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1篇: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不管教学中任何学科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更显得犹为重要。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教师更应该去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激发学生自觉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就中职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鼓励学生探索学习方法,养成独立自学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时代性的问题。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善于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善于对待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进取意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三者都有利于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形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相信只有通过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单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充分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极富有情感性、人文性、综合性,有利于铸造人的创新品质、培养创新人才。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刺激的内力。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创新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重视讨论、诱导,互相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积极思考,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形成渴望获取新知识的心理。当然,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深思熟虑、构思新颖、巧妙设计,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开动脑筋,从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去思考问题,这样既能反映思维的广度,又能培养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

具备创新精神的人往往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更应该注意通过情境提出问题来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只有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教师才能有效教学,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想象在创造思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衡量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教学活动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来启发学生想象。

三、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充分利用课前十分钟是课堂教学当中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最有效方法。活跃课前学习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联系实际教材,启发联想,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与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激发学生创造研究的欲望,也大有好处。学生只有少了束缚和限制,才能彻彻底底地舒展学生们的个性,大胆地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有利于学生标新立异的思想形成。这样创新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没有大胆的想象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原动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今的学生接受能力都非常强、思维和想象力也都很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课堂因势利导的提问是教学过程中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引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多提问,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想象,尊重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从体验想象中享受到真正的乐趣,享受到探索的过程,养成敢于大胆想像、假设的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生的创造潜能的最大发挥。

总之,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教学当中的重要环节。有利地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观念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创设。

参考文献:

[1]游杰,罗成胜.关于课堂教学创新的思考[J].2002(2).

[2]中国学习科学会会刊——创新学习,2002(1).

第2篇: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批判性思维培养;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78-04

一、概要

当今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人才的培养方向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促进中国现代化发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一直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近几年,教育部开始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国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开办了各种类型的创新拓展班,创新实验班。这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特点为“按类招生、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转变了以往进校就选择专业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为专心的打好基础。为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为社会国家输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的目标,创新实验班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活动开展、教员配备和学习模式上与一般本科班有着巨大区别。这样的创新实验班包括国防科大的“钱学森班”、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中山大学的“逸仙班”和湖南大学的“李达班”等等。其中,所有实验班在选拔学生时都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并且坚持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不仅是因为英语是人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的重要工具,还因为英语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造财富。随着国家的发展繁荣,教育也随之枝繁叶茂。教育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命运,它更加改变了国家的命运和发展。由于信息系统的高度发达,信息和知识也体现出全球化的特点。各国为了抢占知识和信息的高地纷纷出招,从教育入手推出教育改革,提出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建设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开始参与研究工作,美国更是在培养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上下大力,要求高校必须开设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同志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伴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高等学府进行深造,高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大批的人才,这些人才都是国家经济的推动力,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不同于大众教育,精英教育是一种“质”的教育,以培养少数专业顶尖专家和行业领军人物为追求。这种采用高水平、高规格、高标准的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的活动,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新事物。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速度一直处于世界前列,然而如此快速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还暴露出了中国教育的短板。中国的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是进校选专业,公共课和专业课同时开设,课堂授课以老师所讲为准,课后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完成作业,最终用考试验收学习成果。这样的课堂不利于激发学生创造的活力,也不利于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人才思维模式僵化,则会引起一连串蝴蝶效应,在未来的工作科研中,思路打不开,光有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自用,只能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别人的理念思路,事事受制于人,更不可能同人竞争。所以培养中国自己的拔尖创新人才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三、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1.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对“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定义是众说纷纭。如认为批判性思维泛指人类对某一事物与现象长短利弊、真伪对错的剖析和评析,即:通过对认知对象的分析、质疑和论证,形成独立、异同和正确的见解。美国畅销书《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Critical Thinking)中提到:批判性思维就是指审慎地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断言是否为真。无论怎样定义我们都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强调的是要带着疑问去看问题,要独立地看、辨证地看,而不是照搬照抄,全盘接受。如果不能批判地思考,就只会浮于知识的表面,问题的表象,事物的表层。无法洞察到事物之间真正的规律,找不到问题的症结,那么所做所想也就无法得到拓展和延伸。批判性思维是既依靠知识,有掌控知识,在批判地思考中知识不再是书上呆板而毫无生气的文字,而是变成了人探索未知和控制已知的利器。如今在美国等在教育上独树一帜的国家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相当重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判断能力。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现在的教育模式。美国的教育理论界十分重视对“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的研究。批判性思维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批判性思维以清楚、正确、关联和逻辑标准为基础、并可以形成准确的判断;其次是这些标准可以连续运用到“自我纠正”过程中,并有利于学生在动态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第三是,学生利用自我评价标准可以自觉地提高思想行。

2.拔尖创新人才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密不可分。创新要求的是人对未知的探索,甚至创造未知,拔尖创新人才必须能够灵活多变,不受惯性思维模式影响,多角度的探索新事物。而批判性思维则是其中的核心影响因素。人怎样才能打破束缚,用新的视角看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呢?这就需要人能够剖析研究对象的真伪,去伪存真,通过分析、质疑和论证的方式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因此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和催化剂。学生如果不能独立地、批判地看问题就不可能真正的创新。拔尖创新人才本就是经过层层选的精英中的精英,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素质上都略高人一筹,培养这类人才的目的就是为各行业专业培养领军人物,而批判性思维则是这类人物必不可少的能力素质之一。在培养人才的批判性思维方面,中国应当结合自身实际,而不是照搬照抄国外的教育模式,可以从借鉴开始,一步步摸索适合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方法。那么在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的方式上就应与这些特点相适应。拔尖创新人才由于基础扎实,所以在接收知识上比一般学生花的时间要少,其理解力是不成问题的,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强调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自由运用知识,学会带着质疑的眼光看问题。

四、英语教学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英语教学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其语言的构成方式上就不同于汉语,这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语言的构成方式的不同反映了其上层认知模式的不同,这也就影响了人思维的模式。此学习外语本身便是对思维的一种锻炼,使人有机会从已经形成惯性的汉语模式中跳出来,以一种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组织语言,传递信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就具有神秘性和未知性,语言内部的奥妙并非像数学公式那样清楚明了,因此在语言学习中就更加可能激发出学生探索的兴趣,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以往的教育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语法的灌输,教授听说读写这些基本的技巧,并没有探讨到更为深层的问题,因此,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时,其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应有一定的创新和调整。

1.教学理念。中国在推行大众化的英语教育之初的目的便是为了与国际接轨,适应全球化。因此英语教学从小学便开始就会教一些简单的语法,并且主要依靠练习加强英语的学习,直到大学,英语语法的基本体系已为大部分学生所掌握。如此填鸭和题海的战术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打好基础。然而,在大学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精英的教育中,再以这样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则是对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浪费。拔尖人才都是基础牢固的学生,无需再开专门的课程巩固其语法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而应将这些基本能力贯穿到其他类型的课程中去。但是有不能完全对学生放任自流,老师除了上课传授知识,还应当有充分的时间来引导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因此,英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列入教学目标,当改变充当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成为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的启发者、引导者,要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批评和论辩的能力。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宽松的思考讨论空间,鼓励学生接触语言更深层次的问题,从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老师的批判性思维。英语从教学的理念上就应致力于改变学习英语“思辨缺席”这一综合症。

2.课程设置。培养批判性思维必须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其地位,这不仅仅是提高人们对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视,更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并且有利于成果的验收。在课程设置上应有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创新实验班就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程。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邀请加拿大国际知名批判性思维专家戴维·希契柯克教授为创新实验班“DIAN团队”的种子班学生讲授批判性思维。武汉大学也开设了全校通识选修课《批判性思维导引》。还有北京大学和青年政治学院开设了“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除此之外,根据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可以适当开设带有思维训练性质的课程如文学或语言学的课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7年正式颁布了《课程要求》,作为各高校等学校组织非英语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在课程设置要求高等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比如文学本身就是作家创新思维的结晶,西方的文化、各流派文学产生的背景都可能引发学生探索性的思考,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背景、情节和潜藏的历史因素展开大胆的推测和论证,对其做出批判性的评价。这也就提高了其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语言学更是如此,如批评话语分析就是要求学生用批评的态度看待话语,从客观的角度来评价话语。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时,我们大可不必过分强调设置类似大学英语这类基础课,而是本着为拔尖人才提供更多专业学科知识的原则,适当开设英语专业类的课程,从对英语这门语言的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教材选择。选择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材应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和启发性,要避免教条和灌输式的编排,文章结构应多样,并且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从事例中引导学生思考,因此教材的信息量要大,并且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教材可以是教科书、也可以添加多媒体教材提高教学内容的多样性。现在市面上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书的形式各不相同,但是都具有一个特点,大量的进行案例的分析,然后话少量篇幅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说布鲁克·诺埃尔·摩尔(Brooke Noel Moore)的《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Critical Thinking),这本书到今年已是第九版,是美国最畅销的大学教材。类似这样的书还有很多,比如说斯特拉·科特雷尔(Stella Cottrell)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Critical Thinking Skill)理查德·保罗(Richard W.Paul)和琳达·埃尔德(Linda Elder)所著的《思考的力量:批判性思考成就卓越人生》(Critical Thinking:Tools for Taking Care of Your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Life)。毫无疑问,论权威性,国外的教材略胜一筹,因为其开设时间早,教材是经过一次次完善过的,虽然是全英文的,但是对于拔尖人才来说,读懂内容不会是难事。当然,除了选择国外的教材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编著英语教材。利用英语授课则可以使学生既学习了语言,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4.教学方法。当前的英语教学较以前已有了一定的改革,教育界都普遍认识到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模式不仅不能很好地锻炼思辨能力,还可能使“填”进去的知识在短时间内流失掉。目前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设置专门的课程直接想学生传授批判性思维的策略、规则与实施步骤,侧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另一种是把学科教学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相结合,主张在学科教学中培养质疑与批判精神,把批判性思维技能培养与批判性品质培养相结合。课堂内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比如进行课堂演讲或者分组讨论的活动。要坚持启发式、引导式、互动式的课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质疑。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够促进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思考中去。长期的模式化教育和填鸭式教育,导致学生不善于辩证的看问题,提不出有深度的问题。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任务型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倡导的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任务型即老师依靠教材设计任务,并将任务交由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到思考、得出结论,最后每个小组进行汇报。这样的形式已经运用到如今的大学英语教育中,但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在效果上不免就打了折扣,老师难以完全掌握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而且小组内多少存在浑水摸鱼情况,个别同学对学习任务的态度消极。由于拔尖创新班人数较少,而且学生基础牢,思维敏捷,这就更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的跟踪观察。

5.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老师应有针对性,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思想性和多样性的原则。思想性就是教学内容要有深度、广度,在内容编排上有逻辑性,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而多样性则是内容丰富,有新鲜感,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多样性还保证了学生能吸收各类信息,从不同的视角思考,能够提高师生和生生互动的质量。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多样性,但是老师依然应当根据学生的层次来选择教材,可以在一门课中使用多种辅助教材以丰富教学内容,比如以阅读为主的课程,可以鼓励学生读报、小说、诗歌等。新闻报道所涵盖的信息量大,而且具有一定的评价性质,大多是针对现实世界中发生事件的评述,这样体裁的文章有利于激发读者的兴趣,容易激发学生之间的讨论。小说和诗歌也具有同样的特质,其体裁不同,流派不同,风格迥异,所宣扬的思想也是各有千秋。文学作品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特点,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会产生特定体裁的作品,这一点就十分值得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总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再是一个个单列的信息点,而应该是启发性和思考性很强的内容。

6.活动与讨论。活动与讨论往往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所学内容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方式。西方国家在大学本科阶段便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研究课题,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那么在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英语课堂可以更多的采取以讨论和学生自己上台授课的方式,引发学生在思考问题上的热情。一般来说,学习上的惰性可能存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中国学生总是认为每堂课的主要任务都在老师身上,老师在上面讲,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地坐在下面听就是了。而这样往往使得老师在提问时,大家也都很难去思考。而在课堂中或者课堂外,开展活动与讨论则是将学习和思考的“掌控权”交到了学生手上。活动和讨论加强师生和生生间信息的交流和反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思考,去分析、质疑和论证某一观点的正确性或逻辑性,这也就是对批判性思维的一种有效培养培养。而是用英语进行表述,则是对学生运用另一种知识结构进行信息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必然要参与其中。因此在全英文的环境下开展讨论活动,更加能够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五、结语

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没有人才就没有发展,而没有创新人才,就没有中国在经济、社会、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创新。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这就导致了中国将在许多领域受制于人,与他国竞争就会后劲不足。中国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固化了学生思维,使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是紧密结合的。所以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必须重视对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英语由于其特殊的外语地位和与汉语截然不同的构成方式,也使学生需要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才能恰当地使用。因此我们应力求英语教学的创新改革,并加大对英语教学的投入力度,改变对英语的传统认识,使学生能在学习和应用英语的过程中得到批判性思维的锻炼,而不仅局限于将英语作为一门使用工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理查德·帕克.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M].朱素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付永庆,王伞,于蕾.论创新型精英人才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8-13.

[3]甘丽华.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实验班开授批判性思维课程[N].中国青年报,2011-06-24.

[4]顾颖.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2(14):137-138,144.

[5]韩少杰,王小英.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9,30(6):67-70.

[6]黄源森.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7]王建平.批判思维教学方法在美国学校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分析——兼评保罗(Paul)的批判思维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5):47-50.

[8]吕慈仙,杨桂珍,程鹏,张大吉.综合实验班: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2011,33(3):49-51.

第3篇: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74-03 收稿日期:2016-07-19

作者简介:陈宇风(1978―),男,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因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任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创新思维能力是以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为核心的综合性思维,而形象思维在创新中更发挥着关键性和突破性的作用。

一、形象思维的内涵、特征和重要性

1.形象思维

人的思维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形成感性材料后,再对此进行分析、加工、升华,进行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大脑活动过程。

形象思维是把事物的具体形象经过人脑的思维加工成可以脱离具体事物和代表事物本质的表象,并以表象为细胞,再应用想象、联想进行加工生成新的表象,创造出新知识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是以形象为基本特征,以表象为思维的细胞,形象、具体、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思维模式,一般是经过表象、意象和典型形象三个过程[1]。

2.形象思维是取得创新成果的关键性要素

创新的实质就是研究创新问题时,应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通过科学实验等获得的新信息,按照思维模式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加工处理,在头脑中发现和建立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认识未知世界的内在规律,创造出新知识、新理论、新产品。在此过程中,形象思维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1)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及一切思维模式的基础。

形象思维模式通过对具体事物形象进行反复观察、分析、去粗取精、逐步舍去具体的事物形象及非本质的东西,抓住本质形成概念,在概念中还存在观念性形象。由于任何思维模式都是从事物的形象开始,在思维过程中也离不开形象,因此,形象思维是一切思维的基础。

(2)形象思维在创新中的关键性作用。

创新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创新的准备阶段;第二阶段,创新的酝酿阶段;第三阶段,明朗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通过已有知识,联系要解决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产生新观念、新思想,并逐步形成创新的假设方案;第四阶段,验证阶段,验证创新假设方案理论上的合理性、严密性、实践上的可行性,并修正假设方案。创新的四个过程是互相联系的,但关键是第二、第三阶段,也就是人脑对信息加工创造新成果阶段[2]。爱因斯坦说:“表象是能够予以‘自由’地再生和组合,这种再生和组合活动才是富于创造的思维的基本特征。”因此,许多创造发明都是通过形象思维模式取得的。在创新的第二、第三阶段,人脑在信息加工的思维活动中,以观察力、想象力和联想力为主要武器,而它们又是形象思维的优势。由于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力在形象思维过程中经常使用,同时人脑感觉皮层又有可塑性,即感觉皮层使用越频繁越增强,由于经常使用,逐步熟练,熟能生巧,甚至形成思维定势。由于形象思维具有上述优势,因此,在创新中常起关键性作用。

(3)形象思维在创新中的突破性作用。

在创新中经常会遇到要解决的创新难题,经过长期冥思苦想而得不到解决。而形象思维是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很好的“接线工”,要靠表象接通思路,实现认识的飞跃,突发地实现创新理论,取得创新成果。如灵感思维遇到难题时,经过长期冥思苦想而得不到解决,这往往是由于思路中断,要接通这个思路,往往要依靠形象思维。当思路中断后,为什么需要形象思维呢?这是因为把自己思考的问题与自己的经验和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往往以形象为载体,可以以联想、想象为桥梁把间断的思路连接起来。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对有机化学结构式的长期思考没有结果,有一天在半睡眠状态下,看见蛇舞构成的形状联想到有机化学中的化学结构式,在头脑中形成苯分子式C6H6的环形结构式,揭开了碳链结合的秘密,这是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作用的结果。

3.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各种思维结合应用能发挥更大作用

由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思维模式,各有特点及适合应用条件,同时创新过程是需要各种思维综合作用的。因此,创新过程始终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及各种思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紧密结合的过程。如丁肇中教授1972年就感到很可能存在许多有光特性又比较重的质量的粒子,为弄清这个问题,他时而用抽象的量子理论分析,时而用形象的实验探索,最终在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实验中发现了震动物理学界的J粒子。可见,只有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各种思维结合应用才能对科学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

建筑科学、机械加工等工程科学都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紧密结合,在抽象思维中存在形象思维内容,在形象思维中存在抽象思维内容。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互相促进,融为一体。如建筑师在设计房屋时首先在脑子里存在很多房屋的表象,并对各种房屋表象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提出自己最佳的设计方案,这主要是形象思维过程。在方案确定后,要以抽象思维的力学公式进行计算,在计算中要结合各种构件的尺寸形状等形象进行计算,得出理论计算结果,最后要用图纸的形象表现出来,才能进行建筑实践。

二、大学生形象思维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对形象思维的认知不足

大学生由于对形象思维没有迫切要求,长期没有学习,也没有自觉应用,除艺术院校大学生外,大多数大学生基本上没有形象思维知识。如对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等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回答对的学生只有44.15%,不对的占55.85%,这个百分比属于猜想概率范围。由此看出目前大学生对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等知识的了解很缺乏,基本上没有形象思维及创新思维概念。

2.大学生对形象思维重视不够

有一项问卷调查提出关于“人的一生追求”的问题,选择一生追求生活好的有70.9%,一生要求有所创造发明的仅占20.1%。由此看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比较薄弱,创造发明还没有成为大多数人的人生追求目标。可以看出,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缺乏紧迫要求,没有引起重视。

3.大学生应用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欠缺

从形象思维、创新思维能力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是不均衡的,是欠缺的,他们根据已有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常规的正向思维的能力还可以,而应用形象思维及反向等非常规思维的能力则比较弱,而它们则往往是创造新成果的关键思维。如在调查中应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回答正确的占67.36%;对有一定难度的形象思维问题回答完全正确的占3.35%,回答部分正确的占53.97%,回答不出来的占42.68%。

三、以形象思维为突破口,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若干思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心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会后在全国掀起了万众创新的热潮,而创新的关键是培养创新人才,提{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但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提{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已引起教育界、科技界以及广大人民大众的关心和思考。笔者也通过学习,进行如下思考。

1.转变思维模式,从观念上重视形象思维

早在20多年前,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就曾提议:“我建议把形象思维研究作为思维科学的突破口。”为什么以形象思维作为突破口,这是由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等一切思维的基础并在创新中起关键作用,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带动整个思维体系的提高。

许多学者对思维模式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几十种不同名称的思维模式,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逆向性思维等,但从严格的科学意义和认识世界的思维本质来说,只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是思维的基本模式,其他思维模式都是由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复合或简化而成的,都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划分的。

总之,抽象思维离不开形象及形象思维,当然在形象思维的信息加工中,也有应用判断推理抽象思维的地方,因此,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互相联系和互相渗透的,不同的是以谁为主的问题,其他思维模式就比较简单,都是由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组合或简化而成。如发散思维是解决创新问题时,向问题的四周方向辐射,扩散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方案,而每种方案都是由形象思维或抽象思维形成;集中思维是把多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从中选择一种方案作出决定,而分析比较综合过程,不是使用形象思维就是使用抽象思维或两者的结合;再如直觉思维只是形象思维或抽象思维的简化而已,是根据创新者的经验、感觉直接作出判断。

形象思维是一切思维的基础,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只要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基本原理弄清楚,掌握其应用方法、规律,就可以带动整个思维体系水平的提高。

2.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训练形象思维

大学生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学习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各种思维知识,理解各种思维的概念、内容及各种思维之间的关系;最后重点掌握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应用方法及其规律。知识是基础,能确定思维的方向,可避免学生在创新中走弯路。

学习了创新思维理论知识,不等于会正确应用思维规律,取得创新成果。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应把教学课堂和自学作为培养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在课堂上,结合前人创新中应用形象思维等取得创新成果的典型事例,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作为创新性学习,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习前人创造的知识,而且要理会前人创造知识的全过程,像前人那样去思考问题,学习前人的思维方法,吸取解决问题的经验,发现新问题。同时,把学习功能提高到自觉应用思维规律上,具备吸取新信息、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学习方法由死记硬背,改为探究性学习,把每一个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论文等都作为创新活动,自觉应用形象思维等各种思维方法,不断总结提高,这才是最好的实践。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学校要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要全面考虑制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要把创新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摆在核心位置;要增设创新型课程内容,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启蒙教育,进行创新思维和科研基本方法等教育,增强创新意识;要把科研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要拿出一些科研经费为学生设立科研项目,有条件的高年级学生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要对全校教职工及学生进行教育,全员重视创新人才及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3.文理结合教育,在融合中形成形象思维

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坚持理工科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人文教育别是艺术教育对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优势。

文理结合可以建立完整的创新思维体系。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来看,研究自然科学主要形成的是抽象、严谨的逻辑思维;人文科学主要形成的是形象思维、直觉、顿悟、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二者结合起来就是比较完整的创新思维体系。

人文别是艺术对形象思维及其要素,如事物的形象、形象观察以及形象之间的联想、结合、想象等具有很大优势;对树立形象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力,增强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艺术创造中存在大量的观察、想象、联想等非逻辑思维,有的甚至全部是由想象、联想、创造出来的。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小说就是最好的例子。音乐更是一种非语义性和非造型性的艺术,要通过音乐反映客观世界,只能通过音响的运动,靠想象力、联想力以象征、模拟、音乐、抽象、概括的方法间接地显现客观世界。要认识音乐的主题含义也只有在通过听赏音乐中,从客观存在的音响运动中了解时代、民族特点,通过联想、想象了解时代的思想精神。如《十面埋伏》是以楚汉相争,刘邦与项羽在垓下决战为题,全曲分13段,以不同音调、节奏和演奏技法依次展现战前、战中、战后的场景,从欣赏音乐中联想、想象出当时金戈铁马、雷霆万钧的宏大战争场面。

在理工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中,要充分发挥公共艺术课的作用,学习形象思维知识,参加艺术小创作活动、艺术欣赏、艺术比赛等实践中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

总之,形象思维对取得创新成果具有基础性、关键性及突破性等重要作用。要以形象思维为突破口,努力学习形象思维知识,深入理解和应用形象思维规律,并在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不断锤炼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篇: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及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强烈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为基础,通过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达到认识上的“顿悟”与飞跃的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高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的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有强烈的兴趣,对于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的感受特别强,并能迅速找到其本质和解决问题的对策,体现了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的特点。创造性思维能力强的人同时必须具备下列素质:广博的知识,对某一门学科具有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敢于迎接新的挑战,富有冒险精神等。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1.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要转变。教师应顺应改革需要,转变教学理念,转变角色,由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学内容的制订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以积极的态度适应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以丰富自己的教育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了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思想、新方法,真正理解新课程中的新理念。

2.树立权威形象,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每个学生都尊重知识渊博的老师,尊重爱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以及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的老师。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努力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能够不断适应时展需要。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则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启发联想,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教师有了广博的知识为基础,再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去提出问题,通过知识的迁移和联系解决未曾碰到过的问题,从而形成新观点、新理论。同时老师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一些宽容,使学生与老师之间距离拉近,形成教师人格的亲和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如果老师能够在这些方面上做文章,那么就会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有兴趣,才可以带着愉快的心情、高涨的情绪去克服一切困难,去分析、研究和探索规律。

3.努力创设新颖问题情境,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新课改坚持了政治课的时代性和基础性,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适当的情境设置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打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平台。教师可灵活指导学生通过生活问题、实物演示、语言描述、表演体验等方法进行学习,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而促使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效果。

4.鼓励学生质疑,允许提不同“政见”。这可以打破习惯思维方式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避免思维定势和权威效应。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就问题多问个为什么,甚至向权威提出质疑。多“发难”,这有利于教学相长,有利于书本知识现实化,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学以致用。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就是在疑问中成为发明大王的。实际操作时要求老师必须备好高质量教案,提问必须是科学的且富有启发性、严密性。学生则必须预习功课,多涉猎更多课外知识,充实自己,这样才能从更深、更广的知识海洋中捡出不同“政见”。

第5篇: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让学生的思维“辐射”式展开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教《白蝴蝶之恋》可以让学生想象白蝴蝶对“我”要说的话,而教《孔乙己》可以让学生想象孔乙己死去的情景。我在教《云南的歌会》时,让学生根据想象画出云南的美景。这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另外,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样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拟人的运用,教师就大可不必大讲它的定义、作用及其运用的注意点,只要确定适当的话语环境让学生自由组成拟人,然后教师稍加点拨就可以了。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不要过分强调唯一性。秋天来了树叶不只是“落”了,还能“黄”了,雪化了不只能变成“水”还能变成“春天”。总之,失去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机会,就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语文是一门主观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思维习惯。“质疑问难”是学生思考的具体体现,课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他们敢于质疑求异,善于提出问题。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用新的眼光、新的概念来审视一切,分析一切。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间接进行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其意而为之,如“见异思迁”这个词,本来含有贬义,是指责那些朝三暮四、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人,有一位学生却敢于从新的角度进行质疑,难道“见异思迁”不对吗?人类不就是在不满足后不断攀登而进步的吗?此问题问的很好,带动了对整篇课文的学习,我对他提出表扬,课堂教学气氛立刻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们也受到很大的启发,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破除常规理念的束缚,想别人之未想,写别人之未写,紧贴时代特征,展示思维个性。

三、打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有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教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凭着讲台的权威、教参的后盾,要学生接受自己的或是教参的观点,思想,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以教参为标准的教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及思维的发展。

不可否认,创新思维是一种自主性的活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自主性,培养其独特性。只有教师启发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他们积极的思维。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时,我让学生讨论“扁鹊”这个人物形象,有的学生认为扁鹊眼光锐利,医术高明;有的学生认为扁鹊居才自恃、欲说还休;有的学生说扁鹊面对蔡桓公的讳疾忌医,不敢坦率劝谏。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阐述了自己的新颖观点,这些都有效的增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试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若仍习惯于一言堂和满堂灌,满足于教师讲和学生听,整个课堂缺乏民主,缺少活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和辩论的机会,又怎么能谈得上个性独立性的发展呢?钱梦龙、魏书生等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经验,就是都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发问和争辩,这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独立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着眼课外,撞击个性发展的创新火花

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突破狭小的课堂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各种活动中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活跃学生的思想,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第6篇: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新课标 生物教学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96-01

生物课程是一门以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和现象的基础性学科。它具有独特的学习方式,强调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不能单单以完成应试与作业为目的。因此教学过程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指将所学知识与亲身经验经过头脑分析整合,形成自己特有的见解,能够独立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拥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教授过程中,不拘泥于课本和现有知识,积极发现与讲解和书本上不一致的知识层面,这种能力是难能可贵的。但是现在学生普遍缺乏这种能力,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下面我就这两个问题总结如下:

1 高中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缺乏的原因

1.1 以应试教育为教学模式,以分数为最终追求

我们通常以学生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估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能力的高低,这几乎成为了我们观念中根深蒂固的教学衡量标准。深入人心的思维桎梏使得教师的启发引导工作变得异常艰难,学生也不敢将发散性思维主动运用到学习当中,因为分数高低是他们升学与否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从长远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对学生学习,不论是生物学习还是其他学科学习十分不利的思维模式。

1.2 对传统尊师重德思想的片面认识,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传统教育讲求“先生教授,学生听”。但尊师重道岂单单指对教师的讲解深信不疑,全盘接受?。从学习的角度考虑,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掌握主动权,积极主动的选择想要学习什么?想要如何学习?另外学生应该敢于发现,敢于质疑,不能因循守旧,被动接受。对于教师而言,具有威信的同时应该亲近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学习上的质疑,不论对错,应该首先以赞许的态度对待,而后给予耐心、正确的讲解。

1.3 评分严格按照书本或标准答案的旧标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历来的考试,从来都以标准答案来评判分数。在这种趋势的引导下,学生产生了对教科书强烈的依赖性和读死书的习惯。针对此现象,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便出现了开放性答案,批卷标准也由原来的“严格遵从”演变成了“思路正确即可”。

1.4 家长教育方式存在偏差,教育侧重点存在认识误区

相比于国外父母来说,中国父母由于“望子成龙”心太切,而往往忽视了对孩子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引导上了错误的学习路径。国外父母非常注重孩子兴趣、爱好的所在,对于孩子在某一方面正当良好的兴趣,往往采取积极引导、热情提供帮助的方式来挖掘孩子的潜能,他们追求的是“望子成人”的目标。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这种开放式的教育方式,不仅仅追求高分数,成绩优秀,而且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特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2.1 利用联想策略

教师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展开自由、丰富的联想,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高中生物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联想的方式,拓展学生思路,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光合作用”是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对这个概念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探究联想教学过程,但并不是整个学习过程都让学生去探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经验与学科概念间的矛盾冲突事件,引入对概念的学习,大家知道,动物和人的生长以及生命活动维持所需的有机物,来自所吃食物,因而很多学生认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有机物来源与土壤,事实是否是这样?教师可以引导通过植物分组对照实验来加以验证,将长势相同的植物若干,平均分为两组,一组给予正常光照培养,一组在黑暗中培养,预测若干天后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最后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有机物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2.2 设置问题串

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在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的不同教学内容,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法,设置问题应有经验性、科学性和发展空间,如细胞代谢,既是教学的核心知识,又是高考的核心考点,在进行本块教学设计时,围绕“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这个主轴,来设计探究的问题、方法和过程,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有效光能就可以提出:是红光、蓝紫光、还是绿光?给学生展开思考,然后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关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氧元素的转移途径,可利用同位标注原理提出问题:光合作用原料H2O中氧的标注18O,能在细胞呼吸产物CO2中检测到吗?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设置,既能提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又为高考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置还可以源于生活,如在进行“人类遗传病”板块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出人类的疾病都会遗传吗?人类的遗传病的遗传相同吗?人类遗传病发病率男女都一样,还是有些病一样,而有些病不一样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一些经验常识,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生活周围的人群、尤其是少数民族集聚的区域进行调查统计,然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指导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锻炼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懂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推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生物教学十分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这样的环境,让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探索思考,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董尧.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上),2011(5).

第7篇: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前言:思维的创新和提高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工作。高中学生的学习结构基本已经确立,在针对一些理科学科类有关的学科,学生的创新思维占据了优势。更因为地理所属于文科类,相比较理科类学生的数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发散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地理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高中地理思维能力的类型

高中地理的思维能力培养主要应该分为三种类型,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高中学生的思维模式还在建立的过程,可以加大培养力度,为日后的大学学习或社会实践增加创新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是指地理教学中涉及到的地理时间的空间分布和结构差异、空间的联系和空间运动变化规律等,对空间的思维能力具有分析、概括和评价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又被称作为抽象思维能力,是对地理实物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科学的逻辑方法表达出自己的思维想法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在学习地理课程时,能够对问题进行创新、对问题具有创造性思考方式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脑部智力的活动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又分为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结合。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潜移默化的构建学生心理的地图,增强空间意识。学习地理的学生必然需要构建一个心理地图,这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地图进行详细的了解,让学生具备较高的地图识读能力和运用能力。从地理表象、各类地图的三维效果、人口分布等在思维中构成图像,心理地图的形成是积累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反复的观看并加以运用,这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直观的思维培养,可以借助工具来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方便理解、建立直观的空间思维[1]。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依靠想象形成的问题,这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教学,逻辑思维是正常的讲授、学习,学生的学习结构便是逻辑思维的一种体现方式;非逻辑思维是不按照现有结构进行思考、分析事物,在两者之间隐藏的内容进行推导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逻辑思维相比非逻辑思维,较难获取突破性的创新。

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特点、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在遇到新问题时通过已有的学习结构,从规律中找到问题、方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地理时间准确的分析和讲述,利用明确的本质特征,在基础之间进行各要素的联系,并加以概括。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推理是从一个或者多个已知判断中创新出来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从问题条件到推理结果,从中寻找事物因果关系的过程[2]。

(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应该基于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之上,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在平常事物中以创新思维发现问题。创造性的问题是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好奇心也可以通过学生进行挖掘,能够变成学习的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从创新思维中得到能力提高,教师将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正确的引导,将创新思维能力维持的更持久,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3]。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应该激发、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再加以各种思维训练来培养创新能力。思维的训练应该在以下几方面:①逆向思维的训练;②思维流畅性的训练;③求异思维的训练;④灵活性思维的训练;⑤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对于这几方面的思维训练,教师需要集中训练并强化训练的过程,保证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4]。

地理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并不能够达到全面性,因此,教师应该多加组织并且参加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利用地理墙报、模型制作、气象预测、环保等方面的组建,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创新,并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地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构成。

地理课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最基础的能力,教师应该围绕地理的逻辑性、思维性,将地理的教育当作一个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对于培养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加以运用,提出创新性问题并得以解决,这样才能够全面、彻底的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5]。

结论:综上所述,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创新性思维具有空间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三种思维能力。在学习中,结合创新思维训练将地理知识得以贯穿,构建学生的学习结构,使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明显提高,对日后的大学学习和社会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陆玲.挖掘学生美术思维“火花”――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4,03(06):15.

[2]郑浩然.我的一节地理课――地理竞赛课《设计旅游活动》教学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12):110-111.

[3]纪懿芯,林媚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探微[J].课程教学研究,2014,02(02):51-54.

第8篇: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沙塔洛夫指出:“教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1.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观念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外显或内隐的观念和行为模式。这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还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大多会自觉和不自觉的只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课堂的知识目标教学上,没有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真正使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摒弃“知识核心”的观念,树立“创新精神核心”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和行动指南。新版初中数学教材在确定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活动时,都紧紧围绕“培养创新精神”这一核心,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能力、观念和创新精神。

2.以“权威教学”观念转变为“共同探索”观念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根本途径。然而,以旧教材数学教学来看,远远没达到这种要求。在我国,“教师是权威,教师讲的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的观念长期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也从小形成于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逐渐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而且发展成为习惯,学生不敢也不想向书本提出质疑,只习惯于被动接受。这样,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被抹杀掉了。新版初中数学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破除了这种“权威”和“习惯”,变“权威”为“共同探索”。教师要转变角色,和学生一起“经历”科学探索过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应用中、反思中不断获得新的知识。

3.以“教师为本位”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已提出了十多年,但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仍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的怪圈。课堂完全由教师支配,教师问学生答。许多条条框框都是教师事先划出的、学生只能在里面打转转而不跳出去。初中数学新课程“抛弃”“教师本位”的观念,把数学课堂还给了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真正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

二、充分利用课内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开展活动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安排交流研讨活动

新版教材安排了大量的“议一议”,它包括讨论、辩论、演讲等内容。这些活动不仅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语言组织能力,还必须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没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就没有好的讨论、好的辩论、好的演讲,所以教师要组织好这些活动,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通过交谈研讨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认识水平、交流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在交流研讨中,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研讨的价值和学术色彩,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自主讨论,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2)安排观察活动

重视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使他们接触社会,通过对实际存在的认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室内学习中难以发挥和发展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比较充分的施展,重视组织学生室外学习进行调查研究。如《生活中的平面图形》等,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学中用,用中学。

2.教学中注重对例题和习题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利用开放性问题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面对全体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开放性问题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分析,展开发散性思维,运用所学的知识经过推理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充分显示出思维的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开发型习题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发散性,通过训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类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匹配,需要周密思考,恰当运用数字知识去发挥、探究、推断,从而得到多个结果,开放型问题设计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意识和做法,具有很好的导向性,是今后出题的一种趋势。

(2)注视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注重“创新”,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善于从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利用一题多变发展求异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的本质是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的一种好方法,让学生在变化中思维,克服思维定式的干扰,在训练题的设计中,题目由浅入深,并多采用一题多变,由只改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和解题过程三者之一的封闭训练,逐步发展到改变三者之中的两者之上的开放型的变式练习,还通过题型的转换,力求通过天空、选择、判断、解答论证等形式的练习,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促进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寻求各种解题途径的方法,促进思维向着横向、纵向、逆向及发散等方面深入发展,从而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第9篇: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和提升途径

1 问题的提出

笔者于《卫生职业教育》2010年Vol.28No.20发表了题为《影响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相关因素探析》一文,此文的主旨是探讨影响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相关因素,认为,影响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因素除了教学理念、教学氛围、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外,可能还与医学生基础阶段课堂教学学习所要接受的信息总量、与医学学科的特殊性、与医学生临床阶段所展示的职业特点、与中国民众长期养成的尊崇权威和顺从既成的社会心理以及与我国学术界对批判性思维学术研究的滞后和教育界对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缺乏训练等有关。

当然,影响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因素远远不止此文所列举的这些,还有更多的因素有待我们去挖掘。然而,在进一步挖掘影响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诸多因素的同时,着手探索培养和提升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途径,对于医学生的成长来说,尤为重要。本着这一目的,本文试图对如何有效培养和提升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途径作一初步探索。

2 相关研究成果评估以及对今后一个阶段研究方向的判断

通过文献检索,笔者发现,我国目前出版发行的有关批判性思维的专著(包括教材)没有超过5种,有关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的专著(包括教材)阙如。有关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的较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不超过20篇。这些数据表明:①我国有关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已经起步且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②但这些研究成果涉及的广度比较狭窄,深度比较薄浅,系统性比较零乱,理论性层次比较低(大多是经验性的研究材料),可操作性比较差;③基于这两个特点,笔者做出初步结论: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尚处于横向拓展阶段,还没有进入或达到纵向系统性、理论性的归纳总结阶段。由此,笔者得出判断:我国学术界对于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研究方向将是在广度上的拓展。在研究广度不断拓展以及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逐渐把这项研究引向深入和系统。

3 讨论与分析

根据以上对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状况所做的评估以及对今后一个阶段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主要方向的判断,基于本文设定的探讨培养和提升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途径的目的,笔者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对如何有效培养和提升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做一拓展性的探索。

3.1“认识你自己”是培养和提高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第一步。什么是人?或者说什么是人的本性?对于这个问题只要是受过较高教育的人都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回答:人是运用语言思维的动物,人是具有天生的创造力制作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

人在远古时代尽管天天都在劳动、都在创造,但他们是否在理性自觉上能够自己知道自己是具有天然创造力的动物呢?回答是否定的。人在远古时期自己是不能认识自己的,人能够反身自知自觉,是人发展、进化到高级文明阶段才发生的事。作为思维以思维自身以及思维外部自然和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的理智发育达到了成熟阶段。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入口处刻着“认识你自己”的格言,就是人的理智发育达到成熟的标志。

远古的人很难自知自觉。然而,作为今人,在没有受到相关教育和启示的情况下,是否就能做到自知自觉或“认识你自己”了呢?或者说,在没有受到适当的教育和启示的情况下,今人是否能够自知自觉自己天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或创造力呢?回答也是否定的。当然,我们不能排除在人类群体中存在一些能够自觉自省的人。但人类群体中能够自觉自省、自育自启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因此,绝大多数人还是需要接受教育和启示。

为此,对于医学生来说,他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以学习和掌握一门医学技艺为职业的学生,也就是说,对于医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首先应该把他当作人来培养,其次才是把他作为学习和掌握一门医学技艺的人来培养。所以,认识你自己、通过教育和启示认识你自己天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并尝试运用这一能力,是每个医学生有效提升自己批判性思维能力或创造力的第一步。

3.2为了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医学生努力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责无旁贷。作为现代人,人的生存离不开国家。在国家消亡、人类尚未进入大同境域之前,国家是人生存和活动的重要共同体。尽管科学技术没有国界,但科学技术在造福于人时,要受到国家界别的影响和限制。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民要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科技创新型国家的愿望十分强烈,而要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首先依托的是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的提升,而要使整个民族和个人富有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整个民族和个人富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只有富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民族和个人,才会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才有能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医学是科学技术的一个分支,医学创新是整个国家创新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医学生在明晰了医学创新与国家创新关系、明晰了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关系之后,努力谋求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责无旁贷。

3.3《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对一个合格的医学生的基本素质列举了7项指标。其中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一项又具体开列了6项内容。笔者认为,仅就按照《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来培养合格的医学生而言,努力提升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亦在情理之中。

3.4医科大学教学管理部门要明确教师在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什么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有什么区别?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由老师来教授相关学科知识、学生在老师的直接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毋庸置疑,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起显著的主导作用。因此,就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而言,老师的主导作用不可低估。然而,老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去引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呢?在现实的教学过长中,事实往往是,教师主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动力不足。为此,这就需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从外部给教师施加作用力。教学管理部门以及教师在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3.5医学生在获取和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过程中居主体地位。学生是学校教育过程的主体,这一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共识。据此推之,医学生是医学教育、教学的主体,这个道理不证自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主体地位的确立,一方面要靠自己的自觉自省,另一方面要靠老师的指导、训练和启示。就批判性思维而言,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每个学生天生就具有的,但如何获取、培养、提升这个能力,最终还是要由医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来实现、来完成。因此,医学生自己在获取和提升自己批判性思维能力过程中所应发挥的主体作用无可取代。

3.6用伟大医学专家的成功范例来激发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由潜在变为显在。一个名声遐迩、光彩夺目的医科专家为什么会成功?除了勤奋和敬业以外还靠什么?或者说,如果一个医科职业从业者一辈子墨守陈规、人云亦云,尽管他(她)十分爱岗敬业、勤奋专一,他(她)是否就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医学专家呢?回答肯定是否定的。大家都会同意这个观点: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医学专家,仅靠敬业勤奋、承继前人是不够的,他(她)还必须具有杰出、敏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只有具备了杰出、敏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他(她)才能在他(她)的医学职业生涯中去创造、去创新。只有超过前人的善于创造和创新的医学从业者,才有可能成为一代医学大家。因此,可以说,如果一个医学生在他(她)终生职业生涯中立志要成为一个光芒四射的医学专家,那么,挖掘和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有了某种内在驱动力。

3.7通过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来培养和提升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包括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当今许多发达国家采用的方式大多是,给在校学生专门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国家的状况就相差甚远了。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若要有效培养、挖掘和提升我国大学生(包括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给在读学生开设专门批判性思维课程,势在必行。

3.8采用讨论班的方式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讨论班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目前世界公认的最有效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的教学方式。讨论班的教学方式是最现代的也是最古老的教学方式。古代中国孔子收徒讲学、古代希腊柏拉图及其学生亚里士多德收徒讲学均采用的是讨论班式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这种教学方式下,群英荟萃、英才辈出。然而,我们国家目前实行的大班式教学,使得这种富有成效的讨论班教学方式很难实施。