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工业化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rough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design and building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factory, improves the construction service company's living environment. The management mode should also change, and labor management should tend to be information and closed circuit, labor training should be elite. With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gradually clear, the construction labor mobility is reduced, the occupation training channels increases, and cooperating with the government'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sense of belonging of employees of labor service is gradually strengthened.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service enterprises to increase technical personnel reserves, strengthen cohesion, create enterprise brand, and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P键词: 建筑工业化;建筑劳务企业;劳务用工
Key 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construction service enterprises;labor employment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023-03
0 引言
我国建筑业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国民经济做出突出贡献,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生产方式粗放、能耗高等方面的问题。建筑工业化是将建筑作为产品,采用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变建造房屋为制造房屋,达到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从而提高效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寿命,降低能耗,达到实现建筑生产现代化的综合目标[1]。建筑劳务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建筑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方面发挥作用。随着现代工业化和现代产业化组织,建筑工业化建设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集成和全过程各阶段的生产要素的系统集成,必将对传统的建筑劳务企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1 建筑工业化与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的区别
建筑工业化有别于传统的建筑全现场单件式生产的施工方式,新型建筑工业化采用成套集成生产技术,通过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安装装配化实现建筑产品节能、 环保、全寿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建筑生产方式[2]。由图1与图2对比可知,与传统的建筑生产方式相比,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有较大区别,对建筑劳务企业的要求也出现重大变化。
①建筑劳务用工专业化提升,作业环境改变。建筑工业化生产分工更加精细,标准化设计环节、部品构件生产环节、运输流通环节、现场安装环节等各个环节分工明确,各个环节建筑劳务用工工种专业化程度极大提高。与传统生产方式建筑劳务用工工作地点集中在施工现场相比,建筑工业化生产中建筑劳务用工将分布在部品构件预制生产工厂、部品运输流通环节、安装施工现场等不同作业环境。
②建筑劳务用工需掌握BIM技术实现建筑工业化生产高精度要求。传统技术记录和生产难免会产生错误和误差,无法满足建筑工业化构件生产及安装的精度需要,因此要求生产及技术人员能够利用BIM技术采集构件生产中的相关信息[1],并完整地展示给制造人员或者能够完整地导入技术其他系统,提高构件的设计精度和制造精度,得以保证实现构件生产的工厂化。
③建筑工业化施工安装装配化需要记录及采集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极大提高。传统的建筑生产由于采用现场生产,各受力构件可实现一次浇筑完成,对搭接的位置和顺序要求不高,可以实现及时错误修正,建筑生产的信息记录可以由人力记录完成。建筑工业化使得各构件分别预制,现场组装,在安装过程中对搭接位置和搭接顺序有极高要求。
在施工之前需要借助BIM技术实现模拟现场装配施工过程,优化安装流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案编制,记录构件安装时搭接顺序,搭接位置等关键数据,确保信息的完整和正确。优化安装方案实现加快生产进度、节约人工、提高效率和保护环境的工业化生产要求。
④建筑工业化生产资源再生环境友好。标准化构件生产回收再利用与传统建筑生产相比回收难度及成本降低,回收环节也作为建筑工业化生产的必要的一个环节,循环再利用,减少建筑垃圾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
总之,建筑工业化带来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建筑劳务企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必然对建筑劳务企业的企业经营环境、管理方式、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以及建筑劳务用工等各个方面带来重大影响。
2 建筑工业化对建筑劳务企业环境影响
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给建筑生产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建筑劳务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必将发生重大改变。建筑劳务企业现阶段主要定位为建筑总承包企业劳务分包方,建筑劳务企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建筑劳务投标过程中充斥着大量违法挂靠的劳务分包企业甚至是包工头[2]。这些企业经营管理大多只负责对建筑工人的临时组织管理,对现阶段施工现场作业为主的状况下尚可以完成劳务分包工作。尽管劳务分包制度已经发展多年,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资质挂靠现象屡禁不绝,劳务层层转包违法分包普遍存在。
建筑工I化不断发展,构件生产将逐步实现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违法挂靠劳务企业或者包工头将无法通过临时组织管理完成对精密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劳务用工组织,同时构件工厂化发展也意味着建筑构件生产的标准化,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参照普通工业化产品生产要求完善相关配套法规,逐步加强对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市场监管,杜绝违法转包分包,违法挂靠企业会被市场逐步淘汰。
3 建筑工业化对建筑劳务企业管理方式影响
随着建筑市场专业化分工逐渐清晰,建筑工业化不断推进,工程难度和规模的提高,建筑劳务企业市场的环境逐步改善,建筑劳务企业管理方式也必将迎来诸多改变。建筑工业化将使建筑劳务企业的管理从全部工地现场施工管理,逐步转变为构件预制工厂+物流运输+工地现场组装管理+运营维护管理+再生回收管理相结合。企业管理方式将出现以下变化:
①劳务用工管理信息化。建筑工业化使得建筑构件逐渐由工厂生产,现场安装工人比例大大减少。工厂化生产为各地监管部门及建筑劳务企业实行实名制管理、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等提供良好条件及基础。用工管理信息化这对于解决劳务纠纷、促进建筑工人培训、完善务工人员社会福利保障等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可以有效解决政府部门监管乏力,劳务企业门槛过低,劳务企业管理水平偏低,承担能力不足的问题。
②劳务用工管理闭路化。建筑工业化使得建筑产品生产趋同于普通工业产品生产。建筑劳务企业可以借鉴普通工业化产品生产工人的“闭路化”管理模式,包括入职的信息采集和培训、入职后的行动记录以及离职时手续办理三个环节。建筑劳务企业协同政府监管部门,在统一信息平台基础上对建筑劳务用工实现实名制精细化管理[3]。入职前实名制管理包括信息采集、签订合同、入场教育等方面内容,通过信息化建立个人电子档案、办理门禁出入卡实现;入职后可通过门禁信息设备记录劳务人员考勤等信息,减少劳资纠纷;离职手续包括签订退场承诺书、收回门禁卡、人员电子信息变更等方面内容,确保劳务工人劳动合同完美终结,形成完整 “闭路式”管理。
③劳务用工培养精英化。建筑工业化生产将极减少了工地现场的用工数量的同时提高了用工的质量要求。现有的粗放化培养模式将不能适应建筑劳务用工的要求,建筑劳务企业劳务用工培养定位将从现在的大众化,粗放化培养模式转变为精英化培养方式。建筑劳务企业逐步转变企业劳务用工数量优势为质量优势,以适应建筑工业化生产对劳务人员技术、职业素质的更高要求,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下,创新企业营销策略,树立企业品牌。
④劳务企业管理人员职业化。目前建筑劳务企业普遍规模小,还未形成现代化企业的管理运行机制,企业普遍处于“人治”的管理模式,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偏低。管理人员面临的劳务用工流动性过大,多为完成一个工程临时拼凑起来,相互信任及认同感极低[4]。建筑劳务企业管理实际上由一些大小包工头凝聚松散的临时组织,管理人员形同虚设,导致建筑劳务企业管理人员管理经验缺乏,本身流动性也较大,无法适应职业化需要。
建筑工业化工厂化生产,技术门槛的提高必然要求相应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包工头无法满足工业化生产管理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面临精英化的技术型劳务用工,主要负责工业化建筑部件品质监管及劳务组织管理,便于与劳务用工相互信任及认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管理水平,适应建筑工业化的管理职业化要求。
4 建筑工业化对建筑劳务用工影响
建筑劳务用工是建筑劳务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建筑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离不开现代化、素质高、技术精的建筑劳务用工队伍。建筑工业化必然改变目前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建筑工人队伍的现状,作为建筑劳务企业核心的建筑劳务用工也将发生以下变化:
①建筑劳务用工流动性降低。建筑劳务用工高流动性一直是建筑劳务企业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建筑工人流动性主要分为跨项目流动和跨工种流动。无论是由于福利待遇、生活环境、家庭等原因工程未竣工前而中途离开的跨项目流动,还是在跨项目工作过程中,从事一个工种作业的同时从事着其它工种作业的跨工种流动,劳务用工流动性大的主要原因是工地现场施工诸多因素制约,如施工周期长,施工环境及生活环境差,工种技术要求门槛不高,组织不完善等因素有关。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构件生产主要在预制工厂进行,现场只进行组装和部分现浇作业。构建工厂化生产使得建筑劳务用工不需要过于频繁更换作业场地,工作环境和居住地点相对固定。同时工地现场作业环境及生活环境将得到很大改善,便于劳务用工融入城市,更易产生对企业归属感。劳务用工跨项目流动意愿将大大降低。建筑工业化缩短建筑施工周期,技术要求提高的同时专业分工更加明确精细,建筑劳务用工流水作业,对从事的某一工序的技能要求更高,跨工种流动的可行性极大降低。
③建筑劳务用工培训提升渠道增多。由于现场作业技术监管难以实现实时全方位监控,使得建筑劳务用工技术门槛过低,建筑劳务企业以及建筑总承包企业由于建筑劳务用工流动性过大,为了追求高效益,并不舍得浪费更多的经济效益对施工一线技术岗位上的劳务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和岗位再教育。多数建筑劳务用工培训流于形式,甚至在“包工头”带领下直接跳过培训直接参加上岗操作[2]。建筑工业化使得建筑劳务用工流动性降低的同时也极大提高劳务用工的技术门槛,建筑劳务企业对劳务用工的培训必要性和迫切性使得建筑劳务用工的培训数量与质量必然显著提高。
建筑工业化背景下,政府相关部门、建筑劳务企业与建筑施工企业、各类高校及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都应担负起建筑劳务用工培训的职责,多层次全方位拓宽培训渠道,提升建筑劳务用工的职业素质:政府监管部门联合高等职业院校等培训机构开展基本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建筑劳务企业组织安全培训,企业文化培育以及岗位技术技能培训。培训有效开展将解决目前劳务用工职业素质过低,缺乏企业归属感的问题,满足新常态下对建筑产业工人的要求,促进建筑劳务企业技术结构升级。
③建筑劳务用工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劳务用工的社会保障一直是建筑劳务企业和劳务用工都比较关心的问题,为了能够完善社会的保障体系,各地各部门为了维护建筑劳务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规定施工企业必须申请就业工人的社会保险。施工总承包或者R党邪企业对于直接雇用的工人,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和按规定为其办理各种社保业务[5]。为提高劳务用工的社会保障水平,政府监管部门将施工劳动社会保险,强制工程服务企业、施工企业管理,保险覆盖率数据作为企业信誉等级评定标准。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仅建筑劳务企业甚至是劳务用工本人对缴纳社会保险积极性不高,导致建筑劳务用工社会保障水平过低。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建筑劳务用工从以前多个项目频繁短期流动的临时工,变为生产生活环境相对固定的产业化工人。建筑劳务用工的社会保障机制可以参照工业化大生产的企业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强制建筑劳务企业办理员工失业保险,使得员工被辞退后可以得到经济补偿,同时规范企业用人制度,进一步降低建筑劳务用工流动性,维护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2)政府相关部门与建筑劳务企业协同建立针对建筑劳务用工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筑劳务用工所从事的多为高危工作,因此政府及建筑劳务企业应在建筑劳务用工在建筑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发生意外风险做预判评估,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制定相应合理可行的救助政策,解决建筑劳务用工后顾之忧。
3)多方协同构建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政府、社会、企业各方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建筑劳务用工最基本生活保障,建筑劳务企业及总承包企业提供改善利措施,社会着重营造建筑劳务用工融入城市的各项福利环境,多方协同减轻建筑劳务用工生活压力。
4)构建完善的法律救助体系。建筑行业是高危行业,建筑劳务用工发生劳资纠纷或者不公正待遇的情况屡屡发生。建筑工业化发展使得建筑劳务用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必将不断增强,完善的法律救助体系可以使得建筑劳务用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杜绝不理性维权,及时化解矛盾,促进建筑劳务企业和谐发展。
④建筑劳务用工后续储备提高。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建筑劳务企业对建筑劳务用工进行人才储备,成为企业的客观和主观的需要。建筑劳务用工的流动性降低以及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善为建筑劳务企业进行人才储备提供客观的条件。
1)建筑生产构件化及工厂化使得人才储备成为可能。较低的流动性,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筑劳务企业在户口、住房、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为储备人才提供基本的条件,有利于解除储备人才后顾之忧,建筑劳务用工真正成为产业化工人,能够集中精力为企业作贡献。2)构件标准化生产有利于建筑劳务企业建立储备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并实施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系统来留住储备人才。标准化生产有别于现场施工,通过构建生产、组装流程细分及优化,建全企业生产标准,建立一个公平、有竞争力、与绩效挂钩的薪酬体系,公开、公平、公正的企业绩效评估真正调动储备人才工作积极性、为建筑劳务用工提供足够的职业晋升通道和空间,留住储备人才。
5 结语
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给建筑劳务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建筑劳务企业积极适应建筑工业化带来的有利的生存发展环境,从企业本身的管理方式入手,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和模式,着力从建筑劳务用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闭路化管理、建筑劳务用工的精英化培养方面积极探索,适应建筑工业化的新要求。在建筑劳务用工及其管理人员机构建设方面,不断推进管理人员职业化、建筑劳务用工产业化培养,提升企业人员的技术结构等级。保持人员结构基本稳定,降低建筑劳务用工流动性,多措并举拓宽培训渠道和方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企业员工的后顾之忧,加强建筑劳务用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加强建筑劳务用工的人员储备,创建企业品牌,提升建筑工业化生产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纪颖波,周晓茗等.BIM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2013(8):14-16.
[2]贾胥永鑫.建筑施工企业劳务分包制度体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4.
[3]阎西康,常璐平,兰天,等.建筑业劳务用工产业工人化途径调查研究[J].建筑经济,2015(12):9-12.
[4]周文涛.施工总承包企业与劳务分包企业运作机制建设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4.
[5]曲杰.社会保障体系下降低企业用工风险的基本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5):93-94.
[6]王吉飞.我国建筑劳务企业的现状及发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7-49.
[7]吴书安,闫志刚,高云.政府规范建筑劳务分包工程交易对策的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3(1):42-45.
一、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跟我们的建筑工业革命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制造业中的一个方面。工业革命对我们的整个制造业影响非常大,而我们建筑行业的制造实际上是建筑行业的制造业。
1.三次工业革命对制造业的推动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起)主要的推动是蒸汽动力的应用,并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对我们制造业的影响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起)主要的推动是电力应用、新交通工具、新通讯手段,将人类带入“电气化时代”。对我们制造业的影响是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形成大规模成批生产。
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50年代起)主要的推动是电子计算机、信息控制技术应用,将人类带入“信息化时代”。对我们制造业的影响是数字化、信息控制、走向大产量定制生产。
2.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制造业的其他主要影响
(1)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主要有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刚性生产系统转向可重构的柔性制造系统和工厂化生产转向社会化生产。
(2)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主要有生产制造陕速成型,新材料复合化、纳米化,以及生产系统数值化、信息化、智能化(柔性化制造)。
3.我国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十又提出了中国式新型工业化道路,其基本要求有四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4.现代建筑工业化
走新型工业化化道路,要符合以下四个特点:
高效率:工厂化、自动化、规模化(流水线)、信息化、多样化,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高质量:通过加工精度和质量提高来提升产品性能和耐久性;
高科技:依托技术创新,实现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高效益:通过规模化生产和资源高效利用,总体上降低单位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提高经济效益。
我们钢结构住宅要走工业化道路应该达到以上四个高,这是我们要极力解决的瓶颈。
二、现代建筑工业化建造的本质
1.几个落后的观念
观念一:工业化建造就是预制装配化
这个观念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水平,只是以机器代替人工而已,可能落后100-140年。以这个观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已经出现为工业化而装配化的费工费料的不良后果,特别是钢结构建筑,设计时按整体设计,施工单位坼分做成预制产品,然后再按照整体要求拼装,既费时又提高了成本,这不是我们工业化的要求,这样的工业化是落后的、是倒退的。
观念二:现在的钢结构建筑已是工业化建造
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期的水平,仅有部分结构构件和维护构件用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可能落后不少于50-80年。以这个观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已经形成建筑工业化与钢结构不相关的不良局面。
2.可能会误导的口号
(1)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即建筑部品化,两天建一层楼。只考虑安装,没有考虑房屋结构的特点(结构效率、安全、耐久等)使用要求。
(2)像造汽车一样建房子:即集成体系品牌化、生产工厂(流水线)化。房屋产品与汽车产品是有区别的,不可能一次造出几百万栋房子。
流水线生产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怎样才能做到流水线生产?它涉及到建筑工业化本质的问题。
3.现代建筑工业化的本质
技术水平定位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阶段的水平,具备两个特征:信息技术控制下的建造;从大规模成批生产走向打产量定制生产,即个性发展。
(1)技术要点:
应在大量定制生产条件下做到九个化。
①建筑设计个性化:
建筑、结构、制作联合调研,提出若干种既有可能形成体系建筑又能实现建筑设计个陛化的体系建筑方案。
②结构设计体系化:
提出若干种可以采用的最佳结构形式,并完成构件、节点等的相关参数的优化。
③各部尺寸模数化:
建筑、结构、水、暖、电等全专业协调的模数体系开发。
④结构设计体系化:
对不同的结构体系,提出标准化、系列化的结构部品体系,实现用最少种类的标准“积木”组建尽可能多的建筑形式。
⑤加工制作自动化:
在结构部品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最大效率利用现代信息控制技术的自动化流水生产线。
⑥配套部品商品化:
提出配套部品商业化的要求,建立部品信息网、物流网。
⑦现场安装装配化:
运到安装现场的建筑部品必须是集成化的,研发装配专用设备,实现装配工艺高效化、定型化和标准化。
⑧设计、建造、运行维护信息化:
基于BIM技术,建立全过程信息化平台。
⑨拆除废件资源化:
在设计、建造等环节中应考虑整个建筑拆除废件的资源化利用可能性。
着力做到以上九条,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所需要的对工业化的要求。
(2)技术特征:
菜单式订购、部品工业化生产、BIM施工组织管理、机械化装配、信息化全生命周期管理。
(3)工业化效果,体现在:
①建筑品位:美观、适用、坚固、耐久;
②生产力:大幅提高劳动效率;
③经济:降低成本和提高性价比;④社会效益:提升品质和安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三、钢结构住宅工业化建造的主要优势
1.已具有的基础
(1)已基本达到预制装配化建造。
(2)已具备建造智能化自动制造流水线的能力。
(3)已形成若干种符合建筑工业化制造特征的体系建筑,如:轻型工业厂房的轻钢门式刚架建筑,造价便宜,经济效益高;螺栓球节点网架结构体系建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备受推崇。
(4)已完成多种建筑部品的商业化生产,如:墙面、楼面、屋面等部品的商业化生产已有一定基础。
(S)已探索若干种体系建筑的工业化建造,如:框架结构体系。
所以钢结构的工业化建造已经具有一定基础。
2.具有的主要优势
从目前来看,钢结构建筑具有诸多优势,最适合建筑工业化建造:
(1)改革创新起点高;
(2)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陕;
(3)节能减排效果好;
(4)行业面貌变革广。
这些对我们钢结构行业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情况。四、钢结构住宅工业化建造当前存在的问题
1.对钢结构建筑工业化建造的实现蓝图不明确
(I)领导部门缺乏统一和有力的指导和组织;
(2)企业部门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有效的措施。
2.对建筑工业化建造需要全行业协同攻关无认识
(1)领导部门的激励政策偏向于制作企业;
(2)设计部门几乎未参与;
(3)制作施工企业各自为战。
3.对发展建筑工业化建造所推行的措施与其发展规律不相符
(1)没有按全行业系统工程的要求协同攻关;
(2)没有立足行业发展,让建筑师牵头组织不同专业人员协同攻关;
(3)不按自身发展规律,用行政命令或一股热情,必然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劳民伤财。
五、推进钢结构住宅工业化建造的若干建议
1.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应起领导和组织作用
(I)协会应该按照钢结构建筑工业化建造的发展规律,引领协会全体成员走正确的发展道路;
(2)协会应该指导建筑钢结构分会遴选合适人员,组织钢结构建筑工业化建造委员会,负责技术指导工作;
(3)协会应该与钢结构建筑工业化建造委员会一起制定钢结构建筑工业化建造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2.委员会应该在行业中对工业化建造的实现负技术责任
(1)组织并完成顶层设计,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实施计划;
(2)落实实施计划并进行指导和监督;
(3)选择若干个合适单位对实施计划的不同内容进行试点。
3.关于钢结构建筑工业化建造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建议
(1)目标:
钢结构建筑现代工业化建造水平符合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具体来说,要求实现信息技术控制下的建造,能从大规模成批生产向大产量定制生产转变。
(2)技术内容:
应体现现代化工业化本质的“九个化”,可以从钢结构多高层建筑开始(包括住宅、办公楼等等)。
2)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建筑工业化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关键字:建筑产业化,产业化基地,发展潜力
中图分类号:X799文献标识码: A
建筑产业化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建筑行业生存的根本。发展建筑产业化,对于倡导绿色安全施工,促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提高住宅功能质量和综合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国外建筑产业化发展状况
工业化住宅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在发达国家住宅建设中,己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日本为20%-25%,美国为31%,瑞典在60%以上,建筑产业化生产方式使建造人员减少89%,建造周期缩短70%。德国通过进一步提高工业化住宅的建造品质,使其住宅的使用寿命达一百年。
通过住宅工业化建造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德国、日本等实行工业化以后,提高劳动效率3-4倍,德国建筑业工人人均竣工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日本为110-120平方米,法国、美国在40-80平方米之间,而我国人均竣工建筑面积仅28平米左右。
2.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状况
截止2013年12月16日,我国共批准了40个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试点城市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为探索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发挥了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沈阳等省市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以及相应的鼓励政策,并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沈阳市,在2010年获批为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举全市之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把推进产业化发展作为加快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3.合肥市建筑产业化发展状况
199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建筑产业化。合肥市自2006年设立经开区住宅产业化中心,全面开展建筑产业化工作,至2012年,合肥市的建筑产业化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合肥市建筑产业化基地主要有如下三种模式。
3.1综合试点城市型产业化基地
经济开发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是以国有企业海恒集团公司为实施主体,自2006年7月建设部批准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以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模式,形成了西伟德叠合板结构体系及鹏远住工内装体系为基础的住宅产业化核心产品体系,逐步形成从结构、围护、设备设施到内装部品的生产产业链。
3.2开发企业联盟型产业化基地
宝业集团住宅产业化基地是以民营企业宝业集团安徽有限公司为实施单位,为企业自主开展住宅产业化示范探索的重点项目,2006年3月在合肥新站试验区启动建设,包括轻钢结构梁柱骨架、节能幕墙门窗、节能保温材料、新型墙体维护、带肋钢筋深加工和建筑机械制造六个生产体系。
长沙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黑龙江宇辉建设集团、中建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均是批准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分别落户安徽合肥经济开发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3.3部品生产企业型产业化基地
鹏远住工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是以生产节能门窗、保温材料、玻璃加工、GRC墙板、环保板材、家具橱柜、复合地板等住宅产业化部品部件集成的内装体系企业,主要从事建筑装修一体化生产。
4.合肥市建筑产业化发展潜力研究
目前合肥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的功能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建筑产业化发展的经济环境和资源环境,以及产业技术储备、产业集群已基本形成。
4.1经济环境
合肥市“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年均增长13%,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5%以上,全市人均GDP达到1.3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2.5万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工业投资累计9000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6%。2012年未常住人口为757.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6.4%。产业化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已基本形成。
4.2资源环境
合肥作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试点市,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与高校,具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合肥市市政设计院等科研院校均为合肥市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未来十年,合肥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加速推进,政府保障性住房大量建设,居民对住宅品质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些将成为是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机遇:
(1)城镇化发展不断加快。合肥市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住宅刚性需求加大,人工成本增加,劳动力需求快速增大,建筑产业化可显著提高产业工人劳动效率,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快速建设,给合肥市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保障性安居工程具有政府主导并投资,标准化程度高,个性化需求较低的特点,更容易率先融入建筑产业化的理念和内容,应用住宅工业化先进技术体系。
(3)住宅品质需求提高。在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背景下,提升住宅品质成为住宅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人们对住宅适用性能、环境性能、经济性能、安全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住宅品质需求提高将成为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4.3行业环境
目前合肥地区已开展建筑产业化的企业多为通过招商引资进入合肥的外地企业,而本省的地方龙头企业拥有大量的项目资源及资金,在发展建筑产业化方面具有很多优势。两种不同模式的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4.3.1传统企业
(1)优势条件。一是熟悉了解建筑行业;二是有专业人员队伍;三是有较雄厚的资金储备;四是有建设经验;五是有较广的地方社会人脉资源;六是有大量的在建项目等,转型升级的基础条件较好。
(2)困难与不足。一是随着人工成本、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龙头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现有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二是龙头企业有强烈的发展愿望和需求,但是缺乏建筑工业化的核心技术,一般不具备建筑工业化项目设计、构件生产、项目建设等技术能力。三是独立发展建筑工业化需要掌握的技术等必备条件周期太长,短期内难以实现。
4.3.2建筑工业化企业
(1)优势条件。一是建筑工业化结构技术体系成熟、适应,基本上代表了国内最先进的建筑工业化技术;二是建筑工业化所需的设计技术、生产技术和设备、施工安装技术和设备均先进、齐全;三是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四是有区域发展甚至是全国范围内规模化发展规划;
(2)困难与不足。一是初期阶段在技术、设备等方面一次性投入巨大;二是项目资源不足,目前主要依赖政府政策倾斜给项目,设备不能实现满负荷运转,折旧率太高,成本增加,市场竞争优势没能得到体现;三是当地人脉资源有限,没有较充足的项目来源和项目储备;四是虽然企业经济实力较强,但是在区域性或者全国范围内实现规模化发展的经济支撑远远不够,规模化发展规划的愿景难以实现;五是建筑工业化企业与大型央企合作,处于被动状态,核心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传统企业和建筑工业化企业各具优势,如合作发展,优势互补,传统企业可快速实现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建筑工业化可快速实现做大做强,区域性规模化发展。
5.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合肥市建筑产业化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面临着诸多挑战,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发展建筑产业化的理论研究不足,对建筑产业化实践的指导不够;引导建筑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不健全;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滞后;工业化住宅示范工程的建设和质量控制、监督管理尚待加强;建筑产业化总体水平不高;住宅产业资源约束增强、规模化发展空间受限;建筑产业化宣传引导不够,社会认知度低。
6.总结
综上所述,要抓住当前合肥市城市空间拓展的巨大优势和难得机遇,抢占住宅产业转型的发展先机。
7.参考文献
[1]纪颖波.建筑工业化发展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
[2]欧阳新.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摘要: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国家将加快推进预制装配式住宅发展。本文从国内外工业化住宅发展现状,着重提出装配式住宅的设计研究工作和示范工程的推广应用。笔者通过中兴建设有限公司(国家房屋建筑工程总承包特级资质)从事预制装配式住宅研究的经典实例,较为详细的向读者介绍了当前国内工业化住宅设计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工业化住宅、装配式、预制构件、住宅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我国住宅建筑飞速发展,其建造和使用对资源占用和消耗都非常巨大。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住宅建造周期长、施工质量差、能源及原材料消耗大、产业化程度尤其工业化程度低等问题,迫切需要采取工业化手段来提高住宅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开发符合产业化发展要求,工厂化、标准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节能省地、经济性好的新型工业化住宅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 、工业化住宅建造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背景 1、立项必要性 我国“十五”以来,对住宅产业化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的关键技术没有进行过系统、深入的研究,至今没有形成配套的工业化技术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已建成的示范小区工程多是现浇混凝土结构,不具有高效环保的工业化节能减排特征。研究实施装配整体式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符合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实施的住宅产业化政策要求,不但可以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和装修品质;而且可以最大限度满足我国倡导地 “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要求。 2、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发建设的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存在许多问题,照搬过去的经验已经不适应现时期我国住宅建设的实际需求。目前开始进行的新型工业化住宅建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和工程试点,主要从性能和功能两方面完善提高工业化住宅的技术经济性。由于多年来我国缺乏工业化住宅的研究积累和工程实践,结构构件和部品的工业化率仍然很低。 3、主要研究内容:1)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的结构性能、抗震性能等关键技术研究。2)建筑配套部品的系统研究、产品开发、设计配套技术研究。3)构配件生产、施工安装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4)技术标准的研究与编制。5)较大规模的示范工程。 二 、住宅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1、基础理论与试验研究: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研究:包括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等;主要研究装配式叠合楼盖结构性能;装配式框架节点受力性能、抗震性能;装配式剪力墙节点受力性能、抗震性能;构件承载与变形性能,装配节点大直径钢筋浆锚连接构造的承载及连接整体性能等。2)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住宅的建筑性能研究:包括墙体保温隔热性能、接缝防水性能、建筑防火性能、外墙装饰性能、墙体耐久性能及隔声性能等。3)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住宅经济性能研究:包括设计与施工总体策划管理,标准化设计与施工技术,项目实施的时效性与规模效应对比等。 2、工业化建筑设计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三点技术:1)结构体系选择与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我国的住宅建筑工业化结构体系还没有完全确立,通用结构体系和专用结构体系的协调配合还没有解决,标准化概念和设计技术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目前工业化住宅设计方案实施成本高、周期长,最大的原因是缺乏有经验的设计咨询人员。2)构件及装配节点的深化设计:工业化住宅的关键是要解决构配件的标准化定型和装配节点的构造详图设计。3)工业化专用三维设计软件开发:由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构造的自身特点,要求设计方案必须在施工前检查复核,确保各专业的交叉重复在设计阶段解决,提高工业化设计的准确性。 3、构配件优质高效加工制作技术应制定采用机械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预制工厂取代目前无质量保证的分散的小厂认证管理办法,鼓励预制工厂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流水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完善运输安装过程服务。实现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主要研究开发三点关键技术:1)构配件高效生产技术:采用机械化生产线可以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2)构配件清洁生产技术:采用工厂化定点批量生产,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垃圾及废弃物排放,满足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对建筑业推广绿色施工要求。3)构配件节能生产技术:采用自动控温的节能养护窑可有效降低能耗,加速模板周转,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4、专业化施工安装技术:1)工业化施工安装软件管理系统开发:应针对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开发施工安装管理软件,规范指导预制构件的施工装配。2)安装设备及配套机具开发:结合具体工程示范开发标准化定型化住宅配套设备安装机具。3)工业化定型模板配件及支撑系统开发:配套模板及支撑固定用脚手架的开发与完善。4)装配节点专业化施工及配套材料开发:连接套筒及高强无收缩灌浆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三、住宅工业化实施方案1、政策引导与行业管理 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研究、建立或完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针对装配式工业化建筑的特点,建立推广装配式建筑体系的构配件工业化生产、专业化施工安装的管理体系;建立设计研究、构配件生产、安装施工队伍的培训体系;走专业化、集成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2、预制工程标准规范体系建立与完善 建立以科研院所、高校、设计单位、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构配件生产企业、施工企业组成的“产学研”团队;建立符合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要求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结构体系,并建立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建立适用于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的节能配套技术,保证装配式建筑的能耗低于现浇混凝土结构。 3、设计、制作与施工的专业一体化公司模式 确立以企业为中心,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产业化链条,建立“研究―设计―预制―施工”一体化的专业化房屋工厂模式,带动一批传统建筑企业向专业化房屋工厂企业的转型,长期从事住宅工业化的设计与施工业务。进而推动我国住宅产业化整体水平的提升。通过大规模试点工程的推广应用,形成专业一体化管理模式为主,预制构件专业化加工为辅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培训出一批新型建筑工业化企业,为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和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良好的住宅体系。
结束语目前,根据我公司对于工业化住宅的研究,一方面预制装配式住宅的设计节点控制、抗震性能已有很大改善,并且我单位也参与编制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技术规程》和预制构件相关的标准规范,从技术体系上具备了推广的基础。随着国家鼓励政策日益明朗,工业化住宅建筑的法规和规程逐步健全和完善,政府也积极的推广工业化住宅的房屋,大面积搞试点工程,工业化住宅设计作为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提高,为推动工业化住宅更快,更好的发展持续助力。参考文献[1]纪颖波.建筑工业化发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2011.[2]吴东航、小见康夫.日本住宅建设与产业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2011.[3]李忠富.工业化住宅及其生产过程.住宅科技.1999.[4]钱志峰.对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思考.江苏建筑.2008.
【关键词】建筑工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促进办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建筑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建筑企业及从业人员数量也在逐渐增多,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业仍存在一定差距,如施工管理、工厂化、标准化、机械化等仍需提高。为了促进建筑业的发展,加快工程施工进度,方便工程施工管理,有必要在全国推行建筑工业产业化。为此,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工作经验,分析了我国建筑工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如何有效建筑工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建筑工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1.1 结构构件装配化
在建筑工业产业化中,结构构件装配化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构件装配化主要是用于高层、中层结构的施工,初始时并不需要对所有构件都实行装配化,可以优先进行外墙保温墙板的预制问题,将外墙装饰层、保温层、结构层合三为一,这样制成的预制板不但能够明显加快工程施工,而且又避免了墙体外脚手架的搭设、外墙保温层的铺设,既消除了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又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结构的内承重墙仍可考虑现场浇注,楼板采用预制楼板或者叠合楼板,取消楼板支模的施工;对于隔墙、楼梯、阳台等,可以使用工厂预制构件,以避免抹灰作业。采用以上措施后施工现场现浇混凝土工程量仍很多,但由于商品混凝土站的增多以及泵送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实现混凝土浇注机械化作业。对于6层以下的多层住宅,可以结合标准住宅设计而采用全装配结构;对于钢结构及框架结构,可以采用永久性模板和叠合楼板充当建筑物的楼板。
1.2 减少建筑工程湿作业
在推进建筑工业产业化进程中,应当逐渐减少抹灰、砌筑等湿作业,尽可能采用构配件工程预制、施工现场组装的办法,如可以采用两面不抹灰的轻制隔墙板来充当隔断墙。在墙体砌筑时,应当推广采用规格统一、不需要抹灰即可砌筑的砌块,还可适当加大砌块的尺寸;对于建筑结构中所采用的预制混凝土构件或者现场浇注的混凝土构件,应考虑采用清水混凝土,取消抹灰作业。
1.3 增大构配件预制范围
推广建筑工业产业化过程中,最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就是增大构配件的预制范围,为此,可采取以下办法:①建筑物内部的门窗全部统一在工厂预制并组装好,运到施工现场后直接进行整体安装作业;外部门窗由工厂预制并直接安装在预制墙板上,预制墙体安装后在补刷外门窗的最后一道油漆。②建筑物所用的吊顶和地面,可以在工厂进行制作,然后运到施工现场安装,以减少施工现场的施工作业量。③卫生间、厨房内等按照模数进行设计,卫生间内的面盆、马桶以及厨房内的煤气灶、洗涤池、橱柜等全部采用成套设备,而施工现场只进行设备的组装。④对于窗帘盒、衣柜等采用工厂批量化生产的产品,直接进行施工现场组装。
1.4 其他相关方向
对于建筑物中的管线可交由工厂预制,预制好的运到施工现场后再现场组装;高层建筑的管线要依据《预制组合立管 技 术 规范》(GB50682—2011)的要求采取预制组合立管工艺,由工厂预制再安装。对于窗台板等需按照建筑模数进行设计,工厂根据设计尺寸进行翻样、加工,之后再进行现场安装。
2促进建筑工业产业化的办法
2.1 注重建筑结构设计
建筑房屋住宅标准可分为收入较高人群的小康住宅、中等收入人群的住宅以及社会保障住房等三类,标准不同的住宅房屋,其设备、装修及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在较大差别,这就给建筑工业产业化设计带来不小的难题。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先从社会保障住房入手,然后在发展另外两类住房。此外,社会保障住房又可分为高层住宅和多层住宅两种体系,但无论住宅为高层、多层以及存在不同的住宅标准,所用的装配件是标准的,可根据需要设计成多种规格,之后再灵活组合成布局不同的住宅。对于内装饰工程应当统一门窗、吊顶以及地面的做法,优先选用装配式内隔断,厨房、卫生间内的规格和设备应按照建筑模数进行设计。建筑住宅结构的装修应当由施工、设计及开发商共同研究确定,最后由施工单位负责施工。
2.2 鼓励开发商开厂制造装配件
目前,国内一些开发商实力较为雄厚,国家应鼓励开发商自己创办工厂,自行生产建筑用的结构装配件、装修用配件等。如一些公司可以自行设计、生产建筑结构用装配件,结合工程施工应用情况对设计进行优化,优先选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生产,不仅显著提高构配件的质量,而且降低建筑工程整体成本,提升了公司在建筑行业中的竞争力。
2.3提升工厂化、专业化的总体水平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工厂化、专业化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混凝土工程中运输和搅拌已经实现工厂化、专业化,但混凝土浇注、振捣、养护、拆模等仍由施工单位负责。混凝土工程施工全过程还没有完全实现专业化,如模板、钢筋等。相比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可以做到模板设计、制作、安装、拆除等一条龙服务,由一家模板专业公司就能完全实现;钢筋也由相关的专业公司实现全过程专业化施工。采用工厂化、专业化的方式,不仅能够明确双方责任、提高施工技术水平,而且能够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2.4实行施工图移位
施工图转移给施工单位负责称为施工图移位,这也是实行建筑工业产业化的重要条件。按照国际惯例,设计单位只负责结构的总体设计,而施工图完全由施工单位负责,但目前国内在施工图问题上的做法还没有与国际接轨。实行施工图移位不但可以确保施工图与实际情况相符,而且能够大幅度削减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之间的沟通工作,方便工程施工问题的解决,有助于降低建筑工程的总体造价,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同样也是推进我国建筑工业产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改革内容。由于我国建筑行业目前还没有实行施工图移位,这就需要建筑设计单位尽可能的配合施工单位工作,及时解决建筑单位提出的各种问题,为建筑工业产业化的实施创造必要条件,特别是在建筑结构装配化施工方面,更需要设计单位的配合与支持;因而可以说,建筑工业产业化需要设计与施工的相互配合,二者缺一不可。
3结语
为促进我国建筑工业产业化进程,应当注重建筑结构设计,鼓励开发商开厂制造装配件,提升工厂化、专业化的总体水平,实行施工图移位。此外,政府和相关单位应加大对建筑工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以缩小与发达国家建筑业的差距,达到国际建筑业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许月海,林园.我国住宅产业化现行政策分析[J]. 科技信息. 2011(06):187-188
[2]蒋勤俭.住宅建筑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J]. 混凝土世界. 2010(03):65-66
关键词:产业转型;大项目制课程体系;产教融合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校创业实践基地运行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2015年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招标课题:“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训平台构建――以商科专业为例”;2014年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适应建筑产业转型基于大项目制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研究”阶段成果;项目主持人:孔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7日
随着我国“十三五”征程的开启,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已进入由要素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的新时期,产业升级带来的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提出了提质增效的新要求。就企业劳动组织方式而言,突出表现在由传统分工为基础的泰勒科学刚性管理模式向精益生产的扁平化柔性管理模式转变。刚性模式下,岗位工作内容模块化特征明显,企业员工主要凭经验进行本岗位的劳动操作,不用去了解其他的工作岗位和完整的工作世界,岗位技术要求相对单一;柔性管理模式下,岗位工作内容呈现复杂性和创新性特征,它要求企业员工必须全程参与产品的整个制造与服务过程,为客户提供更为精准个性化的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企业对传统生产和服务劳动密集型人才需求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人才需求的转变,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稀缺资源。
一、产业转型背景下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现存问题
2014年8月,国务院发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由文件可以看出,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从实际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选取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作过程安排序化教学体系,校企协同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联系起来,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是适应当前经济转型发展对高职人才教育的必然趋势。但是受企业参与积极性、教师实战业务能力、项目化课程建设认识等问题影响,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上还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缺乏市场化导向,项目未能有效课程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与市场需求保持动态一致,当前新经济新业态风起云涌,“互联网+”传统产业创新使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组织方式日新月异,受产教融合深度缺乏和教师双师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高职项目化课程开发不能根据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有效提取行业前沿技术,企业项目不能实现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有效转化,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更多表现在形式上,导致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仍存在较大落差。
(二)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缺乏系统化,课程设计未能有效项目化。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需要以整个行业岗位需求为开发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及企业生产价值链上关键节点的能力需求为结构依据,以岗位工作过程及行业典型场景为组织依据,实现学生知识获取、技能习得、能力素质养成的有机融合。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体系开发,缺乏基于专业整体课程体系的项目化设计,项目课程模块间没有完整的价值链体系设计,课程间、模块间不能形成能力培养的持续传递,最终导致“点状”的项目化课程不能真正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缺乏具体化,课程实施未能有效项目化。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在做学一体中“外习专业技能,内化创新素质”。但目前许多项目化课程开发具体化不足,如课程项目目标不明确、项目载体场景不具体、项目教学资源库支持不配套、项目教学教师学生角色意识不转变等,导致项目教学简单化、碎片化,学生主体被动化,远离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既定目标。
二、基于大项目制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基于大项目制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核心策略主要包括三点:一是校企深度融合做大企业项目;二是大项目贯穿专业课程,实现项目覆盖课程,课程服务项目;三是大项目资源配套支持课程开发,实现基于行动导向目标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一)加强校企合作,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产教融合做大企业项目。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要突破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的痼疾,必须从市场化校企合作机制入手,加强校企合作育人制度建设。我院在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以校企合作共谋共建共营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开发、校企合作创新订单班人才培养等专项工程为抓手,互利互惠互通有无以具体工程项目带课程体系开发,以匹配行业企业产业链发展人才需求为主攻方向,在帮助企业做大项目的过程中,调动企业参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引入行业前沿技术与典型工作任务,有效整合企业资源,科学推进课程体系的重构,实现企业需求项目的有效课程化。
(二)以大型贯穿项目为载体,将离散项目化课程进行整合,提高项目化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我院在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中,把工作过程知识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把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按照从“职业成长阶段职业典型任务职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步骤,以大项目为载体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通过项目覆盖课程,任务贯穿知识技能培养,形成持续立体化的项目化课程模块,实现人才培养课程的有效项目化。
(三)大项目配套支持课程开发,在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组织评价等多个环节落地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我院在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中,在教学设计环节按照职业岗位发展要求及学生心理认知规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设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资源保障上,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校企协同建设服务课程服务市场应用的大型资源平台,促进学生主体的项目化教学需求;在教学组织评价上,形成以过程为主体,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学生、服务对象多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大数据评价学习过程,促进项目化课程理实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三、大项目制课程体系构建实例
我院大项目制课程体系建设的“大”主要表现在校企深度融合做“大”项目、“大”项目系统化贯穿整合课程项目以及“大”平台支持项目化课程体系实施三个方面。围绕上述主体思路,以我院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例,分三个方面介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一)契合工程行业转型需求,构建基于企业价值链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工程建筑领域企业进入门槛较低,建筑企业产品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生产方式简单粗放高能耗高污染。随着国家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工程行业由供给侧对产业结构、生产方式、要素投入进行改革成为必然要求。当前建筑工业化是工程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建筑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的现场手工作业,代之以高精度信息化设计技术、机械化施工技术为手段,通过大量工厂预制构件,以流水线工业生产方式进行建筑生产,显著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工程质量,有效降低了生产能耗和环境污染。
契合建筑行业工业化的转型趋势,我院通过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专业转型发展研究课题组等形式,在行业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下,深度解析了无锡地区建筑工业化的“标杆”企业,通过对生产业务活动数据的全面收集、归纳分析,梳理出企业在建筑工业化转型发展阶段所开展的主要战略性活动,并以价值链分析手段将企业战略性活动分解为相关价值业务单元。通过企业价值链调研分析,围绕战略合作企业的“建筑信息化”战略发展方向,确定了“建筑BIM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筑BIM技术是建筑工业化精细生产的基础,它包含了工程制图识图、现代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价值业务单元。据此,开设建筑制图、BIM计量计价等课程,将建筑工业化要求下企业的工作流程、环境、文化等生产要素移植到教学活动中,围绕企业价值链的价值业务单元进行重点教学。与此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进一步通过做“大”项目,契合企业价值链人才需求,激发合作企业参与的积极性。2015年学院联合江苏省财政厅、无锡市建设局、无锡市第二建设集团,政行企校合作共建了无锡市首个“建筑BIM信息化”生产性实训平台,项目建设引入企业技术及部分资金,实践探索实训基地的混合所有制管理。项目运行后,资产纽带进一步密切了校企合作深度,保证了企业前沿技术项目在学院的有效课程化。
(二)大项目为载体,实现项目覆盖课程,课程服务项目。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在场景中领悟隐性知识、获取经验方法,提升职业素养。对此,根据学生学习的各个不同阶段,规划设计了“初始项目”、“职业项目”、“企业项目”以大项目为载体,将离散课程进行整合,实现项目覆盖课程,课程服务项目。(表1)
初始项目以较为简单的某收发室设计为主线,将原有的建筑制图、建筑力学、建筑结构构造等课程进行整合封装到具体项目,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学习,理解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技能,获得专业通识能力。
职业项目以某单位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项目为载体,围绕投标文件编制,将原建筑工程计量计价、施工技术等课程进行重构整合,使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理实一体化学习方式,掌握典型项目业务运作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进一步巩固通识能力、训练专业技能、拓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企业项目以政行企校合作共建“建筑BIM信息化”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将企业一线生产项目运营与人才培养结合在一起,构建校企融合的课程教学团队,将企业真实项目操作任务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通过工作任务完成度检验前期初始项目和职业项目培养结果,为学生确定个人就业方向就业岗位提供参考,同时为战略合作企业输送专业20%的优质人才,进一步从优质人力资源供给侧激发战略合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一体化育人的积极性。
(三)大项目课程体系配套建设,落地项目化课程体系实施。为有效实施大项目制课程体系,我院进一步从教学方法设计、考核评价方式、项目教材及资源库建设三个方面加强配套建设。
在教学方法设计上,配合项目化课程体系设计,分阶段设计教学方法。在初始项目阶段,采用可视化、关键词卡片法;在职业项目阶段,采用引导文法;而在企业项目阶段,采用项目作业法和设计答辩法,使学生逐渐进行自主学习,循序渐进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在考核评价设计上,工程造价专业采取过程考核与企业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多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课程考核评价与企业岗位需求良好结合,有效杜绝学生突击背题读死书行为,实现以最小的误差评定学生在工程造价岗位的工作实践能力,为合作企业提供精确的人才素质讯息。在教材及资源库建设上,根据无锡二建企业战略性活动所需的价值业务单元,引入企业建筑BIM信息化业务案例,通过校企融合的教学团队,对案例进行拆分、设计,形成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项目化教材系列,进一步降低学生理解难度。与此同时,为有效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及专业社会持续教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教学视频资料、典型施工建设图集、案例库等立体化项目资源,为项目化教学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国庆.如何理解项目课程的本质[J].职教论坛,2014.27.1.
关键词:厂房 、柱网、 尺寸、设计;
一、厂房柱网的设计原则
工业厂房的柱网设计布置应满足工艺流程和使用要求,并且能够适应未来可能发生的厂房生产工艺要求的变动。同时要确保结构体系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以及考虑项目经济指标对设计的要求。厂房柱网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厂房的平面横向跨度和纵向柱距尺寸,并确定变形缝、抗震缝等结构缝的位置和做法。
厂房柱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等要求,以提高建筑工业化的水平。建筑工业化对节约材料、缩短工期、降低综合造价、提高结构质量极为重要。建筑工业化是以产品标准化为基础的,包括:结构物的标准化、构件的标准化和节点连接的标准化。产品标准化通过结构的模数话、定型化和统一化来逐步实现。模数化是结构的主要尺寸符合一定的基本模数,通常情况下工业厂房横向跨度的模数采用3m,当厂房跨度不小于24m时,厂房纵向柱距的模数采用6m;定型化是同类结构和构件及其连接构造尽量采用相同的典型形式,用来提供生产效率从而节约工期;统一化则进一步使构件及连接的主要尺寸也统一起来。
二、厂房横向跨度的设计
在工业厂房的结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按照厂房工艺使用的要求来确定柱网的平面布置。布置的原则首先应满足生产工艺流程的需要,其次在保证厂房整体刚度及强度的同时,注意柱网尺寸尽量统一,以便于施工与维护。柱网尺寸包括厂房横向跨度及纵向柱距。横向跨度一般根据厂房内所需大型设备的尺寸、定位,以及人流物流走向确定,其主要由工艺专业确定。
三、厂房纵向柱距
工业厂房的结构设计中,厂房纵向柱距对厂房纵向受力构件的截面尺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向柱距的尺寸,按传统的结构设计惯例,为了与屋面板或墙板的跨度相互协调,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厂房均按预制钢筋混凝土模数制的模式将柱距模数定为3m,一般工业厂房使用6m, 9m, 12m。但随着新型轻质围护结构的发展和逐步成熟,以及重型工业厂房中不断用涌现的大体积的工业设备及产品,运用18m, 24m等越来越大柱距尺寸的厂房层出不穷。不计地基基础的因素,若仅考虑上部结构,从施工方便、钢材供应充裕和用钢量等方面出发,日本认为最经济的柱距为15m,德国则认为20m左右最为适当。若结合地基处理情况、工艺要求和施工条件等综合考虑,重型钢结构厂房的基本柱距一般较常采用12m, 18m和24m。柱距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排架柱系统、吊车梁系统等主要承重体系的截面尺寸,因而合理的柱距布置能达到良好的经济效果。
(一)吊车梁柱距
吊车梁是厂房直接承受吊车荷载的主要受力构件。在重型工业厂房设计中,由于其吊车起重吨位大,故吊车梁的截面主要采用实腹式,亦分为工字型吊车梁和箱型吊车梁,施工中吊车梁翼缘与腹板间可采用焊接或者铆接。吊车梁的计算中通常将其假定为简支结构。虽然连续结构与简支结构相比,在同样吊车荷载下可节约钢材80%左右,但其因为构造、施工较复杂,支座沉陷敏感,对地基要求高等不足,反而简支构件凭借传力明确、构造简单、施工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吊车梁与制动桁架(梁)、辅助桁架、水平支撑、垂直支撑等构件组成吊车梁系统,这其中吊车梁的用钢量占吊车梁系统的80%以上。
吊车梁的截面是依照钢构件的强度、挠度和疲劳指标进行计算设计。计算吊车梁的强度、稳定以及连接的强度时,采用荷载设计值,计算疲劳和正常使用状态的变形时,采用荷载标准值。当计算吊车梁或吊车桁架及其联接的强度和稳定性时,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对吊车竖向荷载应乘以动力系数,当吊车工作级别均为中级(A5),故采用1. 05的动力系数。
(二)屋盖系统
屋盖系统主要包括厂房屋面、屋架或钢横梁、檩条及屋盖支撑。工业厂房屋面通常选用压型钢板、发泡水泥复合板及混凝土屋面板;工业厂房横向承重结构近些年主要选用钢横梁形式,而屋架多用于混凝土屋面板的厂房屋面形式;檩条一般用于轻型屋面,形式上有实腹式和桁架式两种;屋盖支撑是连接屋盖承重结构组成整体的重要组成,其能使屋盖结构组成一个整体刚度较大的结构体系,并保证屋盖结构有一定的空间刚度。
屋盖结构根据是否采用檩条,通常分为无檩屋盖结构体系和有檩屋盖结构体系。无檩屋盖体系构造简单、安装方便,易于铺设保温层和防水层,同时屋盖的刚度大,整体性好,但其相对自重较大;有檩屋盖体系布置灵活,构件自重轻、用量省,但其相对安装复杂,并且屋盖的整体刚度较差。
(三)排架柱柱距
厂房的排架是由横梁和柱组成。作用在排架上的荷载有恒荷载和活荷载两种,在地震区还有地震作用。横荷载包括屋面、墙体、结构等自身的重量,以及吊挂管道等设备重量,活荷载包括有雪荷载、积灰荷载、屋面活荷载、吊车的竖向荷载、吊车横向水平荷载和风荷载等。
(四)围护系统
厂房围护系统包括厂房地坪标高以上的纵墙围护和山墙围护部分,从结构传力角度出发分为墙架和围护墙。围护结构承受由墙体、风传来的荷载并将荷载传递到厂房排架柱或基础上,这种结构构件系统一般称为墙架。墙架构件主要有墙架柱、抗风柱、抗风析架、横梁及支撑等。围护墙常用材料有压型钢板、砌体、夹芯板等。自承重砌体墙其墙体自重可由基础梁传至基础或直接传至条形基础,而将风、地震等水平荷载传至厂房排架柱或墙架柱;轻质墙体通常悬挂在墙架横梁上,并通过横梁把墙体重量及水平荷载传至厂房框架柱或墙架柱上;压型钢板则通过墙面擦条将墙体重量及水平荷载传至厂房排架柱或墙架柱上,再传至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冶.钢管混凝土结构在冶金重型工业厂房中的应用.钢结构,2002. 2.
近期,江苏省有关方面先后到灌南、盱眙、徐州、沛县等市县就建筑业发展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深入万年达公司、九鼎环球、沛县防腐、大汉公司等企业进行了座谈考察。
苏北建筑业已站在新的发展起点
市级政府将建筑业作为千亿元产业着力扶持。徐州、盐城、淮安三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实现建筑业建成千亿元产业的目标。淮安提出“‘十二五’期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翻一番,建成千亿元产业,到2015年底,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1100亿元。”徐州提出“十二五”期间建设五个超干亿元产业,建筑业是其中之一。为了及时或提前完成这些战略目标,徐州、盐城、淮安三市政府均将建筑业纳入到对下级政府的考核目标中。去年,徐州、盐城建筑业年总产值分别到达1115.25亿元和1057.95亿元。淮安去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912.75亿元,有望在今年实现建筑业千亿元目标。
在市级政府扶持政策的激励下,一些县级政府也在支持建筑业发展方面迈出了更大的步伐。阜宁县发文规定,对取得国家级工程奖的企业一次性重奖300万元。盱眙县提供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支持本土企业建设总部大楼。
区域性龙头企业引领苏北建筑业在“洼地”中崛起。在企业自身的努力下,借助各级政府的关心扶持,主管部门的指导服务和苏南苏中相关企业的结对帮扶,苏北大地上涌现出盐城二建、盐阜建设、建兴集团、国丰建设、金贸建设、万年达集团、翔森建设、鸿生装饰、恒龙装饰、大汉集团、九鼎环球集团、东大钢构、欧美钢构、沛县防腐、华厦集团、兴邦集团等有代表性的区域性领军企业。这些企业资质等级高,综合实力强,市场份额大,在加快苏北建筑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推动转型升级已成为苏北市县主管部门和多数建筑企业的自觉行动。生存的压力、环境的逼迫、利益的驱动和典型的示范,使得推动转型升级成为苏北各地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成为苏北大多数建筑企业现阶段的基本方略。苏北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在经营上,纵向拉长产业链,横向培养增长点;二是在管理上,结合股份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注入信息化、现代化和科学化内容,逐步改变以往的不够规范、随意决策、率性而为等带来的被动局面;三是在发展理念上,进一步和苏南、苏中的建筑业企业接轨,更加注重品牌建设,视质量和信誉如生命;更加注重技术和人才,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更加注重强化优势和特色,力争在某些区域和某些专业形成全国性影响。如沛县的防腐产业、盐都的高空清洗和河道疏浚产业、淮安区的校园草坪产业等。
由此可见,经过“十二五”前几年的快速发展,苏北建筑业一改前些年的颓势,展现出运行良好、增幅高于全省地市平均值的良好态势,为下一步抓住发展机遇、赢得更大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加快苏北建筑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尽量摆脱建筑业发展中的几个误区。一是片面追求特级资质的误区。在调查中发现,苏北各地几乎都把“升特”作为头等大事。应该说晋升特级企业,对于基础好、实力强的企业来说,可能会在提高管理水平、增加科技含量、赢得市场机会等方面有更大展示和机遇:若是不顾客观条件,超越发展水平而强行“升特”,到头来则很可能是事与愿违,延误发展,甚至是得不偿失。因此,苏北地区的主管部门和建筑业优势企业对“升特”要既积极又慎重,千万不能遍地开花。
二是追求规模总量的误区。苏北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顾主客观条件,一味追求规模、总量指标,不切实际地提出100亿元的年产值目标。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企业在实力、管理、人才都跟不上的情况下,往往以损失质量、品牌、信誉和效益为代价,甚至以大面积接受挂靠为主要手段,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发展生产的初哀。这种数据上“好看”的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应该坚决避免。
三是追求地方保护主义的误区。苏北地区主管部门和企业的一些人员呼吁,对苏北地区建筑市场实行保护,减少外地企业的进入。苏北建筑业企业相对本省的苏南苏中企业、省外的浙企、沪企和央企而言,确实相对弱势,有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在实践中,在苏北对建筑市场实行地方保护并没有可行性。其一,地方保护是双刃剑,别人进不了你的市场,你也进不了别人的市场,而苏北建筑业40%以上的市场在境外,真的实行地方保护,那在外埠市场上的份额也就差不多完了。其二,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下,企业积极进取的意愿和动力明显不足,在市场得到保护的同时,落后也被保护下来,到头来因本土企业竞争力不足,本地市场还是要被迫开放。
把推进建筑工业化作为苏北建筑业强势崛起的突破口。之所以作出这一选择,是因为:一是适应全国、全省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的新形势。众所周知,中国劳动人口(15至59岁)供给增长率在2004年首次出现下降,此后用工荒已从周期性的、政策性的、区域性的、行业性的荒,转变为常态性的、全局性的、总量性的荒,而且在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如川、皖、豫也出现用工荒。同全国各地一样,江苏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逐年减少,不仅缺技术工人,也缺普通工人。全省已经连续九年出现新增劳动力转移减少现象。在全国性用工荒危机日益加重的条件下,一厢情愿地以为苏北建筑劳务来源充足的观点,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据调查,盐城早在七年前就由建筑劳务输出地变为输入地了。解决用工荒的根本出路就是推进建筑工业化,通过使用较少的工人,满足建筑业发展的需求。
二是建筑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由之路。总体而言,全国乃至全省的建筑业迄今仍停留在拼人海战术、拼资源耗费、拼劳动强度的传统阶段。苏北建筑业当然也不例外,要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就必须用工业化来改造和提升建筑业,使建筑业的发展能够更多地依赖于科技进步。
三是缓解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建造、运营能耗已达到全社会终端能耗的40%以上。推进建筑工业化,每年可减少可观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对于发展绿色建筑、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是把培育一级资质企事业作为倒逼行业素质提升的根本手段。资质既是企业素质的综合反映,又是市场竞争的准入门槛。在现有的条件下,对照特级企业的标准,苏北建筑业企业能升特成功的毕竟少而又少,如前所述,似不应将精力全用在此处,而应该将二级企业升到一级企业给予更多关注。目前,苏北地区具有一级资质的企业只有183家(其中总承包101家,专业承包72家),在全省的占比不到20%。显然,这种资质状况根本不能满足苏北建筑业振兴的需要。“十二五”期间,苏北每个省辖市均应增加一大批一级企业。
目前,苏北建筑业企业出于扩大影响、开拓市场等方面的考量,上百家二级企业有志于晋升 级企业。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资质升级之路可能漫长而又艰辛;对于苏北建筑业主管部门而言,似应利用这个契机引导企业运用倒逼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因为资质升级对注册资金、税收、工程业绩、信息化、各类人才等指标均有明确要求,故而这些企业都会围绕这些指标下功夫,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苏北建筑业面临的人才不足、资金短缺、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等问题都将大大缓解,同时,也意味着企业的管理水平乃至行业素质上了台阶。
把建筑产业的支柱化作为政策扶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于苏北的苏中地区,大部分市县都将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省内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最高的苏南地区,亦有一些县市如宜兴、溧阳、高淳等将建筑业打造成支柱产业:苏北地区至少有一半县市可以将建筑业列入当地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中。徐州市政府在前年省政府召开全省建筑业工作大会之后,及时将建筑业作为五个千亿级产业之一来培育的做法,值得苏北其他地方政府学习借鉴。
苏北部分县市原来也有一些比较具体的扶持政策,但总体而言多没有上升到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要有意识地借助省里召开大会、出台政策的有利时机,尽可能地将建筑业列入支柱产业,从而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行政资源,为苏北建筑业在第三次伟大创业中迎头赶上全省步伐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把南北挂钩的高效化作为助推苏北建筑业的重要抓手。2011年以来,江苏省建设厅推进苏南、苏中与苏北在建筑业方面的南北挂钩,在苏南、苏中和省属精选了50家优势企业,对苏北62家有较强成长性的企业进行帮扶。这一举措已为苏北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外在动力。在这项工作已经展开的基础上,还要认真总结南北挂钩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研究出台深化这项政策的办法措施,力求让挂钩双方互惠双赢,从而增强南北双方挂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