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职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
“中职教育”的全称为“中等职业教育”。近年来,中职教育的心理学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推崇。目前,如何在中职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学教育,是中职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中职学生教育中不应只注重德、智的培养,对于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也应引起教育界的广泛注意,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兴趣广泛及身心健康的优质中职人才,是需要中职教育心理学教育事业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才能够真正取得成效。一、中职教育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职业教育不能于普通高中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混为一谈,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及普通高等教育,三者的教育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存在着不同之外,也可称为异同。首先,是从受教育的年龄结构去看,大部分年龄在16岁到19岁之间,在青年时期,学生处理青春懵懂的态势。学生的年龄等同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基本处于一致的状态,也就是三者的相似之处;再从生理发展情况来看,他们是不同的,普通高中的学生主要是为进一步的技能的深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为将来的就业,进入社会来做以充足的准备。因此,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学习自己的劳动技能、实践技能,处理实际的生产问题。事实上,客观上形成了高职学生与高中生在心理和思维方式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其次,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与高中生的不同,他们的年龄有所差异,将来要承担的任务也是不同的方向,以及学校培训教学的内容方向等均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在职业教育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二、采用心理教学在中职教学中的影响
1.帮助中职教师准确地分析学生心理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用此来对特定人物的心理进行描述。这一过程是一种预测的过程,有其一定的规律性可以遵循,如教师在传授课程中,对于特定对象的学生而言,教师如何掌握所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的脑中已经被贯穿其中,学生面对学习时是对于成功产生的喜悦,对于学习中的困难能否克服的能力,都是老师需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机的内容。另外,中职生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一旦出现困难,教育心理学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原因,如学生较难阅读,老师可以使用智力测验或各种形式的考试,找出困难的原因
2.为实际教学过程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心理学教育可以为教师提供更精准的教学内容,通过一些心理教学的渗透及融合,以此来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有针对性的为每一位中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创建假设问题的情景再见,以此来控制学生的课堂动机,让学生专心听从教师的授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教学内容中的心理学教育融入,进一步来提高中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实现心理学对中职教学的指导意义。
3.帮助中职教师预测学生行径
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在高职教育实践方面,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和学生可以预测将发生或即将发生的行为准则,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可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和理论,以及学生过去和现在的行为,预测将来他将做什么。例如,教师了解学生的智力、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就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如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供教学内容的充分发展和环境对智力超常学生更有利于其潜力提供有效的纠正措施;对学习困难或智障学生的特殊或额外的帮助,以获得最大的发展。
4.帮助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笔者也作了一些参考,从西安音乐学院的具体实施过程来看,在开设课程之前教师一定要树立一个明确的研究型教学理念,要明确学生在研究性教学方法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在实施过程中继续走程式化的老路。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不怕学生出错,同时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要在钢琴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不能不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一概而论,避免打击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提高。研究性教学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了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同时还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对于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次是用建构主义理论完善传统教学理论中的不足。建构主义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最基本的观点在于,认识的获得是对既有知识和认识的主动建构,自从皮亚杰这一理论提出之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有关建构主义理论的探讨与研究,在这样一种理论指导下,世界各地的教育教学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变革。在此笔者要指出的是建构主义理论对于钢琴教学的影响。在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钢琴教学时,教师应当特别注意课堂气氛的和谐与自由,为学生搭建一个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平台,设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支架式教学、随机访问教学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进度设定不同的音乐情景,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钢琴学习中来,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设备资源,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实践中探索钢琴教学的具体方法。利用教育心理学理论促进钢琴教学也是当今国内外钢琴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尤其是进入到新世纪之后,随着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的钢琴教学理论研究开始从教育心理学着手分析钢琴教学的重点。教育心理学种类和内容比较繁杂,在此,笔者主要介绍其中几种重要的理论以及该理论在西安音乐学院钢琴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情况。多元智能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理论,它从人类智能构成的多元化出发,认为学生作为一个智能个体有着充分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西安音乐学院的教师根据这一理论探索出在课堂上重视学生参与,为激发学生思维而教学的教学方法,如此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钢琴教学探索了新的方法与实践经验。迁移理论也被广泛用于教育教学当中,对于高校钢琴教学的开展,教师也可以利用迁移理论进行教学,这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优化,教师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顺序,注意发展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在当下高校课程开展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就是不能恰当而精准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客观的评价,发展性评价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而提出的新的教育评价理念。以往的教学评价,教师往往只是看到学生的最终学业成绩,以分数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评判标准,而发展性评价则是终结了这样一种不客观的评判标准,以高校教师的钢琴教学课程评价为例,钢琴教师首先从观念上对该课程的内容作出大致的衡量,通过实施中的具体情况作出客观性判断,不再以学生单纯的钢琴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评判标准,而是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个体纵向发展的具体实际,从学生个体身上看到每一个学习个体的优势与不足,从而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使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发展性评价教学理论中,教师、学生与教材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他们相互依存而存在,作为一种处于动态趋势的评价标准,发展性评价不论是对于教师来说,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促进其共同进步的良好教学策略。
三、针对以上几种钢琴教学理论的分析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得1
20xx年8月7日——8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山西工商学院新教师培训,感到受益匪浅,现将参加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做如下总结。
1
对学校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对自己选择人民教师的职业无怨无悔
在这次培训的开学典礼上,学校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为我们加入到山西工商学院这个大家庭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也介绍了学校未来的美好规划,并且勉励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完成这次培训的任务。这些都使我对我们学校的前途更加充满了信心,也坚定了自己扎根于人民教育事业、扎根于我们山西工商学院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的信念。
2
认真学习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虽然在来到工商以前,我已经积累了许多的工作经验,但是做一名人民教师,尤其是一名高校教师,对其中的许多工作规范和制度还是十分陌生的。杨建国副院长、刘鸿波副处长、王彦臻老师、张彦颖老师结合多年来的许多典型范例,给我们详细讲解了我校的相关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这些都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同其他的工作部门一样,高校教师有着很多的规章制度要遵守,也同样要付出艰巨的努力。我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必须坚持教学领域的社会主义方向,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要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于教学之中。同时,要严格教学规范和坚守学校的各种教学规章制度,防止教学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
高校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
从前作为一名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一直十分向往,但是对如何才能够不仅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并且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是缺乏认识的。张彦颖老师以她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我们做了一次生动的报告。她从应用型课程教学的构成、对应用型教学的认识、教学观念的转换、大学应用型课程内容的基本特点、大学应用型教学过程基本特点等几个方面做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通过听讲和自己的认真体会,我对高校教师教育工作内容和特点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茫然到豁然,确实感到受益匪浅。
我认识到,高校教师的应用型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学并非只是教师简单的讲授,而是一个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作用的有机统一。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都需要有一个教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从群体型到个性型的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这些都要经过我们不懈地努力和学习。
大学应用型课程内容的特点大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前沿性,二是探究性,三是智能性,四是方法性。同时应用型教学过程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教师有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掌握有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教学技巧。我体会到,要成为真正合格的高校教师,确实要付出自己艰巨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丰厚的回报。
通过这次培训,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感觉和所有受训的老师拉近了距离。在此期间,我们不仅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师德师风也得了升华。为此,我衷心地感谢这次的培训,也希望以后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多!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得2
培训的时间短暂而精彩,虽然培训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但在老师们生动而鲜明的讲解、细致的讲说,让我对将要走上的工作岗位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我简单谈谈我为期一天岗前培训的一些心得:
经过为期一天紧张而精彩的岗前培训,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光荣人民教师应具备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道德素养。教师这份职业是光荣神圣而伟大的,须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默默奉献,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不断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应该具备爱国守法、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的良好品德,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扎实掌握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师一定要热爱教师这份职业,甘于在教育岗位上无私奉献,这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要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不因学生成绩好坏、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等而区别对待,要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教师育人是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张扬学生个性,努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一定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和适当的威信,做好表率作用,为人师表,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争取做一名优秀合格的人民教师。
以上是我为期一天岗前培训的几点心得,通过学习,让我受益良深,我一定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争取作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得3
时间转瞬即逝,很快历时将近半个月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就结束了。培训内容丰富,令人深思,引人启发,使我对什么是高等教育及怎么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我们不但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和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发自内心地去关爱学生。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次新教师培训的点滴体会。
一、高等教育学的学习认识
首先,要做好一名高校教师,教育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的教学实践不能脱离教育理论知识的指导,只有将科学的方法运用起来进行指导我们的具体教学工作,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以便形成有效的教学经验,反过来再指导我们进行教学调整和完善。
同时,我还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角色多样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可能出现的角色冲突。从我个人出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九个字表达了教师这个职业最本质的职能和角色。然而,除了传授知识,培训技能,以及解决疑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更重要的是要身为学生的模范。首先教师在人格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做人方面,要有正面的影响,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同时,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并且要不断地进行学习,进行科研,这样才能更新和扩展自身的知识面。正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教好学生。
在新时代的课堂当中,教师除了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我们好需要掌握好如何更好的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即方便了教师在课堂上突出重点,节约时间,更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效果显著。因此,要做好一名高校教师,我们要学会如何更有效的使用多媒体等技术。
二、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
如今,教育心理学在教育行业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以导致一些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发生。这次岗前培训的心理学教师的讲座让我感触很深。要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光是有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人格魅力,都是不够的。我们要发自内心的去关心,关爱我们的学生,要真心的替他们去解决问题,从他们的角度思考他们的困难,去理解他们,引导他们。这样,我们就必须要去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为我们的学生正确的解决问题以及进行指导。教育心理学主要是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除了在这次讲座上面学习到的基本知识之外,我们在闲暇时间也应多多关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因为心理学是要靠长期的学习以及观察才能真正的被掌握。
三、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学习
众所周知,教师这一职业所承载着一个很崇高伟大的道德模范角色。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好的表达了从古至今教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也是给后来的教师们的道德要求所在。教师们要有崇高的人生价值观,甘于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教育和培养学生,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并且以教师自我崇高的个人品质去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言传身教,用强烈的责任心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这样具有崇高道德的教师才算是合格的.人民教师。
四、对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的认识
关键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021-02
一、引言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对即将就职的新教师进行培训,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新环境,了解学校工作流程,融入学校,完成职业身份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帮助新任教师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掌握基本教学方法、教学知识以及教学技能。因此,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新教师转变身份、提高教育教学整体工作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现状
199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明确规定,培训以《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主要培训内容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门课程,后加入《大学教学技能》,一共五门课程。《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是在于使教师能够了解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开阔教育视野,初步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是在于使教师掌握高校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熟悉教学工作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高等教育法概论》的目的在于使教师知晓教育法的相关基础知识,树立依法教学的理念,成为知法、守法的人民教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是在于使新进教师了解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今天。通过多年的培训,教师管理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总结经验,推陈出新,而且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培训的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增强教师培训的效果;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也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三、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就当下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来说,部分学校和新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培训的重要性。部分新教师对培训没有深刻的思想认识。因为,现在大多数高校招聘教师时,要求的学历颇高。一些年轻的教师认为自己已经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理论,无须再进行岗前培训,也有胜任教学工作的能力。更有些新教师认为,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所属学校要求的,仅仅是为了应付就职前的考试,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书,能够顺利结业而已。还不乏一部分人认为,取得高校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以后,就可以为开展以后的晋升工作做铺垫。他们岗前培训的目的和思想动机都不纯正,只是形式上的参加而已。
2.培训内容和方式单一化。上文中已提到,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基本上是从1997年开始的,至今为止已将近17年。可是,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内容还是当时国家教委规定的课程,即《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后又加入《大学教学技能》共五门。这些培训教材内容虽是比较丰富,学术性也较强,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一种以应试为主的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更新速度缓慢,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教育改革后的新发展。另一方面,从培训的方式上来说,形式也比较单一。培训方式还是以培训老师授课为主、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师生之间的交流甚少,教学内容枯燥,应用性也比较弱。这些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上的单一,直接影响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培训效果。
3.培训考核机制不健全。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中,培训结果如何非常重要,因为培训结果不够好就相当于没有进行培训一样。所以,他们对培训的考核也十分重视。可是,从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核来看,考核机制并不理想。现在,衡量培训结果更多的还是采用闭卷(或部分开卷)考试,题型和形式上基本还是老一套,考试内容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相差较远,只要按授课教学中提示的重点,考四级硬背就能应付考试过关。这样的考核只是考察了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没有反映出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与学生沟通交流能力。
四、针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对策研究
1.提高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认识。新入职的教师要想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民教师,进行教师的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是成为合格职业教师的前提和基础。岗前培训,可以缩短成为合格教师的时间,还可以使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熟悉高等教育的教学之道,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等。因此,各高校应该大力宣传新教师参加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组织协调好相关部门的职责,使培训学员可以深刻了解到培训对学校和自身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使一些新老师能够从思想观念上正视培训的作用,而不是用错误的思想和不良的动机来对待培训。
2.注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形式的多样化。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和方式都应该多样化发展,培养有独特性的教师。在培训内容上,学校可以在国家的有关规定下,适当减少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科的需要或是教师的培训需求来进行一些个性培训。比如,教文科的教师应注意语言能力表达的培训,而教理科的教师应更注重引导学生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训;还可以在培训中还可以加入一些现代教育、教育网络的多媒体运用等。培训的方式上,不是一定要培训老师的讲述,可以在此基础上让新教师进入大学的课堂给学生授课,培训老师可以对新教师在讲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培训,避免学员的重复学习。
3.健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考核制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考核制度,不仅是考核新教师对培训内容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也是用来衡量新教师可不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教师,能否胜任以后的教学工作的标准。考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理论知识掌握的考核,一种是对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在对理论知识的考核中,学校可以适当沿用以前的闭卷考核形式,但是只作为考核成绩的二分之一。在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中,学校可以成立相应的考核小组,小组成员由学校有经验的教授组成。面试考核新教师对学校、教师职业、工作岗位的认同度,考核新教师的实际教学技能,如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力等。这些多样性的考核方式,全面了解新教师培训后的真实情况,促进新教师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高校教师上岗前的必经环节。经过岗前培训后,新教师拓宽了教学的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实际教学能力。所以,只有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才能使新教师快速适应学校的教学工作,转变实际角色,提高入职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邓琳,乔雪.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8(2).
论文摘要:英语教学绝不是简单的单词、语法和句法结构单向传输,而是包含思维和情感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性行为。英语分级教学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综合考量学生的不同心理特质,划分不同的班级,因材施教,实现培养合格英语人才目标的行为。
英语分级教学,是大学阶段按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不同,将其划分成若干等级,选用不同的教材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学方法。要改变英语水平起点不平衡对学生学习造成的阻碍这一状况,就必须认识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并提出若干拙见。
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从内因来看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意志力、性格倾向、学习迁移以及情感因素的差异。从性格上讲,在分级教学中,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从情感上来说,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对教师、对课堂有一种抵触,普遍缺少对教师的信任感及与教师进行深层次交流的意愿。动机是做好任何事情基础,而情感是这一过程的催化剂,二者缺失,教学活动就难以有效顺利进行。要改变这一状况,不妨试试让这种变化在学生内部自发产生。
第一,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教师必须树立自己的威信,言出必行,行必有果;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师生关系亦可成为一种特殊的朋友关系,只有理解他们,融入他们,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管理他们,班级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第二,兴趣。传统教学以学科为本位,重认知轻情感,教师更关注教学内容是否为学生接受,至于学生接受时的情感状态如何,一般不考虑和关注。误以为教师的职责就是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作为被教育对象,是被动的。在这种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研究的是教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法,忽视了教学工作的真正主体应该是学生的客观事实。在当今知识和信息多元化形势下,不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就无法抓住他们的兴趣进行有效的教育。
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成功的教学应是一种积极情感的转移,即由教师本身对知识现象的感知、理解、加工、兴趣向学生的感知、理解、加工、兴趣乃至利用和创新的转变。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这种行为往往被扭曲为片面的感知和传达,即教师认为自己感知理解的,自己感兴趣的,自己传授的就应该是学生应感知到的,感兴趣的。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被忽略,其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和选择权被忽视。这一点在分级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学生自身知识的缺陷,学习意志的薄弱及教师过繁的教育,往往会导致厌学情绪,最终放弃英语,甚至放弃该教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思维更活跃,感知更敏锐,记忆更牢固,想象更丰富。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利用学生知识积累的最佳时期,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愉快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对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要做到这一点,对学生心理特征的理解把握和应用必不可少。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由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关口,心理特征呈半幼稚半成熟状态。身体机能渐趋成熟,智力迅速发展,有着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他们急于探索现实世界,又苦于知识能力不足,内心比较脆弱。把握了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尽量采用与他们相适应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感到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有实际用途,不是离他们太遥远的大道理和空洞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树立自信心,在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的同时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给精神带来的愉悦。
心理学上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刺激事物发展变化必不可少的条件。英语教学中外因主要表现为英语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理念、综合素质及个性风格等方面。分级教学班是由不同班级的学生组成的复杂的群体,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能力、性格以及人格魅力来改善英语学习的环境,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英语学科的内容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基础性、时代性和思想性,内容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并体验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的兴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启发、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教材中的显性或隐性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身语言知识和综合知识体系,提高自身言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努力使自己适应时展的要求,熟悉新的形势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进。如此,才能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技能来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英语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拓宽知识面,认真琢磨教学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备好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板书和备教具等;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能力状况,并据此制订出合理的课堂结构,把握好教学节奏,处理好量、度、质三者的关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气氛,帮助他们树立近期和长远的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及其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授课过程才能顺利地进行。
充分认识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外因,综合运用英语专业知识及教育心理学原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实现英语分级教学的最终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促进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胡春洞 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与传统的常规课相比较,微课的特点较为鲜明,具体表现为“短小精悍、情景真实、主题突出、资源多样、形式灵活、交互性强、动态生成、便于传播、应用简单”等。因其围绕某一个知识点、一个例题习题、一个现象、一个教学环节、一个案例而展开教学,因此,微课天然地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应用和学生的个性化碎片化学习创造了便捷条件[11]。1.课程开发理念针对性强微课是以某个知识点、某个例题习题、现象或教学环节等为资源组织单位,课程设计的着眼点不仅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意在为学生“解惑”。传统常规课是以整节课(或章节)为资源组织单位,课程设计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教”,意在向学生“传道、授业”[11-12]。2.学习单元时间短根据黎加厚等人的观点,微课的时长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根据可汗学院的相关研究,人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为10分钟,微课因此可以在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传统常规课程的时间为40-45分钟,即使意志力较强的学生也无法避免注意力的转移和分散,“教”与“学”的有效性值得商榷。3.支持学习的泛在性和灵活性微课学习者不受时空的限制,只要打开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情况进行自主学习。在遇到困惑时,学习者还可以随时暂停微课教学或反复播放某一片段内容,以便加深理解。而在传统常规课中,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坐在课室中进行学习。在遇到困惑时,也只能通过课堂提问或课后咨询得以解惑,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较低。
二、《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
(一)学时有限
随着职前教育课程、通识课程等公共课程学时的增加,《教育心理学》这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学时被压缩至较为有限的范围。以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时为4学时,以16周授课计算,共64节课,相对于大量的教学内容而言,64节课远远不能覆盖所有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有限的学时内,一些教学重点只能被“舍弃”、一些教学难点常常被教师“避重就轻”地绕过———教师在课堂上提醒某部分内容是学习重点或难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至于学生是否进行了自主学习以及学习的效果如何就缺乏有效地监控了。
(二)相关研究结果日益丰盛
在学时有限的同时,教育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却随着研究深入和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而日益丰盛。以教育心理学中“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为例,在2000年度,国内以自我效能感为关键词的研究文献仅有137篇,而在2014年1年内,以自我效能感为关键词的研究文献就有6387篇(详见图1)。从图1中数据的变化趋势可以推知,随着时间的推进,在教育理论、技术的支持下,教育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日益丰盛。对于类似教育心理学这样发展速度快、研究结果丰盛的学科而言,现有的学时尚不足以完成课程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任务,再通过常规课堂教学为学生拓展大量研究前沿内容的可能性就会更低,这种教学现状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扩招导致班额过大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扩招所导致的班额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常规教学的效果。以40-50人的班级为例,以小组为单位(每组4-5人,约10组)完成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法演练任务(演练教学内容自选),每组演练时间为10分钟,演练完毕后提问与讨论时间为10分钟,因此10个小组共需200分钟,即约需4.5节课。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法虽然是教学重点之一,但其也只是布纳鲁学习理论中的一个知识点,仅在发现式教学法这个知识点就用掉4.5节课,显然会挤压其他知识点的正常学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能从10个小组中选择2-3个小组进行演练或增大小组成员数量以减少小组个数,这类方法都无法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监控、督促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教育心理学》课程微课教学平台的构建
(一)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
1.重新梳理《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形成3个微课系列。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梳理《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形成了以基本理论为主的微课系列、以学习心理为主的微课系列和以制约教与学的因素和条件为主的微课系列。其中,以基本理论为主的微课系列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和展望、学习的概念与分类、桑代克迷笼实验及学习规律、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华生经典条件反射研究及学习规律、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及强化原理、班杜拉社会学习研究及模仿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顿悟学习研究及原理、托尔曼学习研究及原理、布鲁纳认知学习研究及发现式教学法、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教学思想等内容;以学习心理为主的微课系列包括学习动机的界定和分类、动机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研究的新进展、学习策略的界定与分类、学习中的主要认知策略、学习中的主要监控策略、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学习策略研究的新进展、知识的分类及获得机制、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机制、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机制、迁移的界定与分类、传统迁移理论、迁移研究新进展、皮亚杰道德认知阶段论、科尔伯格道德三水平六阶段论、行为主义道德理论、品德及规范学习研究新进展等内容;以制约教与学的因素和条件为主的微课系列包括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威信、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比较、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心理研究新进展、学生的认知差异与教育、学生的人格差异与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研究新进展等内容。2.制作微课视频针对上述3个微课系列的具体内容,逐个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习活动)、教学资源(学习资源)、教学评价(学习评价)等[13]要素分析,并根据具体需要重新制作相应的PPT。采用PowerPoint,CamtasiaStudio、Snagit等录屏软件,会声会影、MovieMaker等视频处理软件制作、编辑微课视频,并确保每个微课视频的时间不长于5分钟。
(二)微课平台建设
微课平台的建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集成到学校已经运行的在线相关教育平台中,另一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平台进行开发建设[14]。鉴于现实情况,《教育心理学》课程微课平台选择独立平台开发建设的方式,这一平台包括微课视频模块、交流模块、学习效果评价模块以及后台管理模块(如图2)。1.视频模块微课视频模块包括以基本理论为主的微课系列、以学习心理为主的微课系列及以制约教与学的因素和条件为主的微课系列3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下面添加相应的微课视频。2.交流模块交流是微课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本平台主要是凭借博客和QQ群的形式展开交流。交流模块按照微课内容划分,支持学生针对每个微视频开展微批注、评价、建议、上传作业及自制的微视频等,促进师生之间P2P的交流。3.评价模块建立《教育心理学》课程题库,支持学生进行在线测试,帮助学生及时检验自身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测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期末总评。
四、将微课引入《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有限的学时内,在传统常规课堂上,教师为了覆盖大部分的教学重点,往往采用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使得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对所学内容也只是简单地进行了大脑的过滤,长此以往很难获得专业感并形成专业自信,学习容易陷入消极应付的恶性循环。微课则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学习的困惑和感触也可以通过交流模块及时地和教师、同学实现P2P的沟通,学习变得更为自主和灵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学生通过微课完成了大部分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在常规课堂上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针对学习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讨论和思想的碰撞,促进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邃性发展,学生容易获得专业感并培养专业兴趣。
(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引入微课,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形成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讨论、演练的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落实,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和深入。在微课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自我发现,独立思考,遇到困惑的地方能够主动搜索学习资源以求解惑,主动、独立探索的素养得到了训练。
(三)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微课一旦制作成功,教师就不需要针对知识点进行反复讲授,可以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过程组织和设计,与学生和同事进行交流和互动,不但减轻了教学负担,还极大地促动了自身对教研项目的投入,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学相长。
五、小结
一、元认知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理论概述
关于元认知理论的界定,1976年在弗莱威尔的《认知发展》中提出,元认知的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与元认知监控[2]。将其应用于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理论当中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元认知知识在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理论当中的体现。关于元认知的认识,主要包括认知的个体、任务以及策略三大方面。高等教育阶段的声乐教学具有着较为广泛的覆盖面,首先,个体的认知针对于所学的声乐内容,包括声乐理论以及演唱技巧等等。此理论的应用,原则上要求教师能够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予以全面了解,包括学习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声乐演唱能力以及声腔声线等先天条件等等,并基于此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情况形成准确的认知;其次,任务的认知是要求教师能够在不同的阶段均使学生全面了解该阶段的学习任务,以强化声乐学习基础为目的对歌唱形成基本的认识,并从心理学理论出发丰富学生的情感内涵,从而推动声乐作品学习效果的提升;第三,策略的认知即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所要达成的目标,并通过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来拉近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这种教学手段即策略的认知。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自身的优势来更好地完成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各项任务。
2、元认知体验在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理论当中的体现。对元认知体验的解释,可以总结为就是在认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以及情感体验[3]。高等教育阶段的声乐教学元认知体验指的是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经由对声乐个体的认知所产生的一系列相关情绪,比如教师在进行发声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声乐演唱气息的把握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只有教师不断进行指导并有学生不断强化训练才能将此困难突破。教学过程中这种体验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元认知体验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3、元认知监控在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理论当中的体现。元认知监控在声乐教学当中的应用指的是基于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体验在教学与学习过程当中所进行的监督与自我监督,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自身的调节与控制,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积极的保障。高等教育阶段的声乐教学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具有良好的条件,演唱问题难免不同程度存在,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通过元认知监控来衡量教学计划的有效性,从而为教学计划的准确调整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学生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的整改指明方向。
二、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对元认知理论的应用
1、计划阶段。元认知理论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需要依据相应的策略执行,在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就要制定该阶段的学习目标,即夯实基础并对声乐内容有所了解。具体来讲,即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某一首声乐曲目的旋律、歌词等,并引导学生对相似的声乐知识内容进行回顾,从而奠定学习的基础,一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则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予以解决[4]。所有的前提都需要建立在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基础之上,才能推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
2、控制阶段。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控制阶段贯穿于整体进程,通过对教师声乐教学以及学生的声乐知识学习实效性进行反馈并评价,从而确保声乐教学的质量,并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身于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自我认知的更新。在教学的过程中,控制的具体内容应当包括掌握教学进度、明确教学错误与斧正教学思路等,比如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全面衡量是否能够在一个教学周期内做好初步演唱的教学以及是否做好声乐的气息与跳音练习,本学期能否顺利完成所有教学指标等,并从中获取更具价值的教学经验。如此通过全程的有效控制,为后期对教学质量的良好评价提供可靠的保障。
3、调整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的计划阶段和控制阶段均是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能够满足教学指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的认知引导学生元认知的形成,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为声乐学习提供更多的动力支撑,通过对声乐教学活动的整体化控制保证策略的有效性,对所有出现的问题均给予积极的矫正与补救,此阶段便为调整阶段。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声音缺乏明亮度时,却引导学生发挥优势转攻戏剧化音色的古典艺术类歌曲,结果非但无法提升声乐演唱效果,更折损了声乐作品的价值。对此,则需要予以积极的调整,通过调整实现对声乐教学活动的合理化控制[5]。由此可见,计划阶段、控制阶段以及调整阶段均不独立,唯有相互渗透且全面整合,才能实现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中元认知理论的应用价值。
三、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中元认知的干预策略
1、创新教育理念,为元认知理论的渗透创设良好环境。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期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转变并创新教育理念实为当代教育发展的必须要求。对此,高校声乐教师应当对传统的教学思想进行调整,将教育核心重新定位,明确元认知理论的价值。对于声乐艺术来说,本质上就属于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思维劳动,因此这种理念应当全面贯彻到声乐教学的整体进程中。而对于学生来说,自身的能力更多地需要被教师发现,同时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因此,教师应当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学生声乐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自我控制意识与能力,为元认知理论的渗透创设良好的环境基础。
2、更新教学方式,重视声乐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渗透。当前高等教育阶段的声乐教学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停留于“重结果、轻过程”层面,教师的主体地位难以被撼动,学生的学习模式过于被动,使声乐教学课堂失去了其应有的活力。对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内容作为依据,全面重视对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并将评价机制纳入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巩固,重视学生学习成果的转化[6]。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予以积极的鼓励,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学习且善于钻研、思考的习惯,并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更多经验,真正赋予学生主体地位,使课堂能够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阵地,体现课堂的价值。
3、转换教学地位,借情景教学引导学生丰富成功体验。高等教育阶段的声乐教学质量要想得到保证,亦需要使学生能够保持对声乐知识的兴趣,只有学生能够长时间保持对声乐学习的热情,教学效果才能有所保证。目前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已有诸多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应当基于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转变做好情境教学环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一个欢乐与和谐的学习课堂。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普遍的兴趣点,并给予学生以高度的尊重,使学生增进对教师的信赖感,从而形成对声乐课堂教学内容的热爱,通过师生共同兴趣点的良好互动推动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求知状态,进而强化元认知的体验。
4、拓展教育范围,推动学生学习方法与声乐技能融合。声乐教育课堂的主要内容即是声乐基础知识,但教学质量的提升仅依靠教师显然不够,还要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学习意识以及学习能力,在应用元认知理论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学习方法的导向性作用,只有使学生学会更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推动教学质量事半功倍。尤其是在当前的新教育形势下,教学的目标已经不再局限于完成教学指标,而是要求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声乐教学应当重点关注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5、完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养成自我控制的主体意识。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实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学生的自我评价又基于元认知理论的自我控制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客观来看,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绝非短时间能够实现,对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积极反馈,时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保证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逐渐养成。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条件适当开展一定的声乐研究活动,通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提升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学 学习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推进和快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身处高职院校的学生,与高职教育良好的发展前景相比较,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本文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并结合一线的教学经验,探讨运用心理学方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些途径。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包括了注意力的集中、认知的活跃、情绪的振奋、意志的努力、行为的投入等等。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指出一点:学习积极性是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技能及综合竞争力就必须首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根据高职学生的当前心理状态,我们应努力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重建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使学生从不学到主动求知,达到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谈谈笔者在教学实际中的做法: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要理解学生关心学生
情感的迁移功能告诉我们,一个人对某对象的情感会转移到与该对象有关的其他对象上去。因此,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无论课内课外,无论学生成绩优劣,也无论学生表现好坏,都应该给予深切的理解和关怀,把学生当作朋友,主动与学生沟通,帮助其解决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得到学生充分的信任,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积极引导有益情感迁移,进而慢慢地消除了学生对于某课程的消极和敌意。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由于需要的满足(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起,就成为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二、激发学生某种需要,发现他们的亮点和特长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学生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教师在教学时,先引起学生发生学习某种知识的需要,然后进行教学;或者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学习的活动。适当的设问,言语不多,却能像磁石一般吸引住了学生,使他们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问题教学法之所以比讲演法更有效,是因为问题教学法以解决某一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去读书,去听讲,去搜集材料或去实验的。
三、给予他们成功感,消除恐惧感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因此,务必使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感。“首次效应”尤为重要,要特别重视第一堂课和第一单元的教学。第一堂课,要一清二楚,做到不遗留任何问题,而且又使学生觉得确有收获;第一单元测试,务必使学生得到比较满意的成绩。为此,一是教学上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放慢教学进度,调整教学节奏,控制教学难度,削减教学梯度,使学生“学来顺利”;二是习题练习,课外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进行严格控制,对于较难理解,容易忽视的隐含条件或容易发生错解的习题,事前进行必要的疏导和提示,使其觉得“做来顺手”。三是单元测试的题量和难度要适度,使学生既能独立、准时完成,而又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使90—95%以上的学生在直觉上获得第一次成功感,以进一步消除对学习的恐惧感。
四、设立奖励机制,积极有效鼓励
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S)——反应(R)构成的,也就是说行为主义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既然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变量,那也就不可能到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中去寻找行为的动力,只能到行为的外部去寻找。因此,他们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到了强化。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是激发动机不可缺少的手段。
【关键词】日语口语教学 学习动机 气质 强化动机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150-01
从目前公开发表的日语口语教学法探讨方面的论文来看,问题多集中于目前口语教学的现状、口语教学法的课堂设计等方面,但把心理学理论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注意观察学生个体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气质特点因材施教方面的探讨仍未多见。笔者根据这两年从事一年级日语口语教学的课堂实践,将心理学的气质理论,以及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强化动机理论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以下将这些探讨列出,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 了解学生气质特点,因材施教
即使是选择外语专业,并非每个外语专业的学生都符合外语教学的理想条件,即性格活泼开朗,积极参与外语学习,学习主动性强。因此,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材施教就显得极为重要。对此,心理学的气质理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心理学认为,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并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其中胆汁质型人脾气暴躁、性情直率,能以很高的热情埋头事业;多血质型人热情活泼、机智灵活,但注意力容易分散;粘液质型人安静、沉默、忍耐力强,条理性高;而抑郁质型人则多愁善感、敏感、孤僻、不合群。上述气质特点同样可以运用到对学生性格的观察上,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口语教学中进行相应的引导。
笔者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回答问题情况、平时作业等的观察,发现典型的多血质型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积极回答问题,接受能力快,特别在要求朗读或进行会话练习时,总是积极参与。这样的特点对于外语学习是非常理想的。外语学习讲究多说多练,不怕丢丑。[1]但多血质学生在会话练习时又体现出一些弱点,即单词记忆不够精确,语法结构不够严谨。典型的黏液质型学生正好相反,他们在课堂上不爱表现自己,沉默寡言,喜欢安静,上课态度认真,注意力不易分散。但口语能力不强,不善表达,在听力方面反映没有多血质型学生快。胆汁质型和抑郁质型在课堂活动中表现不明显,但胆汁质型在需要耐心和持久力的外语学习中是要忌讳的,而敏感的抑郁质型很容易产生挫折感。
针对这些学生表现出的气质特点,笔者采取通过在课堂做心理测试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使其取长补短的办法。在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气质类型的同时,笔者列出了各种气质型学生在学习上的特点,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自我。提醒多血质型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注意发音的清晰,单词的准确性,以及语法结构的完整。让黏液质型学生在课堂上多表现自己,多开口进行会话练习。耐心对待胆汁质型学生,多表扬抑郁质学生的长处,帮助其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二、 强化动机理论的运用
入学不久的大一学生,日语学习尚处于初级阶段,口头表达能力有限。而作为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口头表达日语的欲望,为后续的日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成为重要课题。此时,可以把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运用到教学当中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习动机可分为内在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又称为内部动机作用,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内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外部动机则是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在学习活动中,可以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这样的手段,称之为强化,强化手段可以是外部强化,也可以是内部强化,前者是由教师施予学生身上的强化手段,后者则是自我强化,即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获得成功的满足而增强了学习的成功感和自信心,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2]根据这一理论,笔者在课堂中实施了与日语口语学习相适应的外部强化措施,其中有加分制、游戏竞赛、以及摄影视频比赛等。在口语课程的教学动中,笔者采取的是教师授课和学生主导型的会话练习的形式。每次课程前教师布置下次课上课时的会话课作业,让学生在课外通过两人小组形式进行会话练习,并在课堂上发表。课程分为两部分,先是学生发表,教师针对会话过程中的语音、语调错误,以及语法错误,日语表达习惯等进行纠正,同时补充说明会话情景中的文化背景,然后再引入下次课的内容并安排作业。课程中,学生占了主导地位。为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上讲台发表,笔者采取加分制的形式。对于主动上台表演的同学,笔者进行记录,并向全班宣布,主动上来表演的次数越多,他(她)的平时成绩分数越高。结果,全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准备会话,每次上课发表前积极举手主动上台表演,甚至平时学习态度不太积极的学生也毫不示弱。每次课程均要求学生上台发表会使学生产生疲乏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游戏竞赛,如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背对黑板,笔者在黑板上书写十几个日语词汇,如“苹果”、“邮局”、“电梯”等,要求台下各小组成员用日语描述,直到讲台上成员猜对为止。才对词汇量最多的小组为优胜者,并颁发奖品。这一游戏竞赛不仅使学生增加了词汇量,更重要的是刺激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明明想说的单词,为什么不能说出来?对此进行反思,进一步促进了学习日语的欲望。此外,每次课堂会话练习时,笔者采取了多媒体手段,自备摄像机,将每次上台表演的学生的会话摄影下来,到了期末,让学生自挑自己最满意作品,由全班一起观看,从中挑出最优秀者,发放奖品。录制视频的好处在于,弥补教师在纠正学生口语表达错误时的瞬间遗忘,帮助学生回顾自己在口语表达中的错误,对错误进行反思,在错误中不断学习,进一步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三、 结语
以上是气质理论和强化动机理论在大学日语会话课堂上的运用,气质理论可帮助教师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而强化动机理论是教师施予学生的外部手段,属于外部强化行为,关键还在于学生自身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也就是自我强化。如果学生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外部强化手段刺激转化为自身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那自然是最理想的学习效果。作为强化动机理论的辅助,教师可帮助学生培养自我效能感,即让学生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日语口语表达,使其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培养此能力,使学生更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是教师要努力的课题。由于篇幅限制,有关自我效能感在课堂教学的运用与实践留待下次探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