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早产儿护理新进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

第1篇: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体重≤2 500 g,身长≤47 cm的新生儿。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形态和生理功能发育不够成熟,生活能力弱,国内报道死亡率为12.7%~20.8%[1],另外,足月新生儿具有相对成熟的胃肠动力,早产儿胃肠动力发育不成熟[2]。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经胃肠道喂养的建立有许多困难,通常需要管道鼻饲,甚至肠道外全静脉营养[1]。早产儿生长发育快,营养需要量高,正确的喂养比足月儿更重要。因此合理喂养,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也是长期探索的问题。本文对近年来早产儿肠道内喂养一些常见问题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开始经胃肠喂养的时间

大多数早产儿出生后24 h出现肠鸣音,因为肠鸣音是肠蠕动出现的最早临床标志,所以,待肠鸣音出现后方开始胃肠喂养较为合适。对体重>1 500 g,无明显肺部疾患,并不需要辅助呼吸者,可在24 h内开始喂养,但对体重更小的婴儿;或有新生儿窒息需机械通气者可延迟胃肠喂养;极低体重儿大多数情况下可于生后3天内开始第1次喂养。

2 乳类选择

适用于早产儿的乳类仅限于母乳和配方乳,权衡利弊,对早产儿实施母乳喂养势在必行[3]。

2.1 母乳 母乳富含长链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和免疫成分,可增加新生儿胃肠道防御功能。早产儿母乳比足月儿母乳有较高的蛋白质、热量、钙和钠含量,足月儿母亲的奶不适合喂给早产儿,因奶的营养成分不够[4],所以应鼓励早产儿母亲喂哺母乳。但早产儿母乳中某些成分仍不能满足其生长需求,母乳喂养早产儿至生后1个月末,母乳中蛋白、钠、钙的量已明显不足,早产儿完全经肠道喂养时,即需加入母乳强化剂,直至体重>2 000 g[4]

2.2 早产儿 配方奶在母乳不足或母体疾病禁止哺乳的情况下,应选用早产儿配方奶,早产儿配方奶与牛奶相比较,首先降低了牛奶中的总蛋白质,以减轻早产儿肾脏负荷;其次乳清蛋白/酪蛋白比例接近母乳,其含有的β乳球蛋白经酶分解后抗原性低,蛋白质利用增多;此外还增加了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调整了矿物质比例,其营养价值较牛奶或普通配方奶更接近母乳[5]。但早产儿配方乳的不足是缺乏长链多价不饱和脂肪乳和免疫成分,且其高蛋白含量易导致高氨基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6]。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持续至体重>2 000 g后可以转用足月配方乳[4],所以,早产儿人工喂养过程应严格监测体重增长情况,及时更改配方奶。

3 早产儿喂养的

喂养时采用头高脚低位(呈20°角),早产儿体重增加明显,并发症也少,也有较多采用半卧位姿势,喂奶后抱起拍背10 min左右,喂奶后取右侧卧位,促进胃排空。张跃娟[7]试验早产儿每次喂养后采取俯卧位,对胃残留量测定结果显示胃排空效果明显优于仰卧位,但此卧位不利于观察病情,尚存有争议。

4 喂养方法

胎龄33周~34周者可尽快适应喂养,喂养最长时间为20 min,其余奶量由管喂供给,胎龄

4.1 经口喂养 用于体重较大、吸吮和吞咽能力较好的早产儿。

4.1.1 直接哺乳法 有吸吮和吞咽反射的早产儿,可直接哺母乳或奶瓶喂食,用奶瓶时奶汁要充满,避免吸入大量空气。喂食时采取半卧姿势,喂食时间≤15 min~20 min,以防过于疲劳。每次喂食15 min~20 min后轻拍背部使打嗝,喂食后采取右侧卧位,以促进排空及当有返流时可减少误吸的危险。

4.1.2 滴管喂养法 抬高患儿头肩部,用滴管沿患儿口角一侧,一滴一滴地依照患儿的吞咽速度来给予,奶量按医嘱给予,奶源为母乳,3 h/次。滴管喂养通过反复刺激,反射得到强化,锻炼了患儿的吸吮及吞咽功能,使患儿在生长过程中逐渐获得足够的营养满足机体的需要,在其吞咽过程中,觅食反射增强促进神经系统发育,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功能加强、营养状况好转、机体免疫力增强、减少并发症。

4.2 微量喂养 肠道微量喂养作为对胃肠道的生物刺激,可提高早产儿的胃排空率,改善对喂养的耐受性,缩短到达全量喂养的时间[10]。其中早期微量喂养是指对出生后24 h内的早产儿给予<1 ml/Kg.hr的量进行喂养[11]。可选用经口喂养、间歇胃管喂养和持续胃管喂养法,在接受微量喂养的同时进行全肠道外静脉高营养治疗[12]。

4.3 胃管喂养

4.3.1 间断胃管喂养 经鼻腔插入新生儿5 Fr,其长度为耳垂至鼻尖到胸骨下端,插入胃管后注入空气,听到注入空气的声音证实胃管在胃内,将患儿24 h所需奶量平均分次灌注,2 h/次~3 h/次,在每次灌注前应抽吸胃内容物,如残留奶量大于前次喂奶量1/3以上者,则减量或暂停1次;无残留,每次增加奶量1 ml~2 ml;出生体重

4.3.2 持续胃管喂养 适用于对间歇胃管法不能耐受,胃中残留量较多或出生体重≤1 500 g,反应能力差,无吞咽吸吮,有胃返流的新生儿。用10 ml注射器按需要量取奶汁,放置到输液泵上,通过连接导管接入胃管输奶1 ml/h~5 ml/h的速度将全天的奶量持续缓慢注入胃内,能使奶液持续吸收,减少胃潴留及食物返流的发生。叶永青报道,持续胃管喂养的胃食道返流率为3.9%,而间歇胃管喂养胃食道发生率高达20%。这说明早产儿胃食道返流率与鼻饲方式有关[15]。持续胃管喂养能减少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间歇胃管喂养所致的胃食道返流、腹胀、呕吐、误吸等喂养并发症,但其本身也存在容易感染、操作不方便等问题,所以不管何种鼻饲喂养方式的早产儿最好能辅以患儿非营养性吸吮,使其尽快从鼻饲方式转为经口喂养。

5 非营养性吸吮

在每次鼻胃管喂养前,喂养过程中及其后给予早产儿吸吮无孔橡皮各5 min,每次共吸吮15 min,7次/24 h~8次/24 h,吸吮期限2周[16]。通过非营养性吸吮的训练,能帮助早产儿建立有节律的吸吮模式[17],可显著加快胃肠蠕动,加速胃肠道排空,促进早产儿吸吮反射的建立,减少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可能是通过加快吸吮反射的成熟,调节胃肠肽水平,刺激胃肠道的生长发育与成熟。综上所述,早产儿的喂养以自吮为最好的喂养途径,对吸吮吞咽机制不成熟的早产儿,在肠外营养基础上采用早期微量喂养(MEN)及非营养性吸吮(NNS)措施,在经胃管分次喂养的同时进行NNS,能通过口腔内的感觉神经纤维兴奋迷走神经,可以改变胃肠调节肽的水平,刺激胃肠道的发育与成熟,根据早产儿的进食能力和病情选择喂养方式,使早产儿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喂食,满足了他们在营养方面的特殊需求,从而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全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3.

[2] 江卓成.新生儿危重疾病对循环衰竭与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综合临床,2002,18(5):400402.

[3] 张巍,赵时敏,黄醒华.母乳添加剂在早产儿的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3):187.

[4] 冯泽康,余宇,曾振锚,等.中华新生儿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7230.

[5] 李在玲,赵凤,罗凤珍,等.强化长链不饱和脂肪酸配方奶应用于早产儿营养价值的临床研究[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0,11(3):231.

[6] 李彦敏.早产儿喂养新进展[J].河北医药,2002,24(11):872874.

[7] 张跃娟.俯卧位应用于早产儿喂养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7):741.

[8] 罗涛,钱幼琼.早产儿喂养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9,7(1):57.

[9] 宋江梅.早产儿喂养的方法及体会[J].中原医刊,2005,32(18):93.

[10] 黄瑛,邵肖梅,曾纪骅.早期微量喂养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动力管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2(3):132.

[11] 张玉侠.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技术[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8):507508.

[12] 段亚兰,贺之芬,李斌.早产儿的喂养[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9):392.

[13] 韦君.早产儿喂养方法新进展[J].医学文选,2005,24(2):300.

[14] 刑佑敏,张贵萍,彦灭利.重危早产儿早期间歇胃管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3(6):683684.

[15] 叶永青.早产儿鼻饲方法与胃食道返流关系的探讨[J].当代护士,2005,9:30.

第2篇: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

【关键词】 抚触;早产儿;发育;病程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ouching on premature infant development and the cource of disease.Methods 60 premature infa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equally pided into 2 groups,1 touching group and 1 control group.The premature infant development index was observed in both groups,including body weight,body height,head circumference and average daily weight gain and average hospital stay in the touching group.Results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a systematic touching measure was adopted,the body weight,body height and head circumference of 30 days after birth increased markedly in the touching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

KEYWORDS touching premature infant development course of disease

抚触是近年来儿科领域的新进展之一,通过对早产儿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系统的抚触措施,可促进行为功能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刺激婴儿的淋巴系统,增加胃肠激素的分泌,使早产儿摄入量增加,加快体格生长发育。本研究旨在探讨抚触对早产儿发育及病程影响的临床评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各30例。抚触组患儿胎龄32~36周,平均32.5周,体重1659~1986g,平均1850g。对照组患儿胎龄32~35周,平均32.75周,体重1640~1969g,平均1867g。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抚触组:每天进行3次抚触,每次15min。住院期间按摩由医院配备的专业人员操作。基本程序如下:在状态下将婴儿置于仰卧位,分别对其头面部、胸部、腹部、下肢和上肢进行抚触,每个部位需按摩2~3遍。身体上较小的区域用指尖按摩,大点的部位用手指、掌心或整个手掌。开始动作要轻,然后适当增加压力,不但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捎,压觉可刺激深部感受器。头部:(1)两手拇指从前额中央向两侧滑动。(2)两手拇指从下额中央向外侧,向上滑动。(3)用两手掌面从前额发际向上、后滑动,至后下发际,并停止于两耳后乳突处,轻轻按压。胸部:两手分别从胸部的外下侧向对侧肩部轻轻按摩。腹部:(1)两手轮流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钟方向划圆。(2)右手指腹自右上腹滑向右下腹(I),右手指腹自右上腹滑向左下胶(L);右手指腹自右下腹经右上腹、左上腹滑向左下腹(U)。四肢:双手抓住手臂,从肩部到手腕,自上而下轻轻挤压,边挤边捏,像挤牛奶一样。并搓揉大肌肉群及关节。下肢与上肢相同。手足:两手拇指从手掌面跟侧依次推向指侧,并提捏各手指关节,足与手相同。背部:婴儿呈俯卧位,两手掌分别于脊柱两侧由中央向两侧滑动,而后四指分开,沿脊柱方面从肩部到臀部按摩。观察比较两组早产儿发育指标,包括体重、身长、头围。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用t检验,,P

2 结 果

2.1 两组早产儿发育指标比较 两组出生时体重、身长、头围变化比较不明显,经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系统的抚触措施后,抚触组出生后30d的体重、身长、头围较出生时均有显著变化,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

2.2 两组日均体重增长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经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系统的抚触措施后,抚触组日均体重增长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变化(P

3 讨 论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的不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给早产儿提供优质的护理和适宜的抚触显得尤为重要[2-3]。

3.1 抚触对早产儿发育及病程的影响 小儿脑发育一方面依靠解剖发育完善,另一方面依靠外界的刺激反射形成。皮肤是最直接的痛觉、温度觉、触觉感受器,皮肤与内脏各器官之间及中枢神经系统有着密切关系。有报道,早产儿出生后24h即开始抚触疗法,经过一定时间按摩,可以使婴儿的摄入奶量明显增加,头围、身长、血红蛋白、体重均明显增高。有研究报道,抚触对早产儿生长具有许多益处,可作为早产儿时期综合干预措施之一。其原因是抚触能调节婴儿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增加迷走神经紧张性,促进胃泌素、胰岛素分泌增加,增加摄取奶量,减少婴儿焦虑情绪,增加睡眠时间,从而增加体重。同时抚触也有利于促进婴儿β-内啡肽、5-羟色胺、肾上腺皮质激素、血清素等分泌,从而增加免疫功能,促进生长发育[4-8]。

3.2 抚触的注意事项 (1)首先要确保房间内温暖(20~30℃)、宁静,播放一些柔和的音乐,有助于母子彼此放松,同时应和宝宝说话、唱歌、特别注意眼神的交流。(2)预备好毛巾、尿片、替换的衣服和婴儿润肤露,润肤乳液(减少摩擦阻力)。(3)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按摩:一般选在婴儿吃饱后1~2h清醒时为佳,不要选在吃饱后或饥饿时或想睡时。因为吃饭后易吐、饥饿时想睡时注意力无法集中,易烦躁。(4)按摩者在给宝宝按摩前应洗净双手修短磨圆指甲,不戴戒指,应先温暖双手。(5)小心润肤油误滴入孩子眼中。(6)新生儿期即可开始按摩,但在脐带未脱落前,不要按摩。(7)刚开始按摩,手触婴儿不能用力过重,需轻轻地抚摸。较小的部位用指尖,大点的部位用手指或掌心。抚摸应均匀进行。(8)卧位选择:仰卧,头偏向一侧,防止造成婴儿的呼吸窒息。(9)抚触中严密观察极低体重儿表情,根据患儿反应及时调整抚触方式和力度,患儿如有哭闹、肌张力增高、活动兴奋增加、肤色变化或呕吐等反应均应停止抚触。(10)患病或皮肤感染时忌按摩[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出生时体重、身长、头围变化比较变化不明显,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系统的抚触措施后,抚触组出生后30d的体重、身长、头围较出生时均有显著变化,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

综上所述,抚触可以增加早产儿的免疫功能,提高健康水平,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可作为早产儿时期综合干预措施之一,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建幸,王德芬,沈月华,等.不同抚触方法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多中心临床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0,15(4):192-194.

[2] 胡云清,陈兰兰,申永凡.新生儿抚触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1):69-70.

[3] 陈立梅.早产儿与低出生体重儿两种胃肠外营养方式的临床研究[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20(7):530-531.

[4] 李秋波,徐心坦,牛峰海,等.抚触对早产儿体格发育及血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的影响[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44(6):412-416.

[5] 尹广桂,黄 瑛.抚触对促进婴儿生长发育的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03,25(4):637-638.

[6] Kuhn cM,Sehanbe rg SM.Fi eId T.et al.TactiIe Ki n e st heri cstimulation effects on sympathetic and adrenocortical function in preterminfants[J].J Pediatr,1991,19(3):434-440.

[7] Sehanberg sM.Fled TM Sensory deprivation stress and supplemental stimulation in the rat pup[J].Child Dev,1987,58(1):1431-1447.

[8] 蔡 红,孙 虹.关于婴儿抚触进一步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19(3):24.

第3篇: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

(6)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的疗效分析朱书胜

(8)产后家庭访视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卢华

(9)达州市妇幼卫生改革30年回顾中国保健 王更章

(11)剖宫产并子宫肌瘤挖除术103例临床分析牛颖菲赵芳龄李彩霞

(12)护士团队沟通满意感对护理质量影响的研究罗帼英谌永毅汤新辉姜定湘

(14)浅谈输液速度错误的原因分析和对策曾剑贞蔡兰辉黄庆艳

(16)社会支持与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相关性研究王红霞

(18)脐带夹断脐改进效果观察刘晓琴

(19)贝克曼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甲状腺激素方法学评价李岩王玉梅魏敏

(20)婴幼儿辅食添加现状与研究进展王维夏焕君

(22)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80例效果评价王宇

(23)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观察和全胜钱开香

(24)儿童青少年肥胖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分析王海霞栾继红于春艳

(25)儿童鼾症应该尽早手术治疗张会利卞后乐任海燕李丽赵丽丹历茂刚

(26)浅谈常用抗凝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孙晓燕

(26)糖尿病肾病诊治进展回颖姜凤梅

(27)56例儿童发热待诊临床分析段炼

(28)冠延长术后桩核冠修复的临床疗效观察王玲陶波

(29)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肺出血56例临床分析刘相英

(30)弓形虫感染致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例分析李英明

(31)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136例分析陈秀新

(32)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CT诊断刘学明

(33)三种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的应用比较张晓燕刘艳

(34)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4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观察倪辑轩

(35)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38例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曹玉春

(36)吸入激素联合缓释茶碱与吸入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比较赵明玉

(37)锁骨钩钢板治疗65例闭合性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张利

(38)阿奇霉素口服加静脉注射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洪芝娟

(39)静滴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儿童哮喘106例的疗效观察宋新才朱家训

(40)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36例临床分析吕红王琳陈洪光

(41)提高基层医院先天性胎儿畸形的筛选——先天性胎儿畸形17例临床分析席庆玲

(42)赖氨葡锌佐治小儿慢性腹泻病30例疗效观察刘丹常太芳

(44)胎心率电子监护在产前检查中的应用中国保健 徐志琴

(44)超声对化脓性髋关节炎的诊断意义谢传支

(46)铁强化酱油干预青少年缺铁性贫血效果研究齐福生郭会张远征何庆循田书义王德泉张书岭

(14)卡孕栓预防高危妊娠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的临床分析滕利吕荣君孙丽娟

(15)从管理层面谈如何提高助产技术及产科服务质量梁桂娟石晓刘晓

(16)消毒供应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张国姣郭海平

(17)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调查处理原则及对策张合兰

(18)高等院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探讨金锦玉

(19)甲型H1N1型流感的预防控制措施探讨刘志强

(20)糖尿病足病因及内科治疗进展姚红邓玉华

(21)有机磷农药中毒治疗护理新进展李香玲

(22)静脉输液中的安全问题及对策吕静孙曙秦艳玲

(23)探讨护理记录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及管理对策丘英琼徐俏婷

(24)常用冠心病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探讨李岩丁凌王晓燕

(26)孕妇补钙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观察刘丽

(26)局部封闭结合隔姜灸治疗网球肘68例临床观察刘永

(28)产科出血68例原因分析代学丽

(28)842例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探讨胡秋艳HttP://

(30)MEK-6318型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的影响因素分析乔艳红

(30)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测定分析常静

(31)77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分析丁凌李岩孙伟刘慧王晓燕胡焱

(32)中国保健 105例输尿管结石的超声诊断分析任启洪黄晴梁珊

(33)72例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分析赵启亮闫振昱杨兴强李广鑫

(34)妈咪爱联合抚触疗法对早产儿胃肠功能成熟的促进作用叶文钦

(35)30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分析王韶明郑柏波贾云杰母凯萍

(36)直径小于3CM的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刘英

(37)36例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及分析宋亚平

第4篇: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抢救;护理体会

新生儿窒息属于儿科常见性疾病,是新生儿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若处理不及时,极易导致患儿行为异常和智力障碍,甚至死亡。因此,及时、有效的对窒息新生儿进行复苏抢救及护理干预,对提高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和预后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院2013年1月~ 8月期间共收治21例新生儿窒息患者,通过对患儿进行复苏抢救和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3年1月~ 8月我院共收治新生儿窒息患儿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轻度窒息16例,重度窒息5例。窒息发生原因为:宫内窘迫8例,胎膜早破4例,羊水过少7例,妊娠并发症2例。其中有12例为早产儿,6例为足月儿,3例为过期产儿。

2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

根据新生儿出生后1min的Apgar评分,从肤色、呼吸、心率、肌张力、对刺激的反应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①正常: Apgar评分为8~10分。②轻度窒息:Apgar评分为 4~7分。③重度窒息:Apgar评分为0~3分。

3复苏前的准备

大部分新生儿出现窒息现象在分娩前是能够预测到的[1],所以产科护士在有可能出现窒息情况的高危产妇分娩之前,需要提前做好各项应对措施,备好复苏时所需的常见药物;常用急救器械,如呼吸气囊、顶悬式辐射抢救台、氧气、负压吸引器及一次性吸痰管,确保器械性能良好。医务人员还需反复学习复苏基本操作知识,保证在新生儿出现窒息时能够迅速实施合理有效的抢救方法对其进行抢救。

4抢救措施

4.1清理呼吸道 新生儿娩出后,迅速将其放置到预热辐射台上实施保暖,清理体表的羊水和血迹,避免热量流失[2]。利用布卷将肩部垫高2~3cm左右,使颈部轻微向后伸仰,快速吸净口、咽、鼻腔的粘液及分泌物,动作必须轻柔,避免损伤气道黏膜,通常负压

4.2建立呼吸 充分清理呼吸道后,可轻拍或指弹新生儿的足底,使其啼哭刺激出现呼吸,并对患儿肤色、心率与呼吸进行评估,若无自主呼吸、呼吸暂停或心率低于100次/min,要马上实施气管插管,用呼吸气囊进行人工呼吸。如果心率仍低于60次/min,则及时给予胸外按压,观察新生儿肤色、呼吸等,直至肤色红润、呼吸平稳为止。

4.3药物应用 建立静脉通路后,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遵医嘱给予1∶10000 肾上腺素静脉推注0.12ml/kg,如有必要,每间隔4 min重复1次。出现低血容量时,可用0.9% 生理盐水10ml缓慢静脉推入,进行扩容;若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症状,可用5%的碳酸氢钠4ml/kg静脉滴注。

5复苏后护理

5.1新生儿窒息复苏之后,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3],注意患儿呼吸频率、面部颜色等,若出现恶心、屏气、紫绀等情况,多为分泌物阻塞呼吸道,需要立即吸出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将患儿头偏向一侧,头胸垫高,防止二次窒息。同时观察患儿神志、瞳孔大小及光反射情况、是否存在躁动不安及抽搐等,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开展抢救及护理干预工作。

5.2由于患儿自身免疫能力较低,在对患儿的呼吸道进行清理,实施插管、给氧等操作时极易引发感染,所以应给予对应的抗生素防止发生感染。并且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前后必须洗手,严格实施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5.3复苏成功后虽然已有自主呼吸,但仍处于不同程度的缺氧状态,所以仍然需要给予氧疗支持,对于轻度窒息患儿,可给予间断、低流量吸氧,对于重度窒息患儿,可给予持续性低流量吸氧,直至患儿缺氧症状消失,面色转红润、动脉氧分压大于78mm Hg为止。

5.4心理护理:对于患儿出现窒息、进行抢救等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大多产妇及家属心理不能接受,多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耐心解答患者家属的询问,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6结论

新生儿窒息是产科比较常见的危重疾病,对新生儿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都有较高的影响,因此,新生儿一旦出现窒息,必须快速、准确并熟练进行抢救,不可延误时机。此外,复苏后仍需对患儿病情进行严密监测,针对性的制订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防止再次发生窒息现象。总之,对于新生儿窒息,及时、有效的复苏抢救,复苏后给予科学、有效的个性化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夏德艳.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0,6(8):142-143.

第5篇: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

近年来,将胎龄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科出生VLBWI45例, 男28例,女17例;出生体质量(1346 ±150g),胎龄(30.4±2.0周)。高危因素:3胞胎1例,双胞胎14例,母亲患妊高症21例,前置胎盘7例,羊膜早破11例,剖宫产17例。疾病与并发症;新生儿窒息28例,吸入性肺炎18例,呼吸窘迫综合症9例,硬肿症6例。

1.2 转归 痊愈23例(51.1%),自动出院6例,死亡18例(40.0%)。

2 护理

2.1 重症监护 出生后以最快速度抱入抢救单元,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专门负责救治护理工作。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特别是新生儿窒息、心肺复苏、呼吸困难综合症(ECMO)的抢救技术,需有呼吸管理知识[1]。密切观察病情,凡有[2];①体温不正常;②呼吸不规则或;③局部或全身紫绀(或苍白);④烦躁或反应低下;⑤惊厥;⑥早期或重症黄疸;⑦不吃、呕吐、腹泻、腹胀;⑧硬肿症;⑨出血症状;24h无大便者,应评估为病危患儿,应将患儿病情及预后患儿父母,以求得合作。建立特护记录,详细做好记录,保证病情观察的连续性,为医生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2.2 维持正常体温 VLBWI皮下脂肪少,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表面积相对大等生理特点,体温易受外界环境温度因素影响,出现体温过低。对VLBWI有效地保暖以维持正常体温已成为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1]。强调提高最合适的环境温度―中性环境温度,VLBWI的中性环境温度一般在32oC―36oC。暖箱保暖和远红外辐射台保暖为理想的保暖方式,本组45例均用暖箱保暖取得满意效果,暖箱保暖的方法是:先放入预热被中,再放入预热27oC―28oC暖箱中,每1h提高箱温1oC,暖箱温度宜在34oC―36oC,暖箱湿度为55―65%。随体温上升,逐渐撤去暖被,尽量。暖箱上盖黑布,一方面模拟宫内环境,另一方面将少强光刺激[3]。

2.3呼吸管理 VILBWI呼吸中枢发育相对更不成熟,肺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少,约50―70%的患儿于生后1周内有呼吸暂停或青紫[1]。密切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节律、深浅程度及有无青紫,VILBWI黄疸比较重 ,出现发绀、青紫时不易发现,加强巡视,仔细辨别[4],早发现,早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时操作动作要轻、稳,采用正压进、负压出,边吸边转边退手法有效地吸痰,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有呼吸暂停着,及时捏耳垂,弹足底刺激患儿啼哭,使呼吸加深,进入肺泡气体增加,使肺泡进行性增大,逐渐提高气体交换率,增加肺活量以恢复呼吸,有呼吸暂停,请作者应给予氧疗,给氧方式有:鼻导管给氧、面罩给氧、头氧加压给氧、有条件者宜用CPAP。给氧时间不宜过长,一般给氧3-4d,防止氧疗的并发症发生。严格遵照医嘱用氨茶碱(3-5mg/Kg.次),纳洛酮(0.05-0.1mg.次),连续应用2-4d。

2.4 喂养 VLBWI 吸吮无力,甚至无吸吮吞咽反射,胃肠消化运动功能低下,易引起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合理喂养是供给营养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存活的关键。目前提倡早开奶,早胃肠道喂养可促进为肠道功能成熟,可防止低血糖和减轻黄疸程度。一般最初几天采用微量喂养[5]。VLBWI吸吮、吞咽功能差,采用鼻饲喂养,即留置胃管,用注射器缓慢注入,量为1ml(kg.6h) 1ml(kg.4h) 2ml(kg.4h) 3ml(kg.4h)。喂奶量增加应缓慢,若过快增加奶量会导致喂养不耐受发生[6]。每日测患儿体重,计算每日摄入的热卡,记录胃肠道的耐受情况。有喂养不耐受时,常规给予禁食,但禁食时间应尽量缩短

2.5 防治核黄疸 VLBWI肝酶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血清白蛋白低,黄疸出现早、且比较重,易出现核黄疸。严密观察皮肤粘膜有无黄疸,一旦发现黄疸,即查血清胆红素,若血清胆红素接近171umiL(10mg/L)时有引起核黄疸的危险,应及早光疗,可适当补充血蛋白。

2.6 预防感染 为护理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及生后合成的抗体均较少,很容易引起交叉感染。应严格消毒隔离,加强呼吸道管理,加强皮肤管理。一旦发现患儿不吃、不哭、不动、体温不升、面色不好、体重不增,提示体内有感染,及时报告医生,早期抗生素。

参考文献

[1] 王茂贵主编。儿科医师进修必读,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665-671。

[2] 金汉珍,黄珉、官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72-75。

[3] 董玉红,杨晓存,张君平,等,发育支持性护理在早产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中国实用护士杂志,2007,23(5):29-30。

[4] 曹贺琴,刘丽娜,低出生体重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中华临床护理月刊,2007,4(44):620-621。

[5] 芦惠,薛辛东,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道喂养的新进展,新生儿科杂志,1999,14(4):189。

第6篇: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

【关键词】肱动脉置管;危重新生儿;应用;护理

动脉置管作为一项护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动脉置管既可避免因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痛苦,保护了血管,又可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并能动态监测有创血压、中心静脉压,通过动脉置管抽取血液标本等方面发挥作用,为评估危重患者的病情及疗效提供可靠数据[1]。由于肱动脉粗、直、较表浅,易于穿刺,我科自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对98例危重新生儿使用肱动脉置管动态监测动脉血气分析,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98例危重新生儿,男61例,女37例;年龄生后10分钟-7天,平均3.3天;疾病种类包括新生儿窒息24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21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23例,早产儿30例。

1.2肱动脉置管方法选择皮肤完整、无感染、非PICC术、侧支动脉供血良好的一侧肢体。扪及动脉搏动后固定好肢体,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左手大拇指与食指将动脉搏动点固定其中,绷紧皮肤,右手持穿刺针。采用轻快冲击式大角直接进针法进针,即针头进入皮肤的同时直接进入血管,并加大进针角度,针头与皮肤之间角度约40℃。优点:由于针头进入皮肤的同时直接进入血管,减少了对皮肤组织的切割和撕拉现象。所以只感到进皮时的轻微疼痛[2]。之后沿肱动脉走向平行进针,针头穿过肱动脉壁时有落空感,见针尾有回血且呈搏动状涌出,证明导管在血管内,左手固定肢体,右手放于针栓处送外套管,随后取出针芯,血液外流通畅即为穿刺成功。针柄下方垫一小块纱布,用透明敷料覆盖穿刺处固定套管针,注明穿刺日期。同时取配置好的肝素液(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加入肝素钠1250u)1ml每8小时封管一次。

1.3肱动脉置管的临床应用

1.3.1动脉血气分析监测危重新生儿通常需间断监测动脉血气分析,通过肱动脉置管技术抽取动脉血样化验,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不损伤血管,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且统计学分析证明肱动脉置管处取血可以代替肱动脉穿刺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测定[3]。故而可以放心使用动脉置管处抽取的血样进行血气分析化验。

1.3.2采集其他血标本适用于没有明确规定必须采集静脉血的血液化验项目。既可随时采取,方便省时,又可避免因反复抽血造成的血管破坏[4]。2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2.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严格无菌操作,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发现渗血或敷料污染随时更换;若无渗血2天更换敷料1次,更换敷料时,自下而上揭除敷料,动作轻柔,避免将导管带出体外。使用乙醇消毒时避开穿刺点,以免引起化学性动脉炎。如患儿出现高热、寒战,应及时寻找感染源,必要时,取创面物培养和做血培养[5]。

2.2严防血栓形成、预防栓塞选择合适型号的套管针穿刺,尽量一次穿刺成功,避免损伤肱动脉;操作前排尽留置套管针内的空气,防止空气进入血管内引起栓塞;采血后及时冲管,以防凝血。如发现采血不畅时应检查套管针有无打折、脱出,禁止强行注入肝素液。

2.3防止套管滑脱应妥善固定,切勿包扎过紧,以免肢体缺血引起损伤。置管期间应避免用力牵拉,如患儿躁动不安可遵医嘱给予镇静药,必要时给予约束。

2.4套管针折断有报道为一创伤性大出血患者进行套管针穿刺,见回血后边推进外套管边退出针芯,在推进套管过程中遇到有阻力便稍向前用力推进,并将针芯向前进少许,再次推进外套管仍未成功,随即拔出针芯,连接输液器液体滴入不畅,拔出套管后发现比正常短,经仔细检查发现导管有1/3折断于血管中,后行静脉切开将其取出。此例提醒我们在操作时要动作轻柔,切勿强行用力,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3使用方法及拔针时间

3.1动脉置管抽血方法首先确定留置针通畅,消毒肝素帽,先用干燥的注射器抽血1-2ml,再缓慢抽取血标本,防止抽血速度过快引起的血管壁塌陷。每次采集完血标本后将开始抽出的1-2ml血液缓慢地回注到患儿体内[6],防止医源性失血,再用少量肝素液冲管,以防堵管。

3.2留置时间及拔管有文献报道,外周动脉一般留置时间为1-3天为宜,置管时间越长,血栓形成率越高[7]。待患儿病情平稳要及时拔管,避免增加感染几率。拔管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撤去敷料彻底消毒后,一边缓慢抽回血一边快速拔管,并使用无菌敷料快速按压穿刺点15-20分钟,待穿刺处无渗血,更换敷料后用胶布固定24小时。

4讨论

98例危重新生儿每日经动脉留置针处采血2-4次,套管针留置平均时间2.5天。发生脱管16例,管道堵塞5例,无感染、出血、空气栓塞、肢体肿胀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对此98例危重新生儿肱动脉置管的分析,可以看出肱动脉置管操作方法简单,置管后可随时采集血标本,准确、及时、动态地反映患儿病情变化,指导临床治疗;避免因反复穿刺引起的血管破坏,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缓解工作压力,提高救治成功率。但置管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也是护理工作的重点,要提高警惕,做好预防。

参考文献

[1]李慧娟.动脉置管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体会[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0):1034-1035.

[2]赵庆英.纪英莲.手背静脉穿刺技术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7,17(11):842-843.

[3]陆美林.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新进展[J].右江医学,2004,9(13):12.

[4]祝益民.儿科危重症监护与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

[5]徐义.浅谈监护室交叉感染的预防[J].重庆医学,2004,33(12):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