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范文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第1篇: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范文

2013年夏季,三例危机事件先后进入笔者的视野。事件过后,青春期、男生、家庭情感支持缺乏、生命教育等关键词不断地在笔者的头脑中闪现,由此引发了笔者对缺乏家庭情感支持的青春期男生生命教育的思考。

一、危机事件过程简述

事件一:5月中旬的一天傍晚,某职校高一年级一对“相恋”男女学生吵架,男生高某生气之后,用手砸向窗玻璃,结果玻璃碎了一地,高某手掌被玻璃割破,掌中筋脉割断,鲜血直流,高某却坚持不去医院,女生梁某只得陪着高某,在另一幢实验楼楼梯顶间听其诉说心中的伤痛。后因同学及时报告,值周教师将高某送医就治。

事件二:6月底,某职校高二年级学生准备外出顶岗实习之际,机电班男生杨某于某日在寝室里接到父亲的电话。在一通激烈的对话之后,杨某非常生气,趁高三段放学之际,混出校园,买了一瓶农药,在黄包车上就喝了下去,被车夫当场发现,打110报警送医院就治。

事件3:8月初,某乡镇一名初三毕业生邱某,还没来得及进入高中段学习,因在电话中与父母争吵,喝下整瓶农药,结果不治身亡。

二、危机事件的背景分析

事件一的危机背景分析:高某与梁某在初中阶段就互有好感,是一对“早恋”的学生。笔者在事后从梁某处得知,他们是在初二时“好”的。高某的父母长期在外经商,家中经济条件较好,高某长期寄宿在小姨家中。高某经常怪父母长年不回来看他,与父母沟通很少。在初中情绪不好时,曾多次自残,而梁某总是不断地安慰高某。另一方面,梁某也很担心自己,梁某曾对班主任说:“对于他的爱,我感到很害怕,不知道他下一秒会做什么。”在与梁某的沟通过程中,笔者看到她对这份感情的纠结与无奈,既害怕却又不肯放弃。

高某在出事之后,却对班主任说不必告诉其父母。在住院治疗期间,高某每天还是要到学校看望梁某,或者让梁某到医院看他,否则就不肯住院。高某手掌割伤流了好多血,滴在地面与楼梯上。第二天一早,笔者要求女生梁某去拖地,去擦残留的血迹,让她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让她认识到在情感上支持与纵容男生高某多次的自残行为是非常危险的。

事件二的危机背景分析:杨某家境一般,希望在当地企业实习就业,而杨父希望儿子到发达地区实习,增长见识,收入也多一些。这是父子冲突的表面原因,深层原因是,杨某与一位初二女生相恋,所以杨某坚决不肯外出工作。在医院病房,笔者见到匆匆从田里赶来的杨母,穿着一双拖鞋,脚上的泥还没擦干净,而杨父在家未到。在与杨母沟通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杨某自小一直与父亲“作对”,小时候杨父打他时,杨某不躲不动,也不认错,任父亲打骂,最后只得母亲出面解决。

据了解,杨某出院之后,与其恋爱的初二女生前去杨某家中探望,杨某家人感到非常高兴。

事件三的危机背景分析:邱某的家庭经济条件很差,邱父有些精神上的问题,村里的人都称之为“神经佬”,因为他说话与行动有些失常。其母是云南人,孤身一人到本地,本身也有些木讷。在邱某的成长过程中,不时地会有各种刺耳的话出现在耳旁。

在2013年中考结束之后,邱父要求儿子到当地工厂打工,甚至以死相逼。邱某自小就很懂事,在6月下旬即到当地一个作坊打工。由于邱某的体质较弱,收入也不多,在7月底与父亲通话之后,邱某情绪非常低落,两三天后,喝下几乎整瓶的农药,被发现时已晚,不治而亡。

三、危机事件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情感支持严重缺乏

在这三例危机事件中,高某虽然家境较好,可父母长年在外经商,父子间、母子间缺乏亲情支持,也缺乏有效的沟通。高某的父母认为为子女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就是尽到父母最主要的责任,而忽略了孩子还需要感情的交流。这从高某怪父母总是不回家看看这点可以感知。可以说这是典型的留守生父母与子女的感情问题。

杨某虽说家境一般,可因为他父母均在家,每周末都可回家与父母相聚。然而杨某却与父亲从小“作对”,与父母沟通很少,是一个表面家庭成员齐全,实际却是缺乏家庭情感支持的人。这类学生可以说是学校管理中的盲区,班主任或德育导师一般很少会关注他们。

至于邱某,初中刚毕业,对于家庭他有许多说不出口的地方,家庭给他的也许是诸多的伤痛,根本谈不上什么情感支持。村里人说他自小就很懂事,无论遇到什么事都选择自己解决。

可以想见,由于缺乏家庭情感的支持,这些学生从小对温暖情感的需求就被外表的坚强所掩饰。在他们看似强大的外表下,是脆弱的情感支撑。他们特别重视其他人给予的情感支持,如男女恋情、兄弟情义等。

(二)青春期男生的非理性冲动

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常出现自我概念两极化、过度自我中心、耽于幻想、自我监控困难等自我意识问题。而在情绪调控上,主要表现在过度情绪反应和持久消极情绪等两方面的问题偏差。如狂喜、暴怒、痛不欲生等过度情绪反应,以及持久沉浸于悲、忧、恐、怒等消极情绪中,这些都是引发生命危机事件的潜在因素。

(三)学校心育系统实效性不强

当事件中的高某、杨某、邱某出现极端情绪之后,他们没有想到学校的心理支持系统,也没想到与同伴交流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平复自己的情绪,来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1. 身边的同伴心理支持网络的不完善

虽说高某、杨某事件属突发事件,事后也得到及时处理,然而如果能由班级心理委员组织班级中的热心同学,形成一个同伴互助心理支持网络,那么在这些事件发生之前,肯定会发现许多小的苗头。通过这种最贴近的心理网络支持,可以化解危机,而不至于等到危机事件爆发。

2.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实效性不强

如果学生提前认识到前往辅导室寻求帮助是很正常的行为,并形成良性的学校心理氛围,那么邱某会在就读初中的三年间,得到许多的情感支持,这或许能支持他走过困境。据笔者所知,邱某所在学校的心理辅导室是与政教处合并办公的。这虽是学校各方面条件所导致的,但可以想见,一般没有哪个学生敢到政教处去寻求心理辅导。笔者认为,构建班级心理支持网络、教师引导机制、德育导师工作机制等,使学生在身处困境时,能找到倾诉和求助的地方,可以有效地提高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实效性。

3. 生命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当下,生命教育融合在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或其他学科教育中,也有学校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这三例危机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生命教育除了有普适性的教育内容,也应当有针对特殊群体的生命教育项目。

每学年的开学初,许多学校都会开展特殊学生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摸底,让班主任、科任教师、德育导师在今后工作中予以关注。而开展同质小组辅导,对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更加有效,比如开展缺乏家庭情感支持的学生群体的生命教育项目,通过小组互动、同伴探讨、群体支持,可以取得较好的辅导实效,生命教育的针对性也能落到实处。

四、对生命教育的思考

我们认为,作为学校必须高度重视针对缺乏家庭情感支持的青春期男生的生命教育。从本文的三例危机事件中可以看出,由于缺乏家庭的情感支持,这些学生很可能会做出“惊世骇俗”的事来,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无论怎样的危机应对都不及事先防范来得有利。

1. 关注学生情感状态,关注缺乏家庭情感支持的群体

当下许多学校都在关注来自离异家庭、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留守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学生。在笔者看来,这群特殊学生存在问题的可能性较大,然而他们也并非一定有问题,他们的情感支持并非一定欠缺。许多学生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得很好,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支持也非常有力。在这群特殊学生中,许多人上进自强,心态良好。而对有些父母都在身边却长期与父母不和的学生,我们却往往容易忽略他们。他们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教师的关注,行为偏激,成为学校安全工作的潜在炸弹。

因此,对这样特殊的群体,要进行列表细分,落实对他们的关爱措施,使他们人人都有结对导师,真正做到心烦有处可诉,难事有人相助,感受到学校带给他们的积极的正能量。

2. 加强家校沟通,引导亲子的双向情感交流

有研究者指出,父母的支持可能会促进青少年积极情绪发展,因为他们相信在自己需要的时候父母是可以依靠的。相信父母会给予支持的孩子也很可能对父母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信心,并且也很可能会学到更多的成熟的应对策略。因此,这些青少年会对消极的生活事件有较为健康的看法,他们很少花时间沉浸在自己的问题中苦思冥想。

针对当下许多家长在外打工,与子女联系不够密切的现实,学校应当将家庭情感支持与学生健康成长的关系等教育理论传递给学生家长,引起家长的重视。另外,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把感恩之心变成感恩之行,变成具体的行动,把对父母的温情,用电话――语言、短信――文字、QQ视频――表情,展示出来,通过每周/每月的落实,引导亲子沟通向良性发展。同时,通过评选最温暖的话、最感动的人等,将平凡的人与事,上升到感动校园的层次。由此,可有效地提升缺乏家庭情感支持的学生群体的心理能量。

3. 完善基层心理社团,及时消融学生的不良情绪

当下,许多学校有心理辅导室、学生会心理社团,班级有心理委员。笔者认为,在班级层面建立同伴互助网络――班级心理社团,由班级里的热心同学组成,是最接地气的同伴互助方式。它可以排解学生内心的小纠结,也可引导学生到心理辅导室求助。这个班级心理社团,犹如城市公交与居民区之间的“最后一公里”的连接,使学校的心理支持与互助系统保持畅通。

班级心理社团,以班级心理委员为中心,与宣传委员合作,由五到六人组成,平时编写班级心理小报、黑板报、心理漫画等,引导班级积极心理氛围的成长。

4. 积极拓展心育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

积极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将心理电影周、心理漫画征集、心理专刊评选、校园心理剧演出等活动推广开来,形成积极良性的校园心理氛围,引导学生建立自我调节、相互支持、学会求助的心理保健意识。

通过小组辅导的形式,组织缺乏家庭情感支持的学生,在同质群体内找到自我突破的地方,不再自怨自艾,不再消沉与偏激。通过学校德育工作例会,要求班主任主动引领这些学生到辅导室坐坐聊聊。对此,笔者深有感触,有许多学生到辅导室之后,处在安静的环境中,捧着教师给他们泡的茶,心情会平静下来,一些积累在心头的小纠结也能得到及时的化解。

开设心理活动课,通过校园案例,开展对男女生“早恋”、哥们“义气”的情感引导。引导学生面对“早恋”,学会如何说出心中的爱,如何表达爱,如何拒绝,面对拒绝如何自我处置等。通过同伴之间的探讨,树立真正男子汉的行为导向,不冲动,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理性调整自我认识。

第2篇: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积极心理学

1亟需突破:传统意义生命教育的弊端

当今大学生“无时不网、无处不网、无人不网”的生活方式使传统的教育形态发生了改变,为生命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1缺失了的生命意义

网络世界的开放性无组织性使得网民可以同时接触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类群的道德伦理文化,因而主流的道德文化很难控制到受教者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多元价值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普遍找不到生存的意义,走进学生宿舍,首先入眼的杂乱无章的物品摆放,而在宿舍的学生,不是躺在床上玩手机,就是在桌前打电子游戏,弥漫着一种思想颓废、不思进取的气息。大学中流传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不在大学中恋爱,就在大学中变态”、“DOTA穷一生,魔兽毁三代”的俏皮话折射了大学生缺失生命意义,虚度青春年华的现实。

1.2淡薄了的生命意识

打开媒体,大学生校园暴力、自杀和伤害他人等极端恶性事件触目惊心。表现在:①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生命为代价,如药家鑫伤人事件中仅仅是因为他主观上认为农村妇女会比较难缠;②对非己其他生命的漠视,如在校园中每到毕业季,校园被遗弃的小猫小狗随处可见,同时采折花枝、践踏草地等行为也比比皆是;③长期沉迷网络游戏,会导致大学生人格异化,严重者甚至分不清楚虚拟与现实的界限,直接把虚拟世界中杀人的游戏复制到现实生活中去造成悲剧。

1.3边缘化的生存技能

现在的大学生连最起码的生活常识都很缺乏,笔者经常接到学生让人哭笑不得的咨询电话,比如电话卡丢了应该怎么办,或者家里寄东西来了应该到哪去收等等。有的学生宿舍被整改,问及原因时,有些学生反映根本不知道如何打扫卫生,折叠床被。日常生活基本技能尚且如此,更别提一些防电防火、保障个人财产、疾病防护、应激状态下的自我保护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了。在大学校园里,违规用电引起火灾、游泳溺亡等危及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以上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寻求一种能够从根本上扭转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防患于未然,并且能够持续性的发挥效能的新的方法,而积极心理学理论无疑是担当此任的理想工具。

2异曲同工: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可能性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其理论关注点在于个体本身具有的优势与美德、积极能量和积极潜力等人性积极方面,致力于使个体生命更富于意义和获得幸福,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可以充分利用其原理,从心理意识层面进行。

2.1两者的目标方向是一致的

大学生生命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引导学生尊重所有生命形态,继而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的价值。积极心理学同样重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强调个体内在积极力量与优秀品质的激发,两者殊路同归,终极目标一致。

2.2两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其价值取向必须与当今倡导的和谐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保持高度一致。而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人性论,要求发掘人性积极本能,两者价值取向都是以人为本,重视个体生命力量的激发。

2.3两者的研究内容是一致的

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分为:认知层面、情意层面、实践层面;积极心理学则将人的心理机构分成三个系统:认知、情感和行为。认知层面意在了解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即正确的对生命的认知;情意层面意在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即对生命的情意层面;实践层面在于掌握生存技巧,提高生命质量,这个与积极心理学中的行为相对应……从上分析可见,积极心理学与生命教育无论是从目标方向、价值取向还是研究内容上都是一致的,因而在积极心理视域下进行生命教育实践探索是完全可行的。

3另辟蹊径: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生命教育培养探索

3.1构建积极的教育环境,优化高校生命教育生态

高校首先要创设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校园文化,以陶冶大学生情操,构建大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升大学生生命意识。可以利用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建筑布局等物质载体,将一些尊师重教、珍爱生命等名言警句或者典型事例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于无形中接受感恩他人、珍惜生命等观念的熏陶,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高校应该开展各种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积极的情感,提升对生命的理解与认知。如通过组织参观医院里的产科、手术室、太平间等,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诞生,体验生命可能遭遇的喜悦、恐惧和生命的无常,从而懂得敬畏生命;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消防演习、地震逃生演练等活动,体验在一些应激状态下如何判定生命的价值,从而学会热爱生命;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和承担责任,从而知道增强生命的责任感;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监狱、看守所、戒毒所或防爱滋病展览等,使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从而自觉维护生命的尊严……

3.2培养积极的生命观,掌握心理危机自救技能

大学生要培养生命存在观、独特观、质量观与超越观,要能认识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学会敬畏生命;要理解到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要懂得努力提高自身生命的质量,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生命的内涵;认识到生命是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中体现其真正价值的,要积极发展和完善自我,提升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命历程中,难免会遭遇困难与挫折,会给大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要教会大学生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危机自救技能。大学生应该了解并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识到无论面临怎样的危机,遭遇多大的挫折,都要首先学会积极的正视现实、正视危机,坚定正确的生存信念。还要学会从逆境中获取积极的意义,认识到正是在不断的克服困难,超越挑战中丰富了生命的意义,提升了生命的价值,学会用积极的认识来调整心态,培养自己积极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潘明芸,喻芒清.关于高校生命教育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

[2]黄培清.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11).

[3]周巧红.90后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学工广角,2011(10).

[4]范梦.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新发展[J].学术交流,2013(6).

[5]王佳利.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3(11).

[6]张晓伟.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第3篇: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范文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广州510320)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是确保学校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主要参与者。文章从危机管理的三个阶段着眼,重点阐述了高校辅导员所应具有的观察预测、信息收集、危机教育等危机防范能力。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危机防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 2015 )01-0088-02

近年来,由学业压力、情感冲突、人际关系矛盾、贫富悬殊、心理失衡等诸多因素引发的自杀、伤人等大学生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危机事件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根据危机的发展过程,可将危机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危机防范阶段、危机处理阶段和危机善后阶段。高校辅导员是确保学校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应具备与危机发展各个阶段特点相匹配的处理能力。

危机防范阶段发生在危机前,有危机的征兆,但尚未爆发。在危机防范阶段,高校辅导员需要具备观察预测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危机教育能力等,尽可能有效地把危机扼杀在萌芽之中。

一、观察预测能力

人的行为是心理的表现,任何危机都能够通过一些反应或表现察觉,如在情感反应方面,可能表现出悲伤、无助、害怕、迷惑、麻木、愤怒等;在生理反应方面,可能表现出失眠、食欲缺乏、头晕目眩、呼吸急促、胸闷、手脚冰凉、心跳加剧等;在行为上可能表现为无精打采、发呆、坐立不安、自我伤害、恐吓他人等;人际关系不佳,不愿与人交流,孤立自己,不能与人建立信任关系。辅导员的预测能力就是对学生的行为有科学的大致准确的预测。危机虽然具有突发性,但在爆发前往往要经历一个缓慢的积累过程,有端倪可查。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机会较多,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大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应该在萌芽阶段给予及时的疏导,这样才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较好的观察预测能力。

作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不仅仅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更多的是要面临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辅导员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知识,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武器,辅导员才能对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洞察和准确预测,以便采取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措施。

二、信息收集能力

高校辅导员在危机防范阶段要具备信息收集能力,做到对学生的情况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学生信息档案

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区分和把握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各方面的信息,还要动态地记录下大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征,及时掌握动态资料,以便有据可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针对特殊群体,要专门建立特殊群体学生信息档案,如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信息档案,目的是使辅导员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工作对象更明确,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心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定切实可行的教育途径和解决方法。

(二)构建多层次、全方位信息来源渠道

作为高校辅导员,要重点关注一些具有常见潜在问题的学生,包括因学习、经济和情感压力,诱发心理疾病或有心理疾病倾向的、受意外事件刺激等而引发的情绪和行为异常的学生。但是辅导员面对学生众多,不可能很好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信息来源渠道,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随时掌握学生的情况。

辅导员要抓好学生党员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从最基层的监测点抓起,层层落实,自下而上,形成信息链条,保证信息准确、畅通。首先通过定期召开党员、干部工作例会,可以了解学生的主要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其次,实行班干部责任制,即每位班委负责跟进班里某几位同学的各方面情况,如在学习上进行督促、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在上课纪律方面加以监督等,保证自己负责跟进的同学不出任何问题;再次,推行学生宿舍长制度,明确宿舍长具有关心宿舍同学、活跃宿舍气氛、报告信息等工作职责。最后,建立党员与学生宿舍的联系制度,即发挥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密切联系群众,让每个党员联系几个宿舍,定期走访,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辅导员报告。还可在各班安排心理信息员、学习信息员,通过专门的信息员队伍收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这些做法都可以使辅导员尽可能早、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到准确、有效的信息,有利于防止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

(三)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信息交流

辅导员一定要深入到班级和学生当中,如通过走访课堂、宿舍,参与班级活动,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展倾向和趋势;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要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树立起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使学生遇到问题或困难能够主动向辅导员求助,这样,辅导员可以及时发现不良苗头,在预防大学生危机事件中变得主动而有把握。此外,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学生的信息.如在班级QQ群聊天、参与讨论,了解学生平时感兴趣的话题内容,经常上学校BBS各个版面如讨论活跃区、涉及时政和社会问题及校园生活主题的版面、论坛,全面掌握学生关心的问题和思想动态。

与此同时,辅导员还应与学生家长进行密切的联系和交流,采取共同引导、教育的合作方式,帮助学生度过困难或者困惑时期,使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三、危机教育能力

“危机是教育的一个契机”。许多国家或地区对危机教育非常重视,比如在美国,大学生危机意识的培养和教育贯穿于大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在日本,危机教育更是从学生上小学后就开始进行。然而,我国对危机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长期以来危机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危机意识淡薄,对危机的心理准备、相关知识储备、能力训练几近于零。一旦危机突如其来,很难在第一时间直面应对。

因此,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危机教育能力,培养学生危机意识、防范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教育大学生在危机来临时保持清醒,保持理性,从容应对。

(一)掌握大学生危机事件相关常识

辅导员应具有掌握危机相关理论的能力,了解什么是危机,危机的相关理论,大学生危机事件有哪些类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危机有哪些特性,危机的预防与应对等。只有具备了危机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普及、有效的危机教育。

(二)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理解生活的真谛,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辅导员应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能,结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生命的珍惜和尊重。

(三)教会大学生掌握应对危机的能力

辅导员应对大学生开展危机应对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有关危机的应对措施,掌握自我保护方法,增强危机应对能力。而应对危机、保护生命,非常重要且有效的办法是自救和互救。首先,当危机来临时,要保持冷静,采取及时有效的办法进行自救。如在发生火灾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过滤毒烟,或用浸泡过的棉被或毛毯、棉大衣盖在身上,确定逃生路线后将身体贴近地面匍匐或弯腰前进离开火场,如果无法冲出大火,可以到阳台或窗口等待救援,切勿采取跳楼逃生的方式。其次,教学生掌握互救的能力。在遇到危险时,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救助,共同克服困难,渡过危机。如多关心学习压力大的同学;多提醒同学注意安全;如果发现同学有心理问题,应给以开解和鼓励等。

(四)运用多种方式手段开展危机教育

第4篇: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指导思想;内容;策略

我国大陆地区教育界直到2000年前后才开始关注生命教育,而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一个体系则从未充分发展。因此,提升大学生命教育,构筑较为科学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

生命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关系个人生命生活质量的大事,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教育工程。

1. 在“三观”定型的大学阶段进行必要的生命教育将使学生受益一生

当代社会环境发展变化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模糊和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危险因素也影响着大学生身心健康。因此,高等教育中知识教育和人的教育——生命教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迫切需要进行生命教育,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驾护航。

2.生命教育必须由学校主导,整合家庭、社会等多个合力共同推动

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社会各个环境融为一体、方方面面共同参与的综合教育。一方面,高校既要通过显性课程来传授知识,又要适时地运用身边的隐性课程来教育学生,使他们形成对于生命的切身体悟。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专题活动以及课外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生命的存在和活力,感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将视野扩展到家庭、社区甚至是整个社会。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一些社会事件,认识人类发展历程和社会现状,形成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的宽阔胸怀,加深对生命的理解。

3.结合学科教学、道德教育、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多渠道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手段多种多样,某种意义上,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可以被看成是德育的一部分。而生命教育又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它是从哲学层面开展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属于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德育中很多特殊问题的解决要依赖于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中涉及到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又要通过生命教育来实现。体育在保障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对培养他们的规范行为、健康心理、健全人格都具极大的意义。几者在教育人的最终目标上是一致的。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积极生活态度,成为一个自信、快乐的人,能够学会简单、安静的生活,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1.培育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要让学生深刻地了解生命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尊重、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懂得自己人生的价值所在。只有对生命有一个深层次的认知,对自我和他人的生命抱持珍惜和尊重的态度,才会懂得关注生命、欣赏生命、从而成全生命。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却常常被人忽视。

2.解析生命价值

人为什么要活着,为谁而活,这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现在许多大学生碌碌无为,无所事事,就是不知道生命价值之所在。知道人生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要去做是极为关键的,这也是让学生对生命充满期待的根本保障。当前的高等教育十分强调目标性,培养出来的人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却缺少了“人之为人”的教育,缺少了对生命尊严的认识、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生命价值教育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所在,从而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肯定自我,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尤为重要。

3. 应对生活挫折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遇到挫折和失败。这一点可能每一位大学生都懂。但是教育欠缺的恰恰正是对生活挫折如何应对的能力培养,学生难以学会有效的自我教育与调节,心理问题得不得及时解决时,往往会采取极端的方式了断。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辨证法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是自然法则。对于挫折,只有从容面对,才会有峰回路转的时机。要教会学生用法律和合适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习如何应对精神创伤的危机干预方法,提高建设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要教会学生一些摆脱困境的方法,甩掉恶劣心情的措施,如:多运动,全身心投入学习等,特别是要学会找人倾诉。也可带领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进行生命体验。如:对病人或生活困难的人的换位思考体验,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阅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

4.担负生命责任

现在的一些网络游戏、动画片、影视剧中充斥着反向生命教育,是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产生误区。弗兰克认为,生命是一连串人终身必须回答的课题,人对于这些课题,必须加以抉择并负起责任,亦即生命最终表现为一种责任感。无论是对于生命意义的探求还是向生命目标的奋进过程,其根本上都是在生命责任感的驱动下进行的,活着就意味着责任和付出。生命教育站在教育的角度,必须用适当的方法唤醒这些大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让每个大学生明白其作为生命个体所应有的责任感,担起所应承担的责任,进而养成对对自己、他人、社会乃至人类及其他物种负责任的行为方式,最终在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中,成全生命,实现生命的和谐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1.转变教育理念

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要打破以培养政治人、社会人为目标的一元化价值观,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采用、教育效果的评价等环节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追求;二是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要从加强队伍建设、突出特色教育、拓展社会资源等方面出新招、实招、硬招,使生命教育深入人心,深入到教育与管理过程的每个环节。

2.整合教育资源

一是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这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将其列入教学计划, 做到定师资、定课时、定教材,并使生命教育课享受到与其他专业课程一样的优待。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在高校所有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最有可能也最有利于渗透生命教育,因而有着其他教育管理活动不可比拟的优势。三是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美育、专业课等多种学科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科综合教育的合力优势,实现多种学科教育的有机统一。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生命教育的贯彻与实施最终依赖教师来完成,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和关爱,缺乏教育和感化,就可能会造成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因此,加大对相关教师的生命教育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的生命意识、人文素养和育人能力, 以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4.彰显人文关怀

高校管理当以学生为本、应当人性化,必须彰显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制度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不要在制度上要求太死,而要以思想教育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让要学生感到在学校这也不能,那也不许,生活枯燥乏味,动不动就挨批评、受处分。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生活没意义。教师,特别是辅导员老师要从生活上多关心学生,将生命关怀的意识融合在课堂、班级、校园文化中,当学生有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感到家庭般的温暖。

5.开展生命体验

第5篇: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范文

[关键词]教育德育生命教育心理教育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应当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丰富心灵,坚定信念。在新的形势下政治课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应努力追求一种充满生命体验、感悟生命意义的教学新境界。

一、生命教育:现代教育不可遗漏的一环

生命教育就是指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间,然而现实教育却不知不觉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遮蔽了塑造人心灵的真谛:对纯粹知识的追求、对实用技术的向往。其结果是使本来应当促进学生生命完善和人性丰富的教育,变成了压抑学生个性、禁锢学生精神世界的机械训练。教育界在近几年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全新的教育理念,针对中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现象,在学校中开展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急需拓宽。生命教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而应该成为全民教育、全社会教育。

请关注几则案例:

《华西都市报》11月12日报道:今年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王豪,4个月找不到工作,觉得对不起父母,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于11月6日在四川老家自杀身亡。

“敬爱的父母:您们好!我十分感谢12年来对我的养育,可是学习压力太大了,我只有一死,因为作业太多。”一名年仅12岁的女学生恬恬在留下这样一份遗书后,自缢身亡。

什么让孩子不想活?有专家分析,造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负担重、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及感情问题。

从这些中小学生自杀事件折射出一个问题——独生子女教育真令人担忧。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家庭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是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太高,制订的目标不切实际。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就轻则喝斥,重则打骂,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第二,家长过度娇惯孩子。这是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依赖性的主要根源。家庭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情感脆弱,承受能力差,这种孩子特别容易两极分化,或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或过度自卑。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现实打击,就会以自杀、自残、报复等过激行为进行自我否定。

第三,家长与孩子缺乏交流。一些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孩子有心里话从不敢向家长诉说,家长也无从知晓孩子心里想什么,需求什么;

第四,家长对孩子缺乏赏识。看见的只是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话语常带讥讽,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第五,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产品,孩子既不敢怒又不敢言,个性压抑心理产生畸变。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以身作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试着化解内心的压力。父母要培养孩子树立自强的意识。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学会赏识孩子,使他们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

二、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重要的实施者,也应引起反思

一是学校、教师应转变育人观念,因材施教。并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法。要正确看待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能把分数看得过重,我们培养孩子的不仅仅是成才,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适应社会、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二是要加快学校心理教师的培养。目前许多学校大都无心理教师,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只是迫于形势,装点一下门面。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低龄化问题严重。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命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所以学校不但要配备心理教师,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的结合。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非专门渠道就是在各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是加强对学生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由于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造成一些学生对生命漠视;所以在中小学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应首先致力于人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找到真我,而且要帮助他们发展潜能,实现自我。

四是加强责任心的教育。生命来之不易且只有一次,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让孩子们懂得生命不只属于自己,更属于家庭、社会。培养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成为教育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成长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的人。

五是加强挫折教育。教育给了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知识、能力,教育营造了尊重生命的氛围,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明确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经历许多困难和失败。不能一遇到困难和失败就悲观失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教育孩子要“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以自然地心态应对竞争,参与生活。

六是要进行人与自然环境的教育。让学生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及大自然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以宏观的视野去认识人类存在的意义,关心人类面临的危机,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第6篇: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范文

1.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即保存生命的教育。生存是生命的底线,只有生命的存在,人才可能通过努力和发展展现生命的全部价值和意义。所以,如何保存生命是生命教育的首要内容。生存教育先要使学生认识生命,教会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在遇到雷雨、火灾、溺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应当学会自救或他救,还要学会如何生存,掌握生存的基本技能。此外,生存教育应教给受教育者有关身心健康的科学知识以及维护其健康的方法和技能;还应该包括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生命来之不易和成长的艰辛,学会感恩,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进而爱护及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2.生命价值教育

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价值。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知道人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生命的价值在于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则包括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中,人的生命则通过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体现出现。这些在高中的政治课本都有所陈述。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则要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在生命价值的教育中,要教育学生如何去实现其人生价值。生命价值的教育就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其对自身的意义,从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在人生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有其意义,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处于逆境,都要学会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3.死亡教育

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有生就必须有死。死亡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回避的。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人传统上比较避讳这个问题。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单一性。死亡表明了生命的有限,提示了生命的宝贵,从而告诉人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因为生命一失不复返。死亡终结了生命,在死亡面前,人类应该坦然面对,正视死亡。就像塞涅卡在《对话•论幸福生活》中所说的:“要当这不可避免的时刻到来的时候能够坦然离去是件伟大的事情,一个人必须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学到手。一个人没有死的意愿就没有生的意志;因为只有在死的条件下我们才能够得到生。”所以,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中,应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死亡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死亡教育,让他们明白死亡对亲人、朋友的影响,从而在人生的过程面对各种与死亡相关的情况时有所准备。

4.敬畏生命

以上三个部分是生命教育中为人们所熟知的。生命教育还应该包括敬畏生命教育,敬畏生命,不只是敬畏人类生命,同时也包括敬畏一切生命。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其学会敬畏生命。如果学生敬畏生命,就不会进行自我伤害。敬畏生命,在一切生命面前都会觉得生命的伟大与可贵,这样人们就会更加珍惜生命、爱惜生命,让生命过得有价值。以上四个方面是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开展生命教育就要围绕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民办高校,学生更加活跃,学生来源多元化,这要求民办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生命教育。广东培正学院在生命教育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二、民办高校加强生命教育措施

1.开发校本教材

生命教育在国外早已经成为一门课程,我国应把生命教育作为德育的内容穿插于德育的过程中。广东培正学院在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上进行了创新,他们在开发校本教材方面通过开设心理课程、编写案例来进行生命教育。在校本教材方面,广东培正学院从2013年9月试行对所有大一学生开设《心理工作坊》这一门公共选修课。《心理工作坊》的主题有:自信心提升、人际沟通、情绪管理、恋爱关系指导、生命教育、学习管理。在课程的六个模块中,生命教育就是其中一个模块。2013年春季学期时,《心理工作坊》第一次作为学校的课程进入课堂。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及总结,从2013级起,《心理工作坊》列入广东培正学院培养方案正式作为公共选修课。《心理工作坊》分为《心理工作坊》I、《心理工作坊》II。第一学期上《心理工作坊》I,第二学期上《心理工作坊》Ⅱ,每个学期0.5学分,共1学分。《心理工作坊》I分为团队建立与互助、时间管理、远离网瘾、挫折应对、感恩教育、学业管理。《心理工作坊》II的内容自信心提升、人际沟通、情绪管理、恋爱关系指导、生命教育、学习管理。从中可以看出,课程名虽是《心理工作坊》,但每个学期所开设的内容都有生命教育,其中还有一个专门的主题是进行生命教育。《心理工作坊》是作为公共选修课程开设的,2013级的学生都选了这一门课程。通过教学,使生命教育走进课堂。在开发校本教材方面,广东培正学院学生处还编了《广东培正学院学生工作典型案例汇编》,里面涉及到学生工作中遇到的种种情况,主要围绕纪律与安全方面,更多的是涉及到安全方面,有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意外事件的处理等。这些案件是发生在本校在校学生的,学生工作者以案例为教材,有丰富实在的资源开展生命教育。必要的时候,还与有关单位进行合作,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生命教育首先要做的是教会生存。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就要教会学会生存,在面对灾害时能进行自救、他救。2013年11月28日,广东培正学院就邀请了广州市花都区公安分局防火科领导到校授课,讲授消防安全知识。

2.建设感恩型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隐性的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在一个感恩型文化的校园里,会很好地教育学生感谢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生命教育,不像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那样,可以通过技能考核来证明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技能。生命教育的效果要从学生的行为、价值理念上体现出来,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将会深刻地影响到学生的价值理念。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学生的行为、思想得以养成。校园文化是一种外在的因素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外因影响内因。在开展生命教育上,高校可以通过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来感染学生。广东培正学院作为一所民办高校,学生的思维活跃、好动性强,这对于开展学生第二课堂非常有利。在这方面,广东培正学院通过塑造感恩校园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2011年广东培正学院开始了“感动培正”十大人物的评选,通过深入挖掘学生身边的感人事迹来感染、教育学生。此后,每年度都进行一次感动培正人物的评选。另外,还通过其他形式来营建感恩文化。比如,邀请残疾自强艺术团到学校进行表演,让学生感受到自强不息的精神,珍惜生命。在营造感恩文化的校园氛围上,广东培正学院充分发挥了班会这个阵地。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是在辅导员、班主任的参与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班会可以说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进行生命教育,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这个阵地,每个学期各班召开的班会很多,但是安全、诚信、感恩这几个主题是每个学期必须要开展的。其他方面的主题,各班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灵活调整。在建设感恩校园文化方面,广东培正学院通过网络、广播台、宣传栏等进行宣传,宣传安全、感恩等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

3.重视学生心理引导

第7篇: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范文

关键词: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生命教育;根基

hanksgiving education and frustration education: life education’ two fundamental bases

当代中国的教育正在进行着深刻的转型,这既是学校教育实现重新定位、自我更新的机遇,同时也给学校教育提出了重大的挑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对个体生命的重视。在目前的教育领域,无论是理论派还是实践派都意识到“生命”应该成为教育的原点,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人性化的事业,它应当引导青少年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了解生活,丰富心灵,培育灵性,养成高尚的道德和坚定的信仰[1]。生命教育是指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性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2]。而要想对青少年实施有力又有效的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是两大根基。当前青少年无视父母的养育之恩,亲子冲突增加,严重时甚至出现杀害父母的恶性典型事件,同时当代青少年耐挫力整体下降,受挫后不敢正视挫折,消极逃避,甚至走上极端,突出的表现为自杀[3]。因此,要想做好生命教育,首先或者同时要实施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应对挫折带来的负向情绪,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迫切性及其意义

当代教育中存在的普遍危机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以道德为核心的精神生活能力培养的丧失[4]。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而强调以人为本,要求不能将学生当成灌装知识的“容器”,而要关注生命个体。因此,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5]。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其目的是关注学生主体的发展,关注人性的发展及其生命的生成和完善。在全民共创和谐社会的今天,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及其存在意义是德育的首要使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性化,主张发展人性和追求自我实现,主张人类具有自我实现的性向、潜能和倾向性,认为人是主动的、成长的、追求有价值目标的、有其积极生命和生存态度的。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在大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加强生命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改革的焦点和普遍趋势,例如美国的品格教育、迎向生命挑战的教育、情绪教育,日本的寒冷教育、北欧国家的孤独教育等,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思潮。在英国,国家认识到生命教育在促进学生灵性、道德、社会及文化的发展,并为学生从事未来成人生活经验、责任和机会做好准备中的重要作用,出台相关政策来干预,较好地运用了行政法制的力量来推行生命教育。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随着科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出现西方国家历史发展出现过的“人和自然的疏离、和社会的疏离和人自身的疏离”的困境,及青少年在社会发展急速、价值取向多元、人生选择多样、生活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生命出现的脆弱感和无助感,引导青少年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已经成为我国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尽管近几年生命教育已开始进入我国中小学校园,但严格意义上的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我国只是刚刚起步[6]。在推行和发展动力上是源于教师和学术机构的自发努力,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在我国应试教育还有市场、素质教育还未转轨的条件下,尤其是在我国发生5・12四川汶川大地震这种突如其来的致命灾难时,如何推动生命教育进校园、进课堂,仅靠一地或一校的努力或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应承担起责任,重视生命教育,加强对生命教育的政策干预,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

二、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的缺失及其重要性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手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关怀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人性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7]。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久以前就具有感恩教育的元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古代二十四孝”、“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流传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各样的思潮传入中国,新的思想领域显得无序而混乱。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只注重空洞的说教。媒体上有关缺少感恩心和加强感恩教育的事例越来越多,严重的甚至杀父弑母,引起很多人的担忧与关注。我们每一个人都获得过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应该时刻感谢这些帮助你的人。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没有父母养育、师长教诲、国家爱护及大众助益,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一个知道感谢别人恩情的人,才会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真谛。在缺乏感恩的青年一代,加强感恩教育尤为重要。

挫折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有意识地防范挫折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挫折面前适时地调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建立和固化良好的心理品质,能乐观、坦然地面对自身遭遇的挫折,从而为目标和愿望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8]。随着我国对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关注的不断升温,挫折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不同层次、不同规格、具有迎接竞争和挑战等良好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校生作为未来人才的“储备军”,不仅要求他们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状况却不容乐观。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我国青少年学生,面临着求学或就业、选择人生道路和恋爱婚姻等人生的重大课题,随着心理、生理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增强,许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变革而感到恐慌和焦虑,进而产生种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甚或做出一些偏激行为,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国心理学会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表明,约有1/4的在校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经不起挫折,稍遇挫折就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严重者离家、离校出走,甚至走向自我毁灭的人生绝路――自杀。近几年来,国内有关机构对青少年健康状况所做的多项研究的结果也表明,有10%至30%的青少年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健康问题,并且这个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9]。学生心理素质低,抗挫折力差,道德意志力薄弱,不仅严重危害其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也使学校的道德教育举步维艰。我们必须正视这一客观现实,充分认识挫折教育缺乏的严重性和有效实施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三、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的两大根基

当代青少年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溺爱,加之感恩教育的缺乏,当遇到挫折和不顺时,很多人回到家之后在父母面前发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甚至与父母发生冲突,导致亲子关系不和,极大地影响了生命教育的进程。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的关键时刻,感恩的缺失体现了社会发展中的负面因素,也说明作为最基础层面的社会道德出现了问题,折射出社会发展中一些人为了追求个体的幸福、享乐和私利而违背自己的道德良知,对于曾经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不去感恩。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得挫折和失败成为青少年习以为常的生活事件,在社会化发展过程中,挫折成了青少年不可完全避免的、必须正确认真面对的一种情景,以其尖锐的形态促使人们检讨对导致挫折认识的错误,迫使主体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我国正处于科技迅速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时代,然而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物欲横流、道德沦丧而导致的生命意义感缺失对青少年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当他们在面对瞬息万变而又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时,不少青少年逐渐丧失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并产生了孤独无助甚至是厌世的念头。如果青少年能够接受更多的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那么当他们因挫折而欲轻生厌世甚至想以结束别人的生命来满足一己私愤的时候,可以想想生养自己的父母及国家,积极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或许就可以打消这些模式生命极端自私的念头。因此,生命教育固然很重要,但必须要附以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方能显出其成效。

现在我国一些学校已经开展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以及生命教育,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把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以及生命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新扩展。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素质教育就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感恩教育就在于培养被教育者以感恩的意识,使其懂得感激那些曾经有恩于己的人或物,并进而做出回报。素质教育强调了被教育者本身的素质,是内在的;而感恩教育则重在被教育者对所受恩惠的回应,是外在的。两者既有区别,也有相似之处,即它们都立足于对个体意识的重视,着力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从而营造有序、和谐的社会。挫折教育内容的开设,学生抗挫折、耐磨难教育的实践,能够增强学生抗挫折的意识,使他们在充分认识挫折的必然性、普遍性和两重性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如何应对挫折和战胜挫折,形成良好的道德、个性和心理品质。而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的成效直接会作为生命教育的潜在铺垫。生命教育无处不在,在教学中建立更加开放的课堂,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力再到开发非智力因素直到认知、情感、技能的协同达成是中国教学目标改革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这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力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有效遏制行为越轨、违法犯罪等现象的发生,而且还可以使父母感觉到养育子女带来的心理上的温暖和满足,使教师感受到以德换德的成就感,使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

一个对周围的人和世界心存感恩的人,一个能够经受住多种挫折和失败考验的人,会格外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而只有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都学会感恩,每个人都能够化挫折为动力,这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美好,才能够培养出青少年独立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3.

[2]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8.

[3]阴乃应.论大学生的挫折心理与挫折教育[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0(4): 52-54.

[4]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1-6.

[5]王北生,赵红云.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2),16-19.

[6]雷静,谢光勇.近十年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5(5):92-94.

[7]张建平.感恩教育:一种回归生活的德育实践[J].青年教师,2006(6):28.

[8]周国光.论挫折及其教育[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11-17.

第8篇: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校体育教学;渗透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089

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关于生命安全的知识,生命安全教育主要是学校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学生了解生命安全,并对生命安全进行关注,做到敬爱和关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观。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中高学历和高知识层次的人群,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中进行生命教育,使高校学生了解并重视生命安全问题,关系高校人才能否为社会高校服务的问题。高校体育课作为学生基础课程之一,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体育课的特点决定了其易与生命教育相结合,在体育课中适当地渗透生命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提高其防御危机的能力。

1人类从事体育的最初动力即生命安全

在马斯洛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求按层次划分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和自然的残酷,再加之种族之间的斗争,人们在迁徙和跑跳攀越中强健自己的体魄和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来保卫和延续自己的生命。这说明体育运动起源于人的原始诉求。

在体育课中教师主要是教给学生运动的理论和运动技巧,通过日常的锻炼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使学生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自主锻炼意识。这就使得体育课程具有渗透生命教育的机会和优势。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和体育技巧的讲授时可以适当渗透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在习得体育知识的同时受到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强身健体的技巧,还能树立生命安全意识。

2生命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21生命教育关系个人的安全、家庭的幸福及民族的繁荣与国家的富强

生命教育对于个人而言,能使个人认识并重视个人的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并保护个人的安全,是保持人的健康的基础。对于家庭来说,家庭的稳定关系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也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每个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希望和未来,孩子的安全关系整个家庭的幸福,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青年大学生,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当代大学生投身建设。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其投身社会建设的基础。只有让学生自己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并投身国家的建设之中。

22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与很好地适应社会

大学阶段对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有重要影响,是其形成的重要时期,并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所以,应该在大学阶段注入生命教育,在这一阶段学生也能对生命问题进行客观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发展,大学生们接受的信息渠道增多且信息量大,其所接触的信息也呈多元化的特点,再加之大学生没有多少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且其信息的分辨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对其生活甚至安全造成影响。再加之社会的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学生们的心理压力增大,有些学生容易走极端,这对学生的生命问题造成影响。高校体育课在锻炼学生的意志方面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在体育课中灌输生命教育的内容,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与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3生命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31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运动内容对学生渗透不同的生命教育

在高校中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要根据不同的运动内容来进行不同的生命教育。首先校教给学生自我保护的技能。例如在教学生练习武术或太极拳的时候,可以教学生一些易于掌握的男女防身术;在给学生上篮球课的时候除了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篮球规则及对抗技巧外还要教学生在打篮球的时候如何保护自己,防止受到伤害;在体操课程中,除了要让学生知道体操的基本动作还要让学生知道在身体失去平衡时应滚动圆滑的落地,防止身体与地面的正面冲击,对身体造成伤害等;在给学生传授田径技能时,在让学生学会最基本的起跑、跳等技能后还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田径姿势,减少不规范的运动对自己的伤害。其次还要丰富学生们的体育运动项目,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如将滑雪、攀岩等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运动项目搬到高校体育课中,这些运动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平衡能力和攀爬能力,让学生在增长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日常应对问题的能力。最后,在体育课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危险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比如教师在讲某一运动项目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此运动容易发生的意外以及遇到意外的应对情况,让学生知道任何一种运动都是不安全的,都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32在体育课堂游戏中对生命教育进行渗透

体育课中的课堂游戏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设置的,在游戏的过程中还能帮助学生预热身体,为其在体育课中打下基础。因此,在体育的课堂游戏中可以对生命教育进行渗透,通过课堂小游戏来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及紧急避险能力。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快走比赛,锻炼学生走的能力;可以通过设置两人互抓或常玩的丢手绢来锻炼学生跑的能力;组织扔沙包来锻炼学生的投掷能力,并练习投掷的准度和远度等。还可以找一些有难度且与日常生活非常贴近的游戏,锻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和脱险能力。总之在体育课的课堂游戏中不仅要让学生锻炼最基本的体育技能,还要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生命知识,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33结合体育课本来进行生命教育

高校体育课包括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两部分,虽然理论课程占比较小,但也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来进行生命教育。在体育理论教学中,要注意体育发展史、体育的目的与体育精神等与生命教育进行结合。比如,在讲解体育发展史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体育发展之初就是因为原始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人们为躲避自然灾害和种族间的争斗等而不断地强身健体,所以,体育的出现就源于人们的生存。在对体育的目的和精神进行讲解时,要让学生理解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很需要耐心、毅力和自制力等,这些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用到的,所以进行体育锻炼还能增强人们的生活能力,并在锻炼的时候能让人有健康的心态,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体育理论课程讲解的过程中,老师要对某一意外进行细致的剖析,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发生的过程以及造成的结果,使学生充分了解意外所带来的伤害,以此来对学生形成警醒作用,端正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习惯,对于危险的运动要主动地规避,让体育真正成为健康、安全的活动。总之,在体育理论课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体育,还能要学生规避各种风险,最后达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效果,使学生都能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安永志体育教学设计的理念、原理及技能、技巧――评《中学体育教学设计》[J].当代教育科学,2015(20)

第9篇: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范文

【关键词】 辅导员;大学生;生命教育;作用;途径

近年来,在大学校园出现恶性伤人、自伤事件,一个个生命逝去,我们感叹:当今教育出了什么问题?现在的大学生究竟怎么了?现在,高校必须面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必须重视生命教育课程开展,让大学生珍惜生命的价值,树立健康积极的生命态度。生命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生命观,以博大的胸怀去实现个体生命价值、为社会创造幸福。

一、当代大学生对待生命的心理状态

现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在不断获取各方面信息,同时培养技能提供广阔的平台,同时带来一些消极因素冲击他们的行为和道德观念,使其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不平衡,使其学生在思想上存在困惑,心理上感到迷茫和脆弱,行为上表现失控等现象。

1、对他人生命的伤害

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公寓6栋317室发现了尸体。宿舍里的4个储物柜内分别藏匿着4具男尸!而这场悲剧的制造者竟是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广西籍学生、4名被害人的同学马加爵。2005年19日首钢工学院学生赵荣与他人争抢女友发生争斗,将17岁刘某乱刀扎死。2013年“复旦投毒案”开庭审理。被告人林森浩涉嫌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悲剧上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2、对自然生命的漠视

据报道,复旦大学研究生张某在半年内以帮忙收养小猫为由,从学校同学手中骗取小猫数十只,施虐后丢弃任小猫自生自灭。这种残忍的虐猫行为在网上披露后引起网友激烈的质疑和谴责,张在自白中解释“虐猫是自己愤恨时的一种发泄渠道”。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曾引起众多的舆论反思,作为大学生怎能如此恶劣对待自然生命?

3、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缺乏精神家园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提高,人们热衷追求对生活物质享受。部分现代人沉迷世俗生活,导致人际淡漠,从而使大学生信仰和道德存在危机。完善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部分大学生片面追求物质忽视精神追求。还有部分大学生进入高校后,没有目标和方向,虚度大学时光,这是对生命的浪费。

二、辅导员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生命教育逐渐高校教育机构关注,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直接教育者,辅导员将如何引导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正如有学者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在于帮助生命正常发展。”“以人为本”教育而言,一是应该把生命教育视为全人格教育,辅导员在大学生教育中应该重视他们人格发展和完善,应该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并对让学生引起对生命的重视;二是生命教育是各门学科共同参与的全方位教育。其中包括对科学、德育、人文、体育等诸多方面课程的熏陶。因此,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生命教育则是高校辅导员及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

2、健全大学生人格

辅导员要重点关注并及时跟踪特殊学生的情况,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中存在道德认识不足、道德实践匮乏。通过对其生命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自我评估,避免不切实际的过高或过低评价;帮助他们完善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在外部环境和自我身心不断变化过程中,保持愉快的心理心境,表现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力;帮助他们消除各方面压力,如:学业压力、择业压力、生活压力、情感烦恼、人际关系困惑诸多方面带来不良情绪,帮助他们学会面对社会上各种压力和矛盾面前应对自如,避免心理上的失衡,导致行为的过激。

3、提升大学生生命质量

某个大学生如果因为家庭、学校、社会等某方面的因素,表现出痛苦、委屈、自卑、失望、孤独、无助的情绪表现,折射出该大学生生命质量就很差。他没有自残、自杀,他的生命状态只能算是活着。关注的重点学生,作为辅导员老师应该定期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全面各方面了解学生思想状态,与任课老师交流了解学习状态。通过生命教育,乐观、快乐应该成为我们大学生的主要精神状态,引导当代大学生乐观面对人生的挑战。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创造、实现和评估。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情况,认为大学生命教育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珍重生命的教育

生命教育必须使大学生懂得生命的权力性和神圣性对大自然的一切生命持敬畏的态度。生命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存在和延续。人类必须敬畏生命懂得其他生命的意志并与之休戚与共。一个个鲜活的、具体的、完整的、丰富的生命是教育最基本的出发点。每个生命都相互依存,但又相互关联,应该相互爱惜,教育学生应该把个人生命融入到为人类的光明未来奋斗的事业中去。

2、生命价值的教育

人具有双重生命特性。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是肉体的生命,是大自然给予的。这可以称之为“第一生命”。基于物种生命所形成的“自我”、“超我”具有支配本能的能力,这可以称之为“第二生命”,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高校的生命价值教育,必须对生命的价值作现实的解析:学会挑战苦难,磨练生命的意志,生命才会有价值。最后,个体生命的存在客观上影响着社会和他人,这种影响是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指标。

3、生命安全的教育

作为学生成长的灵魂导师,人生成长的引导者,学校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上的吸收,更要关心学生精神上的健康发展,并防止任何伤害生命的行为发生,教会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生命本领。应培养大学生生命安全防范意识,让他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及他人生命,同时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现已成当代教育的当务之急。

四、高校开展生命教育主要途径

现如今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始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人性化教育培养,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积极向上的学术,科研,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应把生命教育与关心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结合,展现出国家教育机构对大学生生命的珍视和关爱。

1、教育学生学会珍惜生命

生命存在是社会活动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没有生命什么都是空谈。西方国家强调人生命意义,非常重视人类生存权利,都把人的基本权利放在至高重要地位。生命在人价值体系中应该处于最高地位,只有珍惜生命,才会成就自己。

2、教育学生正确面对生命中的挫折

辅导员在学生遇到挫折和困境时应积极为学生排解困惑,引导学生面对困难,帮助学生树立解决困难的能力。并教育学生树立积极面对人生中的困境,遇事积极方向思考,同时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在挫折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知足常乐的心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困难挫折,不断调整自身耐挫力,生命才会更加坚强。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识需求紧迫期,充满抱负志向,容易产生自我为中心,如果自身实际能力和成就脱节,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过大,很容易自我否定,并产生心理上的失望和自卑,同时导致适应社会困难。在大学生教育工作中辅导员需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评价,让每位学生能够明确自身优势和不足,培养大学生自信、自尊、自爱的心境。

4、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人际冲突是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到迷茫困惑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在学校不能与同学积极有效沟通,不能很快融入集体生活中,很容易产生学生交往的心理疾病,影响生命潜能的发挥。大学生生命价值实现离不开良好的学生人际关系,大学生学会沟通是大学生重要课程。因此,教育学生如何正确的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应是辅导员教育的必要内容。

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任重而道远,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积极主动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教育学生的各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良好的人生观、有意义的价值观;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和思想,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尽出自己的责任。只有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才能使我们的大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参考文献】

[1] 生命教育:繁茂大学生生命绿洲.中国教育报,2005.06.21.

[2] 燕国材.值得倡导与实践的生命教育[J].中学教育,2003.8.

[3] 赵立军,乔丙武. 高校生命教育刍议.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3.

[4] 邓涛.教育视域里的生命教育[J].教书育人, 2002.8.

[5] 文雪.论生命与教育[J].教育导刊, 2005.5.

[6] 陈丹军.关注生命教育[J].湖南教育, 2003.16.

[7] 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 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