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初步认识范文

心理学初步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初步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初步认识

第1篇:心理学初步认识范文

各级学校课程教案中教学目标表述举隅

(一)高等学校课程与课时教学目标某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群体及群体心理的概念,理解学校群体的心理功能及效应;理解集体和班集体的概念和心理特点,掌握班集体形成的过程和班集体建设的措施,掌握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特点;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和重要作用,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某大学心理学课程教案中的教学目标[2],教师使用的是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心理的实质以及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原则,初步认识心理科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心理的兴趣与愿望。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育心理学的教案[3]使用的是教学的目的: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的迁移理论等),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能够运用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以及以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中现实问题,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行的建议。可是有一个管理心理学的教案使用的是教与学的目标[4]:准确掌握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深刻领会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意义,在一般意义上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河北宣化师范学校申书景设计的教育技术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是[5]:(1)知识与智能:认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了解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掌握各个学习理论的起源时间,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能够概括出各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关系;能够理解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学习的特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找出问题,并体验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影响;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查找的学习理论进行加工整理与其他同学共享或交流的愿望,体验写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矫正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能够在学习新知识中,感受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对学习的支持,制定出自己的学习方式。某大学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目标是:(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人体各大系统肉眼结构的总规律,正常、变异和畸形的概念,基本的描述方法,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结构与发生发展的关系、内部结构和体表标志的关系等;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意义,临床常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2)智能的培养:自学能力,人体解剖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解剖实践和阅读教材,掌握要求的内容,教师只作少量的重点讲解。神经解剖学的理论性较强,故讲课内容稍多,但仍强调重点和难点为主,学生要掌握要求的内容仍然离不开实践和自学;基本技能,人体的检查,切开、剥离、暴露和检查器官的方法,正规和系统地观察和描述各器官肉眼结构和显微结构(神经解剖学)的正常形态。(3)通过有选择的病例讨论,初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了解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的密切关系。(4)组织学生参加课外读书小组,查阅有关文献并写读书报告,进行学术交流。(5)组建课外科研小组,指定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6)外语能力,七年制班要求教材、课程讲授和考试的论述题都用英语。其他班则要求熟悉常用的解剖学英文词汇及阅读部分英文参考资料。(二)中等学校课程和课时教学目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要求[6]: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层次;领会文章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再看中学教学目标设计。某高中化学教案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7]: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制取方法。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能力培养,通过丁尔现象、胶体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想,通过实验、联系实际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教育学生关心环境;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比较、逻辑推理等方法。某高中心理教育课程教案《让世界充满爱》[8]:使用的是活动目标概念:活动课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该课让学生懂得助人为乐的美德。认知目标:认识到生活中友爱和互助的重要性;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助人自助”的快乐感受;行为目标: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会主动对身边的人伸出友爱之手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活动方式是游戏活动,讨论分享经验。人教版初三《数学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教案[9]第一课时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了解圆柱的侧面、底面、高、轴、母线、过轴的截面等概念,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使学生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或全面积。(2)能力训练点:通过圆柱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3)德育渗透点:通过圆柱的实物观察及有关概念的归纳向学生渗透“真知产生于实践”的观点;通过应用圆柱展开图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化曲面为平面,化立体图形为平面图形的“转化”的观点;通过圆柱轴截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抓主要矛盾、抓本质”的矛盾论的观点。(4)美育渗透点:通过学习新知,使学生领略主体图形美与平面图形美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层次。(三)初等学校课程与课时教学目标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0]是:(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形成估算意识。(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5)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6)在日常生活中能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7)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8)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少年闰土》教案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1]:(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课后思考练习作业。(4)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理论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前苏联教育学理论支撑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概念,教学论部分使用的概念仍然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进度计划、教学方案(教案)、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考试、考查、考核等前苏联的概念。查阅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中使用的教育学教材,基本沿袭着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的教育学体系,素质教育思想也只是作为一种理念,并没有成为学科理论进入教材。由于这样一种现状,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大学教师,在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制定中,许多教师继续使用传统的概念,比如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掌握目标、能力发展目标、技能训练目标。教学大纲制定和教师备课中,采用了解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概念、理解什么原理、发展什么能力、运用什么技术、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识记什么、理解什么、应用什么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以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为逻辑结构设计的教学目标理论,这就是德育目标、智育目标、美育目标。我们的教育学要求教学活动中完成智力开发目标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和美育,因此每堂课程和课程整体都要设计德育和美育目标。但是,具体到教师的备课中往往很难实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有关美国教学目标设计理论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理论为代表。他把人类学习分为3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小学生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分类主要依据的是布鲁姆等学者的分类方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表述,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领域,也称“三维目标”,并作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时重要参考依据。在这3个领域中,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这实际上可以看作20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本土素质教育理论支撑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概念。

第2篇:心理学初步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

一、《学前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地位

《学前心理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具有基础性、指导性和应用性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能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为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

通过该课程教学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

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表现及特点的基本知识。

3.掌握学前儿童注意、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智力、创造力、情感、个性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知识。

4.掌握学前儿童游戏、学习等活动心理的发展。

(二)职业技能目标

1.能运用学前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区分不同年龄段具体幼儿的心理特征。

2.初步具备根据幼儿心理特征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培养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能力。

(三)素质养成目标

初步形成对幼儿的喜爱之情,培养研究幼儿心理及行为的兴趣,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打基础。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教学现状

《学前心理学》课程性质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该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和能力,为将来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因为本门课程知识较为抽象,使得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课程教学重理论讲解而轻实践能力培养。一方面,从学时分配上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实训学时远远低于理论学时。另一方面,课程实训环节比较薄弱,形式比较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较少。

第二,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系统性而轻应用性。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的应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又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实际工作相脱节。

第三,课程教学偏重教师教而轻学生学。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教”的主导

作用,相对忽视学生“学”的主体性,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积极参与和互动较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导致毕业生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又由于所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支持,表现出人适应困难。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如何根据幼儿教育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建立突出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函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目前,《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已引起高职院校重视,但从总体上看,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学前心理学知识的教授以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对学前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和分析幼儿园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较少。针对以上问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升《学前心理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学生真正热爱和学好学前教育学,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体验幼儿园的生活,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书本理论知识,真正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学的价值,进一步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目的,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真正认识到学习学前教育学重要意义,增强他们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让学生共同参与,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乐学、好学。

第三,课堂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树立学生的科学教育观。为学生展现典型案例,可配以图片或文字,尽量形象生动,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觉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第四,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幼教理论知识融入幼儿的真实生活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增设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练习,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布置班级环境;组织学生表演智力游戏;根据一定的要求自制玩具等。第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时间,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技能。学生实习的内容可包括幼儿园每日生活的观察、对幼儿及教师行为的观察、观察幼儿教师的互动环节、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开展幼儿游戏等。学生在实地观察可以对幼儿园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与幼儿的接触,发现自身的幼教兴趣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徐灵芝.略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学科实训[J].南昌教育学院学院学报,2013(4):94-95.

[2]胡雪芬.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4):33-38.

[3]李雪岩.基于全实践理念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J].时代教育,2016(4):57-57.

第3篇:心理学初步认识范文

随着计算机、新材料等技术的飞速前行,心理学仪器的发展也将朝着信息化迈进,并日趋规范化和标准化。故本文将研究对象定位在具有数据采集、存储并通过专业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等功能,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提供参考的非演示类心理学仪器—心理辅导室专用仪器(以下简称“心理学仪器”)上。研究者走访了多所上海市普通中小学,通过问卷调查、仪器试点等方法,对普通中小学心理学仪器的配备进行多方位探究,希望借此进一步推动心理辅导室建设工作,使其更科学、有效地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学仪器配备的功能定位

学校心理辅导室是组织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健康辅导的专门场所。它能帮助使用者学习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常识,进而促进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这一基本点出发,配备在心理辅导室中的心理学仪器应具备如下3方面功能。

1.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借助心理学仪器能帮助大多数学生正确认识常见心理现象,并将所掌握的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灵活运用于学习和生活中,以优化自身心理品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2.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在普遍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基础上,通过发展性心理辅导,使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心理学仪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在认知、情绪、人格等方面的一些心理特点,为教师因材施教、实施心理辅导提供依据,用以进行针对性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和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

3.初步筛选学生心理行为问题

即发现少数具有学习困难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问题、常见行为问题的学生,并对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矫治与辅导。

二、心理学仪器配备的需求分析

在明确了心理学仪器的功能定位后,为了使这项配备工作能更科学、深入地开展,研究者对上海市19个区的小学、初中、高中等三类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作了问卷调查。这类来自心理健康教育一线的教师是学校中对心理学仪器认知最专业,也是最有发言权的群体。通过对他们的调查研究发现,当今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重视学生品质的培养,智力类、学习类、情绪类、个性类、人际类和健康类等能综合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与发展的仪器及测量工具受到了普遍欢迎。

1.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视情况

调查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视情况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注意、情绪、意志、记忆、思维、观察想象等方面都很重视。总体来说,注意是所有类型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都很关注的心理品质

对心理品质的重视情况图

2.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学仪器使用价值的认识情况

调查中,研究者将使用价值从高到低依次分为:有很高价值、一般、没有,分别赋分值3,2,1。3类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的总体平均分为2.56分,其中,小学平均分为2.5分,中学为2.46分,高中为2.71分。这表明:目前心理辅导教师对相关的心理学仪器使用价值的认同都很高,高中心理辅导教师相对更重视心理学仪器的使用。

3.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学仪器的类别需求情况

关于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辅导相关仪器的需求调查表明,教师对情绪类、人际类、学习类、个性类和健康类的仪器及测量工具都表现出较高的需求,50%以上的教师认为这些仪器是学校心理辅导很需要的器械

对心理学仪器及测量工具的需求情况图

三、心理学仪器配备的方案初拟

根据心理学仪器的功能定位及使用者的需求,研究者从不同学年段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和教师主要关注的心理品质出发,为小学、初中、高中的心理学仪器分别提出了建议方案。

1.小学心理学仪器配备需突出游戏活动性

小学心理学仪器的配置要符合游戏化、操作化的特点。小学儿童身心发展迅速,对未知世界充满认知兴趣,其学习心理表现出强烈的好奇、探究和好问等特点。因此,研究者建议小学阶段可配备如下心理学仪器

小学阶段心理学仪器配备建议

2.初中心理学仪器配备需突出体验性

初中心理学仪器的配置主要体现活动性(辅以实验操作),突出对学生品格修养的辅导,指导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因此,研究者建议初中阶段可配备如下心理学仪器(见表2)。

表2 初中阶段心理学仪器配备建议

3.高中心理学仪器配备需突出自主探究性

高中心理学仪器的配置以突出学生的自我体验(推理、解析)为主,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因此,研究者建议高中阶段可配备如下心理学仪器(见表3)。

高中阶段心理学仪器配备建议

四、心理学仪器配备的方案试点

为进一步了解师生对心理学仪器的态度,以及心理学仪器对师生心理辅导工作的作用,研究者在上海市普陀、徐汇、闵行和浦东4个区,对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在内的13所学校按上述建议配备方案进行了为期3周的仪器现场试点工作。研究者收集了大量数据,并对其进行了科学地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心理学仪器的使用有效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和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

根据学生自评问卷,研究者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分别进行了测试,试图了解心理学仪器的使用是否会对学生的科学态度及自我认识产生影响。根据735名学生的1470份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学仪器的使用有效促进了实验组学生的科学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自我认识水平有显著提高。

(1)心理学仪器的使用有效促进了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科学态度提高程度的比较

为了了解心理学仪器的使用对促进学生科学态度形成和发展的作用,研究者计算了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前后测差异,以后测减前测的差值作为衡量科学态度提高程度的指标,对两组被试的提高程度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心理学仪器的使用有效促进了实验组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如图3所示)。

(2)心理学仪器的使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

为了解心理学仪器的使用对提高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作用,研究者同样计算了自我认识水平的前后测差异,以后测减前测的差值作为自我认识水平提高的指标,通过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自我认识水平上的提高程度,对两组被试的提高程度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心理学仪器的使用有效促进了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如图4所示)。

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自我认识水平提高程度的比较

2.师生对试点仪器一致好评

为了了解师生对试点仪器的总体态度,研究者通过仪器试用反馈表的8个问题了解师生对仪器使用的便捷性、趣味性、安全性和价值等方面进行评分,满分为5分,分数越高,表示评价越高,分数越低,表示评价越低。同时,研究者还进一步通过仪器试用报告了解了教师对仪器试用的态度、认识和意见及建议。

(1)学生普遍表示喜欢本次试点仪器

此次试点工作共发放学生反馈问卷385份,收回374份,回收率为97.14%。所有仪器的平均得分都在4分以上,表明学生对于每台仪器都比较喜欢。

(2)心理辅导教师对本次试点仪器评价较高,与学生的反馈一致

教师试用反馈表和学生试用反馈表内容一致。共发放教师反馈表13份,回收13份,回收率为100%。所有仪器的平均得分都在4分以上。结果表明:教师认为试点仪器的使用便捷、有趣、安全,且很能反映学生相应的心理品质及有助于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和学生评价结果一致。

五、心理学仪器配备的意义

以上一系列对心理学仪器配备所做的理论及实证探究,皆证实了为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心理辅导室配备专用仪器切实可行。有了这些仪器,心理辅导室的实用价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都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1.配备心理学仪器能较好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心理辅导教师能根据心理学的规律开展相应工作。但仅凭教师的观察无法对学生的这些心理品质做出科学判断。而相关的心理学仪器则可以帮助使用者获得标准化数据,并永久记录下来作进一步分析。它们更科学地满足了教师了解学生相应心理品质的需求,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效引导和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改善。

2.配备心理学仪器能显著地改善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自我认识水平

某些心理学仪器的测试结果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关联,如速示仪、反应时仪等,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个别仪器如速示仪还具有促进注意力集中的作用。这些心理学仪器有助于改善学生的科学态度,提升他们的自我认识水平,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习能力,促进某些心理品质的提升。若合理使用,还能帮助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有针对性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为学校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3.配备心理学仪器能有效地促进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发展

据研究者对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问卷调查统计,上海市目前有85%的心理辅导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占27%。58%的心理辅导教师取得了心理辅导专业资格证书。由此可见,上海市大部分心理辅导教师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操作基础的心理学仪器,并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和直接使用仪器的机会,他们仍无法精通相关仪器的操作。如果学校能在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学仪器,不仅能为教师提供使用的机会,促使他们在做中学,提高教师有效使用仪器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的科学性,促进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发展。

六、心理学仪器配备的后续建议

心理学仪器配备之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思。研究者从后续的仪器使用培训、开发、教材编制这几方面提出建议,希望对发挥心理学仪器的科学效用有积极作用。

1.加强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学仪器使用方面的培训指导

问卷调查显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虽对心理学仪器配备有较大需求,但许多教师对仪器的具体用途及数据如何分析尚不清楚,这必将降低心理学仪器使用效果。因此研究者建议,在为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学仪器时,还应加强专业人员对心理辅导教师在仪器使用、数据分析、数据解释及维护等方面的培训,并编制相关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应定期请专业人员(工程师、心理学专家等)对教师进行指导,随时解决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为仪器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保障。

2.加大心理学仪器开发研究的力度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计算机、新材料等技术的飞速前行,心理学仪器的发展也将朝着信息化、规范化及标准化的方向迈进。教育装备部门应当顺应发展形势,积极组织业内厂家不断革新技术,设计、生产出更多符合未来中小学需要的心理学仪器。本次现场试点的心理学仪器以认知类、动作技能类为主,但从教师的试用反馈来看,他们也需要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相关心理学仪器,试图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从而全方位推动心理辅导工作的科学化。因此研究者建议,在引进上述试点仪器之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和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考虑进一步为心理辅导室配备其他心理学仪器。

七、结束语

普通中小学心理辅导室是直接服务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和潜能充分开发的。心理学仪器配备作为心理辅导室建设至关重要的环节,其价值与意义远远超出了仪器本身的作用。由此所营造的关心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科学、事实求是的氛围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进一步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在教学一线播撒了科学心理学思想的种子,这将在更深远的意义上促进上海乃至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治良.仪器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兼评介美国心理学仪器[J].心理科学,1984(4):60-62.

[2] 蔡可.心理学仪器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第4篇:心理学初步认识范文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5篇:心理学初步认识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贫困生;精神资助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校贫困生人数和比例迅速增长,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已达60万,占在校生总数的20%-30%。他们在承受着生活上的清苦与艰辛的同时,也承受着来自心理上的沉重压力。如何建立健全贫困生扶助制度,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在心理上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保障贫困生身心的积极健康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及高校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对贫困生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消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而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有一种积极力量,希望得到幸福、希望、信心、快乐,心理学的历史使命应该是激发人的积极情绪,使人体验快乐与成功,只有积极力量得到培育,人性的消极方面才会被消除或减弱,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逆境中的人们求得生存与发展,更要帮助处于正常境遇下的人们学会建立高质量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生命过得更有意义。积极心理学的宗旨是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将个体的人格优势体现到整个生命过程中,帮助人们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使“积极”成为心理学研究中新的价值取向。目前高校心理教育有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消极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积极目标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那些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以及适应困难的学生,同样在对于贫困大学生的教育上也存在过于注意其消极心态,对其潜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发塑造不足的问题。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视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把积极心理因素作为开展教育的心理依据,注重贫困生的发展潜能、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进取心等的培养,积极探索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精神资助”,也称为“造血工程”,除了从政策上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免工作体系,扩大贫困生经济救助的渠道和工作力度外,还要认真研究和解读贫困生的心理状态和内心世界,去探寻、抚慰他们心灵的隐痛,建立外部救助与内在关怀相结合的关怀体系,在帮助贫困大学生经济上脱贫的同时,也摆脱 “心理脱贫”,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应对环境,融入社会。

二、积极探索高校贫困生教育的新思路

(一)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提高贫困生的专业竞争能力

经济上的资助只能解决贫困生短期的困难,要想使贫困生解脱贫困链的束缚,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是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造血”的方式来提高贫困生的竞争能力和生存技巧。要搭建专业技能训练平台,提高贫困生进入社会的竞争能力,具体体现在加强贫困生英语使用能力、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同时为贫困生开展各类科技学术竞赛活动提供场地和经费资助,积极开展课内外的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小组、社团活动、课题研究等多样途径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贫困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可以成立类似公司形式的贫困生自助团体,提高贫困生的创业能力,如鼓励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组成电子维修小组,为百姓服务,鼓励生物专业的学生为当地农业服务等,使贫困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敢于肯定自己的才能,并不断寻找机会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为他们以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贫困生就业能力

学校应有意识地帮助贫困生确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通过创设职业指导机构,帮助每一个贫困生建立职业前期档案,包括学生的专业情况、兴趣、特长、职业倾向等内容。采取科学方法对其职业倾向做初步的测量和定性分析,再针对性地加以辅导。同时为学生报告社会中各行业和职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前景,包括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使贫困生及时全面地了解社会职业行情,反思自己面对未来职业生涯中的长处和短处,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全面提升个人能力,挖掘其潜能,缩小或消除他们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差异,使他们能公平地面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三)组建互助小组,增强贫困生的沟通能力

组建发展小组,以促进小组和成员成长为目的,通过建立成员之间的相互共识,鼓励每一位成员参与团体活动,使团体达到自决和自觉的程度。通过这方面的团队活动,成员应该可以增强学习能力,自己更有创造力,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障碍时也有更大的承受力,从而提高竞争力,增强贫困大学生面对未来双向择业的信心,因此团体的主题可以定义得广泛一些,如:如何发现自我,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规划职业生涯等。首先引导成员正确认识自我,能逐渐正确认识并勇敢面对经济条件差异以及群体地位变化等客观事实,同时,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同时针对他们当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障碍,帮助成员从熟悉信任的团体伙伴开始,学习和掌握与人正常交往的技巧。贫困大学生应对生活困难的最主要动力是他人的理解与支持,应该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被理解、被接受、被尊重的机会,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与更多的圈子之外同学进行互动与交流,这样能够舒解他们的压力,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悦纳感。同时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在校园里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建立一种民主、文明、平等、相互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贫困生有同等机会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获得各种锻炼,并鼓励其他同学走近贫困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人格,增强贫困生的归属感,使贫困生在宽松的人际环境中学习、生活,体现学校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

(四)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贫困生的抗挫能力

高校要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初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互助、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积极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注重心理素质培养,强化适应能力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特别是要加强贫困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挫折的容忍力,认识到挫折是生活的挑战,成功的机遇,在挫折面前不能气馁,要开拓进取,自强不息,顽强拼搏。通过树立和宣传逆境成才的典型来激励他们正视贫困,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勇敢地面对现实,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看到自己积极优秀的方面,看到存在的问题,以此找回真实的自我并建构新的自我。要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增强自尊、自主、自强的主体意识,懂得真正的贫困是知识的缺乏,而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巨大的财富。要珍惜大学时光,利用现有条件去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以贫困磨炼意志,消除贫困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让人格朝完善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希永. 实施积极心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4).

[2]周东明.论积极心理学与幸福的教育[J].中国德育,2008,(1).

[3]贺金莲. 提能:高校贫困生解脱“贫困链”束缚的有效途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第6篇:心理学初步认识范文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1    区教师进修学校于20xx年暑假举办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本人有幸参加了三天的学习。虽然时间不长,却从中收获了一些实用的知识。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颇有益处。在此阐述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通过学习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专业常识。作为一名班主任,经常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以前,我也知道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及时关注,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本人学的并不是心理健康专业,平时与学生接触时也只是以自己的大致理解去处理一些问题。并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个专业性的高度上。而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要想真正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首先自己得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不能靠直觉,不能盲目摸象。

   二、通过对儿童的性心理学习,我释然了平时的一些困惑。我对儿童性心理这堂课受益匪浅。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学习,让我掌握了在生活中如何与自己的孩子谈论性知识。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去对待。二是,通过学习,我能够解释一些在平时的教学中碰到的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奇怪的性现象。

   三、通过室外心理活动实践,我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的活动开展方式。

   这次学习不仅有理论传授,还有心理活动实践。通过一些具体的室外活动,让老师们放松心情,互相了解,增进友情。在这次活动中,我认识了一些同行,也掌握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游戏,可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总之,非常感谢xx区进修学校为我提供了这样一次学习机会。让我在担任班主任的道路上又成长了一次。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2

   这次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肤浅的体会。

   一、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从少到多,由浅入深。使我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也包括心理方面没有任何问题,如能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能正确地感知现实并适应现实,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过去。

   二、懂得了教师应具备健康的心理。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营造出和谐与温馨的气氛,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地完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总能在报纸或新闻中看到学生自杀的事例,为学习,为人际关系等等,且有增长的势头,这就说明现代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因此,教师要运用“同样的东西”对学生“施加影响”。所以,在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心理健康教师力求“对症下药”,从心灵上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了解学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学校因素,如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也包括家庭、社会因素,如家庭的生活环境、抚养环境,社会风气等。当我们感觉无力摆脱社会风气的困扰时,就应该会同学生家长采取较为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可以尽量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而且要将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这一课程越是学习,我越是感觉自己对很多知识的了解还很肤浅,我必须不断地学习,我将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同时我也希望这样的培训能够坚持进行下去,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水平。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3

   我认为作为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群众;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透过询问等方法解决其心理困惑。心理咨询事实上是帮忙来访者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过程。那些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的观念是不对的.总之,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带给心理援助的过程。

   透过这学期对大学心理的学习,我对心理知识有了必须的了解,首先是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必须了解,然后是学习了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并且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大家彼此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用心的参与到了群众的活动中,在此中再一次体现了群众的力量…

   在心理咨询的活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我们的心理咨询的模仿有时会让人感觉像节目表演,但是大家真诚的心却又不能不让感动,初次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忙别人的喜悦。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到达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必须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

第7篇:心理学初步认识范文

关键词:本科 设计心理学 教学

一、 本科设计心理学的教材和教学现状

设计心理学是最近几年刚兴起的一门设计和心理学交叉的新兴学科,在国内广受关注而又争议颇多。大多数本科院校是最近几年才刚开设本课程,甚至有的本科院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那么对于设计心理学的课程教学,大家都在摸索中前进,目前也尚无相关的较为普遍的、通用的教材。设计心理学领域的各位学者均以各自的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出发,构建学科体系,提炼学科理论和知识。

自从2001年江南大学的李彬彬教授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以消费心理学为指导《设计心理学》教材之后,国内学者对其研究也逐渐热了起来。国内相继出版了6――10本相关的教材。其中工科工业设计背景的设计心理学教材主要有: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柳莎《设计心理学》、以及2012年出版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张凯、周莹主编的《设计心理学》等等;以认知心理学为指导的教材由邵璐、姜波编著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设计心理学》;以及十一五规划教材许邵艺编著的《设计艺术心理学》;和设计学专业的通用教材:由杨星星、宋艳菊编著的《设计心理学》。短短时间,国内多位学者撰写同一门教材的编写,充分反映了我国学者和设计者对设计中心理现象的关注,也表明了心理学研究对设计学科的建立,设计实践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由于设计心理学研究教材的多样性和研究内容的不确定性,反映在课堂方面是作为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的设计心理学面临着更为含混的、无定论的现状。甚至设计艺术学本身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属性,又进一步强化了设计心理学体系和理论尚不统一的学科属性。

因此, 对设计心理学的教学, 尤其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对准确的教学定位是高校设计心理学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方向。由于目前在国内相关的教材较少,现已出版的一些教材或是针对性过强或是晦涩难以开展教学。针对我校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特点和现状,经过仔细斟酌和考虑,我选择由许邵艺编著的十一五规划教材《设计艺术心理学》作为讲授的主要内容,同时合理的引进其它教材的内容和国内外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适应我校专业特色的独特的教案。

二、 设计心理学教学的课程定位

设计心理学教学是为适应现代艺术设计的需要,为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工业设计、环艺设计、服装设计等设计专业开设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是对设计师的深层意义上的研究和训练,毫无疑问,这种研究较为抽象和深奥,但却对设计师的发展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设计院校和企业迫切需要这样的理论。

我认为设计心理学应定义为设计学科的一门工具学科,它运用心理学中经受检验、相对稳定的原理解读设计中的现象,帮助设计者更好地认识其设计目标人群与设计相关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起到改善和辅助设计的作用,同时增强设计者自身的思维过程和创造能力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设计能力。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在于获得必要的依据和参考,而不必把精力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本身中去。

三、改革设计心理学的教学思路

大学, 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我的课程定位:运用心理学中经受检验、相对稳定的原理解读设计中的现象,为学生在设计时获得必要的依据和参考,而不是拘泥于心理学理论本身。我提出了以下几点的教学思路:

1、设计心理学教学内容上的合理剪裁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点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以及自己实践教学经验总结,我把教学内容定义为通用的教材性质而非学术研究性质,并且对教材内容知识点重新的进行了重新的归纳和整合:第一章:设计心理学概述部分。主要讲述设计心理学的概念、与设计心理相关的心理学流派、以及现代设计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等;第二章:讲解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如感觉、直觉、思维、联想、情绪、情感、个性特征等;第三章:主要讲解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的设计艺术与视知觉心理规律;第四章:讲解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心理学”;第五章: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消费心理学”;第六章:讲解设计师的心理和设计思维。这与原参考教材有一定的出入。

2、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强调经典性和实用性

首先,设计心理学的原理教学采用“拿来主义”直接讲授。让学生直接掌握所涉及的理论精髓,而不必去搞繁琐的理论探源与论证。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理论和解释设计现象,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心理学实验讲解。比如在讲解设计心理的现象――色彩心理的综合效果设计时,为什么在快餐店和电影院门口要设计一些不安的色彩,而在阅览室和实验室设计蓝色或冷色等宁静的色彩?可以通过心理学家的心理实验结果来证明:让一部分人呆在四面都是蓝色的冷色调房间内,另一部分人呆在四年都是红橙色的暖色调房间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在里面呆一个小时出来。实验结果时在蓝色房间里的人呆了一个小时二十分钟,而在红色房间的人呆了只有不到四十分钟就出来了。

其次,设计心理学的应用部分采用经典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设计心理学的目的是运用心理学中经受检验、相对稳定的原理解读设计中的现象,为学生在设计时理论指导实践获得必要的依据和参考。通过案例分析法,教师将设计理论,设计师、消费者、设计作品直观的显示在学生的面前,边分析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适当讲解,以获取最佳效果。让学生意识到,设计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工具学科在设计中的不可或缺作用。因此,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其实用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再次,设计心理学的实用性知识采用演示练习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繁荣”源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通过理论的学习和设计现象的理论分析,采用讲授和练习相结合。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和市场调研的操作,加速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从而解决设计心理学科的学习中“知易行难”的问题,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中去,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最后让学生的通过市场调研和作业,使学生在设计和生活中,更深刻的理解设计设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指导设计实践,达到理论的升华。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个教师都应当有创造性地去教学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质量,设计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提高除依靠上述方法外,还应根据这门专业基础课的特殊性,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从教学实际出发去研究。

3、增设网路时代的数字设计心理应用研究。

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学科都需要参与到计算机的设计中来,目前的数字媒体和虚拟化设计等相关专业作为艺术设计中的一个新兴的重要方向和分支,已经实现了无纸化的全电脑操作,因此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数字话设计时代中,根据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增设设计心理学在数字化时代的现象解释和应用研究。着重的理论依据有:格式塔心理学的视知觉规律,特别是色彩心理对设计的影响;情感与情绪在网络化时代的实践研究;消费心理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以及界面和交互设计心理、用户设计心理等等。我以前曾发表的论文《WEB设计中的情感交互》也浅显的设计到了其中设计心理的情感交互研究。

小结:

设计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从对设计现象的感知和设对计现象的原理着手,对设计实践和原理产生必要的补充。此外,设计心理学还与设计实践教学共同构建出一个为适应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所需要的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我们相信,设计心理学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柳莎.设计心理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 许邵艺.设计艺术心理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3] 李彬彬.设计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第8篇:心理学初步认识范文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科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医学心理学涉及了几乎所有心理学科中各个分支学科以及人类学、社会学等众多人文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蕴涵丰富人文知识。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1.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分析及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1.1 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不足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比例低,我国的医学院校大约占总课时的8%,美国、德国为20%~25%,英国、法国、日本为10%~15%。基于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人文教育在“渗透”上下功夫,挖掘授课内容中蕴含的人文素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医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蕴涵丰富人文知识的医学心理学课程是弥补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不足的有效途径。

1.2 知识结构单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医学院校学生主要以理科生为主,理科知识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历来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类课程多作为辅助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开设。从而导致医学生总体人文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表现为道德修养欠缺、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较差等。而医学心理学包含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人际沟通和社会适应能力。

1.3 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仍单纯以讲授式为主,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拓展及各种人文知识的培养。医学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案例分析、心理剧表演、现场心理咨询、心理学专题讲座、心理学影视赏析、团体心理咨询等方法向学生传授心理学和人文知识,弥补其他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

2.医学心理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2.1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对医学生人格的影响学

习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医学生确立辩证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心理现象是人世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心理学科学地揭示了这种现象的生理机制,探讨了大脑反映客观世界的各种形式,并揭示了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列宁曾经提出:心理学提供的一些原理已使人们不得不拒绝主观主义而接受唯物主义。心理学对于心理现象的研究,对于意识的起源、发生和发展的研究,对于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的研究,都能进一步和具体地论证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产物,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等哲学命题,从而有助于我们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此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通过心理学理论的学习,首先可以帮助医学生正确地认识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有助于医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如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和心理测量的学习,可以帮助医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有利于他们辩证地看待人生,进而使他们能够有的放矢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2.2 心理学基本理论中包含丰富人文精神

心理学的—些理论体系本身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如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等心理学派强调对人本性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实现人的自身潜能、关怀人的现实生活等思想行为反映了人文精神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达这方面的知识,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和谐、沟通的师生关系,在开放、平等参与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让学生体验到人文关怀;二是在教学中通过介绍有关心理学理论流派知识、进行案例分析以及组织心理学电影赏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学中的人文精神,并与生活实践、心理咨询治疗和医学临床相结合,让学生切实感悟到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提高其人文素养。

 

2.3 医学心理学有利于增进医学生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仅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但是由于我们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迄今为止,大多临床医护人员都还没有把人文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和疾病联系在一起,在临床上往往是把人当作一个有生命的机器,只见病、不见人,缺乏人文关怀。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通过对医学生进行有关现代医学模式、心理健康、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结合实际病例和疾病进行讲解,使学生们真正了解到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为今后走向临床实践后,能够从多角度综合考虑影响病人的人文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增加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打下基础。

2.4 医学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医学生人际关系的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中的医患沟通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而作为将来的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际关系可以说是人的人文素质和心理行为的综合表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学业的成功。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医学生的人生重要课题,也是医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处理好医疗工作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但有关调查显示医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容乐观,人际困扰的检出率较综合院校大学生高3。医学心理学课程具有丰富的人际关系教学的知识,如在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的教学中,可以将“医患关系”进行扩展,由特殊到一般,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由体验病人心理到体验人际交往中一般人的心理,向学生系统介绍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咨询过程中人际沟通的一些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使他们学会有效的人际沟通,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5 医学心理学有助于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在医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又使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相关研究表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我国医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际交往障碍、情绪控制力差、学习障碍、生理与心理成熟不协调、社会适应能力差、自我意识不健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包括德育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应能够帮助医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学会积极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乐观进取、不畏艰难、自信自律、诚实守信、友善合群、开拓创新的健全人格。

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科,涉及的心理学内容非常广泛,但大部分内容都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成效的。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开始上课前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授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结合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教授心理健康知识,传授调节和维护心理健康的原理和方法;课后可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将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相结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总之,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医学心理学课堂教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其实用性,又提高了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改善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第9篇:心理学初步认识范文

一、戒毒人员心理矫治

(一)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落实心理健康课堂化教育。通过对戒毒人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把戒毒人员的身体情况、家庭背景、社会关系进行基本的登记,并对其性格特点、行为特征、气质、心理状况等进行初步的测试,以便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是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重要依据。同时,落实心理健康课堂化教育,坚持做到“三化”,一是具体化,即课堂化教育必须结合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大脑神经的传导系统,对戒毒人员做直接的、感官的心理机能介绍;二是形式多样化,即改变“老师管讲,学生只听”的传统“填鸭式”教育,结合戒毒人员的自身实际,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研究,或进行辩论比赛等形式;三是生动化,即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积极开展各种有益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活动,寓教于乐,使教学内容更容易为戒毒人员所接受,教学的气氛更加和谐。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对心理学基础、心理健康定义、心理健康的意义和作用、心理健康的标准等知识的初步介绍,教育戒毒人员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努力克服在戒毒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和心理障碍。总之,开展课堂化教育的目的是变被动为主动,防范于未然,使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迎刃而解。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

1 、可以设立心理健康信箱,让戒毒人员把自己想说的而不敢说,或不好意思说的心理话通过写信,投入信箱中,由心理辅导员对其进行复信,以此解决其心理上的疑虑。

2 、可以进行预约谈话,约定具体的时间和心理辅导员进行面对面的谈话聊天。

3 、可以开设心理健康门诊,邀请心理专家或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利用心理测试软件进行心理测试和诊断。

4、 可以邀请各种帮教团体和戒毒人员进行谈话聊天,让戒毒人员抒发自己的心理感受,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心情。

5、 可以开设心理健康专栏,通过报纸、电视、黑板报、广播等形式,针对某些带有普遍性的突出的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回答,并介绍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识。

二、戒毒人员心理特点及对抗心理的分析

(一)、戒毒人员心理特点现状分析

从近年收戒的戒毒人员的实际看,使吸毒成瘾者的人格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严重的影响其思维、行为和情绪,对于吸毒的意志力、注意力、记忆力、耐受力、持久力等都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对的依赖性使吸毒者丧失了效率、兴趣、责任感、羞耻感等,表现为性、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追求立即的满足、缺乏羞耻感、伦理道德扭曲等。也有少数吸毒者有精神抑郁、自卑感、无能感、性心理和异常、喜好刺激、逃避现实、自恋等病态心理特征。戒毒人员明显的特征有:

1、心理依赖性顽固。戒毒人员入所后,通过一段时间的生理脱瘾及康复治疗,其急性戒断症状或迁延性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基本消失,从而在生理上控制了毒瘾,心理上也获得某种程度的恢复。但由于吸食海洛因、鸦片类能够给人带来极大的欣及舒服感,情感体验非常深刻。虽然他们在教育改造过程中难以获得,可一些特定因素仍会唤起他们吸食的情感记忆,其对的追求和向往并不会消失,还将长期存在。

2、心理变异及人格改变明显。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失调和心理变异是戒毒人员最为常见的人格特征,其抑郁、焦虑等神经症状表现显著高于一般人群。他们性格孤独、多疑、抱怨的变态心理及型人格障碍,阻止了他们适应场所改造环境及与其他戒毒人员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对民警的管理教育也常常抵触,甚至进行对抗。

3、自我调控能力差。据有关资料反映,戒毒人员入所前,他们一方面体验到吸毒后产生的极度欣,另一方面也饱尝了吸毒行为对精神、身体的巨大伤害,有着强烈的戒毒意愿,可是由于海洛因、冰毒及鸦片类药物的巨大成瘾性,加上自身意志薄弱,使得他们在戒毒/!/上一再受挫,认为人一旦吸毒后根本就无法戒除,于是意志消沉、自暴自弃,对自己、他人及任何事情都失去信心和信任,以致在“吸了戒,戒了吸”的怪圈里越陷越深。

心理戒毒是让吸毒成瘾者在取得生理戒毒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己的吸毒行为及其成因,充分认识吸毒的危害,利用各种戒毒的有利条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坚定戒毒成功的努力方向,积极接受包括心理治疗在内的各种治疗,改变原有的恶习和心理偏差,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摆脱毒瘾,杜绝对自己、他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生理脱毒后,处在康复阶段的戒毒人员除了家庭和社会给予一定的关心、支撑外,心理治疗也不能疏忽。心理治疗大致可分为“情绪消沉阶段的心理治疗”、“心理矛盾阶段的心理治疗”、“自我承诺阶段的心理治疗”和“重塑自我阶段的心理治疗”四个阶段。专业人员可以根据心理戒毒规律,针对不同戒毒人员的具体情况,把每一个阶段每个心理戒毒人员的心理戒毒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

对吸毒者的心理治疗主要有认知行为治疗、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各种方法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是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采用心理干预的方法,使吸毒者从心理上脱离这个“魔鬼”,保持终身不再吸毒,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

三、戒毒人员教育措施

(一)配套矫治设备设施

“工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必须完善各种设备设施。如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必须购买心理测试软件,目前常用的软件有成人艾森克个性测试(epq-a)、卡特尔16项人格测试、明尼苏达测试(mmpi)、行为类型测试、气质测试等;对患有心理障碍的戒毒人员进

行心理辅导时,可以用生物反馈仪、厌恶治疗仪、电子声光催眠器等科学仪器帮助他们疏导心理,减缓压力;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吸毒人员进行矫治时,可以建立发泄室,让他们利用各种工具发泄自己的情绪或不满,然后进入反思室,在一个安静、清雅的环境中冷静下来,或是用冷水淋透全身,使其清醒镇定,等情绪稳定下来,再到心理辅导室,让戒毒人员尽情倾诉心中的烦恼、委屈和悲伤,让心理辅导员对其进行指导和劝慰,最后再到心理测试室做一次心理健康测试,并做好记录。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遵守四大原则

1、 平等信任原则。心理辅导员和戒毒人员必须营造一种平等友好的气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密切配合,平等交谈。

2 、严格保密原则。对前来咨询的戒毒人员的基本情况、咨询内容、测试结果、诊断类型必须严格保密,不能随意传播。这样才能使咨询者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3、耐心倾听原则。作为戒毒人员这群弱势群体的心理辅导员,对他们的心声、怨言、不满都必须耐心地倾听,全面的了解,才能提出建设性意见。

4、 疏导启发原则。针对戒毒人员咨询的实际情况,要认真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心理疑虑,再引导他们树立信心,启发他们通过自我的心理调节,克服心理障碍。

(三)加强心理专业人材的培训

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心理学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科,由于社会越来越重视心理学的研究,各行各业都需要心理学方面的人材,所以戒毒所不仅要从学校引进心理学专业的人材,还要在懂得戒毒业务和了解戒毒人员心理的民警中培养专业人材。

(四)理论联系实际,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

必须努力把心理学的理论精髓和戒毒场所的具体实际结合,在以往的管理和教育的"经验论"中,推陈出新,大胆探索,在戒毒人员中推广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认识心理学,学会心理学,平衡自己的心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心态重新回归社会的怀抱。同时,对戒毒人员中不认罪认错,不服从管理,不接受教育,心理出现障碍,或是有明显的心理疾病的人,要充分利用心理学的优势,把理论渗透于实际地教育工作中,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采用一些行而有效的心理矫治措施,帮助他们解除困扰,消除心理疾病。

(六)领导重视,财政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