地区的支流也发源于这里,呈现出树枝状的分布特点。从地貌特点来看,这里呈现出高山、中山和低山,而且东南侧位平原。在平原的斜坡处的平原,都呈现出一级阶地冲洪积扇状。

②水文气候特点。在四川盆地中,绵竹市属于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这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春天赶海,消极多暴雨,洪涝贫乏,冬季连绵阴雨不断。

③地质环境特点。地质环境特点在西北部的山区体现得较为明显。断裂发育,褶皱多表现为方向多变的推覆体内部的次级褶皱,而且陡倾和平缓性并存,这里岩体破裂,而且各种裂隙已经呈现出来。

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一旦有外界条件的刺激,就很容易形成自然灾害。

2.2 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超过一半以上都与人为因素有关。乱砍乱伐、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等,都是造成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在山区地带,如果大面积毁林,并且大量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就会在进行大量的开发利用之后,特别是矿山的开采,不但使植被遭到了破坏,而且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产生出来的大量矿渣和废土被倾倒与河流当中,一旦造成河道的淤积,那么,如果气候变化导致河水流量猛增,泥石流灾害就很有可能会形成。

山区地带出现地震,是造成滑坡的重要因素。随着地震的发生,各种地质灾害都会出现,而且多处频发。经历了地震之后,也会留下灾害的隐患。加之外界因素的刺激,一些较为地质较为脆弱的地带成为了灾害多发地。而这些地方,也成为了做好防止措施的重点地区。

3 地质灾害的防治

发生地质灾害,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要具有受灾体,也要具有灾害体。那么,灾害多发地进行灾害防治,也要首先从这两个方面考虑。为了将灾害的活动降到最低的程度,要将可能性的灾害源消除,或者采取必要的措施,将灾害体活动的能量降低,以使灾害活动所发挥的能力减弱。我们都知道,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是不可抗拒的。那么,如果有受灾体存在,就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使受灾体提高防御能力,尽量避免遭到破坏。

①地质灾害勘察。鉴于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状况存在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就需要对灾害多发地的地质勘测工作加大力度。成立专门的勘察小组和调查小组,对于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进行调查,请有关专家进行分析,从地质的特点到其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可能造成的灾害程度,都要进行评估,并定期地深入现场进行观察。

②保护和治理区域自然环境。对于灾害频发地,可以采取积极的措施,调动各种力量进行自然保护。将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得以改善,在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就会将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降低。

③建立灾害预警系统。现在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灾害预警系统,更为有利于灾害的防止。将跟踪技术应用到其中,建立灾情档案以及防止数据库,一旦有相关的异常状况发生,就会迅速地将信息出去,从而得到多方的支持。灾情预警系统作为动态的系统平台,可以为有关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从而提高了灾情防治水平。

4 结 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理环境、地质构造以及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都存在着直接的关系。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工程类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并利用高科技手段,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入了新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 彭小建,程伟,陈小丽.谈谈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以四川省绵竹市为例[J].城市建设,2013,(4).

[2] 安东哲,张立军.试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