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教育职业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对教育职业的认识和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教育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教育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第1篇:对教育职业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论文摘要:当前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限于对学生进行求职技巧与职业咨询,而忽视了学生更深层次的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对学校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内容进行初步的研究,能够为学校开展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加强学校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应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依据自身需求对职业以及自己职业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重要性的评价和看法。体现了人们主观需求与社会职业客观属性之间的关系,指导着人们的择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是衡量社会职业优势、意义、重要性的内在尺度。学校开展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应从职业价值观的逻辑起点—价值上考虑。价值是任何主体对任何客体的关系。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应建立在主体的需要、兴趣、欲望、追求与职业客体的属性、状态的认识问题上。由此,学校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应考虑学生的主观需求与职业的客观属性这两方面的问题,从而来确定学校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职业价值主体,把握学生需要

主体需要是价值观形成的前提。职业价值观是主体依据自身需要对职业所形成的墓本看法和观点,体现了职业属性、结构、功能对主体需要与兴趣的满足关系。职业价值观的教育首先应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职业价值判断的主体,不是听从他人对职业的评价,盲从他人的职业选择,而是根据内在需要自主地判断职业的价值、重要性。当前许多学生缺乏对自身及需要的认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将来的理想职业是什么,这与学生的认知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密切相关。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在促进学生想象、思维、自我概念的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自我需要的认识,认识自己的当前需要。同时还应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未来需要。低层次的需要如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学生可能最先需要满足,而且相对来说,更容易得到满足。而学生对于较高层次的发展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意识到,这要求职业价值观的教育能够使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得到发展,只有个体的多种需要得到发展,才有可能激发对任何对象的欲求,也才能使个体真正成为价值主体,否则人的价值主体性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认识职业价值客体,把握职业的丰富性与落含性

职业价值观的形成的认识问题不仅表现在对主体自我的认识,而且表现在对职业客体全面的认识。只有在全面而理性地认识职业本身的墓础上,才能够对职业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

职业是职业价值的载体。职业价值是指职业对主体的意义。要真正地认识到职业价值还需从职业入手。从职业的内容来讲,职业不仅是参与分配的途径而且是参与 生产的途径,不仅可以从职业中获取,而且需要注入劳动。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应让学生认识到职业丰富的内涵与职业所能产生的诸多职业价值因子,如经济报酬、声誉、社会地位、工作环境、自我发展的空间、职业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等。从所处的环境层次讲,政治、经济、文化等属于宏观环境,行业、产业、职业群等属于中观环境,而职业则处于微观环境,对于职业的认识不能仅局限于对职业微观环境的考察,还应从宏观、中观环境去考察职业的特点、性质、发展趋势等。因此,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应帮助学生从更为宏观或中观的视野认识职业的价值。

从职业价值的表现形式来讲,有些比较外显,有些比较内隐。外显的职业价值体现在经济收入、工作环境、人际关系、领导关系等,该价值处在职业的表层,容易为人认识,也容易能满足主体的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内隐的职业价值如职业所带来的成就感、愉悦感,能够直接认识的难度较大,在对某种职业有较深理解后才能体验到其中隐含的深层次的价值。

(三)评价职业价值,培养职业评价的能力

处于青年时期的学生将面临诸多选择,高中阶段、大学本科阶段以及大学后教育阶段都将面临升学时专业选择与就业时职业选择,青年时期是许多学生在进入社会职业前的准备阶段,也是在进入社会前与社会关系较为直接的时期。那么学校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应该把对学生的教育集中到“学会评价”、“学会选择”这个人生定向阶段最为重要的问题上来。“学会选择”要以“学会评价”为前提。职业价值评价是指个体对职业好坏、优劣、重要性等方面的判断。在教育学生认识自我需要与职业的内在属性与外在属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思考与判断职业的哪些因素能够满足自身需求,满足程度怎样,哪些因素可以忍让,哪些因素可以放弃。进行价值评价应首先确立评价的标准,依据哪些原则进行评价。培里在价值本质论研究中依据兴趣提出了价值评价的四个原则:正确性、强度、偏爱、包容。正确性是定性的原则,强度、偏爱、包容是定量的原则。本文从个体需要出发,借鉴培里价值评价的原则,认为职业价值评价可从四个标准展开:正确性,学生对某种职业是否具有某种价值的需要;强度,对同一种职业的同一需要在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偏爱,使具有同一需要的某些职业进行比较;包容,同一职业中一种需要对另一种需要的容纳程度。学校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不是要把社会职业价值观强加于学生,而是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认识自我需要与职业,依据职业价值的评价标准,形成对某种职业的恰当评价。

(四)实现职业价值,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第2篇:对教育职业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杜威;职业观;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

一、职业观简述

职业观是个人对职业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它包职业本质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职业道德德等丰富内容。职业观的特点一般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客观性、多元性和可塑性。客观性就是人们对职业态度的选择和看法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到一定时期职业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客观存在所决定和影响。多元性就是说同一个社会,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对待同一种职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甚至同一个人在相同的时间里,职业观点也可能具有不确定性。可塑性就是说人们原先对职业认识或态度是有片面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职业观在实践中受到启迪受到影响有可能改变或重新确立。

二、杜威的职业观

(一)职业的阐释

1、职业的内涵

杜威认为,职业就是指任何形式的连续不断的工作活动,其实质是人的智力和道德的生长。职业“既包括专业性的和事务性的职业,也包括任何一种艺术能力、特殊的科学能力以及有效的公民品德的发展,更不必说机械劳动或从事有收益的工作了”。[1]杜威认为,人们不仅应该从经济的视角来理解“职业”的概念,更应该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理解“职业”的涵义,因为现代社会的“职业”无疑已含有更多的理智因素和文化因素。

2、职业功能

关于职业的社会功能,杜威认为:“职业是惟一使个人的特异才能和他的社会服务取得平衡的事情”,“所谓适当的职业,不过是说一个人的能力倾向得到适当的运用,工作时能最少磨擦,得到最大满足”。[2]它既能利用个人能力得到种种结果,又能为别人提供服务由于职业活动是获得真正知识和个人智力训练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培养社会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在杜威看来,职业活动是维系社会以及培养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的最有益的途径,是个人获得知识、获得发展和进行智力训练的最有效方法,这种职业活动是使个人特殊才能和他的社会服务取得平衡的惟一手段。

3、职业与社会

杜威还论述了职业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他认为:“人们所从事的各种职业,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种种需要和目的。这些职业都在维持着构成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种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3]

(二)职业性质的教育

从前的教育名称上不叫职业教育,实际上具有职业的性质,他认为过去人们往往把职业狭隘地理解为生产直接有形产品的操作活动,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上把职业教育当作是获得专门职业技术效率的手段,从而把职业教育与文化休养对立起来。以职业为中心的教育不属于金钱性质,也不具有狭隘的实用性质。杜威特别强调,职业教育不等于狭隘的职业训练,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最根本的问题不是要训练各个人从事于某种特别的职业,而是要使他们对于必须进入的职业产生生动的和真诚的兴趣,如果他们不愿成为社会寄生虫,并且还要使他们知道关于那种职业社会的和科学的态度。目的不是要训练养家糊口的人”[4]。

总之杜威反对传统的狭义的职业观,可见,杜威对职业涵义的理解是“教育即生活”命题的延伸,其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鄙视和排斥,抬高职业因素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

职业生涯规划即个人一生与职业有关的彼此关联的一系列经历,基本上可以分为确定目标、自我与环境的评估、职业的选择、职业生涯策略、评估与反馈等五个阶段。生涯规划不仅要帮助个人衡外情、量己力地选择设计今后职业的前途乃至人生的道路,而且在其过程中,更要培养他们的职业决策意识,“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5]

实践中,很多高职生有“不喜欢所学专业”、“不知自己将来干什么”、“不知自己能做什么”、“害怕进入社会”、“害怕找不到工作”、“怎样找到理想的工作”等困惑。怎样有效解决这些困惑,同时又要防止“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发生,结合杜威的职业观,解析对高职生的生涯规划的启示。

(一)职业方向和目标选择

职业方向是职业生涯中的关键策略之一,也是定位自己的主要目的。先确定一个大的职业方向比如建筑业,制造业,交通业还是公共服务员。然后再对某一职业方向下作具体的选择,比如建筑业方向,有专业技术与管理,建筑工程与勘查,建筑师,信息综合等多个目标的选择,看你选择的方向了。。定就业地点。确定自己职业发展的地点,不仅要考虑就业地点的经济发展状况,收入高低,更要考虑到竞争的激烈程度、观念差异、心理承受能力、有没有发展潜力等因素,围绕一个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对自己的职业成就和资力大有裨益。

他明确指出:职业是一个表示有连续性的具体名词,职业既包括专业性的和事务性的职业,也包括任何一种艺术能力、特殊的科学能力以及有效的公民品德的发展,更不必说机械劳动或从事有收益的工作了。个人“职业生涯”是不断变换的贯穿一生的过程。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终生职业观被职业更新的观念替代。通常情况下,职业方向是由本人所学专业和兴趣确定的,但有时要受社会需求的很大影响。现实中,很多人毕业后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来选择工作,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个性,修正自己的专业定位,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二)自身条件及潜力测试

杜威认为,通过从事学生目前的需要和兴趣,所表明的主动作业,教育和受教育者才能真正发项个人的能力倾向,并且可以表明在今后生活中应选择何种专门的职业。[6]包括观念知识经验能力和潜力健康等因素。可通过潜能测评年度评价和健康检查等加以详细了解正确认识自身体条件及准确测评自身能力,以便早出与指定的目标的能力差距发展潜能。从兴趣特长性格多方面的能力认识自我进行优势分析和弱势分析。比如性格,一个内向的人,去从事外向性的工作,难以成功。兴趣是工作的动力,如果一个人的工作与自己的兴趣相符。那么工作就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但是,兴趣并不等于特长。例如,一个人特别喜欢唱歌,就是五音不全,兴趣再大,也成不了歌星。

(三)职业分析

杜威认为,所谓适当的职业,不过是说一个人的能力倾向的得到适当的运用,工作时能减少最少摩擦,得到最大的满足。对社会其他成员来说,这种适当的行动当然意味着他们得到这个人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服务。[7]职业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分工,同一个国家的同一种职业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位。与职业地位相关而不相同的概念是职业声望,它是对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进行社会评价的调查统计后排列出来的等级系列。职业的社会评价指标较多,人们一般认为重要的有五项:一是职业的社会功能;二是职业的自然条件,包括技术装备、安全设施、体力消耗、卫生状况等;三是职业的科技含量,四是职业的人文环境,指人际关系、文明程度、发展前景等);五职业的安全性、声誉、经济报酬和职业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等。职业评价的调查对象并非社会正式群体,而是不加选择的个人。由于个人职业观的差异、职业了解的多少、调查范围的大小、社会舆论的当否等因素影响,职业声望的等级排列很难保证全面性和精确性,并且,未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很难做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然而,它毕竟是社会调查的统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评价的时尚。

(四)社会环境分析

每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与发展都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社会环境包括社会一般环境和职业的特殊社会环境对社会大环境分析,以了解水灾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趋势,所选定的职业在社会环境中的地位社会发展趋势对此职业的影响。社会对此职业人才的需求过程等。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财的素质要求,

(五)成功的标准

杜威认为一种职业只不过是人生活动所遵循的方向,是这些活动引起结果而让个人感到有意义,同时业时她的朋友感到活动有好处。[8]每个高职生的成个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成功意味着什么,成功一定要拥有的东西是什么,成功的时间范围是什么,成功与健康的关系,职业声望,被承认的模式等,可以说是因人而异。职业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分工,同一个国家的同一种职业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位。与职业地位相关而不相同的概念是职业声望,它是对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进行社会评价的调查统计后排列出来的等级系列

(六)定期评估

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定期的目的旨在衡量学生发展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并辨别差距产生的原因究竟是来自于目标制定不科学还是来自实践上的不足。

(七)目标及实现时间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论述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是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规。职业生涯的古装版。短期目标,为三年之内的规划,主要是确定近期目标,规划建其往常的任务。中期目标一般为三到五年,在近期目标的基础上设计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其规划时间为五到十年,主要设定较长远的目标

四、高职生当前的择业、就业观分析

第一,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

随着社会上用人观念的转变,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高职毕业生可以先占上一个岗位,否则,在就业市场上挑三拣四迟迟不能落实自己岗位,又要面对下一年劳动力市场人员的竞争,此时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先要占上一个岗位,然后再采取相应的形式,通过教育进修,培训,转岗等各种方式,走上自己的理想岗位。

第二,要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

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指的是毕业时,只要有条件基本认可的单位和市场接纳,就先工作,实现就业,走进社会。工作一段时间后,认为不合适,可以重新选择职业。不要认为职业的区分时相互排斥的,每个人只有一种职业,首先,每个人必须有各种职务,他对每一种职务都是明智有效的。[9]有了一段就业和择业经历,自己各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当感到自己已经成熟,具备自信心,时机和条件也到来时,可以考虑大显身手。走艰苦创业之路,去追逐自己心仪的事业。“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第三,谨慎创业,但要时刻保持创业精神

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就业遇到难题时,高职毕业生要敢于运用自己聪明才智积极创业。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学习和受教育决不仅仅是为了就业。现在我们面对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对劳动者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专业发展,以及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树立创业精神,培养创新能力,自主创业,从而拓宽就业的途径。实际上,现实中高职生创业的例子已越来越多,他们或利用专利技术争取风险投资,创办民营公司,或进军高新技术产业,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为其他人创造许多就业机会。培养并保持个人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个人具有创业精神,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在工作和劳动中创造新的业绩。自行创业变无业为有业,创造更多的就业职位。有学者认为,“革新教育和培训过程以面对21世纪的新挑战和不断变化的要求,就要涉及到为人们在小企业中就业、自谋职业以及开办企业提供培训”。[10]

参考文献

[1][8][2][6][7][9]杜威.王承绪.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5.327.329.326

[3][4]杜威.赵祥麟.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56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5

第3篇:对教育职业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一、将经济学视野引入幼儿园教育的价值

人们往往狭隘地将经济学教育理解为关于钱和理财的教育,庸俗化地认为教孩子经济学等于教孩子如何赚钱。事实上,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学科。在经济学视野下开发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孩子理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社会联系,M而理解资源的有限性和选择的必要性。从美国的幼儿园经济领域教育的实践经验看,接受了初步的经济学教育的幼儿更能理解“要玩某个玩具需要排队等待其他小朋友玩完”“只能选择一样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回家,不能全部都买”等概念。

二、幼儿园课程中引入经济学相关知识的关键

第一,应注重以幼儿的发展为要务。在幼儿园课程开发过程中,要避免一味求新,追求形式上的丰富和新颖,忽略了幼儿的成长需求。

第二,应正确理解“去小学化”和知识教育的关系。“去小学化”不等于不教授知识,选择恰当的内容,寓教于乐,有利于孩子的终身成长。

第三,应注重教师自身知识学习和发展。经济学知识与传统幼儿园课程的跨度较大,教师需要加强相关领域的学习,以适应新课程开发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

三、幼儿园课程中经济学相关内容的选择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兼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所选内容的有用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一方面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强;另一方面,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应当选择贴近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并激发幼儿兴趣的内容。

因此,幼儿园中开设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大类。第一,选择与稀缺,主要内容包括区分“我想要”和“我需要”,使幼儿理解人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所有东西,并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学会自主地做出选择。第二,工作与职业,主要内容包括理解成年人为什么要工作,有哪些职业(常见职业),这些职业的人分别为我们提供哪些帮助,社区里的人有哪些联系。第三,货币与商品,主要内容包括认识钱的面值大小,理解钱的主要用途,并学会使用钱。第四,规则意识,主要内容包括理解简单的交换规则、排队规则,学会安静地听老师的要求,并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

幼儿园课程中的经济领域相关知识教育并不是孤立的,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并且和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内容密切相关。例如:在认识职业时,教育内容包括幼儿能够简单描述某种常见职业的工作内容,并能以绘画的方式表现出职业的特点。在认识和使用钱的学习中,幼儿的数学认知也将得到发展,将学习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例如10比5多,还将学习数数,且将数数的能力从按顺序数(例如:1,2,3……7,8,9)拓展到跳着数(例如:5,10,15……10,20,30……)。而幼儿的倾听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则贯穿于整个经济学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活动过程将为幼儿创造大量的倾听、交谈、表达的机会,培养幼儿能够有意识地听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进而培养幼儿注意听老师的指令,使用相对复杂的句子或词语清楚地描述情境和自己的体验。

四、幼儿园课程中经济学相关内容的教育方式

(一)依靠绘本讲解原理

绘本语言简洁明了,配图画面色彩丰富,故事情节充满趣味,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由于幼儿缺乏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成年人眼里,司空见惯的经济现象或生活情境,幼儿并不熟悉,或者尽管有了有过相似地体验,也不能清晰地记忆或理解。因此,针对幼儿的案例教学,应当选择听故事、看图书的方式进行。绘本故事将生活故事进行了浓缩和提炼,省略了不重要的细节和对白,情节更加明了、突出,且可以通过反复讲述、阅读、重复加深幼儿对故事发展进程的理解。

(二)依靠游戏体验过程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幼儿能在轻松、愉快地状态下认识社会环境,发展幼儿的能力。许多幼儿园已经在区域活动开展以简单的经济活动为基础的游戏活动,例如:以超市,餐馆,医院等为主题的活动区,都涉及到钱和买卖的概念。但这些游戏活动设计往往较为简单,扮演顾客(或病人)的幼儿将代币交给扮演收银员的幼儿,即可拿走物品。在活动过程中,“等价交换”的规则没有严格执行,游戏过程中的随意性较强。起初,幼儿的学习兴趣较大,反复多次游戏之后,幼儿对游戏的新鲜感明显下降,甚至表现出乏味,感到“不好玩了”。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游戏的内容,增加游戏难度。

第4篇:对教育职业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 职业探索 职业兴趣

一、职业探索的含义

职业探索理论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它被看成是人类探索活动中的一种,其目的在于职业目标的定位。它是指个体为实现职业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心理和身体活动,既包括信息寻求,又包括对自我和环境的认识。其实,就是个体对其本身的自我特质、需要、兴趣以及一些职业内涵做澄清的过程,以便个体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个明确的目标。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提出职业探索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职业目标,同时也是明确自我发展方向,它是个体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这一观点从个体适应功能和终生发展角度看待职业探索活动,提升了职业探索的内涵。

二、激发中学生职业探索意识的重要性

本文的中学生是指13~14岁到18~19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或许处于初中阶段或是处于高中阶段。这一时期,在心理学中被称作“狂风暴雨”阶段,青少年处于成人感和半成熟的心理年龄矛盾之中,形成自我同一性,它是青少年树立理想、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期。因此,在这个阶段,激发中学生职业探索意识是相当重要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职业世界的复杂性和竞争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职业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每一阶段,根据社会的需求都会出现一些我们从未听说过的职业。例如,皮革护理员、调香师、泊车员,等等。同时,职业内部分化和扩展的速度呈“裂变”态势,导致了社会职业种类呈现膨胀式增长。这增加了人们职业的选择性。但是,如果知道这些职业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是去竞争以前已有的发展比较成熟的职业,这无形中会增加职业竞争性。

另外,高考扩招,每年有大批毕业生涌入到求职的浪潮中,职位数量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职业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如果毕业生职业探索准备不充分,在求职中显得迷茫和不知所措,会阻碍求职的进程和效率。

2.职业教育工作做得不够

传统上,中小学教育重视智育,而轻视其它教育,职业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实际是脱离的。在义务教育阶段,几乎没有什么职业教育,学生对职业知之甚少,缺乏职业探索的意识,更谈不上探索的行为,巨大的升学压力,使学生们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未来的职业。职业教育往往要等到大学后才开始,这使得职业探索的时期往往变得非常短暂,而个人的职业探索能力又未得到培养和发展。另外,如果不激发中学生的职业探索意识,他们没有职业探索行为,在高考后选择专业时就会显得比较盲目。

3.这一时期是职业心理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个体开始向往某种具体职业并对其外部特征产生兴趣。个体可能会摆脱在此之前对于职业的幻想,有一种想去了解某一特定职业的特点或要求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动机。如果个体在这一时期职业探索意识被激发并有探索行为,他们可能会进入理想化职业选择阶段。个体不愿再对职业的了解停留在表面阶段,而是开始思考自身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各种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但是这种认识会带有一定理想化的色彩。随着探索行为的深入,个体职业意识慢慢确立,职业理想化认识可能减退,职业选择逐步实际化和具体化,表现于实际的学习行为中。如果确定了以后的职业方向,个体可能会更多的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并努力学习使自己与职业要求匹配。可见,如果这一时期职业心理如期形成,将为个体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如何激发中学生职业探索意识

职业探索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而青少年时期无疑是职业探索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激发青少年的职业探索意识,促进他们的职业探索行为,培养和发展他们职业探索能力,对他们将来乃至一生都会有深远的影响。但是,这一点却被学校教育严重的忽视了,课业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职业探索同样也很重要,学校和社会应采取积极措施激发中学生的职业探索意识,培养他们探索能力。

1.发展自我意识,帮助学生认清自我

中学生自我意识感逐渐增强,喜欢思考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学校教育应抓住这一大好时期,激发学生探索自己和环境,尤其是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需要和价值观等方面。只有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从自身角度出发去探索外在世界。

2.定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

职业意识教育就是向学生传播与职业相关的知识,传递职业发展的动态,使学生加深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职业理想。

3.开展“职业日”,培养职业兴趣

“职业日”是由美国的一些学校率先采用的。在美国,一些学校经常会安排某天为“职业日”。到了那天,校方会请各行各业的人到学校来为学生们介绍各自的工作,职业特点和有趣的职业经历。“职业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兴趣只是对某一职业有个感性的认识,它可以激发学生职业探索意识,如果条件允许,学生可以实施探索行为,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某一职业。随着探索的深入,他们或许会更加喜欢这份职业,但也可能放弃原先的职业兴趣,而喜欢了另一个职业。学生对职业由原来感性认识逐步走向理性思考,这一转变的关键学生是否有意识去进行职业探索。

4.充分利用假期,参加职业探索夏令营

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这是事实,但我们必须明白一点,我们天天这么辛苦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父母学习,还是为今后从事自己喜欢又擅长的工作在做准备?有多少人想过这个问题,又有多少人为自己要从事的职业做哪怕一点点的探索。学生们都有自己的理想或是梦想,但是,不管是理想,还是梦想,都只是在想,它到底行不行,是否适合自己,并不是靠学生自己想出来的,而是通过他们自己的职业探索。通过参加职业探索夏令营,也许学生们不能收获很多探索技巧和方法,但是只要能激发他们职业探索意识就已经可以了。

四、小结

在中学阶段,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这时是进行职业探索的大好时期。通过激发学生们职业探索意识,引导他们探索自己的职业世界,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探索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然后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颖华,张常洁.国外青少年职业生涯教育经验及启示[J].消费导刊,2009,(21).

第5篇:对教育职业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无论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在专业和职业的衔接中除了要具备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而外,还需要个人具备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作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的职业道德修养。学前专业学生将来要成为培育祖国下一代的人民教师,职业道德对学前学生来说十分必要,如果要成为幼师,就需要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这不仅是职业需要,也直接关系到将来对幼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可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却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表现为职业理想缺乏,职业目标不明确。在学前专业的人群中,多数学生表现出对教师职业的不热爱,许多学生比较容易“跟风”,看见别人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没有职业目标可言;再者,学生的职业规范不到位。学前的教育课程知识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品德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并且多数为传统性质的硬性灌输,在职业规范上缺乏针对性,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此外,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上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没有把职业道德认知与实践相结合,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内涵无法体会;最后,许多学生把教师职业作为最后选择,意味着学生在其他行业无法更好的完成就业时才会选择去做幼师,且大多数学生认为做幼师档次低,社会地位低,工资收入少,和其他工作比起来显得太寒碜,因此,大多数学生不选择幼师职业,即使选择了幼师职业,也只是把教师职业当成跳板做的暂时性选择,对教师职业缺乏兴趣,得过且过等,为将来更好的选择其他工作做准备,缺乏职业情感。

学前教育没有走出传统模式,就选择幼师职业的学前专业学生来说,进入幼儿园这个工作单位,幼儿园数量不少的学生一下子感觉难以适应,其次,一味重视音乐、舞蹈、绘画和手工等专业知识和技巧的训练,对专业理论熟悉程度不够;再次,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重视程度不够;最后,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较之相对滞后,不能满足逐渐发展的幼儿心理和教学现状,学前教育学生在校教育体系和幼儿园管理体制衔接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幼儿教师工作的自然衔接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幼师的培育地,做好学前教育学生与幼儿教师的工作的衔接啊培养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由“学生“角色转换为“教师”角色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担负着培育祖国下一代的重任,所以,衔接工作具有十分重大深远的意义。专业与职业衔接是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知和对其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所持有的看法和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和期望一致,它本身也包括学前专业学生对幼师的个人看法以及具备的素质。

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幼儿教师工作的自然衔接能让学前专业学生自身对幼师这个职业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能够为更好的适应幼儿园教师工作做好职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更好的度过由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初的不适用阶段,尽快做好做教师的准备,进入教师角色。

三、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幼儿教师的自然衔接的方法措施

要使学前专业学生能更好的做好与幼儿教师的衔接工作,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好专业跟职业的沟通和衔接,应该从学校的专业教育和课程设置上入手,更要从个人因素着手,才能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幼儿理论教育和技能培养之外,重视学生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的培养,更具有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做好衔接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专业意识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做正确引导

专业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加强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认识是必要的,许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对学前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部分学生把学前教育专业看成“保姆”专业,觉得以后发展空间小,是帮别人看孩子的,不用学都会,也有人把幼师职业看成女性职业,认为男生做幼师不适合等等,这些都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误解,这对学前教育专业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利于更加广泛的招收学生,挫伤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对幼儿教师角色和学前教育专业认识影响了学生对择业的选择,学校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并且贯穿在校学习的始终,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到自身需要担负的责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应该秉承让学生儿童得到启蒙教育,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与爱的思想理念,以儿童的思维去与他们建立起友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担负起教师角色,又担负起朋友和管理人员的多重身份,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应该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在幼教改革的过程中,逐渐摒弃封闭式的班级教育,逐步把家庭和社区融入教育的行列,通过加强社会宣传,创造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

(二)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相对如今变更发展的幼儿教育发展的要求,学校的课程设置远远滞后于现实,学前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就导致了学生毕业后再就业岗位上无所适从,对幼儿园日常工作缺乏了解,需要从头学起,从业能力不足等入职适应不良现象,为了更好的衔接好专业知识和职业要求,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能更加贴近幼儿教师工作的实际要求,设置定期走出校门去幼儿园实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尽量拓宽实践课程的范围,增强学生的从业能力,逐步树立起学生坚定的职业自信心。还应该广泛开展顶岗实习,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真正的幼儿园工作环境,而不是纸上谈兵,通过对幼儿园的了解,提高自身的从业能力,为更好的适应幼儿园工作做铺垫。

学生学习的不仅是正规课程,还学到了与正规课程不同的东西。我们不仅要学习正规课程的知识,隐性课程越来越成为学习教育的一个重点。理论上来说,学前专业学生的我们将来从事的职业是幼儿教师,面对的是活泼好动,喜欢突发奇想的儿童,所以学前学生必须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才能满足儿童的要求,做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其次,要关注一个学生是否真正获得知识,不是仅仅关注非计划性和非与星期的教育影响,还应该把专业课程扩展升华,以就业为导向,丰富专业技能,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胜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个人方面加强实践,培养自身的教师职业素质

我们要想增强自身的能力,实践是最好的培养方法,实践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中,我们每年都会有计划针对性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可以在实践中较早的接触和理解将来从事的职业,还能在实践中培养自身的教师职业素质。首先,实践可以不断接触幼儿学生,儿童的纯真可以从内心深处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去了解儿童,对儿童萌发热爱之情。幼儿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是要热爱儿童,喜欢孩子,只有对儿童产生兴趣才能让学前专业学生自身坚定幼师的职业理想。再者,在实践中我们能了解到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性,有了使命感才会对从事教师职业有着向往,才能树立起终身投身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童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所以儿童的启蒙教育在其一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感受到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我们,也许儿童的幼年时期,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会对儿童影响颇大,在不断的对儿童的认识和了解中,产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今天是学前教育的学生,明天就是祖国的园丁,为祖国幸苦的培养着下一代,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儿童的当下或未来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幼儿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加强学前专业学生个人方面的实践是培养自身教师职业素质的有效措施,能更好的做好专业和职业的自然衔接,奠定良好的职业素质基础,在走上教师职业这个岗位伊始能够更迅速的适应职业的需要,成为祖国优秀的人民教师,肩负起幼儿教育的神圣使命。

第6篇:对教育职业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 中职生 职业认知 概述 重要性

一、职业认知的概念及特征

心理学百科全书(Eysenck et.al.,1972)界定认知(cognition)为:获取知识和了解环境的每一过程,其过程包括知觉、发现、再认识、想象、判断、记忆、学习、思考和经常提及,而这种有异于有意志的或情绪的过程,则是知识的获得过程。Wiley认为“认知”是个人经验的内在代表,在个人感觉到刺激以后,就会将它转变成认知,再影响到个人的反应,所以认知是知觉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1]。职业是个人在追求自认为有价值的或是在他人要求的目标下,一种系统的追求过程(Super,1976),不仅包括工作的本质,还涉及各种工作条件和情境。

职业认知(career cognition)是指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个性、职业偏好及面临的就业信息等方面的认识,获得这一认识的过程可称为职业探测(career exploration)。职业探测包括自我探测(self exploration)和环境探测(environmental exploration)。自我探测是指求职者获得自己职业偏好、职业个性的过程;而环境探测是指求职者搜集有关就业信息,对可能出现的就业机会进行评价的过程。职业探测形成一定的职业认知,良好的职业认知有助于激发求职者的工作搜寻动机,提高工作搜寻的努力程度,从而使求职者取得良好的求职结果[2]。

徐昊杲在对高工冷冻空调科学生职业认知的研究中指出,职业认知是指经由认知作用对目前就读科别,及未来将从事的职业的感觉、看法、想象或概念[3]。魏淑娇则认为职业认知是指个人需了解各项工作技能和知识,或对于个人与工作环境间的互动性有所认知[4]。吴剑雄将职业认知定义为个人对工作世界或劳动市场的了解程度[5]。郭政源将职业认知定义为对于职业发展相关概念的知觉,透过对工作世界现况与各种职业趋势的了解,作为个体发展与职业环境的连接基础[6]。

综上,职业认知为个人认知发展中的一部分,其内涵会随着个人年龄或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中职生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需要了解他们所要变成什么样的人,再将职业自我概念转化成职业特性,因此必须搜集职业资讯,取得经验与专业知识,并建构职业生涯选择,使职业空想转而成为行动。本文将职业认知的概念定义为:人在生活、学习、交往中形成的对某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和评价,是一种主动或被动认识职业的过程或活动,是对职业世界的认识与了解,包括对于工作世界现状或劳动市场趋势的了解。

职业认知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完整性。职业认知要具有完整性,需要对自我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提出自己的职业目标、发展路径和行动计划。尤其对职业的描述应当完整地表达出职业所涵盖的所有要素,包括职业名称、职业主体性、职业报酬、职业技术。例如:了解目标行业发展前景及现状、行业的就业需求等;分析行业内标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企业文化等,做到最优化“人企匹配”;分析目标职位的工作职责、任职者所需技能、所求报酬等,做到最佳“人岗匹配”。

2.应用性。不同的职业服务不同的社会群体。因此,对职业的描述应为不同人员的实践操作服务。作为一名求职者,使用职业描述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有效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确定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和从事某职业所需达到的操作层次。

3.辩证性。任何职业对从业者都存在利与弊,它们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因此,对职业的认知应全面反映该职业对从业者的利与弊,便于择业者对职业的选择。例如:牙医工作报酬较高,工作环境舒适,同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由于工作紧张和工作时间不规律,容易导致胃溃疡等疾病。

中职生在职业认知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求职是中职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桥梁。中职生很重视求职过程,而且中职生在学校受过有关职业认知方面的教育,所以中职生在职业认知方面有较强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中职生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这为中职生实现更好的职业认知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中职生职业认知的结构

根据国外学者Wise等人的生涯认知架构图,生涯认知的基础架构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图1),分别是认知、技巧、影响与决策。每个部分都有前因后果的关系,影响着生涯认知与生涯选择。个体先架构出知识、价值、偏好与自我概念的细项,接着利用某种程度的技巧来评估自我认知与能力,并确认及评估生涯机会。认知、评估与决策的技巧与实际的决策,都会受到多变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学校、大众群体等。个体便在四个部分的交互作用下产生生涯决策。

以此架构为基础,结合中职生群体特点,本文将职业认知分为四个维度:自我概念、专业认知、职业信息与职业决策。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实线部分代表直接影响,虚线部分则代表间接影响。

以下是职业认知四个方面维度的含义:

(1)自我概念:指中职生对自我的认识,是个体对自我的了解和评估,也是个体对自己多方面只觉得总和,即对从事某职业的自我认同、自我评估与自我了解程度。

(2)专业认知:考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及专业兴趣。

(3)职业信息:是指学生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和水平。

(4)职业规划:考查学生职业决策和规划能力。

三、中职生职业认知的重要性

(一)客观充分的职业认知是中职人才培养的要求

当前,“中职生的就业压力”成为中职学校不能承受之重。面对这个不应独自担当的社会难题,中职学校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向学生和社会呼吁: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中职生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先就业、再择业”。尽管大众都理解中职生就业的社会性,但流于形式的“先就业、再择业”的择业观教育在中职生日趋个性化、功利化的择业观念面前仍显苍白。中职学校应该密切联动社会的发展来培养人才,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把职业认知教育视为整体教学的一部分伴随学生学业的始终,鼓励学生成为个人职业兴趣领域中的“精英”,实现个人的职业价值观。

(二)客观充分的职业认知是中职生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基础

阻碍中职生正确职业价值观形成的根源在于中职生的职业认知现状。根据研究及通过对中职生的访谈,发现阻碍中职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有什么职业可供自己从事,不知道相关职业的发展路径,即他们对外界信息掌握不充分。由于缺乏对职业的认知,当代中职生缺少属于自己的职业理想,无论是考大学还是找工作,他们总是首选发达城市,然后是名牌学校、知名企业,最后才落到具体的专业。有学者的研究表明:中职生的职业认知能力越强,就越能准确客观地评价自己,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并最终找到满意的工作。反之,中职生的职业认知能力越低,就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以至于要么自卑、沮丧,对找到满意工作失去信心;要么自高自大,确定的就业期望偏高,不利于实现就业。换言之,撇开客观充分的职业认知来谈树立中职生正确的兼顾个人和国家利益的职业价值观是不现实的。因此,中职生们要培养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就应提高职业认知水平。

(三)客观充分的职业认知有助于增强中职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理论最早是由Bandura提出的,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对能力的信念,是由认知、情绪、行为技能组织起来服务于特定目的的能力信念。国内学者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就业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一定的经验和体验是自我效能感建立和提升的基础。

当代中职生身处市场经济大潮和社会变革中,从媒体、网络多种间接的渠道接收了关于市场竞争的信息,大部分学生认为市场竞争是残酷、激烈、无情的。一些学生甚至产生心理畏惧,不敢正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职业认知与个人能力的匹配上,部分学生存在认知障碍。这些职业认知的偏差降低了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将能否顺利就业归因于外在不可控的因素,忽视就业能力的自我提升。客观充分的职业认知可以使中职生在心理上、知识储备上做好准备,增强其在职业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就业能力,实现顺利就业。

此外,客观充分的职业认知有助于增强中职生就业的稳定性。中职生就业的现实和理想存在巨大的落差,落差产生的原因在于中职生已有认知和客观职业世界的差异性。因此,中职生在学校期间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客观充分的职业认知,增强人职的匹配性,降低求职的盲目性。

职业认知是个体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形成的对某种职业的认识和评价,是个体认识职业的一种过程或活动。职业认知对个体的一生非常重要,是个体进入社会从事某种具体工作的基础,也是个体认识社会的一个最基本渠道。通过对中职生职业认知概念、特征、结构及各维度之间的关联性的研究,充分认识职业认知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于缓解就业压力,保证就业渠道通畅,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及各行业的人才建设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健康稳定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董婷婷.大专餐旅相关科系学生性格类型对工作期望、认知之比较研究[D].世新大学管理学院观光学系,2008.

[2]孙百才,吴克明.大学毕业生职业认知、工作搜寻与高校就业指导.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5,(4):44.

[3]徐昊杲.影响高工冷冻空调科学生职业认知与职业成熟态度基本因素之研究[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研究所,1990.

[4]魏淑娇.全方位的职业辅导[Z].测验与辅导,140:2895-2898.

[5]吴健雄.专科生职业认知、生涯自我效能和生涯决定程度关系之研究――以云嘉南地区为例[D].国立中正大学劳工研究所,1997.

[6]郭政源.国民中学融入式职业认知课程教学之实证研究[D].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工业教育研究所,2001.

第7篇:对教育职业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中学生;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28-02

一、概念界定

职业价值观是在价值观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次级概念,也是现如今职业发展研究和价值观研究中的热门领域之一,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对职业价值观(workvalues)这个概念的界定是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出发。

例如,施瓦茨(schwartz)(1999)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也是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施瓦茨是从职业报酬的角度来界定职业价值观,表述了职业价值观和一般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然而,他过于强调了职业的外在报酬价值即职业价值观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了职业价值观的其他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又如,国内,于海波、张大均等(2001)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职业价值观是一套信息系统,是人们结合自身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对待职业的态度,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价值观,它比较稳定,且具有概括性动力。它是关于人们评价社会职业需求表现出来的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它不但决定了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它是个体在长期的变化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它属于个性倾向范畴。

综上所述,职业价值观是一套信息系统,是人们结合自身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对待职业的态度,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价值观,它比较稳定,且具有概括性动力。它是关于人们评价社会职业需求表现出来的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总而言之,职业价值观念是个体一般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反映了人们对职业的基本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体现的是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是一种关于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或者是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人们在选择职业是,个人的择业标准和对职业的评价集中反映了他们的职业价值观。

二、问题提出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长期以来是在高中阶段慢慢形成的,高中阶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职业价值观也逐渐形成,是二者形成的重要时期。高中阶段形成的职业价值观,对大学时期的择业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高中阶段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

在升学填报志愿方面,高中生的职业价值观更加直接影响他们。越是有着正确地职业价值观,他们越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对于进入大学后,对学习的兴趣也越高。日后事业上的成功率也越高。反之,对于那些没有正确职业价值观点的学生,茫然地选择了自己大学的专业,进入高校后不能真正地激发自己的兴趣,对于自己日后的就业也是茫然失落。因此,高中阶段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极其重要。

现如今,我国在高中生职业价值观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步,与国外比较,有些欠缺。基于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我们有必要对高中生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以便较早地对高中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

在职业价值观上,国外许多研究者提倡运用纵向研究的方法深入各个年龄段而进行研究。(Fouad,2001;Savickas,2001),例如,Mortimer,Efron和Katherine(1996)等就对高一1 000名学生进行四年的追踪研究,探讨了青少年职业价值观与工作经历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不受兼职工作性质和工作时间的影响;而兼职过程中所学到的那些技能对以后生活有益,同时也积极地影响职业的内在价值观和职业的外在价值观的稳定性。这个结果与对成人研究的结果一致,也就是,以成人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条件和研究结果对研究青少年同样可行。再者,研究还发现,社会地位对职业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地位高的人比社会地位低的人更注重工作的内在价值。这个研究结果与对成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父母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

另外,在年龄和性别上职业价值观也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因此,在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借鉴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和经验,在中等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对中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并制定出有效的教育对策和使用符合高中生实际的职业价值观的方法。

三、中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有关教育建议

1.宏观上,加强中学生职业教育

作为学生,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面临的人生两大选择:一是升学,二是就业。由于各方面不够成熟,其中包括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有待成熟,即便拥有很多美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期望,他们也不能理性地作出正确地职业规划。因此,对中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十分必要。

横向上,在充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前提下,制定有关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渗透的政策,发挥导向的作用,使学生和家长逐渐认识到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纵向上,在小学、初中、高中课程中,加入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并且使各个阶段互相衔接。再者,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树立“职业生涯教育应该从中小学生抓起”的理念,把职业生涯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列入教育范围。最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充分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并把它作为学校教育质量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

2.家庭方面,发挥引导作用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即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这种现象在东方和西方都存在。然而,有一项关于“影响高中生职业选择的重要人物”的调查,发现53%的高中生认为父母是其进行职业选择的重要人物。探究其原因为:父母的权威是一种很强人格的感化力量,也是一种无形的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加上,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血缘关系和经济及生活得依赖关系。因此,吸引家长的参与是实现有效指导的一条重要途径。

父母要教育孩子树立奉献的价值观,懂得为别人服务奉献,才能让学生不至于好高骛远,才能形成正确地职业价值观,今后的就业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再者,要教育他们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社会需要的,都是有价值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不会因为有轻贱的心理而缩小了选择的空间,也只有这样,他们的兴趣爱好才能变得广泛;最后,要让他们认识到,不论什么样的职业,都应该尽可能地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充分的挖掘个人潜力。

孩子与父母的朝夕生活相处,教育就在潜移默化中,高中生的职业价值观也不例外,家庭教育是高中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父母要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的作用,尤其是高中生的教育,努力加强自身修养,配合学校职业价值观教育,为他们今后顺利择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校教育方面,发挥主阵地作用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因此,学校是高中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有关研究证明,高达71%的高中生在择业时可能会听取学校老师的意见。根据我国刘慧的研究,我国中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普遍不高,职业心理素质发展异常缓慢,因此,如何根据中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发展的特点,实施适当的职业生涯辅导计划将是我国中学素质教育面临的一项新的重要任务。在了解高中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同时,学校要把高中生职业价值观与其职业生涯设计等结合起来。

对高中生开展职业指导,首先要进行相关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其次要开展符合学生各方面接受能力的日常教育活动,这是高中生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以及正确择业观的必要形式。

在对高中生职业指导方面,学校可以采取如下做法:一是独立开设有关课程,系统地给学生讲授有关知识,例如,关于职业类型,所需能力以及个人人格与职业匹配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的过程中,形成正确地适合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增强自己的抗挫意识,树立信心,进而提高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三是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读书活动,讲座、报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引导学生多读书听报告,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通过一些报告和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当今社会最新的动向,对形成正确地职业价值观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学生们可以通过书籍学习前人的思想和行为,丰富自己对择业观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从而升华自己。

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以及加强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学校的教师是整个过程中的主要力量,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其中,老师的教育观念更重要。因此,学校不仅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与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同时,加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相关专业知识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设计。

4.学生自身方面,引导其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

自从分配制度改革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转变为现在颇为盛行的读书无用的思想,大学生从原来的“天之骄子”,变成了“普通劳动者”,甚至有人颇为严词的认为大学生不如文化程度不高的人,评价标尺是:如今的大学生处于待业,就业人数频频增长,而这些找工作不顺心的大学生,不是因为读书无用,而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对自己进入的社会缺乏理性的认识,以及没有正确地职业价值观,要么眼高,要么手低,总之没能正确地认识现实和认识自己,改变这种现状,迫在眉睫。

有研究证实,大学生形成正确地职业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是高中时期,而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又是建立在成熟的职业价值观,和正确地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认识职业的社会和职业的道德,提高职业的能力,培养个人兴趣,才可能使自己的职业定向指向远大的目标,形成稳定的,职业态度和高尚的择业动机,否则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基于此,高中生在父母和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的评价自己,把对职业的社会认识、道德认识与职业的能力、兴趣结合起来,形成稳定的职业态度和高尚的择业动机,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慧.中学生职业成熟度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2]柯友凤.龙立荣.中学生职业兴趣的调查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1996,(6).

[3]陈幼平.中学生职业抱负及其与自立意识关系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第8篇:对教育职业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47-02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人的整体性发展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融合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高职职业技能课程建设经多年努力已取得较大的成果,但人文教育课程建设却相对薄弱,高职人文教育课程普遍存在着与普通高等院校人文课程趋同的倾向,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内容等针对性不强,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建设是实现高校分类发展,彰显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契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课题。笔者拟从高校分类的视角,从高职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重新审视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

合理定位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

(一)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个体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关键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应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综合职业素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一文中,将“核心能力”阐述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职业核心能力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所以,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竞争的加剧,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带动的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必然引发职业结构上的巨大变化,传统职业渐渐消亡,新职业在不经意间不断涌现。人们的职业生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职业生涯的稳定性正在被动态的职业生涯所取代,越来越多的人在其职业生涯中面临着自然而然的职业转换。职业岗位的不确定性对个体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一技能型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形势,具备可迁移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是适应职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流动的关键。高职的人文教育,应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自我实现所必需的能力和态度,它不仅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而且在动机、需要、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培养学生应对环境变化的意愿和能力,使学生具有能够在不同工作和组织间实现平稳过渡的个人弹性和职业适应性,在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中实现职业生涯持续和谐地发展。可以说,人文教育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提供内在持久的动力。

(二)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人的发展观认为,教育必须以人的本质属性为依据,全面拓展人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智力的发展,还包括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从而达到人的自然、社会、精神的和谐统一。职业教育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必须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职业伦理和职业心理,在学生人格发展、人格适应和培养人格的动力、自我效能、能力动机等方面重新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身心协调的社会人和职业人。

人文教育课程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既涉及人类的社会文化领域,也涉及人类的精神和价值领域。所以,人文教育涵盖了德育功能、智育功能、美育功能,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心理人格和谐健全的人为出发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应用人文知识,形成对社会的认知结构,掌握多方面的社会生活知识,促进学生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正确认识或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行为选择。其次,人文教育提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水平,重视个体作为“人”的价值,认识和发掘生命角色对于人的内在意义,形成和谐、平静、合作、诚实、公正、平等、同情、理解和爱的人文精神。

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

(一)职业性原则

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以面向个体未来的职业生涯为基本态度,针对学生的专业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遵循职业性原则。职业性原则反映了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客观必然性,也为高职人文教育寻求面向人的发展和职业需要相协调的途径提供了依据。

在现实教育生活中,人文教育应该是具体的、生动的,尤其应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及将来的社会角色或职业角色密切联系。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活动包含着不同性质和内容的人文教育,侧重培养不同内涵的人文素质。因此,高职人文教育如果离开了职业意义,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只是以抽象理论、学科知识的方式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学,是难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

(二)整体性原则

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是知、情、意活动的统一,所以,人文教育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途径所构成的系统工程,它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体现了整体性原则,人文教育必须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全方位的教育实践过程。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需要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方面整体构建,要在教学计划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工作、校园文化生活以及校园规划等各项具体工作中全面落实,必须融入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人文教育有人文知识、社会、自然、学生社团活动等显性课程,又有学校建筑、校园景观、师生关系、学校管理制度等隐性课程,如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高职人文教育最重要的隐性课程,教师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敬业精神、治学态度、学识水平、人格性情都会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建设高职人文教育知行合一的课程内容

(一)以“人职匹配”为原则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人职匹配”是个人个性特点与社会经济环境相互适应的具体体现。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个体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个体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种类,即做到“人职匹配”。如果“人职匹配”相宜,则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环境协调一致,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立足“人职匹配”要求的人与职业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自主性,这是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自主性是个体认识自我及调控自身行为能力的能力,是个体思考分析、体验内心情感的能力,是个体感知资源及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的能力,是个体根据自我意识、内心体验领会‘意义’职业群的能力”。①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力决定着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自觉性,促使学生具备参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己的行动力,从而能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职业知识结构、职业心理状态、就业心理预期和职业行为方式,积极应对各种就业问题,并勇于尝试不同的职业角色,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主体地位,成为一个协调的社会人和职业人。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定位,感知对自我有意义的职业群,培养学生自主性的选择未来职业的能力。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个人职业和个人生活等各方面所做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和期望,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职业理想是理想在职业人生中的体现,职业理想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确定人生发展的目标,增强职业发展的动力。规划职业理想的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选择与决策技巧,把职业理想融入为社会服务的共同理想,进而实现职业生涯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二)以“适应职场”为导向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职业人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形成的对于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是个人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的综合,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职业意识在人的职业生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影响个人职前的择业态度和择业方向,也影响着个人职后就业状况的稳定性和发展性。

职业意识教育应成为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高职人文教育要以职业意义为基础,把职业的审美性、伦理性、艺术性和社会意义等情感与价值的理解和内化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②帮助学生认同职业角色,形成对于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职业意识所涵盖的职业认知、态度、情感等隐性素质只有通过人文教育的熏陶感染,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三)以“爱岗敬业”为基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每一种职业岗位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道德要求。这种以“爱岗敬业”为标志的适应性是个体职业生存状况的最基本内容。最新的调查显示,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专业知识等传统指标反倒退居二线了。据统计,70%以上的企业认为,应该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所以,以爱岗敬业为基点,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树立学生尊重职业的意识,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发现职业与自我的关系,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与行为,以适应自己未来所选择的职业,并在今后的职业适应过程中积极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结构,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只有根据现行的工作需要改变原来的职业目标和兴趣,调整心态,培养对所从事职业的敬业精神,在实践中产生对职业的热爱,才能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在职业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构建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学习共同体

(一)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人文教育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是人文教育中的对话者,是协调教育行动的组织者,是学生成长经验的分享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和主动选择。学生只有成为课程的主体,才能调动自己的全部精神要素,参与课程学习。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其自我意识已处于比较发达的状态,能够在了解职业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信息收集,对情感、价值、意志等人文要素进行评价、判断,形成自我设计,进行行为选择。以对话的方式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师生在平等基础上相互理解和交流,使人文教育合理地介入并有效地引导,是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的条件。教师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知识价值观,在教育中能够真正地尊重人、发现人、发展人。教育的人文精神是教育的本质力量,也是教育的本原属性。它以人性发展的可能性为起点,以关怀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教师应是这一目标的最佳承载者和实践者。

(二)构建学生与社会企业制度文化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认为,人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对外部的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造、发展和完善人自身,因此,实践是个体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人文素质的形成,是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许多人生感悟、社会体验、对自然的认识、对工作的了解、人际的交往、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人文教育由理性的知识形态变成感性的行为。职业生活作为反映个体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职业生活所拥有的体验性、互动性情境,以及对它的理解和应用,为高职人文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生动的场景,职业生活又包含着丰富的默会性人文知识,对高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生活经验具有重要意义。要建立学生与社会企业制度文化互动的实践学习形式,使学生在人与职业、人与社会的多重关系中具有自我建构、自我成长的平台,形成面向职业生活的人文素质。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意义在于其职业性,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必须与高职的办学目标、培养方向等紧密联系,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突出职业教育知行合一的特点。

注释:

①陈瑞丰:《马克思实践观下高校职业理想教育》,《出国与就业》2011年第20期第167-168页

②丁继安:《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24-25页

参考文献:

[1]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19).

[2]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OL].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http://.

[3]陈瑞丰.马克思实践观下高校职业理想教育[J].出国与就业,2011(20).

[4]王进,施霞.大学生职业意识现状调查及培养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9(9):69.

[5]丁继安.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4-25.

第9篇:对教育职业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 警察 职业信仰教育 特点 教育模式 教育内容

以公安大学、刑警学院是否继续招收本科生的问题为序曲,酝酿了多年的警察教育体制改革,在2008年6月23日中央政法委、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印发〈2008年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后正式拉开了帷幕。当我们为此举欢呼时,是否应该对改革及教育内容有所思考?警察的职业信仰教育是否也该借此东风得以前行?

一、警察职业信仰的特点

所谓职业信仰,就是指从业者对其所从事工作的极其信奉和尊敬。警察的职业信仰当然指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警察对其所从事的维护社会秩序工作性质的极其信奉和尊敬。当然,社会不仅仅存在着警察的职业信仰,还有其他职业的职业信仰问题。警察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职业信仰有别于其他许多职业,警察职业信仰有其自身特点。

1.必要性

警察职业信仰,除外化为对于警务工作的认可、崇尚与追求,同时对于警察个体来说,也是他们开展工作、克服困难的动力源泉、目标所在及行为底线。警察这一职业的艰苦性、危险性、重要性等一系列特点,决定了其不同于社会上许多逐利性职业,其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以一定的职业信仰为支撑和保证。只有树立了相应的职业信仰,警察才能具有内部的动力,才能保障工作的开展,才能适应职业的特点,克服职业中的困难。

2.重要性

警察这一职业不仅需要职业信仰提供内部支持,同时,职业信仰在警察工作开展和警察个体成长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其它许多制度或手段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警察工作具有复杂性、边缘性、细致性、全面性、利益决断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在面对突发问题、新型问题、权利诱惑、工作贯彻力度等问题时,单纯的个体素质、工作模式、已有制度等是无法准确及时地提供有效举措来保障警察个人行为选择正确性的。此时,警察的职业信仰则具有提供价值准则、价值目标、价值底线的核心作用,能准确指引警察行为取向,其高度的原则性及指向性对于警察这一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特殊性

职业信仰不仅在警察这一职业中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其他许多职业中均存在。但与后者相比,警察的职业信仰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具有高尚性。警察职业信仰以公平正义为目标追求,以匡扶正义、惩处邪恶、保一方平安为内容。上述实现与否(特别是绝对正义的实现)是远高于评定具体工作好坏标准的更高层次要求。因此,其目标要求的高度也就决定了其自身高尚的品性。第二,具有潜在性。对于一个具体的警察个体而言,警察职业信仰的存在与否、高低如何,并不会直接为外界所查知,其也不会直接表现为日常的具体行为,但却潜在地贯穿于个人工作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日常工作开展的力度与深度,还是关键时刻利益的选择与牺牲,均根源于警察职业信仰。第三,具有损益性。警察职业信仰不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恰恰相反,每当职业信仰得到充分体现,均伴随有自我利益的一定损耗。职业危险性就可以理解为该损益性的一种表现。

二、警察职业信仰教育的教育模式

警察的职业信仰的自身特点说明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对预备役和现役警察开展教育,这种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手段方面,而是要开展独立的、体系化的干预措施。要将此种抽象的思想得以具体化,就需要围绕警察招录、入警培训、晋衔培训、人员选用的职业教育各阶段,配合性地建立和开展以下与其相对应的职业信仰教育。

1.警察职业信仰的初期筛选

警察作为一项特殊的职业,无论从其危险性,还是从其困难性,亦或从其利益边缘性角度来说,均应由有志于此事业的人来担当,并且要与完善的制度相结合,才能保障工作全面、深入、正当地开展。因此,在警察招录过程中,就应充分运用笔试、面试,特别是心理测试的手段,遴选出那些热爱警务工作,有志于警察事业的考生,而不是那些为求一时之生机或一己之权利的人,从而为今后职业信仰教育提供好的基础。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一阶段标准的制定应适当宽松,目的应定位于主要剔除那些为了警察的权力而功利性过强的投考者。

2.警察职业信仰的前期引导

对于那些热爱警察事业,但对警务工作不甚了解的人而言,其警察职业信仰只是模糊的,甚至可能是偏颇的英雄主义、个人主义。如何让他们形成正确而崇高的警察职业信仰,这就需要对于初次接受入警培训的学员加以前期正确的引导。在全面介绍警察工作的真实现状基础上,引导其认清形势,选对位置,找准方向,坚定初衷,进而形成科学、合理、高尚的警察职业信仰。

3.警察职业信仰的过程强化

社会现实伴随着各式冲突与困惑,警察职业也不外如此。怎样解释冲突、解答困惑,保证职业信仰的正确性和坚定性,是警察职业信仰教育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也是教育模式中的重要环节。面对此问题,教育单位应利用自身优势,以及与各基层部门的充分结合,通过组织培训、交流、汇报、展演等各种形式,一方面答疑解惑,使警察得以认清现实,另一方面积极主动调整原有职业信仰中不适时、不适当的内容或细节,以此保障警察职业信仰的科学可靠。借此种方式,在警察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不断强化其对于自身职业的信奉。同时在工作中,在警察周围,通过典型树立、行为认可、奖惩激励等手段,不断巩固其警察职业信仰。

4.警察职业信仰的阶段评定

正如许多贪污腐化分子在忏悔时所说,是“对理想和信仰的放弃”使他们堕入了罪恶的深渊。职业信仰的弱化与消除是警务人员对自身责任义务放弃的根源与开端。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对于警察的职业信仰评定的机制。这样能保障个人拒腐防变的能力,同时也是检验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其评定机制可以将静态的心理测量,绩效评定与动态的事件处理,以及投诉审查相结合,建立起科学准确的评定机制,从而为职业信仰教育形式和内容的调整,以及警务人员晋职、任用、退出等决定提供依据,进而通过评定与肯定的相互促进,进一步强化警察职业信仰。

三、警察职业信仰教育的教育内容

体制是服务于内容的,警察职业信仰教育的核心还在于确立适当有效的教育内容,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和实现职业信仰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1.动机教育

要想保证警察招录人员对警察职业的信仰的高度认同,选拔出真正具有对警察职业热爱的人才,首先应明确和端正投考警察队伍人员的动机。因此,对全民特别是潜在报名者的动机教育就成为警察职业信仰教育的前置环节。如此,一方面,能使得所有报考人员在报名前明确报考目的,端正从警心态,为今后崇高警察职业信仰的形成铺平道路。另一方面,也能教育社会,让社会对警察的职业信仰期望和评价能确立在一个较为正确的标准和范围之内,形成来自全民的对警察职业信仰的外部激励。

2.入门教育

面对通过招录选拔,正式成为预备警官的警校学员,针对其对警务工作认识不全面、不准确,职业信仰建立的基础不够客观真实的问题,开展入门教育,也就是对新学员职业信仰的普及性教育,就成为重要且必需的内容。我们应使他们通过对警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宏观上树立对警察这一职业的整体信仰,形成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及职业崇高感。同时要从社会角色及职业定位的角度,加强教育,使他们形成警察的职业信仰。

3.针对教育(岗位教育)

无论此轮警察教育体制改革是沿袭原有的专业教育,还是借鉴英美的基础教育模式,警种、职责、岗位的差异在任何一种体制下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同的职业定位、工作境遇及岗位需求,又要求其在各自岗位工作的警察对自身岗位的理解和追求存在差异。因此,在定岗或岗位调整及晋职晋衔等岗位变动的环节前,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信仰教育,不仅有利于警察个人对自身警察角色的深入理解,形成现实而有效的职业信仰,而且有利于初期形成的警察职业信仰这一较宏观目标的具体化,通过不同的岗位和个体得以渗透贯彻,更有利于职业信仰作用的全面发挥。

4.持续教育

职业信仰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对其的放弃却可能是弹指之间的事情。特别是对于警察这种每天面对与权力、诱惑和灰暗的职业,信仰的搁置甚至放弃往往极为容易。要真正做到慎独、慎言、慎行、慎微,对职业信仰不抛弃、不放弃,持续性的职业信仰教育自是必不可少。这是在教育内容上,无论对新兵还是老将都是保持信仰崇高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方式。保持警察职业信仰教育的长期性和一贯性,是保证警察队伍纯洁、警务工作深入的重要环节。

警察对其职业的信仰弱化甚至缺失,应当与警察个体行为失当、内部机制失效、外部形象失范存在着相当的必然关联。有人曾经说过:“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最可悲最可怕的民族。”同样,警察这一与罪恶、黑暗、诱惑及危险、牺牲为伴的特殊职业,更需要对其职业的内心信仰。因此,警察的职业信仰教育,在这一轮警察教育体制改革中,是应引起我们重视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同时,在具体到教育工作开展时,高与低的结合,远与近的结合,整体与个体的结合,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与解决的问题。总之,警察职业信仰教育的独立化、体系化和规范化、长效化,是应纳入当前警察教育体制改革视野的必要内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