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学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二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三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一、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1.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个富有创新精种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
2.创新要以人为本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还未想到,但必会喜爱的活动,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势与习惯性框框,在教学内容上要由以单纯的执行和完成《大纲》向以《大纲》为基础,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变。例如当电视播放《排球女将》时,安排排球教学;播放《贯篮高手》时,安排篮球教学并结合"三对三"篮球比赛规则;全国甲A足球联赛期间,安排足球教学并结合"四对四"足球比界规则等等。学生个体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态度的升华。
3.创新必须大胆探索、求新体育创新是他人未曾想过、做过的,常常突破传统方法,打破平衡格局,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难免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在活动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代替、否定,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学生变得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大胆求真、求新。
二、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因此创新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时间序列的、不可逆转的和路径依赖的过程。创新是与教师的"干中学"和学生的"用中学"等活动紧密相关的。因此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识与其说是一种大家都可获得的公共知识,还不如说是一种特有的和带有地方、学生色彩的知识,学生的技能创新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径。尽管某项技术技能的创新发生在某一时刻,但是我们追溯上去,这个实现技能创新的学生一定已经有了较长过程的该项技能知识的积累过程和学习过程,没有这样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过程、没有任何渊源关系,学生要根据公共知识,实现某一活动的突然的技术创新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技能形成规律的定性和量化研究。例如,影响学生动作技能的因素包括哪些(如学生形态、身体素质、课堂教学结构、教法研究、学法指导、发展身体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哪些是主要因素?现课堂教法主要有主题式、学导式、分层递进式、发现法、尝试教学法等等,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动作技能的巩固的动力定型。没有体育技能很难有体育活动的创造力,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技能越高,就会产生更多的新设想、新活动。
三、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
1.教会自编游戏的方法
学生需要游戏活动,渴望掌握更多的游戏方法。根据教材师生一起学习《自编体育游戏》一文,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活动方法的构思过程:
参加人数达到目的活动形式胜负规则场地、器材、时间裁判安排,然后训练"在篮球场,用海绵球自编最喜欢的游戏"。
经过思考、构思、选择等理性活动,学生创编了地滚海绵球、投远比赛、击中目标、手球比赛、足球比赛、投篮比多等等。
2.优化组合
一种创新活动可能派生出另一创新活动来,创新和创新之间可能有一种技术技能互补的关系。更大范围来讲,一项活动创新可能导致另一项活动创新。教师教会学生各种技能技术,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度选择组合。例如花样跳绳、花样毽拍、木捧+海绵球=棒球等。
3.重新排列
学生已经较好地理解掌握动作要领,产生更高的学习欲望,是尝试创新的好机会。如《五步拳》教学,教师教会步法:弓步、马步、歇步、仆步、虚步;掌投《五步拳》动作:并步抱拳--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驾打--歇步盖打--提膝仆步穿掌--虚步挑掌--并步抱拳,然名要求分组自编一套《新五步拳》。
4.迁移提高
创新从学生的纵向活动情况来看,是一种前赴后继的过程,当前的创新源于从前的创新,同时当前的创新也可进一步激发以后的创新。如低年级戏绳(个人抛投接等)--中年级戏海绵球(2人抛投接等)--高年级戏篮球(多人抱抛投传等)。
5.学会几种思考角度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44-01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是体育教学的核心。所谓能力指的是知识、技术、能力和智力的有机结合,体现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指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独立锻炼身体等方面的能力。如果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到锻炼身体的实践中去,对某一动作技术,同学间能提出不同的见解,最后又能很好地完成,这就是体育能力的具体体现。那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主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现谈几点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抵抗挫折的能力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人为地设置“困难”,使参与者在克服和战胜各种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的过程中,培养顽强的意志,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经历挫折,在一次次的成功中体验战胜挫折的愉悦。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的教育,同时还要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活动以及个性特点,都表现得极其直观、具体、生动、鲜明,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的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知识层次、社会阅历及家庭情况等不同,学生对挫折的忍耐力具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在创设挫折情境时应特别注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摆脱困境。特别提起注意的是对待那些父母离异的学生,残疾学生,心理障碍的学生,越轨和能力不强的学生,所采取的方法一定要谨慎,切不可草率行事。在进行挫折教育时,不能过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层层推进,逐步提高,让学生自己选择内容去尝试,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使他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坚定信念,在成功中寻找喜悦,养成遇到困难、挫折时永不言败的优良品质。
二、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的重要手段,是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表现。现代社会通过“合作与交往”,发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独生子女众多,自我中心倾向比较突出。加强对青少年合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学是一种群体性的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解放和发展学生的主体力量,应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教师更要注意调和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引导学生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互相合作。课堂上,要有意识地给学生讲一些有关合作的故事,讲一些合作的益处,使他们认识当今信息社会,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集体力量才是强大的。
比如在平时的分组活动中,学生之间不免发生矛盾,我处理的方法是让矛盾双方说原因,小组全体讨论,提出解决办法。例如,在一次篮球活动中,有队员不让小A参加其小组,小A向我求助。我让双方说明原因,原来小A拿球总是一人运球不传球,单打独斗,造成小组失败,其他成员有意见。如何解决呢?我让大家讨论,最后小组同意小A参加活动,而小A也向所在小组同学表示歉意,同时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从矛盾的产生到问题的解决都由学生亲自参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使学生自觉地采取相互配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合作意识得到强化,合作能力与协作精神得到培养。
三、自我锻炼的能力
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学生在无教师的情况下完成练习任务和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是学生锻炼的自觉性、锻炼的目标程度、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独立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体现。那么,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途径主要有哪些呢?
1、加强重要性教育,明确锻炼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体育课对学生成才具有极其重要作用的思想,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体育同经济、政治、军事、科技一样,是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则国强。体育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勇敢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重视信息反馈,保持继续锻炼的热情。教学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对学生的锻炼态度、锻炼成绩作出正确的评价。比如,在进行1分钟运球上篮教学时,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指标,要求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练习而达到这一目标。阶段练习结束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自我锻炼成绩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的指标完成情况,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从而推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1.培养农村学生自主学练的必要性
在新形势下农村中小学中,场地小的问题有所改善,但是器材数量少、不全面,体育教师师资缺乏,学生每节课练习次数少等,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发展。正确的认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不足与缺陷,改进教案设计与教学方法,将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传统的体育教学为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后练习。教师的过多主导,忽略学生的主体,使得在课堂中学生自主练习时间、次数少;运动量小,体育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不能有效地完成。学生缺乏创造性、创新性。在教学中教师的活动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安排的内容多、难,是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主学练的时间,约束思考、探索的客观原因。
例如上鱼跃前滚翻,半节课把鱼跃前滚翻的动作都教了,学生能够掌握吗?但当一半时间教动作(不要过多强调学生动作的对错),另一半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练习)、看(人家怎么做,老师怎么做)、想(为什么这么做,还有其他好的方法吗?)、试(试试自己能做好吗?我的做法对吗?)。在摸索中提高学生对技术动作的了解、掌握。留一定时间还予学生自主学练,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改、自己评价,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练能力,有效的发展学生全面素质。
2.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自主学练能力
2.1教案设计时考虑周详
教案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中,班级学生较多、师资、场地、器材少的特点,使得教案的安排尤其重要。一定要因地制宜处理好复习课与新教课的关系;体育好的学生与体育后进生的关系,才能使学生自主完成课时任务。
例如中学教材中的跳远(新课),在农村中学一般会受到场地限制,备课时可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如何安排学生运动的量和学习效率是关键,如果让学生练习一次跳远后,再安排一定的素质练习,虽解决了运动量,但对学生跳远动作的掌握效率则不高。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可将男生分成甲、乙两组,使男生的甲组练习,乙组观察记录错误人次、错误类型以及哪位同学跳的好、教师的指导性建议。练习一定时间后双方交换,最后如何安排讨论的时间。女生安排其他复习课内容。对于复习课中,对于掌握动作技术较快的学生指导其他落后的学生,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项有兴趣的运动进行练习,如篮球、羽毛球等备课时还应将跳远的常见错误、解决方记法录在案,这样有助于在讨论时减少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学生跳远的运动量的不足,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跳远技术。让学生在认识、比较、练习、探讨、思考中更快的掌握技术动作的要领,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对体育课的兴趣。
教案不宜死,要活,也不要对学生要求过高。教学内容要有实用性、趣味性,使学生自己积极地去学。死板硬灌的课不是体育课,更不是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而是枯燥的军事操—体操课。要求过高学生掌握要领时花费的时间多,且效果不明显。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在教案中适当编一些游戏项目,在游戏中让学生找到学练的乐趣。要求体育课堂教学气氛达到活而不乱、自由思索、探究的情形,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练。
2.2实践课中练习任务,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在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新动作进行简单阐明、示范后,组织学生分组(每组7人左右)进行练习。各组自主学练,对练习中存在地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解决方法。然后各组由一名代表根据练习的实际情况,提出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所找到的方法。并总结练习心得与效果:为什么—怎么练习—有无改进(创新)方法—效果怎样。立定跳远教学中,我在讲解其姿势要领时,同时也对学生提出要求“两脚平行,与肩同宽,半蹲充分,摆臂与起跳协调,蹬地有力,空中收腹、收大腿,落地时小腿前伸,手臂用力往后摆。”分组练习,在练习中分组让学生主动学练并观察其他同学的姿势正确与否,并对自己的动作做出自我评价。有疑难或技术动作不明确地向组长汇报,由组长负责帮助指导。练习后集体讨论立定跳远中的重点、难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十分钟后,再由教师总结分析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导纠正个别动作的错误学生,最后学生各自练习5、6次。对于有创新的意见或方法给予肯定,在这个练习中有同学提出“在脚落地时,可否成外‘八’字形来增加跳远的距离。”我当场给予表扬并成立课后研究小组,事后表明确实有所提高。对于复习内容则要求学生多练、多思、敢于做、敢于改,小组长在训练结束时汇报复习情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培养了体育好的学生的指导能力,而且带动了其他学生学练的积极性和所有学生的思索性。同时增强了学生间的凝聚力、团结协助的集体精神。而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捕捉学生的优点和发现学生的缺点,及时进行表扬和改正,使学生真正获得自主练习的时间、空间、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和创新的积极性。
2.3教师做好课后小结
关键词:小学体育;生存教育;生存技能;心理素质
生存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种社会背景、时代变革的逼迫下教会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生存能力已经迫在眉睫。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设备,让百度在夜空中自由地搜索,我见到了这样一组数据: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每年约有一点六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四十名孩子。触目惊心的数字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在面对突发事故、突难时更容易受到伤害。在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在生存教育领域尚处在缺失的状态下,我们的孩子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如何在火灾中逃生?如何从容面对危险?这已经成为一个即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学校体育功能的角度对在体育教学如何实施生存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和生存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生存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存意识、生存环境、生存能力教育,培养学生从小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具体化。体育教师应该努力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例如,在 “走跑交替”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为这个教学环节设计一个情境――“过马路”。引导学生主动思索,过马路时应注意什么?再让学生自主思考发言后,教师可以适时灌输“一慢、二看、三通过”的交通规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促进社会化发展。又例如,在跑步练习中,体育教师可以制作红绿灯的卡片,自己充当交警,指导学生在十字路口时要注意交通安全,要牢记“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教师可以让体育委员带头领跑,自己站在“十字路口”,间断性地更换红绿灯,以此来训练学生“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生存意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对红绿灯的反映,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也给枯燥单调的跑步练习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二、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
在我国,到目前为止,有效的生存训练机制尚未建立,学生对生存训练内容的掌握更是微乎其微,由此导致的校园群死群伤的事件屡见不鲜。在人多拥挤的地方,鞋子被踩掉了或随身物品掉落了,弯腰去捡;火灾发生后,慌乱逃生导致互相践踏;面对意外伤害者,绝大多数的人只能求助于专业救护机构,结果白白丧失抢救的时机……因此,体育教师将生存技能的培训融入我们的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弥补国内生存教育的空白,更是对新时期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的全新诠释。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如在体育课堂上向学生讲授运动损伤、运动休克、晕厥、中暑等情况的处理和护理方法。使学生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能以良好的心态主动与他人、与社会沟通和交往。同时,也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应急状况下能自我保护,逆境下能自我心理调节。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无拘无束的自主环境中磨炼个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多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让他们吃点苦,受点累,受点难,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承受能力,也使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例如:体育教师在进行耐力跑教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在做好准备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耐力跑比赛。这个项目不仅可以提高耐力跑成绩,发展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和自强自制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能力,为适应以后日益竞争的社会环境打下了扎实的身体基础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实现了学校体育进行生存教育的必要性。而参加团体项目(如足球、篮球等)运动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机智勇敢、团结协作、勇于拼搏和永不服输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在性格、气质、能力上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运动的教育,而是把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其教导生活的承载力、其对生存教育的意义将是其他任何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四、正面对待学校体育的安全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应当尽可能避免体育伤害事故或减少到最低程度,不出大事故,但是体育运动与伤害事故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参加体育锻炼难免会发生伤害事故,不能因为会出现伤害事故就取消或变向停止体育运动。倘若如此,交通管理部门也应该宣布停止使用会带来事故的交通工具,这是消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思想上重视运动中的安全问题,并认真做好各种安全防范措施,力求使运动伤害事故降低到最低限度。那些“宁愿坐死,害怕跑死”、“收起山羊和跳马”、“封了爬竿和爬绳”等的做法无利于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
五、科学合理的选择和安排体育课的内容
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是一个难题,难就难在我们依然困惑:体育可以为学生的哪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做出贡献?体育教学如何与社会适应促进相结合?本论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以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
体育教学;社会适应能力;体育与健康;压力疾病改善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生活节奏快而带来的紧张压力,越来越多的人患有心理疾病。虽然在医学范围内人类常见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有效地预防和根治,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卫生组织估计,我国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到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目前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向体育学科提出了“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要求,但是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是一个难题,难就难在我们依然困惑:体育可以为学生的哪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做出贡献?体育教学如何与社会适应促进相结合?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后备人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未来人生的发展。当代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参差不齐,状况不容乐观。探讨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依据社会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探索在体育教学中加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关注的策略,对学生的“后毕业”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系统研究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寻求更好的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社会适应能力的概述
所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辨别区分事物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抗挫折能力、理解能力和独立处理事务等方面的能力。人能否适应社会是决定事业成功的关键,社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要求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社会适应关注的是,有助于了解个人参与体育与健康的活动,培养关爱他人、社会健康问题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在体育教学中加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关注的方法
首先,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给足够的时间安排学生做一些体育游戏,特别是团队类的游戏以增加其趣味性,能极大地满足学生好奇、追求新异刺激的心理特点。使学生沉浸在欢乐中,在情趣盎然中得到锻炼,个性发展得以充分实现。同时在体育游戏分组的方法里面体育教师也应该选择一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合作性分组和友伴型分组,友伴型分组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感觉到朋友与团队的关心与支持,可以一定程度的促进同学间的感情与团结协作的能力。是在教学研究领域一种非常有效地的学习方法。其次,责任心是个体适应社会所必需具备的品质,也是获得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前提。个体要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且尽最大努力完成角色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的集体运动,使参与其中的个体承担一定的角色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从而为学生责任心的培养创造了前提条件。体育课对学生发展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做中学”的独特培养方式,而不是简单的一种说教,它让学生在在活动中发现、认识自己的问题并通过活动予以改进,最终给学生留下深刻影响,提高教育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应充分挖掘体育教学活动的教育价值。最后,户外素质拓展训练作为近些年才如火如荼开展的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是一项挑战自己、激发潜能的训练项目,拓展训练强调的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自我教育。主要表现在磨砺人的坚毅品质,激发人的潜在能力,创造性地发挥团队协作团结的能力。这是一种全新的值得推崇的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它在训练过程中利用自然环境或者人为设置的各种环境为场地,主要包括一些器械训练项目、场地训练项目、野外训练项目、高空训练项目、攀岩训练项目极限挑战训练项目,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活动可以更好的磨练意志、完善自我、提高青少年环境的适应能力,磨练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能增进他们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以及恶裂环境中的耐受能力和生存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置身于战场复杂环境中的心理稳定性。通过拓展训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同学间感情,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提高企业团队精神。
作者:王金璐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吕新.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6,16(2):10-11.
[2]肖丽琴.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7,14(2):79-82.
[3]郑姚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论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4):111-113.
[4]宣凤霞.论学校体育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2004,26(3):81-83.
[5]苑学芹.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育[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3):51-53.
[6]林小燕.利用课堂社会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J].中国学校体育,2002(6):61-62.
关键词: 体育能力 教学质量
一、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包括:一般身体活动能力,独力进行锻炼的能力,审美能力,自我医务监督与评价能力,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二、体育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一)体育能力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体育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服从于目标,服务于目标,教学手段上注重诱导、激发与调节、控制,在不断改进和革新中做到多样化、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激发学生内在力,使自觉参与主动投入,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感受喜悦,促使能力的形成,巩固并发展。
(二)现代教育强调终身教育,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随着体育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行为的变化而产生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体育需求的日益高涨,科学锻炼、终身受益,已形成一股社会体育的新潮流。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着眼未来,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三)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也就是将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方式,拓宽了学校体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在培养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发展体育特长,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三、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一)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上好体育课要着眼于逐步提高身体素质,同时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健体,能掌握一些健身的科学方法。例如,我在上排球传垫球一课时,先让学生大胆地尝试、体会,小组互相讨论合作,在尝试中动手、动脑,主动向老师提问,然后经过老师的引导、示范,使学生能领悟新的教学内容,能主动地去继续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达出自己对新知识的看法、观点和主张,并在身体练习中创新学练方法。
(二)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
一般来说,运动能力水平越高,身体的协调性越好,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就愈快,增强体质的效果也就愈显著。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尽可能大量采用多种练习手段,每一节课都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一、两种运动能力。教学形式上,应尽可能地做到新颖多样,生动活泼,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把体育课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锻炼身体的实践中去。
(三)独立锻炼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上课完全依赖教师,课堂教学始终都是按照“一讲解,二示范,三练习,四纠错,五提高”进行,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按照教师的意愿行事,使学生离开教师就不知该怎样进行锻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术并不等于具备了独立进行科学锻炼的能力,我们不应过多束缚学生,在把各种技术方法传授给学生后,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按照自己对技术的理解进行活动,并在练习活动中得到提高。
1.教师传授了一定的技术方法后,让学生自己按照对技术的理解进行活动。
2.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整理部分可让学生轮流带。
3.课外活动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组织。
(四)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技术规格及练习的讲评,提供判别标准,明确练习要求,是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基本方式。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根据练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去寻找解决或改正的线索与办法,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五)体育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让学生参与运动会的组织、编排工作,或担任各种竞赛的裁判工作。通过实践,丰富知识,提高组织管理能力。
(六)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将体育欣赏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熟悉和了解国内外大型运动会及各类专项体育比赛的基本情况、基本技术和战术要点及裁判法等。要求学生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了解
体育的过去和现在,展望体育的未来,什么是体育的精神和宗旨,并崇尚体育道德,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现代学校体育应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着眼于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因此,作为中学的体育,应注意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为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坚实的基础,使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得到更大的创新与改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体育能力;体育行为;培养
一、体育能力的定义
中学生的体育能力是指中学生完成一定体育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该项体育活动的具体方法和完成该项体育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点。体育能力是人们在一般生理基础之上经过一些方法的培养和教育,通过汲取他人的经验和智慧所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能力,包括一般身体活动能力和独立锻炼能力及对体育活动的审美评价能力等。
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形成,是基于掌握各类体育活动技术的基础之上而逐渐培养出现的相关能力。也就是说,体育能力是在中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中经过不断实践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中学生体育课程的教导是养成学生基本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认真研究,贯穿方法,努力把常规教学和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
二、一般体育能力的形成
中学生的一般体育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如,跑、跳、攀爬、翻越等活动,还包括对这些基本的体育活动的评价分析及理解创造能力。
从以前的中学体育教学状况来看,体育教师一般采用对学生单纯讲授体育动作的构成、知识和技术等方面。学生在学习当中处在一个较为被动的状态。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遭到了极大的扼杀,中学生对于这些体育活动缺乏兴趣,进而就无法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也影响到了体育基本知识的掌握。
现代体育教师应该明确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发展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融合到基础教学当中,充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并且根据体育活动不同的动作要领来决定如何培养学生不同的意志情感(如细腻、坚韧、顽强);通过不断调整体育教学方法和多种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来发展中学生对基础体育活动的主动创造性。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才能让中学生的体育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培养中学生体育能力和自主锻炼的课程。
三、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
与上文所述能力相仿,由于在之前的体育教学当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要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通过了解动作要点、教师示范动作,然后展开基础练习这几个过程完成中学生体育教学。学生在其中主要遵循的是体育教师的教学意志,缺乏自身自主学习和锻炼的热情和能力,一旦在课堂中失去了体育教师,就不能自主完成体育活动的锻炼。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中学体育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运动能力,即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该过度束缚中学生本身的学习和锻炼能力,在完成了一定的体育活动基础技术要点教学后,让学生在更多的活动时间中根据自己对该项活动的理解来完成体育活动的锻炼,进而提高学生独立锻炼的
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活动审美评价能力
体育能力培养还包括对体育活动的理解和评价,掌握对基本体育活动的审美来促进学生学习基本体育活动的正确性,保证中学生在学习体育活动和培养体育能力的过程当中能够以一个正确的姿态完成整个部分的学习。
1、创造能力
针对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一次在大学校园内部的调查,本次调查学生人数为100人,经济类和理工类学生各50名。其中对于创新能力的认识问题上,81人认为创新能力很重要,应该得到重点培养,15人认为创新能力似乎很重要,但具体的作用不知道,4名学生对于创新能力没概念。这说明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创新能力是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社会需要的设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的人才,这样就说明,大学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是有必要进行培养的。
2、体育教学改革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1、培养学生竞争能力
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体育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不管体育教育怎样进行改革,这一点是永远不会变的。大学体育教学完成对于学生体魄的培养之后,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对于体育的兴趣,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既可以很好的把握体育运动过程中的竞争意识,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或得一定的竞争能力。学生在体育竞争过程中所培养的竞争能力,是未来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有效保障。
2.2、培养学生人际交往
大学生的体育教育主要是以体育老师来带领学生来上体育课的形式来进行的,体育课上老师会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会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对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大帮助。所以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后,教师与学生间存在着相互关系,既要培养学生服从老师指挥的良好习惯,又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3、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大学体育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原因是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大学的体育课是一门愉悦身心、缓解学习疲劳的一门课程,在课程进行中,学生的大脑会得到一定的放松,相对于一味的进行枯燥的学习来说,劳逸结合才是更加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的方法。
3、结论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应急避险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教育法规要求学校在强化健康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相关的生命安全教育,指导学生学习应急避险知识。但是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学校没有真正落实生命安全教育,对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确保体验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导致学生躲避危机的能力低下[1]。
一、应急避险能力概述
应急避险能力主要是指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所具备的自主性与临时性的自救或他救能力。对于应急避险能力而言,其综合性较强,包括认知能力、行为能力、心理以及生理等方面。从突发事件的差异性角度出发,应急避险能力可以分为个体类和公共类,其中个体类主要指的是当个体遇到不同的突发事件时,其应具备应急能力、应急技能以及应急知识这三个要素,彼此相辅相成。应急能力是指面对突发事件时能有效应用应急技能和应急知识的能力;应急技能是指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如面对非法暴力事件,不仅要对遇敌策略加以了解,还要掌握制敌技能;应急知识则指面对突发事件时,具备的技巧和常识,如遇到地震时应对自身所处环境和地点加以了解,并寻找有效的避灾方法,降低伤害。公共类主要是指个体面对突发事件时,具备的应急避险能力,其包括心理因素、情绪控制、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生理功能以及身体形态等方面[2]。此外,从突发事件的发生性质角度而言,应急避险能力可分为职业类和公众类,其中职业类主要是在某类或某个职业中固定突发事件,一般人在生活中难以碰到。公众类则表示的是人们都可能会遇到的突发事件,如交通意外、火灾、地震等。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体育教学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运动技能传授给学生,如在自然环境中的躲避、跳跃、以及奔跑等技能。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包括游戏、跑和跳等,但是这些内容仅仅只能在学校的运动场中进行,导致学生难以从真正意义上培养自身的应急避险能力。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利用运动项目的比赛、锻炼以及学习等,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丰富,培养学生自信、忍耐和坚持等精神,从而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应急避险能力。
(二)加快课内外教学与网络教学的融合。对于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而言,其体育课堂虽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后性,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只利用日常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网络、课外以及课内教学融为一体[3]。首先将应急避险作为课内教学的主要内容,并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的应急技能和知识;其次利用课外教学来加强学生对应急避险知识和技能的巩固;最后利用网络教学全方位培养学生应急避险的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应急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实现小学安全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增设应急避险专业课堂。小学体育教学作为学生应急避险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时,可以适当施加教育影响,指导和帮助学生了解危机。同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认知心理出发,设定不同的应急避险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防走失、防雷击、防触电、防火、防落水等相关教育,并将逃生技巧和自救互救常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小学应增设应急避险专业课堂,确保其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如逃生演习、救护场景的模拟等,从而丰富学生的体育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其涉及到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因此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只在学校进行,同时需要在社会和家庭进行开展。社会、家庭以及学校这三者相互配合,加强协作,从而为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小学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的互动平台,对应急避险教育网络加以完善和健全,从而培养学生对危险的判断力和警觉性,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增强其躲避、远离危险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4]。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能够保证学校教育的有效落实,因此家长必须要与学生共同做好应急避险的安全防范,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应急避险意识。应急避险教育具有较为广泛的内容,其必须要从社会、家庭以及学校这三者出发,促进小学体育教学条件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想培养学生应急避险的能力,必须要加强体育教学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加快课内外教学与网络教学的融合,有效增设应急避险专业课堂,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面临危险时采取正确的保护措施,促使学生形成安全健康的行为方式,培养学生应急避险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强,闵彬彬.论体育教学中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01:25-26+31.
[2]季勋龙.高职体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之研究[J].运动,2012,08:82-83+69.
[3]王强,闵彬彬.基于体育教学的学生应急避险体适能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05: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