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是国家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而创新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大学作为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地方,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要顺利时代要求,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现状
1.缺少创新的意识
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如果一个人没有想要去创新的欲望和观念,就不可能激发出自身的创新潜能,进行有意识的创新探索,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当前的大学生存在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缺乏探索、行动的决心和信心,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匮乏。
2.缺少培养创新思维的精神
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比较欠缺,这是大学生创新思维缺失的一个原因。而大学生自身也缺乏创新思维的自我培养精神,这从高校论文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可以看出一二。当前的大学生对专业、学术的钻研精神不高,普遍缺少深层次思考的研究思维;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大多雷同,毫无个性、新意,没有突破的思维;而且不会形成自己的学习和总结的方法与能力,没有另辟蹊径的思维。
3.创新的兴趣不高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源泉,兴趣的发展可以促使创新的产生,也可以激发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据大学生的兴趣调查显示,认为自己兴趣广泛的大学生只有很小一部分,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兴趣不多,而且深入的程度不够,在兴趣稳定性的回答中,很多大学生说自己的兴趣并不稳定,会随着时间、心情、环境等因素不断变化,对于兴趣的行动力,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只是口头上说说,真正实施行动的却寥寥无几。可见,大学生对兴趣发展的热情不高,创新能力自然不能得到发展。
4.创新的行动力和毅力不够
行动力和毅力是达成目标的关键。光有好的想法没有行动,那么这个好的创意就只是空想,而有了好想法、也有了行动力,却没有持久的毅力,就很有可能在遇到困难时中止、放弃,那么好的创意也只能流产。虽然很多大学生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在具体行动的过程中,往往很难保持持续的行动力和坚定的毅力,最后使得创新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锻炼。
5.创新的观察能力不强
创新需要对事物进行大量细致的观察,从中发现创意的点、改进的办法等。可以说,观察力是创新实现的保证。观察能力是一个非常细致的工作,包括观察的广度、深度、速度,还包括整体和概况的观察、特定和灵活的观察等方面。但是在现实的情况下,当前的大学生观察的能力并不强,观察的细致性也不够,这使得很多创意无法被发现,创新无法实现。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所具备的优势
1.辅导员的高学历背景可以作为支撑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对大学辅导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对大学辅导员的学历要求已经提高到了硕士及以上学位,高学历成了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趋势。在高学历的知识文化背景下,大学辅导员拥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研究工作经验,能够独立组织开展研究工作。虽然辅导员的专业与一些学生不同,但是各学科之间创新精神和思维的培养具有共通性,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创新意识及思维的培养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2.辅导员与学生联系紧密更有利于开展创新教育
在大学教育中,各个专业的任课老师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在课堂教学之外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教学课堂上时间有限,加上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涉及到的并不多,成效也不大,基本上是学习精神的保持和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及要求。而辅导员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具体的教育和管理,与学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各类问题,因此,辅导员在开展创新教育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在与大学生的日常工作交流中就可以向他们灌输创新的意识和理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3.辅导员多样化的工作方式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培养
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最为频繁,他们的教育工作内容、方法、形式等也具有多样性,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同时,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具有针对性强、实践性高的特点。而大学校园内外活动的组织者和落实者也基本是辅导员,在组织学生开展和参与活动方面,辅导员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号召力、感染力,可以在实践活动中直接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丰富多样的工作方式,可以使创新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辅导员作用的发挥
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引导和促使大学生能够健康的发展,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辅导员的作用,使辅导员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力量,引导和开发好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意识的养成是行动实施的前提,创新意识建设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该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开始,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需要辅导员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意识作为指导,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1.增强辅导员队伍创新教育的意识
辅导员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先行者和具体实施者,因此,辅导员应该从自身开始,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等新兴教育理念的意识,重视学生创新意识、批判意识的培养。
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好与学生联系紧密的优势,深入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当前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分析出适合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使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辅导员也应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当前的困难,克服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从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创新认知水平和能力,不断的突破和超越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2.为创新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平等、自由、积极、信任的环境是创新性人才培养所必须的。大学应该主动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积极进取的学习、创新环境,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造条件。而辅导员应该不断的创新工作方式,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主动关心、爱护大学生,帮助他们突破思想意识的保守观念,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可以感受到安全、自由的发展氛围,从而激发出创新的欲望,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创新、创造的过程中。辅导员还要创新工作方法,利用好现代科学技术,例如多媒体、电视、广播等,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也可以邀请成功人士给学生做演讲,与学生进行交流,运用榜样的作用,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
3.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在大学中,专业教育是最主要的,但是专业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学生进行创新的基础,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基本的知识技能,但是仅仅依靠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是不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进行实践和拓展。因此,辅导员在大学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了解所带的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发展需求,结合学生专业的特点和特长,将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可以在专业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创新,既能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又能发展创新能力,从而使自己成为具有专业特色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4.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大学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展示和锻炼自己的重要平台,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辅导员应该积极主动的帮助学生开展和参与各项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有各种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比赛竞赛、实验创造等,辅导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思考、研究、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活跃创新的思维空间,激发创新精神和创造的欲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反复的实践中,大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全面性以及观察能力的细致性也得到提高;在小组的合作中,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增强,不同小组间的交流,还可以形成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在各种比赛竞争中,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提高,从而激励自己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储备,提高竞争能力。
【关键词】幼儿;素质;挫折;合作;创新
一、首先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
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为了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求教师要明确当前及今后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因为教师只有不断了解社会、了解现实、了解未来,才能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才能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要明了当前及今后幼儿教育的技能性要求,努力提高技能训练的自觉性,使自身的技能不断提高。其三、教师要研究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掌握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对教材的研究处理能力也是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面临问题时产生新的思维方向和方法的能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历史前进的进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无从发展,没有创新就无从进步。
二、提升幼儿抗挫折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较差。举例说明:前些年新闻媒体上曾经报道过的《夏令营的较量》,中国孩子在中日夏令营中的表现实际上是差强人意的,他们表现出的独立能力、抵御挫折的能力明显低于日本的孩子,这点不得不令人担忧,也因此掀起了一轮挫折教育大讨论以及关于青少年能力培养的思考。抗挫能力差的表现:①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乱发脾气、哭闹。②受不了一点批评,光爱听表扬的话,一批评就不高兴,甚至哭闹。③自尊心较强,好胜心强,好面子,承受不了失败。④怕困难,遇到一点问题就退缩。⑤特别娇气,做错了事,家长一说就哭。⑥不敢承认错误,老是用哭来推卸责任。⑦遇到一点困难就愁眉苦脸,不是想找大人帮忙就是想放弃。⑧从不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从不分析失败的原因。另外,媒体上也经常报道,有的孩子因为受了点委屈就跳楼,许多孩子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离家出走、甚至自杀。这些案例比比皆是,其实都是缺乏抗挫能力的表现,曾经有一个专家对幼儿受挫能力进行过调查,结果有55%的孩子顶不住失败的打击,31.2%的幼儿认为自己没有经过挫折,承受能力不强。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啦?为什么在挫折面前,我们的孩子显得那么脆弱?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勇敢面对,向困难发起挑战。
三、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一)开展分享活动,教给幼儿交往的方法
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活动范围就从家庭扩大到学校,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为了让幼儿感受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教师可以定期的让幼儿带上心爱的玩具或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到幼儿园来与同伴一起分享。在活动中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活动后,让幼儿讲述自己的交往过程,体验交往的乐趣。
(二)善于发现优点,创造与集体交往的机会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非常注意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扬长避短,从而树立其自信心,为幼儿交往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幼儿期正是人各种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行为由于受具体形象思维的限制,很多东西都是靠模仿得来的,所以老师或父母的身体力行对其行为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
关键词: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35-02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和教学改革受到广泛关注。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创新与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Innovation)一词来自于拉丁语,其基本含义是指引进新的事物或者提出新的思想,是指新想法的经济应用。它与发明(Invention)、创造(Creative)既有差别又有联系。一种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
最早在产业中提出和使用创新概念的是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Schumpeter)。他指出,创新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其包括五种情况:研制或引进新产品;运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采用新原料;创建新的产业组织。熊彼特的“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1]
广义而言,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包括方法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科技创新通常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方法创新。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核心能力测评大纲―创新能力》的定义,创新能力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规律,熟悉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创新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创新性知识、创新性意识、创新性思维等。[2]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利用已有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在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
1.创新性知识
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符合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要求:[3]从知识的质上来讲,就是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应该是对社会实践有用的、先进的知识;从知识的量上来讲,一方面要求研究生应该掌握扎实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另一方面在本学科之外,研究生还应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此外,对于工科研究生而言,不仅要掌握自然学科知识,还应该对社会学科有所了解,这样的知识结构才具有合理性。这就要求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置中,充分满足知识的质和量两方面的要求。
2.创新性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人们根据社会或经济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新事物或新观念的动机,属于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工作通常是对他人方法的简单应用和重复,或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或者采用一定的实验简单揭示问题的表面现象,证实已知的结论,缺乏对问题机理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具备正确的研究动机是研究生进行创新的前提,只有本着对科学的热爱、对探索真理的追求,具有追求真知的渴求和欲望,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术研究中去,才能为创新做好必要的准备。当前许多研究生存在着急功近利的问题,对研究工作浅尝辄止,研究目标设定在获得好的成绩,而不是取得原创性、创新性成果上。
3.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具有独创性成果的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活动。创新性思维属于创新性活动中的技术性问题,有赖于创新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灵活应用能力,是决定研究者个体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创新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5]一是新颖性。创新性思维要求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方法,善于把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构,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二是联想性。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非呈现单一的形式,往往呈现复杂的联结形式,唯有创新性思维,才能深刻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三是多向性。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为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增添了不少困难,只有采用灵活的“多向探索”思维方式,才能在分析比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四是跨越性。在思维过程中,当问题难于解决时应该不要过分纠结,有意识地放松思想,有意识的思维往往过渡到无意识的自由重构,创新思维“豁然开朗”。五是综合性。单一的知识信息往往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和缺陷性,唯有使信息条理化、系统化,才能提供有价值的思维,获得创新性成果。
如今,作为系统解决创新产品开发的理论和方法,TRIZ理论得到了广泛重视。该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利赫舒勒(G・S・Altshuller)在1946年创立的。该方法实用性强,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如今已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创造出成千上万项重大发明。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研究生而言,应该系统地学习TRIZ理论和方法,只有掌握科技创新的思维方法与创新过程的基本规律,才能提高创新能力。
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规律与要点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涉及到教育观念和社会教育制度、学校办学水平、学生智力因素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全方位协调发展才能整体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学校而言,应该适应创新能力培养规律,结合创新能力构成基本要素,即从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实践等互相依存的环节,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环节,逐步提升创新意识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1.依据创新能力培养要求,科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
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中,知识结构必须体现创新性知识的基本要求,即“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要求。多数高校更注重对研究生进行本学科专业技能的培养,努力使研究生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往往忽视了学科的交叉。许多研究生知识结构单一,对其他相关学科没有必要的了解,束缚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高校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必须做到“质”和“量”的协调统一。
此外,在研究生培养方案设计中,还应该包含创新理论及创新方法方面的课程,如TRIZ理论等,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过程具有特定的规律与内涵,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与创新理论结合,才会“激发”出创新性成果。当前,很多学校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体现“厚基础、宽口径”,而缺少对创新理论的系统学习。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普遍缺乏创新理论的指导,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原创性明显不足。
2.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出发点,进行全面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无论如何改革以及改革哪些内容,首先必须明确研究生教学改革的目的。研究生教育不应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包括创新能力),所谓的“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传统的研究生教学的出发点是传授学生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课堂上教师怎么讲、讲什么都是精心准备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全部内容。通常课堂内容讲授比较满,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种满堂灌的讲授方法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归根结底,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解决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是否需要把所有专业知识全盘端到学生面前,并全部灌输给学生是值得商榷的。国外研究生很少上专业课程,主要进行科研实践工作。如何把课堂讲授和学生自修科学地结合起来,既能使学生深刻地掌握专业知识,又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研究生教学活动中,还应该注意把激发和培养研究生“创新性意识”,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应广泛采取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摒弃传统思维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创新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兴趣,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高校普遍加强了工科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明确实践教学的时间要求和学时要求。特别是工程硕士要求研究生有半年时间的工程实践经历。但是实践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还不能等同于创新能力培养。许多学生虽然参与了导师的研究工作,但通常科研实践工作只是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下按照指导教师的设计思路进行,学生缺乏自己的思想和创新思维,因而研究实践一般是增强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做到创新理论与创新实践的统一。研究生创新教学实践可以包括许多内容。一是专业创新性设计竞赛:教师应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区域性学科创新竞赛活动。这类竞赛非常注重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二是创新性实验课程:创新性实验课程并不是让学生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数据测试,或进行检验和验证已有结论,而是要根据设定的目标,学生自己结合专业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测试。三是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可以专门开设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环节(创新实践课),在TRIZ理论指导下,进行专业某方向的创新实践,有目的性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创新经验。
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是锻炼和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的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避免指导教师设计好内容和方案,学生完全按照导师的思路完成工作。通过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取得原创性的创新成果。
参考文献:
[1]林春培.企业外部创新网络对渐进性创新与根本性创新的影响[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2]余华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探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116-121.
[3]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74-82.
为了客观、全面、准确地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因素,寻求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的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就高职学生的创新素质现状进行了调研。
1.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创新意识淡薄。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自于学生自我内在的需求,它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我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走访调查,发现有大部分学生创新意识薄弱,部分学生认为创新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应该做的事情,与高职学生没有关系。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的本质具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较为浅显,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对创新的认识过于狭隘;虽然具有创新意识,但是不善于利用现有条件和创造新条件,也缺少进一步探索的精神;具有创新的动机,但是却缺乏创新的主动性。
1.2 创新思维不活跃。创新思维方式主要有逻辑型思维、发散型思维和批判型思维,它是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中大部分学校还没有专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所以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思维还不是很活跃,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知识面较窄,缺乏自主思维;虽然学生思维敏捷,但是欠缺创新型思维;另外,高职院校也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系统训练。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学生想象力一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事物的推理判断能力较差,缺乏逆向思维,对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一般是被动的接受而很少能够主动的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1.3 创新能力较低。创新技能是能够让学生的创新想法顺利转化为有价值的新成果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学生目前的创新技能还比较低,主要表现为学生具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创新能力整体水平不够理想;学生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结构,但是缺乏创新能力。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忽视学校组织的学术讲座,认为学术性的东西离自己很远,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愿意参加系部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较差造成的。
1.4 创新人格不够健全。创新人格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步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它在学生的创新活动中能够强化其创新意识,挖掘其创新潜能,从而促使创新活动的成功。高职院校学生创新人格一般,主要表现为具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是缺乏毅力;求真务实的特点较为突出,但进取张扬的个性不足;少数学生不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和良好的进取精神。
2.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越来越多的具备创新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既有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因素,也有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原因。
2.1 社会方面的因素。第一,财政投入不足。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学生缴纳的学费,但是,现阶段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低于高职院校对于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投入,这就制约了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计划的实施。第二,应试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生按着老师讲的死记硬背,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创新思维,造成学生只学书本知识,知识面窄的现象。第三,教育评价体系的片面化。为了应对评估,高职院校必然要按着各项评估指标来发展,指标的趋同化会导致不同的学校都要围绕指标来发展,导致了学校人才培养内容的相似,失去了各学校和各专业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制约了教师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考核主要是教学和科研,两者之中以科研成绩为重,于是就造成了教师为了评职称,对科研投入的精力就比较多,而对于自己教学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投入就比较少一些。
2.2 学校方面的因素。第一,传统教育理念的制约。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授课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能力的发展,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以灌输式为主,教学内容陈旧,没有体现出创新理论和创新方法,这些也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第二,教师的创新素质不高。要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创新素质。高职院校应从企业中聘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努力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专业教师团队,优化师资结构,否则就会很难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第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实验设备更新、图书馆图书和资料增添、实训室的建设的经费投入比较少,造成实践教学环节形同虚设。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实验室和实训室的经费投入,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比例,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作用。
1.1原材料收购方式单一,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
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牛蒡种植以户为主,这种种植方式的缺陷体现在种植比较分散、种植时间和收获时间不集中。企业收购也必须以户为主,面向千家万户去收购,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就是增加了企业收购原料的难度,延长了收购时间,增加了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1.2企业规模小、生产设备落后
我们知道生产工具的先进与否影响着生产效率的高低,要想提高生产效率,必然要有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生产工艺。该镇大部分企业在建立之初,由于资金缺乏,导致企业建设规模小,厂房建设简陋,生产厂房标准化程度不高,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相对比较落后,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商品生产的要求。
1.3缺乏创新意识,产品开发能力不足
企业的发展需要创新,缺了创新意识,企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只有坚持创新意识,勇于实践,才有产品开发的动力,才能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从目前来看,部分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科技意识淡薄,习惯于走单靠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老路子;习惯于传统体制和卖方市场条件下形成的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投入轻产出的粗放型经营方式,产品基本上以粗加工为主,还没有开发新产品或者对产品进行精细化、多元化开发的愿望,有的企业只是进行简单的初加工,赚取少量的冲洗加工费用。例如,有企业只是对收购的牛蒡进行简单的冲洗,然后装箱运送到其他企业。
1.4资金缺乏且筹资能力差,抵御经营风险能力不足
资金对于企业来说就好比血液对于人体的重要性一样,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撑,就无法适应发展的需求。企业本身资金缺乏,没有过多的资金积累,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不足,如果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必然导致企业停产或者破产,对企业的打击往往是毁灭性的,因此通常对外源资金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现实是本地企业规模小,融资渠道比较窄,企业内源融资渠道不畅,而直接融资门槛过高,像公司上市、发行债券等融资方式不是很容易的情况下,融资的主要方向就是间接向银行进行借贷,而银行提供的资金有时也只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
1.5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品牌优势
对企业而言,品牌是市场和消费者对企业商品质量的一种认可,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就为企业赢得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在相同的条件下,一个好的品牌就是一个核心竞争力,是竞争中最有力的武器。从目前来看,部分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首先,部分企业没有认识到品牌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没有树立品牌意识。其次,虽然意识到了品牌效应在企业的重要性,但是企业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缺乏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企业在树立企业品牌化方面举步维艰。
1.6市场信息滞后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今天,信息情报正在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了市场信息也就把握住了市场脉搏,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从笔者调查来看,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不足,市场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有时仅仅通过合作伙伴来获取信息,该渠道获取信息的缺陷在于信息量小、信息的准确性不高,影响企业对市场的判断、分析和决策。
2对策分析
2.1改变原材料种植和收购方式
在分析导致企业发展的因素时,谈到了传统的种植模式给企业发展造成的影响,如果要消除这种影响,我们必须引导农民朋友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充分利用农业种植合作社,实行“联耕联种”模式实现连片耕种。这种种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有利于大型农业机械耕种、便于管理、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②企业收购不再面对千家万户,有利于原材料的收购,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③有利于企业掌握原材料的供货量。
2.2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实力
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融资的需求也不同,比如在企业的初始阶段以内部融资为主,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内源融资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时,以商业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外源资金成为解决企业资金问题的主要渠道。对于该镇企业融资渠道问题,我们把不同的企业分开进行分析,一是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不高的企业,这类企业对资金需求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除了企业内部资金的积累之外,还可以从以下渠道进行融资:①商业银行进行借贷,比如向地方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②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③小额贷款公司,如财务公司、典当行等进行贷款。二是规模比较大的龙头企业,除了自身资金积累和银行借贷外,还有以下融资渠道:①股票市场融资;②发行债券和票据。
2.3勇于创新,增强产品开发能力
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如果想做大做强,不能单靠简单的加工为主,而应该勇于创新,在产品开发上多下工夫,使产品向多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企业的技术中心是企业创新的依托、枢纽和核心,企业的创新,即关系到企业的当前利益,更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利益,即关系到企业的当前发展,更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立创新机构,建立技术中心。当然,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和科研人才。对于在财力、物力和科研人才比较匮乏的企业来说,也可以实施产学研联合、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和科研单位合作。在企业创新加强产品开发的同时,也需要政府积极地参与和推动,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开发服务中心,加强技术信息交流,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之间的技术合作,推动中小企业与相关行业的科研院所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和工艺发展趋势,以便开发出多元化、精细化的产品。
2.4注重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品牌优势
牛蒡产品具有地域性、特殊性的特点,从国内来看,了解牛蒡产品的人不是很多,要使人们认识并消费牛蒡产品,品牌效应就显得尤为突出。从品牌的作用来看,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它所包含的价值、个性、品质等特征都能给产品带来重要的价值。品牌也是塑造企业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基石。无论是从品牌作用还是本地企业的发展来看,注重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品牌优势势在必行。
3结论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镇党委班子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班子成员的学习意识、为民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洁意识都得到了显著的增强。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
1、科学发展民主观念不牢。班子成员思想观念有些跟不上形式的发展,同其他地区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相比,还存在着思想不够解放,平时习惯做法多,开拓性做法较少,考虑眼前工作多,长远打算还较少。而少数干部由于科学发展观学的不深,用得不好,因而导致了畏难情绪严重,创新意识不强的现象。
2、资源优势发挥不好。在对全镇发展、产业、环境等方面,深入分析不够,没有把姚渡的镇情和工作实际较好的结合,没有充分发挥姚渡独特的各种优势,现成农业没得到较大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这主要是没有用好地处姚渡的区位优势,没有用好已建成的交通优势,没有用好城乡统筹发展项目资金的政策优势。
3、管理服务能力不高。一是少数部门和干部缺发大局和集体主义意识,对己有利的事争着干,与已无利的事有时推给别人干。二是个别部门工作落实不够好,执行不力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三是依法行政意识还不够强。传统行政观念、习惯行政做法还在个别干部身上存在;少数干部法制意识不强,与依法行政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4、关心干部群众不深。给基层干部提要求、交任务时候多,关心基层干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的时候较少;主动与基层干部群众的沟通不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不够。对群众想什么,需要什么了解不深入,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还不够多、不够实、不够好。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事情的办理和解决,存在因小因难而办理不及时、不全面、不彻底的现象;向基层干部群众学点子、找路子做得不好。这些都说明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还树得不牢,为民所办的事情还做得不好。
5、学习实践结合不好。中心学习组集中学习时间不多,偏重时事、政策方面的学习;班子成员相互间开展学习实践的讨论与交流氛围不浓;理论的学习推进工作结合不好,没有把科学理论真正用来指导好工作,在推动工作、管理服务、学习生活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与科学发展观相悖的现象。
6、开展“双批”活动不够。在学习和工作中,对下级批评较多,对班子内部批评较少;对现象批评多,对具体的人批评少;工作方面批评多,党性批评少;对下级虽能直接批评,但较真的程度不够。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缺乏对学习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主要是认为平时班子成员都按时参加了中心组集体学习,参加各种培训、学习的时候也比较多,理论水平、修养都得到了较大提高。班子成员在面临加快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用来学习的时间就不多、不经常。因而集中组织学习的时间较少,导致了班子成员对深入学习科学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出现了把学习当作软任务,把工作当作硬指标的现象。
2、缺乏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班子成员对姚渡发展的新形势分析研究不够,对群众想什么调查了解不深;对区域发展的新任务明确不够,目标掌握不深;创新观念不强、科学发展观念不牢,缺乏强烈的发展欲望和开阔视野;成员中年轻同志基层经验少,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够全面;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能力还需尽快提高。
3、缺乏为民服务和鱼水之情的意识。
主要体现在“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心为民所系”的为民宗旨意识不强,心想百姓、心系群众的观念不牢;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办法不多;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努力不够;解决群众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不够及时、不够彻底;办理群众事务有时存在态度不好现象。特别是深入乡村、深入院落、深入农户时间较少,不够主动,干群关系还没形成真正的“鱼水之情”。
三、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一是进一步加强党委班子科学理论学习,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党委班子成员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带领全镇党员干部集中精力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理解和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统领工作、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要充分运用科学理念指导我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既要认真抓好灾后重建工作的推进及经济建设的发展,又要切实搞好社会的稳定;既要抓好产业的发展,又要推进社会事业的进步;既要抓好当前的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又要充分考虑今后的快速持续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强工作方法创新,快速推动各项任务完成。面对我镇经济发展对全县综合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新形势,镇党委将认真带领全镇党员干部广泛学习适应工作的新思想,积极探索推进工作的新途径,不断创新工作的新方法,广泛取得人民群众的新支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保证省、市、县各项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快速推进。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实验 实践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xperiments on Practice Teaching
HE Jianyun, ZHOU Wei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novative experiment and practical teaching programs, while summarizes the stage launch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exist, 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innovative experim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innovation experiment;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on
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教育界探讨的重点。研究者对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及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为了适应21世纪中国教育对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于2007年下达了《关于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通知》,并正式启动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该项目的实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项高校教育改革重要举措。也是从当前高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的现状出发,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 创新实验与实践教学项目的区别
创新实验鼓励2~5名二或三年级全日制本科生组成团队自由申报,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自主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在预期时间内按计划完成研究内容,同时做好研究记录,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撰写发表文章或总结性研究报告等。申报团队所属学院要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实验场地、设备等方面支持,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将拨付一定的研究经费予以支持,项目实施年限1~3年。创新实验的实施过程讲究长远效益,参与的学生大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开展实验工作,遵循“兴趣驱动、自主试验”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参与创新实验,学生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认真仔细、坚持不懈、善于思考和总结的可贵精神。①
实践教学项目可分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通常每个项目为4~8学时。验证性实验项目是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进行验证,以进一步巩固有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实验;综合性实验项目是指学生在具有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门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实验;设计性实验项目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并总结实验结果的实验。近几年随着实践教学改革的开展,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也开设过创新性实验项目,但由于创新性实验项目讲究长远效益,仅凭几个学时的实验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收效甚微。
2 创新实验与实践教学项目的相互关系
实践教学项目是大学生创新实验的基础。申报创新实验的学生以二、三年级学生为主,因为通过大学1~2年的学习,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接触了一些专业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基本清楚从事本专业的研究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如植保学院检疫专业一个团队在大二开设的昆虫学基础课程中掌握了昆虫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机理,并对昆虫感兴趣的前提下,成功申报了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斯氏侧沟茧蜂携带囊泡病毒HvAV-3h对斜纹夜蛾的控害机理”。
大学生创新实验对实践教学有促进作用。多数学生开始接触专业知识的时候,还处于被动接受阶段,如果不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和巩固,很容易在不久的将来遗忘这些知识。参与创新实验的学生,可以通过直接参与项目申报、项目实施、项目中期检查和项目结题等过程,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并从书本中、从实践教学课堂中努力寻找方法去解决它,从而增加对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理解。同时,大学生创新实验的实施,学生是主体,学生通过实验,综合素质得以提升,获得的不仅是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还有对待实验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态度,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实验精神,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②学生的这些综合素质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对实践教学项目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校的大学生创新实验是2008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项目实施几年来,虽效果显著,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团队凝聚力差,对创新项目的认识不够
大学生创新实验是一个探索和求知的过程,不应一味地追求科研成果及其衍生利益。有些学生是因为创新实验项目和奖学金评选、保研加分等挂钩而盲目参加,项目前期充满热情,后期却因研究时间无法保障、缺乏毅力、兴趣不足等原因难以坚持。通常创新实验是由2~5人组成的小团队进行申报,但部分项目组成员未能真正理解创新项目立项的意义,参与度低造成创新团队的凝聚力不强,部分学生由于面临各种考试、实习等,加之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往往不能坚持完成项目的研究,最后出现由指导老师催促学生被动地完成项目结题、延期结题甚至放弃等情况。
对策: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增强学生主动性。高校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动手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研究生的讨论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生对科研有充分的了解。同时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师介绍创新实验的意义,组织参加过创新实验项目的学生开展经验交流会,激发学生对创新实验的兴趣。鼓励指导老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创新团队成员进行合理分工,确保每人都能真正参与到实验中,采取适当的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2 项目组织管理缺乏统一,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创新实验的管理依托指导老师的科研实验室,并未纳入院级创新实验室的统一管理,因此在学生管理方面,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若管理过严,会压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与科研热情;管理过松,又会丧失创新实验给学生带来的激励作用。目前创新实验的评价体系重结果轻过程,以科研论文的发表和其他成果为能否结题为评审依据,没有任何形式科研成果的项目将难以通过项目结题验收,并影响后续科研经费的到位及下一年度院系申报指标,容易误导师生忽视创新实验的过程。
对策:建立健全创新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制度,学生使用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统一实行申请使用制度,与之相配套建立的还有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实验药品安全使用等系列制度,确保实验室安全开放,避免实验资源的浪费。完善评价体系,采取多环节累积计分的办法,选题立项、中期检查、结题总结各占一定的比例。在表彰优秀成果和优秀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对没有取得科研成果但能积极探索、坚持到底的学生予以认可,给能出较重大研究成果的项目足够的检验时间。
3.3 学生综合能力不高,投入科研精力不足
创新实验的开展是要以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为前提,本科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方面的能力,与研究生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学生选题过于依赖老师,难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开展课题研究。学生缺乏科研实践经验,仍然习惯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实验,少了老师的指导就不知道该怎么做。此外,创新实验的实施过程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参与创新实验的学生仅有12.7%能保证在学好专业课程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创新实验项目,其余学生表示无法两者兼顾。③
对策: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针对查阅文献、实验选题设计等困难,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为学生进行独立实验打好基础。虽然创新实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但并不意味着导师可以放任学生不管,在整个过程中,导师可以通过推荐学生阅读文献及书籍,在各实施阶段给予适当的指导。增设项目立项学生筛选机制,虽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验,但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参加科研,应当筛选具备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有较多时间和精力、能吃苦耐劳的学生来参加,以促进创新实验的顺利开展。
4 小结
作为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学生创新实验的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实践平台,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还能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而实践教学与创新实验相辅相成,通过二者的相互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将大学生创新实验落到实处,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协作能力。今后,随着大学生创新实验的不断开展,将逐步改变目前高校中存在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的现状,推动高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达到为社会培养出更具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与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改项目“植保类本科专业实验与教学实习改革和实践”(50262O62010112004)
注释
① 韩丙辰,孙祝,李春燕,等.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探索与反思[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62-163.
在教学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如果不摒弃旧有的观念,积极地接受先进的教学思想,就不可能建立一个新的课堂秩序。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占据着主导地位,主宰着整个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课程不仅仅是实施教育教学的结果,而且应该是一种过程———一种对受教育者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有效的、动态的教育教学过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意识和理念,把课堂构建成新型的、开放的、民主的施教平台,要研究课程的实施技术,也要探索课程的教学艺术,要积极投入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设计中去,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以便更好地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
二、强化两个能力建设,在实践中提高素养
要想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教师必须具备两方面能力:一是善于挖掘自身的“潜在资源”,二是合理利用外部资源。教师只有善于将两方面资源综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语文教师。教师自身的“潜在资源”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行为。因此,如何使“自身资源”更加丰富,并将其投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是教师摆脱传统束缚、不断提高素养、锐意创新改革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开展教学实践,撰写论文、教案,进行专题研究与反思等方式丰富自己的学识与经验,使自身的“潜在资源”日益丰富,教学能力日益提高。此外,有效利用外部资源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与同事同行进行合作探讨,利用影视广播、报刊资料、网络技术资源开展课堂教学等,这些活动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彰显其人文性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较强的学科。教育家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于漪老师的“教文育人,学语文学做人”等无不体现了语文教学对人的终极关怀。我认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其根本都离不开对人的关怀。只有当学生愿意主动探究语文知识,并将语文学科作为文化载体时,这个工具才会有生存的活力。过去的语文课堂突出的是为政治服务、为道德说教服务,而新课改后的语文课堂则十分重视文化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体现其工具性,又要彰显其人文性,无疑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索的两个着力点。而要做到“两点统一”,就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例如,在教学《祝福》一课时,如果我们仅仅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学学字词,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明确课文的主旨等),而不对文章进行人文角度的多元解读,诸如从宏观上探知祥林嫂的死因,从微观上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性格,就无法展示课堂教学艺术的活力和魅力,也就无法在课堂上通过自由探讨拉近文本与师生的情感距离。
四、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更新教学方式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有些教师缺少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致使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恒久的创新意识,做到课课有创新,尤其是教学手段与方式的创新。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内容和课堂知识结构的特点,合理而科学地安排师生占用时间的比例,从而为教师“教”的创新和学生的“学”的创新留足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时间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上下功夫,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能充分发挥实效。这样就能有效地调控师生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创新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可以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变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交流为多向互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
五、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适时进行激励
【关键词】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01-01
现代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中医院校药学院(系)如何培养创新素质人才,是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笔者就此,略呈管见。
1 现代社会高等中药创新人才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必将促进药学事业的迅猛发展。面对我国加入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组织,药物的仿制已属非法,加之先进工业国家的技术、产品等向国内的广泛渗透,使我国制药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给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药事业,使我国的制药业能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应有的位胃,必须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高层次、适应性强的中药创新人才。现代社会对中药类人才能力的需求应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专业学科的方法论,具有熟练、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能进行新药的开发与研制,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熟练地使用电子计算机,掌握1―2门外语,掌握专业文献的检索方法,具有收集、评价资料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表达能力,适应性强,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善于与别人共事,能及时、准确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善于口头表达、文字写作;具有较强的自我完善和自学能力,能补充自己的知识缺陷,将药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不断更新;开拓创新;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对药品生产、科研等药事工作善于组织协调,科学管理等能力。
2 创新能力培养在改革中的重要性
当代人才学把有否进行创造性劳动作为区别人才与非人才的根本标志。目前中药类专业设置的特点是专业划分较细,内容充实,结构较全,保留了传统的专业,又注意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专业划分过细也存在一些弊病,如专业覆盖面窄,造成了基础知识面窄,专业知识面过专;课程设置不合理,互相重复、交叉。能力培养受到影响,培养的学生适应性不强,不利于就业,人才作用的发挥受到一定的限制。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为能力培养中的重中之重,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关键。通过几十年来的研究,人们已经认识到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要求。专利法的实施及关贸总协定谈判的最终成功,仿制药已不可能再生产,跟在别人后面转已经行不通,因此没有批判意识,没有创新和开拓精神,没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是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未来的药学人才应该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任何科学研究事实上都是在创新,但人们是否有明确的强烈的创新意识仍然是一个问题,不少人缺乏创新意识。我们的药学事业要发展,没有一大批富有创新意识,敢闯敢干的药学工作者是不行的。就创新意识而言,主要体现在对认识改造自然的强烈追求和探索,善于并敢于根据事物的现象去探索其内部规律,并能根据这些内部规律去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当然,要做到这些,必须具有宽广而深厚的专业基础,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巧的动手能力。“二十―世纪是创造世纪”,即开展创造学教育。创造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素质。培养出各种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未来社会的需求。创造教育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造就思维型、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传统教育重视传授结论性知识,内容局限于现有知识范畴。创造教育重视启发研究知识产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突破书本知识进行吸收、消化和发展。传统教育着重培养模仿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别人走过的路,培养的学生善于“照章办事”,缺乏创造性。创造教育强调培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为追求知识而忽视创造力。其实并非知识越多越丰富,创造力就越高,在一定知识基础上,只要有创造力,同样做出发明创造。著名的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效果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被遗忘的时候,最后还能剩下来东西的多少。”传统教育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自学能力差,只有在现有知识范围内解决同类问题,缺乏进取心与创新精神。创造教育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较宽,自学能力强,能突破现有知识圈,主动吸收新知识,探索解决新问题。
3 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良好的教育促进人的创造力发展,拙劣的教育会扼杀人的创造力的生长。为了培养跨世纪创新能力的中药复合型人才,我们应鼓励学生提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对提出的一个问题最好能引起几种回答以激励学生去思考。教师不要把自己已知的都告知学生,而是应该启迪学生的思想,使学生自己逐步认识对象并提出更高水平的问题。教师应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启迪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创造动机,发现创造性设想,哪怕是萌芽状态也给予鼓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