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范文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对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进行中医辨证,为临床中西医结合诊断以及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提高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40例患有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辨证分为四型:肺热壅盛型、脾肾阳虚型、痰湿内盛型、外寒内饮型。对照患者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感染概率,总结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感染类型的规律性与特点。结果:经中医辨证,我院收治的40例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肺热壅盛型9例,占22.5%;脾肾阳虚型10例,占25.0%;痰湿内盛型12例,占30.0%;外寒内饮型9例,占22.5%。结论: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以下四类,痰湿内盛型感染率最高,脾肾阳虚型患者感染率再次,肺热壅盛型患者感染率与外寒内饮型患者感染率最低。

【关键词】呼吸系统 感染性疾病 中医辨证 分型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体质、抵抗力也有较大幅度的减弱。真菌感染已经逐渐成为诱发呼吸系统疾病的突出病因,真菌已经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致病菌种[1]。患有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临床常见症状为有大量的痰液产生,而不一样种属的细菌感染的患者其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2]。而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近年来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关注的热点。笔者试图将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患者感染情况相互验证,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病例均选自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400例患有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自21岁至84岁,平均年龄为49.43±11.78岁。其中经西医诊断为肺气肿患者8例,慢性气管炎患者15例,肺炎患者4例,肺肿瘤患者7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6例。

方法:对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40例患有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辨证分为四型:肺热壅盛型、脾肾阳虚型、痰湿内盛型、外寒内饮型。对照患者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感染概率,总结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感染类型的规律性与特点。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使用t检验进行分析,统计结果以P

结果:

经中医辨证,我院收治的40例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肺热壅盛型9例,占22.5%;脾肾阳虚型10例,占25.0%;痰湿内盛型12例,占30.0%;外寒内饮型9例,占22.5%。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讨论: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多发病,其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3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更应重视的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肺气肿患者,慢性气管炎患者,肺炎患者,肺肿瘤患者,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4]。患有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临床常见症状为有大量的痰液产生,而不一样种属的细菌感染的患者其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而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近年来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关注的热点[5]。

本文将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中医辨证分型分为四类,肺热壅盛型、脾肾阳虚型、痰湿内盛型、外寒内饮型。上述四类分型其中有三类可以相互转化,外寒内饮型患者并未发生任何转变。肺热壅盛型患者转变为痰湿内盛型,其转变过程包括邪实正未虚,体现为临床病程长,发作频率较为频繁,一般肺部感染长期不愈患者易发生。患者的临床症状一般为痰液黄粘、咳嗽、痰液量大。胸闷、便干、口渴,但无发热现象。有痰湿内盛型患者转变为脾肾阳虚型,其转变过程包括正虚邪实、实邪伤正、久病致虚、正气不足。一般有长期吸烟史、肺气肿、年老体虚、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易发生。临床表现为咳吐粘稠或白色的痰液、经常咳嗽、早晨起床后痰液量较大。有脾肾阳虚型患者转变为痰湿内盛型,其转变过程一般发生在患者出现心衰后经一系列医疗措施后逐渐好转时。肺心病或慢性气管炎患者由于劳累或感冒导致病情加重,从而引起心衰、肺部感染,临床表现为不能平卧、浮肿、喘息、心悸气短。

本研究发现,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患者的真菌感染概率密切相关,患者的真菌感染率服从以下规律:痰湿内盛型感染率最高,肺热壅盛型患者感染率次之,脾肾阳虚型患者的感染率再次,外寒内饮型患者感染率最低。4种中医辨证分型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真菌感染均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参考文献

[1] 范洪, 郑小丽, 石海香, 等. 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者痰液真菌培养结果分析[ 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3, 2(1): 24~26

[2] 蒋洪敏, 韦超凡, 陈利玉, 等. 白色念珠菌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 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1999, 19: 453

[3] 叶应妩, 王毓三主编.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2版.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 461.

第2篇: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范文

[关键词]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c)-110-02

The correlative factor analysis offungus infection from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ZHAO Li-ping1, FAN Hong2, LIU Jing2

(1.The Hospital of Cangzhou Medical College,Cangzhou 061001,China;2.The Cangzhou Hospital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Cangzhou 061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factors of fungus infection from respiration system diseases and provide reference rational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linical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fungus infection.Methods: We cultured sputum fungus for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patients,unambiguous fungus infection patients were 144 cases,analyzing the composing ratio of respiratory system different diseases fungus infection,the relativity of fungus infection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and age,course of diseases,antibiotic application.Results: In 144 cases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fungus infection patients,the composing ratio of different diseases fungus infection was chronic bronchitis tracheitis(42.4%)>lung tumor(25.7%),cor pulmonale(16.0%)>emphysema(9.7%),pneumonia(6.2%),every group had obvious difference(P

[Key words]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Fungus;Infection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率为22.8%,并呈逐年增长,平均年增长6.9%[1],真菌感染正成为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为了探讨造成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我们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通过痰液真菌培养,对明确真菌感染的144例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通过痰液真菌培养后确诊的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144例,男79例,女65例,平均年龄67(32~81)岁,其中,慢性支气管炎61例、肺炎9例、肺气肿14例、肺源性心脏病23例、肺肿瘤37例。

1.2真菌培养方法

1.2.1标本的留取要求患者在早晨起床后反复漱口,深咳留取第一次痰液送检,并连续送检3次。标本合格判断标准[2]:痰液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不合格标本重新送检。

1.2.2 真菌培养痰液标本留取后1 h内送检,立即以常规方法接种于沙促罗培养基上,培养时间24~48 h,培养温度35℃,真菌鉴定以分纯菌落接种于VITEK细菌生系统YBC试卡(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系统内读数鉴定。质控菌株为ATCC 60193白色念珠菌菌株。

1.3真菌感染诊断标准

每例患者痰液真菌培养连续2次或2次以上阳性,经鉴定为同一真菌,并结合临床表现可确诊为真菌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白色黏液丝状痰或黏液胶胨样痰或脓痰,重者痰液中可带有血丝,甚至咯血、呼吸困难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呼吸系统不同疾病与真菌感染的相关性

144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构成比见表1,慢性支气管炎>肺肿瘤、肺源性心脏病>肺气肿、肺炎,各组间有明显差异性(P

表1 144例呼吸系统不同疾病真菌感染的构成比

病种 例数(例)构成比(%)

慢性支气管炎61 42.4

肺炎 9 6.2

肺气肿14 9.7

肺源性心脏病23 16.0

肺肿瘤 37 25.7

合计144 100.0

2.2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年龄的相关性

144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年龄≥60岁的98例,占68.1%;年龄<59岁的46例,占31.9%,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2.3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抗生素应用的相关性

144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在真菌培养前应用抗生素药物、抗肿瘤药物和激素类药<2周的9例,占6.3%;在真菌培养前应用抗生素药物、抗肿瘤药物和激素类药≥2周的135例,占93.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2.4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病程的相关性

144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原发疾病病程≥6个月的105例,占72.9%;原发疾病病程<6个月的39例,占27.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可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并给临床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特别是白色念珠菌能抑制细胞免疫[3],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使患者病情急剧恶化甚至致命[4],真菌已日渐成为呼吸系统疾病感染的突出问题。本研究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特点为,一是真菌感染多发生于慢性疾病,以慢性支气管炎构成比最高;二是真菌感染多发生于老年人,老年患者比其他患者真菌感染高2.1倍;三是真菌感染多发生于抗生素应用不当患者。造成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主要相关因素总结分析如下:

3.1 临床医师使用抗生素的指征掌握不严

本研究144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91.0%的患者在疾病发作后不进行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首先使用抗生素,部分患者还同时应用2种或2种以上抗生素,甚至反复应用多种抗生素,应用时间超过2周以上。临床医师使用抗生素的指征掌握不严主要表现为,一是试验性抗生素的应用,应用抗生素治疗时,采用由高级到低级、再由低级到高级的轮翻战术,这种抗生素无效换用那种,那种抗生素无效换用这种,反复试用抗生素;二是经验性抗生素的应用,临床医师往往以自身的经验,想当然地应用抗生素;三是患者自主抗生素的应用,大多数患者错误地认为所有疾病均应抗感染治疗,因此大小疾病自主应用抗生素。由于长期反复大量应用抗生素,体内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而极易发生真菌感染。

3.2 临床医师的细菌培养意识淡薄

144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91%的患者在反复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后,才进行痰液培养及药敏试验,其中有3例患者在应用抗生素无效时,不断加大抗生素的剂量,反复更换抗生素的类型,以致联合应用3种抗生素,而病情仍逐渐加重至死亡。在治疗过程中一直未能进行细菌培养,最后通过死亡前的痰液细菌培养才证实了白色念珠菌感染。多数医师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只考虑抗生素应用的种类不正确,反复更换抗生素的种类,而不注重感染菌谱的检查,这就增加了真菌感染率。

3.3 恶性肿瘤的放化疗

由于恶性肿瘤患者需要长期放疗或化疗,恶性肿瘤的放化疗可破坏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易发生真菌感染。本研究也提示肿瘤患者的真菌感染率较高。

3.4 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

肺肿瘤患者在放化疗治疗过程中,为了预防因化疗药物造成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引起的细菌感染,同时应用大量抗生素[5],其实放化疗治疗所造成的机体免疫能力下降,本身就易发生真菌感染,再加上抗生素的大量应用,破坏了机体的正常菌群,更增加了真菌的感染机会。

3.5 滥用激素

激素的不合理应用也是造成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在一些基层医疗单位,特别是农村,盲目追求治疗效果,任何疾病均应用激素类药物,使激素成了常规用药。

临床上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真菌感染,特别是老年患者、慢性病和恶性肿瘤患者应注意避免真菌感染的发生,并做到及早发现和积极治疗。因此,细菌培养监测呼吸系统感染菌谱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预防真菌感染的关键,尤其是对年老多病、身体虚弱、慢性疾病、放化疗患者,更应慎重选择药物。同时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指征,加强基础护理,注意病房和患者的个人卫生,完善消毒隔离制度,减少院内交叉感染,也是预防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范洪,郑晓丽,石海香,等. 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者痰液真菌培养结果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3,2(1):24-26.

[2]叶应妩,王毓三.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387.

[3]蒋洪敏,韦超凡,陈利玉,等.白色念珠菌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J].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1999,19(6):453-455.

[4]戴自英.实用抗菌药物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46-255.

第3篇: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范文

急性心肌梗死(即AMI)作为内科常见的急症,能否及时诊断对该类患者的预后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临床资料表明,在收治的符合AMI诊断标准的486例患者中有76例被首诊医生误诊,误诊率达到15.6%,而这些误诊病例多来自基层医院,严重影响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探讨影响AMI诊断的原因对减少误诊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51例,女27例;年龄34-80岁,平均年龄为53.6岁。这些患者的既往病史: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12例,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7例,高血压病的患者7例,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4例,心绞痛患者8例,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5例,脑血管病史的患者3例,糖尿病患者12例。

1.2临床表现

1.2.1首发症状胸痛的患者出现8例,腹痛与咽喉疼痛的患者各3例,其他部位痛的患者6例;呼吸困难的患者14例,咳喘患者13例,心悸患者8例,恶心以及呕吐的患者6例,反酸以及烧心的患者2例,腹泻以及腹胀的患者4例;其他首发症状的患者19例。

1.2.2体征心界扩大的患者11例,舒张期奔马律的患者24例,心尖部闻、2级与以上收缩期杂音的患者为18例,心率出现失常的患者17例;两肺底部闻及罗音的患者28例;上腹部压痛的患者17例,具有其他体征的患者12例。

1.3辅助检查血白细胞(6.8-17.6)109/L,中性粒细胞0.68-0.92,红细胞沉降率4-45mm/h。血清心肌酶谱改变符合AMI诊断标准者73例(占96.1%)。

梗死部位:下后壁患者35例,其中有7例患者合并右心室梗死;前壁、前间壁的患者23例;广泛前壁患者5例;侧壁患者7例。另有5例(占6.4%)患者的心电图只出现了不典型T波改变,以临床表现和心肌酶等作为确诊,因而梗死部位表现为欠确切。

1.4诊治情况本组患者的误诊时间5-44小时,平均为11.3小时。被诊断消化系统疾病诊治19例占24.3%,其中误诊为胃肠炎7例,反流性食管炎3例,胰腺炎4例,其它为5例;按呼吸系统疾病诊治20例,占25.6%,其中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6例,肺气肿合并感染各5例,支气管哮喘4例、急性喉炎各5例;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诊治26例,占33.3%;按其他疾病诊治12例,占15.8%,其中诊治为感染性休克4例,口腔疾病5例,肾绞痛等其他疾病3例。

2讨论

2.1影响诊断的常见原因

2.1.1病人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急性心肌梗死因患者范围、部位、年龄以及基础病变等方面存在不同,因而临床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老年的糖尿病患者痛阈常存在显著增高。本组以呼吸与消化系统症状等作为非心脏特征性表现的患者55例,占70.5%。78例患者都没有典型的胸痛方面的症状,没有明显胸痛的患者占66.7%(52/78),无任何疼痛者占21.8%(17/78),此17例无痛型AMI中,老年患者11例,糖尿病患者12例。

2.1.2医生思路狭隘基层医院的一些医生对急性心肌梗的各类临床表现没有足够的认识。尤其是以呼吸、消化或者神经功能障碍作为首发表现者的患者,这些医生通常会忽视对患者心血管系统的检查,因而导致误诊。本组患者有44例属于这种情况。

2.1.3医生过分依赖心电图结果心电图受患者基础疾病、体形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时间或者范围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特别是非Q波心肌梗死时患者的心电图改变通常会存在短暂且不典型的情况,单靠一次或者二次心电图就排除诊断难免容易导致诊断错误的出现。本组研究的患者中首次心电图不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者为19例,占24.4%。4例,占5.1%的患者及格过反复查心电图仍不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演变规律者,因为记录心电图的时间较晚,因而错过了演变时间。此4例患者的首次心电图在其发病后32-40小时进行检查,只记录到不典型的T波变化,因而没有确诊与定位价值,这些患者以血清心肌酶与临床表现进行确诊。

2.1.4医生责任心不强医生在接诊时不询问患者病史,甚至不做心电图等面的检查,仅凭患者主诉医生就做出诊断与处理,也是导致问题出现的常见原因。本组因此误诊8例,占10.5%,其中一例因误诊误治发生心脏破裂而死亡。

2.1.5患者自身因素多数病人发病时首先自行诊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使用一些药物掩盖了病情,延误了正确诊断及治疗时机。

2.1.6医院医疗条件所限根据目前国内医疗现状,一些高、精、尖设备在基层医院还难以普及。

2.2防范

2.2.1因梗死发生的部位、范围、时间及每个病人身体素质不同,其表现也轻重不一。故首诊医生不能仅凭借无相关症状就排除相应的疾病,要充分意识到疾病的个体差异性。

2.2.2临床上有许多为同症异病。这就要求我们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要扩大诊断思维,抓住症状本质,不能拘泥于常见病的诊断上。

2.2.3针对出现某些症状的患者,一旦在家中自行处置后短时间内病情无缓解,应该意识到疾病的复杂性,立即求救或由他人护送到有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诊治,以利于预后康复。

第4篇: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范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56-02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系统疾病的细菌感染分布,使临床选择抗生素治疗更有针对性。方法:通过痰液细菌培养结果,分析不同菌种感染分布特点。结果:1058例细菌感染者中,革兰阳性球菌81例、感染率为7.7%,革兰阴性杆菌712例、感染率为67.3%,真菌265例、感染率为25.0%,细菌种属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细菌感染;分析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可产生大量痰液,不同种属细菌感染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痰液性质不同。本研究对呼吸系统疾病按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并对辨证不同分型患者的痰液进行细菌培养,探讨呼吸系统疾病的细菌感染分布、细菌感染与年龄的相关性、细菌感染与性别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707例,女351例,年龄14~85岁,年龄

1.2细菌培养

1.2.1痰液标本的留取:要求患者在早晨起床后反复漱口,然后深咳痰液于无菌标本容器内,2h内送检。痰液标本合格判断标准:痰液直接涂片革兰染色,要求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上皮细胞

1.2.2细菌培养方法:接到痰液标本后,立即以常规方法接种于血平皿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沙保罗培养基上,培养时间24~48h,培养温度为血平皿和麦康凯培养基培养温度37℃,沙保罗培养基培养温度35℃。

1.2.3细菌鉴定[1,2]:以分纯的细菌菌落,利用美国德灵公司提供的MicroScan自动细菌生长系统,革兰阳性菌接种于Pos12鉴定板上,革兰阴性菌接种于Meg21鉴定板上,真菌菌落接种于YeastID鉴定板上,培养24~48h,系统内读数鉴定。质控菌株为ATCC25922大肠埃希菌菌株、ATCC29213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ATCC60193白色念珠菌菌株。

1.3呼吸系统疾病细菌感染判断标准[3,4]

1.3.1细菌感染:痰液培养有细菌生长,经鉴定排除正常菌群,属于呼吸道致病菌,为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结合临床感染症状可确诊为呼吸道细菌感染。

1.3.2真菌感染:痰液培养连续2次以上有真菌生长,经鉴定为同一种真菌,为真菌培养结果阳性,并结合患者的发热、咳嗽、咳白色粘液丝状痰或粘液胶冻样痰或脓痰、重者痰液中带有血丝、甚至咯血、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可确诊为真菌感染。

1.3.3细菌混合感染:痰液培养有细菌生长,经鉴定排除正常菌群,有2种呼吸道致病菌,为呼吸道细菌混合感染。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

2结果

2.1细菌感染分布:本文中,革兰阳性球菌81例、感染率为7.7%,革兰阴性杆菌712例、感染率为67.3%,真菌265例、感染率为25.0%,细菌种属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

2.2细菌感染与年龄的相关性:本文中,年龄

2.3细菌感染与性别的相关性:本文中男707例、感染率为66.8%,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1例、感染率为8.6%,革兰阴性杆菌480例、感染率为67.9%,真菌166例、感染率为235%。女351例、感染率为34.8%,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0例、感染率为5.7%,革兰阴性杆菌232例、感染率为66.1%,真菌99例、感染率为28.2%。男性不同菌种感染率,革兰阳性球菌的溶血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的粘质沙雷菌和产碱不动杆菌、真菌的热带念珠菌明显高于女性的感染率(P

3讨论

中医学认为,痰的生成是由于气机郁滞或阳气不足,不能正常运化津液,使津液聚积所致,痰贮于肺,不但影响气道通畅,而且污染气道环境,成为细菌生长繁殖的滋生地,细菌的大量增殖亦感染气道,加重痰液质和量的改变,使痰浊阻肺,成为肺系证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菌种细菌感染气道所表现的临床症状、痰液的性状各异,据报道,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不同分型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混合感染均以革兰阳性菌+真菌为主。

第5篇: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范文

1猪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原因

细菌性呼吸疾病由1种或2种以上的细菌感染,如猪支原体肺炎、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进行性萎缩性鼻炎、猪肺疫等;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由1种或2种以上的病毒引起,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流感、猪瘟等;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等;寄生虫性呼吸系统疾病,是由蛔虫、后圆线虫、肺丝虫等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另外,饲养管理和环境应激因素也可引起该病的发生。

2猪支原体肺炎

该病又称猪气喘病、猪霉形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的一种接触性慢性呼吸道疾病。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是影响该病发生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寒冷、多雨、潮温、拥挤、通风不良或天气突变及饲料单一、猪只抗病率下降时,发病增高,症状也加重。临床上多呈慢性经过,一般情况下,该病死亡率不高,但是在流行暴发的早期以及饲养管理条件不良时,猪只抵抗力降低,继发性病原体感染也会造成严重的死亡,给养猪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2.1临床症状

该病体温和食欲无明显变化,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根据该病的发生经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型常为新发生该病的猪,尤以怀孕母猪及小猪为多见,呈急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张口伸舌,口鼻流沫,腹肋起伏运动(腹式呼吸)。有时也会发生痉挛性阵咳。猪体温一般正常,如继发感染,则体温可升高。妊娠后期的母猪发病症状较重,病死率高,仔猪死亡率也较高。

2.2防治方法

2.2.1预防:目前没有可应用的菌苗,所以只有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来预防和消灭该病。改善饲养条件,注意加强猪只抗病能力。圈舍要定期消毒,阻断传染源,常用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能达到消毒目的。最好自繁自养,避免引进猪只时带进该病。如必须引进时,也要隔离观察,确认无疾病后再混入大群饲养。

2.2.2治疗:发病猪群可应用抗生素治疗,但要注意药物的选择。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对霉形体不敏感,不可用此类药物治疗。土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及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对霉形体较敏感,但霉形体具有抗药性,治疗用药不可长期应用1种药,几种药交替使用效果明显。

3 继发性感染疾病

继发感染疾病包括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猪副伤寒、猪副嗜血杆菌病等。在一个猪场中,如果发生和流行上述原发性感染疾病,同时又合并发生或继发感染,即可加重发病猪群的临床症状,造成极高的死亡率。

3.1临床症状和病变

该病多暴发于6~10周龄保育猪和13~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通常称18周龄墙,发病率25%~60%,发病猪的死亡率为20%~90%,猪龄越小死亡率越高。病猪表现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无食欲,眼睛分泌物增多,出现结膜炎症状。急性发病体温升高,可发生突然死亡。大部分猪由急性变为慢性或在保育舍形成地方性流行,病猪生长缓慢,消瘦,死亡率、僵猪比例升高。哺乳仔猪以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为主,死亡率较高。如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猪群密度过大或出现混合感染,发病率和临床表现更为严重。病猪在药物的辅助下逐渐康复,死亡率较低。

3.2防治对策

3.2.1药物使用

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在发生PRDC的猪场,药物治疗的效果常常不是很好,因此建议使用药物预防,可采用母猪和仔猪饲料添加药物的方式。断奶仔猪可用支原净(50mg/kg)+金霉素或土霉素(300 mg/kg),连续使用1个月,母猪产前1周和产后1周使用支原净(100 mg/kg)+金霉素(400 mg/kg)。如果育肥猪存在PRDC,可在13、17周龄使用1周,对PRDC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但应避免使用产生盐酸克伦特罗假阳性的药品,如含氨茶碱的猪喘平等。

3.2.2做好驱虫工作

蛔虫和鞭虫等寄生虫可损害猪体免疫系统,使其抵抗力下降,蛔幼虫经肺移行和肺丝虫都会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病症。因此,在仔猪断奶转入保育舍1周后,可饲喂拌有2 mg/kg有效成分的伊维菌素粉剂的饲料连喂1周,间隔7~10 d再喂1次。

3.2.3疫苗注射

第6篇: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范文

【关键词】呼吸内科;真菌感染;继发;肺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40-01

近年来,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 中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比较常见⑴。现回顾性分析 62例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呼吸内科住院病例的临 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1临床资料

1.1 基本资料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2011 年12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共60例,其 中男37例,女25例,年龄42~79岁,平均56. 7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6例,肺心病21例,哮喘17例, 肺癌11例,支气管扩张9例,肺间质纤维化6例,肺 脓肿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2例。住院过程中均发 生肺部真菌感染,均符合2006年中华内科杂志编辑 委员会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 治疗原则(草案)》中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 标准[2]。

1.2 观察指标及结果 72

1.2.2易感因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43例,长 期使用糖皮质激素32例,放化疗后23例,低蛋白血 症16例,肿瘤4例。

1.2.3病原菌白色假丝酵母菌36例、光滑假丝 酵母菌16例、滑假丝酵母菌4例、克柔假丝酵 母菌3例、隐球菌酵母菌2例、曲霉菌1例。

1.2.4治疗情况在治疗原发疾病和基础疾病的 基础上,应用氟康唑58例,伊曲康唑4例。按文 献[3]标准判定疗效,其中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 失,痰培养3次为阴性,胸部X线片显示肺部阴影 吸收)48例,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减轻,痰培养3次 为阴性,肺部阴影有所吸收)9例,无效(临床症状、 体征和肺部阴影均无变化)2例、恶化(临床症状、体征加重,肺部阴影增多)3例。本组总有效(痊愈和 好转)率为91.9%。

2 讨论

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只有在机体免疫功能低 下或菌群失调时才引起感染。分析本组病例有以下 特点:①患者均伴有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主要是 呼吸系统疾病)。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继发肺 部真菌感染占首位,原因为患者长期反复呼吸道感 染,气道有不同程度破坏,感染几率增加⑷。③易 患因素中常见的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 糖皮质激素及低蛋白血症。④患者平均年龄为56.7 岁,老年人呼吸道防御屏障受损,呼吸功能不全,免 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5]。⑤白假丝酵母菌是肺部 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占半数以上。

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拜性,早期诊断 比较困难。肺部真菌感染主要通过临k表现结合影 像学表现等进行临床诊断,但部分患者的X线与CT 检查结果与普通细菌性肺炎相似鉴别困难。目 前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主要有三唑类和多烯类,如 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和5-氟尿嘧啶、两性霉 素B和制霉菌素等,但应避免长期使用此类药物, 科学合理的方法是静卧休息,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积极控制原发疾病[7]。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真菌感染的常 见基础疾病;白假丝酵母菌是其主要病原菌。对呼 吸内科肺内真菌感染应重视消除诱发因素及治疗原 发病;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减少不必要的 侵入性操作。

参考文献:

[1]柳仲秋,任宝恒,刘德志,等.22例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J] .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4) :4142.

[2]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 治疗原则(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8):697_700.

[3]赵学会,冉斌,庞先琼,等.120例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 析[J].西部医学,2009,21(8) :13604362.

[4]颜春松,杨维兰,罗俊明,等.168例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 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5,6(10) :25-28.

[5]梁朋.抗生素与呼吸科老年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分析[J]. 华夏医学,2008,37(2) :38.

第7篇: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常规护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状况的逐步改善,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很普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各种老年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人数逐渐增多,尤其是呼吸疾病,呈明显的上升态势。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在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详细了解老年人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以满足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提高老年护理的质量。

1 针对日益趋增的老年呼吸疾病,规范性的护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爱心和细心,这是对一个护理人员最起码的要求:由于患者年龄较大,甚至多年受疾病缠绕,可能会出现焦躁不安、脾气无常、容易发火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理解患者的心情,给予患者最大的宽容,始终以微笑来对待患者。要细心观察患者的生活起居,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并做好交流和沟通。

1.2  一定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护理人员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水分和营养。患者每天的饮水量不得低于1.5 L,并补充一定量的蛋白质,增加Vit C和Vit E的摄入。帮助患者做好腹式呼吸训练,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通气量。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要及时提供低流量持续吸氧,并迅速报告给医师。

1.3  严格控制感染:在入院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而患者都伴有感染,所以,在没使用抗生素之前,一定要及时留取痰液,同时要注意留取的痰液必须是从深部咳出的,然后立即送去检验,不得拖延。在应用抗生素时切忌过早溶解,要留心药物的半衰期。用药期间应仔细观察痰量及痰液性状的变化,以验证和确定抗生素的效果。如果患者痰量过多,护理人员应及时记录每天痰量。留取痰液时一定要按常规操作,比如,标本容器应清洁干燥,取样一定要新鲜,送检一定要及时,等等[1]。

1.4  做好口腔清洁工作:口腔清洁对患有呼吸系统病变的患者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样既能消除口臭,又能防止粘膜发生糜烂,并能有效预防霉菌感染的发生。如出现溃疡或口唇泡疹等症状,可用1%龙胆紫涂抹;涂抹1 h以内,不宜进食或喝水。口唇干燥可以涂上液体石腊油,以湿润口唇。

1.5  患者的痰液要及时排出体外:对一些痰量较多而自己又无力咳出的患者,一定要警惕出现痰液窒息的现象,护理人员要准备好吸引器等各种设备以保证及时排痰。要保证患者时刻有充足的水分,这样不仅能保证呼吸道黏膜湿润与黏膜病变修复,还有利于痰液的排出。一般情况下,患者每天饮水要在1 500 ml以上。水很容易透过细胞膜而被人体吸收,使人体器官中乳酸脱氢酶的活力增强。指导患者注意日常生活饮食,应给以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并鼓励患者经常锻炼身体,从而有效地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2]。

1.6  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随时关注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等体征的变化:观察咳痰、咯血的量、性质,呼吸困难的类型,胸闷气短的程度。注意咳嗽、胸痛的性质,咯痰、咯血的性质和量,气急、喘鸣等,并需熟悉酸碱失衡时患者的临床表现。尤其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情况,由于老年患者年老体衰肝肾功能下降,对药物耐受性差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等不良反应。输液患者应控制输液速度,过多、过快都可能会引起肺水肿现象,甚至会导致心衰。特别注意静脉注射氨茶碱时应缓慢。总之一旦发现患者存在异常病情,护理人员应及时通知医师。

1.7  按医嘱应用药物治疗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患者呼吸衰竭时要慎用镇静剂,出现昏迷或者烦躁不安情况的患者一般禁用吗啡、巴比妥等药物,但在机械通气中需要患者主动抑制呼吸时例外。

1.8  在使用机械通气来辅助呼吸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8.1 看患者呼吸是否合拍。在通气量足够的情况下,患者呼吸应和呼吸器一致。如果通气量出现不足,就要考虑是否有痰液阻塞或肺内有严重并发症。

1.8.2 要按时给患者翻身、吸痰、拍背,保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如呼吸不畅,一般原因是连接管道出现了漏气,或者痰流收到阻塞,以至于气道阻力增大。

1.8.3 要定时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送气的压力及机器的运转情况,防止连接的管道漏气及脱落。

1.8.4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参数,观察患者的意识神志变化,并做下详细的记录。患者如果出现烦躁、恶心、面色苍白、进行性呼吸困难等状况,则应考虑是否患者存在氧中毒的可能,以及有否存在呼酸、呼碱中毒等现象[3]。

1.9 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由于年老体弱,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应加强心理护理。安排患者进行适当的文体活动,如适宜老年患者的活动有太极拳、户外散步等。适宜的锻炼将有助于增强老年人的机体免疫能力,使患者形成有利于治疗、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1.10 治疗后期,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多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加强膈肌的活动,以增加患者的有效通气量。同时做好卫生宣教工作,积极向患者宣传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知识。针对抽烟的患者,要科学地指导患者坚决戒烟。

2 参考文献

[1] 张  晶,刘向敏.老年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4(12):134.

第8篇: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范文

【关键词】 中医内科;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114

慢性支气管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老年呼吸系统疾病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且近年来在临床中发病患者逐年呈上升趋势[1]。该病的临床发病率较高, 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或伴有喘息及呼吸困难, 该病的症候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中。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咳嗽咳喘、痰多、呼吸困难, 呼吸时常伴有喘息声, 且该病反复发, 患者一般病程较长。该病患者多为中老年患者,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 该病还可引发患者的心肺等方面的疾病[2]。因此选取本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用中医内科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00例, 其中男55例, 年龄35~65岁, 平均年龄(47.3±6.7)岁, 病程4~9年, 平均病程(5.6±3.5)年;女45例, 年龄32~66岁, 平均年龄(49.2±5.9)岁, 病程3~10年, 平均病程(6.3±3.7)年。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每组50例。

1. 2 诊断标准 参照陆再英的《内科学》(第七版)内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为诊断标准:主诉咳嗽、咳痰且反复发作, 呼吸时有喘息声, 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 发病时间持续≥2年, 并排除其他慢性气道疾病。

1.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用抗生素结合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舒张药结合进行西医对症治疗, 治疗时间为35 d。治疗组患者给予中医内科的中医辨证论治治疗, 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分为4种证型。根据每种不同证型给予不同治疗, 治疗时间为35 d。

1. 3. 1 肺虚证 患者表现为脉搏细弱, 舌苔薄白。治疗方剂为:半夏、厚朴各15 g, 茯苓、苏子、桔梗、陈皮、炙麻黄、百部、杏仁各12 g, 炙甘草、紫菀、白前各6 g。

1. 3. 2 肾虚型 主要症状为患者动则气短, 痰较多, 脉象较细, 患者常伴有腰膝酸软症状。治疗方剂为:淮山药、党参各25 g, 附子、熟地黄、半夏、泽泻、白术各15 g, 陈皮、肉桂、茱萸、甘草各10 g。

1. 3. 3 脾虚型 患者的症状表现为连声咳嗽, 痰液较多且稠, 食欲不振。治疗方剂为:黄芪、山药各20 g, 党参12 g, 白术、茯苓、五味子各9 g, 防风6 g, 甘草3 g。

1. 3. 4 肺肾两虚型 主要症状为患者干咳无痰或少痰, 患者头晕目眩。治疗方剂为:太子参30 g, 茯苓、甘草、半夏、陈皮、五味子各6 g, 熟地黄12 g, 枇杷叶10 g, 麦冬15 g。

1. 4 疗效评定标准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记录,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治愈:患者的咳嗽、咳痰、喘息等不适症状完全消失, 且患者的肺功能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明显缓解, 肺功能检查明显改善, 患者病情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有效:患者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有所减轻, 肺功能改善程度不明显;无效:患者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无改善, 甚至有加重情况, 患者肺功能检查无改善甚至有加重情况。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愈15例, 显效15例, 有效10例, 无效10例, 患者治愈率为30%, 总有效率为80%;实验组患者治愈25例, 显效12例, 有效10例, 无效3例, 患者治愈率为50%, 总有效率为94%。实验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常见的老年性呼吸系统疾病, 该病的临床发病率较高, 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或伴有喘息及呼吸困难。目前该病的具体发病原因仍不完全清楚, 与多种致病因素有关[3]。慢性支气管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老年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率较高且近年来在临床中发病患者逐年呈上升趋势。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咳嗽咳喘, 患者痰多, 呼吸困难, 呼吸时常伴有喘息声, 且反复发作, 一般病程较长[4]。如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空气中颗粒、微尘及细菌等都可能是诱发该病发病的原因[5]。慢性支气管炎在临床中通常采用西药治疗的方法对病情较易控制, 但缺点是易反复发作。在中医中普遍认为慢性支气管炎隶属于咳喘范畴, 一般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在肺, 其功能与相关脏器的功能性失调有关。该病极易受内外邪的侵害, 使患者病情反复发作, 在临床中针对患者的治疗就越发困难[6]。但是在目前临床中认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若正处于急性时期时治疗应以抗感染药物治疗为主, 若患者的病情较重时再加以平喘止咳的药物进行结合治疗[7]。慢性支气管炎对患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患者的呼吸系统方面, 故平时应对诱发源进行隔离清除。

综上所述, 慢性支气管炎可采用中医内科治疗的方法, 运用中医中的辨证论治的思想对慢性支气管患者进行治疗, 通常采用桔梗、橘皮、白术、黄芪, 对于阴虚的患者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加入适量麦冬等中草药, 对患者体内五脏进行调理。特别是针对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治疗, 效果明显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重视并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剑波.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 北方药学, 2013(5):92-93.

[2] 赵志环.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18):77-78.

[3] 刘素红.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探究. 中外医疗, 2015(9):179-180.

[4] 陈寿艳.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内科治疗分析. 大家健康, 2015(5): 82-83.

[5] 冯耀文, 冯而标, 伍尚伟.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分析. 中医临床研究, 2016(12):66-67.

[6] 徐海.慢性支气管炎呼吸内科治疗临床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3(33):171.

第9篇: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范文

一、高职院校内科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观念有待更新

美国医学教育是一种比较成功的西方医学教育模式,医学生很清楚将来发展的方向,学校对学生的学习也比较重视,经常组织各种讲座。反观我们的医学教育,教学观念比较老旧、落后,往往对学生学习分数比较重视,而忽视了学生实际临床能力,学生学习效率并不高。

(二)教学模式落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内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量比之前有所增加,内容也更加生动有趣。但其教学模式没有改变,依旧是灌输式教学,很少出现互动式、谈论式的教学方式,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与基础知识纵向串联不够

内科学教材的编制通常会涉及各种流行病资料,并按照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等多个课题进行说明。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够介绍一下相关知识背景,进行基础知识纵向串联,那么就能提高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掌握程度。但由于内科学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很少有时间介绍相关知识背景,这就导致了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了解教学内容,无形中增加了教学难度。

二、高职院校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在进行内科学课程教学时,可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内科学教师可以将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分享给学生,师生共同进行讨论。我国内科学教学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临床实习,在临床实习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临床工作,学习临床诊断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内科学教师可以将病床旁教学作为主要的实习模式,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问题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讨论探究,减少教师讲解的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主动学习能力,从而将枯燥乏味的临床实习变为生动有趣的知识探究过程。

(二)采用病例分析教学法

病例分析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一个系统讲解完成后,将收集到的一些典型病例分给学生,并且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最后进行总结。例如在讲解完呼吸系统疾病后,教师可以将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以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常见的临床病例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指出疾病诊断、治疗的原则。最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认识。这样,学生就能够学习如何从大量的分散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推理分析,从而判断疾病特性,最终做出科学的诊断与治疗。病例分析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结合

高职院校内科学教师要重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结合,打破相关课程、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积极调整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具体来说,教师在讲解新的系统疾病时,可以回顾、复习一下与疾病相关的生理学、组织学、解剖学以及病理生理学等学科知识,进而推导出这些器官病变时可能出现的疾病以及对本系统的影响,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回忆一下学过的相关基础知识,为新课做准备,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开阔学生眼界。例如,在讲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心、肺的结构和功能等生理学知识,然后回忆一下瓣膜听诊区、肺部听诊以及心脏杂音产生机制等内容,再之后讲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等新知识,这样学生温故而知新,在学过知识的基础上很快就能掌握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