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正规的中医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子强,海南人,成长于越南,毕业于军医牙科专业,其后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深造,并取得了中医学博士学位。其外祖父焕棠公乃清末名医,由于中医乃祖传家学不敢有废,林子强自幼勤修中医针灸文献,于1978年移居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悬壶济世。1991年被澳大利亚全国各省中医学会推举为全国中医药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并于同年被澳大利亚政府册封为太平绅士,2003年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大洋洲主席。
在行医的过程中林子强感受到,由于西方不接纳中医学理论为医学,这促使他立志在西方正规大学办高等中医教育,并定下两个五年计划:一是兴办正规中医高等教育;二是立法保护中医(含针灸)的地位。为此,林子强费尽心血,促使两国相关行业领导相互访问,面对面沟通互动,并多次游说澳大利亚上下两议院,终于获得了数百名议员的支持,同时,他还个人出资四处奔走,说服了多所大学开设中医高等教育。
澳大利亚维州的《中医注册法》,是世界中医史上第一部中医法,为中医药推向世界的进程树立了第一个里程碑。这部法律令当地的中医取得了与西医相同的法律地位,对全世界的中医教育和立法均有重大影响,成为全球中医药发展走向正规化的催化剂。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开设了中医发展系及中医健康课程,并于1992年正式招生,为西方正规大学内设有中医本科开了先河。现在澳大利亚有4所正规大学开设了中医学位课程,并设立了硕士和博士学位。除正规大学之外,还有几家私立中医学院培养各种学位的中医学生,举办各种中医针灸培训班。维多利亚州政府曾拨款数十万澳元,与当地大学进行中药科研,并成立Complimentary Medical Research Unit,与中国的中药厂合作,针对复方中药进行开发研究。近年来,澳洲大学和医院的中医药研究成果累累,其中医药科研成果在西方国家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中药在澳大利亚也从保健食品地位跃升到了“药”的层次。在西方大多数主流国家将中药作为“食品补充剂”的情况下,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药品管理局已将中成药及其他医疗保健用品均归于药品及医疗用品管理范围,进行实地的GMP检验,并予登记注册,然后才在市场上销售。
澳大利亚政府的做法,不但为中医药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范例,其影响十分深远。
林子强教授为中医在澳大利亚立法,已经奋斗了15个寒暑,他经历了不少挫折,所付出的心血和金钱难以计算。这期间,特别令他心痛的是和他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爱妻离他仙去,但是他的志愿并未止于此。
中医与西医的一个显著不同点就是医药不能分家。中医师必须懂得如何使用中药,甚至包括采集和炮制中药;而中药又必须在中医指导下使用,辨证施治,才能充分发挥中药的作用。有中医没中药,中医发展不起来;但缺少中药的发展,中医也会立足不稳。
林子强希望品质优良的中药保健品可以进入澳洲市场。现在,动、植物制剂等非处方药品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随着人们崇尚自然的潮流方兴未艾,中医药逐步被更广泛的澳洲人所青睐,越来越多的澳洲人到中医诊所看病、买中药。
据统计,自1998年起,中药在澳洲市场总值为9亿澳元,此后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澳大利亚现在有中药店约4000多家。中药保健品可以在澳洲联邦药品管理局注册,进而在澳洲市场销售,并销往其他国家。
在GMP认证问题上,澳大利亚与加拿大、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英国等各大洲几十个国家都是PIC组织的成员,这些国家之间的GMP标准相互得到认可。也就是说,通过澳洲联邦药品管理局登记的中药及保健品可以免检进入以上国家进行销售。目前,我国的同仁堂、天士利、健康元都等药企,都有产品在澳洲注册销售。
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大门被扣开后,林子强仍身体力行,奔走于澳洲与中国大陆及香港之间,不久前的2006年11 月,他陪同澳洲联邦药品管理局局长Dr.David Graham访问了北京中医药管理局,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总部及同仁堂。
目前,林子强又回到香港,与世界大城市医药团体首脑协会会长古广祥先生筹划协助中国中医药保健品厂家到澳洲注册及销售产品事宜,希望为中医药保健品厂家建立一条在澳洲注册销售的绿色通道。
“健康中国”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提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媒体记者委员会主任万祥军在两会期间解读说:“原来大家经常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其实我们还有一句话要记住,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今年的两会,我关注到的一些关键词:医疗卫生、医药生物、中医药事业、保健养生、健康管理、健康教育、食品安全及其和大健康产业相关和延伸的养老服务、老龄产业、体育强身等等都挂在了两会代表委员们嘴边。这说明国家已经把解决民生、关乎老百姓健康问题做为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看病难,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民生问题,需要政府不断健全医疗卫生制度。而在疾病和健康之间,存在着一个庞大的亚健康群体,他们离健康和疾病都只有一步之遥。注重调养,可从亚健康恢复健康;听之任之,则迟早从亚健康演化到疾病。正因如此,近几年来,养生行业变得炙手可热,理疗、餐饮、运动、书籍、保健品、电视节目等等,都大打“养生”牌。最直观的是遍布大街小巷的养生馆,美容、减肥、Spa、推拿、针灸、拔罐、足浴、保健……你几乎能在随便一条街上遇到这些类似的场所,它们是养生行业中最前沿的场所。
养生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食补疗法,主要的代表形式有食疗、进补等。由于现代人因营养不足引起的亚健康情况已经非常少见,所以食补现在多作为一种辅的形式存在。
第二个阶段是人工理疗,主要的代表形式有推拿、拔罐、足疗等。人工理疗的风行,得益于人们对药品毒副作用的恐惧。药品对治疗亚健康效果并不明显,而且有毒副作用,所以多数人都选择中医推拿等人工理疗方式。然而人工理疗方式因为需要人工操作,而每一位操作者的手法、力度各不相同,所以在保健效果上也差异较大,已难以满足现代人的健康需要。
第三个阶段为自然疗法,主要代表形式有经络疗法、熏蒸疗法、疏通经络等,这些方式避开了前两者之间的不足,不仅有明显的保健与治疗效果,而且副作用很小,成为大家追捧的养生理疗新贵。
中产阶级的形成,老龄化社会的逐步来临,为养生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广阔的市场。亚健康给身体带来的症状,写在脸上就是痘痘、色斑,任何面子问题都跟身体有关。写在身体的感觉就是头晕乏力,嗜睡,精力欠佳,月经不调,更年期提前,免疫力低下,腰腿酸痛胀,肩颈疲劳, 身体机能老化,健忘等症状。这些症状算不上病,但很常见,医院不收治,却每天困扰着你。既然如此,按理说,专门缓解亚健康状况的养生馆应该非常受人欢迎,但情况真是这样吗?事实上,这些年虽然养生馆遍地开花,但也往往受人诟病,乱象丛生。
首先便是从业人员的专业问题。业内人士介绍,养生保健从业人员鲜有人经过正规培训,很多所谓的按摩师、刮痧师几乎都没学过专业的中医知识。大多数人的学习过程,就是观摩“前辈”的手法,再自学完成“毕业”。实际的操作经验,大多通过为客人服务来积累。 据了解,在我国保健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中,多为农村进城务工者,学历较低,普遍缺乏医学专业理论知识。
“品牌缺失、缺乏特色、人才匮乏、缺乏标准”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休闲保健产业发展的四大问题。近几年来,不断有业内人士和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制定行业标准,在大学或社会上设立正规培训机构,从业人员需持证上岗。也有一些商家主动求变,与学术机构或专家合作,为员工培训专业技法,从而脱颖而出,持久盈利。
其次是以假乱真问题。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服务,不时有媒体曝出,一些养生保健会馆打着养生的名义,进行钱色交易。这不仅是违法的,更远远超出了养生的范畴,以至于社会上常以有色眼镜去看待养生保健馆,“大保健”竟成了一个调侃词。
【摘要】 目的 探讨抚触和中医按摩对婴儿呼吸系统的保健作用。方法 通过对80例正常新生儿进行抚触和中医按摩,并随机选择条件相当的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观察婴儿呼吸道感染的次数。结果 抚触和中医按摩组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及治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抚触和中医按摩能促进婴儿呼吸系统的发育,增强抵抗力,且方法简便易学,经济实惠,值得推广。
【关键词】 抚触;中医按摩;穴位疗法;呼吸道感染;保健;婴儿
婴儿抚触是通过对婴儿皮肤感官温和的刺激,以促进婴幼儿的健康发育。中医按摩是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揉、按、捏、推),达到疏通经络的作用,二者有机的结合,更能增强婴儿的抵抗力及预防呼吸系统疾病。为探讨抚触、中医按摩对婴儿呼吸系统的影响,笔者进行了本次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按照单纯随机抽样兼顾自愿的原则,选择200601~200901在本院住院正常分娩的足月顺产、出生时体质量≥2 500 g、无产时窒息的新生儿1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婴儿的体质量、身高、头围、性别、喂养方式、父母年龄、文化水平、职业及喂养人的文化水平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抚触按摩计划及要求
婴儿抚触具体方法参照文献国际标准通用手法和步骤[1],抚触时间为新生儿出生24 h后,喂奶1 h后,安静无哭闹时进行。按正规国际抚触标准进行(即全身按摩法)由头部、胸部、腹部、背部、四肢和手足的顺序进行抚触。每1个部位抚触4~6次,手法要轻柔,但要有一定力度,先轻后重。环境选择温暖、安静的房间,室温26 ℃左右。中医按摩技术是在婴儿抚触资料的基础上增加了穴位按摩,面部及头部的穴位有:百会、天庭、攒竹、太阳、迎香;胸腹部穴位:天枢、檀中、肚角、神阙、丹田;下肢及足:足三里、委中、涌泉穴;背部有肺俞穴、肝俞穴、长强穴;手部有小肠经、大肠经、脾经、肾经及肝经等。观察组生后即开始中医小儿按摩、抚触,每日2次,每次抚触10 min,按摩5 min,6个月后每次抚触10 min,按摩10 min,对照组不做抚触和按摩。
1.2.2 效果观察
专业人员对观察组婴儿的父母进行抚触、中医小儿按摩的培训,并发放相关的指导手册,使其掌握方法,正规操作,并每月进行家访1次,督促及询问完成情况,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对照组亦每月进行家访1次。两组均记录呼吸道感染次数及治愈时间。诊断指标按儿科学诊断标准[1]。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AS 8.1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P
2 结果
2.1 两组婴儿呼吸道感染次数及治愈时间比较
见表1。表1 婴儿抚触和中医按摩(观察组)呼吸道感染次数与治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略)注: 观察组呼吸道感染次数较对照组感染次数少,且病程短,病情恢复快,t=3.26,P
3 讨论
婴儿抚触是通过对婴儿皮肤各部位有次序、有手法技巧的按摩,让大量温和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效应。对婴儿生长发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抚触不仅能使体质量增加,还能促进婴儿的情商发育[2]。抚触可促进β内啡肽,5羟色胺、肾上腺素、血清素等的分泌,减低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应答[3],增强婴儿抵抗力,减少发病次数,在抚触的基础上增加穴位的轻揉按摩,能调节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证明无论是患上呼吸道感染还是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均较对照组少,且病程短,病情恢复快。
抚触是一种简便且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这一全新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士及家长的认可,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4318.
1 中英针灸教育历史的比较分析
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运用砭石治疗疾病。到了《内经》时代,已经发明了金属制成的“九针”,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此后随着朝代的更替,针灸教育也经历不同程度的盛衰,针灸教育作为中医教育的一部分,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家族相传、师徒相传、政府的医学教育。
英国作为西方文化尤其是欧洲文化的中心之一,有着对中医发展较为有利的客观环境条件。16~17世纪中医传人英国,英国人民开始对中医药有所接触,并逐渐乐于接受。20世纪60年代一些英国人在国内进行短期参观学习,初步掌握了针灸的基本技能。1964年,英国针灸学院成立,该院与荷兰联合建立了英一荷针灸学院。20世纪70年代,1972年美国前总统,引发世界针灸热,自此英国不断派人前往台湾、香港、日本等地学习针灸,1972英国针灸师注册学会(B-A.A.R)成立,这是最初的针灸师自律学术组织,同年国际东方医学学院建立,这是英国惟一的有注册执照的针灸学院。
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5个针灸师学会,人员发展到近千人。中医罗鼎辉女士在英国治疗湿疹获得成功,在英国引起轰动,越来越多的英国人了解中医,开始又引发了中医热。20世纪90年代,5个针灸学术组织合并成立了统一的英国针灸师联合会(B.A.C.C),中医特别是针灸不仅赢得了英国王室的许可,也被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所接受;英国国家医疗保健局首次认可了针灸疗法,1997年10月2日,欧洲第一个中医学位课程在伦敦MIDDLESEX大学正式开课,英国政府开始重视包括中医在内的自然科学。近年来英国针灸协会注册的针灸师近3 000人,中医诊所几乎遍布英国各大中城市,14所大专院校开设了
针灸课程,英国人对中医药的认识和了解日益广泛
和普及。
2 针灸从业人员的比较
近些年来,从中国中医药院校毕业的部分学生在英国开展中医药治疗活动。英国从事中医工作的以白人为主流,而且以从事针灸专业者为主。大多只经过短期培训,只掌握初级中医理论和技能。欧洲从业人员多属此类;能够全面掌握中医理论和临床技能者,主要是中国大陆正规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和部分“西学中”医务人员。这些人是在大陆接受正规中西医训练和从事过临床实践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中医药的参与和影响,针灸从业人员剧增,到1995年,全英针灸人员人数已发展成为在整个补充医学界仅次于西式正骨疗法(chiropractic)从业人数的第二大补充医学队伍。由于中医药在英国的正面影响,也由于西医本身在理论上和临床上的某些弱点与局限性,促使中医药在英国广有需求,发展迅速。目前英国政府允许从中国大陆招聘中医师,伦敦地区人数相对比较集中,小规模的中医诊所比比皆是,更有非专业人士临床应诊的也屡见不鲜,因此中医从业人员档次偏低,良莠不齐。与英国的针灸从业人员相比,中国的针灸医生受到的教育水平就显得更高一些。由于中国目前实行严格的医师资格考试制度,所有学生必须在毕业后在相应的医疗机构中试用后才可申请参加考试,通过考试后方可从事医疗工作。
3 针灸教育教学比较
转贴于 3.1 课程设置中国的针灸教育学制为5 a,除各种中医、针灸的基础课之外,还必须从事英语、计算机、医用统计学及医古文的学习,此外还要学习相应比例的现代医学课程。西方教育市场是受社会需求调节的,近年来由于补充医学日益深入人心,英国的私人针灸和中医学校比较兴旺,其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和灵活性明显,但是不够正规。近十余年来,英政府规定从业资格必须有学院培训、考试、注册的全部程序,促使学校教育日趋完善,逐步规范化。一般将学制分为短期和长期,短训班多为基础训练,招收在职西医人员,业余时间上课。长学制3—5年,有业余和全日制两种。在英国针灸学院教学安排是第1学年,补习西医课程,注册医生免修。第2—3学年,学习中医针灸学知识与技能,安排临床实习。第4—5学年,中医经典、针灸操作、专病治疗、临床实习,考试考查、办理注册手续以及申请会员资格。英国的国际东方医学学院主修课程为针灸、中医理论与实践,以及解剖生理学与西医临床课。选修课为中国哲学、太极拳、中草药、推拿按摩、医学实践发展和咨询。全部课程涉足两种医学,有助于提高诊疗水平与掌握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
3.2 教材比较中国的针灸教科书经历了7次改版,现在大部分院校使用的是7版教材(新世纪1版),大多出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英国,较高层次的中医教育正在酝酿。在英国的中医药工作白人为主流,主要语言为英语。
因而用于培训的资料,如计算机数据库软件等等,必须使用英语。然而,目前市售多为基础知识,缺乏提高进修的专科英语教材,涉及各个专科的经典内容与新近研究成果,诸如针灸或中医治疗恶性肿瘤、脑系病后遗症、多发性硬皮病等;中医药、针灸理论新见解,如五行生克乘侮、药性升降浮沉、针灸子午流注等项的临床应用;中药炮制、加工技术,尤其是西方常用的人参、天麻、冬虫夏草等识别、鉴定、保管与应用。
3.3 师资培养英国对针灸教师的任取资格还无明确的要求,师资管理也不够严格。少部分是本国人员送到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学院进修后而从事中医教育。大部分教师则从中国引进。其中英国政府和中国的一些院校联合办学,中医的课程基本上由中国人讲授,其他课程由本国教师讲授;另外,还有一些中国从事中医针灸教育的人员定居在英国,他们边从事临床,边从事教学工作。因为中国是针灸的发源地,当地居民普遍认为中国医生的医术高明,有一定的号召力。
3.4 学生的分析在英国的MIDDLESEX大学,中医学位课程的学制是5年,学生除了学习中医课程之外,也学习西医。最后1年必须有至少6个月到中国临床实习,经两大学(MIDDLESEX大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考试合格后方可获得两大学联合颁发的中医学士学位证书。为了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学生在第1年要学习中文。这些学生受到的教育显然与中国的学生大致相同。而对于专门学习针灸的学生,他们学制3年,从第1年就进入临床,3个年级的学生在临床上分工不同:1年级学生做治疗前后的卫生保洁工作,在治疗过程中观看2、3年级学生及教师操作;2年级学生负责定穴;3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针刺操作。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研究非常深入,对一些临床上不经常用的穴位和方法也很重视。在实习中对病人体贴入微,针刺操作一丝不苟,治疗效果显著。在知识记忆方面,更多借助图表而不是文字,记忆准确完整。学校对学生的考评注重综合评价,尤其是个人与教师间的谈话。可以看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在中国的针灸本科教育中,学生参与临床实践相对于英国来说是偏少的。学生只在大学3年级下学期有3个月的见习和5年级1 a的实习时间。这一点是需要改进的。英国的针灸教育方式带来启示,但也牵涉到整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及考评方法。应加强中英针灸教育的交流工作,使得针灸教育迈向更高的台阶。
4 英国针灸学校介绍
1964年英国针灸学院成立,每年至少有300名学生在该院及分校进行学习。该院还与荷兰联名建立了英一荷针灸学院,及爱尔兰国立针灸学院。
论文摘要:通过了解和掌握港澳台地区及大陆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现状,并对中医药教育发展加以分析,使我们能够正确把握中医药教育发展方向,为促进天津中医药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依据。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高等中医药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无论是国家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都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将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在更大的深度和广度上参与国际竟争。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
1港澳台中医药教育现状
1.1香港地区中医药教育现状
香港中医师接受教育主要是通过培训形式:①全日制中医课程培训,约占31.8%;②兼读制中医课程培训,约占14.5%;③学徒式培训(约占30.5%);④自学形式,约占10%;⑤西医学院中医培训,约占12.3% ;③其他形式,约占0.9%。香港浸会大学于1998年和2001年开办了首个5年全日制中医学学士/生物医学学士(荣誉)学位课程和4年全日制中药学学士学位课程。它标志着香港中医药教育正式走进了高等学府,使中医药长期以来师传弟子的传统教育方式开始向现代高等教育方式转变。
1.2澳门地区中医药教育现状
澳门的中医师绝大多数分散于民间基层卫生护理服务的人员之中,其学术渊源大都来自祖传或以师带徒。在内地中医药院校学习、进修和培训等,且正规中医院校毕业生较少,但在卫生司都能够得到资格认可,领取牌照开业。近年来由于内地迁往澳门的移民增多,中医医师也相应增加。另外,澳门卫生司及澳门中医药学会于1996年和1997年先后举办过两期中医药从业人员为期1年的“澳门中医药进修班培训课程”、课程设有中医内科、中医外科、针灸、推拿、按摩等10个科目,并请内地著名教授授课。
1.3台湾中医药教育现状
在台湾“中国医药学院”是唯一一所中医药院校,设有日间部医学系、药学系、公共卫生学系、牙医学系、医学技术学系、学士后中医学系、营养学系、护理学系、复健学系,夜间部药学系。硕、博士研究所7个,其中5个招收硕士生(1975年开办硕士班),4个招收博士生(1988年开办博士班)。大学师生比例1: 17。该院1972年创办中医系,学期7年。必修学分359分,其特点是中西医教育并重,注重基础。在校学习5年后,还要临床训练2年,除学习相当数量的中医科目外,还要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全部西医课程。学生毕业后获取中医师执照后还可参加西医检核考试。目前,75%的毕业生取得双执照。学士后中医学系学制5年,毕业后只能报考中医师执照。药学系学制5年,必修学分184分。研究所硕士班学制2一4年,博士班2年。
2大陆中医药教育现状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无论是国家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都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1956年国家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开办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以来,截止至2003年,我国已有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含2所民族医药院校)。这些高等中医药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人才。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中医药宝库的继承、延续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2.1大陆高等中医药教育墓本情况分析
目前,我国共有25所中医药院校,比较均匀的分布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重点中医药大学,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和药王山藏医学院是两所民族医药院校。在这25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有20所中医药院校接受外国留学生,12所中医药院校接受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除高等中医药院校外,全国还有中等中医药学校53所,其中国家级重点2所,局级重点8所。另有22所医学院校和商(农)学院开办中医药系或专业。
这些高等中医药院校拥有较强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科研力量,在全国中医药教育中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在全国中医药领域发挥特色、体现对外窗口效应。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学校以计划经济为主按计划招生,招生人数随着经济发展规模、人口增长比例逐年增加,但委培和自费生人数却减少,专科未招生,这是由于98年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人才全面市场化而造成。不同高等中医药院校之间的差别可由下图中看出(仅例举部分院校)。
2.2天津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
幸福曲折的催乳之路李晓莉
赵女士生产后,刚开始几天奶水下不来,孩子一饿,哭得厉害。那段日子,媒体上刚刚曝光了添加三聚氰胺的奶粉,赵女士有心自己给孩子喂奶,可是却一点胀感也没有,只能干着急。为了下奶,赵女士在母亲的指导下猛喝猪蹄汤,这下倒是非常见效,胀得发硬,可是任孩子怎么使劲吸,奶水就是不出来。胀得难受,被孩子吸得疼,自己受罪不说,怀里的孩子也急得嗷嗷大哭。
没办法,赵女士只好求助于护士,结果让她“痛不欲生”的按摩催乳就这样开始了。这个护士按摩起来用力很大,赵女士坐在床上,为了不疼得叫出来,还咬上了一条毛巾。没过两分钟,赵女士的眼泪就掉了下来。那边孩子因为饥饿大哭,这边赵女士为按摩疼得流泪。
经历了这样的痛楚后,奶水果然下来了。可是好景不长,还没出月子,赵女士的就开始异常胀痛,还发起了高烧。医生检查后告诉她可能是过度按摩伤到了的软组织,她患上了乳腺炎。因为要打点滴和吃药治疗,赵女士只好暂停哺乳。后来好不容易治好了病,奶水量却从此“一蹶不振”。为了坚持母乳喂养,促进乳汁分泌,赵女士不得不用吸奶器吸,还尝试了各种下奶的偏方,但是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就在赵女士几乎已经为混合喂养做好准备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赵女士听请来的月嫂说,有个中医师按摩催乳技术非常好。赵女士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了这位中医师。
中医师首先详细询问了赵女士的饮食、休息等情况,然后按压了赵女士身上的几个穴位,这些穴位有些很疼,有些是酸酸麻麻的。中医师说。赵女士是因为肝气所滞引起的乳汁减少,这种情况要通过疏肝理气法来解决。
出乎意料,几次下来,赵女士的奶水下得越来越顺畅,现在多得孩子吃不完。每每看着孩子吃饱后熟睡的样子,赵女士身为母亲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想想几个月来为了坚持母乳喂养而做的种种努力,赵女士觉得这种尝试是值得的。
按摩催乳,中医专家怎么说?
像曾经的赵女士一样,为产后缺乳一筹莫展的妈妈大有人在。若说按摩催乳可行,但不当按摩导致疾病的事例却屡见报端,难免让人不知所措。若说按摩催乳不可行,又有很多成功的。确实为不少产妇解决了实际问题。尤其在“毒奶粉”事件后,一些产妇和家属对按摩催乳更是青睐有加。不惜重金聘请“催乳师”提供服务。
按摩催乳到底可行不可行?为解开人们心中的疑团。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的林彩霞教授。
问:从中医角度。通过按摩来治疗缺乳症可行吗?
答:分娩后乳腺泌乳量少,不能满足喂养婴儿的需要,这就是中医所称的“缺乳症”。近年来,产妇的年龄趋于增高,加上剖宫产率上升,有些产妇怀孕期间营养不均衡、精神过度紧张,产后缺乳的现象有上升的趋势,尤其在城市妇女中比较常见。
中医学认为,根据不同病因,产后缺乳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气血虚弱”型,主要是由于气血亏虚,津液不足,导致乳汁分泌减少或不足。一般表现为柔软无胀满感、面色暗淡、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但这种原因所致的缺乳发生率越来越低。另一种是“肝郁气滞”型,是由于七情所伤,肝气郁结,致使乳脉不行而缺乳。一般表现为胀满疼痛、胸胁胀闷、精神抑郁、食欲不振。
中医学研究、治疗缺乳症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在很多中医古籍中都有记载。现有的理论研究表明:对于产后乳汁不足的情况,采用按摩的方法治疗,只要操作得当,就可促进乳汁分泌。临床观察也表明,采用按摩方法治疗缺乳症,可以达到健脾益气、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散结通乳的功效。
中医治疗缺乳症的方法很多,但按摩催乳疗效显著,简单易行,而且是一种没有毒副作用的自然保健疗法。
问: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没有中医理论背景的人从事按摩催乳。由他们为产妇做按摩催乳治疗,能胜任吗?
治人济世 认知践行
中医药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最具实践性和济世精神,五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作出了极大贡献,曾在中国拥有普遍的认可和尊重,其成就和思想也为世界所关注。
祖籍福建宁德的陈国和先生就是一位志在济世的中医师,他是以前中医学院的毕业生,1982年移居香港。而在来港之前的1968年,他已经在宁德老家做了十八年的中医,以其专业的技术和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为家乡亲人的健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今回忆起过去之事,他仅仅数言,一笔带过,救人性命,在别人眼中是与人有恩的荣耀,但在他看来不过理所应当,责无旁贷。
中医的博大精深曾令世人对中华医学刮目相看,称赞有加,然而,在西医进入中国后,中医日渐萎缩衰落。内地如此,况乎香港,所以,初到香港后的陈国和先生,即使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但要步入香港医界仍不免充满阻碍。有幸的是,陈国和先生在人生地疏的香港找到了在药房工作的差事,卖药坐诊,这一“坐”就是很多年,直到1995年他创办了德春医药行、德春中医诊所。
至此,陈国和先生有了一个救死扶伤的稳定之所,为其治病救人提供了便利,亦有利于弘扬中华医学经典。“诊所和药行是一体的,卖药也问诊。”陈国和先生介绍说。最初选择中医,就没有想过放弃,有机会开办诊所,就没有想过停止,这一干将近又是十八年,现在,尽管他的年龄渐长,却依然风雨无阻每天上午十点就到诊所候诊,生命诚可贵,他懂得,故坚持。
陈国和先生是中医全科医师,主攻内科,亦投入颇多时间及精力于妇科和小儿科。行医半生,开诊所十八年,凭借其精湛的医术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为众多饱受疾病折磨的病人,送去了健康,送去了福音。陈国和先生介绍说:“多囊卵巢综合症就是一种疑难病例,在西医上也不例外,但是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予以辨证分型施治,健脾补肾,活血化瘀以调经,则有机会康复。中医中药对老年痴呆症的改善效果也很不错,治疗暗疮的亦卓见成效,患者若按医师要求坚持服药,复发几率也比较小。”
多囊卵巢综合症,是一种生殖功能障碍与糖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紊乱综合症,现在的确切病因不详,因此施治困难。据介绍,曾有一对夫妻结婚七年都没有孩子,他们接受过多种西医治疗都未遂愿,后经人介绍,来到陈国和先生这里接受中医治疗,经过中药调理,三个多月就成功受孕,解除了病人七年无子之痛。
在悬壶济世的道路上,陈国和先生努力提高医术,坚持救死扶伤,认真践行服务人民的信念。
精进不已 培养人才
与中医随伴数十载,陈国和先生不仅对中医产生了日渐浓厚的兴趣,也逐渐积淀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归根结底是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中医的地位,中医的出路,中医的未来,是众多继承中华医学之人深思远虑的问题,难题。
“在中医方面也思考了很多,以前,中医受制于西医,以后情势改善不少,建立了注册中医制度,但中医的整体复苏和兴起却仍有颇多挫折。”陈国和先生忧心忡忡地说。身为中医师,他有一种沉重的使命感。后,特区政府希望将中医药作为与世界联系的一个窗口,故对中医药的态度有所改观,也有所支持。如增设中医学院,认可中医文凭,建立注册中医制度,毋庸置疑,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注册中医的诞生,标志着香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整个注册制度的目的在于保障市民的健康,同时确认中医的专业水平及确立中医的法定专业地位。陈国和先生介绍说:“即使是中医专业毕业也要考试,合格才能成为注册中医,合法行医,哪怕是内地过来的中医教授,也要考试授牌,成为注册中医后还要不断学习、进修。此外,香港还有部分表列中医,他们也可继续执业,但是需通过注册审核或执业资格考试,才可申请成为注册中医。”
学不可以已,况且医生是守护生命的,更需日日精进。注册中医需要符合中医组指定的持续进修要求,并遵守《注册中医专业守则》,以确保注册中医的专业水平和操守。注册中医如违反守则,可能受到纪律处分,包括从中医注册名册上除名。陈国和先生说:“在香港这一点很严格,很正规,也很好,值得肯定。不仅有利于提高专业素养,也有益于建立中医药管理长效机制。”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先民的智慧结晶,需要继承和发扬。陈国和先生除了要在诊所问诊之外,还积极参加中医界社团,经常参与国内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和研讨会等,以这种方式提高医术,推广中医药。如今,他投入精力颇多的则是国际中医药研究学院,现为学院教授兼院长的他认真负责,培养医学人才,弘扬中医国粹。
陈国和先生介绍道,国际中医药研究学院已成立三十多年,是一个特区政府认可和指定的培训机构之一,作为中医培训和进修机构,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信赖度。根据《注册中医专业守则》规定,即使是注册中医,也要持续进修,接受专业培训,提高医技医德。
及至2003年,由于特区政府规定,中医学生必须是经由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的中医学院毕业,才承认其专业资格,于是,国际中医药研究学院停止招收学生。此前,他们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现在仍然在为中医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身为院长的陈国和先生,更是功不可没。
做好社团工作之余,陈国和先生亦全心撰写医学著作,曾在国内外专刊杂志上十余篇。其中发表在《中医杂志》上有“七情不应是内因”,《世界中医杂志》有“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体会”和“活血化瘀治疗妇科疾病的体会”,《福建中医药》有“治病必须辩证和与辨病相结合”,以及在《香港中医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等。
在服务社会,培养人才,传承中医的道路上,陈国和先生兢兢业业;在持续进修,锤炼自己大医精诚的征途中,他坚持不懈。
德重于术 毕生奉行
中医讲究“以人为本”,病人为本,医生为标,而医术,医是医德,术是医技,是故中医乃仁心仁术,而“仁者”方才“爱人”。
行医数十载,“仁心仁术”是陈国和先生自始至终所坚持和奉行的原则。他开诚布公地说:“既为医就必须重医德,以救死扶伤、服务大众为前提和信念,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不能丢。行医不是求财多少,而是医治病人,求财就是做生意了,医治要凭良心。”医德医风是一种道德和风尚,病人求医,寄以生死,岂能不重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身为教授的陈国和先生,尽量平民化,为基层人民的健康护航,每医治好一个病人,他就多一份快乐和满足。他时常这样教导自己的学生:医术不是最重要的,医德才是最核心最珍贵的,医务工作者强调的是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这是作为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养。国家和党对陈国和先生的教育,他刻骨铭心,亦敦敦教导下一辈,继承中医,发展中医,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进步是一点一滴积累的,陈国和先生虽然现在已经是教授了,但他从未间断过学习,研究医学专着,提高职业技术、医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其子亦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晚上还坚持到正规夜校进修中医,得空便到德春行学习,后继有人,实为可喜。
杨永晓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直接进了医院当了儿科大夫。回忆那段坐诊的时间,他说:“虽然学的是中医,但是开的全是西药,迷茫得很,也不知道中医的出路在什么地方。”两年之后,他选择离开。先是在全球最大的眼科医疗设备公司美国爱尔康公司做销售,随后自己开公司做一家英国著名眼科公司在华东的总,把这家公司的产品从原来“非常糟糕”的水平拉到华东地区的行业第二名,他称那时候的收入相当可观。
有一天,杨永晓和朋友来到杭州的胡庆余堂中医博物馆,看着陈列在玻璃橱窗里珍贵的药材,感到中医这么美好而有价值的一门学说,如果就这么断在自己这么一代人手里实在说不过去。当时的时间点,也恰是中医最低迷的时段。杨永晓说,就是在那一刻他心里很自然地做了个决定―要继续走中医之路。“当时也积累了一些外资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我就想,看看能不能用市场化的方式去运作最正统传承的中医。”
杨永晓于是索性卖掉公司,去念了北京大学MBA,想在市场以及管理这方面再加以进修。2006那年的暑假,与杨永晓同班的同学们纷纷奔赴跨国公司、投行或者风投寻找实习,而他还在思忖着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很多事情就是在无心插柳的时候有了转机。杨永晓在读书前,手头还有以前做时留下的一批人造晶体、眼科器材以及药品,如果放在库房平白过期十分可惜。于是,杨永晓带着他发起成立的北大医疗队在当年9月去四川的藏区做白内障义诊手术,在平均海拔4100米高的四川省德格县佐钦做了18例更换人工晶体的白内障手术。
在藏区,他遇到另外一支志愿者的中医医疗队,这个医疗队的队长李辛后来成为他创办应象中医学堂的合伙人。李辛是中医,医术和外语都非常好,他的梦想是把他学到的中医知识都教给别人。 两个人有空就聊,很快理清思路,确定等杨永晓毕业以后回上海,通过中医门诊部这个形式开拓中医教育和培训的市场。
回到上海的时候,中医已经走过了谷底,有了方兴未艾的气象,市面上各种养生书的销路都非常好。当时杨永晓想直接开门诊部,但是因为并没有先例,卫生局的批文拿不下来。 他转而去做中医培训,本来是拟招收正规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授之以临床经验,传承中医。当时的情况是只有3个美国克罗拉多中医学院的洋学生愿意到应象来学习中医。不过,当时应象的员工连杨永晓和李辛也只有三个。
李辛和杨永晓为这三个洋学生的课程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上午上课,下午临床跟诊。下午的临床跟诊,是应象帮他们安排了上海最好的中医老师,按照个人的意愿,确定临床实战的方向,选定导师,紧锣密鼓地学。有基础的洋学生,勤奋、专注,加之各种专业的中医师资力量倾囊相授。实打实的教学,效果显而易见。三个洋学生满意而归,回到美国纷纷设立了自己的诊所。须知在国外开设的中医私人诊所,如果没有真材实料的医术,没有病人上门,那关门是早晚的事情。
第一次培训可说是皆大欢喜。李辛医生的一些病人和朋友提出要求,建议应象给他们一些中医的基础课程。于是,又开了一个班,教的内容是中医启蒙方面的内容,后来这个课程也就成了应象中医的经典课程―古典中医启蒙班。这时候,对应象观察多年的卫生局也给了学堂行医的批文。应象的运营总算是走上了正轨,既有学习部,也有门诊部;应象得以实施最初做一个纯中医教学和临床机构的理念,也得以施展。
应象在运营上的成功,归结于细节之美。既然杨永晓选择了用现代企业制度来管理一家中医机构,那么他就在制度和流程上做文章。应象内部管理的紧凑和严格在业内闻名。“我们一开始也会犯一些错误,但是有了错误之后,我们并不急着苛责谁,而是把问题追溯到流程上解决。”杨永晓介绍道。所以,现在应象的内部管理章程厚厚一叠,也就丝毫不足以为怪了。
比如,应象的药房流程及其严苛。坚持用农夫山泉熬药这还是眼睛可以看见的,而眼睛看不见的地方是一包药熬制出来,20多道工序,往往是专人签字,决无纰漏,把用药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走到了极致。对杨永晓来说,学习部一直是倒贴着钱在做。“但是学习培训做了这么多年,传播的中医理念让数千人受益匪浅,我们把这个工作当做一个公益项目,虽然每年亏损十几万,但我们也不想停手。”杨永晓说道。
杨永晓说,很多人以为我们门诊部的病人流量肯定是从应象学员里来的。其实不然,很多学生学了一段时间的中医之后,不同程度的疾病通过自己改变生活方式而治愈了,亚健康的变成健康了,根本就跟我们门诊部说拜拜了,再也不来看病了。
大道至简,很多事情就是在于生活方式的一点改变。杨永晓给学员上课的时候,要求他们每天十点睡觉,坚持一个月,看看有什么改变。结果一个女学员来汇报说,脸上的斑逐渐淡化,后来几乎不见了。而静坐,在杨永晓看来,则会对自己有了更加敏感觉知。“尤其会感知自己的欲望,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从何处起,又从何处落?”他说,很多人处理不好和身边这个人、那个人的关系,其实归根结底是处理不好和自己的关系。
杨永晓见过好几例乳腺癌患者,都是那种万事求全的性格。但是,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正是这种对自己要求严格到一丝差错也不能有,反而造成了疾病的心理性原因呢?这样的例子,在应象学堂讲课的时候,几乎是信手拈来的。学员们也藉此,有了反思自己生命和人生的一个机缘。
《神农本草经》
成书于东汉,出自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首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伤寒论》
这是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书中所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书中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
中医养生渐成热潮,到养生馆、美容美体馆等机构刮痧、拔罐、艾灸等成为流行的养生保健方式。本刊记者调查发现,相当多养生保健机构及从业人员不具备从事保健服务的资质,由于缺乏服务技术标准和规范,养生“养出”伤病甚至导致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
拔罐C伤,熏蒸送命
2017年4月,山东济南的石女士花了8800元在一家养生馆购买了拔罐排毒的理疗服务,一个疗程8至15天,一天三次,每次40分钟。如此高频率的拔罐让石女士痛苦不堪。从第四天起,石女士开始发烧,背部因拔罐出现脓肿。而养生馆工作人员称这一过程正是在排毒,发烧也有利于排出毒素。第九天,石女士因昏迷被送进医院。医生诊断,其背部因拔罐出现二度烫伤,需住院治疗。
北京的胡女士3月在一家健康瘦身馆接受药物熏蒸,一个多小时后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但工作人员称没有大碍。此后,胡女士不良反应加剧,虽然经过半年多的治疗,但最终身亡。经医院诊断,胡女士存在脑干损伤、热射症、横纹肌溶解症等症状。住院病历记载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为“原因不明的熏蒸剂中毒”以及“原因不明的暴露于热液和热汽化物下”。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敬表示,虽然刮痧、拔罐安全系数较高,但操作上仍具有专业性。“济南石女士烫伤事故的问题就出在拔罐过密、时间过长。凡事要掌握度,天天拔罐刮痧,肯定要出问题。”他说。
本刊记者走访多家美容美体机构,发现多数都有用拔罐、艾灸、刮痧、热敷砭石等中医保健手段配合精油按摩类的养生项目。在昆明北市区一居民楼内的美容养生馆,本刊记者称颈椎不适,店员随便捏揉了几下就断定本刊记者有严重的颈椎病,需及早治疗,并推荐购买包括推拿、艾灸和中药面膜的理疗套餐。
“在医院给病人做推拿前,医生会先诊断再治疗。而在养生馆,技师往往没多少医学常识,客人哪里不适就按哪里,很容易出现危险。比如推拿不当会导致颈椎骨折甚至瘫痪,背痛有可能是由冠心病或心绞痛导致,推拿不当也会有生命危险。”云南省中医医院院长助理、推拿科主任王春林说。
昆明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姜莉云说,今年以来因拔罐不当导致烫伤、针刺不当导致气胸、推拿不当导致骨折、消毒不严导致皮肤病的患者较过去大有增加。
根据统计,2016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卫生保健服务类投诉2725件,而2015年是516件,其中不少是关于养生保健的投诉。
“注册成什么都可以干养生保健”
本刊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各类打着“中医养生”旗号的养生馆、美容美体馆遍地开花。不少店面营业执照中只有美容美发或健身洗浴服务,却做着“跨界”业务:足疗店里做推拿、刮痧;美容店可艾灸、拔罐、中医理疗。
一些养生馆打出的宣传广告让人瞠目:“腋下淋巴排毒可以养颜、防癌”“农历五月的九毒日是一年中最毒的时候,瑶药泡澡排毒效果事半功倍”“端午排毒,一生是福”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16年印发的《国家中医药局关于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要求,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不得以涉及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健康咨询等为名或假借中医理论和术语开展虚假宣传,不得宣传治疗作用。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养生保健机构是“谁都能开”,“不管注册成什么都可以干养生保健,注册公司就去工商局批,注册为盲人按摩就去残联批,注册为研究院等社会团体就去民政局批。批下来之后,只要不出事,民不举官不究。”
在北京一条几百米长的街上,实际从事养生保健的机构有20余家,但工商注册经营范围与实际经营项目相符的仅3家。
一位业内专家说,根本无法查清养生保健机构的总数,“注册的经营项目和实际从事业务不相符的太多了,有的工商注册是咨询服务机构也在干养生保健。”王春林告诉本刊记者,昆明从事中医养生的门店至少上百家,“我去过一些店,大多是无医师资格证、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无卫生基本保障的‘三无’小店。”
这些本就没有资质的养生机构的从业人员绝大部分也是没有资质的。上来就给客人“号脉”,女士往往“气血不足”,男士多是“肝肾阴虚”,治疗方法都是推拿、艾灸、拔火罐、刮痧等。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有关规定,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类服务应由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服务岗位人员应取得有关主管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开展的服务范围应与取得的资质相一致,同时应持健康合格证上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主任杨金生表示,2015年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增加了保健调理师,2016年12月,人社部公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确定“保健调理师”是唯一一个保健类职业。
据了解,目前考取这一证书的约150万人,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业人员超过一千万。北京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真正接受过正规培训考取职业资格的人很少,56.25%的从业者仅通过内部培训就直接上岗。
姜莉云表示,有些养生馆的“技师”虽有各式各样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但在医疗上都是不予认可的。北京一家美容美体馆的店员告诉本刊记者,入职时会接受公司培训,培训优秀者可以拿到美容师资格证,并没有相关的保健类资格证,但刮痧、拔罐等都可以干。
“看似谁都能管,其实谁都没法真正管”
云南省卫计委副主任、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郑进认为,利益驱动、监管缺位、标准缺失,以及错误的养生观都是乱象的原因。
据本刊记者了解,绝大多数养生机构处于监管盲区。云南省卫计委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卫计委主要管医院和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单位,对这些非医疗机构的养生馆没有执法与处罚权;工商部门主要负责企业主体资格审核、经营行为规范及消费纠纷查处,很难对其经营项目的专业性有效监管;而馆内的保健品药品归食药监部门管,但也不是所有养生馆都出售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