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源信息化范文

能源信息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信息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能源信息化

第1篇:能源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档案 信息化 保密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088-01

一、概述

近年来,档案信息化工作逐渐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而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关联应用,而档案信息资源的关联的应用肩负着为企业转型和精确化管理提供信息支撑的重大责任。

在国内对于实施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在其他行业已经取得了许多经验和教训。能源企业如何建设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并保护档案信息秘密值得展开探索。面对全新的网络化、数字化环境,电子文件的接收、存储、保管、利用以及电子文件的完整性、真实性等都带给传统“实体档案”管理模式以巨大的冲击,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更快、更好的提供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在当前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档案信息具有很高的价值,档案信息安全也成为重中之重。档案信息在流动传播过程中,由于网络的不安全性及信息系统自身的漏洞,给黑客的入侵、病毒传染、信息的非法窃取等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得网络档案信息安全极端脆弱,也给国家安全和企业的利益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所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保密管理也就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新的难题。

二、对当前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保密管理工作的认识

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过程中的保密管理工作我们要把它当作一件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来对待。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观念上创新。保密管理工作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它对于加强企业信息资源保护、避免无谓失密泄密损失、实现健康平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调研及探讨并结合一些企业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发现,企业在在推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做好保密管理工作,应注意克服两种错误认识:一是不重视安全保密管理工作,片面强调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应用第一,把安全保密管理工作放在从属地位;二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采取因噎废食的做法,认为既然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安全,不如不搞企业信息化,拒绝利用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为提升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服务。

三、当前能源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及存在问题

目前档案管理的模式主要是采用电子和手工并行的管理模式,包括档案的接收、整理、保管、利用等,在保存电子档案的同时,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同时手工整理实体档案归档。

(一)当前的文书档案管理系统主要使用OA系统,目前通过OA系统,保证了公文的正常规范流转和归档,而其他形式的档案材料在移交档案部门时尽可能提供电子文件,基本做到了档案的电子化;随着公司的发展,现在使用的OA系统并不能完全适应档案工作需求,其引发的问题还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二)档案存储模式

当前档案业界还是支持以纸张为主要的存储介质。集团不仅需要解决部分纸质材料的数字化转换和处理,还需要解决企业日益增长的声音信息、视频信息等档案信息资料的数字化转换和处理。

(三)档案查询模式

在手工查询档案信息的检索过程中,检索流程为:查到案卷目录,再查到文件目录,根据文件目录记录的档案档号信息查到档案在库房的存放地址,然后通知库房调卷,办理相关手续。纸质文件给检索调阅带来了困难,且在此过程中,查询的途径不够全、查全率、查准率低,容易出现文件丢失、损坏或无法找到所需的资料;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在交换、流动、分析、事例、开发、提炼、创新过程中的安全保密管理不到位使得档案管理人员难以充分的利用业务档案资源向公司各级部门提供良好的服务。

四、企业集团整体建设档案信息保密技术防范

集团式管理的企业,下属机构众多且层次复杂,涉及多元化行业,分布地域广泛。并且各所属机构业务重点不同,档案管理的重点及管理特性也不同,各机构都设有独立的档案管理机构,相对独立地对本机构的档案进行管理和利用。

集团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所属机构与总部档案系统档案信息的互联互通。根据总部及所属机构网络基础建设情况,信息化系统建设模式,程度以及系统维护能力等不同的情况,部署可支持既集中又分布的混合式建设方案。同时在档案信息系统建设之初就统一考虑和规划信息保密管理的技术防范问题要使信息系统的技术防范和管理与企业信息化发展实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使安全保密技术检查能力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加强和提高。

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中各类软、硬件系统的研制、开发和安装,必须符合保密管理要求,做到防泄密、防窃密。涉及保密的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所采取的安全保密措施应与所处理信息的密级管理要求相一致,并按其最高密级的防护要求进行防护。承担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的系统集成、综合布线、软件开发、服务咨询及工程监理等单位,必须通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保密工作部门的保密审查。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不得交由境外机构或人员承建。涉及国家秘密信息的档案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承建单位,必须具有《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证书》。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的保密管理实行审核备案制度。

五、加强管理是做好企业档案信息保密工作的关键

第2篇:能源信息化范文

应用广泛――三星商用大屏能源行业应用方案

能源行业是三星商用大屏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的行业,目前三星针对包括电力在内的能源行业用户,能够提供拼接显示产品、单屏显示产品、LED环保产品、互动触摸型产品等丰富的商用大屏显示产品,主要涵盖智能信息、安防监控、视频会议等显示应用解决方案。

以电力行业智能监控解决方案为例,基于三星大屏幕显示器的智能监控系统,可广泛应用于电网信息化平台、调度自动化系统、稳定控制系统、柔流输电、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用电管理采集系统等环节,能实现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的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

在能源行业,还有一个应用重点是安防监控系统,三星大屏幕显示器可搭建数字安全信息网络系统,集安全信息采集、安全监管、安全调度等功能为一体,是实现数字化、图形化、信息化安全管理和科学化调度指挥的最佳平台。另外,还有三星视频会议解决方案等其它行业解决方案也被广泛应用在能源行业。

战绩辉煌――三星商用大屏能源行业应用实例

能源行业是三星商用大屏重点布局的核心市场,三星商用大屏在电力公司、能源集团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也赢得了众多客户的认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煤炭行业采用的亚洲最大的三星安全监视视屏墙,由64台三星460UT无缝液晶视屏墙与48台UX液晶屏拼接组成超大型煤矿安全集控显示平台,在屏幕尺寸、拼接数量上均创下三星在亚洲无缝液晶视屏墙的安装新纪录,也展示了国内安全监控显示平台进入到以无缝液晶视频墙为主导的高清、高智能、高可靠性时代的趋势。另外,还有山西太原由36台三星460UT无缝液晶视屏墙组成的煤矿调度指挥中心、云南曲靖由12台460UT组成的电厂生产监控显示平台等,都是三星商用大屏拼接产品目前在能源行业的主流应用。

三星从未停下追求创新的步伐,继UT系列之后,又在今年推出了双边间距只有5.5mm的三星第二代超视界无缝液晶拼接视频墙UD55A,在缩小拼缝的同时还扩大了面板尺寸,进一步消除了多屏拼接所带来的间隔感,让显示效果更加完美。而更高端的技术升级必将带来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据悉,此款产品上市不久便吸引了众多商家纷纷跟进,在行业市场掀起了一股液晶拼接热潮。

保持领先――三星商用大屏能源行业发展战略

2011年,三星商用大屏的发展战略很明确,首先是进一步巩固在商用显示领域的领军品牌形象,其次是从产品、行业、组织结构等多个方面拓展三星商用大屏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三星商用大屏的综合实力。在产品层面,继续进行技术创新,推出多款行业领先的商用大屏幕显示器产品;在行业层面,进行行业产品细分,针对不同行业客户、不同需求特点进一步划分产品线,提供更多、更适合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在组织结构上,三星将对现有渠道、营销体系进一步完善优化,以实现企业、用户、渠道等多方的共赢。

第3篇:能源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军事信息;指挥员;决策能力

信息,特指战争中所广泛需要的通过密码、符号、文字、语言等传递,具有共享性、时效性、开发性等特征的各种情报、数据、指令。未来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军队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信息。信息已上升到与速度、火力同等重要的程度,成为夺取胜利的重要资源和决策的基础。

1 信息获取能力

就指挥员而言,信息获取能力是指挥员及其指挥控制机关充分利用一切有效途径和手段,有意识地从外界获取信息的一种能力。在平时,它主要是获取开展工作所需的各种情况和资料;在战时,它又是主要获取作战所需的敌我双方的情报、指令、部队实力等信息。它要求充分运用各种信息媒介,大范围、高速度、高可靠性地获取相关信息,并具有辨认各种信息代码的本领。

1.1 指挥员信息获取能力的重要作用

获取信息是信息处理过程的第一环节,是信息利用的基础,是信息控制实现的前提。

一是信息获取能力是指挥员进行科学决策的可靠保证。指挥员进行科学决策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在掌握大量军事信息的基础上,制订方案和选择实施方案的过程。只有十分重视决策领域的调查及其预测,敏锐地捕捉有关信息,才能为正确进行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

二是信息获取能力是指挥员选择有效信息的重要基础。任何军事行动都需要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具有超强的信息获取能力,才能为指挥员准确、可靠、迅速地收集、处理、传送与使用大量有效信息,为指挥员进行决策提供基础。完备的收集、统计、存储、检索、传播、显示有关情报资料信息,才能为指挥员进行决策提供及时的、综合的、可靠的情报信息保障。

1.2 指挥员信息获取能力的实现方法

一是信息捕捉法。信息是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式。指挥员要善于能动地去捕捉和认识信息,寻找到信息源头,敏锐把握信息潜在的利用价值,在司空见惯的信息中发现捕捉到有利于决策的关键信息。

二是信息类比法。将自己获取的关于作战对象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类比,可以从中得到新的更有价值的信息,为科学进行决策服务。各种信息之所以可以类比,是因为它们彼此间存在着相似性,可以使一个领域的信息推广运用于另一领域,从而增加一种信息的使用价值。

三是信息分析、综合法。指挥员从不同渠道收集的信息,起初往往是杂乱无章的,必须将这些信息逐一分解加以考察,而后再对分解开的信息进行综合,通过这一过程对初始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抓住信息的真实本质或内在联系,为科学决策提供真实的、有用的信息。

四是信息推导法。信息作为事物普通联系的中介,信息与信息之间也构成一个相互联系之网,每一种信息都是信息网上的一个纽结,指挥员可以从这一信息出发,以对象的联系为背景,向四面八方作合乎逻辑的推导,在一系列连锁反应之后,收获大面积的信息。

2 信息加工能力

2.1 指挥员信息加工能力的主要构成

一是信息筛选。筛选是信息加工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信息筛选对于提高信息的利用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基本要求可概括为:准确、及时、完整、重大和新颖。要搞好原始信息的鉴别、判断。原始信息由于种种原因,往往真假混杂,要通过鉴别、判断它的真实程度和准确性;要认真选择信息,并对突出主题性、注重典型性、富有创新性的信息更应关注;要对信息进行修正和增补,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尽量保持其主要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

二是信息整理。信息整理是指对某类信息或在一定时间内获取的信息,从总体上归纳整理,适时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加工。它可以增加信息的广度、深度,为指挥员掌握全面情况、把握全局,进行高层次的决策提供参考,使信息增值;它可以发现规律性变化或倾向性问题,有利于指挥员比较准确地预测未来,进行科学决策。

三是信息加工。即对一定时间内获取的信息,在进行综合加工基础上,最后形成比较系统、比较深刻的信息材料过程。信息加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信息加工过程一定要客观,要充分体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一阶段必须以信息为决策服务,而不能一厢情愿地以目的决定信息的取舍。

2.2 指挥员进行信息加工的基本要求

指挥员要使加工处理后的信息能更好地服务于其工作和进行指挥决策的需要。

一是要有广度。所谓广度,就是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反映的面要宽,情况和问题要全面。这就需要占有大量丰富、真实的信息材料,不占有一定数量的信息材料,广度就无从谈起。

二是有深度。所谓深度,就是加工处理后的信息要有情况、有分析、有验证。一定要在事物原有基础上进行,加工后要属于同一范畴,具有内在联系,要对事物的性质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得出一个恰如其分的结论。要有必要的事实和数字。在进行加工时,不要只进行空洞的简单的概括,要用不可辩驳的事实和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证实结论或说明问题。①要有分析。要像抽丝剥笋那样,条分缕析,由表及里,然后顺理成章地归纳出结论。②要有验证。在对情况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除分析外,更要有验证,不被敌方刻意制造的假信息所迷惑。

3 信息运用能力

3.1 指挥员信息运用能力的基本构成

一是信息提炼。信息提炼是信息运用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按照一定的目的,对信息进行筛选,以便作为科学决策的依据。要求指挥员必须把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只有真实、准确地掌握信息,才能为指挥员科学决策服务。如果信息失真,就会导致决策失误。

二是信息使用。信息使用是信息运用能力的目的。收集、处理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经过处理的信息应尽快运用到指挥员进行军事活动的科学决策中去,以便赢得时间,争取获得最大的军事价值和军事效益。指挥员应特别注意信息的适用性和及时性。指挥员必须善于选择最能反映问题本质的、体现最新情况的信息,以便做出相应的决策。同时,必须考虑信息的时效性,避免因时过境迁而使信息失去其使用价值。

3.2 提高指挥员信息运用能力的基本要求

一是牢固树立信息观念和信息意识。指挥员要提高信息运用能力,必须具有强烈的信息观念和信息意识,必须充分认识信息的价值和重要作用。只有首先在思想上、观念上重视信息,才能在工作中重视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运用,从而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运用信息的能力。

第4篇:能源信息化范文

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是指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从事教师职业所具备的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信息化教育思想、知识和应用技能。

(一)思维科学素养

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思维科学在于研究人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和方法,这正是教育所必须重视的。我们不仅要注重研究抽象(逻辑)思维,也要重视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的研究,研究一切与人学习有关的思维过程,开拓科学创新思维,总结经验,发现思维的客观规律,构筑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在教育科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教学。

(二)知识素养

知识素养是指信息化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的总和,二者不可或缺。信息化教育具有五化(教育信息显示多媒化、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和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三性(开放性、非线性和交互性)的基本特征,其基本内容包括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三种基本技术(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及开发教育资源与优化教育过程。学科知识的传授才是教师教学的根本。教师要教好本学科的知识,就必须要有本学科的渊博的知识,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且必须是“活水”。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注重学科知识的积累,并以科研工作带动教学工作,这样教学才有活源,永无止境。信息化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学科知识二者都是远程教育所必需的。信息化教育的理论知识是教师进行远程教育所必需的工具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师进行远程教育所必需的材料知识,二者不可分离。

(三)技术素养

信息化教育是技术性很强的教育实践领域。这里的技术包含着信息技术和教学技术两方面。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信息化教育带来网络课程技术、网上虚拟现实技术、视频会议系统、流媒体与视频点播等技术。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核心的教学技术,强调以“学”为中心,在学习情境中采用“任务驱动”或“问题解决”作为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强调“协作”,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教师应该掌握运用各种信息技术与教学技术,针对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提高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四)工程素养

工程是应用,是技艺。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直接作用于学习者,可以直接改变学习者。教师要有工程观念,掌握利用各种远程教育系统,建设各种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学习自主、交互充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系统优化,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有工程审美素质。

基于课程驱动信息化教育能力的培养模式

基于课程驱动信息化教育能力培养模式是以教学课程为任务驱动,让教师深入工作实境,在信息化教育实践中进行信息化教育能力培养。具体如下图所示:

(一)完善信息化教育软硬件环境是信息化教育能力培养的保障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学方式的变革。要进行信息化教育能力培养,不能纸上谈兵,必须要有一定的信息化教育软硬件环境。完善的信息化教育软硬件环境,就给教师提供可实境化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助于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育能力培养。目前,远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已建设好的远程教育软硬件平台,结合自己所教学的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信息化教育能力。

(二)信息化教育能力培养是以课程为任务驱动的

信息化教育能力培养评价检验的成果就是课程信息化教学成果。因此课程是任务,驱动着信息化教育能力培养的过程。每个教师都必须选择自己熟悉的一门课程来进行信息化教学,在此过程中进行信息化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信息化教育能力培养是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信息化教学是借助信息技术与教学技术,在信息化教育软硬件环境中开展教与学的过程。通过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中,进行信息化教育能力的培养。这是一种情境化培养模式,让教师身临其境,是信息化教育理论得到实践,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资源建设能力等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最终提高信息化教育能力。

(四)加强信息化教育反思与研究是信息化教育能力培养的深化

信息化教育能力培养过程中,要不时地进行反思和研究,对自己信息化教育能力进行中肯有效的评价,找出差距,再结合课程的信息化资源建设和信息化教学,不断提升信息化教育能力,使信息化教育能力培养得到深化。

信息化教育能力培养的实施过程

信息化教育能力培养实施过程可以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案例学习,获得体验

案例学习,是教师以信息化教学成功精品案例为基础,将自己沉浸到真实教学实践情景中,从中培养发现教学问题、分析教学问题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通过国家精品课程、典型远程教学案例的学习,汲取信息化教育的有效经验,从中获得体验,为自己的课程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

(二)任务驱动,模板式实践

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教师们对信息化教学和所要具有的信息化教育能力获得了感性的认识。接着就可以通过课程任务驱动,采用事先设计好的信息化教学模板,进行课程信息化资源整合,用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好的信息化教学模板,是各种信息技术与教学技术应用的整合体,目的是通过设计进行技术学习。教师利用这事先设计好的信息化教学模板,结合自己教学的课程,进行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和教学技术技能。在这种情景式的课程任务驱动下,使教师做中有学,学有所用。

(三)竞赛带动,独立创新

在教师掌握了信息化教育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引入竞赛机制,通过教学资源大赛、教学创新等形式进行竞赛,激发教师独立创新热情,促使教师参与到网络课程和课件的制作实践中,在实践中,使信息化教育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升。

(四)课题带动,深入发展

依托课题研究,对课程信息化教学进行研究分析和反思,找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分析其原因,得出宝贵经验和成果,针对有效性部分地进行推广和应用。

信息化教育能力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教师信息能力的培养

信息化教育能力培养应加强教师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能力是当前社会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能力,其培养和提高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信息能力包括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效益、信息协作和信息免疫能力等八种能力。这八种能力是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加强教师信息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促进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注重信息技术、教学技术与学科知识三者的融合

要完成有效的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技术与学科知识,这三者是缺一不可,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只关注技术层面的培训,技术是为学科教学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只有三者融合,才能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效。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加强信息化教育能力自我培养

第5篇:能源信息化范文

1新领域的开拓,对病人全方位的服务

利用信息化的技术以及相关的手段为病人进行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务,这也是医院一直以来的工作重心。实施门诊电子的化验单以后,医院已经对报告进行自助的打印以及开通查询的系统。这样病人就可以24h查询、调取自已检查的报告单并进行打印,这样就不会出现一旦服务台下班,病人就没有办法拿到报告单。

2医院内网交流的平台

医院内网这个平台属于医院推行管理的措施,是职工网上进行办公的重要平台,对于建设内网也由原来信息的逐渐转化为内部的邮件、医学文献的查询、业务查询、绩效的考核等各种功能他、集一身的办公平台。不断的进行建设,使网站功能也在不断的完善,网站访问量已经达到40万的人次,这样的规模已相当是一个中型的网站。打开电脑进入内网查询消息、邮件成为了职工上班必须要做的事情,医院最新的政策、管理的举措完全可以通过内网、邮件传进行达到,而医学的文献检索以及FTP的资料已经成为职工最好的学习助理。

3就医环境优化

以前在医院就诊的时间一般是2~3h左右,其中挂号和收费排队所花费的时间最长,在检查获取报告单的时间上花费的时间却相当的短。现在通过电子处方后,医生只需要磁卡就可以了解病人所有的信息,医生的诊断完并开完医嘱之后,病人结算、配药和注射的时候全程都可以使用磁卡,这使得在看病的过程可以合理的利用资源共享性。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完善,病人和医生都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检查的结果,不但为病人提供了便利的服务而且还提高了工作率。

4科学管理

信息化的建设使医院运行的成本有所节省,医院大规模的建立信息化的建设并进行实施,并科学合理的运用网络存储的全部数据以及信息的所有功能,把传统手工环节中的处方、注射卡、门诊日志等运用网络的传递进行解决,信息化的建设对于日常的开支进行了节省。检验标本的出来属于很科学的工作,以前医生根据验项的目开出很多的化验单,在收费之后,检验人员则根据每张化验单进行采集,一个化验单就是一个试管的标本,最后在送上仪器进行检验。有很多的项目都是在同一台仪器上进行的,所以只需要一个试管的血就可以了。传统做法不但费时而且还浪费材料,通过LIS进而HIS接口,对同时、同台仪器检验的标本进行计算,自动进行归并检验,只需要一管的血,通过机器对项目进行检验。现在只需要采一管血标本就可以了,即对采血的工作量减少了,又对试管的成本减少了,自接口进行运行之后,检验科的试剂成本下降了20%。

5业务行为的规范

有一部分医生的手写病历和处方的字相当的潦草,以至于病人和医生都看不懂,而电子病历是由计算机进行打印的,字迹清晰工整。有了信息化的网络技术医生必须根据规范的病历书写书写病历,那些不规范的病历没有办法进行保存,有效的减少医患间的纠纷。门诊的处方因为医生的书写再加上工作的繁忙,有些医生的处方很难辨认,错认处方、取错药的事情屡见不鲜。实施电子处方之后医生对药品和诊治的项目进行任意的查询,通过对处方模板的调入,患者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电子处方的实施后,错认处方、取错药的情况完全被杜绝了,电子处方的实施使配药错误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的降低。

医院管理与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1银联一卡通的使用

当前,在国内已经有个别的省市医院开通了门自助挂号、自助缴费的功能,这也是现代医院管理与信息化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一个主要趋势。在这种系统模式下,不需要对某家银行进行绑定,只要患者使用的统一的银联系统,便能够在自助服务终端进行使用,不仅有效的节约了患者排队挂号、缴费的时间,同时也使得银行的转账等服务变得更为快捷。与此同时,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健康卡的办理也正在同步的发展中,市民的健康状况会录入到卡内,进行就诊时能够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多关于患者的健康信息,提高了医院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2区域医疗平台的实现

区域医疗指的是以当地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医院或者几个医院作为中心医院,与下级区域内所有医院进行连接。共同组成一个医疗共同体,达到医疗信息共享。通过区域医疗平台的构建,能够使上级医院实现对下级医院的远程教学,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实现上级医院的专家系统为下级医院进行诊疗的效率。下级医院可以讲疑难病例上传到上级医院,请求上级医院提供治疗方案以及诊疗服务。患者在转院时,也能够通过区域医疗内的医院平台进行转诊,这样病人则病例信息也能够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调取,为医疗服务提供更多的便利。

结语

第6篇:能源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电力;运行;小扰动稳定

1、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小干扰稳定分析动态

伴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源得快速发展,一方面,电力系统的结构、潮流等将会发生重大改变,对电力系统的小扰动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新能源电源自身的波动性、随机性以及相关联的电力电子变化装置,均使得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小干扰稳定性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目前,国内外研究学者对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小扰动稳定性做了大量研究。

2、小干扰稳定性分析方法

2.1确定性分析方法

2.1.1特征值分析法

首先建立电力系统的模型,然后在平衡点处作线性化处理,并用状态方程形式表示电力系统的线性模型,得到系统的状态矩阵求出其状态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进而依照前面的小干扰稳定性分析判据判断出小干扰作用下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它是以线性系统理论与李亚普诺夫第一定理为理论依据,难点在于建立电力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且当系统规模庞大时状态矩阵大且不易求取,要求状态矩阵非奇异。特征值分析法可用于系统振荡模式和阻尼特性的研究、阻尼控制器安装地点确定和参数优化及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分析等方面。

2.1.2时域分析法

时域仿真分析属于直接法,首先建立电力系统各个元件的数学模型从而得到整个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采用适当的仿真算法求出电力系统在小干扰作用随时间变化的轨迹曲线,可直观反映出系统的稳定性。此方法积分速度慢,计算时间长计算工作量大,适用于任何电力系统动态模型。如果电力系统各环节的元件数学模型足够准确,并且选取适当的仿真算法对系统进行时域仿真,那么可得到系统运行的真实曲线。

2.1.3 频域分析法

频域分析法是在频域或复域内进行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分析。首先确定在小干扰作用下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然后建立起系统频域数学模型得到系统的频率特性,判断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或在复域内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求出传递函数的极点,根据其极点分布利用稳定性分析原理以多变量Nyquist稳定准则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电力系统,可用于电力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分析。

2.2 概率性分析方法

由于间歇性电源大量接入电力系统,增加了大量随机干扰,但确定性方法不能客观反映系统各种小干扰的本质及小扰动后系统的动态行为和整体水平。电力系统小扰动概率稳定分析方法从统计角度根据主要随机因素的统计特征来确定系统小扰动作用下系统稳定性的概率特性。影系统小扰动功角稳定性的主要随机因素包括元件参数、负荷水平、发电方式、系统结构等。概率性分析方法一般分为解析法和蒙特卡罗法两大类。

2.3小干扰稳定裕度分析方法

2.3.1直接法

直接法先构建电力系统的拓展模型,通过求解非线性方程组得到系统崩溃点参数,从而得到系统的稳定裕度。直接法需要计算系统崩溃点,计算工作量大,非线性系统初值的选择会影响计算结果,选择不当会使算法发散或收到到无意义的物理解。因此,实际研究中大多以蒙特卡洛法为主。

2.3.2能量函数法

能量函数法通过采用Lyapunov方法直接估算动态系统稳定,可避免直接法的大量计算。系统运行中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很多,要考虑选取对电力系统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特征,来构造适当的能量函数计算出状态空间中的能量势阱,得到能量势阱的边界从而估计系统受到小干扰后的稳定域,表明系统当前运行点与系统发生失稳点之间的距离,以此来判断系统的稳定度量。

2.3.3分岔理论

分岔理论是分析非线性问题的理论方法,主要研究系统因参数改变引起解的结构和稳定性的变化过程。假设电力系统动态方程表示如下:

其中x表示状态向量,υ表示参数向量。

若(x0,υ0)为动态方程的一个解,则在参数向量υ0作用下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由于系统受到扰动作用,参数向量发生变化,则方程的平衡点数目会发生变化,系统的稳定状态也可能会发生变化,甚至引起系统失稳,此过程称为分岔,这些产生系统稳定性发生变化的临界参数所对应的平衡点称为分岔点。

分岔理论包含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静态分岔指平衡点的数目和稳定性随参数变化而变化,如鞍节分岔SNB。鞍节分岔指参数达到分岔点时,系统的稳定平衡点和不稳定平衡点重合;如果参数再增大系统的平衡点消失,电压崩溃系统处于失稳状态,此时雅可比矩阵有一个零特征值。若分岔参数取恒功率负荷时,SNB点对应PU或QU曲线的拐点,系统传输功率达到最大值。动态分岔是从系统结构参数来界定稳定性,如果系统结构不稳定,任何一个小干扰都会破坏系统的轨线拓扑。动态分岔分为局部分岔和整体分岔两类。局部分岔又称平衡点分岔,由于平衡点类型改变而导致结构变化,典型的有霍普夫分岔Hopf、闭轨分岔等非双曲平衡点。霍普夫分岔系统处于平衡点,如果出现干扰系统呈现周期振荡或者振幅不断加大而导致最终失稳,霍普夫分岔点的雅可比矩阵特征值位于虚轴上。

结语

随着多种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电网规模不断扩大,各种小干扰作用到电力系统中影响其运行稳定性。本文从小干扰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稳定域的分析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小干扰稳定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小扰动稳定分析大都运用特征值分析法,需要建立电力系统数学模型,而电力系统元件庞杂,建立较为精确的系统模型实属不易,可将智能方法引入到小干扰稳定性分析中。另外特征值分析大中型电力系统数学模型都要选择合适的降阶方法进行降维处理。现有的小扰动系统稳定研究大都使用离线分析的方法,开展在线小扰动稳定性分析也是以后进一步研究小干扰稳定性的方向。

第7篇:能源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全员参与 全程化 竞赛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创业意识等职业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为达到这个目的,建立与职业素养培育相匹配的全员全程化竞赛体系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

1 构建高职院校多元化竞赛体系的作用与意义

(1)顺应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就业导向性,这一特点决定了真正的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职教育领域,技能竞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非常突出。职业教育面临着空前的大好机遇,为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必须找准技能竞赛的定位、探索新的技能竞赛管理体制。(2)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条件、开展技能竞赛等多种措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2 高职院校多元化竞赛创新体系建设

2.1 进行多元化技能竞赛体制功能的定位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条件、开展技能竞赛等多种措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这需要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平台,帮助学生在能力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2.2 全员全程多元化技能竞赛体系结构设计

竞赛体系需要根据具体的企业岗位需求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如图1所示,实施平台、与课程教学结合、学分机制、评价方式和保障机制。

2.3 竞赛系统化

主要包括竞赛平台化、师资保障化、网络公开化。

(1)竞赛平台化是指通过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类课程教学平台,为竞赛提供场地、课程和培训内容,同时满足远程化需求。(2)师资保障化是指培养一定数量的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教师,全员参与到竞赛指导和课程考核实施竞赛化的研究实践中。并为这些教师提供培训、科研以及精神方面的保障和奖励,让教师主动参与到这项世纪工程中来。(3)网络公开化是指竞赛过程全程化直播,在课程实施过程使用竞赛的实践研究成果通过网络公布,并建立公开交流平台,作为竞赛相关内容的讨论和教学研究的有效平台。

2.4 竞赛培训课程化

在技能竞赛的培训过程中,以开始课程的方式进行培训。为课程设置一定的学分,课程结束后的竞赛设置素质学分,来提升学生学习和竞赛积极性,并为高级别竞赛做好梯队保障。

2.5 竞赛过程项目化

竞赛过程项目化主要包括培训项目化、研发项目化和管理项目化。

(1)培训项目化。通过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开展基于工作过程化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实战性,并通过竞赛的方式来检验项目教学的成果。(2)研发项目化。是指通过与各级科研单位及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合作,获得案例、产品研发、项目管理的经验和资料,这些资料科研很好的用于教学和竞赛辅导,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3)管理项目化。指在竞赛的管理过程中,采用项目化的形式进行管理。在申报阶段,制定统一的项目申报书,指导教师团队组织申报,各相关专业初评并向学校推荐,学校组织专家评审,报学校审批立项。所有竞赛项目,由学校与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实施合同,拨给专项经费,入专业素质拓展管理系统,采取合约化管理。

2.6 竞赛训练学分化

将技能竞赛的日程训练与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课程标准结合,并设置相应的竞赛课程,每个老师和学生都参与其中。并为这些课程配置一定的学分,一般是分配两个学分一门课程。竞赛培训类课程横跨两个学期,第一个学期为所有学生参与的能力提升课程。课程结束后选拔出相应的队伍参加校内预赛。根据竞赛成绩给予2~6个不等的素质学分。预赛成绩好的队伍参加第二个学期的强化训练,这些学生的学分与相关选修和实践课程互认,在这个阶段每个老师都参与指导,一般一个队伍安排两个老师,这样实现全员全程化参与的目的。

2.7 竞赛保障体系化

在校内成立以学校为总部各学院为分部的组织架构,并设立竞赛计划和根据竞赛内容设置规章制度,竞赛完成后设立各级奖学金或荣誉与之配套。

第8篇:能源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 经济可行性 船舶 核能 生物柴油 LNG

近年来,国际航运市场低迷,各大班轮公司艰难运作已成普遍现象,在“开源”难的市场下,“节流”就成了各大班轮公司目光集聚点。目前,船舶主要靠船舶柴油机提供动力,柴油机所消耗的石油能源占运营成本较大部分。此外,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船舶作为重要污染源之一,每年向全球排放的氮氧化物气体占总体的30%。为确保航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势在必行。本文除了对新能源技术在船舶上的应用做简单介绍外,还将对比研究几种新能源的经济特性,探究一种最经济的适用于船舶的新能源。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新能源的研究,学者们都有着自己的见解,胡健(2010)认为,新能源的运用不能降低船舶自身稳定性;能源供给必须做到持续、稳定和持久;新能源所能提供的船舶推进功率必须足够大。缪国平(2008)认为对于采用新兴能源的船舶,应认真剖析它的利弊得失和经济性,对于新能源,除了是否环保,还要从产业链的流程综合分析。袁成清等(2010)分析了船用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应用模式和可行性跟船型相关度。王力(2010))对太阳能风帆的发展进行分析,指出太阳能风帆的发展己初见端倪。周盛等(2012)通过对核动力船舶进行经济性分析,得出核动力船舶可以在实现船舶高速化的情况下,核燃料消耗几乎不变。秦琦和杨军(2011)认为液化天然气(LNG))燃料与其他燃料相比最主要的优点是对环境的影响较小,排放量最小,但是需要有特定的船型和港口设施配备。通过对以上参考文献阅读和整理,可以明显的看出研究者对于各类新能源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对于各种新能源的综合比较较少,对于其经济性分析几乎没有。本文就是对于各种新能源进行比较并分析其经济性。

2.船舶新能源现状2.1核能

核能是人类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目前,人们开发核能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重元素的裂变,如铀的裂变;二是轻元素的聚变,如氘、氚、锂等。重元素的裂变技术,已得到实际性的应用;而轻元素聚变技术,也正在积极研制之中。

核能在效率和环保上优势明显,铀是高能量的核燃料,1千克铀可供利用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050吨优质煤。核能不像化石燃料那样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质,因此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2.2太阳能

太阳能是纯天然、零污染的环保性可再生能源。近来,太阳能民用领域——光伏产业正逐步家用化,如太阳能发电装置、太阳能热水器等,在这方面中国很多企业已经掌握了世界领先技术。

2.3生物燃油

生物燃料是作为替代柴油的能源而出现的,以油料作物、野生油料植物和工程微藻等水生植物油脂以及动物油脂、餐饮垃圾油等为原料油,通过酯交换工艺制成的可代替石化柴油的再生性柴油燃料。生物柴油完全满足作为船舶动力使用,且具有较高品质。在欧洲的实验表明,其动力性能与普通柴油无任何区别。此外,检测结果表明,采用生物柴油的发动机废气排放指标不仅满足目前的欧洲2号标准,甚至满足欧洲3号排放标准。由于生物柴油的优良环保特性,目前在欧洲生产该生物柴油可享受到政府的税收政策优惠,其零售价低于普通柴油。

2.4液化天然气(LNG)

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青睐,很多国家都将LNG列为首选燃料。液化天然气正以每年约12%的高速增长,成为全球增长最迅猛的能源行业之一。LNG作为船舶的燃料动力也成为未来航运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各国船公司也已对LNG动力船进行应用和开发。LNG液化天然气目前是全世界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优质清洁燃料。它具有易储存、运输效率高、杂质含量少、燃烧清洁高效、气价低、经济效益好等优点。由于LNG组分较纯,燃烧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它是很好的清洁燃料,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城市污染。

3.新能源经济性对比

在船舶大型化趋势下,本文以9200TEU集装箱船为目标船型,寿期25年,具体参数见表3.1。以新旧能源提供的能量守恒为原则,保持发动机61.7MW下运行时为条件,对各类新能源进行综合分析。

本文选用9200TEU集装箱船,主机功率61.7MW,航行天数300天/年,日耗油180。假设该集装箱船挂靠东亚港口,进行跨太平洋航线定期服务,每航次在海上航行30天,挂靠港口12天,每年完成8.7个航次,船舶以经济航速22.5kn运行。

船舶动力装置投资费用普通商船主机约占船舶总造价的16%,大型集装箱船主机所占比例更低。普通燃油集装箱船动力推进装置及相关设备价格约为1500万美元。

3.1核能

核动力集装箱船核动力装置投资按每KW投资费用计算,根据相关资料,集装箱船核动力装置投资每KW约为2500美元。因此,功率为61.7MW的集装箱船核动力装置投资费用约为15425万美元。本文的核燃料价格不考虑乏燃料后处理。1kg富集度为16.5%的核燃料单价为8086美元。

核燃料消耗量主要与压水堆的输出功率,铀燃耗深度,热效率以及运行的天数有关,计算公式和详细过程可参见文献《2020年前我国核燃料循环情景初步研究》。并转换成61.7MW时的数值,见表3.2。

此外,核动力船在实现船舶高速化的情况下,核燃料消耗几乎不变。相比之下,普通燃油船舶若航速增加,油耗将大幅上涨。由此可见,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飞涨,以及国际对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核动力船舶具有巨大优势。3.2太阳能

船舶大型化趋势下,以太阳能电池板作为新型能源是不可行的。

太阳能板可适合于小型船舶如游艇,或者辅助应用于船舶的生活用电。一是光电转化率很低,只有16%左右,目前最高效率的为26%;二是因为效率低,因此需要很大面积;三是光照指数变化很大,导致供给不稳定、不持久;四是供给功率小,无法作为主动力;五是成本高昂,经济性差,面板的制作本身就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过程。

据资料表明,目前光电转换效率低,每平方米太阳能板产生120~150W的电,而9200teu的集装箱船功率为61668kw,故最少需要61668000/150=411120平方米,远远大于该船最大横截面(该船船长337m,型宽45.6m),故不可行。

3.3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的价格主要的原料取得成本、制造费用、添加剂成本、运输成本等。生物柴油价格=原料取得成本+制造费用+添加剂成本+运输成本+中间商收益。

同时由于船舶柴油机燃用重油,成本很低。所以生物柴油可以直接应用于船舶主机,除了像车用一样需要改动喷油器及增大喷油压力外,还需加装加热降粘设备,这在船上已有现成的设备。所以其设备配置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里特别指出我们这里所指的原料是所有生物柴油中成本最便宜的废弃油脂,如果使用产油作物则成本将大大提高。前提是原油价格是100美元/桶。原料取得成本5061元/吨,添加剂成本147元/吨,制造费用795元/吨,运输成本100元/吨,中间商收益1593元/吨。

3.4 LNG

前提条件:船舶主机采用柴油-LNG双燃料发动机,起动和停车工况下采用柴油燃料,正常运行时采用适量柴油引燃天然气-空气混合气体工作的方式。

在发动机运行稳定,正常运行时发动机的天然气替代率达到70%以上,具有显著的经济性(节约燃油成本20%左右,误差3%)和良好的环保性能,有助于促进环境保护建设,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

这里我们以一艘3100吨级LNG双燃料动力船:715KW,投资200万人民币为例。根据假设所需能量守恒,故以等比例放大,并且等比放大的情况下会造成投资费用估值偏大。见表3.5。

3.5比较分析

综合比较各新能源,因投资建设费用越大产能的维修费用越大,结合新能源的环保性和经济性,故建议发展核能和LNG液化天然气船舶作为新能源。特别是LNG新能源,这个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最可行、经济的新能源。

4.总结

虽然这些新能源已经在船舶方面有所应用,但受一些能源自身性质原因及船舶技术的限制,无法在短期内取代常规燃料。

太阳能虽然不能提供远洋船舶的运营所需能量,但可以对船舶的日常生活进行供电,也可以起到节约成本的效果。

由于对核燃料使用后的核废料也还缺乏妥善处理办法。所以,目前核动力装置还没有被民用船舶所采用。

最经济可行的LNG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LNG是-162.5℃的低温液化气体,所以LNG除了具有和原油相似的危险性外,还有着其特殊的低温危险性。其次,由于其是低温液体,对其储存条件不仅需要可以控制温度还需要有强大的抗压能力,若处置不当会导致大量的天然气释放到空气中。改建现有船队和LNG储存基础设施缺乏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大部分港口LNG补给设施不配套,此外,LNG燃料船的续航能力还较弱。

综上,今后我们应加大技术投入,积极扩展多种能源的综合应用,并在政策上给予新能源优惠,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胡健.船舶替代能源的发展与展望分析[J].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2005,(4) .

[2]缪国平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船型设计和优化[J].上海造船,2008,(2).

[3]黄朝明.船舶风帆助航的试验研究[M].大连海事大学,2008.

[4]袁成清等.船用太阳能电池可靠性分析[J]. 船海工程,2010,(6) .

[5]王力.太阳能风帆在现代船舶中的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能动学院仿真中心,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0) .

[6]秦琦,杨军.LNG燃料船技术新潮流[J].中国船检,2011(10) .

[7]何建海,张建霞,胡以怀.新型能源在船舶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2012(10) .

[8]胡以怀等.生物柴油在船用发动机上的应用探讨[J].中国航海,2010,(3) .

第9篇:能源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系统分析法;培养体系

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职业能力基本要素,是各种职业都普遍适用的具有服务和支撑作用的职业关键能力。独立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更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系统化培养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形成

职业核心能力是构成职业能力最基础的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自我学习能力、革新创新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八个模块。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个体形成的能力是基本能力。第一类是通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形成的教育基本能力,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第二类是个性特征,如诚实性、开放性等。第二阶段,个体经过高等教育、岗位培训形成职业核心能力。第一类是职业特殊能力,如产品设计能力、会计电算化能力等;第二类是触发性的职业核心能力,如语言交流能力、策划能力等;第三类是个体心理能力,如预测能力、领导力等。第三阶段,个体经过组织内再学习与终身学习形成促进组织变革所需的认识能力和工作能力,如团队工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二、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三维结构

下文基于大学生视角,运用系统分析法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三维结构,即知识维、时间维、逻辑维进行分析,描述大学生在不同阶段所要用到的有关知识以及采取的步骤。

1.知识维层面分析。大学生提高职业核心能力需要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包括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二是专业知识,包括专业课程知识及自主学习的专业领域的其他知识。三是课外知识,包括个人专业领域外的各类知识。尤其要学习时间维和逻辑维步骤需用到的知识。

2.时间维层面分析。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时间为维度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是规划阶段。大学生入学后要主动认识专业和职业,学习自我认知和评价,明确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做出规划。二是拟订方案。分析大学所面临的环境、不同时期和人才培养要求,根据职业核心能力的八个模块,做出长期和短期计划,制订总目标和子目标,以及不同阶段要完成任务和活动。三是实施阶段。大学生贯彻执行拟订的方案,完成各阶段任务和活动,培养相对模块的能力。四是阶段评估。对各阶段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进行评估,并根据执行情况、评估结果和环境的变化对方案进行调整,形成个人发展规划的循环系统。

3.逻辑维层面分析。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不同的时间维度,都可以用四个逻辑步骤分析,从而将各阶段的任务详细分解。以拟定方案阶段举例说明。一是明确问题。此步骤需要明确的是如何制订方案,并搜集相关资料。二是指标选择。根据外在环境和个人需求,选择评价方案内容的具体指标,如结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等,形成指标体系。三是分析决策。围绕目标、预期效果、实施流程、任务和活动等内容,各设计一组可选择的子方案,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各子方案的优劣顺序,选择最佳组合。四是执行计划。根据系统分析选择的子方案,撰写总方案。

三、职业核心能力系统化培养体系的构建

通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三维结构分析,独立学院也应当结合实际,整合当前资源,进行改革与实践,构建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系统化培养体系。

1.建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体系,编写培养手册。第一,根据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标准,明确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标准。标准要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第二,以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标准为依据,制订职业核心能力目标体系。目标体系要针对职业核心能力八个模块,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按照能力要素、能力标准、培养指导、评估指导四个方面作出定量定性的规定。第三,编写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手册,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内容和程序等做出详细规定。手册要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让大学生在手册的指导下进行训练。

2.整合课程教学和校园活动,创新培养模式。第一,整合课程资源,根据分类型、模块化的工作思路,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专业课和基础课实施渗透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设计教学载体,采用讨论式、互动式、参与式及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辅导课和选修课实施专题式教学。第二,整合第二课堂活动,在实践中引导式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将校园文化、学科比赛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纳入相应的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参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形式组织开展活动。

3.记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实施效果评估。第一,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体系、课程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等内容,编制培养记录册,成立职业核心能力评估中心。学生按学年记录参加的各项活动和完成的任务,上交评估中心审核。第二,评估中心动态跟踪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实施阶段性评估。对照目标能力点,结合培养记录册内容,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每学年评估学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确定能力考核等级。第三,建立信息反馈渠道,了解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教学和能力培养的建议,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更新项目任务,形成动态发展的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