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快水利设施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建议
中图分类号:TV5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144(2015)12-0021-02
作者简介:贾小明(1972-),男,甘肃靖远人,高级工程师,现任甘肃省水利厅建设管理处处长,主要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以来,尤其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印发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甘肃水利投资逐年增长,项目日益增多,建设任务日趋繁重。2014年,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保障水安全重要思想。国务院将水利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点领域,要求切实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资金支付进度。水利部提出,“当年安排的中央水利投资计划,在年底前,重大水利工程年度中央投资计划完成率要达到90%以上,其他水利工程年度中央投资计划完成率要达到80%以上”。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进度,逐步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新时期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提出了一些想法与建议,以资参考。
1影响水利工程建设进度的主要因素
甘肃气候严酷,封冻期长,适宜工程建设的时段仅8至10个月;涉河工程需避开主汛期施工;田间工程须在农业灌溉间歇期或作物收割后实施;部分新建工程开工前,要办理征地拆迁、移民安置、林木砍伐、环境敏感区准入、地表与地下建(构)筑物移除保护等数十项审批手续,涉及部门多,工作量大、周期长;部分地处偏远的水利工程“三通一平”工程量大,临建工程工期长;部分工程中央投资计划下达较迟,配套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大多数工程以县(市、区)为主组织实施,建设管理人才少、力量弱、水平低;水利工程概预算和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征地拆迁困难等等,是当前制约水利工程建设进度的常见因素。深层次的原因,是长期财政供养形成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惰性、水利工程标准化水平低与建设市场能力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
1.1项目法人主观能动性不强
多年来,水利工程建设以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为主。长期的财政供养体制,形成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法人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等靠要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惰性。项目法人的成本意识、效益意识、服务意识淡薄,加快水利工程进度的积极性、主动性、紧迫感和进取意识不强,行动迟缓。国家关于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把水利投资转化为促进经济增长动力的愿望,更多地表现为出资人的意愿,而不是项目法人的迫切要求,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资金支付进度的压力传导机制反转。另一方面,传统的择业观、业主的市场优势地位,造就了部分项目法人的自我优越感,合同意识、市场意识、契约意识淡漠,加快资金支付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主动性不够,导致设计、监理、施工等从业单位行动拖沓、工期拖延,是水利工程建设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1.2工程建设标准化、机械化水平低
水利工程建设目标、任务、规模、布局和区域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地质条件等差异,决定了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制约了工程的标准化建设。每一项水利工程,由线路布置到细部结构,由建筑形式到内外构造,由设备构成到设施配套,由建筑风格到材料制备,由施工工序到工艺流程等等,通用性、互换性和可复制性、可替代性不足,增加了工程建设的难度,延长了工程建设工期。加之水利工程概预算标准偏低,市场养育能力差,科技创新不足,水利工程设施的通用化、设备的定型化和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严重偏低,使水利工程建设长期停留在以人工施工为主、机械施工为辅的水平,人力资源依赖程度大,进度缓慢。
1.3工程建设市场能力不足
据统计,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期间,甘肃省使用政府投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水利工程共838项,共划分施工标段3841个,总合同额73.69亿元,平均每个标段192万元;监理标段989个,总合同额1.42亿元,平均每个标段不足15万元。同期,全省共有水利工程勘察设计单位19家、设计人员1845人,施工企业198家、注册建造师1386人、施工人员6680人,施工监理企业53家、总监理工程师247人、监理工程师1300人,质量检测单位16家、检测人员235人。在不考虑一个单位多项资质、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上述单位挂靠、一人多次注册及单位内部保留相当比例的管理与服务人员的情况下,每个勘察设计单位每年要完成44个项目的前期工作,平均每2.2个勘察设计人员要完成一个项目的前期工作;每个建造师要负责2.8个施工标段,每个施工标段可分配施工人员1.74人;每个总监理工程师要负责4个监理标段,每个监理标段可分配监理工程师1.3人;每个质量检测人员要负责3.57个项目的质量检测工作,每个项目可分配质量检测人员0.28个(表1)。对照国家相关规定和项目建设要求,甘肃水利工程建设市场的发育水平、发达程度远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需求。市场能力不足的问题异常突出,是导致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滞后的重要原因。
2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进度的对策与措施
甘肃水资源短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利工程建设尚处于夯基础、补短板、破瓶颈、增效益的攻坚阶段。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水利投入,加快项目前期和工程建设进度。短期来看,一是借用行政推力,层层传导压力,督促项目法人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和工程建设进度;二是开放水利建设市场,引进省外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力量和人才,解决自身市场能力不足的问题,增加市场活力与竞争力;三是鼓励项目法人采取打捆招标、划大标段等方式,增加市场吸引力和养育能力,吸引有资质、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和人员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增强市场培育和涵养能力;四是创新建设管理模式[1],积极推行水利工程项目法人招标、代建制、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模式,增强项目主体的使命感、紧迫感和成本、效益意识。对招标限额以下的小型水利工程,积极推行项目申报、竞争立项、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村民自建等模式,由具备条件的乡镇、受益村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组织实施;五是强化教育和培训,提高项目法人和市场从业单位、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六是深化水利建设管理机制改革,发挥部门合力,统筹解决征地难、折迁难等问题。长远来看,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靠改革开放和市场机制来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2.1开放水利建设市场,优化投资结构
要从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入手,全面放开水利工程建设市场[2],鼓励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BOT、TOT、PPP等多种形式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支持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经营实体以独资、合资、合作、捐赠及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和管理。要充分利用中长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债贷结合、可续期债券、项目收益票据(债券)等各类融资工具募集建设资金,利用好过桥贷款、中长期贷款和各类优惠政策,倒逼项目法人建立成本意识、市场意识和危机意识,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要深化水权、水价改革,使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权责清晰、有利可图的事业,早建成早收益,吸引和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主动加快水利工程建设。
2.2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提升水利标准化水平
标准是世界的通用语言[3],是水利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要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必须加大科研攻关和标准化建设力度,构建水利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提高水利的标准化程度。要从水利工程桥、涵、闸、堰等配套设施,渠、管、喷、滴等节水设施,窖、池、泵、塘等蓄配水设施及水利工程的细部结构的设计入手,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标准构(配)件的普及推广力度,推进水利标准化建设。要瞄准水利标准化发展目标,健全水利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维修养护、质量评定的标准体系,推动水利设计标准化、设施标准化、设备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推进水利设施设备加工制造、计量安装、维护保养的标准化、工业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以工业化、信息化手段助推水利工程建设。
2.3加大市场能力建设,提高水利施工机械化水平
水利施工的机械化程度是决定工程建设进度的关键因素,也是施工企业利润留成的保障。要逐步提高水利工程概预算标准,增强市场涵养能力,促进水利从业单位转型升级,实现水利工程施工从以人工为主向以机械为主的转变,由传统生产方式向工业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转变。要提高水利工程勘察设计、监理、施工、质检单位和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工程设计、施工的组织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要规范水利建设市场行为和秩序,通过加强市场监管,建立从业单位市场信用评价与晋级、退出机制,倒逼企业充实专业技术力量,提高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联营模式向直营模式的转变,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进度。
2.4整合劳动力资源,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未来一段时期,全国人口与劳动力市场将逐步趋于平衡并发生结构性逆转[4]。因此,要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必须立足于人的教育和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建立保障水利建设发展的长效机制。具体来说,一是以培训教育为手段,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二是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质检人员的收入待遇水平,吸引有条件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人员转岗就业;三是提高农民工的劳动保障和教育水平,建立灵活性与稳定性兼顾的劳务关系,整合劳动力资源,促进市场从业主体能力建设,提高市场能力。
3结语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深化水利改革,强化科研攻关和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和加强市场能力建设,逐步构建适应新时期水利建设的长效机制,才能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和安全。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水利厅.关于加强全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甘水建管发〔2015〕80号)[R].兰州:甘肃省水利厅,2015.
[2]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甘肃省财政厅,甘肃省水利厅.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甘发改农经〔2015〕1115号)[R].兰州: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2015.
[3]李赞堂.中国水利标准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水利水电技术,2004,33(10):54-57.
1 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背景分析
1.1 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1.1.1 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 农业水利设施是有效提高农业灌溉率和防洪排渍能力的根本保障,是促进生产丰收、抗御自然灾害、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农业水利设施既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水土条件,减少化肥农药等要素投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城镇化进程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之上,农业发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城镇化进程。
1.1.2 农业水利建设为可持续的城镇化提供生态保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发展农业和城镇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地下水超采、生态用水被挤占以及水利工程老化等问题,降低了水系统的循环路径和生态服务功能,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从环境水利的角度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协调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好关系,不仅可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而且能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可持续的城镇化提供了生态
保障。
1.2 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可行性
1.2.1 城镇化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打破了城乡界限,充分利用城镇雄厚的科技力量和经济实力,实现技术共享和人才流通,促进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从而有效推进农业水利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同时,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城乡收入不断提高,开拓了农业水利的休闲观光、生态调节等服务功能,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再加之政府重视力度的加强,促使财政投入向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倾斜,2013年共落实中央水利建设投资1408亿元,较2012年增加140亿元,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2]。
1.2.2 城镇化发展对水文化建设提出新要求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已成为新的生活理念,对农业水利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农业水利建设体现着复合功能,需要系统内部各环节的整体优化,也需要水利设施同城镇其它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水利建设既要达到防洪、供水和水环境建设的功能要求,同时又要兼具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型水文化是农业水利建设的重要任务。新型城镇化的加快为水利风景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也对农业水利建设及水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2 农业水利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我国农业水利设施大多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工程的设计、施工都存在较大缺陷。再加之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维护措施,历经几十年的运行,部分水利设施已超过其使用年限,老化失修情况严重,其中大型灌区骨干工程损坏率近40%,中小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0%左右[3]。同时,现有水利设施缺乏全局性的统一规划和资源配置,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存在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问题,降低资金使用效率。
2.2 快速城镇化导致水环境脆弱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率50%―70%的快速发展区间,城镇的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许多地区片面地把城镇化当作经济增长的引擎,延续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多不顾及生态环境,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水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我国665个城市中,有将近400个城市缺水,其中大约有200个城市严重缺水,全国90%以上城市水域已经严重污染[4]。如此一味追求快速规模化和无序开发,无疑是竭泽而渔。再加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同步,导致农业根基不稳,城乡区域差距过大。
2.3 资金投入有限 水利设施的建设工程巨大,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水利工程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水利投入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水利投入资金缺口明显。而且投资结构也不尽合理,国家拨划的资金大多用在了大型工程的防灾加固上,对于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过少,存在“重大轻小”、“重枢纽轻配套”的现象。
2.4 水利设施运行管理水平急待提高 我国水利设施建设主要依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农业水利设施管理采用从上而下逐级管理的方式,导致水利设施使用主体处于被动地位。特别是部分水利设施产权不明晰,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体制不完善,没有形成稳定的建设投入机制和管护机制,造成激励机制不足、运行效率低下。因此,我国农业水利设施在工程建设投入、建设管理、建后管护等方面均存在诸多漏洞,加快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刻不容缓。
3 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建议
3.1 科学水利规划先行 水利规划是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前期工作,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转变思路、创新观念、科学规划、顶层设计,牢固树立水利现代化意识和人水和谐、民生为本理念,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规划目标,把水利规划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等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实现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循环。
3.2 构建面向城乡一体化的农业水利设施体系 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充分考虑水利设施的生态、生产与生活功能,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统筹水利设施建设与旅游开发、特色产业、生态建设等协调发展,形成加快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强大合力。其次,立足于水利风景区复合型资源的景观特色,在水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将水利风景区建设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保护水资源、水生态、水工程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挖掘水利风景区的潜在价值。第三,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建设水务综合数据库,逐步形成切实可行的数据维护更新机制,实现水利系统的数据资源整合、集成与共享,以其后发优势为水利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3.3 不断拓宽水利投入渠道 一方面,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严格执行和落实水利建设资金,把水利投资作为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领域,合理安排水利资金投向,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另一方面,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利建设多元化投资机制,推进融资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以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为主导、以市场融资为支持、以社会投资为补充的水利投入增长机制,并且组合管理好水利资金以实现可周转资金的合理增值,为水利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资金
五年来,我省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取得了长足发展,不仅成为发展最直观、最明显的成果之一,也对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西部欠发达、欠开发的省分,贵州的发展首先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是增强国民经济后劲、改善投资环境的长远之计,也是解决我省当前内需不足的应对之策。
按照“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和“交通引领经济”理念,我省把解决大通道和快捷通行作为主要抓手,以构建高速公路网络为重点加快推进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全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2011年7月,《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启动实施,对于解决我省工程性缺水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有效打破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将起到决定性作用。综合概算,《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总投资1472亿元。根据《规划》安排,到2020年,水利建设方面,全省将规划建设骨干水源工程521处,工程概算总投资954亿元。
省委、省政府要求,把组织实施《规划》作为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促跨越的重大举措,举全省之力抓好落实。对于我省贯彻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保障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顺利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011年,我省共完成交通、水利、通信基础设施、电网建设和改造投资等共1075亿元,为突破发展瓶颈,改善发展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1年,贵州完成交通投资700亿元,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16公里,通车总里程达到2023公里,全省通高速公路的县从37个增加到47个,新开工高速公路9条588公里,在建里程超过2680公里;新开工613公里,在建2680公里,乡村油路和通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公路水路建设投资520.6亿元,比2010年计划投资400亿元增长30.1%,投资完成增速在全国排名第7位。完成投资额列全国第13位,在西部排第5位。另外,铁路营业里程2066公里,在建1848公里。龙洞堡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和新舟、毕节、六盘水机场建设进展顺利,新开和加密航线34条,新增通航城市8个。
完成水利投资150亿元,开工建设20个中型骨干水源工程,建成“滋黔”一期工程项目9个、烟水配套工程80万亩、机井240口,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0万亩,解决了3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另外还完成通信基础设施投资55亿元,完成电网建设和改造投资170亿元,行政村电网改造率超过90%。
大建设促大发展
2012年,贵州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交通、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完成交通投资843亿元。加快在建高速公路建设进度,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0公里,确保县县通高速公路项目全部开工,并建设国省干线公路420公里,加强通乡、通村公路建设,确保100%的乡镇通油路(水泥路)、100%的建制村通公路。
完成龙洞堡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和毕节机场主体工程,建成新舟机场,确保铜仁凤凰机场扩建和黄平机场开工,力争茅台机场开工,启动龙洞堡国际机场三期和威宁机场前期工作。同时加强基地航空公司建设,新开和加密22条国内国际航线,并完善内河航运建设规划,加快水电站通航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三板溪库区航运工程。
在加快破解工程性缺水问题上,将完成水利投资170亿元,开工建设20个以上骨干水源工程,加快毕节夹岩、安顺黄家湾水利枢纽等前期工作,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75座、烟水配套51万亩,基本建成“滋黔”一期工程,新增机井800口,并继续开展大江大河提水和长距离管道输水试点。
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在农业生产完成的各个环节所使用的劳动重要基础设施.其作用都是为了扩大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有各方面基础建设综合发展,协调配套,相互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才可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庆元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定基础.各涉农部门在农村经济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水利部门在农村“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千库保安工程”、“强塘固房工程”、“山区小流域治理工程”、“农村整治工程”、“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嘀微喷灌工程”防洪非工程措施等各方面的投入了大量的项目的资金。如前三年投入建设庆元县“千库保安除险加固工程”马蹄岙水库小(1)型除险加固工程,兰溪桥水库中型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集体所有的地山、蛟塘、侧坪洋、大奔林等小(2)型水库及山塘除险加固工程省水利厅补助40%,县乡两级补助60%,相关村农村集体负责政策处理[.解除了隐患,恢复了库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管如此,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各地薄弱和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庆元县属欠发达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1.1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地方政府每年投人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对水利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如“千万十亿方节水工程”建设的庆元县淤上灌区灌溉面积由366.67ha增加到419.33ha灌溉保证率60%提高到9o%渠系水利用系数【J从0.52提高到0.7.许多小型的灌区一时无法顾及改造.大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抗旱能力减弱,行洪保障能力下降.以2009年为例省水利厅及地方政府重点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渠道,堤防的维修.全县投入维修补助资金350万元,重点堤防工程建设资金480万元,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1500万元,山塘除险工程1450万元,节水灌溉工程482万元,整合资金山区小流域治理工程1640万元,还是满足不了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
1.2缺乏资产经营管理
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业主行政村单位对实物管理和设备管理,目前还谈不上资产经营管理,管理模式粗放.其现状为:无偿服务,无偿供给,供给越多,需求缺口越大,实现扩大再生产就愈是步履维艰.
1.3保障能力下降大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抗旱能力减弱,保障能力明显下降.遇到水文干旱年份供水保障能力下降,减产减收必将成为定局.
1.4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在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由于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作用认识不清,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求,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障,没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发展,致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水利基础设施不仅在存量上与新时期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而且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我县水利工程规模小,骨干工程少,大型水利工程还是空白,中型水库也仅有3座,小型山塘水库53座,这些水库的功能主要是以发电为主,防洪、错峰,调蓄库容量小.灌溉能力十分有限,全县有效灌溉面积l0.03千ha,机电灌溉面积0.7千ha,有充足水源保证的不足20%,主要是靠天田.致使全县农田保灌面积较低.
1.5效益不高
缺乏统筹规则,因而合理布局不够加之管理不善.造成了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低下甚至无效益.如松源镇、屏都镇两镇涉及五个行政村的蛮渠上下两条灌排渠道全长3.2km灌溉面积660ha,2003年重新维修建成后日常维护管养经费无法落实,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受自然和人为破坏损毁严重造成灌溉能力下降.其它地方绝大多数早地和稻田没有水源工程和高标准的灌溉设施,中低产田地所占比重较大,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但是许多水利基础设施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发挥不了应有的功能.
2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已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一个“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利基础设施水平.
2.1提高认识,树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
要改变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切实解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认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应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并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
2.2探索水利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体制
集体投资的水利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连片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并努力引入竞争机制,对一些投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的农村各类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可改建成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产业,才能不断壮大水利产业.
2.3促进部门协调及相互配合,推动水利基础设
施建设向纵深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聚集各个方面的力量,促进部门有效配合,资金的整合齐心协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成效.实践证明,在目前任务艰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部门协调配合,齐心协力,是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前进的重要因素.如水利、农业、国土、农办、民政(扶贫资金)等部门的资金的整合就可以建设一定规模的水利基础设施的水工程项目.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各部门、各乡镇应结合实际,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发动群众进行水利基础集中治理,并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人手,做到有重点、有特色,杜绝面面俱到,泛泛而抓.要突出主攻方向,采取缺啥补啥的方法,以兴修水利为主,山塘水库的整治、节水灌溉配套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地方,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加强生态环境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2.4择优扶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凡属国家下达确定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由县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凡属村、乡、镇辖区范围内事关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的水利项目,应由当地党政依据社情民意,搞好规划,组织实施.对群众积极性较高,成效显著的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在资金上应优先安排,按建设的实绩、成效来确定扶持的力度和额度,采取“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的择优扶持办法.
1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基本内容
在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其范围。主要包括在田间进行灌溉,促进地产土壤产量的提升,对道路进行修筑并且加以完善,以及植树造林的活动等都涵盖在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在当前的建设中,要在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保证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保证人们的安居乐业。加强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助于对我国的农业资源加以进一步的开发,满足农作物生长的要求,令土地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通过对我国的农田水利资源进行研究,发现其中主要的研究对象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我国的农田水分进行合理的调节,另外一方面是改善部分地区的用水情况。但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对农田水利资源进行研究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例如土壤与水分、盐分之间的关系等,以保证我国的农业朝着高产、优质的方向发展。
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意义
每当旱灾来临时,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也就愈发的凸显出来,由于水资源的不足,将会造成我国的农业生产困难,但是通过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过去大水漫灌或者干涸、饮水困难等现象将不复存在。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在严重的干旱面前凸显出其重要性。
此外,在当前的工作中,要将农田水利建设放在首要的位置上。除了要对现有的水利工程进行修复与完善以外,还需要在部分地区兴建新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以满足实际的需要,并且为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创造更大的价值。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相关部门的领导要起到带头作用,重视起抗旱防灾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促进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为农业的建设提供更加有利的保障。
3 提高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主要途径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灌溉的过程中,水资源存在一定的不足,这是因为我国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商业等用水量逐渐增多,因此废水现象日益严重,而这些废水对于农田灌溉来说都将造成严重的污染。影响到我国的经济收益。二是存在水量浪费的现象,农田水利灌溉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所以农民无法承担起高价的水费,在用水时就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造成农作物产量以及经济效益都出现了退步。
要想对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途径加以解决。首先,加强对灌溉排水设施的管理,令工程效益进一步的凸显出来;其次,增加投入,加大对水利工程的兴建力度,令灌溉面积得到增加;第三,充分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在得到灌溉的同时还能有效的节约我国水资源;最后,加大对盐碱地以及沼泽地等土地类型的改良,保证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排水,将除涝与治渍工作做好。
4 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加大投入力度
由于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多都存在老化的现象,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这个方面的资金投入,重视起修护的力度,这样做也有助于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令各级政府必须把农田水利工程基础建设设施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来讲,当务之急是在稳定提高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及人饮安全资金的同时,尽快扩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以引导和带动地方各级财政和受益农户的投入,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
4.2 深化和完善农田水利改革
一是要针对目前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广泛吸收地方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一个全国性的指导意见,以推动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健康深入发展。二是要以构建和完善农民用水户协会内部管理机制为重点,以行政区域或水利工程为单元,通过对基层水利队伍的改组、改造、改革和完善,推动农民用水户协会的不断建立和发展,加快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三是不断深化农田水利改革。当前,农村出现了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水利工程占地农民要求补偿、群众要求水利政务公开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加强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通过不断深化农田水利改革,培养典型,示范带动,逐步解决农田水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
4.3 加强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自身能力建设
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自身能力建设是农田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后的农田水利建设要改变过去只注重工程建设而忽视自身建设的做法,工程建设与基层水管单位自身能力建设要同时审批、同时建设、同时验收。要进一步调整农田水利资金支出结构,允许部分资金用于包括管理手段、信息网络、办公条件等在内的管理单位自身能力建设,以不断提高基层水管单位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4.4 加快农田水利立法
目前,涉水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少,但针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还没有。尽快制定出台一部关于农田水利方面的法规条例,通过健全法律制度,明确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广大群众的责任,建立保障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投入机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依法建设、管理和使用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水利暨三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省、肇庆市水利与三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年全市水利与三防工作,分析形势,研究部署今年水利与三防工作。刚才,曾泰副市长作了很好的报告,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认真领会好会议精神,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增强做好水利与三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水利、三防工作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抓好水利、三防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重大。*年,是我市水利、三防工作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年。一年来,我市成功抵御多次台风、强台风和西江、北江较大洪水来袭,夺取了“无水库垮坝、无大堤围溃堤、无群死群伤”的重大胜利。各项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特别是省、肇庆市重点水利项目景丰联围加固工程、大旺围*段加固工程以及我市新城区防洪达标工程进入了全面大规模施工阶段。同时,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议案工程如期完成,机电排灌议案工程建设全面开工,部分项目已经完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开局良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任务。去年我市水利、三防工作总体是好的,得到了上级水利部门的充分肯定。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在水利建设上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省人大机电排灌议案工程建设进展相对较慢,水利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水利资金投入渠道仍然比较单一,个别地方存在畏难思想等。我们必须在今后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予解决。
2009年,我市面临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千载难逢的机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重要内容。中央、省、肇庆市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和扩大投资拉动内需政策措施,水利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加大了对水利的投入。2009年,省级水利资金规模达135亿元,是历史上投资强度最大的一年。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增强做好水利、三防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牢牢把握中央、省和肇庆市加大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新机遇,全力以赴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早启动、早建设、早受益,全力推动我市水利、三防工作再上新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础支撑和保障。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实做好今年水利与三防工作
今年我市水利、三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肇庆市水利、三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贯彻中央、省和肇庆市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水利工作全局,抓住以民生水利建设为重点,落实措施做好“三防”工作,确保中小型水库、堤围的安全度汛,全面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任务,夯实防灾减灾工作基础,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㈠加强水利建设和管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打一场水利建设攻坚战。一要加快堤围达标建设和水库除险加固,保障防洪安全。着力加快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上新的台阶。特别是要加快景丰联围*丰乐段征地拆迁、截洪渠建设和仓丰围加固、彭冲湾改河工程建设。作为省重点骨干项目的景丰联围加固工程,力争汛期结束前完成截洪渠的立项和初步设计的报批工作,年内完成工程国家级立项工作,为其它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作出榜样。要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今年上半年完成所有项目的前期工作。对已建成的工程项目,要加快办理工程验收手续,确保到2010年全面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任务。二要按时完成省人大机电排灌议案工程建设任务。34宗省人大机电排灌议案工程已于去年10月底全面开工,现离省要求完成的期限剩余时间不多,随着汛期到来,施工条件越来越不利。因此,要实行倒计时工作计划,逐项落实责任和工作措施,保障施工条件,增加施工力量,加强指导和监督,千方百计把进度往前赶,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三要加强江河、水库岸线管理保护。要切实加强对河道、水库岸线开发利用、河道采砂等活动的监督管理,防止盲目开发、滥占乱用,积极推行水域占补平衡制度。继续抓好“依法治河”工作,严厉打击乱采滥采偷采河砂行为,维护河势稳定,保障防洪和通航安全。四要加强水利项目审批、监管工作。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跟踪做好质量监督和工程验收工作。严格设计资质管理,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和规定开展项目审批审核,把好工程质量关,使工程能经得起洪涝的考验,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经得起群众的考验。加强水利资金管理,严格实行专款专户专用,严禁截留、挪用。
㈡切实抓好防汛备汛工作,强化应急管理。汛期即将到来,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落实各项防御措施,扎实做好防汛准备工作,早研究、早准备、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争取防汛抗旱和防台风工作的主动权,做好度汛准备,积极应对汛期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确保度汛安全。一要组织好汛前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落实好防汛责任制,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加强防汛物资储备和抢险队伍建设,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为安全度汛打下扎实的基础。特别是对险工险段、新建重建未经历过汛期考验的堤围、泵站,要逐一检查,确保安全度汛。二要抓好在建工程安全度汛。我市目前在建水利工程约有48宗,汛期越来越近,这些工程建设进度要抓紧,确保在汛前具备防洪能力。同时,要重点抓好马房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协调管理,督促马房电站抓好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完善上游防护工程的整治,确保上游防洪工程安全度汛。三要抓好河道、山塘水库安全度汛。我市河道、山塘水库量多面广,是防洪保安全的薄弱环节。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河道、山塘水库的汛前检查,全力以赴做好山塘水库和小水电站安全度汛工作。四要确保各项应急预案措施落实到位。要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做到思想、组织、物资、队伍、措施“五落实”。要加快实现防灾减灾应急指挥决策的信息化目标。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完成水利与三防工作任务
当前,我市水利与三防工作的目标任务都已十分明确,关键是抓落实。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水利与三防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㈠加强领导抓落实。各级领导要关心支持水利与三防工作,全面落实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三防责任制,积极协调解决水利与三防工作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健全考核制度,把水利与三防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层层分解任务,明确工作职责,狠抓措施落实,促进水利与三防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㈡筹措资金保落实。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尽可能增加预算内资金对水利的投入。要继续收足用好水资源费、堤围防护费、河砂开采权出让费等水利规费,多渠道增加水利建设投入。要加大“三防”资金投入,保证应急物资储备,保证防汛防风抗旱需要。要争取金融信贷,吸收社会资金,形成水利投融资的良性机制。
(二)推动引黄工程建设。加快新建灌区和引黄输水调蓄工程前期工作,推进引黄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引黄水资源,大力扩大引黄灌溉面积。重点抓好五项工程:一是加快推动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工程建设。年力争水利部批复工程规划,编制完成项目建议书上报水利部,完成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设计。二是加快推动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建设。年力争水利部批复工程规划,编制完成项目建议书上报水利部,完成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设计。三是加快推动小浪底南岸灌区工程建设。年力争水利部批复工程规划,根据投资安排情况编制分期可行性研究报告。四是加快推动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工程建设。年力争水利部审查工程项目建议书并呈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编制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五是加快推动引黄调蓄工程建设。年加快推动渠村等7处调蓄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3亿元。
(三)加快水利控制性工程建设。一是加快河口村水库主体工程建设。年计划完成投资8.2亿元。二是加快出山店水库前期工程建设。年计划完成投资1.5亿元,开工建设施工营地和移民试点工程;同时,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力争水利部审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呈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情况编制初步设计报告上报水利部。三是加快前坪水库工程前期工作。尽快完成项目建议书的修改完善工作并上报水利部,力争水利部转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项目建议书批复情况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水利部。
(四)抓好防洪除涝工程建设。以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提高防御洪涝灾害能力。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中小河流治理。在年完成46个试点治理项目基础上,加大力度,确保年年底前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后续87个项目总投资17亿元。其中年下达的27个项目在年6月底前完成,完成投资5亿元。剩余60个项目自下达计划之日起一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完成投资12亿元。同时,加强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组织实施北汝河、伊洛河重点河段和金堤河等治理工程,完成年度投资5.9亿元。二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年计划争取投资14亿元,实施564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计划争取投资3.6亿元,实施大型水库孤石滩续建项目和西峡县石门水库等5个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三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防洪影响处理工程建设。该工程涉及8个省辖市21个县(区),争取完成投资6亿元。四是山洪灾害防治。争取年汛前全面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79个县的施工任务,提高我省防御山洪灾害能力。五是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工程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定我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工程投资9.1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58亿元、地方配套4.58亿元,要求用3年时间建设一批水文站、水位站、水文巡测基地等水文设施。年计划完成投资5.4亿元。六是平原洼地治理。年计划完成投资1.12亿元,新增、改善除涝面积330万亩,重点解决周口、南阳、商丘、新乡、信阳、濮阳等市平原洼地和河间平原区排水不畅问题。
(五)加强民生水利工程建设。以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水土保持治理、小水电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民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年计划争取投资32.6亿元,力争解决600万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同时,积极论证全省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方案,争取年启动实施,确保到“十二五”末具备条件的地方全部实现村村通自来水。二是水土保持治理。计划争取投资1亿元,通过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革命老区生态建设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0平方公里。三是小水电建设。继续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小水电代燃料、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作,新增装机容量8000千瓦,计划完成投资9030万元。
(六)做好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和扶持工作。一是切实加强水库移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完成投资20.85亿元,用于南水北调及大中型水库移民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丹江口库区移民新村污水及垃圾处理、农村外项目及工业企业专项复建工程计划投资10亿元;河口村、盘石头等大中型水库移民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计划投资10.85亿元。二是抓好丹江口库区剩余移民搬迁工作。加快淅川县内剩余移民177户651人新村建设进度,确保年3月底前全部完成库区移民搬迁任务。继续抓好丹江口库区农村外项目涉及的淅川县3个城集镇迁建、36家工业企业和169家单位淹没处理以及道路、电力、电信、广播电视、水利等专项项目恢复改建工作。除施工周期较长的县道X011线和宋岗电灌站复建项目在年年底前完成外,其余农村外项目在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三是积极做好水库移民扶持工作。针对丹江口库区已经搬迁安置的16.2万移民,逐村制定移民生产发展规划;整合各级、各部门培训资源,加大移民技术培训力度;扩大移民劳务输出规模,促进移民转岗就业;引导移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筛选一批投资少、见效快、安排劳动力多的“短、平、快”项目,帮助移民致富;大力发展“一村一品”项目,为移民稳步增收奠定基础,进一步巩固移民迁安成果。确保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同时,及时完成全省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年度扶持人口核定任务,继续抓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实和资金下达工作。四是加快省内新建大型水利工程移民安置进度。年3月底前完成河口村水库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年底前完成龙潭水库移民安置工作和盘石头水库第三期移民征地建房任务;启动南阳天池抽水蓄能电站移民安置、黄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及濮阳引黄水库征地移民安置工作;督导有关省辖市、县做好出山店、石步河移民安置工作和前坪水库移民前期准备工作。五是继续抓好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工作。做好水利移民不稳定问题排查化解工作,特别是要做好陆浑水库回流移民问题处理工作,确保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七)抓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年是我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极为关键的一年,为确保实现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的目标,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干线工程建设。黄河以北段渠道开挖回填工作基本完成,混凝土衬砌施工全面展开并进入施工高峰,交叉建筑物主体工程基本完成;黄河以南段渠道土石方开挖回填工作全面展开,大型交叉建筑物全部开工建设。计划完成投资120亿元。二是干线和配套工程征迁工作。继续做好南水北调干线工程征迁扫尾和配套工程征迁工作,进一步优化施工环境,有序办理土地征用手续。计划完成投资30亿元,用于干线工程征迁耕地开垦、土地复垦等;完成配套工程征迁投资15亿元。三是水源保护工作。切实抓好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和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水质保护工作,争取《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与水土保持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项目早日落户;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中央企业和京津两地尽快对我省水源区实施对口支援;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水源区长期生态补偿资金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争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左岸防洪体系纳入国家规划,完成立项批复工作。四是配套工程建设。力争年配套工程全部开工,2013年年底前基本完成,2014年汛后与南水北调主体工程同步通水、同步达效。计划完成投资10亿元。
一、认真学习全面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对我市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各区(市)县和市级各部门要迅速传达学习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各区(市)县和市级各部门要联系我市实际,认真安排部署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工作措施。三是各区(市)县和市级各部门要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学习活动,切实增强干部职工特别是水务干部职工对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自觉性。
在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过程中,要结合学习中央1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全面把握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通过认真学习、宣传辅导等,使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到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是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重要基础。
二、按照全域灌溉的理念,全面提升水利设施建设
一要狠抓灌区续建设施配套。加快区配套建设,深入实施渠堰引水枢纽及干支渠改造,全面提升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水准,完成各级防渗渠道、新增节水灌面、改造中低产田土等方面工作,进一步提升都江堰等核心精华灌区渠道功能。
二要狠抓山丘区抗旱能力提升。尤其是以山脉“百湖”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因地制宜兴建梯级人工湖等山丘区水利设施,新建改造蓄水池、山坪塘、石河堰、小型提灌站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1.25万处,新增恢复蓄水能力1.1亿立方米,新增改善灌溉面积50万亩,进一步提升山丘区抗旱能力。
三要狠抓现代化水利建设。以标准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和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为载体,以国家小农水重点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大力推广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智能高效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水利现代化示范区100万亩,建成“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水利基础设施。
三、按照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理念,全面提升城乡居民饮水保障水平
总书记和家宝总理都讲到,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算得上是具备条件的地方,我们要因地制宜,提升城乡居民饮水保障水平。
一要着力提升县域城乡居民饮水质量。在区,加快新改扩建大型自来水厂,推进跨行政区域集中连片供水,确保到2012年底实现二三圈层平原浅丘区自来水满覆盖。在深丘区,加快建设引泉、漫滤、打井、集雨工程等小型供水设施,全面解决深丘区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二要着力提高中心城区供水抗风险应急能力。加快完成应急水源建设,加快推进水七厂和凤凰山20万吨高位水池建设,尽快启动建设第二水源,力争今年完成前期工作,切实提高实际供水能力。同时,健全中心城区供水安全应急预案,完善管网抢修快速反应机制,有计划地实施管网改造,提升管网运行可靠性。
三要着力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快推进《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修订工作,完善饮用水水源地全流域环境安全防护措施,建立水源地上游河道巡查监管长效机制,细化分解饮用水水源管理和保护责任,强化日常管理和执法检查,加大违法排污行为查处力度,有效保护饮用水水源安全。
四、按照城乡水域联动的理念,全面提升防汛减灾能力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防汛责任人要严格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要求,坚持领导带班、到岗到位;各地防汛部门要坚持24小时值班,水文、气象、防汛、国土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预测预警;基层防汛巡逻员、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要按照要求加强巡查,掌握防汛工作主动权。要加强河道日常管理,及时清理河道,建筑不得违法占用河道,对河道边公路的护坡要进行巩固维护,避免水患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损失。这次我市遭受强降雨使得部分地区受灾,要安排好受灾群众。
二要强化重点防范。要针对今年汛情来临特别早、雨量强度特别大、洪水流量特别大的严峻形势,加强江河、水库、山洪易发区、低洼易淹区、城市地下空间、下穿隧道、地铁工程和城市水源地等重点区域监测防御。特别要针对本月3日至4日我市遭受强降雨过程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逐一分析问题原因,及时落实整改措施。的7月上旬和8月下旬容易下大雨,要抓住现在到8月下旬这段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范,全力确保重点部位安全度汛。
三要强化抢险演练。要时刻做好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准备,坚持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强化防汛物资储备和抢险队伍训练,充分发挥部队、民兵和公安消防的抢险骨干作用,从实战、实情和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汛抢险演练,提高抢险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按照综合治理的理念,全面提升城乡水环境
一要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编制全市水环境“十二五”治理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大力推进中心城区100万吨/日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建成186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积极推进5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二要加强河道排污治理。积极采取雨污分流、全程截污等方式,加快治理市域范围内所有河道下河排污口,实现污水不下河。大力实施河道清垃圾、清淤泥、清漂浮物“三清”治理,强化河道清洁化、规范化、生态化“三化”建设,确保实现河道无垃圾、无淤泥、无漂浮物的“三无”目标。
三要加强河湖生态治理和再生水循环利用。加快河湖生态保护修复,积极规划建设生态河流和人工湿地,提高城乡水环境容量。加快规划建设再生水厂和配套管线,有效改善出水水质,确保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补充中心城区河道环境用水。
四要加强河道和排水设施长效管理。严格按照全市河道管理维护标准和排水设施管理维护标准,加强河道和排水设施管理维护,强化河道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努力营造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
关键词:小型水利设施 山区建设 作用 地位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228-01
1 山区特有农业经营模式的需要
农业用水是山区水利设施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山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对水利设施的建设增加了很大负担。大型的水利设施投资大、实施慢,并且在规划上也难以覆盖到每个山头、耕地、果林。税费改革后,以前农民不愿耕种的土地变得珍贵起来,许多外出务工农民纷纷返乡经营土地,就更加大了水利设施规划的难度。而小型水利工程范围界定为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下的蓄水工程,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下、坝高10米以下、无安全隐患的小水库,1万亩以下的灌溉工程,1000千瓦以下的机电泵站,单机1000千瓦以下的水电站,乡(镇)、村供水工程,山区水土保持工程。不但能弥补大型水利工程辐射面积不足、解决灌溉死角的问题,还为山区的农业用水实现了短施工、小投资、实用性高的特点,所以说小型水利建设应该是山区水利服务以家庭为单元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新农村建设的最好策略。
2 符合国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向
资金的短缺是制约山区的水利设施建设的一大难题。在过去几十年中,乡村集体通过统筹、提留和“两工一车”筹资筹劳进行修建维护,农村税费改革后,没有了投入渠道,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向农村小型水利倾斜,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积极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放活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经营管理权,明确责权利,切实保护、开发和建设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真正实现投资经营者、农民及生态环境的三方共赢。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多元化投资主体运行机制,放开一些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在遵守市场准入规则和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投资兴办水利工程项目,切实增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活力。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修投资,将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而逐步加大。因此具有投资小、效益好、易管理等优势的小型水利水利设施将会更具活力,成为水利投资的一大亮点。
3 山区自然条件的必然选择
山区“人多地少”和“山大人稀”的自然地理因素突出,山区虽然土地面积较大,但用于农业的可开垦土地面积非常有限,“人多地少”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税费改革后,人地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城镇化水平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困在农村,有限的耕地面积上堆积大量的农业人口。其次,山区山体结构大都属于岩石结构,土壤成分不丰富。加上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人才、资金、技术匮乏,特别是偏远山区,“山大人稀”,居住分散,建造大型的水利设施有很大的弊端,不但投入资金大,施工时间长,规划起来也有很大的难度。而小型水利设施可以很好的补充大型水利设施的弱点,在山区大显身手,以四川省蒲江县为例:2009年度省级财政旱山村集雨节灌专项资金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区地处长秋山区,无骨干水利设施,现有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偏低、配套差,工程运行管理偏弱,抗御干旱能力不强,集雨节灌项目的实施充分的利用了小型、微型水利工程拦蓄径流解决生产用水。项目实施后,将新增水方4.3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面1000余亩。增强项目区抵御干旱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壤的保土保肥能力,极大地提高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种植能力,进一步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密切旱区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4 小型水利设施作为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的重要补充。
山区的水利工程规划,要求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和小型水利设施相辅相成。对山区而言,决定其灌溉面积和灌溉水利用率大小的是末级渠系,尤其是灌区内“长藤结瓜”的小水库、塘堰和小泵站,更是能够增加骨干工程的效益发挥。对山区防洪排涝而言,影响其排涝效益的是小型沟渠和二级排水泵站。大中型泵站直接控制受益面积只占60%左右,40%要靠二级站、小型站来提排。小型水利工程与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关系,小型是基础,大中型是骨干。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直接服务于受益对象,因此,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善如否,是决定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效益发挥程度的关键。
5 小型水利设施在山区抗灾体系建设中灵活、便捷,效果明显
建国以来,我国在山区建成了一大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这些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在我国整个山区农业抗灾体系建设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就抗灾能力而言,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在山区大中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中,起到了三分天下的作用。2000年大旱期间,全国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设施发挥了巨大的抗灾作用,有效减轻了农业灾害损失程度。在北部山区,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的贡献率最大。小型水利工程设施,承担着一半以上的灌溉任务,小水库、小泵站和塘堰蓄水能力占总数的47.8%,有效灌溉面积占总数的63.2%,成为抗灾体系的中坚力量。这时就更能发挥出小型水利设施灵活、便捷的抗灾优势,确保度过危机,同时抗灾成本也更低。近几年,大悟、孝昌、安陆等县市提出“一村一口万方塘,湾湾都有当家塘”的建设目标,说明了小型水利设施抗灾的独特优势和特殊地位。
6 结语
小型的水利设施作为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的重要补充,在山区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首先从国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向来说,解决了山区资金匮乏的软肋,利用小型水利设施投资少,拆分灵活的优势,实行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的方式,采用股份制,鼓励农民投资投劳,自建自管,国家出技术,靠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投资主体投入资金、劳动力,完成水利设施的建设。以扭转取消“两工”、取消村提留以及实行减免农业税试点,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带来的影响。其次“长藤结瓜”的小水库、塘堰和小泵站辐射山区各个角落,解决了“山大人稀”地域的吃水难、用水难问题,同时对这些地区洪涝、干旱的灾情以及水污染,起到了缓解作用,在提高供水保障的同时,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面貌,增加排污和纳污能力,实现人水和谐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